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与分形

对称与分形
对称与分形

对称与分形

一、对称性无处不在

对称性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生活,大雪天,仔细观察飘落的雪花,它们都是对称的六角形,水晶、钻石等晶体的对称性比雪花有过之无不及。

在艺术和建筑领域中,所谓“对称”,通常指左右对称,我国古代的宫殿、寺庙和陵墓建筑,都有较高的左右对称性,而园林建筑的布局则错落有致,于不对称中见对称。

在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几乎都倾向于利用均衡对称的构图手法来谋求建筑整体的壮严的美。

有生命的动植物也有对称性,蜈蚣那么多的足完全以身体为轴线左右对称,枫树牙枝左右两排芽叶是对称的。

大自然的骄子――人体本身就有左右对称性,几乎人的一切器官和组织都以脊柱为轴而左右对称,唯有心脏偏左,肝脏偏右。

左右对称只是对称性中的一种,德国大数学家魏尔给出了“对称性”的普遍定义:如果一个操作使体系从一个状态变换到另一个与之等价的状态,或者说,在此操作下,状态不变,就说该系统对这一操作是“对称的”,这个操作叫做“对称操作”,常用的对称操作有时空操作,其中转动、平移、镜象反射、标度变换等属于空间操作,时间平移、时间反演等属于时间操作。此外,物理学中还有许多其他对称操作,如电荷共轭变换(即粒子与反粒子之间的变换)。

二、标度变换不变性与分形

所谓标度变换不变性,通俗地讲,就是放大和缩小,海洋中生长着一种甲壳动物,叫做鹦鹉螺,它们的美丽外壳为标度变换不变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鹦鹉螺壳的剖面显示出对数螺线,是瑞士数学家伯努利取的名称,是他首先发现这曲线的标度变换不变性,他感到这曲线具有如此美妙的性质,嘱咐要把它铭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并附上一句颂词,意思是“虽然改变了,我还是和原来一样!”

我们仔细观察向日葵的花盘上也排列出很多相互交织的对数螺线。

在物理世界中有一种统计意义下的标度不变性,例如布朗运动曲线,如果我们把这条曲线的某个局部放大,它与原来的曲线类似,这是一种在标度变换下呈现的自相似现象。

更通俗的例子,可以考虑海岸线的长度,严格说来,它与所采用的比例尺有关,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海岸线上许多小的曲折被拉直了,总长度显得短了。随着比例尺不断放大,一批越来越小的海湾显露出来,海岸线的总长度也就越变越长,这过程实际上是无穷无尽的,即使绘制一平方米,甚至一平方厘米范围内

的地图,由海滩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砂粒组成的海岸线仍旧是曲曲弯弯的,亦即,海岸线在标度下具有无限嵌套的自相似性,在无限大比例尺的情况下,海岸线的长度将趋于无穷。

通常说,曲面是二维的,曲线是一维的,二维的曲面有一定的面积,一维的曲线面积为零,但有一定的长度,象海岸线那样的形体,面积为零,但长度为无穷大,它的维数介于1和2之间不是整数,这种具有分数维的形体,叫做“分形”。

分形理论诞生于70年代中期,创始人是美国IBM的研究人员芒德勃罗,他于1982年出版了《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是这一学科的经典著作。

芒德勃罗所受的教育不很规则,他声称背字母表也有困难,但他善于用图形化的方式思维,1944年他在大学入学考试中不能很好地对付代数题,但他却成功地在头脑中通过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而取得高分,以总分第一考入法国高等师范学院。

芒德勃罗不但对几何形状感兴趣,而且特别关注“不规则”的形状,从50年代起,他孤身一人,整日思索着一种新的几何学试图通过它统一描述自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各种不规则现象,如流体湍动,曲折的海岸线、多变的天气、动荡的股市、经济收入分配关系、棉花价格的波动等等。

1975年的一天,他翻着儿子的拉丁语课本,突然受到启发,决定根据fractus创造一个新词“fractal”(英文词),70年代末传到中国,被译为“分形”。

芒德勃罗用分形来刻画股票价格,显示了大的涨跌期模仿着每月、每天的价格波动,于是整个市场从它的最大尺度到最小尺度是自相似的。

他用分形可不使用天文数据,而通过数学图形显示了天体物理学家刚证实的宇宙星系分布。

80年代前,分形概念的价值并没有惹人重视,一直到80年代中期,各个数理学科几乎同时认识了它的价值,人们惊奇地发现,哪里有混沌、湍动、混乱,分形几何学就在那里登场。

分形是近20年来科学前沿领域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分形理论是一种非常深刻、有价值、让人着迷的理论,是非线性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惠勒说过,在过去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熵”是怎么回事,就不能说是科学上有教养的人;在将来,一个人如果不能熟悉分形,他就不能被认为是科学上的文化人。

分形不但抓住了混沌与噪声的实质,而且抓住了范围更广的一系列自然形式的本质,这些形式的几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没办法描述的,如海岸线、树枝、山脉、星系分布、云朵、聚合物、天气模式、大脑皮层褶皱、肺部支气管分支及血液微循环管道等等,用分形去描述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面貌应当是最方便、最适宜的。

如何确定岩体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

如何确定岩体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 岩质边坡设计计算时经常用到的两个参数:粘聚力c,内摩擦角φ。 岩块的粘聚力c,内摩擦角φ可以直接通过直剪、单轴压缩或三轴压缩试验确定, 岩体的粘聚力c,内摩擦角φ如何确定呢???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第4.5.4条规定: 岩体内摩擦角可由岩块内摩擦角标准值按岩体裂隙发育程度乘以表4.5.4所列的折减系数确定。 表4.5.4 边坡岩体内摩擦角折减系数 边坡岩体特性内摩擦角折减系数 裂隙不发育 0.90~0.95 裂隙较发育 0.85~0.90 裂隙发育 0.80~0.85 碎裂结构 0.75~0.80 这里只给出了边坡岩体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而没有提到岩体粘聚力的折减问题。只有内摩擦角没有粘聚力怎么计算呢?后面的4.5.5条给出了等效内摩擦角的估算方法,用等效内摩擦角自然就不需要用粘聚力。既然这样,4.5.4条的规定又有什么意义呢??? danuel朋友上传的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重庆市江北区陈家馆危岩规划勘查报告》 4.1.2.1岩体性质指标的标准值一节中提到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98第8.3.1和第8.3.3有关规定: 岩石物理指标标准值可视为岩体物理指标标准值;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可由岩 石内摩擦角标准值根据岩体完整性乘以0.80~0.95的折减系数确定;岩体粘 聚力标准值由岩石粘聚力标准值乘以0.20~0.30的折减系数确定。” 我手头没有重庆市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98因此没有查 到其原文,不过从筑龙上下到了重庆地标《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 98的升级替代版本重庆地标《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在重庆地 标《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中我没有找到关于由岩块粘聚力和内 摩擦角折减估算岩体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内容。地方规范,不具有通用性,只 能参考,1998已经废止,2005中删除了想关的内容,也没有添加新的规定。 现在连个参考也没有了。。。 各位朋友在确定岩体的粘聚力c,内摩擦角φ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请说出你的做法和依据,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重奖!!!!!!!! njzy0532版主所提问题确实带有普遍性,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这样确定: 1、按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的规定对工程岩体进行质量分级; 2、依据岩体基本质量级别,查上述规范附录C表C.0.1,可经验确定岩体的抗剪断峰值强度(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还可以按表C.0.2确定岩体结构面抗剪断峰值强度;

基于分形几何的分形图绘制与分析

基于分形几何的分形图绘制与分析 摘要:基于分形几何的分形图绘制方法源于l系统、迭代函数系统ifs、复动力系统等。在运用分形原理及算法编程绘制多种分形图的基础上,重点对ifs参数进行实验分析,ifs吸引集实现了对原图形的几何变换。分形图的演变具有渐变性。 关键词:分形几何迭代函数系统分形图绘制渐变 1 分形几何学 现代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它是由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勃罗(b.b.mandelbrot)1973年在法兰西学院讲课时,首次提出了分形几何的设想。分形(fractal)一词,是曼德勃罗创造出来的,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分形几何学是一门以非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分形几何又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分形几何的诞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2 分形的定义 目前分形还没有最终的科学定义,曼德勃罗曾经为分形下过两个定义: (1)分形是hausdorff-besicovitch维数严格大于拓扑维数的集合。因为它把许多hausdorff维数是整数的分形集合排除在外,例如,经典分形集合peano曲线分形维数 (2)局部与整体以某种方式自相似的形,称为分形。 然而,经过理论和应用的检验,人们发现这两个定义很难包括分形

如此丰富的内容。实际上,对于什么是分形,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正如生物学中对“生命”也没有严格明确的定义一样,人们通常是列出生命体的一系列特征来加以说明。对分形的定义也可同样的处理。 (ⅰ) 分形集合在任意小尺度下,它总有复杂的细节,或者说它具有精细的结构。 (ⅱ) 分形集合是非常不规则的,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无法来描述它的局部和整体,它既不是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轨迹,也不是某些简单方程的解集。 (ⅲ) 分形集具有某种自相似形式,可能是近似的自相似或者统计的自相似。 (ⅳ) 以某种方式定义的分形集合的“分形维数”,严格大于它相应的拓扑维数。 (ⅴ) 在大多数令人感兴趣的情形下,分形集合是以非常简单的递归的方法产生的。 3 分形研究的对象 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是物体的形状,在自然界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极不规则的,例如: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变化无偿的浮云,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天繁星,等等。这些物体的形状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极不规则,极不光滑。但是,所有的经典几何学都是以规则而光滑的形状为其研究对象的,例如:初等平面几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直线与圆;平面解析几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一

分形(一种别样的数学美丽)

分形(一种别样的数学美丽) 从海螺和螺旋星云到人类的肺脏结构,我们身边充满各种各样的混沌图案。分形(一种几何形状,被以越来越小的比例反复折叠而产生不能被标准几何所定义的不标准的形状和表面)是由混沌方程组成,它包含通过放大会变的越来越复杂的自相似图案。要是把一个分形图案分成几小部分,结果会得到一个尺寸缩小,但形状跟整个图案一模一样的复制品。 分形的数学之美,是利用相对简单的等式形成无限复杂的图案。它通过多次重复分形生成等式,形成美丽的图案。我们已经在我们的地球上搜集到一些这方的天然实例,下面就让我看一看。 1.罗马花椰菜:拥有黄金螺旋 罗马花椰菜 这种花椰菜的变种是最重要的分形蔬菜。它的图案是斐波纳契数列,或称黄金螺旋型(一种对数螺旋,小花以花球中心为对称轴,螺旋排列)的天然代表。 2.世界最大盐沼——天空之镜

盐沼

坚硬的盐层上呈现非常一致的不规则图案 过去一个世纪,上图里的旧金山海湾盐沼一直被用来进行工业盐生产。下图显示的是位于玻利维亚南部的世界最大盐沼——天空之镜(Salar de Uyuni)。坚硬的盐层上呈现非常一致的不规则图案,这是典型的分形。 3.菊石缝线 菊石的外壳还生长成一个对数螺旋型

大约6500万年前灭绝的菊石 在大约6500万年前灭绝的菊石,是制作分成许多间隔的螺旋形外壳的海洋头足纲动物。这些间隔之间的壳壁被称作缝线,它是分形复曲线。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依据不同时期的菊石缝线的复杂性得出结论说,进化并没驱使它们变得更加复杂,我们人类显然是“一个例外”,是宇宙里独一无二的。菊石的外壳还生长成一个对数螺旋型,很显然,自然界经常会出现这种图案,例如罗马花椰菜。 4.山脉 山脉 山脉是构造作用力和侵蚀作用的共同产物,构造作用力促使地壳隆起,侵蚀作用导致一些地壳下陷。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分形。上图显示的是喜马拉雅山脉,它

分形结构在人类本身以及人类社会中的体现

分型结构在人类以及人类社会中的体现 理解这个理论最简单的就是“树形结构”,假如我们放大一根、树枝,我们会看到这个树枝和整个树是十分相似的,假如我们放大树枝上的树枝,我们还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整个过程可以在完美假设下无限进行下去,这就是佛家所谓的------------“一叶一世界”(当然在叶子里的纤维结构也是同样的树形理论) 分型具有无限小尺度下的自相似结构 在震惊于“自我模拟”的强大之后,我立即联想到了生物进化中关于人类(也可以是其他动物)的智商或者说文化的进化过程,这不仅仅是个脑容量的进化过程,智商不可能因为脑袋变大而开始变大,人的智商进化也应该是一个分形的过程,起初人类的智力范围有限(初始变量X1 X2),只懂得一个简单的方程(F (X)=REACT(X1,X2)),如此简单的结构在初始阶段只允许人类学会简单的智商行为,譬如因捕猎成功而喜悦或者因为受伤而哭泣。但是在方程的自我模拟下,变量随着历史不断增加,方程逐渐开始了大量的数据运算,人类智商逐渐渗透到了每一个“细枝末节”,并且将继续按照方程进行下去。 最有趣的并不是人类智商的进步过程,而是结果,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惊喜地看到了纷繁的文明和种族,(智商在这里是个抽象概念,在数学表现上应该是一组合排列),他们拥有很多完全不同的智商排列,究其原因就得益与方程F(Z)中C的变化,C就好比山川大地或气候,理论上没有变化,但是在偶然的几次实际微弱变化将会大大地改变方程计算的结果。 在震惊于“自我模拟”的强大之后,我立即联想到了生物进化中关于人类(也可以是其他动物)的智商或者说文化的进化过程,这不仅仅是个脑容量的进化过程,智商不可能因为脑袋变大而开始变大,人的智商进化也应该是一个分形的过程,起初人类的智力范围有限(初始变量X1 X2),只懂得一个简单的方程(F(X)=REACT(X1,X2)),如此简单的结构在初始阶段只允许人类学会简单的智商行为,譬如因捕猎成功而喜悦或者因为受伤而哭泣。但是在方程的自我模拟下,变量随着历史不断增加,方程逐渐开始了大量的数据运算,人类智商逐渐渗透到了每一个“细枝末节”,并且将继续按照方程进行下去。 可看作人脑的分形模型。在十九世纪,医学科学家就已经认识到,脑进化的螺旋形式和在自然界中发现的螺旋十分相似。被誉为“美国神经病学泰斗”的CharlesKrasner Mills (1845-1931)对大脑和神经的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果查尔斯还活着,他或许会感到欣慰,因为如今的医学界,正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他所模糊意识到的分形模型,来研究和描述大脑及神经系统【1】。俗话说,大脑的皱纹越多人越聪明,这句话也许还缺乏医学实验研究的明确证据,但可以从分形几何的角度给出一点诠释。科学家们对人脑表面进行研究,发现从人脑表面皱纹的分形结构模型出发,估算出的分形维数大约是2.73—2.78之间。从欧几里德几何的观点来看,任何平面或曲面的维数都是2。但是我们从分形几何的角度来说,大脑表面皱褶越多,分形维数就越高,就越是逼近于我们所处的3维空间的维数。医学界认为,这是进化过程中某种优化机制起作用的结果。因为分形维数越高,表明在同样有限的空间内,大脑能占有更大的表面积,就有可能具备更为复杂的思考能力。因此,大脑的分形模型,使得可能用最优化的观点,来解释大脑的功能,诸如信息传输、存储容量、和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等等。对肺部器官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上世纪70年代,当曼德勃罗研究分形混沌之初,他就提出人体的‘肺’具有分形结构。后来,美国医学科学家

岩体cφ值确定

岩质边坡设计计算时经常用到的两个参数:粘聚力c,内摩擦角φ。 岩块的粘聚力c,内摩擦角φ可以直接通过直剪、单轴压缩或三轴压缩试验确定, 岩体的粘聚力c,内摩擦角φ如何确定呢???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第4.5.4条规定: 岩体内摩擦角可由岩块内摩擦角标准值按岩体裂隙发育程度乘以表4.5.4所列的折减系数确定。 表4.5.4 边坡岩体内摩擦角折减系数 边坡岩体特性内摩擦角折减系数 裂隙不发育 0.90~0.95 裂隙较发育 0.85~0.90 裂隙发育 0.80~0.85 碎裂结构 0.75~0.80 这里只给出了边坡岩体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而没有提到岩体粘聚力的折减问题。只有内摩擦角没有粘聚力怎么计算呢?后面的4.5.5条给出了等效内摩擦角的估算方法,用等效内摩擦角自然就不需要用粘聚力。既然这样,4.5.4条的规定又有什么意义呢??? danuel朋友上传的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重庆市江北区陈家馆危岩规划勘查报告》4.1.2.1岩体性质指标的标准值一节中提到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98第8.3.1和第8.3.3有关规定:岩石物理指标标准值可视为岩体物理指标标准值;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可由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根据岩体完整性乘以0.80~0.95的折减系数确定;岩体粘聚力标准值由岩石粘聚力标准值乘以0.20~0.30的折减系数确定。” 我手头没有重庆市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98因此没有查到其原文,不过从筑龙上下到了重庆地标《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 B50/5005-1998的升级替代版本重庆地标《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 3-2005。在重庆地标《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中我没有找到关于由岩块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折减估算岩体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内容。地方规范,不具有通用性,只能参考,1998已经废止,2005中删除了想关的内容,也没有添加新的规定。现在连个参考也没有了。。。 各位朋友在确定岩体的粘聚力c,内摩擦角φ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请说出你的做法和依据,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重奖!!!!!!!! njzy0532于2007-8-21 18:33:00修改了此贴子。

岩体结构面力学性质与岩体强度研究综述

岩体结构面力学性质与岩体强度研究综述 摘要:根据野外工程地质调查对工程岩体质量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运用Hoek–Brown准则求解工程岩体强度。并根据岩块的咬合状态及这些块体的表面特征,提出了节理岩体强度的确定方法, 关键词: 岩体结构面;力学性质;岩体强度; 岩体中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各类地质结构面,在力学上则表现为存在着不连续面、弱面或软弱夹层,这些结构面对岩体强度和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和岩体的强度是息息相关的。 1 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岩体结构面(Structural Plane)是指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理、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面。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的研究与岩石力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工程岩体之所以失稳,影响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岩体内存在着一些软弱结构面。目前普遍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出其分布规律,并应用到工程稳定性分析中。 1.1 结构面抗剪强度 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是表征岩体的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作为表征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在现场或实验室内测定。对于起伏较大的粗糙结构面,按Barton公式计算时,JRC值往往是根据结构面产状与标准轮廓线(ISRM 轮廓线)对比来确定的,由于视觉上的判断易造成较大的误差,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采用各种测量仪表观测和计算机处理。如Barr等人使用粗糙位形标测仪和数字化坐标记录仪测定,得出标准曲线JRC值和分维值D的关系,应用分形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描述了节理粗糙系数JRC和JRC尺寸效应的特征。 1.2 结构面的变形 关于岩体不连续结构面的变形分析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已经建立了许多不同层次上的离散模型和数值方法。 以有限单元法为基础,并引入能反映岩体结构不连续性特征的模型以弥补有限元关于不连续性处理的不足,如结合单元法,节理单元法,Desai等提出的薄层单元法以及用于模拟多节理岩体的等效连续体模型和损伤模型等。 结合单元法、节理单元法和薄层单元法都是在连续介质的有限元法框架内,

分形理论

分形理论及其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凝聚和絮凝是混凝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 絮凝过程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后续处理(沉淀和过滤)的处理效果。但絮凝体结构具有复杂、易碎和不规则的特性,以往对絮凝的研究中由于缺乏适用的研究方法,通常只考虑混凝剂的投入和出水的混凝效果, 而把混凝体系当作一个―黑箱‖, 不做深入研究。即使考虑微观过程, 也只是将所有的胶粒抽象为球形, 用已有的胶体化学理论及化学动力学理论去加以解释[1],得出的结论与实验中实际观察到的胶体和絮凝体的特性有较大的差别。尽管有的研究者在理论推导和形成最终的数学表达式时引入了颗粒系数加以修正, 但理论与实验结果仍难以一致。而分形理论的提出,填补了絮凝体研究方法的空白。作为一种新兴的絮凝研究手段, ,分形理论启发了研究人员对絮凝体结构、混凝机理和动力学模型作进一步的认识。 1 分形理论的概述 1.1 分形理论的产生 1975年[2],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 B. Mandelbrot)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描绘和计算粗糙、破碎或不规则客体性质的新方法,并创造了分形(fractal) 一词来描述。 分形是指一类无规则、混乱而复杂, 但其局部与整体有相似性的体系, 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是其重要特征。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随机性,体系的维数可以不是整数而是分数[3]。它的外表特征一般是极易破碎、无规则和复杂的,而其内部特征则是具有自相似性和自仿射性。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论的核心,指局部的形态和整体的形态相似,即把考察对象的部分沿各个方向以相同比例放大后,其形态与整体相同或相似。自仿射性是指分形的局部与整体虽然不同, 但经过拉伸、压缩等操作后, 两者不仅相似, 而且可以重叠。 分形理论给部分与整体、无序与有序、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确定性与随机性等概念注入了新的内容,使人们能够以新的观念和手段探索这些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 1.2 絮凝体的分形特性 絮凝体的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 具有非线性的特征。若不考虑絮凝体的破碎, 常规的絮凝过程是由初始颗粒通过线形随机运动叠加形成小的集团, 小集团又碰撞聚集成较大集团, 再 进一步聚集,一步一步成长为大的絮凝体。这一过程决定了絮凝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 这正是分形的两个重要特征[4], 即絮凝体的形成具有分形的特点。 2 絮凝体的模拟模型 2.1 絮凝体的分形结构模型 为了更好地了解絮凝体的形成过程并尽可能地加以预测, 经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众多的絮

第6讲分形几何学

实用标准文案 第6讲分形几何学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分维的测定方法(重点内容) 三、分维应用实例(重点内容) 四、问题讨论 一、概述 分形几何的概念是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rot)1975年首先提出的,被誉为大自然的几何学,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但其本质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形理论与动力系统的混沌理论交叉结合,相辅相成。分形理论是用来研究自然界中没有特征长度但又具有自相似性的图形和现象。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均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形态,并非是一种严格的数学分形,而是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性。分形几何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地质、材料、工程技术等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对分形几何的研究发展很快,在—些前沿课题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基本概念 (1)整数维与分数维 “维”(dimension)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是能有效度量几何物体的标准体所需要的独立坐标的数目,是表示几何体形状与分布特征的重要参数。 在拓朴学和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维数只能是整数。如直线是一维的,平面是二维的,普通空间是三维的。如果在三维空间中引入直角坐标,就可用三个实数(x,y,Z)代表空间的一点:n维空间的一点一般可用n个实数(x1,x2,…,xn)来表示。在相对论中,所讨论的时空是四维空间,时空的点,可用坐标(x,y,z,t)来表示,其中t表示时间。可见时空空间的维数也是整数。 然而,欧氏空间只是对现实空间的一个最简单的近似描述。正如B.B.Mandelbrot在其1982年出版的《自然分形几何学》一书中所说:“山峰并不是圆锥形,海岸线不是圆弧形,闪电的传播也不是直线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自然界的无规则现象,法国数学家Benoit B.Mandelbrot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不是整数的维数——分数维(fractal dimension)的新概念。 例如,英国海岸线的维数D为1.25,宇宙中物质分布的D为1.2。研究表明,凡是可用分

优势结构面

优势结构面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蒋建平1,章杨松2,罗国煜1,阎长虹1,汪明武3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3.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介绍了优势结构面理论的发展和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其应用范围包括岩土工程区域稳定性问题、岩体结构面力学参数问题、岩体质量问题、岩体地基沉降变形问题、土体中的宏观优势结构面问题和岩土工程加固问题等。实践证明:优势结构面控制和评价区域稳定性有6种基于优势结构面理论的新方法;当测试结构面的力学参数时,应测优势结构面上的力学参数,同时要考虑围压效应;在评价岩体质量时,应加大优势结构面上岩体质量的权重值;在相同应力条件下,考虑优势结构面效应时,计算的地基变形量比不考虑优势面效应时要大,说明优势结构面对地基变形有明显影响;工程加固中要抓住优势结构面这一关键因素。 关键词:优势结构面理论;区域稳定性;优势面力学参数;岩体质量;地基变形;工程加固;土体 收稿日期:2000-06-06 基金项目:江苏驶通科技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蒋建平(1968-),男,湖南邵阳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城市环境岩土工程。 优势结构面理论是罗国煜教授在几十年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首先就岩坡问题于1979年提出,正式发表于1981年[1]。之后,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近一两年将优势结构面理论继续应用于一些岩土工程实践中,使得优势结构面理论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其应用范围得到了拓展,能以新的思路和分析方法解决岩土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工程的区域稳定性问题、岩体力学参数选择、岩体质量、岩体地基沉降变形和工程加固问题等。这几个问题正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如注重地基稳定性,而忽略区域稳定性;测结构面的力学参数时,测的不是优势结构面的力学参数;没有注重优势结构面上的岩体质量;工程加固中没能抓住控制失稳的优势结构面这一主要矛盾;忽略土体中宏观优势结构面的分析等。所以,有必要用优势结构面理论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优势结构面理论简介 岩体结构控制论最初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提出(谷德振,1979)[2],其他人在这方面也有研究

各种有趣的分形

各种有趣得分形 我们瞧到正方形,圆,球等物体时,不仅头脑里会迅速反映出它就是什么,同时,只要我们有足够得数学知识,我们头脑中也反映出它得数学概念,如正方形就是每边长度相等得四边形,圆就是平面上与某一点距离相等得点得集合,等等。 但就是,当我们瞧到一个山得形状时,我们会想到什么?”这就是山”,没错,山就是如此得不同于其她景象,以至于您如果绘画水平不高,根本画不出象山得东西。可就是,山到底就是什么?它既不就是三角形,也不就是球,我们甚至不能说明山具有怎样得几何轮廓,但为什么我们却有如此直观而又强烈得山得印象?分形得创始人就是曼德布洛特思考了这个问 图中得风景图片又就是说明分形得另 一很好得例子。这张美丽得图片就是利 用分形技术生成得。在生成自然真实得 景物中,分形具有独特得优势,因为分形 可以很好地构建自然景物得模型、 这就是一棵厥类植物,仔细观察,您会发 现,它得每个枝杈都在外形上与整体相 同,仅仅在尺寸上小了一些。而枝杈得 枝杈也与整体相同,只就是变得更加小 了。 Sierpinski三角形具有严格得自相似 特性

Kohn雪花具有严格得自相似特性 分维及分形得定义 分维概念得提出 对于欧几里得几何所描述得整形来说,可以由长度、面积、体积来测度。但用这种办法对分形得层层细节做出测定就是不可能得、曼德尔布罗特放弃了这些测定而转向了维数概念、分形得主要几何特征就是关于它得结构得不规则性与复杂性,主要特征量应该就是关于它得不规则性与复杂性程度得度量,这可用“维数”来表征。维数就是几何形体得一种重要性质,有其丰富得内涵、整形几何学描述得都就是有整数维得对象:点就是零维得,线就是一维得,面就是二维得,体就是三维得。这种几何对象即使做拉伸、压缩、折叠、扭曲等变换,它们得维数也就是不变得;这种维数称为“拓扑维”,记为d。例如当把一张地图卷成筒,它仍然就是一个二维信息载体;一根绳子团成团,仍然就是一维结构。但曼德尔布罗特认为,在分形世界里,维数却不一定就是整数得。特别就是由于分形几何对象更为不规则,更为粗糙,更为破碎,所以它得分数维(简称“分维”,记为D)不小于它得拓扑维,即D≥d。 维数与测量有密切关系、如为了测一平面图形得面积,就要用一个边长为l、面积为l2得标准面元去覆盖它,所得得数目就就是所测得面积。如果用长度l去测面积,就会得到无穷大;而如果用l3去测这块面

分形技术

分形技术 一、基本概念及原则 经典的欧氏几何学只研究直线、矩形、圆、三角形、圆锥面、锥体、椭球体等规则的形状,而对于自然界中稍为复杂一些的图形就没有能力描述它。70 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分形几何学(FractalGeometry)相对于欧氏几何学来说,是一次革 命性的突破。分形几何可用来描述极复杂的几何图形。“分形”一词是由它的创始人B.B.Mandelbrot在1980年从拉丁文中Fractus (意为断裂)一词演变来的,主要用来描述一些非常不规则的对象。一个分形集应具备以下几个典型性质: (l) 通常它本身的结构在大小尺度上有着某种“自相似”形式(有的严格地相似,也 有的只是近似的、或者统计的相似性); (2)当图形比例不断缩小时,它可以有任意小的细节; (3) 它的“分形维数”大于它的“拓扑维数”; (4) 在大多数令人感兴趣的情形下,它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定义,并可以用迭代计算产生其图形; (5) 分形的结果是倾向于“解释性”的,而非“预言性”的。 很显然,如果不符合以上这些性质,就不能当作分形来研究。 自相似原则和迭代生成原则是分形理论的重要原则。它表征分形在通常的几何变换下具有不变性,即标度无关性。由自相似性是从不同尺度的对称出发,也就意味着递归。分形形体中的自相似性可以是完全相同,也可以是统计意义上的相似。标准的自相似分形是数学上的抽象,迭代生成无限精细的结构,如科契雪花曲线、谢尔宾斯基地毯曲线等。这种有规分形只是少数,绝大部分分形是统计意义上的无规分形。 二、分类 (1) 自然分形 凡是在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或经过抽象而得到的具有自相似性的几何形体(对象) ,都称为自然分形. 它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的内容及其丰富. 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到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的研究对象,都存在着自然分形. 例如,

各种有趣的分形

各种有趣的分形 我们看到正方形,圆,球等物体时,不仅头脑里会迅速反映出它是什么,同时,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数学知识,我们头脑中也反映出它的数学概念,如正方形是每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圆是平面上与某一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 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山的形状时,我们会想到什么?"这是山",没错,山是如此的不同于其他景象,以至于你如果绘画水平不高,根本画不出象山的东西。可是,山到底是什么?它既不是三角形,也不是球,我们甚至不能说明山具有怎样的几何轮廓,但为什么我们却有如此直观而又强烈的山的印象?分形的创始人是曼德布洛特思考了这个问题。让 图中的风景图片又是说明分形的另一 很好的例子。这张美丽的图片是利用分 形技术生成的。在生成自然真实的景物 中,分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分形可 以很好地构建自然景物的模型。 这是一棵厥类植物,仔细观察,你会发 现,它的每个枝杈都在外形上和整体相 同,仅仅在尺寸上小了一些。而枝杈的 枝杈也和整体相同,只是变得更加小 了。 Sierpinski三角形具有严格的自相似特 性

Kohn雪花具有严格的自相似特性 分维及分形的定义 分维概念的提出 对于欧几里得几何所描述的整形来说,可以由长度、面积、体积来测度。但用这种办法对分形的层层细节做出测定是不可能的。曼德尔布罗特放弃了这些测定而转向了维数概念。分形的主要几何特征是关于它的结构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主要特征量应该是关于它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程度的度量,这可用“维数”来表征。维数是几何形体的一种重要性质,有其丰富的内涵。整形几何学描述的都是有整数维的对象:点是零维的,线是一维的,面是二维的,体是三维的。这种几何对象即使做拉伸、压缩、折叠、扭曲等变换,它们的维数也是不变的;这种维数称

岩体力学 中国地质大学 贾洪彪第五章 结构面的变形与强度性质

第五章结构面的变形与强度性质 第一节概述 在岩体稳定性和地下水渗流分析中,通常把岩体视为岩块(结构体)与结构面组成的割裂体。在国内外已建和在建的岩体工程中普遍存在有软弱夹层问题。如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左坎肩砂岩中由薄层粘土岩泥化形成的泥化夹层;葛洲坝水利工程坝基的泥化夹层,还有长江三峡自然岸坡中的各种软弱夹层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控制着所在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因此,岩体结构面力学和水力学性质的研究,是岩体力学和工程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其中结构面变形与强度性质的研究,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在工程荷载(一般小于10MPa)范围内,工程岩体的失稳破坏有相当一部分是沿软弱结构面破坏的。如法国的马尔帕塞坝坝基岩体、意大利瓦依昂水库库岸滑坡、中国拓溪水库塘岩光滑坡等等,都是岩体沿某些软弱结构面滑移失稳而造成的。这时,结构面的强度性质是评价岩体稳定性的关键。 (2)在工程荷载作用下,结构面及其充填物的变形是岩体变形的主要组分,控制着工程岩体的变形特性。 (3)结构面是岩体中渗透水流的主要通道。在工程荷载作用下,结构面的变形又将极大地改变岩体的渗透性、应力分布及其强度。因此,预测工程荷载作用下岩体渗透性的变化,必须研究结构面的变形性质及其本构关系。 (4)工程荷载作用下,岩体中的应力分布也受结构面及其力学性质的影响。 由于岩体中的结构面是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结构面的变形和强度性质与其成因及发育特征密切相关。结构面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已有详细介绍,本章主要讨论结构面的变形与强度性质。结构面的变形与强度性质主要通过室内外岩体力学试 第二节结构面的变形性质 一、结构面的法向变形性质 (一)法向变形特征 在同一种岩体中分别取一件不含结构面的完整岩块试件和一件含结构面的岩块试件。然后,分别对这两种试件施加连续法向压应力,可得到如图5-1 果设不含结构面岩块的变形为ΔVr,含结构面岩块的变形为ΔVt,则结构面的法向闭合变形Δ

基于裂隙网络模拟技术的结构面分布分维数计算

第23卷 第20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3(20):3465~3469 2004年10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Oct .,2004 2003年5月19日收到初稿,2003年7月6日收到修改稿。 作者 荣 冠 简介:男,32岁,199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现任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岩体稳定性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rg_mail@https://www.360docs.net/doc/c010425068.html, 。 基于裂隙网络模拟技术的结构面分布分维数计算 荣 冠 周创兵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武汉 430072) 摘要 介绍了分形基本概念及工程岩体分形特性,结合裂隙网络模拟技术,分析了计算结构面分布分维数的方法,并给出了工程应用实例。讨论了计算裂隙分维数有效测度范围问题,对裂隙间距、迹长、交角和岩体RQD 等影响因素与分维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间距对分维数影响最大,迹长和交角则相应次之。岩体裂隙分布分维数较RQD 更能全面反映岩体的结构特征,用于对工程岩体进行质量评价是可行的,但对于测度尺寸和分维数与岩体工程性质关系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工程地质,分形维数,裂隙,网络模拟 分类号 TU 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4)20-3465-05 STUDY ON FRACTAL DIMENSION OF DISCONTINUITY DISTRIBUTY BASED ON SIMULATION TECHNIQUE OF DISCONTINUITY NETWORK Rong Guan ,Zhou Chuangbing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 Wuhan 430072 China ) Abstract The fractal concept and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masses are discussed in general. The box dimension method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technique of network simulation ,and a calculation sample of fractal dimension for the engineering rock masse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is given. The problem of proper range of box size is discussed.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fracture space ,total length of discontinuities ,and inclination between joint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ce of discontinuities affects fractal dimension markedly. It is certain that the index of fractal dimension is better than the index ,RQD ,on characterizing jointed rock masses and classifying engineering rock masses. At last ,some problems on the range of box siz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al dimension and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rock masses are pointed out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fractal dimension ,discontinuity ,network simulation 1 分形概论与岩体分形特征 1.1 分形概念 1973年B. Mandelbrot 首先提出分形(fractal)概念,1975年其专著《分形,机遇和维数》的出版是分形理论诞生的标志[1]。分形理论的诞生为揭示呈现纷繁复杂现象但隐藏着精细及相似结构的事物和 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分形可分为线性分形(自相似性分形)与非线性分形。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为自相似性分形。自相似性是指局部与整体在形态、功能、信息、时间及空间等方面具有统计意义的相似性,在一定的观测尺度范围内分形对象的结构具有相似性。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分形不存在具有严格数学意义上的自相似性,往往只具有统计意义的自相似性,而且这种相似性并不是在任何

分形的基本原理

分形的基本原理 分形也叫碎形,英文叫Fractal------交易的起始! 一、分形原理 分形是利用简单的多空原理而形成。当市场上涨的时候,买方追高价的意愿很高,形成价格不断上升,随着价格不断上升买方意愿也将逐渐减少,最后价格终于回跌。然后市场进入一些新的资讯(混沌)影响了交易者的意愿,此时市场处于低价值区,买卖双方都同意目前的价格区,但对于价格却有不同的看法,当买方意愿再度大于卖方意愿时价格就会上涨,如果这个买方的动能足以超越向上分形时,我们将在向上分形上一档积极进场。下跌时原理亦同。 二、分形结构 分形是由至少五根连续的K线所组成。向上的分形中间的K线一定有最高价,左右两边的K线分别低于中间K线的高点;向下的分形中间的K线一定有最低价,左右两边的K 线分别高于中间K线的低点;你可以现在举起手,观察自己

五根手指的结构,就是典型的向上分形。这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分形结构;若中间的K线同时高于和低于左右两边的K线,那么它即是一个向上的分形又是一个向下的分形。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当天的K线最高点或最低点与前面一根K 线的高点或低点相同时,需要等待后一根K线进行确认。分形是证券混沌操作法的入场系统,也是鳄鱼苏醒时的第一个入场信号。一个分形产生后,随后的价格如果有能力突破分形的高点或低点,我们便开始进场。在证券混沌操作法中,一个有效的分形信号,必须高于或低于颚鱼线的牙齿。当有效的分形被突破后,只要价格仍然在鳄鱼线唇吻的上方或下方,我们便只在下一个分形被突破时进行顺势交易。分辨向上分形时我们只在乎高点的位置,观察向下分形时则只在乎低点的位置。 在找寻分形时必须注意几点: 1、如果某一天的K线最高价与前一天K线的最高价相同,那么该天的K线将不列入五根手指头之内,此时就需等待第六根K线的确认。 2、向上与向下分形可由一根K线来完成,因为它都符合上下分形的结构原理。

分形交易策略-选股步骤

分形交易策略选股步骤 第一步:证券行情60列表,调整为涨幅%、涨速%、现价等的排序;

1、过滤器A:5分钟涨速在分时线上是否出现连续的自相似结构,其中五分钟涨速的在坐标系中的斜率非常重要。 第一个5分钟涨速买入与第二个5分钟涨速买入,买入价格会有较大的差异。 2、投资偏好: ⑴5分钟涨速出现日涨幅比率,譬如当天超过7%涨幅是否还需要买入 ⑵股票价格绝对值的高低区间,譬如低价股上涨明显不如中高价股 ⑶每股收益在亏损附近区域,譬如亏损时,一旦实现盈利,那么就是转折性的感受 ⑷行业,譬如化工、酿酒、有色、农业等大部分表现优于其他行业 ⑸地区,譬如海南三沙开发板块等等 ⑹政策,譬如开放金融综合改革试验 …… 3、交易周期特点很短: 无论哪一种偏好,其偏好的股票在风尚转化的过程中,上涨时间周期较短。

二、是否处于基本分形结构 1、标准价格下分形 具体分形结构参照教材 2、出现不标准价格分形的使用方法 按照统一的价格线删除方法进行删除后是否找到符合标准分形结构的分形

从图中观察,plb<pla,其中a删除,不做计算 删除规则: ⑴股票价格下分形中,当次日的股票价格的最低价低于当日的股票价格最低价时,当日价格线删除; ⑵股票价格上分形中,当次日的股票价格的最高价高于当日的股票价格最高价时,当日价格线删除; ⑶应用删除方法时,存在不同层次的股票价格分形结构;

三、连续上涨分形中的价幅 pcd-poc=0.70 未来可能到达的f价格=poe+0.70=8.49+0.70=9.19 1、价格幅度计算规则 同一级别的价格分形终止价格线的收盘价-分形的起点(0)的价格线的开盘价 2、价幅相对于当前的价格幅度满足度 这个与使用分形交易策略的决策人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更确切的说,与对未来股票价格的期望值有关系。 3、计算价格的幅度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在未来的价格中,可以顺利的把持有的股票在一定的收益下全部卖出。 即便买入股票后,价格上涨了10%,没有卖出,结果又下跌到买入价之下被套,也不是上涨了, 4、在价幅计算中,对于因为自相似分形中,由于市场气候因素及分形结构后面的群体因为信息导致产生分形变异,给出更加窄幅的计算方法,最大限度的保证股票卖出。

分形图及其函数

Mandelbrot 集的定义方法在复平面中,迭代表达式为 21k k Z Z C +=+ (1) 式中Z 和C 都是复数,由各自的实部和虚部组成。分离Z 和C 的实部和虚部,则: Z x yi =+ C p qi =+ 式中:x p 、为复数的实部;y q 、为复数的虚部;i 为虚常数,i =。第k 个点k Z ,即xy 平面上的点(,)k k x y ,从k Z 到1k Z +的迭代过程就是 221k k k x x x y p +==-+ (实部) 12k k k y y x y q +==+ (虚部) 令初始值Z0 = 0 ( 即Z0 = 0 + 0·i ) ,C ≠0 ( 其中 p 和q 在各步迭代中都保持为常数)。迭代计算中,把前一个Z 值的输出作为下一个Z 值的输入,代入 Zk ← Z2k + C 反复运算,得到一连串的复数。每做一次迭代,新的复数就离开前一个复数一段距离,就如同一个点在复平面上跳舞。由系统生成的M 集的图形见图1 函数:21k k Z Z C +=+其中Z x yi =+,C p qi =+(这里221k k k x x x y p +==-+ 12k k k y y x y q +==+ ) 对于k > 2 的广义Mandelbrot 集即高次幂Mandelbrot 集,其集图像更为丰富[10]。图2 示出3 阶M 集到10 阶M 集的图形。

1、函数变换: 1) 改变迭代式21k k Z Z C +=+中x 与y 的位置。把原来从k Z 到1k Z +的迭代过程式中的2k x 和2k y 改变位置,则转换成: 221k k k x x y x p +==-+ (实部)

分形实例的赏析

分形实例的赏析 分形实例的赏析 分形最主要的性质是本来看来十分复杂的事物,事实上大多数均可用仅含很少参数的简单公式来描述。其实在简单中蕴含着复杂。分形几何的迭代法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简单与复杂的辩证关系的生动例子。世界是非线性的,分形无处不在,分形具有局部与整体的自相似性。复杂的分形图不能用传统的数学方法描述,但却能用简单的迭代法生成。可以应用迭代函数生成诸如植物、丛林、山川、云烟等复杂的自然景物。“分形艺术”是纯数学的产物,创作者不仅要有很深的数学功底,还要有熟练的编程技能。电子计算机图形推开了分形几何学的大门,当我们踏入这个新的几何世界时,扑面而来的分形图像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美,是分形给每一个观赏者带来的第一印象。(1)分形的标志——芒德勃罗集 芒德勃罗集(简称M集)是号称“分形几何之父”的芒德勃罗于1980年发现的。它被公认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复杂的形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奇异最瑰丽的几何图形。它是由一个主要的心形图与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圆盘“芽苞”突起连在一起构成的。由其局部放大图可看出,有的地方像日冕,

有的地方像燃烧的火焰,那心形圆盘上饰以多姿多彩的荆棘,上面挂着鳞茎状下垂的微小颗粒,仿佛是葡萄藤上熟透的累累硕果,它的每一个局部都可以演绎出美丽的梦幻般仙境的图案(图7—1—3、图7—1—4)。它们像漩涡、海马、发芽的仙人掌、繁星、斑点乃至宇宙的闪电……因为不管你把它的局部放大多少倍,都能显示出更加复杂更令人赏心悦目的新的局部,这些局部既与整体不同,又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好像梦幻般的图案具有无穷无尽的细节和自相似性。而这种放大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使你感到这座具有无穷层次结构的雄伟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着无限嵌套的迷宫和回廊,催生起你无穷探究的欲望。难怪芒德勃罗自己称M集为“魔鬼的聚合物”。 图7—1—3 M集的局部放大 图7—1—4 M集的多局部放大 (2)走进朱利亚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