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隔震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

1、技术内容基础隔震系统是通过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专门的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如铅阻尼器、油阻尼器、钢棒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滑板支座等),形成刚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通过隔震层的隔震和耗能元件,使基础和上部结构断开,将建筑物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延长上部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避开地震的主频带范围,使上部结构与水平地面运动在相当程度上解除了耦连关系,同时利用隔震层的高阻尼特性,消耗输入地震动的能量,使传递到隔震结构上的地震作用进一步减小,提高隔震建筑的安全性。目前除基础隔震外,人们对层间隔震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多。隔震技术已经系统化、实用化,它包括摩擦滑移系统、叠层橡胶支座系统、摩擦摆系统等,其中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这种隔震系统,性能稳定可靠,采用专门的叠层橡胶支座作为隔震元件,是由一层层的薄钢板和橡胶相互叠置,经过专门的硫化工艺粘合而成,其结构、配方、工艺需要特殊的设计,属于一种橡胶厚制品。目前常用的橡胶隔震支座有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等。

2、技术指标采用隔震技术后的上部结构地震作用一般可减小3~6倍,地震时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类似于刚体平动。其地震反应很小,结构构件和内部设备都不会发生破坏或丧失正常的使用功能,在内部工作和生活的人员不仅不会遭受伤害,也不会感受到强烈的摇晃,强震发生后人员无需疏散,房

屋无需修理或仅需一般修理,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甚至避免非结构构件如设备、装修破坏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建筑隔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采用隔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其产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 118的规定。3、适用范围建筑隔震技术一般应用于重要的建筑,一般指甲、乙类等特别重要的建筑;也可应用于有特殊性使用要求的建筑,传统抗震技术难以达到抗震要求的或有更高抗震要求的某些建筑,也可用于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的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4、工程案例北京三里河七部委联合办公楼、北京地铁复八线、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昆明新机场等。

建筑隔震技术特点

一、隔震装置 隔震技术是通过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避开地震对建筑物的能量输入。近年来发明了种类繁多的隔震装置,按其原理不同可分为弹性支承与滑动支承两大类。弹性支承类隔震装置主要有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夹层橡胶隔震支座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等,一般采用橡胶为柔性材料,地震时柔性材料发生较大水平变形,阻止了携带主要能量的高频地震波向上部结构传递,上部结构所受地震作用显著减小。而滑动支承类隔震装置内部有一滑动界面,当地震引起的惯性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上部结构即可在隔震装置的滑动界面上产生滑动,这样可以避免剧烈的地表运动传至上部结构,常见的有水平摩擦滑动隔震支座、滚动隔震装置和摩擦摆隔震支座。 橡胶隔震支座(普通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等)既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能力、大水平位移能力和复位功能,同时普通橡胶支座与阻尼器、铅芯橡胶支座或高阻尼橡胶支座配合使用时可提供较大阻尼,由橡胶隔震支座组成的隔震体系理论、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已较为成熟,隔震效果显著,是目前建筑隔震的主流产品,国内外已经建成的隔震建筑90%以上采用橡胶隔震支座,我国建筑隔震采用橡胶支座的比例更大。建筑橡胶隔震支座在我国的应用较为成熟,标准较为完善。目前已颁布的相关标准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 126:2001)、《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119-2000)、《橡胶支座第1部分:隔震橡胶支座试验方法》(GB20688.1-2006)、《橡胶支座第

2部分桥梁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2-2006)、《橡胶支座第3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2006)、《橡胶支座第4部分普通橡胶支座》(GB20688.4-2006)。正在编写的标准有《建筑隔震施工与验收规范》、《建筑隔震设计规范》等。 任何一项与建筑结构安全相关的新技术的推广,通常都将经历研究、试验、试点再到广泛应用的较长过程。抗震新技术尤其要经过发生概率较低的大地震的实际检验方可推广应用。橡胶隔震支座经历了近50年的研究发展,目前橡胶隔震支座结构简单、造价合理、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和完善,且经历多次地震检验效果明显,标准相对健全,技术较成熟,已进入推广应用期。在今后较长时期橡胶隔震支座将成为建筑隔震依托的主要产品。目前,我国建筑上使用最多的是普通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普通橡胶支座阻尼较小,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较大,但变形后的恢复性能好。铅芯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水平位移较小,但是对于高频波的隔震效果相对较差,且上部结构高振型影响较大,针对两种橡胶支座的性能特点,通常采用两种橡胶支座合理组合的建筑隔震体系可以达到较好的隔震效果,同时隔震层罕遇地震下的变形也能得到较好的控制。由于铅芯橡胶支座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风险,所以国际上开始探索使用高阻尼橡胶支座作为升级替代产品,高阻尼橡胶支座阻尼和水平刚度依赖于应变频率和幅值,对高频波的隔震效果较好。高阻尼橡胶支座对橡胶材料性能要求较高,影响支座性能的因素较多,在试验研究及结构设计上尚有许多难点需要突破。另外,由于市场工艺水平的限制,

浅谈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原理、制造及应用

浅谈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原理、制造及应用 庾光忠,冯正林,胡宇新,郭红峰,周函宇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12007) 摘要:介绍建筑隔震橡胶支座产品的设计理念、隔震原理、技术特性、性能参数;介绍建筑隔震橡胶支座产品一般的生产过程、检测过程和控制要点;说明建筑隔震橡胶支座这种新型隔震产品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地震;隔震;基础隔震技术;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随机性自然灾害,地震的发生带给人类的是巨大的灾难,人们在与其长期地抗争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抗震防灾措施,使抗震理论日趋发展。 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某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曾指出:“我国现在的抗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水平,只要采用先进的抗震设计,像5.12汶川大地震所产生的后果是完全可以减轻的。”21世纪的中国已经拥有与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同等级的抗震技术——基础隔震技术。 当前最先进的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将上部建筑结构与下部地基结构隔离,由于建筑隔震橡胶支座中的隔震层水平刚度小,柔性强,当地震发生时隔震层将发挥“隔”震的作用,代替上部结构承受地震强烈的位移动力,以此来隔离或耗散地震的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增设的隔震层可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并给予结构较大的阻尼,使上部建筑结构的反应减小到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1/8,近似平动,从而起到“隔离”地震的作用。 一、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隔震基本原理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隔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设橡胶隔震支座,使整个建筑的自振周期得以延长,以减轻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一般做法是在建筑物底部设计一层隔震层,在隔震层设置橡胶隔震支座,利用橡胶隔震支座的水平柔性形成一道柔性隔震层,通过柔性隔震层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阻止并减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最终达到减轻上部结构地震破坏的目的。这种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结构的整体安全,并且能够防止非结构部件的破坏,避免建筑物内部装修、室内设备的损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1]。 隔震设计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如下图示来表示。假设一个结构悬浮于地面,如图 1-a 所示,则地震作用不会对结构产生影响,但由于结构还有自重,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为了承担结构的自重,可以用摩擦力非常小的滚珠来代替示意,如图 1-b,滚珠在竖向支撑结构,而在水平方向与悬浮的情况近似,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不会产生响应,但建筑物会滑移到其它位置而不能复位。因此,为了使结构复位,需要在结构中设置水平弹簧,如图 1-c 所示,但如果仅有弹簧,一旦产生振动后就很难停止,因此必须在结构中设置阻尼装置,以阻止振动的持续。任何一个隔震结构都可简化为图 1-b 或图 1-d 的情形,隔震结构就是在传统的抗震结构的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增加了一个可以隔离地震的装置。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隔震装置主要由滚珠、弹簧和阻尼构成,滚珠的作用是在竖向支撑建筑物,而在水平向可以自由滑动,弹簧对结构进行复位,阻尼消减振动的幅度。其中,弹簧和阻尼的大小会影响减震的效果。 假设图 1-2d 中的阻尼很小,就相当于图1-c 的情形,建筑物会在弹簧恢复力的作用下一直振动下,这对上部结构非常不利。当阻尼增加非常大时,并非有利于减震的效果。 因此,对一个隔震结构而言,需要选择适当的弹簧和阻尼,才能达到理想的减震效果,具体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夏昌 0引言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发生里氏8 0级特大地震,造成死亡、失踪 8 万余人,房屋倒塌数千万平米的重大损失。纵观世界范围, 20世纪由于地震而 死亡的人数,中国人占到60%,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惨烈景象历历在目,三 十年后悲剧 再度重演,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如何保证房屋在地震中的使用功能,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我们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首先探讨现行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结构传统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结构抗震技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的研究,多版本抗震规范的 完善,在工程实践中已有显著成果,但是,传统抗震设计仍存在诸多问题: 1)抗震设防思想落后: 设计人员错误把“设防烈度”当作保证安全的准确指标, 而实际上,预防为主不 是预报为主,地震预报工作远未达到成熟的水平。 中长期预报很不准确,地震区 划方法、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有待提高。基于上述不准确的“中长期预报”只能 定出不准确的“设防烈度”, 突发强地震时,难于控制结构受损程度,难保证 不倒塌。 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大地震烈度(设防烈度)如下: 因此,抗震设计既应满足“按烈度设防”,也要考虑防御高烈度的大地震。 2)适应性问题:现有抗震技术只要求保护结构在设防烈度内可修、不倒,未保 护非结构构件及装修,未保护内部设备、仪器。 3)采用抗震技术设计时,若建筑设计复杂结构更易破坏: 不规则平面扭转破坏,不规则立面层间剪切破坏。 结构传统抗震设计存在的上述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我们防震减灾目标的完美实 现。如何做到在突发强地震时房屋不坏、不倒,保护室内装修和内部设施,保护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过多年的探索,更为科学的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已臻成熟。 2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置(如隔震垫),或某种机构(如消能支撑), 或某种子结构(如调频质量),或施加外力,以改变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或动 力作用,这就是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结构抗震技术和减震技术机理对比如下表 1。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方法主要有:隔震技术、 消能减震技术、调谐减震技 术、主动控制技术、半主动混合控制技术。 隔震(免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的内部设置既能支撑建筑物本体重量,又具有 在水平方向自由变形能力的隔震层, 将地震时产生的水平变形集中于隔震层。 在 隔震层中,设置用于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隔震器。 表1结构抗震减震技术机理对比 1966年,邢台大地震, 1975年,海城大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 10度(6度); 9、10 度(6 度); 11度(6度); 11度(7度)。

隔震技术概述

《结构抗震工程概论》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授课教师:

隔震概述 摘要: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考虑结构的延性来耗散地震能量。但问题在于它是用结构承重构件本身来抵御地震,为了经济起见往往使承重构件在塑性阶段工作。这样受到一次强烈地震时,结构构件在利用它的延性和自身变形能力耗散地震能量的同时,自身机构也受到了破坏。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结构上附加各种耗能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地震反应,从而促进了工程减震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以改变结构频率为主的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控制技术中研究和应用最多、最成熟的技术。 关键词:抗震设计、隔震技术、耗能阻尼器 1 前言 隔震主要是指在建筑结构地面以下部分设置隔震装置(或机构),以减弱地震动输入给地面以上结构的能量,减小结构振动而采取的一种结构抗震技术措施。 隔震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已经懂得用蒸熟的糯米和石灰混合,利用具有柔性和衰减性能的糯米层对地震能量的吸收能力,对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基础进行处理,从而起到了隔震效果。在日本,人们也早已懂得利用增加强度和阻尼控制结构反应对结构物进行减震隔震处理,譬如,在7世纪和8世纪建成的法隆寺五重塔,就是该塔上部吊有象电线竿那样的长木竿,竿的自重对五重塔起到了预压力作用,提高了塔的抗弯能力,竿的下部置于比竿直径还大的圆筒形洞内,地震时五重塔振动的一部分能量被竿的振动所转移,竿犹如振子振动碰撞洞壁,使能量耗散(这种方法与近代许多控制系统所采用的原理一致)。 2 隔震简介与技术发展 2.1 隔震的必要性 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振动,过大的结构振动现象不仅会影响到结构物的正常使用,还会造成主体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有的虽然主体结构未破坏,但由于建筑饰面、装修或非结构配件、室内昂贵仪器、设备的破坏而导致严重的损失。传统的抗震设计都是通过提高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来保证结构抗震安全性的,结构的抗力与其强度和变形有关,而强度和变形的乘积是衡量结构耗能能力的标志,但是将地震作用看成能量输入时,它是一个较稳定的量,主要是与结构的总质量和基本自振周期有关,在传统设计方法中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而其它方面的性能却被忽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结构的安全性和稳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概述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概述 发表时间:2017-06-15T14:45:19.083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期作者:李淼陈海彬[导读] 本文对其基本原理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基础隔震中粘弹性隔震支座、滑移隔震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原理及特点的介绍。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摘要】基础隔震支座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建筑隔震、减震措施,本文对其基本原理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基础隔震中粘弹性隔震支座、滑移隔震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原理及特点的介绍,对基础隔震支座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基础隔震;抗震设计;橡胶隔震;摩擦摆隔震【中图分类号】TU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2-0245-02 引言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近些年来,四川的汶川地震、青海的玉树地震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成为关系到民生的关键问题,随着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发展,隔震和消能减震成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目前研究较多隔震措施包括特殊材料隔震、基础隔震、层间隔震、无粘结支撑隔震、悬挂隔震等措施,但应用最广泛的隔震措施为基础隔震。 1.基础隔震概念及原理 基础隔震是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中间隔震层,将上部结构与基础隔开,在地震作用下,隔震装置可以隔离地震能量的向上传输,以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1]。与传统抗震措施相比,基础隔震有其独特的特点:传统抗震设计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其主要做法是增加结构屈服段长度,但在遭遇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强烈晃动,而采用基础隔震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小建筑物的晃动,使上部结构只发生微小的相对运动和变形,从而保证建筑物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不发生损坏和倒塌。不仅能保证居住者的人身安全,还能保证建筑结构和内部设备的完好。 2.基础隔震分类及特点 基础隔震包括粘弹性隔震、滑移隔震、摩擦摆隔震等多种形式,隔震装置有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混合隔震装置等形式。 2.1 滑移隔震支座 滑移隔震按其隔震装置的不同可以分为滚轴滑移隔震和摩擦滑移隔震,滚轴滑移隔震利用滚轴和滚球作为摩擦装置,摩擦滑移隔震采用特殊的摩擦阻尼器进行隔震,两者的作用机理相似,通过在基础面上设置滑移层,隔开基础与上部结构,从而抑制地震能量的向上传递。当地震作用较大时,水平地震作用力大于滑移层的摩阻力,滑移面产生相对滑移,通过滑移耗散地震能量,并阻止能量的传递。滑移隔震的关键问题在于隔震支座的选择,由于全部上部结构的重力荷载均由滑移支座承担,因此支座必须具有足够大的强度;为了更有效的隔震,要求滑移面的摩擦系数较小,同时还需要设置一定的滑移范围保证滑移量。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2-3],并提出了新的隔震装置和摩擦面材料,为滑移隔震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 2.2 粘弹性隔震支座 粘弹性隔震主要是通过粘弹性阻尼器作为隔震装置,是一种典型的速度相关型隔震支座,通过粘弹性材料的变形性能减小结构地震动作用[4]。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可以分为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和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天然橡胶隔震支座由钢板层和橡胶层粘结而成,在提供较大的竖向刚度的同时,限制了横向变形。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则是在天然橡胶支座中心增加铅芯制作而成,在相同橡胶层和钢板层条件下,其水平抗变形能力将大大提高,提高了粘弹性隔震装置在大震作用下的隔震性能。 2.3 摩擦摆隔震支座 摩擦摆隔震支座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滑移支座,其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具有自动复位功能,在较大地震作用下,滑移摩擦隔震支座产生的相对滑移很难进行复位,必须借助特制的复位阻尼装置,不但增加了成本,也影响其使用性能。Zayas等[5]在1985年,研发了摩擦摆隔震系统(FPS),通过特质的圆弧滑动面使得隔震装置具有自复位功能。经过20多年的研究,目前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构造形式已有10余种,其地震敏感度、稳定性和自复位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隔震支座 3.结语 进行隔震设计的建筑抗震性能较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安全性和可靠性均具有较大的提升,而基础隔震措施作为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技术,已经具有大量的工程实例,其隔震性能经受住了实际地震作用的考验,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隔震减震技术必将在工程实际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吕西林,朱玉华,施卫星.组合基础隔靈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1,(2):34-39. [2]周锡元,韩森,李大望.并联和串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的某些特征[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95,(4):1-5. [3]王荣辉,许群.竖向弹簧一滚球隔靂系统的水平地震作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3,31(6):11-12. [4]王烨华,周云,等.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26(1):109-120. [5]Zayas V,Low S and Mahin S.A simple pendulum technique for achieving seismic isolation[J]. Earthquake Spectra, 1990,6:34-3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8162)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张建东 上传时间:2006-06-26 nantong 一、传统的抗震方法 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 1)总体屈服机制。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 ①地震荷载法; ②振型分解法; ③动力时程分析法。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

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 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后期修复费用也很高。 2)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小,其总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是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当底部屈服后,剪力墙的抗侧作用就很小,且剪力墙的耗能也基本集中与底部塑性铰区域,上部墙体对抵御强震无显著作用。而且剪力墙要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修复。 3)框架-剪力墙结构 从抗震概念设计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了多道抗震防线。有框架和墙体组成的抗震结构中,框架的刚度小,承担的地震作用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值和延性却较小。整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很快超过自身的较小弹性极限变形,出现裂缝,水平承载力下降,此时框架尚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抗力;墙体开裂后,框架承担的地震力增大,同时由于结构刚度的变化,地震作用效应也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剪力墙还是框架,都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损伤坏后的修复工作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花费也不小。 二、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

浅谈建筑隔震设计流程及要点

浅谈建筑隔震设计流程及要点 发表时间:2018-11-14T09:02:30.70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作者:陆亮[导读] 本文根据笔者工作经验,对建筑隔震设计的流程以及注意要点进行阐述。1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上海 200092 2江苏正宏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建筑隔震设计是个系统的全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作为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隔震设计的流程及要点,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还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本文根据笔者工作经验,对建筑隔震设计的流程以及注意要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隔震设计;流程;要点 一、建筑隔震设计流程 隔震技术已经系统化、实用化,包括摩擦滑移系统、叠层橡胶支座系统和摩擦摆系统,其中工程界最常用的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目前常用的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有:普通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隔震结构建筑的减震原理隔震,即隔离地震。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结构。在房屋底部设置由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高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使基础和上部结构断开,以延长整个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建筑隔震设计的主要流程如下:1确定隔震层位置;2明确减震目标和设防标准;3基础隔震方案选择,上部结构布置及初步计算;4根据上部计算的支座反力进行隔震层结构布置;5上部结构带隔震层结构计算分析,并按照基本地震计算确定减震系数;6根据减震系数确定减震之后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然后进行减震结构上部设计;7隔震层及隔震支座验算(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下最大压应力,罕遇地震下支座拉应力,支座水平位移验算,偏心率验算,屈重比验算等)8下部承结构设计(下部支承结构按照中震进行正截面设计,按照罕遇地震进行斜截面设计);9基础设计及地基处理(基础按照正常结构进行设计);10明确隔震支座连接安装设计要求;11撰写基础隔震设计分析报告(供专项审查)。 二、建筑隔震设计要点 在隔震建筑设计时,主要需考虑预设地振动周期、烈度、最大位移量和建造物重量等参数.隔震器和阻尼器的合理利用,将降低1~2级地震烈度。与以往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具有以下优点:提高地震时结构的安全性;设计自由度增大;防止内部物品的振动移动和翻到;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抑制振动的不适感;可以保证机械器具的使用功能。为达到明显减震效果,通常设计的基础隔震系统需具备以下四种特性:(1)承载特性:具有足够的竖向强度和刚度以支撑上部结构的重量;(2)隔震特性:具有足够的水平初始刚度,在风载和小震作用下,体系能保持在弹性范围内,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而中强地震时,其水平刚度较小,结构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3)复位特性:地震后,上部结构能回复到初始状态,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4)耗能特性:隔震系统本身具有较大的阻尼,地震时能耗散足够的能量,从而降低上部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量。 我国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铅芯叠层橡胶支座,普通叠层橡胶支座亦有少量应用。由于天然橡胶本身不具有耗能能力,天然橡胶支座阻尼比很小,使用时,常需与其他阻尼器结合使用。铅能与普通板式橡胶支座很好地结合,并且铅具有较低的屈服剪切强度(10MPa)和足够高的初始剪切强度(约130MPa),其恢复力特性接近刚塑性,因而在隔震支座中加入铅芯除了能起到阻尼作用以外,还可以防止建筑物在强风或微小地震作用时晃动。 隔震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点:(1)隔震结构方案的选择隔震主要用于高烈度地区或使用功能有特别要求的建筑以及符合以下各项要求的建筑:①不隔震时,结构基本周期小于1.0s的多层砌体房屋、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等。②体型基本规则,且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的房屋。③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④风荷载和其他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不宜超过结构的总重力的10%。隔震建筑方案的采用,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综合比较分析后确定。 (2)隔震层的设置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当隔震层位于第一层及以上时,结构体系的特点与普通隔震结构可能有较大差异,隔震层以下的结构设计计算也更复杂,需作专门研究。①隔震层可由隔震支座、阻尼装置和抗风装置组成。阻尼装置和抗风装置可与隔震支座合为一体,亦可单独设置。必要时可设置限位装置。 ②隔震层刚度中心宜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重合。③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竖向受力构件的平面位置相对应。④同一房屋选用多种规格的隔震支座时,应注意充分发挥每个橡胶支座的承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⑤同一支承处选用多个隔震支座时,隔震支座之间的净距应大于安装操作所需要的空间要求。⑥设置在隔震层的抗风装置宜对称,分散地布置在建筑物周边或周边附近。 (3)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目前的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只具有隔离或耗散水平地震的功能,对竖向地震隔震效果不明显,为了反应隔震建筑隔震层以上结构水平地震反应减小这一情况,引入“水平向减震系数”。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要点如下: ①橡胶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值和拉应力规定:橡胶支座的压应力既是确保橡胶隔震支座在无地震时正常使用的重要指标,也是直接影响橡胶隔震支座在地震作用时其他各种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它是设计或选用隔震支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作用下组合的竖向平均压应力设计值,不应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 ②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时程分析法。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可采用矩形分布,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水平向减震系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确定。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隔震和非隔震结构时,计算简图可采用剪切型结构模型,当上部结构体型复杂时,应计入扭转变形的影响。

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动力分析

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动力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介绍了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实用范围和设计与分析方法,并通过一隔震结构的设计实例说明隔着结构的优越性。 关键词:基础隔震;地震响应;时程分析法; 引言 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传统抗震方法是将建筑物设计为“延性结构”,通过适当控制调整结构物的自身刚度和强度,使结构构件(如梁、柱、墙、节点等)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通过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使整个结构“裂而不倒”,这就是“延性结构体系”[1~3]。它的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减轻地震灾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传统的结构抗震方法有其明显的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建筑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结构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很多重要的建筑(电力、通讯中心、核电站、纪念性的建筑、海洋平台等)结构及内部设备的破化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这类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结构不允许进入塑性工作阶段,因此采用传统抗震方法很难满足此类建筑抗震要求。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各国地震工程专家一直寻求新的结构抗震设计途径,以隔震为代表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便是这种努力的结果[4~6]。 1、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 结构隔震体系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底部与基础面之间设置某种隔震装置,使之与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地面分离开来的一种结构体系[6]。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可以用图1进一步阐明。图中三条曲线表示不同的阻尼大小,为普通中低层建筑的自振周期,为隔震层建筑的自振周期。 (a)加速度反应谱(b)位移反应谱 图1隔震原理 从图中可以看出,结构自振周期延长,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减小,地震位移反应增大;结构阻尼增大,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均减小。隔震系统的水平刚度远远低于上部结构的抗侧刚度,因此,结构的自振周期大大延长,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原理及设计应用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原理及设计应用 摘要:在众多自然灾害当中,地震对我国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是最大的,为了有效降低地震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筑行业开始着手深入研究建筑结构的减隔震技术。本文以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减隔震技术的意义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中减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探寻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而为相关从业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为提升我国建筑结构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减隔震技术具体应用 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是地壳板块运动和碰撞的过程中迅速释放能量所带来的振动,我们生存的地球每年会产生约500万次地震,这些地震中的个别地震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近年来,建筑结构设计进行防震处理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广泛关注的课题。减隔震技术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较为显著的抗震技术,通过对减隔震技术原理的不断分析以及进行深入推广应用是建筑结构设计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建筑结构中应用减隔震技术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城市发展建设当中,特别是内陆城市,地震对城市居民能够造成了巨大安全威胁,地震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

是惊人的,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破坏,为了提升城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建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及全面的探索。 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城市建筑,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远大于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建筑在应用减隔震技术后,遇到非大型破坏地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结构损坏程度。减隔震技术进行抗震应用的原理在于它能够有效缓解地震带来的地表剧烈振动波,将削减近乎60%的地震反应速度,极大的保护了城市建筑结够的主体,对室内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巨大的保障。因此,应用减隔震技术对保护我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高质量民生工作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2.1减隔震技术应用的基本概念。 减隔震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产生的能量对建筑结构的伤害,以此保护建筑的主体结构。在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当中,往往通过增强结构件自身变形力的方式来抵御地震反应力,但是这种方式无法降低或者规避损失。减隔震技术就是通过一种装置将地震发生所产生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与建筑物中的结构件隔离开来,避免地震产生的巨大破坏的能量传递至结构件当中。减隔震技术具有极高的抗震能力,同时还能够大幅降低建筑结

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的区别及优点

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的区别及优点 传统建筑把上部结构和基础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样地震时地面运动的能量就经过基础传输到上部结构,使结构发生振动和变形,当结构受力超过其结构强度时,便发生破坏甚至倒塌。为了抵抗地震的破坏,传统建筑物抗震技术是通过增大梁柱截面的尺寸、增加梁柱配筋和提高建筑材料强度等方法来实现。但这种以刚克刚的办法会导致结构刚度越大,向上部结构传递的地震作用越强的结果。简单地说,传统建筑的抗震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刚制刚”。  建筑隔震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抗震技术,其“灵魂”是“以柔克刚”。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一般是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专门的橡胶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如阻尼器和滑板支座等),形成刚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相对于传统抗震技术,采用隔震技术更有以下优点: 1、更安全可靠 隔震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双保护”不仅保证结构主体及非结构构件安全,同时要保证内部设备功能完好,地震后能够正常运转。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仅为传统抗震结构(非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1/6~1/3。目前全世界已有6000多栋橡胶支座隔震建筑,有多栋隔震建筑经受了地震的考验,显示出良好的隔震效果。 2、更经济 从短期和直接的经济投入角度分析:一方面,隔震结构增设某些装置(隔震支座等),增加了结构的造价;另一方面,由于采用隔震设计,主体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大大减小,因此,构件截面减孝构件配筋减少、跨度增大和高度增加等等,减少了结构的造价。对我国已有的隔震结构调查显示,隔震结构的造价与所在地区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结构层数等相关。一般而言,在7度及以下地区采用隔震技术,造价会略有增加或基本持平,但结构会更加安全;而在7度以上地区采用隔震技术,在结构安全性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还能显著降低工程造价。  从长期角度分析,即考虑到未来该建筑遭遇较大地震的情况。传统的建筑遭遇地震时,其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个方面。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地震后建筑加固维修和重建的费用以及室内设备、物品维修和更换的费用。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地震造成的建筑、设备和物品等损坏导致的企业、工厂等不能正常工作和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地震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显而易见的,间接经济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间接经济损失有时甚至为超过直接经济损失。在遭遇较大地震时,隔震建筑及室内设备、物品不损坏或轻微损坏(不维修或简单维修即可使用),因此,采用隔震技术从根本上避免或者大大降低了直接经济损失,从而有效地降低间接经济损失。隔震建筑具有传统抗震建筑无法比拟的经济效益。  3、检修更方便 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主要通过隔震支座实现,因此其抗震性能检测的主要对象是隔震支座,这比检测结构本身要快捷方便很多,它能确保地震后的快速修复,对震后快速恢复生产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上部结构设计更自由 由于采用隔震技术,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大大减小,因此,结构选型更自由灵活。  5、节约资源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研究 焦涛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土木工程系 摘要近年来高层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理论和应用进展,主要包括隔震技术措施与减震技术措施,并分析了在隔震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耗能装置 1 引言 地震是一种多发自然灾害。据统计,世界上平均每年发生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约18次,每年平均有10000人死于地震中。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0%以上,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引起地面剧烈的颠簸和摇晃对房屋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会产生毁灭性的破坏。目前,城市建筑都朝着中高层建筑发展。因此,如何减少地震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是目前房建设计与施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防止地震对建筑的危害,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抗震结构体系,依靠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耗散地震能量,使结构免于倒塌。但由于它是一种“被动防震”法,不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实际地震力有时超出设计地震力较多,从而使地震设计失效; 2.地震力不是常值,它是随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增大而加大,在高烈度区,单靠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来抵御地震是不经济的; 3.结构破坏后,不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修复工作十分困难; 4.随着生产、办公、生活的日益现代化,楼内的仪器设备的价值有时远远大于建筑物本身的造价,良好的抗震设计即使保住了建筑物本身,但剧烈的震动使仪器设备中断工作,甚至遭到破坏[1]。 建筑隔震减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抗震防灾技术能大大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已经在1994年美国圣费南尔多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得到验证,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效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

隔震技术介绍 本文源于上海大学隔震网,基于让广大读者更好了解隔震技术,将之copy至此。切勿乱传。谢谢配合。 前言: 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回顾过去的历史,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本网站希望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隔震结构的平台,提供隔震理论与技术,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等相关资料,并时刻关注隔震结构前沿发展,期望使人们对隔震建筑有全面的了解,以推动我国隔震建筑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隔震结构与普通结构建造成本比较: 相比于普通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物,尽管增加了隔震部分的成本,但可以使上部建筑的设防烈度降低了一度,从而减少了相关的成本。 隔震理论: 隔震结构基本信息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强烈地震,仅上个世纪的百年中,由地震引起的伤亡人数超过 5 万人的强震就多达近20次。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28分,在我国河北省北部工业重镇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强地震,中心区烈度达到11度。地震引起的死亡人数为242769,受伤人数达到164851,倒塌房屋总数近322万间。日本在经历了 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1923年l月17日,死亡100000人)仁后,对建筑物的抗震及防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然而在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兵库县南部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亡5500人,受伤人数约为35000人,全部损坏或部分损坏的房屋达 180000 户,1995年2 月16日读卖新闻消息),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财产损失,对稳步发展的现代抗震结构提出了新的疑问。 传统抗震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 20-30年代的静力计算理论, 40-50年代的反应谱计算理论后,于60年代又逐步过渡到动力分析理论方面。无可置疑的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人类在抵抗地震这种突发自然灾害、保障人类生命安全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减少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方面可以认为是没有明显的进展,这一观点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事实上现代社会遭受地震灾害的损失远远大于1个世纪前。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2000 亿美元,地震持续20秒,每秒的损失达 100 亿美元。这样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基于传统建筑结构提出的抗震设计思想以“小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为设防目标,建筑结构依靠结构的变形来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在结构遭遇到中、小型地震时,依靠结构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是可行的。然而,当建筑结构遭遇到大地震或特大罕遇地震时,完全依靠结构难以吸收并消耗巨大的地震能量。因此,虽然采用了严格的设计,在遇到超过规范设计要求的大地震或特大地震时仍无法确保结构安全,寻求有别于传统抗震体系的新体系成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 基础隔震结构体系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地震能量经由下部结构传到隔震层,由隔震层的隔震装置吸收并消耗主要地震能量后,仅有少部分能量传到上部结构。隔震层的设置改变了上部结构的周期,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反应,确保上部结构在大地震时仍可处于弹性状态,或保持在弹塑形变形状态的初期状态。 美国Northridge大地震(1994年)和日本神户大地震(1995年)中地震区隔震建筑记录到的最大加速度反应表明:隔震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峰值仅为非隔震结构的20%(隔震结构198Gal,非隔震结构965Gal)。

浅谈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浅谈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目前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均以“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为抗震设计原则,以保护结构不遭到毁坏和保护生命安全为主要目标。传统抗震结构通过增强结构强度来抵抗地震,同时容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具有一定的延性,以结构本身的损坏为代价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从近10多年的地震震害损失来看,凡是按照抗震规范设计和建造的房屋,基本可以保证大地震发生时,房屋不倒塌。但按照传统抗震方式建造的房屋,在高烈度区常造成建筑构件尺寸过大,影响实际使用空间与建筑功能;另一方面,在发生超过设防烈度地震时,由于承重构件在地震中的不断损伤,累计到一定程度还会引起房屋倒塌,不能保证房屋在超大地震下的安全;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房屋没有倒塌,由于承重构件损伤较重,房屋也很难修复。尽管人员的伤亡大幅减少,但是经济损失较大。因此,单纯强调工程结构在地震下不严重破坏和不倒塌,已不是一种完善的抗震思想,不能适应现代工程结构抗震需求。 为了更有效地保障建筑物安全,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建筑隔震技术。建筑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基础或下部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器(橡胶隔震支座、滑移支座、FPS摩擦摆滑动支座)、阻尼装置等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国内外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技术能有效降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特别是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效果更好,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一般仅相当于不隔震时的20%—50%。隔震体系能实现建筑结构自身、非结构构件和建筑物内部设施“三保护”,确保震后建筑物无需修复,即可继续使用。常用的隔震装置有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橡胶支座隔震系统装置简单、施工方便,被认为是隔震技术迈向实用化最卓有成效的体系。 一、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 1.国外隔震技术发展概述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教学大纲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教学大纲 总教学课时: 一、教学目的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号)的工作要求,帮助结构工程师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设计标准与研究现状、减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减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点 与结构工程师设计工作相关的减隔震技术概念与工作原理,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参考依据与设计关键要点、减隔震技术工程应用方法等。 三、重点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减隔震技术概述(学时): 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原理(学时)、减隔震技术发展历程(学时)、减隔震技术设计标准(学时)、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学时)。 第二章减震结构设计指南(学时): 减震结构概念设计(学时)、减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学时)、减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学时)、减震

装置的基本要求(学时)、减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学时)、减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学时)。 第三章隔震结构设计指南(学时) 隔震结构概念设计(学时)、隔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学时)、隔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学时)、隔震装置的基本要求(学时)、隔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学时)、隔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学时)。 第四章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学时): 屈曲约束支撑应用案例(学时)、黏滞阻尼支撑应用案例(学时)、黏滞阻尼伸臂应用案例(学时)、黏滞阻尼墙应用案例(学时)、日本典型减震案例(学时)。 第五章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学时): 基础隔震案例(学时)、层间隔震案例(学时)、组合减隔震案例(学时)、日本典型隔震案例(学时)。 四、教学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1.周福霖.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北京:地震出版社, . 2.李爱群,瞿伟廉. 工程结构减振控制[]. 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 3.丁洁民,吴宏磊. 黏滞阻尼技术工程设计与应用[]. 北 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日本隔震构造协会. 隔震结构入门[]. 东京:出版社,. 5.日本建筑学会,刘文光(译),冯德民(校). 隔震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