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内容

构建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内容
构建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内容

构建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内容

摘要:本文阐述了海绵城市这一新理念的特点,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内容和技术措施。

概述

海绵城市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储,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把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它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它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思想,新理念,是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引入景观化城市,使人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它是尊重自然水循环,尊重生态过程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由于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尽量缩小和避免开发和破坏之间的矛盾,所以称之为“低影响开发”由于它本身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功能,所以它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一项重大任务。

构建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海绵城市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水的循环包括,水的自然环境和水的社会循环,水的社会循环,对水的自然循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海绵城市要做的,就是把健康的,良好的水的社会循环纳入到水的自然循环中去。

基于以下状况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

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2、城市生产,生活释放了大量的热能,气温升高。

3、城市排出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改变了大气的组成。

4、城市废污水的排放,造成了水质污染

5、城市大量的用水耗水,导致水资源枯竭

这些情况使得建设海绵城市尤为迫切和必要。

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和构建原则

1、海绵城市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雨水的留存和处理,前者是把雨水留下来,后者是把水加以处理使之干净。

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的内涝,削减城市径流的污染负荷、外来的自然污染物得以自净,并可维持水量与水质的平衡,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显然,海绵的吸水和纳水,并加以净化,是它的主要标志和功能,虽有利于城市内涝的缓解,但城市遇较大的内涝时,需快排,急排,而常态的海绵城市则是缓排。

2、构建海绵城市的基础有三个重要的基础,既要有三个系统筹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的排水系统,超标准雨水径流的排放系统。

第一个系统是对雨水进行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第二个系统是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第三个系统是对于一旦发生的超过设计标准的城市涝水,三个系统是相互补充,

相互依存的,三个系统的建立,其对象和目标既有自然水体,也有调节水体,其措施即有行泄通道,也有调蓄水池等。

3、构建海绵城市的原则是生态优先,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想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期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循环利用的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归纳起来,海绵城市要具备的功能可以精简为六个字:渗,滞,蓄,净,用,排。

构建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

构建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按其功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渗水工程措施

早于“海绵城市”概念提出之前,“雨水利用”已在我国广泛被提倡和应用,许多雨洪利用的技术措施,也是海绵城市可以采用的,例如在渗水方面,利用绿地或通过渗井,渗沟,透水路面增加入渗回补。

海绵城市通常采用以下几类下渗工程措施。

1、透水铺装

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园林铺砖中的鹅软石,碎石铺砖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2、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200mm以内的绿地,一般应设置溢流口(雨水口)其顶部标高应高于绿地50mm以上。

3渗透塘

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有净化和消峰作用。

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

4、渗透管/渠

渗透管/渠是指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以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管/渠和砾(碎)石材料组合而成。渗管/渠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实施。

滞蓄水工程措施

在“雨洪利用”中,雨水的集蓄和利用,坑塘蓄水,河湖拦蓄,地下水回灌,都是滞蓄水的工程措施,“海绵城市”常用的工程措施有以下类型。

1、湿塘

湿塘是指具有雨水调节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补充水源,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

2、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与湿塘构造相似,是具有净化作用的调蓄雨水的一种湿地,分表流和潜流两种,常采用防渗以维持雨水的水量。

3、其他方式

其他方式主要有:路牙开糟,水泡景观、景观水池,雨水花园等

净水工程措施

1、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是指地势较低的地区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措施。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口进入,路缘石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用水、排水工程措施

在渗,滞,蓄,净水措施完成之后,海绵中已蓄满了可用之水,如何用这些水,传统的技术措施如抽水,提水,引水,输水等均可与上述措施配套设置,从而达到用水的目的。海绵城市的排水方式与原有的传统方式有所不同,原有城市的雨水,洪涝水总是尽快排掉,海绵城市则非如此,设计标准以内或多余的水再慢慢排掉,超标准的洪涝水,则启动应急方案快速地排放,故应有两套排放系统的设置。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渗”之使用的探讨100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渗”之使用的探讨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不透水区域面积逐年增加,阻断了雨水的 下渗通道,改变了区域雨水循环过程,导致洪涝风险增加、径流污染加剧、水资 源流失、地下水补给涵养能力降低等问题。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 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重点就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措施中的“渗”技术的使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雨水滞留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 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首位。通过具有渗透功能的设施在源头分散的就地拦蓄雨 水径流入渗,既可以节约水资源,缓解市政排水压力,又减轻了对土壤的侵蚀和 水土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涵养地下水,美化生态环境,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 要的技术措施和手段。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国际上通常以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海绵城市的衡量标准,一个成功 的海绵城市建设须在应对洪涝灾害等方面具备较好“弹性”。当城市遭遇暴雨时, 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雨水下渗,而在城市长时间不降雨时,又可将地下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由此可见,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特征,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不谋而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 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海绵城市中渗的适用条件 以下条件禁止使用:①雨水入渗场所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② 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场所;③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适用条件为:①采用土壤入渗时,土壤渗透系数宜大于10- 6m/s,且地下水位距渗透面高差大于1.0m;②当入渗系统空隙容积计为调蓄设 施时,应满足其入渗时间不大于12h;③地下建筑顶面覆土层厚度不小于 600mm,面层为透水层或绿地,且设有排水片层或渗排水管时,可计为透水铺装层;④除地面入渗外,雨水入渗设施距建筑物基础不宜小于5.0m;⑤当雨水入 渗设施埋地设置时,需在其底部和侧壁包覆透水土工布,土工布单位面积质量宜 为200-300g/m2,其透水性能应大于所包覆渗透设施的最大渗水要求,并应满足 保土性、透水性和防堵性的要求。 三、海绵城市建设中“渗”技术典型应用设施 (一)透水铺装 目前,主要使用的透水铺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浇整体铺筑,比如透水混 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合料大孔隙透水铺装(PPM)等;整体现浇铺 筑施工速度快、造价较低、选择范围广,能够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的统一和协调,其中彩色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合料大孔隙透水铺装(PPM) 在人行道和广场的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一类是预制件铺装,比如混凝土透水砖、陶瓷透水砖、聚合物砂基透水砖等。预制件铺装有混凝土透水砖、陶瓷透水砖、 聚合物砂基透水砖等。混凝土类透水砖和陶瓷类透水铺装均采用大孔隙透水结构,透水速率快,但无过滤功能。聚合物砂基透水砖具有微孔渗滤功能,路用性能较好。对于透水铺装材料的选取而言,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孔隙大小与透水性、透 水时效性、强度耐久性、造价等相矛盾的问题,但大孔隙具有易堵塞、透水年限短、无过滤功能,不满足“自然净化”的生态功能,易造成海绵城市建设配套系统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doc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号)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建函城〔2018〕754号)要求,结合泰州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公园、城市水系统建设,努力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规范。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2.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为本。充分发挥河、林、湿地等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突出生态效益。 3.坚持民生为先,统筹推进。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

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无缝衔接,提升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所有新建项目和新开发地块均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老城区结合内涝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旧城改造等逐步推进海绵化改造。整体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SS削减率≥45%,水面保持率≥15.5%。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二)近期工作目标 到2020年,完成近期规划海绵分区的海绵城市区域建设,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用两年时间解决分区内的河流生态退化、水体黑臭、内涝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分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建设水平。2019-2020年,对6个海绵分区的建设以每年50%以上的面积推进,到2020年完成22%的建成区面积建成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在市区范围内,对于建筑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等类型的新改扩建项目,在2019—2020年竣工的,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须达到100%。 (1)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海绵分区 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分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由海陵区政府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推进。该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a、雨水回用设施 本地块设置地埋式雨水回用设施,设于绿化内,雨水回用于道路广场绿化浇洒90m3/d、车库冲洗用水82m3/d、水景补水60m3/d,平均日用水量约为232m3/d,考虑储存3天的用水量,则雨水储水容积为696m3。 雨水回用系统供水管上不得装设取水龙头,应采取防止误接、误用、误饮措施。 b、下凹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其建设费用与维护费用较低,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其绿地范围内应根据下凹深度配置耐淹性植物。尽可能的增加场地植被面积并引导雨水流入植被覆盖区,本工程地块设下凹式绿地2600m2,下凹深度20cm,可调蓄容积为2600X0、20=520m3。 c、透水停车位 本工程室外临时停车场、场间小道采用透水铺装,共计面积约3500㎡。 d、路面及广场 本工程园区道路、广场等采用干砌砖石地面,共计面积约20000㎡。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6cm透水砖+粗砂找平层+15cm的10-20mm粒径C25强固透水砼素色层+15cm碎石垫层。 e、水景 本工程设置了3000m2的水景,水池深度50cm,可调节水位高度10cm,可调蓄容积为3000X0、10=300m3 通过园区的下凹绿地、雨水收集回用池、透水铺装的设置,可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0、6,最终缓解地块管网压力,提升

排水系统排水能力,改善地块水环境。通过雨水回用于绿化浇洒,可节约水资源。 2 雨水回收系统 2、1 雨水回用系统概述 1、雨水回用流程为:雨水收集→初期弃流→雨水蓄水池→机械过滤→紫外线消毒→清水箱→供给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及汽车库地面冲洗。 2、雨水循环回用管道试压合格后外壁刷成浅绿色,并在其外壁模印或打印明显耐久的“雨水”标志;公共场所及绿化的雨水取水口设带锁装置;工程验收时逐段进行检查,防止误接。 3、雨水回用系统由专业厂家二次深化设计。 4、由于本次招标未包含雨水回用系统相关设备及管路,因此本方案仅按常规系统编制,待二次深化设计图纸确认后,我院将重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2 雨水回用系统施工流程 雨水回用系统施工流程:系统深化设计—方案/设备选型—施工准备—蓄水池结构施工—管路预留/预埋—室外管道安装—隐蔽工程验收—泵房设备安装—泵房电气部分施工—调试/试运转 2、3 施工准备 雨水收集工程系统优化深化设计后,我院将积极做好施工前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采购所需的有关设备与材料,并办理好各项相关施工手续。 1、组织图纸学习与专业图纸会审,并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2、编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办理施工有关手续。 3、组织施工材料到进场。 2、4 管道施工技术要求与方法 1、室外管道安装确定走向,须了解现场敷设条件。如须挖地沟;须放线开挖、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第5章建设任务 海绵城市的建设包含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透水 性停车场和广场、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雨水收集调蓄设施、沿岸 生态缓坡等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且都具有一定的工程规模。从规划到设计、 施工,均涉及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各个 方面,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本方案旨在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 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 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依据原则如下:(1)保护性开发: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 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 地等)选择进行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措施。 (2)水文干扰最小化: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 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河道侵 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 (3)统筹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 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 有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需在方案中明确,便于后期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协调 与衔接。 5.1主要工程 5.1.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海绵城市实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 程措施来分担雨水径流控制量。本试点城市年均降雨总量达1500mm,而一年中,降雨次数繁多,且多数为低于0.5年一遇或1年一遇的降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达到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的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 系,具体方法参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附录2:设计降雨量是各城市实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的专有量值,考虑我国不同城市的降雨分布特征不同,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为缓解城市内涝情况,优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已受到众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青睐。海绵城市即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排水、吸水及储水。该类城市除了弹性良好外,还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使城市水资源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自身的防御能力。 1工程概况 某市在开展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排涝方面,基于周边区域发展情况,科学运用滨水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利用再开发。本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港渠黑臭水体,提升渠道排涝能力,同时建设一个集海绵景观游憩、宣教及科普为一体综合性公园。基于工程所在地的地势情况对公园进行规划,通过多种办法建立综合海绵系统,将雨洪处理设施与城市景观结合,做到景观及防洪工作的相互结合,使公园不仅具有丰富景观,同时滨水空间也可向纵深延伸。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论述 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考虑各种基础设施和周边情况,科学使用现有条件;需对雨落管断接技术进行优化,围绕建筑周围绿地布置使用屋顶雨水,如雨水花园等。通过建筑绿色屋顶的使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提升水质,同时使汇流时间得以放缓,降低公园内涝压力;

在对公园内部的绿地展开设计时,可通过多种滞留设施的使用来对其进行处理,要求布置溢流口。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可降低雨水管道的布置量,若一定要使用雨水管道,须布置雨水口。从各种源头对雨水进行处理后,就将其投入到绿化及景观水体的使用中。为降低公园对水资源的使用量,景观水体应避免使用自来水作为补水水源;而应积极进行雨水积蓄利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开展雨水收集,雨水要优先投入到补充景观水体,绿化及喷洒道路方面。雨水的处理途径具体为:雨水在降落到屋面后,需要通过初期弃流,使其汇集到高位花坛及雨水桶中,之后需使其溢流汇集到低势绿地内,其中雨水桶中的雨水可以投入到绿化用水中;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可通过雨水花园、低势绿地或渗透铺装等形式使径流得到净化及消纳,其他超标准雨水需要近排入雨水管道中。为降低雨水管道内杂质含量,可把各种截留装置,如旋流沉沙或截污挂篮等悬挂于雨水口。雨水通过处理后,其中一部分可排入雨水管内,通过间接方式加以使用,其余可流入景观水体或雨水池内得到调蓄、储存,并对其进行过滤消毒处理后再集中配水,之后可投入到道路浇洒、绿化灌溉及景观水体补水方面。由于公园本身很难消纳全部的雨水,所以过多的雨水可排入到公园周边其他公园及广场中。公园中雨水的应用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 3.1透水性铺装方法在使用透水性铺装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进行铺设时,材料之间应有更宽的衔接缝隙面积,从而增强缝隙透水量;(2)选择材料时,应要选择透水率更高的透水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复习过程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车伍,武彦杰,杨正,闫攀,赵杨 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和排水内涝防治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调蓄设施的合理设计、应用,可以很好地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总量和峰值、缓解洪涝灾害、利用雨水资源等。针对国内在城市雨洪调蓄的研究、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厘清调蓄设施的不同种类及功能特点,进而提出调蓄系统的概念、构建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框架,分析调蓄系统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相关子系统的联系及相互衔接关系,为我国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相关标准的制定、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调蓄是维持自然水文循环和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极关键的环节,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大举措。我国古人在治水、用水中已充分显示了对调蓄的理解和智慧的运用,甚至可追溯到古老、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和南宋时期赣州的福寿沟蓄排系统等。然而当代,随着城市雨水“快排”理论的发展和灰色排水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城市自然蓄排系统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增加减少了对自然调蓄排放设施的需求,大量河道、坑塘、湿地等天然调蓄设施被破坏、填埋甚至消失,城市调蓄能力大幅下降。尽管传统“快排”模式在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难以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流失、径流污染、洪涝风险加剧等突出问题。而这也警示人们,重拾古代雨洪管理智慧,利用现代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构建现代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重要性。 调蓄是综合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开始成为雨水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重视。业内已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习总书记在 2013 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3、推行低影响开发 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

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英亩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英亩的屋顶空间——即三分之一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 具体落实时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1、现状调研分析 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 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 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 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 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 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 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 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汇水区末端建设人 工调蓄水体或湿地。严禁城市规划建设中侵占河湖水系,对于已经侵 占的河湖水系,应创造条件逐步恢复。 4、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择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 本方案以天津财经大学校园为背景,分析大雨后校园内涝成因,在不改变校园既有的雨水管渠排放系统的基础上(低影响开发),结合校园园林、景观水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围绕校园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对雨水的就地或就近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和循环使用、排水进行设计,形成一体化的海绵校园规划设计方案。 经调查校园气候环境及现存水循环系统的背景情况,发掘校园存在存系统排水、蓄水功能差、不能实现雨水高效利用等缺陷,由此提出以下等多种解决方案: 一、集水系统改进 1.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排水管下端设置集蓄、排、净为一体 的集水箱,用以收集雨水及生活废水;(订价:30,000.00元) 2.铺设埋地矩形雨水管道,具体可采用:PVC-U双壁波纹管、 PVC-U加筋管、PVC-U平壁管、PVC-U钢塑复合管、双壁波纹 管、PE缠绕结构壁管、PE钢塑复合管、钢带增强聚乙烯螺纹 波纹管、增强聚丙烯模压管、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等管道。 根据指导规划可直接照图施工。(订价:10,000.00元) 3.排水检查井 主要内容包括圆形、矩形、扇形的砖砌、混凝土排水检查井,

以及小方形井、跌水井、污水闸槽井、沉泥井、耐腐蚀检查井 等构筑物做法。根据指导规划可直接照图施工(订价:4000.00 元) 4.雨水口 内容包括砖砌雨水口铸铁井圈、砖砌雨水口混凝土井圈、预制 混凝土装配式雨水口铸铁井圈、雨水口箅子及井圈。图集对雨 水口的设计原则、施工要求也作了介绍,便于设计选用,并可 直接按图施工。(订价:2500。00元) 二、改进道路-透水人行道铺设 1. 对校区的道路交通流量统计分析,按有人群荷载无停车和有 人群荷载有停车(总重小于3吨的轻型车)两种工况分别给 出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透水级配 碎石基层的透水人行道结构。结合实际地形构造,选择改进 的组合及透水材料的选用。对透水人行道的施工图设计及现 场施工提出技术要求,可参照海绵城市规划文件的指导文件。 通过改进道路交通的透水性能,以求促进排水、环保生态铺 设技术的工程应用。 2. 植草砖、开挖溢流井、植草沟、植被缓冲带、进行路沿石缺 口改造等方法,形成降水利用体系;改造树池、高位花坛、 下沉式绿地等景观建设。 三、生态改造 1. 是对校园人工水系稷下湖、连心湖、环岛河进行生态学改造,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标准版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某市综合管廊城市排水排污工程 北京XX工程有限公司 2019年X月

目录 第1章运营管理原则 (1) 1.1 运营管理概述 (1) 1.2 管理原则 (1) 1.2.1 依法经营原则 (1) 1.2.2 服从国家、社会及人民利益原则 (1) 1.2.3 市场及服务意识原则 (1) 1.2.4 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 (2) 1.2.5 和谐经营、持续发展的原则 (2) 1.2.6 超前准备原则 (2) 1.2.7 机构设置应坚持集中、统一、高效、特管原则 (2) 1.2.8 现代化管理原则 (2) 1.2.9 加速人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原则 (3) 1.2.10 健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原则 (3) 1.2.11 重视经济效益,注重经营开发原则 (3) 第2章运营管理组织机构及制度 (4) 2.1 组织管理机构 (4) 2.1.1 组建项目公司 (4) 2.1.2 运营委员会 (4) 2.2 成员岗位职责 (6) 2.2.1 运营总监岗位职责 (6) 2.2.2 副总监岗位职责 (7) 2.2.3 综合管理部 (7) 2.2.4 财务部 (8) 2.2.5 建设部 (8) 2.2.6 维护部 (9) 2.3 人员培养计划 (9) 2.3.1 计划目的 (9) 2.3.2 原则、要求 (10) 2.3.3 培训内容、方式 (10) 第3章运营方案 (14) 3.1 污水管网运营方案 (14) 3.1.1 市政排水管网维护管理的主要任务 (14) 3.1.2 排水管道渗漏检测 (14) 3.1.3 排水管道及渠道的维护 (15) 3.1.4 雨水口与检查井的维护 (17) 3.1.5 市政排水管网的日常巡视检查 (19) 3.2 泵站运营方案 (21) 3.2.1 调试方案 (21) 3.2.2 运行方案 (22) 3.2.3 机械设备异常及解决对策 (24) 3.3 水质净化厂运营方案 (29) 3.3.1 污水处理厂运营方案 (29)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雨水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资源。城市建设要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这是海绵城市建的根本。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城市雨水利用系统的多层次工程性措施,还包括城市雨洪利用方面的一些非工程性措施。 就工程性措施而言,由于海绵城市有资源利用、防洪减灾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工程性措施应该是多层次的。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等源头减控措施,应对较小重现期的降雨,使得这些雨水尽可能地渗透地下或被资源化利用,以此达到海绵城市生态环境层面的要求。通过雨水排水管渠系统的完善和改进,使中等程度重现期降雨的径流能够得以调控、利用和排除,同时满足防洪减灾、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要求。通过地表漫流通道、调蓄池、城市河湖等设施应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设计标准的较大降雨的地表径流,优先满足防洪减灾要求,兼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要求。通过水库、闸坝、提防等工程,应对更为重大重现期的洪水,在满足防洪减灾的要求之后,再考虑其他方面的作用。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我国各城市的防洪工程还是比较完善,城市的排水网络也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一般的降雨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超过城市排水设施能力的大规模降雨则是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除了基本的防洪工程建设之外,还需要建设包括入渗地下、收集回用和调控排放,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渗、蓄、用、滞、调、排”系统。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这两种措施已经广为接受,全国各地应用较多。还有几种典型措施需要更加关注。一种是带流量控制设施的调控排放措施。通过流量控制器和调节空间,将来自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外部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其中一个典型应用就是建设屋顶滞蓄排放系统,即在具备足够承载能力及房渗漏能力较强的大型建筑的屋面,通过建设限流、滞流措施,将降雨暂时滞留在屋面或房顶,或是通过限流的方式让降水较少地排入城市管道。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可以较多地适用。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建设雨养型的屋顶绿化系统,将降雨就地消化在该绿化系统中。换言之,就是在屋顶上建设不需要其他水资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顶植物生长绿化系统。按照国外的经验,一般10 cm 厚的绿化屋顶,能够截留住15 ~30 mm 的降雨,这种减控措施既能绿化城市,还能够减少雨水累积与浪费。第三种方式建设树阵雨水渗蓄灌溉系统,这种措施可以适用于大部分城市的具有行道树的各类人行道,具有节水、减流、控污的优点。 就非工程型措施而言,主要是通过建立各种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措施来促使海绵城市的规范化、法制化。首先,要建立并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应着手制定“海绵城市雨水综合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在规划实施、组织管理、资金筹措、资金运用、技术支持、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等方面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其次,各地方政府应该改革当前的城市雨水管理机制体制,包括建立与考核相关的奖惩机制、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机制等,在体制改革上,也要改变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不透明、缺乏社会监督的管理体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包括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整个过程中,要强化社会公众的监督。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当今社会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化比例越来越高带来高度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表现最突出的雨洪问题。 现行城市的雨洪模型如同一个山峰来的快走的快,但带给我们的灾难,触目惊心。 如北京7,21暴雨。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 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在我的认识中,造成这么大的损失的洪水只会发生在有超大面积降雨的季节,而不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和这么小的降雨面积。日本已经有成功的项目,在综合考虑的种植模式,种植可以给提供小鸟食物的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我国政府提出的整改目标很迫切,提高城市的排涝标准。实施时间段要求高。有专家教授说不能实现。根据我国领导人的决心和实施的力度能够实现。 首要任务改变现在的雨洪模型,由山峰变为缓坡,不让雨水快来快走,改为缓来慢走。如图

具体措施由政府部门统一指导监督运作会取得最好效果。 首先改变城市热岛效应 措施一:积极开展城市大面积立体绿化,屋顶绿化。 作用:1,进行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后,降低城市的温度。 2,延长雨水进入排水管道的时间,形成错峰排水。 道路积水,屋顶植物过滤后的水,立体植物上的水先后进入排水沟。 措施二,城市中心建立永久的蓄水设施。屋顶露天水池和地下水池。 其次:人工控制降雨强度和梯次降雨, 措施;根据早期预测降雨规模,有计划的人工降雨,达到大面积、弱强度、多梯次降雨的效果。也可以根据地区能承受的降雨强度差异,合理安排降雨强度。干旱区、平原区、森林地区、城市周边地区可计划降雨强度较高,荒山区,城市区可多批次,弱强度降雨。 第三:优先在关键位置实施合适排水工程 结合地形在排水困难处,,充分考虑流域面积合理计算地表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发表时间:2018-11-05T19:01:53.5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王振华[导读]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 苏州市吴中区水利局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一、背景技术 在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了解以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分析不足、用地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脱节,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 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目标的制定等。最后,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等,以水系或绿道为构架组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的用地性质和重大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管控、建设时序等做出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还应统筹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小排水系统和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和流域面源污染的关系,确保城市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修复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系统,渗、滞、蓄、排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排水。 三、具体实施方式 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方面的内容。 1、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如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 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四、有益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将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