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18T09:41:40.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6期供稿作者:贲晓宏[导读] 临床上最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是阑尾炎,它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为外科急腹症病例的首位。

贲晓宏(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大公镇卫生院 226623)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252-01 临床上最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是阑尾炎,它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为外科急腹症病例的首位[1]。阑尾切除术是外科常见手术,其术后并发症较多,常见为术后切口感染,在化脓或穿孔性阑尾炎中多见。为了找到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笔者通过对58例阑尾炎手术术后切口发生感染患者与 58 例术后切口未感染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引起感染的因素并给出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1991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16例阑尾炎,将58例切口感染者作为观察组,58例切口未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26例,平均41.8±14.4岁;对照组男34例,女24,平均40.2±14.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病理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46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8例,穿孔性阑尾炎25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7例,1.1.2 麻醉方式 89例为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或腰麻,27例为切口局部浸润麻醉。

1.1.3 阑尾切除方式与手术操作时间 24例为“逆行式”切除,92例为“顺行式”切除;84例手术操作时间为≤60min,32例手术操作时间为>60min。

1.1.4腹腔冲洗 73例未冲洗,43例用0.9%生理盐水+庆大霉素+0.5%甲硝唑冲洗腹腔。

1.1.5观察指标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方法、手术的操作时间、腹腔有无冲洗等方面因素。

1.1.6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病理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术后无一例感染。58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阑尾炎病理类型主要是化脓性、坏疽性、穿孔性感染率分别为

4.6%、14.7%、17.3%。表明阑尾炎的病理改变是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阑尾一经化脓、坏疽、穿孔,腹腔污染严重,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术中切口易污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机会增加。

3.2术中操作时间及切除阑尾的方式,手术操作时间的长短及切除阑尾的方式主要由阑尾病理的类型决定,其次受术者手术操作熟练程度影响。58例术后切口感染者,手术操作时间均在60分钟以上,表明手术操作时间长短与术后切口感染有明显关系。由于术中操作时间长,切口附近毛囊内细菌污染切口及空气中细菌的机会增多,加之长时间的牵拉使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加重了组织损伤,降低了局部组织抵抗能力,也使切口易感染。

3.3 麻醉方式局麻及非局麻,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可增加切口感染机会,局麻时麻醉剂用量大,一般40~60ml,易引起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水肿重,且腹壁肌肉松驰不良,延长了手术时间,牵拉损伤加重,切口局部抵抗力降低,增加了切口污染感染机会,所以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

3.4 腹腔冲洗及抗生素的应用在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手术中的作用。腹腔冲洗主要用于腹腔有严重的感染时,冲洗出腹腔内的细菌、毒素、渗出物。冲洗液主要用“0.9%生理盐水+庆大霉素+0.5%甲硝唑”。腹腔冲洗时,使已局限的感染随冲洗液扩散,易污染切口,形成术后切口感染。而阑尾炎感染及其术后切口感染多为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2]。厌氧菌对甲硝唑较敏感,冲洗时冲洗出腹腔内细菌、毒素、渗出物,同时也使炎症扩散,切口污染。用0.9%生理盐水+庆大霉素+0.5%甲硝唑冲洗腹腔,不但达到冲洗目的,且可使药液弥散整个腹腔及切口,充分杀灭残存细菌,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

综上所述,由于阑尾炎病理类型复杂易变,易发生不同的术后并发症,其中常见为术后切口感染。据载;未穿孔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在10%以下,穿孔组可高达20%以上,多因手术时污染切口、存留血肿和异物、引流不畅所致[3]。观察组58例术后切口感染因素中,阑尾的病理改变是主要原因,病理改变越复杂,手术操作时间也越长,手术时需作腹腔冲洗、引流也增多,因此,易发生切口污染,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机率;其次手术的熟练程度和无菌操作技能也影响手术质量。笔者预防切口感染的相关经验:(1)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手术,以减少阑尾化脓或坏疽的发生。(2)手术者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保护好切口,规范的进行缝合、止血等外科手术操作,消除血肿、异物、不留死腔都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术中注意尽量吸净脓液,进行腹腔冲洗,充分引流。(4)手术者加强专业培训和学习,重视阑尾切除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伤,规范使用抗生素,加强对患者病情的处理及切口变化情况的观察。

参考文献

[1]曹子谦,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内蒙古中医药;2013,9 :88-89。

[2]何亮家,外科厌氧菌感染。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3,5:273-275。

[3]杨春明第三十八章,阑尾炎.裘法祖主编外科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81-488。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模块四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任务八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复习提问】 1.肠梗阻病人的护理要点?禁食、胃肠减压 2.肠梗阻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痛、吐、胀、闭 【案例】 张先生,1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天,伴恶心呕吐入院。患者2天前上完体育课后开始出现腹部疼痛,以脐周为主,并出现恶心呕吐,未做特殊处理。后腹痛加,腹痛转移至右下腹,来医院就诊,给予收入院治疗。既往健康。查体:T39℃、P100次∕min 、R20次∕min、BP120 ∕80mmHg神清、急性痛苦面容,体型偏瘦,心、肺(-),腹肌紧张,未触及包块,右下腹压麦氏点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结肠充气试验(+)。血常规WBC18×109/L,腹部B超示阑尾肿大。 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 思考: 1.张先生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依据是什么? 2.张先生入院后护士该如何护理呢?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 具备为急性阑尾炎术后病人在无菌原则下更换切口敷料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急性阑尾炎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 具备对急性阑尾炎病人进行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急性阑尾炎病人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阑尾(图片) 阑尾又称蚓突,是细长弯曲的盲管,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它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并闭锁。 阑尾在腹腔内的位置决定于盲肠的位置,活动范围变化很大,受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

阑尾根部位置较恒定,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McBurney)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 动脉:回结肠A终末支,易栓塞坏死和穿孔。 静脉:回流至肠系膜上V→门V→门V炎和肝脓肿。 神经:传入脊髓节段在T10、11,故阑尾炎初期上腹或脐周牵涉痛。 淋巴:参与免疫功能。到成年人后,这种免疫功能已被全身淋巴结和脾脏所代替,因此成人切除阑尾,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二、病因 阑尾管腔阻塞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粪石阻塞,异物、炎性狭窄、寄生虫、肿瘤等。 (图片)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大多数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多始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部,发病早期有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后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症状。炎症较重时可出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等全身中毒症状。 (二)体征 右下腹固定压痛是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部位常在麦氏点。阑尾化脓、坏疽时有反跳痛、腹肌紧张。如阑尾炎穿孔时,疼痛范围也随之扩大,但仍以阑尾部位压痛最为明显。右下腹触及边界不清和较为固定的压痛性包块时,提示阑尾周围脓肿形成。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直肠指诊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病人取仰卧位时,用右手压迫左下腹,再用左手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气体可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为阳性。 2.腰大肌试验(Psoas征):病人取左侧卧位,使右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盲肠后位或腹膜后位。 3.闭孔内肌试验(obturator征):病人取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4.直肠指诊:直肠右前方触痛,可触及痛性肿块(盆腔脓肿)。

阑尾切除术手术步骤详解

阑尾切除术手术步骤详解 正中切口要经过皮肤、皮下脂肪、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腹膜外脂肪、腹膜。麦氏点切口要经过皮肤、皮下脂肪、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腹膜外脂肪、腹膜。手术中要顺利找到阑尾,首先要找到回盲部,先向左上推动下移的大网膜,暴露右髂窝和回盲部,再从回盲部向下或向上探查寻找阑尾。 1.体位仰卧位。 2.切口需视病情而选择,常用的切口有: ⑴右下腹斜切口(mc burney):此切口肌肉交叉,愈合较牢固,不易形成切口疝;且距阑尾较近,便于寻找。切口一般长5~7cm。对诊断有把握的病人多采用此切口。 ⑵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此切口便于延长扩大切口和显露阑尾。年龄较大,诊断不肯定,或估计粘连较重不易操作时,常用此切口。但一旦感染后易形成切口疝。 ⑶妊娠期的切口:因阑尾在妊娠期随子宫逐渐增大而向上外侧偏移,故切口也需相应向上外偏移。 3.寻找阑尾切开腹膜后,若有渗出物或脓液溢出时,需立即吸除。用拉钩将切口向两侧牵开,寻找阑尾,首先要找到盲肠。盲肠的色泽较小肠的灰白,前面有结肠带,两侧有脂肪垂。寻到盲肠后,用手指垫纱布捏住肠壁,将盲肠提出,顺结肠带可找到阑尾[图1 ⑴]。有时需将其前方的小肠或大网膜推开,方能找到盲肠和阑尾。 若阑尾周围无粘连,可用手指将阑尾尖端拨至切口处。不论炎性改变轻重,均不能用止血钳或组织钳钳夹阑尾本身,以防感染扩散;可用特制阑尾钳钳住,或用止血钳夹住阑尾尖端的系膜提出。此时病员由于系膜的牵引,常感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可在阑尾系膜上用1%普鲁卡因封闭。 4.处理系膜切除阑尾的操作应尽量在腹壁外进行;如有困难而需在腹腔内施行时,则应用纱布垫妥善保护好腹壁各层,以防污染。切除阑尾前,需将阑尾系膜及其中的阑尾动脉结扎并切除。如系膜较薄,炎症不重,解剖关系清晰时,可用止血钳在系膜根部阑尾动脉旁无血管处穿一孔,拉过两根4号丝线[图1 ⑵],在上下相距0.5cm左右处各扎一道后切断系膜[图1 ⑶]。近端再结扎或缝扎一道[图1 ⑷]。也可直接并排夹两把止血钳后切断,然后再作结扎加缝扎。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 发表时间:2011-11-11T13:11:31.0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7期供稿作者:孙俊峰 [导读] 本组91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及6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孙俊峰(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苇塘医院 134700)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169-02 【关键词】阑尾炎术切口感染预防 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共收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1例,均行手术治疗,并与6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术进行对比,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有无差异,总结阑尾炎术后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方式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组91例患者58例,女33例。单纯性尾炎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13~80岁。 1.2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为:急性腹痛发作,多起始于中上腹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至阑尾所在部位呈持续性痛,转移性右下腹痛时阑尾炎特征性的症状。可伴恶心、呕吐、低热等;如炎症波及壁层腹膜,可伴反跳痛及肌紧张,后尾阑尾炎时腰大肌征阳性,低位阑尾炎时闭孔肌试验阳性,盆腔阑尾炎直肠指检于直肠右前侧有压痛,阑尾坏疽或穿孔时可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可有全身发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可增加。诊断时需注意老年性阑尾炎、小儿阑尾炎、妊娠期阑尾炎等特殊类型阑尾炎的疾病特点,减少误诊率。 本组91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及6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两组阑尾炎患者均行血尿常规、凝血象、肝肾功离子、肝炎病毒系列、心电图、胸片、右下腹B超及腹部CT等检查,确定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并排除其他腹部疾病。 1.3治疗方法 1.3.1麻醉方法:两组阑尾炎手术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3.2手术切口选择:根据临床表现常规选取麦氏切口,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三分之一处或右下腹经腹直肌外缘切口。 1.3.3切口感染预防:①吸引器吸出脓液,清洗腹腔。 1.3.4 术后处理:术后24小时可离床活动,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 2 结果 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经过严格预防切口感染处理后,其中一期伤口愈合89例,占97.8%,术后切口感染2例,行二期清创缝合后愈合,感染率2.2%。单纯阑尾炎患者组术后一期愈合59例,占98.3%,切口感染1例,行二期清创缝合后愈合,感染率1.7%。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无明显性差异。 3 讨论 阑尾炎时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阑尾切除术是治疗阑尾炎最常用的方法。切口感染时阑尾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是因为手术时污染伤口,腹腔引流不畅所致。又文献报道,单纯性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率可达10%,而化脓穿孔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0%左右。如何有效降低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是普通外科医生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要有效降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必须要重视阑尾炎术前术中后各项措施。现将各种因素总结如下。 术前:要详细了解患者一般状况,包括病程和患者体质等因素。阑尾炎患者阑尾的病理改变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加重。因此,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要及时诊断,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病程大于24小时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增加。如果患者阑尾已化脓或穿孔,术后切口感染率更高。患者体质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状况,有无合并糖尿病及平时用药情况等。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做相应的处理,做好术前准备。术前禁食水,减少胃肠蠕动,禁用镇痛剂,避免掩盖病情。 小儿患者多伴有高热、脱水,应及时补液、降温;老年患者应注意是否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并发症;妊娠期妇女手术前后可应用黄体酮,减少子宫收缩,防治流产和早产。术前术区备皮的方法及备皮时是否造成皮肤破损与术后切口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术前备皮时损伤了毛囊或划伤皮肤,这就为细菌移植创造了条件,术后切口感染率容易增加。因此,备皮操作应细致,避免划伤皮肤,应尽可能选择不去毛或用脱毛剂,避免损伤毛囊。 急性阑尾炎大多是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为主,选用抗生素主要是针对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敏感的广谱抗生素,使用时应按抗生素使用规范遵循早期、足量、联合的原则,一般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加酶抑制剂或头孢类与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或替硝唑。至少手术前1小时使用,使手术时术区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术中:术者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视阑尾炎手术。阑尾切除术虽然是十分成熟的外科手术,绝大多数普外科医生都能熟练掌握,但是认为其是低级小手术而在思想上轻视是非常不可取的。笔者就曾于外院见过阑尾炎术后严重并发症反复手术病例,给患者及家庭包括主治医生带来严重痛苦。微创是目前医疗趋势,因而很多医生追求手术下切口,但前提一定是能够满足良好显露术野顺利完成手术,否则就是得不偿失。手术消毒一定要彻底,严格按照无菌要求,消毒范围要足够大。防止外源性细菌污染。术中操作要尽量轻柔,避免损伤组织,造成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术中切断阑尾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履行消毒的程序。 阑尾切除时间多在1小时内,如手术时间过长一方面术中长时间牵拉切口,可造、成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降低组织的抗菌能力,增加切口感染几率,另一方面可使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切口而污染切口。 手术操作者要牢记,术中的阑尾是有菌的,是可能污染切口的,尤其是穿孔坏死性阑尾炎。因此在开腹后应及时做好切口保护。 手术室因素包括:空气消毒质量是否达标,按要求严格清洁刷手,手术器械是否严格消毒、灭菌等。只有严格要求,提高手术室环境质量,减少术中各个环节切口污染机会,才能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几率。 术后:要重视抗生素应用;加强切口换药;观察引流多少、性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影响阑尾切除术后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阑尾炎疾病本身进展程度有关,更与围手术期的各种处理方法是否恰当

治疗阑尾炎术后切口不愈的体会

治疗阑尾炎术后切口不愈的体会 阑尾肌肉和血管的反射性痉挛,致使阑尾管腔梗阻或血运发生障碍,随之出现细菌性感染。 1.2阑尾腔梗阻学说:认为阑尾腔的机械性硬阻是发生炎症的主要原因,阑尾近端 梗阻后,阑尾粘膜分泌物不能排出,使阑尾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的血运受到障碍,细菌容 易入侵,形成急性炎症。 1.3细菌感染学说:认为阑尾发炎和阑尾腔内存在细菌有关,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 菌及厌氧性链球菌;细菌也可通过血运到达阑尾壁而发生炎症。 2阑尾炎的发病机理 阑尾炎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阑尾是一与盲肠相通的盲管,管腔狭小细长而游离,阑尾系膜过大容易形成扭曲、梗阻;位居盲肠常易被蛔虫、蛲虫、血吸虫卵等入侵腔内,一旦发生梗阻,腔内压不断增高,造成阑尾腔的缺血,有利于细菌侵入发生感染;阑尾动脉 为末分支,无侧支循环,一旦发生血运障碍很容易影响阑尾壁致坏死穿孔。这些都是阑尾容 易发炎的内在解剖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神经反射、管腔梗阻和细菌感染三种因素都可能存在,且互相影响。在三种因素中,神经因素无疑是经常存在,而且是最先和不断起作用的。 机体内外环境的很多改变均能影响肠道功能,尤其是盲肠和阑尾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机械 障碍和血液供应障碍,均可成为促使炎症发生的条件。当然腹泻、便秘、腹胀也都可使粪便 逆流入阑尾腔,形成粪石或粪块。阑尾腔的梗阻在阑尾炎的发病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管腔的梗阻和血运障碍既可以是发病的条件,也可以是初期病理变化的结果。但只要有梗阻 因素存在,其炎症往往是严重的。据手术发现在化脓和坏疽性阑尾炎的病人中,其手术标本80%~90%以上可以看到阑尾腔的梗阻,梗阻的原因有粪石的堵塞、管腔狭窄或粘连闭锁, 阑尾的扭曲或粘连,其它少见的原因还有寄生虫和虫卵的堵塞、肿瘤侵犯阑尾开口部等。凡 存在梗阻因素者,或病变严重,或反复发作,因此值得重视。梗阻还可造成阑尾腔的高压状态,使阑尾壁血运障碍而发生坏死。细菌感染是阑尾炎的必备条件,但正常阑尾腔内存在细 菌并不致病,一定还要其它致病条件的参与。机体抵抗力的降低,阑尾营养状态的不良,管 腔的梗阻,则往往是细菌致病的有利条件,感染发生后又可进一步加重梗阻,促进缺血及营 养障碍。 3阑尾炎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原因与防治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多基于切口感染处理不当或合并其它多种因素所致,临床并非罕见。随着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预防切口感染措施的进展,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亦有所下降,但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仍是困扰病人及外科医生的临床问题之一。阑尾切除术后多长 时间切口不能愈合才称作长期不愈,文献上并无确切界限。有学者提出,如术后超过三周切 口仍不能愈合者则属长期不愈合范畴。 3.1切口感染及防治:切口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病程及类型:随着病程的延长,炎症 的渗出增多,组织水肿,网膜包裹粘连,手术时分离易使切口感染。另外阑尾化脓坏疽甚至 穿孔,是切口感染的最重要因素;切口创面保护不当及操作不当:切口创面保护不当,易使 炎症渗出液及冲洗液污染切口,粗暴牵拉,钳夹肠管组织裂伤或破裂、残端处理不当等;腹 膜缝合不严,炎性渗出液渗出切口;引流管放置不当;术后换药方法不当;抗菌素的选择、 剂量应用不当等。 切口感染的防治: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它是术后切口长期不愈的 基础。近年来由于一些学者的努力,对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 早期手术,术中尽量减少切口组织损伤,切口创面的保护和冲洗,严格掌握腹腔引流指征,

一例阑尾炎手术护理查房

一例阑尾炎手术护理查房 时间: 地点:门诊手术室护士办公室 参加人员:严松梅 徐晓娟 韦咏梅 高淑英 高照霞 汪大林 丁星 张光燕 祁丹丹 夏晓敏 毕海霞 主讲人:毕海霞 病史简介:患者范娟娟,女岁,普外一床,住院号。既往体质可,否认脑血管、肝、肺等重要病史,否认外伤、肺结核等传染病史。患者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下腹部疼痛不适,不伴有恶心、呕吐、尿痛等。当时未予以诊治,腹痛为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大便一次后自觉能够缓解。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中下腹及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活跃,闭孔内肌试验(),腰大肌试验()。腹部超提示,考虑慢性阑尾炎。建议手术 治疗。患者患病来神志清,语言畅,表情痛苦,营养中等,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 一 解剖概要 阑尾为一狭窄盲管结构,外形呈蚯蚓 根部连接于盲肠、阑盲瓣 管腔内膜分泌少量粘液,与盲肠 相通 肠壁含有淋巴组织,有一定免疫功能 位置随盲肠位置而变异 尖端可伸向不同的方向 二 概述 阑尾炎是指发生在阑尾的炎症反应, 其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约交界处,称为麦氏点,是阑尾切口的标记点。常表现为该脊神经所分布的脐周牵涉痛,属内脏痛。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多发于岁的青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若能及时、正确处理疗效好,若延误诊治,引起坏疽、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将危及生命 三 病因

(一)阑尾管腔梗阻(是阑尾炎最常见病因) (二)细菌感染 (三)胃肠功能紊乱 四病理类型 (一)急性单纯性阑尾 (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三)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四)阑尾周围脓肿 五急性阑尾炎的转归 、炎症消退:单纯性→可消退不复发; 化脓性→即使炎症消退但易复发、炎症局限:→阑尾周围脓肿 、炎症扩散:→弥漫性腹膜炎、化脓性门静脉炎、细菌性肝脓肿、感染性休克 六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 - 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①转移性右下腹痛(由脐周→右下腹→全腹)?②呈持续性、针刺样,可阵发性加剧 ③穿孔时突然减轻→随后逐渐加剧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腹胀,盆腔阑尾炎有直肠或膀胱刺激征。 、全身感染征 ①畏寒、发热:一般>℃ ②若>℃多为阑尾坏疽或穿孔→腹膜炎 ③高热、寒战;门静脉炎→黄疸 体征: 1、右下腹压痛麦氏点 2、腹膜刺激征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浅谈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及预防

浅谈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5-01-30T09:53:59.537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张泉 [导读] 分析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行针对性预防。 张泉 (邳州市戴庄镇卫生院江苏邳州221300)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行针对性预防。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行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37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行急性阑尾炎手术未见切口感染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历史性回顾。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行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37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为19岁至61岁,平均年龄为(45.61±2.08)岁。取同期入院行急性阑尾炎手术未见切口感染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15岁至65岁,平均年龄为(47.11±2.11)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一般方法 参照《医院感染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切口感染状况进行评价,切口感染评价标准:皮肤颜色呈红肿状,出现按压痛,局部皮肤温度较周围高,部分患者切口处出现溃烂现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情况、切口类型等。1.3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数据,并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表1中因素,两组患者的性别因素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肥胖情况、切口类型、引流管留置情况以及阑尾切除方法存在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切口感染是急性阑尾炎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常见的临床症状,它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临床不适感,还会延长切口愈合周期。本组研究中,笔者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年龄、肥胖因素、切口类型、引流管留置情况等因素与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几率存在直接关系。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预防,降低患者出现切口的感染的几率。 3.1做好术前准备 行手术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手术耐受性进行评价,对于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状的患者,应先取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同时,对术部皮肤进行彻底消毒,避免因消毒不彻底,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的几率。 3.2缩短手术时间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37例患者中,21例手术时间超过60分钟,占56.76%,对照组50例患者中,19例患者手术时间超过60分钟,占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既往研究表明,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几率随之增加。医生行手术治疗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选合适的切口进行手术治疗,加强护士的术中配合,尽量缩短手术治疗时间。 3.3引流管留置情况 一般情况下,行阑尾切除术后,可不留置引流管。然而,当患者腹部存在脓液时,则需常规留置引流管引流。留置引流管引流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引流管的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流速等,于无菌环境下更换引流袋,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几率。 3.4病理组织切除情况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顺行法切除病例组织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研究表明,逆行切除法无法对阑尾残端进行有效的处理,容易增加患者切口感染发生几率,笔者研究结果与其相符。因此,手术治疗期间,医生应尽量采用顺行法切除,并对阑尾残端进行包扎。综上所述,急性阑尾炎患者入院行手术治疗期间,应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并选择适合的手术切口行手术治疗,尽量缩短术中时间,对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几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盛军.基层医院如何有效预防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J].中国保健营养,2013(06):1174 [2]卢晓荣.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06):525-526

阑尾炎术后护理常规

阑尾炎术后护理常规 外一科卢晴芳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护理急性阑尾炎病人,术前应做好急症手术准备,术后鼓励早期活动,应严密观察内出血、腹腔残余脓肿等术后并发症。 一、术后护理 1 根据不同麻醉,选择适当卧位,如腰椎麻醉病人应去枕平卧6~12小时,防止脑脊液外漏而引起头痛。连续硬膜外麻醉病人可低枕平卧。 2 观察生命体征,每一小时测量血压、脉搏一次,连续测量三次,至平稳。如脉搏加快或血压下降,则考虑有出血,应及时观察伤口,采取必要措施。 3 单纯性阑尾炎切除术后12小时,或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切除术后,如置有引流管,待血压平稳后应改为半卧或低姿半卧位,以利于引流和防止炎性渗出液流入腹腔。 4 饮食: (1).禁忌任何食物的摄入:阑尾炎切除术后,肠道处于低功能状态,须禁食。在手术后2-3天后,如肛门排气,则提示肠道功能开始恢复,此时可给予少量的流质饮食。5-6天后可改为少渣半流质饮食,这段时间内,流质应清淡富于营养,并且要温服,避免将食物粗渣带入流质中摄入。改用少渣半流质饮食时,忌食带鸡肉、火腿以及各种蔬菜的汤类,即使这些食品已经煮得很烂,也须等到手术后10天才能酌情给予。 (2).忌油腻食物:即使到了手术后第10天,机体能承受软饭时,也不能过早食入油腻食物。 (3).忌发物:手术两周后,尽管恢复得很好,也已经拆线,但是这段时间机体抵抗力还是很弱的,炎症发生的危险依然存在,故必须禁忌发物。 5 术后3~5天禁用强泻剂和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增加肠蠕动,而使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缝合伤口裂开,如术后便秘可口服轻泻剂。

浅析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付慧明

浅析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付慧明 发表时间:2019-03-21T10:00:59.2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期作者:付慧明[导读] 结论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加强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和护理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提高护理工作认可度,值得推广。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七煤医院 154600 摘要:目的分析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我院收治的10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传统组和综合化组。其中传统组患者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切口以生理盐水冲洗,综合化组患者护理方式为综合护理,切口以过氧化溶液、生理盐水、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对比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对护理工作的评价。结果综合化组各项指标均优于 传统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加强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和护理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提高护理工作认可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护理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suppurative appendicitis operation. Methods 100 cases of suppurative appendiciti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group and comprehensiv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operation. Among them,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was routine nursing,the incision was washed with normal saline,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mode wa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the integrated group,and the incision was washed with peroxide solution,normal saline and povidone iodine solution. Th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incision healing time and nursing evalu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dexes of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group,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P < 0.05).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incision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uppurative appendicitis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cision infection,promote the healing of incision and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of nursing work,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purulent appendicitis;wound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prevention;nursing measures 作为急腹症之一,化脓性阑尾炎在青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其多为单纯阑尾炎发展而成,其发展后可致腹腔感染、穿孔等,临床症状严重,需行外科手术切除。但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加强预防和护理工作极为关键[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的实验对象为近几年我院收治的10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传统组和综合化组。传统组患者50例,包括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32±11.21)岁;体重43~81kg,平均体重(65.53±10.14)kg;患者病程在2~60h,平均病程为(16.32±2.65)h。综合化组患者50例,包括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4.11±11.01)岁;体重43~81kg,平均体重(65.45±10.12)kg;患者病程在2~59h,平均病程为(16.45±2.12)h。两组年龄、性别、体重、病程等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 2.1传统组患者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切口以生理盐水冲洗,遵医嘱进行术后用药指导和切口观察。 1.2.2综合化组患者护理方式为综合护理,切口以过氧化溶液(浓度3%,量100ml,术后先对患者进行浸泡)、然后3min后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擦拭,再用1%聚维酮碘溶液500ml反复冲洗切口。 1.2.2.1术前加强健康教育术前对患者进行化脓性阑尾炎相关知识的讲解,包括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手术后应注意的要点,尤其是术后切口感染,使患者在治疗后自觉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切口感染。 1.2.2.2心理护理手术都会带来一定创伤,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亦是如此,因此需在术前对患者紧张焦虑心理进行有效疏导,使患者在良好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1.2.2.3术后早期运动指导,术后先让患者适当进行休息,但避免长时间卧床,以免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但活动应适度,以免牵拉伤口导致严重并发症。 1.2.2.4术后加强对切口的观察。定期检查切口情况,观察脓肿、出血情况,及时进行切口消毒和敷料更换,将感染几率降到最低。 1.2.2.5加强引流管护理保证引流管畅通,并根据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决定拔管时间,一般在术后5d可拔管。 1.2.2.6加强对敷料的观察应注意切口敷料颜色、量和气味,若有异常现象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1.3 评价标准切口感染判断标准[2]:切口有化脓,需进行第二次切口引流和重新进行切口缝合。切口愈合判断标准:愈合良好,未出现红肿、积液、硬结等不良症状[3]。 1.4数据分析方法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则()表示,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P值<0.05时表示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综合化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2.00%)明显低于传统组(12.00%),切口愈合时间(8.23±1.45)d明显比传统组(12.34±4.14)d短;对护理工作的评价(97.12±3.12)分明显高于传统组(81.22±1.24)分,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为常见并发症,其不仅导致切口愈合延迟,且住院时间延长,患者心理焦虑感较重,且合并交叉感染几率增加,对医院来说,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效率的降低[4]。基于此,采取良好控制措施尤为关键。 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主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因此术后应常规加强药敏试验和用药干预。另外,手术时间、患者营造状况均跟切口感染发生相关,因此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对切口保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力[5]。

一例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

一例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9-09-23T14:24:40.7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作者:姚燕姚红英 [导读] 报道一例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病例,根据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评估,遵循TIME原则,将切口敞开充分引流,清除感染灶和异物,重视感染切口的初期处理,尽早的控制感染,选择合适的新型敷料:Ag敷料+优拓,精心细致的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 姚燕姚红英 (上海市金山区众仁老年护理医院;上海201500) 【摘要】:报道一例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病例,根据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评估,遵循TIME原则,将切口敞开充分引流,清除感染灶和异物,重视感染切口的初期处理,尽早的控制感染,选择合适的新型敷料:Ag敷料+优拓,精心细致的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阑尾炎;切口感染;护理 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1]。相关的临床实践表明:未穿孔阑尾切除术后切口的感染发生率为10%,穿孔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可高达20%以上。切口感染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1)病人本身的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阑尾炎病变的程度。(2)手术相关的因素:手术室无菌条件差,器械消毒不严,病人术前准备不充分等;麻醉不满意;切口选择不当;创口保护欠妥,腹腔渗液或脓汁溢出而污染伤口。通常,起病时间愈长,炎症越重,切口感染几率越高。同时,手术操作时间越长,切口暴露时间越久,对切口的挤压、牵拉越重,切口组织越容易水肿,修复能力越差,因此,切口感染几率越高。 2019年5月在金山医院门诊护理了1例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经过两周创面处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张水芳、54岁,于2019年4月1日因右下腹痛一天,无发热,恶心呕吐,来金山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5.46x109,中性粒细胞86%,下腹部CT提示急性阑尾炎,收住院急诊行了阑尾切除术。术后病人于4月21日出现高热,家属吵闹,封存病史,随后患者家属要求转到上海海军411医院治疗,于4月24日行了脓肿切开引流术,引流出100ml脓液。在该院予以换药处理。于5月15日出院(上述症状家属口述,未见具体病历资料)。16日来金山医院门诊换药,测T温38oc,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2.护理评估 2.1伤口评估 患者右侧腹部可见4cmx0.7cmx4xm的伤口,5点方向有一7cm潜行,伤口呈100%红色,大量渗液,轻柔按压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引流不通畅,有臭味,周围皮肤红、肿,伤口周围5点方向有硬结,按压疼痛明显。 2.2全身状况评估 2.2.1一般状况 患者身高155cm,目前体重52.5kg,手术前体重在57.5kg,术后体重减轻,腹部脂肪减少。 2.2.2营养状况 患者开始高热,胃纳欠佳,营养中等,机体抵抗力低下,影响伤口的愈合。 2.2.3既往史 患者平素体健,否认糖尿病、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疾病;无用药史;无药物过敏史。 2.2.4心理评估 患者表现焦虑。为其进行伤口护理时,患者表现紧张:皱眉、手足紧张。伤口分泌物多使患者容易沮丧,间接影响伤口愈合。患者如果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支持也会影响伤口的愈合。 3.护理措施 3.1伤口处理 3.1.1局部处理 5月19日:伤口4cmx0.7cmx4cm,5点方向有一7cm潜行,大量渗液,仍有臭味。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伤口,按摩轻压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从肌肉丛冒出,初步判断引流不畅。清洗伤口后给于内敷料Ag敷料+优拓,螺旋形填塞,外敷料用多层无菌纱布覆盖,并用米袋外用毛巾包裹在伤口外潜行方向5cm处加压,嘱患者尽量左侧卧位,每天换药。 5月23日:伤口4cmx0.5cmx4cm,5点方向仍有7cm潜行,中量渗液,轻柔按压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伤口周围5点方向硬结柔软,按压疼痛不明显。处理同前。 5月29日:伤口:3.8cmx0.8cmx1.8cm,5点方向潜行3.1cm,中等渗液,轻柔按压无脓性分泌物,无臭味。伤口周围5点方向硬结柔软,按压疼痛不明显。处理同前。 5月30日:伤口:3.6cmx0.8cmx2.2cm,5点方向有2.3cm潜行,少量渗液,轻柔按压无脓性分泌物,无臭味,伤口周围5点方向硬结柔软,按压无明显疼痛。处理同前。 3.1.2全身处理 5月16日脓液培养,3天后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感染,很多种抗生素耐药,5月19日给于输硫酸阿米卡星全身抗炎治疗。 3.2伤口观察 加强伤口的观察,主要包括:(1)敷料的观察:观察敷料颜色的变化,及时更换。(2)观察伤口渗液的变化,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3)观察局部有无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 3.3营养支持 嘱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促进伤口愈合。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海产品。3.4疼痛护理 患者就诊时疼痛VIS评分7分。换药过程中动作轻柔,要关心病人、安慰病人。通过有效的沟通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给与心理上支持。 3.5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态度要亲切、温和,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让患者知道切口感染只要合理运用抗

阑尾炎病程及手术记录

阑尾炎病程及手术记录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首次病程记录201404-10 08:40 患者:***,男/女,**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天入院。 该患于**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部疼痛,伴恶心,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部,自觉疼痛较前加重,伴有发热,为求彻底治疗前来我院门诊就诊,经门诊检查后,以“急腹症”收入我病区住院治疗。入院症见:右下腹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伴发热,恶心,纳差,睡眠尚可,二便尚可。 既往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T :37℃ P :66次/分 R:20次/分 Bp :12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表情痛苦,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神志清醒,呼吸平稳,语言流利,语声无力。全身皮肤及粘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腔未见异常分泌物。齿列整齐,扁桃体未见肿大,咽无充血。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均等,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8次/分,律齐,心音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舒张期、收缩期杂音。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脾及胆囊未触及,Murphy征阴性,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轻度腹肌紧张,无板状腹,肠鸣音亢进;沿双侧输尿管走行无压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脊柱呈生理弯曲,

四肢活动度正常。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淡红,舌体适中,舌苔黄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9/L,中性粒细胞%。 初步诊断:急性阑尾炎 鉴别诊断: 1、消化道穿孔:病人多既往有胃病史,发病突然,可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腹透见膈下游离气体,腹痛剧烈,腹部压痛范围不局限,腹肌紧张明显。该病人无上述症状,可排除此病。 2、胆囊炎:与高位阑尾炎相鉴别。胆囊炎病人有右上腹痛、压痛,肝区叩击痛,墨菲征(+)。胆囊彩超见胆囊炎性改变,伴或不伴有胆结石。该病人无上述症状,可排除此病。 3、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有慢性腹泻史,有腹痛,但不剧烈,腹泻多为晨起时发生,为黏液便,便后腹痛缓解,结肠镜检对诊断有帮助。 4、与右侧输尿管结石鉴别:右输尿管结石呈突然发生的右下腹阵发性剧烈绞痛,疼痛向会阴部、外生殖器放散,右下腹无明显压痛,或沿右输尿管走形方向压痛(+)。可伴有血尿,尿频,尿急。也可伴有恶、呕吐。泌尿系超声、X线、CT等理化检查可找到尿路结石依据。尿常规可伴有炎症,血常规一般无明显改变。与阑尾炎可鉴别 诊疗计划: 1.立即完善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 2.择日行阑尾切除术。 3.术前术后抗炎、补液、支持对症治疗、

急性阑尾炎手术护理常规

急性阑尾炎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取得病人的配合。 2、了解病人的凝血机能、有无糖尿病,老年病人应了解心、肺、肾功能。 3、使用足量有效抗生素。 4、术前4小时禁饮食。半小时排空小便,肌注术前针。 二、术后护理 1、术后平卧4~6小时再取半坐卧位。24小时可下床活动。 2、术后没小时观察血压、脉搏、体温变化及平稳。术后3~5日体温持续升高,应观察切 口有无感染。 3、术后禁食24小时,补液。术后第二日可进流质或软食。 4、老年人术后应鼓励咳嗽、深呼吸、排痰,防止沉积性肺炎。 5、股膜炎者术后护理按相应护理措施。 腹外疝护理常规 一、术前准备 1、向病人说明术后必要性,做好心理护理。 2、有咳嗽、便秘者,应及时治疗,注意保暖,吸烟者应戒烟。 3、常规化验及术前检查。 4、剔除阴毛,清洗术后区。 5、术前禁饮食,排空小便。 6、有嵌坉梗阻绞窄者置胃管。 二、术后护理 1、术后半卧位或低半卧位膝部应屈曲。一松弛腹肌。减轻腹痛,促进伤口愈合。 2、抬立阴囊,使用阴囊托或“T”形绷带加压,减少出血,注意观察伤口和阴囊有无渗 血。 3、术后预防感染、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应及时处理,以防增加腹内压。 4、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 5、行肠切除者,应禁食、胃肠减压、减液。待肠蠕动恢复后方可进食。 6、注意休息。术后3月内不宜参加重体力活,以防复发。 肾输尿管结石术后后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一般术前护理。 2、了解对侧肾功能是否良好。 3、术前摄X线平片定位后,卧位推送手术室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术后护理。 2、肾输尿管取石后,早起常有渗漏尿。应仰卧或患侧卧位,以利于引流及粘连愈合。减 少感染及尿瘘形成。 3、肾输尿管周围引流物,一般3~5日无分泌物后拔除。 4、肾盂造瘘管一般于术后7~14日时夹管。证实下端通畅后始能拔管。 肾损伤护理常规

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e5188361.html, 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 作者:谭东新黄捷石宝秋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3期 【摘要】目的探讨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对376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注意手术操作技巧、切口保护及局部应用甲硝唑液冲洗等,观察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共有1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3%。其中单纯性阑尾炎139例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185例,有3例出现切口轻度红肿,经对症处理后Ⅰ期愈合;阑尾穿孔并腹膜炎5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 13例,经对症治疗后Ⅱ期愈合5例,Ⅲ期愈合8例。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有阑尾炎病程与病理类型、切口选择与切口保护、手术时间、局部用药与留置引流等。结论病程长、手术时 间久、炎症较重的阑尾炎病例切口感染率较高,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手术技巧娴熟、采取切 口保护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预防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切除是治疗急性阑尾炎最有效方法。但术后切 口感染是急性阑尾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文献[1]报道未穿孔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0%,穿孔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可高达20%以上。因此如何降低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切口Ⅰ期愈合率是普外科医师一直关注的问题。我院外科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急性阑尾炎386例,其中376例行手术治疗,由于笔者采取了综合预防感染措施,使切口感染率减少至4.3%(16/376),取得了满意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手术治疗376例急性阑尾炎,男219例,女157例;年龄10~56岁,平均(26.5±3.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文献[2]诊断标准,并经病理证实,其中单纯性阑尾炎139例(37.0%),化脓性阑尾炎110例(29.3%),坏疽性阑尾炎75例(19.9%),穿孔性并腹膜炎52例(13.8%)。 1.2 方法本组294例(78.2%)切口位置常规选择麦氏切口,以压痛最明显处为中心,便于显露及操作;异位阑尾炎及腹膜炎术前无法确诊或考虑手术难度较大的82例(21.8%)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探查切口。切开腹膜前备好吸引器,切开腹膜时抬起两侧,有脓液病例立即吸净脓液,避免脓液外溢造成污染。切开腹膜后时把腹膜外翻固定于皮下组织。术中注意无菌操作,腹壁切口上 出血点均用盐水纱垫压迫或电凝止血,尽量不予丝线结扎。阑尾按常规切除处理,脓液较多时以0.5%甲硝唑液反复冲洗腹腔并吸净,如需引流,引流管均另打孔引出。腹腔内手术操作完毕后,更换手套及器械,用2- 0 肠线连续缝合腹膜,并用0.5%甲硝唑液冲洗切口,用纱布擦干后以2-0可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