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制品工艺学年月考试复习资料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制品工艺学年月考试复习资料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制品工艺学年月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制品工艺学年月考试复习资料

1、菌株分离:就是将壹个混杂着各种微生物的样品通过分离技术区分开,且按照实际要求和菌株的特性采取迅速、准确、有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分离、筛选,进而得到所需微生物的过程。

2、筛选:是指壹种以多数物质中按预定目标就某种具有特定性质的物质进行精选的操作

过程。

3、工业菌种的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个用于特定生物技术目的的菌株进行

的多方位的改造。通过改造,可使现存的优良性状强化,或去除不良性质或增加新的性状。

4、菌种的复壮:狭义的复壮是壹消极措施,壹般指对已衰退的菌种进行复壮;广义的复

壮是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生产性状未衰退前就不断进行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测定,以在群体中获得生产性状更好的自发突变株。

5、种子扩大培养: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

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最终获得壹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6、培养基:是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壹般都含有

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

7、前体物质:指某壹代谢中间体的前壹阶段的物质。

8、生长因子: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质都称为生长因子。

9、分批培养:是指在壹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的微生物菌

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的条件下只完成壹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10、补料分批培养:介于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之间的培养方法。在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

培养过程中,随着营养物质消耗,间歇或连续地添加营养成分或新鲜培养基,但不同时

收获培养液。

11、连续培养:又称连续发酵,指在分批式液体深层培养至微生物对数后期时,以壹定的流速向发酵罐中连续添加灭菌的新鲜液体培养基,同时以相同的流速自发酵罐中排出发酵液的发酵方法。

12、发酵热:是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各种产生的热量和各种散失的热量的代数和就叫做净热量。

13、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如蛋白质、核酸等。

14、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壹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且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15、淀粉的液化:利用化学或生物催化剂,在具有壹定量的水和壹定的温度条件下,使淀粉分子断裂而变成较小分子,使淀粉糊的粘度显著下降而成为流动性较好的流体的过程。主要有酸法和酶法。

16、代谢控制发酵: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

17、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壹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18、热原: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被污染后由杂菌所产生的壹种内毒素。热原注入体内引起恶寒高热,严重的引起休克。

19、前体:能被微生物直接利用,以构成次级代谢产物结构的壹部分,而其本身结构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物质称为前体。

20、介质过滤除菌:是使空气通过经高温灭菌的介质过滤层,将空气中的微生物等颗粒

阻截在介质层中,而达到除菌的目的。壹般是棉花、活性炭,也有采用玻璃纤维、焦炭等。

21、同型发酵:是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的催化下仍原为乳酸的过程。理论转化率为100%,实际转化率80%之上。

22、异型发酵:是某些乳酸细菌利用HMP途径,分解葡萄糖为5-磷酸核酮糖,再经差向异构酶作用变成5-磷酸木酮糖,然后经磷酸酮解酶催化裂解,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乙酰磷酸。3-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后半部分转化为乳酸。理论转化率为50%。

1、筛选菌种的性能鉴定壹般采用俩步法,即初筛和复筛,经过多次重复筛选,直到获得1~3株较好的菌株,供发酵条件的摸索和生产试验,进而作为育种的出发菌株。

2、工业菌种育种的方法诱变、基因转移、基因重组。

3、菌种保藏的方法有冷冻保藏、干燥保藏、低温保藏、传代保藏、悬液保藏法。对于重要的菌种,应该选用不同的保藏方法保藏,以避免菌种丢失,其主要保藏原理降低微生物的代谢水平或使其处于休克状态,所以低温,少水环境均可或者俩者兼用.

4、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要测量的参数能够分为物理参数、化学参数以及生物参数。

5、培养基组成物质按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为:固体,液体。按用途分为: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富集培养基等

6、发酵生产中的培养基往往是依据生产流程和作用分为斜面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

6、培养基的组成物质有碳素化合物、氮素化合物、水、微量元素(无机盐类)、生长因子。

7、有机氮源:花生饼粉、黄豆饼粉、棉子饼粉、玉米浆、玉米蛋白粉、蛋白胨、酵母膏、鱼粉、蚕蛹粉、尿素、废菌丝体和酒糟等。无机氮源:铵盐、硝酸盐、氨水等。

8、发酵工业中为保证纯种培养,在生产菌种接种培养之前,要对培养基、空气系统、消

泡剂、流加物料、设备、管道进行灭菌;仍要对生产环境进行消毒,防止杂菌和噬菌体的大量繁殖。

9、发酵工业中除菌的方法有培养基的加热灭菌(包括常压或蒸汽高压加热法)、空气的

过滤除菌、紫外线或电离辐射、化学药物灭菌。

10、过滤介质壹般是棉花、活性炭,也有采用玻璃纤维、焦炭等。

11、壹般来说,微生物学的生长和培养方式能够分为:分批培养、连续培养、补料分批培养

12、根据菌体生长、繁殖的关系将合成代谢产物分为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

13、柠檬酸发酵的糖质原料有薯类:甘薯、薯干、木薯、木薯干、马铃薯、薯渣;谷类:玉米、小麦、面粉、大米;淀粉:谷类和薯类加工的淀粉;砂糖:白砂糖、赤砂糖、糖蜜;淀粉糖:淀粉水解糖(单糖、双糖、糊精、葡萄糖母液);果实、粮食加工下脚料:各种含糖果实、糖食加工的下脚料等。

14、抗生素的发酵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微量元素、生长因子和前体。

15、柠檬酸的生物合成途径是葡萄糖经EMP、HMP途径降解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壹方面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另壹方面经CO2固定化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和乙酰CoA 缩合生成柠檬酸。

16、发酵过程中常用的化学消泡剂主要有天然油脂:玉米油、豆油、棉籽油等;聚醚类:聚氧丙烯甘油(GP)、聚氧乙烯氧丙烯甘油(GPE),它们以壹定的比例配制的消泡剂称泡敌;高级醇和酯类:十八醇、聚二醇等;硅酮类:最常用的是聚二甲基硅氧烷,也称二甲基硅油。它表面能低,表面张力也较低,在水及壹般油中的溶解度低且活性高。1、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答:①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且生成目的产物产量高、易于回收;②生长较快,发酵周期短;③培养条件易于控制;④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强;⑤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⑥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⑦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

2、诱变育种步骤

答:①出发菌株的选择;②处理菌悬液的制备;③诱变处理;④中间培养;⑤分离和筛选。

3、调节溶氧速率的方法?

答:①调节通气量;②调节氧的分压:富氧,增加空气压力;③调节气液接触时间:增加液位高度,增设挡板;④调节气液接触面积:提高搅拌速率,空气分布管及其直径;

⑤调节培养液的特性:粘度、表面张力、菌体浓度,离子浓度。

4、简述种子培养基的目的及其特点?

答:培养种子的目的:扩大培养,增加细胞数量;同时也必须培养出强壮、健康、活性高的细胞,为了使细胞迅速进行分裂或菌丝快速生长。

种子培养基特点:①必须有较完全和丰富的营养物质,特别需要充足的氮源和生长因子;

②种子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不必太高。供孢子发芽生长用的种子培养基,可添加壹些易被吸收利用的碳源和氮源;③种子培养基成分仍应考虑和发酵培养基的主要成分相近。

5、培养基中微量元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微量元素(无机盐类)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主要作用是:①构成菌体成分;②作为酶活性基的组成部分或维持酶的活性;③调节渗透压、pH值、氧化仍原电位等;④作为自养菌的能源。

6、用工艺流程图表述发酵生产中制备无菌空气的过程?

答:空气→高空取气管→除尘器→空气压缩机→贮气罐→壹级冷却器→油水分离器→二级分离器→除雾器→加热器→总过滤器→分过滤器→无菌空气

7、简述纤维介质阻留微粒的机制?

答:①阻拦截留:微粒随空气气流向前运动,当气流为层流时,随气流运动的粒子在接近纤维表面的部分由于和过滤介质接触而被纤维吸附捕集,这种作用称之为阻拦截留。空气流速愈小,纤维直径愈细,阻拦截留作用愈大。可是在介质过滤的除尘除菌中,阻拦截留且不起主要作用。

②惯性碰撞截留:空气气流流速大时,气流中的微粒具有较大的惯性力。当微粒随气流以壹定速度向纤维垂直运动因受纤维阻挡而急剧改变运动方向时,由于微粒具有的惯性作用使它们仍然沿原来方向前进碰撞到纤维表面,产生摩擦粘附而使微粒被截留在纤维表面,这种作用称惯性碰撞截留。截留区域的大小决定于微粒运动的惯性力,所以,气流速度愈大,惯性力大,截留效果也愈好。

③布朗扩散运动:直径小于1μ的微粒在运动中往往产生壹种不规则的布朗运动,使微粒间相互凝集成较大的粒子,从而发生重力沉降或被介质截留。可是这种作用只有在气流速度较低时才较显著。

④重力沉降作用机理:重力沉降是壹个稳定的分离作用,当微粒所受的重力大于气流对它的拖带力时,微粒就容易沉降。

⑤静电吸附作用机理:干空气对非导体的物质相对运动磨擦时,会产生诱导电荷,纤维和树脂处理过的纤维,尤其是壹些合成纤维更为显著。

8、引起发酵液pH上升或者下降的因素有那些?

答:(1)引起pH下降的因素:○1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碳源过多,特别是葡萄糖过量,

或者中间补糖过多加之溶解氧不足,致使有机酸大量积累。○2消泡油加的过多。○3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氨被利用,pH下降。

(2)引起pH上升的因素:○1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氮源过多,氨基氮释放,使pH 上升○2生理碱性物质的存在。○3中间补料中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过多使pH上升。

9、pH值调节和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调节培养基的原始pH值,或加缓冲溶液(如磷酸盐)制成缓冲能力强、pH值变化不大的培养基,或使盐类和碳源的配比平衡。

②可在发酵过程中加入弱酸或弱碱进行pH值的调节,进而合理地控制发酵条件;也可通过调整通风量控pH值。

③采用生理酸性铵盐作为氮源时,由于NH+4被微生物细胞利用后,剩下的酸根会引起发酵液pH值的下降,在培养液中可加入碳酸钙来调节pH值。

④在发酵过程中根据pH值的变化可用流加氨水的方法来调节,同时又可把氨水作为氮源供给。最好是采用自动控制连续流加方法。

⑤如果仅用酸或碱调节pH值不能改善发酵情况时,进行补料是壹个较好的办法,它既调节了培养液的pH值,又可补充营养,增加培养液的浓度和减少阻遏作用,进壹步提高发酵产物的产率。

⑥以尿素作为氮源进行流加调节pH值,是目前国内味精厂普遍采用的方法。尿素流加引起的pH值变化有壹定的规律性,易于控制操作。由于通风、搅拌和微生物细胞内脲、酶的作用使尿素分解放出氨,使pH值上升;氨被微生物利用和形成代谢产物,使pH 值降低,再次反复进行流加就可维持壹定的pH值。

10、说说过多的持久性泡沫会给发酵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答:①使发酵罐的装填系数减少;②造成逃液,导致产物的损失;③泡沫“顶罐”有可

能使培养基从搅拌的轴封渗出,增加了染菌的机会;④由于泡沫的液位变动,以及不同生长周期微生物随泡沫漂浮或粘附在罐盖或罐壁上,会使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影响了微生物群体的效果,增加微生物群体的非均壹性;⑤影响通气搅拌的正常进行,妨碍了微生物的呼吸,造成发酵异常,导致最终产物产量下降;⑥使微生物菌体提早自溶,这壹过程的发展又会促使更多的泡沫生成;⑦为了将泡沫控制在壹定范围内,就需加入消泡剂,将会对发酵工艺和产物的提取带来困难。

11、化学消泡的原理?

答:①化学消泡剂是表面活性剂,消泡剂本身的表面张力相对于发酵液来说是比较低的,壹旦接触到气泡的表面,将会使气泡膜局部的表面张力降低,力的平衡受到破坏,因而使气泡破裂或合且,最后导致泡沫破裂。

②当泡沫表面层存在着极性的表面活性物质而形成双电层时,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膜的弹性(机械强度),或加入某些具有强极性的物质和起泡剂争夺液膜上的空间,且使液膜的机械强度降低,进而促使泡沫破裂。

③当泡沫的液膜具有较大的表面黏度时,加入某些分子内聚力较弱的物质,可降低膜的表面黏度,从而促使液膜的液体流失而使泡沫破裂。

12、柠檬酸、乳酸、核酸、氨基酸、抗生素的主要生产菌种

答:柠檬酸的生产菌种:黑曲霉。

乳酸的生产菌种:德氏乳杆菌是乳酸生产常用乳酸菌。

核酸的生产菌种:发酵法生产核酸的产生菌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产氨短杆菌及其变异株。

氨基酸的生产菌种:

①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是:棒状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及节杆菌属中的细菌。

②赖氨酸生产菌主要是:黄色短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谷氨酸棒杆菌。

抗生素的生产菌种:

国内的青霉素的生成菌种分为:丝状菌(黄孢子丝状菌、绿孢子丝状菌);球状菌(白孢子球状菌、绿孢子球状菌)。我国生产上采用的是绿色丝状菌。链霉素的产生菌是灰色链霉菌、比基尼链霉菌、灰肉链霉菌。四环素的产生菌是金色链霉菌、龟裂链霉菌。13、简述黑曲霉中柠檬酸的积累机制主要概括为哪些方面?

答:①Mn2+缺乏,抑制了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胞内NH4+水平升高和壹条不产生ATP的呼吸链,这俩方面因素分别解除了柠檬酸和ATP对PFK的代谢调节,促进EMP途径畅通;

②由结构型的丙酮酸羧化酶提供草酰乙酸;

③壹旦柠檬酸的浓度升高,就会抑制异柠檬酸脱氢酶,从而进壹步促进柠檬酸自身积累。

14、简述柠檬酸发酵的主要控制点?

答:①EMP畅通无阻:控制Mn2+,提高NH4+,解除柠檬酸对PFK的抑制。控制溶氧,防止侧系呼吸链失活;

②通过CO2固定反应生成C4二羧酸,强化这壹反应;

③柠檬酸后序的酶的酶活性丧失或很低,控制培养基中的Fe2+的浓度。

15、简述糖蜜的预处理方法?

答:糖蜜预处理:生产上主要采用黄血盐法和石灰硫酸法,目的是去除金属离子和部分蛋白质,以及用树脂处理法降低生物素的含量,以免影响氨基酸的积累。

①黄血盐处理法:糖蜜稀释至400Bx,加入糖蜜质量0.1-0.45%的黄血盐,升温至95℃,维持30min,打入澄清罐,4h后吸取上清液,配制发酵液。

②石灰硫酸法:糖蜜稀释至400Bx,加入生石灰,糖蜜质量的1%,调pH至9-10,

在70-80℃通风搅拌15min,然后用硫酸调pH至3-4.5,静止4h吸取上清液,配制发酵液。

16、试述淀粉俩次加酶喷射液化工艺过程(包括工艺流程及操作说明)?

答:工艺流程:调浆------配料-----壹次喷射液化-----液化保温------二次喷射------高温维持------二次液化------冷却------(糖化)

在配料罐内,将淀粉加水调浆成淀粉乳,用Na2CO3调pH,使pH值处在5.0-7.0之间,加入0.15%的氯化钙作为淀粉酶的保护剂和激活剂,最后加入耐高温α-淀粉酶,料液经搅拌均匀后用泵打入喷射液化器,在喷射器中出来的料液和高温蒸汽直接接触,料液在很短时间内升温至95-97℃,此后料液进入保温罐保温60min,温度维持在95-97℃,然后进行二次喷射,在第二只喷射器内料液和蒸汽直接接触,使温度迅速升至145℃之上,且在维持罐内维持该温度3-5min左右,彻底杀死耐高温α-淀粉酶,然后料液经真空闪急冷却系统进入二次液化罐,将温度降低到95-97℃,在二次液化罐内加入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约30min,用碘呈色试验合格后,结束液化。

17、简述谷氨酸发酵中控制细胞渗透性采用的方法和机理?

答:细胞透性的调节,壹般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化学成分(如生物素、油酸、甘油、表面活性剂、青霉素等),达到抑制磷脂、细胞膜的形成或阻碍细胞壁的正常生物合成,使谷氨酸生产菌处于异常生理状态,解除细胞对谷氨酸向胞外漏出的渗透障碍。

①生物素:影响磷脂的合成及细胞膜的完整性;②油酸:直接影响磷脂的合成及细胞膜;

③甘油:甘油缺陷型菌株丧失α-磷酸甘油脱氢酶,不能合成α-磷酸甘油和磷脂。限量供应,控制了细胞膜中和渗透性直接关系的磷脂含量,使谷氨酸排出胞外而积累;④表面活性剂:对生物素有拮抗作用,拮抗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导致磷脂合成不足,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提供细胞膜对谷氨酸的渗透性;⑤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后期合成,

形成不完整的细胞壁,使细胞膜失去保护,使胞内外的渗透压差导致细胞膜的物理损伤,增大谷氨酸向胞外漏出的渗透性.

18、谷氨酸高产菌模型特征

答:①丧失或有微弱的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使α-酮戊二酸不能继续氧化;

②CO2固定能力强,使四碳二羧酸全部由CO2固定反应提供,而不走乙醛酸循环;

③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很强,且丧失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的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同时,NADPH2再氧化能力弱,这会使α-酮戊二酸到琥珀酸的过程受阻;

④有过量的NH4+存在,α-酮戊二酸经氧化仍原共轭氨基化反应而生成谷氨酸却不形成蛋白质,从而分泌泄漏于菌体外;

⑤同时,谷氨酸生产菌应不利用体外的谷氨酸,使谷氨酸成为最终产物。

⑥生产菌株仍应该具有生物素合成缺陷、油酸合成缺陷和甘油合成缺陷等特点。

19、简述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形成及消除泡沫的方法?

答:(1)泡沫的形成:搅拌和通风;发酵液中含有蛋白胨、玉米浆、黄豆粉是主要的发泡剂;发酵液感染杂菌和噬菌体

(2)泡沫的消除(控制):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少加或缓加宜起泡的原材料);改变某些物理化学参数;改变发酵工艺;采用机械消泡或消泡剂消泡

20、论述谷氨酸发酵中杂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答:杂菌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①种子带菌。②罐体和管件渗漏所引起的染菌。③死角。

④空气系统染菌。⑤环境污秽造成染菌。

杂菌污染的防治和挽救:①壹级种子经平板检查确认无菌后,方可接入二级种子中。②二级种子冷却,小于10℃保压12~16h,平板检验确认无杂菌后,再接入发酵罐。③发酵0~6h后,大幅度染菌,镜检发现球菌,应放罐重消毒,消毒温度适当降低。④发

酵12h后,发现污染有少量芽孢或杆菌,但光密度尚正常,pH仍有升降,耗糖壹般,谷氨酸产量在0.2%之上,则可加大通风量,按常规发酵到底。⑤发酵后期确认染球菌,则可加热至70—80℃放罐。⑥发现染菌的罐,下次空罐消毒加入甲醛后,再用蒸汽熏蒸0.12~0.17L/m3。⑦加强车间卫生管理,防止活菌体飞扬。⑧选用抗药性菌种。21、简述赖氨酸的代谢控制发酵的方法?

答:①优先合成的转换—渗漏缺陷型的选育;

②切断支路代谢—营养缺陷型的选育;

③选育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

④解除代谢互锁;

⑤增加前体物的合成和阻塞副产物生成;

22、离子交换法提取赖氨酸的工艺流程及要点说明?

答:(1)工艺流程:发酵液→菌体分离→上清液→离子交换→真空浓缩→结晶→离心分离→粗结晶→重结晶→离心分离→结晶→干燥→Lys成品

(2)要点说明:①发酵液的处理:菌体分离;②离子交换吸附及洗脱:铵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洗脱剂为氨水加氯化铵;用茚三酮检查流出液,pH9.5~12,得率可达90%~95%;

③真空浓缩:去除氨,且提高Lys含量,真空时温度65℃,浓度22~23°Bé;④中和结晶:加入工业盐酸,搅拌,pH5.2,自然冷却结晶,至5℃结晶完全(粗结晶,含壹分子结晶水的粗L-Lys盐酸盐);⑤重结晶:用蒸馏水溶解,11-12°Bé,加入活性炭脱色,压滤,再真空浓缩至22°Bé,再结晶、冷却、离心分离且水洗;⑥干燥:60℃热风干燥,去结晶水,得到L-Lys盐酸盐,含水0.1%以下。

23、IMP发酵生产菌种应具备的条件:

答:①选择肌苷酸酶弱或丧失的出发菌株(不分解肌苷酸);

②切断IMP向下的俩条支路,使IMP大量生成和积累;

③选育结构类似物双重抗性突变株;

④限量添加Mn2+,解除细胞膜渗透型障碍。

24、从鸟甘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节机制分析,要积累鸟苷,应使鸟苷生产菌(枯草芽孢杆菌)具备哪些条件?

答:①枯草芽孢杆菌具有GMP的环形支路:菌株因丧失SAMP合成酶(Ade-)活性,切断从IMP到AMP的通路,使生成的IMP全部转向合成GMP,同时丧失GMP仍原酶活性,使生成的GMP不致仍原为IMP。

②为了积累鸟苷,核苷酶或核苷磷酸化酶等鸟苷分解酶的活性必须微弱;

③鸟苷酸(GMP)是嘌呤核苷酸全合成的终产物,为了积累鸟苷,必须解除GMP对PRPP 转胺酰酶,IMP脱氢酶及GMP合成酶等的反馈抑制和阻遏。(封闭基因或选择渗漏)④为了抑制肌苷产生,高效率积累鸟苷,由IMP脱氢酶及GMP合成酶所催化的反应应该比核苷酸酶(IMP---IR)所催化的反应优先进行。

25、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肌苷酸的工艺流程及说明?

答:(1)工艺流程:发酵液→过滤→酸化ph1.5→阳离子树脂吸附→流出液碱化ph9.5→阴离子树脂吸附→洗脱→减压浓缩→溶解→结晶→溶解→重结晶→肌苷酸精品

(2)提取工艺说明:○1过滤、酸化:发酵液加活性白土(15g/L),压滤除菌体,清液加1.5倍体积的0.1mol/LHCl;○2阳离子交换:732#(H+)型树脂,上柱液体积为湿树脂体积的6倍。流出液用NaOH溶液调pH8.5-9.5;○3阴离子交换:上柱液体积为湿树脂体积的6倍,90%肌苷酸被吸附;○4洗脱:先用水冲洗柱子,再用0.05mol/LHCl洗涤至流出液pH为3.5;然后用含0.05mol/LHCl和0.05mol/LNaCl混合液进行洗脱。收集肌苷酸流出液;○5减压浓缩:将洗脱液用40%NaOH调pH至7.5,减压浓缩15-20

倍体积;○6结晶:浓缩液加入2倍体积的95%乙醇,低温育晶,析出肌苷酸粗品;○7重结晶:肌苷酸粗品加水溶解,加乙醇低温结晶,过滤,晶体用30%乙醇洗涤2-3次⑧肌苷酸精品:湿肌苷酸晶体烘干,制得肌苷酸精品。

26、简述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哪几类?

答:①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

②影响细胞膜功能的抗生素;

③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

④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

⑤抑制生物能作用的抗生素。

27、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合成的代谢调控?

答:①碳源分解代谢物阻遏;②赖氨酸的反馈调节;③L-甲硫氨酸(调节物)对头孢菌素C形成的促进作用;④在头孢菌素C的合成过程中,扩环和羟化是其中的关键反应和限速阶段。⑤缬氨酸是青霉素生物合成的前体物。

28、青霉素发酵中造成异常溶氧可能原因?

答:①染菌:溶氧迅速下降,镜检。

②染噬菌体:溶氧上升,C下降,发酵液迅速转稀,应及早处理,严防扩大;

③代谢异常:可能是有机酸大量积累,溶氧不足引起泡沫:

29、青霉素提炼工艺中采用了哪些单元操作,为什么?

答:①预处理:发酵液加少量絮凝剂沉淀蛋白。原因:浓度较低,含有大量杂质。目的在于浓缩目的产物,去除大部分杂质,改变发酵液的流变学特征,利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

②过滤:去除蛋白、菌体及其它杂质

③萃取:正相萃取:从滤液萃取到乙酸丁酯;反相萃取:从乙酸丁酯反萃取到水相中。反复萃取2~~3次,达到结晶要求。

④脱色: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除去色素、热源,过滤,除去活性炭。在提取液中加活性炭150-300g/10亿单位。

⑤结晶:萃取液用0.5MNaOH萃取得pH6.4-6.8钠盐水浓缩液。加2.5倍体积丁醇,16-26℃,0.67-1.3KPa下真空蒸馏。水和丁醇形成共沸物而蒸出。蒸出馏分中含水达2-4%时,停止蒸馏。钠盐结晶析出。结晶经过洗涤(丁醇4-6L/10亿)、干燥后,得到青霉素产品。

青霉素游离酸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大,当它和某些金属离子或有机胺结合后,由于极性增大,溶解度大大降低而自有机溶剂中析出。

30、菌种筛选的方法?

答:①透明圈法: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养基混浊。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圈的大小初步反应该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

②变色圈法:对于壹些不易产生透明圈产物的产生菌,可在底物平板中加入指示剂或显色剂,使所需微生物能被快速鉴别出来。

③生长圈法:生长圈法通常用于分离筛选氨基酸、核苷酸和维生素的产生菌。

④抑菌圈法:常用于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筛选。抑菌圈法是常用的初筛方法,工具菌采用抗生素的敏感菌。

北化生物工艺学问答题与答案1

一.简述微生物的特点及其应用于发酵的优势。 1.种类多,分布广。目前微生物种类在10万种以上,具有多种代谢方式。在生化过程 中积累不同种类的代谢产物,用于多种发酵工业的生产,产品丰富,如(。。。。)。营养谱极广,生长要求不高,繁殖快,自然界分布极广,适宜生产研究就地区取材。 2.高面积-体积比,代谢能力强。其比表面积相当大,利于微生物与环境进行物质、能 量、信息交换,具有高代谢速率。其代谢强度高于高等动物千、万倍。 3.生长迅速,繁殖快。微生物具有最快的繁殖速度,在工业上有重要意义。适宜条件 下能达到几何级数增殖。 4.适应性强,容易培养。代谢灵活,酶系可受诱导,以适应环境变化。其诱导酶可占 蛋白的10%。故其可耐高温、低温、盐高盐,高酸碱、干燥、辐射、毒物等极端环境。 5.易变性。诱变剂容易使其遗传物质变异,改变代谢途径,产生新菌种。而次特性对 菌种保藏、发酵等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用于发酵的优势:不需高温设备,利用原料比较粗放,主要采用低廉的农副产品,不需特殊催化剂、副产品少,无毒性。 二.常用工业微生物的种类有哪些?每种列举三个典型,并说明其主要产品。 1细菌,醋杆菌属有醋化醋杆菌(食醋),巴氏醋杆菌(食醋)。弱氧化醋杆菌(山梨糖、酒石酸等)。 乳杆菌属:德式乳杆菌(左旋乳酸) 芽孢杆菌属:枯草芽孢杆菌(α-淀粉酶,蛋白酶,诱变后生产肌苷,鸟苷) 梭菌属:丙酮丁酸梭菌(丙酮丁醇) 大肠杆菌:(天冬氨酸,缬氨酸,苏氨酸,) 产氨短杆菌:(辅酶A) 2放线菌,链霉菌属:灰色链霉菌(链霉素),金色链霉菌(金霉素),红霉素链霉菌(红霉素) 小单孢菌属:绛红小单胞菌(庆大霉素),棘孢小单孢菌(庆大霉素)。 3霉菌,曲霉属:黑曲霉(酸性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米曲霉(糖化淀粉酶,蛋白酶)。黄曲霉(液化淀粉酶) 青霉属:产黄青酶(青霉素,葡萄糖氧化酶,柠檬酸,维c),桔青霉(桔霉素,脂 肪酶等),娄地青霉(干酪,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 根酶属:黑根霉(果胶酶),米根霉(酒曲,乳酸),华根酶(液化淀粉酶) 红曲霉属:红曲霉(淀粉酶,麦芽糖酶) 4酵母菌:酵母属:啤酒酵母(啤酒,面包,饮料)。 裂殖酵母属,发酵糊精,菌粉。 假丝酵母属:产朊假丝酵母(饲料、蛋白质),解脂假丝酵母(发酵煤油。石油脱蜡) 毕赤酵母(固醇、苹果酸、) 汉逊氏酵母(乙酸乙酯) 球拟酵母属(多元醇,氧化烃类) 红酵母属(产脂肪) 三.简要说明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操作步骤: 1.出发菌株的选择:①自然界分离的野生菌株②通过生产选育,自发诱变的菌株③已 经诱变的菌株。高产菌可先进行杂交再作为出发菌株 2.菌悬液制备:使细菌同步生长,悬液经玻璃珠打散,并用脱脂棉过滤。处理细菌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句话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 ) 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 C.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D.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师是主体B.学生是主体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D.A、B和C均不正确 3.就教学的静态结构而言,教学是由多项内容构成,不属于其构成内容的是( )。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介C.教师和学生D.教学原则 4.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 )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 A.被动学习B.自主学习C.间接学习D.接受学习 5.学生的学习,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 )的过程。 A.直接经验B.直接知识C.间接知识D.新的知识 6.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学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自学能力和( )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A.记忆能力B.创新能力C.科研能力D.辨别能力

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D.学科专业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10.在高等教育中,既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中的个性,又要重视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共性的支持,这是( )教学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1.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研究的能力,这是( )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理论联系实际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2.只有将各教学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彼此互相补充,实现教学原则体系的( ),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A.整体化B.系统化C.最优化D.紧密化 → 二、填空题 1.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 )。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1、生物制品学 2、生物制品 3、联合疫苗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5、诊断制品 6、细菌类诊断制品 7、病毒类诊断制品 8、抗原 9、疫苗10、核酸疫苗11、遗传重组疫苗12、基因工程疫苗13、冷链系统14、免疫佐剂15、微生态制剂16、免疫调节剂17、减毒活疫苗18、灭活疫苗19、细菌类疫苗20、病毒类疫苗21、类毒素22、细菌内毒素23、血液制品24、正常人免疫球蛋白25、特异性免疫球蛋白26、细胞因子27、基因治疗28、核酸药物29、基因置换30、成分输血31、基因增补32、静注丙球33、集落刺激因子34、细胞因子35、基因失活36、干扰素37、肿瘤坏死因子38、促红细胞生

成素39、干细胞因子40、益生素41、益生元42、合生元43、体内诊断制品44、体外诊断制品二、填空题1、病毒疫苗的制备方法包括、、和。2、制备生物制品要选择最佳生长时期的原料,植物原料要注意生长的、动物要选取适 1 当的、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3、自原始代工程菌种经传代扩种获得的菌种称为,用于制备生产用的工作代工程菌种。4、与其它商品相比,生物制品的特殊性表现在:、和。5、GMP 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三类:的GMP、的GMP和的GMP。6、生物制品的检定一般分为、和三个方面。7、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类生物制品主要包括、、、和。8、生物制品在制造过程中被某些细菌或其他物质所污染,可引起机体的致热反应。目前公认的致热物质主要是,其本质是脂多糖,通常用进行检测或量化。9、目前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诊断及血液筛查的诊断试

剂主要有、及。10、细胞因子通常以或形式作用于附近细胞或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在局部以高浓度短暂地发挥作用。11、干扰素的种类很多,根据结构、功能来源等主要分为、、三种。 12、每类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各分为四级,按照其防护级别,最低,最高。 13、于具有向内流动的气流,可防止柜内产生的感染性物质对工作人员和附近环境的污染,是一个有效的防护系统,也称一级屏障。14、是疫苗中最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15、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是:、和。16、疫苗的基本性质包括:、和。17、疫苗生产用菌毒种采用种子批系统,分为三级,即:、和。18、影响佐剂质量的优劣或能否适用于人用疫苗的主要因素为:、和。19、根据所参与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的不同,可将免疫反应分为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和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相应地,不同的疫苗和不同的接种途径也会产生不同的免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高等教育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而产生,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的理论问题。 3.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4.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二是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二是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基础。 5.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第一,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第二,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第三,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包括学识素养、教育学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1.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则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方面。 2.高等教育的功能 功能是系统结构要素之间和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通常以系统所发挥的能量、作用和功效表现出来。可以说,功能是事物或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3.高等学校的职能 职能则是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或部门,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所应发挥或履行的职责,它是社会机构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 4.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系统内部各种要素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而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则产生了特定的功能。因此,功能总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的功能,而结构也总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系统的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而没有功能的结构也是不存在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结构的外部表现。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

新编生物工艺学复习题11

新编生物工艺学复习题2 1、绪论 一、生物技术归纳起来可有三个特点 ?A生物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B反应中需有生物催化剂的参与; ?C其最后目的是建立工业生产过程或进行社会服务,这一过程可称为生物反应过程二、生物催化剂特点 1)优点 A常温、常压下反应,B反应速率大,C催化作用专一,D大幅度提高效率,成本低廉 2)缺点 A稳定性差.B控制条件严格.C易变异 三、近代生物技术的全盛时期(20世纪4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核心技术和产业: ?青霉素工业化生产;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和抗生素产业的兴盛以及新的初级代谢产物开发; ?以酶为催化剂的生物转化及酶和细胞固定化技术及应用。 四、现代生物技术建立和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特征。 2、生产菌种的来源与菌种选育 1)微生物选择性分离方法大致分为五个步骤: 1、含微生物材料的选择—采样 2、材料的预处理 3、所需菌种的分离 4、菌种的培养 5菌种的选择和纯化 理想的工业发酵菌种-优良菌种应符合以下要求: (1)遗传性状稳定; (2)生长速度快,不易被噬菌体等污染; (3)目标产物的产量尽可能接近理论转化率; (4)目标产物最好能分泌到胞外,以降低产物抑制并利于产物分离; (5)尽可能减少产物类似物的产量,以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及利于产物分离; (6)培养基成分简单、来源广、价格低廉; (7)对温度、pH、离子强度、剪切力等环境因素不敏感; (8)对溶氧的要求低,便于培养及降低能耗。 2)液体富集培养,即通过给混合菌群提供一些有利于所需菌株生长,或/和不利于其他菌株生长的条件(供给特殊的基质或加入抑制剂),从而增加混合菌群中所需菌株数量的培养方法。 3)菌种选育是微生物工程的关键技术,主要方法有传统的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以及现代的原生质体融合与基因工程等。 4)自然选育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发突变,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体的古老的育种方法。 5)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的育种技术。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规程推荐WORD范文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规程 生物制品是采用生物技术制备而成的具有活性的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复杂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来源复杂,可能引入外源因子或毒性化学材料;产品组成成分复杂且一般不能进行终端灭菌,产品的质量控制仅靠成品检定难以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对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和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降低制品中外源因子或有毒杂质污染风险,保证生物制品安全有效的必要措施。 本规程是对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辅料质量控制的通用性要求。 一、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系指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生物材料和化学材料。 本规程所述原材料不包括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起始原材料(如细胞基质、 菌毒种、生产用人血浆和动物免疫血清等) 1.分类 按照来源可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原材料,主要包括来源于微生物,人和动物细胞、组织、体液成分,以及采用重组技术或生物合成技术生产的生物原材料等;另一类为化学原材料,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材料。 2.风险等级分级及用于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 根据原材料的来源、生产以及对生物制品潜在的毒性和外源因子污染风险等,将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按风险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四级,各级生物制品原 材料至少应进行的质量控制要求见附表1;对于不同风险级别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应充分考虑来源于动物(或人)的生物原材料可能带来的外源因子污染的安全性风险。 生产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毒性较大的化学原材料,有机溶剂的使用应符合本版药 典附录“残留溶剂检测”的相关要求。 第1级为较低风险的原材料,为已获得上市许可的生物制品或药品无菌制剂。如人血白蛋白、各种氨基酸、抗生素注射剂等。 第2级为低风险原材料,这类原材料为已有国家药品标准、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并按照我国现行药品GMP生产的用于生物制品培养基成分以及提取、纯化、灭活等过程的化学原料药和药用级非动物来源的蛋白水解酶等。 第3级为中等风险等级原材料,这类原材料为非药用,包括生物制品生产用培养基成分、非动物来源蛋白水解酶、用于靶向纯化的单克隆抗体,以及用于 生物制品提取、纯化、灭活的化学试剂等。这类生物制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要求应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 AB卷 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 B.赫克迈大学 C.阿资哈尔大学 D.萨莱诺大学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 A.民族化 B.地域化C.国际化 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 B.存在主义 C.权力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 B.情理相融原则 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 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 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 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 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 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 E.知识本位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示范者 D.管理者 E.研究者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 B.学历结构 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 E.年龄结构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 B.理想性C.层次性 D.开放性 E.传统性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 B.从属论 C.法德论 D.智德论 E.抵消论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生物制品学

第一章 1、生物制品学(biopreparatics):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功能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2、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第二章 一、生物制品原料的保存方法:(1)冷冻法: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生物原料。(2)有机溶剂脱水法: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丙酮。该法适用于原料少而价值高、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没有破坏作用的原料,如脑垂体等。(3)防腐剂保鲜:常用乙醇、苯酚、甘油等。该法适用于液体原料,如发酵液、提取液等。对于不同的生物还有不同的保存方法,例如对于动物细胞,有组织块保存法、组织悬液保存法、单层细胞保存法等。 二、蛋白类制品的分离纯化方法:【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纯化(1)过滤和超过滤技术:过滤、微过滤、超过滤(2)离心和超离心技术(3)凝胶过滤层析技术(4)透析【2】利用蛋白质的电性进行分离纯化(1)等电点沉淀(2)离子交换层析技术(3)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3】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即溶解度)进行分离(1)盐析技术(2)乙醇和聚乙二醇沉淀法(3)疏水层析法【4】利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分离纯化(1)辛酸沉淀法(2)利凡诺沉淀(3)固相化染料层析(4)螯合柱层析【5】利用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亲和层析法【6】利用蛋白质的多种结合能力,用羟基磷灰石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三、原料选择的注意事项: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可合成不同的生化成分,所以生物的生长期对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影响很大。对于不同来源的原料,要注意选取其最佳生长时期。植物原料要注意它生长的季节性;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对数生长期,因为这时的微生物生长代谢能力最强;动物原料要选取适当的年龄和性别。 四、选择原料时应遵循的原则:原料来源丰富,产地接近,成本低;原料新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并易于获得;杂质含量尽可能少,对原料中的杂质、异构体,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起始原料应质量稳定、可以控制,原材料应由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检验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制备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 第三章 ⒈GMP: 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控制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一套管理制度。生物制品属于药品,其生产和质量管理也应遵循GMP要求。 ⒉生物制品的物理化学检定:生物制品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和不利因素,需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查出来,这是保证制品安全和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㈠物理性状检定⑴外观①透明液制品:应为本色和无色透明液体,不得含有异物、白点、凝块、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物②悬浊液制品:应为乳白色混悬液,不得有摇不散的菌块和其他异物。③冻干制品:应为淡黄色、白色疏松体,呈海绵状或结晶状,应无融化现象。⑵真空度:冻干制品进行真空封口,可进一步保证冻干制品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⑶溶解时间:取一定量冻干制品,按药典要求,加适量溶剂,检查溶解时间,其溶解时间应在规定时限内。㈡化学检定⑴蛋白质含量测定:①凯氏定氮法②酚试剂法③双缩脲法⑵防腐剂含量测定:①苯酚含量测定法②游离甲醛含量测定③汞类防腐剂含量测定④氯仿含量测定⑶纯度检查:很多生物制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因此常用电泳法进行纯度检查。①区带电泳②免疫电泳③凝胶层析⑷其他①水分含量测定②氢氧化铝与磷酸铝含量测定。③磷含量测定④O-乙酰基含量测定。 ⒊生物制品的安全检定:生物制品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安全性检查:①菌毒种和主要原材料的检查②半成品(包括中间品)检查③成品检查。⒈一般安全性检查①异常毒性试验:是生物制

生物制药工艺学复习题

《生物制药工艺学》复习思考题 生物药物概论 生物药物有哪几类?DNA重组药物与基因药物有什么区别? 生物药物有哪些作用特点? DNA重组药物主要有哪几类?举例说明之。 术语:药物与药品,生物药物,DNA重组药物,基因药物,反义药物,核酸疫苗,RNAi 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 生物活性物质的浓缩与干燥有哪些主要方法? 简述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的特点和分离纯化的主要原理。 怎样保存微生物菌种?何谓菌种退化?如何检查菌种退化? 诱变育种的总体流程是怎样的?选择出发菌需注意哪些事项? 生物制药工艺中试放大的目的是什么? 酶固定化的方法有哪些类别? 术语:冷冻干燥,喷雾干燥,薄膜浓缩,自然选育,诱变育种,蛋白质工程,转基因动物,蛋白质组学,酶工程,immobilized enzyme,抗体酶,模拟酶,组合生物合成,药物基因组学,DNA Shuffling,定向进化,甘油冷冻保藏法,液氮保藏法,斜面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 生物材料的预处理 去除发酵液中杂蛋白有哪几种方法? 去除发酵液中钙、镁、铁离子的方法有哪些? 影响絮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细胞破碎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超声波破碎细胞的原理? 术语:凝聚作用,絮凝作用,渗透压冲击法,错流过滤,超声波破壁,酶法破壁,高压匀浆法,高速珠磨法,反复冻融法,渗透压冲击法,液氮研磨法,丙酮粉 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的基本原理,其特点是什么? 溶剂萃取法按操作方式不同,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影响有机溶剂萃取的因素有哪些?萃取剂的选择需遵循哪些原则? 使用有机溶剂萃取时,改变pH值将如何影响酸性或碱性抗生素的分配系数? 乳化剂为何能使乳状液稳定? 破坏乳状液的方法有哪些?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有哪些? 双水相萃取的优缺点有哪些?影响双水相萃取的因素有哪些? 超临界流体萃取有哪些特点?常用的流体为哪种?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因素有哪些?超临界萃取的流程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术语:有机溶剂萃取,反萃取,双节线,多级错流萃取,多级逆流萃取,反胶束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双水相萃取,能斯特分配定律,表观分配系数,萃取因素,萃取剂,萃余液,HLB值 沉淀和结晶 什么是“盐析沉淀”?盐析的基本原理? 影响盐析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生物制品期末考试

第一章 1、生物制品学(biopreparatics):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功能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2、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第二章 一、生物制品原料的保存方法:(1)冷冻法: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生物原料。(2)有机溶剂脱水法: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丙酮。该法适用于原料少而价值高、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没有破坏作用的原料,如脑垂体等。(3)防腐剂保鲜:常用乙醇、苯酚、甘油等。该法适用于液体原料,如发酵液、提取液等。对于不同的生物还有不同的保存方法,例如对于动物细胞,有组织块保存法、组织悬液保存法、单层细胞保存法等。 二、蛋白类制品的分离纯化方法:【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纯化(1)过滤和超过滤技术:过滤、微过滤、超过滤(2)离心和超离心技术(3)凝胶过滤层析技术(4)透析【2】利用蛋白质的电性进行分离纯化(1)等电点沉淀(2)离子交换层析技术(3)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3】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即溶解度)进行分离(1)盐析技术(2)乙醇和聚乙二醇沉淀法(3)疏水层析法【4】利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分离纯化(1)辛酸沉淀法(2)利凡诺沉淀(3)固相化染料层析(4)螯合柱层析【5】利用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亲和层析法【6】利用蛋白质的多种结合能力,用羟基磷灰石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三、原料选择的注意事项: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可合成不同的生化成分,所以生物的生长期对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影响很大。对于不同来源的原料,要注意选取其最佳生长时期。植物原料要注意它生长的季节性;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对数生长期,因为这时的微生物生长代谢能力最强;动物原料要选取适当的年龄和性别。 四、选择原料时应遵循的原则:原料来源丰富,产地接近,成本低;原料新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并易于获得;杂质含量尽可能少,对原料中的杂质、异构体,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起始原料应质量稳定、可以控制,原材料应由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检验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制备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 第三章 ⒈GMP: 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控制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一套管理制度。生物制品属于药品,其生产和质量管理也应遵循GMP要求。 ⒉生物制品的物理化学检定:生物制品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和不利因素,需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查出来,这是保证制品安全和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㈠物理性状检定⑴外观①透明液制品:应为本色和无色透明液体,不得含有异物、白点、凝块、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物②悬浊液制品:应为乳白色混悬液,不得有摇不散的菌块和其他异物。③冻干制品:应为淡黄色、白色疏松体,呈海绵状或结晶状,应无融化现象。⑵真空度:冻干制品进行真空封口,可进一步保证冻干制品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⑶溶解时间:取一定量冻干制品,按药典要求,加适量溶剂,检查溶解时间,其溶解时间应在规定时限内。㈡化学检定⑴蛋白质含量测定:①凯氏定氮法②酚试剂法③双缩脲法⑵防腐剂含量测定:①苯酚含量测定法②游离甲醛含量测定③汞类防腐剂含量测定④氯仿含量测定⑶纯度检查:很多生物制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因此常用电泳法进行纯度检查。①区带电泳②免疫电泳③凝胶层析⑷其他①水分含量测定②氢氧化铝与磷酸铝含量测定。③磷含量测定④O-乙酰基含量测定。 ⒊生物制品的安全检定:生物制品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安全性检查:①菌毒种和主要原材料的检查②半成品(包括中间品)检查③成品检查。⒈一般安全性检查①异常毒性试验:是生物制品的非特异性毒性的通用安全试验,检查制品中是否污染有外源性毒性物质以及是否存在意外的不安全因素。除另有规定外,异常毒性实验包括小鼠试验和豚鼠试验。②无菌试验:生物制品不得含有杂菌,灭活疫苗不得含有活的本菌本毒,无菌检查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③热原试验:生物制品厂制造过程中被某些细菌和其他物质所污染,可引起机体的致热反应,即热源反应。致热物质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质即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包括家兔试验法和鲎试验法。家兔试验法是将一定剂量的待检品,经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定待检品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鲎试验法是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⒉杀菌灭活和脱毒情况的检查①活毒检查:主要是检查灭活疫苗解毒是否完善。②解毒试验主要用于检查类毒素等需要脱毒的制品。③残余毒力实验:用于活疫苗的检查。⒊外源性污染检查①野毒检查:组织培养疫苗有可能通过培养带病毒的细胞带入有害的潜在病毒,因此需要进行野毒检查。②支原体检查:病毒类疫苗的病毒收获液、原液采用培养法检查支原体,必要时可采用指示细胞法筛选培养基。③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和艾滋抗体的检查: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方法是放免和酶联免疫法。检测丙肝抗体和艾滋抗体可用酶联免疫法.④残余细胞DNA检查:用分子杂交技术的方法检测来源于宿主细胞的残余DNA含量,以确保制品的安全性。⒋过敏性物质检查:以异种蛋白为原料制成的某些生物制品,需要检查其中过敏原的去除是否达到允许限度。①过敏性试验②牛血清蛋白含量测定③血型物质的检测:通常待检测的血型物质有抗A抗B血凝素和类A血型物质。 第七章 1疫苗的基本成分 其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火剂及其他相关成分。这些基本要素从不同角度确保了疫苗能够有效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同时确保疫苗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稳定存在。 ①抗原在机体内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可与其发生特异反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他决定了疫苗的特异免疫原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是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进入机体后引起的免疫细胞间的一系列免疫反应。抗原的反应原性(reactivity)是指抗原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异物性,一定的理化特性,特异性。 ②佐剂能增强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加强可表现为增强抗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或两者兼有。 ③防腐剂为了保证疫苗在保存过程中不受微生物污染而添加的一种适量的防腐剂。 ④稳定剂有效抗原表位是疫苗的作用基础,而某些抗原表位对环境中的温度,光等因素非常敏感,极易发生变性而导致疫苗的免疫原性降低。为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存活,并保持免疫原性,需加入适量的稳定剂或保护剂。 ⑤灭火剂及其他相关成分灭火器主要用于疫苗生产过程中对活体微生物的杀灭 2疫苗的基本性质 ⑴免疫原性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①抗原的强弱,大小和稳定性,2抗原的理化性质。 ⑵安全性疫苗的安全性,包括接种后的全身和局部反应,接种引起免疫应答的安全程度,人群接种后引起的疫苗株散播情况。 ⑶稳定性疫苗,必须具有一定稳定性e保证经过一定时间的储存和冷链运输后仍能保持期有效的生物活性。 3疫苗的种类(112页表格) 4计划免疫与联合免疫概念 ①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是根据特指的某些传染病疫情检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利用免疫制剂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致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②联合免疫(Combined immunization)就是采用多种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联合制成多联和多价疫苗,注射这种疫苗可预防多种传染病或相同疾病的不同亚型,也可将多种疫苗同时进行免疫接种,以达到预防多种传染病的目的。 5免疫佐剂(adjuvant):凡能非特异的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式与抗原结合而增强其特异免疫性的物质称为免疫佐剂。 6目前人和兽用免疫佐剂的主要类型。 ①铝佐剂抗原中加入适量的佐剂,可以将抗原完全吸附接种后,佐剂将抗原缓慢释放,起到抗原仓库的作用,从而延长抗原与巨噬细胞或其他抗原呈细胞的接触,是抗体的产生量剧增。氢氧化铝的功能主要是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产生高效价的IgG和爱IgE抗体,激活Th2细胞,但他不能刺激Th1细胞,也不能加强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活性,因此对许多疫苗不适用,尤其是对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疫苗。 ②矿物油乳剂这类佐剂在提高抗体的幅度和免疫持久性方面,远高于佐剂。可是副反应严重,注射后多引起无菌化脓,且含有的矿物油,会长期留于植物中不能代谢,而且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不予允许用于人。 ③植物油佐剂这种佐剂是由高纯度花生油做乳化剂,与液体疫苗制成的乳剂。由于植物油可被人体缓慢吸收,副反应小于矿物油佐剂,因此可用于人。 。 第八章 1.基因工程疫苗分类包括哪几种? 答:(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2)基因工程载体疫苗:①以细菌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②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3)核酸疫苗(4)基因缺失活疫苗(5)蛋白工程疫苗(6)转基因植物疫苗 第九章 1.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利用加热或甲醛解毒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live vaccine):又称弱毒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用这样的菌毒株制备的疫苗即为减毒活疫苗 2.常用灭活细菌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百日咳疫苗。 常用减毒活疫苗:炭疽疫苗,结核疫苗,鼠疫疫苗,卡介苗。 3.细菌性监督和疫苗生产工艺流程图。菌种〔→传代检定(培养特性、独立试验、安全实试验、免疫力试验)〕→生产培养(37~39℃培养一定时间)(克氏瓶固体培养或发酵罐液体培养)→收菌→合并→原液检定(细菌试验、浓度测定)→半成品配制(稀释、加冻干保护剂)〔→检定(纯菌试验、浓度测定)〕→分装及冻干→成品检定(鉴别试验、物理检查、水分、无菌试验、活菌计数、热稳定性试验、效力实验) 4外毒素exotoxin:细菌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可从菌体扩散和或自溶后释放到菌体外。是细菌的代谢产物,为一种蛋白质,所以又称细菌蛋白质毒素,可用于制造类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菌体细胞壁的结构成分,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能释放出来,只有在细菌死亡之后,通过菌体自溶或人工方法使细菌崩解后才能释放至外界环境中,它是由脂质、多糖及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所以内毒素已逐渐被脂多糖一词所代替。第十章 1、HIV的复制:当H I V接触宿主细胞时,gp120与靶细胞的CD4分子结合,暴露出gp41,在gp41的参与下发生病毒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HIV的反转录酶随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内,HIVRNA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反转录成一单链DNA,以此单链DNA为模版,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复制另一条DNA链,从而形成双股的cDNA,cDNA可以进行转录,形成病毒RNA,并进一步形成病毒颗粒,由宿主细胞释放再去感染其他细胞,这样的病毒成为活动性病毒。活动性病毒的生成过程即是病毒复制的过程。 2、AIDS的现状:目前研究AIDs疫苗还具有困难,HIV的病毒颗粒结构已经相对较了解,与此相比,疫苗的研究,却很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该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点。虽然研究HIV疫苗困难重重,然而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研制有效的HIV疫苗是有可能的。艾滋疫苗的现状,表现为新型疫苗和传统疫苗两大分枝,新型疫苗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同时还包括合成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根据表达形式及克隆载体可分为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活载体疫苗及核酸疫苗等。 3新型的乙肝疫苗的研究方法:乙型肝炎DNA疫苗主要是将HBsAg的基因重组到质粒上构建成的,它在小动物的实验中显示了理想的免疫保护效果,如小鼠肌肉注射表达HBsAg的质粒后,迅速产生强烈而持续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但在大动物中却不能诱导出显著的免疫应答,这是DNA疫苗技术在当前所面临的共同的重要问题。利用含CpG基序的寡聚核苷酸与HIV的DNA疫苗同时免疫大猩猩,可以明显增强HBVDNA疫苗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免疫原性。另外,将相关的细胞因子基因插入到HBV的DNA疫苗载体中,也可是DNA疫苗的免疫反应提高数十倍。 第十一章 输血的原则。 答:1.鉴定血型。要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ABO血型系统不相容的输血常会引起严重的反应。2.抗体检查和鉴定。要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血型不规则抗体,如抗C、抗E、抗s等抗体;若检查结果为阳性,只要时间允许,在交叉配血前,应该对其进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类别分析。3.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主侧实验;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次侧实验。交叉配血试验应在37摄氏度下进行,以保证可能发生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4.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需要输注相应的成分。成分输血具有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节约血源等优点。 第十二章 一.血液制品的种类,用途。 1.白蛋白类制剂:①维持调节血液渗透压;②运输和解毒作用;③营养供给。(治疗休克、低蛋白血症、脑水肿、胸腹水) 2.免疫球蛋白制剂:免疫球蛋白制剂有三类,①正常人免疫球蛋白、②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预防或治疗相应传染病感染症)、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和治疗感染症,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作用是给受着补充免疫抗体以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的,其功效取决于所含抗体的种类及生物效价。 3.凝血因子制剂:①凝血因子Ⅷ制剂(用于治疗血友病的出血症状,凝血因子Ⅷ缺乏症),②凝血因子Ⅸ制剂(用于治疗乙型血友病的出血症状)③纤维蛋白原制剂(主要用于先天性纤原缺乏症及继发性纤源缺失的治疗,如胎盘早期剥离引起的大出血等)。 二、低温乙醇沉淀法的原理及影响沉淀的因素。 原理:在介电常数大的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大,在介电常数小的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就小。乙醇能显著地降低蛋白质水溶液的介电常数,从而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 影响因素:①PH:当PH位于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最易沉淀。通常低温乙醇法在PH4.4~7.4进行分离。②温度:温度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低。溶液中加入乙醇,因乙醇的水合作用会产生放热现象,而温度升高可能造成蛋白质变性,所以在低温乙醇工艺中,整个过程均应控制在0~-8℃。温度降低可以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若温度控制不当,轻则会影响蛋白质的获得率,重则会引起蛋白质变性。③蛋白质浓度:在分离过程中,可将蛋白质溶液作适当稀释,以减少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多种蛋白质共同沉淀,但过分稀释易使蛋白质变性,同时增大分离的容量,也不可取,所以应选择适宜的浓度。该方法中蛋白质浓度适宜范围为0.2%~6.6%④离子强度:在低盐溶液中盐浓度的很小改变即可引起蛋白质溶解度的极大变化,盐类与蛋白质的互相影响,随离子强度而变化。该法中离子强度的变化范围在0.01~0.16。,⑤乙醇浓度:乙醇能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逐渐降低,而其溶解度急剧下降,在低温乙醇工艺中,乙醇的浓度范围在0~40%。 第十三章 1.人血液代用品的分类 答:(1)全氟碳化合物。(2)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①天然血红蛋白②化学修饰血红蛋白③人工红细胞④基因重组血红蛋白(3)红细胞类血液代用品。①万能型红细胞②造血干细胞培养定型红细胞。 第15章 细胞因子分类及功能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人类和动物的各类细胞分泌的具有多样生物活性的因子。他们是一组可溶性的不均一的蛋白质分子,能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1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IFN除具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引发发热等作用。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在进行造血细胞的体外研究中,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可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根据作用的靶细胞不同,可将CSF分为以下几类①刺激白细胞的CSF②刺激红细胞的促红细胞生成素③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因子④刺激胚胎干细胞的白血病抑制因子⑤刺激血小板的血小板生成素。这些细胞因子均有集落刺激,不同的CFS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起促增殖分化作用,是血细胞发生必不可少的刺激因子。 3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这类物质主要有白细胞合成,且主要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用极小的量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介导效应。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除有杀肿瘤作用外,TNF还可引起发热和炎症反应,大剂量的可引起恶液质,使患者表现出进行性消瘦。 5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调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性,激活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促进定向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和一些转化细胞的机能,在机体炎症反应和抗感染及创伤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对机体不同细胞具有促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生长因子。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和内分泌等途径对靶细胞的增殖、运动、收缩、分化和组织改造起调控作用。 包括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用于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综合症、侏儒症及神经系统疾病等。②表皮生长因子EGF:可作为化妆品添加剂及用于面部整形手术,具有修复皮肤组织的功能③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结缔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剂。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在创伤愈合和慢性炎症中,对新生儿血管的形成及肌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移动具有刺激作用,对胚胎横纹肌的发育和肺的成熟也起调控作用。⑤神经生长因子NGF:能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和成熟,维持神经元的存活。⑥转化生长因子TGF:可用于骨伤愈合,慢性创伤和抗肿瘤。⑦抑制素inhibin、⑧骨形态形成蛋白BMP等。 第十九章 1、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就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目的细胞并有效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基因治疗的方法(方式):(1)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指用正常基因置换整个致病基因,使致病基因永久得到更正。这种以正常基因替换缺陷基因的方法是最理想的,它可以除去全部致病基因,使突变的基因在原位得到更正。(2)基因修正gene correction 是指将致病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纠正,而正常部分予以保留。(3)基因修饰gene augmentation 是指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他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特异的修饰缺陷细胞的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但致病基因本身并未得到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