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现代意义

宗教的现代意义

刘明月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 09级七年1班 2009210015)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传统精神和文化现象,引领人类走过漫漫长路,在传统社会中维系社会,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影响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科技当道的今日,它的现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着改变,通过佛教为例探讨宗教于社会的意义。佛教的和平,平等,道德等观念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可以辩证理性地看待宗教给社会的带来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宗教;传统;佛教;现代社会

前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改变和填充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逐渐掩埋了宗教信仰,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在人们眼中,宗教和科学是对立而居的。其实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矛盾的,渗透的,复杂的。正确认识宗教及其与科学的关系,有利于我们为他们的历史作注,也有益于驾驭这两种力量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辩证看待宗教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 宗教在传统社会的意义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传统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维系社会的纽带

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早期,社会被神圣化。通过宗教,把社会的存在合理化并且赋予神圣的色彩。如基督教中《圣经》的“上帝创造说”,原始部落对图腾崇拜,古代君臣论天子说都说明这一点。

伴随社会发展,宗教染上了政治色彩,逐渐沦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在阶级社会的意义具有:“双重性”:一,宗教在阶级压迫的社会是人民精神的鸦片。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二,在阶级社会中的反抗斗争披着宗教的外衣来完成号召和组织反抗力量的目的。恩格斯曾说:“当

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感情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穿上宗教的外衣。|”当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以上观点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阶段和历史时代背景提出的,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指出了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对人民革命的残害,并不是对宗教信仰的谴责。但我们依旧不可忽视宗教是维系传统社会的作用。

1.2提供意义论证。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从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人们通过宗教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宗教为一切自然现象日月星辰的运转,四季的更替,自然灾害,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祸、福,以及社会秩序,财富,力量和权力的等级,作出了论证,为人提供了基本的社会观。

1.3影响、约束人的观念和行为。

传统社会中,宗教承担了整合社会价值观的重责。宗教为道德价值和行为规范提供了根据。各种宗教的清规戒律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或者某种程度上,宗教的教义可以替代法律,是人们日常言行的基本指导和主要评判标准。

2.宗教意义的改变

历史上无论是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西方国家,还是伊斯兰教的中东国度,或者信奉佛教的东方世界,都以宗教作为其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和共同的价值体系。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替,宗教也必然随之调整自身,它还具有在传统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吗?

首先,现代社会,国家和政府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形式,为人们广泛的接受,理性的对待,不再需要借由宗教之手来描绘自己的合理性。

其次,科学理论入驻人们的生活,它不仅解释自然现象,而且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做出了注释。尽管人们依然渴望意义论证,但是人们的认识事物的基础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宗教不在能够为全社会提供共同的价值准则和基本世界观。

最后,由于社会结构多元化和人们认识结构的改变,人们的行为准则也变得多元化。法律成为了行为的主要杠杆。宗教对礼仪和教规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只限于成员,不再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力。

3.宗教的现代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宗教已经从垄断的宝座掉落,退出了中心舞台,陷入边缘化的境地。那宗教的现代价值和社会意义是什么呢?

第一,宗教不在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它主要表现调节为个人信仰和社会公共价值的关系,向个人提供生存意义(生死,苦难,幸福)的选择。社会日异月新,人们脚步飞快地向前迈进,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物欲横流,人们开始丢失本真。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相对比,人们显得孱弱而迷茫,大家开始反思个人生存意义来寻求答案。宗教在这个时候非但未被削弱,反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膜得到强化;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匮乏的反差得到强调;由于快餐生活给人带来的孤独冷漠而更被需要。

第二,因为宗教不再主导或参与政治,所以它转向对道德的强调,尤其强调宗教和整个社会的相同的规范和价值取向。

第三,现代社会结构中中亚社会和亚文化圈的出现,个人身份趋于复杂,宗教对认同价值也得到加强。特别宗教特点中的群众性,民族性得以凸显。

宗教学家这样解释宗教。缪勒说“宗教是人对于无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爱慕。”奥托认为“宗教对超自然之神圣的体验,表现为人对神圣既敬畏而向往的感情交织。”而施莱尔马赫说:“宗教是人对神的绝对依赖感。”在蒂利希眼中“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罗伯逊指出:“一切具有人性的东西,本质上都属于宗教。”哲人的话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宗教的意义。

4.佛教的现代意义

以佛教为例,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虽数经浩劫,仍以其教理的圆融,教义的伟大,每会复兴,备受推崇,传播弥广,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功德殊胜。

现代社会,佛教教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人们广泛和深入地认知和接受,因此社会价值也得到不断的提高。

4.1佛教的和平观为人类争取和平提供依据和力量。

佛教认为,佛教认为,人类的苦难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同时,这“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人类虽有着自身的缺陷和根本烦恼的迷乱,但并非无药可救,佛陀给世界和平开出了良方。并且呼吁在政治体制上建立一个和平、民主、文明的良好社会秩序;在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等领域,保持财利的均衡、发展的同步、素质的提高;在法制教育等思想领域里一律平等。政治、经济、法制三大体系的平等性、无碍性、统一性,是人类和平的基本条件。若更进一步地寻求最极究竟的和平,那一定得从净化自心、净化众生、净化世界中完成。“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佛陀对弟子们的教导。戒是人类道德伦理的规范,定是调剂身心平衡的方法,慧是明辨是非邪正的能力。只有提倡道德、净化人心、增进智慧,才能转化瞋恚、忿怒、敌视、仇恨、怨结、残酷等迷妄的心行为正觉的德行。因此佛教是今日人类世界根除三毒所必须的一剂良药,是维护和平、缓和冲突、化解暴力、制止战争的积极因素。

4.2佛教的平等观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现在,一面动物濒临灭绝,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衡,我们自食环境破坏的苦果,另一面,社会上权利当道,倚强凌弱,贫富悬殊,公平正义失衡。我们的世界变得扭曲病态。

而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不同众生虽有其差别性,但众生的生存、生命的本质是平等的。还强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在成佛的原因、根据、可能性上是平等的。佛教讲众生虽以人类为重点,但众生平等的思想确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警告和排斥。依平等智观照一切现象和自他悉皆平等而生起平等心,同时也就生起慈悲心。平等是慈悲的思想基础,慈悲是平等的道德体现。中国佛教的平等慈悲伦理原则的实践特点是:不杀生、布施和报恩。这一切都有益于我们建立起和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关系,搭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好交往的平台,为创建文明友好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4.3佛教的道德观对加强社会文明建设起着推动作用。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而佛教的道德观体现在戒律上,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相较一般的世俗道德观,佛教在道德目标的实现上提出了比现行方法更有效的方式——加强自我的修持,从内心向善,不待外部的压力和指令。同时,佛教在注重道德修养也看重智能的培养,要求做到“福智双修,悲智双运”,与现代强调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所诉,我们不难发现,宗教的存在时具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我们不能单纯的反对或者排斥。

胡景涛主席指出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点看待宗教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四个全面认知”的新概括::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心理根源,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宗教,并且理性地认知和接受,推动中国宗教的发展,助力于宗教力量推动现代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宗教的现代价值和社会意义[J]. 中国宗教, 2005.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