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燃烧是做功之本。

燃烧需要空气与燃料。重量比容积比

燃料 1 1 液态

空气15 1000 气态

燃料受机械控制,容易加入。而汽缸容积就那么大,要想多加空气就要困难得多。因此,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配气定时

与工程热力学中介绍的不同, 进排

气门的开启、关闭也需要时间, 故

在下止点前排气-排气提前角40?~80?

在上止点后关闭-排气迟闭角10?~35?

在上止点前吸气-进气提前角0?~40?

在下止点后关闭-进气迟闭角40?~80?

进气提前角+排气迟闭角-气门叠开角

二换气过程

(一)排气过程

1 自由排气阶段A

排开p >>p’ →p = p’

靠缸内压力将气体挤出气缸,其中

p-缸内压力, p’-排气管内压力。

2 强制排气阶段B

p = p’ → p ≤p’

靠活塞上行将废气挤出气缸。

3 超临界排气C

排开→p = 1.9 p’

=m/s。其流量与压差(p - p’)在气阀最小截面处, 气体流速等于该地音速a kRT

无关, 只决定于排气阀开启面积和气体状态。

4 亚临界排气D

p = 1.9 p’ →排闭。

其流量取决于压差(p - p’)。

(二)进气过程和气门叠开角

-)使新鲜介质进入缸内。

由于节流作用, 缸内产生负压;(p p

气阀叠开角:非增压:20?~60? CA。

太大(引起)→废气回流进气道。

太小→扫气作用不明显。

增压:110?~140? CA。

进气管p↑, 扫气明显, 气阀叠开角可以增大很多。如6135

型高柴:非增压:40?, 增压:124?。

扫气的作用:

1 清除废气, 增加气缸内的新鲜充量。

2 降低排气温度。

3 降低热负荷最严重处(如气阀、活塞等)的温度。

三换气损失

理论循环换气功与实际循环换气

功之差。

如图:换气损失功-X+(Y+W), 其中(W+Y)

为排气损失功,X为进气损失功。

(一)排气损失功Y

W是因排气门提前开启而损失的膨胀功,

称为自由排气损失。Y是活塞作用在废气上的推出功, 称为强制排气损失功。

排气提前角↑→ W↑,Y↓。

综合效果, 要求(Y+W)↓, 故(W+Y)有一个最佳值(W+Y)min。对应排气提前角亦有一个最佳值, n↑→(W+Y)min↑。

(二) 进气损失功X

进气损失功小于排气损失功,即X < Y

(三) 泵气损失功 (X+Y-D )

在实际示功图中, 把(W+d ) 归到指示功中考虑。而把泵气损失功 (X+Y-d ) 归到机械损失中考虑。

§2-2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一 充气效率

(一) 定义

为比较不同大小、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充气品质和换气过程的完善程度, 不受气缸工作容积V h 的影响, 引入充气效率ηv 的概念。

由于有进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 实际进入气缸中的新鲜充量必然小于理论上进气状态下充满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二者之比称为充气效率

ηv , 即

ηv =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充量进气状态下充满汽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

ηv h

G G m m V V ==≈????001 其中:??G m V ,,1-实际充量的重量,质量和体积; ??G m V 001,,-理论充量的重量,质量和体积; 进气状态:非增压: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 通常取为当地的大气

状态。

增 压:增压器出口状态。

严格地说,充气效率应为

ηv =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充量以标准大气状态充满汽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

更合理。这样,在后面将要讲到的大气修正中,不同的压力和温度下进气量的比值就等于其

充气效率之比。否则,按照前头的定义式,大气温度越高,充气效率反而会越高,讲起来似乎无法接受。而且也不具备可比性。

(二) 实际测量

ηv h V V =1'

'

理论流量

实际流量= 其中:V 1'-实际测量 [ m 3/h ]

V V L i n V i n m h h h h '[].[/]=???=10002

600033 充气效率是衡量换气过程进行得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柴油机 0.75~0.90

汽油机 0.70~0.85

二 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充入汽缸的新鲜充量 = 缸内气体的总质量-缸内残余废气质量

(一) 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的总质量

m V V a c h a =+()'ρ

其中V c -余隙容积;V h '-进气门关闭时缸内工作容积; ρa -进气终了缸内气体密度。

(二) 排气门关闭时缸内残余废气的质量

m V r r r =ρ

其中V r -排气门关闭时缸内容积;ρr -排气门关闭时缸内残余废气密度。

(三) 充入汽缸的新鲜充量

ηρρρv h c h a r r V V V V 0=+-()' 其中ρ0-大气状态下气体密度。

(四) 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ηv m m =??0

=+-()'V V V V c h a r r h ρρρ0 =+-V V V V V V V c h c a r c r h c

'ρρρ0 其中1+=V V h c

ε-压缩比;1+=

一般εe =(.08~09.)ε。若假设εεe =,有

ηερρερv a r =--()10

带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得

ηεεv a a r r T p p T p T =--?? ??

?1100 其中p T 00,-大气压力和温度;p T a a ,-进气终了时缸内的压力和温度;

p T r r ,-排气终了时残余废气的压力和温度。

p T a a v ↑↓→↑,η;p T r r v ↓↑→↑,η。

ηv 的分析式为定性分析ηv 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

§2-3 影响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

一 进气终了压力p a

(一) 进气阻力?p a

p p p a a =-0?

?p a ↑ → p a ↓ →

ηv ↓ ?p a 对p a 的影响最大。进气系统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均会使?p a 增大。

(二) 转速

n ↑ → ?p a ↑↑ → p a ↓ → ηv ↓

(三) 负荷

汽油机:负荷 ↑ → 节气们开度 ↑(质调节) → ?p a ↓ → p a ↑ → ηv ↑

柴油机:负荷 ↑ → 循环供油量 ↑ (量调节)(与?p a 无关) →

热负荷 ↑ →T a ↑ → ηv ↓ (不大)

二 进气终了温度T a

T a a v ↑→↓→↓ρη

(一) 转速

负荷一定:n ↑ →T a v ↓→↑η

综合p a 、T a 的影响, n ↑ → ηv ↓。

(二) 负荷

转速一定:负荷 ↑ → 热负荷 ↑ →T a ↑ →

ηv ↓ 柴油机:进、排气管分置。

避免排气管对进气管加热,使T a ↓ → ηv ↑

汽油机:进、排气管同置。

虽然T a ↑ →

ηv ↓,但燃油受热增发快,可以改善混合气形成。

三 排气终了压力p r

p r ↑ → 残余废气量↑ →ηv ↓

p r ∝ 排气门处的阻力 ∝ n 2,所以

n ↑ → p r ↑ → ηv ↓ (影响较小)

四 排气终了温度T r

T r ↑ → ηv ↑

五 压缩比ε

ε↑ →

ηv ↑

ηv 公式仅为定性分析用的,是粗略的。还有许多因素未予考虑。如:压力升高比λ,绝热指数k ,进气马赫数Ma ,热传输和过量空气系数α等。

§2-4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减小进气系统阻力。

沿程阻力,局部阻力(节流阻力)。

汽油机:空气滤清器→化油器→进气管→进气道→进气门

柴油机: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进气道→进气门

一减小流动阻力

(一)进气门

1 进气门直径d进

一般: 进气门流通面积

活塞顶面积

=0.20~0.25

d

↑→p a↑→ηv↑(影响大)

d

↑→p r↓→ηv↑(影响小)

一般:d进> d排

2 四气门

流通面积f1↑ 40%左右。但结构复杂,造价较高。

f1↑↑→ηv↑↑→N e↑↑(可达30%),g e↓↓3 气门升程h

h↑,时面值↑→ηv↑

4 阀顶过渡圆角R

R↑↑→f1↓→ηv↓

R↓↓→流动阻力↑→ηv↓

R应适中。

(二)进气管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以2课时为单元) 课序:07授课日期:09.20授课班次: 授课教师 批准人: 课题: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1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2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 目的要求: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手 段: 课件 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作业题目: 预习内容: 无 课时分配: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新课导入 内燃机的换气过程是内燃机排出本循环的已燃气体和为下一循环吸入新鲜充量(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进排气过程,它是工作循环得以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保证。 内燃机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换气过程。为提高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需要研究减少进排气流动阻力损失和提高充量系数的措施及方法,以及如何为燃烧提供一个合适的缸内气体流场,并保证多缸机的各缸均匀性。 在内燃机执行换气过程中,有时为了控制内燃机的NO x有害排放,还需要进行排气再循环(可分为外部EGR和内部EGR)。内燃机采用增压技术可以提高进气密度,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并改善经济性和排放。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换气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指从排气门开启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过程。约410°CA ~480°CA. 1、排气过程 按燃气对活塞的作用,排气过程可分为自由排气和强制排气两个阶段; 按排气流动的性质,排气过程又可分为超临界排气和亚临界排气两个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 从排气门打开到活塞运行到排气下止点这段曲轴转角内的排气过程称为自由排气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的特点 ①缸内气体一边对活塞做功,一边自动排出缸外; ②缸内压力与排气管压力之比大于临界压力,气体流动处于超临界状态;排起的流量进取决于缸内气体状态和排气门流通面积,而与排气管压力无关。 ③时间虽短,但排出的气量较大。 2)排气提前角

第四章 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第四章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第一节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换气过程可分为:排气、气门叠开、进气三个阶段。 一、排气过程 1、排气门提前开启 ?原因分析 ?排气提前角:内燃机的排气门都在膨胀行程到达下止点前的某一曲轴转角位置提前开启,这一角度称为排气提前角。 ?范围:30-80o CA 2、排气门滞后关闭 ?原因分析 ?排气门迟闭角:排气门在上止点后关闭的角度 ?范围:10-70o CA 3、排气阶段 ?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打开到排气下止点这段曲轴转角内,缸内气体压力高于排气管内的排气背压,缸内气体一边对活塞做功,一边可以自动的排出缸外 ?强制排气阶段:从下止点到上止点的排气过程。需要消耗发动机的有效功?排气流动性质:超临界排气、亚临界排气 ?进气过程:从进气门开启到关闭,内燃机吸入新鲜充量的整个过程 ?为了增加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进气门在吸气上止点前要提前开启,在吸气下止点后应推迟关闭。 ?进气提前角,10-40o CA ?进气门迟闭角,20-60o CA ?气门叠开:在进排气上止点前后,由于进气门的提前开启与排气门的迟后延闭,使内燃机从进气门开启到排气门关闭这段时间内,出现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气门叠开。 ?气门叠开角的大小:自然吸气,增压 第二节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损失 ?一、换气损失:发动机实际的换气过程存在因为排气门早开所造成的膨胀功损失、活塞强制排气的推出功损失和缸内负压造成的吸气功损失等。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换气功之差称为换气损失。 ?二、排气损失:从排气门提前开启到下止点这一时期,由于提前排气造成了缸内压力下降,使膨胀功减少,称为膨胀损失。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的强制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称为推出损失。两者之和称为排气损失。?减少排气损失:合理确定排气提前角,增加排气门数目,增加流通截面积。?三、进气损失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 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 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 3.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 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 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 4.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

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 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 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 4.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分隔式燃烧室,工质在主副燃烧室之间流进、流出引起节流损失 5.泄露损失活塞环处的泄漏无法避免 5.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效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减少工质比热容、燃烧不完全及热分解、传热损失、提前排气等带来的损失。措施:提高压缩比、稀释混合气等 6.为什么柴油机的热效率要显著高于汽油机? 柴油机拥有更高的压缩比, 7.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 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质量的

发动机原理第一章、第二章复习题

第一章工程热力学基础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复习题 一、解释术语 1、指示热效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之比值 2、压缩比:发动机气缸总容积与气缸压缩容积之比 3、燃油消耗率:单位有效功的燃油消耗量 4、平均有效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 5、有效燃料消耗率:单位有效功的燃油消耗量 6、升功率:发动机每升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7、有效扭矩:发动机通过曲轴输出的扭矩 8、平均指示压力:发动机单位气缸容积的指示功 2、示功图:气缸内工质压力随气缸容积或曲轴转角变化的图形 二、选择题 1、通常认为,汽油机的理论循环为(A) A、定容加热循环 B、等压加热循环 C、混合加热循环 D、多变加热循环 6、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在膨胀过程中,工质( C ) A、不吸热不放热 B、先吸热后放热 C、先放热后吸热 D、又吸热又放热 2、发动机的整机性能用有效指标表示,因为有效指标以( D ) A、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 B、气体膨胀的功为基础 C、活塞输出的功率为基础 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 5、通常认为,高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C ) A、定容加热循环 B、定压加热循环 C、混合加热循环 D、多变加热循环 6、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在压缩过程中,工质( B ) A、不吸热不放热 B、先吸热后放热 C、先放热后吸热 D、又吸热又放热 2、发动机工作循环的完善程度用指示指标表示,因为指示指标以( C ) A、燃料具有的热量为基础 B、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 C、气体对活塞的做功为基础 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 2、表示循环热效率的参数有( C )。 A、有效热效率 B、混合热效率 C、指示热效率 D、实际热效率 3、发动机理论循环的假定中,假设燃烧是( B )。 A、定容过程 B、加热过程 C、定压过程 D、绝热过程 4、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一个( D )。 A、绝热过程 B、吸热过程 C、放热过程 D、多变过程 5、通常认为,高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C)加热循环。 A、定容 B、定压 C、混合 D、多变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答案

第二章 2.1、“车开得慢,油门踩得小,就—定省油”,或者“只要发动机省油,汽车就一定省油”,这两种说法对不对? 答:均不正确。 ①由燃油消耗率曲线知:汽车在中等转速、较大档位上才是最省油的。 此时,后备功率较小,发动机负荷率较高燃油消耗率低,百公里燃油消耗量较小。 ②发动机负荷率高只是汽车省油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汽车的结构参数 及使用因素也关系汽车是否省油。, 2.2、试述无级变速器与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的关系。 提示:①采用无级变速后,理论上克服了发动机特性曲线的缺陷,使汽车具有 与等功率发动机一样的驱动功率,充分发挥了内燃机的功率,大地改善了汽车动力性。②同时,发动机的负荷率高,用无级变速后,使发动机在最经济工况机会增多,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2.3、用发动机的“最小燃油消耗特性”和克服行驶阻力应提供的功率曲线, 确定保证发动机在最经济工况下工作的“无级变速器调节特性”。 答: 无级变速器传动比I’与发动机转速及期限和行驶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a a u n A u ==0i nr 0.377i' (式中A 为对某汽车而言的常数 0 377.0A i r =) 当汽车一速度'u a 在一定道路沙锅行驶时,根据应该提供的功率:

T w P P ηφ+='P e 由“最小燃油消耗特性”曲线可求出发动机经济的工作转速为e n'。 将'u a ,e n'代入上式,即得无级变速器应有的传动比i ’。带同一φ植的道路上,不同车速时无级变速器的调节特性。 2.4、如何从改进汽车底盘设计方面来提高燃油经济性? 提示: ①缩减轿车总尺寸和减轻质量 大型轿车费油的原因是大幅度地增加了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 阻力和加速阻力。为了保证高动力性而装用的大排量发动机,行 驶中负荷率低也是原因之一。 ②汽车外形与轮胎 降低D C 值和采用子午线轮胎,可显著提高燃油经济性。 2.5、为什么汽车发动机与传动系统匹配不好会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与动力性?试举例说明。 提示:发动机最大功率要满足动力性要求(最高车速、比功率)] ① 最小传动比的选择很重要,(因为汽车主要以最高档行驶) 若最小传动比选择较大,后备功率大,动力性较好,但发动机负荷率较低,燃油经济性较差。若最小传动比选择较小,后备功率较小,发动机负荷率较高,燃油经济性较好,但动力性差。 ② 若最大传动比的选择较小,汽车通过性会降低;若选择较大,则变速器传动比变化范围较大,档数多,结构复杂。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以2课时为单元) 课序:09授课日期:09.30授课班次:汽服1201、1202 授课教师:李维 批准人: 课题: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1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2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 目的要求: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手 段: 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作业题目: 预习内容: 无 课时分配: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新课导入 内燃机的换气过程是内燃机排出本循环的已燃气体和为下一循环吸入新鲜充量(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进排气过程,它是工作循环得以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保证。 内燃机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换气过程。为提高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需要研究减少进排气流动阻力损失和提高充量系数的措施及方法,以及如何为燃烧提供一个合适的缸内气体流场,并保证多缸机的各缸均匀性。 在内燃机执行换气过程中,有时为了控制内燃机的NO x有害排放,还需要进行排气再循环(可分为外部EGR和内部EGR)。内燃机采用增压技术可以提高进气密度,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并改善经济性和排放。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换气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指从排气门开启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过程。约410°CA ~480°CA. 1、排气过程 按燃气对活塞的作用,排气过程可分为自由排气和强制排气两个阶段; 按排气流动的性质,排气过程又可分为超临界排气和亚临界排气两个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 从排气门打开到活塞运行到排气下止点这段曲轴转角内的排气过程称为自由排气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的特点 ①缸内气体一边对活塞做功,一边自动排出缸外; ②缸内压力与排气管压力之比大于临界压力,气体流动处于超临界状态;排起的流量进取决于缸内气体状态和排气门流通面积,而与排气管压力无关。 ③时间虽短,但排出的气量较大。 2)排气提前角

发动机原理及组装全过程(动画演示)-推荐

发动机原理及组装全过程(动画演示) 福特发动机动画演示.zip 这段视频前部分是一台直列4缸,双顶置凸轮轴,16气门发动机的运行过程,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台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其中包括进气行程、压缩行程、作功行程和排气行程。后部分是从缸体到附件的完整装配过程。视频中的发动机也是比较常见的发动机形式,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市面上的直四发动机八九不离十的和这款的结构差不多。对于了解自己爱车的发动机还是很有好处的。 发动机结构原理 发动机是一种由许多机构和系统组成的复杂机器。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无论是四行程发动机,还是二行程发动机;无论是单缸发动机,还是多缸发动机。要完成能量转换,实现工作循环,保证长时间连续正常工作,都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机构和系统。 (1) 曲柄连杆机构 曲柄连杆机构是发动机实现工作循环,完成能量转换的主要运动零件。它由机体组、活塞连杆组和曲轴飞轮组等组成。在作功行程中,活塞承受燃气压力在气缸内作直线运动,通过连杆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并从曲轴对外输出动力。而在进气、压缩和排气行程中,飞轮释放能量又把曲轴的旋转运动转化成活塞的直线运动。 (2) 配气机构 配气机构的功用是根据发动机的工作顺序和工作过程,定时开启和关闭进气门和排气门,使可燃

混合气或空气进入气缸,并使废气从气缸内排出,实现换气过程。配气机构大多采用顶置气门式配气机构,一般由气门组、气门传动组和气门驱动组组成。 (3) 燃料供给系统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的功用是根据发动机的要求,配制出一定数量和浓度的混合气,供入气缸,并将燃烧后的废气从气缸内排出到大气中去;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的功用是把柴油和空气分别供入气缸,在燃烧室内形成混合气并燃烧,最后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 (4) 润滑系统 润滑系的功用是向作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输送定量的清洁润滑油,以实现液体摩擦,减小摩擦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并对零件表面进行清洗和冷却。润滑系通常由润滑油道、机油泵、机油滤清器和一些阀门等组成。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1章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 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 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以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循环平均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发动机工作过程的经济性和循环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3)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各种热力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简化:l)假设工质是理想气体,其物理常数与标准状态下的空气物理常数相同。2)假设工质是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3)假设工质的压缩及膨胀是绝热等熵过程。4)假设燃烧是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定容或定压向工质加热。工质放热为定容放热。 2. 在p-V图上表示出三种理论循环,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循环热效率的比较。 答: 图中,a-c为绝热压缩,c-z为等容或等压加热,z-b为绝热膨胀,b-a为等容放热。习惯上的处理方式为,汽油机混合气燃烧迅速,近似为定容加热循环;高增压和低速大型柴油机,由于受燃烧最高压力的限制,大部分燃料在上止点以后燃烧,燃烧时气缸压力变化不显著,所以近似为定压加热循环;高速柴油机介于两者之间,其燃烧过程视为定容、定压加热的组合,近似为混合加热循环。 3. 试分析影响循环热效率、循环平均压力的主要因素。 答:循环热效率:1. 压缩比εc 、2. 等熵指数k3、压力升高比λp4、初始膨胀比ρ0。 循环平均压力:pt随进气终点压力pde、压缩比εc、压力升高比λp、初始膨胀比ρ0、等熵指数k和循环热效率的增加而增加;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如果循环加热量Q1不变,增加ρ0即减少λp,定压加热部分增加,而定容加热部分 下降,因而pt也降低。 减少, t 4. 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并画出四冲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的示功图。 答:1)进气过程: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2)压缩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到压缩、温度。压力不断上升,工质受压缩的程度用压缩比表示。3)燃烧过程:期间进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知识讲解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 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1)进气过程: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2)压缩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到压缩、温度。压力不断上升,工质受压缩的程度用压缩比表示。3)燃烧过程:期间进排气门关闭,活塞在上止点前后。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使工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燃烧放热多,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4)膨胀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均关闭,高温高压的工质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至点移动而膨胀做功,气体的压力、温度也随之迅速下降。(5)排气过程:当膨胀过程接近终了时,排气门打开,废气开始靠自身压力自由排气,膨胀过程结束时,活塞由下止点返回上止点,将气缸内废气移除。 3.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可采取哪些基本措施? 提高实际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减小工质传热损失、燃烧损失、换气损失、不完全燃烧损失、工质流动损失、工质泄漏损失。提高工质的绝热指数κ。可采取的基本措施是:⑴减小燃烧室面积,缩短后燃期能减小传热损失。⑵. 采用最佳的点火提前角和供油提前角能减小提前燃烧损失或后燃损失。⑶采用多气门、最佳配气相位和最优的进排气系统能减小换气损失。⑷加强燃烧室气流运动,改善混合气均匀性,优化混合气浓度能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⑸优化燃烧室

结构减少缸内流动损失。⑹采用合理的配缸间隙,提高各密封面的密封性减少工质泄漏损失。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强化系数P meCm. 6.总结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基本途径。 ①增大气缸直径,增加气缸数②增压技术③合理组织燃烧过程④提高充量系数⑤提高转速⑥提高机械效率⑦用二冲程提高升功率。 7.什么是发动机的平均有效压力、油耗率、有效热效率?各有什么意义? 平均有效压力是指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的有效功。平均有效压力是从最终发动机实际输出转矩的角度来评定气缸工作容积的利用率,是衡量发动机动力性能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有效燃油消耗率是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通常以每千瓦小时有效功消耗的燃料量来表示。有效热效率是实际循环有效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之比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燃烧是做功之本。 燃烧需要空气与燃料。重量比容积比 燃料 1 1 液态 空气15 1000 气态 燃料受机械控制,容易加入。而汽缸容积就那么大,要想多加空气就要困难得多。因此,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配气定时 与工程热力学中介绍的不同, 进排 气门的开启、关闭也需要时间, 故 在下止点前排气-排气提前角40?~80? 在上止点后关闭-排气迟闭角10?~35? 在上止点前吸气-进气提前角0?~40? 在下止点后关闭-进气迟闭角40?~80? 进气提前角+排气迟闭角-气门叠开角 二换气过程 (一)排气过程 1 自由排气阶段A 排开p >>p’ →p = p’ 靠缸内压力将气体挤出气缸,其中 p-缸内压力, p’-排气管内压力。 2 强制排气阶段B p = p’ → p ≤p’ 靠活塞上行将废气挤出气缸。

3 超临界排气C 排开→p = 1.9 p’ =m/s。其流量与压差(p - p’)在气阀最小截面处, 气体流速等于该地音速a kRT 无关, 只决定于排气阀开启面积和气体状态。 4 亚临界排气D p = 1.9 p’ →排闭。 其流量取决于压差(p - p’)。 (二)进气过程和气门叠开角 -)使新鲜介质进入缸内。 由于节流作用, 缸内产生负压;(p p 气阀叠开角:非增压:20?~60? CA。 太大(引起)→废气回流进气道。 太小→扫气作用不明显。 增压:110?~140? CA。 进气管p↑, 扫气明显, 气阀叠开角可以增大很多。如6135 型高柴:非增压:40?, 增压:124?。 扫气的作用: 1 清除废气, 增加气缸内的新鲜充量。 2 降低排气温度。 3 降低热负荷最严重处(如气阀、活塞等)的温度。 三换气损失 理论循环换气功与实际循环换气 功之差。 如图:换气损失功-X+(Y+W), 其中(W+Y) 为排气损失功,X为进气损失功。 (一)排气损失功Y W是因排气门提前开启而损失的膨胀功, 称为自由排气损失。Y是活塞作用在废气上的推出功, 称为强制排气损失功。 排气提前角↑→ W↑,Y↓。 综合效果, 要求(Y+W)↓, 故(W+Y)有一个最佳值(W+Y)min。对应排气提前角亦有一个最佳值, n↑→(W+Y)min↑。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2章 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叙述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答:四行程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从排气门开启直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410°~480°曲轴转角。一般将换气过程分作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和气门叠开四个阶段。 2. 为何进、排气门要提前打开和迟闭,对换气过程有何影响? 答:进气门迟后关闭是为了充分利用高速气流的动能,实现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量。排气门提前开启是由于配气机构惯性力的限制,若是活塞在下至点时才打开排气门,则在气门开启的初期,开度极小,废气不能通畅流出,缸内压力来不及下降,在活塞向上回行时形成较大的反压力,增加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 3. 什么是气门叠开现象?气门叠开角的大小对换气过程有何影响? 答:由于排气门的迟后关闭和进气门的提前开启,存在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称为气门叠开,此时,进气管、气缸、排气管互相连通,可以利用气流的压差、惯性或进、排气管压力波,清除残余废气,增加进气量,降低高温零件的温度,但注意不应产生废气倒流现象。在增压发动机中,因其进气压力高,可以有较大的气门叠开角。在非增压发动机中,叠开角一般为20°~80°曲轴转角,增压柴油机可达80°~160°曲轴转角。 4. 什么是充气效率?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有哪些? 答:充气效率(亦称充量系数)是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量的比值。提高措施:1)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损失,提高气缸内进气终了压力;2)降低排气系统的阻力损失,以减小缸内残余废气系数;3)减少高温零件在进气系统中对新鲜充量的加热,降低进气终了温度;4)合理选择配气相位;5)充分利用进气管内的动力效应。 5. 充气效率的高低反映了发动机哪些方面性能的好坏?并解释为什么。 答:充气效率值高,代表每循环进入一定气缸容积的新鲜工质量多,则发动机功率和扭矩可增加,动力性能好。 6. 如何利用进气管的动态效应有效提高发动机高转速时的充量系数? 答:发动机换气过程中,进气气流在一定长度的管道内流动时,具有相当的惯性和可压缩性,且进气过程是间断性和周期性进行的,根据流体力学的规律,气流在进气管内势必会引起一定的动力现象,这种动力现象称为进气管的动态效应。动态效应对发动机进气量有较大影响,利用进气管的动态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和改善转矩特性。 7. 简述可变气门相位对发动机进气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换气过程

1、换气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2、换气损失包括哪些?排气提前角对换气损失有何影响? 3、什么是充气系数?当发动机的转速、负荷、大气压力变化时,ηCH怎样变化? 4、在配气相位中对ηv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当其变化时ηCHmax对应的n有何变化? 一、换气过程 分五个阶段: 1、自由排气阶段 2、强制排气阶段 3、进排气重叠阶段 4、进气阶段 5、惯性进气阶段 排气损失 w:膨胀损失 x:推出损失 进气损失 y:进气损失 换气损失:x+y+w 泵气损失:x+y-u (负功部分) 随着排气提前角的增大,膨胀损失增加,推出损失减小。 a--提前角适当; b--提前角过大; c--提前角过小; d--排气阻力过大。 *适当的排气提前角应使两者之和最小,即W+X最小。 充气效率ηCH(ηv) 指每循环实际封存在气缸内的新鲜充量ma与在进气状态下 (Ps、Ts)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理论充量m’之比。 ηCH=ma/m’ =Vs/Vh Vs—实际进入气缸新鲜充量体积(进气状态) Vh—气缸工作容积 实际上,ηCH<1。?(三个因素)(汽0.7~0.85;柴0.75~0.9) ※进气状态—对非增压发动机,指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压力和温度);对增压发动机,指增压器出口的气体状态。 1、使用因素 (1)转速n

?流动阻力? ?Pa? ?ηCH? n过低?惯性进气? ? ηCH? 一定的进气系统,一定负荷下,有一个转速对应的充量系数最大。 2)负荷 汽油机: 负荷? ? 节气门开度? ? 进气阻力? ? 进气终了压Pa? ?ηCH ? 柴油机:负荷调节属于质调节,负荷的变化对充气效率无明显的影响。 (3)大气状态 大气压力P0: P0??Pa?,但Pa/P0基本不变,故ηCH不变。 大气温度T0: T0变化,Ta也变化,T0/Ta基本不变,故ηCH不变 但P0↓(T0↑)=>ρ0↓=>ma↓=>发动机功率?。 (4)残余废气系数r r=mr/ma mr—残余废气质量 汽油机低负荷时,r↑;排气压力高,r↑ r的一般范围:汽油机0.05-0.16 柴油机0.03-0.06 增压柴油机0-0.03 r↑? ηCH ?,而且燃烧恶化 3)配气相位 配气相位是进排气门启闭角与曲轴转角的关系。 适当的配气相位,可获得较高的充气效率。 *进气滞后角对ηCH的影响最大。 *转速↑?进气滞后角↑ ※改变进气滞后角可以改变ηCH、扭矩和功率随转速变化的趋向。图3-8 配气相位是靠?控制的 在实际使用中,如果进气门间隙过大,不仅使气门的时间-断面值减少,还使进气滞后角减小,改变充量系数随转速的变化趋向,影响车辆的使用。

发动机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的排气过程和进气过程统称为换气过程。换气过程的任务是将气缸内废气排除干净,并充入尽可能多的新鲜气量--在柴油机中是空气;在汽油机中是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气(可燃混合气),这是保证发动机动力性的重要条件。 燃料在气缸内完全燃烧需要一定量的空气,完全燃烧时汽油与空气的体积比约为1:10000,而柴油与空气的体积比还要更大一些。由此可见,可燃混合气中燃料所占容积比例很小,所以充入气缸的混合气燃烧放热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充入缸内的空气量多少。每循环进入气缸的空气量多,既可多供给一些燃料,又可以提高燃料的完全燃烧程度。提高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此外,换气过程有功率损失使热效率降低。换气过程的好坏对发动机零件的热复合、排气冒烟、大气污染等也有一定影响。 为了不断提高发动机性能,必须深入研究换气过程的进行情况,分析影响充气量的各种因素,找出提高充气量和减少换气损失的方向与措施。 3.1 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换气过程 四行程发动机配气机构均采用气门换气方案,其换气过程是排气门开启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曲轴转角380°~490°。根据气体流动特点和进排气门运动规律,换气过程可分为自由排气、强制排气、惯性排气、准备进气、正常进气和惯性进气六个阶段,如图3-1所示。

图3-1 换气过程气缸压力、排气管压力、 进排气门流通截面积的变化 (a)气缸压力、排气管压力随曲轴转角θ的变化曲线 (b)进排气门相对流通截面积随曲轴转角θ的变化曲线 (c)四行程发动机进、排气门开闭时间 1. 自由排气阶段 从排气门在下止点前开启到活塞行至下止点这个时期称自由排气阶段。该阶段曲轴转过的角度称为排气提前角,一般为40°~80°轴转角。 由于配气机构惯性力的限制,气门开启与关闭不能太快,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活塞到下止点时排气门才开始开启,在开启初期开度极小,废气不能通畅流出,气缸内压力下降缓慢,不能实现充分排气,而且在活塞向上止点回行时会形成较大的反压力,增加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为此,排气门必须在下止点前开启(图3-1中b`点),这时气缸废气压力较高,可利用废气自身的压力自行排出。从图3-1中可见,此阶段气缸内压力大于排气管压力两倍以上,排气的流动处于超临界状态,读者参考工程热学气体的流动和压缩章节)此时通过排气门口的废气流速,等于该状态下的音速,废气流量只与气缸内的气体状态及气门最小开启截面积有关,而与排气管内压力 p 无关。并且因排气流甚高,在排气过程中伴有刺耳的噪声,所以排气系统必须装有消声器。 随着废气大量排出及活塞向下止点移动,气缸内压力迅速下降,当缸内压力与排气管内压力之比下降到2以下时,排气流动转入亚临界状态,废气流速降低,产生的噪声较小。此时排出的废气量由缸内及排气管内的压力差来决定。压力差越大排出废气越多。当到某一时刻缸内与排气管内压力相等,自由排气阶段结束(一般下止点后10°~30°曲轴转角)。此阶段虽然历程很短,但因排气流速甚高,排出废气量达60%以上。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一章答案

1、研究发动机的理论循环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是通过对实际循环做了哪几点简化假设得到的? 答:(1)研究发动机理论循环的目的是: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的极限,以判断实际发动机经济性能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的潜力;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热力循环方式的经济性能和动力性能;通过分析发动机理论循环的热效率和平均压力,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能和以平均压力为代表动力性能基本途径。 (2)做了以下几点假设:假设工质是理想气体,假设工质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假设工质的压缩及膨胀是绝热等熵过程,假设燃烧是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等容或等压向工质加热,工质放热为等容放热,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 2、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和有效性能指标?分别有哪些? 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为指示性能指标简称指示指标;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简称有效指标;指示性能指标有指示功,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平均燃油消耗率;有效性能指标包括有效功,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有效热效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 3、什么是机械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有何意义? 答:机械效率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用符号η表示,计算公式为η=W有/W总*100%。 机械效率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影响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物重,其次才是滑轮重、绳重和磨擦。无论你用同一滑轮组吊起一根绣花针或一个重量远远大于动滑轮的重物,你都需要把动滑轮举上去,还要克服绳重与磨擦,前者额外功远远大于有用功,其机械效率几乎为零,后者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值就小得多,所以物重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 意义: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的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因而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显然,有用功所占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物理中,用机械效率来表示机械对总功得了利用率。(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注意物理量名称所标示的意义。总功:即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称之为动力功,也叫输入功。理想机械:W总=W有用,W输入=W输出,W动=W阻。实际机械:W总=W有用+W额外,W 输入=W输出+W额外,W动=W有用阻力+W无用阻力 4、如何测定机械效率?适合汽油机的是哪种?为什么? 答:测定机械效率有示功图法,倒拖法,灭缸法,油耗线法;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精选、

第一章 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答: 2画出四冲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的示功图,它与理论示功图有什么不同?说明指示功的概念和意义。 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值,而实际气体随温度等因素影响会变大,而且实际循环中还存在泄露损失.换气损失燃烧损失等,这些损失的存在,会导致实际循环放热率低于理论循环。指示功时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Wi,指示功Wi反映了发动机气缸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所获得的有用功的数量。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强化系数PmeCm. 第二章

1为什么发动机进气门迟后关闭.排气门提前开启?提前与迟后的角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进气门迟后关闭是为了充分利用高速气流的动能,从而实现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量。排气门提前开启是由于配气机构惯性力的限制,若在活塞到下止点时才打开排气门,则在排气门开启的初期,开度极小,废弃不能通畅流出,缸内压力来不及下降,在活塞向上回行时形成较大的反压力,增加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同样的自由排气时间所相当的曲轴转角增大,为使气缸内废气及时排出,应加大排气提前角。 2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时如何界定的? 答:1)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于排气管内压力的这个时期。 强制排气阶段:废气是由活塞上行强制推出的这个时期。 进气过程:进气门开启到关闭这段时期。 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由于排气门迟后关闭和进气门提前开启,所以进.排气门同时

换气过程

第二章大题目(1) 1.换气过程进气是否充分、排气是否彻底,一般用残余废弃系数和充气效率来评定。 2.残余废气系数 残余废气系数r是指每循环进气过程结束时,气缸内的残余废气量与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充量的比值(质量比或体积比)。 3.充气效率 充气效率 是评价发动机换气过程完善程度的指标,是每循环实际进 v 入汽缸的新鲜充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汽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之比。 影响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因素 4.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进气终了的压力和温度;排气终了的压力和温度;大气压力和温度;压缩比;残余废弃系数;配气相位。 5.影响残余废气系数的因素:进气终了的压力和温度;排气终了的压力和温度;压缩比;配气相位。 6.改善换气过程的目的是减小换气损失,降低残余废弃系数,提高充气效率。 7.减小进气系统阻力:主要在结构上采取措施,减小进气系统各段的阻力。 (1).减小进气门座处的阻力 1)增大气门头部直径;2)采用多气门结构(四、五气门等);3)适当增加进气门升程;4)适当减小活塞行程 (2).减小进气管道的阻力

1)进气管道尽可能光滑,呈圆形截面,增大进气道尺寸,减少弯道和通流截面的变化。 2)采用动力阀控制式的进气控制系统,控制发动机进气道的空气 通流截面大小,以适应不同转速和负荷时对进气量的需求。 (3).减小空气滤清器的阻力: 8.合理选择配气相位 在配气相位角度中,对换气过程影响最大的是进气迟后角,其次是排气门提前角和气门重叠角。 (1).对配气相位角度的要求 1)进气迟后角一定时,仅在某一转速下充气效率和有效功率最高。2)发动机转速变化时,在低速时,采用较小的进气迟后角,可获得较高的充气效率和有效功率;在高速时则采用较大的进气迟 后角。 3)改变进气迟后角,可改变充气效率和有效功率随转速的变化关系,从而改变发动机的速度特性。 (2).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包括可变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9.减小排气系统阻力 减小排气系统阻力主要是在结构上采取措施,减小排气系统各段的阻力系数,包括排气门、排气管道、排气消声器等。 10.降低进气终了温度: 加强冷却系统的维护,尽量避免长时间的大负荷工作,以防止发动机罩内温度过高。

发动机原理习题

发动机原理习题 第一章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 [1]说明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功率的原因。 [2] 为什么汽油机的压缩比不宜过高? [3]做出四冲程非增压柴油机理想循环和实际循环p-V图,并标明各项损失。 [4]何为指示指标?何为有效指标? [5] 发动机机械损失有哪几部分组成? [6] 写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7] 试述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 [8] 试述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和分子变更系数的定义。 [9] 简述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着火和燃烧方式。 [10] 已知:某汽油机的气缸数目i = 6,冲程数t = 4,气缸直径 D = 100 [mm],冲程S = 115 [mm],转速n = 3000 [r/min],有效功率Ne = 100 [kW],每小时耗油量Gt = 37 [kg/h],燃料低热值hu = 44100 [kJ/kg],机械效率hm = 0.83。求:平均有效压力,有效扭矩,有效燃料消耗率,有效热效率,升功率,机械损失功率,平均机械损失压力,指示功率,平均指示压力,指示燃料消耗率,指示热效率。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1]什么是充气效率?怎样确定一台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2]试根据充气效率的分析式,说明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3]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4]汽车由平原行驶高原地区,发动机的功率下降是不是由于充气效率下降所致?为什么? [5]柴油机和汽油机的进气管应如何布置? [6]如何利用进气惯性效应和波动效应增大进气量? [7]什么是换气损失,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并作图说明。 第三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 [1] 简述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两个基本方式和特点。 [2] 简述喷雾特性参数。 [3] 简述孔式喷嘴和轴针式喷嘴的特点。 [4] 简述产生进气涡流的方法? [5] 柴油机燃烧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绘图分阶段阐述柴油机燃烧过程的进行情况。 [6] 为什么应尽量减少发动机的补燃?

最新汽车发动机原理习题(含答案)

发动机原理 习题 第一章 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 [1]说明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功率的原因。 答:由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公式: 知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 [2] 为什么汽油机的压缩比不宜过高? 答:汽油机压缩比的增加受到结构强度、机械效率和燃烧条件的限制。 1、增高将Pz 使急剧上升,对承载零件的强度要求更高,增加发动机的质量,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2、增高导致运动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力增加,及运动件惯性力的增大,从而导致机械效率下降 3、增高导致压缩终点的压力和温度升高,易使汽油机产生不正常燃烧即爆震 [3]做出四冲程非增压柴油机理想循环和实际循环p-V 图,并标明各项损失。 [4]何为指示指标?何为有效指标? 答:指示指标: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价工作循环的质量。 有效指标:以曲轴上得到的净功率为基础,评价整机性能。 [5] 发动机机械损失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 发动机机械损由摩擦损失、驱动附件损失、泵气损失组成。 [6] 写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1、转速ηm 与n 似呈二次方关系,随n 增大而迅速下降; 2、负荷 负荷ˉ时,发动机燃烧剧烈程度ˉ,平均指示压力ˉ;而由于转速不变,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基本保持不变。则由 ,机械效率下降 当发动机怠速运转时 ,机械效率=0; 3、润滑油品质和冷却水温度 冷却水、润滑油温度通过润滑油粘度间接影响润滑效果。 ) 1()1(1111-+--?-=-ρλλρλεηk k k t i m m p p -=1ηi m i m i e i e m p p N N p p N N -=-===11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