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O克,银花12克。

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黄芩1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 克,苍白术各10克。

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化痰的中成药:

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1匙。

★中医食疗治痰多

蜂蜜润肺止咳丸

露蜂房、僵蚕各等份,蜂蜜适量。将3味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日2次,每次6克。

功效:润肺化痰、散结消肿。适用于肺癌咳嗽明显者。

甘草雪梨煲猪肺

甘草10克、雪梨2个、猪肺约250克。梨削皮切成块,猪肺洗净切成片,挤去泡沫,与甘草同放砂锅内。加冰糖少许,清水适量小火熬煮3小时后服用,每日1次。

功效:具有润肺除痰作用,适用于咳嗽不止者。

冰糖杏仁糊

甜杏仁15克,苦杏仁3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甜杏仁和苦杏仁用清水泡软去皮,捣烂加粳米、清水及冰糖煮成稠粥,隔日一次。

功效:具有润肺祛痰、止咳平喘、润肠等功效。

白果枣粥

白果25克、红枣20枚、糯米50克。将白果、红枣、糯米共同煮粥即成。早、晚空腹温服. 功效:有解毒消肿等作用。

银杏蒸鸭

白果200克,白鸭1只。白果去壳,开水煮熟后去皮、蕊,再用开水焯后混入杀好去骨的鸭肉中。加清汤,笼蒸2小时至鸭肉熟烂后食用。可经常食用。

功效:具有补虚平喘,利水退肿。适宜于晚期肺癌喘息无力、全身虚弱、痰多者。

莲子鸡

莲子参15克,鸡或鸭、猪肉适量。莲子参与肉共炖熟,适当加入调料即可。经常服用,补肺、益气、生津。

功效:适用于肺癌气血不足者。

冬瓜皮蚕豆汤

冬瓜皮60克,冬瓜子60克,蚕豆60克。将上述食物放入锅内加水3碗煎至1碗,再加入适当调料即成,去渣饮用。

功效:除湿、利水、消肿。适用于肺癌有胸水者。

★西医诊治痰多

正常人痰量很少。在吸烟者或呼吸道有病变时,痰量就增多。今介绍常见痰多的几种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遇寒凉后易犯咳、喘、痰多,经久不愈,可形成肺气肿及肺心病。在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黄黏且发热。

2、肺炎大叶性肺炎时有铁锈痰,并伴发冷发热。

3、肺结核发热、盗汗,形成肺空洞时痰量多,化验能找到结核菌,可伴有血痰。

4、支气管扩张痰量很多,可分成稀、黏稠、特黏稠三层,也可伴咳血。

5、肺脓疡痰量特多而臭,伴发热。

6、绿脓杆菌感染痰呈绿色或黄绿色,较黏,伴发热。

7、肺癌咳痰稀或稠,有时带血,晚期痰也臭。

为了查清痰多的病因,应到医院详细检查,如拍x线胸部照片。可疑肺癌时,应照断层片或胸部cT检查,验痰查,找癌细胞,最好做气管镜检查,以便早确诊、早手术、早放疗或化疗。如果是感染,应做痰培养检查。培养出致病菌后,还需做药物对该菌的敏感试验,以便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今介绍3种化痰的常用西药:

l、氯化铵:每日3次,每次饭后服0.3~O.6克。

2、必消痰:每日3次,每次8~16毫克。

3、羧甲半胱氨酸:每日3次.每次0.6克(1片)。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西学中中医基础学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 一、单选题 1分)下列脏腑中与二便的排泄均有密切关系的是() A)膀胱B)胆C)肺D)肾参考答案: D 2.过逸与瘀血停滞均可出现的病理变化是() A)气机不畅B)阳气不振C)神气衰弱D)变幻多端参考答案: A 3.大肠功能失常,可直接影响() A)肾失气化B)肝失疏泄C)肺失肃降D) 脾失健运参考答案: C 4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阴阳水火互济互制关系的是() A)心与肺B)心与肾C)肾与肝D)脾与肾参考答案: B 5.下列哪项属于奇恒之腑() A)胃B)小肠C)三焦D)胆参考答案: D 6.下列何项归属于五行之“土”() A)目B)舌C)口D)鼻参考答案: C 7.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征是() A)损伤阳气B)阻遏气机C)粘腻重浊D)凝滞吸引参考答案: A 8.水谷之精的大量丢失,主要是由于() A)肾气虚衰B)脾气虚衰C)元气不足D)心气虚衰参考答案: B 9.脾主运化是指() A)运化水湿B)运化水液C)运化食物和水液D)运化食物参考答案: C 10.《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D)辨证 论治参考答案: B 11.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参考答案: A 12.肺主治节是指() A)肺主气的调节作用B)肺主宣发和肃降的调节作用C)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D)肺协助心调节全身血脉作用参考答案: C 13.逸出脉外的血称为() A)瘀血B)离经之血C)坏血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 B 14.下列哪项不属于肺气宣发的具体体现() A)排出体内浊气B)输布卫气于体表C)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D)使全身的血 液会聚于肺参考答案: D 15.由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之为() 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肾精D)生殖之精参考答案: A 16.足、手阴经交接于()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

中医学基础---第九章 辩证

第九章辩证 辨证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诊断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多种,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成的。本章重点介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脏腑病辨证、外感病辨证等方法。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适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辨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与脏腑病辨证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外感病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其中六经辨证用于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用于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纲辨证是指在掌握四诊收集的资料基础上,根据病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正邪斗争的盛衰、疾病类别的阴阳等,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诸多的论述,为八纲辨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八纲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伤寒病与杂病的诊治中。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对八纲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二纲统六变,并将其作为辨证的纲领。明·王执中在《伤寒正脉》中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首次运用“八纲”概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祝味菊《伤寒质难》,书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此后“八纲”被中医界广为接受,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是各种辨证的纲领。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着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和概括。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邪盛为实证,正虚为虚证。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互相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如辨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寒热应与表、里、虚、实相联系,辨虚实又应与寒、热、表、里相联系。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常常是表里、寒热、虚实夹杂在一起,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之间还可以出现相互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透表、寒证转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等。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从阳转阴,从阴转阳。因此不仅要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其相互间的相兼、夹杂、转化、真假等关系。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脏腑、气血阴阳、骨髓在内属里。从病势趋向论,病势由表入里是病渐加重,由里出表是病

西学中中医基础学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 、单选题 1(2.0 分)下列脏腑中与二便的排泄均有密切关系的是() A)膀胱B)胆C)肺D)肾参考答案:D 2. 过逸与瘀血停滞均可出现的病理变化是() A)气机不畅B)阳气不振C/申气衰弱D)变幻多端参考答案:A 3. 大肠功能失常,可直接影响() A)肾失气化B)肝失疏泄C)肺失肃降D)脾失健运参考答案:C 4 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阴阳水火互济互制关系的是() A)心与肺B)心与肾C)肾与肝D)脾与肾参考答案:B 5. 下列哪项属于奇恒之腑() A)胃B)小肠C三焦D)胆参考答案:D 6. 下列何项归属于五行之“土”?() A)目B)舌C)口D)鼻参考答案:C 7. 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征是() A)损伤阳气B)阻遏气机C)粘腻重浊D)凝滞吸引参考答案:A 8. 水谷之精的大量丢失,主要是由于() A)肾气虚衰B)脾气虚衰C)元气不足D)心气虚衰参考答案:B 9. 脾主运化是指() A)运化水湿B)运化水液C)运化食物和水液D)运化食物参考答案:C 10.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D)辨证论治参考答案:B 11. 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参考答案:A 12. 肺主治节是指() A)肺主气的调节作用B)肺主宣发和肃降的调节作用C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D)肺协助心调节全身血脉作用参考答案:C 13. 逸出脉外的血称为() A)瘀血B)离经之血C)坏血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 14. 下列哪项不属于肺气宣发的具体体现() A)排出体内浊气B)输布卫气于体表C)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D)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参考答案:D 15. 由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之为() 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肾精D)生殖之精参考答案:A 16. 足、手阴经交接于() A)头B)胸C)腹D)手参考答案:B

《中医学基础)习题与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中医学基础总结

绪论 一、中医学: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学科。 二、中医学“四大经典” 1、《黄帝经》:我国第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2、《难经》:可作为《经》的辅翼,充实了《经》的容。 3、《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等。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1、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人体形体结构的整体性、生理上的整体性、病理上的整体性和诊治上的整体性。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包括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地理区域对人体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二)、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于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三)、辨证论治 1 、概念:辨证—所谓“辨”,有审辨,甄别等意思。辩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及邪正关系等情况作出判断,并概括为某种证的思维过程。论治—又叫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即在辨证后,针对病情本质,给予恰当正确的治疗用药。 2、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脏腑官窍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变过程,反应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本质。(强调整个过程) 3、症:中医学中的症状和体征可统称症状,简称“症”(强调某个点) 4、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 6、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7、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用不同的治法进行治疗。 第一章 (一)、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 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 2、基本观念: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万物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 变化。

中医学基础

1 “百病之长”是指:B、风邪 2 “风为百病之长”是因为风邪具有下列哪项特点D、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可用阴阳学说哪一个规律解释C阴阳转化 4 “寒者热之”属于哪一种治则:D、逆治 5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体现了什么样的防治原则B既病防变 6 “热因热用”的治法适用于:C、真寒假热 7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充分体现中医学哪项基本特点D、辨证论治 8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疗的是D 虚寒证 9 艾条灸距离皮肤以下列何种距离为佳 B、2~3cm 10 按骨度分寸法前发际至后发际为C、12寸 11 按照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阳经是:E、从手走头 12 按照阴阳学说理论,下列描述中属阳的是C无形的 13 半表半里证多见B寒热往来 14 膀胱的储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D肾的气化作用 15 被称为“后天之本”的是: D 脾 16 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C、胃 17 被称作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脏器是C脾胃 18 辨别表证与里证的关键是:B、有无恶寒 19 辨别邪正盛衰的应是: C 虚与实 20 表证最主要的症状是(B )恶寒 21 病人出现干咳,痰少而粘,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考虑为D、肺阴虚证 22 病人干咳少痰,咯之不爽,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应A清热化痰B养阴润肺C清肝泻火D疏风清热E补气益肺 23 病人干咳痰少,有时带血,形体消瘦,咽干,声音嘶哑,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属B肺阴虚 24 病人咳嗽气粗,声音嘶哑,咽痛,痰粘稠色黄,伴有恶风发热,头痛,鼻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治宜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5 病人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恶寒 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辨 证属A风寒咳嗽B风燥咳嗽C风热咳嗽 D痰湿咳嗽E肺虚咳嗽 26 病人咳嗽阵作,每因情绪波动增减,咳 时面红气促,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胁 肋胀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此病辨证属D 肝火犯肺 27 病人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短少, 发热,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属E 膀胱湿热 28 病人头痛,眩晕,耳鸣,头摇,肢颤, 手足麻木,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舌红苔黄, 脉弦数。辨证属D肝阳化风 29 病人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 不爽,矢气或吐食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辨证属A寒邪客胃B食积犯胃C脾胃虚寒D 肝气犯胃E瘀阻胃络 30 病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大便 色黑,舌质紫暗,脉涩。治宜D活血化瘀 31 病人胃脘疼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 口泛清水,苔白滑,脉沉迟,属于( C )寒邪客 胃 32 病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 手足不温,泛吐清水,纳差便溏,舌淡苔白, 脉虚弱。辨证属E脾胃阳虚 33 病人下午15:00---18:00发热或热更甚, 中医常称为:C 阳明潮热 34 病人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 红少苔,脉细数,拟诊为:C阴虚证 35 病人心悸,气短,自汗,首先应考虑为: B 心气虚 36 病人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神倦乏 力,面白,自汗,舌淡苔白,脉虚弱。辨证 属A心气虚 37 不属寒证表现的是A口渴欲饮 38 不属火邪特性的是C易阻气机 39 不属虚证表现的D胃痛拒按 40 不属正治法的是C热因热用 41 柴胡疏肝散最常用治:B肝气犯胃 42 常用治疗腰痛的穴位是E委中 43 陈某,因恣食生冷致腹痛肠鸣,水样便, 神疲乏力,脘闷纳差,肢体酸重,可见下列 哪项临床表现E、面色苍白,舌淡白,苔白腻, 脉濡缓 44 除下列何病证外,均可针刺足三里进行 治疗( C )面神经瘫痪 45 除下列何病证外,均可针刺足三里进行 治疗(C )面神经瘫痪 46 从胸走手,行于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手 太阴肺经 47 大出血病人,治疗原则应是( B )先标后 本 48 大出血病人就诊,一般应先采取应急措 施止血,此为C标本兼顾 49 大黄配黄芩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衄,这种 配伍法是:C、相使 50 大叶性肺炎患儿,发兵变,咳嗽烦躁口 温饱,其面色及脉象可见下列哪项?B满面 通红脉洪数 51 二陈汤通常选用治下列何性质的咳嗽: C 痰湿咳嗽 52 二种药物配伍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和副 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七情”中的A.相 须 53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舌淡红, 苔薄白,可见于下列哪项证候E、表实证 54 反治法属于(A )治病求本 55 肺主气的理论基础在于C肾主纳气的 功能 56 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的经脉是:B手厥 阴心包经 57 扶正祛邪,保健强身首选(E )足三 里 58 腹痛腹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 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A、大 肠湿热证 59 肝开窍于E、目 60 肝主疏泄功能具体表现在(E )以上 都是 61 根据气的来源、分布和功能特点进行分 类,下列哪项不正确( E )正气 62 根据阴阳的属性,属阳证表现的应该是 A面部色泽晦暗B语声低怯C精神萎D 身热面红E脉象细弱 63 骨折以后的修复与愈合与下列何脏关 系最密切: C肾 64 关于表里辨证,下列哪项不对E表证是 疾病在表,不会内传脏腑 65 关于脏腑的理论,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E.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中医学基础- 1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