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充分尊重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

第四章  充分尊重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
第四章  充分尊重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

第四章充分尊重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

讲授式教案

[教学内容]

1、孩子故意和家长对着干怎么办?

2、孩子软硬不吃怎么办?

[教学目的]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

教材导读式、案例分析式、教师演讲式

[教学过程]

[案例一]阅读情景对话(《牵手两代亲子课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以往挺听话的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会变得很不听话,开始对家长说“不”,专门跟家长对着干,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是要做。批评不管用,训斥不管用,好言好语地教育不管用,放狠话来吓唬他(她),他(她)也丝毫不害情,真是让人头疼!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二、分析对话

1、案例中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您认为孩子的表现是否正常?

妈妈刚提醒孩子不要弄脏了新衣裳,他却偏偏往地上躺;把他按到沙发上罚坐,看似老实了,他背地里又在用手掏沙发;妈妈生气罚他的站,他站不了一会,紧接着又去拿纸杯接水,接了水却不喝,搞

起了恶作剧;把水倒到地板上,坏笑着用脚去踩;看着妈妈气急败坏,他更开心了。以上种种情况,正是是孩子进入第一个反抗期的典型表现。

2、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做法是否合理。

“儿子,地上很脏,千万不要把新衣裳弄脏了!”

“你这个小坏蛋,不让你干的事你偏干!罚你在沙发上坐5分钟!5分钟内不许你动!”

——消极评价,消极暗示,粗暴命令“这个皮沙发本来就被你割了个口子,你再掏,口子会越来越大的!给我在地上老实地站一会,不许动!”

——消极暗示,粗暴命令

“你个小祖宗!可不能把水往地板上倒,会把地板弄坏的”

——消极评价,消极暗示

三、教师讲解

三、四岁的孩子对父母权威开始挑战,对父母的意见开始敢于说不,敢于和父母顶嘴。这是孩子进入反抗期的表现之一,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标志之一,家长实在应该高兴才对。但很多家长面对幼儿的反抗常常是困惑不解、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百依百顺或者满腔愤怒。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的原因是家不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认识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

1、孩子反抗期的表现

分析总结第一反抗期的年龄(三、四岁的时候)、表现以及出现

的必然性。

2、孩子出现逆反是十分正常的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成第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引导家长认识孩子出现逆反,是成长的标志,是成长中的正常反应。家长要用欣慰的眼光看待,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孩子的变化,才能做到与孩子一同成长。

(二)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处在第一反抗期的孩子

孩子出现逆反时给人的感觉是火气很大,好像身体里充满了股股怨气,随时可能喷发出来。所以,对待孩子的逆反应以疏导为主,尽量避免与孩子针尖对麦芒地发生冲突。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引导孩子,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冷静与避让

认识孩子逆反的心理学意义,家长要增强与这个时期孩子相处的智慧。

2、温和地讲道理

在家长采取冷处理使孩子平静下来后,可以温和地给孩子讲道理,明确指出孩子错在哪里,以及这一错误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可以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

3、不要逼迫孩子做事情

在孩子强烈逆反的时候,除非孩子自己有兴趣,不应逼迫孩子。

4、多与孩子交流

对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应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多拥抱亲吻孩子,

使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意。在孩子做错了事以后,也有必要倾听孩子的解释。

5、正确地评价孩子

对孩子的评价,需要注意的:一是准确、具体、有分寸,不要笼统。二是注意一致性,避免前后矛盾,更不可信口乱说。三是多进行正面鼓励和引导,尽量避免一味地指责和抱怨。

6、慎用惩罚

对孩子不恰当的做法,应该以口头教育为主,孩子认识到错误就应及时给予肯定。第一反抗期的孩子身体机能还不健全,如果家长动粗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分析有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心理误区;如担心手腕软了以后“震”不住孩子等。

7、让孩子自我纠正

利用孩子天真幼稚的一面,让孩子实行自我约束、自我纠睚。适当的模拟训练,可以在玩乐中不经意地约束和规范了孩子的行为。

一、导入新课

逆反是孩子自身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出现的客观现象,但在逆反期的孩子出现软硬不吃的现象却与家长的教育失当有关。逆反是阶段性的,过了逆反期就时于平静;而改变孩子软硬不吃的状况则需要家长付出一定的努力。

二、分析对话

1、案例中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您是怎样看待孩子的表现的?

小有伙竟然跟遥控车较上了劲,把车厢都给踹瘪了。爸爸给他讲

道理,他压根听不进行;对他来“硬”的,警告他再不听话,就收起遥控车不让他玩了,他根本不在乎,又把怒气撒到了沙发上,转身就是一脚,干脆不理爸爸了。爸爸见“硬”的不行,赶紧又来“软”的,可人家压根不领情,表示绝不愿做爸爸所谓的好孩子,甚至把爱吃的送到嘴边的蛋黄派都给扔掉了,典型一个“油盐不进”。

2、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做法是否合理?

案例中的爸爸自始至终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一开始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发现无效后又哄劝孩子,结果孩子还是不吃那一套,孩子之所以表现得软硬不吃,主要是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

三、教师讲解

(一)孩子软硬不吃的原因

软和硬是一对矛盾,孩子之所以既不服软又不怕硬,跟家长平时自相矛盾的言行有直接关系。家长的所作所为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积月累,等到孩子进入反抗期的时候,就会像雪崩一样地回敬给家长。

1、家长不能以身作则

许多家长自身做着一套,教育孩子却是另一套。这样会使孩子意识到,许多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因为家长自己就在不断地变通,所以原则性就被孩子抛到脑后去了。到了这步田地,再给孩子讲道理,他是不可能听进去的。

2、家长说话不算数

一些家长常给孩子许愿,到头却让孩子空欢喜一场;或者信口开

河,随口乱讲些“改天我把天上的月亮摘下来给你”之类的话,到头来失掉的是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信赖感。当孩子意识到家长的话并不算数,他就不会把家长的命令当回事了。

3、家长缺少与孩子的交流

有些家长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事务,下班之后还有各种各样的应酬,与孩子的交流则少之又少,孩子对亲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难以顺从家长。

4、家长对孩子过会溺爱

因为孩子年幼,家长过分迁就孩子,结果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出任性和固执的个性。

5、家长对孩子动粗

一般说来,对孩子不宜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因为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偶而对孩子动粗,可能对孩子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反复的打骂只能加剧孩子的逆反,助长其抵抗意识。

(二)如何对待软硬不吃的孩子

纠正软硬不吃的孩子,说到底是要调整亲子之间的关系,从孩子的角度着眼,改变孩子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模式。

1、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处于反抗期的孩子认知能力还有局限性,他们有时犯错误,是因为还认识不到错误,而且家长也没有告诉孩子这是错误的。当孩子还没有认识到错误的时候,笼统地对孩子进行批评,只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不解。需要说明的是,家长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来判断错误与否,以

避免误解了孩子。

2、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本能需求,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尝试,鼓励孩子进而相信自己的能力。

3、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情愿的事情

逆反期的孩子,因为自主性的增强,能够有意识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做不情愿的事情,就破坏了他们的自主性,损害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妨碍他们的正常发展。

4、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

讲究方式方法的关键,是家长要审进度势,学会换位思考。表现在理解孩子,疏导孩子,让孩子意识到作出改变或改正错误能够带来内心的愉悦,能获得父母的爱。

[教师总结]

在本节的最后给出了一些亲子活动,实施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识别对错的能力。

活动式教案

[教学目的]

帮助家长处理与宝宝的冲突,帮助他(她)安然度过反抗期,避免成长的暗礁。

[教学方法]

游戏、分享、话题讨论。

[切入点]

由游戏导入,让家长体会孩子在黑暗中探索成长之路,从而理解孩子不听话的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理解第一反抗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课前准备]

教具:眼罩若干,扑克牌一副。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家长进教室时,每个人抽一张扑克牌,自己记住是什么,不能跟别人交流)

老师:今天,家长们来到幼儿园,我们请家长像孩子一样做游戏,开开心心地玩。游戏叫做:盲人摸号!就是在不能看不能说的情况下按要求排好队列。

1、请家长站起来列队,按照您刚才抽的扑克牌,按类分组,红桃一组,方片一组,黑桃一组,梅花一组。

2、请每个人都带好眼罩。

3、每个小组根据组内每人的号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一条直线,全过程不能说话,只要有人说话或脱下眼罩,游戏就结束。

4、看哪个组完成得比较好,用时少,没犯规,排列顺序准确……

全过程录像(有条件的幼儿园),并在点评之前放给大家看,老师要注意观察家长在蒙眼摸号时的表现,掌握游戏进程。在点评时给予鼓励,也可评选几个奖,名称由老师定。

二、游戏感受分享

老师:刚才大家都被蒙上了眼睛,体验了盲人的感觉,还不让说话,现在摘掉了眼罩,可以说话了,请大家把刚才游戏中的感受说出来。

1、蒙上眼睛还不让说话,您是用什么方法来通知小组您的位置和号数?当时您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样的感受?

2、沟通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您是怎么解决的?您的方法效果如何?您说得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3、任务完成最快的一组,你们是怎么做到的?组员间是怎么达到默契的?

4、排列顺序完全正确的组,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5、通过这个游戏,您发现了什么?引发了什么样的联想?

三、话题讨论

1、以往挺听话的孩子到三、四岁的时候,忽然变得不听话了,开始对家长说“不”,您怎么理解孩子的变化?

2、当孩子出现不听话的行为时,您会怎样对待他(她)?

3、讲道理,孩子不听;动手打,孩子不怕。您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什么心理意义吗?您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您尝试过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并以此来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吗?

5、在刚才的游戏中,您亲身体验了蒙眼摸索的感受。您现在是否能够理解孩子目前的状况也是在蒙眼摸索?他(她)第一次尝试自

己探索成长的路。

6、孩子有生以来第一次作自我探索,需要父母的帮助,您了解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吗?怎么做才能既保护孩子的探索精神,又不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四、结合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二、三岁的孩子对父母权威开始挑战,对父母的意见开始敢于说不,敢于和父母顶嘴,这是孩子进入反抗期的表现之一,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标志之一,家长应该高兴。

孩子进入了独立欲求的第一反抗期,如同盲人摸象,他(她)也会遇到许多困惑的问题,亲子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进行“磨合”,孩子出现逆反意味着长大,家长只有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孩子的变化,才能做到与孩子一同成长。

孩子叛逆期特点以及家长应对指南大全之欧阳歌谷创作

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叛逆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找出叛逆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表现,更好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如果我们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能针对孩子的不同问题和矛盾,找到恰当的方法去帮助孩子理性应对,就可以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欧阳歌谷(2021.02.01) 孩子在经历叛逆期时,很奇怪,不可理喻,家长怎么做都没用,拿孩子一点办法没有。 24岁,鸡蛋碰上石头 第一“反抗”期反抗 顾名思义就是说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从言行上给予对方有声或者无形的反对。拿到家庭教育中来,就是孩子情绪反作用在家长身上,在家长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张力。 对于2—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经常会看到他们有不听话现象,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弄的家长急了,就吼孩子两嗓子。甚至还有性急的家长,在指挥命令无效状态下,给孩子几巴掌,结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还有的家长一安排孩子做什么事,孩子马上说不,或者干脆坚持自己的想法,任凭家长怎么讲道理,怎么说劝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气急之下的家长不是批评就是干脆暴打一顿。

看到这些现象,我经常会想到:孩子有时像“鸡蛋”,家长抓在手里,任凭你怎么用力,鸡蛋都不会破——家长拿孩子一点办法没有。而有时看到一些家长那种强行想改变孩子的粗暴的作法,我感觉更像“石头”——冰冷、无情、生硬。 追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并不难找出原因: 原因之一:我要表达,我有想法 对于2—4岁左右的孩子,从最初的吱吱呀呀对大人们来说所有点不知所云,到清晰说出来话来想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这说明宝宝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他们的话有时更倾向于描述所看到眼前的事——尽管有时很“夸张”,有时还会向大人们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要求——尽管有时无法“兑现”。但是由于宝宝们掌握的字、词汇量很少,无法真实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一些家长缺乏耐心,又不认真观察,不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家长便会错误理解孩子的本义,孩子本来说向东,家长理解成了向西,这难免让宝宝不满意,甚至闹情绪了。 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特别是很多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家长,哪能任凭宝宝们不“听话”呢。这还了得,这不坏了我们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我是你爹你娘,不听话还了得!在劝说无效下,结果是非打既骂,企图逼孩子就范,可是已经有了表达能力的宝宝们,此时已经不再情愿受爸爸或者妈妈“摆布”了。 当一方要求:你必须听我的。另一方却是我要说我的,我要做我的。呵呵,再看,亲子矛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吧? 原因之二: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游戏心理 家长们常常会忽略24岁的孩子们有一种游戏心理。当大人们经常制止的事,他们反而会认为很好玩儿。 比如大人说:那个加电的插座很危险,千万别动,当心电着你,可是有的宝宝偏就在家长的提醒下非要关注一下,要么用手去捅一捅,要么用小棍什么的去动一动。还比如,当大人强调:快点吃饭,别磨磨蹭蹭的了,再看宝宝,就在那给你拖拉啊,磨蹭呀。有时气得大人恨不得给两巴掌。可是又怕孩子吃不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有时大人干脆就在孩子身后追着喂饭,弄的一顿饭吃的鸡飞狗跳墙。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们可以环顾四周去观察,在此不多举例了。 原因之三:孩子的“单向思维”不容忽视

巧妙应对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幼儿园教案)

巧妙应对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案例描述: 小王是我们小小班的孩子,他特别聪明,由于他父母都是做老师的,因此在教养方面都很好。平时对人很有礼貌,上课也很爱动脑筋,平时的活动都是非常积极,但最近发现他好象变了,做什么事都喜欢跟老师对着干,比如:睡好觉大家都出来了,而他偏偏还要呆在午睡室;看书的时间到了他偏偏还要说“我还没看完,”而且基本上天天这样。观察班上的其他孩子也或多或少有些不听话的例子,但像小王这样的表现确实很特别,他的父母也觉得孩子现在有点不听话了。 案例分析: 分析小王的行为是属于儿童的第一反抗期。每一位孩子在2—-3岁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只是有的幼儿表现的明显,有的幼儿表现的不是很明显。“第一反抗期”是大多数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孩子出现一些逆反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它是孩子自我发展的需要,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出和大人相反的做法,当大人说这样可以的,他偏偏认为这样不可以。这正是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对大人观点和指令的否定,来强调自己的存在,也是寻求大人对他们尊重的一条途径。他们也希望通过让他自己来做某些事情,向大人展示自己已具备的能力,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很强了。因此,有人认为,将心理“反抗期”说成“自立期”或“自强期”,也许更为恰当。当孩子出现反抗期时,我们的处理方式非常重要,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采取的措施: 1、要学会尊重孩子。 每一位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观点,哪怕他们的观点是不成熟的。我们要放弃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强硬态度。应该看到,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促进他们能力发展的心理动力。成人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动作技巧、能力的发展 2、对孩子的反抗行为不能放任不管,也不可控制过严。 我们应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适当加以控制。同时也要给予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机会,以使孩子的独立性得到发展,比如:有时孩子们在看书时,时间到了,有的幼儿说“我还没看好,”硬要再看一会儿。此时老师也可以给他再多看一会儿。看的时间长了有的幼儿也会模仿,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应用方式方法,给他限定一下时间,比如:当老师数到十时就收起好吗?这样给孩子一个下的台阶,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当孩子硬要自己穿衣服时,我们可以在旁帮助他们一起穿而不要过多的限制。在没有什么大碍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让孩子去做吧。 3、该说“不“时就说“不”。 对于有的有危险的事情,孩子一定要做,那一定要坚决说“不”比如:模仿成年人摆弄电器开关,玩弄打火

关爱、尊重每一个孩子

关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爱是人的本能,但所有人爱的对象不同,作为教师的爱,我认为就是对学生的尊 重、理解与宽容。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在十 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清楚的意识到尊重与关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要走进 学生的心灵,从爱护出发,宽容待人,加强疏导,把更多的爱赋予学生,才能有效的 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作为教师不应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人,而应该成为学生中的一分子,既是他们的 良师又是他们的益友。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她叫齐爽的学生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她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她品学兼优,工作能力也很强,还有舞蹈方面的特长,现已被北大附中所录取。然而,在这背后还有一些并不为人所知的情况。 我刚刚接触这个孩子的时候是四年级,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连小队长都不是,在学习上并不是很用心,还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记得那时,因此请她家长不止一次。但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她很有潜力。有一回,她的数学作业做得很差,我与她很深入的谈了一次,从讲题谈到了自己的理想和今后奋斗的目标。她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触动,从此我们交上了朋友。在一次中队会中,我给了她一次发挥她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她出色的完成了主持的任务。从这以后,她看上去像变了一个人,越来越有自信,进步也越来越明显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也能积极发言了,从不热心班集体活动到成为了一名学校的大队长。在这期间她的每一个进步,哪怕是很小的,我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而她不论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问题都会第一个找到我。 通过与齐爽的交往,使我感到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而这些正是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去挖掘和培养的。 尊重使我走进学生的内心,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期待着有人去聆听他

小孩子的叛逆期处理方法

小孩子的叛逆期处理方法 幼儿在某个阶段会表现出很强的违拗意识,这是人的第一个叛逆期. 在7-8岁的时候出现第二个叛逆期. 在13-18的时候出现第三个叛逆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青春期. 通常认为的叛逆期就是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小孩很不好管,是最最懵懂的时期,在很多事情中,他们都是,似懂非懂,可偏偏喜欢装的什么都懂似的,因为他们老是喜欢跟别人唱反调尤其是大人(老师跟家长),大人么觉得这样他们就那样,总觉得,按大人们的方法做就很受委屈很不甘心( 觉得凭什么他们说怎样我们就怎样) 他们就是有这种心灵 ..... 所以称之为叛逆!!! 这个阶段的家长要(一)避免两极教育误区家长应辩证看待小孩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小孩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小孩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小孩。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误区一: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小孩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小孩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小孩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小孩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小孩”,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爸爸妈妈交流的大门。误区二:放任自流。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小孩,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小孩放任自流。此时,无论小孩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久而久之,小孩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小孩的一生。小孩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家长要注意对他们下放各种权利,以帮助小孩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自主权“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诸如此类的话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建议家长们面对叛逆期的小孩尽量少说这样的话,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小孩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的口吻的。发言权“考不上大学就去扫马路”等话语,不少家长都对小孩说过,虽然是为了小孩好,但他们的耳朵已经长茧,叛逆期的他们对这些话可以说是“百毒不侵”了。这时家长应少说多听,了解小孩到底在想什么。时间支配权这个时期的小孩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小孩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要

怎样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

为孩子什么能做的都做了,可是一旦有什么没做到,孩子就心生怨恨,并且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家长。这件事让这位母亲很警觉,她说虽然孩子学习好,虽然为孩子做了很多,但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母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她感到以前都抓错了!没有从根本上抓,教育孩子花很大精力却教错了。 教育孩子根本是教什么?这是现在我们做家长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当一个孩子怀着一份感恩心去学习,怀着一份感恩心去生活、去报答父母的时候,他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与你每天拿着鞭子催逼着,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有个门门功课成绩都很好的高中生,由母亲陪着学习书法,有一次母亲在一边睡着了,看到身旁母亲疲惫的身影,她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她说:"我所以会努力学习,都 是因为感受到父母为我付出太多!"一个孩子带着这样的心境去学习时,她能学 习不好吗?绝对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时,若抓住最根本的就没那么辛苦,而根本要从孝道抓起,所以教孩子懂得感恩特别重要。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现在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为了家庭的核心,物质生活的充裕,让孩子感到生活很轻松,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更不会体会到他自己能够享受生活是因为父母甚至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为他付出了金钱、精力、健康甚至是生命力换来的。他缺什么了只会向我们要,并不知道这些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高档的名牌服装等等都是买来的,钱是家长的脑力、体力工作挣来的,挣钱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而我们对孩子的照顾付出的是心血而不是金钱,因此要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其实,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那就是对别人给予的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的恩情视而不见,这可以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遗憾。由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亲自去做,在孩子潜意识里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回报,因此他们也就不懂得感激父母。 所以感恩的心也需要经过教导才会产生。爱孩子,就应该要在你忙的时候,让孩子帮你做些家务;在你累的时候,让孩子为你捶捶背;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也因此而爱父母,在爱中领略被爱。孩子渐渐长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导孩子懂得感恩的生活态度是从小就要养成的,因为习惯会成为性格,而性格又可能决定命运。在这里我们都是为人父母或是即将为人父母,都会面临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都曾给孩子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人生蓝图,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孩子制定的种种要求,比如尊老爱幼、努力上进、懂礼貌等等,父母反而做不到,父母应该给孩子做表率,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是作为孩子最直接的行为影响者,父母的人格素养是孩子成长的钙质支撑,内在的是心灵源泉所在的蓄养,外在的是为人处事的状态。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只有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她才会学会感恩,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对祖国的感恩等等。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善待的人会去善待别人吗?会感恩社会、热爱祖国吗?这就要求我们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例如:告诉孩子这件衣服是爸爸妈妈给你买的,你要感谢爸爸妈妈;这本书是爷爷奶奶送你的,你

让孩子叛逆期不叛逆

让孩子叛逆期不叛逆 其实,在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所以你不要认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太难管教,或认为他们的叛逆行为是完全错误的,而是应该站在孩子角度,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并适时地把握,从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一、注意孩子的情感需要 孩子很希望能够经常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而不是天天听到父母唠唠叨叨地只关心他们的学习,因此平时你要注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时,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你不要三心二意,只顾想自己的事,而要集中注意力听;如果此时你有十分紧急的事要做,不妨先跟孩子打个招呼,以便孩子谅解。 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白己的看法,不要光知道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 与孩子交谈时,要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育语气说话,尊重孩子会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训则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产生相反的效果,让孩子更逆反。 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并以大朋友的身份指导、帮助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家里的事也要适当地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要以他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感”和责任感,从而使家庭更加协调。 多陪孩子参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并没有错。 二、注意自己的行为影响 父母自身的行为方式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育方面,你应注意以下几点: 自己要做出好榜样。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你的行为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你自己要抽烟,就无法说服孩子不抽烟。孩子一般都是根据别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言词来学习和评价别人的,当然也包括评价自己的父母在内。 对孩子要做的事不要件件都指手画脚,许多事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但这并不代表你就不用关心他们了,即使孩子自己去完成,你也要常常给予他们一定的关心和建议。对孩子做的需要干预的事要采取适应的形式,不要采取激烈的形式,否则容易产生或加深与孩子间的隔阂。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要认为小孩子就没有隐私,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常常拆孩子的信件,看孩子的日记等,都会引起孩子的情绪对立,你要用关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样他们才会尊重你。

如何应对孩子成长的第三反抗期

如何应对孩子成长的第三反抗期(12-16岁) 当如水的时光,在孩子们嬉戏玩耍中悄悄流走时,青春期岁月悄悄来临了,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家长们蓦然间便感觉孩子们如那雨后的春笋一样,茁壮成长起来。 走过了懵懂无知活泼任性的第一个反抗期,又度过了自我感觉良好倔强坚持的第二个反抗期,家长在与孩子们磕磕碰碰的接触中,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春秋寒暑。然而,成长总不会是风平浪静的,成长中也总会伴着无数的快乐和幸福,也会伴有寒冬、酷夏,甚至是惊涛骇浪。当家长们突然意识到孩子的教育又面临一个前所未所的压力时,心情又开始了五味杂陈。 案例一:小雪,女14岁,初中二年级,在爸爸和妈妈眼中,属于小公主型的宝贝,成长的过程中享受着全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而当女儿进入青春期后,那个曾经很温顺乖巧的小公主形像,一天天变了,变得让妈妈非常担心,又非常焦虑。女儿对学习索然无趣,也极少花心思去用在学习上,相反却在吃穿打扮上花尽心思。一谈到学习,小雪便会和妈妈大发脾气。一谈到做家务,小雪也会把责任完全抛给妈妈,只认可自己是孩子,做家务这些事,是全职在家妈妈应该干的事。最让妈妈无法接受的是,女儿小雪开始早恋了,这还怎么了得啊,真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寝食难安。 案例二:小兵,男13岁,学习成绩一般,脾气暴躁,喜欢网络游戏,爸爸和妈妈把家中电脑上了密码,加了锁后,小兵开始在家庭以外寻找一切可以玩网络游戏的机会,去同学家,去网吧等。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劝也劝了,求也求了,一切皆无济于事。看着学业一天天荒废的小兵,爸爸和妈妈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青春期,这个让无数家长头痛且无奈的人生成长阶段,就这样来临了。 火星撞地球——“第三反抗期” 之所以把“青春期”这个独特的人生成长阶段定义为“第三反抗期”,我是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把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区别开来。更不想把家庭教育问题与心理咨询问题完全混为一谈,因为就家庭教育而言,其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宽泛,也更灵活,也更艺术。 将“第三反抗期”的孩子比喻为“火星”,我想应该从孩子的性格和脾气这些心理和行为特点上来浓妆淡抹地形容一番。“火星”之火,有时只是微弱的火苗,而有时会燃起无名之烈火,再看家长这颗“地球”,不小心便会被闯入大气层的“火星”给碰撞一下腰部。那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诸如男孩儿,亦或是女孩儿,都有哪些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呢? 特点一:自我意识更强烈。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时的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和家长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时如果家长们去人为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比如案例一中的小雪,当妈妈看到孩子在穿衣打扮方面有些消费过度时,便劝女儿,可是换来的却是一顿白眼和斥责:“同学都有名牌,为什么我不可以有?你就这么小气?”几句话让妈妈感觉气愤又无奈。 特点二:经常与家长“南辕北辙”。你说东来我偏要向西,这样的行为特点,往往让很多家长非常恼火,本来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这样做的事,现在想好心劝孩子不要这样做,可是孩子呢?偏就不听,偏就我行我素。比如还是案例中的小雪,平时妈妈想让女儿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女儿则一扬眉:“你做为全职太太,这点活还用得着我吗?再说我也不会用拖把啊。”再瞧小雪妈妈,几乎是欲哭无泪,事后一想,自己还真没有教育和引导过孩子做过家务。 特点三:行为标新立异。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常常是喜欢追求潮流的一代,这点往往让家长非常难于接受。比如在电脑和网络应用上,家长越是担心孩子们迷恋网络,耽误学习,越是想制止孩子们,可是到头才发现根本阻不住这个口子,就像对待洪水猛兽一样。尽管有的家长去追查孩子的网名,到头来却发现连个网名都无法输入查找之中,原来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反侦察,发明了“火星文”,那种奇怪的符号简直让家长束手无策。比如有一个16岁的女孩儿,让妈妈感觉很不理解,女儿每天晚上睡前把白运动鞋子擦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可是第二天早晨却胡乱用清水抹一把脸就跑了,家长甚至并不明白女儿头上乱糟糟和脚下白白的鞋子,是到底为什么。

有尊重的爱孩子

有尊重的爱孩子 夏丐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有赏识、有尊重的教育,即爱的教育。而爱又是一个很博大、很具内涵的话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作为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幼儿园教师和父母,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孩子,并使孩子们能在这种健康的、和谐的爱的环境中智慧地发展、快乐地成长。 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公平的去爱 理解、尊重是爱的前提和基础,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源泉和保证。无论家庭、学校,都要竭尽所能地为孩子营造公正、平等、有尊重的教育环境,保证孩子在人格上与成人平等,处在不同生活环境、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孩子有同等的人格待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种种原因侵犯孩子人格的事无处不在,如:家庭事务中,很少有人去征求孩子的意见,平起平坐与孩子商量着制定规则,民主、科学地寻求解决问题办法者更是凤毛麟角,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长辈的指令,甚至是武力征服;同一个班的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教师总是有意无意的偏爱那些聪明的、能力强的、长得漂亮的孩子,忽视或歧视能力差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行为顽劣或有缺陷的学生。 所以,作为家长,要真正地爱孩子,就应该摒弃成人的权威,拥有一颗平等的、尊重的心,拿孩子当“人”看。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在人格上绝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与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需要有同等的待遇,渴望被尊重和关注。 所以,当孩子犯错时,要给于充足的时间,让其冷静反思、自觉改错,训斥和动武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当孩子情绪不佳,焦虑或急躁时,要允许他们有自己发泄的方式,然后耐心疏导,使其情感有所依托;当孩子高兴的时候,要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并适时地给予鼓励和鞭策。 作为教师,承认并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大概是最好的尊重孩子人格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孩子,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为他们提供发展和展示的平台。工作中能真正以高尚的师德、平等的师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以持久而深厚的职业精神给予每一个孩子多方面的引导、支持和鼓励。对工作不浮躁、不虚华、不功利;对孩子一视同仁、不暴躁、不歧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健康的教育环境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急切需求。 二、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有节制的爱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是指不仅要关注孩子每个年龄段一般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充分重视发展“最佳期”的教育,它是科学施教的开始。 但在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当今社会,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孩子被多个长辈争宠,孩子无节制、无约束的向大人提要求、提愿望,成人出于疼爱往往也无选择、无克制的一味满足。这样娇生惯养的孩子生活、学习中,懒散、消极、不懂得珍惜,肆意浪费;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狭隘、妒忌,经受不了挫折和困难;情感上漠视他人的关爱和付出,不知回报,视其为理所当然。其实,所有这些并不是孩子的错,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懒惰的。这就是大人们不尊重孩子年龄特点,漠视教育最佳期,无节制、无原则溺爱的结果。当孩子丫丫学语,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幻想,想亲自试试、做做时,家长们或低估孩子的能力,或漠视孩子的愿望,凡事包办代替,一味盲目满足;当孩子已经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懒于动手时,却焦急、抱怨、训斥,甚至打骂,最终导致孩子在性格上形成无法弥补的缺陷。 有人曾问过专门研究独生子女成长问题的心理专家:“现代父母到底欠孩子什么?”专家的回答耐人寻味:“什么也不欠,就只欠把好的道德品质给子女,把有尊重有节制的爱给孩子。”

幼儿园小班第一学期家长会

小二班家长会计划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欢迎你们加入曲江毓华幼儿园小二班,这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温馨和睦的班级,相信我们在今后的相处中也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在此我代表班里的三位教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家长会有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一、介绍本班概况: 本学期我们小二班一共25名幼儿,男孩16名,女孩9名。从开学到现在已经过去两周时间,我发现我们班孩子还是存在很多不好的习惯,例如挑食特别严重,没有良好的常规习惯等等。所以从这学期开始我们要严抓幼儿常规,尽量让幼儿不挑食,不偏食。并且锻炼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同时我们也会在班上多给幼儿提供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介绍班级教师: 本学期我们小二班是由我卫老师和戈老师还有王老师负责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我05年毕业于西安市艺师学校,至今工作10个年头,工作经验十分非富,并且得到家长的一致肯定;戈老师毕业于山西运城幼儿师范,后来我园工作,在工作期间多次受到园里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王老师也是幼儿师范毕业,她对幼儿特别有耐心,做事非常的认真,相信我们一定会把这个班带好,使我们班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当我刚刚接手小二班时,就觉得我们一定会在这个大集体中工作得很开心,因为这个班级里孩子们都十分的聪明可爱,并且家长们对我们的工作也十分配合与认可,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孩子们的明天会更好。 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流程: 四、本学期课程介绍: 幼儿园的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依据《幼儿园指南》来制定的,每堂课安排为15分钟,课堂里,动静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共划分为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简单介绍一下各领域的教育目标 1)健康: A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B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应对2岁反抗期的有效策略

亲子班引领家长应对2岁反抗期的有效策略 内容提要: 2岁反抗期是“人生第一反抗期”,反抗、叛逆、排斥是2岁孩子行为突出的特点。亲子班老师通过与家长0距离的接触和观察,发现和分析家长在与反抗期的孩子交往和互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产生的原因,利用多种途径引领家长,帮助家长认识并了解2岁反抗期“正常”及心理原因、应对的方法、与孩子互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引导家长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智慧的策略,做到既能科学的解读和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又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达到有效的互动的目的,帮助孩子理性地把握发展方向,提高家长把握孩子年龄特点的能力和应对2岁反抗期的教育技能,增强家长的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的能力,达到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巩固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目的。通过实践引发出了家长综合运用的许多智慧的、有效的应对办法,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由于亲子班的孩子正处于这一年龄段,也是亲子班老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亲子班2岁反抗期 一、问题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早期教育,各种形式的亲子园陆续出现,家长们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促使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亲子园。尽管家长们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家长自身的素质在普遍提高,由于独生子女导致家长缺乏实际的教养经验,父母忙于工作,无暇更多的时间带孩子,大多数孩子由保姆或隔辈老人来带,传统的带孩子的经验占主导,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面对孩子们的行为变化,没有科学的理念作依托,缺乏有效的教养技能,导致家长存在着许多的困惑问题,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孩子的发展受到制约,孩子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解惑答疑、寻找应对策略的引领工作,责无旁贷地成为亲子班研究的问题。 幼儿园亲子班孩子的年龄都是在2岁左右——2岁半,正是孩子们逐渐凸显反抗、逆反行为的时期。面对孩子发生巨变的行为表现,家长们感到很茫然,既不理解孩子行为是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所至,更不知该如何应对。由于家长的种种困惑存在着普遍性,我们亲子班有责任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家长认识并了解2岁反抗期的年龄特点、“正常”表现、应对的方法、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策略,既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更需要家长智慧的、科学的应对策略,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

对特殊幼儿的责任与关爱

篇一:《关爱特殊儿童、携手共进的活动方案》 “关爱特殊儿童、携手共进”的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为学习和生活在学校的特殊儿童们带去心灵上的慰藉,让他们感受到大学生的朝气和社会的温暖。 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家了解社会,关注一群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从中学会关爱、学会感恩。 3、唤起社会关爱残疾儿童的意识,保护残疾儿童的合法权益。 活动建议 1、活动范围荆门特校、居民区、荆门大学。 2、活动方式以亲身体验为主、以采访、问卷调查、宣传为辅。 3、组织形式小组活动。 4、活动对象荆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全体学生 5、课时分配(共4周) 第一周布置采访任务。 第二周回到学校,宣传、动员、对小组成员分工、制订帮助特殊儿童的计划。 第三周按照计划深入到特校的学生中,与他们进行交流并活动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及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 第四周总结活动成果并编写报告。 指导要点 1、活动前提示 (1)、我组成员在进入特校调查时不能大声喧哗,见到哪里的学生时不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她)们,要带着一颗爱与宽容的心去与她们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2)、我组成员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思考怎样去帮助和关爱他们―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的成长,让他们与其他儿童享受同样的爱与关怀。 (3)、我组成员在进入特校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与学校的老师深层次的交流,向他们学习一些怎样帮助特殊儿童的最佳方法。 2、活动指导 (1)、我组成员进入特校采访、调查时要做好采访记录,并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社会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情况。 (2)、活动结束后在班上开一次以“关爱特殊儿童、携手共进”的主题班会与全班同学交流,让更多的同学更进一步的了解“特殊儿童”。 (3)、大家共同商讨制定合理而又周密的计划,然后在荆楚理工学院开展一次“关爱特殊儿童,情暖与爱同行”的活动,并积极呼吁我校师生以及相关人士加入我们的活动中来。 3、活动总结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对特殊儿童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帮助他们,给他们带去更多的爱,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爱与快乐。评价要点 1、情感、态度、方法 (1)、组员从感情上是否积极参与收集资料等活动是否具有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与同学之间是否友好相处,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力及进取心。 (2)、对特殊儿童的观点是否正确,与他们交流时感情是否投入,方法是否的当,正确的价值观,是否看到特殊儿童的价值所在。 篇二:《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孩子》 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孩子 案例描述去年我担任小班班主任时,班级中有一个叫蕊蕊的孩子,她个子高高的,喜欢一边走路一边自己笑,见到她的人们都觉得她可爱。可是她却是一个弱智的特殊儿童。刚来时,她对什么也没兴趣,上课时总是胡乱倒玩具,有一次还把自己藏在橱子里,不管老师怎么叫,她就是不答应,也不出来,我发动班上其他孩子们和一些老师到处找,最终竟然在橱子里发现了她。不管我怎么问她,她总是呆呆地瞪大双眼,面无表情的望着我,就是不开口。当她“不听话”,我用埋怨的眼神看着她时,她也是傻傻的笑。午睡时,我们老师如果不及时她,她还会把被子,裤子尿的湿淋淋的。在游戏活动时,她喜欢调皮捣蛋,有一次,六一活动中,我在排舞蹈时,她在孩子们中间张开双臂乱转圈。她完全生活中她自己的世界里,她的一系列行为确实给我带来很大的麻烦,可以说在她一个人身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其他孩子的十几倍。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下她有了很大的进步。 案例分析教师应该不懈努力,有条不紊地安排弱智儿童的学习任务。即便是比较复杂的

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三岁以后孩子有了“我”的意识,他们的自我渴望得到表达。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左右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分水岭,也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这一阶段是决定人格 力量强弱的基石。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引导好,孩子会表现出对 自己所做的行为分辨不清对错,并用破坏性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感受。3岁左右,是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孩子会拆玩具、摔东西,很希望展现自我,引起别人的注意,想告诉周围的人他也拥有独 立自主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孩子在探索未知世界,撕纸、拆玩具、摔东西都是常用的方式,证明孩子拥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和愿望。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头上。这时的孩子喜欢摆弄各种 物品和工具,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正是在这样的动手探索过程中,智慧得以发展。如果不去分析孩子的动机和心理特点,就采取断 然阻止或粗暴批评的行为,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浇灭 孩子智慧的火花,对孩子成长不利。 父母应用科学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孩子的这种行为。首先应该给予 称赞而不是批评,更不是训斥,如果是能摔的玩具,父母应该让 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然后帮助孩子把玩具重新组装好,让孩子 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如果是贵重的东西,父母应该 心平气和地先褒扬孩子,然后给他一个能摔的玩具让他尝试,逐 渐让他认识到什么东西是不允许摔的,这样既及时制止了对物品 的损坏,又调动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与积极性。即使是孩子发怒摔 东西,父母也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一次训斥就会挫伤孩子探索未 知世界的热情。三岁的孩子也渴望得到表扬赞许。父母可以抓住 这个特点,多关注孩子平时所表现出来的优点,不断强化孩子所 表现出来值得欣赏、值得重复的行为表现,孩子就会累积到足够

孩子叛逆期家长应做好七步

孩子叛逆期家长应做好七步 中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特别是孩子青春期教育,许多家长问:有什么好办法?有什么灵丹妙药? 今天,老师通过以下七大原则想告诉各位家长,孩子进入青春期并不可怕。坚持这七大原则,你会发现和孩子相处真的很简单。 第一条原则:父母以身作则 这是老生常谈,但是还要谈。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如果父母亲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自然无法要求子女,父母亲的话也就没有权威。 中国父母对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调查,绝大部分好学上进学生,都出在家庭的父母本身热爱学习。 这不是说父母一定要天天读书。学习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爱好,热爱戏剧、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历史、热爱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爱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较能够发展起上进心。 第二个原则是:家长要学会保护子女。

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错误的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学校和教师;另一个是完全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不信任自己的子女。 现在的孩子即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隶。在学校里压力很大,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压力、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压力,不可能个个同学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实际上大部分同学是学习一般的学生。 到初中以后,少男少女还有体相烦恼压力,体相烦恼,对自己的长相很在乎,对同学的评价很敏感,还有生理和身体迅速发育带来的种种困惑与烦恼,等等。 第三个原则:忌唠叨,会倾听,与子女平等交流 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会有所谓代沟的。 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是子女容易产生叛逆的一个阶段、逆反的一个阶段。 子女生理发育迅速,长成半个大人,个头与父母差不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各种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常常过分地自以为是。

儿童反抗期的情绪正向疏导

【青田大咖微课】主题:儿童反抗期的情绪正向疏导 课程导读:不反抗的孩子如何发展?如何引导孩子能量发挥?培养孩子有个性有力量,快乐成长做真实的自己! 课程讲师:姚碧玉(资深一线教育专家、红黄蓝教育机构亲子导师、亲子团体咨询师) 课程内容: 孩子的反抗期让人头疼,头脑中浮现出说“不"的孩子形象.孩子1.5岁-2岁开始到三岁多之间经常说“不”,把“不”字挂在嘴边.比如,孩子经常说,我不要穿鞋、不要穿这件衣服、我不要吃这块蛋糕,简直就成了“我不要”宝宝。孩子从喝水到吃饭,到穿哪一件衣服,做哪一张椅子,甚至是看哪一本书,“不要”就成了他唯一的标准答案。可是我们会发现宝宝说“不”的次数并没有减少,妈妈的耐心却被磨得越来越少,如果不能顺着他的意,要么拗着和大人作对,要么孩子呱呱大叫,赖地下啊大哭啊怎样都有,想到这些,妈妈真的是有点精疲力尽的感觉。那么以前那个快乐的、随和的、讨人喜欢的可爱的小宝贝都哪里去了,妈妈怎么都想不通,我们家孩子小时候不是挺乖的吗,怎么现在总是和大人对着干呢?首先了解下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宝宝心语】 自从离开妈妈的怀抱,宝贝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噢!当我要做的事情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时候,可以说“不要"的。他们喜欢的东西,我不喜欢的时候,我也可以说“不要”的,我就是我,我可以做自己的决定,自己决定我可以做什么,我喜欢什么。 孩子又想,可是为什么每次我说“不要”的时候,大家好像都很不开心呢,妈妈不再对我温柔了,而是皱着眉头说宝宝你要听话.爸爸也会瞪大眼睛大声说,不可以什么都说“不要",有时候我的小屁股会挨揍。爷爷奶奶老说我最乖,给我糖吃,抱我出去玩,可是根本就没有在听我在说什么。 宝宝又想,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就想一直坚持,“我不要我不要”,我想当乖宝宝,但是为什么乖宝宝就是要听大人的话呢,我也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但是我和你们是不一样的呀,我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也会走路也会讲话,我可以自己做喜欢的事情,我想做自己,最棒的自己,所以爸爸妈妈你不要告诉我要怎么做,我不要。 孩子就是这种心态,他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要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自己,所以孩子的心理其实是这样想的。 【案例心理分析】 通过孩子的这种心理可以了解到,在孩子2岁左右,爸爸妈妈会发现让孩子往东他偏要往西,最贴切的表达就是说“我不要"。孩子在这个阶段,表现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要求去做事,在大人看来不可理解,但是如果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又会大哭大闹. 对于这样的行为,很多家长就会理解为胡闹或任性,其实这标志着孩子已经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称为“第一执拗期”,又叫做否定年龄段. 这就是孩子“第一执拗期”,否定年龄段,也叫做反抗年龄段,执拗是孩子从一个完全依赖别人、没有自我意识到能够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必经过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而且会持续六七个月或更长时间,孩子为什么在这个阶段表现的性格急躁乱发脾气呢,那么拗呢,为什么呢? 因为3周岁前孩子的思维是“直线型"的,而且“不可逆转”,他做事时在头脑里形成预先的设想,如果这些设想被人打破了,他就会发火生气。比如当孩子看动画片不能被打断;吃饭时必须是平常喜欢的碗,否则他不吃;上楼梯时不能大人先上,必须他自己先上,如果大人上了,大人要退回来;当孩子听到门铃声必须孩子自己来开门,如果大人开了,孩子就会哭着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开一次。甚至孩子在吃糖时,要自己去剥糖纸,如果大人把糖纸给撕开了,孩子就会愤怒的扔掉,要求再来一颗;吃饼干时,当大人说要上火了,不能吃那么多

游戏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关爱与宽容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幼儿动脑筋,出主意,创造性的反映生活,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如:户外活动时,我带领孩子们在院子里一起做游戏,这时,张翔宇说:“老师,我们来扮演警察叔叔好吗?”孩子们一听到扮演“警察叔叔”,立即兴奋起来, 都争着扮演这个角色,大家吵吵闹闹,争得不可开交。这时,我灵机一动,“小朋友们,让我们采用公平竞争的比赛来决定谁扮演警察叔叔,好吗?”“好!”小朋友们高兴地拍手叫好。这时,我讲了一下比赛规则,即每个小朋友都谈谈如何当好这个角色?老师和小朋友们充当裁判,讲得好的小朋友优先获得扮演权。如在玩“遵守交通规则”时,几个男孩都抢着拿指挥棒,想扮演“警察叔叔”这个角色。我便对他们说:“你们想当警察叔叔,那就比一比看谁懂得行人过马路的交通规则,好吗?”这时,田若泉小朋友第一个站起来说:“老师,过马路的时候,要左右看,走人形横道线,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田若泉小朋友的话刚讲完就获得了一阵热烈地掌声。后来其他的小朋友讲得都不如他。于是,大家就心悦诚服的让田若泉小朋友扮演“警察叔叔”,指挥交通,而其他的孩子也高兴地另外的角色。 角色游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要求,是幼儿非常容易接受和乐意参加的活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 ,反复地模仿和体验,既提高游戏水平,促进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正基于这点, 但是,在开展角色游戏活动时 ,目前我园角色游戏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大多停留在角色的简单分配和一些材料的机械操作等一些表面现象上,缺乏关爱与宽容。对此,我们确立了: “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学会关爱与宽容”。 二、分析: 近年来,我园在开展幼儿角色游戏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围绕“如何开展角色游戏, “如何组织各年龄段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等方面的问题做了专题研讨。具体表现在:①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了角色游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保了角色游戏的正常开展。教师能积极地为幼儿提供较为丰富、适合的游戏材料;能适时地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游戏观察、指导。②游戏中尊重幼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参加游戏,游戏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有一定的角色意识,遵守游戏规则,能正确使用材料,游戏中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一) 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爱心情感。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 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如团结友爱、协商合作等。因此,我们对幼儿进行关爱情感培养时,应努力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在“娃娃家”游戏中,“爸爸”“妈妈”会悉心照顾“孩子”,给他喂饭、送幼儿园、去看医生;在“开汽车”游戏中,“乘客”会主动地给“老奶奶”让座,在游戏中,幼儿学会了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了合作意识,体验到了关爱他人,受人尊敬的愉悦情感。 (二)、引导幼儿学会分工合作,互相协商,强化文明交往意识 由于当前幼儿多是独生子女,缺乏交往能力。角色是游戏的中心环节,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游戏中产生了相互交往的需要,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角色分配的矛盾。在我班小医院刚产生时,很多小朋友争着要当医生,常会发生抢口罩,抢针筒的现象;在其他区域也会有此类现象发生。所以每次游戏开始前,我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并商量好角色的分工及游戏的主题,如医院里今天谁是医生,谁是病人等。然后按照他们的分工及目标进行游戏。若商量不好,游戏便不能进行。这样做既避免了游戏的盲目性,又避免了游戏过程中因分工意见不同而发生的争执。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学会分工合作,互相协商,使孩子们的文明交往意识得到了强化。 (三)、引导幼儿学会关心、宽容,形成良好的交往观念。 幼儿辩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常因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如:在活动中别人不小心碰了自己一下而发生争斗。幼儿的自制力较差,常常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别人发生争吵,如在同时喜欢一

两岁是人生第一个反抗期的开始

两岁是人生第一个反抗期的开始(第二个是青春叛逆期,还有六岁左右有个中间反抗期),使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孩子顺利地渡过这个难缠期。两岁反抗期{指一岁多到三岁多的孩子}尽管是正常的,但是如何对待却不可轻忽。这个阶段,如果发展得好,孩子可以逐渐成长为一个既自主又懂得遵守规则的幼儿,如果发展得不好,则可能变得娇纵任性,或者过分顺从、退缩,没有主见。 好象还是昨天,你的孩子还是那个襁褓中的乖宝宝,除了吃吃睡睡还什么都不会,转眼之间,他不仅会挣脱你的手去做你不让他做的事,甚至会开始用他极其有限的词汇开始和你顶嘴!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的“造反”其实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婴儿期的孩子还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对他来说,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而到了两岁左右,孩子明确意识到“我”的存在,也意识到“我”是有着自己的想法、愿望,和他人不同。因此,他就需要通过行动体验自己的独立,也证明自己的独立。所以,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反抗是正常的发展阶段,并不是你的孩子特别淘气,也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特别有问题。 一般来说,几乎没有哪个孩子在三岁以前没有闹过,两岁多的孩子每周发脾气一到两次是正常的。而且,越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强的孩子“造反”的程度越强。 应对两岁反抗期的实用策略: 兵来将挡 典型场景1:游戏场上拖不走 分明已经在游戏场上玩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到了吃饭时间了,“咱们该走了吧?”“不!”又过了5分钟再问:“现在必须回家了,走!”“不!就不!”最后,演变成一场生拉硬拽和号啕大哭。 解析:孩子为什么那么固执

孩子有时显得非常固执,很难让他们遵守成人设定的活动安排。这其实和他们的认知水平有关。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什么时间观念,不能预期未来,他们是典型的“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的状态。因此,当他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时,让他们转换活动往往会遇到强烈的抵抗。 应对:转换活动技巧 要让活动的转换能够顺畅,家长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比如,让他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有预期,你告知他随后的事情:“我们要回家吃饭了,妈妈让你帮忙拌沙拉好不好?” 另一个技巧就是提前警告。比如,每次转换活动前,都在10分钟、5分钟、1分钟的时候给予警告:“再过……分钟我们就要回家了。”虽然他开始可能不明白几分钟的含义,但如果你每次都这样做,他就会逐渐习惯,并且逐渐有了时间观念。 当然,一旦到了所说的时间,你要能够果断地带孩子走,不拖泥带水。一开始你也许会遭到抵抗,但当孩子习惯后,就会很简单,不会每次离开游戏场都像打仗一样。相反,如果你无法坚持,那么什么技巧都没有用! 关键词:常规 有没有想过幼儿园老师为什么能够看那么多孩子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幼儿园的每日活动都有相对严格的常规和时间安排,但是在家里,我们往往过分随意,向孩子过多让步,孩子就会觉得没有什么是必须遵守的。如果在家也能比较规律地生活,那么在日常活动上,孩子发脾气的可能就会比较少啦! 典型场景2:专门挑公开场合给大人难看 在商场,本来是买别的东西,但路过玩具区时,孩子突然看见了一组积木非买不可,而类似的积木你已经买给他了,你说不行,他就开始大哭。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目光,你没办法,狠狠心,买了这套价格不菲的积木。 解析:孩子为什么会在公开场合大闹 孩子可能在家里发脾气,也可能在公共场合发脾气。也许我们在家里还可以理智处理,但是在别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