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及操作流程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及操作流程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及操作流程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及操作流程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切口病原体培养阴性的除外)。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发热,肿胀及局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1 监测目的 1.1 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 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3 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 监测对象 为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 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 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 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 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 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 38 C,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3 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 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 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 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 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 标性监测分析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2011年上半年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1全院总分析 在2011年1月~6月(上半年)期间,我们院感科对外科阑尾炎手术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前瞻性调查),共监测了13例,有Ⅱ类切口12例、Ⅲ类切口1例。其中有急性阑尾炎1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 共有手术部位感染者例,共13例手术(均为阑尾手术)。其中Ⅱ类切口12(急性阑尾手术)1例为Ⅲ类切口,(化脓性阑尾切除)感染病例中有切除例、在例并感染病例中有例手术部位感染为Ⅱ类切口(子宫1例、胆道3例、结肠1例),另外3例为Ⅲ类切口(胆道2例、乙状结肠1例)。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2、切口分析 共监测了13例阑尾炎切口,有为首位医生,其手术部位感染率为 0/13== 乳房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乳房手术切口感染率==0/99==0% 髋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10==0%,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感染率==0/10==0% 子宫手术部位感染率==1/123==%,子宫手术切口感染率==1/123==% 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5/38==%,胆道手术切口感染率3/15==% 胆囊手术部位感染率==0/5==%,胆囊手术切口感染率0/5==% 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15==%,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15==%

乙状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6==%,乙状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 ==1/6==% 2各科室分析 骨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全关节置换10例,有陈忠义7例,朱忠3例。 全部首医生:全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99==%。 肝胆外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胆道手术29例,其中有蔡柳新10例、张法标6例,王爱东1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浅表、Ⅱ类及Ⅲ类各1例)。 蔡柳新: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10=%(为Ⅲ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张法标:胆道手部位感染率为:1/6=%(为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 王爱东: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外一科 本季度共监测了19例,有胆道手术9例、胆囊5例、结肠4例、乙状结肠1例.其中有邱振明10例(胆道手术6例、胆囊1例、结肠3例、乙状结肠0例)、王敏5例(胆道手术2例、胆囊2例、结肠0例、乙状结肠1例)、林祖朝4例(胆道手术1例、胆囊2例、结肠1例、乙状结肠0例)。发生切口感染4例(有深部及浅表各2例):邱振明2例 (胆道及结肠各1例、Ⅱ类切口、浅表、培养阳性);王敏1例为胆道、Ⅲ类切口、深部、培养阳性;林祖朝1例为胆道、Ⅱ类切口、深部、培养阳性。 邱振明: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6=%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练习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外科手术切口描述错误的是() A.清洁切口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B.清洁-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C.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且已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D.感染切口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B.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C.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D.积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E.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A.清洁切口B.清洁-污染切口C.污染切口D.感染切口 2、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伤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B.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C.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D.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B.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或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发及疼痛 D.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4、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器官/腔隙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位置(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

感染手术的处理流程

感染手术的处理流程 一、术前通知 1.择期手术:手术医生于术前1天在手术通知单“病人感染情况”栏目注明病人的感染疾病的名称 2.急诊手术:术前电话通知手术室做准备,在手术通知“病人感染情况”栏目注明病人的感染疾病的名称 二、评估:为何种特殊感染、感染部位、程度;手术方式,预计手术历时、病人的病情;术中所需手术用物和器械;所需护士人数; 三、用物准备 1.一般用物准备:根据手术方式,按常规准备手术器械、布类、缝线等 2.特殊用物准备:医疗垃圾袋、污衣袋、含氯消毒剂、手消毒剂、感染手术警示牌。 3.手术间安排:感染手术间,在手术间门外悬挂“感染手术,谢绝参观”的警示牌 4.防护用具准备:按感染类型准备(如:隔离衣、手套、防护服、目镜、口罩、必要时加头颈罩、防护脚套、防护口罩) 四、手术间布置 1.在手术间内放置盛有0.2%含氯消毒剂容器 2.在污桶(三个)内、锐器盒内套上黄色垃圾袋 3.准备大的污布袋并在袋外套上黄色垃圾袋 4.将室内暂时不用或可能不用的物品全部移至室外,以免被污染,手术所需用物准备齐全并放入手术间 5.将防护用具及其它用品放于手术间门外推车上 6.在手术床及车床上铺上一次性铺床单;将铺有一次性铺床单的车床,接病人进手术间后,更换手术推车上的床单,并将污床单放入污衣袋内,车床放在手术间内(此车床仅供该病人专用) 五、术中控制 1.室内、室外两名巡回护士,室内人员在手术中不得离开手术间,室外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进入感染手术间 2.室内人员在手术间门口穿好防护用具后方能可进入手术间 3. 室外巡回护士负责传递室内没有的物品并执行隔离措施 4.手术间内需使用的物品(如:剪刀、开瓶器、胶布等)放在室间的抽屉上 5.戴双层手套,手被污染后(接触过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必须及时更换手套 6.地面、物面有污液、污血时及时用酒精擦 拭干净 7.所有医疗垃圾均弃于黄色垃圾袋内 六、术后用物处理 1.术后器械处理:由洗手护士放置在室污物处理间的盛有0.2%含氯消毒剂桶内浸泡30分钟,然后密闭容器装盛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 2.锐器放入锐器盒中 3.手术布类的处理:均放入套有黄色垃圾袋的污衣袋中封口,操作时保持黄色袋外表面清洁,不得污染 4.在黄色袋外贴上标签,注明感染种类和日期后送洗衣房处理 5.吸引袋的处理;由洗手护士剪开袋口,放入健之素若干片(使含氯2.%),放置60钟后由工人倒入下水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 为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制度 一、监测对象 被选定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及急诊手术患者。宜重点监测风险较高的手术。 二、监测方法 1、应采用主动监测与临床报告相结合的方法。 2、应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3、应收集基本资料、手术资料和感染资料,并进行SSI风险分层分析。具体方法参见WS/T 312的要求。 ⑴ 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 ⑵ 手术资料: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 素评分标准(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⑶感染资料应包括SSI资料及其他相关感染资料。 4、对监测的患者均应进行随访,无植入物的手术切口感染随访时间为30天,有植入物的随访时间为1年。 三、分析与反馈 1、应对监测资料进行定期分析总结,包括感染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变化趋势等,形成SSI监测报告。

2、定期反馈不同手术类型感染率,不同切口类型感染率,外科医生感染专率,感染微生物分布报告等结果。 四、SSI暴发报告及处置 1、报告范围 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及时报告: ⑴医院发生SSI暴发,即医院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SSI病例的现象。 ⑵ 医院发生疑似SSI暴发,即医院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5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SSI病例;或者5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SSI病例现象。 ⑶ 军队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在医学服务中发生的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3例以上医源性SSI暴发或5例以上疑似SSI暴发。 2、报告程序 ⑴ 医院发生5例以上疑似SSI暴发或3例以上SSI暴发时,应于12h内向上一级卫生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卫生部门接到报告后,应于6h内逐级上报至军区级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军区级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确认发生5例以上SSI暴发或由于SSI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以及由于SSI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应于6h内上报至总后勤部卫生部。 ⑵ 医院发生10例以上SSI暴发、新发病原体的SSI感染,以及可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一).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一)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KI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 146例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46例外科手术患者有15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84%。结论:外科手术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切口感染。 【关键词】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isk factors of 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s: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of 3146 ca.ses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Results:Among 3 146 cases undergong operative treatment in gensed.Results:Among 3 146 cases undergoing operative treatment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the incision infection was f0und in 152 cades,the infection rate was 4.84%.Conclusion:The incision infection of oper_ative patien~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is often seen postoperatively,the rate of incisiion infection could be decreased after takingprevention measures according to various correlative factors. 【Key words】Wound infection;Prevention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我院切口感染状况.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l2月手术切13感染病例进行分析。 l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3年1月~2005年l2月我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3 146例,其中男1 825例,女l 321例,年龄3~88岁。1.2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 结果 2.1 感染与住院时间:152例切13感染患者中.住院时间最短5天,最长216天,切口感染与住院时间关系分布见表1。 表1 切口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分布 住院时间(d) 手术人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构成比(%) 7 824 4 o.48 2.65 7一l 631 1 2.53 lO.59 l5—29 48l 24 4.98 15 89 30-59 5o6 39 7.7l 25.83 60-99 342 30 8.77 19.87 >lO0 362 38 10.49 25.16 2.2 切口感染与年龄:152例切口感染患者中,年龄最小是3岁,最大88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2015年外科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损伤,当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所以控制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院感科对2015年1月-6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切口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监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本院普外科2015年1月-6月实施手术的167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手术危险指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2 调查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相关标准,下发调查表,由院感管理人员与科室共同完成。调查开展之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主管医生负责填写调查表,观察了解监测情况,查看患者手术切口情况,询问病情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和各种检验检查报告等。院感科统一收集所有调查资料,集中整理和统计分析,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作出诊断和调查结论。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167例手术(未包括本时间段、本科室所有手术病人),其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76例,平均年龄48.9岁。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例,其中I类手术切口感染4例(乳腺2例、甲状腺、腹外疝各1例),2例II类手术切口感染。

22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手术患者中(表1表2),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有一定关系,手术暴露时间长,手术切口感染率高;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低龄者。参与调查病例急症手术的切口感染率相对择期手术无明显变化。 本科室1-6月共实施I类手术292例,发生4例切口感染,分别为甲状腺手术1例、腹外疝手术1例、乳腺手术2例,感染率为1.37%(注:本次调查只抽查了123例Ⅰ类手术);1-6月份共发生2例Ⅱ类手术切口感染,分别为开放性腹外伤、胆管肿瘤根治术患者,均在本次抽查的44例病例中,所以统计的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4.55%不能作为本科室实际感染率。表1切口感染 相关因素手术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性别男88 3 3.4 女89 3 3.37 手术时间≥120min 46 4 8.7 <120min 121 2 1.65 年龄≤60 129 4 3.1 >60 38 2 5.26 手术性质 急诊手术28 1 3.57 择期手术139 5 3.6 手术类型手术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甲状腺手术34 1 2.94 腹外疝手术34 1 2.94 乳腺手术23 2 8.7 大隐静脉手术32 0 0 阑尾炎手术18 0 0 胆系及其他手术26 2 7.7 2 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特殊感染手术管理制度

特殊感染手术管理制度 气性坏疽、破伤风、炭疽、阮毒等特殊病原体所致感染,属引流物一分泌物隔离,对高温,干燥,消毒剂都有强大抵抗力。手术室病人都有较深的手术伤口存在易受到感染,故在做这类外科特异性感染手术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以绝对保护其他手术病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 1、特殊病原体感染手术前,必须通知感染管理科,感染科派专人全程参与手术的监督指导工作。 2、手术通知单上必须注明隔离种类和感染诊断。 3、手术在负压手术间或普通隔离手术间进行。室内设备力求简单、实用并挂“隔离”标记。 4、参与手术人员要有明确分工,避免混乱。手术器具,如手术衣、帽、口罩、鞋套、注射用品及输液装置等,应可能采用一次性物品。术中需要室外物品时,应用专线电话通知,病由室外人员传递,室内人员不得外出。手术完毕后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手部的清洁消毒。 5、运送患者的平车应铺一条大单,将患者整个包裹起来。设专用感染卡,以提示工作人员采取隔离方法,术后应尽快将其送回隔离病房或恢复室。途中避免不必要的停留。用过大单装黄色医疗废物袋双层扎紧(或注明特殊感染标记)后运送洗衣房消毒、清洗、必要时还要进行灭菌处理。 6、谢绝参观及实习,减少传播和扩散机会。

7、手术后的处理: (1)对手术间的环境和用过的物品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和灭菌。 (2)凡手术患者接触过和用过的器具、台面均用高效消毒剂洗刷、擦拭,或浸泡消毒后再处理。 (3)对重复使用的物品,在手术内装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并注明标志,加封后按双袋法送至洗衣房消毒、清洗、或送消毒供应中心先灭菌在清洗、包装灭菌。经二次灭菌后做细菌检测,无致病菌方可再使用。 (4)所有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应集中放于黄色医疗废物袋,加封后用双袋法送至医疗废物暂存点经高压灭菌后交医废处理中心。 (5)手术台、推车、仪器等设备应在手术间内,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6)手术使用的器具、手套等用高效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清洗干净,包裹灭菌。 (7)参与手术人员应在手术室脱去手术衣、鞋套并装入黄色医疗废物袋,经淋浴、更衣后方可离去 (8)一次性锐利器具、针头、刀片等应装入防水耐刺的利器盒内,密封后再送到医疗废物暂存点。 (9)若接受手术者为传染病患者,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严格按照职业暴露事件规定及处置流程进行局部处理和预防治疗等。 (10)手术器械用含氯消毒剂浸泡1小时后,标识清楚,通知消

特殊感染手术的术后处理

特殊感染手术的术后处理一、手术器械的处理将术后器械浸泡专用浸泡池内,浸泡液为2000mg/L含氯消毒浸泡剂。浸泡30分钟。按普通器械处理。二、器械车、手术推车:器械车上铺大包布一块。接触过病人的一切物品均应放在包布上,防止污染器械车,戴手套的手污染后不可直接接触器械车。术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洗器械车、手术推车。更换手术推车上的中单送病人出手术间。送病人返回的手术推车需再次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三、被服及手术布类所有污染过的被服及手术布类、手术袍均放入固定的有标记的污衣袋中,送病人回来后手术平车上所有被服一同放入污衣袋内,确定全部污染被服、布类放入污衣袋后,将其封口。并在其外套黄色袋,操作时保持黄色袋外表面清洁,不得污染。黄色袋外贴标签,注名感染种类和日期。最后送洗衣房处理。四、吸引袋的处理往吸引袋内放入含氯消毒剂,用量为:2000mg/L放置

30分钟后倒入下水道。五、手术间的处理:地拖使用专用地拖。取地拖时连同桶一起拿入手术间。有血迹或分泌物污染处应先洒上2000mg/L含氯消毒剂,30分钟后拖抹。拖地(500mg/L含氯消毒液)按顺序由 四周至中间。消毒液擦抹手术间墙壁2-2.5米。桶内污染液直接倒入污物处理间专用下水道内。使用后的地拖在污物处理间浸泡于500mg/L含氯消毒中30分钟后清洗、挤干、挂起晾干。六、手术间物品的处理:手术床、灯、仪器表吸引器瓶架、输液架及各类家具有血或分泌物污染处用2%含氯消毒剂抹布擦拭,其余物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七、手术间医疗垃圾的处理:手术间医疗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封装、保持袋外清洁,并注明为“特殊感染”,运送至医疗垃圾存放处。

外科手术部位预防与控制试题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5题)题型 一、单选题(10题) 二、多选题(15题) 三、判断题(10题) 一、单选题 1.手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 C ) A皮肤切开前20分钟 B皮肤切开前30分钟—3小时内 C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 D皮肤切开前2小时后2.手术中追加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不正确的( D ) A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 B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 C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 D手术中体温升高 3. 冲洗手术部位所用无菌生理盐水的温度是( B ) A38℃ B37℃℃℃ 4. 手术中避免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D ) A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B保证使用器械达到灭菌水平C术中保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D对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应当首选开放式引流 5.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不包括( B ) A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B针眼处有少许分泌物 C器官/腔隙感染 D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6.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的定义是( B )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皮下组织的感染 B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的感染 C无植入物者手术后6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的感染 D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7. 清洁—污染切口是指( B ) A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 B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C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 D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8. 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如何正确处理( D ) A. 首选密闭负压引流 B.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的合适位置 C. 确保引流充分 D.多选择开放式引流 9.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C ) A手术医生的技术方面 B 手术室方面 C患者和手术方面 D 手术后的治疗与护理方面 10. 下列哪种情况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B ) A 单纯甲状腺切除手术 B 胆囊切除术 C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结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与年龄、糖尿病、肥胖、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原因有关。结论: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筛查,通过完善术前检查降低切口长度,提高手术熟练度及无菌操作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切口感染。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处理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控制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发生率约为%~%。切口感染原因很多,涉及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环节,又与患者的体质及医生的处理等诸多因素有关。文章对 20XX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针对相应病症采取相应处理,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XX年我院383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男201例,女182例,年龄4~80岁,平均40岁。其中Ⅰ类清洁切口85例,包括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等;Ⅱ类清洁—污染切口190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108例,包括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其中术前肥胖26例,长期吸烟史38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9例。手术时间30 min~5 h,平均2 h,放置腹腔引流192例。 诊断标准:国家卫生部20XX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于术后第3、5、7天对所有术后患者的切口进行检测、并同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 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83例患者的体温单、重症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辅助检查等资料,对手术感染情况进行评估。 调查指标:调查指标各种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类(Ⅰ、Ⅱ、Ⅲ)、术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统计学分析:从监测的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者为病例组,切口愈合良好者为对照组,计算感染发生率,应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非条

特殊感染手术的术后处理

特殊感染手术的术后处理 一、手术器械的处理 将术后器械浸泡专用浸泡池内,浸泡液为2000mg/L含氯消毒浸泡剂。浸泡30分钟。按普通器械处理。 二、器械车、手术推车:器械车上铺大包布一块。接触过病人的一切物品均应放在包布上,防止污染器械车,戴手套的手污染后不可直接接触器械车。术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洗器械车、手术推车。更换手术推车上的中单送病人出手术间。送病人返回的手术推车需再次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 三、被服及手术布类 所有污染过的被服及手术布类、手术袍均放入固定的有标记的污衣袋中,送病人回来后手术平车上所有被服一同放入污衣袋内,确定全部污染被服、布类放入污衣袋后,将其封口。并在其外套黄色袋,操作时保持黄色袋外表面清洁,不得污染。黄色袋外贴标签,注名感染种类和日期。最后送洗衣房处理。 四、吸引袋的处理:往吸引袋内放入含氯消毒剂,用量为2000mg/L放置30分钟后倒入下水道。 五、手术间的处理:地拖使用专用地拖。取地拖时连同桶一起拿入手术间。有血迹或分泌物污染处应先洒上2000mg/L含氯消毒剂,30分钟后拖抹。拖地(500mg/L含氯消毒液)按顺序由

四周至中间。消毒液擦抹手术间墙壁2-2.5米。桶内污染液直接倒入污物处理间专用下水道内。使用后的地拖在污物处理间浸泡于500mg/L含氯消毒中30分钟后清洗、挤干、挂起晾干。 六、手术间物品的处理:手术床、灯、仪器表吸引器瓶架、输液架及各类家具有血或分泌物污染处用2%含氯消毒剂抹布擦拭,其余物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七、手术间医疗垃圾的处理:手术间医疗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封装、保持袋外清洁,并注明为“特殊感染”,运送至医疗垃圾存放处。

手术器械处理流程

一般手术器械处理流程 第一步 初步冲洗:将器械放入专用的盆内,用流动水刷洗器械,去除器械上的血迹等污染物,擦干器械。 第二步 酶洗:(1)将器械放入多酶稀释液(稀释比例:1;270)中浸泡2~5分钟,充分与多酶液接触。 (2)用手工刷洗器械,以彻底清除器械上的血迹等污染物。第三步 冲洗:用流动热水彻底冲洗,将污物和酶充分冲洗干净。 第四步 润滑:器械拿起来擦干后,放入可溶性润滑剂稀释(稀释比例:1:10)中浸泡2分钟后取出,器械擦干。 第五步 检查:目测(1)清洗不干净的器械应退回冲洗转流程第二部。 (2)生锈或关节不灵活的器械,返回做除锈处理,用 50-80度热水按1:7稀释比例配制除锈剂稀释液,器械 浸泡10-30分钟,除锈完成后,转流程第三步。 (3)变形,损伤,镀层脱落的器械,报废。 第六步 打包灭菌。

一般腔镜器械的处理流程 第一步预处理 (1)拆卸:将能拆开的部件完全拆开 (2)初步冲洗:将器械放入专用的盆内,用流动水冲洗,去除器械上的血迹等污染物,擦干器械,注意管腔必须使用专用刷刷洗。 第二步手工清洗 将器械放入多酶稀释液(稀释比例:1;270)中浸泡2~5 分钟,充分与多酶稀释液接触,手工清洗(管腔必须使用吸球和通条)以达到彻底分解器械上有机物的目的。 第三步冲洗:用蒸馏水彻底冲洗,将污物和多酶清洗剂充分冲洗干净 第四步润滑 器械拿起来沥干后,放入可溶性润滑剂稀释(稀释比例:1:10)中浸泡2分钟后取出,器械擦干,用电吹风或氧气将器械的各部件吹干,管腔必须用无水酒精干燥。 第五步检查:目测 (1)清洗不干净的器械应退回冲洗转流程第二部。 (2)生锈或关节不灵活的器械,返回做除锈处理,用50-80度热水,按1:7稀释比例配制除锈剂稀释液,器械浸泡10-30分钟。除锈完成后,转流程第三步。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 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1~3。 表1.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20min) 表2.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医师危险因素汇总表 表3.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医师手术感染专率 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 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

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具体分析如下: (1)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例,0级风险感染专率;1级风险手术3例,感染1例,1级风险感染专率为。(2)C医生手术3例,全是0级手术,手术风险指数为0,未发生感染。 分析:A医师1例0级手术感染原因:患者于2013年10月3日在全麻下行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尚可,16日拆线发现前部刀口1cm愈合差,轻微感染征象,其主要原因与患者肿瘤体质,刀口处清洁保持不到位有关,下一步加强手术刀口处保护。 A医师3例1级手术感染原因: 病例一:301481,病人因“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半月”于2013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癌”;病人完全梗阻、严重消瘦、营养不良,肿瘤上方食管明显扩张,分泌物及肿瘤坏死组织混合感染并形成脓肿,11月4日手术探查时肿瘤及脓肿破裂,虽经碘伏、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充分冲洗,但病人术后早期即出现同种菌属所致脓胸及切口感染。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患者抵抗力差,术中冲洗不够彻底等有关; 病例二:304932,病人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月余”于2013年12月13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上段癌、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12月28日请山东省肿瘤医院张百江主任手术,病人术后7天行造影证实吻合口瘘,由于术中颈动脉鞘已被打开,3天后因吻合口瘘引起感染所致颈内静脉破裂大出血死亡。分析其原因为;该患者病情较重(经评估后不推荐其手术治疗,家属要求手术,并外请专家)并伴有糖尿病等易感因素,术后吻合口瘘是直接原因; 病例三:305520,病人因“吞咽不畅2月余”于2013年12月24日入院,入院诊断:“1.食管癌?2.高血压病”;12月30日行右胸、上腹、左颈食管癌根治术,切口为二类切口,手术创伤大,术中使用国产电刀,止血效果差,需很高功率才能达到良好止血效果,组织损伤大,术后第5天诊断感染。分析其原因为:患者年龄大,抵抗力较差,术中损伤中,出血较多为易感因素,二类切口无菌环境未达到为主要因素。 二、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

特殊感染手术的配合和处理

特殊感染手术配合和处理流程 一、接手术科室术前一天手术通知或急诊手术术前通知后,立即通知手术室护长和科主任及麻醉师。并由护长上报医院主管领导。 二、马上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1、根据感染手术的类型选择手术间 ①洁净手术室选择负压手术间; ②普通手术室选择专用隔离手术间(本科1室为感染术间),尽量靠近手术室入口,减少对手术室环境的污染。 ③挂严密隔离标志,注明隔离时间,保留3 天。 2、在手术间门口地面放置0.3%含氯消毒液的中单;减少手术间物品,以满足手术需要为标准,备齐必须用物,将手术间内能移动的用物全部移出手术间,不能移动的用一次性大单遮盖。 3、根据手术方式准备手术所需的手术用物、手术器械,尽量使用一次性手术用品:如手术敷料、器械、洗手衣裤、防水隔离手术衣及其他手术材料。 4、配置消毒液: 准备:2%的含氯消毒液两桶,供浸泡污染器械、擦拭消毒用。吸引器瓶、污水桶内按容积计算后放入含氯消毒液。污物桶套上黄色医疗废物袋盛装感染性废物。另准备大的黄色医疗废物袋以备术后盛一次性手术衣等。

5、配备两名巡回护士和一名洗手护士:手术室内配备内巡回、洗手各一名护士,室内人员手术期间不得离开手术间;手术室外配备一名外巡回护士,专门负责供应手术间内物品和与外界的联系。 6、参加手术人员采取严密隔离措施,穿戴防护用具: a) 医护人员如有皮肤破损,呼吸道感染不应参加手术。 b) 所有手术间内工作人员应穿一次性防水隔离衣或围裙、防护胶鞋或靴套;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戴双层手套。 三、术中配合要点: 1、病人进入手术间后马上关闭术间门,严格控制进入手术间的人数,减少人员进出手术间的次数,手术间内人员禁止离开手术间。必须出手术间时,必须严格按程序脱去防护用具,双手消毒后才能离开。再次进入时重新穿戴防护用具。 2、所有手术用物严格区分,不能相混,以免交叉感染,专人供应物品,进入到手术间的不得再拿出手术间。手术过程中接触伤口的敷料不得乱扔,应放入有特殊标记的污物袋内,尽量减少地面的污染。如有血迹留下,局部喷洒消毒液,30min后处理。工作人员在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洗手。 3、接送病人用的手术推车不得推出手术间外,须待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 四、术后处理: 所有用过的一切用物和手术设备及环境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1、术间空气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