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字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模式

《小学写字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模式
《小学写字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模式

小学写字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在横格中有效写字教学

“教学模式”

山东省益都师范附小课题组

一、“小学生在横格中有效写字教学模式”形成简介

“小学写字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在横格中有效写字教学”是潍坊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之一,我校于2010年4月正式启动本课题的研究。课题工作组专门召开了教研组组长以及教学人员课题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所形成的预期成果以及以什么方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与会期间,大家畅所欲言,讨论热烈。初步形成了研究方案:

1、由教务处主任冀颖牵头,语文研究组长国炳臣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学科教研组长全员参与,全校教师为成员,组成课题研究小组。

2、课题组织管理采用多层次分级管理。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课题的正常活动。要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及时总结研究情况,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

3、为了尽快探索一套具有科学性高、指导性强、易于操作的有效写字教学的模式,课题组成员结合本校实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形成了下列教学模式:““三全”展开,指导有方;率先垂范,学有榜样;勤学苦练,展示辉煌。”

二、“小学生在横格中有效写字教学模式”解读:

有效写字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写字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

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一)“三全”展开,指导有方

1、“三全”展开

我校有效写字教学工作围绕“全员、全科、全程”展开。“全员”,即写规范字是对每一位师生的要求。“全科”,即抓写规范字是所有任课老师的共同任务。“全程”,即师生在校的每一天都要写规范字,持之以恒。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好所教学科与有效写字教学的整合。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有效写字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为课堂教学主旨;形成以写字课为主,其它课为辅的有效教学机制。力求做到三个结合:认字和写字的有机结合;有效写字和训练“两姿”有机结合;写字技巧与审美教育、品性教育有机结合。教师每一堂课的板书,都要事先设计,提前练习,书写规范,美观得体。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给学生一种书写美的享受。

语文教师担任所教班级的写字课老师。学校经常利用每周二下午的业务学习时间举行写字教研活动。聘请书法专家到学校为老师作写字专题讲座,老师之间经常举行写字教学观摩。在写字教学观摩课中,授课老师力求对每堂写字课都进行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确实体现其有

效性,课堂理念体现写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恒”字,教学结果体现“一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剔除一切无用的教学环节,课堂上老师的指导体现出写字教学的有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放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得到写字技艺提高,审美情趣的陶冶,写字水平的全面提升。

2、指导有方

长期以来,益都师范附小的全体教师都把有效写字教学放在心中,时时不忘自己所肩负的指导责任,力求体现“指导有方”。

(1)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基础。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基础。从一年级开始,课任教师对学生的写字姿势就有严格的要求:每写必做到三个“一”:眼睛离纸一尺,指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我们深深地知道:写字姿势的教学是一项长期工作,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为有效写字教学创造一个有利的先决条件。

(2)写字方法指导体现科学

A、先读后写。

古人画竹,有“胸有成竹”的故事。在写字课教学中,科学地引导学生“读字”是关键的一环。具体指导为让学生先熟读某字,然后潜心静气地琢磨推敲这个字的布局特征,运笔特征。然后再引导学生把思维扩展到同类字,同类部首,把“读字”提升到理性,争取使学

生作到“静观默然,烂熟于心”。比如“口”,就可通过“品”“中”“唱”等字概括其书写规律:上放下收,稳中有动。

B、先比后写

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采用先比较后练写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教卧钩和弯钩,可先让学生比较卧钩和弯钩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比较这两个笔画的相同点是起笔轻,行笔渐重,钩处稍倾,向左上方轻快钩出。不同点是运笔的速度不同,卧钩轻快,弯钩稍慢;行笔的方向不同,卧钩向右下方行笔,弯钩向下行笔,弧度大小不同,卧钩有一定的弧度,弯钩略带弧度。这样仔细加以比较,学生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笔听使唤。

(3)科学地选择书写工具

书写工具的选择也有它的科学性。学生刚上一年级,驾驭书写工具的能力很弱,在书写的过程中常常出错,往往要借助橡皮更正错误。铅笔就是低年级学生的首选书写工具。特别适合一二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书写能力的提高,到了中年级(特别是三年级)就要学会使用钢笔进行书写。虽然都是硬笔,但又各有各的特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书写工具,讲清楚各种铅笔和钢笔的不同特性,并加示范,讲解,练习,让学生体会其特性的不同。

(4)字体选择有讲究

在小学阶段,以楷书为主,特别是在一至四年级,到五六年级,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行楷字体的练习。当然,能进行行楷练习的学生必须是在写字功底方面较高的学生。没有达到一定的写字基本功,

就没有必要进行行楷的练习。

(5)练习写字有规律

以苏教版课后生字条为范字,采用:“看一看→描一描→写一写→比一比→再写一写”的方法。

(6)练习格的使用有玄机

“一二年级是基础,三年级是关键,形成能力是根本”。这是有效写字教学所遵循的原则。也就是说:一二年级重点训练好学生在米字格、田字格、方格中写字,力求把字写在格的中间;三年级让学生明白“格”的演变规律:知道“米字格”去掉对角线就是“田字格”,“田字格”去掉横中线和竖中线就是“方格”,“方格”去掉左右两条竖边线就是“横格”,“横格”去掉上下两条边线就是“无格”。

在一年级,为了使学生能把字写在格的中间,正确阅读各笔画的形态和位置,让学生体会字的中心和重心,教学时先用米字格练习书写,之后使用田字格,至二年级就使用方格进行练习。到了三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横格中练习写字,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使用横格进行练习。这一阶段比较特殊,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也是教师“指导有方”的关键所在。此练习可持续到五年级。到了六年级,一些课堂作业本已经变成了“无格”的了,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无格”书写的训练了。在“米字格、田字格、方格”中写字要把字写在中间,在横格中写字当然也要写在横格的中间。在“无格”中写字要使每个字的中心对齐在一条横线上。学生这样长期练习,形成写字能力,是他们终生受益的一种学习,也就达到了“有

效写字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率先垂范,学有榜样

1、率先垂范

作为益都师范附小的一名教师,四项基本功训练是每天的必修科目。有效写字教学更是进入校门的第一件必做的事情。学校大门北边的墙上便是一块长8米、宽2米的巨型玻璃黑板,黑板的上方用正楷写着16个红色大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率先垂范。下边是全校148名教师的名字。每一位教师进入校门后,拿起粉笔,走到大黑板前,在自己的名下,规范地书写一行汉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建校至今从未间断。这种做法,是教师率先垂范写规范字的有力佐证。目的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榜样,为学生提供观摩的汉字,给他们留下欣赏的机会。学生进入校门,一边欣赏自己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一边学习老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求学精神。

2、学有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有效写字教学这方面,榜样的作用更是巨大的。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写字方面给自己找出一个榜样,供自己在写字方面学习。这个榜样可以是自己崇拜的书法家,可以是自己的老师,也可以是自己身边写字好的同学。要时常向榜样学习,从榜样的向上汲取写字的营养,例如,字体的确定,练字精神,刻苦程度等。经常与榜样比一比字体的差距,学一学的练字精神,写字技巧、技艺……

(三)勤学苦练,展示辉煌

1、勤学苦练

勤学苦练是根本。有效写字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写字水平和写字技艺的提高。实现这一目标的直接手段和唯一手段就是学生的写字训练。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学生自己。教师的课堂教学即使再有效,如果没有学生的写字练习,没有学生持之以恒的勤学苦练,其结果

就是老师的无效教学。正因为此,学生的书写练习,就成了实现有效写字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我们除了在写字课上留给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外,还充分利用午后时间和大课间时间,定时定量布置相应的写字作业,让学生勤加练习,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写字练习。所有科目的作业,书写一律认真,确保写字教学的全科性。

2、展示辉煌

学校注重写字氛围的营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强调树立“有字必规范,写字必认真”的意识。无论是班级布置,还是校园环境设计所出现的字一定要规范、美观。学校走廊内的文化墙,是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天地。手抄报、儿童画、书法作品、剪纸等琳琅满目。每个班级的板报中设有写字角,教师把学生优秀作品或进步作品贴在板报中,让同学们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这一举措既展示了学生才能,又促进学生写字训练,一举两得。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节,其间可展览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为学生的有效写字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浓厚的写字氛围既调动了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和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心灵,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功效。

学业检测有成效。所有科任教师对学生的作业都要实行等级评价。任何科目、任何一次作业除对学生作业的对错进行评价外,还要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评价。在单元检测时,各科检测题都要把书写作为单元检测的一个知识测试点。

高中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渗透作用

高中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渗透作用 发表时间:2009-07-10T16:21:02.09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林庆旺[导读] 本文将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浅谈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学习模式的渗透作用。 高中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渗透作用 林庆旺 摘要:研究性学习正被大家所拥护、提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承受着各种批判,事实证明,传统教学有它存在的意义,而研究性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渗透作用,二者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创设了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各种目的。本文将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浅谈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学习模式的渗透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模式;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林庆旺,任教于浙江温州苍南县宜山高级中学。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特点 学习有很多种方式,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谈特谈学习方式的改变。大部分都认为学习方式应该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向现代化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变。那么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事实证明几十年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不是完全的失败教育,否则,我们国家就不会有如此迅速的发展,也不会有“神舟五号”在太空遨游,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中大显身手。显然,传统模式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它的存在的确带来了较多弊端,那么如何才能改善这种局面呢? 在长期以来的学科课程中,人们特别重视陈述性知识而忽视程序性知识,忽视科学学习方法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习惯于50甚至60、70来个学生济济一堂,教师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讲,是绝对的权威。同时,教材又将大纲所规定的许多知识点以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必然导致“灌输——记忆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被重视,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个性受到压抑,独立思考被扼杀,学生的心灵自由被禁锢。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吃现成饭”的思维定势,不能形成独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难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 目前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在目标内容和方式上都力求改变这种局面,而研究性学习正好是当前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一个新的教学理论体系。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学科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教育有过这样的阐述:“没有自我参与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课堂是最应该具有生命力的地方,而研究性学习它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发现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二、研究性学习可以渗透于传统模式中 但作为学习方式,这两种形式应该是可以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更不能代替接受性学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变接受性学习为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体。从本质上讲,学习方式应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应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主导地位,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完全渗透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发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冲突。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存在于特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堂,它也可以贯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是需要我们教师做一定的引导工作,需要教师们对固定的教材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改变以听讲和做题为主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而进行以体验和探究为主的主动性学习。接下来就以高一英语课本的个别单元为例,说明教师可以以固定的教材为载体,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向无限的知识空间延伸。 高中英语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课题,每个课题都为我们创造了尝试各种学习方式的机会。比如Britain and Ireland 这个单元,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对话课开始出现了,Scotland, Ireland 与 England 这几个不同的名词,学生们对这三个地方,对各地的来源、不同特点等会产生好奇心。此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内进行讨论,尽量搜索他们各自脑中已存在的有关这个国家的所有知识。然后引入该课时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在学生掌握该课的重要句型及知识点之后,组织他们用所学知识进一步讨论相关英国的某些话题。为了为第二课时——阅读课做好准备,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或设一节开放性课堂由学生有任务性的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四、五个人组成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图书馆,Internet等途径调查有关英国这一国家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了解各种知识,比如:英国国家的地理知识,行政区域的形成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建筑物,也可了解莎士比亚,丘吉尔,撒切尔夫人,等个别著名人物。在第二课时中先让学生们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学习该课的相关知识点,掌握一些重要的词汇语句型,为提高各方面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然后再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们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和他们课前所了解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就由学生们以导游的形式向全班介绍他们课内外所了解到的有关知识。接受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结合,不仅有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体,有更多的时间开口表达自己,充分展现英语语言课堂的特色,有更多实践口语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同时,这样在体验中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另外还可以对英国历史、人文地理,文化进行一次了解与研究,引导学生无意中进行跨科学习,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 三、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模式的渗透作用 这种结合方式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学科、教材为中心的封闭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分解离析的认识活动。比如,同样是记忆,未曾经历体验过的记忆犹如过客,而在体验基础上的记忆则如同经过消化后摄取的营养。而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则是经历撞击、感悟等心智活动后的深度的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渗透作用,恰恰在于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各种不足,创造不同情景与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

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改革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传授灌输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依据小学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科学探究真正作为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途径,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按照知识建构的科学模式发展,并以此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该模式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也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它体现问题来源于生活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倡导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遵循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为避免出现运用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探究、评价学习活动,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去探究、发现与创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探究、发现、建构知识过程的有机统一。

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成果概述(郭振峰).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成果概述 一、课题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 批准立项时间:2010年 5月 30日 课题类别: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1024039 课题负责人:郭振峰 负责人所在单位:清河县城关中心校区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 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 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 已成为小学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条中,对“师生互动”问题有这样的论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一方面,进入 21世纪以来,教学改革的呼声席卷教学界,小学教学改革也风起云涌。“师生互动” 一词被频繁运用, 在各教学学科与活动中处处可见。师生互动是教改的一面旗帜,成为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革命。 (2但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尚未见小学课堂教学中系统地研究师生互动的具体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报导。本地区尚未师生互动方式及其可行性、有效性的系统研究和成果,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缺乏可供借鉴的程式化的、理性整理的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报复。 3.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理论意义: (1 师生互动教学有利于推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2 师生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3 师生互动教学有利于树立师生关系新观念。 (4师生互动教学符合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实践价值: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将努力建构起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 充实和发展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的实施将为成功实现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提供成功的案例。 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可以给广大的校长和教师研究出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模式, 使大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少走些弯路,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提供保障, 同时对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也一定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1998年南京市教研室提出了“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大单元教学模式有八种课型(预习课、讲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作文课、测评课)。我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这八种课型,有机地引入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创造一片学习的蓝天碧海,大大地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一、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对象。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矿藏。特别是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作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的基本实施流程有两种,其一是:理解课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总结评价。 例如:我教《社戏》时,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线索,理解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之后,把“社戏探美”作为该课学习探究的话题。在大组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谈“社戏的景美、情美”,有的小组谈“船头看戏朦胧美”,有的小组谈“归航偷豆三美”,等等。其中,对“偷豆三美”的探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探得的三美是“农家子弟情意美”、“偷豆全程童趣美”、“行文构思照应美”。“农家子弟情意美”表现在孩子们偷豆偷的不是别人的豆,偷的是自家的豆,“偷豆”表现了农家子弟的美德,也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偷豆全程童趣美”表现在作者写了建议偷豆、商议偷法、偷豆入舱、剥豆、煮豆、吃豆、抛豆壳等全过程,偷豆全程富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读了令人陶醉,特别有意思的是用了八公公柴火,还认真研究对付八公公的策略,真让人忍俊不禁,更使看社戏归途中的这场“小戏”平添了一份童趣。“构思引文照应美”表现在构思缜密,文笔美妙。前文写去赵庄看戏途中“两岸的豆麦”,表明有豆可偷;归航途中,夜深人饥,此时偷豆势在必行;八公公船上柴火现成,煮豆条件具备。“有豆”、“人饥”、“有柴火”就构成了合情合理的偷豆“小戏”。 单篇课文深入探究型的实施流程之二是: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成果汇报——总结评价。 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我指导学生直接把课文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一开始就确定课文需探究的问题:“奥楚蔑洛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变色龙为什么变色及变色的原因?”“契诃夫为什么写《变色龙》?”“契诃夫和他的作品。”针对上述问题,学生按小组选题,然后分头对课文探究并查找资料,从不同的途径查找专家对《变色龙》的分析文章及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和传记类文章,如康林的《谈契诃夫的〈变色龙〉》,张发安的《〈变色龙〉的主题分析》,石延明的《谈〈变色龙〉运用对话的艺术》,章涛的《谈〈变色龙〉的第二主题》,以及《契诃夫小说选》,叶尔米洛夫的《契诃夫传》等。我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每一个小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整合,启发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再指导每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文字材料。最后在活动课和测评课上,每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有的小组小品表演,把研究成果设计成艺术学院表演系招生,应试者按主考官要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流派具有渊源关系。任何教学模式不管自觉与否都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托或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因此,可以说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的灵魂。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受多种教育理论的影响,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提高了认识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人的知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的说来,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方法,贯彻“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探究式教学正是贯彻这一哲学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学生原来的认识结构基础上,通过深入探究,不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探究式教学影响重大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而形成的理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教学就是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构建他们的知识,更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多元智力理论。哈佛大学霍华德加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中把智力定义为“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同时,他认为人的智力是一组智力而不是一种能力,至少包括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要求教学要成为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的活动。研究型课程打破了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载体,使教学的过程更多元化,具有综合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也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而不单纯是竞争的关系。由于不同的智力领域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并有着独特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的指导。由于探究式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分工和自己的选择,老师在交流和指导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具体的建议,更多元的评价标准,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和成功机会。 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理性,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长态度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到实现。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我校组织的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其结果反映出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共性问题:一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教学盲然;二是新课前盲目出示学习目标,淡化了情境创设,整个教学机械呆板,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学生无法当堂完成作业;四是教师较多是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自学流于形式;五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很难保证。这种“教师中心,机械模仿,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习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是探索出适合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三、研究现状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 式研究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生态课堂考查与评估 一、生态化课堂教学背景 1.现实依据 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遭遇困难,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推进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担负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历史使命。中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高要求不相适应。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依然存在围绕单纯的分数提高,满堂灌、满堂练、课后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而产生学生的辍学、失学现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等,仍然是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疑难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中小学教学研究需要找到新视角、新思路;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探索新策略,新方法。因此,“中小学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适应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可以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生长点。 2.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本课题研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以人为本,把关注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以期通过对中小学生态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中国教学史中曾经有发达的“自然之教”的传统,这个传统缘自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尔后由孟子、柳宗元、陆九渊、王阳明、龚自珍等发扬光大。孟子以“揠苗助长”影射“人为之教”的弊病,柳宗元主张教育要“顺天致性”;龚自珍则对“病梅”之举大加挞伐。“自然之教”的传统使教

(完整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总结,推荐文档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性课题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自从《课程标准》问世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实践,大胆尝试,力图推进新课程改革。但“尖子生”占领课堂,多数学生当“看客”等现象仍是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不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应付,整天处于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缺乏深刻的认识,缺少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及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基于此,这就要求我们着手解决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具体学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与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什么是学习方式?有人从学生的行为结构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习的组织方式和所采用的方法;有人从学生的认知倾向性出发,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1eam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还有人从学习的社会性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交往方式。这三种观点都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学习方式的特征,但是又不全面,没能很好地揭示学习群体特点、个体特点和情感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实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存在的形式、结构及发展阶段。学习方式不同于学习模式、学习风格,也不等同于个体的一般认知过程,它反映了“如何学”这一普遍问题,是学习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心智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韩爱玲 贯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条重要精神主线便是“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学生观”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个性发展、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一生中成长最迅速,最富学习潜能,也最需要充实自己的重要时期。中国教育技术学会也颁发了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实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可以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绩效的提高,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施这一标准的最佳方法是进行教育技术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描写环境优美的课文特别感兴趣。我抓住这一契机,在培养学生角色素质的同时,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全人类认识、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促使其个人或团体具有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预防新的环境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这也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烈,特别愿意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分角色的表演或朗读。因此,我确立了从学生的本体个性发展入手,着力于角色素质,着眼于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理念为核心的课题研究方案。角色素质就是指学生从事学习所应具备或可提高的内在潜力的素质,包括基础素质和生活素质。第一是基础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之本,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文化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是深层素质,即人格素质、道德素质等,突出表现为心理适应、承受、持正笃信,奋发有为和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高度发展。 以学习人教版第五册语文《东方之珠》一课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用精美的语言,通过对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街市以及香港夜景的描绘,让我们体会到香港就像一颗美丽、迷人的珍珠,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是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究、感悟,从而感受香港的魅力是科技创造了繁荣,环保持续了繁荣。了解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97年香港回归后,学生们对香港的了解就更多了,而且学生家里有电脑的也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课前,我让学生充分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是为了把学生引进图书馆;让学生“介绍”,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辛店小学刘晓杰 一、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爆炸的信息化今天,素质教育应运而生,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语文课堂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新一轮的课改实验中,语文课堂出现诸多的变化。如师生观念的变化,由原来的重教学轻学发展到重视学生的体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和师生地位的转变,老师是主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多姿多彩,教学资源的改变,由原来单一的文本教学到网络资源的注入再到校本资源的研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体验了自我,课程的标准被语文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演绎出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成为导演。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成了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育的地域差异也受到重视,针对农村学校教育的课堂改革和研究。结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其他一切实可行值得借鉴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我有选择地借鉴已有的研究经验,这样农村学校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很有可行性的。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我提出“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样式。

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初衷 研究性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课程改革说起。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谈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课程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与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同时指出:当前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教基字〔XX〕6号通知中说: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将会逐步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満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教育部教基字〔XX〕6号通知中还说: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基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这个最终目标的。为要能够达到这一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来改变教师和学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保障课程实施时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具体地指出了研究性学习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当前,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否做到了这些呢。我们有必要对两年多以来的研究性学习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回顾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每周3课时,每所普通高中学校都应该按课程计划开课设节,可集中和分散使用。但是直到现在,我们许多学校在课表中没有体现,有的将全部课时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实际上形同虚设。还有的学校干脆把这三个课时分配给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意思是只在这三科当中

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最好方法,传统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把规律的结论告诉给学生,然后反复在应用结论上下功夫,新课程却要求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并在获取过程中使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熏陶。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任何科学规律或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科学探究。作为培养人的科学素养的物理学决不能离开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师,首先必须掌握科学探究的理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然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并达成一定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历”,意思是说:亲身经历的过程,印象尤为深刻。与传统教材相比,现在的教材较多地设置了对知识的探究活动,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新教材中都设置了这样一些小栏目,如: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些小栏目往往把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小栏目,对于重要概念、规律的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获取知识。我的体会是:探究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了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能够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决不能由教师来包办。探究式教学日益成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对教师的素质却是极大的考验,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探究式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树立真正的教育观念外,还应该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桂平市下湾镇中心小学黄深泉 【内容摘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从了解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入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探究→揭示问题本质→总结引申反思”四个环节;提出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以问题为导向;课堂教学四环节;实施建议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氛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和能力为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上课一开始,直接向学生呈现问题或任务,要求每个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则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整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策略支持,教学过程中不断循环该探究过程,直至学生独立或者合作成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人物。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学生预习自学的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问题的探究学习。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文化特征 现代课堂教学提倡教师要将单纯的教学过程变为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即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历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与教师、同伴、教学文本等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生成和情感变化,体验、感悟学习中的奥妙和兴

趣,以及因为成功或者失败给心灵所带来的那一份兴奋、喜悦、痛苦和失望。 为了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满足和符合现代教学特征,需要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联,超越传统的先预习、师生一问一答、满堂问、大叫大喊、独白式的课堂文化。 学生要遵守“五要五不要”课堂教学制度,即要独立自主,要探究钻研,要写关键词,要花草图,要问问题;不要先看书,不要先讨论,不要喊叫,不要急于举手,不要等待老师。 教师要遵守“六要六不要”课堂教学制度,即不要过早地出现结论,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不要低估学生学习潜能,而是要高估学生能力;要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不要照本宣科或者刻板地执行教案;不要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复制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多元、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文化特征:课堂教学中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赋予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其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释放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 二、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其核心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0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校建构了数学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环节六步骤为核心的“361”模式。下面谈一谈我们在课堂上的实际做法。 一、完善与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361”表示的意义:“3”是课堂预案,指的是“学习内容分配、学习形式选择、学习时间安排”;“6”是教学过程,指的是“三环节6个步骤”;“1”是教学效果,指的是“上1节高效课”。在整体教学中要注重三个阶段:即“课前”周密计划,“课中”灵活运用,在“课后”有效反思。具体表现在:第一方面体现在学习形式的时间分配上。课堂40分钟按照3:6:1的比例,划

分为“12+24+4”。要求小组合作占到3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60%,剩余的10%用于师生互动拓展延伸。第二方面体现在小组建设上:即30%是优秀生,60%是中等生,10%是学困生。好中差这样有机搭配,体现均衡性。第三方面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3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己学会的,6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具体的六步骤模块为“导入设计—出示目标—探究新知—巩固拓展—课堂小结” 二、优化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上好一节精讲探究课,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步骤教学:第一,在“导入”设计中,要创设情境启动“自主探究”活动。导入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共鸣。如: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这一课,先以课题创设问题情境,再以出示游乐园主题图创设情境,就会自然地进入新知环节的学习。第二,在“目标”出示中,要向学生明确本节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的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教育模式的很好的补充。由于该模式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增加了教师和学生负担所以应该适宜地采用。模式流程:搜集素材—自学质疑—小组研讨—组际交流—全班沟通—过程评价。搜集素材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指读书本上的知识也就是文本内容一篇文章无论长短也就是那些固定的知识学生读上几遍掌握基本内容后就不再有读的兴趣知识拓展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网络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使阅读的对象从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交织的境界这种全新的跨时空的阅读方式将学生的阅读与感受、体验与想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我们一般不让学生去读多少遍课文而是布置网上作业让学生上网查寻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并将所查到的知识下载到自己的素材库中。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前我们让学生上网搜索并查找与“双龙洞”有关的信息学生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到双龙洞的网址.toursl.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下载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为以后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了准备。自学质疑目前学生大多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老师的问题”对学生思维虽有导引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限制了学生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和富于创造性的思考影响了学

生自主意识与个性的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若能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问难就能一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从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在上例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而是先组织学生上机浏览查寻结果让他们仔细交流并阅读每个同学查寻到的与双龙洞有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如:景区新闻、自然风景、历史文化、旅游服务、在线观景、金华旅游和风景论坛等让他们在阅读与欣赏中独立思考主动发现并自觉质疑。如:文中描写与网上资料的不同:孔隙比原来大得多;内洞不再是一团漆黑而是灯火通明;文中描写内洞的两条龙蜿蜒盘旋而网上介绍龙头在外洞龙身在内洞等。小组研讨这一阶段的学习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网上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广泛交流甚至相互争辩。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竞争使课堂交流呈现多维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既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步得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加深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上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