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关于自由主义的阐述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一、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争取民主权利和宪政政府,所以,自由主义最早具备的内涵是政治自由主义。

2、发展过程:

17世纪,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著作《政府论》《论宗教宽容》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保障个人自由,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是公民天赋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民尽可以自由行动。国家的建立基于社会契约,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18世纪,欧洲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如孟德斯鸠、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

3、内涵:

第一,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第二,有限政府论。政府只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利益的工具。

第三,实行分权制度。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对外权,有不同的机构行使。

4、理论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主张人生而平等、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

主张人具有生命、财产、自由权,反对封建神权和王权的残暴统治;主张社会契约论,反对君权神授,唤起了民众的自我意识;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随着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不断巩固,它的原则也日益扩大到经济领域,关注政府应以何种方式介入经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开始形成。

2、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内涵

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经济自由主义,即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不加干预,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政府的职能仅在于提供必要的保障,使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有可靠的外部环境。

杰瑞米·边沁、大卫·李嘉图、詹姆斯·密尔等同样倡导经济自由、契约自由和竞争自由,提出国家应奉行放任主义,赋予个人更大的自由活动余地。经济自由主义的核心内涵是对经济与财产权利的强调。它的基石是私有财产、市场经济和国家较少的干预。

3、影响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经过工业革命,生产技术优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这时的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不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工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垄断还没有形成,因此,

自由主义的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政策非常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三)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新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 1、背景

英、法、美、德在19世纪末期都完成了由自由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1873、1882、1890、1900连续四次发生经济危机。传统自由主义已经不再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以格林为代表的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提出了“新自由主义”。

2、不同国家的体现

新自由主义于19世纪末形成于英国,在20世纪30-40年代,由美国自由主义思想家罗斯福和杜威发扬光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以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盛极一时。

英国的新自由主义:从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修正自由主义理论,调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提出国家干预经济以限制垄断资本的发展,给劳动者以适当权利,缓和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新自由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约翰·凯恩斯、约翰·霍布斯

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的主要内容:

(1)提倡“新个人主义”和“积极的自由”

(2)没有经济上的安全、独立、和平等,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3)强调“积极国家”,反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

(4)强调扩大公民的权利范围

(四)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新自由主义(主张回复古典自由主义的新自由主义)

1、背景

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滞涨,阶级矛盾激化。自由主义内部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分裂,罗尔斯等继续坚持积极的自由主义立场,并致力于政治理论的重构工作,被称为7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者。

以回复古典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后被简称为新自由主义(也可称为保守自由主义或自由保守主义)。大体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以保守自由市场为重点的经济学家,如F·哈耶克、M·弗里德曼、J·布坎南等,另一类是以保守一般意义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特色的哲学家、政治家,如伯林、诺齐克

2、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

(1)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实质上是撇开人们的社会属性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谈,脱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制造一种抽象的“理想市场”作为理论前提。

(2)倡导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才是利他的动机和行为。

(3)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认为自由选择是经济和政治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应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4)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由国家来计划经济、调节分配,破坏

了经济自由,扼杀了“经济人”的积极性,只有让市场自行其是才会产生最好的结果。

(5)主张私有化:认为私有化是保证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私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要求对现有公共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革。

二、自由主义的两大流派

(一)古典自由主义

1、起源

古典自由主义是政治和经济的一种哲学,最早的根源可以溯及古希腊。在16世纪初启蒙时代由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学派提出早期的论述。芬兰议员安德斯·屈德纽斯(Anders Chydenius)也是另一个提出早期古典自由主义论述的重要人物。古典自由主义一词也常被使用于描述早期的自由主义,以免与新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混淆。

亚当·斯密于1776年所出版的国富论成了自由主义的理论根基,亚当·斯密提出了关于自由主义和经济的解释,在法律和哲学上的理解则经由约翰·洛克、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等人。

2、主要主张

古典自由主义哲学特别重视个人的主权,个人财产的所有权被视为个人自由最重要的部分,强调自由放任的政策在经济上,古典自由主义坚持一个“不受管制的自由市场”才能有效满足人类的需求、并且将资源分配至最合适的地方。

对于古典自由主义者而言,个人的权利是消极本质—亦即权利

是以不受其他人(以及政府)侵犯的个人自由为基准。古典自由主义强调“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却不主张在物质上的平等。

3、主要流派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指出古典自由主义有着两种不同的流派:“英国的流派”以及“法国的流派”。

哈耶克承认国籍的分类是和流派的分类不同的,有些哲学家并不一定符合国籍的分类:哈耶克认为法国的孟德斯鸠属于“英国的流派”,而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威廉·戈德温、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和托马斯·潘恩则属于“法国的流派”。

(二)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实际上包含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思想流派,因为国内将新古典自由主义与英国新自由主义,美国新政自由主义都翻译成了新自由主义。

1、发展概况

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危机严重,为适应资产阶级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坚持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又实施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国家作用的新理论。90年代以后,英国自由党内外很多自称“集体主义者”的激进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会,要求国家在减少日益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他们从格林的著作中寻找行动的理论依据。“新自由主义”成为他们所推崇的理论的代名词。此时的新自由主义事实上是New Liberalism,因为新自由主义对“自由”解释与古典自由主义相比有

了显著的不同,提出自由应该是制度框架内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最早的新自由主义者代表人物多为牛津大学的教授、学者和研究人员。两次世界大战严重阻碍了新自由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但它的思想原则却在北美得到了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60年代,“福利国家”政策在西方国家兴盛,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也不断扩大。70年代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渐趋衰微。

此时以哈耶克为首的朝圣山学社逐渐兴起,提出以回复古典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古典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后被简称为新自由主义。

2、基本内容

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核心。

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

(1)从主观的假设出发,认为每个人都是很理性的人,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实质上是撇开人们的社会属性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谈,脱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制造一种抽象的“理想市场”作为理论前提。

(2)倡导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才是利他的动机和行为。

(3)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认为自由选择是经济和政治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应当自由地拥有私人财产,自由地交易、消费和自由地就业。

(4)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认为市场的自动调节是最优越和最完善的机制,通过市场进行自由竞争,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惟一途径。

(5)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由国家来计划经济、调节分配,破坏了经济自由,扼杀了“经济人”的积极性,只有让市场自行其是才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因此,只要有可能,私人活动都应该取代公共行为,政府不要干预。

(6)主张私有化。认为私有化是保证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私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要求对现有公共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革。

3、基本观点

在经济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让社会裹足不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所有的人都强加一个标准”。二是私有化。“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三是市场化。认为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

在政治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二是否定社会主义。在新自由主义者们看来,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集权主义思想的悲剧在于:它把理性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以毁灭理性而告终,因为它误解了理性成长所依据的那个过程”,因此,是一条“通往奴役

之路”。三是否定国家干预。

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4、主要流派

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包括众多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体系。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广义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外,还包括以德曼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伦敦学派、现代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1)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是一位著名的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他长期活跃于反凯恩斯主义、反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他认为,“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

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化、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他认为,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

(2)现代货币学派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和领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他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现代货币主义创始人。

现代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也称新保守主义学派)。这一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要政策主张,强调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量具有更大效应,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

三、自由主义的分歧

“自由主义”一词在此时开始出现分歧(大约在18和19世纪)。在许多争论中,各方以不同的用词来叙述同一种概念、或者以相同的用词来叙述不同的概念。一些自由主义者大都同意的原则为:

1、政治自由主义

主张个人为社会和法律的基础,社会和制度的存在便是为了推进个人的目标,而不会偏袒拥有较高社会地位者。大宪章便是一份宣告了个人权利的地位甚至高于君主特权的政治文件。在政治上自由主

义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的社会契约,在契约下公民制定法律并同意加以遵守。这是根基于相信个人会采取对他们自身最有利的行动上。政治自由主义给予所有成人公民选举权,无论性别、种族或经济状况。政治自由主义强调法治并支持自由民主制。

2、文化自由主义

注重个人在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的权利,包括如性自由、信仰自由、认知自由等议题,并保护个人免受政府侵犯其私人生活(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文化自由主义通常反对政府限制文学、艺术、学术、赌博、性、卖淫、合法婚姻年龄、堕胎、生育控制、酒、大麻及其他毒品。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反对政府干涉这些领域。荷兰在这方面可以被视为全世界最自由的国家。

4、经济自由主义

它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这种自由主义的标语是“自由企业”。支持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制,意味着移除法律上的障碍,如贸易的障碍以及政府施加的垄断和补贴特权。经济自由主义希望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越少越好、或者干脆没有管制,一些经济自由主义者会接受政府限制垄断和寡占,不过当中也有一些人认为垄断和寡占正是由政府干預所造成的。经济自由主义接受由于不平等谈判地位的交易而引起的经济不均等是自然竞争下的结果—只要当中没有牵涉到强迫的运用。这种形式的自由主义尤其受到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的影响。小政府主义和无政府资本主义都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形式。

5、社会自由主义

也被称为改良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在19世纪晚期于许多发达国家浮现,受到杰里米·边沁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功利主义影响。依据约翰·杜威和莫迪默·阿德勒对这种形式的自由主义的解释,由于个人是社会的基础,因此所有个人都应该拥有实现目标所需的基本要件,例如教育、经济机会、遇到无法解决的灾害时的保护。社会自由主义者认为,确保这些积极自由是保障自由权的必要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如果要追溯中国自由主义的起源,应该从五四算起。在此之前,严复、梁启超也宣传介绍过西方的自由主义学理和思想,不过,自由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救亡图存的权宜之计,而非终极性的价值追求。严格说起来,严、梁并不是自由主义者,只能算作自由主义的先驱。只是到了五四时代,当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和自由、理性的价值在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之中得到普遍确认,而且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时,中国方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主要是从英美来的,一般被笼统地称为英美的自由主义。实际上,从美国进口的自由主义与从英国进口的上有很大的差别。来自美国的主要是杜威的民主—自由主义,另一个是英国人,他就是哈罗德.拉斯基(Harold Laski)。当时胡适、罗隆基、张君劢等一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云集上海,以《新月》杂志为中心,组织了一个费边社式的小团体“平社”,翻译拉斯基的著作,研讨费

边主义的理论,并以此为借鉴,探求改造中国的自由主义方案。

一直到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简称民盟)成立,意味着自由主义组织化的正式实现。可惜的是,国共之间的分裂与内战,使得这一出色的社会民主主义纲领无法获得其实践的机会,中国也就从此与自由主义的中间道路失去交臂。1947年民盟的被迫解散,象征着自由主义运动在中国的毁灭性挫折。

美国学者格里德在评论中国的自由主义的悲剧时这样写道:

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自由主义者本身没有抓住为他们提供了的机会,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创造他们所需要的机会。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那时正处于混乱之中,而自由主义所需要的是秩序。自由主义的失败是因为,自由主义所假定应当存在的共同价值标准在中国却不存在,而自由主义又不能提供任何可以产生这类价值准则的手段。简言之,自由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失败,乃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淹没在暴力和革命之中的,而自由主义则不能为暴力与革命的重大问题提供什么答案。

新闻自由主义之中国特色

新闻自由主义之中国特色 摘要:新闻自由主义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然而自由主义决定于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的发展水平,决定于人们认识和掌握新闻规律的水平,决定于新闻技术手段的发展水平。中国近代的历史中新闻自由主义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借鉴西方的先进自由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得到运用。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萌芽于19世纪末,百年的发展使其在地位得到巩固,并且影响深远。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首先在报业方面得到体现和发展,19世纪末,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和列强环伺的夹缝中,许多有识之士从西方船坚炮利的表象,深入到社会政治体制和人文形态的各个层面,从而萌生了效法西方,以改变国家愚蒙闭塞现状的设想。他们认为,要救亡图存,必须利用报刊传播讯息以开发民智,从而踏上富国强民之路,便由此开启了自由主义之路。在现代各种传播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自由会得到更好的体现,中国特色新闻自由主义也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自由民间报业中国特色发展繁荣

一、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思潮 1897年10月,严复在叙述《国闻报》缘起时说:“《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能这道有: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国闻报》的栏目为:一、告白;二、上谕及制台辕门抄;三、路透电报;四、社会;五、地方新闻。它不仅刊载国内外时事,还经常发表社论,宣传变法维新,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这一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冲破了清朝政府的层层限制,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除了各类政府官报陆续出台,维新保皇派和民主革命派竞相办报鼓吹各自的理念,就连教会和外商投资创办的报刊也有一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潮的萌芽,并涌现出一批自由主义报人。 王韬是近代中国倡导报刊言论自由的先驱者,同时也是首位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输入这个古老帝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自由报人。他撰写专文,系统阐述自由主义办报的思想,并且主张放宽言路、准许民间自由办报,认为这才是实现民族进步的根本。“报盛行而中国振兴矣”,寄予了他对国家民族自强的殷切期望;同时,他在社论中屡屡抨击极权政治、宣传人权观念,首创“文人论政”的传统。所谓“文人论政”,指的是站在民间立场上,不依附任何党派,独立昂扬地运用自由的原则发表政见,针砭时弊。后来的办报者都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这是中国报刊史上首家影响最大的民间报纸,在风格和编排方式上都受到英国《泰晤士

社群主义书评

俞可平《社群主义》书评 俞可平的《社群主义》一书是一本知识性很强的小册子,书中着重介绍了西方政治哲学发展的最新成就——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是在批评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 本书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主要评述了社群主义的兴起以及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相互批判及应对;第二部分“个人与社群”,着重论述了社群主义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自我、认同、社群、成员资格、公民资格等众多社群主义的基本概念;第三部分“权利与公益”,主要评析了社群主义的社会政治主张,即社群主义公益政治学,主要内容包括其明显区别于新自由主义的权利观、美德观、公益观和国家观。第四部分是“结束语”,总结概述社群主义的学术意义和实际政治意义。 社群主义是在批评以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罗尔斯现为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1971年因发表《正义论》而声名鹊起,他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被公认为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 New Liberalism)禀承了康德的个人主义传统,所以又称为新康德主义或新个人主义( New Individualism)。 作者没有将社群主义作为单一的对象进行描述,而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看作是两个相异的个体,通过比较分析两者在一些根本但重要方面的异同,从而使人们对社群主义会有一种相对深刻的理解。 从方法论上说,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自我和个人,个人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反之,一切复杂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和政治运动等等,最终都被约简为个人行为,所以自由主义的方法论是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 Atomism)。社群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社群,各种各样的群体而不是个人成为分析和解释的核心范式,社群主义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是集体主义,它把社会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原始动因最终归结为诸如家庭、社区、阶级、国家、民族、团体等社群。 从价值观方面看,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自由权利,个人的自由选择以及保证这种自由选择在公正的环境中实现是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它认为一旦个人能够充分自由地实现其个人的价值,那么个人所在的群体的价值和公共的利益也就随之而自动实现。社群主义则强调普遍的善和公共的利益,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能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个人权利都离不开个人所在的社群。个人权利既不能离开群体自发地实现,也不会自动导致公共利益的实现。反之,只有公共利益的实现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充分的实现,所以,只有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才是人类最高的价值。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人 文 论 坛169 INTELLIGENCE ············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之发展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程丽文 摘 要:近代之后,皇权崩溃、文化危机及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为提倡个性 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在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美自由主义为蓝本,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本文依时间脉络,通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自由主义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主要是由两种因素促成的,首先是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自由主义者要求实施民主政治、保障个体自由、主张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中采取渐进方式,这些原则与中产阶级的利益是天然一致的,这些主张正好成为了在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的夹缝中生存的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中产阶级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次是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皇权崩溃导致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尤其是英国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总的来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以英国和美国的自由主义为蓝本,首先开始于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学说的介绍,然后逐步过渡到自由主义性质的实际活动,是一个自由主义观念在中国逐步现实化的过程。因此,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生和传播是外来思想本土化的过程。 一、自由主义与思想启蒙 霍布豪斯在分析早期自由主义的特征时指出:“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是一种破坏的、革命性的批判。在长时期内,他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发现人类受到压迫,立志要使其获得自由。”[1]自由主义进入中国之后,无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首先扮演的仍然是破坏的角色,实质上都是知识分子运用自由主义思想对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的思想运动。 1859-1898年的维新运动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点[2]:(1)西方自由主义观念是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被引进的,因此“民族自救”成为贯穿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2)维新运动的发展为自由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救亡图存”观念的结合减少了自由主义为中国传统观念所接受的阻力。认同西学价值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在维新运动之后,他们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尽其所能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二是尝试运用其中的一些原则对国民性改造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具体来说,1870年代兴起的重民思潮中,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新的国家就不会有新的国民,因此那个时代批判的目标主要是独断专行的君主专制制度。经过戊戌维新之后,士大夫逐渐意识到当时的国民品质还不足以为建立和运作一个新的制度提供保障.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与西方相比,国民的劣根性在于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弱、公共心之缺乏、自制力之欠缺。于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由转变政体过渡到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指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3] 1905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次转向。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朝假立宪等事件的影响,拒俄、排满运动迅速发展,此后一直到辛亥革命前期,中国自由主义虽然没有完全消失,却几乎淹没在了民族主义的巨浪之中。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自由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自由主义在这时已不是少数先知者的呐喊,而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整整一代人的追求。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新文化时期可视为文化批判时期,积极上说是要介绍自由主义观念,消极上说则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表现为:政治上提倡民主,要求政治自由;思想上反对尊孔,提倡思想、信仰自由;人生观上,反对以家族和国家为本位的团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提倡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这一时期自由主义的高涨不仅表现为伦理、道德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而且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回响。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自由主义者还没有意识到西方有英国(洛克)传统和法国(卢梭)传统的区别。到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有的自由主义者产生了认同法国传统的倾向。就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主义者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及启蒙思想的逻辑结构构成而言,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不同之处在于,国民性改造更加注重培养国民的公德心、责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及自由主义

浅析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及自由主义 近日在课堂上看了三部视频,不禁让人引发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思考。遂将个人浅薄理解陈述如下。 一、关于个人主义,顾名思义,是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指的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强调个人利益、个人需要、个人尊严和个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强调了极端的个人特征,否认客观真理,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的其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而对于我们大学生,个人主义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个人主义使我们大学生的挫折感增强,压抑感、郁闷感也随之出现,这就使我们的个人中心人生取向变得沉甸甸与僵化;第二,是我们的道德变成虚无主义;第三,个人主义很容易使我们变成一个只懂得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人;第四,个人主义使我们大学生远离群众与同学,交际关系恶劣,不利于团队合作,对个人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害处。 所以,个人主义的危害是巨大的,为了国家的繁荣发展与日益强大,为了我们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我们必须批判个人主义、摒弃个人主义。面对个人主义,在现在的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变得冷漠,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端的自私自利,对待同学反应淡漠,个别学生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甚至违法乱纪,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人主义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用高尚的思想理念来指导人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了解到个人主义的危害,及时从个人主义的迷雾中走出来,正确地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誉,才能在社会中发挥出我们大学生的最高人生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 二、关于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在价值取向上,集体主义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相互关系的互动目标取向方面,认为集体高于个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集体主义基本原则普遍得到认同。但是,奉献意识不强,集体责任感淡化。有一定数量的群体奉献意识不强,或者其行为规范倾向介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其实际行为中的集体主义观念可能要根据当时的情境、环境等因素决定,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

新自由主义思想阐述及其对福利思想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思想阐述及其对福利思想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继承和延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内核,同时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福利思想。新自由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即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 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政治和经济理念基础上的,可以说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恰是其政治和经济理论的体现。他认为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性状态。”哈耶克指出,在社会经济领域引入一定程度的计划性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计划性不能代替竞争占据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中的主导地位。 哈耶克认为保障有两种,有限度的保障与绝对的保障。他还认为市场带来的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是公正和有效的,而任何人为的财富分配要求都会导致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平等只能是机会平等,而非财富分配上的平等。对于养老制度,他认为政府因其政策不当造成的通货膨胀对养老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问题的解决不能通过强制性制度安排来解决。哈耶克区分了失业的不同类型及原因,他认为失业救济制度不仅无济于失业问题的解决,相反倒成为加剧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强烈反对全面的失业救济制度。哈耶克并不完全反对强制性保险。他认为,某些意外事件个人无法防范其后果,政府采取减轻灾祸的公共行动无疑是正当的,它与维护个人自由也无必然冲突。他认为,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应是为防止出现赤贫而提供适当保障,这种保障应在市场之外提供,竞争要自然进行而不受干扰。 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思想以其经济学和社会哲学为基础而产生,而他的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理论又以自由为出发点,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珍视自由和权利。 弗里德曼十分重视自由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生活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政治自由意味着一个人不受其他人的强制性的压制,对自由最大的威胁是权利的集中,国家的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我们的自由。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由,政府是必要的,通过政府这一工具,我们可以行使我们的自由,但是,由于权力集中在当权者手中,政府也有可能成为自由的威胁。首先应该限制政府职责的范围,其次必须分散政府权利。他强调指出,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垄断程度和范围的发展。 弗里德曼的社会保障思想建立在他的收入分配主张基础上,认为,在一个自由市场的社会里,收入分配的直接的道德原则是,按照个人和他拥有的工具所生产的东西进行分配。然而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是弗里德曼关注的重要问题。他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负所得税主张。他认为,实行负所得税具有现行各种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它是专门针对贫困问题的;它向个人提供最有用帮助即现金帮助;它具有一般性特点,可以代替现在已经实施的很多特殊措施;它明白地表示出社会所负担的费用;它在市场之外发生作用;如同其他缓和贫困的措施那样,它减少那些被帮助者自助的动机,但是却没有完全消除这种动机。 布坎南指出,古典经济学家本来就是把自己的研究称为“政治经济学”,这是一门研究交换的科学,涉及对交换过程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政策问题的研究。 布坎南主张的是一种立足于事前处置社会不平等、而不是事后弥补的福利思想。它是通过建立公正的比赛规则,来确保每一个人在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和努力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社群主义理论

社群主义是指一种关注社会利益的表现形式的社会哲学,又称为“社区主义”、“共同体主义”、“合作主义”等。 社群主义源起社群主义的出现,源自对1970年代罗尔斯《正义论》一书的背后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社群主义全然反对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认为自由主义忽略社群意识对个人认同、政治和共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理论建构前后有其限制。依此,社群论者桑德尔、麦金泰尔、查理斯·泰勒和瓦瑟等人从不同角度批判自由主义的理论,并重新思考社群的意义,企图恢复濒临垂危边缘的社群意识。 社群主义对于社群和群己关系的重视是承袭公民共和主义的传统而来,其可溯源自柏拉图《理想国》,以及亚里斯多德对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的强调。社群主义旨在恢复社群价值的重要性,而非想取代自由主义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仅是希望修正自由主义对个人和社群的错误假设,并重申社群对个人的重要性。 社群主义的历史发展 ?在1980年代,社群主义是西 方政治哲学的两大主流之一。 其中有罗伯特·贝拉,查理 斯·泰勒,迈克尔·桑德尔和迈 克尔·瓦尔泽等人对古典自由 主义理论过分个人主义化的倾 向、雷根总统时代的美国政府 以及柴契尔夫人时代的英国政 府提出批判。 ?在1990年代,十分负责任的 社群主义者,如阿米太·爱特热 尼,菲力蒲·塞尔尼克和威 廉·加尔森等人,不仅强调在个 人权利问题上,责任与社会利 益相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还强 调确保强大的社群不会压迫个 人的需要。 社群主义的自我观 社群论者所言的自我观是一种社群导向的自我观,主张个人认同及价值观的形成,并非在进入社群前即由个人意志所决定,必须透过个人与其所著根的社群间的对话关系发现之。由于自我构成和自我 理解的关系互为交互作用不可分, 因此要理解一个人,也必须从其身 处社群的生活背景来理解。 社群主义的自我观有下列两大特 色: 被动的设定自我根植于特定的历 史文化及传统中,每一个个体都是 位在某个特定的时空、生长于某个 特定的家或某个特定的社会中,诸 多社会的属性和目的形塑了个体 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是自我构成的 特定要素。社群主义认为是由社群 决定“我是谁”,而不是由我自由选 择了“我是谁”。 主动的探寻人的自我,为个体所 身处的社会文化所赋予,个体必须 在社群生活中,透过和别人不断的 互动,经由不断地的反省和探求, 认知到自我和社群成员间的构成 性关系,从经验中理解自己的身 分,发现对自我的认同。 社群主义之权利观 社群主义积极的权利是指公民的 受教育权、工作权、保健权、休假 权、接受社会救济权等等,国家对 于这些权利的实现负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应该采取积极态度并有 所作为,这就是所谓主动促成的自 由。其次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依赖 性,认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条件是实现个人权利的前提。与通 过个人的单独行动获得的权利相 比,个人在社群的环境中以及在与 政府的合作中所能够实现的权利 要大得多。 社群主义之公益观 社群主义极力主张将个人的善与 社群的善统一起来,并用这种共同 的善作为评价社群生活方式的标 准,因此共有价值高于个人自由选 择的价值。 共善政治源于社群成员对美好生 活的共同观念。社群主义认为社群 本身即有一种“内在善”,这个“善” 的观念来自于个体身处社群中的 文化传统,不但提供了个人在选择 时,所需考量的参考标准,也构成 了个人的认同。从内在善衍生而成 的共同价值和目标可吸引个人,对 社会的运作亦具有凝聚性及连续 性。 由于每个社群生活的标准不同,对 善的的定义也不一样,因此,共同 善只有经由在特定的社群内才能 达成,需要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 的特定社群,也需要社会制度社群 成员的行为配合,一同实行具共善 标准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上,社群成员以“共同合作” 的方式来促进共同善。社群内的每 个人对社群中的生活规范有共同 的理解,形成相互的责任与义务, 并透过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分享共 同的价值及相互了解,提供社群成 员道德的起点,建立成员对社群的 认同感及归属感。 此外,共同善虽为社群的共同价 值,但不意味社群成员必须毫无疑 问地接受共同善的标准或规范,相 反的,为避免共善政治沦为极权主 义或恐怖主义,成员间可透过公开 讨论和沟通,对共善标准加以修正 或排除。 社群主义之国家观 社群主义认为,国家有干预和引导 个人选择的责任,其次个人也有积 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义务。社群 主义要求的是“强国家”,认为一个 缺少公共利益的社会即使再有公 正,也不是一个好社会;而只有国 家所代表的公共政治生活才能促 进公共利益的实现,所以为了国家 和社群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 的利益。 6、社群主义理论 社群主义是西方社群主义较为 引人注目的政治哲学思潮, 在批 判新自由主义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 学的主流思潮之一,其发展在社 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群主义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 到广泛传播,并已在实践中逐渐 发挥作用。社群主义提倡社群优 先于个人、公共利益优先于正义, 对当代自由主义的个人至上价 值观、相对正义观、中立国家观 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现代社会 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西 方政治哲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是在批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 作者:“自由主义评论家”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对于任何社会集体之要求的道德优先性 平等主义:赋予所有人以同等的道德地位 普世主义:肯定人类种属道德统一性 社会向善论:认为所有社会制度与政治安排可纠正改善 “一个体制,是否具有合法性取决于它与其国民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国民需要满足的助益。”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由主义是与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共生共存的思潮与意识形态。西方社会和少数西方国家也一直以来以自由主义为旗帜作为西化中国的武器。作为产自西方近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固然有合乎西方自有文化的合理性,但世界是多样性和多元性的,西方国家不应该也不能将这种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文化和主权国家。 自由主义的观念来源: 1.具体历史形式:斯多葛主义、基督教、怀疑主义、对神的信仰主义、理性的力量 2.哲学:天赋人权、功利主义 3.不同民族文化 一、近代自由主义的先声 1.贡斯当:“对现代人而言,自由意味着一个在法制之下受到保护的、不受干涉或独立的领域;而古代人的自由意味着参与集体决策的权利。” 2.伯里克利在其著作《葬礼演说》中陈述了自由主义的平等原则与个人主义原则 “对于私人的争执,法律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人。我们享有地自由也扩展了日常生活,但这种自由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无法无天。我们被教导要尊重长官和法律,并且永远不要忘记保护那些受到伤害的人······我们可以如其所愿地自由生活,然而,我们也总是准备面对任何危险。” 二、近代早期的自由主义 1.托马斯·霍布斯:毫不妥协的个人主义,完全的现代性标志着与中世纪基督教的社会哲学彻底决裂。他断言每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而行动;相信人类不得不避免暴死这一最大的恶。 “根据人类的本性和境遇,他们注定要永无休止地追求其不断变换地欲望目标。” 2.狄克特·斯宾诺莎:人类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拥有自我保存这一高于一切的自然倾向。 他比霍布斯更接近自由主义,因为他把个人自由视为一种内在的价值。但是斯宾诺莎并不是

新闻哲学观念论之自由主义传播

新闻哲学观念论之自由主义传播 作者:胡兴荣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更新时间:2009-10-13 17:16:53 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奠基时代,近代英美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起源于自由主义的社会哲学与民主哲学。古代的中国、希腊、罗马、埃及、中东以及美洲的印第安民族,都曾经产生过自由民主的思想。但更确切地说,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直接来源于希伯来文化(Hebrew Culture)、希腊文化(Greek Culture)和英国文化(British Culture)。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为自由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的欧洲学者,提倡启迪蒙昧、普及文化,注重人类理性与个人自由,排斥宗教和国家权威,以实现世界各国的民主革命。当时,面对这一空前的挑战,传统观念的权威已经根本动摇,群众开始怀疑集权主义并且相信:人类可凭自身的能力去理解社会,不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便可洞悉整个世界的体系,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可进而发展为驾驭世界的方法。这次知识革命可谓“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观念基础。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使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出现了多元化。 一、自由主义传播的源起 从社会起源上说,集权主义传播理论源自混沌主体性,这一情况催生了强制的新闻传播秩序与观念。而自由主义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传播理论的发生机制为分化主体性。主体分化,是指社会主体关系的变动。而所谓分化,不是分割、分裂,而是社会利益主体的结构复杂化和功能专门化。[1] 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存在,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社会起源不同,即:混沌主体与分化主体的形态存在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分化的主体是异质化的,而混沌的主体恰好相反。分化的突出标志即为利益获得和价值实现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发生质的差异。针对分化主体性理论,季燕京博士整理出新闻哲学需着重把握的三个要点,我们作如下阐述: 1.集权主义传播之所以会为自由主义传播所取代,是因为社会利益和信息交换方式发生了变革,归根结底则是同质主体向异质主体关系转化的结果。一旦同质主体关系完全转变为异质主体关系,集权主义传播就销声匿迹,社会进入自由主义传播阶段。此时的社会传播,不仅在对象领域、媒介手段、功能目标等方面呈现出价值多样化的态势,而且促进了新闻传播作为传播社会认识方式的独立功能的形成,这样,社会认识内容的丰富性和客观性才得以表现。 2.社会的不断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主体形态。各个主体形态所呈现的利益行为方式和主体意识各不相同。集权主义所反映的主体意识是统治者的意志,强权统治是他们维护利益的行为方式。自由主义恰恰相反,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因此,自由、平等、公正和民主成为自由主义最突出的主体意识,维护社会利益、争取公众信任是政府生存的前提。这种状况的出现,主体分化功不可没。主体分化到一定程度便具备了社会利益平等交换的基本条件。而社会利益的平等交换为社会主体平等交换信息奠定了基础。正是这种平等交换信息关系的形成,促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及自由主义传播思想

个人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自由与社群

个人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自由与社群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双重危险 象所有其他的生命一样,人类生活是共享的、接受与给予的生活,是在交流之中息息相通的生活。今天,这一构成人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社群正遭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现代人不断升级的个人主义,另一方面是包括人际关系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全球市场化。那么,何谓真正的自由:是个体选择的自由、市场中的自由企业,还是社群中的相互信任与团结? A.现代化意味着人的个体化 一切事物及服务的全球市场化在今天远甚于纯粹的经济行为。它已成为人类生活无所不包的律令。我们都是顾客与消费者,而不论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是什么。市场已成为生活哲学与世界宗教,而对某些人来说甚至意味着“历史的终结”。无所不在的市场化在各个层面给社群带来了破坏。因为人仅仅以其市场价值而被加以衡量,他们仅仅因其能对市场提供什么以及能买得起什么而被赋予价值。 传统家庭社群由于一部分成员的超负荷工作和另一部分成员的长期失业而日益遭到削弱。其社会整合功能也日趋式微。随着德国的重新统一,大量的原东德妇女主动去做绝育手术,以便能将在就业市场上参与竞争。 市民社会日益向两极化发展:一方是富有的上层阶级,另一方是赤贫的大众。富人生活在镀金的囚笼之中而从不越雷池一步,穷人则在铁桶般的监狱和贫民区中过着贫乏单调的生活。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契约吗?这一卢梭颇具讽刺意味的质疑,其答案是否定的。 尤其应提到的是,生产的国际化已使民族社群及其福利状况遭到了削弱。跨国公司对涉及财产的社会责任的无视何以能够被起诉?他们唯一的目的是股东间的利益分红。在国家的层面上,他们不再能被加以控制或唤起其责任感。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得国家政府对其施行控制变得不大可能。相反,它们自身也须依赖其而存在,那么,试问:民族国家已经过时了吗?人类自由的三个维度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双重危险中的个人一面,并且考察现代世界渐进的个人主义是否能为个体尊严及个人自由提供支持。 1.自由的第一个定义,就我们所熟悉的政治史而言,是作为支配的自由。因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都可以被视作针对权利的持续斗争以及个人自身权利的增长,在这一斗争中唯一可称作自由的人是权利的占有者与支配者。失去权利与受其支配则被称作“不自由”。“自由”的词源学意义之一来自于奴隶社会:(在其中),只有主人——而非其奴仆、女人与孩童是自由的。但是将自由理解为支配的人,是以他人为代价的自由。他们的自由意味着对他人的压迫;他们的财富使他人陷入贫穷;他们的权利使弱者无权无势。 将自由理解为支配的人,事实上只知道视自身为支配性的主体,而除此之外的一切只不过是他们的产业与附属物。自由的功能是财产。他们不懂得将他人作为人来看待。即使我们今天说,如果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便意味着自由,我们也仍然只是将自由作为支配——即人对自身的支配来理解。C·B·麦克弗森指出,资产阶级的解放是如何将封建制度引向“独享的个人主义”的:没有人是任何主人的奴隶或农奴,人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人属于自己。 任何人都同等地具有自由的权利。个体自由仅受限于其他个体的自由。因此,任何要求自由权利的人都必须同样尊重他人的自由。人人是他人自由的边界。没有人凌驾于他人之上;人人仅决定自身。每个人在其自身的意义上是自由的,没有人对他人抱有兴趣。这便是互不干涉的单一个体的社会——一个人际冷漠的社会。这样,自由被泛化了。但这是真正的自由吗?不:因为一个人不是一个个体。区别是简单的,但很少被触及。按照其拉丁文涵义,个体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编辑本段]个人主义的定义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更好。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人们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个人主义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我的事物更好的信仰或理念。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名称】个人主义, 【拼音】gè rén zhǔ yì 【解释】有双层含义,一是个体主义,指的是从个人追求利益、自由、权利等方面正当要求。二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 【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 【英文】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其特征是: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作为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一切剥削阶级共同的道德原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它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曾发挥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有鲜明的损人利己的弊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发展到了顶点,成为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甚至要求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服从于个人利益。个人主义是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根本对立的。个人主义也是小生产者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他们身上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和狭隘自私。 在革命队伍内部,个人主义也表现为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等,这是

剥削阶级道德原则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反映。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反对和克服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等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是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 雷峰同志曾说过:“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这句话直刺个人主义者的灵魂。 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的基础是个人主义。波普尔认为,个人主义同唯我主义或自私自利根本不同,自私自利的行为既可以是个人做出的,也可以是一个集团做出的。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对立的概念。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哈耶克指出,真正的个人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1 )它主要是一种旨在理解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社会理论;( 2 )它是一套源于这种社会观的政治行为规范。个人主义的核心是本体论的个人主义。这种本体论的个人主义的最典型的阐释者是霍布斯,人们常用机械主义来概括这种个人主义的立场。简要地说,认为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国家是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除了个人的目的,社会或国家没有任何其他目的。边沁曾说,所谓“共同体”完全是虚构的概念,“共同体的利益”只是该共同体的成员的利益之总和。与本体论的个人主义紧密相连的是认识论的个人主义。其核心是强调认识的个人特征,否认客观真理。许多自由主义者关于个人自由的论证就是从认识论的个人主义出发的。密尔曾经从认识论的个人主义出发论证言论和讨论自由的必要性。在个人主义中至关重要的还有伦理个人主义,它的核心是否认道德的绝对性,强调道德在本质上是个人的。个人主义的根本原则在于,善和恶完全是个人的主观评价,因为不可能从对象本身的本质之中得出任何善与恶的共同准则,善和恶的用法从来就是和使用者相关的。一个行为若只关乎个人,那么,个人就是该行为道德与否的评判者,他无须诉诸于任何高尚的伦理原则,只要判定该行为是否增加自己的快乐,就可评价该行为的道德性。宗教个人主义意味着,个人对自己的宗教命运负责,个人有权以他个人的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直接与上帝建立联系,而无需要通过任何中介机构。伦理个人主义实际上使个人的意旨有了神圣性。正是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宗教个人主义的基础上,政治与经济个人主义才有了可能。政治个人主义的原则包括:( 1 )个人权利的至高无上性;( 2 )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3 )政治个人主义的延伸必然要求政府的建立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同意,即民主原则。经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追求自己经济利益的合法性,强调个人通过竞争和市场经济实现个人利益,强调政府较少干预经济。至于方法论个人主义,许多自由主义者认为,完整的个人主义包含方法论个人主义,但方法论个人主义与个人主义诸项基本规范则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作者:F.A.哈耶克 个人主义 1 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偏差及其原因分析_陈橹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偏差及其原因分析 陈橹1杨勇2 (1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南京210014) (2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南京210014) 摘要:古典自由主义把私有财产权和市场机制作为政治和社会文化自由的基础与动力,而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却只要求政治与文化自由,在经济上则普遍排斥私有财产权和市场机制。其原因在于:在自由主义被当作救国工具的前提下,其核心价值不能不被时代性的民族主义夙求所遮蔽;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道德至上倾向和对经济生活的陌生与鄙视、政治全能主义、大同理想,也深刻制约了中国自由主义者的价值偏好;知识分子对社会转型的不适应和对扭曲的市场经济的抗议,而产生了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幻想;同一时期世界性的左翼思潮及对统制经济的迷信,也影响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选择。 关键词:自由主义;思想偏差;近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D0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3)08-0045-07 近代的中国自由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有明显的不同,它不仅没有充分发育的私有产权制度和经济机制作为发生的基础,反而排斥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除清末梁启超在同革命派论战时曾论述过土地私有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外,整个近代的知识界都表现了对自由经济的隔膜和排斥,中国的自由主义也全部发生于政治与文化领域,鼓吹者们没能够把握住经济、政治与文化三大自由之间的关联。突出的表现是在抗战后期及战后时期,当时胡适、罗隆基、储安平等在不同场合表达了仿效英美代议政治和德俄统制经济的建国设想。1945年秋天的民盟一大政治报告及其纲领集中反映了贬斥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观念,如5纲领6的/经济0部分说:/民族经济之目的,在平均财富,消灭贫富阶级以保障人民经济上之平等0,/全国经济之生产与分配由国家制定统一经济计划,为有系统之发展0,/银行、交通、矿业、森林水利、动力、公用事业及具有独占性之企业,概以公营为原则,0/人民生活必需品之消费分配,以设立国营公营商店及消费合作社为原则0。在其后的政协会议上,民盟更明确地表达了把英美政治民主与苏联式的/经济民主0相结合的设想,企图/拿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0。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这种倾向,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观念是完全不相容的。 古典自由主义认为,政治民主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之上,人的本性是在经济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政治及其它公共生活中追求权力的最大化。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各个个人的权利的让渡,而人类历史反复验证的经验事实是,公共权力对于实现社会秩序和公正是必须的,但它对人性具有无法抗拒的腐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第一部分“个人主义”的语义 第一章法国 作者认为,个人主义最早的用法是法语形式的individualisime来自欧洲人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所谓的根源——启蒙运动——的普遍反应。法国大革命证明了这样一种思想,高扬个人有害于国家的稳定,会把国家瓦解成“一片混乱的、反社会的、不文明的、互不相干的基本要素”拉梅内认为个人主义做摧毁的恰恰是服从和责任的观念从而也毁灭了权力和法律;剩下的不就之于利益、激情和歧见的可怕的混乱了吗? 首先系统地使用个人主义这个术语的是19世纪20年代中期圣西门的追随者。圣西门主义同样抱有反对革命的思想,对启蒙运动虚夸地赞美个人持批判态度,害怕社会的原子化和无政府状态,期望一种有机的等级森严的组织起来的和谐的社会秩序。个人主义这个术语在十九世纪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使用在法国通常带有一种贬义,甚至至今能然如此,意味着强调个人就会有害社会的更高利益。 路易布兰克认为权威、个人主义和博爱三大原则造成了世界和;历史的分裂。——个人主义的原则把个人从社会中剥离出来,使他成为周围事物和他自己的唯一评判者,赋予他不断膨胀的权力,而没有像他指出他的责任,使他沉湎与自己的力量,对整个国家宣布自由放任。由路德所开创的个人主义,从宗教的基因中游离出来以不可遏制的力量发展起来。。。。。。它支配着当代世界,成了一切事物的神圣原则。在现实巨大的进步过程中,个人主义是举足轻重的。它为遭到长期压迫的人类思想提供了呼吸的空间和活动的范围,使人类思想恢复了自豪和胆略,使每个人都能对全部的传统时代、他们的成就以及他们的信念进行批判;有时把人置于充满焦虑、危险的孤独境地,但有时又使他满怀尊严,而且还使他在无穷尽的斗争中,在普遍争论的骚动中,能够亲自解决自己的幸福和命运问题。。。。。 个人主义——由一种新的观念创造出来的新词。是只顾自己而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疏远了他的同胞大众,疏远了他的家庭朋友,把大社会弃之不顾。最初,它仅仅有损公共的生活的德行;但久而久之,它会侵害和毁灭所以的一切,最终陷入纯粹的自我主义。 托克维尔断言;民主不仅使每个人忘记了祖先,而且使他不顾后代,并与同代人疏远;它使每个人只想它自己,最后完全陷入内心的孤寂。个人主义是因为没有能为个人提供一种框架的中介团体和缺乏对国家的防备而产生的。(就美国而言,他们因为有着自由的组织和制度以及积极的公民职责和权力,所以他们完全避免了个人主义的破坏性后果:他们用自由政府了个人主义。) 第二章德国 齐美尔说:新个人主义可以叫做质量个人主义,与18世纪数量个人主义相对照。或者可以成为独特性的个人主义,它反对单一性的个人主义。总而言之,浪漫主义也许是一条最宽广的渠道,由此个人主义达到19世纪的自觉。歌德创造了个人主义的艺术,施莱尔马赫则奠定了它的形而上学基础:浪漫主义为个人主义提供了情感上的经验依据。 德国的个性概念有一段值得注意的历史。起初是作为一种对个人天才和创造力,尤其是对艺术家的崇拜,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及主观、独处和内省的无上价值,它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一方面,它导致狂放不羁地追求特立独行,导致最纯粹的自我主义和社会虚无主义。 在施蒂纳看来;我,利己主义者,心中并没有“人类社会”的福利。我不想为它牺牲任何东西。我只是利用它,,但是为了能完全利用它,我必须把它变成我的财富和我的创造,就是说,我必须消灭它,在它的废墟之上建立自我主义者的联盟。 厄恩斯特.特勒尔奇:那些信封永恒的和神授的自然法,信封人的平等,信奉普及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