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第二章

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

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向

1着眼于地球是个复杂系统,是个多层次结构,以及通过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全球性环境变化。

不仅是研究现代的,而且研究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同时对今后21世纪内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全球性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球性气候(包括古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等,并且对这些全球性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行预测。

2.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灾变预报的可能性。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序的,是一个非线性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

3我国主要环境地质学问题

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因此,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加强研究制定节水的法规,研究节水工艺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下陆地水资源演化规律及水资源演化过程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效应等, 将水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2.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城市人类活动与之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复杂的城市地质环境系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强,人类活动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或影响;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承受着人类活动的强烈改造,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反馈作用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使城市-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区域更加广大,矛盾更趋复杂。

1.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

2.土壤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土壤及土壤母质在单位时间内侵蚀量的大小,是表征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用以反映某区域单位时间内侵蚀强度的大小。

水土流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土地盐渍化

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越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逐渐富集的结果。

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过程,称为次生盐渍化

3.简述荒漠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是造成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1气候变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都分布在降雨少、气候干燥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2人类经济活动:其中因草原过度农垦造成的沙漠化面积占25.4%,过度放牧造成的占28.3%,过度樵柴造成的占31.8%,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破坏植被造成的占9%,因自然风力作用造成的只占5.5%。

人口的增加,大大加重了对土地环境的压力,导致土地质量退化和沙化。经济落后也是造成土地破坏的重要因素,为了生存,贫穷的人们不得不对自然资源进行盲目开发,对土地进行超负荷利用,导致生态平衡玻坏,形成恶性循环。

防治途径:在于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强人工草场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采取农业、林草、水利和工程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3简述土地盐渍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中国西北地区:

①含盐分的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

②盐分被水带入湖泊和洼地,渗入地下,随毛细作用上升地表;

沿海地带: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

平原地区: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

影响因素:干旱气候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子;

地形地貌也影响盐渍化程度。

人为因素:灌溉用水管理不善

防治对策

1、水利改良

采取水利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途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渠道防渗、防漏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地下水抬升;

2、生物改良

3、化学改良

4. 改良盐碱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空气、水分状况,增强有益微生物活动,提高肥力

1.水体污染源的种类和特性。

主要是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不能完全控制

人为污染源分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

1工业废水特性: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大、废水成分复杂且不易净化、带有颜色或异味废水、水量和水质变化大、净化处理困难

2生活污水特性:主要来自家庭、商业、学校、旅游服务业及其他城市公用设施,包括厕所冲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机排水、沐浴排水及其他排水等。生活污水中99.9%是水,固体物不到0.1% 含氮、磷、硫高,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淀粉、糖、蛋白、脂肪、尿素

3农业退水特性:农业污染面广、分散、治理难

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

化肥和农药含量高

2.水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效应。

地下水源枯竭、水体污染、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都是地质环境中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结果。水在原生和次生环境中,不仅以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变化影响环境,而且还可由其水量、水位、水力坡度和水压力等动力学特征影响环境。

3.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措施。

水体污染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综合防治,充分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在采取技术措施的同时,还应结合行政措施和法律措施和经济措施。

⑴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减少三废排放;

⑵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工业布局;

(3)重视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水资源管理。

第五章

1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指所有理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

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和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商品的物质形态和数量。

狭义的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形态和数量

特征:不均匀性、有限性、相对性、生态性

2 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泉水枯竭、河水改道、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滑坡;矿山剥离堆土及矿渣堆积占用土地;淤塞河道、导致水患和矿山泥石流;污染水体和土壤.破坏地表植被,形成矿山荒漠化,加速水土流失等。

3 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矿井热害、地面变形、破坏地下水循环、诱发地震、海水入侵、尾矿堆放污染

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以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和改善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六大原则:1.立法原则2.生态风险评价原则3.最少量化原则4.资源化原则5.无害化原则6.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则

5 外排土露天采空区的修复和利用方式

答:1如果矿坑与地表或地下水相通,永久被水淹没,面积够大,可将其辟为水库、鱼塘、人工湖泊2对于间歇性被水淹没的矿坑,即可用来储水,灌溉农业,调节小气候,也可回填复垦为农业用地3对于无水采空区,其底板往往是平坦,只要通过实验研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采空区植物生长条件,可以再种植4对于覆盖物少的深露天矿坑,通常难找到或需耗资才能找到大量回填材料。若矿坑处于潜水面以下,给水充足,宜作水库,灌溉农田。

第六章

1.温室效应: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2酸雨: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3臭氧层空洞: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从而避免紫外线过多对地球生物带来的伤害。人类活动产生的一些痕量气体如NO。和氯氟烃等进入平流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以致于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

4雾霾:是雾和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烟霞)。

2.煤炭开采利用过程对地质环境产生那些影响?

煤炭开采影响包括:矿区地面塌陷、占用土地、酸性矿井水造成的污染、煤矸石堆放以及煤炭焦化造成的污染、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污染水体和土壤.破坏地表植被,形成矿山荒漠化,加速水土流失等。

最终归结成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烟雾和热污染等危害人类健康

3.简述你熟悉的一种新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3选1)

1太阳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太阳能直接利用的能源系统基本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但是若集中大量地开发利用太阳能,会造成太阳能回流减少,并影响局部环境的气候变化,还可造成雨量减少和生态变迁。

2风能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风能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噪声,当风车布置不当时,也会影响景观。如果受飓风袭击,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此外,风能集中利用,还会造成风向下游风流减速,影响局部气候

3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①生物质采伐不当,通常会导致生物质能源枯竭,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减退,破坏生态平衡等;②木材、秸秆等在燃烧时会排放大量的颗粒物、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和多换有机物等废气。

第七章

掌握: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地形地貌的改变、影响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水库岸坡失稳、水库淤积、水库渗漏与浸没、水库诱发地震、大坝下游引水灌溉区土壤盐渍化

2.南水北调工程产生那些环境地质问题?

膨胀土土体胀缩,引起地基变形、边坡滑塌等;部分渠线通过砂砾石和岩溶发育的可溶岩地段发生渗漏、渗透变形、浸没,可能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1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特征:⑴城市环境的容量:城市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地理位置制约下的自然环境背景。

⑵非生态结构无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呈到“倒金字塔”

⑶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城市是一个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运转快的巨大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⑷地质作用的重点和强度的差异: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城市,其地质作用的重点和强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山地城市、平原城市和滨海城市、矿业城市)

2 农业化学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包括哪些?

土壤污染、土壤环境中微量元素的淋失与重新分配、水资源短缺、富营养化和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漠化;土壤退化;土地减少等

3 城市废弃物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包括哪些?

.侵占土地、污染土壤和空气、污染水体、危害人体健康

4 城市废弃物的处置方法是什么?

露天填埋法、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固化法和综合利用法等。

5 放射性废物的种类和特性有哪些?

主要种类:超铀废物、核燃料循环后待处置的放射性废物、已退役的核设施废物、铀选矿厂尾渣等。(根据放射性强度分为低强度放射性废物、中放废物、高放废物三类)

特性:1放射性程度不同2潜在危害期长3强放热性4较强烈的腐蚀性

第八章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来衡量,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则震级越高。震级通常根据发明它的地球物理学家查尔斯里希特的名字命名为里氏震级。震级的计算是取距震中100 km处由标准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的最大振幅的对数值,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8.9级,地震释放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地震烈度: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高低与震级大小、震源的深浅、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以及地震区地质构造等条件有关。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点可产生不同烈度的后果。一般来说,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相同烈度点的连线称为等震线。

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和过程叫崩塌

滑坡: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完整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称为滑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现象,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湍流等运动状态,容重一般在1.2~2.3t/m3之间。

第九章

1.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人体的化学成分是人类长期在自然环境中吸收交换元素并不断进化、遗传、变异的结果。人体中某种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元素标准丰度曲线发生偏离,就表明环境中该种元素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环境的任何异常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人在某一地方长时间居住,就会发展自己体内的种种代谢或代偿功能,以便从环境中获取适量的微量元素。而一旦当他到新的地点进行生活时,由周围环境通过饮食进入体内的微量元素含量会有变化,这时人就不得不重新调节自己体内的技能。而在这一改变过程中,有可

能出现一系列不适的反应,而这一综合反应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水土不服”。

2.论述碘缺乏病的病因、症状、类型、分布及其预防措施。

病因3个因素:

1土壤因素:雨水冲刷是大部分病区土壤缺碘的主要原因。土壤碘含量也与岩石土壤性质相关

2饮水因素:饮水碘越低,碘缺乏病发病率越高。

3膳食因素人体碘主要来自食物。60%来自植物性食品,海产品含碘量最高。

不合理的膳食:低蛋白低热量膳食可以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钙可妨碍碘吸收症状:人体内缺碘即可能出现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痴呆、矮小等

分布: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的山区,共同特点是地形倾斜,雨水冲刷严重,降雨量集中、水土流失大、土壤中碘极少。山区多于丘陵,丘陵多于平原。

类型:缺碘高碘?

措施:吃含碘盐,碘油,对非缺碘性碘缺乏病流行区,查清原因,针对性防治。进行碘盐含碘量的监测,保证碘含量的稳定;注射或口服碘化油时,应随访,以确定无甲亢或甲低;进行定期调查和比较食用碘盐前后人群甲状腺肿发病率动态变化;必要时,进行碘代谢和垂体甲状腺系统功能状态的检查。

3.论述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症状、类型和分布。

病因:由于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症状:出现氟斑牙和氟骨症。

类型:饮水型氟中毒、大量使用含氟燃煤的地区中毒、工业氟污染地区中毒、因饮用或摄入含氟量高的粗制茶及粮食、蔬菜等使人均日摄氟总量增加而引起氟中毒

分布:年龄分布:氟斑牙主要发生在正在生长发育中的恒牙;氟骨症多侵犯成年人。

性别分布:女性氟骨症患者常多于男性,且临床症状较重(如脊柱侧弯、驼背畸形)。

居住年限:在病区居住越长,患病率越高,病情越重。

环境地质学试题整理

第二章 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与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与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与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与趋向 3.我国的猪哟啊环境地学问题 第三章 1.土地退化就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 土壤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土壤及土壤母质在单位时间内侵蚀量的大小,就是表征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用以反映某区域单位时间内侵蚀强度的大小。 水土流失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就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与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土地盐渍化 土地次生盐渍化 2、简述荒漠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3、简述土地盐渍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第四章 1、水体污染源的种类与特性。 2、水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效应。 3、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措施。 第五章 1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2 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3 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5 外排土露天采空区的1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六章 1、名词解释: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雾霾 2、煤炭开采利用过程对地质环境产生那些影响? 3、简述您熟悉的一种新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 掌握: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2、南水北调工程产生那些环境地质问题? 了解

地质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地质学基础》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

环境地质学课后习题

1、环境地质学产生的社会、科学背景是什么? 答:环境地质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及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越来越大,以致各个学科都从自身专业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深入到环境领域,而传统的地质科学也在逐渐延伸着自己的研究领域。 世界地质工作发展整体上也正由以资源勘查为重点的时代进入到更加强调社会化与环境的时代;地质工作部署的重点正逐渐由山脉和盆地转移到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地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转移到灾害减轻、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水资源与城市发展、公众健康等环境领域上来。因此,环境地质工作,尤其是城市环境地质和矿山环境地质已成为当前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推动地质科学发展的重任。 2、人—地关系包括那些内容? 答: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人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3、为什么把系统科学作为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 答:因为概念是科学的基石,先进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发现的先导。因此,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必然具有强烈的科学方法论的色彩,以达到多学科的综合及普适性规律认识的目的。所以,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系统。 4、环境地质学重点研究哪些科学问题? 答: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背景(自然与社会)、地质学机理、时空分布规律,并从地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探索地质环境问题防范、治理对策,以服务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人居环境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研究四个科学问题,即: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第三讲:崩塌 1、坚硬块状岩体和软弱碎裂岩体崩塌的各自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答:①由厚层坚硬的岩层如灰岩、砂岩、砾岩、花岗岩、闪长岩等构成的斜坡体,岩石强度大,裂隙发育,形成高陡边坡; ②相对软弱的岩层如页岩、泥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等强度较小,裂隙细密,岩石常呈碎块,个体稳定性较差,在稍陡的坡面上甚至偶尔的刮风或因人为踩踏,单个块体就会失稳,而形成泻溜。 2、山区和水库区崩塌致灾的差异。 答:1)山崩是在裂隙发育的陡峭斜坡上,失稳的岩土体在重力等作用下,发生的崩落现象。这种崩塌发现在山区以及具有高陡边坡的地形条件下。 2)库岸崩塌主要是水流冲刷、浸润岩土体、掏空水库坡岸作用造成。多发生在河岸或水库边岸带;在海边因海浪对陡立海岸的冲击掏蚀而破坏,也有可能发生崩塌。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 环境地质学就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就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与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 就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与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全球变化的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各章) 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三、四、五、六章) 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八章) 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七章) 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七章) 医学环境地质研究(九章) 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各章) 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的应用研究 ?研究方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地球化学法系统分析法环境地质制图方法 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环境地质评价方法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二、环境地质作用人类-地质环境系统中的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作用的基础概念内容。 ?1、如何理解地质环境概念?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与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与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与人类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场所,它构成了人类生活与生产条件的客观实体。 ?与其它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及宇宙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地质作用)?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与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环境地质学

四川省泸州市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课程名称:环境地质学 学院:国土资源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班级:2014级1班 学号:2 姓名:彭训飞 指导老师:舒成强 2015年11月15日

四川泸州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 洪涝灾害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一种自然灾害,所以泸州也有。通过对泸州近些年的洪涝灾害现状的了解,再加上看相关的书在网上查阅资料,找到了泸州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它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的,而并非单一的引起,利用对其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关键词:洪涝灾害的定义、洪涝灾害的成因、防洪战略与对策

目录 一、洪涝灾害的定义 4 二、泸州洪涝灾害的相关分析 6 (一)、泸州多年洪涝灾害情况 6 (二)、泸州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6 1、自然因素7 2、人为因素7 (三)、洪涝灾害给泸州带来的影响8 (四)、防洪战略与对策8 1、工程措施8 2、非工程措施10 三、结论13参考文献13

一、洪涝灾害的定义 当洪水、涝渍威胁到人类安全,影响到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通常就说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一般包括洪灾和涝渍灾,目前中外文献还没有严格的“洪灾”和“涝渍灾”定义,一般把气象学上所说的年(或一定时段)降雨量超过多年同期平均值的现象称之为涝。 洪灾一般是指河流上游的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过大、急骤融冰化雪或水库垮坝等导致的河流突然水位上涨和径流量增大,超过河道正常行水能力,在短时间内排泄不畅,或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流暴涨漫溢或堤防溃决,形成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洪水可以破坏各种基础设施,淹死伤人畜,对农业和工业生产会造成毁灭性破坏,破坏性强。防洪对策措施主要依靠防洪工程措施(包括水库、堤防和蓄滞洪区等)。 涝灾一般是指本地降雨过多,或受沥水、上游洪水的侵袭,河道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动力不足或受大江大河洪水、海潮顶托,不能及时向外排泄,造成地表积水而形成的灾害,多表现为地面受淹,农作物歉收。涝灾一般只影响农作物,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治涝对策措施主要通过开挖沟渠并动用动力设备排除地面积水。 渍灾主要是指当地地表积水排出后,因地下水位过高,造成土壤含水量过多,土壤长时间空气不畅而形成的灾害,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生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 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 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2.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现实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必须把握以下规律:1人地系统主从律;即人地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主从关系。 2人地系统反馈律;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3人地关系递进律;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依赖性越高。 4人地适应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合理更新与维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也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要足以支撑或有利于后代人的潜在需要。 3.举例说明人为地质作用的类型 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如矿山剥离盖层、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等;2,人为搬运地质作

环境地质学 修正版

环境地质学 1.环境地质学:是指研究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及其问题的科学。 2.地质环境: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地功能:土地具有的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功能。 4.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作用。分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环境水文地质生态作用。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露天矿的复垦与利用;废石堆、尾矿池复垦;地面塌陷和废弃矿井整治;矿山“三废”的综合利用。 6.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起源于高温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分水热能、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岩浆热能。 7.人类聚居: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人类生活环境。 8.地质灾害:是不良地质作用的结果。不良地质作用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害,以及对人居环境造成较强烈破坏的地质作用。 9.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城市地质空间适应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10.地质资源:主要指地球资源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地球表面的冰川、水、海洋等地球非生物资源,以及油气、地下水、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 11.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12.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13.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14.环境地质问题:通常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 15.地质环境条件:环境地质的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地质条件。一般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生态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1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性进行客观评估。 17.基本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质:⑴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和气候气象等);⑵地层及岩性条件;⑶地质构造条件;⑷水文地质条件;⑸岩土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⑹不良地质作用及结果等。 18.区域地质调查:是对选定地区的地质矿产情况进行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工作。分为主要任务、工作方法、调查规范、工作程度。 19.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调查内容与应用对象都是综合性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即在调查内容上包括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在应用对象方面为各种开发建设服务。 20.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或用途,专门针对某一种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进行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可分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农业区环境地质调查、水库库区环境地质调查以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 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 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4.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 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永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 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 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违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 环。 4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蓮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_蒸J 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厂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v) 2.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X ) 3. 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 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V ) 4.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 循环。(X ) 5.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V ) 6. 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V ) 四、简答题 1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 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 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 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 成,转换速度缓慢。 4. 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地表水、 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 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 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 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 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地表 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 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 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 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 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 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第二章岩石 中的空隙与水分 1. 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 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 隙。 3. 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 的体积。 4. 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 隙。 5. 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 比值。 6. 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 7. 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 洞。 8. 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 的那部分水。 9.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 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 .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 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 有地下水面支持。 12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 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 .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 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 .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 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 .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 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16 .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 .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18 .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 .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 用而保持的水。 20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 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 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 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 量。 22 .残留含水量: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蒸 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 23 .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4 .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二、填空 1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 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 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 岩石空隙可分 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 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 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 响孔隙度。 4. 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 化裂隙。 5. 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 水、和岩溶水。 毛细现象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 的。——— 7. 通常以容 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 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 石性质。 8. 岩性 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大小 与多少。 9. 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 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 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三断题 1 .松散岩石中也存在裂隙。(V ) 2. 坚硬岩石中也存在 孔隙。(V ) 3.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形状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X ) 4. 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排列 方式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V ) 5.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分选程度对孔隙度的大小 有影响。(V ) 6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情况对孔隙度的大小没影 响。(X ) 7. 松散岩石中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 (V ) 8.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对孔隙大小没影响。 (X) 9. 裂隙率是裂隙体积与不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X ) 10. 结合水具有抗剪强 度。(V ) 11. 在饱水带 中也存在孔角毛细水。(X ) 12. 在松散的砂层中,一般来说容水度在数值上 与孔隙度相当。(V ) 13. 在连通性较好的含水层中,岩石的空隙越大, 给水度越大。(V ) 14. 松散岩石中,当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 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后,给水度偏小。 (V ) 15. 对于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速 率较大时,给水度的值也大。(X ) 16. 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中,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 成,往往滞后于水位下降,所以给水度与时间有关。 (V ) 17 .松散岩石中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和。 (V ) 18. 松散岩石中,孔隙直径愈小,连通性愈差, 透水性就愈差。(V ) 19. 在松散岩石中,不论孔隙大小如何,孔隙度 对岩石的透水性不起作用。(X ) 20. 饱含水的砂层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 孔隙压力恢复后,砂层仍不能恢复原状。(X ) 21. 粘性土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 力恢复后,粘性土层仍不能恢复原状。(V ) 22. 在一定条件下,含水层的给水度可以是时间 的函数,也可以是一个常数。(V ) 23. 在其它条件相同而只是岩性不同的两个潜水 含水层中.在补给期时,给水度大,水位上升大,给水度 小,水位上升小。(X ) 24. 某一松散 的饱水岩层体积含水量为30%,那 么该岩层的孔隙度为0.3。(V ) 四、简答题 1. 1. 简述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如 何影响?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有:颗粒大小、分选程 度、和颗粒排列方式。 当分选性较好时,颗粒愈大、孔隙也愈大。 当分选性较差时,由于粗大颗粒形成的孔隙被小颗粒 所充填,孔隙大小取决于实际构成孔隙的细小颗粒的 直经。排列方式的影响:立方体排列比四面体排列孔

环境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环境地质学考试参考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如火山爆发、地 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 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4.1962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年代末“环境十年”, 80年代末“减灾十年”,90年代末“能源十年”。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 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P7) 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P9) 8.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 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 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 10.地质环境具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重性:开放性指的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封闭性则是指体系与外界没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1.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理论上讲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即用了一次之后,可以更新再被利用。水、土壤、动物、植物(包括森林、草场)、微生物等等。可更新资源的速度不同,有些较快,有些较慢。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形成极其缓慢,有的需要数千年,有的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矿物是不可更新资源,例如,大多数岩石、泥炭、煤、石油、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12.地质循环:地球(表层)物质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中形成、运动与转化的过程。构造循环和水文循环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次循环。 13.造岩矿物仅有六种: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是地壳岩石的主要组成。 14.八种元素构成了岩石重量的98%: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5.根据决定矿物特征和出现的阴离子或阴离子团,矿物通常分为八类:硫化物类、氧化物类、卤化物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自然元素类。 16.岩石是指除了水、沉积物、土壤和有机物以外的地球组成物。分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7.影响岩石强度的五个因素:力的类型与大小、岩石类型、围岩压力、温度和时间。 18.因大气、地表作用力而使岩石强度衰变的作用为风化作用。这个作用可以使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发生物理崩解和化学分解。 19.风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分类: 物理风化:(1)应力释放:开挖岩石围岩或盖层导致岩石剥离;(2)晶体生长:如一些盐类矿物;(3)植物生长:根系发育产生 膨胀压力;(4)昼夜温差变化可引起岩石内部物质膨胀与收缩;(5)冰楔作用:岩石缝隙中水结冰可以对围岩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局 部岩石破裂。 化学风化:包括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它可以破坏岩石结构,降低矿物密度,增加岩石溶解能力,主要化学反应有:(1)氧化作 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碳酸盐化。 20:土壤:土壤学认为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而工程学则认为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 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9)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 第十章孔隙水 (40) 第十一章裂隙水 (42) 第十二章岩溶水 (45) 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 O分子态水的转换。(×) 2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整和接触、不整合接触两种基本类型。 2、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基本类型。 3、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4、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125°∠45°中的125°表示倾向、45°表示倾角。倾斜岩层的符号为,直立岩层的符号为,水平岩层的符号为,倒转岩层的符号为。 5、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 6、物体内一点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最大;剪应力为0 。在距主应力面45°的截面上,正应力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剪应力值也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在平行于单轴作用力的截面上,正应力为最小,剪应力为0 。 7、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类型可以划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翻卷褶皱等五种类型。 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平行褶皱,是由于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9、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10、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岩层通过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两种不同方式形成褶皱。 11、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错开、限制和互切三种,据此可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12、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通常有:折尾、菱形结环和交叉。 1

13、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节理可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四种类型。 14、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两类。 15、断层碎裂岩是脆性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韧性变形产物。 16、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几何关系,断层可以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三类。 17、根据剪切带发育的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可划分为: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四种。 18、根据劈理的构造特点和形成方式,将劈理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 19、不连续劈理按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结构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20、大型线理构造主要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和压力影构造等。 二、名词解释 1、岩层的走向与倾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 层的走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 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层面向下倾斜的方向,就是岩 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2、整合与不整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 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 接触关系成为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 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 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了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层之间这种接 1

工程地质学题库及答案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必修课程 工程地质学 复习思考题 参考答案 编者:谢谟文 2012-6

1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工程稳定性问题的一门科学。 2地质作用: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3地壳运动由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等原因,使得组成地壳的物质(岩体)不断运动,改变它的相对位置和内部构造,称地壳运动。 4岩浆作用:软流圈及岩石圈中下部的高温融熔物质沿某一通道上升至地表或在地下冷凝成岩的过程叫岩浆作用 5地震: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由于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的一种现象,由于地震波的传播引起地面快速颤动叫地震 6岩石: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中形成,并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 7.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8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岩屑或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相互关系。8地层:地质学上把某一地质年代形成的一套岩层(无论是沉积岩,火山碎屑岩还是变质岩)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9地层层序定律:正常的地层总是老的先沉积在下,而新的则后沉积在上,这种新老地层的覆盖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10. 地质构造:是指地质体(岩层、岩体或矿体)存在的空间形式、状态及相互关系,是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等)所造成的岩石(或矿体)变形、变位等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们主要包括褶皱、断裂等。 11.断层:岩层受力发生破裂,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明显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断层。 12 活断层:现在正在活动或在最近地质时期发生过活动的断层。 13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形及地质情况的综合图纸。它是在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或花纹)及规定符号,按比例尺缩小,把地表上各种地质体垂直投影到水平面上的一种图件。 14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下面土中的孔隙、岩石中孔隙和裂隙中的水 15孔隙:土(粘土、砂土、砾石等)和碎屑岩等沉积岩中的颗粒和颗粒集合体间存在的空隙。

最新地质学基础试题库

地质学基础试题库

地质学基础试题集

地质题库 一、填空题 1、地质年代可分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 古代)。 2、矿井水的主要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含水层水、断层水、 地表水、老窑水)。 3、矿井地质构造分为(单斜构造、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 4、(褶曲)是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它分为(向斜)和(背 斜)两种形态。 5、防治水害的基本原则是(有疑必探、先探后掘)。 6、岩石按风化程度分为:(微风化、中等风化和强风化)。 7、矿井地质勘探的手段主要包括(钻探、巷探和物探)。 8、井上下对照图是反映井下的采掘工程与(地表的地形地 物)关系的图件。 9、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 段。 10、生产矿井中的岩浆侵入体主要有两种产状:(脉状 岩墙)和(层状岩床)。 11、地质构造按其规模和对生产影响的程度可分为 (大、中、小)三种类型。

12、断层面空间状态可以用(走向、倾向、倾角)表 示。 13、岩层的接触关系有三种,分别为:(整合接触、假 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14、自然界的岩石种类很多,按其成因可分为(沉积岩、 变质岩、岩浆岩)三大类。 15、矿井地质“三书”是(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 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 16、动用储量包括(采出量)和(损失量)。 17、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 和(可行性研究) 18、(损失率)是考核资源利用和开采技术以及管理水 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之一。 19、储量管理最主要的两个年报表是(生产矿井储量 动态表与生产矿井储量损失量表)。 20、在开采过程中,已开采部分的(采出量与损失量 之和),称为动用储量。 二、名词解释 1岩石:矿物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岩石。

地质学试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 1、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所发生一系列崩解和分化作用。 2、层间水:隐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3、地形倒置: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 4、同质异象: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现象、 5、风化壳:由就地堆积和经过搬运的风化物质所构成的地壳疏松表层、 6、河床:河谷中平水期被谁占据的部分,成年有水流动,是河谷中最低的部分、 7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 废弃,形成湖泊、 8、河流袭夺:位置较低、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夺取位置较高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9、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 10、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11、滑坡:位于斜坡上的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一种块体运 动、 12、水的硬度:指水中离子沉淀肥皂的能力、 13、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的总称、 14、地槽:地壳上的槽型坳陷、 15、化石: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二、判断: 1、石碳系的地层比泥盆系的地层老。() 2、Ca[SO4]?2H2O是石膏的实验式。() 3、岩浆岩中,随着SiO2含量升高则岩石中深色矿物含量增加。() 4、橄榄岩和石英具有指示岩浆岩中SiO2饱和度的作用。() 5、愈先结晶的矿物,其自形程度愈高。() 6、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中则FeO的含量略高于Fe2O3。() 7、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为副变质岩,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为正变质岩。 8、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有多个。() 9、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10、海相地层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相变,如果上细下粗,则反映海退过( ) 三、填空: 1、地壳分为两层,上层为Si-Al层,下层为Si-Mg层。 2、由河流本身所开掘出来的空间称为 3、河流侵蚀的结果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展宽并使河身延长,这三者分别称为坡面侵蚀、沟床侵蚀、向旁侵蚀。 4、根据湖盆的成因、将湖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河成湖、风成湖、冰成湖、火山湖、构造湖、海成湖、溶蚀湖。 5、两组断层之间的岩块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的正断层组合称为地垒。 6、根据刘东生、王永炎等研究将我国黄土地层由下而上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全新世黄土。 7、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有:振荡性、节奏性、继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