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关于中国水工科技馆展陈内容设计项目单一来源采购公示

一、项目信息

采购人: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

项目名称:中国水工科技馆展陈内容设计

拟采购的货物或服务的说明:中国水工科技馆展陈内容设计

拟采购的货物或服务的预算金额:550万

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原因及说明:展陈内容设计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结合实际情况,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是国内唯一能够高水平全面完成“中国水工科技馆”展陈内容设计任务的专业机构。

二、拟定供应商信息

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甲1号(南院)和车公庄西路20号(北院)

三、公示期限

2020年5月13日至2020年5月19日

四、其他补充事宜:

任何供应商、单位或个人对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公示有异议的,请于2020年5月19日17:30前以书面形式向采购代理机构或采购人反映。

五、联系方式

1.采购人: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朱正强

联系地址:淮安市翔宇大道游客中心

联系电话(略)

2.财政部门:淮安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

联系人:刘达

联系地址:淮安市清江浦区健康东路65号

电话(略)

3.采购代理机构:江苏苏咨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人:安虹

联系地址:淮安市樱花路23号中业慧谷B05号楼三楼

联系电话(略)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关于2019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2019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称市运河办)汇报今年以来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根据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安排,由市发改委牵头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总体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自去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市运河办、市发改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各辖市区及编制团队认真研究国家、省大运河规划编制要求,赴运河沿线实地调研,并组织召开由文史专家及部门、板块负责人参加的多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形成《规划》初稿。今年2月大运河国家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市发改委结合国家规划纲要精神和领导小组总体要求,对《规划》初稿进行修改完善,由市运河办提交市领导征求意见,结合市领导的意见由市发改委对《规划》初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讨论稿。目前发改委依据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修改意见继续修改完善《规划》。 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大项目推进情况 为保护运河文化遗存,彰显运河特色风貌,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重点建设常州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中国大运河工业文化博览园、江南运河第一河口公园(吴古故水道公园)等重点工程项目,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依据常州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水系体系,规划形成“一园三带十节点”的空间结构。一园:即青果巷核心展示园。三带:即春秋运河文化带、明运河文化带和关河文化带。十点:即春秋运河三处节点(篦梁灯火、龙城象教、坡仙遗范)、明运河四处节点(大观天下、江湖汇秀、运河人家、南门集庆)和关河三处节点(城角水关、青山止园、关河水驿)。 其中,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于2019年4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五一期间日均客流量达10万人次,5-6月非周末日均2万人次,周末日均3.5万人次,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开街效果。街区一期目前处于正常运营阶段,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三、文物保护修缮情况 分级分类做好大运河常州段相关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支持具备条件的文物点申报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重要遗址遗迹考古发掘展示。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的修缮保护,完善相应功能设施,提高“三街区四地段(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天宁寺——舣舟亭历史地段、南河沿历史地段、锁桥湾历史地段、三堡街——西直街历史地段)”内的文保单位的完好率。推进名人故居保护修缮,重点实施常州春秋古运河文化保护贯通工程、止园遗址公园、江南运河第一河口公园、石龙嘴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缮、南河沿历史建筑群修缮保护、孟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程、菱溪公园五园汇秀、勤工路历史文化地段保护、张太雷旧居、近园、意园、万缘桥、常州戏楼群、常州唐荆川宅、恽鸿仪宅、盛宣怀故居、瞿秋白故居等项目。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对遗产区建设、施工安全、历史要素保护、水工遗存防撞、水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具体规定。 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81号 2017年12月29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4月7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决定 (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对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大运河遗产包括: (一)大运河河道: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 (二)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 (三)大运河附属遗存:富义仓等; (四)大运河相关遗产: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五)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协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的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目标考核。 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遗产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开发、利用、文化交流中的重大问题。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2014-11-18 10:25来源:《前线》杂志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使得大运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也深受漕运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运河文化,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巩固 在隋唐之前,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凿的运河,如曹操、隋炀帝等人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永济渠等,都是以军事扩张为目的、用以运粮运兵的水上通道,那时的运河就如同中原王朝伸向北方的一只臂膀。金、元以后,南北运河的交通水利系统则成为北方政权站稳燕京、进军中原的重要依托。 自金朝迁都、燕京成为都城始,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奢靡的宫廷生活,要求物资运输的规模成倍增加,每年要有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华北、江南等地征收运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是比陆运更为方便快捷和省力的途径。金朝时曾开通闸河连接通州到金中都城,元朝初年也曾利用坝河、金口河进行漕运,但由于水源的限制,这些运道都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1293年,在郭守敬的设计领导下,元朝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工程:自昌平白浮泉筑渠西引,汇西山诸泉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经高梁河入积水潭;从积水潭往下顺皇城东墙南下,接旧金的闸河与潞河(今北运河)相连。这样不仅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更使得从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从此,江南来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内,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现出一片“舳舻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地沿通惠河穿行城中。 此后,明清两朝的京城也依旧是依赖着这条运河的供给,只是由于水源减少和水系格局改变等原因,将终点码头移出了城外。也就是说,从金、元始,北京地区的水源要不遗余力地满足一项新的功能——漕运。“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漕运乃京城重中之重,维系着北京的经济命脉。 有了这条生命线,城市的稳定与首都政治职能的正常发挥,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否则,后果将十分严重。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六年(1470)六月,北京周边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流民纷纷涌入京城谋生。而水灾导致的漕运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京城粮价的哄抬,迫使朝廷多次把官仓的储备粮投入市场以平抑物价,严厉打击奸商囤积和惩戒贪官赈济不力。还将国子监的部分生员放假回家,派五城兵马司把数以万计的云游僧人逐还原籍,以减少京城人口对粮米的消耗。 物资保障只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运河的开通,更增强了朝廷政令的通达以及对全国的掌控,也是体现国家对沿岸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新渠道。疆域辽阔的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偏于国家版图的东北,而有了大运河,也就有了一条强化南北联系、及时掌控江南社会动态的通道。 运河与北京文化中心的形成 运河对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大运河对外传播京师文化、南方士人的北上交流,促进形成了北京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传播力以及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它,有了广泛的人员来往、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交流融汇等等,既能将京城文化流传到全国各地,也使北京吸收各地文化元素,兼容并蓄集大成,从而形成引领文化潮流、对全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文化中心。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有全国的最高教育机构,也是科举时代举行会试的地方。南方士子以此为契机到京师访学就试,不少人就是沿着运河从水路北上,写下了许多文笔绚烂的游记或记游诗。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在清顺治十年(1653)以幕僚的身份从浙江嘉兴到杭州,在杭州坐船沿着大运河到北京。顺治十三年(1656)返回杭州时,走的仍然是大运河这条水路。记录谈迁行程的《北游录》,描绘了运河两岸的地理风物,留下了他在京期间拜访藏书之家、考察文物古迹,以及与京城士绅文人交游活动等记载,为今人探求明清时期北京及运河沿岸之风土人情的宝贵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20年2月28日淮安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2020年3月3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与管理 第三章传承与利用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全面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精神,充分挖掘和展示大运河淮扬文化的地域特色,促进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文化遗产,包括: (一)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清口枢纽片区,包括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和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遗产点; (二)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片区; (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外的大运河河道,板闸遗址等其他水工遗存,泗州城遗址、第一山题刻等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四)近代以来兴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大运河水工设施; (五)列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其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本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要求以申报世界遗产文本《中国大运河》为准。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各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为准。其他列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准。 第四条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突出保护、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综合发展。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督促检查。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机制,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第七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对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或者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给予表彰、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义务,对破坏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行为有权劝阻和举报。 第二章保护与管理 第八条市文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江苏省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组织修编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保护目标和原则、遗产构成要素、遗产综合评估、保护重点和分类保护措施、保护区划和管理规定、遗产展示规划、考古和综合环境整治规划、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等。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经批准公布后,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依照原编制和报批程序执行。 第九条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实行名录管理。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应当包含名称、类型、保护范围、保护机构和保护措施等。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f5397142.html,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作者:贺云翱 来源:《群众·上半月版》2017年第10期 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017年9月15日,省委书记李强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在淮安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充分认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意义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河道路线最长、线路最复杂、流经城市最多、相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从隋唐到明清1000多年间,大运河曾经是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通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形成了内涵独特的大运河交通带、城市带、经济带、文化带。通过水路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的大运河还把当代中国京津冀协调联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空间串联在一起,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重点区域和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远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的重要机遇。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58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做好这一超大型线性活态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摆在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江苏大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硕,有28处世界遗产点段、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文化遗产,沿线水利工程科学遗产也极其丰富。借助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契机,可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大运河遗产的作用。 提高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南北,全长约700公里,流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设区市,连通长江、淮河两大东西向河流及太湖等五大湖泊,通过相关河流及运河支线,还涉及南京、泰州、南通、盐城等城市,构成江苏最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和抓手,推动区域城市带及特色乡镇建设、文化项目联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 对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价值,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形成了兼收并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众所周知,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其中自然遗产主要有三类,第一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第二是指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第三是指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而判断是否为自然遗产这一世界遗产的标准主要有四:⑴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⑵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⑶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⑷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而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的理由是大运河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也就是说大运河符合了自然遗产的标准进而符合了世界遗产的标准。具体分析如下: 我们都知道,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首先,从大运河的修建来看,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

2020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背景链接】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 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 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 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纲要》分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为规划 范围,实施期为2018—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 任务。2018-202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有水,绿色 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形成统一品牌。2026-203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 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主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显著提升。展望到 2050 年目标是,各类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河湖安澜有序,环 境优美宜居,“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誉中外。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权威论述]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习近平 [文化内涵] 运河文化的内涵具有三重属性,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 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 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 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 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

大运河文化广场

大运河文化广场 大运河文化广场 江苏淮安市区最大的市民广场。位于里运河北岸、清江大闸和水门桥之间的漕运路(即河北路)北侧,占地面积约7 万平方米。 淮安由于地处大运河和淮河(故河)交汇处,向为漕运襟喉、南北要津,历史上形成了集河、漕、盐、榷、驿为一体的独有的“运河文化”特色,具有丰厚的积淀。大运河文化广场即为体现这一历史文化景观而兴建。广场北端中心位置高高耸立一座抽象性主题雕塑,两侧辅以8幅石质浮雕,内容为:夫差末口陈兵图,磨盘(口)舣?舟待潮图、清江浦(漕)仓(船)厂盛况图、漕督躬亲盘验图、康熙码头巡河图、舟船过闸艰险图、通衢古驿晨旅图、水上立交壮观图。浮雕前有音乐喷泉。广场东西侧还竖有16根台柱,每根灯柱雕塑一位历史名人。右9根塑淮籍历史名人:韩信、枚乘、鲍照、粱红玉、龚开、吴承恩、阎若璩、吴鞠通、关天培;左7根塑治河治运历史名人:陈登、乔维岳、陈瑄、潘季驯、靳辅、郭大昌、黎世序。有四个柱子每个都画了四大名著之一。 广场环以绿树,间以草坪,气势恢弘,可容万人集会。2002年9月,“中国淮安? 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暨中国烹调协会授予淮安市“中国淮扬菜之乡”荣誉称号的仪式便在这里举行。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剧组以大型歌舞晚会为文化节活动揭幕。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历隋、元二朝而全线贯成。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1794公里,无论历史之久、里程之长,均居世界运河之首。两千余年来,大运河几历兴衰。漕运之便,泽被沿运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人将大运河誉为“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汇聚了中华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杰构。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正是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座落于杭州市城北运河文化广场,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运河博物馆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博物馆于2002年开始筹建,2006年9月建成开放。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大运河河道,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富义仓等大运河附属遗存,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大运河相关遗产,以及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管理原则) 大运河遗产保护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别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保护要求) 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遗存的

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保护机构) 市人民政府设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作为大运河遗产专门保护管理部门,对大运河遗产实施统一保护和管理。 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日常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第六条(职责分工)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文物保护工作。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港航、海事等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遗产通航水域的航道、港口管理工作。 各级建设、水行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河道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各级国土资源、绿化、旅游、农业、气象等行政管理部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秦为胜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京杭大运河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其线路因政治中心的变化,由以洛阳为中心的隋运河逐步演变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元运河),其功能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历史上大运河主要沟通南北交通,原因是我国自然河流如长江干流呈东西流向,从而缺少南北大动脉,随着京沪铁路和沿海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的航运地位为不断下降,沿线城市如扬州、济宁不复惜日的繁华,走向衰落,今天的运河仍具有一定水运功能,作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渠,重新发掘出其新价值,作为世界线形文化遗产,又促进沿线旅游业的繁荣,京杭运河是中国人民宝贵财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充满活力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隋运河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 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 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钱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 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 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 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 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 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 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 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 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 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 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 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 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 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 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 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 可以直通船舶。扬州处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点, 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 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 繁荣的地区之一。

大运河文化

感受“水文化”的神奇 —大运河文化讲座有感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是自然之子,水则如同孕育生命的母亲。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黄河和长江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但我们却不能忘记历史上还有一条河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就是曾经联通南北的水上生命—大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大运河的背景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这次讲座则更侧重与从经济文明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 全新的大运河文化。 在诸位优秀讲座老师的引导下,同时包括自己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我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运河文化的内涵也是如此,但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内涵,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0)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0) 第一条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全面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精神,充分挖掘和展示大运河淮扬文化的地域特色,促进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文化遗产,包括: (一)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清口枢纽片区,包括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和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遗产点; (二)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片区; (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外的大运河河道,板闸遗址等其他水工遗存,泗州城遗址、第一山题刻等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四)近代以来兴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大运河水工设施; (五)列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其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本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要求以申报世界遗产文本《中国大运河》为准。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各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为准。其他列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准。 第四条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突出保护、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综合发展。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督促检查。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机制,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高邮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置在现运河的西侧,位于高邮老船闸至界首四里铺之间,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在里运河东堤外另开新河,形成“二河三堤”,上世纪80年代为保运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但河道形状至今仍清晰可见。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运河故道(里运河)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公里。从车逻到界首运河沿线几乎所有文化遗产。南门大街、镇国寺塔、平津堰、御码头、马棚湾铁牛、耿庙石柱、杨家坞、万家塘、车逻坝、界首大码头都在其中。 【学习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了解运河的历史变迁,探究运河对于高邮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运河的功能,当下存在的问题和整治措施。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分析、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通过活动,在认识运河的基础上,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通过调查实践,收集整理资料,并分析运河的功能以及对高邮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学习方法】 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讨论法、合作法 【活动准备】 准备有关书籍,收集运河发展历史的资料;走访相关部门,参观运河故道。 【学习过程】 活动一:查询资料了解运河的发展历史

2015余杭区大运河遗产知识竞赛标准答案

2015余杭区大运河遗产知识竞赛|标准答案 1.《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是_______。 A《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B《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 C《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公约》 D《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公约》 2.我国于_______年正式签署《世界遗产公约》,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3.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_______四类。 A文物 B建筑群 C遗址 D文化景观 4.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6月-7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列入_______,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A《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B《世界物质遗产名录》 C《世界遗产名录》 D《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_______负责评估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A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B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C世界遗产中心 D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6.世界文化遗产考察的目标是要保护其_______。 A完整性和美观性 B真实性和完整性 C延续性和可利用性 D完整性和延续性 7.截至2015年5月,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有____项。 A44 B45 C46 D47 8.截至2015年5月,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共有3处,下列_______不在此列。 A安徽黄山

B山西五台山 C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D杭州西湖 9.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_______,是我国制定颁布的第一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 A《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文物犯罪的规定》 C《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D《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 10. 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是_______。 A A.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B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利用有效管理 C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D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有效管理 11.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_______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A第一个星期六 B第二个星期六 C第三个星期六 D第四个星期六 12. 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_______出土的金饰上的“四鸟绕日”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该图案中环绕太阳飞行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整体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A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B北京周口店遗址 C四川三星堆遗址 D四川成都金沙遗址 13._______与大运河同一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通往西亚和欧洲的著名商路。 A茶马古道 B丝绸之路 C唐蕃古道 D长城 14._______年11月14日,为有效保护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予以施行。 A2003 B2004 C2005 D2006 15. 中国大运河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_______。 A京杭大运河 B隋唐大运河 C浙东大运河

运河之都——淮安(讲稿)

运河之都——淮安 从高空中俯瞰中国大地,惟见两条“巨龙”组成了一个汉字的“人”,飞舞灵动,若隐若现。这,可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贡献给地球的一个奇迹,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阳刚、雄健、高矗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妩媚、深沉的一“捺”,就是大运河。而淮安境内运河,曾是全长17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最辉煌、地位最重要的一段精华——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无论在国家统治者还是寻常百姓眼里:她,都是大运河的中枢和灵魂。故2008年,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高端论坛上,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市“运河之都”称号。 一、中华大地上最早的运河——徐国运河 淮安盱眙境内下草湾,考古发现约四万多年前晚更新世新人类的遗存,这是江苏大地上最早的氏族聚居群体。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青莲冈、钵池山等近水台地上,长期定居着一些氏族部落,形成了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母系氏族公社。这就是由郭沫若亲自命名的青莲冈文化(略晚于河姆渡,早于大汶口、龙山文化)。 发达的徐文化:勤劳智慧的徐人,以善织帛与制作青铜

器饮誉中原华胄,以歌舞器乐遥启吴韵楚风。伯益的后代徐国人开凿了最早的陈蔡运河(早于吴国的泰伯河、秦国的郑国渠),向国都大徐城源源不断运输粮草。可惜,其遗迹现已淹没于洪泽湖底。(图一:烟波浩渺的洪泽湖。见《淮安》影集37页。) 二、至今仍在通航的古运河——邗沟 隋炀帝开运河、乘龙舟、看琼花的艳史,一千多年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其实最早开凿邗沟的,是野心勃勃北上中原争霸的吴王夫差。春秋末,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吴国灭徐。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由长江北岸邗城起,经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接射阳湖到淮河南岸的末口。全长200多公里。孕育了两座因水而兴,缘水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与淮安。(图二:文通塔苑。15页) 三、隋唐南北大运河之山阳渎 隋文帝杨坚为统一中国攻打南陈,开皇七年(587)大体循邗沟故道疏浚重修了山阳渎。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大业元年(605)又征发淮南民夫10余万人,再次拓宽改直,从山阳到扬子入江,全长150余公里,河“旁皆筑御道,树以柳”。紧接着又开凿了黄淮之间的运河,巨舟可直达洛阳。还开了一条永济渠,北通涿郡,使大运河由淮向北分为两股,呈Y形,总长达2500余公里。淮安一举成为漕运中枢、南

吴江的大运河文化

吴江的大运河文化 陈志强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后经七世纪(隋)和十三世纪(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大运河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2006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全程分七段,其中镇江到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全长约400千米,是最南的一段。大运河可谓是吴江的母亲河,自北境松陵镇刘河浜口起,南至盛泽镇麻溪出口止,全长40.8千米,流经松陵、同里、平望、盛泽等4镇,其中北段刘河浜口至吴淞江分水墩长1.1千米,为吴江、苏州市吴中区界河,南段黎泾港口至麻溪出口9.3千米,为江浙两省界河,其余均在吴江市境。 一、大运河吴江段上至今拥有多处价值颇高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吴江段两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至今存有多处历史文化价值颇高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三里桥。1986年7月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松陵镇北,横跨大运河,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12.5米,甚是恢宏雄伟,其规模在全市200余座古石桥中位居第一。此桥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天顺六年(1462年)、清嘉庆二年(1797年)两度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予重建。现存的三里桥距今已历120余个年头,可依然似一条雄健的苍龙浮卧在古运河上。三里桥除了高度雄居吴江诸桥之首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在东桥台建有纤道,来

运河之都淮安及其历史地位的形成

运河之都淮安及其历史地位的形成 赵明奇韩秋红 [提要] 本文通过都城概念的界定,分别从政治决策中心、经济调控中心和文化辐射中心三个方面考察、论证淮安在运河史上的地位,认为淮安在运河城市中具有中心性、首位性和传承性特点,誉称运河之都是历史事实,名符其实。 [关键词] 运河历史运河城市漕政淮安 一名词“都”的概念界定 都是在国家机构产生以后出现的。但是它的出现不是突然的,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原始社会里,氏族村落已逐渐采用壕沟或围墙作为保护安全的措施,整个村落也有一定的布局。这就是城市的萌芽,也可以说是都城的起源。从周初在洛阳营建成周的城郭以后,中国都城的基本结构就已基本定型。 [1] “都”也因此很早就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即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广韵》:“天子所宫曰都。”《释名》:“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总之,从文献记载和已有的考古发掘来看,在古代中国,“都”作为“天子所宫,宗庙所在”,首先凸显的是国家政权中枢的政治性意义;既然“都”是天子、宗庙所在,则“城”(军事防御系统)和“市”(统治者及其治下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和贸易的地理空间)当然也随之产生。故人们往往以“都城”“都市”并称。 而在英文里,表示“都”的词组是“Captial City”。“Captial”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apitalis”,其词根“caput”,具有“头”、“首位的”、“重要的”、“资本的”含义;“city”来自拉丁文“civitas”,具有城市、城邦等含义。故而该词的准确翻译应为“首都城市”。 如此看来,在对“都”的认识上,中西确有相通之处。“都”的内涵正“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带有国徽的一面,象征着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特殊意义;另一面则反映着其作为城市与社区的普遍意义。”[2]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的表现形式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今天大多数国家的“都”都已褪去了王权、神权色彩,但是“都”的本质与特征却没有变——它依然作为一种“普遍准则”而存在。笔者以为,“都”之特征有:1.从功能上看,“都”首先应具有全国性或统治上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的政治决策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功能——这是其核心特征、本质特征;对绝大多数“都”而言,它同时还会是经济调控中心、文化辐射中心。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社会表现的尤为突出。[3]2.从作用上看,“都”应具有首位性特征。其乃一国、一域之中心、全国社会之缩影,人才荟萃,物品丰备,户口繁多,“都”“国”往往互易,其地位兹不待言。 3.都城形制的传承性。形制是都城核心区的平面布局模式,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具有规整方正的基本特征。自周人营国制度确立以来,都城的指导思想就是体现“天子之威”;在形制上强调方正、对称,宫城居中,突出表现了都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中国传统伦理与哲学思想的建设理念[4]。所以,判断一地是否可称之为“都”,必须要视考察对象之本质、特征是否与“都”之本质、特征相契合。本文正是以此理念为指导,来对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地位进行历史考察和论证。本文所述历史淮安的都市地属,即今之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清浦区、清河区和淮阴区。 二运河之都的核心功能:漕政 何为漕运?《史记·平准书第八》中有唐司马贞之“索隐”作以解释:水运曰漕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