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在莫斯科的两年

任弼时在莫斯科的两年
任弼时在莫斯科的两年

任弼时在莫斯科的两年

1938年3月5日清晨,天空飘着小雪,春天还未真正到来。一辆卡车从延安南门驶出,任弼时化名陈林,坐在驾驶室里,思绪万千。这辆车行进的方向是西安,他将在那里转道兰州、新疆,最?K到达苏联。

此时,太原、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日本侵略军正在准备向西安和武汉进攻。在这急需总结经验,部署未来行动计划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内部却出现了意见分歧。几个月前,由莫斯科抵达延安的王明,以传达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新政策”为由,对中央的重大决策颇多指责,并在武汉另搞一套,俨然以中共最高领导人自居。这不仅影响了一些干部对原本正确的抗战基本方针的认识,而且严重危害了党内团结。任弼时赴苏,就是向共产国际交涉“军事、政治、经济、技术人才”等问题,说明中国的实际情况,争取共产国际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支持。

要圆满完成任务并不容易。王明是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的身份回国的,行前还受到斯大林的召见。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也的确作出过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判断。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处理好其间的微妙关系,将国内情况讲清、讲好,并让共产国际易于理解、容易

接受?这是一个考验。

赴苏的任弼时觉得重任在肩,延安的中共中央却对这位使者很有信心。任弼时1921年即赴俄成为莫斯科东方大学的第一批学员,熟悉苏共理论,他俄语流利,与共产国际的历史渊源比王明还早几年;任弼时经历了大革命、秋收起义、长征等各种重大考验,对毛泽东领导的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有较为完整的认识;任弼时此前担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一直在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战争的领导工作,对中共抗战的具体情况非常了解;任弼时擅长组织、宣传工作,解释、说服能力十分出色。中央相信,任弼时正是这次任务的最佳人选。

延安等待着来自远方的捷报。

★巧妙的说服报告

1938年3月底,任弼时到达莫斯科,住在共产国际宿舍柳克斯公寓。他不顾舟车劳顿,很快投入工作。

任弼时首先与之前在苏联治病并接替王明担任中共驻

共产国际代表的王稼祥进行了长谈。王稼祥是一名作风正派、革命经验丰富的军人,他介绍了中共代表团的相关工作,任弼时也谈了近一年来国内的情况及王明回国后提出的主张。双方通过坦诚交换意见,在支持毛泽东等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取得了一致。

那么,如何向共产国际汇报?任弼时精心准备了一份题

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的书面报告大纲,并于4月14日代表中共中央递交给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5月17日,他又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上,对这份书面报告大纲进行了口头补充说明。

任弼时心里清楚,毛泽东与王明的意见分歧主要有二:在统一战线中,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还是不要或减弱独立自主?是以山地游击战为主还是以运动战为主?毛泽东坚持

前者,王明却认为对独立自主的强调会影响统一战线的建立,提出“共同负责,共同领导”,并将胜利的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任弼时认可毛泽东的观点,但他没有在书面报告大纲和口头说明中明确提出,更没有向共产国际“状告”王明,而是宕开一笔,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现状、八路军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中共持久抗战的决心、巩固和扩大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根据地军民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

谈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为了顾及共产国际的立场,任弼时在书面报告中汇报了1937年12月9日至14日的政治局会议对“王明同志等带回季米特洛夫同志关于巩固发展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进行了“更详细的讨论”,肯定了其中的积极内容,并没有提毛泽东不同意王明的观点、会议未形成决议的情况。在口头汇报中,他详细列举了

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造磨擦的事实:诬以汉奸名义拘捕共产党员;造谣八路军;捣毁《新华日报》;限制共产党员活动;在接受中共合作建议的决议中有“根绝赤祸”的字样。他还引用国民党庐山军官训练班政治教材中“国民党有十分力量,在抗战中将要消耗五分,只余五分;共产党已有五分力量,要使它在抗战中消耗三分,只余二分。将来苏联再帮助共产党一份力量,共产党也只有三分力量”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国民党对共产党仇视、防范乃至欲消灭的态度。

提及军队战法时,任弼时采用“运动战游击战的作战方针”的模糊说法,但花费了大量力气论证游击战的重要性。他说,游击战是“在血的教训中”获得的“进步”,“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有其特殊重大的作用与意义”“将成为最后战胜敌人的一个重要力量”“晋察冀边区,已经由游击队编成了几个独立师,每师有五六千人”。他指出,正是因为八路军采取了灵活的战术,所以敌军在山西被八路军打死打伤近3万人,而八路军伤亡只有敌人伤亡数三分之一。他引用了缴获到的日本军官日记的描述:“见到八路军就头痛,他来了你不知道,你去打他,又打不到。”

在汇报中,书面提纲和口头补充报告侧重不同。前者简练明晰,观点相对中规中矩;后者生动具体,态度倾向性更明显。在口头报告中,任弼时只淡淡地讲:有些村子的群众

自动规定,别的军队到了,村长敲三下警钟,全村人民便躲到山上;但八路军到时,便敲一下警钟,大家在家里烧茶水欢迎,事例简单却引人深思。再如,对蒋介石不给八路军补充新兵、武器,不增加军费的情况,任弼时说:中共自己扩大来的新兵,冬季没有棉衣,还是徒手或拿手榴弹参加战斗;士兵和干部每月零用钱与伙食费均不超过5元,而且常因经费困难少发或不发。而其他军队干部薪水在百元、千元。数据直观且能说明问题。

任弼时的报告,朴实而大气,坚持以理服人,处理敏感问题时有技巧,论述具体问题时很形象,给共产国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实事求是地展现出一个坚持抗战、奋发有为、能够克服困难的共产党和军队形象。这样的党和军队,与摇摆不定,始终不忘内战的国民党形成了鲜明对比,必将获得对统一战线与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权。讨论任弼时的报告时,王稼祥也发了言。他补充说明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与第一次合作的不同点,并说明国共两党现在都有武装。

6月11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认真讨论后,在《关于中共代表报告的决议案》中明确指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在听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的报告以后,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

《决议案》还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游击战问题作了具体表态:“共产党的巩固,它的独立性及它的统一,正是继

续向前发展民族统一战线和继续同日寇作胜利的斗争的基本保证。”“共产党员应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一切能力,去在日本军队后方继续开展游击运动,要以光荣的八路军在山西的活动区域为模范,去帮助建立许多游击运动的根据地。”这就从政治上肯定和支持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

随后,王稼祥准备启程回国,任弼时接替他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临行前,共产国际领导季米特洛夫对他们二人说:“告诉大家,应该支持毛泽东同志为中共领导人,他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其他人如王明,不要再去竞争当领导人了。”

在共产国际最新指示精神下,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不点名地批?u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重要地位,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从而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

关于六届六中全会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后来在七大上将其与遵义会议相提并论。确实如此,如果关于抗战的基本方针政策和党内团结事宜在这次会议上没有得到解决,中共将很难承担起领导抗战的艰巨任务。而没有任弼时的努力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六届六中全会的顺利成功也可能难以保证。这是任弼时为党和人民立下的重要功勋。

★来之不易的援助

毛泽东曾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共坚持自力更生,但中国抗战也需要来自国际的支持和帮助。任弼时到莫斯科不久,就向季米特洛夫提出了给八路军以苏联援助的问题。季米特洛夫表示理解:“共产国际从它的外汇中拨出30万美元送给中国共产党。”所以王稼祥回国时,带回的不仅仅有最新精神,还有援助物资。

然而,对于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大地和缺少衣物食品弹药、艰苦战斗在一线的八路军战士来说,仅仅30万美元实在是杯水车薪。共产国际也承认:对中国的国际援助“还没有被充分的组织起来。它的规模远不能适应现有的群众对于中华民族的广大同情”。同情和援助首先源于对中国抗战真实情况的了解。然而由于国民党对中共的丑化、封锁及通讯不便等原因,不少兄弟党和苏联人民对中共艰苦抗战的实际情况和一些口号方针都不太了解。他们曾经问中国同志:“你们提出‘又斗争又团结’,既要斗争,还怎么能搞好团结呢?还提出‘从斗争中求团结’,这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

任弼时到莫斯科之后,迅速展开对八路军和中国抗战的宣传。从1938年4月起,《共产国际》《真理报》等有影响力的报纸刊物,纷纷发表《新中国文化生活的中心――延安》《中国八路军》《八路军抗战六个月的经验和教训》《山西的

保卫者》《英勇的人民》《奋飞的中国人》等专文,报道了延安、八路军、新四军的消息,刊登了毛泽东和朱德的合影。其中,《山西抗战的回忆》《中国关于持久战的口号意味着什么》《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卫国战争》就是出自任弼时之手。任弼时还组织力量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的文章译成外文,在兄弟党中分发。这些报道和文章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抗战实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共的方针政策。

1938年9月初,任弼时参加共产国际主席团会议,宣读《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之声明》:“在最近的时期中,中国民族,还须要以英勇的努力克服极大的困难。”随后,共产国际执委会明确号召“国际工人运动以及一切民主与和平的力量”“用一切方法,加紧国际的援华运动”“从政治上、道义上以及物质上给中国以援助”。

任弼时的宣传和共产国际的号召引起了各国兄弟党、左派和苏联人民对中国抗战的热烈关注。一时间,邀请中国同志的报告、演讲、会晤纷至沓来。中国同志以亲身经历讲述的中国革命故事,“得到兄弟党和苏联群众的热烈欢迎”。捷克、西班牙、德国、芬兰、意大利、法国等各国的共产党代表都与中共建立了广泛联系。

除了在兄弟党中宣传,任弼时还通过各种途径,向共产国际争取援助。比如,共产国际内有一个分析中国抗战的“中

国问题研究小组”,由中苏同志共同参加,任弼时是成员之一。他利用会议发言的机会指出,中国抗战的困难主要在于:财政问题、武器装备和由于海路阻断而难以与外部取得联系。前两条涉及需要援助的内容,第三条则是使海外援助到达中国的途径。后来,共产国际执委会干部部高级顾问莫尔德维诺夫在中国问题小组给季米特洛夫的书面报告中,将“给予中共以相当大的资金支持”作为“怎样防止投降危险和加强中国对日本侵略的抵抗”的重要内容,并强调“必须找到加强和完全武装八路军的途径”,“要争取使八路军组成人员武装到100%”,“必须尽快找到为八路军购买粮食提供紧急资金援助的可能性,还必须帮助八路军有效地组织弹药生产”。

此外,任弼时还多次致信季米特洛夫商谈援助问题。1939年9月8日,任弼时向季米特洛夫建议“在乌鲁木齐和兰州为中国军队的伤病战士组建红十字会医院,并组织像样的救护车和飞机运输”。10月3日,他又和赴苏治疗臂伤的周恩来一起,向季米特洛夫提出为八路军培养军事技术干部的学校“解决一些必要的军事技术装备和教员”,或把其中的一部分优秀学生送到莫斯科或阿拉木图学习,等等。

很快,一个援助中国抗战的热潮到来了。

翻阅尘封的共产国际档案我们能看到,在这一时期中苏往来的电报中,较为广泛地涉及了苏联对中共的各种援助。

有的由苏联运到哈密、兰州,有的寄往西安,再由中共派人接收。从印刷需要的新闻纸等文化用品,到治疗八路军伤病、应对自然灾害的药品及医疗援助,再到军用物资、专家及各种用途的经费都有。

莫斯科地铁简介

莫斯科地铁简介 莫斯科地铁,全称为列宁莫斯科市地铁系统(Московский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 имени В. И. Ленин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系统之一,还是世界上使用效率第二高的地下轨道系统(第一是纽约)。1935年5月15日,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地下铁道考虑了战时的防护要求,可供400余万居民掩蔽之用。 地铁站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每个车站都由国内著名建筑师设计,各有其独特风格,建筑格局也各不相同,多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除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装饰,照明灯具十分别致,好像富丽堂皇的宫殿,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称。 地铁车厢除顶灯外,还设计了便于读书看报的局部光源,在车厢门口安装了报站名用的电子显示屏。地铁站除根据民族特点建造外,还以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其中最早建成的车站其名为卡冈诺维奇(Л. М. Кагановича)。发展历史 1935年5月15日,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其建设工程耗时仅3年,一期工程建了两条线。第一条线路从索科尔尼基公园到市中心斯摩棱斯克广场,共13站,长11.6公里。后来又建成3条、4条线,到1943年5条线全部通车,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了把各条线穿起来的环线地铁。1962年,世界上最早的行车自动化系统在莫斯科地铁试用。 如今,莫斯科地铁布局与地面的布局一致,呈辐射及环行线路。地铁总共有12条线,包括11条辐射线和1条环行线,全长将277.9公里,有171个站台,4000列地铁列车在地铁线上运行,有5000多节车厢。地铁每天平均开8500多次列车,担负全市客运量的45%,每天运送的乘客达900多万人次。地铁运行速度很快,时速最高达90公里。莫斯科地铁连接着莫斯科的各主要公共场所,大多数标志性建筑都有地铁站,以红色“M”标记,“M”是俄语中地铁Метро的第一个字母。 线路 莫斯科地铁线路全长为277.9公里,共有12条线路及171个车站,每个工作日大约能接待8-9百万人次,其主要结构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所有的线路按照其

莫斯科地铁站站名中俄对应

波德别利斯基街站Улица Подбельского 切尔基佐沃站Черкизовская 革新广场站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ая площадь 狩隼站Сокольники 丽村站Красносельская 共@青@团站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红门站Красные ворота 清塘站Чистые пруды 卢比扬卡站Лубянка 猎人商行站Охотный ряд 列宁图书馆站Библиотека имени Ленина 克鲁泡特金站Кропоткинская 文化公园站Парк Культуры 伏龙芝站Фрунзенская 运动站Спортивная 麻雀山站Воробь?вы горы 大学站Университет 维尔纳德斯基大道站Проспект Вернадского 西南站Юго-Западная 河运站Речной вокзал 水运馆站Водный стадион 沃伊科夫站Войковская 隼鸟站Сокол 机场站Аэропорт 迪纳摩站Динамо 白俄罗斯站Белорусская 马雅科夫斯基站Маяковская 特维尔站Тверская 剧院站Театральная 新库兹涅茨克站Новокузнецкая 帕维列茨站Павелецкая 汽车厂站Автозаводская 科洛姆纳站Коломенская 卡希拉站Каширская 坎捷米尔站Кантемировская 察里岑诺站Царицыно 坚果站Орехово 多莫杰多沃站Домодедовская 红@卫@兵站Красногвардейская 晓尔科沃站Щ?лковская 五@一站Первомайская 伊兹迈洛沃站Измайловская

大题06 区域交通工程建设-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抓大题》(解析版)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抓大题》 大题06 区域交通工程建设 1.(赣粤湘三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三4月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加速融化,北极航线的开发备受关注。同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中俄陆河联运路线(下图所示)被提出,计划从中国大连出发,通过铁路运输及勒拿河水路运输到达北冰洋沿岸的季克西港。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丰富的矿产及旅游资源,但开发程度较低。 (1)与冰上丝绸之路相比,说出中俄陆河联运路线的优势。 (2)分析开发中俄联运路线中铁路建设可能面临的不利条件。 (3)勒拿河下游通航期主要在7~9月,请说明原因。 (4)请针对中国/俄罗斯(选其一),说出该联运路线建设对其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1)运输距离短;运输速度快;不受海洋气象灾害和冰山影响。 (2)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升高,冻土融化时间增加,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对铁路设施的影响加剧;西伯利亚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差;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3)(7—9月)夏季降水量较多,勒拿河径流量大,利于通航;纬度高,结冰期长,夏季气温高,河道不封冻,可通航。 (4)中国:有利于资源、能源进口;促进对俄罗斯相关产品出口;连通北极航道,新增中欧贸易通道(拓展市场);俄罗斯:推动沿线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沿线地区资源的开发;拓宽客源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解析】(1)读图,相比于冰上丝绸之路而言,中俄陆河联运路线运输距离大大缩短,且海运速度慢,而铁路运输速度更快,连续性更好,受海洋气象灾害和冰山的影响小。

(2)不利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说明。中俄铁路建设所经路段纬度高,一年中气候严寒时间较长,自然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差。同时,冻土发育,随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大,对铁路建设中技术的要求增大(自然条件方面);该铁路沿线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足,建设过程中物质供应困难(社会经济方面)。 (3)该题需要注意勒拿河流域的纬度位置和题干的表明的通航时间。首先,该时间段勒拿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多,勒拿河径流量大,航运能力较强,同时,勒拿河流域纬度位置高,河流全年结冰期长,该时间段该区域气温相对较高,河流未封冻,可以通航。 (4)①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丰富的矿产”,通过该联运路线,有利于我国资源和能源的进口,同时我国也可以通过该联运路线对俄罗斯进行相关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通过图示,该联运路线西端连接欧洲各港,新增了我国与欧洲的贸易通道,有利于拓展我国在欧洲的市场。②对俄罗斯的影响,同样根据材料“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丰富的矿产了旅游资源,但开发程度较低”,因此,通过该联运线路,一方面有利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开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沿线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5月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由原铁道兵于2007年改制而成,该公司承建的莫斯科地铁项目在2019年12月26日已经实现全线贯通,该工程建设中利用了中国的盾构技术,其基本工作原理是一个圆柱体的钢组件沿隧洞轴线向前推进对土壤进行挖掘,该圆柱体组件的壳体即护盾,它对挖掘出的还未衬砌的隧洞段起着临时支撑的作用,承受周围土层的压力,有时还承受地下水压以及将地下水挡在外面。该技术将挖掘、排土、衬砌(包括壁后灌浆)三大程序一次性完成,并且其作业过程是在护盾的保护下进行的。下图为莫斯科地铁线路系统空间分布简图。 (1)简述中国铁建承建莫斯科地铁项目的优势条件。 (2)根据材料,简述在地铁建设中采用盾构技术的好处。

任弼时学生时代“时间都去哪儿了”

任弼时学生时代“时间都去哪儿了” 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塾塘乡(今汨罗市)唐家桥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任裕道,一生以教书为业,先后在家乡开办“时中馆”、“求志学堂”等学校。在父亲的指导下,年幼时任弼时就开始接受描红、习字、诵诗、绘画的启蒙教育。从1911年秋正式进入湖南省公立作民两等小学堂,到1924年7月离开莫斯科东方大学,这十几年时间是任弼时的学生时代,也是他在求知道路上逐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要时期。 小学时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09年,任弼时5岁的时候,任裕道应聘入湖南省公立作民两等小学堂教国文。由于这里离唐家桥20余里,所以任弼时随父亲寄宿课读。在父亲的督促和辅导下,任弼时勤奋苦读,孜孜不倦。两年后,他正式入学。1912年1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作民两等小学堂文凭。文凭内的评语写道:“学生任培国(任弼时的原名)本学年总平均分数八十四分一厘七毫,列入最优等。”之后,他继续在此就读,并于1913年秋升入二年级。 1914年春,任裕道转到塾塘乡任氏序贤初等小学任教,任弼时也随父亲来到该校三年级住读。这年秋天,他升入该

校四年级。在开学后的第一篇作文中,他以《试述诸生入学之志》为题,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无论干什么,都要有志向,都必须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目的。显然,这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和鞭策。 1915年夏,任弼时从序贤初等小学毕业,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高等科。该校历史悠久,初为“城南书院”,继为“中路师范学堂”,再为“第一师范学校”。全校分三部分:师范部、附属高小部、国民教育部(相当于初小)。该校规模宏大,是当时湖南省内自初等教育至中等教育兼有的建制完备的学校,而且师资力量雄厚,在全省卓有声望,是学子们向往的求学之地。 进入一师附小,是任弼时学生时代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走出了塾塘乡,来到了省城,打开了眼界,接触到很多新事物。他格外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1916年9月6日,他回校已第三周,因兵荒马乱,同学尚未到齐。他在作文《劝友人勤学书》中写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吾深味乎其言也。兄现正在青年,务宜专心求学以求上进,他日扬名显亲即基于是矣。兄其勉之。”实际上他这样说,劝勉学兄也是自勉。 任弼时不仅勤于读书学习,而且非常重视体育活动,提倡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丰富完善自己的道德学识和体魄。在一师附小期间,学校组织的学艺会,分6部活动。

各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情况

各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情况 邱利民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也逐步提高,长距 离快速交通需求越来越迫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输能力大、速度快、舒适度高安全性好等优点,而且还具备能耗少、环境污染小、土地占用率低等优势,符合节能、环 保的理念,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世界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在轨道上行驶或以导向系统行驶的、服务 于城市的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包括轻型轨道、高架铁路和地下铁 路等几种形式。轻型轨道交通是一种轻型车辆的城市快速轨道交 通方式, 国际上通称L i gh t R a il T ra n s it (简称L R T) , 近年来在国外发展很快。它以外部电源为动力, 以钢轮、钢轨为 导向。其主要设施在地面,部分路段可能还设置成高架铁路, 有的则进入地下(但通常所占比重不大)。它不与其他地面车辆混 杂行驶, 要求线路是全隔离或基本隔离。地下铁路系统则要求更高,完全隔离,全部或大部分线路设置在地面以下,对线路、 站台、行车控制等都有特殊的要求。 世界上第一条城市轨道线是1882 年在巴黎诞生的,它有 固定的线路、价格和停靠点, 随后演变成用马拉的轨道车。工业 革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轨道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 逐步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它的不断发展进步,反过来加速了城市 化的进程, 使现代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日益加强。城市轨道交 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系统趋向成熟,解决了 大量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难题。从目前的态势看,轨道交 通将成为世界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情况

黑龙江部分学校高三5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高三文科综合试卷 地理部分 日本人在培育西瓜时,将其放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成熟时就长成了方形。可食用型的方形西瓜口味与常见的圆形西瓜完全一样,仅在形态方面发生了一些转变。近些年来,日本方形西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台湾某公司种植的方形西瓜采摘后进行了脱水、脱糖处理,可贮存2年。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日本最初培育方形西瓜是为了 A.降低生产成本 B.节省存储空间 C.改变西瓜口味 D.扩大市场需求 2.影响日本方形西瓜生产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条件 B.科学技术 C.市场需求 D.传统文化 3.台湾该种方形西瓜主要用于 ①品尝口感②馈赠亲友③实验研究④装饰观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青海省总面积为72. 23万km? ,在全国所有省市中居第四位。截至2017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98. 38万。下表示意2010~2018年青海省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据此完成4~6题。 4.据表中数据判断,青海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B.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C.低出生、高死亡、负增长 D.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5.2010~2018年,青海省 A.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B.常住人口总量增长了约10% C.人口迁入大于自然增长 D.常住人口总量增长了约50% 6.青海省人口总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高寒 B.气候干旱 C.地表崎岖 D.土壤贫瘠 古代阿拉伯人把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所在地区统称为马格里布地区。下图为马格里布地区示意图,图中①②两城市12月、1月、2月三个月总日照时数分别为543 小时和744小时(多年平均值)。据此完成7~9题。

任弼时缘何调任湘赣省委书记

任弼时缘何调任湘赣省委书记 1933年5月,曾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共中央局)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和副书记的任弼时,被调到湘赣苏区担任省委书记。关于调动的理由,传统的观点是,博古、洛甫等因任弼时“不拥博、不赞成(福建)省委是路线错误,以及《什么是进攻路线》的文章的态度”,“执行极左路线不彻底,工作不合手而派(他)到湘赣工作”。后来论者在谈到这个问题以及批判博古的“左”倾路线错误时,也就陈陈相因、并无新意。然而,稽诸史实,揆情度理,这些解释尚嫌乏力,难以说通;况且还掩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或正当理由),任弼时调任湘赣省委书记实是临危受命。 任弼时拥护进攻路线、批判毛泽东甚力 延安整风时,任弼时在1943年11月4日拟就的发言提纲中坦陈:“在中区时期(二年),我在政治上是接受四全会后中央的路线,在军事上是主张积极进攻的。”此话一点不假。任弼时是1931年3月下旬进入中央苏区的,到1933月5月上旬离开瑞金去湘赣苏区,在中央苏区足足待了两年。在这两年里,他自觉拥护、积极执行中共中央的进攻路线(亦即国际路线),不断批判和努力抑制毛泽东的“右倾机会主义”,是中央信任并倚重的高级领导干部。

其实,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前后,任弼时的上述政治倾向就已表露出来。例如,1931年1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任弼时说:我觉得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坚决执行国际的路线,才能彻底地反对立三路线,也更表现两条路线的斗争。1月7日,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任弼时发言时说:“在反对调和主义斗争中,一切不正确的倾向,如……右倾的分子说,国际路线是不合中国实际的。对于这些倾向,都要作坚决的斗争。”同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任弼时又告诫说:“我们不能否认,现在中央是一步一步走上国际路线的,中央政治局是最高指导机关,若能像一个人一样,则能保障执行国际路线,不可只注意小的不同意(见),而认为比执行国际路线还重要,这也不能执行国际路线的。这值得今天政治局注意。”同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针对徐锡根等搞党内小组织的错误言行,任弼时再次郑重指出:“今天暴露了锡根以及全总党团同志在假的拥护国际而掩护右倾的实质……他们的政纲是不承认国际路线,他们是破坏党,帮助敌人。”正是基于任弼时对四中全会路线(亦即国际路线、进攻路线)的自觉拥护,加上他又是中共中央苏区委员会成员、苏区中央局委员和常委,他才被中央委派为中央代表团负责人,到中央苏区传达四中全会决议精神。 任弼时到中央苏区后,虽然在处理富田事变及确定第

任弼时优良作风故事集锦

任弼时优良作风故事集锦 1、整个生活呈渗透着原则牲 任弼时同志的整个生活里渗透着原则性,他在北京养病的时候,常到景山散步。他的身体不宜走远路,警卫同志建议从一个较近的小门进去,这个小门挂着“游人止步”的牌子。他拒绝了走小门的建议,说:“这是园里的制度,我们不能破坏。”有一次,他妹妹从湖南到北京看他,临走时,请他写封信给湖南省委,给他丈夫介绍一个工作。他认为这样做不合组织原则,断然拒绝了妹妹的要求。 弼时同志的生活十分朴素:他住的房子临着大街,车马喧闹,很不宜休养。同志们给他找了一个比较适宜的房子,建议他搬进去,他说:“那个房子驻着一个机关,而我是一个人,怎么能以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一直到他逝世,房子始终没调换。公家发了东西,他总要问问,是按制度发的,还是同志们特别为他要求的,如果是同志们特别要求的,他就耐心地批评:“凡事不能超过制度,我们一丝一毫不能特殊。” 2、循循善诱的长者 任弼时不论对干部,还是对平民百姓,从不摆架子,都是虚心相待。他同人谈话,总是以商量的口气、平等的态度,就是对犯了错误的人,也很少指责,而是讲清道理,指出错误所在和改正的办法。他那和蔼可亲、以诚相见的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他刚到中央苏区时,战士们不认识他,有一次,他让一位战士教他刺杀,那位战士教了几次,见他动作不准确,就竖眉瞪眼地批评他:“乱弹琴,像你这样还能刺倒敌人?”弼时虚心接受,认真听从教练.当他的动作稍有进步,那战士又拍拍他的肩膀说:“不错,长进很大,照这样下去,肯定是一个模范赤卫队员!”过了一会,通讯员跑来喊:“请首长去开会。”他一问,才知道这学刺杀的人是中央组织部长任弼时,脸一下涨得通红。弼时同志却大笑着说:“你不仅是个模范战士,还是一个好教练员!” 弼时善于接近群众,更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延安时,有位来访者同他谈边区工作中的问题,他一边仔细地听,一边认真地记,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那人看弼时那样重视他的反映,兴致勃勃地说了两、三个小时。他说完后,弼时耐心地告诉他,哪些问题已解决了,哪些问题暂时还没有条件解决。那人一听,他谈的问题弼时早已知道!有的比自己了解得还清楚。他很抱歉地说:“你都知道了,怎么还让我浪费你这么多时间呢?”弼时说:“不!多听听对工作有帮助……” 那位同志明白了:他不愿冷淡下面同志提意见的热忱,他希望从一百句话中听到一句有用的话。他对人是多么注意循循善诱,又多么平易近人啊! 3、“不要把孩子养成革命的娇子”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讲义 世界大分辨导学案2 新人教版

课题:世界大分辨 【学习目标】 1、看图并能够填出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周围海陆位置和地形区; 2、能根据图总结出每个地区和国家的地形特征。 【学习重点】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组成和海陆位置 【学法指导】 1.要学会看图,在看图的过程中先看整体的轮廓和形状,对其产生联想;其次要分类记忆,比如先记它的组成再记忆它的地形区;最后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拼凑重复。 2.第一次交导学案时至少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小结”两部分内容;第二次交导学案时完成剩余的内容,并将做错的及补充生成、反思的等体现在“个性笔记”里。 【知识链接】 1.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最高点位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 2.路线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288公里,全程需时7天) 3.路线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长1956公里) 4.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海拔5072米) 5.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海拔4648米,全长1686米) 6.最深的火车站:莫斯科地铁胜利公园(Park Pobedy,距离地面97米) 7.冻土带中最长的铁路桥:清水河大桥(全长11.7公里) 8.客流量最高的火车站:中国北京站(每日348万人次使用) 9.拥有最多月台的火车站:美国大中央车站(共有44个月台,67条路轨) 10.最大规模,采取BOT模式(兴建、营运、移转)的公共工程:台湾高速铁路 【学习过程】 一、印度1、说出下图中的数字和字母代表的是什么? 1、印度人口已经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文明古国 2、在我国西南面,亚洲南部,西频临阿拉伯海,东部频临孟加拉湾,南部挨着印度洋。 3、邻国:西北:巴基斯坦;北部: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孟加拉国,缅甸;东南、西南分

漫话莫斯科地铁

漫话莫斯科地铁 向祖文 如果从空中鸟瞰莫斯科,可见道路纵横,高楼群起,广场和绿地散布其间,城市景象蔚为壮观。其实,在这座城市的地下,还有一套看不见的庞大工程系统,其规模和气度丝毫不亚于地面上的建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莫斯科地铁,它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市地下交通通道之一,被称为地下的钢铁巨龙。 地铁在莫斯科人的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莫斯科人离不开地铁,或许可以说,没有地铁就没有莫斯科人的生活。从1935年第一条地下铁路建成起,已有三四代莫斯科人每天乘地铁上下班。据统计,莫斯科人平均每人每天乘坐地铁不少于1小时。地铁是地下的莫斯科,地铁是莫斯科的灵魂和心脏。曾有人说,在地面上看到的是莫斯科的脸面,而在地铁里,却可以触摸到莫斯科的灵魂。莫斯科人之所以钟情于地铁,是因为作为莫斯科主要客运工具的地下铁道,自通车以来,一直在向四周延伸扩展;发展到目前,建设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地铁建设也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又辉煌的道路。 那是一段激情高昂、凯歌行进的岁月。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斯大林就提出要用10~15年的时间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强国。 于是,速度问题就被提上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日程。莫斯科地铁就是在这种赶超背景下开始修建的。1931年6月15日,苏维埃国家六中全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提出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城市建设。在这项决议的影响下,1932年制定了莫斯科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城市交通系统的改造,修建莫斯科城市地铁,以改善城市交通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的需要。

根据这一规划要求,通过了在莫斯科修建城市地铁的决议。 斯大林委派当时的联共(布)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联交通人民委员卡冈诺维奇负责这项工作。但是,卡冈诺维奇本人对地铁一无所知。他把当时的权威建筑学家休谢夫找来,商议要在莫斯科建造一条世界一流的地铁。 休谢夫沉思良久后说,“现在我国建设资金紧缺,要建造世界一流地铁恐怕有困难”,卡冈诺维奇立即打断了他的话说,“不!不仅要修建世界第一流的,而且要修超一流的!这就是我们的高速工业化。你现在就开始设计,尽早拿出方案和图纸来。”在休谢夫正要离去时,他又强调说:“要最好的,最漂亮的!不要考虑钱!”没过多久,方案和图纸送来了。卡冈诺维奇仔细看过后,把图纸送给斯大林审批,斯大林当时没有明确表态。据说,第二天,卡冈诺维奇到斯大林那里去取图纸,发现上面多了一个水杯的底印,圆圆的,正好把辐射状的地铁线路圈起来了,他以为是斯大林要加修这样一条线路,于是就让休谢夫加上。这究竟是斯大林主张要修这样一条环线,还是一种偶然巧合,已经无从查考。但在莫斯科的地铁网中真的有了这样一条环线。 莫斯科地铁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它是原苏联国内最大的建设项目,而苏联当时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资金、技术、机器、原材料和技术劳动力等样样奇缺。两万多名有理想的年青的党团员组成浩荡大军三班倒地干活。据悉,头8英里区段的建设花了3年半时间,而起初的1年半是浪费在无效的挖掘上。 所用的工具只不过是鹤咀锄和铲子一类的东西而已。当时,人们还不会采用盾构等“深隧”掘进技术。他们开挖了巨大的壕沟,因而切断了莫斯科的街道,阻塞了交通,损害了临近建筑物的地基,破坏了供排水管网。在过渡到挖掘深埋隧道时,出现的问题更多。时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是卡冈诺维奇的助手,他直接抓地铁建设工作。他凭借在煤矿工作的经验,招来了一批矿工、矿业工

浅谈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及其现实启示 作者:柏婷 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 摘要:任弼时虽然在建国初期即英年早逝,但他是中共党内一贯倡导和毕生躬行党的优良作风的领袖之一,任弼时一生的工作状态、对理想的追求被党和人民形象地誉为“骆驼精神”。“忠”“实”“公”“正”“智”是“骆驼精神”的主要内涵,重温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对加强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任弼时;骆驼精神;现实启示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地方出现的“塌方式”腐败现象令中央高层以及全国人民触目惊心。案件曝光之后,许多人在思考:我们的党员干部是怎么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精神到哪里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以及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的培养,不仅仅要靠党纪国法的监督,更重要的是要靠党员自身的自省和自我约束。在党员自省和加强自我约束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榜样,才能够让党员有所参照。 任弼时是中共党内毕生躬行党的优良作风的领袖之一,他的“骆驼精神”有口皆碑!所以我们今天要重温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将其作为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加强自我修养的精神典范! 一、任弼时“骆驼精神”的由来 任弼时逝世后,叶剑英元帅在悼词中写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叶剑英第一个称颂任弼时为“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 骆驼给人的印象是:第一,任劳任怨。在沙漠里非常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还要负重到达终点。第二,品性忠诚。骆驼不仅任劳任怨,还非常忠诚,忠诚于主人,忠诚于使命。第三,智慧勇敢。每当骆驼遇到危险,总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用耐力和智慧击垮天敌。第四,坚守正途。骆驼能明辨目标,坚守正途,即使黄沙漫天或在漆黑的夜里,骆驼也能找到回家的路。骆驼具有的这些精神,形象的概括了任弼时一生的高尚品格。 二、任弼时“骆驼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一)忠——忠于祖国,忠诚于党

莫斯科地铁规划设计及其启示

莫斯科地铁规划设计及其启示 莫斯科地铁规划设计及其 严明昆 摘耍:莫斯科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地下铁路Pr.统,并 围绕地铁系统建成了运行效率极高的公共运输体系.本文在 理论调研,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莫斯科地铁系统的规划 设计等方面的显着特点和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快速发展中 的城市地铁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莫斯科地铁规划设计 一 ,莫斯科地铁系统概况 莫斯科是典型的放射环型城市结构.克里姆林宫位于城 市的中心高地之上,各种功能区环绕克里姆林宫而建,并由 此放射出7条通向圣彼得堡,基辅,苏兹达里等重要城市的 道路.莫斯科市区主要环线有四条,由内向外依次是林荫环 路,花园环线,铁路环线和公路环线.其中林荫环路围绕克 里姆林宫周边4—5公里范围而建,将克里姆林宫周边的街区 有机联系起来,是早期人行尺度的规划结构;花园环线距林 荫环路3—4公里,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张的 结果;而公路环线则是市区与郊区的分界线.环线将莫斯科 分为几个圈层,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花园环线以内 是莫斯科的心脏地带,政治,文化中心,遍布历史建筑群, 政府和商业机构,旅店和博物馆等;花园环线和铁路环线之 间是扩大之后的城市中心区,包括体育设施,火车站,工业 和仓储等用地,随着城市的扩张,这一区域的中心职能不断 强化;而铁路环线与公路环线之间则多是居住区,居民通过 发达的地铁系统与中心区保持着十分便捷的联系.

l8世纪末,有轨电车等交通工具已经应付不了日益膨胀 的莫斯科人口和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建设新型高速的能连接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地区的交通工具已刻不容缓.1901年, 莫斯科就提出了第~个完整的地铁规划方案,后来经过调整,最后确定地铁线路部分在地下,部分在地上铺设,由两 条环线和一条直线组成,总长度为1OOkm.这一方案虽然未被采纳,但却奠定了以后莫斯科地铁由环线和直线两种线路组成的基本设计思路. 到了苏联时期,1923年,莫斯科苏维埃政府着手制定地 铁规划方案,并于1932年通过了莫斯科地铁第一个长期规划.在该方案中,由5条直线和一条环线组成全地下地铁线 路系统.这一方案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变动,但基 本的规划思想没有改变(图1). 规划的实施从1932年开始,到1935年开通运营,其建设 工程耗时仅3年,一期工程建了两条线.第一条线路从索科 尔尼基公园到市中心斯摩棱斯克广场,共13'2~i,长11.6km. 后来又建成3条,4条线,到1943年5条线全部通车,40年代末出现了把各条线穿起来的环线地铁.1962年,世界上最早的行车自动化系统在莫斯科地铁试用.截N_2011年拥有12 亡二 ll::at.Il 条线路,全长301km,182个车站,4000~iJ地铁列车,每天 运送乘客超过900多万人次. 莫斯科地铁运营时间为早上5点半到午夜1点,运行时 间间隔为2—5分钟,高峰时为1.59}钟,最短为85秒,平均 时速为4O一45公里.地铁大多为地下线,修建初期出于军事的需要,多以深埋为主,现在则多以浅埋为主,距离地面最 少为15m,深则达70m.地铁线网的布局与地面干线基本一致.地铁环线位于花园环线的附近,多条放射线穿过核心区

神秘未知的世界十大禁地

神秘未知的世界十大禁地 这个世界充满了神秘排外之所,有的我们根本一无所知,有的即使我们想一探究竟也会被拒之门外。本榜单列举了世界上十大你去不了的重地。 1)第十名:梅日戈尔耶镇 梅日戈尔耶镇(Mezhgorye)是俄罗斯一个封闭的村镇,据传闻,镇里住的都是在亚曼塔瓦山(Mount Yamantaw)周边从事高度机密任务的工作人员,直到1979年这个小镇才为世人所发现。亚曼塔瓦山高达1640米(5381英尺),是乌拉尔山脉南部最高的山峰,连接着考斯温斯凯山脉(向北600千米)。它曾被美国怀疑是一所工程浩大的核设施之地,亦或是一所煤仓。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卫星影像观测到了此处进行的大型发掘工程,而那时正值鲍里斯·叶利钦(Boris Yeltsin)亲西方时期。在设施顶部修建了两座军事要塞——别洛列茨克-15和别洛列茨克-16。不管美国如何反复盘问关于亚曼塔瓦山的问题,俄国政府都只会给出让其无语的一些回答。他们说那不过是一个矿场,一个俄罗斯财政部的储藏库,一个食物储藏区或者是领导人核战时的避难所。 2)第九名:梵蒂冈机密档案室

在以前的排行榜中也提及过此处——这个档案室处了名字很“机密”外别无其他机密可言。你可以阅览想看的文件,但不可以进入档案室。你必须提交文件阅览的申请书,然后档案室就会将文档提供给你。和最近朗·霍德华(Ron Howard)和丹·布朗(Dan Brown)联合制作的愚蠢的垃圾电影《天使与魔鬼》不同,这里的文件是全部可以阅览的,但并没有被禁的科学理论和巨著的备份。在这里面你唯一不可以一窥究竟的是75年内的文件(旨在保护外交和政府信息)。档案室为那些有意阅览者提供目录索引。据估计,梵蒂冈机密档案室的书架有52英里长(84千米),仅可供参考的目录就有35000卷。 3)第八名:33号俱乐部 和大众所认为的相反,迪斯尼是有酒水供应许可证的。不过只有在大众观光时段结束后,公园才会给私人聚会提供酒水。然而,在迪斯尼新奥尔良广场的轴心处,有一个私人俱乐部——33号俱乐部,里面竟常年提供酒水。这个在主题公园里一直披着神秘面纱俱乐部的入口挨着坐落在“33号皇室大街”的蓝河餐馆。俱乐部的门头上有块刻着33醒目而华丽的地址铭牌。上缴约一到三万美元的会费就能加入并成为俱乐部的会员,会员有私人停车位。但是如果你想加入,那么排队估计得排到15年后了。 4)第七名:莫斯科地铁2 俄罗斯莫斯科地铁2是传说中和莫斯科公共地铁并行的地铁系统。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5月文综地理试题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5月文 综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日本人在培育西瓜时,将其放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成熟时就长成了方形。可食用型的方形西瓜口味与常见的圆形西瓜完全一样,仅在形态方面发生了一些转变。近些年来,日本方形西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台湾某公司种植的方形西瓜采摘后进行了脱水、脱糖处理,可贮存2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推测日本最初培育方形西瓜是为了 A.降低生产成本B.节省存储空间 C.改变西瓜口味D.扩大市场需求 【小题2】影响日本方形西瓜生产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条件B.科学技术 C.市场需求D.传统文化 【小题3】台湾该种方形西瓜主要用于 ①品尝口感②馈赠亲友③实验研究④装饰观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青海省总面积为72.23万km2,在全国所有省市中居第四位。截至2017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98.38万。下表示意2010~2018年青海省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据表中数据判断,青海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B.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C.低出生、高死亡、负增长D.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小题2】2010~2018年,青海省 A.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B.常住人口总量增长了约10% C.人口迁入大于自然增长D.常住人口总量增长了约50% 【小题3】青海省人口总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高寒B.气候干旱C.地表崎岖D.土壤贫瘠 3. 古代阿拉伯人把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所在地区统称为马格里布地区。下图为马格里布地区示意图,图中①②两城市12月、1月、2月三个月总日照时数分别为543小时和744小时(多年平均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断层的形成原因是 A.南侧大陆整体下沉B.板块张裂 C.北侧大陆整体下沉D.板块挤压 【小题2】图中断层南北两侧的地形 A.北侧地形崎岖,南侧地形平坦B.均为山地,地形崎岖 C.北侧地形平坦,南侧地形崎岖D.均为高原,地形平坦 【小题3】形成图中①②两城市冬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A.洋流、太阳辐射B.纬度、洋流C.地形、大气环流D.冬季风、地形 4. 冰川消融耗热是冰川能量支出的重要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冰川海拔4550m 处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消融耗热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冰川晴天消融耗热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地面 A.反射率最高B.长波辐射最弱 C.吸收太阳辐射较多D.蒸发速度最快 【小题2】该冰川可能位于

莫斯科地铁站地下空间装饰艺术

艺术是人们精神文化的宝库,并在人们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生活离不开艺术,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满足和审美的享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艺术是人民的第一位老师”。俄罗斯艺术是俄罗斯人民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俄罗斯人民必不可少的部分和内容。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美就是生活,真正的艺术陶冶人的情操、振奋人的精神,让人乐观地对待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莫斯科地铁站建筑装饰展现了俄罗斯艺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反映城市生活。 一、俄罗斯艺术与地铁站装饰 俄罗斯艺术是在不断学习借鉴古希腊艺术、拜占庭艺术和西欧各国艺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开始,俄罗斯艺术才有了自己民族特征,并逐渐形成本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体系。 莫斯科地铁站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从 早期的地铁站建设至今,地铁站建筑与俄罗斯艺术紧密相连。俄罗斯的画家、雕塑 董玉香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摘要:莫斯科地铁站建筑特点之一是其地下空间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其装饰艺术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保持和发扬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本文分析了莫斯科地铁站建筑装饰风格及特点,旨在对国内地铁站建筑装饰设计有所启发。关键词:莫斯科 地铁站建筑 地下空间 装饰 莫斯科地铁站地下空间装饰艺术 Underground Spaces Decoration of Moscow Subway 夏海山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鲍英华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讲师 简洁明快的装饰风格

家与建筑师一起完成地铁站建筑与装饰设计。俄罗斯伟大的艺术家阿?伊万诺夫对艺术在地铁站封闭的地下空间中所起的作用有过这样的描述: “建筑中的绘画、雕塑……应当在封闭的空间中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环境,这种环境就像人漫步在充满阳光的美丽森林里一样。绘画、雕塑等所创造出雄伟、壮丽的内部空间环境,应使人内心受到震撼,产生出一种震撼人内心深处的美丽。”俄罗斯地铁站建筑装饰艺术正体现了这一点。 现实主义是俄罗斯艺术的主要传统,对俄罗斯艺术的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每一时期的地铁站建筑装饰艺术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艺术发展。 20世纪30年代的俄罗斯强调艺术是属于人民的,艺术为广大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服务。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大多数是反映人民生活的,地铁站建筑中的绘画与雕塑也反映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可以说,30年代莫斯科地铁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与苏维埃政权想表现自己成就的愿望相结合的产物。40年代是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艺术家用艺术创作鼓舞人民与德国法西斯进行殊死战斗,争取反法西斯最后胜利。反法西斯战争作为这一时期绘画与雕塑等艺术的主要题材,也反映在地铁站的装饰艺术中。50-60年代是艺术解冻和大发展时期,艺术创作出现新的风格和新的流派。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认真的剖析和反映,希望艺术作品表现出新时代的激情。 二、莫斯科地铁站建筑装饰艺术莫斯科地铁规划与设计最早于1901年开始,30年代开始建设,1935年开通。第一批地铁长度为11.6公里,共设有10个地铁车站。到了50年代车站总数达126个,地铁长度增加到204公里。80、90年代莫斯科地铁有了更大的发展。经过近80年的建设,截至2010年,莫斯科共建设12条地铁线,170多个地铁车站,地铁总长度达到280多公里。 1、地铁站建筑雕塑艺术 莫斯科地铁站不仅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同时在装饰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艺术氛围,“满足莫斯科市民不同时期的审美要求”。莫斯科地铁站的文化环境是城市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地铁站所营造的文化艺术氛围与整个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相互渗透。地铁站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主要采用不同题材的室内装饰主题,以及利用雕塑、壁画、不同造型的灯具产生的光环境,创造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室内环境(图1-4)。莫斯科地铁站建筑中的雕塑艺术与城市街景中的雕塑艺术一起构成了城市艺术环境,形成了特有的城市文化氛围。在莫斯科地铁站建筑中可以看见很多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大多是著名艺术家的创作。如革命广场地铁站地下大厅中表现革命战士的英雄形象的雕塑作品,是雕刻家玛民捷尔创作的。 地铁站雕塑作品的题材有不同时期的历史领袖人物、战斗英雄、科学家、诗人、军事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以及自然风光为题材的浮雕、反映战斗场景、劳动场景和人民美好生活场景的浮雕。还有一些在人们生活中留下深刻影响的著名事件,把这些著名事件,雕刻成一幅幅作品,展现在地铁站建筑中,再现历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很多是以人物为题材的雕塑作品。 地铁站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其内部的雕塑,雕塑成为地铁站创造文化精神环境的点睛之笔。例如在革命站地下大厅设计中,作者设计了一系列革命战士的群雕,一排排充满革命精神的战士塑像,营造了一个充满革命精神的文化环境。在鲍曼站和列宁图书馆站的地下大厅的转换空间和端头空间分别设计了俄罗斯伟大的教育家鲍曼的头像和苏联伟大的革命家列宁头像的雕塑和大型壁画,营造地铁站不同的文化氛围。在普希金地铁站地下转换厅端部座落着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塑像,在两侧的墙壁上是用青铜铸成伟大诗人的著名诗篇的浮雕。 1943年在俄罗斯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期间,莫斯科依然进行地铁站的建设工作。这期间战士的形象成为地铁站建筑里的雕塑题材。例如地铁革命广场站、公园地铁站和以俄罗斯教育家鲍曼的名字 反映自然题材的装饰壁画 命名的地铁站建筑的地下大厅中,战士的英雄形象成为雕塑的主题。这些战士的英雄形象,使人们想起那些在卫国战争中为国牺牲的战士。在和平的年代,人们纪念为国牺牲的英雄。 而在1943年-1944年修建的地铁发电厂站地下大厅的浮雕中,可以看到俄罗斯人民充满热情的建设城市的美好场景。2.地铁站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莫斯科地铁站不仅通过雕塑来创造城市的人文环境,同时也通过绘画来营造城市的艺术环境。绘画是地铁站建筑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地铁站建筑中镶嵌画和壁画是其主要的艺术形式。人物肖像画是其主要题材。地铁站建筑中出现的人物多数是将军和领袖。 建筑师和艺术家运用壁画和装饰营造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氛围。如在塔干地铁站的地下大厅的空间处理上,在大厅两侧的墙壁和端头空间采用了大型的壁画和浮雕装饰空间环境。壁画和浮雕体载是传统的俄罗斯

任弼时同志旧居

任弼时同志旧居 这是任弼时同志的旧居,他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在这里居住。右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窑洞是寝室,第三孔窑洞是工作人员住室。 任弼时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抗战爆发后,他曾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从延安去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担任书记处书记。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再次被选为书记处书记。 任弼时在中央书记处分管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的工作,他对加强边区党的思想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克服困难,发展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任弼时在这里居住期间,参加了筹备党的“七大”的工作。他由于长时期的辛苦工作和两次在敌人的监狱里受到残酷折磨,身体很不好。当时苏联医生米大夫给中央领导同志做过一次体检,发现任弼时同志的健康状况不好,他建议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给予重视,但是任弼时同志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坚持工作,带病参加整风学习和生产劳动,1943年,在枣园举行的纺线比赛中,他纺的线被评为甲等。 后来,任弼时同志在枣园斜对面的侯家沟去养病,警卫排的

同志为了使任弼时同志有个良好的修养环境,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小花园,种植了许多花卉,一到花开季节,争相吐艳,满园馨香,战士们还把院子通往各处的道路修平、扫净。任弼时同志对战士们的精心照顾十分感激,总是笑呵呵地说:“你们对我的照顾太周到了,谢谢你们!” 任弼时同志虽然处在病中,但他的态度是十分乐观的,他关心战士们学习、生活,给他们做实事报告,讲党的方针政策,教他们识字,参加战士们的联欢会。 这是任弼时同志的寝室。 任弼时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一样,生活很简朴,窑洞里只有这样简单的陈设,陈琮英同志后来回忆时还说:“在枣园居住时,房间里的陈设已经是很漂亮的了。” 这里陈列的这对铁皮箱是任弼时用过的,上面写有“任远”二字,任远是任弼时同志孩子的名字。这只箱子是转战陕北时,从延安带出的,在永坪一带同许多东西一起坚壁起来留下的。 1947年3月12日,任弼时同志和朱德、刘少奇等一起撤离延安枣林沟会议后,他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一起留在陕北,转战陕北后,中央领导同志曾使用代号,任弼时同志因职务是中央丛队司令,因此用其谐音叫“史林”。在西北他与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一起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