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滤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纳滤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纳滤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纳滤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膜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饮用水水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各种各样的净水器应运而生,它们都采用了一些深度水处理技术,但水质太纯也存在营养元素缺乏的问题。因为纯净水在除去了有害物的同时,也除去了人体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许多矿物元素,如钙、镁、锌、锂、锶等。长期饮用这种缺乏有益元素的水,会破坏人体生理平衡。综合国内外医学界和水处理界的观点,可认为净水应是尽最大可能地去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三致”物,Ames 试验阴性,同时又保留原水中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水。由于超滤(UF)和微滤(MF)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很低,仅在20% 以下,反渗透(RO)膜由于在生产出纯净水时,同时去除了饮用水中的有益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也不是生产净水的理想膜。而纳滤膜由于膜选择性界于RO和UF之间使它不仅可以对水质软化和适度脱盐,还可有效去除原水中传染性病毒、有机物、高价重金属等,又保留了原水中的部分矿物质,使它成为生产净水的首选膜。纳滤膜技术已被列入“21世纪水计划”,以除去水源中日益增多的低分子有机物,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1、纳滤膜的介绍

纳滤膜是20世纪90年代问世的新型分离膜,早期被称为“疏松型”反渗透膜或“致密型”超滤膜,在其应用过程中具有两个显著特征[1]:一个是其截留分子量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约为200~2 000;另一个是纳

滤膜的表面分离层由聚电解质所构成,对无机盐有一定的截留率。根据上述特征,纳滤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生产方面正在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比如,去除三氯甲烷中间体(加氯消毒时的副产物,为致癌物质)、低分子有机物、农药、激素、砷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并且对Ca2 + 、Mg2 + 、SO42 - 和F - 等离子亦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同时,纳滤膜分离过程还具有操作压力低、出水效率高、浓缩水排放较反渗透少等优点。法国Mery - sur - Oise 水处理厂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运用纳滤膜技术净化地表水的水厂,日均产水量为140 000 m3 ,至今已运行两年多,出水的水质及其各项性能参数均非常令人满意,尤其是在去除有机物和杀虫剂方面。

2、纳滤技术的发展

微污染水源水的纳滤膜处理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传统软化纳滤膜相比,新型纳滤膜对无机离子的截留率要低,因此特别适用于处理硬度、碱度低而TOC浓度高的微污染原水。这种纳滤膜的回收率较高(可达85%左右),产品水不需再矿化或稳定,就能满足优质饮水的要求。

纳滤技术使饮用水的水质方面达到并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纳滤膜的出现标志着一个膜分离法的新概念:可以按原水中的各种成分的去除程度要求,订做特定分离性质的膜。实际上在饮水处理中最需要研发的纳滤膜应该是:①能够高效地截留水中的消毒副产物前体、天然有机物(NOM)以及农药等有机污染物,以尽量减轻预处理的负担,同时对水中溶解盐分的截留率要小[18];②抗污染或低污染的纳滤膜,特别是能够抵抗有机物与微生物污染的高通量纳滤膜;③此外应研制与开发大型膜组件与膜装

置,这将会推动纳滤膜技术在饮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

美国自来水协会(AWWA)膜技术研究委员会指出了将来膜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

①膜的污染机理,即膜与污染物的界面相互作用,这涉及到膜材料与有机物的特性研究;

②有效的膜清洗的机理研究;

③建立详细的溶质或污染物的截留率数据库,以便于为工程应用提供信息;

④膜浓缩液的毒性研究,这包括常见离子的毒性、高浓度病菌或致突物质可能的危害以及一些污染物如镭、氟化物的商业价值。

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将来设计高效、经济的膜处理水厂。可以预见在将来的50年内,膜技术将会作为一种关键技术普遍应用于饮用水的生产中。

3、纳滤的应用

虽然饮用水水厂采用膜分离技术的历史只有约40年,但是随着饮水水质标准的提高,特别是对水中日益增多的致病微生物与有毒有害的有机物(包括消毒副产物)等限值的严格要求,使得膜技术在饮水处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软化

膜软化水主要是利用纳滤膜对不同价态离子的选择透过特性而实现

对水的软化。膜软化在去除硬度的同时,还可以去除其中的浊度、色度和有机物,其出水水质明显优于其它软化工艺。而且膜软化具有无须再生、无污染产生、操作简单、占地面积省等优点,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苦咸水进行软化、脱盐是纳滤膜应用的最大市场。在美国目前已有超过100万t/ d 规模的纳滤膜装置在运转,大型装置多数分布在佛罗里达半岛,其中最大的装置规模为15.1万t/ d (2002 年)。这套装置采用Hydranautics 公司的ESNA1 - L F 低污染纳滤膜元件。Filmtec 公司的NF - 70 膜也在多套万吨/ 日以上的大型装置中获得了成功应用。近几年来,随着纳滤性能的不断提高,纳滤膜组件的价格不断下降,膜软化法在投资、操作、维护等方面已优于或接近于常规法。

膜软化在饮用水处理中主要应用于常规水脱硬、高硬度海岛水软化和用于海水淡化的预软化。特别是用于海水淡化,其工艺流程为:膜软化(NF)+反渗透(SWRO)+多级闪蒸(MSF),海水经纳滤膜处理后,去除了80%以上的硬度,TDS下降了40%左右,脱除了所有的有机污染物,从而可提高反渗透的操作压力和回收率(回收率可达60%),且能保证反渗透膜的安全、长期、稳定运行。而且反渗透过程的浓缩海水,由于其硬度低,不易结垢,可再经由多级闪蒸处理获取淡水,并可进一步将整个淡化过程的回收率提高到90%左右。因此,该集成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用于去除水中有机物

纳滤膜在饮水处理中除了软化之外,多用于脱色、去除天然有机物与

合成有机物(如农药等)、三致物质、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及其前体、总有机碳和挥发性有机物,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等。

①三致物质的去除

水中致突变物通常是分子量在800 以下(主要在200 左右)非极性或中等极性的多核芳烃。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主要是利用色谱-质谱联用和Ames 致突试验来评价纳滤对致突、致畸和致癌的有毒有害有机物的去除效果。C.Visvanathan 实验研究了纳滤膜去除三氯甲烷前体物(THMPs)的效果,结果表明纳滤膜对THMPs 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侯立安以井水为研究对象,采用TS40、TS80 两种纳滤膜检验对水中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纳滤膜处理后原水Ames致突变活性由阳性转为阴性,两种纳滤膜均使水的致突活性降低。

李灵芝等采用纳滤膜对某市自来水(以污染严重的淮河水为源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研究了NF 循环制水试验工艺的效果。结果表明:纳滤循环制水工艺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NH3-N、NO2-N、TOC、致突变物等杂质,获得安全、合格的饮用水。并且,与纳滤一级一段工艺相比,可以在同样较低压力下获得高回收率,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浓水排放,因此该法是制取优质饮用水的一种有效途径。

林耀军等采用活性炭+纳滤组合工艺处理珠江流域自来水,Ames 致突变试验结果亦呈阴性,说明水中的三致物质已经得以去除。因此用纳滤去除水中可能存在的放射性污染及三致物质是有效、可行的。

②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通常采用可同化有机碳(AOC)和可生物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BDOC)表示。纳滤膜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关系国内外均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AOC和BDOC在低离子强度、低硬度和高pH值下的截留率较高,相比之下,AOC的截留率受水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在低pH值、高离子强度和高硬度条件下,纳滤膜对AOC的截留率几乎为零),而由大分子有机物(如腐植酸、棕黄酸)构成的BDOC的截留率受水环境影响很小。

此外,纳滤出水是低腐蚀性的,对饮用水管网的使用期和管道金属离子的溶出有正面的影响,有利于保护配水系统的所有材料。试验表明采用必要后处理的纳滤膜系统能够使管网中铅的溶解减少50%,同时使其它溶出的金属离子浓度满足饮水水质标准要求。

③挥发性有机物(VOC)的去除

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大多数挥发性有机卤化物(HOVs)是致癌物质,常规的HOVs去除工艺(包括活性炭吸附、氧化、吹脱和生物处理)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有毒副产物形成、污染物被转移进入空气或固相中、原水中微污染浓度的变化或氧化剂的投加等。膜技术(包括真空膜蒸馏和纳滤)避免了副产物的产生和污染物的转移,另外HOVs的回用成为可能。研

究表明商业有机纳滤膜对饮用水中痕量的HOVs(如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和氯仿)具有较高的截留率,但存在界面化学反应现象,这将影响纳滤膜的使用寿命,因此可考虑采用无机膜或耐溶剂纳滤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④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

消毒副产物主要包括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和可能的三氯乙醛氢氧化物(CH)。国外的科技工作者在这方面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纳滤膜对这三种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97%、94%和86%。日本在新“MAC21”项目中研究了膜法净化饮用水工艺,主要采用两种流程:一是纳滤系统并以MF/UF 做预处理;二是MF/UF 与深度处理工艺如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碳和生物处理。长期中试结果表明:纳滤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色度、TOC 和THMs。THMFP 最高去除率达99.2%,TOC 去除率达98.8%。通过合适纳滤膜的选用,可以使得饮用水水质满足更高的安全优质饮水水质标准。

⑤总有机碳( TOC)的去除

总有机碳含量是饮用水水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水中TOC 含量的降低能够代表农药残留物、三氯甲烷及其中间体、天然有机物等有机物总量的减少。减少饮用水中TOC 含量的方法有2 种,一种是生物处理法,另一种是纳滤膜处理法。与生物处理法相比,纳滤膜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TOC 含量。多数商业化纳滤膜对TOC 降低程度均在90 % 以上,但是由于TOC 在膜表面和膜孔内的吸附产生严重的膜污染,导致膜带电性质发生变化,从而造成膜对部分无机盐的截留率降低。

李绍峰等用活性炭加纳滤膜技术可将总有机碳质量浓度降至700 μg/L 左右,有效去除了饮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候立安采用NFTS40 和NFTS80

两种纳滤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NFTS40 对TOC 的处理效果高达93.9%。法国Mery - sur - Oise 水处理厂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纳滤膜处理法可以将地表水中TOC 量平均减少到0. 5 mg/ L ,这比用生物处理过的水中TOC 含量要低很多。降低水中TOC 浓度,不仅可以增加配水期间氯的稳定性,降低氯浓度(出口处Cl2的残余量为0. 2 mg/ L) ,由此使THMs 含量降低约50 % ,还可以减少生物所能分解的有机碳(BOC) ,增加水的生物稳定性,降低配水期间的微生物含量。

纳滤可以脱除各种有机物和有害化学物质,同时保留人体所必须的无机离子,因此其在饮用水处理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纳滤膜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纳滤膜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纳滤(NF)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新型膜分离技术,早期称为“低压反渗透”或“疏松反渗透”,是为了适应工业软化水的需求及降低成本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压力驱动型膜过程。 工作原理: 纳滤是在压力差推动力作用下,盐及小分子物质透过纳滤膜,而截留大分子物质的一种液液分离方法,又称低压反渗透。纳滤膜截留分子量范围为200-1000MWCO,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主要应用于溶液中大分子物质的浓缩和纯化。

1、料液具有足够的流速可将被膜截留的物质从膜表面剥离,连续不断的剥离降低了膜的污染程度,因而可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较高的膜渗透通量。 2、纳滤系统多采用错流过滤的方式。错流方式避免了在死端过滤过程中产生的堵塞现象:料液流经膜的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液体及小分子物质透过纳滤膜,而不溶性物质和大分子物质则被截留。 3、错流过程同时避免了在死端过滤(如板框压滤机、鼓式真空过滤机)过程中依靠滤饼层进行过滤的情况,分离发生在膜表面而不是滤饼层中,因而滤液质量在整个过程中是均一而稳定的。滤液的质量取决于膜本身,使生产过程完全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 纳滤膜的特点 1、纳滤膜的电荷效应 荷电效应是指离子与膜所带电荷的静电相互作用。大多数纳滤膜的表面带有负电荷,他们通过静电相互作用,阻碍多价离子的渗透,这是纳滤膜在较低压力下仍具有较高脱盐性能的重要原因。 2、对不同价态的离职截留效果不同 对二价和高价离子的截留率明显高于单价离子。对阴离子的截留率按下列顺序递增:NO3-、CI-、OH-、SO42-、CO32-;对阳离子的截留率按下列顺序递增:H+、Na+、K+、Mg2+、Ca2+、Cu2+。

纳滤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纳滤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摘要:纳滤是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文章综述了纳滤膜的特性,分离机理,影响纳滤膜分离特性的因素及其在水处理、制药业、食品及染料等行业过程中的应用,并对其更广泛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纳滤; 纳滤膜; 膜分离; 应用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纳滤(NF)与反渗透和超滤一样均属于压力驱动的膜分离过程。它通过膜的渗透作用,借助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的推动,对两组分或多组分混合气体或液体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纳滤膜在分离过程中表现以下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因为纳滤膜表面分离层由聚电解质所构成,对离子有静电相互作用,所以对无机盐有一定的截留率; 2000,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1]。纳滤膜的表另一个是其截留分子量为200 ~ 层孔径处于纳米级范围,在渗透过程中截留率大于90%的最小分子约为1nm,因而称为纳滤[2]。 1.纳滤膜的分离机理 纳滤膜分离机理的研究自纳滤膜产生以来一直是热点问题。尽管纳滤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迁移机理还没能确切地弄清楚。传统理论认为纳滤膜传质机理与反渗透膜相似,是通过溶解扩散传递。随着对纳滤膜应用和研究的深入,发现这种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纳滤膜在分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就目前提出的纳滤膜机理来看,表述膜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数学模型有电荷模型、道南-立体细孔模型、静电位阻模型。 电荷模型根据对膜内电荷及电势分布情形的不同假设,分为空间电荷模型(the SpaceCharge Model)和固定电荷模型(the Fixed-Charge Model)。空间电荷模型[3]最早由Osterle 等提出,该模型的基本方程由Poisson-Boltzmann 方程、Nernst-P1anck 方程和Navier-Stokes 方程等来描述。运用空间电荷模型,不仅可以描述诸如膜的浓差电位、流动电位、表面Zeta 电位和膜内离子电导率、电气粘度等动电现象,还可以表示荷电膜内电解质离子的传递情形。固定电荷模型[4]最早由Teorell、Meyer 和Sievers 提出,因而通常又被人们称为 Teorell-Meyer-Sievers(TMS)模型。固定电荷模型假设膜为一个凝胶相,其电荷分布均匀、贡献相同;离子浓度和电位在传递方向具有一定梯度;主要描述膜浓差电位、溶剂和电解质在膜内渗透速率及其截留性。 道南-立体细孔模型[1, 5](Donnan-steric Pore Model)建立在Nernst-planck 扩展方程基础上,用于表征两组分及三组分的电解质溶液的传递现象,假定膜是由均相同质,电荷均布的细孔构成,分离离子时,离子与膜面电荷之间存在静电

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将电子信息技术更大范围的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标签: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管理 一、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从目前企业发展情况开看,一部分企业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每一个企业不论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面都需要对自己的发展现状有足够明确的认识,制定准确具体的管理制度,再针对这些制度将其与电子信息技术联系起来,对某些方面的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2、企业领导人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 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遵循传统发展模式的企业领导人不能及时对信息化技术进行了解,跟不上企业发展向信息化生产转型的步伐,仍然在传统生产背景下对企业进行领导规划,所以对在企业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的表现有不关注企业硬件设施的更新检查工作,导致电子信息技术不能真正应用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3、对信息化的认知不够准确全面 信息化技术依赖于计算机,要实行企业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在企业中配备相应的計算机设备,数量足够多且能够带动企业信息化发展项目,可是有的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设备的重要性,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但是对于电子信息化认识不够准确全面,不能实现对这些机械设备的全面合理利用,无形中便增加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难度。所以要想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之外,还要对这些设备及计算机信息化有一定了解,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设备,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技术人员空缺 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是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缺口。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对于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这些设施进行操作,那么有再多再好的设施也只能放作摆设而不能真正的应用到信息化建设当中。而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只重视计算机设配的配备工作而不重视对相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载体,如符号、声音、文字、图形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技术,如遥感技术、遥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各种显示终端技术等。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从微电子技术看,自从1948年晶体管被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实现了平均每18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器件数翻一番,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这就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信息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

高,而价格不断下降的奇迹。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看,从19世纪上半叶莫尔斯发明电报至20世纪下半叶初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的诞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卫星通信、称动通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开拓了通信手段,进一步扩展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庞大的、高电能耗的计算机问世以后,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计算功能发展成能处理数字、语言、图象等多种信息,其应用的领域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从网络技术看,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然而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因特网的真正起点是1986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则是在进入商业应用的1991年,从此因特网的发展迅速膨胀,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从因特网传真到因特网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且带动了同因特网有关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信息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特网的兴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

探索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探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索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四川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皆有,本单元知识点较多,计划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共享单车的应用,畅想大数据生活大讨论;第二课时在同学们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学习信息技术的四大主要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本课我准备以古今对比讲发展,实际生活实例讲应用,利用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感受信息技术在今天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与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介绍。很多学生会把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混淆概念,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并且,信息技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涵盖各个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应结合教材,多利用实例介绍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从各个维度上理解这个概念,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发展引出应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2)了解信息技术过去的发展 (4)了解信息技术今天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以古今信息技术的对比讲发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讲应用,让学生分组合作,积极发言,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提高协作能力; (3)通过课后小练习,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知识,的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还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就是还有能够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发展 1 信息技术的含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是目前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发展最为广泛和影响深远的技术,我们人类也在逐渐的进入到信息社会。 1.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下的关于一切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发送、信息的接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使我们人类对于了解自然世界的一种抽象或者数字化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的东西,但是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我们写在纸上或者在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表现出来,让我们通过这些数据来更详细的了解事物的具体信息。通过我们的的指令或者描述的概念来展现出的一种形式。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基础技术、

信息的处理技术和信息的应用技术、信息的安全技术等。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在我们人类最开始的时期,人类语言的产生就是信息产生的最开始时期。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信息的交流,来促进情感的表达,语言信息促进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的进行发展,人类通过语言信息提高了人类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随着人类对生活不断的创造和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就出现了在我们小学历史课本上所知道的象形文字和印刷术,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发展加以迅速,推动了我们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进步; (3)人类发明的第一台电报机、发明的第一部电话、无线电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发明和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彻底的向信息化社会发展。通过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电视、广播、电报、传真和卫星、微波通信等技术的发明,快速的推动了我们人类趋于信息化社会的的发展; (4)电脑的发明使信息技术趋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 (5)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引用电脑在军事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开发出了第一个军事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

纳滤装置分离技术原理及应用范围阐述

纳滤膜装置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纳滤装置的膜组器于80年代中期商品化。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衍化而来,如CA、CTA 膜、芳族聚酰胺复合膜和磺化聚醚砜膜等。但与反渗透相比,纳滤装置的操作压力更低,因此纳滤设备又被称作低压反渗透或疏松反渗透。 一、世韩纳滤膜产品技术介绍 世韩纳滤膜孔径介于超滤膜和反渗透膜之间,并对无机盐有一定的截留率,对有机物截留分子量从100~1000道尔顿不等,由于其分离物质在 1纳米左右而得名。纳滤膜的主要特点是对二价离子、功能性糖类、小分子色素、多肽等物质的截留性能高于98%,而对于一些单价离子、小分子酸碱、醇等有30—80%的透过性能,常被应用于溶质的分级、溶液中低分子物质的洗脱和离子组份的调整、溶剂体系浓缩等物质的分离、精制、浓缩工艺过程中。 二、纳滤膜分离装置特点: 纳滤膜分离装置通过选用不同规格卷式膜芯,可实现超滤和纳滤和反渗透操作。装置应用于生物发酵、生物制药、食品等行业,主要用于物料液(发酵液,提取液等)中有效成份的分离、浓缩、脱盐,纯化等。 1、系统动力装置选用进口品牌物料专用高压泵,压力输送平稳,噪音小; 2、膜芯选用欧美进口抗污染物料专用膜芯,具有抗污染,精度高,寿命长等特性; 3、设备装置按客户要求量身定做; 4、压力及流量、温度等仪表配置齐全,数据真实可靠, 可为大规模生产系统的设计直接提供放大依据。 三、主要应用领域: 生化制药(抗生素树脂解析液的脱盐浓缩,维生素浓缩); 染料(脱盐浓缩,取代盐析、酸析); 氨基酸等有机酸(脱色除杂、浓缩、脱盐); 食品(低聚糖、淀粉糖分离纯化,脱盐); 水处理(印染废水处理,中水回用); 酸、碱回收(制药行业洗柱酸、碱废液,化纤行业废酸、碱)。 纳滤装置与超滤装置或反渗透设备相比,纳滤过程对单价离子和分子量低于200的有机物截留较差,而对二价或多价离子及分子量介于200~500之间的有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

复习:完成下列填空题:(提问、回答) 一、关于多媒体的数字化: 1、录制一段时长1分钟、双声道、16位量化位数、44.1kHz采样频率的不压缩的音频数据是: A、10.1MB B、80.8MB C、17.2KB D、344.5KB 2、根据下图所示,有一个声音文件“第4讲附件录音.wav ”,每秒(ps)播放176kb(这里的k 仍旧表示千的意思,kb=1000b),那么播放23.40秒,需要多少存储空间(KB)? 176kb*23.40; 3、一幅1024×768像素的黑白(位图)图象理论上需多少存储空间? A、1.5MB B、120KB C、96KB D、1.2MB (1) 4、一幅1024×768像素、256色的(位图)图象理论上需多少存储空间? (提示:28=256,) 二、分析下面的数制题: 1、十六进制数4FH转换成二进制数是 (A)(1001111)2 (B)(1011011)2 (C)(1010111)2 (D)(1011110)2 2、、若要分别表示一年的月份,用二进制数来表示则最少需要 【A】 1位【B】 2位【C】 3位【D】 4位 3、十进制数121转换成二进制数是______。 A、1111001 B、111001 C、1001111 D、100111 基本方法1:121反复除2求余数; 方法2:倒过来,把4个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看哪一个是121? 方法3:倒过来,把4个二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为: 79H 39H 4FH 27H 十六进制数的幂展开计算结果就是十进制数:79H=7*161+9*160=121 方法4:7个1=(1111111)2=127,111=110 =6,127-6=121 三、其它概念: 1、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 存储容量最小单位是“位”(b it),存一个:0或1 存储容量基本单位是字节B:1B=8b it ( B:Byte, 字节;存放一个字符,如:数字、字母、符号。) (2个字节存放一个汉字)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 摘要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仍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其未来的发展情况非常值得期待。为此,本文主要论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发展的方向,希望能够为该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应用 目前阶段,人们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已经非常高,小到普通百姓日常的网络应用,达到国家层面的信息统计和分析,都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给世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为了让这项技术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应用,笔者以自身高中生的视角,阐述计算机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情况,希望可以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帮助。 1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强大,其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仍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仍在不断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计算机信息技术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需要提升自身的各项性能,例如提升自身的安全性能、数据传输性能等,保障用户的信息不被泄露,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安全操作水平,避免病毒入侵,要通过防火墙和系统建设提升病毒防御能力,还要降低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的难度,要使得其运行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此外,计算机信息技术还需要提升网络结构设计能力,要提升网络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到合理划分,相关设计人员需要让计算机信息技术形成不同的结构层次,要形成相应的规范,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性能,笔者通过学习得知,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因此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降低。同时,在优化处理器系统环节,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提升系统的运行能力,提高其运行的效率。 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许多环节中都有应用,其为各个环节都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作用,笔者认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较为明显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多的帮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信息技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习了解。 ②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找有关课程资源。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本课及运用“百度搜索”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列举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展示自己,体验成功,提高他们的信息展示的能力。同时通过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以及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 三、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广西教育出版社的桂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列举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个人经验以及利用互联网搜索有关资料,来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教师需要铺设好思维阶梯,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学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有用信息;学会搜集和展示信息; ②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能力和信息展示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 ③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20年中期到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电话、电报、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因特网等汇成了现代技术发展的核心与主流,他们的本质都是人类信息器官的延伸,都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可分为: 1、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功能相当于人脑的思维功能, 是信息技术群的核心。从公元前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到17 世纪初欧洲人发明的计算尺,在漫长的岁月里,信息处理主要是靠人脑的筹算并辅之以简单的计算工具。这种人工信息处理方式虽然十分简便,但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2、现代信息表述技术 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随之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信息表述技术。计算机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工具, 其指令与被处理的数据都是采用二进制数字系统。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数,因此处理的所有数、字母、符号等均要用二进制编码表示。3、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是社会的“大脑”,那么通信技术就是现代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这里提到的通信技术应当广义地理解为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现代信息存贮技术 可以预见, 在本世纪中叶之前, 现代信息技术仍将保持它在全球高技术中的先导地位, 在向着它的顶峰攀登的同时, 持续不断地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科学技术领域, 包括生物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进程, 同时, 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 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正处于人类科学技术的更大变革的前夜, 信息化核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不仅值得科学家们高度关注, 更值得所有人类高度重视。如今,西方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领先中国,并且差距还比较大,国外信息化发展有着许多亮点,如电子信息材料整体稳步向前, 环保节能材料领域发展令人瞩目……展望未来,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1)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2)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3)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过去生产一台模拟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模拟电路每一个单独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设计单独调测。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4)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拥有同样的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手段。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

前言 量子信息技术以微观粒子系统为操控对象,借助其中的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效应等独特物理现象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传输,能够在提升运算处理速度、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测量精度和灵敏度等方面带来原理性优势和突破经典技术瓶颈。量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和产业升级的关注焦点之一,在未来国家科技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国防和经济建设等领域,将产生基础共性乃至颠覆性重大影响。 近年来,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和拓宽项目布局。三大领域的技术创新活跃,专利与论文增长较为迅速,重要研究成果和舆论热点层出不穷。我国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具备良好的实践基础,加大支持力度,突破瓶颈障碍,聚力加快发展,有望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领跑。

一、量子信息技术总体发展态势 (1) (一)量子信息技术成为未来科技发展关注焦点之一 (1) (二)各国加大量子信息领域的支持投入和布局推动 (2) (三)量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研究受到重视并加速发展 (4) (四)量子信息技术创新活跃,论文和专利增长迅速 (6) 二、量子计算领域研究与应用进展 (11) (一)物理平台探索发展迅速,技术路线仍未收敛 (11) (二)“量子优越性”突破里程碑,实用化尚有距离 (12) (三)量子计算云平台成为热点,发展方兴未艾 (14) (四)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生态链不断壮大 (16) (五)应用探索持续深入,“杀手级应用”或可期待 (19) 三、量子通信领域研究与应用进展 (20) (一)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和样机研制取得新成果 (20) (二)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演进关注提升实用化水平 (23) (三)量子保密通信应用探索和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25) (四)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现实安全性成为讨论热点 (27) (五)量子保密通信规模化应用与产业化仍需探索 (29) 四、量子测量领域研究与应用进展 (32) (一)量子测量突破经典测量极限,应用领域广泛 (32) (二)自旋量子位测量有望实现芯片化和集成应用 (36) (三)量子纠缠测量处于前沿研究,实用尚有距离 (37) (四)超高精度量子时钟同步有望助力未来通信网 (38) (五)量子测量产业初步发展,仍需多方助力合作 (40) 五、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 (42) (一)理论与关键技术待突破,领域发展前景各异 (42) (二)我国具备良好的实践基础,机遇和挑战并存 (45)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 陆以勤(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 本专题从七个方面介绍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第一个是微电子与光电子,第二个是现代通信技术,第三个是遥感技术,第四是智能技术,第五是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第六是消费类电子技术,第七是信息安全技术。 一、微电子与光电子 在讲这个之前,我想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在同一个领域都取得诺贝尔奖的一个科学家,能不能说出来?不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只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奖;也不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在化学和物理,不是同一个领域,她拿了两次诺贝尔奖。这个科学家叫巴丁,他是晶体管的发明人,因为他和肖克莱、布拉顿三个人一起发明了晶体管,1946年他们开展了这个研究,1947年观察到了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1972年因为他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发明了超导,所以第二次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他曾经开玩笑说他每次都得了三分之一,得了两次才拿到三分之二,他还必须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再合作一次,再拿一次,才能拿到整个诺贝尔奖。 我们言归正传,微电子学是什么?它是电子学的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的技术,包括我们刚才说的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的工艺和测试等。在信息社会,我们要求高集成度、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那如何研究出这种器件就是微电子学研究的内容。我们以一个它的发展线路来看一下,我刚才谈到巴丁和另外两个科学家,一个是肖克莱,他提出了著名的PN结理论,另外一个科学家叫布拉顿,他们三个于1946年1月在贝尔实验室成立了半导体研究小组,经过差不多两年,他们观察到了具有放大作用的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晶体管是分离电路,还不能满足我们体积小、低功耗的要求,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集成电路。从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已经有50年了,1952年英国科学家G.W.A. Dummer第一次提出了集成电路的设想,1958年以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科学家基尔比(Clair Kilby)为首的研究小组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集成电路发展了五十年,它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我们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摩尔(Gordon Moore)是Intel公司的创始人,他提出这个定律的时候是1965年,那时候他还不是在Intel,而是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做实验室主任,他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写了一篇报告,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摩尔定律说的是芯片上的晶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两年,就是24个月翻一番,到现在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 我们前面说的是微电子技术,下面我们就再说一下光电子技术,为什么把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放在一起谈?光电看起来好像不相干,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他们是有密

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具体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具体应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我国人民群众日常生产各种信息技术得到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起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在本文中详细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在日后相关工作人员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起到一定借鉴性作用。 标签: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具体应用 一.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具体应用的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当中,每一天都会产生数量众多的信息数据,计算机信息技术逐渐在我国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企业生产、事业单位管理等领域中都会使用到信息技术。以此为基础可以了解到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实际上是十分广阔的,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一项重要内容。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优势十分明显。在构建起网络的背景之下,信息技术在传输过程中展现出十分明显的优势。信息技术安全衍生出信息开发及设计,在此背景之下出现一个全新的汗液,在本文当中详细分析未来一段时间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集体具体应用,希望可以在日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可以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也就可以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1办公自动化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自动化办公领域中,使用到的是视频信息处理技术,这一技术指代的是,对视频格式的文件进行压缩或者解压处理,视频对话技术在视频会议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其实就是视频信息压缩及解压处理,为视频会议的顺利开展做出保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其未来发展方向是无线食品信息技术,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当中办公自动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视频信息处理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交流沟通频率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先进的交流沟通平台。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速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网络信息通讯技术在办公领域中发挥出的作用也越发重要起来。相较于以往一段时间来说,办公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办公人员在办公的过程当中,一般都是会使用到计算机及网络,因此也将以往办公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除掉,只有是有网络和计算机的情况下,就可以在任意时间及地点办公,办公环境自然也就会显得更为灵活一些,企业可以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应用锥优势,促使办公逐渐向着无线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2交通领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现阶段我国实际上处于一个交通行业迅猛发展的事情当中,计算机信息技术

纳滤技术简介

纳滤技术简介 【浏览次数】1832 【供稿】qinjuan 【中文关键词】纳滤技术反渗透截留率 【摘要】纳滤技术是从反渗透技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一般认为,纳滤膜存在着纳米级的细孔,且截留率大于95%的最小分子约为1mm,所以近几年来这种膜分离技术被命名为:Nanofiltration,简称:NF,中文译为:纳滤。 【全部正文】什么是纳滤? 纳滤技术是从反渗透技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一般认为,纳滤膜存在着纳米级的细孔,且截留率大于95%的最小分子约为1mm,所以近几年来这种膜分离技术被命名为:Nanofiltration,简称:NF,中文译为:纳滤。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纳滤膜被称为超低压反渗透膜(LPRO:Low Pressure Reverse Osmosis),或称选择性反渗透膜或松散反渗透膜(Loose RO:Loose Reverse Osmosis)。日本学者大谷敏郎曾对纳滤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具体的定义:操作压力≤1.50mPa,截留分子量200~1000,NaCl的截留率≤90%的膜可以认为是纳滤膜。现在,纳滤技术已经从反渗透技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介于超滤和反渗透技术之间的独立的分离技术,己经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超纯水制造、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成为膜分离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纳滤技术原理 a.溶解--扩散原理:渗透物溶解在膜中,并沿着它的推动力梯度扩散传递,在膜的表面形成物相之间的化学平衡,传递的形式是:能量=浓度o淌度o推动力,使得一种物质通过膜的时候必须克服渗透压力。 b.电效应:纳滤膜与电解质离子间形成静电作用,电解质盐离子的电荷强度不同,造成膜对离子的截留率有差异,在含有不同价态离子的多元体系中,由于道南(DONNAN)效应,使得膜对不同离子的选择性不一样,不同的离子通过膜的比例也不相同。 纳滤技术特点 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技术,纳滤膜在其分离应用中表现出下列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其截留分子量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为150~2000; 二是纳滤膜对无机盐有一定的截留率,因为它的表面分离层是由聚电解质所构成,对离子有静电相互作用。 三是超低压大通量,即在超低压下(0.1Mpa)仍能工作,并有较大的通量。 纳滤膜分离过程无任何化学反应,无需加热,无相转变,不会破坏生物活性,不会改变风味、香味,因而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饮用水的制备和食品、医药、生物工程、污染治理等行业中的各种分离和浓缩提纯过程。

浅谈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2-03-09T10:18:14.87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张蕾[导读] 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改造传统的各个行业,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共识。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053000)张蕾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也是理论界学者探讨的热点。在这空前的技术发展进程中,电子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渗透力和亲和力,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改造传统的各个行业,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共识。 1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 1.1 居民生活信息化。以前,人们接触网络一般是在自己的工作单位,现在,下班后在家中可以在网上冲浪已经是生活“必需品”了。鉴于此种需求,房产开发商已经提出了智能小区建设的规划,为小区住户提供高质量的宽带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向用户提供一个实用的网络平台。在智能小区中,居民可以利用此平台实现网上购物、视频在线、远程通讯、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电子商务、居家办公、异地间的资源共享等,真正地将居民日常生活所关心的工作学习、家庭保健、家庭娱乐等问题廉价、快速地信息化解决。 1.2 教育信息化。当今,有两种力量决定着时代的命运,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就促成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其出现具有着极强的时代必然性。第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入口;第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互联网起源与教育,当年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四台计算机的数据交换引发了如今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如今,学校对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新的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推行,全社会广泛开展的信息教育,加上计算机和网络的高度普及应用势必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1.3 日常设备信息化。随着人们对生活信息化的渴求,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都或多或少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如冰箱的恒温控制系统、彩电的数字网络功能等等。而日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汽车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日常设备中应用发挥到了极点。 汽车工程界专家指出:电子技术的发展已使汽车产品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汽车电子系统由各个电子控制单元(ECU)组成,可以独立操控,同时又能协调到整体运行的最佳状态。举一个安全驾驶方面的例子,出于平稳、安全驾驶的需要,对四个轮子的操控,除了应用大量压力传感器并普遍安装了刹车防抱死装置(ABS)外,许多轿车,包括国产车,已增设了电子动力分配系统(EBD)。ABS+EBD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雨雪天气驾驶时的稳定性。 2 光电技术的发展 光电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技术包括光电检测技术、光电电子技术、光电显示技术、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等等。光电技术涉及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等多种学科领域。这样就催生了软性显示器,软性显示器不但画面精细清晰,色彩炫丽明亮,3D显示以假乱真,还具备像传统的纸一样能弯能折的特性,不用时可以折起放进口袋,需要时如纸一般展开就可以使用于各种场合,让人们的生活工作更快捷轻松。在现今全球能源短缺的情况下,节约能源是我们所面临的大问题,LED 作为一种绿色光源产品,不仅节能、环保、多变换,还具有寿命长、高新尖等特点。近几年随着LED 技术更加成熟,其技术已越来越多的用于工业、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比如LED路灯、LED 电视等。随着现代材料设计、先进制备加工技术的发展,在纳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新一代光电信息新材料,将不断推动光电技术的快步发展,我们将会拥有更加环保与多彩的生活。 3 网络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网络主要是指通信网络,例如电话交换网,电报传真网,移动通信网,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数字数据网等,计算机网络指的是互联网。20 世纪50 到70 年代,中容量微波、载波传输体系、自动交换和卫星通信的应用,实现了全球自动电话交换通信网络;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到现在,实现了数据通信网络、分组交换系统、光传输系统等等,此时是人类历史上网络最快速发展的时期,因特网的发展开创了极大的网络多媒体应用时代,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在人们的认知模式。“不懂,上百度啊。”等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得不提到物联网。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时代,冬天在海口暖暖的海边只要有个念头,立刻就能知道冰天雪地的哈尔滨的即时气温是多少。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物联网产业关乎绝大多数的产业群,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前年上海开幕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指出: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已被许多国家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涉及了信息的产业、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包括了光电技术,网络技术,集成电路等各个领域。21 世纪是信息的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正成为和将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的的发展将更加快速,空间将更为广阔。

纳滤膜分离技术综述

学校代码:__11059__ 学号:1302021005 Hefei University 下游处理技术 XIAYOUC HULIJIS HU 论文题目:纳滤膜分离技术综述 学位类别:本科 学科专业:生物技术 作者姓名:方婷 导师姓名:于宙 完成时间:2016.5.11

纳滤膜分离技术综述 摘要: 纳滤技术是一种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新型分离技术,本文介绍了纳滤膜的特性及其独特的分离特点,高分子纳滤膜的几种主要制备方法的制备原理、制备要点,综述了纳滤膜的特点,包括纳米级孔径,膜体带有电性基团,操作压力低,对二价和高价离子的截留率极高。介绍了纳滤膜在食品中以及水处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膜分离;纳滤膜;分离机理;水处理;食品应用 纳滤膜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代末是介于超滤膜和反渗透膜之间的压力驱动膜,曾被称为低压反渗透膜、疏松反渗透膜等,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新型膜分离技术。纳滤膜在应用中具有两个显著特点:(1)物理截留或截留筛分效果。能截留相对分子质量200~2000,分子大小约为1nm的溶解组分;(2)荷电性。对无机盐有一定的截留率其中对单价离子的截留率较低,对二价及多价离子的截留率则较高[1] 。 一、纳滤膜分离简介 1、纳滤膜定义 纳滤膜早期称为“低压疏松型反渗透膜”,是80年代初继典型的反渗透复合膜之后开发出来的[2]。其准确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这里暂表达如下:孔径范围介于1~5nm,操作压力小于1.5MPa,截留分子量界限200~1000Dalton。对二价及多价离子有很高的去除率,达90%以上,对单价离子的截留率小于80%。纳滤膜的一个很大特征是膜本体带有电荷,这是它在很低压力下仍具有较高脱盐性能且截留分子量为数百的膜也可脱除无机盐的重要原因[3]。 2、纳滤膜的特点 2.1 不同价态离子截留效果不同。对单价离子的截留率低,对二价和多价离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