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和消解对策探讨

摘要

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一种极端的心理反应。职业倦怠将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师的工作信心和热情,最终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本文重点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以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原因,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eachers' occupational tiredness has become perplexs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issue. Teachers' occupational tiredness is a teacher in long-term pressure generated by the emotion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failure condition, is a kind of extreme psychological reaction. Job burnout will seriously affect teachers' health, reduce the teachers' work confidence and enthusiasm will eventually trigger decline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teachers' occupational tiredness, countermeasure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help.

Keywords: teacher, job burn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son,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与竞争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把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摆在最主要的位置,视教育为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而制约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职业倦怠,它会慢慢消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无法充分发挥,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1974年首次将“职业倦怠”(Job burnout)引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高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此后,职业倦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凸显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职业倦怠将不再是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问题,而是每个人甚至是整个社会将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这种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教师的心理状态,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寻求对策,已是刻不容缓。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对提高教育素质,促进教育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及相关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1、理论意义

以教师为对象,结合实际,通过问卷调查,探讨教师职业倦怠,丰富职业倦怠实证性研究内容,而且有利于推进职业倦怠学研究。通过研究,拓展心理健康理论的实用价值,让人们不仅认识到职业倦怠是个体对压力及环境的一种不良心理、行为反应,而且认识到职业倦怠水平通过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来。克服职业倦怠,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补充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证明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重要,所以对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2、实践指导意义

任何一项研究的目的都不能停留于理论的探讨,而在于对实践的指导。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

1)探索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以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2)有助于稳定师资队伍,提高办学质量。

3)引起社会对倦怠心理的重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4)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为管理者提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方法。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一)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工作衰竭”等。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是Maslach和Jackson对职业倦怠所做的定义(Maslach和Jackson,1984,1986:Jackson et al,1986)。他们强调不能从单一维度界定职业倦怠,而应该把职业倦怠看成是一种多维的结构,由此提出“职业倦怠是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职业倦怠包含了三个概念上的区别但实际上互相联系的成分: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去人性化。情感衰竭指情感上过度投入和情感资源的严重消耗。个人成就感降低是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下降。去人性化指在态度上消极、冷酷以及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过于冷漠。此种界定得到了比较一致的证实与认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都是在这个界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教师职业倦怠

在参考众多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布瑞恩的观点“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作为本研究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操作性定义。此时的教师一般表现为疲劳、烦躁、过敏、情绪紧张。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会对工作不满意,不再做

出努力,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失败感,容易引发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并且对工作懈怠应付、与学生联系减少、无法细致的备课,更不愿与学生交流,从行动上、心理上渐渐远离学生,甚至对学生发火、谩骂和体罚学生。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

在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虽然未能有共识,但是总的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总结出教师职业倦怠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生理衰竭: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肠胃不适、神经衰弱、机能性工作障碍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

(二)情感衰竭: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对工作满意度低,热情与奉献减少。情绪波动大,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无法忍受学生在学校的捣乱行为,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

(三)认知衰竭:表现为教师明显感到空虚,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因此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显著的工作。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学要求的变化,怀疑自己,感到无能和失败。

(四)价值衰竭:表现为教师的价值观和信念突然改变,个人成就感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的繁琐事务,对工作缺乏进取心,无心投入过多的精力,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的。

(五)人性衰竭:表现为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和冷漠态度去对待学生、同事、家长或家人,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缺乏同情心,冷嘲热讽,贬低学生,甚至暴力或者体罚学生。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

个人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研究表明:

1、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性格开朗豁达的幼儿教师对人对事持乐观态度,自信心强,能很好自我调适工作中的压力。相反,性格孤僻内向的教师面对职业压力就显得尤为被动、无所适从,从而加重了压力,诱发职业倦怠的发生。

2、个体期望值: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某些高级需要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包括成功需要、成就需要以及在工作中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其中包括自我尊重的需要和被他人看作是专业人员的需要。在调查研究的教师中,95%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很少有什么专业发展的机会,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带班而已。这其中个人专业发展的机会是指教师获取职称晋升、职务提拔、以及通过学习、研讨、进修或培训获得业务提高的可能与条件。因此许多教师从一开始就看到了自己以后的命运,显得心灰意冷,从而对工作比较消极。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的满足感越多,就越倾向于认为自己适合这个工作,从而更倾向于认同该工作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而减少职业倦怠发生的概率。

3、年龄与倦怠相关,多项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倦怠感也随之迅速增长。性别方面,女教师的职业倦怠比男教师稍低,但并没有明确显示。

4、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许多教师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心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因而这些教师往往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

要求,有的甚至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样一来使得他们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正常要求以满足职业需要。然而,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一旦出现差错,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越强烈持久,对自我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

(二)管理制度与教师职业倦怠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有的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时至今日,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这样的评价标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中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不同程度湮没了教师职业自主性,使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的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

(三)社会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人、同事、朋友、领导等社会人或社会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研究表明,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方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一些媒体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往往不恰当地进行大肆渲染,无限泛化。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则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嘲讽对象,在种种情况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四)工作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

有关调查表明,教师每天的工作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常的8小时己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就牺牲节假日、正常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不仅如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备课、写计划……还要应对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评比竞赛、公开课等。工作量过大会使教师产生“角色超载”现象,萨顿指出,角色超载可能引发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质量下降或是根本完不成工作。这常常导致教师的焦虑;第二种反应是尽力去满足“角色”的要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缺乏休息时间,身心疲惫,出现家庭问题等等。而这些都可能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五)公平待遇与教师职业倦怠

均衡并提高教师待遇似乎己经成为很多教师的共同语言,同样的职业同样的工作量,有些地方老师的待遇却高出自己几倍,而且在如今突飞发展的社会,很多教师的待遇远远跟不上物价的飞涨,这种落差心理得不到缓解,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因此,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六)学生、家长问题与教师职业倦怠

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与他们的倦怠水平显著相关,学生的低学习动机、不良行为及管教问题与教师的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最联系,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与不认同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家长对教师的期望过高,从古至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给教师贴上了神圣的标签,人们把教师比作“太阳”、“园丁”、“蜡烛”等,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教师的种种期望。大部分家长把对孩子的期望转嫁到老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感。

五、教师职业倦怠消解之道

教师倦怠的结果,对他们自己的工作会带来负面影响,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美国教育协会(NEA)主席麦克古瑞(W.Mc.Guire)感叹“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倦怠的感觉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并预言“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学生是教师倦怠结果的最终受害者,由于倦怠的产生,教师会从感情上远离学生,从心理上疏远学生,对学生冷漠、厌倦,实行“放羊式”教育,有的甚至视学生为宣泄的对象,动辄责怪、迁怒,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和行为等来对待学生。他们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毋庸置疑,倦怠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师发展中的这种现象,积极探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不断改善教育的社会环境

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于社会大环境对教育地位的认同不足,以致给从事业教育的教师带来许多的心理压力。所以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心支持。

1、树立教育新观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教育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教育的实质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全社会转变对教育的认知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环境。

作为教育自身,更应当积极地走出去发展,主动适应社会,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赢得社会的认同。目前,面对教育对象变化,教育环境改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够正确面对目前教育遇到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集中精力解决新问题,而不会总与以前比较,给自己增加压力,在教书育人之中将这种压力以不恰当形式表达出来。

2、改革办学体制

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首先来自于学生素质较低。面对新的教育对象,需要院校改革旧有的办学体制,用新的思想、新的体制去适应新的环境和对象。

(1)改革教育教学制度。根据参差不齐的学生特点,实行分层次教学,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素质教育理念。确立“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

(2)应充分利用社会、地方、企业的资源办学校,减轻自身办学的重重压力。

3、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调查表明,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影响深远。因此,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让他们的心灵得到社会的呵护和慰藉。

在引导教师意识到自身劳动的伟大的同时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工作创造宽松、优良的环境,将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真正落到实处,使教师明显感受到整个社关心教师而不再是”坐花轿”;教育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使教师劳而有功,劳有所得,使他们长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培训部门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范围,让多数老师从培训中受益。培训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不仅要培训教师和未来教师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训,即不仅要教给他们教学技能方法,还应通过培训,唤起他们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兴趣,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和上级、同事、家长以及和学生的关系

(二)改进学校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学校是教师所处的直接环境,对教师的影响重大。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倦怠问题,应将重心定位在院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上,应强调内涵式发展,实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1、确立创新型领导者的重要地位

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办一所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一是要有好的教育方针,二是要有好的校长,三是要有好的教师。校长可以说是学校办学的关键。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受领导,特别是校长的影响。在全社会倡导教育创新的今天,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创新型的教育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只有创新型的校长才会采取创新型的管理和领导方式,在其带动下,教师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形成一种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轻松活泼、民主自由的氛围。

2、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应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通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教师肯定自我价值,自信心增强,个人成就感提升,归属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对自身职业和学校的满意度自然就高,也不会产生职业倦怠了。

3、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

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某些高级需要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成功需要、成就需要以及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的需要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其他研究也证实,教师的自尊需要与其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高相关性。为此,作为学院管理者应做到:

(1)了解教师需要,满足合理需要。教师有多方面的需要,诸如发挥个人的特长与才能;业务上的进修及深造;改善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待遇;希望领导了解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成绩;乐于被人认识和肯定,期望得到应该得到的荣誉。领导者要了解他们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对合理的需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千方百计予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讲清情况,取得教师的理解。这样,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2)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改进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方法。完善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方法,重点考核教师传授知识的真理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并建立相应奖惩制度。不应只看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步骤、教学计划的完成。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给予奖励。

(3)学校应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工程。”教师要使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但教师的这“一桶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时更新。知识更新,科技进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以及生源的不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可能一成不变。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时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新的科学知识,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支持在职教师参加进修,丰富知识,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学校管理者应树立起“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管理理念,使“教师不能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在共同体中,快乐地、充实地生活着”。让教师真体验到“工作着的是幸福的”,实现教师与学院的共同发展。

4、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由于社会文化等原因,人们往往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而忽视教师的家庭生活质量;重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而忽视教师对于孩子和家庭的责任;鼓励教师的”牺牲”精神,而忽

视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表面上看,这些现象有其积极的社会价值,但是,从教师心理健康的角度,却极有可能使教师的生活失去平衡。在教育实践中,有很多教师同样渴望救助,渴望支持,渴望得到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对此,作为政府领导,应该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创造条件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请心理学专家坐诊,给教师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指导,为有心理困扰的教师提供倾诉的场所,使之压抑的情绪得到合理的调节。像定期给教师体检一样,对教师心理状况也要随时做必要的测查。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系统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函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外在的压力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但社会的发展是一己之力所不可控制的。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进程,但面对压力,我们可以调整自我状态,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摆脱倦怠的不良心理。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河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即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可见,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仅仅被动地寄希望于外在压力减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通过自身学习和努力,增强”自我强度”,提高适应挫折的能力,这才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根本所在。

1、正确认识教育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

近几年,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其社会评价和认可度还比较低,但是客观上来说,教育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建立一支适合教育发展需要的、有良好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懂得教育规律和方法的师资队伍。因此,广大教师要认识到,中国的教育任重道远,教师责任重大。

2、应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

任何外在的制度都不可能将教师的一切行为都置于监督之下,而且任何制度的要求都要在具体情境中才能落实,如果教师没有一个内在的约束机制起作用的话,所有的外在的监督效果也未必明显。所以,教师的行为需要有一个“自监督”的机制存在,这个自监督的机制实际上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这种道德也会以职业良心和信念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监督机制。这种内在心理机制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良心,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感。实践证明,教师的思想行为是强化教师的良心和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可促使教师在强大的内在力量的推动下,在社会舆论的鼓舞和鞭策下,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对于职业倦怠,教师首先应予以正确的认识。其一,应认识到职业倦怠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种不良的“病症”,会造成他们的教育、教学品质低劣以及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决不能听之任之。其次,职业倦怠在教师行业中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因此,教师必须清楚什么是职业倦怠,有何典型症状以及有何征兆等。认识了这些,教师就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和解决职业倦怠”。它可能一次又一次的潜入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会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很长的恢复时期。”

4、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

教师必须进行自我调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善于掌握自己,克服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它既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成就,也关系自身的健康。不会正确地抑制每日每时的激动,不会掌握局面,是最折磨教师的心脏,消熬教师的神经系统的事。”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压力无处不在,教师要勇于正视现实困难和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具体策略如下:

(1)提高自身适应力的核心是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教师自我激励是指教师主动地与自身消极因素作斗争,把内在的自我完善欲望转化为不懈的实践努力,以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保持教学行为具有振奋、高效的动力状态的活动,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就要确立合理的抱负水平,充分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多元化。

(2)改变认知模式,思维弹性化。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功与否。所谓思维的弹性化就是,当我

们面临困境时,冷静地应付各种变化,以减缓精神紧张和心理波动。一个富有弹性思维的人,比较容易对付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因为困难和挫折的程度,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体验;困难和挫折的转机,取决于当事人对困难和挫折所持的态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弹性思维,化逆境为顺境、变挫折为动力、化不和为友情,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西方谚语:“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

(3)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会做人、会做事,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引路人,他要引导学生选择和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人格的力量远远大于知识的力量。知识是力量,人格更是力量。做教师最重要的是先会做人,要有高尚的师德。人格、道德对于教师职业来说比其他任何职业都显得重要。的确,要做到大师级是非常不易的,但只有本身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4)营造积极心态,丰富生活方式。教师要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除了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须有一个良好的内部心理环境,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当身处困境,挫折、失落、失意……不尽如人意现象发生时,学会用回避,变换环境、宣泄、幽默等方法理智面对。积极的心态有赖于丰富的生活方式。研究表明,全面的、丰富的个体生活内容对形成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正如MaSlach所指出的“当你的全部世界仅仅是你的工作而无其他时,那么当你的工作出现问题时,你整个世界就会彻底地陷落。你的能力感、你的自尊、你的个人定位等都依赖于你的生活,而如果你的生活如此狭窄,那么它们就会是动荡、不牢固的。”只有在个人生活和专业工作两方面都发展丰富、全面的个人生活,才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避免倦怠的发生。

六、结束语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对教师行业的理解和尊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要积极宣传教师中的先进事例,从物质上给予激励,精神上给予鼓励,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从真正意义上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总之,一所学校要想持之以恒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千万不能忽视,需要我们政府和学校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为教师创设和谐、宽松、愉悦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 burnout.Annual Review of Psych ology.Annual 2001,397-422.

[2] Byrne.B.M.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Testing for Factorial Validity and Invariance Across Elementary Intermediate and Secondary Teacher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3,66(3)197-212.

[3] 卢秋玲.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赣南师院学报,2001,(4)81-84.

[4] Schutte,N.,Toppinen,S.,Kalimo,R.,Schaufeli,W.B.The Factorial Validity o

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Across Occupational Group s and Nation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0,73(1)5 3-66.

[5]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40-341.

[6].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7].胡春梅、姜燕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3)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厌倦甚至厌恶教育教学工作的现象

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我见 花坪小学左江荣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厌倦甚至厌恶教育教学工作的现象。材料中的现象表明的是危机期的倦怠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因为各方面已基本形成定势,很难超越现状,所以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一阶段的需求是应主要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支持。 我认为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新的课程标准相聚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学生问题的困扰。由于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再加上班级人数很多,程度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化教学确实有困难。三、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充当角色多。现在教师除了正常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对基础差的学生要个别辅导,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要面对上级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等等,班主任还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家长的沟通等,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运转,使得教师身心疲惫不堪,压力增大,没有活力,没有激情。四、对教师的评价与认可制度不健全。由于教师工作业绩主要是由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来体现的,而学生的进步、成长又不是很直观明显的。因此教师的成就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难以对教师做出公平、公正、科学有效地评价。 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我觉得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化解。在课堂上用微笑和赞许的目光激励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师才能从中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价值,体验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当遇到困难和苦衷的时候,多和领导、同事沟通,彼此增加理解和信任,及时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二是学校不断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在以分数作为唯一的尺度,要综合考察,学校要构建一种客观、公平、公开、合理的评价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在一个舒心的环境中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客观公正的评价老师,多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育人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三是积极参加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的活动可以极大的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使教师的压力得到释放,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 为了更好的克服职业倦怠,我决定这样走好以后的职业道路:一是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因为只有热爱,才有兴趣,才有动力。二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与道德素质,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转变观念,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学习,课后及时反思与总结,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四是忙里偷闲,积极参加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不把工作带回家,充分享受亲情与友情,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

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职业倦怠的有效调适方法 通过学习,确实给我有很大的帮助,为我解决了以前很多的心理问题。我会运用学到的经验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工作态度通入到工作中,努力使自己的工作更有进步,更有特色。 首先我谈谈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1、应试压力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作业压力大。大量的备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月考······使教师工作负担增加,甚至丧失了个人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其他行业所无法相比。单元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考完试后学生的比较、班级间的比较、教师间的相互比较,人为加重教师间的竞争,总怕掉在别人后面,给自己增加无形的压力,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而现行的考核评价制度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是以分数、升学为终极的考核目标。尽管在高喊要改革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但是初中升高中看的是分数,高中考大学看的仍然是分数。 2、身兼数职的压力。 每一位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有可能常常担负多个学科教学和行管人员等角色。并想将每项工作做得令人满意。当一个人身兼几种角色时,由于缺乏时间与精力,无法同时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待。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以教学为主,以德育为重,教育学生成为“四有”新人;作为管理者要求他以管理学生为重,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变换角色,如果不能够及时改变并调整角色行为,就会出现并加重角色冲突。正是由于多重角色的沉重压力和不断加剧的角色冲突,使教师无法承受 . 2、社会舆论压力。 教师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都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政治家从战略的角度指责教育没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企业家从增强经济竞争力出发,批评教育没能培养出有高度专业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人才;科技界反映教育没能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找到平衡;社会指责当今青少年道德水准下降,责任心不强,家长抱怨孩子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摘要:自从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它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士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21世纪教育的执行人,新世纪人才的缔造者,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然而教育界的现状及种种迹象表明,现有教师队伍并不乐观,教师职业倦怠之病症正严重地冲击着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和培养一大批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随着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教师工作倦怠的概念 在国外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中,工作倦怠存在着动态定义和静态定义。Chemiss (1980)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工作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并且,其动态定义都认为,工作倦怠最初以应激的形式出现,逐渐地,个体感觉到情感上的劳累,并开始改变自己对待他人和工作的态度,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个体的工作倦怠。以Maslach等(1982)为代表的静态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低落(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的现象。 一般认为,教师工作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等。 作为学校一名中层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倦怠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所表现。如:总有少数教师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部分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简单粗暴;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认为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愿意接受;要求撰写业务学习笔记,下载敷衍;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乐意办有偿培训班;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 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便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结合文章中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职业收入过低。 一谈到职业倦怠,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会这样讲:“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强勉养家糊口,还要求你做这做那,老师们不烦才怪呢!能敷衍去完成就不错了。”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过分。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在世人眼中,教师就应该是精神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贫困者。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特别是当今物质横欲的社会,看到别人有房和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心想自己从事的是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职业,有什么理由独守清贫?于是,当面对

国家发放的不到2000元的工资,面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教师多重角色,身心疲惫。 在学校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大量付出自己的体力、脑力、情感。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务,照顾家人,这让许多教师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整天和几十个学生打交道,有些教师难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中,对家人大发脾气,牢骚满腹,影响家庭和睦。更有少数家人,不理解当教师的家属在学校辛苦付出,不愿意让其为那么点成绩“拼命”,为了家庭团结,一些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宁愿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贤妻良母足矣。 三、应试教育导致精神压力大。 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变革。考试仍然是以卷面分数论英雄。而学生的分数又与教师的众多利益挂钩,如: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表模等等。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让老师们喘不过气,如今,这种升学压力又蔓延到小学,导致为了综合指数和名次,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师生都苦不堪言。 四、行政干预过多,教师工作压力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师份内的事。“备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差生、讲公开课”这些常规工作何尝不是教师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如今教师们平日忙碌的事务并不是那么单纯。许多行政部门都可以向教育安排工作,而这些工作都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试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试 在现在的教师圈中,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幼儿园阿姨、保姆、教书匠、保安、心理医生教师扮演着的多重角色。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老师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教师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一、何为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情境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首先,职业倦怠是长期工作压力作用的结果。倦怠是与压力、紧张密切相关的概念.包括对威胁的感知和相应的身心反应:紧张则是压力导致的消极后果之一,即对努力无效应付而导致的消极影响,如自我评价降低、挫折、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不在焉、工作绩效降低等;而如果紧张状况持续发展,所产生的更严重的紧张状态就是倦怠。 其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这三个方面。情绪耗竭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此外,情绪耗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因而教师会在心理层面上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倦怠的第二个维度,去人性化的特征是视其服务对象(学生)为“物”,而不是“人”,倾向于采用冷漠的心态对待同事或学生。成就感低落的特征是教师倾向于对自身产生负面的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消失。教师因此而工作能力下降,丧失工作成就感,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挫折感。教师的工作期望无法达到,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无法突破,则导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工作过程中无能、无助等消极感强度增加,进而对工作本身产生厌倦和不满。 2.退缩甚至产生敌视行为。教师对于教学及学生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表现为非人性化的特点,把学生视同为僵硬的“物”,漠视其“人”的生动鲜活的特征,采取退缩甚至敌视的态度。有时想逃避教学工作或与学生的交往,却又觉得不应该,因此产生负罪感。 3.人际关系紧张。教师因小事而情绪波动,表现失常。影响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自身也因此而自责、困惑却又无力自拔。 4.生理症状。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精力缺乏,容易疲劳,身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经常感冒或有各种生理上的小毛病,甚至出现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等身心疾病。 5.忧虑感。教师由于职业倦怠而对自己和工作感到不满.感到无聊、空虚,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倾向。 6.工作效率低落。由于工作压力大,以致经常迟到、请假,中断工作,即使身在教学岗位上,也往往心不在焉,教学质量下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个体所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加重。社会发展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The Relative Analysis of Job Burnout and Personality of Junior School Teachers Meng Zonghong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通过EPQ与MBI的测量收集数据,了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状况,分析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结合结果相关分析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一定程度的解释。 Abstract: This paper aime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job burnout and the personality of junior school teachers through the assessments of EPQ and MBI, trying to explain the interactive fact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人格特征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teachers;job burnout;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95-02 0引言 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职业倦怠可以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 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工作者与工作之间由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身体、情绪、行为的耗竭之感。这一名词的应用与提出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现代人的职业病[1]。 通常情况下人们根据经验有一种基本假设: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他或她的生活轨迹。如果这个假设为真,在排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后,个体的人格特征与其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假设正是基于这一点。 1研究方法 1.1 被试选取从渭南市四所初中抽取150名中学教师作为被试。按照婚姻状况和学历水平分组,其中婚姻状况按照已婚与未婚分为2组;学历水平按照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分为4组。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有效问卷为100%。 1.2 研究工具选取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22个项目)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48个项目)作为研究工具。MBI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总2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等。 作为学校一名中层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倦怠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所表现。如:总有少数教师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部分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简单粗暴;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认为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愿意接受;要求撰写业务学习笔记,下载敷衍;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乐意办有偿培训班;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 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便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结合文章中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职业收入过低。 一谈到职业倦怠,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会这样讲:“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强勉养家糊口,还要求你做这做那,老师们不烦才怪呢!能敷衍去完成就不错了。”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过分。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在世人眼中,教师就应该是精神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贫困者。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特别是当今物质横欲的社会,看到别人有房和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心想自己从事的是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职业,有什么理由独守清贫?于是,当面对国家发放的不到2000元的工资,面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教师多重角色,身心疲惫。 在学校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大量付出自己的体力、脑力、情感。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务,照顾家人,这让许多教师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整天和几十个学生打交道,有些教师难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中,对家人大发脾气,牢骚满腹,影响家庭和睦。更有少数家人,不理解当教师的家属在学校辛苦付出,不愿意让其为那么点成绩“拼命”,为了家庭团结,一些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宁愿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贤妻良母足矣。 三、应试教育导致精神压力大。 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变革。考试仍然是以卷面分数论英雄。而学生的分数又与教师的众多利益挂钩,如: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表模等等。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让老师们喘不过气,如今,这种升学压力又蔓延到小学,导致为了综合指数和名次,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师生都苦不堪言。 四、行政干预过多,教师工作压力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师份内的事。“备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差生、讲公开课”这些常规工作何尝不是教师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如今教师们平日忙碌的事务并不是那么单纯。许多行政部门都可以向教育安排工作,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去办理。例如办理学生保险、代收各类费用、整理迎检档案、分发学生奶、对家长进行培训、参加文体竞赛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报告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报告

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报告 ——基于资中一中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 前言 教师积极健康的状态是培育优质学生的前提,搞好教育事业的保障,但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为了教育的发展,为了祖国的未来,就必须弄清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如何,原因有哪些,如何减轻或避免教师职业倦怠。带着这些问题,我对资中一中的高中教师进行了两个月的深入调查。 正文 一、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我在资中一中高一年级实习了三个月,除去节假日,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都待在学校,与一线教师一起生活,工作,学习。随着渐渐地熟悉,我们可以轻松随意的聊天,开玩笑。通过和他们聊天,以及观察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等,总结出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有的抱怨平时假期太少。高中教师都觉得假期太少,一周只有半天假期,寒暑假学生补课,实际假期也少,工作战线太长,教师们身心疲惫。很多老师刚放完假,就期盼着下一次放假。工作无积极性,不想被考勤。 有的抱怨工资太低。守自习和周末补课都是有绩效工资的,但老

的效果。 学生方面,有的是死读书,成天坐在教室里做作业啃书,但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如那些懂得劳逸结合的学生,还有的是没有学习动力,直接放弃读书,上课除了睡觉,就是捣乱,面对这些学生,老师真的很头痛。 二、缓解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与方法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减小教师工资待遇的地区差异。高考内容需要配合教材加强改革,让教师减负,让学生减负。 教师们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要以高考成绩为唯一标准。花更多精力关注学困生,除了学习,他们的其他方面应该的到培养,为未来的发展作准备。 教师还可以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运动锻炼,练字绘画,养花喂鸟,旅游摄影等,一方面舒缓了压力,陶冶了情操,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教师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给予学生的也是积极向上的影响,师生之间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T e a c h e r B u r n o u t I n v e n t o r y,T B I) 一、简介 职业倦怠(burnout)是国外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弗鲁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此后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一度成为职业压力领域的研究热点。所谓职业倦怠是指由职业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标志的综合反应。职业倦怠常常发生于从事助人职业的个体身上,它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冷漠和不负责任、情绪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身心症状,如疲劳、易激惹、焦虑和抑郁等。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权威Maslach进一步将职业倦怠分成三个亚成分: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和紧张等)、人格解体(指对服务对象表现疏远和冷漠)和日渐降低的成就感(指个体感觉无力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缺乏成功的体验)[1]。 教师职业作为助人职业的典型,其从业者的职业倦怠问题早已成为国外职业压力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有研究表明,所有疾病的50 %-80%是由压力因素造成的,而由工作压力所导致的职业倦怠不仅容易造成个体生理上的疾病,也会使个体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2]。因此,探讨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在我国,当前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广大中小学教师普遍承受着较重的工作压力[3-5]。由工作压力所引发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我国目前尚无这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有以下两个研究目的:第一,编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并对其进行效信度检验;第二,系统考察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 二、方法 问卷编制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是按如下程序编制的: 第一,进行文献检索。我们对国外有关职业倦怠的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检索和分析,结合我们已完成的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应对策略的系列研究,初步确定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 维度。 第二,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利用我校本专科函授生 (中小学教师)到校面授的机会对60名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着重对中小学教师由工作压力引发的职业倦怠问题收集预试问卷的题目。与此同时,我们深入中小学就职业倦怠问题展开访谈,访谈以半结构访谈为主,分个别访谈和团体访谈两种形式,总共访谈了12名教师,进一步收集问卷题目并归纳问卷的结构。 第三,形成预试问卷。在前述文献检索、开放式问卷和半结构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职业倦怠的预试问卷。预试问卷由25 个题目组成,测查的维度包括教师的工作无力感、身心疲惫感和冷漠感等。 第四,预试、初步的项目分析和修改。选取参加我校本专科函授的126名中小学教师(共四个班,文理各半、本专科各半)进行了问卷的预试。根据预试结果,并征求心理学专家、中小学教育专家和中小学教师的意见,就每个题目的可读性、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及问卷的格式、编排、记分等进行评估。根据预试的统计结果(主要计算了各题目的题总相关、鉴别指数等)和专家、教师的评估意见,删除了10个题目。 第五,形成正式问卷并正式施测。经对预试问卷的效信度检验后,最终形成了由15个题目组成的正式问卷。用此问卷正式施测于367名中小学教师,问卷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分5级记分,从“5—非常符合”到“1 一非常不符合”。如“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感到有挫折感”。 三、测试报告 采用整群取样的方式在山东省的泰安和莱芜两地选取被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01份,其中有效问卷367份。问卷回收率为80.2%,有效率为73.4%。367名被试的人口学特征见表1。 1.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因素分析和结构效度 用由15个项目构成的正式问卷施测于367名中小学教师,我们首先对施测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生成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3个,累积方差贡献率为 49.717%,其中第一个因素的贡献率高达30. 446%,其余两个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11.448%和7. 823%。经分析,三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情绪疲惫、少成就感和去个人化。这一结果与国外的研宄结果相似,本研宄所提取的三个因素可分别对应于Maslach所提出的职业倦怠的三个亚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干预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干预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压力来源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1.社会期望值过高。教师不但要传承知识文化和培养各类合格人才,而且还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因而,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同时,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点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剧增。从而导致低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职业倦怠。 2.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社会对教师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一系列的反差。 (二)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三)职业特征方面的压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四)教师自身的压力 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中存有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既然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组织、职业与个人等方面,那么,我们也能够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以协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1.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倦怠于是不可避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升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国家一方面应持续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增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注重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持续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增强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从组织角度上讲,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因素。通常在一所学校中,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往往很复杂,包括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教师在这些人际网络中与其他人员的交往互动,即形成一种学校文化。。 3.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发展性需要,认为基本需要的缺失会让人生病,但并不会让人幸福;只有发展性需要的满足,才能为个体带来真正的幸福。 4.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水平。缓解职业倦怠,不但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厌倦期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

厌倦期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 1.厌倦期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以下是一位教师给心理医生的一封信:我叫张强,是一名初中教师,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了。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工作没有劲,做事有气无力,感觉工作乏味,天天就是备课讲课改练习,家里学校讲台“老三点”。特别是推行新课标、强化新理念以后,感觉教育工作无所适从了:你尊重学生,可学生不尊重你;你严格要求学生,他们说你不给他自主的空间;你想惩罚违纪的学生,他却说你体罚他;学生上课睡大觉,你管他他说干涉自由;他要谈恋爱,你批评他,他说是个性需要。学生难调、课本难教、中考难以应付、家长社会需要太高,我总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之中,困惑无法解决,激情难以燃烧,身心疲惫,慢慢变得漠然、得过且过了。我知道事业不能苟且,可我就是不能振作精神。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张强老师的这种心理状态实质上是厌倦期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每个个体都会遭遇厌倦期,只不过有些人很快就度过了这一时期,而有些教师因为各种原因,长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困惑中。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其个体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作为校长绝对不能忽视。 2.厌倦期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和杜会因素 (1)组织因素。规律的职业特质会消磨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的职业生涯比较有规律,而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热情。一个工作了十来年的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职称评定制度的负面影响在这一阶段更为明显。有的教师会有“中级职称已是我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了”的想法;而高级职称拿到手的教师更是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这些思想影响着厌倦期教师的工作动力。一般来说倦怠程度最高的是中级教师,他们年龄主要在30~40岁,是学校的骨干力量,所承受的来自教学、学生管理、同事之间竞争以及家庭的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职级的教师。而从人数的比重来看,这一类型的老师往往占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对学校全局工作造成影响会更突出。 评价体系失衡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在教师的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升学考评价实际权重之间的矛盾,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实际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自我价值失落。教师的个性和合理要求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给自己的心灵造成伤害。 传统的职业定位暗示加深教师的消极感。传统观念的暗示作用,使教师在潜意识中自我定位为一个牺牲者,这无疑加深了教师的消极感。传统的教师职业精神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都是以牺牲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从事该职业的人内心要充满光明是很困难的。现实中,当看到身边的同事在工作岗位上猝然倒下,这也会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感觉到职业的无奈。 (2)社会因素。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家长们把对孩子的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加到教师身上。正值厌倦期的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往往背负骨干教师的身份,他们面对的是不断地上课、管理学生、培训和教研,以及忙于应付学校和上

教师职业倦怠的困惑与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的困惑与应对策略 ——校长提高班学习心得这次很有幸参加合肥市教育局组织的校长提高班赴南京师范大学学习,为期一周。教授们的精彩讲座,使我们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我带着《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困惑》问题和教授们进行了探讨,并将所学运用于我校的管理工作之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教师的时间长了,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翼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思想,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一、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的出现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而且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门周期性长、复杂的、见效慢的辛苦职业。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上。教师整天面对的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天真、贪玩的本性决定了对错误的纠正是不厌其烦的反复提醒。对知识的传授也是三番五次的不断重复。如我校的张浩同学,从本学期开学以来,拒不写作业,虽是留守儿童,但我们给予了极大的关爱,一堂课看着他,也只能写到百把个字,任由你恩威并施,他就不写,一副“玩世不恭”的架势,你怎么办?回家,对他的奶奶拳打脚踢,他父母却一心挣钱,在家里几乎无人管束,孔子说:“诲人不倦”,如果真那么容易,他老人家就不会提出来了。也许正因为学校这个特定的工作场所,孩子这

个特殊的工作对象,才造就了教师队伍的相对单纯和人们常说的啰嗦吧。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回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年龄的不断增大,在工作和生活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心事,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甚至产生严重的消极、逆反心理。一旦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工作年限稍长的教师就容易出现“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工作就那么回事,怎么干都一样“等感受和行为表现,而且现代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工作量大、管理学生的压力、学生家长的压力、考试压力、课题研究、职称评定等压力,使教师承载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给教师带来严重的影响。当教师一旦感到没有什么发展机会了,一旦陷入绝望的境地,他们便会停滞于现状而不思进取,之所谓听之由命的地步。 2、学校内部管理者的问题 人都是有情感的。情感本就有轻重之分,管理者面对的是一群几十个上百个教师。倾向性可以表现在心里,一旦表现在行为上,对某些教师便会变成不满或打击,自然会消怠。一次、两次……,热情变为冷静、淡漠…….。 就拿现在的学习机会来说吧,培训的总是那么几个教师,别的教师心里便会思量:难道我们就没有潜力和前途吗?还是不被重视呢?久而久之,等到不思量的时候可能就接近倦怠了。 学校管理者更多的是关心教师工作,几乎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有些领导者是注重依法治校、制度管人,而忽视了以德治校、一情感人。有的校长整天板着面孔显示其威严,树立其威信,对教师的缺点进行面斗粗暴的批评,不分场合的电闪雷鸣,丝毫不留情面甚至辱骂,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社会发展与竞争形势的严峻,教师职业成为当前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整体倦怠现象较为明显,职业成就感低。如果该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教师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倦怠问题的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会因此而受到威胁。就此,根据职业教师倦怠的现状做了倦怠问题的相关分析,结合调查实情、资料查阅、文献研究等方式着重对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形成因素做出重点研究,并提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形式;形成因素;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由于心理压力、不良情绪或环境因素造成的无法正确对待教学工作的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的状态中形成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现象。笔者通过相应资料的查询与实际状况的研究提出教师职业倦怠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生理疾病多发 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是工作上的压力,但产生效果则对工作、生活、身体均有较大影响。职业倦怠能够导致教师发生一定的生理疾病,例如失眠、头痛、内分泌失调等,甚至造成周期性的焦虑、沮丧、恐惧、绝望。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生理上的病态,容易造成身体健康上的严重问题,特别是针对抗压能力弱、心理素质低的教师,导致其产生厌倦教学工作、工作停滞不前的状态,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等不良现象。 2.工作热情低下 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倦怠现象都会影响其工作热情,教师工作在此问题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一旦在工作上产生倦怠,对待教学工作的热情就会随自己的情绪发生波动,不利于学生听课学习,教师的情绪更加焦躁,以此恶性循环,教师将彻底失去工作热情,再加之成就感的下降,枯燥无味的繁琐感将充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工作效率将大打折扣。 3.消极情绪明显 在入职前,教师的目标及志向在一开始都是比较远大、积极的,然而一旦发生倦怠得不到合理控制的现象,教师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再加上工作过程中学校对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使教师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对最初的目标完全失去前进动力,形成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对未来工作失去信心,放弃对工作的积极态度,甚至产生茫然、抑郁的倾向。 4.人际交往出现问题 工作上出现倦怠,教师的生活也会受到工作负面情绪的影响。有倦怠感的教师常常在工作中出现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攻击性言辞较多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心理偏差,从而导致同事的关系疏远,家庭的关系紧张,加之个人性格的原因,甚至有可能产生自闭的现象,使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怯懦、自卑、消极的态度,以至于影响生活中正常的交往圈。 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的分析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往往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和文献检索将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1.学生教育难度大,家长要求高 当今社会更加开放,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且独生子女数量偏多,学生存在依赖性强、娇生惯养的现象,在简单的教育问题上存在过多的思考而导致教学的复杂性,例如在选派班干部、安排座位等简单问题上稍有考虑不周,就会遭到学生的反对和家长的指责。再加之存在心理问题严重、性格独特等学生的存在,老师的教育从简单的传授知识增加到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甚至调节学生在学校的违规、暴力等不良现象,教育难度不断加大,使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2.工作性质单一、枯燥、重复

教师职业倦怠测量表

你职业倦怠吗 ——教师职业倦怠检测量表 1.对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 1 ) 2.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2 ) 3.我的工作让我身心疲惫( 1 ) 4.我觉得我过度努力工作( 1 ) 5.面对工作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1 ) 6.工作时感到心灰意冷( 1 ) 7.觉得自己推行工作的方式不恰当( 1 ) 8.想暂时休息一阵子或另调其他职务( 1 ) 9.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4) 10.我能肯定这份工作的价值( 5) 11.认为这是一份相当有意义的工作( 5 ) 12.我可以从工作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5 ) 13.我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理想( 5) 14.我在工作时精力充沛( 5) 15.我乐于学习工作上的新知( 5 ) 16.我能冷静地处理情绪上的问题( 5 ) 17.从事这份工作后,我觉得对人变得更冷淡了(1 ) 18.对某些同事发生的事情我并不关心( 1 ) 19.同事将他们的遭遇的问题归咎于我( 2 ) 20.我担心这份工作会使我逐渐失去耐性( 1 ) 21.面对众人时,我压力很大( 1 ) 22.常盼望有假期,可以不上班( 1 )

计分方法: 这个测试包括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方面:情绪衰竭(1-8)、低个人成就(9-16)、人格解体(17-22)。其中,9-16题为反向题,需要反向计分,即选5时计1分,选4时计2分,选3时计3分,选2时计4分,选1时计5分。其余题目正常计分。 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除以22得到平均分,即代表自己职业倦怠问题的严重程度。1分代表没有职业倦怠,5分代表职业倦怠问题很严重。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的程度越重。 说明: 前八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1、2、3、4、5,分数总和除以8是最后得分。 中间八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5、4、3、2、1,分数总和除以8是最后得分。 后六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1、2、3、4、5,分数总和除以6是最后得分。 按照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人格解体三项得分,其中一项得分2.5即视为中度职业倦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