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

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
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

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

题12学案: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P51-55)

一、芳香烃的来源

起初源于: 1 现代石油化学工业中的 2

二、苯的同系物

1.具备的条件:① 3;②苯环侧链上连的是

2.苯及其同系物的通式是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思考】苯的同系物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对吗? 6

反应机理: 7

结论:烷基上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一定要连有氢原子。

【交流与思考1】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是甲苯和二甲苯却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对比苯、甲苯结构. 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褪色?②取代反应:写出甲苯与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酸在100℃反应得化学方程式:【交流与思考2】交流与思考1:苯环会对连在它上面的烷基产生影响,

烷基是否也会对他所连接的苯环产生影响? 10

③.加成反应:【小结】:在苯的同系物中,由于烃基与苯环的相互影响。是苯环上的氢原子更易被取代,而

烃基则易被氧化。

4.乙苯的制备与用途: 12

三.多环芳烃

1.多苯代脂烃举例:

2.联苯或多联苯举例:稠环芳烃举例:四.芳香烃的危害

小结:脂肪烃与芳香烃的比较(可总结在反面或笔记本上)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去除技术的进展 摘要:目前,污染时当今世界范围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特别是有机的污染是当今更严重的问题。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多环芳烃和硝基苯类有机污染物去除技术的进展。 关键词:多环芳烃硝基苯去除技术 一、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随着煤、石油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不易溶于水,极易附着在固体颗粒上,所以一般来说,大气、土壤中的大多数多环芳烃处于吸附态。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分布很广,基本上在各种环境介质中都发现了PAH s。因排废气、废水及废物倾倒,多环芳烃对水、大气及土壤产生直接污染。吸附在烟气微粒上的多环芳烃随气流传向周围及更远处,又随降尘、降雨及降雪进入水体及土壤而土壤及地面多环芳烃通过扬尘再次进入大气,通过呼吸及食物链进入动物体产生毒害。 在土壤和沉积物环境中,大多数PAHs因较强的疏水性趋向于分配到土壤或沉积物颗粒上去,并与天然有机物发生相互作用,很少保留在水体当中。当沉积物一旦遭到严重的污染,在与上覆水体发生相互频繁的交换作用时,被污染的沉积物环境还将

成为水体再次污染的潜在来源,造成二次污染。 水环境中PAHs生物降解的程度要靠PAHs的溶解率的大小,正因为大多数PAHs易被吸附分配到土壤或沉积物颗粒上去,使之生物有效性降低而导致其生物降解率大大降低。虽然被吸附于土壤、沉积物上的PAHs因生物有效性降低而减小对环境的毒害,但最终会通过各种因素再次释放到环境之中产生危害。刘凌[12]在研究吸附作用对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影响时,发现吸附在土壤颗粒内部的有机污染物,必须通过解吸和扩散过程传输到土壤颗粒外部的水溶液中,然后才能被微生物降解。如果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水吸附分配系数Kd越大,则它存在于土壤水溶液的重量百分比就越小,发生生物降解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小。Weissenfels等在研究阻碍PAHs生物降解的土壤特性和PAHs吸附与生物降解之间的关系时也发现,PAHs与土壤有机质结合力是PAHs发生生物降解的关键。他在沙和土壤吸附PAHs实验中,观察到沙吸附的PAHs能够很快被微生物降解到检测限以下,而土壤吸附的PAHs则降解很慢,并且有23%的PAHs不可被微生物降解。 二、硝基苯类有机污染物去除技术的进展 硝基芳香族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燃料、农药、塑料等的合成前体,常常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被释放到环境中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污染物。硝基苯对人与动物有较强的毒害作用,能引起紫绀,刺激皮

多环芳烃的介绍

多环芳烃(PAHs)的介绍 一、简介 PAHs,学名多环芳烃。是石油、煤等燃料及木材、可燃气体在不完全燃烧或在高温处理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类有害物质,通常存在于石化产品、橡胶、塑胶、润滑油、防锈油、不完全燃烧的有机化合物等物质中,是环境中重要致癌物质之一. 在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充斥于各处,多环芳香化合物(PAH)为其大宗,且部分已被证实对人体具有致癌与致突变性。PAH之来源包括:藻类或细菌之生物合成、森林大火、火山爆发,以及火力发电厂、**场焚化场、汽机车与工厂排气等。PAH之种类很多,其中之16种化合物于1979年被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所列管。 PAHs主要包括以下16种同类物质: 1 Naphthalene 萘 2 Acenaphthylene 苊烯 3 Acenaphthene 苊 4 Fluorene 芴 5 Phenanthrene 菲 6 Anthracene 蒽 7 Fluoranthene 荧蒽 8 Pyrene 芘 9 Benzo(a)anthracene 苯并(a)蒽 10 Chrysene 屈 11 Benzo(b)fluoranthene 苯并(b)荧蒽 12 Benzo(k)fluoranthene 苯并 (k)荧蒽 13 Benzo(a)pyrene 苯并(a)芘 14 Indeno(1,2,3-cd)pyrene 茚苯(1,2,3-cd)芘 15 Dibenzo(a,h)anthracene 二苯并(a, n)蒽 16 Benzo(g,hi)perylene 苯并(ghi)北(二萘嵌苯) 性状:纯的PAH通常是无色,白色,或浅黄绿色的固体。 我们为您提供的测试标准: EPA8270 索氏萃取提取PAHs,其中覆盖了16项PAHs的测试项目!

多环芳烃(PAHs)的形成和分布来自煤层燃烧:

多环芳烃(PAHs)的形成和分布来自煤层燃烧: 内蒙古乌兰察布褐煤为例,中国北方 刘淑琴a,?, 王改红a, 张尚军a, 梁杰a, 陈峰b, 赵柯a a 中国矿业大学和科技(北京), 化学和环境工程北京100083,中国 b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燃煤的碳能源,廊坊065001,中国 摘要 煤田火灾是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结果的释放多环芳烃化合物。在实验室用管式炉模拟中国北方内蒙古乌兰察布煤田的褐煤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以及16名美国环境保护机构的优先污染物多环芳烃的烟气进行吸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与其他燃烧方法PAH 排放明显增加,燃烧不完全的结果:这是归因于两个和三个苯环的物种形成,如萘,苊,和苊。苯并[a]芘,二苯并[a,h]蒽,和二苯并(a, n)蒽做出大的贡献的毒性当量(TEQ),虽然他们占PAHs的一小部分。随温度增加,总的PAH产量的峰值出现在800°C在1立方米/公斤空气/煤比的产量为923.41毫克/公斤。当空气/煤比的增加,多环芳烃的量随氧含量变化。在2立方米/公斤,486.07毫克/公斤的最小的PAH产量发生在800°C 的最大浓度最有毒的物种,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被发现。提高煤粒从0.25到20毫米的结果无论在产量和的PAH物种的毒性当量显著增长量。 关键词:多环芳香烃不完全燃烧褐煤煤田火灾毒性当量值 1 介绍 中国仍然是一个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和用户在世界(Dai等人。,2011)。高的煤炭生产量 在中国煤炭的使用导致了对大量的关注煤的燃烧和使用有毒物质释放(傣族任,2006;

戴等人,2011)。煤田火灾是重大灾害中国。每年,在煤田煤层自燃火灾不仅造成煤炭资源的巨大损失,而且给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质量恶化,生态灾害(elick奥基夫,2011;等人。,2011;席尔瓦等人,2011)。 煤田火灾有很大的不良影响空气污染,和影响空气变得严重一旦火灾成为表面火灾。破碎地层作为烟囱,污染气体的排放到环境中。从煤田火灾释放的污染物主要由气体如CO、CO2、SO2、NOx、饱和和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氢硫化物和其他光敏氧化剂和悬浮粉尘的重要问题(豪尔等人,2011;元和史密斯,2011)。 悬浮颗粒物来自煤炭燃烧或煤的形成植物冷杉可能包含一些有毒的微量元素,矿物质,或有毒的有机化合物,在上述的阈值限制水平这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Dai 等人,2005;pone et al等人。2007;stracher和泰勒,2004;田等人,2008)。火灾区域有高硫酸化和降尘率。在冬季燃煤形成烟雾和微粒影响能见度。煤田火灾的大量由于燃烧煤排放CO和CO2(卡拉等人,2009;豪尔等人,2011;kuenzer等人,2007;奥基夫等人,2011)。由于穷人住宅区取暖的不完全燃烧煤产生的CO,有毒气体具有停留时间长和高扩散性。如CO,H2,乙烯气体的生产,和丙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烧温度,和这些气体可以作为在一个煤矿火灾状态指示器。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硫氧化物的排放占主导地位从火灾区。产生有害硫氧化物,对结合颗粒湿度有影响。SO2的释放量取决于煤的硫含量,一般是较高的地区火灾增加了黄铁矿氧化而比火灾的。SO2具有低停留时间和可能有助于经典的烟雾酸雨的形成。氮氧化物形成的煤的高温氧化。在所有的氮氧化物,90–95%是没有,这是相当稳定,但能在空气中够与碳氢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自由基,形成1 -(2-吡啶偶氮)-2-萘酚(PAN)和烟雾。另外,不可与空气中的湿气反应形成硝酸。 煤炭燃烧产生大量的饱和与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各种各样的碳氢化合物

苯的同系物 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第2课时苯的同系物芳香烃的来源 及其应用??见学生用书P033 1.苯和甲苯相比较,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属于芳香烃 B.都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C.都能在空气中燃烧 D.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 B 解析苯和甲苯都含有苯环,A项正确;苯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B错误。 2.在苯的同系物中加入少量KMnO4酸性溶液,振荡后褪色,正确的解释为() A.苯的同系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比苯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多 B.苯环受侧链影响易被氧化 C.侧链受苯环影响易被氧化 D.由于苯环和侧链的相互影响均易被氧化 答案 C 解析在苯的同系物中,苯环和侧链相互影响,侧链受苯环影响,易被氧化;苯环受侧链影响,易被取代。 3.下列化合物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的是() A.乙苯B.乙炔 C.苯乙烯D.苯乙炔

答案 A 解析乙苯分子中甲基上的所有氢原子与苯环不可能共面;B 项,乙炔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C项,苯乙烯分子相当于苯环与乙烯两种分子模型的组合;D项,苯乙炔分子相当于苯环与乙炔两种分子模型的组合。 4.用一种试剂可将三种无色液体CCl4、苯、甲苯鉴别出来,该试剂是() A.硫酸溶液B.水 C.溴水D.KMnO4酸性溶液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鉴别问题,产生三种不同的现象方可鉴别开。 5.苯的同系物C8H10,在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与液溴反应,其中只能生成一种一溴代物的是() 答案 D 解析苯的同系物C8H10,在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与液溴反应,其中只能生成一种一溴代物,说明苯环上只有一种氢原子。A项 苯环上含有三种氢原子,错误;B项苯环上含有2种氢原子,错误;C项苯环上含有3种氢

多环芳烃来源和性质

多环芳烃来源和性质 自然源 主要包括燃烧(森林大火和火山喷发)和生物合成(沉积物成岩过程、生物转化过程和焦油矿坑内气体),未开采的煤、石油中也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 人为源 PAHs人为源来自于工业工艺过程、缺氧燃烧、垃圾焚烧和填埋、食品制作及直接的交通排放和同时伴随的轮胎磨损、路面磨损产生的沥青颗粒以及道路扬尘中,其数量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大大增加,占环境中多环芳烃总量的绝大部分;溢油事件也成为PAHs人为源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这类化合物存在着生物降解、水解、光作用裂解等消除方式,使得环境中的PAHs含量始终有一个动态的平衡,从而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浓度水平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加剧,破坏了其在环境中的动态平衡,使环境中的PAHs大量的增加。因此,如何加快PAHs在环境中的消除速度,减少PAHs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多环芳烃大部分是无色或淡黄色的结晶,个别具深色,熔点及沸点较高,蒸气压很小,大多不溶于水,易溶于苯类芳香性溶剂中,微溶于其他有机溶剂中,辛醇-水分配系数比较高。多环芳烃大多具有大的共扼体系,因此其溶液具有一定荧光。一般说来,随多环芳烃分子量的增加,熔沸点升高,蒸气压减小。多环芳烃的颜色、荧光性和溶解性主要与多环芳烃的共扼体系和分子苯环的排列方式有关.随p电子数的增多和p电子离域性的增强,颜色加深、荧光性增强,紫外吸收光谱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也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对直线状的多环芳烃,苯环数增多,辛醇-水分配系数增加,对苯环数相同的多环芳烃,苯环结构越“团簇”辛醇-水分配系数越大。 多环芳烃化学性质稳定.当它们发生反应时,趋向保留它们的共扼环状系,一般多通过亲电取代反应形成衍生物并代谢为最终致癌物的活泼形式。其基本单元是苯环,但化学性质与苯并不完全相似.分为以下几类 ⑴具有稠合多苯结构的化合物 如三亚苯、二苯并 [e,i]芘、四苯并 [a,c,h,j]葱等,与苯有相似的化学稳定性, 说明:电子在这些多环芳烃中的分布是和苯类似的。 图1x电子分布与苯类似的多环芳烃 ⑵呈直线排列的多环芳烃 !

选修5有机化学芳香烃教案

化学选修5第二章烃和卤代烃 第二节芳香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芳香烃的来源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并从中了解研究事物所应遵循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探究建议】 ①实验探究:苯的化学性质。②观察实验: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 溶液的作用。③阅读与交流:煤、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过程】 [引入]在烃类化合物中,有很多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这样的化合物属于芳香烃。我们已学习过最简单、最基本的芳香烃——苯。 [板书] 第二节芳香烃 一、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复习]请同学们回顾苯的结构、物理性质、主要化学性质。 [提问]1、物理性质: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2、现代科学对苯分子结构的研究: (1)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 (2)苯分子中碳碳键键长为40×10-10m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 3、(1)苯与液溴在铁粉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C6H6+Br2 C6H5Br+HBr。 (2)苯在特殊条件下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C6H6+3H2 C6H12。 (3) [讲述] 苯的分子组成为C6H6,从其分子组成上看具有很大的不饱和性,应具有不饱和

烃的性质。但实验表明苯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由此可知,苯在化学性质上与烯烃和炔烃明显不同。 大量的研究表明,苯为平面形分子,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碳碳键长完全相等,而且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 键之间。或均可。 [板书]1、结构:苯为平面正六边行结构,键角120°,碳碳键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完全相等。 [思考与交流] 1.烃均可以燃烧,但不同的烃燃烧现象不同。乙烯和乙炔燃烧时的火焰比甲烷的要明亮,并伴黑烟;而苯燃烧时的黑烟更多。请你分析产生不同燃烧现象的原因。 2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反应条件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 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苯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3.根据苯与溴、浓硝酸发生反应的条件,请你设计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方案。 [归纳]1、含碳量不同,含碳量:乙烷>乙烯>乙炔=苯,含碳量越高,燃烧越明亮,黑烟越多。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C6H6+Br2C6H5Br+HBr 液溴、铁粉做催化剂 苯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50℃~60℃水浴加 热、浓硫酸做催化剂 吸水剂 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C6H6+3H2 C6H12 镍做催化剂 3、 装置特点:⑴导管较长;导管口在液面上;不加热;⑵现象:烧瓶中液体轻微翻腾,有气体逸出;导管口有白雾生成;锥形瓶中生成浅黄色沉淀。⑶兼起冷凝器的作用;⑷防倒吸; ⑸白雾是HBr遇水蒸气产生的,可用AgNO3试剂检验。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迄今已发现有200多种PAHs,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致癌性,如苯并[α]芘,苯并[α]蒽等.PAHs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可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现,任何有有机物加工,废弃,燃烧或使用的地方都有可能产生多环芳烃.出口产品中多环芳烃。 PAHs主要包括16种同类物质: 16种常见多环芳香烃 1.NAP Naphthalene 萘 2 .ANY Acenaphthylene 苊烯 3.ANA Acenaphthene 苊 4.FLU Fluorene 芴 5.PHE Phenanthrene 菲 6.ANT Anthracene 蒽 7.FLT Fluoranthene 荧蒽 8.PYR Pyrene 芘 9.BaA Benzo(a)anthracene 苯并(a)蒽 10.CHR Chrysene 屈 11. BbF Benzo(b)fluoranthene 苯并(b)荧蒽 12. BKF Benzo(k)fluoranthene 苯并(k)荧蒽 13.BaP Benzo(a)pyrene 苯并(a)芘 14.IPY Indeno(1,2,3-cd)pyrene 茚苯(1,2,3-cd)芘 15.DBA Dibenzo(a,h)anthracene 二苯并(a, n)蒽 16.BPE Benzo(g,hi)perylene 苯并(ghi)北(二萘嵌苯) 1. 多环芳烃的分布 人类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煤炭,石油,汽油,木柴等燃料,可产生多环芳烃的污染.每公斤燃料燃烧所排出的苯并[α]芘量分别约为:煤炭67~137mg,木柴61~125mg,原油40~68mg,汽油12~50.4.因此,人类的外环境如大气,土壤和水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苯并[α]芘等多环芳烃.多环芳烃在大气的污染为其直接进入食品—落在蔬菜,水果,谷物和露天存放的粮食表面创造了条件.食用植物也可以从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及灌溉水中聚集这类

2019高中化学第1部分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讲义(含解析)苏教版

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 1.哪些实验事实能说明苯分子结构中并不存在碳碳双键? 提示:苯不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都能证明苯分子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 2.苯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哪些? 提示:苯能发生溴代、硝化反应,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能燃烧。 3.苯的二氯代物有几种?试写出其结构简式。 提示:苯的二氯代物有三种,分别为 [新知探究] 探究1(1)取1支试管,向其中加入2 mL甲苯,再加入3~5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 (2)取1支试管,向其中加入2 mL二甲苯,再加入3~5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 以上实验,各有什么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两支试管中液体均褪色;说明苯的同系物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探究2哪些实验事实说明在苯的同系物分子中,苯环与侧链之间发生了相互影响? 提示:(1)苯环对侧链的影响,使苯的同系物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烷烃不能。 (2)侧链对苯环的影响,如甲苯与硝酸反应使苯环上甲基的邻位和对位的氢原子变得活

泼,生成三硝基甲苯,而苯与硝酸反应只生成硝基苯。 探究3 苯的同系物是否都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提示:不一定;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连有氢原子时,才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如不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必记结论] 1.苯的同系物的概念 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的芳香烃。 2.结构特点 分子中只有一个苯环,苯环上的侧链全部是烷基。 3.通式 C n H 2n -6(n ≥6)。 4.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苯的同系物与苯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由于苯环和烷基的相互影响,使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与苯和烷烃又有些不同。 (1)氧化反应: ①苯的同系物中,与苯环直接连接的碳原子上连有氢原子时,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而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②均能燃烧,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通式为 C n H 2n -6+3n -32 O 2――→点燃 n CO 2+(n -3)H 2O 。 (2)取代反应: 甲苯能发生卤代、硝化等取代反应。 ①甲苯与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酸在30 ℃时主要得到邻硝基甲苯和对硝基甲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其来源于有机物热解和不完全燃烧, 在空气、水、土壤中广泛分布。由于食品产地环境受到污染, 致使PAHs在食 品中存在,同时加工方式不同, 也会影响食品中PAHs的含量。长期食用含有PAHs的食物对健康将产生潜在威胁[2-5]。不同国家和地区, 烹饪方法和饮 食习惯不同,从食品中摄入的PAHs量也不相同。 不同食品中含有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多环芳烃,其主要来源有以下3方面: (1)自 然界天然存在的,如植物、细菌、藻类的内源性合成,使得森林、土壤、海洋 沉积物中存在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2)环境污染造成的,现代工业生产和其它许 多方面要使用和产生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这些物质难免会有一些排放到食品的 生产环境如水源、土壤、空气、海洋中,从而对食品造成污染,这是目前食品 中多环芳烃最主要的来源;(3)食品加工和包装过程中产生的,如食品的烤、炸、熏制和包装材料、印刷油墨中多环芳烃污染,这也是食品中多环芳烃的重要来源。目前,各类食品已检测出20余种PAHs,其中以熏烤类食品污染最严重:如熏 肉吉有屈、苯并[b]荧蒽、苯并[e]芘、苯并[k]荧蒽、苯并[a]芘、1,2,5,6- 二苯并蒽、茚[1,2,3-cd]并芘等PAHs。王绪卿评价了14种熏烤肉中PAHs的污 染水平,并在19份腊昧肉中全部测出屈、苯并[e]芘、苯并[k]荧蒽,其中9份 样品苯并[a]芘量为0.34~27.56μg/kg。另据报道,尼日利亚各种熏烤鱼中均 含有PAHs。比较了现代烤炉与传统烤炉熏烤物中13种PAHs含量,前PAHs<4.5μg/kg。后者苯并[a]芘为0.2~4.1μg/kg(湿质量)。食用植物油及其加热产 物中均含有PAHs[6-7],而且加热后PAHs含量显著增加。实验表明,食用植物油 加温后B(a)P含量是加温前的2.33倍,1,2,5,6-二苯并蒽为4.17倍,而且油烟 雾中其含量更高,厨房空气气态样品中PAHs种类与含量均大于颗粒物,说明厨 房空气中PAHs可能主要是由于食品,特别是动植物蛋白以热油烹炸过程中形成。近年来在各种酒样中也发现了PAHs,但这方面研究尚待深入,Moret等在所有白 酒和啤酒中都检出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1,12-苯并苝、 茚[1,2,3-cd]并芘以及芴、苯并a蒽、1,2,5,6-二苯并蒽,其PAHs总量<0.72 μg/kg。目前, 各种蔬菜亦受到不同程度PAHs污染, 其来源可能是根系吸 收及叶面吸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1973)曾报道西红柿中苯并[a]芘为 0.2pg/kg,王爱玲等测定白菜和西红柿中苯并[a]芘分别为1.310~12.316μ g/kg和0.841~4.335μg/kg[8]。在食品制作的过程中,有许多制作方法是不可

第七章-多环芳烃

第七章 多环芳烃 1、 联苯及其衍生物 2、 稠环芳烃:萘、蒽、菲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1、 芳香体系与休克尔规则 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稠环芳烃萘蒽等衍生物的命名。 2.熟练掌握萘的化学性质及萘环上亲电取代产物的定位规律。 3.掌握H ückel 规则,理解芳香性的概念,能应用H ückel 规则判断环状化合物的芳香性。 分子中含有多个苯环的烃称作多环芳烃。多环芳烃可分如下三种: 联苯和联多苯类:这类多环芳烃分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直接以单键相联结。 稠环芳烃:这类多环芳烃分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以共用两个碳原子的方式相互稠合。 多苯代脂肪类:这类多环芳烃可看作是脂肪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氢原子被苯基取代。 7.1联苯及其衍生物 联苯是两个苯环通过单键直接连接起来的二环芳烃。 其结构为: 联苯为无色晶体,熔点70℃,沸点254℃。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因其沸点高和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所以工业上常用它作热传导介质(热载体)。 联苯的化学性质与苯相似,在两个苯环上均可发生磺化、硝化等取代反应。联苯环上碳原子的位置采用下列所示的编号来表示: 联苯可看作是苯的一个氢原子被苯基取代,而苯基是邻对位定位基,所以,当联苯发生取代反应时,取代基进入苯的对邻位和对位。但由于邻位上的空间位阻较大,主要生成对位产物。 7.2稠环芳烃 有多个苯环共用两个或多个碳原子稠合而成的芳烃称为稠环芳烃。简单的稠环芳烃如萘、蒽、菲等。稠环芳烃最重要的是萘。 7.2.1萘(naphthalene) 萘的结构:平面结构,所有的碳原子都是sp 2杂化的,是大π键体系。 分子中十个碳原子不是等同的,为了区别,对其编号如下: 12345 67 8 109αβααα β ββ1、4、5、8位又称为 位αβ2、3、6、7位又称为 位电荷密度αβ>

芳烃转化过程综述

芳烃转化过程综述 摘要本文献系统介绍了芳烃的基本定义及其主要产品苯、甲苯、二甲苯的主 要特点以及其在工业上的主要应用,综述了近些年来对芳烃生产、转化、分离技术在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概况及国内外芳烃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形势与生产格局,并展望了未来芳烃生产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芳烃,转化,苯,发展 1.概述[1] 芳烃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简称,亦称芳香烃,也是含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这类化合物从其碳氢比来看,具有高度不饱和性,但实际确实比较稳定的。与脂肪烃和脂环烃不同,其化学行为是:比较容易进行取代反应,不易进行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这种特性曾作为芳香性的标志。我们常说的芳烃,一般指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的芳烃,而不含苯环结构的芳烃,称为非苯芳烃。芳烃中的“三苯”(苯、甲苯、二甲苯,简称BTX)和烯烃中的“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是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具有重要地位。芳烃中以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异丙苯、十二烷基苯和萘最为重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增塑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香料、专业化学品等工业。对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工业所需要的芳烃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苯可以用来合成苯乙烯、环己烷、苯酚、苯胺及烷基苯等;甲苯不仅是有机合成的优良溶剂,而且可以很撑异氰酸酯、甲酚,或通过歧化和脱烷基制备苯;二甲苯和乙苯同属C8 芳烃,二甲苯异构体分别为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工业上常用术语的“混合二甲苯”实际上是乙苯和三个二甲苯异构体组成的混合物。对二甲苯主要用于生产对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反应生成的聚酯用于生产纤维、胶片和树脂,是最重要的合成纤维和塑料之一;邻二甲苯主要用途是生产邻苯二甲酸酐,进而生产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间二甲苯的主要用途是生产间苯二甲酸及少量的间苯二腈,后者是生产杀菌剂的单体,间苯二甲酸则是生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基础原料;乙苯的主要用途是制取苯乙烯,进而生产丁苯橡胶和苯乙烯塑料等。C9 芳烃组分中,异丙苯用于生产苯酚/丙酮的量最大,但在C9 芳烃组分中的含量太低,故工业上均由苯烃法生产。偏三甲苯主要用于生产偏苯三酸,进而生产幼稚增塑剂、醇酸树脂涂料、聚酰亚胺树脂、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的固化剂等。相当数量的偏三甲苯还用于维生素E等药品的生产。均三甲苯用于生产均苯三酸(进而制取醇酸树脂和增塑剂)以及染料中间体、橡胶和塑料等的稳定剂。C10 芳烃中均四甲苯的主要用途是生产均苯四酸酐,进而制取聚酰亚胺等耐热性树脂,大量用与国防和航空工业等尖端部门,也用佐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和耐高温增塑剂。对二已苯用佐对二甲苯吸附分离中的脱附剂。萘主要用于生产染料、润滑剂、杀虫剂、防蛀剂等。

多环芳烃的种类

参考文献 [1] 王秉栋. 食品卫生检验手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 刘淑琴, 王鹏. 多环芳烃与致癌性[J]. 环境保护, 1995, 9: 42-45. [3] 段小丽, 魏复盛. 苯并[a]芘的环境污染、健康危害及研究热点问题[J]. 世界科技研究与 发展, 2002, 24(1): 161-171. [4] 彭华, 李明, 王玲玲等. 河南省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中多环芳烃污染状况的研究[J]. 中 国环境监测, 2004, 20(3): 17-19. [5] 刘建华, 祁士华, 张干等. 拉萨市拉鲁湿地多环芳烃污染及其来源[J]. 物探与化探, 2003, 27(6): 490-492. [6] 张根旺. 油脂中多环芳烃污染及其控制[J]. 粮食与油脂, 2007(6): 5-7. [7] GB/T 5009. 27-2003, 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S]. [8] 李进伟, 王兴国, 金青哲. 食用油中苯并芘的来源、检测和控制[J]. 中国油脂, 2011, 36(6): 7-11. [9] 夏红. 浊点萃取法预浓缩食用油中多环芳烃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08(6): 209-212. [10] 詹铭, 李腾峰, 俞文清. 橄榄油中5种多环芳烃的测定[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8, 20(8): 411-412. [11] 李春篱, 梁春群, 陈同欢等. 荧光光度法测定食用油中的苯并(a)芘[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8, 37(2): 26-41. [12] 王建华, 郭翠, 庞国芳等. GPC净化-同位素稀释内标定量GC-MS对植物油中多环芳烃 的测定[J]. 分析测试报, 2009, 28(3): 267-271. [13] 田玉霞, 孟橘. 食用油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J]. 中国油脂, 2012, 37(3): 69-73. [14] 周永生, 罗士平, 孔泳.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地沟油中胆固醇[J]. 技术与 应用, 2012, 30(2): 207-210. [15] 邱如斌, 章汝平, 林水东. 恒能量同步荧光法测定食用油中的多环芳烃[J]光谱实验室, 2011, 28(2): 777-781. [16] 何立芳, 林丹丽, 李耀群. 同步荧光分析法的应用及其新进展[J]. 化学进展, 2004,16(6): 879-885. [17] Inman E L, Winefordner J D. Anal.chem., 1982, 54:2018-2022. [18] Kerkhoff M J, Hles L A, Winefodner J D. Anal.chem., 1985, 57:1673-1676. [19] 何立芳, 林丹丽, 李耀群. 多环芳烃混合物的快速导数-恒能量同步荧光光谱分析[J]. 应用化学, 2004, 21(9): 937-940. [20] Patra D.et al. Ru nanoparticles immobilized on montmorillonite by ionic liquids : a highly efficient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the hydrogenation of benzene[J ] Trends in Anal. Chem.,2002, 21(12): 787. [21] 李耀群, 时宁, 钱方等. 导数-恒能量同步荧光法同时测定芴、苊、蒽和苝, 高等学校化 学学报, 1997, 418(4): 538-540. [22] D.Patra, A.K. Ionic Liquid Assisted Immobilization of Rh on Attapulgite[J]. Mishra, Talanta, 2001, 55(2): 143—153.

化学选修5练习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苯的同系物 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为苯的同系物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根据苯的同系物的概念:含有一个苯环;侧链为烷基。可推知③④对。 答案:B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芳香烃的分子通式是C n H2n-6(n>6) B.苯的同系物是分子中仅含有一个苯环的所有烃类物质 C.苯和甲苯都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苯和甲苯都能与卤素单质、硝酸等发生取代反应 解析:A项,苯的同系物的分子通式为C n H2n-6(n≥6);B项,苯的同系物不包含苯,而苯也是含苯环的烃,且苯的同系物侧链为饱和烷烃基;C项,甲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答案:D 3.下列变化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苯与溴水混合,水层褪色 B.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甲苯制三硝基甲苯 D.苯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六氯环己烷 答案:C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芳香烃主要来源于分馏煤焦油和石油的催化重整 B.苯的同系物均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C.含苯环的烃都是芳香烃 D.用分子筛固体催化剂工艺生产乙苯,可大幅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环境效益答案:B 5.下列有关甲苯的实验事实中,能说明侧链对苯环性质有影响的是() A.甲苯与硝酸反应生成三硝基甲苯

B.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甲苯燃烧产生带浓烟的火焰 D.1mol甲苯与3molH2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A 6.(2014·经典习题选萃)在苯的同系物中加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后褪色,正确的解释为() A.苯的同系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比苯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多 B.苯环受侧链影响易被氧化 C.侧链受苯环影响易被氧化 D.由于苯环和侧链的相互影响均易被氧化 解析:在苯的同系物中,苯环和侧链相互影响,侧链受苯环影响,易被氧化;苯环受侧链的影响,易被取代。 答案:C 7.间二甲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NO2取代后,其一元取代产物的同分异构体有() A.1种B.2种 C.3种D.4种 解析:判断因取代基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同分异构体时,通常采用“对称轴”法。即在被取代的主体结构中,找出对称轴,取代基只能在对称轴的一侧,或是在对称轴上而不能越过对称轴(针对一元取代物而言)。如二甲苯的对称轴如下(虚线表示): 邻二甲苯(小圆圈表示能被取代的位置),间二甲苯 ,对二甲苯。因此,邻、间、对二甲苯苯环上的一元取代物分别有2、3、1种。 答案:C 8.下列叙述中,错误 ..的是() 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反应生成硝基苯 B.苯乙烯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加氢可生成乙基环己烷

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1

高二化学选修 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单元测试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选择题 1、从煤焦油中获得芳香烃的方法是 A 、干馏 B 、裂化 C 、催化重整 D 、分馏 2、要鉴别己烯中是否混有少量甲苯,最恰当的实验方法是 A 、先加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然后再加入溴水 B 、先加适量溴水,然后再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 、点燃这种液体,然后再观察火焰是否有浓烟 D 、加入浓硫酸与浓硝酸后加热 3、下列物质中既不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的CCl 4溶液褪色的是 A 、 B 、 C 、 D 、 4、已知四苯甲烷的结构式如右,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它属于苯的同系物 B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C 、它的分子式为C 25H 24 D 、它的一氯代物有三种同分异构体 5、用式量为43的烷基取代甲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所得芳香烃产物的数目为 A 3 B 4 C 5 D 6 6、联苯的结构简式如下,下列有关联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分子中含有6个碳碳双键 B 、1mol 联苯最多可以和6molH 2发生加成反应 C 、它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也容量被强氧化剂氧化 D 、它和蒽( )同属于芳香烃,两者互为同系物 7、甲苯与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酸在300C 发生反应获得的产物主要是 A 、间硝基甲苯 B 、2、4、6—三硝基甲苯 C 、邻硝基甲苯和对硝基甲苯 D 、三硝基甲苯 8、下列有关反应和反应类型不相符的是 A 、甲苯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合反应制TNT (取代反应) B 、苯与乙烯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制取乙苯 (取代反应) C 、甲苯与酸性KMnO 4溶液反应 (氧化反应) D 、甲苯制取甲基环已烷 (加成反应) 9、某苯的同系物分子式为C 11H 16,其中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成苯甲酸的同分异构体有 A 、7种 B 、8种 C 、9种 D 、6种 10、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A 、苯和乙炔 B 、甲苯和二甲苯 C 、硝基苯和三硝基甲苯 D 、乙烯和丁二烯 11、下列关于芳香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C C CH 2CH 3C CH 3CH 3 CH 3 CH CH 3 CH 3

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3.2.2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

§3-2-2 芳香烃的来源与应用(12) ●学习目标①掌握芳香烃、苯的同系物的概念结构与性质。②了解煤的干馏与综合应用 ●重点难点芳香烃的性质 【活动一课前自学与检测】 知识点一芳香烃的来源 1.芳香烃的定义: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几个的烃。 2.芳香烃最初来源于中。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现代工业生产中芳香烃主要来 源于石油化学工业的和。 3.应用:简单的芳香烃,如苯、甲苯等可用于合成炸药、燃料、药品、合成纤维等。 4.煤的综合应用:①煤的干馏(焦化)是指,得到的产品有。 ②煤的综合应用有煤的汽化与液化,是将煤,属于变化。知识点二苯的同系物 苯的同系物 化学通式 结构特点①分子中含有一个;②与苯环相连的是。 苯的同系物与苯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由于苯环和烷基的相互影响,使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与苯和烷烃又有些不同。 主要化学性质(1)取代反应: ①硝化: + HNO3→ ②卤代: + Br2→(任意写一种产物) (2)能发生加成反应: + H2→ (3)易氧化,部分苯的同系物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A.芳香烃的分子通式为C n H2n-6(n≥6,且n为正整数) B.苯的同系物是分子中仅含有一个苯环的所有烃类化合物 C.苯和甲苯都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苯和甲苯都能与卤素单质、硝酸等发生取代反应 【检测2】丙基取代甲苯苯环上的1个氢原子,所得芳香烃产物数目为() —CH →

A.1种B.3种C.6种D.8种 【活动二课堂学习与探究】 考点探究---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芳香烃是指含有苯环的烃 B.含有苯环的烃都是苯的同系物 C.由于侧链对苯环的影响,所以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煤中含有大量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可以通过干馏的方法将其提纯出来【例2】对于苯乙烯()的下列叙述:①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②可发生加聚反应; ③可溶于水;④可溶于苯;⑤能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⑥所有的原子可能共平面。其中正确的是() A.仅①②④⑤B.仅①②⑤⑥C.仅①②④⑤⑥D.全部正确 【例3】苯环对侧链的影响,使得侧链能被氧化(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要有氢原子);侧链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环中的氢原子变得更易发生取代反应,用化学方 程式举例说明。 【例4】某芳香烃A,分子式为C9H12。在光照下用Br2溴化A得到3种一溴衍生物(B1、B2、B3)。 在铁催化作用下用Br2溴化A也得到2种一溴衍生物(C1和C2);C1和C2在铁催化下继 续溴化,则总共得到4种二溴衍生物(D1、D2、D3、D4)。试写出以下结构简式: B1、B2、B3:C1、C2: D1、D2、D3、D4: 【活动三课堂学习效果检测】 1.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甲苯、己烯、四氯化碳、碘化钾溶液区别开来,该试剂可以是() A.高锰酸钾溶液B.溴水C.溴化钾溶液D.硝酸银溶液 2.柑橘中柠檬烯的结构可表示为,下列关于这种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与苯的结构相似,性质也相似B.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易发生取代反应,难发生加成反应D.该物质极易溶于水 3.侧链上共含有3个碳原子的甲苯的同系物共有() A.1种B.3种C.6种D.8种 4.某烃的分子式为C10H14,它不能使溴水褪色,但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分子结构中只含有一个烷基,符合条件的烃有() A.2种B.3种C.4种D.5种 5.下列物质一定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高二化学 2_2_2 芳香烃(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及来源)教学设计

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及来源

其中①、③、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②、④、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苯的同系物有哪些化学性质?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如何书写? 自主学 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8~39,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一、苯的同系物 1.苯的同系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苯的同系物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________取代后的产物,其分子 中只有一个________,侧链都是________,通式为 ________________。 2.常见的苯的同系物 甲苯:____________,邻二甲苯:_____________, 间二甲苯:____________,对二甲苯:______________, 乙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甲苯、二甲苯等苯的同系物能被酸性KMnO4溶液________而使 其褪色。 ②均能燃烧,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通式为:_______________。 (2)取代反应 甲苯与浓硝酸和浓H2SO4的混合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三硝基 甲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芳香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1.定义 思考, 按照 老师 引导 的思 路进 行阅 读,小 组内 讨论, 代表 回答。 通过阅 读,培养 学生的 自主学 习能力 和团队 合作精 神。

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________的烃。 2.来源 (1)1845年至20世纪40年代________是芳香烃的主要来源。 (2)20世纪40年代以后,通过石油化学工业中的________获得。3.应用 简单的芳香烃,如苯、甲苯等可用于合成炸药、染料、药品、农药、合成材料等。 拓展延 伸一、苯的同系物 1.苯的同系物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的产物。其结构特 点是分子中只有一个苯环,苯环上的侧链全部是烷基。甲苯、二 甲苯是较重要的苯的同系物。苯及其同系物的通式是C n H2n- 6(n≥6)。 2.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书写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时,苯环不变,变换取代基的位置 及取代基碳链的长短,便可以写出。如C8H10对应的苯的同系物的 同分异构体有: 3.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由于苯环与侧链的相互影响,使苯的同系物与苯相比,既有相似 之外又有不同之处。 (1)与苯 化学性质 的相似之 处 ①能燃烧,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烟,其燃烧 通式为: ②能与卤素单质(X2)、浓硝酸等发生取代反应 ③与H2等发生加成反应,如: ①由于苯环上侧链的影响,使苯的同系物的苯环上氢原子的活性 增强,发生的取代反应有所不同,例如: 根据 课堂 内容 进行 知识 的提 升。 通过对 苯的同 系物结 构与性 质、常见 有机物 的鉴别 方法的 拓展,把 零散的 认识升 华到系 统认识。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PAHs)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迄今已发现有几百种PAHs,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致癌性,如苯并[α]芘、苯并[α]蒽等。PAHs 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可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现,任何有有机物加工、废弃、燃烧或使用的地方都有可能产生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的致癌性已被人们研究了200多年,早在1775年,英国医生波特(Pott)就观察到烟囱清洁工常患阴囊皮肤癌,相信阴囊癌的高发病率与他们频繁接触烟灰(煤焦油)有关。到了二十世纪,文献大量报道了石蜡精炼、鲸油加工和煤焦油工业工人高发皮肤癌的现象。在1920s-1930s,科学家从煤焦油中分离出多种化合物。通过生物效应实验,即动物致癌性试验确定了多环芳烃中的苯并[a]芘等具有致癌作用。1950s以前,多环芳烃曾被认为最主要的致癌因素而受到广泛的注意和研究。1950s以后各种不同类型的致癌物大量发现,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认识到多环芳烃只是众多类型致癌物的一类。但是,这并没有因此降低了致癌性多环芳烃的重要性。首先,它至今仍是数量上最多的一类致癌物,在总数己达1000多种的致癌物中,多环芳烃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其次,它是分布最广的环境致癌物。近年来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空气、土壤、水体、植物等无不受到多环芳烃的污染。其三,它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环境致癌物。人类日常生活的某些活动以及某些嗜好常与多环芳烃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如吸烟这个嗜好就是产生多环芳烃的重要来源,并已证实是诱发人类肺癌的重要因素;再如油脂食物的煎、烘、熏等烹调过程也产生致癌性多环芳烃,并被认为是某些地区胃癌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某些偏僻山区的当地居民有室内烤火的习惯,由煤和木材燃烧产生的多环芳烃就弥漫在室内,造成室内极高的多环芳烃浓度,由此造成当地居民中某些呼吸道癌症发病率的升高。多环芳烃不仅具有致癌作用,而且还具有对机体的免疫抑制反应、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 由于PAHs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以及污染范围的广泛性,所以被各国列为优先控制的环境污染物。至目前,国内外对PAHs毒理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现将其近年来的PAHs 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一. PAHs的免疫抑制反应研究 PAHs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反应,表现为血清免疫学指标的改变。动物试验表明,烹饪油烟冷凝物对小鼠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其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要比B淋巴细胞更为明显。研究表明,BaP体内染毒对小鼠T淋巴细胞产IL-2(白细胞介素一2)的能力有抑制作用,并影响小鼠脾淋巴细胞的钙稳态。从而导致了机体的免疫抑制反应。工人接触PAHs后有免疫抑制现象,波兰焦炉工血清IgG和IgA明显降低(P<0.001),而血清lgM和lgE都有增高趋势。因此强调工人若长期暴露于PAHs则应定期监测免疫抑制反应水平。 二. PAHs的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化学致癌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化学致癌物可分为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多环芳烃属于后者,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为数最多的一类化学致癌物。 由于苯并[a]芘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而且致癌性很强,故经常以B[a]P作为PAHs的代表。动物实验已证明B[a]P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经多年研究证明,B[a]P 本身是“前致癌物”,需在体内代谢转化后方成为“终致癌物”。B[a]P进入人体后,有很少一部分以原形从尿或经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经肝、肺细胞微粒体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氧化形成环氧化物,然后氧环打开,第10位上的亲电子阳离子与细胞大分子(DNA、RNA、蛋白质等)共价结合,构成癌变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