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饶平九村的客家民俗文化

关于饶平九村的客家民俗文化
关于饶平九村的客家民俗文化

关于饶平九村的客家民俗文化

在粤东山区,生活着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相结合的一个群体,饶平客家人。客家人共有20多万人,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北部山区的上善镇、上饶镇、饶洋镇、新丰镇、九村镇、建饶镇和中部山区的东山镇、渔村镇。那里盛行着各种不同风格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九村镇现名新丰镇,是由十几个自然村组成的,当地环境优美,盛产日用陶瓷,在明清时期,是粤东出口青花瓷器的主产地,解放后,瓷业逐渐从这里发展到全县,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工业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由一个交通不便的地方向一个市场繁华的旅游文化过度。来过九村的同学都会发现,九村最近几年的变换是空前的。

这里的民俗文化浓厚,乡亲们热情好客。每逢初一十五都有祭拜活动,从年头的“祈福平安”,到年尾的“还平安”,大大小小几十个节日。最为盛行的是:每年正月十二的迎灯会,到去年为止已经举办了二十届,规模一年比一年盛大。同时,九村白石寺正在极力打造旅游文化镇,积极发动各界人士踊跃捐款,善款达上千万。客家土楼文化增进了旅游文化的打造。

接下来主要介绍以上三种民俗文化:

九村的迎灯会,祭拜娘娘。一年一度的迎娘娘灯会是最为热闹的,许多出门在外的游子都会回到故乡,参加这个大型的活动。在灯会来临的前几天,各个村庄都会做好准备,例如:节目的表演,场地的设计,材料的准备等等。在举办方地区,需要提前两三天吃斋,以体现对神明的尊敬,炒菜只能用花生油。很多家庭都会准备一些精致的花盆,这些花盆是用面粉炸制而成的小面包,用线将其缝好,成型后足足有两米多高,金黄色的外表,显得格外耀眼。在正月十二凌晨三点,各个村落的游行队伍在举办地集中,每个自然村都会表演自己准备好的节目,四点准时出发,经过长达十六个小时的游行回到出发地。在游行当天,据保守估计,鞭炮的花费在一百万左右,从另外一方面体现浪费的情况,但群众的热情依然高涨。晚上回到迎灯会主办地点,是活动的高潮部分,这里聚集了从各地赶来观看表演的游人,伴随着鞭炮、烟花、彩带的衬托下,人们的情绪膨胀。几十个年轻的小伙子,手里拿着一捆点着了的香火,在拥挤的场地来回挥洒,场面即激情,又带点危险性。最后,无数只人手托着乘着娘娘的轿子,将娘娘送回迎宾大厅。接下来的就是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烟花表演,还有一些歌舞表演、潮剧等。这个活动持续三天,就将娘娘送回原供奉地——白石寺。

打造九村白石寺旅游文化。十多年前,这里只有一小间破烂的屋子,看起来并不起眼,而且山路弯曲难行。十年后,看到这里的变化,每块砖每块瓦慢慢地铸造起来,越发觉得我们所处的生活变化的好快。正是因为生活品质的挺高,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发展旅游事业,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也有助于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白石寺又称五指山,在寺庙后面耸立着五座近像手指的山峰,五指山由此著称。当你站在最高峰时,薄薄的雾水拍打在自己的面上,整个人顿时轻松愉快许多。爬山适合于群体旅游,在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在寺庙住的人,过着宁静而又安逸的生活,没有大城市的喧闹,没有人的勾心斗角,舒服的田园生活。在清晨,有些诚心的施主会徒步来到这祭拜,带上米还有些贡品,祈祷家人平平安安,事业蒸蒸日上。假如遇到突发状况,可以在寺庙休息,体验山上的那份宁静。

客家土楼文化得到保护。坐落在九村某个村落的土楼,经过时间的洗礼,局部出现了倒塌的现象,慢慢地人们从土楼里搬了出来,由此土楼得不到更好的保护。在前年,乡政府发起了保护仅有的土楼文化,得到乡里乡亲的鼎力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场保护历史文化的进程由此拉开。客家土楼的建筑,曾经让世人感叹,这种惊人的建筑,又运用易经的八卦阵,既能防范侵略者的侵略,又有冬暖夏凉的效果。最显著的是土楼里面的那口井,它解决了人们生活的用水,是人们生活的保障。土楼的大门还设置了一些机关,方便观察外面的情况。总之,是一座实用性强,结构合理的建筑,需要我们集体去保护。

九村人民一直以勤劳、简朴、聪明而著称,在镇政府的扶持之下,极力发展日用陶瓷产业,即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又可以促进本地的发展。但还是缺乏品牌的效应,企业的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集体,不能抵抗经济的冲击。同时,也面临招工困难的境地,或许可以通过提高福利,改善工作的环境,极力挽留外出的年轻人,将企业做大做强。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主要对环境的保护,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经过几年的治理,修建湖泊,将垃圾掩埋,乡村周围的环境污染变小了,慢慢地水也变绿了,抵抗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得到改善。

接着,承接开头语,我们是潮汕和客家的结合体,每当家里来客人时,我们招待人家的是茶。平时喝的最多的是凤凰茶,水仙,还有山茶等。普洱茶我们喝的相对少很多,在一些老辈家里珍藏了许多几十年的高山茶,据说有清热解毒、促进睡眠等功效。

最后,希望饶平客家文化永久不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推动旅游文化的发展。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 “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 (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1、孕育期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于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 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赣南,唐元和中(816—820年)有26260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倍多。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至元丰年间,共有主客户81454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多倍。赣南闽西两地元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户。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如果按每户5口计算,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数字当突破200万。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 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

客家习俗调研方案

客家风俗调研方案 11级语文教育一班黄坤15号2011121983 perfect killer 小组 设计理念 (1)主题的价值与意义 客家传统节日文化是客家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悠久民族历史的跟,同时还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客家民族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 人最初的天堂。在上学期“客家节日文化”主题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越发感到家乡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学生对客家传统节日由“没意思,没什么认识,不如洋节日”到从心底里流露出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和为自己的家乡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们老师和校领导决定本学期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题仍然走探究传统、感受历史的路子-----《走进客家传统节日》由此产生。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客家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2)活动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 (3)活动时间:4周 主题活动目标(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客家特色的节日文化,重点是阴历节日;学会将课外采访与丰富的课内活动相结合;学会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会收集与整理资料,会在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 由指导老师确定主题,设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选出组长,负责领导组织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负责组织活动,保证活动安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客家节日文化的基本了解,让学生感受客家特色节日的魅力,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实施准备、开端 (1)收集客家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等方式; (2)与少先队辅导员联系开展主题活动,“客家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是最现实的爱家乡主义教育。 与计算机、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联系,取得支持,多学科教师参与组织的形式,组织学生开 展对客家传统节日的全面考察的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涉及的学科领域 四、主体设计(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发现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组织学生学习课题,撰写出活动计划,计划力求涵盖主题、小组分工、研究阶段、探究方式等各项内容,主题确定后,活动就全面铺开。师生共同确定实施本课题的调查点: 1. 了解客家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习惯。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其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包括了粤东、粤北、粤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全国纯客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国内外总人数约合6376.8万人次。 客家人:客家人原属古中原汉人,中间经历了六次的大迁徙和一系列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客家人。相对于客家人的起源,我们更应该关注并且称颂的是生生不息的客家 精神。客家人以其“团结、勤劳、好客”的精神文 明于世。由于客家人身上的这股精神,有人赞美客 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甚至于有的学者认为 “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客家先民自身 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 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 化。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客家建筑, 就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勤劳节俭是客家世代 相传的优良品德。在客家妇女身上,则更鲜明地体 现出超乎寻常的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精神。头戴 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走进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因此客家妇女堪称为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而说到好客,这就是客家人典型的特点了。客家人热情好客,他们非常注重礼节,不论是正式宴请还是吃个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平时,如逢客人到来,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必以茶相待,这就是客家人。这就是客家人的文化精神。 围龙屋:围龙屋作为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 家民居建筑,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 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 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 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 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 “族聚而居”的民族文化象征,反映了客家 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是客 家民情风俗的一 个缩影,可谓是客 家特有的客家建筑艺术奇观。围龙屋体现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内涵,通过这围龙屋,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客家文化。第一、 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文明礼貌、知书达理的 传统美德。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第四、 体现了客家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汀州、韶关、清远、广州、深圳、中山、海南、广西以及国内外客家人集居地,客家山歌的内容朴实无华,结构清晰明了,语言丰富,文学艺术性强,善于表达

客家方言与文化

客家方言与文化 客家方言与文化作者:罗肇锦 今天的题目「方言与文化」,在进入主题之前,先与大家谈谈整个汉方言的演变情况,从中了解几个汉方言间的关系,及其历史上的问题。此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直接来谈方言在文化上的意义,及在文化上帮助我们解决了那些问题。在此部分,举几个例子对大家解释。首先谈方言与国语的问题。方言即是早期与官话对称的东西,早期有所谓雅言、通语、正音,就是官话,我们这里称「国语」,这几个名词里面,大概就属国语用得最菜。国语一词的由来,以我目前手上所看的资料,是满清初年(刚入主中原)时,因惧怕他们整满洲语到满人地区会被汉化,所以就要求当时的满洲八旗人,通通要讲满洲语,还要学会骑马射箭,谓之「国语骑射」,希望他们满洲人,一定要保留自己的语言之外,还要会骑射,如此才得以统治大汉天下。没想到至乾隆时,北京城附近大概汉人居住的关系,满洲语几乎也已受到汉语影响,而改变很多,尤其是乾隆年间,实施的制度较开放,不再要求汉人一定要说满语,这样放松之后,使得满汉间的距离被打破,同时汉人数量多,又开始使用许多汉语,满语在受汉语影响下,慢慢演变,成为现在的官话系统。

他们这样地保存国语,所以现在的国语,即是外国人所称的满洲话,后来一直沿用下来。民国初年,曾经有人提议改为别种称呼,其中详细情况,很难找到正确的解答,总之,后来仍沿用国语来称呼官话。今日所见之官话,到底有那些非汉语成分?也就是说国语(满洲话)中加入而形成的,其中有许多非汉语成分,而且以汉语来说,最后期的汉语,等于是客家话。给它一个名称,客语可以说是汉语的终结语言。这样讲或许太过武断,事实上客语也是有别的成分加入,可是整个汉语,改变最大的是客家话之后的几百年中,满蒙语的成分加入。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谈谈。第一个最明显的就是「儿化」的问题。所有长江流域以南如上海话、广东话、闽语、客语、湘语、赣语等,均无儿化现象。「儿化」的来处,是从满蒙语言成分所带进来的,在华夷译语的对照中,许多词后面都带有「儿」的音,例如「小孩儿」「花儿」,此种习惯带进来之后,便保留下来。因此,今日在台湾不管是河洛人,还是客家人,在念「儿化」时念不出来,因其语言成份中没有此种现象,例如在念「一会儿」时,会儿的ㄦ「ㄦ」化了。「儿化」之「儿」不是独立的成分,而是加在其前面原来句里的附带成分,可见「儿化」根本不是汉语成分,而是满蒙语成分加进来的。第二个例子,日下入声的消失。入声在汉语中,是非常重要的成份,我认为整个汉语入声的消失,就是把汉语现在诗词各方面的最高层次的东西丢

兴宁人的客家民俗风情

兴宁人的客家民俗风情 1.婚嫁 旧时婚俗主要有“等郎妹”、“童养媳”、“顿花妹”、“指腹婚”等。“等郎妹”是指有些人结了婚长期没生下男孩,有钱便再娶,讨二奶三奶,直至能生男孩为止。没钱的便买个女孩来抚养叫做“等郎妹”。意思是取个好兆头,等生个男孩。如果真生了男孩,父母便为他们匹配为偶。如此成婚者,大多女大于男,甚至相差很远,故有“十八娇娇三岁郎,晚间共枕尿满床”的哀怨。许多父母,当孩子一生下来,就为其婚事着想,与亲朋好友讨个女孩抚养,待女的长大后成婚,叫“童养媳”。一般是男长女幼,多出现在贫困人家。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绝大多数难有和谐的感情。“顿花妹”是指做父母的急于生育,抱养人家女孩,若日后生下男孩,可成婚也可不成婚,若无生育或只生女孩,所抱养之女作自己女孩看待。“指腹婚”是指两家妇女怀孕时,互相约定,只要所生婴孩性别不同,长大便成亲。 嫁娶礼仪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类民俗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陋俗被破除。但由于历来对婚姻大事的高度重视,在迎亲嫁娶上仍有一套追求美好、讲究吉祥的习俗。 打扮新娘。新娘出嫁前,要请“扮娘”打扮。所请扮娘一定要“四片全”(即有子、有孙、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打扮新娘要梳3次头,每梳:次都说一句吉祥的话:一梳梳到头,二梳福禄寿,三梳子孙满堂。接着便为新娘穿衣、裤和鞋。 打米筛花。新娘在“上轿”前要请有声望的叔公打米筛花,说“四句”其仪式是,在祖公厅里放一“摸栏”(似匾状但比匾大的竹编织具),当中放一方凳,其外置一箩筐。选好时辰后,伴娘便扶新娘先坐一下箩筐,后端坐凳上,并说吉祥语,如“坐箩又坐凳,身家大过兴宁县”。打米筛花者双手执米筛置于新娘头顶,作筛米状,说四句吉祥的话,意为把吉祥、美好筛在新娘身上。 上轿。 打完米筛花以后,家人、亲属、亲戚都要送红包给新娘,谓之“上轿钱”。父母还送一个提包给出嫁的女儿。包里装有莲子、枣子、早稻粒、长命草、糖丸、葱、蒜等象征美好的东西。之后,新娘悄悄上轿(一般不放鞭炮,认为嫁女是蚀本的事,不值得大张旗鼓。这种观念现有所改变,但风俗犹存)。 拉月(拉,意为查巡探望)。新娘出嫁,其娘家组织送亲队到男家去。送亲队由7人组成,其中必须有媒人和男童参与,其他则是婶、嫂、婆等妇女(寡妇不能参与)。送亲队要送嫁妆,嫁妆中必配灯盏(灯同丁)、铜壶(带嘴,象征男孩)、糕饼、方镜、甘蔗、柏枝、长命草,以及9个鸡蛋,每个鸡蛋上各写一个红字,组成“百子千孙,长命富贵好”。 迎亲。新娘上轿后,由男方家的一名已婚男子引路“入门”。至新郎家时,门前燃放喜炮,用稻草、“桃符”燃起火堆,由“伴妇”接新娘“下轿”,并跨过火堆,进入祖公堂向祖宗行礼。有些地方,新娘在跨火堆后便把一些花生、糖果、枣于、莲子、硬币撒在地上,让小孩竟相抢拾,意为五福盈门。 闹洞房。风趣而不失礼。亲朋好友或兄弟叔侄、姑狸姐妹与新婚夫妻逗笑取乐。虽是戏滤,但不失礼节;虽是逗乐,但寓意深刻。 随着文明新风的推行,婚事新办的日益增多,男到女家落户、集体婚礼、旅行结

崇尚读书-客家文化特征及传统民俗

图文:崇尚读书-客家文化特征及传统民俗客家人不为广东独有,江西等省也有相当比重。客家人之得称,有多种说法,归根结底,应是与原当地土著居民相对而言而得来的。客家先民,来自进入岭南的中原移民,在南迁过程与本地土著融合而形成客家民系。客家方言在广东诸方言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时间最迟,有研究者认为其最后形成的时间在明朝后期至清初这段时间。 由于南迁入粤较迟,平原的肥沃地带已被当地人和先期移民占据,故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在长期的迁移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的淳朴民风。同时,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都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以封闭式的生活为主,因而家族观念特别强固,保持着较多的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同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识,而是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为社会风气,有“文化之乡”之称。历史上客家人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客家民系中,有一种颇为强烈的自信、自立、自强、自我奋斗意识,这是客家民系在独特生活环境下的历史产物,但同时也有一些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容易趋向于封闭、保守的小生产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此已有所突破。近年来国内外掀起新的客家研究、联谊活动热潮,1994年在梅州召开了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 特殊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客家民俗的特色。由于迁徙的历史、入

居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入粤客家人聚族而居,强化宗族制度。民国时期,客家民系实行宗族管理严密的族长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家族小家庭的制度渐趋瓦解,在农村,大家族观念仍在意识上有所保持,在城市,则已普遍成为现代小家庭而淡化了家族观念。历史上客家人社会宗族制的强化,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祠堂设施的完善和族谱连续修撰。在聚族而居的村落,各族都重视祠堂的建造。祠堂住处讲究风水,重视堂号家声。客家围屋堂号,或有直书故土祖地,或言志明义,这些堂号的命名习惯与唐宋古俗相承。再就是在民居方面出现了超大型的土楼和楼房组合成的大理围龙屋。土楼建筑多以夯土或土坯砖为材料,渐而发展到以花岗石、大青砖为建筑材料,十分坚固,规模巨大。现存土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自清康熙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兴建了不少土楼建筑。围楼形制依平面布局大体分为圆形和方形。大型圆形围楼高达4~6层20余米,多达四环。建于清代的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大围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0800平方米。各家围龙屋尤为讲究风水。近代,还出现了传统民居布局而门面装修西式的中西合壁的客家侨乡民居。 客家妇女 旧社会的客家妇女较少缠足,客家妇女承担田间和家庭的一切重活,富家女子也照样参加劳作。这与潮汕地区的妇女负责在家烹饪、做针线,男人干重活成为鲜明对比。客家妇女的勤劳美德受到中外研究者所赞扬,英国人欧德里在所著《客家人种志略》中赞扬说“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但在旧社会客家妇女在家族

深圳客家文化特征

深圳客家文化特征 深圳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深圳东部地区,即今龙岗区的大部分镇村,在与龙岗接壤的宝安区石岩、观澜、龙华等镇也有部分客家人居住。 这一地区的客家人大多都是晚明至清代从湘赣等省途经梅州、河源等客家聚居地辗转迁徙而来,也有少数元、明时期迁来的。他们在长期的辗转迁移过程中,既带来了原住地和途经地的文化,在固守原有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地扬弃那些不适于新的生存环境的文化因素。他们在与深圳地区各民系的接触、交往与融汇的过程中,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独具特色的深圳客家民居建筑,就是这一文化的外在形式。 崇拜祖先的寻根文化特征: 客家人到了新的地方后,还牢牢地记着自己的家族历史,也就是说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客家的民居建筑中,到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崇拜祖先的和寻根思源的心态。 一是祠堂建筑。客家人不论是合族聚居在一个围屋建筑里面,还是采用非围屋的聚居方式,他们的居住建筑都是以祠堂为中心而展开的。深圳市龙岗区的客家人大多以围屋的形式聚居在一起,围屋的中轴线按排祖祠厅堂建筑,其它居住建筑都以祠堂为中心而展开。在祠堂里安上家庭始祖和历代祖先的牌位,时时进行祭拜。散居各处的客家人也同样如此,他们的居住建筑无一例外都是围绕着祠堂而建,并以祠堂为中心。这种建筑布局形成一种极为强大的向心内的凝聚力量,使整个家庭成为一个整体。 二是用悬挂堂匾这种形式来标明、记载自己的姓氏郡望和光荣的祖先。堂匾一般挂在中堂上,上书本族姓氏的郡望堂号,如黄姓为“江厦堂”,李姓、彭姓为“陇西堂”,赖姓为“颖川堂”,何姓为“庐江堂”,肖姓为“兰陵堂”,邓姓为“南阳堂”,等等,这是氏发祥地的堂号。 三是通过祠堂中的祠联、楹联记载自己家庭的历史祖先的业绩。宝安区上合黄氏宗祠上的祠联是“珠玑旧泽,江厦先声”,既说清楚了家庭的堂号,又说明了他们这一族是经从南雄迁来的客家。福田下沙黄氏宗祠的楹联是“泽传参里,声讫程乡”,说明他们的先祖是晋代的黄舒,是经从梅州迁过来的。“龙湾世居”

写客家民俗作文

写客家民俗作文 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写客家民俗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写客家民俗作文【一】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客家民俗风情更是千姿百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客家民俗的“喊魂”就是其中一类。 客家人多居住在山区。屋前多有小溪、小河或池塘。有的屋前屋后是高头高坎或山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小孩易跌。一旦小孩跌倒,多数都会着惊。晚上孩子睡在床上,心脏常一下子跳动,使小孩口说梦话:我怕!我怕!有的哇的一声惊叫起来。这种情况,我们客家人叫“孩子着吓”。 孩子“着吓”了,过去,家里的老人,主要是做奶奶的,就会用“喊魂”的方法,来使孩子平安睡好。“喊魂”的方法是:首先老人到小孩跌倒的地方,把魂飞魄散的“魂子”喊回来。如果是跌到河里(小溪或池塘),先将一块石头丢落河,口中念着:河里跌的不是××名,是石头哟!(如果是山边、路边、洼地则不必丢什么东西)然后面朝太阳,口中念:太阳公公保佑××乖乖,身体健康!满子归哟!满子归哟!满子东边跌倒东边归;西边跌倒西边归。最后用衫帕朝跌倒的地方把“魂子”帕着回家。到家后,将衫帕往孩子睡的床上打开,表示“魂子”已“帕”回来了。再往孩子的背部多次拍拍揉揉;往小孩的耳公尾上摸摸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捻捻。口中说:耳公胆大,老哩做公太(女的说“婆太”)。这样的做法,要连做三朝(天),早晨、傍晚各做一次。这样就能给孩子压惊,小孩就会安眠善睡到天光。 “喊魂”的做法,虽属是一种精神安慰,老人祈求小孩健康的一种渴望,带有迷信色彩。但从中医学的穴位按摩疗法的角度来看,拍揉小儿背部的心、肺等穴位,捻摸小儿耳朵,“耳为宗脉之所原”,它与人体的经络五脏六腑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拍背按摩能治惊悸、失眠、心烦、心神不安等;揉耳朵、耳尾有治小儿急惊风等症状的功效。这就是“喊魂”有效果的科学依据。 写客家民俗作文【二】客家人,又称河洛郎,是一个有着显著特征并且历史悠久的民族。客家的风俗习惯繁多而独特,身为一名客家人,我还是觉得客家的春节最有趣了。 那是三年级的一个寒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五华过春节。客家春节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的,那一天到正月十五日就算客家春节。我们到五华的时候,刚好是除夕,时间大概是下午5点。我下了车,走到奶奶家门前,敲起了门,叫了一声:“奶奶,我们来了!”奶奶笑着给我开了门,说:快进来吧!“我进了门,只见爷爷、姑爷、大姑、表哥、大嫂正在屋子里到处忙活着:桌子上堆满了结米糖和桔子、柚子;到处都是年画和对联;窗户、大门、桌椅都被擦拭的干干净净,厨房里还传出一阵阵剁菜的声音,一副大大的年画挂在客厅的中央,旁边还有两只金元宝,很有过年的气氛。 我跟大家打了个招呼,就跑进厨房里帮忙去了。一进厨房,一阵

我们的客家文化

我们的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文化,是指亚洲地区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源自苗瑶畲各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嫁人也被称为是“东方吉卜赛人”。其文化特色为保守、稳重、节检。 客家人原是古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嫁人。客嫁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客家包含着东江客家和韩江客家两个系统。在广东,客家地区东起韩江(除潮州平原外)西至北江,包括了粤东、粤北、粤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在这个广阔的区域中,客家分为两个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系统,即以龙川为代表的东江流域客家系统和以梅州为代表的韩江流域客家系统。这两个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体。 东江流域是客家地区的中轴,它上溯江西赣南地区,下溯珠三角的东莞、增城等地,以龙川为轴心,上下伸延几百公里,构成一个近千公里的客家带。这一带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始自秦汉,延至当代,历史悠久,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基础地。 韩江流域是客家的腹心地,它以梅州为核心,东延福建,北接江西,西连东江,方圆几百公里。这个地区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继发地和标志地,它承接和优化了东江流域客家文化,促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 客家建筑:客家人的特色建筑是客家围屋,客家围屋主要是周围的建筑围起来,据说这种建筑的当时建造的功能有防盗防攻,客家人从北方南迁而来为了防止被抢被盗便把大家团结起来以应对外来的侵略。这也促进了客家人的团结和运养着团结的精神。我们客家人是和好客热情的,每逢客人来了总会有一些特殊的招待也总体现中国人的大方慷慨。 客家饮食:客家菜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漳州;广西的贺州、玉林;台湾新

客家习俗的红文化

红色是中国的吉祥色,在客家人心目中,对红色尤为垂爱,无论是节庆还是做喜事尤喜用红色,寄寓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也演绎了许多的客家习俗。 赏红。赏红是在娶亲喜事中进行,一般是由舅舅承担。赏红用的红布一般由舅舅家采购,红布长为九尺,意为久久长,舅舅赠给外甥是为“赏红”。赏红前,外甥要先请舅舅喝酒。管事的先生送给舅舅一个红包,意为请舅舅大人多多吉言,赏红用的红布摆放在神台前,吹鼓手们一阵猛吹,把舅舅要的面子给足了,做舅舅的才在唢呐声中双手托起九尺红布,来到新郎官面前,一边把红布披在新郎官身上一边大声唱着赞词:一匹绫罗色彩红,今晚赏给新郎公,明日娶归贤淑女,百事顺遂万代荣。赞词也有这样唱的:一匹红罗九尺长,左边挂到右边旁,明日娶归红粉女,早生贵子姓名扬。总之,赞词多为祝愿夫妻恩爱早生贵子之意。 挂红。客家的挂红是在乔迁新居的仪式上举行的,相对繁琐些,它不像赏红那样只披一道红,而是多条。举行仪式时,主事的先生将亲朋好友带来的红布或红绸按大小主次的顺序递给主家,主家接过红布后,按顺序当场把红布挂在客厅的正墙上。挂红的赞词有长有短,长的如:手把红罗闪金光,挂在龙门玉柱上,一挂天长地久,二挂地久天长,三挂状元及第,四挂四季平安,五挂五子登科,六挂六畜兴旺,七挂七星高照,八挂八仙过海,九挂九世同居,十挂样样瑞祥,从此挂红后,万紫千红桂馥兰馨。短的赞语如:手托红罗步步升,恭喜贵府华厦成。吉日乔迁瑞气来,兴家发达出贵人。或:吉日莺迁喜盈盈,亲朋族友祝鹏程。红罗一匹堂上挂,百世荣昌紫气临。在一片祝福语中把喜事推向高潮。 系红。在办丧事的时候,凡是与死者较亲的人,无论是直系还是旁系都要在衣服上系上一小块红布,意为“避邪”“平安”,更带有“逢(红)凶化吉”之意。 吃红。一般是指吃红蛋,客家人若遇上小孩出生、做生日、结婚、过年、送丧回来,甚至上学、出门等都得吃红蛋。这一习俗的内涵很多,一表示吉利,二表示祝愿,三表示避邪。小孩出生时一家人吃红蛋表示祝贺婴儿一生走“红运”;做生日祝寿时吃红蛋,不仅是寿星要吃,而且来祝寿的人都要吃,表示寿星“鸿(红)福齐天”;婚礼酒席上要吃红蛋,表示新郎新娘红红顺顺、团团圆圆、白头偕老。 贴红。客家人除了喜欢在过年或办喜事时,为了增添喜庆色彩在自家房屋里外贴上对联外,去走亲戚喝喜酒,看望病人,有挑担的,则在担上都会贴上一小块红纸;是提鸡鸭去的,竹笼上也得贴上红纸,意为“吉祥如意”。嫁妆就更不用说,对每一件物品都须贴上一小长条或圆形红纸,表示万事都吉祥顺利。

客家文化知识资料

一、客家名称的来源 客家为汉族的一个民系。一般而言,客家民系是于唐末宋初的汉族人在闽、粤交界地区,融合了部分的畲族、瑶族、南越等东南亚土著居民。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继承了中古时期的中原汉族文化,也混合了南越文化,进而形成特别的客家文化。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乃文化的概念。 2004年11月18日,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江西赣州成功举行,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及祖国内地河南、四川、广东、福建等17个省市区共100多个客属社团、侨团3000多名海内外客属嘉宾来到梅州。 2007年8月20日在河南洛阳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2010年11月29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将在广东省河源市举行。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梅州则因其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区而被称为“世界客都”。 客家四州 ①惠州 惠州府是最大的客家侨乡,当之无愧列于客家四州之首;若以客家籍华侨而言,“惠州”一名在海外客家侨惠州 界,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故乡地名。包括归善(今惠州)、博罗、长宁(今新丰)、永安(今紫金)、河源、连平、龙川、海丰、陆丰、和平县。另外原惠州府城却存在着另外一种目前仍属于争议之中的特有方言(惠州话/惠城话)。惠州府作为客家四州之一,而且又是海外客家籍华侨的第一大侨乡,在国内学术界却经常遭到有意无意地忽视,非常不应该。惠州府不仅是客家民系的华侨文化象征之一,而且更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征之一,在客家文化的体系里面,有着不容小视的重要地位。如果客家学抛弃惠州府,只在梅州、汀州、赣州研究客家学,那就是闭门造车,甚至构成对客家民系原有的海洋性的严重忽视。我们可以承认惠州府不是纯客家地区,但绝不能抛弃惠州府来研究客家民系。务必要注意到归善、海丰、陆丰的客家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惠州府客家文化的光芒不是能够轻易以“不是纯客家地区”为借口,而掩盖、抹煞掉的! 梅州 ②梅州 嘉应州是第二大的客家侨乡,海外客家籍华侨之中祖籍嘉应州的人数仅次于惠州府。1988年以后更改为梅州市,并管辖原来不属于嘉应州的大埔、丰顺两县。海外侨界为显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般而言同乡组织仍多沿用旧地名。故而,“梅州”一名在海外侨界通常被理解成梅县,其知名度远在“惠州”之下,甚至不如“嘉应”。嘉应州是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国内各地客家居民多以嘉应州为祖籍所在地。 ③汀州 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国内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宁化县为先祖曾居处。汀州府籍华侨尤以籍贯永定县最多。可惜“汀州”现在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原来的汀州府各县,现在分别由三明市和龙岩市代管,故而以“汀州”与惠州、梅州、赣州并称客家四州,有时空错乱之感。 ④赣州 赣州与惠州一样,都是侨民外迁的那个时期,以及现实中,都一直延续的地名。然而赣州府辖下十八县之河源 多,旅外华侨却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远在惠州府之下。赣州府与惠州府另一相似之处是,它也不是纯客地区,并且同样以三种不同方言为主,包括本地话(老客话)、广佬话(新客话)、府城话(西南官

探寻深圳文化之根

探尋深圳文化之根 穿越寶安千年歷史 探尋深圳文化之根 寶安縣始設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歷史悠久,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工業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這里有著70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2000多年的移民史,1600多年的建縣史,500年的反外來侵略史,200多年的華僑史,100多年的革命斗爭史。 如今的寶安雖然高樓林立,但依舊保存了不少的古建築:全市建築規模最大、建築藝術水平最高的廣府祠堂--曾氏大宗祠、全市僅存的一處紀念晉代孝子黃舒的祠堂--黃氏宗祠、全市最大的古當鋪建築--廣安當鋪、全市唯一的古石橋--永興橋、全市最高的古塔--鳳凰塔、全國罕見的歷史延續之長、數量之多、墓葬之密集的大型平民墓葬群--鐵仔山古墓群……寶安獨特的歷史人文資源和豐富的古墓葬古文化遺址,共同構成了寶安的文化根脈。在第十屆中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跟隨攝影師的鏡頭,一起看看這些見證寶安歷史的文物古跡,撥開深圳的繁華,尋找這塊土地的根與魂。香港商報記者朱求真 千年城市發展史 寶安區位於深圳市西北部,南海之濱。東與龍崗區接壤,東瀕大鵬灣,與香港新界、元朗隔海相望;西瀕珠江口,北鄰東莞市,是深圳市工業基地和西部中心。如今的寶安雖然高樓林立,但依舊保存了不少的古建築:有曾氏大宗祠和鐵仔山古墓群遺址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氏宗祠古建群、綺雲書室、文昌閣、鳳凰塔、永興橋等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王大中丞祠、浪心古村、中共寶安縣第一次黨代會舊址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點)19處;新橋糧倉、沙井蠔廠等多處工業遺產。 寶安文管辦顧問吳教授介紹,始設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的寶安縣歷史悠久,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工業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吳教授感言:「說寶安是深圳文化之根,一點也不錯」。 吳教授告訴記者,三國時期,因為寶安產鹽,鹽業非常發達,早在漢代就在寶安設立了鹽官,直至三國時期,吳國將這個地區統一起來,設立司鹽都尉壘,并由都尉這個官職司用來管轄、管理鹽業。吳教授表示:「這個時期,寶安已

河源民俗文化

河源客家民俗文化 班级:10车辆师姓名:揭文君学号:2010095244016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全市总人口为340多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河源的客家人有着其他地区客家人共同的族群优点和文化特征,但也有独特的民俗和文化。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河源客家比较出名的几种文化。 一、客家府第式民居: 河源地区的客家民居属府第式,与围龙屋有 相似的结构模式,建筑讲究地势和座向,一般布 局要求与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按结构可分 为“三堂、二横、一围”,三堂指前、中、后三个 厅堂,中厅是举行重大聚会和喜庆活动的场所; 后厅一般为“祖公堂”,是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的 专用场所;前厅大门的左右两侧门进去是横屋, 再由两边横屋向后延伸到成半月或四方形的后 围,在后堂祖公堂的背面与围之间是一座高于前 屋基的地,俗称“花台”。 二、河源居住习俗: 新中国成立前,乡村一般以宗族、家族为中轴 建筑住宅。人们选择居住地点多是选择依山傍水、 向阳的所谓风水地。屋的座向为坐北向南或坐西向 东。屋型常见的有围龙屋(四方围龙、圆半圆围龙、 少数大家族居住五进、七进围龙)、角楼(二角楼、 四角楼、八角楼)、单栋、二栋二横、三栋三横。 屋式大致相同,环绕厅堂,对称而建,规格相 同的小房间。一般为砖木结构的瓦平房,贫困人家 住茅草房。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兴建了不少单栋瓦房。新中国成立后,行地理、讲风水之风一度绝迹。80年代后,民间行地理、讲风水之风泛起。新宅建成,择日进宅风俗犹存。进宅之日,奉神,贴喜联,宴请亲朋,以示庆贺。赴宴者送礼,礼物有镜屏、家私、礼金等,在农村还要送上炮竹燃放。 三、河源生产习俗: 春耕春收:“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过后,春耕 季节即将到来,农耕者在这个时节要订好春耕春种 春收计划,俗称备耕。通常在立春前后要备好当年 农作物用肥。立春日,有的地方(如紫金县),明、 清时期有县官示耕的习俗。每年立春之日,知县率 领僚属、绅耆到“五谷庙”祭祀“神农”。雨水前后开耕, 惊蛰前后播种,到春分时节,种植花生、黄豆和其 他豆类以及搞好冬种春收作物收成,至此,春耕全

客家文化主题展暨客家文化发展论坛活动方案

客家文化主题展 暨客家文化发展论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为庆祝特区成立40周年,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为了更好地发挥客家文化在本地的弘扬和传承,让群众和更多的社会群体切实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以“奋进40年龙华客家薪火传”为主题的客家文化主题展暨客家文化发展论坛40周年系列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二、活动主题 “奋进40年龙华客家薪火传” 三、活动时间 2021年 四、活动内容 (一)客家文化主题展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这次客家文化主题展主要从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服饰、客家山歌、客家舞麒麟五个维度以图片巡展的方式展示40年来本土客家文化的演变与传承,每个展点共展出40幅龙华本土特色的客家文化图片,让市民群众对客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多

角度展现客家浓郁风情,彰显客家元素,促进客家文化交流和发展,让客家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客家文化主题展:时间、地点 (二)客家文化发展论坛 客家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综合交错,慢慢地,许多人淡忘了客家文化,淡忘了客家人的优良传统。为了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让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及客家人的优良传统、风俗代代相传,如何传承客家文化,便成为当前的一个难题。现就“客家文化:传承之路,薪火之光”为主题举办客家文化发展论坛,邀请国家级文物、民俗专家和相关热爱龙华本土客家文化人员,围绕客家文化的传承创新进行讲座研讨。 活动时间、地点: 论坛主题:客家文化:传承之路,薪火之光 邀请嘉宾: 主持人: 第一项:主持人致开场 第二项:嘉宾一句话说客家文化 第三项:围绕主题嘉宾交流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打花鼓 老辈人常说"凤阳婆打花锣打花鼓"。流传于闽北一带的,人叫"凤阳花鼓";流传于闽西南的称之为"打花鼓"。历史上自盛唐、南宋至明禾、清初,福建境内曾有三次人口大迁徒。这种大迁徒,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外地的民间歌舞。尤其是明本、清初这一次,江淮一带兵连祸结,灾荒连年,人民流离失所,纷纷南逃,民间巴人飘流四万,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者甚多,《打花鼓》即由此时传入。它歌舞结合,通俗易懂,非常活泼,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至今在闽西的宁化、清流、连城、上杭、永定、明溪等地流传不衰。 《打花鼓》有多种演出样式,有二且一丑,一且一丑或多且多丑等几种。一般三人表演为多。且角过去都是男扮女装,手执锣或腰系鼓;丑角手执扇与且角对唱对舞。且角腰部的扭动伴以头部频频抖动,节奏明快、舞姿优美;丑角的动作轻快活泼,风趣幽默。音乐有专用的《花鼓歌》,旋律流畅动听,节奏明快跳跃,很适合边歌边舞或叙事演唱。 小池乡的老艺人马于得(1901年生)说:我二十岁随师傅李惠民学习打花鼓技艺。李惠明师傅是向大桐乡的师祖学的。明末、清初,汀州沿途出现一位逃荒汉子,卖唱乞讨为生,乞到小池乡一户富家时,碰上两位卖唱女艺人,三人谈起,原来都是从风阳流浪出来的;说到家世,又是远房亲戚,倍觉亲热。在主人的邀请下,三人高兴地上厅堂,表演了《打花鼓》,从此《打花鼓》就一代一代地在小池乡流传下来。 龙凤灯 《龙凤灯》流行于龙岩市新罗区红坊,永定县坎市、高坡一带,是闽西客家聚居区元宵节期间活动的一种民俗舞蹈。 福建客家人绝大部分为古中原移民,祖籍带来很多当地当年的风俗习惯,世代相袭;元宵灯会及《龙凤灯》亦复如此。由于长时间保存在偏远的闽西山区,很少受外界的影响,因而古风犹存。 客家人"灯""丁"谐音,"出灯"意即"添丁"。为祈求人丁兴旺,每当新春佳节,村民叶「]就集资扎灯,于元宵之夜,从租词出发周游村寨,然后将灯分送各盾,悬挂

甘坑客家小镇考察报告

甘坑客家小镇考察报告 区位及规模 甘坑客家小镇,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甘坑社区。由北大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于2012年立项,项目总面积311.2公顷,是深圳市2013年和2014年重大项目。项目共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文化休闲区,一期面积为18万㎡,已基本竣工。华侨城甘坑客家小镇是华侨城文化集团实施“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的首个项目,北起甘坑水库,南至三联村,拟规划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 资源优势 甘坑客家小镇原来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是一个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的古老村庄,并以凉帽闻名中外。2013年“甘坑凉帽”代表“客家凉帽”被列入广东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坑客家小镇曾是客家人聚居地,古建众多,依山傍水,房连巷通,错落有致,犹如画卷。有历经120余年沧桑的南香楼,它曾是闽南某大户人家的别居书斋,仅雕版木刻就达200余件;有建于雍正年间的状元府,一砖一木均从江西婺源移迁而来,精心复原后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建筑古韵;还有炮楼、碉楼、吊脚楼等别致、风情的建筑融于山水之中,与几百年的客家老屋一道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载体。 产品打造方

近年来,政府的引导支持下,甘坑生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甘坑老村为重点,利用甘坑社区保存较好的客家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根据特色景观和客家文化主题,通过综合整治、更新改造的方法,打造了传承客家文化的风情小镇。而今,它被纳入“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成为深圳新崛起的文化地标。 2016年5月,华侨城文化集团入驻甘坑,投资500亿元,采取与政府、村民和村股份公司合作,以创意、管理和资本介入,通过IP文创形象、VR内容科技产业、古镇生态旅游和旧城改造实现产城游一体化。 规划建设 甘坑客家小镇一期核心文化休闲区建设已基本完成。按照规划,“甘坑新镇”将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五个功能区,分别是囊括了特色商业街区、民宿酒店等的华侨城甘坑文化旅游小镇,原创内容文化产业园区,绿道主题鲜花农庄,山水剧场公园和华侨城艺术家园。依托这五个功能区组合,甘坑新镇将有望成华侨城新型城镇示范基地。 甘坑客家小镇共分两大主题,即客家小镇和生态特色公园,客家小镇由文化休闲区和特色产业区组成;生态公园由农耕体验、湿地科普区、农业观光区、山地运动区组成。以生态田园为基础,以客家文化为内涵,以客家风韵建筑为空间载体,以民俗节庆、养生美食、非遗保护、田园体验为核心内容,打造集文化旅游、田园休闲、生态度假、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借鉴意义 1.文旅小镇模式参考。通过小镇客家渊源、民风民俗等系统梳理,理清甘坑历 史文化发展脉络。以生态田园为基础,以新老客家文化为内涵依托,打造多元复合型文化旅游目的地。 2.产业内容的填充,做精品项目。采用“IP Town”创新发展模式,并率先导 入IP的开发和投入,通过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帽”元素的深入挖掘,甘坑客家小镇举办了“创意十二月之HOT甘坑周末”、“2016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等文化活动,并迎来“年度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的永

客家风俗论文

我所了解的客家民俗 数学学院1202班陈静园客家,有做客之意,没有很确定的分布区域,客家人分布很广,覆盖国内10多个省并远播到海外近百个国家。客家民俗本身是一种非地域民俗的表述,具有民族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当中独特的无以替代的重要成分。在没选修客家风俗这门课之前,对客家的了解仅限于它的围龙屋,及客家博物馆的展示,虽然也有去过松口镇,但终究不能体验到客家文化博大精深。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熟悉的客家民谣,短短的民谣,现在的我就可窥见客家崇文重教的思想,还能联想到莲池舞。客家民俗,据我所了解的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其中物质民俗又包括商贸、饮食、服饰、居住民俗,社会民俗包括节日、婚嫁民俗之类的,其中精神民俗包括民间娱乐民俗,节日民俗之类的。 (一)物质民俗 在学习客家民俗过程中,我了解了松口镇是古时梅县最繁荣的地方,是经商和渡南洋的渡口,曾经所有人发财致富的必经之路,有很多人渡南洋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也有很多人客死他乡。松口,这里有很多年轻妇女苦苦等待自己的丈夫归来,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再见面,也承担了家里的所有的重担,客家女坚忍不拔,勤劳勇敢的精神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客家建筑围龙屋这集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不仅在生态方面上有很大好处,也体现人文气息: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

香,环境优美而静雅。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二)社会民俗 客家节日,有迎关公民俗,让婚嫁民俗有哭丧制度,记得上次看的等郎妹电影,感触很深,等郎妹是客家地区一种独特的婚姻制度。等郎妹与童养媳不同的是:童养媳进门的时候,已有“未婚夫”;等郎妹进门的时候,还没有“未婚夫”;要等她的家娘以后生育一个儿子给她做丈夫。有的要等几个月,有的要等许多年,也有的等不到只好“守活寡”。也有等不到儿子改作养女,或另嫁,或招赘的。抱养等郎妹与抱养童养媳的动机基本相同,他们都怕日后无钱为儿子娶媳妇。不同之处是还希望借“等郎妹”带“喜”来能等出一个儿子。 (三)精神民俗 客家民俗精神有团结互助精神,崇尚忠义精神,崇尚自然的精神。客家人身在异乡,要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就必须团结,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的理念。民俗活动最能体现这种精神。孝悌睦宗、爱国爱乡、忠心报国、做人正直都是客家忠义精神的体现。“尽忠报国,尽孝守家”经常作为家训教育孩子。“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在客家地区楹联中经常出现。因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人类活动又受到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制约,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崇尚自然的精神非常突出。 (四)语言民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