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考点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考点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考点

思考题:

1.1各国独立发射首颗卫星时间:

苏联:1957年10月4日;美国:1958年1月31日;法国:1965年11月26日;日本:1970年2月11日; 中国:1970年4月24日;英国:1971年10月28日;印度:1980年7月18日;以色列:1988年9月19日。

1.2什么是航天器设计:

航天器设计就是解决每一环节的具体设计,主要有:①航天任务分析与轨道设计;②航天器构型设计;③服务与支持分系统的具体设计。

1.3画图说明航天器系统设计的层次关系及各部分的作用:(图前两行可不要,画上的原因是为了全面了解,考试时不画) ↓↓

航天工程系统发射场运载器航天器系统地面应用系统运载与航天器测控网

有效载荷(有效载荷分系统)航天器平台(保障系统)

航天器结构平台(结构分系统)服务与支持系统

电源分系统姿态控制分系统轨道控制分系统测控与通信分系统热控制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环境↓

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 ①有效载荷:用来直接完成特定任务;②结构分系统:是航天器各受力和支承构件总成,功能是提供其他系统安装空间、满足各种系统安装方位精度、支承保护设备、满足刚度强度热防护要求、其他功能;③电源分系统:根据物理化学变化,将其他能量转化为电能,储存调节变换,向航天器各系统供电;④测控通信系统:是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轨、定位、遥测、遥控、通信;⑤热控系统:合理调配航天器各部分间的热量吸收、储存、传递,对内外能量进行管理控制;实现航天器上废热朝外部空间排散;满足各阶段航天器内结构设备正常工作;⑥姿态轨道控制系统:轨控是导航,控制按预定轨道飞行,姿控是维持姿态稳定与控制;⑦推进系统:功能:轨道转移时控制、星际航行加速、在轨运行;⑧数据管理系统:将航天器遥测、遥控、程控、自主控制、管理等功能综合起来实现;⑨发射场:装配、储存、检测、发射航天器,测量飞行轨道,发射控制指令,接收处理遥测信息;⑩测控网:对运载器、航天器跟踪测量、监视控制、信息交换。

1.4航天器设计的特点:

①由运载器有效载荷引发的设计特点:⒈慎用质量和追求轻质量的特点;⒉追求小尺寸和巧妙安排的设计特点。

②适应外层空间环境引发的设计特点:要创造必要的、可以模拟真实环境的条件,进行航天器部件、设备、分系统和整体航天器的检测、试验、接收;内容有:环境模拟条件制定、模拟设备选用、设计建造等。

③由特殊的一次使用性引发的设计特点:航天器一般是一次性的,不存在维修、替换、补给,故对系统可靠性要求更高。 ④由单件生产引发的设计特点:卫星不会批量生产,每次都是单件生产,故每颗卫星都有特殊性。

2.1近地空间环境中对航天活动存在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

太阳电磁辐射、地球中性大气、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空间带电粒子辐射、空间碎片、微流星。

2.2航天器在近地轨道中运行受到的环境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影响的分系统:

①地球引力分布不均匀,对航天器运行轨道产生引力摄动(轨道控制分系统);

②重力梯度对航天器产生扰动力矩(姿态控制分系统);

③高层大气密度是影响低地球轨道航天器工作寿命的主要因素(轨道控制分系统);

④空间带电粒子辐射对航天器的电子元器件、功能材料、仪器设备、航天员产生损伤作用;

⑤地球电离层可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测控与通讯分系统);

⑥太阳电磁辐射及地球对其反照,影响航天器光照环境、热设计中外热流标准、对地观测光学背景(热控、姿控分系统); ⑦地磁场影响航天器姿态控制及要求磁净化的设备(姿态控制分系统);

⑧空间碎片及微流星使航天器面临潜在危害(结构分系统)。

2.3太阳辐射对近地轨道航天器的影响:

①对航天器温控系统影响:太阳辐射是主要外热源;②对航天器姿控系统的影响: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光压是姿控必须考虑的;③对航天器电源系统影响:影响太阳电池阵功率、控制回路软硬件设计、破坏太阳电池保护层;④对通信系统影响:太阳爆发时,辐射增强,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信号衰落或中断;还引起射电背景噪声增强,干扰通信系统。⑤对航天遥感器、探测器的影响:电磁辐射是航天遥感器设计、数据解释反演的重要光学背景;紫外辐射对绝缘材料、光学材料等存在损伤作用;材料中的气体杂质在高真空环境释放出来,在紫外照射下,对光学遥感系统形成污染。⑥对人体、生物体影响:X 射线、紫外辐射对人体有危害。

2.4电离层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①对航天器通信系统影响:电离层对无线电波存在严重影响,对电磁波产生折射、反射、散射、吸收、色散、法拉第旋航天工程系统

转等,改变传播路径,使信号衰落,通信质量下降;电离层内不规则体使信号产生闪烁,造成电磁波幅度、相位等特性发生不规则起伏,还可造成电磁波聚焦、散焦;局部电离还会改变天线阻抗特性,产生噪声。②对定轨系统影响:电波在电离层中的路径随时间变化,接收到的电波信号频率发生偏移,定轨系统需对电离层信息修正。③对轨道姿态的影响:电离层中的粒子对航天器产生阻力;航天器横切磁力线运动时,产生感生电动势,形成电流回路,产生新阻力。④航天器充电效应:分为表面充电、内部充电,充电电位达一定值时,会发生静电放电,影响电子系统。⑤对电源系统影响:电离层等离子体的高导电性,使电池阵裸露的导体部分与之构成并联回路,造成电源电流无功泄露,降低供电效率。

2.5地磁场分为哪两部分,每部分包括哪些内容:(被上届×了)

①内源场:包括基本磁场、外源场变化时在地壳内产生的感生磁场。

②外源场:包括电离层电流、环电流、场向电流、磁顶层电流、磁层内其他电流。

2.6空间粒子的三个主要来源:(被上届×了)地球辐射带、太阳宇宙线、银河宇宙线。

4.1总体设计基本任务:

在规定的研制周期和成本情况下,设计一个能满足用户特征任务要求的、优化的卫星系统。

①将用户要求转化为系统的功能及性能参数,并使该系统满足大系统的约束要求;

②将卫星系统功能和性能参数分解到各分系统,经分析协调,保证分系统、系统间的各项兼容,完成总体方案设计;

③完成卫星总体详细设计(总装设计、总体电路设计、电性能测试、环境模拟实验要求);

④提出产品保证要求,完成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安全性、电磁兼容性、软件等保证大纲及规范。

4.2总体设计基本设计原则:

①满足用户需求原则:卫星设计必须以用户要求为依据,设计总体方案、总体功能、性能指标、分系统的要求指标等。

②系统整体性原则:卫星是由各分系统有机组合成的复杂系统,总体设计要符合系统的整体性规律,协调各部分的联系。

③系统层次性原则:系统有层次性,总体设计就是根据用户要求,把上一层次的接口作为约束条件,向下一层次下任务。

④卫星研制阶段性原则:分为设计、制造、发射、应用4阶段,总体设计也分为任务分析、可行性总体方案论证、总体方案设计、总体详细设计4阶段,阶段性是由系统整体性、层次性、复杂性而决定的,必须按顺序先后进行。

⑤创新性、继承性原则:一方面要利用新技术,另一方面要注意继承原来技术,要以高品质、经济性为依据,折中两者。

⑥效益型原则:总体设计要通过优化设计,有效利用现有技术的最佳组合,以最少代价,达到用户的要求。

4.3卫星总体设计的特点、要求:

①空间环境适应性:适应热真空和辐照等环境、克服太阳、月亮、地球非球形的摄动。

②大系统中各组成系统的约束:运载火箭、地面测控船站、发射场、地面应用系统的约束。

③卫星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满足工作寿命下高可靠性要求,要考虑安全性、风险性。

④自主控制功能:在轨运行期间,对卫星姿态测量与控制、备份件切换、蓄电池充放电等控制都是自主完成,对轨道测量和控制可采用制导导航控制技术,自主实现轨道保持修正;用其他卫星系统自主实现轨道跟踪测量,数据传输。

⑤制定研制技术流程:遵循研制阶段性原则,制定技术流程,达到整体优化的目标。

⑥满足公用平台设计要求:为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应将卫星平台设计成适应多种有效载荷的公用平台。

4.4总体方案设想主要做哪些工作:

①选择能满足用户使用技术要求的轨道或星座;②提出能满足用户要求的有效载荷方案设想;③设想和初步提出可能组成卫星的必要的分系统,初步提出分系统的可行方案和相互间关系;④初步提出卫星总体性能技术指标;⑤设想并初步提出大致构型,选用现有平台需做的改进设想;⑥初步提出卫星工程系统内个系统的选择与相互关系;⑦提出分系统在总体方案设计阶段可能要突破的关键技术;⑧初步估计研制经费和产品经费;⑨初步估计研制周期。

4.5什么是关键技术:可能采用的不成熟技术和新技术,必须经过研究、生产、试验的证实,才能确定是否采用的技术。

4.6卫星总体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卫星总体方案的确定、卫星分系统的组成及技术要求、总体性能指标正式确定、几个典型的总体性能指标预算、轨道或星座设计、卫星构型设计、卫星初样和正样研制技术流程制定、完成关键技术项目攻关、其他设计。

4.7总体详细设计包括哪些设计内容:(被上届×了)

总装设计、总体电路设计、卫星综合测试设计、卫星环境模拟试验的制定。

4.8卫星总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被上届×了)

正确处理卫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正确处理设计余量多与少的关系。

5.1卫星有效载荷的分类:

①科学探测和实验类:用于探测空间环境、观测天体、空间科学实验的各种仪器、设备、系统。

②信息获取类:用于对地观测的各种遥感器。③信息传输类:用于中继通信或单向信息传输的仪器、设备、系统。

④信息基准类:用于提供空间基准和时间基准信息的各种仪器、设备、系统。

5.2卫星有效载荷设计的一般原则:(被上届×了)

①理解用户需求,确定总体技术指标;②研究各种限制条件,选择有效载荷方案;③合理分配技术指标;④仿真试验来

验证优化设计。

5.3卫星有效载荷设计的一般技术要求:(被上届×了)

①对环境适应性要求(力学环境、失重状态、真空状态、温度变化、空间辐射);②质量、体积、功耗、可靠性要求;③必须满足与卫星平台间的特定关系;④满足与应用系统间的特定关系。

5.4各种卫星有效载荷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种类太多,且多数没有工作原理,故仅详细列出最有可能考的一种)

①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基本组成:转发器(宽频带收发信机)、天线(用于通信信号收发)。?工作原理:天线接收上行信号,送到转发器对信号加工,再由天线将加工后的信号作为下行信号发出,完成通信信号中继转发。

②地球资源卫星有效载荷:各类遥感器、摇感传输设备;③气象卫星:遥感器、实时信息处理器、发射机、大容量数据记录器;④海洋卫星:各种光学遥感器、微波遥感器。等。

8.1热控制措施的日常应用:

课本没有,考的可能性也小,忽略之。

8.2航天器热控制系统任务:

通过对卫星内外热交换过程的控制,保证星体各部位及星上仪器设备在整个任务期间处于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为卫星正常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8.3热控制系统工作包括哪两部分内容,每部分的具体内容:

同8.4。

8.4各种热控措施的组成、工作原理:

①被动热控制技术:组成及原理:

?热控涂层:若只考虑太阳直接辐射,忽略其他影响,则航天器吸收的热量等于辐射的热量,αs S=εσT4,由此得平衡温度公式,观察发现,可通过选择不同吸收辐射比αs/ε的热控涂层来调节。

?多层隔热材料:理想情况下,多层隔热材料的外层反射屏只能通过辐射向内层反射屏传热,但每层反射屏的表面发射率很低,故向内辐射的热量很少,经过多层反射屏的作用,达到保温或隔热效果。

?热管:热能在蒸发段,从外热源传给工作液体,液体蒸发后成为蒸汽流向另一端;在冷凝段,蒸汽凝结成液体,放出热量,再传给冷源;液体在毛细力作用下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将热量从蒸发段传导冷凝段。

?相变材料:在一定温度下,材料产生相变过程,利用相变时放出或吸收的热,保持仪器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导热填料、软质泡沫塑料、导热胶等。

②主动热控制技术:组成:电加热恒温装置、热控百叶窗、接触式热开关、可控热管、风冷系统、液体冷却回路子系统。分为:?辐射式主动热控方法:由敏感温度的元件来驱动具有低发射率和低太阳吸收率的叶片;温度升高时,动作器带动叶面开启,暴漏底板表面的高发射率涂层,放出热量;温度低时,叶片关闭。

?传导式主动热控方法:通过控制传导途径上的热阻来实现温控。

?对流式主动热控方法:液体冷却回路分内、外循环回路,内回路吸收舱内热量,通过中间换热器传给外回路,外回路的热辐射器向外空间排散热量。

③航天器制冷方法。

8.5常用的外热流模拟设备:红外加热笼、红外灯、康铜加热片、太阳模拟器。

8.6简要说明飞船两种防热方法:

①热容吸热式防热结构:在舱外面包一层热容量大的材料,该材料吸收大部分进入舱表面的气动热,传入内部的热减少。

②辐射式防热结构:利用耐高温并有高辐射特性的外表面,以辐射散热方式对气动加热进行防护的结构形式。

③烧蚀防热结构:材料在热环境中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在烧蚀过程中,利用材料质量的损耗,吸收气动热。

因3、6、7章课本上无思考题,故挑选几个准思考题:

3.1轨道六要素,及各自意义:

①半长轴a:就是椭圆轨道的半长轴;②轨道偏心率e:对椭圆轨道,为两焦点距离与长轴之比,处于[0,1]间;③轨道倾角i: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夹角;④升交点赤经Ω:从春分点方向,在赤道平面内,沿逆时针方向度量到升交点的地心张角;⑤近地点幅角ω:从升交点开始,在轨道平面内,沿卫星运动方向度量到近地点的角度;⑥过近地点时刻τ:卫星过近地点时刻。i、Ω决定了轨道面在惯性空间的位置,ω决定了轨道在轨道面内的指向,a、e决定了轨道的大小、形状,τ决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3.2轨道分类:

①按形状分:e=0为圆轨道,01为双曲线轨道。

②按相对地球位置分:i=0为赤道轨道,0i>90为逆行轨道。

3.3卫星轨道摄动定义、分类:航天器实际运动轨道与二体问题的解不完全一致,有一定差异,这是由摄动引起的,称为轨道摄动。分为:地球形状摄动、大气阻力摄动、光压摄动、日月摄动。

3.4①星下点定义:卫星与地心连线一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太阳高度角定义:太阳和星下点当地水平的夹角。③发射窗口:

可以发射卫星的时间集合。

3.5变轨相关能量计算:变轨就需要速度增量ΔV,可用之来衡量变轨能量:ΔV=I s ln[m0/(m0-m T)]=I s ln(m0/m G);m0为飞行器初始质量,m T消耗推进剂质量,m G飞行器干重,由此公式可求出m T就是所要求的变轨需要的能量。

3.6几种实用轨道:

①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面进动角速度与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平均角速度相同。②太阳同步回归轨道:一条轨道即是回归轨道(星下点轨迹出现周期性重叠的轨道)又是太阳同步轨道。③地球静止轨道:航天器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重合,航天器运行方向和周期与地球自转相同,且轨道偏心率为0的轨道。④极轨道:轨道倾角i为90度的轨道。⑤临界倾角大椭圆轨道:对地球静止轨道(不能覆盖高纬度)的补充,可覆盖高纬度⑥甚低(地球)轨道:近地点200km,远地点400km。

3.7轨道机动:是指沿原轨道运行的飞行器经过机动改变成另一条所要求的新轨道;分为:轨道改变(原轨道、新轨道有交点)、轨道转移(原轨道、新轨道无交点,至少需两次冲量,两轨道间的中间轨道为过渡轨道或转移轨道)。

霍曼轨道:共面同向两圆轨道之间加两次冲量完成轨道转移能量最省的转移轨道,但其时间最长,又称双共切椭圆轨道。

3.8轨道机动部分计算:

只需记住活力公式,即椭圆轨道上任一点的速度公式:v2=μ(2/r-1/a)即可,μ为GM=3.986*10^14,r为地心到卫星的距离,a为椭圆轨道半长轴;该式当然也适应圆轨道。

3.8航天器交会对接:两航天器在空间某点上的会合叫交会,两航天器连接成一体叫对接。交会分为:①直接交会:用火箭发射飞行器,在入轨点上与目标飞行器直接交会;②用交会位置调节轨道交会:把飞行器射入与目标飞行器轨道相切的轨道上,通过施加速度增量,在切点交会;③用等待轨道交会:把飞行器射入目标飞行器轨道面内的等待圆轨道上,再转移到一个椭圆轨道,在远地点与目标轨道相切,用霍曼轨道。④对接:在快交会时,控制姿态,使两飞行器对接面法线轴重合,再加一轴线方向冲量,实现对接。

6.1空间飞行器的构型的定义:是飞行器整体的基本空间构架和形式。

6.2不同姿态控制方式的卫星构型:

①自旋稳定卫星的构型:卫星整体绕自旋轴呈对称的构型,星体一般贴有太阳能电池片,对圆柱形卫星,一般直径大于高度,以利于稳定。

②重力梯度稳定控制卫星的构型:利用卫星各部分质量所受到的不等的引力等因素产生的重力梯度力矩来稳定卫星姿态,为获得足够控制力矩,卫星都设有一根顶端有一定质量的重力杆。

③三轴稳定控制卫星的构型:可采用高速旋转的飞轮,实现三轴稳定;可沿三轴方向各设一个另动量轮,也可只用一个偏置动量轮。

6.3主承力构件的方案:

①中心承力筒结构:位于卫星中央,与运载火箭对接,其抗扭转、弯曲、剪切的强度、刚度较好,且体积较大。

②板式结构:是最常见的结构部件。

③桁架式结构:可减少航天器结构质量,可用于建立大型空间站龙骨结构。

④外壳式结构:一般用于返回式卫星,再入段会遇到恶劣的气动力和气动热环境,要求有好的强度、刚度。

6.4卫星的总体布局:按姿态稳定方案分为:双自旋稳定、重力梯度稳定、三轴稳定。

6.5构型设计一般原则、空间飞行器总体布局基本内容、构型设计过程,三个题,看题目很重要,但答案都在10条以上,内容量太大,估计考的可能性不大,想背的可自己背。

7.1轨道控制的任务:

①变轨控制和轨道机动:使航天器从一条自由飞行轨道转移到另一条自由飞行轨道。

②轨道保持:使航天器克服空间各种摄动影响,保持轨道某些参数不变的控制。

③交会对接:两航天器在同一时间以相同速度达到空间同一点上的过程叫交会,两航天器连接成一体叫对接。

④返回控制:使卫星脱离原轨道,进入大气层的控制,经过离轨、过渡、再入、着陆四阶段。

7.2姿态控制的任务:

①姿态机动:飞行过程中从一种姿态变到另一种姿态,又称姿态再定向。

②姿态稳定:有些任务要求卫星有效载荷对空间特定目标定向、跟踪、扫描,故捕获目标后需保持跟踪定向。

③指向控制:包括定向、再定向、捕获、粗对准、精对准、跟踪、搜索。

7.3卫星控制系统特点:

①卫星工作在空间失重环境中,难于在地面试验,故建立足够准确的控制对象数学模型十分重要。

②卫星控制系统非常复杂,功能多样,轨道姿态、有效载荷指向精度、稳定度要求高,且卫星是多自由度系统,各系统状态、测量值相互耦合,都增加了控制系统设计难度;

③控制系统工作寿命长,工作环境严酷,故需为其选择高可靠、长寿命、经过鉴定的元部件,同时采用冗余设计。

④因火箭发射成本高,故控制系统设计上还受质量、能量消耗条件的限制,要选则轻型、低功率元部件。

7.4卫星控制系统由测量部件、控制电路或计算机、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分为:①星上自主控制:卫星姿态测量、姿态

确定、姿态控制计算、控制指令生成执行完全由卫星上仪器完成,而不依赖于地面设备,在卫星上形成闭路系统。②星地大回路控制:依赖低面测控系统和星上敏感器共同来测量和确定卫星的轨道或姿态,并由地面按导引律或姿态控制律要求的控制方式,通过遥控指令,控制卫星姿态和轨道。

7.5轨道确定:为控制航天器轨道运动,需确定他们相对某一参考系的位置矢量和速度矢量,这称为轨道确定或导航。

①非自主确定:由地面站对卫星跟踪测轨,且在地面测控中心进行数据处理,获得轨道位置信息。

②自主确定:卫星的轨道参数完全由卫星上测轨仪器确定,且该仪器不依赖于地球或其他外界导航通信设备。分为:天文导航、惯性导航、光学-惯性组合导航、路标跟踪系统等。

7.6①姿态测量:利用卫星上的姿态敏感器获得包含卫星姿态信息的物理量。②姿态确定:对卫星姿态测量数据处理,给出卫星姿态参数。③这两者是姿态控制的前提。

7.7姿态敏感器:太阳敏感器(通过敏感太阳光辐射获得卫星相对于太阳的方位)、红外地球敏感器(通过感受地球大气与宇宙之间红外线辐射差别,测量卫星相对于当地垂线方位,也称红外地平仪)、星敏感器(感受恒星辐射,并测量卫星相对于该恒星方位)、惯性敏感器(如陀螺仪、加速度计,可建立短期的惯性基准)、磁强计(测量地球磁场强度的方向、大小,用于中低轨道卫星的姿态测量)

7.8卫星姿态控制技术:

①姿态控制方式:

?被动姿态控制:利用卫星本身动力学特性或周围环境作用产生的外力矩作为控制力矩源,不消耗卫星能源而实现的姿态控制,分为自旋稳定(利用卫星绕自旋轴旋转时具有的定轴性使自旋轴在无外力矩作用时,在惯性空间保持方向不变)、重力梯度稳定(利用卫星各部分质量在地球重力场中手受到不相等的重力而产生重力梯度力矩,使卫星的最小惯量轴趋向于稳定在当地垂线方向)、磁稳定(依赖卫星本体的磁偶极矩与环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力矩,使卫星平衡时磁偶极矩与地磁场方向一致)、气动稳定(通过设计良好的卫星质量分布特性和星体气动外形,使卫星姿态对迎面气流方向稳定)、辐射压稳定(太阳辐射压产生的环境力矩,但因其很小,故实用性不大)。

?半被动姿态稳定和半主动姿态控制:在被动姿态稳定的基础上,使用附加手段(如加一飞轮)提高姿态稳定性能,称半被动姿态稳定系统;在被动姿态稳定的基础上,利用姿态敏感器测量姿态误差,并依此信息来实现部分主动控制的系统称半主动姿态控制系统。

?主动姿态控制:利用星上能源,依靠直接或间接敏感得到姿态信息、按一定控制律操纵控制力矩器实现的姿态控制。该系统由姿态敏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组成,与卫星本体一起形成闭环回路。分为:

⒈喷气控制系统:以喷气发动机作为姿控执行机构,虽消耗星上能量,且寿命短,但其设计简单,可产生大的控制力矩;

⒉轮控系统:以惯性轮作为姿控执行机构,又分为零动量系统、偏置动量系统;存在饱和问题,需要卸载。

②姿态控制执行机构:?喷气执行机构:?机电执行机构:?环境力执行机构:

7.9设计制导、导航、控制(GNC)分系统的步骤:①确定分功能要求;②导出系统要求;③选择航天器控制类型;④硬件选择。

飞行器总体设计试题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 1. 飞机设计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 (1) 、 (2) 、 (3) 。 2. 最重要的三个飞机总体设计参数是 (4) 、 (5) 、 (6) 。 3. 飞机空机重量可分为3部分,分别是 (7) 、 (8) 、 (9) ,飞机空机重量系数随起飞重量的增加而 (10) 。 4. 在飞机重心的第一次近似计算中,如果飞机重心不在规定的范围内,则须对飞机重心进行调整。调整飞机重心最常用的2种方法是 (11) 、 (12) 。 5. 超音速进气道的压缩方式有3种,分别是: (13) 、 (14) 和 (15) 。 6. 喷气式飞机在 (16) 状态下达到最远航程,此时其翼载荷为 (17) ;螺旋桨飞机在 (18) 状态下达到最远航程,此时其翼载荷为 (19) (假设飞机的极曲线为)。 7. 要缩短飞机起飞/着陆滑跑距离,可以采用 (20) 翼载荷 的方法。 8. 亚音速飞机的最大升阻比取决于 (21) 。 9. 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是 (22) 与 (23) 之比。 10. 从飞机设计的角度来看,对发动机的主要设计要求可归结为2个方面,即要求发动机的 (24) 大和 (25) 大。 二、选择题(20分,每题1分,正确的选择“+”,错误的选择“-”) 1. 减小翼载荷对飞机的巡航性能有利。 2 0y x x C A C C ?+=

(+) (-) 2. 将喷气式发动机安装到飞机上,需要考虑装机修正和推进装置阻力。(+) (-) 3. 进气道的功用是将流入进气道的空气减速增压。(+) (-) 4. 机身结构重量大致与机身浸湿面积成正比。(+) (-) 5. 现代战斗机上常使用高涵道比的涡扇发动机。(+) (-) 6. 飞机起飞重量一定时,增加飞机的航程和航时会降低飞机的机动性。(+) (-) 7. 飞机的寿命周期成本包括研制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两部分。(+) (-) 8. 如技术水平一定,则飞机设计要求都要以一定的重量代价来实现。(+) (-) 9. 飞机的载油量是根据飞机所执行任务的任务剖面要求确定的。(+) (-) 10. 超音速飞行时,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耗油率小于涡轮喷气发动机。(+) (-) 11. 前三点式起落架几何参数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防止飞机翻倒和防止飞机倒立。(+) (-) 12. 飞机起落架的重量一般占该机起飞重量的15%左右。(+) (-) 13. 雷达隐身飞机要求减小镜面反射和角反射器反射。(+) (-) 14. 按面积律设计的飞机能减小跨音速波阻。(+) (-) 15. 满足设计要求的起飞重量最小的飞机是设计先进的。(+) (-) 16. 设计要求不变时,结构重量增加1千克使飞机起飞重量也增加1千克。(+) (-)

临近空间用途及发展优势与潜力

一、临近空间的概念 临近空间是指介于普通航空飞行器最高飞行高度和天基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的空域。天基卫星的最低轨道约为200km,航空飞机的最大飞行高度约为20km,但从应用上讲,由于100km以下为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活动区域,故在国内一般定义临近空间为离地球表面约20-120km的空域,美军定义为20-100km的空域。过去所称的“近空间”、“亚轨道”、“空天过渡区”、“亚太空”、“超高空”或“高高空”等区域,都是指临近空间。 图表临近空间区域划分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二、临近空间飞行器综述 所谓临近空间飞行器,顾名思义是指能够飞行在临近空间执行特定任务的一种飞行器,既能比卫星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相对于某一特定区域),并节省使用卫星的费用,又能比通常的航空器减少遭地面敌人攻击的机会。临近空间飞行器能快速飞行在敌方战区上空而不易被敌方防空监视系统发现,从而为作战指挥官提供不间断的监视情报,以增强其对战场情况的了解能力。部署这种高空飞行器,成本低、时间快,适合现代战争的需求。 图表临近空间飞行器的设计思想、特点与关键技术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三、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优势 民用领域以通信监测领域为例,与卫星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造价明显低于卫星,载荷能力超过卫星的2倍,延迟时间、衰减更小,且可以多次回收、重复利用。 图表临近空间飞行器与通信卫星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除此之外,临近空间飞行器还具有一下优势: (一)持续工作时间长。 传统飞机的留空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留空时间则以天为单位,目前正在研制的临近空间平台预定留空时间长达6个月,规划中的后续平台预定留空时间可达1年以上,易于长期、不间断地获得情报和数据,可对紧急事件迅速做出响应,而且人员保障少、后勤负担轻。 (二)覆盖范围广。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在传统飞机之上,其侦察覆盖范围比传统飞机要广得多。 (三)生存能力强。 气球或软式飞艇的囊体采用非金属材料而且低速运行,雷达和热反射截面很小,传统的跟踪和瞄准办法不易发现。与传统飞机相比,气球或软式飞艇的缺点是:充灌氦气的时间较长,在充气时需要保持稳固,有时还需要占用机库;在放飞、通过平流层上升、下降、回收和放气的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积,容易受到风和湍流的影响。 四、临近空间飞行器军事用途

航天器总体设计答案总结(新)

航天器总体设计 (无平时成绩,考试试卷满分制,内容为21题中抽选13题) 1、航天器研制及应用阶段的划分。 主要划分为工程论证、工程研制、发射、在轨测试与应用四个阶段。 1)工程论证阶段:开展任务分析、方案可行性论证工作。 2)工程研制阶段:包括方案设计阶段、初样设计与研制阶段、正样设计与研制阶段。 3)发射阶段:发射场测试及发射。 4)在轨测试与应用阶段:在轨测试阶段、在轨应用阶段。 2、航天工程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任务。 组成:航天工程系统是由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应用系统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工程系统。 任务: 1)航天器: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执行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特定任务飞行器,又称空间飞行器。 2)航天运输系统:指在地球和太空之间或在太空中运送航天器、人员或物资的飞行器系统,包括运载器、运输器、轨道机动飞行器和轨道转移飞行器等。 3)航天发射场:系指发射航天器的基地,包括测试区、发射区、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综合测量设施、勤务保障设施等。 4)航天测控网:系指对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指挥和控制的综合系统,包括发射指挥控制中心、测控中心、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测控站和多种传输线路及设备。 5)应用系统:系指航天器的用户系统,一般是地面应用系统,如各类应用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载人航天器的地面应用系统、空间探测器的地面应用系统。 3、航天器总体设计概念及主要阶段划分。 概念:航天器总体设计是指为完成航天任务规定的目标所开展的以航天器为对象的一系列设计活动。 主要阶段划分:主要分为任务分析、总体方案可行性论证、总体方案设计、总体详细设计四个阶段。总体详细设计又分为总体初样设计和总体正样设计。 4、航天器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层次性原则、研制的阶段性原则、创新性和继承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5、航天器技术从成熟程度上可分为哪四类技术,各自的含义。 1)成熟技术:已经过在轨飞行考验,沿用原有的分系统方案、部件、电路和结构。 2)成熟技术基础上的延伸技术:在成熟技术基础上需要进行少量修改设计的分系统方案、部件、电路和结构。 3)不成熟技术(关键技术):必须经过研究、生产和试验(攻关)后才能在卫星上应用的技术。 4)新技术(关键技术):尚未在卫星上使用过的技术。 6、航天器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 1)用户使用要求及技术指标要求的确定。 2)总体方案的确定。 3)总体技术指标的分析、分配及预算。 4)分系统方案及技术指标的确定。

飞行器总体设计报告1要点

大型固定翼客机分析报告 2014-4-28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22060608 学号:马丽姓名:201322060629 号:学姓潘宗奎名: 目录

总结----马丽、潘宗奎............................................................ I 1 大型固定翼客机总体设计.................................................... - 1 - 1.1 客机参 数 ............................................................ - 1 - 1.2 飞机的总体布 局 ...................................................... - 1 - 1.2.1 飞机构型....................................................... - 1 - 1.2.2 三面图......................................................... - 2 - 1.2.3 客舱布置....................................................... - 2 - 2 客机的重量设计............................................................ - 4 - 3 大型固定翼客机的外形设计.................................................. - 6 - 3.1 翼 型 ................................................................ - 6 - 3.2 机翼平面形状的设 计 .................................................. - 7 - 3.3尾翼................................................................. - 8 - 4 重量分析................................................................. - 11 - 5 气动特性分析............................................................. - 13 - 6 性能分析................................................................. - 22 - 6.1 商载—航程 图 ....................................................... - 22 - 6.2 起飞距 离 ........................................................... - 23 - 6.3 进场速 度 ........................................................... - 24 - 6.4 着落距 离 ........................................................... - 24 -

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螺旋桨技术

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螺旋桨技术 杜绵银,陈培,李广佳,周波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74) 摘要:临近空间飞行器因其显著特点和潜在的军、民两用价值而成为当前各国研究的热点。螺旋桨推进是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推进动力方式。本文介绍了临近空间发展、螺旋桨的发展及其在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特别是高空飞艇及高空太阳能无人机上的应用,分析了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螺旋桨设计、试验、制造的技术特点及技术难点。 关键词:临近空间;螺旋桨;平流层飞艇;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引言 未来战争是空天地海电磁五位一体的体系对抗,空天是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图1显示了各个高度范围人类研制和构想的各种空天飞行器。距地面20km以下的范围是传统航空器主要活动区域,100km以上的太空则是航天器的运行空间。而介于两者之间即20~100km的临近空间,该空域大气稀薄、气象活动较弱包括了大气层中对流层顶、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下边界,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和平地带”,各国均未给予太多关注。目前,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统一和融合,临近空间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其重要的战略价值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俄罗斯、欧洲、韩国、英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纷纷投入大量的经费,积极开展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技术与应用研究。但从发展总体水平上看,国外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仍处于关键技术攻关与演示验证阶段,要获得较高的军用价值仍需实现关键技术上的突破[1]。 图1 空间飞行器概念示意图 临近空间飞行器特指能在近空间作持续飞行并完成一定使命的飞行器,具有突防能力强生存力高和应用范围广的特点,能执行快速远程投放、侦察、监视、预警、通信中继、导航和信息干扰等诸多任务[2-3]。按飞行速度,临近空间飞行器可分为高速飞行器和低速飞行器两类。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又可分为超声速和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高度涵盖20~100km,一般以火箭或吸气式发动机为动力,主要包括超声速飞机和巡航导弹,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滑翔导弹和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行器等,如美国的X-43A(图2)。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主要包括高空气球、平流层飞艇(图3)和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图4)等,飞行高度约20~30km,飞行速度为低速和亚声速。 图 2 X-43A 图3 洛马公司的高空飞艇想象图 图4探路者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高空气球由于没有动力装置,易受风力影响,无法实现定点和机动,其应用价值有限。平流层飞艇和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大多以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提供能源,驱动螺旋桨产生推力来克服空气阻力。与传统飞机相比,留空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制造和运行维护费用低;与卫星相比, 由于临近空间飞行器运行高度低,容易实现高分辨

北航-飞行器总体设计期末整理

1.飞机设计的三个主要阶段是什么?各有些什么主要任务? ?概念设计:飞机的布局与构型,主要参数,发动机、装载的布置,三面图,初步估算性能、方案评估、参数选择与权衡研究、方案优化 ?初步设计:冻结布局,完善飞机的几何外形设计,完整的三面图和理论外形(三维CAD模型),详细绘出飞机的总体布置图(机载设备、分系统、载荷和结构承力系统),较精确的计算(重量重心、气动、性能和操稳等),模型吹风试验 ?详细设计:飞机结构的设计和各系统的设计,绘出能够指导生产的图纸,详细的重量计算和强度计算报告,大量的实验,准备原型机的生产 2.飞机总体设计的重要性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重要性:①总体设计阶段所占时间相对较短,但需要作出大量的关键决策②设计前期的失误,将造成后期工作的巨大浪费③投入的人员和花费相对较少,但却决定了一架飞机大约80%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特点(简要阐述) ①科学性与创造性:飞机设计要应用航空科学技术相关的众多领域(如空气动力学、材料学、自动控制、动力技术、隐身技术)的成果;为满足某一设计要求,可以由多种可行的设计方案。 ②反复循环迭代的过程 ③高度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考虑设计要求的各个方面,进行不同学科专业间的权衡与协调 3.B oeing的团队协作戒律 ①每个成员都为团队的进展与成功负责 ②参加所有的团队会议并且准时达到 ③按计划分配任务 ④倾听并尊重其他成员的观点 ⑤对想法进行批评,而不是对人⑥利用并且期待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⑦建设性地解决争端 ⑧永远致力于争取双赢的局面(win-win situations) ⑨集中注意力—避免导致分裂的行为 ⑩在你不明白的时候提问 4.高效的团队和低效的团队 1. 氛围-非正式、放松的和舒适的 2. 所有的成员都参加讨论 3. 团队的目标能被充分的理解/接受 4. 成员们能倾听彼此的意见 5. 存在不同意见,但团队允许它的存在 6. 绝大多数的决定能取得某种共识 7. 批评是经常、坦诚的和建设性的,不是针对个人的 8. 成员们能自由地表达感受和想法 9. 行动:分配明确,得到接受 10. 领导者并不独裁 11. 集团对行动进行评估并解决问题1. 氛围-互不关心/无聊或紧张/对抗 2. 少数团队成员居于支配地位 3. 旁观者难以理解团队的目标 4. 团队成员不互相倾听,讨论时各执一词 5. 分歧没有被有效地加以处理 6. 在真正需要关注的事情解决之前就贸然行动 7. 行动:不清晰-该做什么?谁来做? 8. 领导者明显表现出太软弱或太强硬 9. 提出批评的时候令人尴尬,甚至导致对抗 10. 个人感受都隐藏起来了 11. 集团对团队的成绩和进展不进行检查 5.飞机的设计要求有哪些基本内容? ①飞机的用途和任务 ②任务剖面 ③飞行性能 ④有效载荷⑤功能系统 ⑥隐身性能要求 ⑦使用维护要求 ⑦机体结构方面的要求 ⑦研制周期和费用 ⑦经济性指标 11环保性指标 6.飞机的主要总体设计参数有哪些? ①设计起飞重量W0 (kg)②动力装置海平面静推力T (kg)③机翼面积S (m2) 组合参数④推重比T/W0⑤翼载荷W0 /S (kg/m2) 7.毯式图的 步骤 ①保持推重比不变,改变翼载(x轴变量),获得总重曲线(y轴变量) ②推重比更改为另一个值后确定不变,改变翼载(x轴变量),获得总重(y轴变量)。同时需将y轴向左移动一任意距离。

飞机总体设计大作业

飞机设计要求 喷气支线飞机 有效载荷:70人,75kg/人,每人行李重20kg 巡航速:0.7Ma 最大飞行高度:10000m 航程:2300km 待机时间:45分钟 爬升率:0~10000m<25分钟 起飞距离:1600m 接地速度<220km/h 一、相近飞机资料收集: 二、飞机构型设计 正常式布局:技术成熟,所积累资料丰富 T型尾翼:避开发动机喷流的不利干扰,但重量较重 机身尾部单垂尾 后掠翼:巡航马赫数0.7,后掠翼能有效提高临界马赫数,延缓激波的产生,避免过早出现波

阻 下单翼 :气动干扰经整流后可明显降低,结构布置容易,避免由于机翼离地太高而出现的问题 -发动机数目和安装位置:双发短舱式进气、尾吊布局,可以保持机翼外形的干净,流过机翼的气流免受干扰。 -起落架的型式和收放位置 :前三点 可以显著提高飞机的着陆速度,具有滑跑稳定性,飞行员视界要求易于满足,可以强烈刹车,有利于减小滑跑距离。安装于机身 三、确定主要参数 重量的预估 1.根据设计要求: –航程:Range =2800nm=5185.6km –巡航速度:0.8M –巡航高度:35000 ft=10675m ;声速:a=576.4kts=296.5m/s 2.预估数据(参考统计数据) –耗油率C =0.6lb/hr/lb=0.0612kg/(h·N)(涵道比为5) –升阻比L/D =14 3.根据Breguet 航程方程: ? ?? ? ? ??? ??= D L M C a R a n g e W W f i n a l i n i t i a l )l n ( 代入数据: Range = 1242nm ; a = 581 Knots (巡航高度35000ft) C = 0.5lb/hr/l b (涵道比为5) L/D = 14 M = 0.7 计算得: 115 .1=f i n a l i n i t i a l W W

航天器总体设计作业【哈工大】

2017年《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作业 1.嫦娥三号探测器航天工程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任务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简称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简称巡视器)组成。 (1)探测器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着陆月面后,在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的支持下,探测器携带的有效载荷开展科学探测。 (2)运载火箭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嫦娥三号探测器直接发射至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3)发射场系统:主要任务是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发射场系统通过适应性改造,具备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的测试发射能力。 (4)测控系统:主要任务是对运载火箭、探测器在各个飞行阶段以及探测器在月面工作阶段的测控、轨道测量、月面目标定位以及落月后着陆器和巡视器的控制。 (5)地面应用系统:主要任务是根据科学探测任务,提出有效载荷配置需求;制定科学探测计划和有效载荷的运行计划,监视着陆器和巡视器有效载荷的运行状态,编制有效载荷控制指令和注入数据,完成有效载荷运行管理。 2.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任务 (1)航天员系统:主要任务是选拔、训练航天员,并在载人飞行任务实施过程中,对航天员实施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研制航天服、船载医监医保设备、个人救生等船载设备。 (2)空间应用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用于空间对地观测和空间科学实验的有效载荷,开展相关研究及应用实验。 (3)载人飞船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神舟”载人飞船。“神舟”载人飞船采用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方案,额定乘员3人,可自主飞行7天,具有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功能,可与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对接并停靠飞行半年。 (4)运载火箭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满足载人航天要求的大推力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对长征系列

飞行器总体设计教学大纲

《飞行器总体设计》教学大纲 学时数:64学时讲授 授课对象:飞行器设计工程专业大学本科 前期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自动控制原理、空气动力学与 飞行性能计算 一、课程地位:本课程是飞行器设计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是一门综 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中总体设计知识的同时,紧 密结合前期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飞机总体设计的一般思路、原理和方法。促进学生把理论和知识、技能转化为飞机总体设计能力的结合点,是培养学 生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和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课程任务:教授现代飞机总体的现代设计原理、综合设计思想理念和设 计技术;培养学生在综合运用广泛理论的基础上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分 析评价方法和设计能力,以及接受和适应深层次设计技术发展的能力;锻炼、培 养学生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系统工程思维。 课程要求:在设计原理、概念、方法等基础方面强调系统全面、深刻精炼、 科学逻辑的有机结合,要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强调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强调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主动式教学,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利 用现代技术的高信息含量使学生更多了解国内外飞机总体设计技术和前沿学科 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现代飞机总体设计的先进设计思想、设计理论和设 计技术,着力于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言(2) 1、理解“飞机总体设计”的基本含义,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 目的与任务。 2、初步建立如飞机设计阶段、特点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设计的依据与参数选择(8) 1、了解飞机的设计要求 2、了解飞机的设计规范 3、熟悉飞机的总体技术指标 4、掌握飞机总体设计的参数选择

临近空间飞行器特点及用途应用

专业经济研究智库 权威行业研究报告 一.临近空间飞行器基本概述及发展特点 (一)、临近空间的概念 临近空间是指介于普通航空飞行器最高飞行高度和天基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的空域。天基卫星的最低轨道约为200km ,航空飞机的最大飞行高度约为20km ,但从应用上讲,由于100km 以下为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活动区域,故在国内一般定义临近空间为离地球表面约20-120km 的空域,美军定义为20-100km 的空域。过去所称的“近空间”、“亚轨道”、“空天过渡区”、“亚太空”、“超高空”或“高高空”等区域,都是指临近空间。 图表 临近空间区域划分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二)、临近空间飞行器综述 所谓临近空间飞行器,顾名思义是指能够飞行在临近空间执行特定任务的一种飞行器,既能比卫星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相对于某一特定区域),并节省使用卫星的费用,又能比通常的航空器减少遭地面敌人攻击的机会。临近空间飞行器能快速飞行在敌方战区上空而不易被敌方防空监视系统发现,从而为作战指挥官提供不间断的监视情报,以增强其对战场情况的了解能力。部署这种高空飞行器,成本低、时间快,适合现代战争的需求。 图表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设计思想、特点与关键技术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三)、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优势 民用领域以通信监测领域为例,与卫星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造价明显低于卫星,载荷能力超过卫星的2倍,延迟时间、衰减更小,且可以多次回收、重复利用。 图表临近空间飞行器与通信卫星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除此之外,临近空间飞行器还具有一下优势: (一)持续工作时间长。 传统飞机的留空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留空时间则以天为单位,目前正在研制的临近空间平台预定留空时间长达6个月,规划中的后续平台预定留空时间可达1年以上,易于长期、不间断地获得情报和数据,可对紧急事件迅速做出响应,而且人员保障少、后勤负担轻。 (二)覆盖范围广。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在传统飞机之上,其侦察覆盖范围比传统飞机要广得多。 (三)生存能力强。 气球或软式飞艇的囊体采用非金属材料而且低速运行,雷达和热反射截面很小,传统的跟踪和瞄准办法不易发现。与传统飞机相比,气球或软式飞艇的缺点是:充灌氦气的时间较长,在充气时需要保持稳固,有时还需要占用机库;在放飞、通过平流层上升、下降、回收和放气的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积,容易受到风和湍流的影响。 二、临近空间的用途应用

飞机总体设计大作业

— 飞机设计要求 喷气支线飞机 有效载荷:70人,75kg/人,每人行李重20kg 巡航速: 最大飞行高度:10000m " 航程: 2300km 待机时间:45分钟 爬升率: 0~10000m<25分钟 起飞距离: 1600m \ 接地速度 <220km/h 一、相近飞机资料收集: 二、飞机构型设计 ^

正常式布局:技术成熟,所积累资料丰富 T 型尾翼:避开发动机喷流的不利干扰,但重量较重 机身尾部单垂尾 后掠翼:巡航马赫数,后掠翼能有效提高临界马赫数,延缓激波的产生,避免过早出现波阻 【 下单翼 :气动干扰经整流后可明显降低,结构布置容易,避免由于机翼离地太高而出现的问题 -发动机数目和安装位置:双发短舱式进气、尾吊布局,可以保持机翼外形的干净,流过机翼的气流免受干扰。 -起落架的型式和收放位置 :前三点 可以显著提高飞机的着陆速度,具有滑跑稳定性,飞行员视界要求易于满足,可以强烈刹车,有利于减小滑跑距离。安装于机身 三、确定主要参数 < 重量的预估 1.根据设计要求: –航程:Range =2800nm=5185.6km –巡航速度:0.8M –巡航高度:35000 ft=10675m ;声速:a==296.5m/s 2.预估数据(参考统计数据) –耗油率C =0.6lb/hr/lb=0.0612kg/(h·N)(涵道比为5) ¥ –升阻比L/D =14 3.根据Breguet 航程方程: ??? ????? ??=D L M C a Range W W final initial )ln( 代入数据: Range = 1242nm ;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研究进展_马兴瑞

第27卷第6期2006年11月  宇 航 学 报 Journal of Astronautics Vol .27 No .6 November 2006 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研究进展 马兴瑞1 ,于登云2 ,孙 京2 ,胡成威 2 (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100037;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北京100094) 摘 要: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是空间飞行器机构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对其设计方法和具体工程问题的研究也日渐深入。本文概述了空间飞行器机构的分类与构成,对展开与驱动机构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应用,提出了在系统任务分析与设计中的力矩(力)裕度、精度分配、机构非线性、阻尼控制、热匹配、空间润滑、可靠性分析与试验七个典型工程问题。对这些问题逐一分析了其性质、作用及其对系统的影响,探讨了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展望了我国空间飞行器展开与驱动机构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空间飞行器;展开机构;驱动机构 中图分类号:V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328(2006)06-1123-09 收稿日期:2006-04-20; 修回日期:2006-09-11 0 引言 随着空间飞行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其构造日趋复杂,功能不断增多,需要采取各种机构来完成多种任务,机构已成为现代空间飞行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飞行器机构是指使得空间飞行器及其部件或附件完成规定动作或运动的机械组件 [1] 。其基本功能是:在空间飞行器发射入轨后实 现各种动作或运动,使空间飞行器或者其部件、附件处于要求的工作状态或工作位置。在此前提下,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具体功能,并且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空间飞行器机构的具体功能正在不断变化、发展和扩大。 空间飞行器机构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主要的两种是依据使用状态和依据其功能分类。依据使用状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一次性工作机构,例如:星箭分离机构、太阳翼压紧释放机构和展开机构等;连续或间歇运动机构,例如天线指向机构,太阳翼驱动机构等 [1] 。依据基本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五类, 即:连接分离机构,如包带、爆炸螺栓、对接机构等;锁(压)紧释放机构,如太阳翼压紧释放机构、天线锁紧释放机构等;展开锁定机构,如太阳翼铰链、天线 展开机构等;驱动伺服机构,如雷达伺服机构、天线指向机构、机械臂关节等;阻尼与缓冲机构,如展开阻尼装置,着陆缓冲机构等。通常的空间飞行器机构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动力源、传动副、执行部件。运动需要动力,因此动力源是机构的核心部分。传动副是将动力源输出的能量和运动形式传递、转换到执行部件的部分。执行部件是直接实现机构功能的部件。 本文结合研究组在空间飞行器机构领域的工程研究实践,重点针对展开锁定机构和驱动伺服机构两大机构类型,分析其研究概况与进展,总结并归纳出工程中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研究与解决途径。1 空间飞行器展开机构研究进展 空间飞行器展开锁定机构是实现空间飞行器主结构、次结构或某一部件由初始位置或形态,变化到最终位置或形态,并保持该状态的机构。它是伴随着卫星的诞生、发展、成熟,而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机构领域。早期的卫星靠自旋动力展开杆状天线[2,3] ;展开式太阳翼出现后,折叠式展开 机构成为一直应用到现在的最为典型的展开机 构 [4] ;重力梯度稳定卫星的出现,推动了套筒式展开 机构和轻型桁架式展开机构的发展[5] ;随着航天器

临近空间飞行器

临近空间飞行器 一、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基本概念 临近空间(Near space) 通常是指距地表20~100千米处的空域,其下面的空域我们通常称为“天空”,是传统航空器的主要活动空间;其上面的空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太空”,是航天器的运行空间。临近空间区域包括大气平流层(高度12-50千米)的大部分区域,中间大气层区域(高度50-80千米)和部分电离层区域(高度60-100千米)。 临近空间的显著特点包括:空气相对稀薄;环境压力低;环境温度变化复杂;臭氧和太阳辐射强;20-40千米区域平均风速最小。目前“临近空间”这个词只是一个学术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官方定义”,对其的称呼也有很多种,如“近空间”、“亚轨道”或“空天过渡区”,美国也有人称之为“横断区”,而我国学术界过去则有“亚太空”、“超高空”、“高高空”等称呼。 临近空间飞行器是指高于普通飞行器飞行空间,而低于轨道飞行器运行空间区域的飞行器,主要包括能在近空间作长期、持续飞行的低动态飞行器,和具有高动态(马赫数大于1.0)的亚轨道飞行器或在临近空间飞行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 临近空间飞行器具有航空、航天飞行器所不具有的作用,特别是在通信保障、情报收集、电子压制、预警等方面极具发展潜力。 二、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特点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民用上可以进行高空大气研究、天气预报、环境及灾害监测、交通管制监测、电信和电视服务。在军事上可用于国界巡逻、侦察、通信中继、电子对抗等,在空间攻防和信息对抗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空天一体化的发展,

特殊的战略位置将为未来战争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其发展和应用将可能对未来整个作战体系和作战思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临近空间飞行器在应用上不同于一般的飞机和卫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传统飞机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持续工作时间长。传统飞机的留空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留空时间则以天为单位,目前正在研制的临近空间平台预定留空时间长达6个月,规划中的后续平台预定留空时间可达1年以上,易于长期、不间断地获得情报和数据,可对紧急事件迅速做出响应,而且人员保障少、后勤负担轻。 (2)覆盖范围广。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在传统飞机之上,其侦察覆盖范围比传统飞机要广得多。 (3)生存能力强。气球或软式飞艇的囊体采用非金属材料而且低速运行,雷达和热反射截面很小,传统的跟踪和瞄准办法不易发现。与传统飞机相比,气球或软式飞艇的缺点是:充灌氦气的时间较长,在充气时需要保持稳固,有时还需要占用机库;在放飞、通过平流层上升、下降、回收和放气的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积,容易受到风和湍流的影响。 (4)飞行高度适中。临近空间飞行器由于飞行高度介于飞机和卫星之间,因此在对地观察分辨率、电子对抗效果等方面优于卫星,而在通信服务覆盖范围、侦察视场范围等方面优于飞机。 (5)部署速度快、机动能力强。卫星的发射准备周期长,约40天,机动变轨次数有限。而临近空间飞行器结构简单,可大量部署,准备时间往往不超过一天,实时性好,威胁作用大。(6)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大量采用全复合材料,没有大尺寸高温部件,具有低可探测性,而且飞行速度较高,目前世界上尚缺乏有效对抗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武器。 (7)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飞行高度高,视场大;高速临近空间飞行器不仅飞行高度高,而且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因而临近空间飞行器在战场信息控制和快速精确打击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可实现局部快速响应和持久部署。一些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处于区域气流稳定,平均风速小,可实现红外凝视的监视侦察,在局部区域的时间分辨率方面,是飞机和卫星不可比拟的。 (8)载荷能力强,效费比高。临近空间飞行器可作为卫星廉价的替代品。用于中继通信和侦察。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制作和使用费用远低于现有的无人驾驶飞机和卫星。飞行平台的载荷能力大,飞行器可返回,可重复使用,载荷可维修,可更换。与卫星相比,临近空间飞行器具有效费比高、机动性好、有效载荷技术难度小、易于更新和维护。此种飞行器距目标的距离一般只是低轨卫星的1/10~1/20,可收到卫星不能监听到的低功率传输信号,容易实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总体设计期末试卷1答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总体设计期末试卷1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 按照三个主要阶段的划分方式,飞机设计包括概念设计, 初步设计, 详细设计; 其中第一个阶段的英文名称为Conceptual Design。 2. 飞机的主要总体设计参数是设计起飞重量, 动力装置海平面静推力, 机翼面积.相对参数是推重比,翼载荷. 3. 在机翼和机身的各种相对位置中,二者之间的气动干扰以中单翼的气动干扰最小,从结构布置的情况看上单翼,下单翼的中翼段比较容易布置。 4. 对于鸭式飞机而言,机翼的迎角应小于前翼的迎角。 5. 机翼的主要平面形状参数中的组合参数为展弦比, 根梢比(或尖削比、梯形比)。 6. 假设某型战斗机的巡航马赫数为1.3,若使其在巡航时处于亚音速前缘状态,则机翼前缘后掠角的范围应为大于39.7°。 7. 武器的外挂方式包括(列举4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机身外挂、机翼外挂、翼尖悬挂、保形运载、半埋式安装中任意4种。 8. 根据衡量进气道工作效率的重要参数,一个设计良好的进气道应当总压恢复高, 出口畸变小, 阻力低,工作稳定。 9. 布置前三点式起落架时应考虑的主要几何参数包括擦地角,防倒立角,防侧翻角,前主轮距,主轮距,停机角。 二、简答题:………………………………………………………………………( 65分) 1. 飞机总体设计有什么主要特点(需简要阐述)? 6分 答: 1)科学性与创造性 飞机设计要应用航空科学技术相关的众多领域(如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学、自动控制、动力技术、隐身技术)的成果;为满足某一设计要求,可以有多种可行的设计方案,即总体设计没有“标准答案”。 2)飞机设计是反复循环迭代的过程。 3) 高度的综合性:飞机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设计要求的各个方面,进行不同学科专业间的权衡与协调。 评分标准:2分/点,第一点中对“众多领域”的举例不必完全列出。 2. 飞机型式选择的主要工作有哪几个方面? 9分 答:飞机型式选择的主要工作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总体配平型式的选择; 2) 机翼外形和机翼机身的相互位置; 3) 尾翼的数目、外形及机翼机身的相互位置; 4) 机身形状,包括座舱、使用开口及武器布置等; 5) 发动机和进气道的数目和安装位置,包括燃油的大致装载位置等; 6) 起落架的型别、收放型式和位置。 评分标准:1.5分/点 3. 简述鸭式布局的设计特点 5分 答:

临近空间飞行器表面波等离子体推进新原理

临近空间飞行器表面波等离子体推进新原理 荆志波,江滨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哈尔滨(150001) E-mail: jingzhiboqust@https://www.360docs.net/doc/be4976846.html, 摘要:针对临近空间大气容易实现放电形成等离子体的天然环境条件,根据流体力学伯努利原理、等离子体中的粒子和波之间共振效应和表面波与定向运动等离子体流之间存在着自恰的耦合关系,本文提出临近空间飞行器表面波等离子体推进的新原理。该原理具有响应速度快、推力可调、机动性强等特点。 关键词:临近空间;伯努利原理;表面波等离子体;波-粒子共振效应 中图分类号:O53 1引言 近年来,临近空间特殊的战略价值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飞艇类浮空器具有驻空时间长、载重量大、生存能力强、预警功能强、侦察视野广、效费比高等优点,各航天大国纷纷开展以飞艇为主的浮空器平台的研究和应用[1]。飞艇所处的平流层环境比较特殊和复杂,一方面大气稀薄,另一方面风速、风向变化频繁[2]。面向我国未来临近空间信息作战平台的需求,为了使飞艇以较高精度实现定点悬停或低速飞行,从而完成较长时间(半年以上)的预警侦察任务,要求推进装置能克服大气阻力,并能根据周围气流变化情况实现推力的连续可调;升浮控制装置能以较快的响应速度使飞艇升降及时避开强气流区;姿控装置能以较高的精度调整飞艇的姿态,以精确调节飞艇的航向及太阳能电池帆板的接收角度。 目前,美国、日本和以色列在平流层飞艇的推进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所设计的飞艇几乎都采用电动螺旋桨作为主推进器来抵消风力,实现位置修正、姿态调整和巡航飞行;飞艇升浮控制则都是通过调节气囊中主、副舱之间氦气和空气的体积比来实现。如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高空飞艇采用了四台电动马达驱动的推力矢量大型双螺旋桨作为推进器[4];日本与美国合作于2005年升空的高空通信平台上的充氦飞艇则采用了由尾部和两舷的螺旋桨提供的驱动力来做位置保持[5];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研制的巨型侦察飞艇也已经在21km高度试飞成功,通过艇身后部的电动机带动螺旋桨进行巡航飞行[6]。最近,NASA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发表了论证报告[7],提出在“临近空间”的相对较低高度采用螺旋桨推进比较合适,但是当进一步提高工作高度时使用等离子推进器就相对比较合适,图1表明等离子体推进的适用空域要高于电动螺旋桨的高度,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海拔越来越高时,大气变得越来越稀薄,容易实现电离,采用空气动力学的方式推进不如等离子体推进有效。 驻空类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 (1)翼展大、表面积大,因而其表面覆盖的太阳能电池帆板供给的电能相对充足,如美国MDA公司设计的试验型高空飞艇表面积约23550m2,提供的最大电功率为75kW,因此其产生的电能供飞艇内部的有效载荷使用后还有较多的剩余[4]。 (2)周围的空气介质非常稀薄,如在30km高空,气压约1200Pa;在40km高空,气压则降到约280Pa[8];低气压条件下容易放电形成等离子体。 (3)相比大气层内飞行器,其工作时间很长,通常达半年以上,平台自重很大。

航空器和航天器分类

航空器是怎样分类的,各类航空器又是如何细分的?航天器是怎样分类的?各类航天器又是如何细分的? 答:一、航空器根据产生向上力的基本原理的不同,航空器可划分为两大类: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前者靠空气静浮力升空,又称浮空器;后者靠空气动力克服自身重力升空。 根据构造特点还可进一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分为气球和飞艇。轻于空气的航空器的主体是一个气囊,其中充以密度较空气小得多的气体(氢或氦),利用大气的浮力使航空器升空。①气球②飞艇(2)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重于空气航空器的升力是由其自身与空气相对运动产生的,分为固定翼航空器、旋翼航空器、扑翼机以及倾转旋翼机.①固定翼航空器。固定翼航空器又分为飞机和滑翔机。飞机是最主要的、应用范围最广的航空器。它的特点是装有提供拉力或推力的动力装置,产生升力的固定,控制飞行姿态的操纵面;滑翔机与飞机的根本区别是,它升高以后不用动力而靠自身重力在飞行方向的分力向前滑翔,虽然有些滑翔机装有小型发动机(称为动力滑翔机),但主要是在滑翔飞行前用来获得初始高度。②旋翼航空器主要由旋转的产生升力,分为直升机和旋翼机。直升机的旋翼是由发动机驱动的,升力和水平运动所需的拉力都由旋翼产生。而旋翼机是一种利用前飞行时的相对气流吹动旋翼自转以产生升力的旋翼航空器。③扑翼机。扑翼机又名振翼机。它是人类早期试图模仿鸟类飞行而制造的一种航空器。它用像飞鸟翅膀那样扑动的翼面产生升力和拉力。④倾转旋翼机,倾转旋翼机是一种同时具有旋翼和固定翼,并在机翼两侧翼梢处各装有一套可在水平与垂直位置之间转动的旋翼倾转系统组件的飞机。 二、航天器是指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基本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运动的各类飞行器,又称空间飞行器。航天器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 按照各自的用途和结构形式,航天器还可以进一步细分。(1)无人航天器。无人航天器包括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①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是数量最多的航天器。按照卫星的用途,又可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②空间探测器。空间探测器是指对月球和月球以外的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无人探测器,也称深空探测器。分为月球探测器以及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2)载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分为载人飞机、空间站、航天飞机、空天飞机。①载人飞机。载人飞机是载乘航天员的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按照运行方式的不同,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两类。②空间站。空间站是航天员在太空轨道上生活和工作的基地,又称轨道站和航天站③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是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还是一种多用途的载人航天器④空天飞机。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