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存储管理方式的地址换算

三种存储管理方式的地址换算
三种存储管理方式的地址换算

三种存储管理方式的地址换算

————————————————————————————————作者:————————————————————————————————日期:

?

网络地址转换

网络地址转换(NAT)简介 NAT概述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是将IP 数据报报头中的IP 地址转换为另一个IP 地址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NAT 主要用于实现私有网络访问公共网络的功能。这种通过使用少量的公有IP 地址代表较多的私有IP 地址的方式,将有助于减缓可用IP 地址空间的枯竭。[1]说明:私有 IP 地址是指内部网络或主机的IP 地址,公有IP 地址是指在因特网上全球唯一的IP 地址。RFC 1918 为私有网络预留出了三个IP 地址块,如下: A 类:10.0.0.0~10.255.255.255 B 类:172.16.0.0~ 172.31.255.255 C 类:192.168.0.0~192.168.255.255 上述三个范围内的地址不会在因特网上被分配,因此可以不必向ISP 或注册中心申请而在公司或企业内部自由使用。NAT技术的产生虽然NAT可以借助于某些代理服务器来实现,但考虑到运算成本和网络性能,很多时候都是在路由器上来实现的。随着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数量的不断猛增,IP地址资源也就愈加显得捉襟见肘。事实上,除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外,一般用户几乎申请不到整段的C类IP地址。在其他ISP那里,即使是拥有几百台计算机的大型局域网用户,当他们申请IP地址时,所分配的地址也不过只有几个或十几个IP地址。显然,这样少的IP地址根本无法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于是也就产生了NAT技术。NAT技术的作用借助于NAT,私有(保留)地址的"内部"网络通过路由器发送数据包时,私有地址被转换成合法的IP地址,一个局域网只需使用少量IP 地址(甚至是1个)即可实现私有地址网络内所有计算机与Internet的通信需求。NAT将自动修改IP报文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Ip地址校验则在NAT处理过程中自动完成。有些应用程序将源IP地址嵌入到IP报文的数据部分中,所以还需要同时对报文进行修改,以匹配IP头中已经修改过的源IP地址。否则,在报文数据都分别嵌入IP地址的应用程序就不能正常工作。NAT技术实现方式NAT的实现方式有三种,即静态转换Static Nat、动态转换Dynamic Nat 和端口多路复用OverLoad。静态转换是指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IP地址对是一对一的,是一成不变的,某个私有IP地址只转换为某个公有IP地址。借助于静态转换,可以实现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中某些特定设备(如服务器)的访问。动态转换是指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用IP地址时,IP地址是不确定的,是随机的,所有被授权访问上Internet的私有IP地址可随机转换为任何指定的合法IP地址。也就是说,只要指定哪些内部地址可以进行转换,以及用哪些合法地址作为外部地址时,就可以进行动态转换。动态转换可以使用多个合法外部地址集。当ISP提供的合法IP地址略少于网络内部的计算机数量时。可以采用动态转换的方式。端口多路复用(Port address Translation,PAT)是指改变外出数据包的源端口并进行端口转换,即端口地址转换(PAT,Port Address Translation).采用端口多路复用方式。内部网络的所有主机均可共享一个合法外部IP地址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IP地址资源。同时,又可隐藏网络内部的所有主机,有效避免来自internet的攻击。因此,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多的就是端口多路复用方式。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实现在配置网络地址转换的过程之前,首先必须搞清楚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以及在哪个外部接口上启用NAT。通常情况下,连接到用户内部网络的接口是NAT内部接口,而连接到外部网络(如Internet)的接口是NAT外部接口。1).静态地址转换的实现假设内部局域网使用的lP

第五、六章 存储器管理 练习题

第五、六章存储器管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存储管理的目的是( ) A、方便用户 B.提高主存空间利用率 C.方便用户和提高主存利用率 D.增加主存实际容量2.动态重定位是在作业的( )中进行的。 A.编译过程 B.装入过程 C.修改过程 D.执行过程 3.提高主存利用率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内存分配 B.内存保护 c.地址转换 D.内存扩充 4.可变分区管理方式按作业需求量分配主存分区,所以( )。 A.分区的长度是固定 B.分区的个数是确定的 C.分区长度和个数都是确定的 D.分区的长度不是预先固定的,分区的个数是不确定的5.( )存储管理不适合多道程序系统。 A.一个分区 B.固定分区 C.可变分区 D.段页式 6.可变分区管理方式下( )分配作业的主存空间。 A.根据一张主存分配表 B.根据一张已分配区表和一张空闲区表 C.根据一张“位示图”构成的主存分配表 D.由系统自由 7.可变分区常用的主存分配算法中不包括( )。 A.最先适应分配算法 B.顺序分配算法 C.最优适应分配算法 D.最坏适应分配算法8.在可变分区方式管理下收回主存空间时,若已判定“空闲区表第j栏始址=归还的分区始址+长度”,则表示( )。 A.归还区有下邻空闲区 B.归还区有上邻空闲区 C.归还区有上、下邻空闲区 D.归还区无相邻空闲区 9.当可变分区方式管理内存空间去配时,要检查有无相邻的空闲区,若归还区始地址为S,长度为L,符合( )表示归还区有上邻空闲区。 A.第j栏始址=S+L B.第j栏始址+长度=S C.第j栏始址+长度=S且第k栏始址=S+L D.不满足A、B、C任一条件 10.碎片现象的存在使( )。 A.主存空间利用率降低 B.主存空间利用率提高 C.主存空间利用率得以改善 D.主存空间利用率不受影响 11.最佳适应分配算法把空闲区( )。 A.按地址顺序从小到大登记在空闲区表中 B.按地址顺序从大到小登记在空闲区表个 C.按长度以递增顺序登记在空闲区表中 D.按长度以递减顺序登记在空闲区表中 12.分页存储管理时,每读写一个数据,要访问( )主存。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3.段式存储管理中分段是由用户决定的,因此( )。 A.段内的地址和段间的地址都是连续的 B.段内的地址是连续的,而段间的地址是不连续的 C.段内的地址是不连续的,而段间的地址是连续的 D.段内的地址和段间的地址都是不连续的 14.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 )总是按作业要求挑选一个最大的空闲区。 A.顺序分配算法 B.最先适应分配算法 C.最优适应分配算法 D.最坏适应分配算法15.虚拟存储器的容量是由计算机的地址结构决定的,若cPu有32位地址,则它的虚地址空间为( )字节。

思科网络地址转换(NAT)配置

Isp no ena config t host ISP no ip domain-lookup line con 0 exec-timeout 0 0 inter e0/1 ip add 202.1.1.2 255.255.255.0 no shut inter e0/2 ip add 203.1.1.1 255.255.255.0 no shut router1 no ena config t no ip domain-lookup host Router1 line con 0 exec-timeout 0 0 host R1 inter e0/0 ip add 192.168.10.1 255.255.255.0 no shut inter e0/1

ip add 202.1.1.1 255.255.255.0 no shut ip route 0.0.0.0 0.0.0.0 202.1.1.2 int e0/0 //静态NAP ip nat inside int e0/1 ip nat outside 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192.168.10.10 202.1.1.3 ip nat pool hello 202.1.1.10 202.1.1.12 netmask 255.255.255.0 //动态NAP access-list 1 permit 192.168.10.0 0.0.0.255 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pool hello 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pool hello overload //PAT技术

第4章-存储器管理练习题(答案)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存储管理的目的是(C )。 A.方便用户 B.提高内存利用率 C.方便用户和提高内存利用率 D.增加内存实际容量 2、在(A)中,不可能产生系统抖动的现象。 A.固定分区管理 B.请求页式管理 C.段式管理 D.机器中不存在病毒时 3、当程序经过编译或者汇编以后,形成了一种由机器指令组成的集合,被称为(B )。 A.源程序 B.目标程序 C.可执行程序 D.非执行程序 4、可由CPU调用执行的程序所对应的地址空间为(D )。 A.符号名空间 B.虚拟地址空间 C.相对地址空间 D.物理地址空间 5、存储分配解决多道作业[1C]划分问题。为了实现静态和动态存储分配,需采用地址重定位,即把[2C]变成[3D],静态重定位由[4D]实现,动态重定位由[5A]实现。 供选择的答案: [1]:A 地址空间B 符号名空间C 主存空间D 虚存空间 [2]、[3]:A 页面地址B 段地址C 逻辑地址D 物理地址E 外存地址F 设备地址 [4]、[5]:A 硬件地址变换机构B 执行程序C 汇编程序 D 连接装入程序 E 调试程序 F 编译程序 G 解释程序 6、分区管理要求对每一个作业都分配(A )的内存单元。 A.地址连续 B.若干地址不连续 C.若干连续的帧 D.若干不连续的帧 7、(C )存储管理支持多道程序设计,算法简单,但存储碎片多。 A.段式 B.页式 C.固定分区 D.段页式 8、处理器有32位地址,则它的虚拟地址空间为(B)字节。A.2GB B.4GB C.100KB D.640KB 9、虚拟存储技术是(A)。 A.补充内存物理空间的技术 B.补充相对地址空间的技术 C.扩充外存空间的技术 D.扩充输入输出缓冲区的技术 10、虚拟内存的容量只受(D)的限制。 A.物理内存的大小 B.磁盘空间的大小 C.数据存放的实际地址 D.计算机地址字长 11、虚拟存储技术与(A )不能配合使用。

浅谈网络地址转换(NAT)的三种方式

浅谈网络地址转换(NAT)的三种方式 由于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发展,IP地址越来越不够用,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实例着重阐述了NAT的三种网络地址转换方式及地址的转换过程。 标签:NAT 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端口多路复用 由于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发展,IP地址越来越不够用,怎么办呢?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NAT提供了局域网共享上网的简单方案,内部网络用户连接互联网时,NAT将用户的内部IP地址转换成一个外部公共IP 地址,反之,数据从外部返回时,NAT反向将目标地址替换成初始的内部用户的地址。简言之,NAT的作用就是把内网的私有地址,转化成外网的公有地址,使得内部网络上的(被设置为私有IP地址的)主机可以访问Internet。 那么NAT有哪些方式可以实现网络地址的转换呢?怎么实现? 在配置网络地址转换的过程之前,首先必须搞清楚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以及在哪个外部接口上启用NAT。通常情况下,连接到用户内部网络的接口是NAT 内部接口,而连接到外部网络(如Internet)的接口是NAT外部接口。NAT的实现方式有三种,即静态转换Static Nat、动态转换Dynamic Nat和端口多路复用OverLoad。 ①静态转换是指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时,IP地址是一对一的,是一成不变的,某个私有IP地址只转换为某个公有IP地址。借助于静态转换,可以实现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中某些特定设备(如服务器)的访问。 实例分析: 假设内部局域网使用的lP地址段为192.168.0.1——192.168.0.254,路由器局域网端(即默认网关)的IP地址为192.168.0.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网络分配的合法IP地址范围为66.158.68.128——66.158.68.135,路由器在广域网中的IP地址为66.158.68.129,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可用于转换的IP地址范围为66.158.68.130——66.158.68.134。要求将内部网址192.168.0.2——192.168.0.6分别转换为合法IP地址66.158.68.130——66.158.68.134。 第一步,设置外部端口。 interface serial 0 ip address 66.158.68.129 255.255.255.248 ip nat outside

第4章-存储器管理练习答案

第4章-存储器管理练习答案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存储管理的目的是(C )。 A.方便用户 B.提高内存利用率 C.方便用户和提高内存利用率 D.增加内存实际容量 2、在( A)中,不可能产生系统抖动的现象。 A.固定分区管理 B.请求页式管理 C.段式管理 D.机器中不存在病毒时 3、当程序经过编译或者汇编以后,形成了一种由机器指令组成的集合,被称为(B )。 A.源程序 B.目标程序 C.可执行程序 D.非执行程序 4、可由CPU调用执行的程序所对应的地址空间为(D )。 A.符号名空间 B.虚拟地址空间 C.相对地址空间 D.物理地址空间 5、存储分配解决多道作业[1C]划分问题。为了实现静态和动态存储分配,需采用地址重定位,即把[2C]变成[3D],静态重定位由[4D]实现,动态重定位由[5A]实现。 供选择的答案:

[1]:A 地址空间 B 符号名空间 C 主存空间 D 虚存空间 [2]、[3]: A 页面地址 B 段地址 C 逻辑地址 D 物理地址 E 外存地址 F 设备地址 [4]、[5]: A 硬件地址变换机构 B 执行程序 C 汇编程序 D 连接装入程序 E 调试程序 F 编译程序 G 解释程序 6、分区管理要求对每一个作业都分配(A )的内存单元。 A.地址连续 B.若干地址不连续 C.若干连续的帧 D.若干不连续的帧 7、(C )存储管理支持多道程序设计,算法简单,但存储碎片多。 A.段式 B.页式 C.固定分区 D.段页式 8、处理器有32位地址,则它的虚拟地址空间为( B)字节。 A.2GB B.4GB C.100KB D.640KB 9、虚拟存储技术是( A)。 A.补充内存物理空间的技术 B.补充相对地址空间的技术

内存的存储管理段式和页式管理的区别

内存的存储管理段式和页式管理的区别 页和分段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概念上两者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 1、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是为实现离散分配方式,以消减内存的外零头,提高内存的利用率;或者说,分页仅仅是由于系统管理的需要,而不是用户的需要。 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含有一组其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分段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2、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确定,把逻辑地址划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两部分,是由机器硬件实现的,因而一个系统只能有一种大小的页面。 段的长度却不固定,决定于用户所编写的程序,通常由编辑程序在对源程序进行编辑时,根据信息的性质来划分。 3、分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维一的,即单一的线性空间,程序员只须利用一个记忆符,即可表示一地址。 分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二维的,程序员在标识一个地址时,既需给出段名,又需给出段内地址。 参考资料:/ctsn/os/skja4.htm 添加评论 炎炎1981|2009-08-2618:28:33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一页式管理 1页式管理的基本原理将各进程的虚拟空间划分成若干个长度相等的页(page),页式管理把内存空间按页的大小划分成片或者页面(pageframe),然后把页式虚拟地址与内存地址建立一一对应页表,并用相应的硬件地址变换机构,来解决离散地址变换问题。页式管理采用请求调页或预调页技术实现了内外存存储器的统一管理。 它分为 1静态页式管理。静态分页管理的第一步是为要求内存的作业或进程分配足够的页面。系统通过存储页面表、请求表以及页表来完成内存的分配工作。静态页式管理解决了分区管理时的碎片问题。但是,由于静态页式管理要求进程或作业在执行前全部装入内存,如果可用页面数小于用户要求时,该作业或进程只好等待。而且作业和进程的大小仍受内存可用页面数的限制。 2动态页式管理。动态页式管理是在静态页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分为请求页式管理和预调入页式管理。 优点:没有外碎片,每个内碎片不超过页大小。一个程序不必连续存放。便于改变程序占用空间的大小(主要指随着程序运行而动态生成的数据增多,要求地址空间相应增长,通常由系统调用完成而不是操作系统自动完成)。 缺点:程序全部装入内存。 要求有相应的硬件支持。例如地址变换机构,缺页中断的产生和选择淘汰页面等都要求有相应的硬件支持。这增加了机器成本。增加了系统开销,例如缺页中断处理机,请求调页的算法如选择不当,有可能产生抖动现象。虽然消除了碎片,但每个作业或进程的最后一页内总有一部分空间得不到利用果页面较大,则这一部分的损失仍然较大。 二段式管理的基本思想 把程序按内容或过程(函数)关系分成段,每段有自己的名字。一个用户作

存储管理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3章存储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为避免主存中各种作业相互干扰,必须进行() A 重定位 B 地址映射 C 地址转换 D 存储保护 2.固定分区存储管理中,CPU在执行作业的指令时,均为核对不等式()是否成立,若不成立,则产生地址越界中断事件,终止该指令的执行。 A 界限地址≤绝对地址≤最大地址 B 下限地址≤绝对地址<上限地址 C 基址寄存器内容≤绝对地址≤限长寄存器内容 D 基址寄存器内容<绝对地址≤限长寄存器内容 3.在请求分页系统中,LRU算法是指()。 A 最早进入内存的页先淘汰 B 近期最长时间以来没被访问的页先淘汰 C 近期被访问次数最少的页先淘汰 D 以后再也不用的页面先淘汰 4.虚拟存储器是()。 A 可以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的设备 B 容量扩大了主存的实际空间 C 通过SPOOLING技术实现的 D 可以容纳和超出主存容量的多个作业同时运行的一个地址空间 5.下列存储管理方式中,相比而言,碎片最少,而且主存利用率最高的是()。 A 固定分区 B 可变分区 C 单用户连续存储管理 D 页式 6.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主存时,使用移动技术可以()。 A 加快作业执行速度 B 集中分散的空闲区 C 扩大主存容量 D 加快地址转换 7.在一个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一个程序的页面走向为4,3,2,1,4,3,5,4,3,2,1,5,并且采用LRU算法。设分配给程序的存储块数M分别为3和4,在访问总发生的缺页次数F为()。 A M=3,F=8;M=4,F=5 B M=3,F=10;M=4,F=8 C M=3,F=9;M=4,F=10 D M=3,F=7;M=4,F=6 8.单道系统中经常采用的存储管理方式是()存储管理。 A 固定分区 B 单用户连续 C 可变分区 D 页式 9.请求页式管理中,缺页中断率与进程所分得的内存页面数、()和进程页面流的走向等因素有关。 A 页表的地址 B 置换算法 C 外存管理算法 D 进程调度算法 10.下列存储管理方式中,一般采用静态重定位方式进行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的是()。 A 固定分区 B 段页式 C 可变分区 D 页式 11.下列管理方式中,能实现虚拟存储器的是()。 A 单用户连续方式 B 页式存储管理 C 固定分区 D可变分区 12.所谓LFU页面置换算法,是指()。 A 驻留在内存中的页面随便挑选一页淘汰 B 将驻留在内存中时间最长的页页淘汰 C 将驻留在内存中最近最久未使用的一页淘汰 D 将驻留在内存中最近最不经常用的一页淘汰 13.页式存储管理中,每当CPU形成一个有效的地址时,则要查找页面。这一工作是由()实现的。 A 查表程序 B 存取控制 C 硬件自动 D 软件自动 14.设基址寄存器的内容为1000,在采用动态重定位的系统中,当执行指令“LOAD A 2000”时,操作数的实际地址是()。 A 1000 B 2000 C 3000 D 4000 15.虚拟内存的容量受到()的限制。

管理者角色错位的案例

管理者角色错位的案例
管理者的角色错位是指某个管理层级的管理者没有,至少是没有全部在做自己所在的管理
层级或岗位应该做的工作。 至于管理者角色错位的案例有哪些呢?下面就随爱汇网一起来
了解下吧!管理者角色错位的案例分析有的员工会说,按照自己所在的管理层级的要求做自己
的工作还不简单,自己每天不都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吗?看起来这是个简单的事,其实不然,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有很多管理者并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管理者的角色错位有两种
情况。 一是向上错位,就是某个层级的管理者总是在他的上级管理者已经作出了决策,并
发出了指令之后,再替他的上级管理者考虑决策的正确性、周密性和是否需要执行的问题,帮
助上级管理者再做一遍决策前的工作。 出现管理者角色向上错位,企业中就会出现人人都
是决策者,决策和指令难以贯彻,实际工作无法落实的问题。 二是向下错位,就是某个层
级的管理者总在思考下级应该思考的问题,做本该是下级应该做的工作,表现为管理者决策或
策划工作做得太少,执行工作做得太多。 管理者的角色向下错位,企业中会出现管理者的
管理幅度加宽、工作效率降低、管理者成长缓慢的问题。 如果在企业中所有的管理者身上
都发生角色错位,则意味着企业所有的管理者都在不务正业。 企业中有一群不务正业的人,
企业管理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管理者的角色错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
个方面的原因。
一、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不及时某个层级的管理者在从事该层级的管理工
作之前,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从事较低层级的管理工作,当然也有少数情况是从事较高层级的管
理工作,但总之是角色发生了变化。 角色变化之后,管理者的工作心态和工作方法往往会
有惯性,如果没有尽快调整,就会停留在过去的角色当中。 虽然管理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可心态还是过去的心态,方法还是过去的方法,自然不能达到现在的层级和岗位的要求而出现
角色错位。 二、管理者的能力达不到要求管理者在企业允许的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的层级和
岗位,可以认为是管理者角色转换不及时的原因,但如果管理者长期不能适应新的层级和岗位,
那就是管理者的能力问题了。 管理者来到一个新的管理层级之初,能够胜任新的岗位,通
常是企业决策者的一种假设,假设的前提就是他在原来的层级上是优秀的。 但假设终究是
假设,管理者能否真的胜任,要看管理者能否迅速适应新的环境,进入新的角色并做出业绩。
如果能则说明管理者有能力胜任新的工作,否则就说明管理者的能力还达不到新岗位的要求。
能力不足往往表现为管理者长期按照过去岗位的工作习惯去工作,出现角色向下错位。 三、
管理者对上下级不信任管理者对上下级不信任也是造成角色错位的重要原因,有些管理者总认
为自己的上级不如自己聪明能干,当上级管理者作出一个决策,自己总要提出几点不同意见,
和上级讨价还价;或者是在执行上级决策的时候总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意志,不或者是不完全按
照上级的决策办事,表现为对上级的指令总是有借口,这是管理者角色向上错位。 还有些
管理者总是对自己的下级管理者不放心,认为下级能力不够,办事不牢,什么事都要亲历亲为。
有的管理者第一次安排下级去完成一项工作,下级没有完成好,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从此再不
给这个下级机会了,认为与其把工作交给下级做不好而添乱,还不如自己干;造成管理者的角
色向下错位。 管理者角色错位是企业管理的大患,会对企业管理造成诸多危害,主要表现

操作系统段页式存储实验报告

昆明理工大学(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段页式存储管理 专业班级:电科112 姓名:学号: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程加深对基本分页、分段储存管理方式和段页式存储管理的理解,并对每种方式的过程与优缺点进行比较。 二、段页式系统的基本原理 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和基本分页存储管理方式原理的结合,即先将用户程序分成若干个段,再把每个段分成若干个页,并为每一个段赋予一个段名。下图示出了一个作业的地址空间和地址结构。该作业有三个段,页面大小为4 KB。在段页式系统中,其地址结构由段号、段内页号及页内地址三部分所组成,如下图所示。 地址变换过程 存放段表始址和段表长TL。进行地址变换时,首先利用段号S,将它与段表长TL进行比较。若S

在段页式系统中,为了获得一条指令或数据,须三次访问内存。第一次访问是访问内存中的段表,从中取得页表始址;第二次访问是访问内存中的页表,从中取出该页所在的物理块号,并将该块号与页内地址一起形成指令或数据的物理地址;第三次访问才是真正从第二次访问所得的地址中,取出指令或数据。显然,这使访问内存的次数增加了近两倍。为了提高执行速度,在地址变换机构中增设一个高速缓冲寄存器。每次访问它时,都须同时利用段号和页号去检索高速缓存,若找到匹配的表项,便可从中得到相应页的物理块号,用来与页内地址一起形成物理地址;若未找到匹配表项,则仍须再三次访问内存。 实验内容: 编写一个段页式存储管理程序:内存的大小为2048,分为四段:512、1024、128、384,每个页面大小为8,内存中四个段对应首地址分别为:1000、2000、3500、4000,要求输入一个逻辑地址,输出段表项、页表项、基址寄存器及物理地址。 实验程序及结果: 实验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 shu,y,y1,d,d1,wu,ji,da,da1; printf("输入逻辑地址:\n"); scanf("%d",&shu); y1=shu%8; if(y1==0) y=(shu/8)-1; else y=shu/8; if(0<=shu&&shu<=512) { d=1;

NAT 网络地址转换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是将IP数据报头中的IP地址转换为另一个IP地址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NAT主要用于实现私有网络访问公共网络的功能。这种通过使用少量的公网IP地址代表较多的私网IP地址的方式,将有助于减缓可用IP地址空间的枯竭。 私网IP地址是指内部网络或主机的IP地址,公网IP地址是指在因特网上全球唯一的IP 地址。 RFC 1918为私有网络预留出了三个IP地址块,如下: A类:10.0.0.0~10.255.255.255 B类:172.16.0.0~172.31.255.255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 (上述三个范围内的地址不会在因特网上被分配,因此可以不必向ISP或注册中心申请而在公司或企业内部自由使用。) NAT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于实现私有网络访问公共网络的功能,后扩展到实现任意两个网络间进行访问时的地址转换应用,本文中将这两个网络分别称为内部网络(内网)和外部网络(外网),通常私网为内部网络,公网为外部网络。 内网用户主机PC(192.168.1.3)向外网服务器(1.1.1.2)发送的IP报文通过NAT设备。● NAT设备查看报头内容,发现该报文是发往外网的,将其源IP地址字段的私网地址192.168.1.3转换成一个可在Internet上选路的公网地址20.1.1.1,并将该报文发送给外网服务器,同时在NAT设备的网络地址转换表中记录这一映射。 ● 外网服务器给内网用户发送的应答报文(其初始目的IP地址为20.1.1.1)到达NAT设备后,NAT设备再次查看报头内容,然后查找当前网络地址转换表的记录,用内网私有地址192.168.1.3替换初始的目的IP地址。 上述的NAT过程对终端(如图中的Host和Server)来说是透明的。对外网服务器而言,它认为内网用户主机的IP地址就是20.1.1.1,并不知道有192.168.1.3这个地址。因此,NAT “隐藏”了企业的私有网络。 地址转换的优点在于,在为内部网络主机提供了“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了内部网络的主机通过该功能访问外部网络的资源。但它也有一些缺点: ● 由于需要对数据报文进行IP地址的转换,涉及IP地址的数据报报文的报头不能被加密。在

三种存储管理系统方式地地址换算

三种存储管理方式的地址换算 摘要: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从用户角度看,操作系统可以看成是对计算机硬件的扩充;从人机交互方式来看,操作系统是用户与机器的接口;从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看,操作系统是一种层次、模块结构的程序集合,属于有序分层法,是无序模块的有序层次调用。操作系统在设计方面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它控制程序的执行和提供资源分配、调度、输入/输出控制和数据管理等任务。如DOS、UNIX、OS/2和Windows NT都是得到广泛使用的操作的系统。 三种管理方式中,分页系统能有效地提高内存利用率,分段系统则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要,而段页式系统则是把前两种结合起来形成的系统。这种新系统既具有分段系统的便于实现、分段可共享、易于保护、可动态链接等一系列优点,有能像分页系统那样很好地解决内存的外部碎片问题,以及可为各个分段离散地分配内存等问题。 关键字: 分页方式,分段方式,段页式方式,操作系统。 1.引言: 分页存储管理是将一个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片,称

为页面或页。在分段存储管理方式中,作业的地址空间被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定义了一组逻辑信息。段的长度由相应的逻辑信息组的长度决定,因而个段长度不等。段页式存储管理方式是分段和分页原理的结合,即先将用户程序分成若干个段,再把每个段分成若干个页,并为每一个段赋予一个段名。三种存储管理都有其相应的段表、页表和地址变换机构。 2.三种存储管理方式地址换算描述: (1)分页存储管理方式 为了实现从进程的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功能,在系统中设置了页表寄存器,用于存放页表在内存中的始址和页表的长度。当进程要访问某个逻辑地址中的数据时,分页地址变换机构会自动地将有效地址(相对地址)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两部分,再以页号为索引去检索页表。查找操作由硬件执行。在执行检索之前,先将页号与页表长度进行比较,如果页号大于或等于页表长度,则表示本次所访问的地址已超越进程的地址空间。于是,这一错误将被系统发现并产生一地址越界中断。若未出现越界错误,则将页表始址与页号和页表项长度的乘积相加,便得到该表项在页表中的位置,于是可从中得到该页的物理块号,将之装入物理地址寄存器中。与此同时,再将有效地址寄存器中的页内地址送入物理地址寄存器的块内地址字段中。这样便完成了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

操作系统复习-存储管理

3.1 内存管理基础 内存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多道程序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方便用户使用存储器,提高存储器的利用率以及从逻辑上扩充存储器。内存管理包括: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内存扩充。 --------------------------------------------------------------------------------------------- 应用程序的处理一般过程:由相应的语言处理程序将源程序模块对应转换成目标模块->由链接程序将所有相关的目标模块链接到一起,整合成一个可执行程序->由装入程序将程序装入内存后予以执行。 重定位的概念: 由于编译程序无法确定目标代码在执行时所对应的地址单元,故一般从0号单元开始为其编址。这样的地址称为相对地址、程序地址或虚拟地址。因此当装入程序将可执行代码装入内存时,必须通过地址转换将逻辑地址转换成内存地址,这个过程称为地址重定位。 重定位分为静态重定位和动态重定位两种,静态重定位在装入时将所有相对地址转换成绝对地址,这种装入方式要求作业在装入时就必须分配其要求的所有空间,整个运行过程中不能在内存中移动,也不能申请新空间;动态重定位是装入时不地址转换,在执行过程中由硬件的地址转换机构转换成绝对地址,这种装入方式可以将程序分配到不连续的存储区中,不必装入所有代码就可以运行,但是需要硬件支持。 在重定位中通常设置一个重定位寄存器,里面放的是程序的基址,物理地址=基址+相对地址程序链接的方式: 静态链接:在运行前链接 装入时动态链接:边装入边链接 运行时动态链接:运行到需要处才链接,便于修改和更新,便于实现共享 程序装入的方式: 绝对装入方式:在编译时就知道程序要驻留的内存地址(和静态重定位完全不是一回事)可重定位装入方式:有静态重定位和动态重定位两种 其他方式:和分页和分段相结合 --------------------------------------------------------------------------------------------- 交换和覆盖的目的都是扩充逻辑内存 交换技术:把暂时不用的某个程序及数据部分(或全部)从内存中移到外存,或吧指定的程序或数据从外存读到内存。交换技术打破了一个程序一旦进入主存便一直运行到结束的限制。 覆盖技术:(定义略)覆盖技术要求程序员实现把一个程序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段,并规定好它们的覆盖结构。打破了一个进程必须在全部信息都装入内存后才可运行的限制。 --------------------------------------------------------------------------------------------- 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1)单一连续分配:把内存空间分为系统区和用户区,每次只装入运行一个程序,存储器利用率极低。 (2)固定分区分配:将内存用户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区域,每个分区只装一道作业,分区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优点:可用于多道程序系统最简单的存储分配

基本分页存储管理

《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基本分页储存管理

实验五基本分页存储管理 实验目的:熟悉并掌握基本分页存储管理的思想。 熟悉并掌握基本分页存储管理的分配和回收方式,并能够模拟实现。 实验内容:用高级语言模拟实现基本分页存储管理,要求: 1、内存空间的初始化——可以由用户输入初始内存空间各个物理 块情况。(用二维矩阵的方式按物理块号,逐行给出每个物理块的 状态,1——表示已分配,0——表示未分配,并能够将行标、列标 转换为对应的物理块号,以查看或修改每一个块的状态,要求:初 始时部分物理块已分配) 2、基本分页的分配过程:由用户输入作业号和作业的大小(这里的 大小是逻辑页面数),实现分配过程:空间充足,分配,修改状态 矩阵的相应位置的值(值由0转变为1),并用专门的数据记录下 该作业占用的物理块的块号,以备删除作业时回收空间。 3、作业空间的的回收:用户输入作业号,实现分区回收(通过相应 的数据结构找到该作业占有的物理块号,将块号转变成对应的行标、 列标,将对应位置的值由1转变成0就完成了回收) 4、分区的显示:任何时刻,可以查看当前内存的情况(显示记录内 存情况的矩阵的值) 要求考虑:(1)内存空间不足的情况,要有相应的显示; (2)作业不能同名,但是删除后可以再用这个名字; (3)作业空间回收是输入作业名,回收相应的空间,如果这个作业名不存在,也要有相应的提示。 三、实验代码 <> <> N 100 共有100个内存块 [N][1]; 存放每个进程的页表 [N]; 内存块状态标志数组,0:空闲,1:使用 ; 记录当前内存剩余空间 ; 记录当前进程数 = ; (); (); (); (); () {

第4章存储管理作业题答案

第四章存储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存储管理方案中,___可与覆盖技术配合。 A. 页式管理 B. 段式管理 C.段页式管理 D.可变分区管理 2. 在存储管理中,采用覆盖与交换技术的目的是___。 A.节省存储空间 B. 物理上扩充主存容量 C. 提高CPU利用率 D. 实现主存共享 3.动态重定位技术依赖于___。 A. 重定位装入程序 B.重定位寄存器 C. 地址机构 D. 目标程序 4. 设内存的分配情况如图 5.7所示。若要申请一块40K字节的内存空间,若采用最佳适应算法,则所得到的分区首址为___。 A. 100K B. 190K C. 330K D. 410K 10(占用)->30(占用)->50(占用)->60->80->90->100(占用)-> 5.很好地解决了"零头"问题的存储管理方法是___. A.页式存储管理 B.段式存储管理 C.多重分区管理 D.可变式分区管理 6. 在固定分区分配中,每个分区的大小是___. A.相同 B.随作业长度变化 C.可以不同但预先固定 D.可以不同但根据作业长度固定 7. 在连续存储管理方式中,可重定位分区管理采用紧凑技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A. 增加主存容量 B. 缩短访问周期 C. 集中空闲区 D.加速地址转换 8.分区管理中采用"最佳适应"分配算法时,宜把空闲区按___次序登记在空闲区表中. A.长度递增 B.长度递减 C.地址递增 D.地址递减

9.若一个系统采用分页存储管理方式,当一个进程处于执行态时,该进程的页表始址和页表长度信息将被送至。 A. PCB B. 物理地址寄存器 C. 页表寄存器 D. 重定位寄存器 10.采用段式存储管理的系统中,若地址用24位表示,其中8位表示段号,则允许每段的最大长度是___. A.2的24次方 B.2的16次方 C.2的8次方 D.2的32次方 11. 把作业地址空间使用的逻辑地址变成内存中物理地址的过程为___. A.重定位 B.物理化 C.逻辑化 D.加载 12.首次适应算法的空闲区是___. A.按地址递增顺序连在一起 B.始端指针表指向最大空闲区 C.按大小递增顺序连在一起 D.寻找从最大空闲区开始 13.在分页地址环境下,程序员编制的程序,其地址空间是连续的,分页是由___完成的。 A.程序员 B.编译地址 C.用户 D.系统 14.在段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内存等分成__1______,程序按逻辑模块划分成若干__4_____ A. 块 B. 基块 C. 分区 D. 段 E. 页号 F. 段长 15. 某段表的内容表示如下: 段号段首址段长度 0 120K 40K 1 760K 30K 2 480K 20K 3 370K 20K 一逻辑地址为 (2,154) , 它对应的物理地址为_________. A. 120K+2 B. 480K+154 C. 30K+154 D. 2+480K 16. 在一个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 页表内容如下所示: 页号块号 0 2 1 1

网络地址转换NAT

实验六:网络地址转换NAT 一、实验目的: 1.掌握Basic NAT的配置方法 2.掌握NAPT配置方法 3.掌握Easy IP的配置方法 4. 掌握NAT Server的配置方法 二、实验环境: H3C路由器MSR20-30 Windows 7 三、实验组网图: 本实验按照以下拓扑图进行组网。 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 一、配置Basic NAT 1.如图所示配置各个接口的IP地址,接口使用本网段前2个地址; 2.在外网路由器RT1、RT4、RT5之间启用OSPF协议; 3.在边界路由器RT1上配置Basic NAT,只允许192.168.1.0/24网段内主机访问外网,转换后的地址范围是:202.1.1.3-202.1.1.10; 4.测试RT2、RT3访问外网的连通性并通过“display nat session”查看NAT转换表并分析结果。 RT2可以ping通外网,RT3不可以ping通外网。因为Basic NAT只能对地址作一对一的转换,RT2已经进行公有地址转换,要想RT3也能访问服务器,必须要等到RT2访问结束。

二、NAPT配置 将以上Basic NAT更改为NAPT,测试RT2、RT3访问外网的连通性并通过“display nat session”查看NAT转换表并分析结果。 RT2可以ping通外网,RT3不能ping通外网。由于配置了NAPT,192.168.1.0网段的地址会转换为公网地址,查看NAT转换表时,有192.168.1.2转换为公网地址202.1.1.3的表项,所以RT2可以ping通外网。而RT3属于192.168.2.0网段,不能转换为公网地址,,查看NAT转换表时,没有192.168.2.0转换为公网地址的表项,所以RT3不能ping通外网。 三、EASY IP配置 将以上NAPT更改为EASY IP,测试RT2、RT3访问外网的连通性并通过“display nat session”查看NAT转换表并分析结果。 RT2可以ping通外网,RT3不能ping通外网。由于配置了EASY IP,192.168.1.0网段的地址会转换为公网地址,查看NAT转换表时,有192.168.1.2转换为公网地址202.1.1.1的表项,所以RT2可以ping通外网。而RT3属于192.168.2.0网段,不能转换为公网地址,,查看NAT转换表时,没有192.168.2.0转换为公网地址的表项,所以RT3不能ping通外网。 四、NAT Server配置 1.在RT3上启用Telnet服务;

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4.1 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4.1.1 内存管理方法 内存管理主要包括内存分配和回收、地址变换、内存扩充、内存共享和保护等功能。 下面主要介绍连续分配存储管理、覆盖与交换技术以及页式与段式存储管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1.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 连续分配是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连续分配有单一连续存储管理和分区式储管理两种方式。 (1)单一连续存储管理 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内存被分为两个区域:系统区和用户区。应用程序装入到用户区,可使用用户区全部空间。其特点是,最简单,适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CP/M和DOS 2.0以下就是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易于管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对要求内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使得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占用—定数量的内存。 (2)分区式存储管理 为了支持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程序并发执行,引入了分区式存储管理。分区式存储管理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其余的分区由应用程序使用,每个应用程序占用一个或几个分区。分区式存储管理虽然可以支持并发,但难以进行内存分区的共享。 分区式存储管理引人了两个新的问题:内碎片和外碎片。前者是占用分区内未被利用的空间,后者是占用分区之间难以利用的空闲分区(通常是小空闲分区)。为实现分区式存储管理,操作系统应维护的数据结构为分区表或分区链表。表中各表项一般包括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及状态(是否已分配)。 分区式存储管理常采用的一项技术就是内存紧缩(compaction):将各个占用分区向内存一端移动,然后将各个空闲分区合并成为一个空闲分区。这种技术在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对占用分区进行内存数据搬移占用CPU~t寸间;如果对占用分区中的程序进行“浮动”,则其重定位需要硬件支持。 1)固定分区(nxedpartition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