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九大问题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九大问题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九大问题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九大问题

01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有哪些?

1、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且不应小于75mm;

2、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

3、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一、二级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02 剪力墙的截面厚度是多少?

1、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20mm,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80mm;

2、三、四级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无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80mm;

3、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

4、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

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

03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有哪些?

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柱净高之1/6和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

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

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

5、一、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

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

04 框架柱的纵向钢筋配置有哪些?

1、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

2、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非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柱纵向钢筋净距均不应小于50mm.

3、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4、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5、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05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有哪些设计要点?

1、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

2、一、二、三级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在底部加强部位分别不宜大于、、,一字形截面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再相应减少;在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其他部位不宜大于上述规定值加;

3、除底部加强部位的短肢剪力墙应调整剪力设计值外,其他各层一、二级、三级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和;

4、短肢剪力墙边缘约束构件的设置应符合要求;

5、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三、四级不宜小于%;其他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三、四级不宜小于%;

6、不宜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布置平面外与之相交的单侧楼面梁。不能避免时,应设置暗柱并校核剪力墙平面外受弯承载力。

由于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较差,特别是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平面外刚度较差,且厚度较小时与其连接的梁钢筋与墙钢筋难以布置,故规定其最小厚度不小于200mm,在底部加强部位,轴压比限值比一般剪力墙墙肢减小,以提高其延性。

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平面外刚度较差,不宜采用;若采用,应校核平面外的稳定承载力;若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布置平面外与之相交的单侧楼面梁,应在支承梁处墙内设置暗柱,

暗柱截面高度宜取梁宽的~倍,并应校核暗柱的抗弯承载力。

06 暗柱或扶壁柱箍筋怎么设置?

箍筋的直径:一、二、三级时不应小于8mm,四级及非抗震时不应小于6mm,且均不应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1/4;

箍筋间距:一、二、三级时不应大于150mm,四级及非抗震时不应大于200mm.

07 钢结构房屋采用框架-支撑结构有哪些要求?

1、支撑框架在两个方向的布置均宜基本对称,支撑框架之间楼盖的长宽比不宜大于3.

2、三、四级且高度不大于50m的钢结构宜采用中心支撑,也可采用偏心支撑、屈曲约束支撑等消能支撑。

3、中心支撑框架宜采用交叉支撑,也可采用人字支撑或单斜杆支撑,不宜采用K形支撑;支撑的轴线应交汇于梁柱构件轴线的交点,偏离交点时的偏心距不应超过支撑杆件宽度,并应计入由此产生的附加弯矩。当中心支撑采用只能受拉的单斜杆体系时,应同时设置不同倾斜方向的两组斜杆,且每组中不同方向单斜杆的截面面积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之差不应大于10%。

4、偏心支撑框架的每根支撑应至少有一端与框架梁连接,并在支撑与梁交点和柱之间或同一跨内另一支撑与梁交点之间形成消能梁段。

5、采用屈曲约束支撑时,宜采用人字支撑、成对布置

的单斜杆支撑等形式,不应采用K形或X形,支撑与柱的夹角宜在35°~55°之间。屈曲约束支撑受压时,其设计参数、性能检验和作为二种消能部件的计算方法可按相关要求设计。

08 钢结构抗震计算的阻尼比选取是多少?

1、多遇地震下的计算:高度不大于50m时可取;高度大于50m且小于200m时,可取;高度不小于200m时,宜取

2、当偏心支撑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阻尼比可比本条1款相应增加

3、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

09 单层厂房砌体墙的厚度多少合适?

砌体墙在单层工业厂房中:除跨度小于15m,吊车吨位小于5t时,作为承重和围护结构之用外,一般只起围护作用。

砖墙的厚度一般为240mm和365mm,其它砌体墙厚度200~300mm.

浅谈在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强柱弱梁的实现

浅谈在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强柱弱梁的实现 摘要:在抗震设计中,“强柱弱梁”作为设计延性框架所采取的基本措施之一,应贯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从各方面保证增大框架柱的安全度,使框架梁成为相对较弱的的构件。但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影响到实现强柱弱梁的因素有很多,设计时应加强概念设计,对规范条文不宜照搬照抄机械执行。 关键词: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概念设计 Abstract: in the seismic design, “strong column weak beam” as ductility design framework of the basic measures taken by one, it should carry out in the design proces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frame column that increase the safety of the frame beams of the relatively weak become component. But in actual design process, the influence to achieve strong column weak beam on a number of factors, design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cept design, unfavorable to the specification provisions copy machine execution. Keywords: frame structure; Strong column weak beam; Concept design 1引言 概念设计对于结构设计来说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概念设计是结构设计的根本。概念设计有几个重要原则:“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强剪弱弯”。本文重点讨论框架结构的强柱弱梁问题。 框架结构设计上要求强柱弱梁,以保证结构的延性,用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防止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倒塌。强柱弱梁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其手段表现在人们对柱的设计弯矩人为放大,对梁不放大。其目的表现在调整后,柱的抗弯能力比之前强了,而梁不变。即柱的能力提高程度比梁大。这样梁柱一起受力时,梁端可以先于柱屈服。 2规范的相关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第6.2.2条规定: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Mc =ηc∑Mb(1)

学习11G101-1图集框架梁、柱的箍筋加密区的规定

有关11G101-1图集框架梁、柱箍筋加密的新规定 (11G101-1新图集学习资料) 一、框架梁箍筋加密区范围的规定: 1.抗震等级为一级,箍筋加密区为 2.0h b, 且≥500mm。 2.抗震等级为二、三、四级,箍筋加密区为1.5h b, 且≥500mm。 3、框架梁加腋构造 注意当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度的1/4时,一般设计会进行梁加腋。 注意箍筋加密区应从加腋的弯折点开始算起。 二、框架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是梁的侧面纵向钢筋,钢筋工把它们称为“腰筋”。所以,就其在梁上的位置来说,是相同的。其构造上的规定,正如03G101-1图集第62-65页中所规定的,在梁的侧面进行“等间距”的布置,对于“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来说是相同的。 2、“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要用到“拉筋”,并且关于“拉筋”的规格和间距的规定,也是相同的。即: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3、“构造钢筋”纯粹是按构造设置,即不必进行力学计算。“抗扭钢筋”是需要设计人员进行抗扭计算才能确定其钢筋规格和根数的。

最新抗震框架柱实训操作分组作业教学文案

抗震框架柱实训操作分组作业 计算步骤: (1)查看基础图,确定框架柱对应的基础顶面标高。 (2)查看各层楼面结构标高,确定柱高。 (3)查看各层楼面框架结构配筋图,确定梁高。再进一步求柱的净高。 (4)绘制柱的外轮廓线,标注柱高H和柱净高Hn。 (5)计算箍筋加密区和钢筋非连接区。绘制框架柱纵筋非连接区和箍筋加密区计算表。 一层柱下端取Hn/3,一层柱上端及其他各层柱上下两端取max(Hn/6,hc,500)。 (6)根据图纸确定该框架柱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相邻纵筋交错机械连接≥35d;相邻纵筋交错焊接≥35d且≥500。 (7)绘制柱两侧有梁时的柱顶节点。绘制框架柱关键部位钢筋长度计算表。 当直锚长度≥LaE时,柱纵筋在柱顶截断;当直锚长度<LaE时弯锚,柱纵筋在柱顶弯折12d。 (8)绘制出抗震框架柱的立面钢筋排布图。 (9)绘制出抗震框架柱的截面钢筋排布图。 【陈青来教授专著中对嵌固部位的确定: 1. 当基础埋深较浅,且当建筑首层地面以下至基础之间未设置双向地下框架梁时,上部结构与基础结构的分界取在基础顶面。 2. 当建筑首层地面以下至基础之间设置了双向地下框架梁时,上部结构与基础结构的分界取在地下框架梁顶面。 3. 当地下结构全部为箱形基础时,上部结构与基础结构的分界取在箱形基础顶面。 4. 当地下结构为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上部结构与基础结构的分界取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顶面。】 第一组:综合楼柱结构平面布置图 参见《建筑工程实训图册》第15页,3号定位轴线与A号定位轴线相交的KZ1柱。

第二组:综合楼柱结构平面布置图 参见《建筑工程实训图册》第15页,6号定位轴线与A号定位轴线相交的KZ2柱。 第三组:教学楼柱结构平面布置图 参见《建筑工程实训图册》第61页,3号定位轴线与B号定位轴线相交的KZ5柱。 工程信息表 第四组:教学楼柱结构平面布置图 参见《建筑工程实训图册》第61页,9号定位轴线与B号定位轴线相交的KZ9柱。 第五组:教学楼柱结构平面布置图 参见《建筑工程实训图册》第61页,15号定位轴线与B号定位轴线相交的KZ6柱。

柱箍筋

柱箍筋 直径: 《砼规》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9.3.2 柱中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5 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11.4.12 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2 框架柱和框支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符合表11.4.12—2的规定; 4 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11.6.8 框架节点区箍筋的最大间距、最小直径宜按本规范表11.4.12—2采用。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核心区,配箍特征值入,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其箍筋体积配筋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当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时,其节点核心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心区上、下柱端体积配箍率中的较大值。

《高规》 6.4.3 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2 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4.3—2采用; 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或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6.4.9 非抗震设计时,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3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最大纵向钢筋直径的1/4,且不应小于6mm;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超过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最小纵向钢筋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箍筋直径; 6 柱内纵向钢筋采用搭接做法时,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 直径的1/4;在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在纵向受压钢筋的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尚应在搭接接头端面外100mm的范围内各设置两道箍筋。 6.4.10 框架节点核心区应设置水平箍筋,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配置应符合本规程第6.4.9条的有关规定,但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对四边有梁与之相连的节点,可仅沿节点周边设置矩形箍筋。

柱箍筋配筋举例

柱箍筋配筋举例 一、抗剪箍筋配筋 举例说明: G0.5-0.2 不要考虑肯定是双肢箍,现在请睁大你的眼睛,下面是步骤: 用0.5/2=0.25 , 0.2x2/2=0.2 。 现在请你拿出板钢筋配筋表: 这里是重点:上面得到数据时加密区 0.25,非加密区 0.2,这个时候要对照上面的配筋表进行对比。 6-100 的面积是283,6-200 的面积是141,但是这个时 侯究竟怎样比较呢?这里需要提到一点:在PKPM08 版 S-3 说明书上第81 页提到,若输入 的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则加密区的箍筋计算结果可直接参考使用,如果非加密区与加密 区的箍筋间距不同,则应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对计算结果进行换算。这也就是为什么上面在计算中为什么非加密区 0.2 要乘以 2 的原因。乘以 2 之后就换算成了加密区间距了。即相当 于梁长 100mm 范围内箍筋面积为 0.2.那么现在比较就与 (6-200) 没有任何关系,此时的 0.2 应该与283 进行比较。 所以在此处采用的箍筋可以为6-100/200。 有朋友问假如是四肢箍呢?很简单除以四就行。 举例说明: G3.1-2.5 计算如下: 3.1/4=0.775, 2.5x2/4=1.25 ,这是我假定非加密区是200 的情况下计算的,那么观察配筋表,发现非加密区 200不能满足箍筋的实际情况,应该采用比 200 小的间距配筋。那么我果断处理,“非加密区采用100 的间距”,可能大家会很矛盾,这不就是加密区吗?(注意:这个时候其实也就是将非加密区当成加密区计算,那么我们就不用换算了。) 但是在分析的时候我们当成非加密区来考虑,那么计算如下: 2.5/4=0.625 ,这时候只能对照间距100 的板钢筋对照。其结果是10-100是满足要求的。 这时候观察梁的位置,我们统一采用10-100 全长加密。配筋文件见下图: PS1: 2010 抗规 6.3.3 条:四级抗震箍筋最小直径可选用 6,三级以上抗震才选用大于 6 的箍筋。提出这条这条说明是为了说明,在四级抗震情况下仍然可以用 6 的箍筋。有时候为了 和甲方搞好关系,没办法。有时候钢筋介于 6 和 8 之间的时候,选 8 浪费,但是选 6 不满足,我们曾经选过 6.5 的箍筋!照样是符合规范要求的。 PS2:上面是针对设计而言的简便快速对照方法。那么真正计算应该怎样进行呢? 以G0.5-0.2 为例说明: 0.5X100/2=25 ,这是加密区需要的箍筋的面积。 0.2X200/2=20 ,这是非加密区经过换算后需要的箍筋的面积。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箍筋布置如何解决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箍筋布置如何解决 很简单,按照建筑工程设计原则,强柱弱梁,所以,如果是框架柱和框架梁的节点,框架柱的箍筋按照正常设置,框架梁的第一道箍筋从两边50mm开始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2009-01-22 09:30:39| 分类:施工管理| 标签:|字号大 中 小订阅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也称节点核芯区,是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结构的震害大多发生在柱和梁柱节点核芯区,节点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严重时会引起整个框架的倒毁。我国新、老规范均强调了“强节点”的设计要求,对节点的箍筋和砼强度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工程实践中却往往对节点的施工重视不够,节点施工质量控制不严。下面谈谈节点施工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保证节点区的施工质量。 1、节点区的钢筋绑扎梁柱节点的钢筋主要应注意两点: 1.1箍筋的间距。 1.2纵筋的锚固。设计上一般是按照规范要求取节点区箍筋与箍筋加密区相同,包括箍筋的规格、直径和间距等;纵筋锚固也要求满足规范规定,包括伸入支座的直段及弯钩长度。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节点区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长段没有箍筋;而纵筋则可能会因弯钩被烧短烧断导致锚固长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施工管理、监理人员素质较低,对节点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则是施工所采取的工艺流程限制,使得要做到节点区钢筋(尤其是箍筋)完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十分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 工程实践中最常见的框架梁柱施工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每层柱包括柱身、加密区和节点区的箍筋一次全部按要求绑扎好,然后装柱模板、在梁底下5~10㎝处留施工缝浇灌柱砼,柱侧模拆除后接着装柱头节点模板和梁底模(或者包括梁一边侧模),然后绑扎框架梁钢筋。这种做法节点箍筋影响了柱砼的浇灌作业,砼工往往不得不解开扎丝,从侧面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以打开一个大口子让砼比较顺利地流入柱内。这样一来,节点区的箍筋就被打乱了,要恢复原状很不容易,而且要多费工时。在浇灌柱砼时部分钢筋还会被水泥浆污染,影响与砼的粘结。此外,节点区箍筋绑扎好后再穿梁底筋将会很麻烦,尤其是穿带弯钩(如在边支座)的底筋十分困难。这时是钢筋工不得不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甚至会擅自烧断弯钩造成纵筋的锚固不够。 另一种是用所谓“沉梁法”绑扎框架梁钢筋,即在绑扎柱箍时留下节点区箍筋不绑,等木工将节点模板、梁模板和楼板底模都安装好后,再在楼面上绑扎梁钢筋,绑完后拆除临时支架将梁钢筋骨架落到梁模内。这种做法很容易漏掉节点区的柱箍筋,就是放了也往往是无法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又难以调整。实践中,也有些项目提出采取改进的办法在箍筋四个角设导筋,将节点区箍筋按要求间距绑在导筋上固定成短钢筋笼,然后再随梁骨架沉入模板内;或者采用两个“U”形开口箍套叠,再焊成封闭箍。实际上,只要是先把模板都安装好了再沉梁,无论是使用导筋还是“U”形开口箍,都难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尤其是高层建筑当柱比较大采用的是比较复杂的复合箍筋时,就根本不可能做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在验收梁、板钢筋时,有关方面才发现和提出节点区箍筋问题要求施工班组整改。但是,此时往往模板都已安装完毕,如果不拆除节点区模板,根本是不可能整改到符合规范要求的。遗憾的是:实际上不少工程最后都是在“尽可能整改”中马虎过去。 实践证明:只有细分工艺流程,合理安排工作顺序,木工和钢筋工紧密配合,才可能保证节点区钢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做法是将柱的箍筋分段绑扎:首先先将柱箍绑至梁底下;其次在穿好框架梁底筋后绑扎节点区箍筋;最后在绑完框架梁钢筋后再在梁面上加一道节点

柱箍筋的长度以及根数计算详解课件

(一)柱箍筋的长度计算 案例(一)中已知: KZ1 750*700 24B25 A10@100/200 柱保护层为25mm 1. 1号箍筋长度计算 箍筋计算公式 1号箍筋长度 =(b-2*保护层+d*2)*2+(h-2*保护层+d*2)*2+1.9d*2+max(10d,75mm)*2 =(b+h)*2-保护层*8+8d+1.9d*2+ max(10d,75mm)*2 案例中 1号箍筋长度=(750+700)*2-25*8+8*10+1.9*10*2+100*2=3018mm 2. 2号箍筋长度计算

箍筋计算公式 2号箍筋长度 =(间距j*2+1/2D*2+2d)*2+(h-保护层*2+2d)*2+1.9d*2+max(10d,75mm)*2 =[(b-保护层*2-D)/6*2+D]*2+(h-保护层*2)*2+8d+1.9d*2+max(10d,75mm)*2 案例中 2号箍筋长度=((750-25*2-25)/6*2+25)*2+(700-25*2)*2+8*10+1.9*10*2+100*2=2118mm 3. 3号箍筋长度计算 (图4)

箍筋计算公式推导 3号箍筋长度 =(间距j*2+1/2D*2+2d)*2+(b-保护层*2+2d)*2+1.9d*2+max(10d,75mm)*2 =[(h-保护层*2-D)/6*2+D]*2+(b-保护层*2)*2+8d+1.9d*2+max(10d,75mm)*2 案例(一)中 3号箍筋长度=((700-25*2-25)/6*2+25)*2+(750-25*2)*2+8*10+1.9*10*2+100*2=2184 mm 4. 4号钢筋长度计算 (图5) 箍筋计算公式推导 a) 单支筋同时勾住主筋和箍筋 4号箍筋长度 =(h-保护层*2+d*2+d*2)+1.9d*2+max(10d,75mm)*2 =(h-保护层*2+4d)+1.9d*2+max(10d,75mm)*2 b) 单支筋只勾住主筋

二级框架柱构造要求

二级框架柱构造要求 一、截面尺寸 1、柱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6、4、1条) (1)、矩形截面柱的边长,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 (2)、柱剪跨比宜大于2 (3)、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 2、框支柱截面宽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450mm;柱截面高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高规》第10、2、12条) 二、材料 1、框支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抗规》第3、9、2条《高规》第10、 1、6条) 2、二级框架柱中的纵向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抗规》第 3、9、2条) (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 3、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高规》第6、、5、1条) (1)、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也可采用绑扎搭接 或焊接接头。 (2)、框支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 (3)、当接头位置无法避开柱端箍筋加密区时,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头面积 百分率不应超过50%。 (4)、受拉钢筋直径大于28mm、受压钢筋直径大于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5)、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超过50%。 三、轴压比 1、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6、4、2条) (1)、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轴心抗 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 (2)、一般框架柱轴压比不宜超过以下值:0、80(框架结构)、0、85(板柱-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 (3)、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轴压比不宜超过0、70。 (4)、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

中小学框架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设计

中小学框架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设计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学框架结构教学楼主要震害特征,分析震害发生的原因。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关措施。 关键字:中小学框架结构教学楼; 震害特征;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强梁弱柱。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四川省近7000座学校建筑坍塌,导致学生伤亡2万余人,与四川省毗邻的汉中市倒塌校舍1400间。地震引起的中小学教学楼倒塌和人员伤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避免中小学建筑的倒塌减少人员伤亡,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中小学教学楼由于使用上的要求,大开间,大窗,还有相当部分走廊采用悬挑等违背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结构形式。针对这类建筑,本文主要介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的震害特点及相应对策。 1.悬挑走廊的单跨框架和设置走廊柱的两跨框架破坏 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中两栋教学楼采用不同的走廊形式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距离集集镇较近的台湾南投市高级中学教学楼走廊采用廊柱,未出现倒塌,经修复后仍可投入使用;而距离集集镇较远的嘉义县民雄乡高级农工职业学校实习教室采用悬挑走廊,底层柱顶端出现塑性铰,致使底层局部被压溃,造成无法修复的后果。 从这两栋楼的对比可以看出,走廊采用廊柱改善了单跨框架的受力性能,增加了冗余度,耗能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抗震能力。 现行抗震规范明确规定甲乙类建筑及高度大于24米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是由于单跨框架结构由于冗余度较少,耗能能力弱,更容易形成连续倒塌机制,从而引起结构整体倒塌。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漩口中学的五层框架结构教学楼采用廊柱的两跨框架结构也出现了整体倾覆倒塌。由于教学楼跨度较大,层高较高,结构侧向刚度较小,在强震的反复作用下,结构侧向位移过大,造成部分框架柱失稳破坏。 如果沿横向利用楼梯间和教室隔墙根据烈度大小增设适当部分的混凝土抗震墙,纵向利用窗间墙和廊柱增设混凝土翼缘,则避免了抗侧刚度过小,地震时位移过大,从而大幅提高抗震性能。这样也符合尽可能设置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 必须注意对于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仍属于框架结构概念,抗震墙可以增大侧向刚度,地震时层间位移角容易满足规定的限值。抗震墙应设计成高

柱箍筋全高加密汇总

关于柱箍筋全高加密情况的汇总 (1)一二级框架角柱全高箍筋加密(《抗规》6.3.9第4款); (2)框支柱、转换柱全高加密(《抗规》6.3.9第4款,《高规》10.2.10第2款); (3)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抗规》6.1.4第2款); (4)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箍筋全高加密(《高规》6.4.6第6款); (5)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矩形墙肢的厚度不大于300mm时,尚宜全高加密箍筋。(《抗规》P69页,6.4.6); (6)加强层及其相邻的框架柱,箍筋应全柱端加密配置(《高规》10.3.3第2款);(7)抗震设计时,错层处框架柱箍筋全高加密(《高规》10.4.4第1款); (8)抗震设计时,与连接体相连的框架柱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内及其上、下层,箍筋全柱段加密(《高规》10.5.6第2款); (9)塔楼中,与裙房相连的外围柱,柱箍筋宜在裙楼屋面上下层的范围内全高加密(《高规》10.6.3第3款); (10)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边框柱的箍筋宜沿全高加密,当带边框剪力墙上的洞口紧邻边框柱时,边框柱箍筋宜沿全高加密(《高规》8.2.2第5款); (11)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高规》6.4.6第4款)。 (12)框支柱和剪跨比λ≤2 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混规》11.4.12第3款) (13)顶层由于使用要求取消部分内柱形成顶层大空间而导致刚度突变者,其顶层其他框架柱箍筋应全高加密。(经验) (14)按照上海的地方性要求,梯柱要全高加密的。(经验)

抗震设计中框架柱箍筋的设置

1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有哪些? 1、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倍的箍筋直径,且不应小于75mm; 2、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 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 3、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一、二级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2剪力墙的截面厚度是多少? 请输入正文内容 1、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20mm,其它部位 不应小于180mm; 2、三、四级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无翼墙的一字形独立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80mm; 3、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 4、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 3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有哪些? 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柱之直径)、柱净高之1/6和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 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 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 5、一、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 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 4框架柱的纵向钢筋配置有哪些? 1、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九大问题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九大问题 01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有哪些? 1、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且不应小于75mm; 2、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 3、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一、二级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02 剪力墙的截面厚度是多少? 1、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20mm,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80mm; 2、三、四级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无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80mm; 3、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 4、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

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 03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有哪些? 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柱净高之1/6和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 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 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 5、一、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 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 04 框架柱的纵向钢筋配置有哪些? 1、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 2、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非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柱纵向钢筋净距均不应小于50mm. 3、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4、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5、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05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有哪些设计要点? 1、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摘要:抗震设计必须留有较多的余地。正确合理地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损失,防止结构脆性破坏与倒塌。本文对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abstract: seismic design must have more leeway. the correct reasonable take seismic structural measures, can minimize the damage and prevent structure brittle failure and collapsed. in this paper,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frame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key point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frame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point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震是人类在繁衍生息、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其不可遇见性和强烈破坏性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加强,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就显得越来越 重要了。由于框架结构具有空间大、布局灵活的特点, 现在已经被广地应用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而框架结构的震害主要是由于强度和延性不足引起的, 其震害的一般规律是:柱的震害重于梁,角柱 的震害重于一般柱, 柱上端的震害重于下端。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的设置要求

01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有哪些? 1、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且不应小于75mm; 2、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 3、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一、二级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02 剪力墙的截面厚度是多少? 1、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20mm,其它部位 不应小于180mm; 2、三、四级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无翼墙的一字形独立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80mm; 3、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 4、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 03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有哪些? 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柱之直径)、柱净高之1/6和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 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

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 5、一、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 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 04 框架柱的纵向钢筋配置有哪些? 1、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 2、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非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柱纵向钢筋净距均不应小于 50mm. 3、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4、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 5、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05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有哪些设计要点? 1、截面厚度不应小于200mm; 2、一、二、三级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在底部加强部位分别不宜大于0.45、 0.50、0.55,一字形截面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再相应减少0.1;在底部加 强部位以上的其他部位不宜大于上述规定值加0.05; 3、除底部加强部位的短肢剪力墙应调整剪力设计值外,其他各层一、二级、三级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 4、1.2和1.1; 4、短肢剪力墙边缘约束构件的设置应符合要求; 5、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 1.2%,三、四级不宜小于1.0%;其他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1.0%,三、四级不宜小于0.8%; 6、不宜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布置平面外与之相交的单侧楼面梁。不能避免时,应设置暗柱并校核剪力墙平面外受弯承载力。 由于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较差,特别是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平面外刚度较差,且厚度较小时与其连接的梁钢筋与墙钢筋难以布置,故规定其最小厚度不小于200mm,在底部加强部位,轴压比限值比一般剪力墙墙肢减小0.05,以提高其 延性。 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平面外刚度较差,不宜采用;若采用,应校核平面外的稳定 承载力;若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布置平面外与之相交的单侧楼面梁,应在支承

框架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设计内容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二、设计资料 某六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顶有局部突出的楼梯间和水箱间。平面、剖面,构件尺寸和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如图1、图2所示。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5,柱的混凝土等级为C30,梁柱中纵向筋均采用HRB335级,箍筋均采用HPB235。梁板柱截面尺寸:AB 轴线和CD轴线间梁顶层b×h=250mm×600mm,一~五层为b×h=250mm ×650mm;BC轴线间梁b×h=250mm×400mm。柱截面尺寸:一~三层为550mm×550mm,四~六层为500mm×500mm。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见表1。采用底部剪力法对该框架进行截面抗震计算。 (本人:设计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二组,场地类别Ⅳ类)三、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时间:一周 成果:(1)设计计算书一份。包括:计算过程,计算简图等(2)梁、柱配筋设计图 要求:按学号选择设计资料。计算完整,数据正确,书写工整。图号自拟,布图合理,线型分明,标注明确。独立完成,采用手写稿或电子稿并按要求装订成册。

图1 平面图 图2 剖面图

1.计算简图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确定 永久荷载 作用于框架梁上的荷载 屋面恒载 三毡四油屋面防水层 0.4kN/m2 1:3水泥沙浆找平层20mm 0.4kN/m2 水泥蛭石板保温层60mm 0.12kN/m2 1:8水泥炉渣找坡80mm 1.44kN/m2 1:3水泥沙浆找平层20mm 0.4kN/m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80mm 2.kN/m2 板底抹灰20mm 0.4kN/m2 合计5.1kN/m2 楼面恒载 水磨石地面 0.65kN/m2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 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条) 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 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 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 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条)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 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的要求 第9.5.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 表9.5.1 率(%)

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 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条) 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λ≤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抗震规范规定 6.3.8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 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4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5 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六、柱纵筋间距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0.3.1条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 2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3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 4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抗震设计规范 6.3.8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 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4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5 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3.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 200mm;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 4; 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 4。 6.3.2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扁梁的楼、屋盖应现浇,梁中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 b b≤2b c(6.3.2-1) b b≤b c+h b() h b≤16d() 式中b c——柱截面宽度,圆形截面取柱直径的倍; b b、h b——分别为梁截面宽度和高度; d——柱纵筋直径。 2扁梁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 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二、三级不应大于。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二、三级不应小于。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 2mm。 表 6.3.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为梁截面高度。 注:1 d 为纵向钢筋直径;h b 2箍筋直径大于 12mm、数量不少于 4 肢且肢距不大于 150mm 时,一、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 150mm。 6.3.4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两端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 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框架柱箍筋设置需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

框架柱箍筋设置需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设置有哪些? 1、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且不应小于75mm; 2、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 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 3、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一、二级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剪力墙的截面厚度是多少? 1、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20mm,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80mm; 2、三、四级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无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80mm; 3、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60mm; 4、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有哪些?

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柱之直径)、柱净高之1/6和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 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 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 5、一、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 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 框架柱的纵向钢筋配置有哪些? 1、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 2、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非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柱纵向钢筋净距均不应小于50mm. 3、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4、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 5、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有哪些设计要点?

(完整版)柱箍筋的长度以及根数计算详解

(一)柱箍筋的长度计算案例(一)中已知: KZ1 750*700 24B25 A10@100/200 柱保护层为25mm KZ1的箍筋布置图 (图1) 1. 1号箍筋长度计算

(图2) 箍筋计算公式推导 1号箍筋长度 =(b-2*保护层+d*2)*2+(h-2*保护层+d*2)*2+1.9d*2+max(10d,75mm)*2 =(b+h)*2-保护层*8+8d+1.9d*2+ max(10d,75mm)*2

案例(一)中 1号箍筋长度=(750+700)*2-25*8+8*10+1.9*10*2+100*2=3018mm 2. 2号箍筋长度计算 (图3) 箍筋计算公式推导

2号箍筋长度 =(间距j*2+1/2D*2+2d)*2+(h-保护层*2+2d)*2+1.9d*2+max (10d,75mm)*2 =[(b-保护层*2-D)/6*2+D]*2+(h-保护层*2)*2+8d+1.9d*2+max (10d,75mm)*2 案例(一)中 2号箍筋长度=((750-25*2-25)/6*2+25)*2+(700-25*2)*2+8*10+1.9*10*2+100*2=2118mm 3. 3号箍筋长度计算

(图4) 箍筋计算公式推导 3号箍筋长度 =(间距j*2+1/2D*2+2d)*2+(b-保护层*2+2d)*2+1.9d*2+max (10d,75mm)*2 =[(h-保护层*2-D)/6*2+D]*2+(b-保护层*2)*2+8d+1.9d*2+max (10d,75mm)*2

案例(一)中 3号箍筋长度=((700-25*2-25)/6*2+25)*2+(750-25*2)*2+8*10+1.9*10*2+100*2=2184 mm 4. 4号钢筋长度计算 (图5) 箍筋计算公式推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