初一历史:第22课盛世危机

初一历史:第22课盛世危机
初一历史:第22课盛世危机

第22课盛世危机

[课标内容]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教学目标 ]

康乾盛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通过对康乾盛世的学习、了解清朝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局面,但此时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繁荣的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 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辩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清朝的社会危机,对东西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清朝前期社会繁荣的诸方面,从而对清朝前期的繁荣局面有整体的认识的把握。

②比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响;比较17——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状况,认识近代中国遭到外来侵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清朝前期,随着统治政策的调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

②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殖民侵略活动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后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重点和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

难点: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采取了哪些措施?

导入新课

●一、康乾盛世

●二、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及其产生的原因

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三、社会危机

1、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2、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外部危机)

[课堂练习]

汉唐盛世

《第二课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理解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了解亚欧大陆桥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区别,理解其重要作用。了解隋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及沟通的水系等,理解大运河对经济甚至政治的作用。能够正确看待隋开凿大运河的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表演等方法,培养阅读、分析、对比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通过对大运河评价的讨论,学会全面辩证的分析历史现象。 【二、课堂教学】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引导学生用二分法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三、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体验法,通过创设情境,扮演经商者、考古者等角色把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达到了解深化的意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目的:让学生在《丝绸之路》音乐声中欣赏有关丝绸之路风光的图片,给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今天的全貌。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风光和音乐,然后想一想这些风光给我们什么感受。 [PPT展示]图片和音乐 师:说说给我们什么感受啊? 生:漂亮、震撼、荒凉 师:对,现在这感觉非常的荒凉,但是昔日这却是十分的繁华。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去探寻那已荡然无存的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 [PPT展示]第二课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新课教授) 师:好,接下来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大家要小心哦,看完视频,是要回答问题的,至于什么问题呢,我先卖个关子。 [PPT展示]视频《丝绸之路》录象片段引入——丝绸之路。 师:看完这段视频,让我们开启尘封的记忆,结合你们过去所学的知识告诉我,视频中讲的是那一条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学生回答:丝绸之路) 没错,就是这条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 [PPT展示,板书] 古代东西方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师:那么有谁可是告诉我,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辟的?(学生回答:西汉) 师: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谁有关?(学生回答:张骞) [PPT展示]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师:看来大家刚刚看视频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没错丝绸之路是西汉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辟。张骞通的西域,在今天是指新疆和新疆以西的地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并不是开辟一条贸易通道,而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抵抗匈奴。但是他出使西域的目的并咩有达成,而是阴错阳差地开辟了一条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接下来大家看书本99页的地图结合刚刚的视频,一起探究一下丝绸之路是怎么走。(师:注意看地图的时候,要仔细看一下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的重要城市,这样就能更加清楚地描述丝绸之路,让不知道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见学生用书P23] 一、回望“盛世余晖” 1.“乾隆盛世”含义:经历清初倒退逆转之后,清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乾隆在位期

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__乾隆盛世__”。 2.“乾隆盛世”表现 (1)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__世界大国地位__。 (2)__农业生产水平__进一步提高,__人口__急剧增长,国家安定,社会稳定。 (3)__经济总量__巨大。 (4)__文化__繁荣。 二、透视“盛世阴影” 1.在盛世繁荣中,社会危机隐隐浮现,给盛世投下阴影。 2.表现 (1)__人口增长过快__是造成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2)官员__腐败__现象严重。 (3)连年出现文字狱,__禁锢了思想__,造成社会恐怖气氛。 三、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 1.__马戛尔尼使团__访华的时间及目的 (1)时间: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1793年,英国使团来到避暑山庄给__乾隆帝__祝寿。 (2)目的:名义上是代表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帝祝寿,实际上是英国在世界范围内__进行殖民扩张__的一个环节,带有__获取殖民利益__的目的。 2.概况 (1)要求:向清政府提出__开放通商口岸__等多项要求。 (2)乾隆帝的态度:对各项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完全拒绝。 (3)结果:英国使团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马戛尔尼十分沮丧地离开了中国。 (4)影响:英国使团在访华过程中,对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记述,为我们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独特的资料。 (5)结论与反思: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不过是藩属般的小国,视马戛尔尼为“贡使”,未能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未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几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势力日益强大,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 3.中国近代前夜逐渐落伍的原因 (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 (2)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制度的黑暗腐败。

论康乾盛世

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 历史研究与评论论 康 乾 盛 世 周 武 帝国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 1644年4月25日,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北京皇宫后的煤山上吊自杀。一个半月后,摄政王多尔衮以“为明复仇”的“义师”之名,亲率八旗子弟在京城耆老的“迎视”之下神速地占领了北京,取代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10月9日,年仅6岁的顺治帝正式从盛京移驾北京。于是,雄居关外的大清国遂由一个边地汗国一跃而为中原王朝,帝国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立即面临两大严峻的挑战:一个来自中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辨;另一个则来自满汉之间的紧张、矛盾和冲突。就前者而言,满人一向被视作蛮夷,因此,他们的入主中原在正统的视野中是“以夷猾夏”,并不代表“天命”所归。就后者而言,满人是一个少数民族,汉人占绝对多数,以少数统治多数,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纯熟的运作技巧。面对这两大桃战,清初统治者一方面致全力于中国的再次统一,并通过建立和巩固对“天下”的统治,来赢得和保持“天命”。这个过程总体上说相当顺利,除了在江南遭遇比较持久酷烈的抵抗外,基本上是所向披靡,“传檄而定”。随着长期军事征服的结束,以及“华夷联合”体制的确立,从康熙中期起,清朝便快速地步入一个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的鼎盛时代。 这是帝国时代最恢宏的一个盛世。这个盛世历康、雍、乾三朝,持续100多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人口、财力和事功等各个方面都超迈汉唐规模,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所谓“德业于今臻盛大,直超三五辟鸿蒙”。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绌,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即北京、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和广州……。18世纪来华的英国人曾比较中西,推断当日中国的“国家收入”是“英国总收入的四倍,法国瓦解前总收入的三倍” 。而1750年间,“中国一地所出版的书籍就比中国以外整个世界的总量为多” 。这种量比,从一个侧面写照了盛世的国力和盛世的恢宏。 然而,这又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个盛世。实际上,从乾隆中叶开始,这个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盛世已渐渐暮气四起了。1799年,乾隆驾崩,绵延百余年的盛世便随之一去不复返了,并急遽地进入了一个“四海变秋气”的时代。几乎在同一时间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语)。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狂飙突进的产业革命和民主革命不仅使其本国历史发生脱胎换骨的变迁,而且使各民族独立发展的分散的历史逐渐变成整体的世界的历史。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和使节在通商和传教的目的驱使下急速地向东方走来,但是,盛世中的君主却对外部世界的历史性变动浑然不知,更不屑于去知,甚至因“恐外人之交

汉唐盛世06

第二课汉唐盛世 第五课时《盛世文化》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一切文化的发展,都是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汉唐时期国家繁荣统一,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唐朝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设了有利的氛围,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汉唐文化。诗歌在唐朝时期大放光彩,是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唐代诗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示唐代丰富的历史画卷。千百年来一直受中外人们的喜爱。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宗教文化兴盛是汉唐文化的又一特点,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道教,对其他宗教也采取了宽容态度。佛教在唐代达到极盛。鉴真东渡、玄奘西游为发展唐朝与亚洲各国的交流和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汉唐盛世,也是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书法和绘画,王羲之、颜真卿、顾恺之、阎立本……名家名作迭出,异彩纷呈。 本课重点介绍汉唐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多姿多彩的汉唐文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材不是要求八年级的学生去掌握系统汉唐文化史,只是要求学生了解、感受、体会,从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摈弃民族虚无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阅 古奋今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升华为时代的责任感。 2、提高对唐诗、传记文学、书法、绘画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3、从司马迁、李白、杜甫、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感受其人格之美,在学习的过程中, 受到美好心灵的教育。 4、通过课前分组收集资料,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信 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的表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绚丽多姿的汉唐文化成就有整体印象并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练习题: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 “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2.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是() A. 《红楼梦》 B. 《永乐大典》 C. 《四库全书》 D. 《康熙字典》 3.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 忽必烈统治时期 4.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 为乾隆皇帝庆寿 B. 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 C. 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D. 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5.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实行闭关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③官员腐败④连年出现文字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为清朝哪一位皇帝祝寿的() A. 康熙 B. 雍正 C. 乾隆 D. 嘉庆 8.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哪一位英王为清朝皇帝祝寿的() A. 乔治三世 B. 伊丽莎白 C. 维多利亚 D. 乔治六世 9.乾隆年间,一个英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的国家,而在乾隆眼中,清朝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天朝上国,造成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的闭关政策 B. 清政的文化专制 C. 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 D. 乾隆的自夸 10.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撂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 中西方文化差异 B. 中西方人种差异 C. 中国文人的偏见 D.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11.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人说是“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明清时期“盛世的繁华”的表现. (2)从社会、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说说明清时期隐藏的“危机”.

乾隆盛世闭关锁国

乾隆盛世闭关锁国 1760年,乾隆发布法令,从而彻底地将大清帝国的大门关上了。 1793年,为了开拓市场,为了两个帝国的正常交往,英国决定趁着乾隆八十大寿之际,以祝寿为名,派一个庞大的亲善代表团,前往中国,商谈商务贸易问题。代表团团长选定马戛尔尼,他率领七百多人,包括官员、贵族、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翻译等等,还带去了许多礼品,这些礼品是英国工业成就的展览样品。而且,中国根本没有这些东西,如望远镜、天文观测仪器、地球仪、载人热气球、卡宾枪、加农炮等各种武器。 马戛尔尼到了北京后,乾隆正在避暑山庄,他又跑到避暑山庄。首先在礼仪上纠缠了好多天,乾隆认为马戛尔尼是蛮夷之人,见到天朝上国的皇帝必须要撅着屁股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则认为,自己只跪上帝,其他人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跪。最后他提出交换条件:中国官员在英国女王画像前行叩拜之礼,他就向中国皇帝行同样的叩拜之礼。双方相持不下,乾隆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蛮夷不开化,不懂礼仪,恩准其免三跪九叩。使团的天文学家把望远镜架起来,想要乾隆看一看天外有天。乾隆只看了一眼,就撇嘴说,这不过是儿童玩具。马戛尔尼见乾隆对天体不感兴趣,赶紧献上水晶灯,乾隆看了一眼,笑道:这玩艺好,给我挂起来。天文望远镜,给我扔了。天朝上国儿童玩具多得是。马戛尔尼提出搞热气球表演,乾隆摇头,升天?神仙才升天呢。你们凡夫俗子上天干什么,免了。马戛尔尼简直要疯了,他拿出地球仪指给乾隆,告诉他自已的国家在哪里。乾隆看了大怒,我天朝上国,乃世界的中心,你怎么把我的国家弄得这么小?还是圆的,你能在球上面站着吗?这是对天朝上国的侮辱,让人把地球仪踢开了。 这位英国使团团长见皇帝简直和白痴差不多,但他不相信整个大清国都是白痴。他找到了大将军福康安,请他观看自己带来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的火器操法。这位愚蠢的大将军却冷淡地回道:“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啥稀罕!” 马戛尔尼屡屡受挫,他真有点对自己带来的礼物怀疑了,这些东西是不是真如其他国家所言那么好?既然火枪没有什么稀罕,那么大炮总可以了吧。当他把这种想法说给乾隆听时,乾隆说:“不用,我天朝有的是炮手,自会放。” 五十年后,英法联军用这种大炮,轰开了北京城。当他们跑到圆明园放火时,发现了这批五十多年前的大炮和炮弹,原封不动地躺在箱子里。 马戛尔尼把该演示的礼品都演示完了,开始谈正事,希望乾隆能多开放几个通商口岸,这样进行贸易不但方便,而且互利互惠。乾隆对“互惠互利”,大摇其头,说,想要让我们开放,没门!我们天朝什么都有,没这个必要。 马戛尔尼带着疑惑走了。他认为,既然不能用和平的平等方式跟这个自大的帝国谈生意,那么只能用大炮来代替和平与平等了。他走之前,乾隆给他的国王写了封信,大意是想要开放,绝不可能。我大清就是以闭关为特质的国家,你能拿我怎么样?! 马戛尔尼是不能拿他怎么样,但五十多年后,英国人拿大炮进来,拿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中国后来被人欺负到狗都不如的程度,是谁做的孽?乾隆不但把国家的大门关上了,还把整个民族关在了世界民族之外。 马戛尔尼走了,但他把当时的所谓康乾盛世写进了他的书中。他写道,中国“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

浅谈汉唐盛世论

浅谈汉唐盛世 跟随历史的车轮前进,无论是秦统一六国还是到新中国的成立都是如此重大的历史时刻,然而令人们津津乐道却一直是汉唐盛世,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人们如此的推崇汉唐的文化和生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大明宫遗址公园一探究竟。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如此“文景之治”就成为了封建时期的盛世。 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 带着历史背景重新走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似乎可以体会到当是人们的生活,赋税减轻,生产发展,家家户户都安居乐业,这其实就是劳苦大众们渴望的生活啊。正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历史的长河虽是几千年,但真正可以让劳苦大众生活安逸的没有几年,外族侵略,赋税增加,民不聊生,如何能稳民心,如何让人们称赞?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

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不知不觉已是夜幕降临,夜晚的大明宫显得更加的宁静,突然我意识到,其实并不是秦的统一不够重要,而是人们期望的到得生活就是汉唐盛世时期一般。汉唐两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选择的不同路径,对我们思考地方权力在两朝盛世形成、持续中所起的作用极富启发意义。我们知道,西汉盛世的顶峰是汉武帝时期,但被后代史家津津乐道的“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盛世局面,就主要出现在作为西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康乾盛世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侵略中国 二、材料分析论证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戴逸指出:“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质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摘自《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语卷》问题: 1、被迷雾笼罩着的“康乾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实质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又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二)、木乃伊般的天朝上国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后果是写道:“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自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2第3页) (1)“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指的是什么?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这种“与外界隔绝”政策得以在中国推行的根源何在? (3)怎么理解这个“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自然要解体”? (三)、“中国文化热” 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空前的中国热,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秦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 简述欧洲“中国文化热”出现的背景。(3分) (2)“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3)从何时起中国开始失去世界领先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国内国际原因有哪些(5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菜布尼茨和伏尔秦为何推崇中国文化。(4分)

辉煌的唐朝建筑

辉煌的唐朝建筑 【摘要】:从唐朝的辉煌历史谈到唐朝建筑的发展及建筑的特点。介绍唐代建筑群的代表大明宫,及大明宫中的含元殿:最后介绍木建筑的经典佛光寺。【关键字】:唐朝,建筑,大明宫,含元殿,佛光寺。 一,引子: 说到中国的朝代,最让我们自豪与骄傲的莫过于唐朝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它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它强大的影响知道现在还在世界上产生着重要的延续,海外人士把侨居的华人称为唐人,海外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可见唐朝的强大与繁荣。 唐朝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它促进了中国的强大,烙印下中国团结不屈,坚强奋斗的民族精神,史称汉唐盛世。唐朝把中国文明推到历史的高点,它的强大同时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当时的唐朝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主宰了世界的格局,它的发展标志着世界文明史的进步,很多国家仰慕唐朝的繁荣经济及发达的文明,纷纷派使者到长安学习,同时也给唐朝带来了各色的文化。唐代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倒有很大的发展,建筑上的进步更是有目共睹。 陕西西安大雁塔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唐代中原地区的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

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二,气魄宏伟的建筑群——大明宫 大明宫 最能体现唐代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特点的要数大明宫了。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在唐代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 宫城共11个城门,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 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经考古发掘在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下综合探究《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配套精选练习.doc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基础达标 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2 ?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是() A.《红楼梦》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康熙字典》 3.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忽必烈统治时期 4.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为乾隆皇帝庆寿 B.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 C.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D.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5.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实行闭关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③官员腐败④连年岀现文字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为清朝哪一位皇帝祝寿的()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嘉庆 8.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哪一位英王为清朝皇帝祝寿的() A.乔治三世 B.伊丽莎白 C.维多利亚 D.乔治六世 9.乾隆年间,一个英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的国家,而在乾隆眼中,清朝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天朝上国,造成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的闭关政策 B.清政的文化专制 C.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 D.乾隆的自夸 10.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朿,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摺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 B.中西方人种差异 C.中国文人的偏见 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套试运用 11.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人说是“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O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明清时期“盛世的繁华”的表现。

论康乾盛世

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清朝近300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盛世”铨释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鼎盛时期,史称“康(雍)乾盛世”。什么叫“盛世”?学术界确有不同认识和不同的解释。毋庸讳言,“盛世”是封建史家对历史上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概括,他们在使用这个术语时,实有严格的内涵规定。译成当代的话,“盛世”乃“最好的历史时期”之谓。总观中国历朝历代,“盛世”的内涵,应包括: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局稳固、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等。当然,这不是封建史家规定的“盛世”标准,也不曾作出过规定,但他们所肯定的“盛世”,无不包含了上列各项“指标”内容。在清以前,为史家所共识的“盛世”有:西汉“文景之治” 至武帝而极盛、唐“贞观之治”至开元而成盛唐局面、

明永宣之治而至盛。还有一盛世,即为史家所忽视,也为孔子所哀叹“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以上“盛世”,都是封建社会最好的历史时期。应当指出,史家所指康乾“盛世”,既不是与清朝衰败相比较,也不是只与前一朝的末世相比较而言的,而是史家从中国历史的全局即对各朝各代进行比较后作出的判断。 “盛世”成因 清朝以前的几个“盛世”,皆从大乱走向大治。清康乾盛世也不例外。清承明末天下大乱,入关以来,经几代人不间断地奋斗,最终将清朝推向鼎盛。 清朝自顺治元年(1644年)进关,历经18年统一战争,削平大顺、大西及南明诸政权,除台湾,全国归于一统。以摄政王多尔衮、世祖为首的统治集团所作的一切努力,为清朝全面实施大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玄烨即位(圣祖)后,又经20年进一步治乱,以康熙二十年(1671年)平定吴三桂8年之乱为契机,乘胜收回台湾,圣祖首次南巡,亲临治黄工地,阅视河工,标志国家全面转入经济建设,从而拉开盛世的序幕。 康熙朝开创了全新的盛世局面。雍正朝继其后,继往开来,继续把盛世推向前进。乾隆朝集前三代人之大成,始成

第22课 盛世危机

第22课盛世危机 教学目标 康乾盛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通过对康乾盛世的学习、了解清朝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局面,但此时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繁荣的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辩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清朝的社会危机,对东西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清朝前期社会繁荣的诸方面,从而对清朝前期的繁荣局面有整体的认识的把握。 ②比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响;比较17——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状况,认识近代中国遭到外来侵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清朝前期,随着统治政策的调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 ②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殖民侵略活动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后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重点和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 难点: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采取了哪些措施? 导入新课 一、康乾盛世 二、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及其产生的原因 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三、社会危机 1、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2、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外部危机)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王朝,哪个朝代更强盛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王朝,哪个朝代更强盛? 首先,在本文开篇作者要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盛世的好像也没有几个,也就是那么几个吧,如果以李世民所缔造的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的各种软硬件(综合标准)作为一个参照系的话,那么这样的盛世可能更少,大概就是三个吧。那么什么是盛世呢?这个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涵义或者说名词解释,因为每个人心中的盛世是不一样的,基于他的立场和认知度的不同,盛世这个名词也像世界级文学大师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一样千变万化,莫衷一是。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的基本内核和要素,即使是“各花入各眼”的美女,也起码有“樱桃嘴、丹凤眼、高挑个”之美目靓兮不嗔自娇的一些基本“软硬件”,所以说盛世也绝对是会有自己的一套过硬的综合指标,以下,我们将综合一些现成资料加以诠释,扩大一下知识面吧。“盛世”是近些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名词,类似于我们在网上常说的所谓“热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殊时期。各个盛世都具有并需要以下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而有些人甚至还具体到,“盛世”就国内而言,是指领土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对外则周边没有足以威胁

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曾在某些论坛看到过一些网友关于“盛世”的探讨,他们开列了关于盛世的五大条件:1、是否实力强于周围各国?至少有能力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一个需要给其他国家进贡的国家是不能算做盛世的;2、是否统一?一个分裂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3、吏治是否清明?一个贪官遍地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4、人民生活是否幸福安定?社会道德是否比较高。一个社会治安恶化、盗匪成群、道德低下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5、社会是否开放,思想是否开明,族群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文化是否发达。总而言之,盛世必须是满足社会和谐安定、政治清明民主、经济文化发达、军事外交强大等要素的朝代。根据上述的硬性指标,于是有人总结出了中国历史上出现过12个盛世(也有说是14个的),分别是:一、周朝成康之治(前约1017年—前961年);二、西汉文景之治(前180—前140年);三、东汉光武中兴(公元25年——公元57年);四、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之治(公元424-453年);五、隋朝开皇之治(公元581年——公元604年);六、唐朝贞观之治(公元627年——公元649年);七、唐朝开元盛世(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八、五代十国后唐长兴之治(公元867-875年);九、北宋咸平之治(公元968—1022年);十、明朝永乐盛世(公元1360—1424年);十一、明朝仁宣之治(1378—1435年);十二、清朝康乾盛世(公元1661年——

乾隆“盛世”的洪仁辉事件

乾隆“盛世”的洪仁辉事件 未来是难于预测的,这几乎是所有人可以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但美国哈佛大学汉学家孔飞力这样认为:“历史就是这样,未来的一切尽管不可预测,但是构成未来的种种要件却正存在于现在的各种要素之中”(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沉浸于现实种种客观局限中的人们,会说未来难于预测;但纵观故往历史的进程,人们会承认孔飞力的观点是正确的。一部清末挨打史,正是清初历代先皇规划的;而清初几代皇帝的规划,正如许多史学者说的,它承继了封建时代传统“中原之国”明朝的统治成例,是这个“天下”的游戏规则。这也是史学者常说的“历史局限性”。 积极的史学观认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吸纳了众多的民族文化;但封建皇朝的史实决非以如此单一的面目呈现出来。清朝入鼎中原之际,指责的正是汉文化的“排外”观。清初数以千例的文字狱,大都便是针对了汉民族的“夷夏之辨”。翻一翻雍正皇帝杰作《大义觉迷录》,他正以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之矛攻其博大又排外之盾。百年之后,当西方列强跨海而来之际,曾经被清朝异族统治者斥责的“夷夏之辨”、“夷夏之防”,再一次成为了所谓“满汉同治”官僚体系攻击“西夷”的牙慧。说清朝上层统治者多么相信夷夏之辨,就其入统汉民族的传承观而言,是值得质疑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倒是真实的。从清朝初期的“以汉制汉”到清朝晚期的“以夷制夷”伎俩,是一种传承的羁縻策略。对于后者,义和团时期的英国驻京公使窦纳乐在信函中曾以不屑的态度说:和我们玩这一手,正是找正了对手。从这种渐变的轮回中,后人应该觉悟到,它决非是所谓夷和夏的文化差异问题,而是这个“天下”的治权即游戏规则问题。 清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现代学者称为“其实质就是关起门来称大王”(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此言概括了落后封建皇朝时代“大王”的性质。这种对“大王”的定性,也是传统中国社会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皇帝也攸关国计民生;有人认为:废话,不关国计民生如何统治?但根本攸关的是唯我利权。中国历史社会任何“军阀”几乎都没有留下好名声;但专门研究“军阀史”的学者却持有这么一种观点:军阀之所以能成为一方霸主,没有一定的伎俩和智慧,是万难成为军阀的。这其实正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有着共性之处。唯一的差异,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康雍乾三朝作为“盛世”,由民国初年几位清朝遗老编撰的《清史稿》定调而载入史册。但现代有近代史学者揭示,它是指皇朝权力层面,而非指现代概念中的社会方方面面。康雍乾盛世所表达的权力概念,实质与清末慈禧太后擅权所谓“同光中兴”表达的从汉臣手中夺回太平天国造反时失去的清廷地方政权与军权,是同一个意思。中国社会有一种“兴、盛、衰”周期循环的历史观,但是,如果“盛”之后导致的结果是“衰”,那么这种“盛”是值得打上疑问的,或者是片面而具有假象的。有学者著作说,乾隆朝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显现出衰象,而这种衰象,仅是乾隆皇帝这位“十全老人”一人失误造成的吗?不会的,是康雍“盛世”时代早已埋下的伏笔。 乾隆朝是西方国家商贸团第一次来访时期,即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使团于1793年抵华。对此,乾隆皇帝承继了康熙皇帝傲视西方的对外策略:排拒。“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1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和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了解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客观的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分析归纳察能力;学会用多种资料,从不同角度,用列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社会现象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和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思想和全球史观看待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理,知道我国现阶段坚持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观念,并为祖国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史料,从不同角度,归纳概括“乾隆盛世”的表现和分析“乾隆盛世”背后隐藏着的各种危机。 2.难点:通过马戛尔尼的视角,利用史料,从多方面分析探讨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步落伍的具体原因。 三、教学策略 1.采用自主──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合作讨论。2.采用史学材料分析法进行教学,针对史料,指导学生归纳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培养辩证思想。 3.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客观对待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指导学生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 4.教师准备:制作《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学习探究,并、单补充相关的史料。 5.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整理已学资料和补充资料,针对对课前分析列表所整理乾隆时期与历史上汉、唐、宋、明等盛世之际的人口、疆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学会判断“清朝(1840年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衰朽阶段”的评价是否准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合作互动过程 略 五、板书设计 略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汉唐盛世 —新的大一统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 这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二课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西汉王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交通网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与周遍少数民族的联系,还大大开拓了帝国的疆土,在当时出现了巩固的大一统局面。 教学重点 了解西汉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教学难点 懂得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深远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秦始皇在他自称皇帝的时候,曾经幻想他和他子孙的统治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他的梦想实现了吗? 新课教学: 一、秦朝的灭亡 1、灭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1)滥用民力——被征发修建骊山陵墓、阿旁宫的在250万人以上,超过了全国总人数的1/10。 (2)赋税沉重——农民收成的2/3都要交给国家。 (3)法律严苛——“族诛”、“连坐”等残酷刑罚,致使在道路上行走的人中,罪犯占了一半。 2、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教师补充起义的过程、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引导学生说明起义的意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革命首创精神,在中国历永远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二、西汉的统治 (师生共同补充楚汉之争的过程及结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1、刘邦实行分封制 (1)原因:巩固刘家天下,实现长治久安 (2)结果:诸侯王势力膨胀,不服从中央,威胁皇帝的和统治——“七国之乱”是例子 学生结合教材讲述战乱的过程及结果。 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 学生阅读教材中河间王刘德觊觎皇位的故事及阅读卡,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原因及目的、“推恩令”的内容及后果。

《盛世危机》教案

第22课盛世危机 教学地位: 本课承上启下,学好本课有利于对中国近代史的宏观把握。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其中盛世隐藏的危机值得深思。本课对康乾盛世隐藏的危机的挖掘,有利于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以史为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分析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辩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感知清朝前期繁荣诸方面,整体认识繁荣局面。比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响。 情感与价值观:清朝前期,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政局稳定,造就了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通过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负面评价,认识到人类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 教学策略及选择的依据: 教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努力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体现“自主学习——指导点拨”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学法:通过老师的层层提问和全体学生的思考、讨论,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先播放大国崛起的纪录片,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观看纪录片后的心得。 讨论结束后,用多媒体引出康熙、雍正、乾隆的图片 引用名人名言,并引导学生发言讨论清朝早期的强大和今天的名族复兴之路有什么区别。一、康乾盛世 由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认识什么是“康乾盛世”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 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商业。16世纪广东、福建等地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高产的农作物:玉米、甘薯。明朝时我国还引进了新的蔬菜品种:花生、马铃薯、向日葵、番茄、辣椒、洋白菜、四季豆等。棉花的种植遍布南北;明朝人的衣料,以棉布为主;河北、河南、山东成为新的植棉中心。16世纪晚期,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烟草。 二、闭关锁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