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专业多选题

针灸学专业多选题
针灸学专业多选题

针灸学专业多选题(四十一)D型题

1.公元6世纪,吴人知聪携带到日本的著作是

A.《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明堂图》

D.《针经》

E.《十四经发挥》

2.下列各组经脉,按流注次序正确的是

A.肝、胆、三焦

B.胆、肝、肺

C.肾、肺、大肠

D.肾、脾、心包

E.大肠、胃、脾

3.奇经八脉中的冲脉又称作

A.血海

B.气海

C.阴脉之海

D.阳脉之海

E.十二经之海

4.分布于前发际上4寸的穴位有

A.正营

B.承灵

C.承光

D.前顶

E.通天

5.位于腕横纹上2寸的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属特定

A. 郄穴

B.原穴

C.八会穴

D.络穴

E.八脉交会穴

6.外关穴

A.为原穴

B.为八会穴

C.为八脉交会穴

D.为郄穴

E.通于阳维脉

7.与手太阳经脉联系的脏器有

A.肺

B.胃

C.心

D.脾

E.肝

8.属于督脉的穴位是

A.印堂

B.百会

C.腰奇

D.脑户

E.脑空

9.疾徐补泻的操作方法为

A.疾速进针,徐徐出针为补

B.疾速进针,徐徐出针为泻

C.徐徐进针,疾速出针为补

D.徐徐进针,疾速出针为泻

E.徐徐进针,徐徐出针为补;疾速进针,疾速出针为泻

10.隔姜灸的作用主要为

A.温胃止呕

B.解毒杀虫

c.散寒止痛

D.回阳救逆

E.温阳补肾

11.关于皮肤针轻刺。正确的是

A.适用于一般部位及一般患者

B.适用于病属实证,新病者

c.用力稍小,皮肤仅现潮红,充血

D.适用于老弱,妇女患者

E.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

12.风池是下列经脉交会穴的是

A.阳维脉

B.阴维脉

c.阳跷脉

D.足少阳胆经

E.手少阳三焦经

13.不论何种头痛均可选取

A.百会

B.太阳

C.风池

D.列缺

E.足三里

14.以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口呙斜,而无意识障为主症者,属A.中风

B.中脏腑

C.中经络

D.真中风

E.中风先兆

15.针灸治疗脾虚子宫脱垂当取

A.脾俞、气海

B.气海、中脘、血海

C.子宫、足三里、三阴交

D.合谷、三阴交、脾俞

E.百会、气海、维道

16.针刺治疗急惊风醒脑开窍可用

A.水沟

B.涌泉

C.合谷

D.印堂

E.神门

17.乳痈证为火毒甚者针刺治疗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

A.大敦

B.太白

C.太溪

D.太冲

E.厉兑

18.漏肩风的基本治则是

A.针灸并用

B.只针不灸

C.只灸不针

D.泻法

E.平补平泻

19.脱肛兼见肾气不足者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

A.脾俞

B.肺俞

C.肾俞

D.阳陵泉

E.三阴交

20.神经性皮炎兼见血虚者,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A.肝俞

B.太冲

C.风门

D.足三里

E.三阴交

X型艨

1.下列著作之中,具有对我国针灸医学总结意义的著作是A.《内经》

B.《难经》

C.《针久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针灸大全》

2.气街的主要部位在

A.头

B.胸

C.腹

D.胫

E.脑

3.下列经脉名称中正确的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厥阴心经

E.足太阴脾经

4.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是

A.横向的

B.纵行的

C.可深人体腔

D.与脏腑直接联系

E.左右对称

5.经别在经络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

A.加强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

B.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C.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D.加强了经脉的体表联系

E.加强经脉所属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6.在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络属关系的是

A.十二经别

B.十二皮部

C.十二经筋

D.十五络脉

E.奇经八脉

7.腧穴分布类包括

A.经穴

B.奇穴

C.阿是穴

D.特定穴

E.五腧穴

8.阿是穴的特点是

A.无固定名称

B.无固定位置

C.无一定数目

D. 以压痛点为穴

E.以阳性反应点为穴

9.下列属于特定穴的有

A.阿是穴

B.五腧穴

C.八脉交会穴

D.郄穴

E.下合穴

10.太渊的特点是

A.肺经原穴

B.肺经腧穴

C.肺经络穴

D.主治无脉症

E.八会穴之脉会

11.属于足太阴经脉的穴位有

A.血海

B.梁丘

C.梁门

D.大包

E.商丘

12.平第2腰椎棘突下的穴位是

A.志室

B.气海俞

C.肾俞

D.命门

E.腰阳关

13.下列各穴中,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是

A.陷谷

B.京骨

C.束骨

D.横骨

E.足通谷

14.足少肾经除属肾络膀胱外,还与哪些脏腑相关联的有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为

A.下出腋下,下循臂内后廉

B.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C.人肘中,下臂,行两筋间,入掌中

D.循中指,出其端

E.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

16.与足太阴经脉联系的脏器有

A.肝

B.心

C.脾

D.肺

E.胃

17.百会穴的定位正确的是

A.后发际正中直上5寸

B.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C.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D.前发际正中直上7寸

E.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18.冲脉与下列经脉交会的是

A.任脉

B.督脉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肾经

E.手阳明大肠经

19.阴维脉的主要病症有

A.心痛

B.发热

C.胃痛

D.抑郁症

E.胸腹痛

20.水沟穴的主治证包括

A.遗精

B.鼻塞

C.闪挫腰痛

D.癔病、急慢惊风

E.晕厥、中风、中暑

21.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有

A.腧穴特异性

B.施术手法

C.施术时间

D.机体的机能状态

E.针具的粗细,长短

22.一般来说,施灸时应该

A.腹部忌灸

B.大血管部位忌瘢痕灸

c.颜面部不宜化脓灸

D.阴虚发热者不宜灸

E.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瘢痕灸23.直接与头部有联系的经脉有

A.足厥阴经

B.足阳明经

c.足太阳经

D.手阳明经

E.手太阳经

24.下列分布在三角窝中的穴位有

A.尿道

B.神门

c.交感

D.盆腔

E.内生殖器

25.在针灸临床上补虚泻实原则的含义为A.虚则补之

B.实则泻之

C.宛陈则除之

D.陷下则灸之

E.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6.面痛的上颌、下颌部痛.主要属

A.足阳明病症

B.足太阳病症

C.足少阳病症

D.手阳明病症

E.手太阳病症

27.外邪内侵所致的漏肩风应选取的

A.肩井、肩贞

B.合谷、曲池

c.合谷、风池

D.阿是穴

E.肩髑、肩髑、肩贞

28.中风中脏腑脱证的主穴和配穴为

A.人中

B.内关

C.关元

D.气海

E.神阙

29.湿热袭络型痿证针灸治疗可选的穴位有A.大椎

B.胸夹脊

c.腰阳关

D.腰夹脊

E.阴陵泉

30.针灸治疗不寐以哪些经穴,特定穴为主

A.督脉穴

B.八会穴

c.八脉交会穴

D.手少阴经穴

E.手厥阴经穴

31.针灸治疗心悸的主穴是

A.郄门

B.神门

C.内关

D.巨阙

E.厥阴穴

32.针灸治疗疟疾应取的主穴为

A.大椎

B.内关

C.后溪

D.间使

E.公孙

33.针灸治疗腹痛应取主穴为

A.中脘

B.天枢

C.太冲

D.三阴交

E.足三里

34.症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治疗的处方应为

A.水分、关元

B.肾俞、命门

C.阴陵泉、上巨虚

D.足三里、公孙

E.神阙、天枢

35.患者小便淋漓不爽,排出无力,甚则点滴不通,气短纳差,大便不坚,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选取的穴位是

A.三焦俞

B.太溪、复溜

C.气海、足三里

D.脾俞、肾俞

E.秩边、关元

36.针灸治疗肝气郁结月经先后无定期正确的有

A.疏肝理气

B.针刺用泻法

C.针刺用补法

D.以中脘、三阴交、肝俞为主穴

E.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37.针灸治疗虚证崩漏应

A.针刺用补法

B.可施用灸法

C.针刺用泻法

D.调补冲任、益气固经

E.选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38.耳针治疗少乳可选用

A.胸

B.神门

C.皮质下

D.肝、脾

E.内分泌、交感

39.针灸治疗虚证不孕的穴方为

A.子宫

B.三阴交

C.阴廉

D.肾俞、归来

E.关元气海

40.针刺治疗小儿疳证的基本穴方为

A.百会

B.四缝

C.中脘

D.大椎

E.足三里

41.用头针治疗小儿脑瘫可选用

A.颞后线

B.枕下旁线

C.顶颞前斜线

D.额中线、顶中线

E.顶旁1线,顶旁2线

42.蛇串疮证为脾经湿热者可在主方的基础上加

A.行间

B.隐白

C.太冲

D.血海

E.内庭

43.治疗目赤肿痛的主穴为

A.合谷

B.风池

C.太阳

D.太冲

E.睛明

44.治疗实证耳聋、耳鸣的主穴为

A.听会

B.侠溪

C.翳风

D.太溪

E.中渚

45.治疗牙痛的主穴为

A.合谷

B.颊车

C.下关

D.地仓

E.上关

答案

D型题

1.BC 2.BE 3.AE 4.BE 5.DE 6.CE 7.BC 8.BD 9.BC l0.AC l l.CD l2.AD l3.AC 14.AC 15.CE l6.AD l7.AE l8.AD l9.CE 20.DE

X型题

1.ACD 2.ABCD 3.ABCE 4.BCDE 5.ABCE 6.ABCDE 7.ABC 8.ABCDE 9.BCDE l0.ABDE

11.ADE l2.ACD l3.BCE l4.ABD l5.BCD 16.BCE l7.BCE l8.ABCD l9.ACDE 20.BCDE 21.ABCDE 22.BCDE 23.ABC 24.BDE 25.ABCDE 26.ADE 27.CDE 28.ABCDE

29.ABDE 30.ACD 31.ABCDE 32.ACD 33.ABCDE 34.BDE 35.ACDE 36.ABE

37.ABDE 38.ADE 39.ABDE 40.BCE 41.ABCDE 42.BDE 43.ABCDE 44.AD 45.ABC (四十二)D型题

1.十二经在四肢的大体分布规律是

A.阳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阴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C.阳经是: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阴经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阳经是: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2.记载356个腧穴的著作是

A.《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十四经发挥》

E.《针灸大成》

3.八脉交会穴是

A.十二以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

B.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

C.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

D.位于四肢腕踝关节上下

E. 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汇的八个腧穴

4.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穴和止穴分别为

A.睛明

B.承泣

C.至阴

D.侠溪

E.瞳子髎

5.下列穴位之中,属于足少阳胆经的是

A.颅息

B.率谷

C.角孙

D.翳风

E.悬厘

6.阳足乔脉的主要病症有

A.癃闭

B.腰痛

C.失眠

D.肢体筋脉出现阴缓阳急

E.肢体筋脉出现阳缓阴急

7.呼吸补泻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患者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患者呼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B.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补

C.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泻

D.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E.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8.医者手指消毒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用肥皂水洗刷干净

B.用75%酒精棉球认真涂擦

c.在75%的乙醇内浸泡30分钟

D.自来水冲洗干净即可

E.在1:1 000的戊二醛溶液内浸泡30分钟9.下列属于“虚则补其母”的五输穴选用原则的是A.肺经病选太渊

B.肺经病选尺泽

c.肺经病选少商

D.肺经病选太白

E.肺经病选阴谷

10.针灸治疗着痹可配用的穴位有

A.关元

B.肾俞

C.大椎

D.阴陵泉

E.足三里

11.中风中脏腑可选用的主穴有

A.水沟

B.内关

c.曲池

D.三阴交

E.足三里

12.脾虚带下的针灸穴主方为

A.脾俞、胃俞

B.中极、地机、次髎

c.关元、三阴交、隐白

D.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E.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

l3.阿是穴点刺出血适用于治疗的

A.气滞血瘀型B.痰浊上扰型

C.肝阳上亢型D.气血不足型

E.外感风邪型

14.针刺治疗急惊风的穴方为

A.水沟、印堂

B.合谷、太冲

C.足三里、太冲

D.足三里、三阴交

E.关元、气海

15.瘾疹湿邪较重者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

A.内关

B.天突

C.委中

D.阴陵泉

E.三阴交

16.治疗湿热型崩漏宜加灸

A.膻中

B.气海

C.阴陵泉

D.曲池

E.脾俞

17.乳癖兼见气滞痰凝者在基本加

A.内关

B.血海

c.太冲

D.太溪

E.三阴交

18.痔疮兼见便秘者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

A.支沟 B.脾俞

C.太冲

D.百会

E.大肠俞

19.神经性皮炎兼见肝郁化火者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

A.肝俞

B.太冲

C.风门

D.足三里

E.三阴交

20.斑秃兼见头晕者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

A.太冲

B.血海

C.内关

D.上星

E.足三里

X型题

1.唐朝太医署在针灸教学机构中已经没有

A.针生

B.针助教

C.针师

D.针工

E.针博士

2.下列经脉名称正确的是

A.足少阳胆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太阳三焦经

E.手少阴心经

3.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的总的规律是

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B.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C.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D.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E.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4.十四经的特点是

A.均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

B.均具有所属腧穴

C.与相关脏腑有相互络属关系

D.均有表里配合关系

E.均为纵向循行

5.下列有关于十二皮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居于人体的最外层

B.与经络气血相通

c.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D.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E.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

6.经络的作用有

A.联系脏腑

B.沟通内外

c.抗御病邪

D.保卫机体

E.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7.经外奇穴是指

A.未归入十四经系统

B.未归入十二经系统

C.有明确的位置

D.有一定的名称

E.十二经以外的穴位

8.以下概念正确的是

A.郄穴是经气深聚的部位

B.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C.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

D.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E.墓穴是脏腑之气会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9.丰隆穴具有以下哪些特性

A.孕妇禁针

B.足阳明络穴

C.治疗头痛、眩晕

D.治疗咳嗽痰多

E.位于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10.足太阳膀胱经体表循环行路线

A.起于目內眦,上额,交巅

B.从巅至耳上角

C.贯踹内,出外踝之后

D.贯胛,夹脊内,过髀枢

E.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11.承山穴主治

A.腰腿拘急疼痛

B.痔疾

C.便秘

D.头痛

E.癫痫

12.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共同主治

A.头项病

B.下肢病

C.脏腑病

D.神志病

E.背腰部病

13.足少阴肾经的循行线,下列正确的有A.出于然骨之下

B.贯脊属肾,络膀胱

C.循喉咙,夹舌本

D.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E.循外踝之后,别人跟中

14.属于胆经的腧穴是

A.完骨

B.头临泣

C.足临泣

D.头窍阴

E.足窍阴

15.属于阴经的络穴的是

A.列缺

B.偏历

C.通里

D.支正

E.公孙

16.属于任脉的穴位的是

A.廉泉

B.中脘

C.会阴

D.长强

E.水沟

17.下列有关任脉穴操作说法正确的有

A.神阙多用灸法

B.会阴直刺0.5~1寸,可灸

c.脐中到趾骨联合的腧穴可直刺1~1.5寸D.剑突下到脐的腧穴可直刺1~1.5寸

E.廉泉向舌根斜刺0.5~0.8寸

18.冲脉的主要病症有

A.不孕

B.眩晕

C.头痛

D.月经不调

E.气逆上冲

19.关元穴的主治证包括

A.中风脱证

B.月经不调、痛经

C.遗精

D.少腹疼痛

E.腹泻、痢疾

20.施灸的程序一般为

A.先上后下

B.先阳后阴

C.先小后大

D.先大后小

E.先少后多

21.下列穴位中禁止瘢痕灸的有

A.曲泽

B.下关

C.太渊

D.迎香

E.委中

22.下列病症不宜选用三棱针法的有

A.贫血

B.高热

C.痔疮

D.血管瘤

E.血小板减少症

23.治疗与脏腑组织有关疾患的刺激线宜选

A.颞后线

B.颞前线

C.额旁1线

D.额旁2线

E.额旁3线

24.分布在耳屏部的穴位有

A.外耳

B.外鼻

C.咽喉

D.肾上腺

E.皮质下

25.按经脉配穴方法主要有

A.上下配穴法

B.前后配穴法

C.本经配穴法

D.表里经配穴法

E.同名经配穴法

26.治疗落枕的主穴是

A.肩井

B.后溪

C.悬钟

D.阿是穴

E.外劳宫

27.下列有关针灸治疗漏肩风的说法真确的有

A.主穴用泻法

B.可加灸法

C.先刺远端配穴,做较长时间的手法

D.肩部穴位要求有强烈的针感

E.针刺远端穴行针后,鼓励患者运动肩关节28.治疗眩晕虚证的主穴方是

A.风池

B.肝俞

C.肾俞

D.百会

29.治疗痫病大发作的主穴有

A.内关

B.涌泉

C.后溪

D.风池

E.水沟

30.治疗郁证的主穴有

A.水沟

B.内关

C.神门

D.太冲

E.三阴交

31.针灸治疗外感咳嗽的主穴有

A.列缺

B.太渊

C.合谷

D.肺俞

E.三阴交

32.针灸治疗呕吐应取的主穴为

A.上腕

B.内关

C.胃俞

D.中脘

E.足三里

33.针灸治疗阴黄应取主穴是

A.脾俞、中脘

B.天枢、大肠俞

C.命门、气海

D.足三里、三阴交

E.阴陵泉、胆俞

34.治疗痢疾以哪些经穴为主

A.任脉

B.督脉

C.手阳明经

D.足太阴经

E.足阳明经

35.治疗遗精耳穴可选取

A.神门

B.皮质下

C.内分泌

D.生殖器

E.肾、心

36.针灸治疗气虚月经先期、量多正确的是

A.选用脾、胃经穴为主

B.针用补法,可加用灸法

C.选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D.关元、三阴交、血海、足三里、脾俞、隐白E.关元、归来、三阴交、血海、合谷、脾俞37.用耳针治疗崩漏可选用

A.皮质下

B.生殖器

D.内分泌

E.肾、肝、脾

38.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滞产可选用A.至阴髎

B.次

C.昆仑

D.地机

E.合谷、三阴交

39.针灸治疗遗尿的基本穴方为

A.中极

B.关元

C.阴陵泉

D.膀胱俞

E.三阴交

40.疳证兼食积者,应在基本穴方上配A.大横

B.腹结

C.璇玑

D.大包

E.下脘

41.针刺治疗小儿多动症的针穴主方为A.风池、太冲

B.中脘、足三里

C.百会、印堂

D.太溪、神门

E.合谷、太冲

42.湿热型疝气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A.中极

B.命门

C.归来

D.太冲

E.阴陵泉

43.治疗麦粒肿的主穴为

A.睛明

B.风池

C.合谷

D.太阳

E.鱼腰

44.治疗虚证耳聋、耳鸣的主穴为A.太溪

B.照海

C.听宫

D.中渚

针灸学重点(1)(1)(1)(1)

名词解释 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 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相关: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 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称“阳脉之海”; 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 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 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 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分为五腧穴、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作 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16.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肘 膝关节下)作用:①治疗本经病证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③治疗其络脉的病证④原络配穴法 17.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穴共 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18.背俞穴: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又称为“俞穴”。 (俞穴共12个。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阴病治阳。) 19.募穴: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穴共12个) 20.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21.八会穴: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22.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 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23.骨度折量定位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 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将设定的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10等分为一尺) 24.得气:又称“气至”“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 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重点提示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2.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3.下列选项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都不是 ()4. “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什么关系的高度概括?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根据五行相侮的规律,下列哪项可能会侮“金”?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7.阴阳在一定围的消长保持动态平衡称为? A.阴阳离决 B.阴平阳秘 C.阴阳对立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8.中医“五官”中什么“五行”属“火”?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9.中医总结“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下列“五行”相生关系错误的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 土生木 D.金生水 E.火生土 ()11.下列“五行”相克关系错误的是? A.木克土 B.火克水 C. 水克火 D.金克木 E.土克水 ()12.“后天之本”是指?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3.五脏中“五行”属“木”的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阳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1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A.阴邪 B.易伤阳气 C. 凝滞,主痛 D.收引 E.以上均是 ()19.以下情志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A.怒则气上 B.喜则气消 C. 思则气结 D.恐则气下 E.惊则气乱

针灸课程学习梳理与感悟

针灸课程学习梳理与感悟 08结合七年制默秀婷200811170031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针灸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剖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本书分绪言和上、中、下、附篇五部分内容。绪言主要介绍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针灸学的对外交流,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上篇针灸理论,主要论述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针灸技术,主要论述了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下篇针灸应用,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特定穴的运用,以及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参考资料,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等内容。 经络系统阐述了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状况,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联系脏腑以沟通内外,运行气血以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以保卫机体,调节了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了气血、协调了阴阳,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状态。同时,经络又是病候在人体的反应和病邪输注的通道: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亦可累及经脉,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反之,内脏病可影响经络。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由于经络循行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一、绪言部分。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1、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 b、手法练习 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6、行针手法。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7、得气。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之反应。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合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11、针刺注意事项。 四、灸法。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书中以详细介绍。 五、拔罐法。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六、其他针法。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二)一、经络总论。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针灸学 名词解释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阳维跷脉。 一源三歧: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血海:由于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乃头、胸、腹、胫。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该类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又简称“经穴”。 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末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是指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止于十二经脉四支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跷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穴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与背腰部的腧穴,简称“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主治脏之虚证。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主治腑之实证。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中兮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碗踝部上下。 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隔喉咙。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名“一夫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第三部分 .3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 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 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 3、落枕: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 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 4、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 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 5、腰痛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 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 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 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 痛痹:肾俞腰阳关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 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 7,坐骨神经痛 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 8.面瘫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 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

针灸学相关专业知识模拟1含答案

针灸学相关专业知识模拟1 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各项,不属于“诊法”的内容是 A.望舌 B.辨证 C.切脉 D.闻声 E.问诊 答案:B 2. 大便秘结,发热腹痛属于 A.热结肠道,热盛伤津 B.津液亏少,肠道失润 C.阴血不足,肠失濡润 D.气虚失运,传送无力 E.阳虚寒凝,气机滞塞 答案:A [解答]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便而艰涩不畅者,谓之便秘。如大便秘结,发热腹痛,多因热结肠道,热盛伤津;若大便秘结,口干咽燥,为津液亏少,肠道失润;如大便秘结,兼见面白脉细,是阴血不足,肠失濡润所致;若大便秘结,且乏力短气者,为气虚失运,传送无力;若大便秘结,尿清肢冷者,是阳虚寒凝,气机滞塞所致。 3. 大便时干时稀属于 A.脾气亏虚

B.肛门瘀血 C.肝郁脾虚 D.大肠湿热 E.肾虚命门火衰 答案:C [解答] 溏结不调即大便或干燥或稀溏无规律。其中,大便时干时稀者,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而致;若大便先于后稀,多属脾胃虚弱。 4. 厌恶食物,甚至视之恶心,恶闻食臭属于 A.不欲食 B.纳少 C.纳呆 D.呃逆 E.厌食 答案:E 5. 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属于 A.肝经郁热 B.肾阳不足,阳不化水 C.气虚失运,传送无力 D.脾虚中气下陷 E.脾胃虚寒 答案:A 6. 下列各项,不属于月经周期经常提前7天以上的病机是 A.气虚不能摄血

B.阳盛迫血妄行 C.阴虚而虚热内扰 D.肝郁、血瘀,血海不宁 E.湿热蕴结 答案:E 7. 瞪目直视属于 A.脏腑精气将绝 B.风热毒邪上攻 C.太阳经绝证 D.寒湿水饮内停 E.肝胆火炽 答案:A 8. 病人两目上视,不能转动或兼项强抽搐,角弓反张属于 A.脏腑精气将绝 B.风热毒邪上攻 C.肝风内动 D.寒湿水饮内停 E.肝胆湿热 答案:C 9. 四肢或某一肢体肌肉消瘦、萎缩,松软无力属于 A.气血亏虚 B.邪气壅盛 C.寒湿内侵

中医学基础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 A.心 B.肝 C.脾 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

学习针灸学感悟

2013-2014-1学期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 形成性考核评价表 课程学习梳理感悟:分 随着时针滴答摆动,我们的针灸课程也逐渐接近尾声。经过一学期的接触,我已与这门课程解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畏惧到后来的接受再到现如今的喜爱,不得不说感悟颇丰,现将我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一.学前认识 一提起中医,大家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不外乎是扎针和开方子。我们大一上学期学习的医古文、医学史和中基,它们都从理论层面把我们这些初探中医奥秘的孩子领进了门,但对于中医究竟是如何用来治病的,我们却知之甚少。 随着课程的日益增多,我们对中医的认识也逐渐从书本上转变到了日常生活中,学会了学以致用。针灸无疑就是这样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我们可能还要经历好几年临床的摸爬滚打才能开出自己的方子,因为药物之间的配伍、比例等并不是简简单单靠模仿前人就能行得通的,而且病人的症状很难达到教科书上那么“标准”,由此看来成方的加减也是需要我们耐心琢磨的。而针灸是一门入门很快的学科,掌握了进针方法,熟知了腧穴方位,我们就可以自己上手扎针,给自己扎也给同学扎,小小的体验一把“成就感”。

正如古人所说的“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深知了这门课程的趣味及重要性,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 其实在接触针灸前,我是个“谈针色变”的人,从小就比较怕疼,想都不敢想自己能把那亮亮的银针扎到自己肉里。要命的是自己还怕火,拔罐这一类的也不敢尝试。心想这可不行,本来自己领悟能力就不强,接收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慢,等大家都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我可能还在起跑线挣扎,这样只会越落越远。于是我屁颠屁颠跑去保康针灸科跟诊,初来乍到时学姐只让我行针、起针,起初就连干这个我都畏手畏脚,生怕自己用劲一不对给病人造成痛觉。我就观察病人的表情,一咧嘴就知道起针弄疼人家了,结合课本和学姐传授的经验,经过一次次尝试,我发现病人再无痛感的表情,心中不禁窃喜。随着上手次数的增多,我也从最初的畏惧转变为了后来的“胆大、心细”,我不禁对这门课程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学习中的感悟 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知识框架。现如今老师对针灸课程的讲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临床医学、中医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科室:姓名:得分 本试题全为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或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前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 一、西医部分(每题2分,共80分) ( e )1、正常成人心率为: A、120次/min B、≥100次/min C、<60次/min D、>150次/min E、60~100次/min (D )2、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最主要的特点是:A、呼吸不规则 B、发绀明显 C、呼吸深而慢 D、出现“三凹征” E、以上都不是 ( c)3、在光亮处瞳孔变化为: A、变化无常 B、不等大 C、缩小 D、扩大 E、对光反射迟钝 ( e)4、引起咯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慢性支气管炎 B、肺脓肿 C、肺炎 D、肺癌 E、肺结核 ( C )5、腋测法体温的正常范围是: A、36.2~37.2℃ B、36.5~37.6℃ C、36.0~37.0℃ D、36.0~37.7℃ E、36.3~37.2℃ ( B)6、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力的指标是:A、HBsAg B、抗-HBs (不确定) C、HBeAg D、抗-HBc E、抗-HBe ( B)7、以下那项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 A、健康教育; B、饮食治疗; C、体育锻炼; D、自我监测; E、药物治疗。( A)8、糖尿病慢性特异性并发症是: A、大血管并发症 B、微血管病变 C、急性代谢紊乱 D、感染性并发症 E、酮症酸中毒。 ( C )9、以下那项不是膳食纤维的作用? A、降低胆固醇; B、降低餐后高血糖; C、易有饥饿感; D、改善大便性状; E、减少脂肪毒素吸收。 ( D )10、下列哪项结果符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改变? A、血清钙正常 B、血清磷增高 C、钙磷乘积﹥30 D、碱性磷酸酶增高 E、X线骨质密度增浓 ( B)1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早期长骨X线改变有: A、骨骼软骨明显增宽 B、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 C、骨质普遍疏松 D、骨干弯曲 E、以上都不是 ( D )1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后遗症主要表现为: A、血磷下降,血钙正常 B、睡眠不安及出汗 C、X线骨骺端呈毛刷状改变 D、骨骼畸形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学习针灸学的感悟

学习针灸学的感悟 在本学期,我选修了实用针灸学这门课程,转眼五周过去,这门课程也即将结束。回顾这段学习生活,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 在第一节课开始前,蔡老师交给了大家一套实用性很强,而且饶有趣味的手部保健操,这套保健操总共有10节,通过手部不同部位相互的击打,刺激手部不同的腧穴,打击各种经络,预防不同部位的疾病。这就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了中医里面的经络学说。在第一节课上,蔡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整个中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中医学只是我们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同时我们已经在大二上学期修习了中医学这门课,但蔡老师仍然强调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作为中医治疗的一种特殊疗法,针灸疗法也遵从中医的基本理论。蔡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了解到了中医的思考方式,以及对疾病的不同看法。在今后的学习以及工作中,这种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中医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虽然我今后的学医生活主要是朝着西医的方向前进,但多了解中医的治疗思想和治疗方法对以后的学习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我想,正是因为中医思想和理论在中医中的指导作用,老师才会在讲解针灸学之前,着重强调它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几节课上,蔡老师先后为我们介绍了经络学说,腧穴,十四经脉,针灸法,针灸治疗,耳针治疗,拔罐治疗等。从这几节课上,我们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了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因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优点,几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针灸疗法大约诞生于新石器时代。针刺疗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还可以从原始的针刺工具加以论证。距今2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经常提到原始的针刺工具是石器,称为砭石。砭石治病,最初主要是用于刺破脓疡,进而作为刺络泻血之用。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灸法也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环境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因而经过长期的积累经验,发明了灸法和熨热疗法。此后,经过历朝历代医家的不懈研究,针灸学有了今日的风貌。 由于是选修课,蔡老师并没有让我们死记硬背各个腧穴,而是着重强调了一些对我们身体健康重要的穴位,例如健康按摩三大穴位:风池、百会、合谷。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风池穴是治疗感冒风邪的特效穴位,是治头项强痛時的常用穴;百会穴在头顶上,是手足三阳、督脉及足厥阴众多经脉交会处,是重要穴位之一,可治百病;合谷穴则是治牙痛、肠胃病、面部五官疾病的常用穴,应用范围广泛。同时老师还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即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刺激脑部,使其产生脑内吗啡,达到抑制缓解疼痛的目的,不但可以抗御病毒,还可以传导感应等生理功能的正常。针灸治病,要善于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为机体某一部分出现的局部病证,往往又是整体疾病的一部分。此外,针刺和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但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不尽相同。补泻手法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取穴

针灸学重点笔记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第一部分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