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1、经部子目

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

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

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

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

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把经文经学长处融入古文经学中,消除了各自的门户之见,推倒了今古文之间师承、家法的森严壁垒,遍注群经,自成一家之言,形成新的经学,称为“郑学”。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使经学出现了一统的局面。在两汉延续了将近两百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由此得以平息。

宋朝时,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亦名“宋学”。神宗前后,宋学进入昌盛阶段,出现了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等分支。周敦颐、张载、二程将儒家思想与社会相结合,形成了理学思想。各家各派具体论学虽有差异,但是都侧重抽象思维,探讨宇宙社会生成之源。力图建立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理论体系。到了南宋,正式衍生出了理学。关键人物是朱熹,他完备了理学思想。同时还存在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等。到了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5、什么是类书?什么是丛书?各列举五部

①类书,乃总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书,是将古籍按内容、部类、音韵重新整理编排而形成的一部书。例如:《皇览》《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册府元龟》等。

A、类书的作用:保存资料、易于利用,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类书的缺点:属于史钞类,是二手资料,抄写中可能受抄者个人取向的影响,可能

有删改,若运用需核实原文。

②丛书,是按书的内容、类别将许多书编排在一起而形成的一套书。有汇编和类编之别。例如:《四库全书》为汇编,而《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全唐文》《诸子集成》为类编。

6、什么是别集?什么是总集?别集的主要内容和命名方法

①别集的概念:

别集是某一个人的综合文集或某一个方面的文字集成。与总集相对。

②总集的概念:

将名家文章汇编成集,则为总集。总集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文集。

③别集的内容:

书札、序、记、祭文(诔文谀词)、祝文、墓志、碑记、墓表、铭、论、策论、专著、杂文、诗、词、歌、赋、传记、年谱、奏疏等。

④命名方法:

A、以名命名:《曹操集》《陆游集》

B、以字命名:《曹子建集》《陶渊明集》《李太白集》

C、以号命名:《六一居士集》《清真集》《湛然居士集》

D、以谥号命名:《范文忠公集》《曾文正公文集》

E、以郡望命名:《昌黎先生文集》《雁门集》

F、以书斋号命名:《松雪斋集》《小仓山房文集》

G、以官称命名:《蔡郎中集》《王右军集》

H、以为官地名命名:《刘随州集》《韦苏州集》

I、以籍贯命名:《柳河东集》《临川先生文集》

J、以年号、纪年命名:《嘉佑集》《丁卯集》

K、以隐居处命名:《樊川文集》《南山集》

7、何为善本

根据《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的收录标准和范围》的规定,凡是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应列入善本。具体为:

A、元朝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

B、明刻本、明抄本(刻印模糊、流传多者除外)。

C、清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少的刻本、抄本。

D、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刻印的图书。

E、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F、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个时期、某个领域或某个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G、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

H、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刻版画的刻本。

I、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或近代名家篆刻的印谱。

8、什么是避讳?避讳的方法和种类

①古人对为君者、尊者、贤者不直呼、直书其名,而以其他方法规避,这就是中国古代

的避讳制度。

②古籍中避讳方法:空格、改字、缺笔、改音。

③避讳的种类:

a、改姓、

b、改名、

c、改官名、

d、改地名、

e、改干支、

f、改日常用语、

g、改物名、

h、避家讳、i、避胡虏夷狄、j、避恶讳。

9、历史文献学为何要研究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三者?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我国历史上积累的经验及不断实践、充实,文献学主要内容有三:目录、版本、校雠。在研究文献的过程中,往往综合利用目录、版本、校勘。在学习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即应从目录入手,通过查阅目录,掌握各书的版本情况,而区别版本的异同,就需要懂得怎样进行校对,再把记载同一事情的各书互稽,找出一个合理而客观的结论,这就是考证过程。

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密不可分。西汉末年,刘向奉命校书,广收异本,校勘文字,分类写叙,编制书目,将三者合而为一。随着学术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三者又形成独立的学科,各有其研究的对象、内容,但直至今日,三者仍互相利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可以从目录中了解到版本的真实性和实际情况,也可以从中找到合适的校雠底本。

鉴别古籍版本离不开古籍书目。古籍书目是考订版本异同和图书存佚的工具,知道了图书存佚有利于识别伪本。

目录学和版本学在校雠学的统辖下。通目录学和版本学是校雠的必备条件之一。通目录学方知有多少版本,才能择善而从。通版本学可以从众多版本中选择文字和资料价值最好的作为底本,可以事半功倍。

10、本证与旁证?并分析二者优劣

本证是指校勘书籍时,以本书内容前后相校。求证于本书之内,从本书之文字、训诂、语法以及前后上下文气、全书义例等各方面查找线索,来证明错字、脱文之处。也称“内证”或“内校”。

旁证是指校勘书籍时,寻本书之外的相关材料为证。凡属本书以外的一切实物或记载,可直接或间接订正本书谬讹,补缀本书遗佚之材料者,皆属“外证”或“旁证”。也称“外校”。

旁证校书,形式死板,需要耐心,似乎比较容易。而本证,必须博学、深思、善断,才可少犯错误,而取得成绩,似乎难度较大。

11、校雠的方法

①死校法:

死校法实际上就是对校。“据此本以校彼本,虽有误字,必存原文”。

②活校法:

活校法是以死校为基础,再搜遍各书之相关材料,然后贯穿全书之体例,上下文之语气,选择各本之长,定为一书。对比所有版本,最终择善而从,做出定论。

③死、活互用法。

12、陈垣四法

陈先生校《元典章》,总结校雠经验,后编为《校勘学释例》。

①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②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③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

④理校法:当无据可依时,根据自己的学识、理解来断定。

13、编年史的类目?举例说明

①古史类:A、《竹书纪年》是我国见到的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前汉纪》

C、《后汉纪》

D、《资治通鉴》

E、《三朝北盟会编》等

②实录类:A、《梁武帝实录》

B、《明实录》

C、《清实录》

D、《李朝实录》(朝鲜)

③起居注:A、《禁中起居注》

B、《万历起居注》

C、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同光等均有起居注。

④东华录:《东华录》《十一朝东华录》

⑤纲鉴易知录:唐、宋、元、明、清均有。大事纪年而已。

14、校雠的必备条件

①备众本:

A、收集齐所有版本,版本过多时选择其中最具有时代特点和资料价值的。

B、选择最好的版本作为底本。

C、找到和本书内容相关的书以及作者的其他书。

②通版本学:

依版本备齐众本,尽快寻找到好版本作为底本,事半功倍。

③通目录学:

从目录中查找相关著作、各种版本作为参考资料,方便备众本。

④通历史学:

A、了解著书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可以知道古籍史事的谬正。

B、了解作者的学术传承和所处时代的学术情况。

⑤通文字学:掌握一定识字量,知晓古今字的异同及变更情况。

⑥通音韵学:了解字的古音、地方音韵、各代的正韵。

⑦通训诂学:训诂指训释古语古字之用义,研究古代汉语言和文字的一种专门学问。

15、何谓方志?方志学兴起的原因

①所谓方志,即一地方之史,以地域为记载范围。所记内容包括历史和现状,自然和社会,譬如风土民情、名胜古迹、人物故事、山川景物、疆域分界、建制沿革、物产矿藏、自然变异,以及文苑烈女等等。

②清代方志学兴起的原因:

A、政府提倡官修方志。清政府命令各地方政府定期修纂、修订方志。特别是雍正初,为修《大清一统志》,命令各级官员主修地方志,促进了方志的迅速发展。方志在中国传统史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B、章学诚创立了方志学。章学诚认为方志为地方史书籍,但不单纯是地理书。纠正了长期以来视方志为地理书的错误看法。这对于方志学的建立,为方志的发展、质量提高、发挥作用、充实史籍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章学诚提出了方志的三个任务:a、记一方之典章文献。b、辅助一方之政事。c、备国史取材。他还提出修方志的体例应按史籍编纂法编撰,运用史学、校雠学于方志。提出编修方志应具备的条件和应注意的事项,对确定方志的凡例及收集、保管、使用地方资料和纂修地方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6、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条件

在雕版印刷未出现之前,我国已有多种复制文字的方法,可以说此为印刷术之先驱,雕

版印刷正是受这种复制文字方法的启迪,改造演变而来的。

①印章的使用:

印有刻、有铸,一般有阴文和阳文之别。秦汉以后多用阳文印章,在阳文反刻文字方面,技术精湛。且印章大小逐渐扩大,类似书版。

②石刻之捶拓技术:拓碑之方法,提供了从阴文正取文字的复制方法。

③千佛像的流行:在唐朝出现许多印在纸上的千佛像,佛像完全相同。如此刻印佛像之举为雕版印刷积累了经验。

④唐朝印花布的流行:在布上印刷花纹图案,需要有制版、刷印的相关技术。此技术的推广、流行直接影响了印刷术的发明。

用印之法为盖印,拓石之法为刷印。这两种刻字、印刷方法的结合与统一,即为印刷术。

另外文字的成熟、纸墨的优良、社会的需求等也促进了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

17、《四库全书·史部》类目列举?与《清史稿·艺文志》的区别

①史部类目:

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金石类、史评类。

②《清史稿·艺文志》类目:

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金石类、史评类。

18、政书类之“十通”

①三通:A、《通典》,唐·杜佑撰,200卷。

B、《通志》,南宋·郑樵撰,200卷。

C、《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348卷。

②续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为乾隆年间敕撰。

③清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为乾隆年间敕撰。

④《清续文献通考》,清末民初·刘锦藻撰,400卷。

以上合称“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发展沿革。

19、经史子集之类目

①经部子目:

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②史部子目:

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金石类、史评类。

③子部子目:

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④集部子目:

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20、版本的类型

A、按时代划分:宋、元、明、清、民国刻本等。

B、按刻书地点划分:浙本、蜀本、闽本、平阳本、高丽本、日本本、越南本。

C、按刻书单位划分:兴文署本、内府本、南北监本、殿本、藩刻本、书院本、私刻等。

D、按字体、装订情况划分:大字本、小字本、袖珍本、夹带本等

E、按刻书印刷情况划分:精刻本、百衲本。

F、按墨色颜色划分:蓝印本、朱印本。

G、按增订、删节、批点情况划分:增订本、删节本等。

H、各种活字本:泥、木、铜、铅活字本。

I、按装帧形式划分:折子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等。

J、按纸张划分:黄纸、白纸、宣纸等。

K、非刻本的分类:抄本、稿本、拓本。

L、按版本的价值划分:孤本、珍本、善本等。

21、新史料与旧史料

旧史料就是古代的文献材料。清人定义为“生者之文为文,死者之文为献”。

新史料是指史前遗址,商周遗物(甲骨文、钟鼎彝文),汉晋简牍,唐宋写经(敦煌文书),明清档案等。

22、目录的功用

①目录学是入门之学。目录学的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它从学术史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全面地介绍古籍、文献的内容,告诉读者古籍、文献之旨趣所在及其短长、作者生平,或在学术上的造诣、流派及其师承;阐明学术之源流,学派创始和流变,以及文献、古籍之部类。目录通过这些内涵帮助和指导读者读书治学,成为研究的门径。

②鉴核古籍。

A、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

B、以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C、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D、因目录访求阙失。

E、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F、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③利用者之功用。目录学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作用,目录前加上志趣之主旨则表示某一行之目录。如:

A、目录家之目录,汇集群集,标明作者、卷数、性质、体制,商榷其体例、部次。

B、史家目录,辨章学术,剖析源流,网罗古今人之著作。

C、藏书家之目录,广求旧本、异本,著录古文、今文,则异同得失自见,以保存一己之收藏。

D、读书者之目录,分类择要以分别应读不应读之书,先读缓读之书。

E、古董家之目录,择善本书籍为一编,以考订版本。

23、版本的鉴赏

①刻本之鉴定

A、牌记、题跋、序跋

B、藏书章

C、书名冠词

D、刻工姓名

E、目录著录

F、时代特点(版式、字体、墨色、纸张)

G、讳字

②抄本的鉴定:

A、各时代的书法特点

B、各时代的纸张、墨

C、藏书章

D、纸张格式

24、如何理解版本之功用

①研究版本的意义:

A、刊误纠谬:古籍经传抄、刊刻难免错误,而同时因疏忽、避讳等均会出现有意或无意的改动,各种版本皆有刊误之处。而研究版本,可依各种版本进行校勘,纠谬求真。使学术研究建立在可靠之基础上。

B、审定真伪:版本研究可以识别古籍之真伪,篇目之分合,书籍之残全、缺佚,以及其精善粗劣等。

C、文物鉴别:研究版本不仅有益于读书治学,而且在保护文物方面的功用也非常突出。我国目前的古籍损毁、作伪现象严重。因此为了研究和整理古籍文献资料,保护版本文物价值,必须对版本进行研究,以资鉴别真伪。

②正确对待版本:

A、综合利用版本各种价值:历史文物价值、资料价值、艺术价值。

B、不可以普通书籍对待版本,认为旧版、新版相同。

C、不可仅将以古董视之。

总之,既不能把版本书当古董,忽略其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不可无视版本之文物价值,视古本与今本无别,否定旧本的重要性。应克服偏见,正确理解版本的功用。

25、校雠学的重要性

A、古籍之底本原有误者。

B、伪书问题。

C、写本、抄本问题。

D、传抄者有意篡改者。

E、刊刻时篡改者。

F、时代避讳问题。

26、校雠依据的材料

A、据众本合校。

B、据本书互校。

C、据同类书校。

D、据本书古注校。

E、据他书古注校。

F、据古类书校。

G、依据新史料校(甲骨文、金文、石刻、印章、封泥)。

H、依据有关档案。

I、依据其他材料,如民族文献。

27、校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A、对通常的古籍要精熟。

B、不可主观臆断,擅自改字。

C、戒好奇、偏爱、无识。

D、注意集体合作、分工协作。

E、不能迷信古注等。

F、掌握避讳知识。

28、时令类因何放入史部

《四库全书总目》把时令类放入史部,是因为时令关系民众之生产、生活。政府管理民众之事,也应关心与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时令。自古而然,故时令关系到帝王之政治。

同时,时令类书籍不单纯是历法书,也是记载某一时期历法对社会影响的历史,对于研究农耕史、农耕文化也有重要作用。

29、地理类细目及其重要性

地理类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为舆地,属于地理书;其二为方志,属于地方史书。

舆地学始于晋代裴秀的《制图》,记山川,划疆界。盛于唐代贾耽,注重地理沿革兼备古今。之后,官修全国性之地志,历代不断。这标志各王朝之鼎盛,疆域之变迁,也标志着国家之统一,民族之兴旺。舆地类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地理沿革与变迁及我国版图,均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方志在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记录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文化的演变,建制的沿革、门第的兴衰,可以与其它史书相互验证。总之,方志录史全面,地方特色浓郁,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30、目录学的源流和分类

①源流:

A、官修目录。

B、私修目录。

C、史家目录。

D、补史目录。

E、方志著述目录。

F、专科分类目录。

②分类:

A、七分法:

《七略》创于西汉刘向,成于其子刘歆。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七分法即以《七略》为图书分类标准的方法。

B、四分法:经、史、子、集四部。

31、官刻、家刻、坊刻

古籍版本按刻书机构来划分,可分为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三类。

官刻本指由政府机构出资刻的书,分中央机关刻本和地方机关刻本。私刻本、家刻本、家塾本均指私人出资刻印之书。坊刻本是指以刻书出卖为业者所刻之书,统称坊刻本,但字号因时代各不相同。

32、百衲本

衲,指僧人用许多布补缀而成的衣服。图书百衲本之衲,即借用其拼凑补缀之意,用以指将许多不同书版拼集印成一部完整的书,这种版本称百衲本。百衲之称,始于《铁围山丛谈》。百衲本所据底本,皆属精良部分,故该本为人称道。

33、孤本、海内孤本

(按版本价值区分的)古书内容好,流传少,各家书目不见著录,在国内仅有一部者,称孤本,或称海内孤本。如辽刻本《蒙求》。

34、纪传体特点

纪传体是继我国编年体而起的一种史书体裁,以人物和社会各种典章制度为记载中心。司马迁以《史记》首创此体,标志着我国史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后,纪传体史书逐渐在史学界地位上升,取得了主导地位。纪传体史书的兴衰与封建制度的存亡休戚相关。而从纪、传、表、志方面撰写封建王朝的历史,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各朝的历史面貌。

35、版式

36、凿冰取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讲座 初中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教学研究 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第一部分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核心内容的界定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初中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演进,使学生了解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其历史发展进程的脉络和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使学生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视野上,了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正确认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根本保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在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无论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还是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以后的两千年间,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其间虽曾经历了数次分裂又再统一的曲折过程,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总体上是向前推进的,而国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对立,以及曾存在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等,毕竟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也是由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共同组成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国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结成了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紧密联系,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 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

中国民族史(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史(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民族史上的五方格局: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间的华夏民族 五胡:勿吉(亦有说法为匈奴)、鲜卑、羯、氐、羌。 古代各少数民族对首领的称谓: 鲜卑:(大人)维吾尔:(伯克、和卓)藏族:(赞普,雄强丈夫)乌孙:(昆弥)契丹:(大人)蒙古:(可汗) 乌桓:(大人)匈奴:(单于)突厥:(可汗) 高句丽:(王)女真:(汗) 古代各民族图腾: 回纥(回鹘):树土家族:虎鲜卑:鹿匈奴:狼 契丹:青牛白马(亦有说法为狼)蒙古(苍狼白鹿)苗(枫树)各地名内涵: 乌鲁木齐在维语中意为“美丽的牧场” 各民族分述 契丹(镔铁之意) 属东胡族系,源出鲜卑。 太祖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改契丹国为金国。

政治制度: 1、投下州军制(投下制) 辽太祖阿保机曾实行的一种制度。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 2、南北面官制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即在南方汉民族地区任用汉族官员,北方任用契丹官员。加强了对于全国控制。 3、四时捺钵制度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蒙古(永生之火) 古东胡语“蒙古”意为“永生之火” 源出东胡族系,蒙古室韦。 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孛儿只斤家族出生,铁木真。元朝由蒙古族建立。 四大汗国: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哈台汗国。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精简版)

政治学原理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说明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主要区别 答:1)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辩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显示政治作出评价,并试图探求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2)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2.什么是政治参与?列举现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答: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参与常见的方式有:1、政治投票。2、政治选举。3、政治结社。4、政治表达。5、政治接触之。6、政治冷漠。 3.说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政治观的差异 答: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思维模式。 1、对人性的看法 理想主义:人性本善,至少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善 现实主义:人性本恶,人有权欲,本性难改 2、对国家关系的看法 理想主义:国家间的利益能够调和,主张在道义和民主基础上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 现实主义: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各国利益不可调和,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力与利益为轴心 3、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的看法 理想主义:极为看重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视之为维护国际秩序的唯一有效工具 现实主义:离开权力均势,国际组织就名存实亡 4、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 理想主义:强调研究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对世界报以盲目乐观态度 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强调人类应当面对争斗的现实,不可陷入和谐的空想 5、对未来的看法 理想主义:认为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普遍裁军和建立民主的世界政府 现实主义:未来受到人的利己主义的支配,实现世界和平的目标路途坎坷 理想主义重要特点之一是从道德和价值判断的角度看待一切。反映在世界政治中,理想主义从道德价值和合法规则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政治的行为标准,在对世界事务做出道德评价的基础上,致力研究国际政治体系中各国应当如何行动的问题。它以人类必将走向大同,世界必将走向和平的信念为前提,强调全球利益和国际合作。由于它对世界政治的看法并非建立在现实经验的分析之上,所以,也将被现实主义视为空想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是最古老的国际政治理论,强调全力政治和国家利益。它将其全部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国家是国际和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是一个拥有主权的自治实体。而且,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现代国家的产生,更使国家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4.简要概括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5.概括说明政党的主要功能 答: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6.什么是联邦制?说明联邦制的主要特点 答:联邦制国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组成。联邦制国家的特点在于: (1)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4)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 7.简要说明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作用 答:政治文化对既有政治体系起着维护和延续的作用,同时,政治文化的变化最终又可能带来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变迁。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软件”部分,一般与政治制度性结构安排相匹配。跨国性比较研究和现代化研究显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为条件。 8.什么是政党制度?举例说明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主要政党制度类型 答: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类型:1、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1)两党制。(2)多党制(3)一党制。 2、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2019大理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之611民族学概论

大理大学2019年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11科目名称:民族学概论 一、目标要求 1.了解民族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民族学研究方法。 2.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的主要理论和发展状况。 3.具有一定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民族学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二、试卷结构 (一)时间及分值 本试卷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二)内容结构 1.民族学的基本概念(30分) 2.民族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内容与发展状况(60分) 3.民族学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运用(60分) (三)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2.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3.论述题:(每小题60分,共60分) 三、试卷范围 1.民族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学科的基本属性、掌握基本概念及其内涵;了解民族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方法与领域;了解“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了解语言和民族的关系,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了解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民族学学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了解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民族学的主要理论与发展状况 了解民族学各理论流派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包括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心理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人类学与实验民族志等。了解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3.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和任务 了解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田野工作定位与研究取向,掌握相关概念;了解田野研究的类别及过程;了解田野研究的性质和田野伦理;认识田野调查的特点、类型,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程序和具体的调查方法,田野资料的记录与整理能力;了解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4.民族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濡化、社会化与涵化;族性与社会分层、政治组织;宗教与仪式等。 1)理解婚姻、家庭、继嗣、继嗣群、世系群、氏族、宗族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婚姻规则,婚后居住模式,家庭结构和类型,亲属制度的类别。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小抄(已排版) 一、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 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 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6.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 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9.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 位)和(权利)。 10.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 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11.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2.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 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1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5.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6.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 经济增长方式。 1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 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8.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9.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 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0.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 反映。 21.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2.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 要所在。 23.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4.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 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5.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 际发展的(前提)。 26.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 证。 2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8.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9.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 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3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3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2.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3.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34.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 族。 3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37.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完整word版)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万能公式 高考历史万能公式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z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

民族民间舞级理论试题

民族民间舞级理论试题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民族民间等级考试 7-9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 教学对象:12-13岁儿童 授课舞目:八级舞目——花棍飞舞(东北秧歌)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 注释:(也可按自身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 《花棍飞舞》 教案内容:打花棍是我国普遍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舞者手持花棍,击打自己的肩、背、手、膝、足等身体部位潇洒作舞。该舞运用了民间绕、打花棍的动作,结合汉族民间舞中常用的“十字步”等,使学生初步掌握花棍的基本打法。 教学准备:花棍、8级DVD、CD碟等 教学目标:通过击打花棍,训练学生们手腕灵活性和花棍的基本打法教学重点:绕棍踢跳、横打肩转身、磋步打棍短句 教学难点:1、绕棍时注意手腕放松向内绕,平转花棍 2、绕棍踢跳踢出出和绕棍在同一拍完成,重拍在外 3、磋步注意不要上下窜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辅导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1、学习绕棍,注意手腕放松向内绕,平转花棍 2、学习绕棍踢跳 3、学习横打转肩、磋步打棍短句

4、舞蹈教学: 前奏 [1] —[2] 四人体对8点于台左后区准备,右手持花棍。 第一遍音乐 [1] 1—4 右脚先起踩踏步两次向2点行进,右起双摆手两次,眼随手动。 5—8 快一倍做1—4动作两次。 [2] 1—8重复[1] 1—8动作。 [3] 1—2体对2点,绕棍踢跳,左手身侧随摆。 3—4左后踏步左转体,肩前持棍,左背手,头左倾。 5—8 横打肩两慢三快。 [4] 1—8重复[3] 1—8动作。 [5] —[6] 体对一点,原地做[1]1—8动作两遍成横排。 [7] —[8] 做磋步打棍短句。 第二遍音乐 [1] 1—4 绕棍踢跳逆时针行进两次成圆圈。 5—6 横打肩转身。 7—8 磋步,双手持棍至上位,眼随手动。 [2] 1—4 绕棍踢跳两次。 5—8 左手斜上位,原地击打左手、右肩、右腿。第三拍上肢保持舞姿,左起跳踢步四次。 [3]1—4 绕棍踢跳两次,体对圆心。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A

政治学原理阅读分析 1.在13世纪时,英国的议会…… (1)根据上文,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 点? 答: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议会内阁制。 主要特点: 1)国家元首为虚位元首,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但不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通常也不承担政治责任; 2)内阁与议会相结合。多数议会内阁制国家中,内阁成员本身即是议员,但也有少数国家中内阁成员不得兼任议员; 3)内阁与议会存在制衡关系。若议会反对内阁的政策,议会可以提出不信任议案,要求内宅辞职;新一届议会再次对内阁担出不信任案,那么内阁必须辞职; 4)内阁集体对议会负政治责任。若议会对内阁表示不信任,而内阁必须辞职时,内阁必须集体辞职。 (2)根据上文,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答: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民主政体。 主要特点: 1)竞争性的选举制度,在这种政府形式下中,政治权力与权威主要掌握在由选举产生的民意机构和政府首脑手中; 2)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互相制衡。政府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就成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主要内容; 3)公民社会的独立性。公民社会主要是指由家庭、经济领域、文化活动和政治互动等社会生活领域构成的社会自组织系统; 4)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多元价值并存。以公民个人的自由和公民社会的独立为前提,必然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2.被统治阶级参加统治阶级的对外战争……

(1)该段资料说明了政治学的哪个基本原理?这段资料 答:这个例子说明了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 (2)请对该原理进行全面阐述。 答: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即国家在形式上脱离阶级冲突而作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分析了产生国家相对自主性的两种情况:1)国家处于某种危机状态时会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阶级的统治是以这种国家形式的存在为前提的。这种努力的最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利益;2)国内各阶级的斗争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时,国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掌权的阶级独立于各阶级或各派别之外,使阶级或派别的冲突得到缓和。国家相对自主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任何一个政权要实现稳定的政治,都必须代表一定阶级的整体利益; 2)在形式上,国家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国家表面上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的;3)国家利益不仅在形式上,而且一定程度上在实质上也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国家利益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与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并不矛盾。 3.二战之后…… (1)从该段资料中分析韩国是那种政体? 答:威权政体 (2)该种政体有何特点? 答:主要特点:威权政体的关键特征在于它否定民众对统治者的有效控制,统治者要求的是政治上的消极与服从,而非热情参与和动员。这种政体既非民主又非极权,是中间形式。 (3)该种政体有哪些亚类型? 答:一般可进一步划分为五种亚类型:君主统治型。个人统治型。支配政党型。宗教控制型。军人政权型。 (4)请评价该种政体? 答:按照民主政治的标准,威权政体显然是一种糟糕的政治形式,但是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现代化的巨大压力而又同时维持社会秩序,亚非拉国家多数都选择了威权政体,这一选择看来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在众多采取了威权政体的发展中国家中,成功的实现追赶式的经济发展的只有东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和地区。 4.当代世界各国都面临改革问题…… (1)这段资料说明了政治发展的什么特性?

各大高校人类学民族学考研试题

中山大学1998年试题: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民族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系谱分类法 2 民族共同语 3 游群(band) 4 参与观察 5 交表婚 6 双系继嗣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谈谈语言发展的原因?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3.请评述你读过的一本人类学论著 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计划怎样? 2.试论宗教的社会功能? 1998年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民族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萨满 2 俚人 3 瑶老制 4 民族学 5 女书 6 姑爷种和丈人种 二.论述(共70分) 1.请分别说明人类六种生产类型的特点(15分) 2.试述中国民族的主要丧葬形式。(20分) 3.试论中国民族识别的原则和意义。(35分) 中山大学1999年试题: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人类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图腾崇拜 2 蛋民 3 瑶老制 4 民族区域自治 5 凿齿 6 家长奴隶制 二.论述(共70分) 1.试论述小乘佛教(12分) 2.以汉民族的形成为例,评述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23分) 3.试论述我国民族婚姻家庭的发展(30分) 1999年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人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民族共同语 2 语义 3 文化区 4 毕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克罗式亲属称谓制。 2.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 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4.怎么样理解劳动创造了语言?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论述你对涵化的理解。 2.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山大学2000年试题: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人类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田野调查方法 2 死文字 3 萨满教 4 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5 百越 6图腾崇拜二.问答题(共64分) 1.简述民族学研究婚姻家庭的意义(10分) 2.以中国民族志资料来说明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锄耕到犁耕的发展。(20分)3.试述中国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及其功能。(14分)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探究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自主学习】 一、查缺补漏梳理案核心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理解核心概念:天下共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井田制、工商 食官、甲骨文商鞅变法、小农经济、百家争鸣、重农抑商 2.西周时期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国家结构是怎样?它们所体现的核心特征?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图示画出这一变革的逻辑关系。 4.先秦儒学形成发展的表现?试比较诸子百家的共同之处? 二、构建出通史体系(试以时间轴的形式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梳理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史实,总结出阶段特征) 【核心探究】 1.材料一《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2. 郭沫若先生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该观点。 【限时训练】 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利,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 (注:完全按照老师的勾画重点顺序编排!!!) 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及其文化。 2、“民族”一词最早的提出人物及时间:列宁于1912年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在《马克思主义 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 3、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标志:恩格斯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4、“进化论学派”的相关内容: (1)主要观点:文化发展按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发展演进。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斯宾塞、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弗雷泽;美国的摩尔根【代表作:《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 5、“英国功能学派”的相关内容: (1)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要在弄清楚各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作为整 体人类社会功能的一半法则。(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还是具体,都有满 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代表作:《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6、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学”一词的人物及时间: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 民族学》。 7、我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大事件: (1)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设立。 (2)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生,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 (4)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厦门中山大学成立。 8、“种族”的相关内容: (1)概念: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类型:蒙古人、欧罗巴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 (3)特征:①蒙古人→黄皮肤、黑发、面部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 ②欧罗巴人→柔软的波状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肤色较钱、体毛和胡须发 达、鼻梁很高、嘴唇厚度较薄。 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黑色卷发、深棕色肤色、体毛不多或中等、脸型较 窄。 9、“种族主义”的相关内容: (1)概念:人类种族在治理和道德发展能力上不相等,种族差异决定各族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优秀种族理应凌驾于略等种族之上的理论。 (2)危害性:①促使产生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沙文主义等多种形式的 民族剥削和压迫。 ②促使产生种族屠杀、种族迫害、种族隔离以及存在于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种族歧视行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 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 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 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 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 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 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 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 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 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 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 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 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 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 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 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 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 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 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 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 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 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 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 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 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 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 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 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 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 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 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 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 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 现结果。

历史学专业牛校的强大师资介绍.

历史学专业牛校的强大师资介绍 一、北京大学 现有专职教师68名。其中,教授33名(博士导师19名,副教授19名,讲师16名。 北大世界史泰斗马克尧,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地区史、国别史(欧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封建社会形态的理论、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研究论文、著作或成果:1.《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2.《资本主义起源理论问题的检讨》;3.《英国封建社会研究》。 中国古代史的荣新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西交通史,敦煌吐鲁番文书,隋唐史,西域史,汉唐中西文化交流史,敦煌吐鲁番文书调查研究,唐宋西北民族变迁史。主要著作:《于阗史丛考》;《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张帆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蒙元史,北方民族史,明史,政治制度史等;元明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元明政治文化研究。 著名教授田余庆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北魏盛乐至平城时期。 宋史专家邓小南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唐宋史、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妇女史、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宋代政治制度史、中央与地方关系史、唐宋妇女史、宋代家族与区域社会 朱孝远:中古史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君主制及近代欧洲的兴起。可参考《近代欧洲的兴起》、《欧洲涅磐》、《伊丽莎白女王》及相关讲义。 彭小瑜:教会法、罗马史、拉丁语。现主编商务版《西学研究》。 何顺果:美国史、欧美近代史,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有深刻理解。著作《人类文明的进程》、《美国边疆史》。 高毅:法国史、欧美近现代、18-19世纪的欧洲。可参考《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文化》、《近代欧洲的分与合》,近译《福柯的生死爱欲》。 王红生:亚非拉现代史、印度史。 董正华:现代化研究,主要是东亚方向。可参考商务版《现代化研究》。 二、南开大学 李喜所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留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张思南开历史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当代社会史、华北地域社会史。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她就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云贵、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就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与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她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与台湾、内蒙古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与专著。她在1896—1899年先后4 次对台湾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她就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她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她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她被誉为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福建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与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范。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她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