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农村居民纯收入意义

【精品】农村居民纯收入意义
【精品】农村居民纯收入意义

【关键字】精品

农村居民纯收入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在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发现,中国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没有关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有因果关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长期以来一直高于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界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它是管理当局宏观决策的指示仪,中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然而却也矛盾重重,如何启动消费就是一个大难题。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从根本上消费是由收入决定,因此,经济增长和消费的关系问题就转化为经济增长和收入的关系问题。

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农村居民收入状况

1.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庇古和罗宾逊等人就强调公平分配对国民收入增长的主导作用;以西斯蒙第、凯思斯、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这两种观点是相通的,因为消费是由收入决定的,收入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分配问题。

消费启动不仅在理论上是经济启动的主导模式,也是当前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消费启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收入增长同经济增长大体一致。杜鹏(2004)对收入作为消费启动条件进行分析,他认为,收入是消费的直接来源;消费性需求是经济运行的原始推动力;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条件下带来的消费启动不会导致经济的大幅波动,不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收入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协调统一,能促使经济的平稳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2.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状况。本文研究选择的变量是经济增长指数(zz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cz1),农村居民纯收入(nc1),具体状况(见图1)。从收入增加和经济增长率关系看,有少数年份城镇居民收入超过经济增长率,近年来主要是1999年、2001年和2002年。在多数情况下,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这些特殊的年份为1985年之前、1988年、1996年和1997年,其余年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都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对1985年之前状况的解释是农村经济改革政策的成功使农民收入有一个大的飞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甚至高于经济增长;1988年中国价格闯关,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关节点,政策实施中引起恐慌,导致通货膨胀,应该说城市居民收入指数降低和通货膨胀直接相关;从1996—2000年农民收入连年下滑,直到2001年这种状况才得到扭转,从2001年至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工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过即使如此,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在增长率上仍有差异,加上历年来差异累计,城镇和农村居民财富差异仍不断扩大,可喜的是这种相对差异在近七年来不断缩小,即使如此,政府仍然需要采取措施继续增加农民收入。

二、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由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我们分别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进行研究。

1.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关系的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中,无论我们滞后期选择多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能拒绝零假设,因此我们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2.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选择滞后期为1、2,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我们拒绝城镇居民收入不是经济增长原因的假设,即认为城镇居民收入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拒绝经济增长不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假设。如果我们选择滞后期为3,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我们拒绝经济增长不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假设,即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收入有影响。如果我们选择滞后期为4,或者5、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我们都拒绝两者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零假设,即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总之,虽然我们不能很明确确定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但是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影响关系。

我们进一步采取var方法进行分析,冲击响应方程(见图2)。结果显示,当期的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所受到的冲击方向相同,给经济增长一个正向的冲击,当期城镇居民收入也相应增加,不过在滞后1期时,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为负,滞后2期时,影响又转为正向,滞后3~5期时,影响转为负向,滞后6期影响减为0。从影响的时间上看,负向的影响时期长于正向的影响时期;如果给城镇居民收入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在当期和滞后1期对经济增长都有正的影响,在滞后2期时影响减小为0,滞后3~6期的影响为负,然后逐渐转变为0。

三、结论及建议

数据显示,1996—2006年,居民收入比重占国民收入比重从69.3%下降到57.5%,累计下降11.8个百分点,由于收入分配失衡,整个社会未能普遍均等的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这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因此,根据本文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1.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明显。经济增长对滞后一年的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对滞后两年的经济增长影响减小到0,对滞后三至六年的经济增长影响为负。

2.农村居民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格兰杰非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目标,然而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其收入却与经济增长关系不大不能不令人痛心,我们的增长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增长而增长?让国人受益,尤其让广大农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是目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定关系。经济增长对城市居民收入的影响滞后很长时间。经济增长对当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和两年之后的城镇居民收入有正向的影响,对其他年份的影响为负。

4.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协调。比较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见前者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后者有,或者说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不大,农村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是城市却不然。我们的结论与王少平、欧阳志刚(2007)观点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改革初期的城乡收入差异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现阶段城乡收入差异的扩大对经济增长产生阻滞作用。这种长期效应抑制了短期经济增长并对城乡收入差异的扩大产生刺激效应。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协调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近七年来中国在协调城乡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以来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的协调发展还须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邱晓华,郑京平,万东华,冯春平,巴威,严于龙.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2006,(5).

[2] 杜鹏.关于消费启动条件——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

报,2004,(5).

[3] 王少平,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异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

究,2007,(10).[责任编辑刘娇娇]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6篇)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第 1 篇: 1、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和困难 由于农民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收入相当低,增收十分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03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622 元,折合为320 美元,平均每一天不足 1 美元。更值得注意是,仍然有相当数量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 元贫困线标准,2003 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 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 100 美元)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人口总数。2003 年公布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 年相比,不仅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 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贫困人口,可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约束,难度十分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情景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 而1997 年以来平均仅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 年我国农业劳 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F要到达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增长率要到达 12.2 %。即使研究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将农村人均GDF目标确定为社会平 均水平一半即1500 美元,每年增长率也要到达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年份有16年,而城乡 差距缩小年份仅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 —1983年和1995—1997年两个阶段。其中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到达了一个新高,为 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03 年扩大到3.23:1 。近几年来,尽管诸多 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能够超过5%,可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一样地区之间农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 小趋势。总说来,呈现出明显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一样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由东向西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突出表现:一是 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6%左右,初中文

多元课程论文_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论文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多元统计分析 班级:统计1203 姓名:李犁 学号:1304120724 2015年7月

目录 1.引言 (3) 1.1研究问题的背景 (3) 1.2研究问题的目的 (3) 2.分析方法的简单介绍 (4) 2.1主成分分析 (4) 2.1.1主成分分析的思想 (4) 2.1.2主成分分析的几何意义 (4) 2.2聚类分析 (5) 2.2.1聚类分析的思想 (5) 2.2.2聚类分析的过程 (5) 3.农村居民收入的多元统计分析 (5) 3.1主成分分析 (5) 3.2聚类分析 (7) 4. 农村居民支出的多元统计分析 (9) 4.1 主成份分析 (9) 4.2聚类分析 (11) 5. 结论 (13)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的相关问题,利用spss软件,首先对农村居民收入进行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网络实时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分析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几个重要因素。再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按照农村居民不同的收入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聚类,分出几个不同的收入等级。然后对农村居民支出情况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影响收入的因素,再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不同的支出等级,最后将收入与支出综合分析,大致得出结论,我国实际的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支出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1.引言 1.1研究问题的背景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比任何国家都重要,小康目标能否全面实现,重点、难点在提高人民收入,要实现农村稳定,农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前提条件就是要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2000年,在国家连续三年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作用下,我国居民消费保持了稳中有旺的运行态势。但是从城乡消费结构来看,农村消费明显不如城市消费活跃。农村消费之所以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收入停滞不前以及受到农村传统消费观念的主导 1.2研究问题的目的 劳动者报酬收入和家庭主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的农民收入有着很大不同,另一方面,经济改革使得地区之间、农民内部之间的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二元思维”造就了经济发展层面上的“两个中国”-----“城市中国”和“农村中国”,“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即农民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三农”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客观准确的分析这些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因此,本文试图用多元统计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及消费支出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计量经济学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人均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人均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我国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人均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本文运用2007年我国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人均收入的数据,运用异方差的相关知识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操作过程和借助于统计软件,建立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初步模型,以便更好的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的关系。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了系列结论。 关键词: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一元线性回归异方差 一、问题提出 我国是一个大国,至今仍有9亿农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全局。从农村看,中国有近六成人口(约8亿)生活在农村。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规模如此巨大的城镇化。农村居民的收入虽然低于城市居民,但是基数巨大,且农村人口的收入也在稳定增长。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至关重要。但从总体来看,农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显示有的地区都不

及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而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局限于食品类等生存基本需求品,消费在衣着装饰等方面的极少。而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收入。本文主要研究收入对支出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目标能否实现,重点、难点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要实行农村居民生活稳定,农村居民要达到小康水平,其前提条件就是要保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快速发展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和全国消费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了对我国农村人均收入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如何客观、合理、准确地分析支出对消费的影响情况,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模型设定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因变量y往往与多个变量x1、x2…xn有关。在本文中只选取农民人均收入、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和医疗保健作为解释变量。 下表是要进行处理的31个省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相关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于《2007中国年鉴》。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7) 单位: 元

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导语: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欢迎阅读这篇关于农民收入调查报告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一: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XX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XX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XX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XX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

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XX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

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计算方法及指标解释

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计算方法及指标解释、计算方法 农村贫困户家庭年纯收入=总收入(包括现金形态和实物 形态折算款)-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 总收入=家庭现金收入+实物折算款; 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家庭年纯收入椽庭常住人 口。 二、指标解释 一)纯收入:指贫困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 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二)家庭现金收入:指贫困户和贫困户成员从各种来源 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按收入的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馈赠现金物资不统计在内。 1.工资性收入:指贫困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付出 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指应发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补贴、缴纳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各种税费。工资收入由支付单位或个人直接存入储蓄卡或信用卡的,要在“工资性现金收入”统计。 (1)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收入:指贫困户成员在不具备企

业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种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包括村干部和民办教师的工资(奖金、补贴),乡及以上行政、事业单位工 作人员的工资(奖金、补贴)等。 (2)在本地劳动收入:指贫困户成员在贫困户所属乡地域范围内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付出劳动而获得的收入。 (3)常住人口外出从业收入:指贫困户成员到贫困户所属 乡(镇)地域范围以外从业得到的收入。 2.家庭经营收入:指贫困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 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贫困户家庭经营活动按行业划分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批发和零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和其他家 庭经营。 属于民营企业收入,不能作为家庭经营收入处理。凡在企业获得的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则作为工资性收入,凡在企业获 得的纯利润(税后利润)额或分红等应统计在财产性现金收入。个体 企业没有独立核算,其经营活动与家庭生活难以分开 的,所雇员工超过8 人以上的,其企业的收入不能直接作为家 庭经营现金收入,仅以该企业获得的纯利润(税后利润)额或分 红等应统计在财产性现金收入。所雇员工不足8 人的,其企业的收入可作为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但该企业属于批发零售行业的,其收入和支出按照扣除进货的金额,即以毛利为基础计算收入以及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

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一、人均纯收入的概念 农村居民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计算方法: 人均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外部亲友)÷贫困家庭常住人口 按收入表现形式分: 总收入=家庭现金收入+实物折算款 按收入性质分: 总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家庭常住人口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贫困家庭常住人口数主要指建档立卡贫困户登记在册人口数。 二、人均纯收入的构成 (一)家庭现金收入:指贫困户和贫困户成员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按收入的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馈赠现金物资不统计在内。 1、工资性收入:指贫困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付出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指应发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补贴、缴纳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各种税费。工资收入由支付单位或个人直接存入储蓄卡或信用卡的,要在“工资性现金收入”统计。 2、家庭经营收入:指贫困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贫困户家庭经营活动按行业划分为第一产业收入(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收入(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收入(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经营性纯收入=经营总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 3、财产性现金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现金收入。 财产性纯收入=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4、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报销医疗费、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以及本住户非常住成员寄回带回的收入等。不包括住户之间的实物馈赠。 转移性纯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二)实物折算款:“折算金额”中,小麦、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按照“生活使用数量×出售价格×0.9”计算金额,其他经济作物和农产品按照“生活使用数量×出售价格×0.85”计算。 (三)家庭经营费用支出:指贫困户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消费的商品和服务、自产自用产品。所消费的未计算为贫困户收入的自产自用产品,不计算为费用支出;库存的化肥、农药也不计算为本期费用支出。 (四)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所有使用年限在两年及以上、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役畜、产品畜等资产应作为固定资产统计。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按照15年的使用期限来处理。 (五)税费支出:指贫困户以现金和实物形式缴纳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税费、工资收入所得税、附加费、各种集资推派费用和一事一议费。具体分为农业生产税费支出、工业建筑业生产税费支出、其他经营税费支出和其他税费。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分析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分析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也持续增长. 进入世纪年代后, 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快了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消费水平并没有相应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年, 全国普通收入者的年平均收入为元,而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率维持在%%, 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近%的水平.而且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平常,消费的差距也在加大。研究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收入不同分析农村与城市的情况可以给予国家政策的一些建议的依据。 二)理论模型的综述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 增加,消费也会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就被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是 () 对凯恩斯消费理论, 其他经济学家也做了类似的研究. 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理论,即他认为 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 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以及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 的永久收入决定. 文主要对该地区消费支出(应变量)进行因素分析,并搜集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对此进行数量分析。在得到该地区消费支出与主要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后,据模型方程中的因素系数大小,分析因素对其影响水平。通过对比得出差 距。三)理论模型的设定 影响消费的因素比较多,根据其影响因素的大小和资料的可比以及预测模型的要求等方面原因,本文选择收入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在这个指标中, 收入能够促进消费的增长, 但是过多的消费也会减缓经济的发展; 收入的多少有利于国内消费总值的增长。因此, 上述解释变量的选取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为了研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原因, 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除了收入水平外还有很多.例如:就业情况,零售 物价指数,利率,居民财产,购物环境等都可能对居民的消费有影响.但从理论和经验分析,最主要的还是居民收入,虽然这些因素也有影响,但有的不易取得数据,还有的在运用截面数据与时间数据的差异并不大. 因此这些因素可以不列 入模型, 即便它们对居民消费有某些影响也可归入到随机扰动项中.选择在统 计年鉴中"居民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为了能真实有效地分析该地区消费现状,特意对该地区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对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作回归分析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 【——如何增加其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工程造价 2007级一班罗明 200712214009 摘要:农村消费不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探讨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角度分析了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提出了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消费水平、纯收入、经济发展 Abstract: The rural consumption less than the long-term problem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 prominent issue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explore ways to promot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from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point of view of its effect on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rural residents made to promote the consumption of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一、问题的提出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由于外部需求急剧萎缩,2008年我国货物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同比减少8.5%。2009年国际市场仍不容乐观,上半年进出口总额下降23.5%,其中,出口下降21.8%。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注重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重点是消费拉动。因为投资虽然能带动经济的增长,但如果不能把投资转化为消费,必然会造成产能过剩、经济萧条[1]。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制经济国家。我国现有7.27亿人口在农村,约占人口总数的55.1%,只有开拓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国内的消费市场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时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2]。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分析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有所增加,购买力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总体而言,农村居民消费仍然不足,较之城镇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由表1可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到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一半,

SPSS数据分析:我国各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分析

2010年 我国各省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分析 学院工商管理 专业班级人力资源0910 学生姓名赵飞飞 学号0802091033

一、选题理由: 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本次调研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城镇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目的是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我国2010年城乡收入情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 二、原始数据资料(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以及各项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到位等积极因素作用下,2010年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定增加。全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 元和5919 元,增幅分别为11.3%和14.9%, 2010 年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幅首次高于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幅。但是,一方面,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各省份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

尤其像上海、北京、浙江等比较发达的省市,人均收入非常高;而像西藏、青海、甘肃这样的省份,人均收入又非常的低。另一方面,每个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比较大。 三、SPSS统计数据分析 城镇人均收入分为4组:第1组10000元—15000元; 第2组15000元——20000元; 第3组20000元——25000元; 第4组25000元以上。 农村人均收入分为3组:第1组0元——5000元; 第2组5000元——10000元: 第3组10000元以上。 1.城镇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分布状况分析 (1)城镇人均收入 依据表格,2010年,全国31个省市(除港、澳、台地区)中,城镇人均收入在10000—15000元的有6个,15000—20000元的有18个,20000—25000元的有4个,25000元以上的有3个。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各省市城镇人均收入水平集中在15000—20000元这个区间,说明整体水平都比较高。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班级:商学院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日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农村问题越来越凸显,留守问题、看病问题、养老问题等,农民收入问题亦是国家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简单分析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 关键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财政年度支农支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乡村就业人数乡村人口数 第一产业总产值

正文: 一、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明确提出: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同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下几点: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 2、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3、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结合这几方面,本文从第一产业总产值、财政年度支农支出、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几个方面分析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二、预设模型 令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Y(元)为被解释变量,农作物播种总面积X1(千公顷)、乡村就业人数X2(万人)、乡村人口数X3(万人)、第一产业总产值X4(亿元)、财政年度支农支出X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X6(万千瓦)为解释变量,据此建立回归模型。 三、数据搜集 从中国统计年鉴得到如下数据: 年度农村居 民家庭 人均纯 收入Y (元)农作物 播种总 面积X1 (千公 顷) 乡村就 业人数 X2(万 人) 乡村人 口数X3 (万人) 第一产 业总产 值X4 (亿元) 财政年 度支农 支出X5 (亿元) 农业机 械总动 力 X6(万千 瓦) 1990 686.3 148362.47708 84138 5062 221.76 28707.7

SPSS基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农民人均生活收入及消费支出分析 摘要: SPSS在经济、管理、医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通过运用SPSS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民的收入及消费支出进行了各种分析, 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等。 关键词:农民; 生活收入; 消费支出; 线性回归分析 Rural per capital income an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nalysis of life Abstract: i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medicine and psychology resear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national economy problems, increase the farmers income is the key to our effort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through the use of SPSS analysis on China's farmers income and consumer spending for a variety of analysi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Key words: farmers;living income;consumption expenditure;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前言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一、农民人均生活收入及消费支出分析 今年以来,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大各项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多措并举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克服金融危机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全市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民现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继续提高。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调查报告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者 系别 专业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定教师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文字 主要写的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收入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他收入来源等。在收入来源如此多的情况下还是存在着家庭收入缓慢的情况,这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农村居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居民素质偏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村委会服务不到位、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申请项目、提高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业产品和家畜的销售问题,多发展养殖方面的好手、利用自然资源等。 关键词 收入,农村改革,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对于农村居民收人来源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2011-07-20到2011-7-25 调查地点:赤峰市巴林左旗乌兰达坝苏木乌珠花嘎查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整个调查在乌珠花嘎查进行,在农村居民给予的帮助下完成了此次调查。对农村居民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调查经过:首先根据真实的情况写出了调查问卷,然后再家人的帮助之下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分析。最后根据了解的情况写出了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 一.居民收入来源 我生长于农村,所以对于农村的情况是很了解的。家庭的收入影响着我的学费和生活费,它是我一切费用的来源,也是一个家庭的全部经济来源。农民是一个大的群体,占有我国人数的绝大部分,也是政府关注的一个集体,近几年国家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出台了许多的政策。比如:减免赋税、退耕还林、低保、贫困家庭补助等经济补助,这些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是家庭收入的一部分,那么家庭收入的来源还有什么呢? (一)工资性收入 1.农村居民中有少数人是在村委会工作或在农村学校任教的,他们有固定的工资收入。等级不同、工作成绩不同而导致工资不同,但他们的平均工资在2000元左右。 2.外出打工。外出打工的人数在近几年是逐渐增长的,他们的工资随年数、工作能力、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有区别,工资会在1000——4000元之间。 (二)家庭经营收入 1.农业收入 (1)农产品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一部分,比如黄豆、玉米、土豆、荞麦、小米等。我村田地主要是以旱地为主的,所以是以玉米为主的,如果找到投资商的话还有种土豆的。 (2)养殖家禽家畜的等。我村的家家户户都有一定数量的家禽或家畜。家禽有鸡、鸭。家畜有牛、羊、猪、马、驴。也有有养殖专户。每年会看年景来出售家禽或家畜。 (3)农业机器。有的家庭有农业先进的机器,如收割机、播种机、割草机等。他们会替别人工作而收取相应的工资。 2.建筑业收入。在我村,有许多的泥瓦匠、铁匠,他们的工作不是固定的,但是有一定的稳定性,每天的收入是100元或150元,论工作的性质而定。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收入是8000---15000元。 3.运输业收入。在我村有几户人家是有面包车的,他们会做拉客的生意,他们会随时出车,每月的收入是500---1500元不等。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如何调查计算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如何调查计算 目前,部分群众对统计部门每年公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出质疑,特别是不少农民认为自己的收入没有那么多,统计数字高于实际。这是由于部分群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统计指标的定义不够熟悉,他们的直观感觉不等同于统计数据。为正确理解这一指标,结合我市实际,现对其专业定义、构成、数据来源、计算方法等作一解释和说明。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调查方法和构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通过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获得的。根据国家统计制度统一要求,目前,我市采用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方法是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以辖区内所有行政村人均纯收入近三年平均值为标识,从低到高排队,建立抽样框,以村人口为辅助指标,采取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村,每村抽取10户居民作为调查点。接受调查的农户按照制度要求,在国家统一格式的现金收支帐和实物收支帐上,逐笔记录发生的现金和实物收支情况;统计部门通过录入汇总这些原始数据,来获得一定时期内农民生产、生活、收入、消费等方面的详细数据。 农民收入资料来源: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在全市抽选确定了560户农村居民家庭调查户(18个乡镇街道各30户,凤城街道20户,鹏泉街道暂时没有),调查户每天记录家庭收支流水账,各乡镇(街道)对记账本逐笔编码后,按月录入计算机处理汇总计算而得。 农民人均纯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1)工资性收入:指农村住户或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包括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三个部分。(2)家庭经营纯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相应地扣除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费用后的收入总和。(3)财产性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2018年1-3月单位:元 注:由于北京市城镇化进程加快,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所涉及农村居民样本数量减少,代表性降低,故自2018年起,北京市不再对社会公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 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统计范围、采集渠道及主要指标解释 一、统计范围 住户调查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住户,既包括城镇住户,也包括农村住户;既包括以家庭形式居住的户,也包括以集体形式居住的户。调查对象按照常住地确定,既包括户口在本地的住户,也包括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一定时间(通常为半年)以上的住户。城镇范围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中被界定为“城镇”的区域,农村范围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中被界定为“乡村”的区域。 二、采集渠道 住户调查采用日记账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基础数据。其中,居民现金收入与支出、实物收入与支出等内容主要使用记账方式采集。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情况、住房和耐用品拥有量情况、家庭经营和生产投资情况、社区基本情况及其他民生状况等资料使用问卷调查方式采集。 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在调查期内获得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

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 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各种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 经营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这应该计入“非收入所得”。 转移净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在扣减调查户对国家、单位、住户或者个人的经常性或义务性转移支付后的净收入。

农民人均收入构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构成。 一、工资性收入。指的是农户家庭成员从行政事业单位、其它非企业组织、本地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得到收入(纯工资性)。 二、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①从种植业、畜牧业等一产获得的收入②从第二产业获得的收入(建筑业、工业)③从第三产业获得的收入。 三、财产性收入,包含家庭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土地征用补偿及其它财产性收入。 四、转移性收入,家庭非常住人口在外寄回、亲友赠送及家庭获得的救济金、救灾款、保险年金、退休金、抚恤金等转移性收入和落实中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大绿工程”,进行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项政策,农民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 表4—7 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全年纯收入11128 9858 一、工资性收入6908 6141 1、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830 764 2、在本地企业中劳动得到的收入4451 3942 3、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1627 1435 二、家庭经营收入3392 3061 1、农业收入1139 1040

2、林业收入18 20 3、牧业收入222 164 4、渔业收入329 332 5、工业收入172 124 6、建筑业收入244 233 7、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收入605 477 8、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收入426 444 9、社会服务业收入171 157 10、文教卫生业收入52 62 11、其他家庭经营收入13 9 三、财产性收入372 285 # 利息收入与集体分红91 86租金收入94 58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94 88四、转移性收入456 371 # 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或带回的收入19 15农村外部亲友赠送16 14离退休、养老金168 148

农村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

农村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 摘要:了解当今家庭的收入与支出的状况,分析原因,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进步。关键词:家庭收入支出居民消费水平政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普遍的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在日常生活的消费和支出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家庭负担,对此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家庭的大部分的支出发生在有小学生以及初中生的家庭中,平均每年的花费在五千元左右。而在高中生的家庭之中,每年的平均花费在八千元左右。家庭中有大学生的,则花费更多,高达几万元。与此同时那些存在婴幼儿的家庭之中,花费也是很多。为了在有限的财力下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我国除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收取少量杂费外,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教育财政政策就是开始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成本分担,收取一定的学费。其次家庭的支出便是家庭生活的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和选择也日趋严格。 其次,大多数居民都花费了许多在养老保险之上,几乎每个达到要求的都够买了养老保险,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有的则还购买了医疗保险,可见现在的农村家庭不仅在为当前的生活辛勤的工作,而且也在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未雨绸缪,这也是国家重视农村建设的结果。但是仍有少数收入较少的没有参加,可见农村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平衡的。再其次便就是在农田之中的投入,其中包括农药、化肥、农具、种子等方面。再者就是在个人健康医疗方面的投入,有部分农村家庭里一些患重病的人或年迈患病的老人难以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更有甚者是收入不能满足自己的医疗支出,由此看来,农村的医疗保健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只有支出合理了,才能够使收入与支出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 总的来看,农村家庭主要是在子女的身上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与城市家庭的投入可以说是不分伯仲,同时在医疗保健以及养老的方面也在总的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相对城市家庭却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我们可以看出本村农村家庭在对农田中的支出并不多,这与家庭成员的进城务工有很大关系。综合这些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家庭的支出

农民工收入以及生活状况调查

农民工收入以及生活状况的调查 调查人:李欣欣 学院:潇湘学院 专业班级:10级财管六班 学号:1065040616

一、调查背景 农民工问题近几年成了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他们的收入及生活状况是最能体现他们的状态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各地离乡务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有近1.4亿人,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市,其中外出务工最多的省份是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打工城市则以北京,上海,浙江,珠三角地区等地为主,所从事的行业从服务业,建筑业,到制造业,餐饮业不等。农民工生活状况,工作待遇,收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农民工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承担了城市中大部分城市人不愿干的累活、脏活,却只拿着微薄的工资,过着艰难的生活,而且还时常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有时候甚至还要遭遇拖欠工资的噩梦。作为农民工的子女,对于父辈们的艰辛,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更多更加详细了解他们的收入状况,生活水平,家庭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深层原因。因此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对他们做了一些调查,希望能对他们有一些了解并且可以帮助到他们。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状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便是农村社会的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二、调查方案 1.调查时间:201 2.8.1-2012.8.30 2.调查地点:湖南省湘乡市壶天镇山坪村、下木村、大塘村 3调查对象:在家的农民工以及其家人 4调查方法:进行详细询问及问卷调查,进行了解 5调查内容:农民工家乡情况,务工情况,工资收入情况,农民工工资拖欠情况,农民工消费情况等展开 6:实施计划:暑假期间从8.1号开始,我在家乡的三个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采用了走访调查,电话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成员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对象包括18-55岁之间的农民工,男女比例3:1.我也到县民政局调查了相关信息和资料,初步了解了农民工的收入来源,收入增减情况以及备受关注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三、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农民工当下的各种状况和工资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理解农民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特别设置如下调查一下问卷。希望接受调查者能如实填写,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注意:以下题目,除特别说明为多选外,均为单选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