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系统说明书

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系统说明书
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系统说明书

注意事项

1. 如果您是首次使用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系统,请您先仔细阅读本手

册,并留意其中的注意事项。

2. 每次测量工作前,必须确保仪器主机及掌上电脑有电,若电池电量不足,

要重新对其进行充电,以免影响测量工作。

3. 测量前必须把AB供电电极、MN测量电极以及接收电极接好,严禁将A、

B、M、N相互混接。

4. 使用集中式高密度开关工作时,直流高压不能高于400V;使用分布式高

密度电缆工作时,直流高压不能高于800V。

5. 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分布式测量时,除了跨孔偶极装置需要用到两个分

布式电缆插座外,其余15种装置只能在两个插座中任接一个。

6. 蓝牙无线通讯的有效距离为10米,因此操作员与仪器主机的距离不能超

过10米,否则通讯失败,需重新配对蓝牙。

7. 在笔记本电脑上控制数据采集:需先安装蓝牙USB适配器的驱动程序,

再将蓝牙USB适配器插到计算机的USB接口上,就可以使用了,程序操作方法与PDA上的操作一样。

8. 对于新的工作测线,在测量前,请首先设置正确的工作参数。

9. 如仪器显示“过流保护!”,请关掉电源检查AB是否短路。

10. 高密度电阻率测量时,在整个断面的长度,每根电极的接地电阻相差不

要太大,尽量减小接地电阻,以利于供电,若表层土壤干燥,应浇水保证电极接地良好。

11. WDA-1B主机可选择外接直流高压或置高压电源工作。如果两者同时使

用,则仪器将会根据两者的输出电压幅度选择输出电压较高的一个进行工作。

12. 由于WDA-1B主机的置高压电源输出电流较小,故可以将其应用在电阻

率测量方式中,而对于激电测量方式,建议仍然使用外接直流高压。13. WDA-1B主机仪器包含电池保险,用于高压输出短路时保护部电路。若

输出短路烧坏保险,可拧开保险插座自行更换一个2A保险即可。

14. 仪器不应长期存放在潮湿或有腐蚀性气体环境中。

15. 严禁将仪器工作或存放在-20℃以下温度的环境中。

16. 下雨时尽量不要开展工作,特别是地表积水太多时更不要开展工作。

17. 仪器置有可充电的锂电池,若仪器长期不用,请每三个月对仪器充电一

次,以免因锂电池的自放电损坏电池。

18. 锂电池充电温度围应当在0℃~45℃,在此温度围之外对电池充电会导

致电池过热,还会损害电池的性能,或缩短电池的预期寿命。

特别提醒

在使用PDA对仪器进行操作时,请首先检查PDA的“设置”---“加密”选项,如图1所示。必须确保该项设置为未选中状态,如图2所示,否则测得的数据文件只能在此PDA上读取,在电脑上将不能打开或处理。

图1

图2

目录

一、熟悉仪器 (1)

(一)仪器的功能特点 (1)

(二)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

二、集中式二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 (5)

(一)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介绍 (5)

(二)工作原理 (6)

(三)操作说明 (7)

三、分布式二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 (15)

(一)施工布线方法 (15)

(二)系统主界面 (16)

(三)操作说明 (16)

四、分布式二维高密度激电测量 (24)

五、分布式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 (27)

(一)测量原理 (27)

(二)施工布线方法 (31)

(三)概念介绍 (32)

(四)操作说明 (33)

六、野外操作实例 (37)

七、仪器的成套性 (40)

八、附录 (42)

附录一:电极排列的说明——二维高密度电阻率法 (42)

附录二:格式转换软件 (49)

附录三: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自检器的使用说明 (52)

附录四:PDZ-2分布式开关自检器使用说明 (53)

一、熟悉仪器

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系统是我所在多年研制和生产先进电法仪器的基础上,集全中文掌上电脑、蓝牙、24位A/D、大功率控制等当今最新电子技术研制的新一代高密度电法系统,仪器的体积和重量均显著缩小,主要技术指标及功能领先于当前国外同类仪器,在各种野外复杂环境下能更好地工作。可广泛应用于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城市物探、铁道桥梁勘探等方面,亦用于寻找地下水、确定水库坝基和防洪大堤隐患位置等水文、工程地质勘探中,还能用于地热勘探。

该系统以WDA-1、1B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主机,可通过选配WDZJ-4或WDZJ-120多路电极转换器、集中式高密度电缆、电极,实现集中式二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也可选配分布式高密度电阻率或激电电缆、电极,实现分布式二维、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分布式二维高密度激电测量。系统具体测量功能及构成如下:

(一)仪器的功能特点

●轻便灵活——集先进的发射、接收功能于一体,体积小、重量轻,置的96V

供电电源(仅WDA-1B型)能胜任绝大多数地区高密度电阻率测量任务。

●先进的测控方式——所有电极排列全部采用滚动测量方式,通过移动电极

可使断面无限接续,断面收尾亦变得轻而易举;单点复测、从任意点起测均能随心所欲。

●独特、开放的测量过程控制——每个数据测量过程的供电时间、停电时间

均能灵活选择,且仪器能自动监测电极电位的变化梯度,当其超过用户设定门限时会自动延时用户设定的等待时间,待电极电位恢复稳定后再开始测量,从而确保在复杂条件下仍能获得更高的数据采集质量。

●超大供电功率、超宽量程、超高精度——高达7200W(1200V×6A)的供

电能力、64Vp-p的超宽电压输入围、极高的小信号测量精度(电压小至

0.1mV及电流小至0.1mA时仍能给出±1%的测量精度),让仪器能更好地应

用于高阻地区工作,获得更深、更好的测量结果。

●蓝牙技术、无线遥控——国际、国首创由带蓝牙无线通讯技术的掌上电脑

遥控仪器主机,距仪器主机10米围,可轻松实现设置参数、启动测量、传输显示测量结果,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方便。

●掌上电脑操控、功能强大——全中文掌上电脑实现人机界面及采集控制,

采集参数设置、数据显示与存储、高密度电法色谱图绘制等快捷直观,让您轻松完成野外测量工作。

●易扩展、无限可能——数据采集控制及数据的存储全部由掌上电脑完成,

数据存储器容量的扩展、采集软件功能的扩充(如增加特殊高密度测量装置)将更易于实现。

●配备双分布式高密度电缆接口,跨孔高密度测量不再需要过渡开关控制

器,测量过程更简洁、更容易。

●完善的抗干扰技术——采用多极滤波及信号增强技术、集成电法干扰抑制

器功能(拥有超强抗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能力),测量精度高。

●强大的掌上电脑功能——在高硬件配置的基础上,掌上电脑还配备了众多

实用软件、用户可进行日程安排、无线上网,还可使用移动Word、Excel、PowerPoint、Media Player等软件进行移动办公和娱乐。

●自动进行自然电位、漂移及电极极化补偿,补偿围高达±10V。

●接收部分有瞬间过压输入保护能力,发射部分有过压、过流及AB开路保护

能力,以及直流高压反接保护能力等。

●接地电阻检查——可随时检查电极的接地情况,方便实用。

●诊断程序可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故障所在位置及主要损坏器件。

●进口全密封箱体具有防水、防尘、寿命长等优点。

●灵活的控制选择——亦可使用笔记本电脑对仪器主机进行遥控,完成测量

工作。

(二)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集中式高密度电法系统:

(1)、WDA-1、1B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测控主机)

①、接收部分

□电压通道:±32V(24位A/D)

测量精度:当Vp ≥5mV时,±0.2% ±1个字

当0.1mV ≤Vp <5mV时,±1% ±1个字

□输入阻抗:>50 MΩ

□视极化率测量围:±1% ±1个字

□Sp补偿围:±10V

□电流通道:6A(24位A/D)

测量精度:当Ip≥5mA时,±0.2% ±1个字

当0.1mA ≤Ip <5mA时,±1% ±1个字

□50Hz工频干扰(共模与差模干扰)压制:优于80dB

②、发射部分

□最大发射功率:7200W

□最大供电电压:±1200V

□最大供电电流:±6A

□供电脉冲宽度:1~60秒,占空比为1:1

③、其他

□体积:270mm×246mm×123mm(WDA-1)

340mm×295mm×152mm(WDA-1B)

□重量:≤4kg(WDA-1)

≤6kg(WDA-1B)

□工作温度:-10℃~+50℃,95%RH

□储存温度:-20℃~+60℃

□仪器电源:置7.4V 4AH可充电电池(或外接12V电源),可连续工作20个小时以上。

□主机接口:A、B、M、N,直流高压,充电及外接电瓶,2个与分布式高密度电缆接口,RS-232,蓝牙

④、掌上电脑:Windows Mobile 5.0系统,640×480真彩液晶显示屏,128MB

Flash ROM / 64MB SDRAM,1GB的SD或CF卡,蓝牙、USB

串口,2块原装可充电电池,含移动Word、Excel等多种软件。

⑤、置供电电源(仅WDA-1B型):最大电压200V(分50V、100V、150V和

200V四档),最大电流0.7A。

(2)、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选配,多台转换器串联使用可扩展系统电极数)

□转换电极数:60路/台

□绝缘性能:≥500MΩ

□最大工作电压:450V DC

□最大工作电流:2.5A DC

□仪器电源:1号电池(或用同样规格的镍镉电池)8节

□工作温度:-10℃~+50℃

(3)、WDZJ-120多路电极转换器(选配)

□转换电极数:120路/台

□绝缘性能:≥500MΩ

□最大工作电压:500V DC

□最大工作电流:2.5A DC

□仪器电源:置7.4V 4AH可充电锂电池,可持续工作20小时以上。

□工作温度:-10℃~+50℃

(4)、集中式二维高密度电阻率电缆(选配)

□电缆:32芯,外径Φ6mm

□最大工作电压:450V

□最大工作电流:3A

□每台转换器配用数量:2根(电极抽头数为30个/根),特殊需求由用户订货时指定

□抽头间距:用户订货时指定(通常为5m或10m)

□电缆绝缘:任意两根芯线间绝缘≥500MΩ/500V

(5)、集中式二维高密度电阻率电极(选配)

□铜电极:Φ12mm×280mm,带插拔卡

□数量:由用户订货时指定

2、分布式高密度电法系统:

(1)、WDA-1、1B测控主机(技术指标同上)

(2)、分布式二维、三维高密度电阻率、二维高密度激电开关电缆(选配)

□电缆:护套为宽温聚胺脂材料,外径Φ8mm

□数量:由用户订货时指定

□电缆开关盒数:10道/串(也即每串电缆可接10个电极)

□开关盒间距:1~10米(用户订货时指定)

□开关盒尺寸:Φ30mm×100mm(仅开关盒),

Φ39mm×170mm(含压胶头)

□最大工作电压:800V

□最大工作电流:3A

□电缆绝缘:A、B供电线间及其与低压线间≥1000MΩ/1000V

低压线间≥500MΩ/500V

□工作温度:-20℃~+70℃

(3)、分布式二维、三维高密度电阻率、二维高密度激电开关电极(选配)

□不锈钢电极:Φ10mm×280mm,带不锈钢弹簧

□数量:由用户订货时指定

二、集中式二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

该系统是以WDA-1、1B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主机,通过选配我所研制的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和集中式高密度电缆、电极,实现集中式二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

(一)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介绍

1.面板介绍

图2-1WDZJ-4面板示意图

□电极1~30:前30根电极电缆插座,电极编号为1~30。

□电极31~60:后30根电极电缆插座,电极编号为31~60。

□A、B:供电接线柱,测量时与WDA-1、1B主机对应接线柱相连。

□M、N:信号接线柱,测量时与WDA-1、1B主机对应接线柱相连。

□前级RS-232:串行接口,与主机RS-232口连接,接收主机控制命令。

□后级RS-232:串行接口,是向后传递主机命令的通讯端口。多个电极箱串联扩展电极时,应增加一根通讯电缆,将其连接在后一台多路电极

转换器的“前级RS-232”。

□工作指示灯:该指示灯亮说明仪器正在工作。刚开机时指示灯闪烁说明仪器正在初始化,接收或传递主机控制命令时该指示灯亦闪烁。

2.注意事项

□每隔一段时间后,应使用自检器检查WDZJ-4是否工作正常,要确认开关能受控正常通断。具体检查方法请参考“附录三”。

□定期检查WDZJ-4的绝缘性能,WDZJ-4的“1~30插座”、“31~60插座”的每根针与面板上A、B、M、N接线柱绝缘均≥500Ω(500VMΩ

表),若绝缘性能达不到上述要求,应及时与我们联系。

□WDZJ-4仪器用的1号电池一般工作满10小时就更换,向供电的电池箱其输出电压降低至标称值的70~80%时就应更换电池,以免电池漏

液损坏电池箱。

(二)工作原理

图2-2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布线示意图

图2-3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野外施工布线示意图

WDA-1、1B主机通过RS232串行口控制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按工作电极排列的要求将A、B、M、N极与电极1~60中指定电极轮流相接从而完成供电与测量任务。WDA-1、1B主机会自动将图中的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编为1号,如需扩展电极数时可将图中WDZJ-4的“后级RS232”插座通过专

用电缆与下一台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的“前级RS232”插座相连接即可,同时还应用导线将所有WDZJ-4的A、B、M、N对应连接在一起,WDA-1、1B主机会自动将新的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编为2号,与新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相连接的电极编号为61~120号。

(三)操作说明

1. 开启仪器并启动系统程序:

打开主机电源;开启掌上电脑的电源,依次点击“开始”→“资源管理器”→“SD卡(或CF卡)”→“WDA-2DR”进入系统程序,程序界面如下图。

图2-4

2. 蓝牙配对:

本仪器采用蓝牙无线通讯技术,所有操作均由掌上电脑(PDA)通过蓝牙端口发送到仪器,所以测量前应先进行蓝牙配对,保证仪器与PDA通讯正常。蓝牙配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启动系统程序进入测量界面后,通过点击“菜单”→“蓝牙配对”(图2-5),

进入图2-6所示的蓝牙配对界面对PDA蓝牙与仪器主机蓝牙配对。首先选择正确的蓝牙端口(不同掌上电脑的蓝牙端口可能有所不同:戴尔、惠普PDA应选择COM8端口,PDA应选择COM6端口等),点击端口下的“蓝牙配对”或右上角的“OK”按钮执行配对操作,若点击“退出”将退出程序。

图2-5 图2-6

【注意】:仪器为了验证用户的合法性,有些时候启动系统程序进入测量界面前,系统将直接弹出图2-6的蓝牙配对界面,此时必须将蓝牙配对后才可以进入测量界面。

(2)、点击“蓝牙配对”后,PDA设备将进入蓝牙搜索界面,或再点击屏幕左下

方的“刷新”按钮,仪器将进行蓝牙搜索并将搜索到的所有设备都显示在屏幕中(图2-7所示)。选择点击需要进行配对测量的设备名称,在图2-8界面中利用模拟键盘输入配对密码1234,并点击右上角的“OK”按钮确定,即可完成配对,同时程序主界面将弹出“蓝牙配对完成”提示框。仪器出厂设定的配对密码为:1234。

图2-7 图2-8

3. 设置参数:

(1)新建断面:

如图2-9所示,通过点击“菜单”→“新建断面”,进入图2-10界面,需要对以下各项进行设置:

图2-9 图2-10

断面名称:断面是与测线位于同一平面的所有测点的集合。断面名称表示野外施工中一个断面的名称,也是存盘的文件名。

剖面总数:剖面是同一深度上各测点的集合,剖面总数即沿深度方向测量的剖面总数。

电极间距:相邻电极间的距离称为电极间距,单位为米。该参数主要用于计算各测量点装置常数及记录点位置。

电极总数:表示仪器当前所用电缆上的电极抽头总数。【注意】:在跨孔偶极时,电极总数指单边电缆上的电极抽头总数。

起始电极号:起始测量的电极号。在该电极号前的电极将不参与测量。

使用电极数:测线上实际连接的电极数,即测量中实际使用的电极数。

图2-11 图2-12

(2)选择测量装置(图2-11):

测量装置:有15种测量装置可选择,分别为温纳排列(α)、偶极排列(β)、微分排列(γ)、联剖排列A(δA)、联剖排列B(δB)、AM排

列、AMN排列、ABM排列、ABMN排列、MNB排列、施伦贝

尔排列(α2)、自电M、自电MN、充电M和充电MN排列,这

15种装置都可以进行连续测量,有关各个装置的具体介绍请参

考附录一。

【注意】在集中式开关测量方式中,只有前15种装置有效,不支持跨孔偶极测量。

跨极测量:跨极测量是指在进行高密度测量切换电极时计算电极号,不再以一个电极间距为单位,而是用二倍电极间距为单位来计算。这样

来模拟更大电极间距的电缆来进行高密度测量。例如:用5米间

距电缆来模拟10米间距电缆测量高密度,用此功能就能很方便的

实现。

注意:如果是跨极测量断面,【剖面总数】需要设置为偶数。这样

才能保证能测量到您设置的最大剖面。例如【剖面总数】设置为

16,在测量完成后,可以看到剖面16的数据。而【剖面总数】设

置为17,测量完成后并没有剖面17的数据,最大只能看到剖面

16的数据,这是跨极断面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剖面总数】最

好设置为偶数。

AB距离:不用。

MN间距控制:可以设定为固定控制和自动控制。固定控制是指MN间距数由操作员在此处设定;而自动控制则指MN中心点不变,每8层

剖面增加2个电极间距,如起始设置为1,则第9层就为3,17

层就为5。

MN间距数:在装置为AMN排列、ABM排列、ABMN排列、MNB排列和施伦贝尔排列(α2)时,该参数用于设定M、N两电极间电极间

距的数目。

自定义断面颜色(图2-12所示):“按最大最小值自动分配”按钮是按照“最

大值”和“最小值”输入框中的数值自动分配颜色;“默认分配”

按钮是按照当前断面电阻率的最大最小值自动分配颜色。可选择

“对数规律分配”或“线性规律分配”方法。

图2-13

注意:断面名称不能相同,不能修改已有断面的参数,若要更改参数,只能重新输入一个新的断面名称,如图2-13所示。

(3)设置控制参数:

如图2-14所示,通过点击屏幕下方快捷按键或通过“菜单”→“控制参数”可进入控制参数设置界面(图2-15),需要设置的参数包括剖面、供电、自电等。这些参数都有一个出厂默认值,若要恢复默认设置,点击屏幕左下方的“恢复出厂设置”即可。

图2-14 图2-15

剖面:

开始剖面号:仪器在测量时,从该剖面号启动测量。仪器出厂设定的开始剖面号为1。

结束剖面号:仪器在测量时,测量到该剖面号结束。仪器出厂默认的结束剖面号为16。

注意:结束剖面号不能小于开始剖面号。

供电:

如图2-16所示的供电示意图,其中的正供电和负供电都属于供电阶段,正向

供电或负向供电的时间就称为供电时间。而正向供电和负向供电中间停止供电的时间就为断电时间。

图2-16

自电:

在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中,前一电极点测量完成后可能使残存比较大的电极电量,此时立即进行下一点的测量,所得测量结果会有很大的测量误差。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WDA-1、1B仪器在电极排列方面做了一定的安排,在前一测点测量完成后并不立即对下一测点进行测量,而等待一定时间的电位恢复后再开始测量,从而减小测量中自电跳变所引起的测量误差。

但在某些自然电位较活跃的地质条件下(如碱性较强的土壤),可能经过前面的操作后自电的恢复还不理想,就可利用此处设定的“梯度阈值”和“超限延时”来改善,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即在下一测点进行自电补偿时,首先检测当前的自电跳变是否大于此处设定的“梯度阈值”,若大于设定值,则延时“超限延时”中设定的时间,等待自电平稳后再继续测量。

梯度阈值可选:10、20、50、100、200、500,单位为mv/s,可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选择。出厂设置的梯度阈值为100mv/s。选择的梯

度阈值越小,测量结果越好,但测量所用时间越长;梯度阈值越

大,测量结果相对要差点,但测量时间短。

超限延时可选:500、1000、2000、3000、5000,单位为ms。出厂默认值为2000ms。

开关:选择“集中式”。

断面自动收尾:

用户可在此处选择是否执行断面自动收尾功能。

若选择“断面自动收尾”,则在测量完正常测量断面后,仪器自动进行断面收尾,这种模式下不能进行连续滚动测量。

由于各种装置的测量断面并不相同,故其收尾断面的形状也有差异,如对于“AM排列”、“AMN排列”等测量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装置和测量断面为矩形的“MNB排列”装置,其收尾断面形状分别如下图所示:

图2-17收尾断面形状示意图

如果希望进行滚动测量,则取消该选项,系统将自动提示电极的移动信息,如图2-18所示,按照信息提示要求,将前面的电极移动到后面,并选择点击“是”按键,进行连续滚动测量,如果选择“否”,仪器将自动完成断面收尾工作。

由于集中式高密度电缆每根可接30个电极,所以执行连续滚动测量时,需要按要求将电缆线全部平移。

图2-18

例:60根电极执行“温纳排列(α)”装置测量,断面参数为系统默认设置。

集中式二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时,正常测量断面测量完成后,系统提示如图2-18所示对话框。此时按图2-19所示,需要将1号电极移动至原13号电极位置,2号电极移动至原14号电极位置,依次将电极向后移动,直至将60根电极全部布置完成后,点击对话框中的“是”按键,继续测量。

图2-19集中式测量中电极移动方法

(4)查看参数:

设置完断面的所有参数,在进行测量之前,建议点击屏幕下方的快捷按钮或通过“菜单”→“显示断面参数”(图2-20)来查看当前断面参数(图2-21)。若发现参数有误,可以立即进行修改。

图2-20 图2-21

4. 测量(如图2-22):

图2-22

(1)自检:在集中式测量中,WDA-1、1B主机要通过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

连接电缆,电极开关布置在WDZJ-4仪器中,故自检是检测WDZJ-4部电极开关的接通情况。可以利用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自检器进行自检,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考附录三。

(2)断面测量:对于一新建断面,点击“断面”按钮后,开始断面测量,并自动

保存数据,数据保存在PDA的SD卡或CF卡的“WDA-2D”文件夹中。

测量中可点击“暂停”按钮停止测量,要恢复测量点击“继续”按钮即可。

测量完成后将显示“断面测量完成”,此后不能再对本断面进行测量,只能进行“单点测量”。

【注意】:断面测量过程中仪器的高密度工作指示灯呈高频闪烁,若测量中发现该指示灯呈低频闪烁,则表示所接的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电压过低,此时应更换WDZJ-4中的电池,以免影响测量工作。

(3)单点测量:测量单个测点,测量后自动保存。若对于已测断面中某一测点的

测量结果不满意,可以通过本功能重新测量。

(4)测量接地电阻:测量每根电极的对地电阻值。点击屏幕下方的快捷图标(图

2-22)进入测量界面,可选择一道或二道测量。若测得的接地电阻大于报警门限,系统提示过大。报警门限的最大输入值为20K。

(5)电极箱电压:本功能可获取WDZJ-4多路电极转换器的电池电压状态,即显

示电压“正常”或“过低”。如果测量中需要多个电极箱串联扩展电极数,则将依次测量各个电极箱的状态。若显示某一电极箱电压过低,建议更换转换器中的电池,以免影响测量工作。

(6)测量电池电压:测量WDA-1、1B主机的电池电压。也可点击主屏右下方的

电池图标快捷键进行测量。

5. 断面显示(图2-23):

图2-23 图2-24

(1)断面左移、右移、上移、下移:操作员可以通过这四个功能将屏幕显示的断

面左移、右移、上移或下移。

(2)显示测线数据:若要观察某一断面中所有测点的电阻率ρs值,可以利用此

功能,图2-24界面中将显示测线名、装置类型、X和Y坐标值以及电阻率测量值。X方向是测量结果在断面中的实际距离、Y方向代表剖面号。

6. 打开断面:

点击系统主界面屏幕左下方的打开图标或“菜单”→“打开断面”命令,可以选择打开“WDA-2D”文件夹中已保存的断面数据。

【注意】二维高密度工作测量的所有数据都保存在“WDA-2D”文件夹中。

三、分布式二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

该系统以WDA-1、1B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主机,通过选配分布式高密度电阻率或激电电缆、电极,实现分布式二维、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分布式二维高密度激电测量。

(一)施工布线方法

图3-1给出了一个有60个电极(即有6串分布式开关电缆,通过增加分布式开关电缆串数可扩展系统电极总数)的二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野外施工布线示意图。

图3-1 分布式电阻率测量系统野外施工布线示意图

WGMD-9测量系统利用WDA-1、1B仪器主机面板上的分布式电缆插座连接分布式开关电缆线进行测量。电缆规格为每串10个开关盒,从头至尾编号为1~10,即每串可接10个电极。电缆串头部有一12芯插头,型式为孔,电缆串尾部也有一12芯插头,型式为针。使用中可以将电缆串的头尾相连,以增加电极数。测量中,主机会自动将分布式开关电缆上的电极编号, 从最靠近主机端的电极至远离主机端,电极编号依次为1号~60号。

(二)系统主界面

系统主界面图如下所示:

测量数值

波形显示

菜单按钮

图3-2系统主界面图

屏幕上方用于显示测量结果(SP、VP、IP、R0)和电极排列关系;下方为菜单及快捷按钮显示区;中间显示测量断面图,不同的测量装置得到的断面图不一样,具体请参考附录一中所述。若要观察断面中某一点的测量值,只需用触控笔轻点波形图中此点,则相应的自电SP、电位差VP、电流IP以及电阻率R0值将显示在屏幕上方。

(三)操作说明

1. 开启仪器并启动系统程序:

打开主机电源;开启掌上电脑的电源,依次点击“开始”→“资源管理器”→“SD卡(或CF卡)”→“WDA-2DR”进入系统程序,程序界面如下图。

图3-3

2. 蓝牙配对:

进行数据采集之前,必须对PDA蓝牙与仪器主机蓝牙进行配对。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考前面“集中式二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中的介绍。

3. 设置参数:

(1)新建断面:

如图3-4所示,通过点击“菜单”→“新建断面”,进入图3-5界面,需要对以下各项进行设置:

图3-4 图3-5

断面名称:断面是与测线位于同一平面的所有测点的集合。断面名称表示野外施工中一个断面的名称,也是存盘的文件名。

剖面总数:剖面是同一深度上各测点的集合,剖面总数即沿深度方向测量的剖面总数。

电极间距:相邻电极间的距离称为电极间距,单位为米。该参数主要用于计算各测量点装置常数及记录点位置。

电极总数:表示仪器当前所用电缆上的电极抽头总数。【注意】:在跨孔偶极时,电极总数指单边电缆上的电极抽头总数。

起始电极号:起始测量的电极号。在该电极号前的电极将不参与测量。

使用电极数:测线上实际连接的电极数,即测量中实际使用的电极数。

图3-6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报告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 实验一: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6年11月

1实验目的 了解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方法原理、野外工作布置及装置形式;掌握高密度 电阻率法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高密度电阻率法软件。 2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属于直流电阻率法的范畴,它是在常规电法勘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勘探方法,仍然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 流的变化分布规律。相对于传统电法而言,高密度电阻率法其特点是信息量大。利用程控 电极转换器,由微机控制选择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实现了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可以快速 采集到大量原始数 据。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特 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 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映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 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 地层岩性沿纵向的电性变化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两 种方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该观测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和资料处理两部分,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设置在 一定间隔的 测点上,测点密度远较常规电阻率法大,一般从 1m~10m 。然后用多芯电缆将 其连接到程控式多路电 极转换开关上,电极转换开关是一种由单片机控制的电极自动换接 装置,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电 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的转换。测量信号 由电极转换 开关送入微机工程电测仪, 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存入随 机存储器。将数据回放 送 入微机,便可按给定程序 对数据进行处理。高密度电 阻率法现场工作时是在 预先选定的测线和测点 上,同时布置几十乃至上 百个电极,然后用多芯电缆 将它们连 接到特制的电极转换装置,电极转换装置将这些电极组合成指定的电极装置和 电极距,进而用自动电测仪,快速完成多种电极装置和多电极距在观测剖面的多个测点上 的电阻率法观测。再配上相应的数据处理、成图和解释软件,便可及时完成给定的地质勘 | 説据处返邮分 説孫輕野汨分

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物探)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习报告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11/5

一、实验目的 在实际地质勘察的工作中,物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成本小的优点,可以迅速的获取工程区域的相关地层地质情况。高密度电阻率法又是其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物探方法,是工程地质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所以我们有必要熟练的掌握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试验方法和数据解释。 二、实验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结合电剖面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方法,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的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规律。但它相对传统电阻率法而言,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应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地层岩性纵向的电性变化的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隔离系数n主次增大时电极距也逐次增大,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应能力亦逐步增加。由于岩土剖面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通常把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就表示成为一种倒三角梯形的电性分布及工作剖面。 此次试验高密度电法用到两种装置: α排列(温纳装置AMNB):Kα=2πa β排列(偶极装置AMBN):Kβ=6πa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测区: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东区教学楼南侧草坪,测区地势平坦,地表植被除傍边有一排行道树外均为矮小杂草,见图1。 图1 测线布置方式:沿正东的方向布置单条侧线,电极间距a=8m,共n=32个电极。装置方式为温纳四极和偶极法依次进行。 步骤: (1)检查实验仪器; (2)将所用钢钎沿测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插入土层中,要求与土层良好接触,将测线固定在钢钎上,使其相互接触; (3)将测线与仪器连接,进行电阻检测,检查各段测线与钢钎是否良好接触; (4)根据布设情况,选定参数及试验方法,开始测量; (5)将所得的视电阻率数据运用反演软件RES2DINV进行数据处理; (6)根据数据处理得到的地层剖面情况结合所测区域的地质情况,做出合理的

学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成都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考试试卷 注意: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 、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2分,总10分) 1、接地电阻 2、电磁波波数 3、正交点 4、视极化率 5、静态位移 二 不定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 1分,总20分) 1、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有( ) A 地形 B 装置 C 测点位置 2、利用自然电位法勘探某金属矿,在其上方中心处通常能观测到( ) A 明显的正异常 B 明显的负异常 C 正负异常伴生 3、激发极化法可解决下列地质问题( ) A 寻找浸染矿体 B 寻找水 C 寻找碳质、石墨化岩层 4 、电磁偶极剖面法中,哪些装置能观测纯异常(二次场)( ) A (X ,X ) B (X ,Z ) C (Z ,Z ) 5、下列方法中受地形影响最小的方法是( ) A 电阻率法 B 激发极化法 C 电磁感应法 得分 得分

6、本学期《地电学》课程实习“电阻率测深仪器及装置认识实习”过程中,采用电源电瓶最高供电压档位为() A 63伏 B 90伏 C 120伏 7、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电偶极子场特征认识”过程中,实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完成的图件有() A 电位图 B 电阻率图 C 电场强度图 8、本学期《地电学》课程实习“电测深正演模拟”实习过程中, 给出地电模型是() A 二层模型 B 三层模型 C 四层模型 9、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过程中,学习了绘制二维电阻率异常剖面图的软件是() A SURFER软件 B GRAPHER 软件 C GEOPRO 软件 10、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仪器及装置认识实习”过程中,采用的装置有() A 中间梯度装置 B 对称四极装置 C 偶极装置 11、中间梯度法理论上在勘探哪些电性和产状的矿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A 陡立低阻矿体 B 陡立高阻矿体 C 水平的高阻矿体 12、联合剖面法理论上在勘探哪些电性和产状的矿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A 直立的低阻矿体 B 直立的高阻矿体 C 水平的低阻矿体 13、下列方法能有效勘探产状较陡的良导矿体的有() A中梯法 B联剖法 C 回线法 14、用联合剖面法工作时电阻率异常曲线能看到高阻正交点的有()

测控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湖南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成绩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二0—三年 ^一月 ^一日目录 一、液压泵站综合控制实验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内容 3 二、液压实验台PLC控制实验 4 (一)实验目的 4 (二)实验内容 4 —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综合实验( 一) 一)实验目的 5 二)实验内容 5 四.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综合实验(二)(一)实验目的 6 (二)实验内容 6 五.基于虚拟仪器的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7 (二)实验内容7 六.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综合实验8 (一)实验目的8 (二)实验内容8 七.地震仪器综合设计9 (一)实验目的9 (二)实验内容9 八.电法仪器综合设计10 (一)实验目的10 (二)实验内容10 九、实验心得11 一、液压泵站综合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液压控制的装置,熟悉PLC编程,并且了解 置的原理并且用于实践生活中去。(二)实验内容 此实验是液压的测量实验用PLC处理器控制来实现,液压PLC综合控制实验室是我公 司根据高校机电一体化对气、电、液控制的教学大纲要求,在我公司专利产品YY-18透明 液压传动演示系统的基础上,综合了我公司气动PLC与液压PLC控制实验设备的优点,采 用了开放型综合实验台结构,广泛征求专家教授与老师的意见,经不断创新改进研制而成的。是目前集气动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控制技术以及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技术于一体 的理想的综合性实验设备。实验时,它们可以相互辅成,交叉控制。可以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对比、了解气、电、液各自具有的特点、特色、及优缺点等。 信号采集电路原理设计: (1)前置放大电路要求有阻抗匹配设计(前置放大器采用集成运放OP07、 采用电压负反馈设计、增益为10、50 两档手动设计) (2)主放大器采用级联组合程控放大、增益动态范围为10 至1500 倍之内。 (增益程档位要求有30 至40 梯度之内,具体每档增益值不做具体要求但要求梯度 增益呈线性) (3)主放大器末端输出值(Up-p)设计为5v,如有溢出则在设计说明中明。 PLC控制在工业领域的发展。理解液压装

AMT音频大地电磁法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习报告 实习类型生产实习 题目AMT生产实习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ZRY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东苑及5417 实习成绩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目录 AMT音频大地电磁法 摘要 学会使用V8仪器以及野外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进行数据资料的采集;此外也需要学会使用SSMT2000软件对所采集的电磁信号进行处理,最终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到最终的成果,这是要求学会AMT数据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关键字:V8;SMT;SSMT2000 第1章AMT数据资料的采集 1.1数据采集仪器 V8主机,AMTC-30磁棒,不极化电极,GPS,电线及屏蔽电缆,CF卡以及读卡器,蓄电池等,参数设计工具软件TBLEDIT.exe,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 其中V8多功能电法仪具备时间域的常规电剖面、电测深、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测量功能;具备频率域的MT(大地电磁法)AMT(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SIP(频谱激电)勘探测量功能. 1.2实习内容 1.学习使用V8仪器,会熟练操作V8仪器; 2.学会AMT数据资料采集的野外布线方式; 3.掌握音频大地电磁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方式。

1.3V8布线方式 1.3.1“十”字布极法 图 1“十”字布极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张量观测:五分量测量;为适应不同地形条件。 1.3.2“L”型布极法 图 2 “L”型布极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张量观测:五分量测量;为适应不同地形条件。

1.3.3“T”字型布极法 图 3 “T”字型布极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张量观测:五分量测量;为适应不同地形条件。 1.3.4 RXU-3ER连接方法 图 44 RXU-3ER连接方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深;张量观测:2电道观测;也有三种布极方法;只测量两个电道与V8主机共用磁道;提高工作效率 本次实习采用的是“十”字布极法。

直流电法仪物探报告

登封市慧祥煤业YDZ(A)直流电法仪探测报告 探测地点:12181巷道 探测日期:2007.10.23

本次YDZ(A)井下直流电法仪探测的地质任务是:12181掘进巷道前方地质含水结构 1、井下电法基本原理 矿井直流电法属全空间电法勘探。它以岩石的电性差异为基础,与地面电法不同,在全空间条件下建场,在地下巷道中进行电法测量工作,地下电流通过布置在巷道内的供电电极在巷道周围岩层中建立起全空间稳定电场,该稳定电场特征取决于巷道周围岩石的电性特征及其赋存状态,测量该电场的变化规律,使用全空间电场理论处理和解释,就可找到巷道周围岩石中引起电场变化的水文、地质构造等规律。 井下直流电法的方法技术很多,巷道迎头超前探测使用三点——三极探测法效果好; 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探测方法和解释方法,包括: (a)不使用传统容易的对数坐标,而使用难度较大的算术坐标,进行高密度采集数据; (b)改变过去单点解释方法,使用新的断面连续解释方法,能大大提高物探解释的准确性; (c)确定相应方法判断解释潜在突水通道的物探标准。 井下采集第一手资料是反映岩石电性特征的视电阻率,使用西安分院研制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矿井电法专用软件进行处理和解释:(1)单独提取视电阻率中的含水信息——用于解释工作面巷道底板100m深度内的含水、导水规律,潜在的突水通道。 (2)单独提取视电阻率中的岩石电性分层信息——用于解释工作面底板隔水层厚度、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原始导升高度。 (3)超前探测——井下巷道侧帮、迎头前方80米内的断层及含水、导水构造。

(4)立体成图——对工作面底板下不同深度进行类似“CT”成像的断面、平面切片,分离出电法含水异常区域,得到视电阻率低阻异常断面图、平面图,进行立体解释。 2、系统组成 YDZ(A)防爆数字直流电法仪(以下简称电法仪)是井下电法勘探仪器,也可用于地面进行电法探测地质构造。由9节1.8Ah锂电池组成5.4 Ah 10.8V电池组,逆变电路,整流滤波电路,极性变换发射输出,单片机控制电路,接收电路,显示、存储、通讯等电路组成。 电法仪的各功能板如图1所示,电池输出的直流电压经逆变升压电路产生70或100V的高压,经整流滤波、极性变换输出,通过AB 供入大地;同时通过MN接收大地的感应信号,经A/D转换器放大并转换成数字后送给单板机存入存储器。存储器中的数据通过RS232串行通讯口进行数据交换;供电时间有可选。供出的电流在显示器上显示。 电法仪的组成

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

高密度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一、基本原理 高密度电法指的是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但由于从中发展出直流激发极化法,所以统称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当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物理解释的结果。显然,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由于高密度电阻率法所具备的上述优势,因此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2) 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3) 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大约每一测点需2~5 s) ,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4) 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脱机处理后还可以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5) 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勘探能力显著提高。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由于使用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一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由此带来的测量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3)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按布线方式分类。一、集中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3 WGMD-4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JD系列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再配以WDZJ系列多路电极转换器。二、分布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A系列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主机,在配以分布式开关电缆,即可完成测量工作。

多道瞬态面波探测实验报告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文远楼前防空洞多道瞬态面波探测实验报告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 指导老师:吴健生赵永辉 小组成员:刘佳叶何文俊马驰 2011年6月

目录 1. 目的 2. 原理 3. 仪器介绍 4. 野外实施 5. 数据处理 6. 保证质量措施 7. 问题对策 8. 结论分析 9. 体会展望 10. 参考文献

摘要:利用多道瞬态面波探测方法,测定不同频率的面波速度VR,达到了解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黑松林斜坡地下的情况。 关键词:面波探测黑松林斜坡 1.实验目的 通过人工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的方法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黑松林斜坡进行勘察。要求勘探出黑松林斜坡地下的情况。 2. 实验原理 面波分为拉夫波和瑞利波。本实验主要应用的是瑞利波。同一频率的面波的相速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反映出地质条件的横向不均匀性;不同频率的面波的相速度的变化则反映了地下介质在深度方向上的不均匀性。 通过测定不同频率的面波速度VR ,即可达到了解地下地质构造的目的。 3. 仪器介绍 4. 野外实施 4.1 实验区概况 试验区域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文远楼前,入口朝北,由于无法进入内部,初步估测

该防空洞在平面上呈长方形。实验区上部覆盖种有草皮的土壤层,堪探时土壤较湿润。 4.2 野外布线 此次实验本小组总布线条数为 2条,布线方向为南北向。我们根据实验场地具体情况,在防空洞入口边缘布下了第一条线,在第一条线西侧距离为3米处布下第二条线。在实验过程中,炮点距为1米,检波器间距为1米,检波器每次向北移动距离也为1米。进行人工激发时,我们在每点处各激发两次并采集数据,总共得到数据14组。 4.3 野外操作 1. 排线,布检波器 第一道测线 第二道测线

高密度电法(1)

实验二高密度电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采集工作方法;了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二、高密度电法的勘探原理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常规电阻率法大体相同。它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探方法,根据在施加电场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推断地下具有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的赋存情况。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系统由主机、多路电极转换器、电极系 3 部分组成。多路电极转换器通过电缆控制电极系各电极的供电与测量状态。主机通过通讯电缆、供电电缆向多路电极转换器发出工作指令、向电极供电并接收、存贮测量数据。数据采集结果自动存入主机,主机通过通讯软件把原始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将数据转换成处理软件要求的数据格式,经相应处理模块进行畸变点剔除、地形校正等预处理后,做视电阻率等值线图。在等值线图上根据视电阻率的变化特征结合钻探、地质调查资料作地质解释,并绘制出物探成果解释图。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实验内容 本实验在室外采用温纳装置做剖面观测,学习电法勘探的野外工作过程和仪器操作,对观测的数据进行整理,编写实验报告。 (二)仪器 高密度电阻率勘探工作仪器包括测量系统和反演软件系统。测量系统包括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测控主机)和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该系统具有存储量大、测量准确快速、操作方便等特点,并且可方便地与国内常用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配合使用。(三)装置形式 采用的装置形式为:固定断面扫描装置α排列(温纳装置AMNB)见图1-1。测量时,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一条剖面线;接着AM、MN、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依此不断扫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由于供电电极AB和MN均按一定比例增大,所以在反映深部信息是

成都理工大学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年月二〇年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 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目录 一、实习目的 (4) 二、实习安排 (4) 三、实习内容 (5) 3.1高密度电法 (5) 3.2对称四级电测深 (10) 3.3联合剖面法 (12) 四、实验心得体会 (12) 五、手绘附图 (14)

一、实习目的 主要目的: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要求能掌握以下几点: 1、掌握电极距选择规则 2、掌握对称四极电测深、高密度电阻率法α、β、γ的野外施工方法和数据采集 3、学会对所采集数据初步整理与绘制实测曲线 4、学会高密度电法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作图方法 5、进行高密度电法项目设计和报告的编写。 二、实习安排 图 1 电法勘探实习安排

“电法勘探”实验指导书17页

“电法勘探”实验指导书 欧东新、韦柳椰编著 实验一WDDS-1数字电阻率仪测量均匀大地的电阻率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WDDS-1数字电阻率仪及掌握其使用方法。 2、掌握在水槽中测量均匀半空间视电阻率的方法。 3、掌握各种装置的视电阻率K值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准备 WDDS-1数字电阻率仪一台,万用表一台,电池箱一个,带鳄鱼夹导线若干,大头针若干,水槽跑极装置一套。记录纸一张,直尺一把,铅笔,橡皮。 三、实验步骤 1. WDDS-1数字电阻率仪认识及参数设置 (一)熟悉仪器的面板(图1.1)。 图1.1 WDDS-1面板 图1.2水槽WDDS-1测量视电阻率装置图 第 1 页

(二)检查仪器。 (1)开机,按“↑↓”键,调节液晶屏对比度。 (2)按“电池”键,检查仪器电池电压。当电池电压< 9.6 V 时,更换8节2号或3号 1.5V 电池。 (3)按“设置”键,设定供电时间仪器默认为0.2秒(显示数字为2),实验一般选用 0.5秒,输入数值5后按“确认”键。 2. 按照 图1.2 接好实验装置。 测线布置在水槽中间,测点距10cm ,一直延伸到水槽边沿。 3. 测量(以对称四极电剖面为例)。 (1)按“电源”键开机。 (2)按“排列”键输入线号 ,如:NL=01。按“确认”键后,显示排列方式。 (3)排列方式共有9种。按“↑↓”选择对称四极电剖面,不用按“确认”键确认。 9种排列方式如下: 1.4P-VES 四极电测深 2.3P-VES 联合电测深(含三极电测深) 3.4P-PRFL 对称四极电剖面 4.3P-PRRL 联合剖面(含三极动源电剖面) 5.RECTGL 中间梯度装置 6.DIPOLE 偶极—偶极装置 7.IP-BUR 井-地电法 8.INPUT K 传送K 值 9.5P-VES 5极纵轴电测深 (4)按“极距”输入极距号,如:NO=01,按“确认”键,显示:AB/2=XXXX,MN/2=XXXX, 输入数据(单位为m )并按“确认”键,再按“停止”键,显示:K=XXXX.利用式(1-1) 验算K 值。(仪器由于利用二进制进行存储,由于位数原因,有误差。) 1 11112 -???? ??+--=BN AN BM AM r r r r K π (1-1) (5)按“测量”键进行测量。显示结果参数如下: NL= NP= SP= mV= R= e= V= V = NL 测线号,NP 测点号, SP 自然电位(mV ), R 电阻率(欧姆米) e 电阻率重复误差(%) , V 一次场电压(mV ), V 一次场电流(mA ) 将相关数据记录到记录纸上(每个点要至少测量两次,要求相对误差不超过5%),利 用式(1-2)验算视电阻率。采用同样的装置从水槽中心的测点一直测到水槽边沿,并现场 绘在坐标纸上(图1.3)。横轴为测点,纵轴为视电阻率。这种装置不变,横向移动测量的方 法称为剖面法,绘制的图件称为视电阻率剖面曲线。 图1.3 视电阻率剖面图 I U K MN s ?=ρ (1-2) (6)跑极,向水槽边沿平移所有电极,每次移动10cm ,直到边沿为止。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本科生实习报告实习类型生产实习 题目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肖宏跃 实习地点成都理工大学 实习成绩 2015年 9月-2015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电法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学、电磁学、电子学及电化学在解决地质找矿及地质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电法勘探(常称为电法或电探)的地球物理学基础是地壳中多数岩矿石之间存在的电学性质的差异,它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由电性差异引起的人工或天然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点,从而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矿产分布的一组勘探方法的总称。 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 1)学习一系列电法勘探方法,了解一系列电法勘探仪器的操作及布线;2)学会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及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相应处理和成果图的绘制; 3)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快速适应生产,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 实习安排 本次实习时间为2015年9月-11月。实习进度安排如表1-1。 表1-1 实习进度安排一览表

实习内容 在电法勘探的实践中已被利用的电学性质有:描述岩、矿石导电性的电阻率(ρ),反映岩、矿石磁性强弱的磁导率(μ),表示岩、矿石电化学活动性的极化率(η)和岩、矿石的介电常数(ε)等。本次实习包括:联合剖面法、大功率激发极化法、高密度电法以及AMT。 第二章联合剖面法 方法原理 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装置AMN∞和∞MNB联合进行探测的一种电剖面法,即是由两个三极装置组合而成。所谓三极装置,是指一个供电电极置于无穷远的装置。如图2-1所示,A、M、N、B四个电极位于同一条测线上,以M、N之间的中点作为测点,且AO=BO,MO=NO,电极C是两个

电表改装实验报告

电表改装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掌握将微安表改装成较大量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校正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方法。 3、 了解欧姆表的改装和定标。 【实验原理】 1、微安表表头I g 和R g 的测定 1)lg :的测定 首先置滑线变阻器滑动触点C 于输出电 压最小处(A 端),将开关K2合于“ 1” 若改用mA 级表头,贝““标准表”相应地改为较高级别的mA 表)。接通开关KI , 移 动滑动触点品流值渐增大输出电记下这个头G 指针偏转到满刻度,此时微安 (2)Rg 的测定 I 阻箱)为较大值,将开关K2合于“2”处,连渐减小R 的值,使微安表重 表为,表头表头有緡表确度的图中准微安 表”; 保持上述电路状态不变(即不改变电源电压和 R (采 C 点的位置),使可变电阻 --------------------

Ig处,此时R的值即为Rg .这种方法称为替代法. Ig和Rg是表头的两个重要参数。在选择表头时,这两个参数值越小越好 2、微安表改装成电流表 并联电阻Rs的值通过计算可以得到: (I - Ig )Rs = IgRg 所以 Rs = IgRg / I - Ig (1) 若令n=I/Ig , 则 Rs =(1/n-1)Rg (2) 式中,I为扩充后的量程,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从式(1)可以算出并联电阻Rs的值。若将Rs分成适当数值的多个电阻 串联而成,如图3,在相应点引出抽头,则可得到多量程电流表。 3、微安表改装成电压表 表头所能测量的电压很小(Ug=lgRg),若耍用它测量较大的电压,可串联 高阻值分压电阻RH,见图4 .由图可知,该电表的总内阻 RH+Rg=U/Ig (3 所以

波尔共振实验报告

波尔共振 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而共振是特殊的振动,为了趋利避害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对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目前,电力传输采用的是高压输电法。而据报载,2007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索尔加斯克领导的一个小组,成功地利用无线输电技术,点亮了距离电源2米远的灯泡!无线输电法原理的核心就是共振。人们期待着能在更远的距离实现无线输电,那时生产和生活将会发生一场重大变革。 【目的与要求】 1. 观察测量自由振动中振幅与周期的关系。 2. 研究阻尼振动并测量阻尼系数。 3. 观察共振现象及其特征;研究不同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及其辐频特性和相频特 性。 4. 学习用频闪法测定动态物理量----相位差。 【实验原理】 物体在周期性外力(即强迫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若外力是按简谐振动规律变化,则稳定状态时的振动也是简谐振动,此时,振幅保持恒定,振幅的大小与强迫力的频率和原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以及阻尼系数有关。在受迫振动状态下,系统除了受到强迫力的作用外,同时还受到回复力和阻尼力的作用。所以在稳定状态时物体的位移、速度变化与强迫力变化不是同相位的,存在一个相位差。在无阻尼情况下,当强迫力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产生共振,此时振幅最大,相位差为90°。 当摆轮受到周期性强迫外力矩t M M ωcos 0=的作用,并在有空气阻尼和电磁阻尼的媒质中运动时(阻尼力矩为dt d b θ-),其运动方程为 t M dt d b k dt d J ωθ θθcos 02 2+--= (33-1) 式中,J 为摆轮的转动惯量,-k θ为弹性力矩,M 0为强迫力矩的幅值,ω为强迫力的圆频率。 令 ,2 0J k =ω ,2J b =β J M m 0= 则式(33-1)变为 t m dt d dt d ωθωθβθcos 22022=++ (33-2) 当0cos =t m ω时,式(2)即为阻尼振动方程。 当0=β,即在无阻尼情况时式(33-2)变为简谐振动方程,系统的固有圆频率为ω0。方程(33-2)的通解为 )cos()cos(021?ωθαωθθβ+++=-t t e f t (33-3) 由式(33-3)可见,受迫振动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cos(1αωθβ+-t e f t 和初始条件有关,经过一定时间后衰减消失。

电法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姓名:邱乐稳 ◆学号:0145110130 ◆专业:地球科学信息与物理学院◆班级:1101班 ◆指导老师:龚安栋严家斌

◆实验名称:直流电法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实验(电阻率法) ◆实验仪器: 1.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 2.12V直流蓄电池 3.带有标尺的水槽 4.水平铜板或者高阻砖块 5.连接线若干,点电极面电极各若干 ◆实验目的: 1、熟悉了解DDC-5电子自动补偿(电阻率)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验证一些疑问及教材上的理论曲线,尝试调节一起参数,如观察工 作模式的变化,进一步体会生产操作中电法勘探的利弊。 3、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工作模式,熟悉电阻率法各种装置的具体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对其的认识。 ◆实验装置: 1.中间梯度装置 中间梯度法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供电电极AB固定,测量电极MN在AB中部1/3范围内移动,MN极还可以在离开AB连线一定距离(AB/6范围内)且与之平行的旁测线上进行观测,原点O 为AB的中点,记录点号位置为MN中点。反映一定深度内电阻率水平横向变化情况。实验装置系数K=2π/|1/AM-1/AN-1/BM+1/BN|。 2.偶极偶极剖面装置

偶极偶极装置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如图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采用偶极子,并分开有一定距离。由于四个电极都在一条线上,故又称轴向偶极。其中,原点取OO’中点(O为AB中点,O’为MN中点),它适用于研究沿着剖面不同深度电阻率的变化。剖面的延伸是通过同时移动AB和MN(通常移动距离为d)来实现的。取AB=MN=d(d为偶极子长度),OO’=nd(n为正整数),n为电极的间隔系数,则K=π*n*(n^2-1)*d(DDC-5仪器中间隔系数n 与书上理论中提到的间隔系数n不同,前者是AB中点与MN中点的间距,后者是BM的间距)。 3.联合剖面装置 联合剖面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电极B放在无穷远处,AMN沿测线同时移动,各电极间相对距离保持不变。且K始终为K=π*(a^2-b^2)/b。 4.对称四级剖面装置 对称四级装置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四个电极沿X移动的动源电剖面测量,用来研究电阻率的横向变

物探生产实习报告体会

物探生产实习报告体会 物探生产实习报告体会 生产实习体会 山程水驿,扬鞭催马 一卧沧江惊岁晚,转眼间,野外生产实习已若斑斑往事。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样经历是相当有意义的。亲历物探的野外工作环境,仿佛在正如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中唱的:锦绣河山美如画,英雄扬鞭催战马。我且从学习认知和职业认识两方面谈谈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悟。 学习认知 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次跟随地震勘探队亲身经历野外生产实习,在这里我学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很多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真是受益匪浅。 一、自主学习的意识 地震勘探野外生产实习除了早上集合统一去观摩地震勘探作业,其他时间不像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硬性要求的上课时间和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时间和内容还是很多的。无论是带队老师还是物探队职工,都从不吝惜他们的经验来指导我们实习,他们总是十分乐意为我们解答种种工作上的困惑。我们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不懂就问,很多工作上的小常识和小技巧从那些工人老师傅的口中得知。 二、温故知新的理念 每天实习之后,晚上还有很充足的时间,可以把当天的学习笔记和现场照片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做一个小结,这使得在以后写总结报告时更方便一些。同

时,知晓第二天是跑野外还是听讲课。如果是听讲课,那么有哪些地方将要重点听听,有哪些问题准备请教老师;如果是跑野外,在心里规划一下第二天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有对知识准备的哪些要求。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三、积极进取的态度 在生产实习中,不只简单地为了应付一门必修课,而且同时也提高了自己野外勘查工作的素质。像我们这样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一些经验。特别是,这次野外生产实习是大学里唯一一次现场观摩学习地震勘探作业的机会,非常难得。如果态度不够积极,思想不够端正,就可能就把仅有的实习学习时间给荒废了。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对大学本科毕业就业进入岗位后能快速上手,有相当大的帮助。 四、团队精神的塑造 通过跟随川庆勘探采集项目部去野外看他们施工,我们深切体会到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的事,而物探资料采集项目便是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个工作。从测量组放样到爆炸组安置炸药,从仪器组内部指挥到外部布置检波器,6公里测线长度二维工区作业在团队运作中显得有条不紊。一个企业对员工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是至少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配合默契,团结合作,共赴成功。职业认识 野外生产实习,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并体验自己未来工作的职业环境,是我作为一名物探学生从校园心理通往职场心理的桥梁和转折点。在单位领导的讲解和自己亲身的体验下,我对物探工作有了一定的职业认识。

高密度电法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 1 实验题目: 已知地下异常体的走向和大概的深度,判断异常体的具体位置,电阻性质。 2 实验所用设备: 高密度电法仪一台; 设备电源一台; 电法信号专用电缆7根; 电极57根; 笔记本电脑一台; 图1 电法实验的参数设置 3 实验方案 将56个电极垂直异常体走向布设,电极距为0.5米。另将一个电极接在仪器上作为接地电阻。先测量接地电阻,无异常后,进行视电阻率的测量,仪器工作完毕,测量结束。由于时间限制,未进行第二条测线的布设及测量。 测线排列的位置坐标(RTK测量): 起点(第1个电极的位置):X=4003159.244 Y=544036.212 H=64.806 中间点(第28个电极的位置):X=4002171.428 Y=544041.923 H=64.587 终点(第56个电极的位置):X=4003184.042 Y=544047.734 H=64.806

4 实验分析: 实验过程中,按垂直于异常体的走向方向布线。由于埋藏深度不超过10米。所以我们将电极距设置为0.5米,56个电极距可以测量18层。这样可以测量出地下9米之内的视电阻率情况。 首先,我们对起伏较大的坏点进行了剔除。 图2 注:图中红色的点为坏点,予以去除。 然后将除去坏点的数据体进行反演,结果如下: 图3 反演后所得的参数

我们挑选出迭代次数为1和4的两幅图,也就是均方根误差最大和最小的两幅图进行对比。 图4 迭代一次后所得的图像

图5:迭代四次后所得的图像 5 实验结论 从图4和图5均可看出,在距离原点16米到20米地区域,深度1到4米之间出现蓝色低阻区域,所以推测在17米到18米范围内,深度1.59米到2米之间,有低阻异常体的存在。推测可能是铺设的供水或供暖管道。

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 地质14-1班姓名:杨栋学号:142009020117 高密度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以及要求 在实际地质勘察的工作中,物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成本小的优点,可以迅速的获取工程区域的相关地层地质情况。高密度电阻率法又是其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物探方法,是工程地质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所以我们有必要熟练的掌插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试验方法和数据解释。本实验要求达到以下几点: 1.学会高密度电法装置的布设方法以及测线的连接方式; 2.掌插高密度电法温纳四极、偶极法两种装置的数据采集; 3.学会数据的接收及转换; 4.学会电法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作图方法; 5.需要掌插的软件有: a、BTRC2004数据接收不格式转换软件; b、RES2DINV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 二、基本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新兴阵列勘探方法,将多个电极,可达上百根,置于测线上,通过电极转换开关和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自动采集并能够进行现场数据处理、分析和成图。它是结合电剖面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方法,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仌然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的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规律。但它相对传统电阻率法而言,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

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应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地层岩性纵向的电性变化 地质14-1班姓名:杨栋学号:142009020117 的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隔离系数n主次增大时电极距也逐次增大,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应能力亦逐步增加。由于岩土剖面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通常把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就表示成为一种倒三角梯形的电性分布及工作剖面。此次试验高密度电法用到两种装置: α排列,温纳装置AMNB,:Kα=2πa β排列,偶极装置AMBN,:Kβ=6πa 图1 高密度电发勘探的简单原理图 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且探测深度较深,野外采集的数据较大,仍 地质14-1班姓名:杨栋学号:142009020117 一定意义上讲提高了探测精度,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它具有以下优点: ,1,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

高密度电法工作报告全解

烈山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 物探报告 二0一六年六月

报告名称:烈山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物探报告单位:物探院 项目负责:嵇星华 编写人:嵇星华 物探院 二0一六年六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4) 1.1、探测区地质概况 (5) 1.2、探测区地质概况 (5) 2、探测对象地球物理前提分析 (5) 3、探测依据的标准和规范 (6) 4、仪器设备 (6) 5、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统计 (6) 6、探测原理及数据处理解释 (7) 6.1、探测原理 (7) 6.2、质量评价 (7) 6.3、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8) 7、剖面解释 (8) 7.1、雷河物探横剖面图 (9) 7.2、致富路物探横剖面图 (10) 7.3、琪嘉物探横剖面图 (11) 8、结论及建议 (14)

前言 1、工程概况 烈山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位于烈区,本次工作分别为雷河、致富路、琪嘉路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内,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见物探工作示意图(图1)。我院受委托开展该项目的工程物探工作。2016年6月9号设备、仪器进场开始野外工作,2015年6月11日结束野外转入室内数据处理,综合分析报告编写工作,2016年6月13提交物探成果报告。 (图1)

1.1、探测区地质概况 本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和蒸发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丰水期多现于6~9月份,枯水期多出现于12月至第二年2月。年水位变幅2.0m左右。本次勘查期水位埋深大约为4.0~4.3m。 根据以往地质资料,场地内埋深10.0m以浅地基土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地层,主要特性分析如下: ①层杂填土(Q4ml):灰黄、黄褐色,松散,潮湿,主要由混泥土路面、石块及煤矸石结 构组成。本层厚度1.0~2.1m。 ②层黏土(Q4al):黄褐色,可塑,光泽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夹薄层粉土, 本层层底埋深3.5.0~4.4m。本层厚度1.3~3.4m。 ③层粉质黏土(亚黏土)(Q4al):黄褐~青黄杂,可~硬塑状态,干强度高,韧性中等, 含砂礓,本层层底埋深3.5~4.4m,厚度4.2~5.0m。 ④层粉砂(Q3al):浅黄色,饱和,中密状态,土质均匀。本层层底埋深4.4m以下(未揭 穿),最大揭露厚度1.9米。 1.2、探测区地质概况 本次烈山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物探勘察的目的主要是查明污水管道铺设路线地下隐伏的管线等地质情况,为该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管道的铺设路径及施工方法提供指导性科学依据。 2、探测对象地球物理前提分析 城市地下管道主要包括煤气、自来水、污水、雨水、通讯、暖气管线等等。地下管线在地面以下层层交错,错综复杂,形成了网状的地下管网。从制作材质上来说,地下管道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管道,其中非金属管道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施工过程中,为避免损坏地下管线,需要查阅施工区域的地下管线资料,但实际中,往往查阅不到精确、详细的资料,因此,地下管道的探测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一般说来,在淮北平原地区,无论是金属材质的管道还是混凝土管道,在视电阻率或反演模型电阻率剖面上都呈现高阻反映。因为在埋设金属管道时,要在其表面包裹防锈防腐塑料布或涂复具有同样效果的涂层,管道沟内及管道周围大量投放碎石和砂土,完全覆盖后还要进行夯实碾压。反映在实际探测中,与管道周围的土层相比,应当呈现出相对高阻的闭合圈。此外,如钢质供水管道和钢质煤气管道的外面都包裹有塑料防腐材料,供热的钢质管道更包裹有一定厚度的泡沫海绵及橡胶保护层,地下集束型通讯电缆、光缆的塑料外皮毫无疑问属于高绝缘材质,其铺设需要事先埋置塑料材质的外保护管,这些外管也都是高绝缘物质,与周围相对低阻土层有明显的电性差异。因此,通过这种地电性质,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利用电阻率方法来找到管线的分界面。这一特性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