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版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部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学段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学段(7~9年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数与代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图形与几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统计与概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综合与实践........................................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教学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评价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教材编写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行动方案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行动方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保障,坚持“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更新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要求 1.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 2.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3.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提高教研活动的深度、力度。 三、具体措施 (一)领会内涵,提高认识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高效课堂的生命是以学生为主体,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手段是师生、生生的互动,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高效课堂的发展动力是教师的不断反思与创新。 (二)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配合意识都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高效课堂实施之前一定要加强师生的培训工作。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1.优化教学模式,把握操作环节 2.强化集体备课 3.变革学习方式,增强参与意识 要牢固树立“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确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创新管理方式,规范教学行为 5.创新评价方式,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要以精湛表演艺术论英雄,而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论成败。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及策略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及策略 一、课程改革的困惑 回顾近两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我们一线教师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有如下困惑值得讨论: 困惑1:新知识的重新组合,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新教材”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后,重新组合,使知识结构变得凌乱松散,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障碍。更使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些“专家”美其名曰“教材循环往复式”、“培养学生跳跃性思维”,岂不知学生在这样教材的指导下,每学期都学习不到完整的知识,反而每个学期都学习的是五个知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形成了不完整的知识体系。用学生的话来说:现在的学习是“东一头,西一头”。试问:这样的教材有何使用价值? 困惑2:对于不少简单问题、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还做出“课件”演示其过程这对于解决许多比较复杂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学生好奇心理得到满足,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虽然,做“课件”是现在发展的方向。但是,就我国当今的国情,是否每节课都能做“课钟”?特别是对于不少简单问题、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还做出“课件”演示其过程,这岂不是资源的浪费?我认为盲目的做“课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师代替学生去经历、去思考,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些教师,为了做“课件”而做“课件”,完全取代学生思维,使学生轻松自在,根本不动脑筋去思考,不动手去操作,长此以惯就不可能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必然会受到制约,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了。 困惑3:对于不少简单问题、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在教学中,对于不少复杂问题、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后,互相交流,相互讨论,互助解决,这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每每上“公开课”,无论问题难易,统统讨论解决,似乎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就不像是“公开课”,就不是进行课程改革了。无论对于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都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穷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才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演绎推理等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近几年来,通过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行,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推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少,笔者近几年来对我国数学教改的理论与实践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发现在取得教改成果的同时,其中也出现了很多有必要提请教育界人士引起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数学课改便难以走上正轨的出路。下面笔者对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点简单的 阐述。 一、数学教改的存在的问题 1、数学新课改精神落实不到位 目前通过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不少教师也重视新课改的指导定神,尽管也提到了思想教育和能力的提高,但大家的着眼点只在知识。能够落实的也只是知识目标。部分教师也许是因为“惯性”,也许是因为新的课程理念还未形成,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从概念到概念,就知识讲知识,不能把知识与应用、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只注重落实知识性的目标,忽视《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的落实。例如,在讲初一年级有理数运算时,由于只注重得出正确的结果,强调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而对生活中列举事例

不够,更是对整体的运算律或简化运算注重不够,而把数学引入生活中更能对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却更为重要。教材中是作为重点来处理,但(课程标准》上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故全书不出现结论。教材上这样安排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及过程的体验,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能够得出大致的正确结论即可。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并不是本节内容所强调的。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恰恰是只注意到概念与法则的教学上,只注重了知识的目标,而忽视了其实践教学。 2、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目前数学教改活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重视知识和解题 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极为令人担忧的现象,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则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通过自学来获得。所以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不仅仅只适用于语文教学。 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冲击,在高、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迫于各种社会压力,目前教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是灌知识,讲题型,递游于题海,教改老师有口难言,学生疲惫不堪。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问题。 3、教改过程中方向不明,缺乏创新或急于标新立异 很多教师对教改的认识不足,因此在教改问题上方向不明,

初中数学课改总结

初中数学课改总结 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就近两年多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改革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基于这一认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实验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大胆慎重地改革教材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应该说是一套很不错的教材,但我总感觉它的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有些零散,为此,我在反复研究人教版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原来的教材,并对它们进行有理有序的整合。使它既能体现新课程的标准,又使知识变得系统,从而体现数学的逻辑美以及严密性。如:在八年级第二十一章分

对于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意见和看法

对于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意见和看法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近几年来,通过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行,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推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少,我近几年来对我国数学教改的理论与实践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发现在取得教改成果的同时,其中也出现了很多有必要提请教育界人士引起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数学课改便难以走上正轨的出路。下面我对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点简单的阐述。 一、数学教改的存在的问题 1、数学新课改精神落实不到位 目前通过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不少教师也重视新课改的指导定神,尽管也提到了思想教育和能力的提高,但大家的着眼点只在知识。能够落实的也只是知识目标。部分教师也许是因为“惯性”,也许是因为新的课程理念还未形成,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从概念到概念,就知识讲知识,不能把知识与应用、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只注重落实知识性的目标,忽视《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的落实。例如,在讲初一年级有理数运算时,由于只注重得出正确的结果,强调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而对生活中列举事例不够,更是对整体的运算律或简化运算注重不够,而把数学引入生活中更能对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却更为重要。教材中是作为重点来处理,但(课程标准》上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故全书不出现结论。教材上这样安排

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及过程的体验,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能够得出大致的正确结论即可。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并不是本节内容所强调的。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恰恰是只注意到概念与法则的教学上,只注重了知识的目标,而忽视了其实践教学。 2、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目前数学教改活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重视知识和解题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极为令人担忧的现象,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则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通过自学来获得。所以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不仅仅只适用于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冲击,在高、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迫于各种社会压力,目前教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是灌知识,讲题型,递游于题海,教改老师有口难言,学生疲惫不堪。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问题。 3、教改过程中方向不明,缺乏创新或急于标新立异 很多教师对教改的认识不足,因此在教改问题上方向不明,对于教学、教研、教改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此外,有些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不作深入思考,便将别人的教改经验盲目地加以移植,结果只能导致失败。 4、部分学校教改过程不能坚持到底,易受外界左右 在教改过程中,有些教师在教改上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当他们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却被上级委任了校长、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学习笔记 第一章 1、标准的制定基本依据: 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成为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它的内容要涉及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各个具体的领域,内容要体现国家对义务增长率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纲要》中提到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包括: 让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同的过程;内容要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所以《纲要》是制定《标准》的标准,是制定《标准》的基本依据。 3、围绕《标准》又进一步开展了哪些重要课题研究? 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的发展;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最新趋势;数学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社会的数学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调查等五项研究工作。 4、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程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一是强调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二是强调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般数学素养;三是强调学习最有价值的数学,用发展的眼光考量数学的教育价值。 5、基本理念在整个《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那就是数学课程的发展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的中心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6、《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的发展要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控索和氛围中学习数学;教师的角色要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评价应关注学习过程,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落后等八个方面。 7、《标准》中对全体的含义是怎样表述的? 《标准》中对全体的含义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首先是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总体目标所使然。 8、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意思是什么?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就内容来讲,应包括基本的数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应当是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以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9、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含义是什么?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包括能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对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文化中

确保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确保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发表时间:2011-07-26T16:26:58.06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卢春华[导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于基础设施不全面的学校。 贵州安顺市第五中学卢春华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如何把每一节都教好,使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呢?这正是这类学校所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自身的教学现状出发,对所在地的初中数学教学发表以下看法。 一、找准教材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教材的基本要求的理解,找准知识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研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其主动的合作,交流,探究。但是,这里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应用。因而我们只有把握住这些。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变式,使之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 当然,教材的基本要求包括一定的思想,基础知识的广度,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水平以及发展能力的侧重点等方面,作为一线的教师,特别是硬件设施不健全的学校的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我们之中普遍存在片面的倾向教学实践而忽视对教材的学习。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校可能有部分学生的条件比较优越,家里有电脑,有课件,有自学案例可以帮助学习,但毕竟大多数的学生不具备这个条件。这对学校数学教学的要求就更加多样性了。比如:对于有理数中“正数与负数”的理解,农村孩子对每袋水稻100斤,多的记做“+”。不足的记做“一”这样的理解比较形象具体,但对于部分生活在县城的孩子感觉就比较抽象。那么我们可以假借他们的生活环境来举例,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让农村的孩子帮忙分析,这样对于“+”与“一”的理解,可以互相促进,使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自然呈现,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这里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现实,有理,有利,有节,有据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教学,一定要学会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变不利为有利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特定的现实环境,数学教学同样如此,虽然现代数学教学对于具体模型的应用和直观教具的应用十分的重视,它可以为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抽象的理幽拘认识创设良好的条件,但我们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如何利用?大家还记得《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这节课,城市的学生可能很多都不知道家务活是干什么。但我们学校学生知道,而且也亲身体验过,洗衣、做饭、扫地等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认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资源吗?相信这节课我们的学生学得会很好。 我们的不足是现实存在的,例如:对于科学计算器的使用,说实在的我们的学生有计算器的就很少,何况去使用它们。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引导变不利为有利,正因为我们没有计算器,所以我们的笔算能力很强,这正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的大型考试都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四、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局部性的联系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特别是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是要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会欣赏各种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应用坐标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空间观念。这些要求比较基础。也比较切合实际,但是对于习惯于教老教材的广大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的感觉十分别扭,尤其表现在欠发达的学校里。例如:对《证明》内容的教学,新教材对它做了充分的肢解,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一段一段的,而只有三年内容全部结束,才能发现它的确有一定的连贯性,从《证明(一)》、《证明(二)》到《证明(三)》等等,层层递进,从三角形、四边形的简单介绍到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的接受。可是由于我们广大的教师对于整体与局部的认识不到位,一下把三角形或四边形的内容全部讲解出来,然后配大量的练习,但我们总感觉到学生对于《证明》的掌握并不理想。 这正是我们这类学校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我们提倡资源的整合,不是否定教材,教材的权威是经过专家反复斟酌的,它的典型性是无法取代的,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思想。不可以盲目的用部分章节代替全部的教学内容。更不是一味追求证明的数量与技巧。而是应注意对证明本身的理解。 五、改善教学方式,提倡小组合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于基础设施不全面的学校。教师的教法就显得尤为突出。按照“创设情境——数学建模——解释应用”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传道、授业、解惑”、“满堂灌”教师一支笔,一张嘴,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我们的现状我们应该认识的比较充分。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学会利用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教师要组织好。例如:在讲解“太阳光与影子”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自己动手活动,合作交流,充分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学生的巨大的潜力,同学们对物高与影长的关系自然就明白了。 这里显然要求教师组织好,不能只看有条件、有环境、有热热闹闹的场面,而要注意是否有的参与了有的没有参与:有的同学了解了而有的同学没有了解。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一定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即生动又活泼。充分展示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学艺术,同时又展示了学生个性,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提倡。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15-11-19T15:19:43.27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作者:郭辉三孙言勇 [导读] 山东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二初级中学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留吕初中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 郭辉三山东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二初级中学262705;孙言勇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留吕初中262705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1.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2.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3.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总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虽然初中数学的教学很具挑战性,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好数学,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传统的教师泛泛而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要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学习笔记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学习笔记 第一章 1、标准的制定基本依据: 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成为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它的内容要涉及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各个具体的领域,内容要体现国家对义务增长率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纲要》中提到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包括: 让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同的过程;内容要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所以《纲要》是制定《标准》的标准,是制定《标准》的基本依据。 3、围绕《标准》又进一步开展了哪些重要课题研究? 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的发展;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最新趋势;数学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社会的数学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调查等五项研究工作。 4、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程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一是强调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二是强调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般数学素养;三是强调学习最有价值的数学,用发展的眼光考量数学的教育价值。 5、基本理念在整个《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那就是数学课程的发展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的中心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6、《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的发展要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控索和氛围中学习数学;教师的角色要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评价应关注学习过程,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落后等八个方面。 7、《标准》中对全体的含义是怎样表述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个人改革实施方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动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究,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能够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我校学生的自身特点,持续地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结出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 345 优质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能够适合新课改的需要,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创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创新水平。 “345 优质高效课堂”中的“ 345”即“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三步”是指每一堂课应该包括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 “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过程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 “五课型”是指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知识探索课、习题训练课、检验评讲课、阅读实践课、专题探究课”五个基本课型。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分为三部分:一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实行,围绕本节课的定理、公式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二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实行,根据本节课的需求所做的课前预备;三是有

效的课前自主学习(预习)活动 详细操作过程: 1 、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内容实行预习。 2 、学生自学课本教材。 3 、完成学案中的相关问题。 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实行适当引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尤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阅读教材能掌握,哪些内容应留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二、课上探究 课上要留意课堂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 环节1:自主学习 明确预习要求:包括预习时间要求,预习内容范围,预习内容要求(如,学生预习时将要点写在笔记上)。 提出基本的内容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的基本要求。知道通过看书学习,学到了什么定理,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能用语言表述出来。在我们的“公式定理课”的自主学习环节一定要让学生预习完

确保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确保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 应用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如何把每一节都教好,使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呢?这正是这类学校所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自身的教学现状出发,对所在地的初中数学教学发表以 下看法。 一、找准教材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教材的基本要求的理解,找准知识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研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探究两 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其主动的合作,交流,探究。但是,这里的 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应用。因而我们只有把握住这些。才能有目 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变式,使之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 当然,教材的基本要求包括一定的思想,基础知识的广度,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水平以及发展 能力的侧重点等方面,作为一线的教师,特别是硬件设施不健全的学校的教师,一定要认真 学习。我们之中普遍存在片面的倾向教学实践而忽视对教材的学习。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我们 的数学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校可能有部分学生的条件比较优越,家里有电脑,有课件,有自学案例可以帮助学习,但 毕竟大多数的学生不具备这个条件。这对学校数学教学的要求就更加多样性了。比如:对于 有理数中“正数与负数”的理解,农村孩子对每袋水稻100斤,多的记做“+”。不足的记做“一” 这样的理解比较形象具体,但对于部分生活在县城的孩子感觉就比较抽象。那么我们可以假 借他们的生活环境来举例,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让农村的孩子帮忙分析,这样对于“+”与“一”的理解,可以互相促进,使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自然呈现,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这里我们 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现实,有理,有利,有节,有据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教学,一定要 学会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变不利为有利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特定的现实环境,数学教学同样如此,虽然现代数学教学对于具体模 型的应用和直观教具的应用十分的重视,它可以为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抽象的理幽拘认识创设 良好的条件,但我们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如何利用?大家 还记得《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这节课,城市的学生可能很多都不知道家务活是干什么。但 我们学校学生知道,而且也亲身体验过,洗衣、做饭、扫地等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认识。这不 正是我们的资源吗?相信这节课我们的学生学得会很好。 我们的不足是现实存在的,例如:对于科学计算器的使用,说实在的我们的学生有计算器的 就很少,何况去使用它们。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引导变不利为有利,正因为我们没有计算器, 所以我们的笔算能力很强,这正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的大型考试都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四、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局部性的联系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特别是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是要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会欣赏各种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应用坐标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空间观念。这些 要求比较基础。也比较切合实际,但是对于习惯于教老教材的广大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的 感觉十分别扭,尤其表现在欠发达的学校里。例如:对《证明》内容的教学,新教材对它做 了充分的肢解,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一段一段的,而只有三年内容全部结束,才能发现它 的确有一定的连贯性,从《证明(一)》、《证明(二)》到《证明(三)》等等,层层递进,从三 角形、四边形的简单介绍到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的接受。可是由

学习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学习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2-10-19T13:12:21.59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数学专页)》2012-2013学年第六期作者:杜良[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浙江省嵊州市城关中学杜良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新事物。现在我们要改变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改变是不行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结合我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一下。 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一、感“亲” 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境由心造”。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与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甚至是爱好的事情接近,那么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种亲切感,唤起心灵的认同,激发学习的愉快感,知识也就自然的接受下来。例如对于课本中一些过时的、乏味的例子可以改变问题情境,创设成学生身边的或所熟悉的问题,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让学生“乐学”,这样知识接受就容易多了。 二、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迷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的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三、分步设置问题情境 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问题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一堂课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是每位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兼顾学习好、中、差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堂课中都有所学、有所获。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的调节分步设置的间距,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相一致。 四、运用变式重置问题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知道,“要他学”远不及“我要学”所达到的效果。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新颖性,是数学教学缺乏生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去重组知识,而不是从死记硬背的角度,让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责怪学生考试记不住,一算就错,实际上是学生不会演变和识别。知识重复的最好办法是演变和变式。 五、开放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而且,重要的一点是,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已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在分析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并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步骤等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他们不太能够发现自己固有知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的矛盾。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许都不能问到关键处,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应该学会从了解到的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让学习者逐渐发现认识中内在矛盾。发现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任务、新现象的不和谐之处,采用启发式等方式去帮助学习者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也好,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也好,其前提都是使教学任务切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切合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