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魔鬼与上帝》中萨特的自由观

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魔鬼与上帝》中萨特的自由观
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魔鬼与上帝》中萨特的自由观

2008年3月

第lO卷第2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Mar.,2008

V01.10No.2

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

——《魔鬼与上帝》中萨特的自由观

陈林。宋晓佳

(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都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在自由;自为自由

【中图分类号】B56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8)02—0008一04

萨特称《魔鬼与上帝》是他最重要的剧作,这部写于1951年的伟大作品以400年前的农民起义为背景。该剧主要围绕伦理问题,即善与恶的辩证关系,讨论了本体自由的切入点。

萨特曾在《魔鬼与上帝》首演时说:“整个剧本探讨了人与上帝的关系,或者可以说,人与绝对的关系。”…554他以无神论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肯定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2]瑚。可见,上帝和人的相关性才是萨特所关注的主题。他认为人就是自己造就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人注定是自由的。

一、“自由先于本质"——自由哲学的核心

萨特的戏剧《魔鬼与上帝》中的不同人物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主人翁格茨是贵族母亲和农民父亲的私生子,客观上象征着恶行。他不仅受到贵族们的唾弃,也受到百姓的诅咒。他为了抵抗命运,于是立志报复。恶成了他生存的依据,他通过作恶来证实自己的存在,把与上帝对抗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并且从作恶中来感受自己的生存价值。他甚至吹嘘杀兄是他最美的声誉。他向上帝挑战:“上帝看得见我,神甫,他知道我杀了我的亲兄弟,他心如刀割。哎,是的,上帝,我杀了他。可你能把我怎么样?”L3J434他以为这样能使上帝显灵,就像上帝惩罚该隐时那样,因为他需要上帝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可上帝并没有出现。上帝越不理睬他,他就越想作恶。他对海因里希说道:“我作恶和他们不同;他们出于淫荡或私利才胡作非为,我却是为作恶而作恶。州纠463然而,绝对的恶,如同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正如纳斯蒂所指出,格茨的暴行只对大贵族有利。格茨立即意识到:“那我做的事恰好与我的愿望背道而驰啦?”[3]454确实,除了确认自己的存在,为恶而恶毫无意义。后来他摒弃暴力,广行善事,格茨原本是一个为作恶而作恶的人,但是当他行善,甚至愿意承担一切的罪恶之时,上帝的意志依然没有在场。他还是他,根本没变,他只不过是扮演了一回救世主的角色,上演了一场场自欺欺人的悲剧。并且他行善的最终结果是更坏的恶,“我的善心比我的恶行摧毁力更大”[3]蛳,而作恶的他和行善的他仍是同一个人,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你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

【收稿日期】2007—12—2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科基金项目(05SJD880047);江苏大学社科基金项目(JPKC2004Y12)

【作者简介】陈林(1953一),男.江苏射阳人,教授.从事哲学研究;宋晓佳(1985一),女,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当代西方哲学研究。

 万方数据

陈林,等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9

格茨,你改变的是语言。你把对人的恨称作爱,把摧毁一切的狂热叫做慷慨,但你的本性丝毫没有改变,仍和原来一样……”无论他是作恶或者行善,上帝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他面对的只是一片虚空。最终他意识到,他为了对抗上帝而争取的自由却并非由上帝获得,因为人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要成为的那种东西,作恶也好,行善也罢,都与上帝无关。在《圣经》里,被逐出伊甸园的人是有罪之人,而在《魔鬼与上帝》中,走出伊甸园的人却是自由的人。纳斯蒂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真正自由的人,他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坚定地做着自己认准的事业——为农民的自由解放而不断奔走、努力。他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你那教会是婊子:谁有钱谁就能买到它的宠爱。”[31416,,要么所有人都是先知,要么上帝不存在。”[3]41。7纳斯蒂在心理上没有任何障碍,因而他是自由的、坚定的。

萨特从现象学一元论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一是外部世界和事物的存在。这类存在是本已存在着的东西,萨特将之称为“自在的存在”。另一个就是人的存在。这类存在与“自在的存在”相反,它们“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萨特将之称为“自为的存在”。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变化,正如格茨从作恶到向善最后介入到具体的生活中去,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时间性。正是因为这样,“自为的存在”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由于“自在的存在”是已经存在着的东西,它们的性质也都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它们总是先有本质而后才存在,它们的本质先于存在。而“自为的存在”即人的存在则不然,它不是某种已经确定了的、完成了的实在,它是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要成为的那种东西。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人原来是个无,什么都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萨特认为,自由不是人的一种属性,而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56概括起来,便是“自由先于本质”。人的本质乃是后来由人自己的主观意志创造出来的,人总是先存在而后才展现其本质,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在这里,萨特把自由与人的存在等同起来。只有通过自由,人才能显现,才能获得自我的本质;假如没有自由,人无所谓存在与本质。

二、自由选择——实现自由的途径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体现在人可以自由选择。人自由地为自己作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选择的过程中,人实现了自己的意义。在没有作出选择之前,人没有任何属性。因此,没有什么是先验的存在、先天的人性。只有选择的行动才能塑造人。格茨先是选择暴力,杀人作恶,以对抗上帝,当他意识到他除了被别人利用和留下恶名外,他什么也不是时,他动摇了。这时教士海因里希激将道:“上帝的意志就是尘世间不能行善。”[3]464这恰好让格茨找到了一个挑战上帝的理由:倘若上帝不许世人行善,那他就偏要行善以挑战上帝。他下令把土地无偿分给农民,给予农民爱和帮助,并建立太阳城,他成为农民拥戴的圣人格茨。然而他的初衷是为了行善,结局却是比他35年作恶杀死的人还多——25ooo具尸体,25ooo条农民的生命!其实无论作恶与行善都是出于格茨自己的意愿,发出指令的始终是他自己,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拥有对自己的决定权,否则,他就不会在“掷骰子”时作弊了。格茨的自由就充分体现在他忽左忽右的选择中。海因里希是一个出生于穷人的教士,他最初自以为既爱教会又爱穷人,人民和教会相互对抗,他处于两方力量的冲突之中,既不想损害教会,又不想伤害穷人。在两者利益相冲突时,他一直都处于两难之中:1把钥匙,200个教士还是20000百姓?教会与穷人水火不相容的情势逼迫他抉择,虽几经犹豫最后还是不得不做出有利于教会的选择。“我首先属于教会,但我也是他们(穷人)的兄弟。”[31414在主教的喝问之下海因里希最后倾向了教会,但他仍是矛盾的:“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是穷人,是穷人的儿子”【3J鲫1。海因里希在被纳斯蒂指责为叛徒之后又被大主教称为叛徒,他在两个阶级之间穿梭着,最终疯狂。

海因里希面对抛弃了穷人的教会与抛弃了教会的穷人无法做出选择,“对他来说,问题绝对无法解决,因为他已经无可挽回地踏上了歧途。于是,出于憎恨自己,他选择充当恶人,必将面临绝境”[i]镪。557。虽然格茨也处于绝对的恶和绝对的善这两者的矛盾之中,但他并非无所适从、不做选

 万方数据

10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择,而是不断地做出尝试,最后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格茨在抛弃绝对的善与绝对的恶之后,参加农民起义,也就是选择了相对的善,靠自己来拯救自己。把这两个对立的人物结合起来,可以体现萨特关于选择自主性的总的看法。人必须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里说道:当“存在主义者在为一个懦夫画像时,他写得这人是对自己的懦弱行为负责的。他并不是因为有一个懦弱的心,或者懦弱的肺,或者懦弱的大脑,而变得懦弱的;他并不是通过自己的生理机体而变成这样的;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通过自己的行动成为一个懦夫的”[21315-316o“一个人成为一个懦夫是根据他做的事情决定的。”[21316.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而英雄也可能不再成为英雄。要紧的是整个承担责任,而不是通过某一特殊事例或者某一特殊行动就作为你整个承担责任。”【2J316在萨特看来,自由就体现在选择中。自由“它意味着:选择的自主。”【4J617人就是在不断的选择过程中不断地成为自己的。人一旦进行了选择,他也就有了责任,就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承担全部责任。正如自由选择不可替代、无法回避一样,责任也是不可推卸、不可替代的。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无论如何你无法逃避选择,逃避责任。

所以萨特认为,格茨选择做善人,仅仅有抽象的向善的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要发自内心、脚踏实地地去做,“不是通过某一特殊势力或者某一特殊行动”[2]316,只有去承担他所选择的事业的责任,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善人。他把属于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并宣传爱,请女教师教农民识“爱”字,甚至亲吻麻风病人……然而,虽然他做了诸多“爱”的表象,但爱并没有产生。因为他的行善并非他的本意,他只是为了行善而行善,为了爱人而爱人,农民除了学会几个新词外毫无变化,这就宣告了格茨向善的失败。究其原因,是格茨只选择了抽象的善,他行善是为了对抗上帝,并非出自本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做了爱的姿态,但爱并没有产生”[3”17,“我并没有行动,而只是做了做姿态”[3】粥。同样,海因里希选择了向恶,但如果下一步他不将打开城门的钥匙送到格茨手上,我们就不能说他在真正作恶。自由,并不是沦为别人工具的自在自由,不是绝对善的抽象自由,也不是仅仅宣传爱的自由思想,而是行动——过程中的行动。“我首先应当承担责任,然后按照我承担的责任行事”呤j314,“除掉行动外,没有真实”[2]314,做了向善、向恶的选择,这仅仅只是意向与动机,它要通过行动才能实现,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行动是动机的外化i没有行动,动机永远只是一种空想。

三、“自为的自由"——自己存在的理由

格茨无论作恶还是行善都无法感应上帝的意志,绝对的恶和绝对的善都失败了。1年零1天后如约而至的海因里希一一列举格茨的罪状,剥开了他的层层画皮。格茨承认自己的罪状但他对海因里希说:“上帝看不见我。上帝听不见我。上帝不认识我。”L3J549“寂静无声就是上帝,虚无空泛就是上帝。人类的孤独就是上帝。”一J姗“我一个人决定了恶,又独自发明了善。……我是唯一能宽恕自己的人,今天恰恰是我自己在控告自己。我是人。如果上帝存在,人就不存在;如果人存在……"【3坤“我把我们都解救出来了,再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了,只有人间。州3J549行善的闹剧以杀人而告终,格茨放弃了一味的行善,杀死了企图杀害他的海因里希。格茨从此不再为恶而恶、为善而善了,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他转变观念开始皈依人,投身于农民起义。他摆脱了上帝,摆脱了抽象的善与恶,过渡到具体的介入,即从斗争的实际出发,求善,而不排斥必要的恶。他终于从自在自由变成了自为自由,走上了从实践中探寻真理的道路。

自由首先是本体的自由、存在的自由,自由与自为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的存在。人与物是不同的,因为物的本质是先天决定的,而人则是先有自身的存在,然后通过自为,也就是通过意识的活动才确定自身的本质。萨特强调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的,“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2]如。在他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人之所以自由,是因为从本体论的观点出发他是自为的,他可以自我外化,自我虚无化,并不断地超出自身趋向一个意欲达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为是自由出现的根源,自由就是自为存在本身,是绝对的。人的全

 万方数据

陈林,等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

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格茨由作恶转而行善,再转而自我选择,经过了一个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自在存在到自为存:在的过程,虽然当时他仍是孤独的自由者,但同时也是充满自由的孤独。并且他最终试图凭借自己的自由来领导更多的人取得自由,虽然他也不确定到底能否成功,但是他选择了这样做,也就选择了自己的自由存在,他不再是为对抗上帝而存在,而是为了自己而存在,成为完全自为的人,处境中的人,在这里他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萨特看来,人只有拒绝参照一切超越物而为自己负责时,他才是自由的,虽然他也因此不得不面对孤独的境遇。

在萨特那里,自由首先总是与行动联系在一起,总是意味着积极介人世界、介人生活;其次,自由就是选择和创造的自由,这种选择是无根据可依,无规律可循,无标准可从的。

萨特告诉我们:“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上帝存在不存在;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连一条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据也救不了他。¨2】3刀人只能依靠自己的行动,获得更大的存在、更多的自由,同时证明自身、他人与整个世界的价值。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和绝望,但是人们总可以为一个幸福的未来而斗争、反抗。萨特的话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尽管斯人已逝,但其思想却或多或少地渗透到了人们的13常生活行为中,替人们在许多不合理的现实中找到一个合理的支点,给人们带来摆脱苦闷和彷徨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今天,我们无论是赞赏还是批判他,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萨特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让?保尔?萨特.萨特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万俊人.于无深处——重读萨特[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让?保尔?萨特.萨特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让?保尔?萨特.存在与虚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杨海濒)

From“Being?in-itselfFreedom’’to‘‘Being-for-itselfFreedom’’

一Jean.PaulSartre’SViewofFreedominDev//andGod

CHENLin,SONGXiao-jia

(School0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Jian帮uUniversity,ZhenjiaIlg212013,China)

Abstract:Jean.PaulSartre’Sdramasaretheillustrationandconcretizationofhisphilosophicalthoughts.HisDev//andGodsiresexpressiontohisexistentialistviewoffreedom.ThecoreofSartre’Sphilosophyoffreedomis“freedomprecedesessence”,thatis,manisoriginallynothing,butlaterheshapeshimselfintothatmanhewantstobe,andthusmanisdestinedtobefree.Freedomistheessenceofman’sbeing,andtheroutetofreedomishisfreechoice.Manshouldberesponsibleforhisownchoice,andbeartheresponsibilityassociatedwithhischoicethroughactions.Manispuzzledbythegroundlessnessofhischoicesandstrugglesinnothingness—allhislifeheisstrugglingforbeing—for-itselffreedomfrombeing—in—itselffreedom.?’Keywords:Jean—PaulSartre;existentialism;being—in—itselffreedom;being—for-itselffreedom

 万方数据

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魔鬼与上帝》中萨特的自

由观

作者:陈林, 宋晓佳, CHEN Lin, SONG Xiao-jia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刊名: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10(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让·保尔·萨特萨特文集 2005

2.万俊人于无深处--重读萨特 1996

3.让·保尔·萨特萨特文集 2005

4.让·保尔·萨特存在与虚无 199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泓臻.Li Hongzhen萨特存在主义对《个人的体验》的影响研究-鸡西大学学报2008,8(3)

大江的代表作<个人的体验>描写了人生的悲剧性以及对其的超越,刻画了"生存的荒诞感、存在的虚无和人类对命运的抗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吸收日本的文学精神而加以超越,形成了他独特的"日本存在主义".

2.学位论文伏爱华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2007

作为法国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如何认识世界的世界观,更是一种如何认识人生的人生观,是一种以本体论与伦理学的自由观为核心的人学,表现出一种与具体实在直接接触的欲求。因此,他的存在主义美学成就不仅仅在于一种学理上的探讨,更在于为人生提供一种审美方法和审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萨特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的美学。 本文的导论部分主要论述萨特存在主义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首先谈论的是萨特的童年。童年生活给了萨特两大深切的感受:偶然性和自由。这两大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一生,奠定了他的哲学、美学和文学的基础。其次是存在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萨特从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中,从西方世界政治、经济、信仰和道德危机四伏的社会背景下勇敢地走了出来,用他深奥晦涩的哲学著作、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和投身社会的实践活动,向人们传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是自我造就的。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存在的人,才能建立起有别于物质世界的价值模式的艺术和美的人的王国。最后是其理论渊源。萨特继承了克尔凯郭尔对个体意识存在及其体验的强调,也继承了尼采“上帝死了”的观念,这使得他的思想没有了前者的悲观绝望,却拥有了后者的无神论的快乐和彻底否定的自由精神。萨特所要进行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设法把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统一起来,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也许生存主义可以更好地概括萨特哲学、美学的特点,因为他始终强调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并把人的生存放在第一位,认为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萨特的美学不是从一定的体系,而是从特定的活动和问题出发来考察美和艺术的问题,因而导致其美学思想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这也许是国内外很少有对萨特美学思想进行系统言说的论文和著作的原因吧。本文力图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萨特的美学思想:通过对其理论著作、文学作品和美学核心概念的现象学描述来把握其美学思想的全貌,显现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独特魅力:运用共时性和历时性相比较的方法来见出萨特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从而探讨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于现当代美学建构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的第一章论述萨特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存在主义哲学。在哲学上,萨特试图用现象学方法把现象学和存在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现象学的本体论,即他的“自由哲学”。他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为方法,改造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把自由等同于人的存在,并把人的存在还原为人的行动。人不是某种既成的、固定的东西,人的存在就像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空的括弧,它要由人,自身不断地自由选择行动来填充,使之成为自我所设计和谋划的某种存在。人的存在即意识的存在,因为意识具有“是其所非且非其所是”的特性,所以人生存于世会产生诸如孤独、恶心、焦虑、自欺等等否定性的情绪;但因为意识同时也具有意向性即超越性的特性,所以人可以回归自己本真的自由存在。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的是人的生存状态。这为他以想象和自由为核心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的第二章是对萨特想象论的美学阐释。在美学上,萨特用想象代替了哲学中的意识,注重用现象学方法对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加以描述和分析,冲破了心理主义的先验设定原则,赋予了想象以特殊的地位。在萨特那里,想象具有意识的虚无化能力,其本质是自由的

,因而,美是人们在想象世界中的自由创造。它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艺术作品就是自由想象的产物,它揭示了人的真实存在,反映了人的现实命运。没有想象的参与,美的欣赏和创作是不可能的。通过想象,我们实现了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实现了对虚无的把握,因此,想象是走向自由的唯一途径和方法。即使是“非美性”的现代艺术,也是要通过想象对不确定的、偶然的、瞬间的美的把握,达到对永恒自由的体悟。因此,现代艺术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美”的承诺,它只是通过抽象的或否定的形式从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美”的渴望和追求。这样,萨特通过自由想象把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统一起来,营造出一个艺术和美的世界。由此可见,萨特的想象己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积极的介入行动,是争取自由,超越现实的一种手段、工具;不仅仅具有本体论的价值,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的不可能性注定了萨特想象论的审美乌托邦性。 本文的第三章是对萨特自由论的美学阐释。萨特肯定了人的存在本体论上的自由,认为自由的实现首先是他人的,其次才有可能是自我的。这是萨特主体间性思想的体现,由此才会有全人类自由的在场。萨特认为,自由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艺术欣赏和创作。艺术是“对自由的呼吁”,“是由一个自由来重新把握世界”,所以艺术的本质就是对自由的召唤。萨特的介入文学,尤其是他的情境剧,就形象地体现了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实现。在审美活动中,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发现了自由,并努力实现自由,从而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确证。萨特艺术论的人学价值就在于

,通过艺术传达的一种存在本体论上的自由情感,使人与世界的“共在”由可能变成现实。由此可见,萨特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于他人的自由,是立足于现实的自由;萨特的审美自由也不是什么超越境界,而是处境中的自由的确认。这种审美自由观把美的活动由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与人生境界紧密结合,从而开拓了美学的新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萨特的审美自由观是属于伦理学范畴的,不同于当代美学的“美在自由”论。但是,如果我们仍在哲学的认识论和知识论的范围内讨论和界定“自由”,那么,美学意义上的想象的自由就总是缺席的。这是萨特给予我们的启发。只有审美想象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才是人的本质的最大可能的实现。只有人的自由本质的最大可能的实现,才可能有自由和谐的文化与文明。这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本文的第四章是论述萨特美学思想在现当代美学中的地位及意义。萨特的美学思想是存在主义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开启了结构主义美学在法国的盛行。虽然在存在主义美学的理论成就上,萨特远远没有海德格尔重要,但萨特更注重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美学思考,并借助其文学作品诠释其美学思想,使得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又远胜于海德格尔。萨特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反思传统的本质论美学和建构当代美学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既然“存在先于本质”,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表现在美学上,萨特不再追问美和艺术的本质,而是描述“美何以可能”、“艺术何以可能”,通过对审美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显现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因为现象即本质,本质即现象。美就存在于人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当代美学要想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应该走向生活,实现存在一生活一生活存在的统一。因为无论是海德格尔前期的“存在”还是后期的“诗意的思”都过于超然和高远,脱离了生活实在;萨特的存在和自由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倡介入社会,介入生活,但却是一种伦理上的人格自由,而非美学上的自由境界。只有不脱离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存在,才能真正实现美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实现非道德的而又合于道德、高于道德的美学境

界。萨特的美学思想独辟蹊径,从想象和自由入手来研究美学诸问题,注重对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的探讨,适应了现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萨特的想象论虽有审美乌托邦之嫌,但他从人的存在的全新维度来理解想象,使得想象成为实现审美生存的最重要方式;萨特的自由论虽然是一种人格自由和伦理自由,但却是我们实现审美自由的必经阶段。同时,萨特善于运用小说、戏剧等艺术手段形象化地图解其美学思想,使之更加清晰易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在萨特那里,哲学、美学和文学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这应该是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最突出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萨特由文学上的介入论到深入现实生活中的介入行动,体现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由此引发我们对个人与社会、人生与现实、偶然与必然、存在与虚无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学美学。它已或多或少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替人们在许多不合理的现实中找到一个合理的支点,给人们带来摆脱苦闷和彷徨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期刊论文王志军.姜玉洪作为偶然性存在的人--论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北方论丛2003(4)

探讨人的存在问题是存在主义产生与兴起的关键,亦是萨特以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着眼点,马克思主义之中应包括存在主义.将人的偶然性存在状态作为人的生存基本结构是萨特思想的一个独特方面,它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4.学位论文杨帆狂热与思考——萨特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06

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曾给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过巨大的震撼,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殊记忆并在留下深刻烙印。 2005年是萨特诞辰100周年,逝世25周年之际,笔者以此为契机,对萨特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笔者认为萨特对中国尤其是中国文学界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从萨特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萨特存在主义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学,以及萨特存在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方面加以阐述。这三个阶段既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又都有前后承接的相互联系,使萨特的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独具特色。 20世纪前半期,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可以看作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人们把它作是诸多西方新思想的一种来接受,并试图以这种思想对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内心世界加以探寻,影响了如鲁迅、冯至、钱钟书、张爱玲、戴望舒、罗大冈等著名文人的创作活动。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萨特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一段不平常的岁月。一方面,祖国大陆迎来了萨特之行,但由于中国左翼文学的强大力量,社会条件与历史境遇的变化,理论界开始表现得偏激和武断,采取了全面排斥的偏颇态度。另一方面,同时期的宝岛台湾则迎来了存在主义(又称实存主义)在学术文化界的热潮。由于两岸的人为隔绝,宝岛的青年一代完全没有前一代的文学遗产,日常接触的都是西方文学,并且是从对西方现代派文学发生兴趣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加之前述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原因,他们十分热衷于对人生的基本存在意义进行哲理性的探讨,这使许多作品打上了存在主义的烙印,如王尚义、白先勇、七等生、施叔青等。 萨特的存在主义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70年代末,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理论界和思想界对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正面反思与批判,思想界和文艺界对萨特的热情也开始迅速升温,达到了空前的狂热。90年代,萨特存在主义在青年中的降温与并向学者型研究的转变。从新世纪伊始到现在,又有很多新的关于萨特研究的成果问世,当年反思的一代,已成熟的思想来进行学术上的深入研究,而年轻的萨特研究学者也正在成长。

5.期刊论文骆徽.LUO Hui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2)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是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绝不能将其看成封闭的和一成不变的,分析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从人的本质学说、历史观、自由观、异化理论这四个方面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比较,二者相通之处很多,差异也在所难免,但对于生活在当今时代人类的巨大意义和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

6.期刊论文任琳.苏百义.REN Lin.SU Bai-yi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人学理论及启示-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9,21(2)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之一,其人学理论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在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萨特存在主义人学理论所蕴含的一系列合理成分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7.学位论文易小兵从存在主义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萨特思想发展的逻辑2005

本文主要论述了萨特由存在主义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逻辑。首先,作为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种种批评和指责,他既明确反对斯大林式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现代马克思主义)又不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总之,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深处存在着“人学空场”。然而,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是为了“引入”其“前进——逆溯”法、“人学辩证法”、“主观性”以及“内省体验论”的认识论。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以及萨特自身理论的困惑和存在主义同伴的影响又改变了他的思想语境,他认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对历史的唯一合理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不可超越的哲学,因而他又不断地“接近”马克思主义,他试图让存在主义寄生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边缘来补充马克思主义人学缺失。但是,他“接近”马克思主义是为了用“主观性”,“人学辩证法”和“历史人学”来重新“改造”马克思主义,最后形成他所谓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事实说明把存在主义并入马克思主义最终注定要失败。萨特由存在主义向马克思义“接近”,并“借用”“改造”马克思主义以及这一行为的失败,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反思价值:马克思主义具有汇纳百川的强大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我们只有以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来对待不同思想和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繁荣,才能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期刊论文吴华眉.Wu Huamei论萨特的存在主义爱情观-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8)

关于爱情的哲学同样蕴含于萨特的思想中,它根源于萨特存在主义的本体论,与其关于他人的理论和关于自由的理论紧密相联.萨特的存在主义爱情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具有重要启示.

9.学位论文张婉姝试析萨特存在主义戏剧中的境遇观2007

萨特是西方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以及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精义所在。自由选择的核心是自由。人就是自由,人生而自由。萨特即主张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自由的

,无论对什么环境、采取什么行动、怎样采取行动,都可以自由选择,反对任何形式的决定论。存在主义作家总是从从在主义哲学出发去反映世界、人生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 萨特将其哲学融入到戏剧创作中去,其戏剧哲理深刻,节奏紧张,富于时代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萨特曾说过境遇是一种召唤;它与我们相涉;他向我们建议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我们自己选择,为的是我们的选择更加人道;当必须将有限的境遇搬上舞台,就是说必须表现人类的二选一的时刻。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萨特认为戏剧能够表现的最动人的东西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性格,是选择和自由地做出决定的瞬间,这个决定使决定者承担道德责任,影响他的终身。存在主义戏剧是让环境支配人物,按照他的存在主义理论即存在先于本质,所以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境遇剧总是把剧中人物置于危机四伏、生死攸关的“极限境遇”之中,并运用一切艺术手段着力渲染人物对于生存环境的恐惧感,剧中人物面对着这种境遇必须进行着自由的生存选择,让在主人公进行选择后来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本文从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来分析他的境遇剧,解析剧中的人物。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戏剧大师,他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体现,他的戏剧理论是从哲学概括的角度对他的戏剧创作做出进一步的阐释,强调人是自由的,生存是孤独荒诞的,境遇无定只是极限,选择的绝对性以及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萨特的戏剧是自由的戏剧,他的戏剧强调观众的独立性、思考性,强调戏剧强烈的社会效力于现实紧密相连。

10.期刊论文肖举梅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及其体现方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7)

让-保罗·萨特(1905-1980)始终处在存在主义的浪尖上,关切地阐述着人类的存在和自由之迷,从而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人物.萨特在近半个世纪的思想历程中所形成的哲学体系始终贯穿着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别地将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作为中心论题加以展开,进而探索人生的孤独、烦恼等各种论题.本文重点阐述了萨特的哲学观极其在文学作品、个人实践等方面的体现.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e4015842.html,/Periodical_jslgdxxb-sk20080200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11日

再论萨特自由观

再论萨特自由观 萨特不仅是哲学家也是政治学家,萨特的所有哲学作品和大部分政治活动都与“自由”紧密相连。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又被西方哲学界称为“自由哲学”。萨特的自由观是建立在黑格尔的自由观和之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学家们关于自由的观点和学说的基础之上,萨特结合自己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对个人自由作了深入、详尽地论述后,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比较系统的主观唯心主义自由观。 标签:存在主义;自由;选择 “自由”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萨特哲学的核心问题。在萨特哲学那里,人是自己自由创造的存在,拥有绝对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对人而言亦是一种人为的束缚,人们被“强行抛入自由之中”,不能逃离进行选择且要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全部责任。本文试论和浅析萨特所宣扬的“绝对自由”的自由观。 一、萨特从本体论出发阐释自由观 萨特的哲学是存在主义本体论哲学,他提出的重要哲学名言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这也是其哲学的核心思想。这里所说的存在,专门指的是人的存在。按照萨特自己的理解:“人”的存在不同于一般“物”的存在,一般“物”的存在,总是在“物”还没有出现时,“人”在头脑里就已经开始勾勒了有关“物”的轮廓、概念、形象。因此,“物”的本质是先发生的,处于第一的位置,存在是后发生的,处于第二的位置。而“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恰恰相反,“人”不受其他的概念、设想、轮廓的限制。人是怎样的人,不是由特殊阶级、外部环境决定的,上帝、神灵或普遍的“人性”也决定不了人的任何属性。“人”成为怎样的人,绝对意义上说完全由“人”自己决定的。因此,“人”与“物”完全不同,物是先有本质,后有存在,而人是先天的存在,在存在过程中又获得后天规定性,由此才拥有自己的本质。所以萨特得出了结论:人的根本特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是对色诺芬的“共同人性论”、霍布斯的“人性神创说”的有力否定,他充分认识到“人”与“物”的区别,高扬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萨特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刻理解了“人”在形成、成长、塑造人性的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这是哲学理论界的重大突破,是对人的认识方面的重大革命,在西方哲学领域产生巨大轰动,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也要看到萨特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的缺陷:萨特将“人”的存在看成是一种纯粹的、彻底的抽象存在。这种“存在”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所谈论的“存在”都不相同,这种存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说明,人的产生是有着一定发展历程的,人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自然界中逐步进化而来的,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仅具有自然物质属性,而且具有社会的历史属性。人的发展变化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制约,而且受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同时又与社会实践活动密不可分。而萨特的自由虚化了人的存在,使自由依附的主体消失了。 二、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出发阐释自由选择

自由选择与他人——萨特戏剧作品的哲学分析

自由:选择与他人——萨特戏剧作品的哲学分析 /****************************************************************************/ 亲爱的朋友,您好,此文档为我站的宣传信息,若需查看部分资料或者购买此套资料,请联系我们的客服或登陆我们的网站--3A学习网万分感谢您对我站的关注与支持!!! /****************************************************************************/ 老人(外祖 父)和两个女人(外祖母和母亲)中间。”吸有父亲,没有父亲的要求和管束,萨特也就失去了一般孩子所拥有的“父亲一上帝”的 观念。萨特认为,失去了父亲,自己在一定意义上就失去了存在的 .阿当雷诺;《萨特,最后一位哲学家》,第U页..萨特:《词语》。转引自弗明西加让松《存在与自由》,第巧页. .萨特:《词语熟转引自柳鸣九《萨特研究A.第406页. 2 理由,失去了必然性。自己是个无根的、偶然的、抽象的人。“让。巴蒂斯特之死是我生活中的大事,它重又给我母亲套上枷锁,却给了 我以自由。”。萨特的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自由哲学。“自由”不仅是其哲学著作、文学作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 且他穷其一生为了自由而介入生活、参与政治。当然,萨特这里讲的自由,还是一种事实上的自由,是萨特对自由的初步生活体验, 是一种“空洞”的自由。但是,正是这种从小就对自由、偶然性的体验,不仅让他在1929年中学哲学教师资格考试中以《自由与偶然》 为题所做的论文荣登榜首,更重要地是,这成了他整个思想取之不竭的源泉。早死的父亲的影响毕竟是潜在的,而在活着的人当中, 母亲的影响则是最大的。在萨特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他曾说过失去父亲使他可以完全地占有母亲,他也时常提及他与母亲间的默契。 但后来母亲的改嫁,使他很早就体验到了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困难。童年的萨特是孤独的、早熟的、敏感的,这使他从小就对“孤独” 和“多余”有所感悟,而同时又具有从中摆脱和证明自己存在的愿望。无疑,萨特是在孤独中长大的,又由于自己是个“丑八怪”,所 以他少时几乎没有玩伴,但他有最好的玩伴书,大名鼎鼎的作家们成了萨特最好的朋友。“我发现了我的宗教,对我来说没有比书更重 要的了。”.读书、写书构成了萨特的一生,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生命是从书中开始的,它也必将以书而告结束”。,他把笛卡尔的“我 思故我在”说成是布我写作,故我存在分气一个人的童年对他整个人的思想、性格形成的影响至关重大。 “每个人都有他的天然处所,不论是骄傲或价值都决定不了它的高度,决定的是童年。”。

萨特存在主义

第一篇: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1. 朋友问我最近读了什么书,我说尼采和萨特。 “尼采我知道,萨特是谁?” 我说:存在主义是自由的萨特! 朋友愕然,随后说:和你所崇尚的教育有什么关系? 呵呵—— 一直以为萨特是最难一句两句就把它说明白的,现在终于可以说,我相信我能够把它说明白了,因为我心里已经把他弄清楚了。 2. 萨特,存在主义者。 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自由”,二是“选择”。他认为:人生是荒诞无稽的、绝望的,应依“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来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个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即选择;个人有权绝对自由地选择,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迟到、旷课,可以拒不预习或做作业;但自由可能令人痛苦、负担沉重。因为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绝对矛盾,他人即地狱;一切人类关系无非就是施虐狂、受虐狂和彼此冷漠相待;作为教师必处统治地位,学生要么是反抗,要么是认输,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只能是被迫劳动;教师不是以说教,而是以自己的实际举动向学生表明,他反对“糟糕的忠诚”,即反对崇拜、仿效、屈从、迷惘于某个角色,如当" 好教师",成为“健壮的男士”,当“获奖的运动员”,做“校园皇后”,担任“出谋划策者"等。唯此才能使教育“个性化”。 3 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的,现实是恶心的,人正是在“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状态中生存着。“其所是”是“过去”带给我们的不可变的本质,“其所不是”是“将来”我们还没有形成的本质,人就是否定着过去及被将来所否定的现在,而现在是双重的否定。人的自由正在于这双重否定之中,由于人生是一个不断自身否定的过程,所以“现在”的我们,什么也不是。 4. 人的存在是由“自为的存在”介乎“自在的存在”之间的。“自为的存在”是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像液体,“自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像固体;而“实在的存在”就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体,一种半流质、半透明、粘滞的存在,像黏液一样的让人看着“恶心”的东西。 5. 人的存在就像一个“洞”,洞中是虚无的,可这虚无要洞壁的存在来证明其存在。人的存在除了自我意识,还有靠他人的存在来印证。人与人之间可能有暂时的“共在”(我理解为共同利益),但由于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所以人的根本关系是冲突,而人又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因此悲剧不可避免,永恒存在。 6. “存在先于本质”。我们的出生是一个偶然,这个偶然导致了我们“存在”。可我们的“本质”却是由我们在生命旅途中不断地选择、奋斗而决定的,这种决定本质的过程,会持续一生,直到生命终止,我们的本质才最后盖棺论定。所以,你必须做一个主动积极的人,不断地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不断地行动——为你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人不是被上帝造就的,人就是这样被自己造就的。

萨特思想研究总结

萨特本体论思想探究博士论文 本文以萨特本人的哲学著作为主要依据,参照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成果,突出萨特本体论思想的建设性内涵和积极意义。“导论”部分,根据萨特自己的论述,对萨特本体论的目标、出发点和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萨特本体论的根本特征和问题范围做出初步限制和规定。萨特本体论根据各种存在(beings)的内在否定关系实现了对实在(existence)特别是人的存在的彻底理解,从而使本体论思想在根本上脱离了传统形而上学和实体主义的藩篱。“第一章”的任务是具体说明萨特本体论视野中“实在”和各种存在的规定性。在萨特的本体论中,“实在”首先是作为整体的“人的存在”(human being ),它超出反思知识的范围,其独特性必须根据“各种存在的内在否定关系”来理解。萨特本体论提出三种本体论存在:自在存在、自为存在和理想或价值存在,其中自为存在也即“意识的存在”(the being of consciousness),它自身就是“各种存在的内在否定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具有彻底透明性的本体论“虚无”,它证明了自在存在的事实。另外,萨特本体论超出唯我论,强调自为存在的本体论多元性即他人的存在(the existence of others),这种存在也是可以用自为的内在否定关系直接证明的原始事实。萨特强调,只有在自为的内在否定关系中,自在存在和价值存在才有实在性和意义。自为存在自身就是对事实的面对和承担,它对这些事实负责。这一切,在萨特对于"自为的自由行为"

的本体论理解中得到了更为具体的说明。“第二章”说明的是:既然作为整体的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本身就以自在、自为和价值存在的内在否定关系为构成结构并对这一关系负责,那么,本体论的不可还原的三种存在之间的直接内在关系以及“本体论的自由行为”作为自为对自在的改变,它们就只能根据自为自身的直接结构来说明。自为自身的直接结构就是一种三重的"面对" (presence to):“自为面对自在存在”(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being-in-itself)、“自为面对自身”(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itself)和“自为面对他人的存在”(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the being of others)。萨特既不同意把自在存在作为人的存在的最高价值,也反对把人的行为在根本上理解为单纯的机械运动。萨特从意识的自为存在的本体论来理解人的行动。萨特认为自由的行动只有从自为存在的本体论结构出发才能得到彻底的理解,即必须从意识向着存在超越自身的虚无化行动开始。根据自为的本体论,《存在与虚无》强调意向性,强调行为的本体论自由,强调处境是以本体论的自由行为为中心的内在否定的有机整体。另外,“本体论的自为是多元的”这一事实,就是自由所能遇到的内在限制。萨特指出,在自为存在的水平上,只有我的自由才能限制我的自由;在他者的存在这一事实水平上,他者的自由存在也是我的自由的限制。在自由行为的本体论中,萨特着重说明自为与其他各种存在的直接内在关系或原初关系,而且坚持自在自

萨特眼中的自由

萨特眼中的自由 ——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2013709016 丁佳彤) 摘要:萨特一生都在致力于终极意义的求索,他关注生命与自由,关注个体与历史,旨在赋予人以不可剥蚀的尊严。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为它辩护,从而进一步简明扼要的阐明了他存在主义学说的重要观点。萨特的学说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肯定人的实在性,把人的自由当作最高价值;同时,又以人的责任为归宿,认为人对自己的自由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乃是人自由行动的方法。本文试图解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对于自由的理解。 关键词:萨特、自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自由的根基——存在先于本质 在文章的一开始,萨特先为我们阐明了何为“本质先于存在”。他以裁纸刀为例,裁纸刀就是人以固定方式、为达到某种固定目的所制造出来的物件,是某种公式和质地的总和,当人准备制作它时,就已经注定了它的本质已经被设定好,所以裁纸刀是本质先于存在的。而正像人制造一把裁纸刀,我们的存在就像上帝制造人一样,上帝是一个超凡的工匠,我们人类则被按照定义和公式制造出来。而当18世纪后,上帝的观念被禁止了,大家普遍使用无神论哲学,但本质先于存在这种理论还是存在。那些人认为,“人具有一种人性;这种‘人性’,也即人的概念,是人身上都有的,它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普遍概念——人的概念——的特殊例子。”1而及至康德,他将这种普遍性推向极端,认为即使是原始状态的人和野人也具有此种人性,说明了本质先于经验上的人的存在。 而萨特认为以上的学说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他认为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而非裁纸刀一般是“自在的存在”,具有意识的人是不能和无生命的物一般相提

简析萨特的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简析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 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进行辩护,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 学说。文章就读这篇论文谈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人道主义思想等问题。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只是一个标签,它标志着反 抗传统哲学的种种逆流,而这些逆流本身又殊为分歧。现 在还活着的‘存在主义’大部分都抛弃了这个标签,因之被 弄迷糊的局外者很可以这样下结论,说他们之间的唯一共 同点,就是对于彼此的反感。”[1]“在当代哲学中,还没有第 二个流派像存在主义这样,其主要创始人有如此强烈的自 我破坏倾向。名字与这个哲学思潮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哲学 家们,远远背离了自己的出发点。”[2]这两段话引起了对存 在主义的兴趣,于是翻开了它神秘的篇章。 一、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使人的尊严被践 踏,而战后的经济萧条和各种社会问题又加深了人们心理 上的阴影,形成了普遍的生存危机感。战后科技对社会生 活的渗透,又使人们受到机械的控制和管理,人被平均化、 整体化,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创造性被泯灭, “被异化了”成 为人们的共同感觉。所有这一切,都已经不能用传统社会 进步和人生观来说明和解释,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而感 到空虚和惶惑不安的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生存的目的和意 义。为此,存在主义产生并发展起来。 存在主义兴起于20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这一时期的 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40 年代后,其中心转移 到法国并开始兴盛,代表人物是萨特、马塞尔梅洛- 庞蒂、 加谬;到50 年代,存在主义风行全球进入鼎盛时期;进入70 年代,存在主义不能为人们指出消除异化的现实可行的道 路而走向衰落。其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 比他先行者还要大,他早年是研究哲学的,后来官费留学德 国受到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学说的影响,所以 形成一种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1980 年4 月15 日,法国当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浅析萨特自由观及其现实性意义

浅析萨特自由观及其现实性意义 摘要:萨特的自由观以存在主义本体论为基础,认为人拥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的自由即人的存在。同时,萨特又把这种绝对的自由与责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责任成为自由的归宿。因此,这种看似矛盾的自由观至今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责任现实性意义 An Analyze of Sartre’s View on Freedom and It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bstract: Based on the ontology of existentialism, Sartre’s view on freedom considers that human possess absolute freedom and underlines “freedom” as “being”. Meanwhile, Sartre relates the absolute freedom to the responsibility which becomes the destination of freedom. Therefore, his view on freedom, which seems to be contradictory, still possesses a crucial realistic significance nowadays. Keywords: Sartre, existentialism, freedom, responsibility,realistic significance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萨特关注的是现实的人的存在和发展,而关于人的自由理论也是他存在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这种思想理论对于解决当下人类所面临的生存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由此人们对于萨特及其思想也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并逐渐呈现出繁荣之势。在中国,理论界对萨特思想的研究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吕丽娟 0820220079 摘要:存在主义是西方人本思潮中影响最大哲学思想,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最为完备,最具代表性,它力图以超越主客二分的存在论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 关键字:“自在”与“自为”;存在与本质;自由与责任;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传到法国,并以法国为中心向外扩散,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最为巨大,最为深远,正如某位思想家所说的“法国在萨特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位真正的思想家”。 萨特生活于20世纪,生活于马克思之后,因而其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性,萨特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共产主义倾向,但又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尽相同。 一、“自在”与“自为” 萨特的存在论内容非常丰富,他首先界定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自在的存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部世界。 “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这与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是指客观外部世界,只不过马克思的物质特指客观实在,而萨特的自在的存在则是客观存在,范围较物质概念更广。自为的存在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其所非是”,这与马克思的意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没有固定的本身,都是不断变化的,都不断地否定自身,超越自身,只是萨特的意识更加具体,是对外部世界的虚无化,强调意识的超越性、否定性。 二、存在先于本质 在界定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基础上,萨特又进一步指出了二者的关系,即自在的存在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势,自在的存在不需要自为的存在来决定,但是它的意义则要靠自为的存在来赋予。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关系是虚无,自为的存在通过自在

从萨特自由观看人的自由与社会关系

从萨特自由观看人的自由与社会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08010106 郭湘蓉指导老师伍辉 摘要:自由观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主要围绕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探索。萨特的自由学说是建立在“存在先于本质”的本体论基础上的,是一种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同时他又认为人的行为处于自由选择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人的自由选择摆脱不掉个人所处在的“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之中”的限制,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个人是不可能获得绝对的自由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们应当辩证的分析萨特自由哲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萨特自由选择责任社会关系 萨特通过他的哲学论著和文学作品宣扬他的存在主义思想,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也就是说,他既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话,又否定了先天的性善论和性恶论。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扼要地阐述说,人必须为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一切行为“承担责任”。萨特的这种他自称是“人道主义”存在主义思想,在法国以至欧洲,对于经历了空前酷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在这次大浩劫、大动乱中心灵和肉体都受到巨大震撼和伤痛,正陷于迷惘彷徨,企图寻找解脱和出路的知识分子中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萨特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自身处境的不断变化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在他后期发表的《存在于虚无》中就表现出他对过去所持观点的改变和修正,也有进一步的阐发。如他对人道主义,从三十年代称人道主义为“胡说”,到四十年代阐述存在主义即是一种人道主义,再到后来,他认为只有等到人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关系”即“兄弟关系”,等到“人真实地、完全地存在”的时候,“他和同时代人的关系以及他独自存在的方式”才可以称作“人道主义的目的”。他的自由观也不断变化着的。 一、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理论的主要内容: 1本体论是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理论的哲学根基。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自由观存在主义哲学的根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第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百科名片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的旗帜也飘到了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已经失势。到了20世纪70年代,存在主义作为一支文学流派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目录 基本概念 文学主张、观点 代表作品及评价 名词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 代表女将 文学先驱 基本概念 文学主张、观点 代表作品及评价 名词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 代表女将 文学先驱 , 派别观点 , 中国表现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文学史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阳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编辑本段文学主张、观点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

存在主义文学 义。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萨特宣称:“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 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的存在主义 内容摘要: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也是上世纪西方哲学家中最具有个人魅力的大师之一。萨特也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思维,被人们誉为“2O世纪人类的良心”。萨特把存在主义发挥到了及至,他赞同马克思主义,并一直以社会主义者自居,一生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出路。他以独特的眼光分析世界,留给人们的是永远闪光的思想。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社会主义 引言 无论是在当代中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受到广泛评论的现代外国哲学思潮之一。萨特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大师之一,他自认为是个社会主义者,一生都在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出路。萨特用独特的辩证法看问题分析世界,作为一位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出现是存在主义发展的里程碑。1945年,萨特为反驳外界对存在主义的批评做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著名演讲,将“存在先于本质”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萨特认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这个东西就是人,或者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人的实在。”也就是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最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来到世界上,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的,没有什么本质。萨特的这一“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正是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与以往哲学的不同。它不仅代表着存在主义的基本人学观,而且也代表和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主要倾向。 一、历史辩证法下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历史辩证法的起点,首先就是在“匮乏”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物的对立。而人是由事物中介的,同样,事物也是由人来中介的。正由于物的“匮乏”,才有人与人之间否定性关系的出现。这里表现的就是,一个物体要表现出来,必须有另一个物体的存在。而在“匮乏”基础上人与物的这种辩证关系,正是萨特

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存主义文学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种文艺思潮流派存主义哲学文学上反映存主义作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主要表现战法国文学从四十年代期五十年代达了高潮存主义哲学先驱者丹麦人克尔凯戈尔第次世界大战存主义德国开始流行主要代表海德格尔阳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存主义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主义影响六十年代存主义思潮被其新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主义文学变种存主义思想家观点并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存主义哲学家有多少种存主义法国存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代表基督教存主义;二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代表无神论存主义从文学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重要们都法国文学家尤其萨特存主义理论集大成者哲学著作《存与虚无》、《存主义种人道主义》、《人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种文学理论基础存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认只有自我感觉存才真正存而且种真正存和客观现实永远对立能统萨特宣称:存即自我存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主观性出发点说客观事物本质由主观意识决定存主义认人价值高于切人与社会永远分离对立人被扔世界上来客观事物和社会总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剧本《禁闭》有句存主义名言:人(我)地狱存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人世界上基本感受们看来人和其动物区别于动物知道自己死亡来临无所谓对死亡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免死因此们认存过程死亡过程从而得出了存等于存悲观主义结论存主义者否定艺术认识作用认艺术作品能反映现实只能某种程度上揭示人心灵冲动给人享乐和感受能力使人非理性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们认艺术家目创造自己世界表达自己哲学思想和自己感受而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种思想支配下存主义文学主要内容往往描写荒谬世界人孤独、失望及无限恐惧阴暗心理存主义者曾经提出了少发人深思问题们处世态度消极们把资本主义现实丑恶看成世界上永恒荒谬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人切活动都徒劳存主义既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现实反感和厌恶又宣扬了自我核心主观唯心主义和人主义及自由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人生哲学由于否认了人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存主义与马克思所说人本质切社会关系总和论点完全背道而驰存主义文学代表作品有萨特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小说《局外人》等存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表现存主义哲学观点己任些作品大多

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评析.

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评析本文来源: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be4015842.html,/ 论文摘要:关于美学,中国美学称之为“道”,西方美学称之为“存在”,萨特曾说: “存在主义就是人道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与德国其他哲学家的存在主义美学相比,美学并不突出,但很有特点,且现实性很强,影响比较广泛。论文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一、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时代背景萨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些经历对他以后的哲学道路影响深远。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信仰开始动摇,各种矛盾不可调和,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破灭,整日生活在迷茫、惊恐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社会情况下,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开始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思想,这种思想重视对人的生存与关怀,由于这种思想适应了时代特征的发展,影响也日益扩大。存在主义美学的思想就是这种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存在主义美学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在美学上的反映。二、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美学是在存在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分支,存在主义美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一)存在先于本质。他认为人首先是存在,这种存在是绝对的。人首先他必须存在,然后才能创造自己,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造就自身。人的本质并不是天生的,它不同于物的本质,物的本质是事先被人规定好了的,而人的本质是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二)人是绝对自由的。人的本质是由他自己造成的,所以人是绝对自由的。人从出生开始,所有的科学、理性、道德都对人们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所以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身。人的本质就是由他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每个人都要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然后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从而达到自身的自由;(三)他人是地狱。他人不同于物体,他人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虽然人是绝对自由的,但他人和社会总是限制人的这种绝对自由,而且还会对自身构成威胁。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冲突的。他人是地狱,存在是虚无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的世界,一个荒谬的世界。三、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内容:想象与自由萨特的美学思想是在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美学思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1)“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 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

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摘要: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存在主义文学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它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萨特,加缪,波伏娃等。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萨特的创作 1·存在主义文学 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例如萨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萨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不仅在其存在主义哲学著作中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所进行的热情辩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发表于二战之后的哲学论著如《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由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并把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视为人类参与社会斗争的工具。 《禁闭》是萨特的一部戏剧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地狱中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它并不是传说中群魔乱舞,冒着岩浆泡沫的硫磺火湖,而是一个没有上锁的普通的封闭房间。但是却上演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三个灵魂及其丑恶的死人在相互窥伺,彼此猜忌和争夺控制“他人”权利的过程中,既对“他人”施加折磨,又不得不承受“他人”带给自身的迫害,不过他们最终认识到“他人即地狱”的道理,然而可悲的却是没有谁敢抛开这种种顾虑,自由去选择并且迈出这道并未锁上的门,去摆脱地狱的折磨和迫害,却只能任由这种“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

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魔鬼与上帝》中萨特的自由观

2008年3月 第lO卷第2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Mar.,2008 V01.10No.2 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 ——《魔鬼与上帝》中萨特的自由观 陈林。宋晓佳 (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都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在自由;自为自由 【中图分类号】B56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8)02—0008一04 萨特称《魔鬼与上帝》是他最重要的剧作,这部写于1951年的伟大作品以400年前的农民起义为背景。该剧主要围绕伦理问题,即善与恶的辩证关系,讨论了本体自由的切入点。 萨特曾在《魔鬼与上帝》首演时说:“整个剧本探讨了人与上帝的关系,或者可以说,人与绝对的关系。”…554他以无神论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肯定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2]瑚。可见,上帝和人的相关性才是萨特所关注的主题。他认为人就是自己造就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人注定是自由的。 一、“自由先于本质"——自由哲学的核心 萨特的戏剧《魔鬼与上帝》中的不同人物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主人翁格茨是贵族母亲和农民父亲的私生子,客观上象征着恶行。他不仅受到贵族们的唾弃,也受到百姓的诅咒。他为了抵抗命运,于是立志报复。恶成了他生存的依据,他通过作恶来证实自己的存在,把与上帝对抗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并且从作恶中来感受自己的生存价值。他甚至吹嘘杀兄是他最美的声誉。他向上帝挑战:“上帝看得见我,神甫,他知道我杀了我的亲兄弟,他心如刀割。哎,是的,上帝,我杀了他。可你能把我怎么样?”L3J434他以为这样能使上帝显灵,就像上帝惩罚该隐时那样,因为他需要上帝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可上帝并没有出现。上帝越不理睬他,他就越想作恶。他对海因里希说道:“我作恶和他们不同;他们出于淫荡或私利才胡作非为,我却是为作恶而作恶。州纠463然而,绝对的恶,如同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正如纳斯蒂所指出,格茨的暴行只对大贵族有利。格茨立即意识到:“那我做的事恰好与我的愿望背道而驰啦?”[3]454确实,除了确认自己的存在,为恶而恶毫无意义。后来他摒弃暴力,广行善事,格茨原本是一个为作恶而作恶的人,但是当他行善,甚至愿意承担一切的罪恶之时,上帝的意志依然没有在场。他还是他,根本没变,他只不过是扮演了一回救世主的角色,上演了一场场自欺欺人的悲剧。并且他行善的最终结果是更坏的恶,“我的善心比我的恶行摧毁力更大”[3]蛳,而作恶的他和行善的他仍是同一个人,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你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 【收稿日期】2007—12—2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科基金项目(05SJD880047);江苏大学社科基金项目(JPKC2004Y12) 【作者简介】陈林(1953一),男.江苏射阳人,教授.从事哲学研究;宋晓佳(1985一),女,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当代西方哲学研究。  万方数据

论萨特的自由观及实践意义

M 丨文史纵横W 论萨特的自由观及实践意义 尹 航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摘 要】本文分析了萨特关于自由的基本论点,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他关于选择的自由、责任理论、价值实现的观点,认为 其提倡“行动哲学”:人的自由,就是要行动,这样,自由才有目的,存在才有意义;人的价值实现就是一切实践行动的总和。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责任 让——保罗·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自由观”贯彻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始终,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支点,“人的自由”是萨特关注和研究的核心问题。自由观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震撼心灵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人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当下,萨特自由观对人们的生活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论是证明萨特“自由观”的逻辑前提和哲学基础,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被誉为一种“自由的哲学”,“人的存在”和“人的自由”是始终贯穿其中的永恒主题。萨特的自由观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肯定人的实在性,把人的自由作为人存在的最高价值,又以人的责任为最终归宿,认为人对其自由行为负有绝对的责任。萨特的自由观理论包含了自由的基本观点、选择的自由、责任理论、价值意识、行动哲学等基本内涵,强调人具有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自由的同时要肩负责任。 一、自由的基本论点 对于自由的观点,萨特从他的“存在先于本质”论出发加以论述,这是他人道主义理论的核心。“人不外是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萨特说,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是指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才给自己下定义,在一开头人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哲学基础指出了人的自由是绝对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所特有的本质,人对其本质有着绝对的自由和自主权。 萨特说,人是自由的,认为自由是人所必然具有的,它不是在人之外的、为人所追求的东西,而是与人的存在融为一体的东西。萨特将人的绝对自由作为存在主义的落脚点和归宿。在萨特看来,人通过意识对自己的不断否定,进而展现自己,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就是自由,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和人的自由并没有什么分别。所以萨特的结论是:“人永远是,完全是自由的,否则就不存在。” 总之,人就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己规定自己、自己造成自己的存在物,无论是懦夫还是英雄都并非天生,在于“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选择使自己成为英雄或懦夫,这就是萨特自由观的基本论点。 二、选择的自由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如何体现,就体现在自由选择上。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真正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就是指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具有绝对的意义,自由选择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自由选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自我的每一个行动都意味着自由选择。在当下,无论何种社会阶级的人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选择,真正的自由意味着自由选择,自由选择去成为“懦夫”或是“英雄”,即使是“不选择”也是 一种选择,是选择了“不选择”,选择了“选择”或“放弃”,所以人都不能处于选择之外,选择是与自由相对的,看似自由的选择,其中也蕴含着必然的选择,只是选择主体的差异性,导致选择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第二,自由选择无任何普遍的先验标准和唯一尺度,自由选择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或逻辑结构,没有任何的客观必然性束缚,人的每一个自由选择都是绝对自由的。自由是在“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基础上与生俱来的特点,自由的选择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尺度,更没有任何因果逻辑关系的束缚,说明了在选择的自由这个问题上,人同样也是绝对自由的,通过“自由选择”去达到自我设计、自我造就、自我实现。因此,基于萨特的观点,人的自由通常通过自由的选择体现出来,不是漫无目的、无所依归的,人在选择时,要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的影响,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人在做出每一个选择时都是绝对自由的。 三、责任理论 萨特强调自由选择的责任感,责任理论是萨特自由观的核心意涵,既然自由意味着自由选择,那么自由选择过后,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萨特的责任理论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人要对自我负责。萨特指出:“人注定是自由的,因而他肩负着整个世界的重担;他要对世界也要对作为存在方式的自己负责。”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各样的选择之中,人人生而自由,但在自由选择上,人必须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不仅在选择的过程中对自己负责,在选择的结果上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选择的自由和承担的责任是相伴相生的,人的自由既体现在自由选择上,也体现在选择要承担的责任上。 第二,人要对他人和社会乃至全人类负责。萨特指出:“当我们说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的时候,我们的意思还不仅指他要对自己的个体负责,而且也指他要对一切人负责。”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处在社会生活之中,既然每个人都有了自由选择权,那么自由选择过后,在承担责任之时,不仅仅要考虑到对自身负责,更应对社会乃至全人类负责。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意识到自身对于社会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不仅把自己视为单独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应该将自己看作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一份子,在自由选择过程中,不仅仅对自己负责,更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承担一份责任和义务。 四、价值实现 萨特认为自由是价值的唯一基础。价值就是人的自我选择,价值存在于选择之中。人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人也创造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谓价值,就是人所挑选的意义。因此,人的自由选择不仅要承担责任,更能体现价值。 第一,选择过程中体现了人的存在的意义,体现了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人的自由选择在创造人的同时,就实现了人自身的价值。人在选择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和不足,进而向着更高层次和更高阶段迈(下转第124页) 107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3月中旬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