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备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备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备考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参考

1,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和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里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3,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2000多年前用“地理学”一词作为署名,写了一本关于已知世界和地球基本知识的著作。而被后人称作“地理学之父”。

4,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二是“宇宙派”。

5,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的进展,对特定领域中专门对象的分析研究不断加深,于是新学科不断涌现,旧科学不断分化。这个时期被称为“学科之母”的地理学除已分化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学科以外,自然地理学又发生更进一步的分化,如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学、土壤学。

6,客观事物的边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突变的鲜明边界。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一个面(没有厚度),界面两侧物质(体系)的性质有明显区别,如海陆交界。第二类是渐变的模糊边界。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现一个过渡区间,其内不同属性的相邻两物质并存,且一方属性逐渐消失而另一方属性逐渐显著。

7,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可以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活质有机体。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其中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最为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

8,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9,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A,地球的外能和内能的作用显著,内外两种能量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成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过程的主要能源。B,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而又以同心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C,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无生命物质与生命体相互转化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过程。D,人类聚居场所。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诞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上述特征表明,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大气、水体、岩石和生物等各种物质成分的机械凑合,二是一个复杂的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物质体系---自然综合体。

10,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征:A,分层性B,交织性C,集中性D,综合性E,差异性F,多级性。1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12,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a,整体性原则,b,综合性原则,c,层次性原则,d,功能结构性原则,e,动态性原则。(看书三十八页)

13,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进入自然地理环境以后,发生了复杂的能量交换和转化,热能是无机环境自然地理过程的主要能量形式,起着多方面的地理作用,大气的热源主要来自地面,形成向上的热力梯度,低纬和高纬之间,由于辐射平衡地理分布不平衡,形成经向的热力梯度,海洋和陆地之间,也形成周期性的转换方向的热力梯度,热力梯度转化为压力梯度驱使大气发生运动,便形成了不同尺度的大气环流。

14,总之太阳辐射式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能源,它不仅为各种自然地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动力,而且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三大规律---整体性,差异性,节律性-----的能量基础。

15,太阳辐射使地球增温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热量状况有关的自然现象也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所以,纬向地带性的基本成因,可以归结到地球形状的影响上,

同时,也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有关。

16,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A,支配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而来,这些能量的来源可分为以太阳辐射为代表的外能和地球内部产生的内能。B,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C,宇宙因素和行星因素合称为天文因素,天文因素给予自然地理环境以数学规则性影响,使得自然地理过程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带性。D,自然地理环境附近的地圈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大气圈的高层大气减弱了宇宙物质的灾害性侵袭,臭氧层则使紫外线不能大量到达地表,保障了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17,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某一要素会影响其他要素,某一部分会影响其他部分。

18,自然界或是人类本身一直处于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在远离平衡的情况下通过涨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

19,系统论观点: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故称耗散结构。

20,生物循环包含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生物作为为土壤—植物—大气间的一个联系环节,从而使它成为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基本通道。二是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是生物循环的最本质的体现。生物循环具体作用包括如下几点:A,生物有机体可以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潜能。B,生物循环引起化学元素的迁移,使得这些元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重新分配。C,生物循环可以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并保持大气圈中气体的相对平衡。D,生物循环影响并改造水圈中的化学成分。E,生物循环还把太阳能引进成土过程使分散在岩石风化壳、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在地表积聚,有机体本身则是土壤中有机成分的来源,从而使土层产生肥力,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展。F,生物循环参与了某些岩石和矿物的形成。2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热和水在各级自然综合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循环这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以热运动和水运动为基础的。

22,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A,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由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建立起来的一定结构,并完成一定的功能和形成一个整体效应。\B,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传输。C,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和物质平衡时不可分割的。D,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动,而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举例说明)

23,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具体而言,周期性节律主要发生在一定地区的昼夜更替日周期和季节更替年周期基础之上,前者称昼夜节律,后者称季节节律。周期性节律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一般来说,季节节奏的显著程度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而昼夜节奏却是随维度的增加而减少的,所以在两极地区的节律表现特殊,这里的昼夜节律可以和季节节律相重叠,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加强。在赤道地区则基本不存在季节节律,而昼夜节律却十分突出,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一般内陆区域的节律振幅和频率大于沿海及海洋区域,且相时也不同。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主要根源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4,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字眼演化规律,比较于周期性节律,这是更高一级、更为复杂的自然节律,在自然界中,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是旋回性节律的典型范例。顾名思义,地质旋回具有旋回性节律。岩层的沉积层序非常鲜明的反映了地质旋回的节律性。地质旋回不仅历程漫长,而且周期长短变化很大。气候旋回分为世纪内旋回、超世纪旋回和冰期—间冰期旋回。(看书七十九页)

25,生物进化节律的特点:地球生物界的进化不是匀速渐变的,而是表现为阶段性的突变和跃升。生物各门类从诞生、发展、繁荣、到灭绝或衰退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节律。短期内某些生物门类突发性的迅速繁殖,然后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代结束时,大量不同生物门类和不同生态位的动植物发生死亡,甚至灭绝。接着又是新物种的大量涌现,高级取代低级,强者淘汰弱者,如此多次反复地发生,阶段性跃进地发展。

26,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复杂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因此有自我调节能力,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27,▲为什么说演化史不可逆的前进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每一次大的飞跃,必然发生质的变化,在每个新的演化阶段,会变得更为复杂和高级。①地球表层逐渐形成以同心圆的形式分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无机环境-有机环境-生物圈。②在地质年代的初期,地球内能是支配地球演化的主要能量,随着地壳的增厚,太阳辐射能逐渐成为地球表层演化的基本动

力。③太阳能的流通转化的途径日趋复杂,最初只能在无机环境中传输,后来由于有机体的固定和转化功能,大大增加了太阳能在地表的存储量。使得自然地理环境的负熵不断增强,推动了系统的进化。④所以地球表层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着越来越复杂的有序状态发展,形成了原始自然地理系统、天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进化发展过程,这种有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非可逆发展史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总的方向。

28,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成为地域分异规律。

29,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二是地球内能,它们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空间上或时间上的作用都是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地矛盾性。两者决定了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30,地带性: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征,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称为地带性。地带性的典型表现是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因为热量分带是地球球形引起的太阳辐射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非地带性。非地带性的典型表现是地表的构造区域性,由于区域地质发展史的差别,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组合,从而得出一系列大地构造分区,每一大地构造分区,不仅具有区域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组合的共同性,而且具有岩性组合的共同性以及共同的地貌表现特点。

31,地带性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非地带性的能量来自地球内能,因此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互不从属,两者具有矛盾性;但它们又共同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两者存在着互相制约的联系,具有统一性。正是这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矛盾统一性在不同规模的地域上发生作用,才使得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复杂的空间分化。

32,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上的具体表现。导致地球表面就存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沼泽以及草甸、盐碱地等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还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地带性仿佛被隐藏起来,所以沼泽、草甸和盐碱地的分布规律被称为隐域性。

33,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产生经向地带性的具体因素主要是海洋和大陆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响,从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与内陆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

34,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结合为水平地带性,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带段性和省性。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省性是指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35,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它同时受到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作用,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在地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地带的前提条件。垂直更替的直接原因是山地热量及其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

36,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取决于山地热量及与水分的组合。对水热组合状况起着深刻的影响山地位置和山体性质是决定垂直地带谱性质和结构的基本因素。

37,垂直地带性的特征:A,带幅窄,递变急剧,垂直地带的带幅宽度比水平地带的带幅宽度狭窄得多,是因为气温沿山坡的垂直递减率远大于其在平地上的水平递减率。B,带间联系密切,垂直地带由于带幅狭窄,同时重力效应显著,所以带间联系密切。C,水热对比特殊,山地的降水量,在多雨带一下呈现由下向上递增的规律,背风坡降水量往往少于迎风破,这些特殊的山地降水分布状况与山地热量分布状况相结合,便形成了种种特殊的水热对比关系。D,节律变化同步,同一山体的各垂直地带的节律变化则是基本一致的。E,微域差异显著,复杂多变的山地地貌使得山地小气候复杂化,因而使垂直地带微域差异十分明显。

38,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见书112页

39,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的概念,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

40,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同类型的土地对于农业、城市建设、旅游、交通等不同生产部门来说,其适用性和质量好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41,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42,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土地评价分等的主要依据。(看书一百二十六页论述题重点)

43,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土地结构包括各种土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质的对比关系是指有哪些种类的土地类型及其组合关系,量的对比关系是指各种土地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

44,综合自然区划是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综合自然区划总是代表着一定时期区域自然地理研究最后的综合成果,是反映对自然地理环境认识程度和衡量自然地理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45,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一般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上述的各项区划原则,彼此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一条总原则,这就是: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所谓从源指必须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关系,从众是指必须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从主是指应考虑其典型性、代表性。这些方面都是力图客观的揭示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事实。

46,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古地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顺序划分法,合并法。

47,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它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和限制,也就是说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加以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因为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

53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是人类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人口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自然资源的多寡等自然因素必然要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在气候适宜、水源可靠、土地平坦肥沃的地方,人口就易于发展,在那些自然条件差的地区,人口是难以增殖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48,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方面。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时通过物质循环而实现的,人们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体与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诸多相关性,环境中的某些化学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造成对健康的影响而形成疾病。例如人们发现脑溢血病的分布与食用水的酸度有明显关系。大量事实证明人口健康受到自然地理环境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揭示自然环境对人口健康的影响,乃是提高我国人口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49,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①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②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③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④对于生态平衡的改变⑤对自然地理过

程速率的改变

61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玩笑横行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这种地域系统的研究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

50,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人文环境,是人文地理学(广义的)的研究对象。

51,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5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61.把遥感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地理研究,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53,综合自然地理基本理论研究:①把物理和化学的有关理论引入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之中。②以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综合研究,从而把传统的要素分析上升为系统分析。

③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把系统论无法解决的自然地理环境进化问题和许多随机问题进行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开展实际应用的研究:A,区域的研究,开展区域研究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联系实际,为建设服务的重要衔接环节之一。B,环境问题的研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地理学角度可归纳为由自然原因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由人为原因造成环境的恶化,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环境问题,就是用系统论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远离研究遭到破坏和恶化了的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如何有效地改善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状态,并能稳定地保

持下去。C,地理预测的研究,目前地利预测的研究逐渐呈现了“模式化”的去向,也就是对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模拟,判断其发生时间、演化的序列、过程的强度和结果。

67.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54,生命的起源:①从无机物到简单的有机物②从简单的有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③从复杂有机物到原始生命55,生物从海向陆发展的方向性:①海水对于原始生物具有保护作用;②海水提供了大量从陆地资源流入得各种生物所必须的营养物质;③海水的理化条件比较稳定,保证了有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

56,植物演化的方向性:藻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发展的方向性: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人类的进化过程。

57,地方性是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引起地方性分异的局部因素主要是局部地形的差别,小气候的差别,岩性和土质的差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58,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相互关系:图见手绘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创用“地理学”一词,在西方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奠定了 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首次测量黄赤交角。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埃拉托色尼《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致力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1569年,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 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至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用。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 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 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比较。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5、《山海经》:《山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包括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 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6、《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 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的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 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8、亚历山大·冯·洪堡:发展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德国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则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的有:①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②气温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③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④剖面图法——利用地形部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⑤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主要贡献有: ?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洪堡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 9、道库恰耶夫: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家,近代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揭示了地球表面土壤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与纬度及气候带的一致性,提出了水平地带性和山区随海拔高度而变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以其代表作《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成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0、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提出了著名的 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11、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主 要是太阳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1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 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变化的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广义: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异的现象。狭义: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13、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 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14、土地: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特殊综合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活动空间,是劳动的主

【西南●最新版】[0431]《综合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431]《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一次作业 [填空题]地域分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与。 参考答案:太阳能地球内能 [填空题] 太阳能在无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转化形式是;太阳能在有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转化形式是。 参考答案: 大气―地面―大气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表增温(长波辐射)―大气增温植物―动物―微生物光能―化学能―热能。 [填空题]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以及等,其中以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 参考答案:太阳能地球内能潮汐能太阳能 [填空题]水分循环通常由、、和四个环节组成。 参考答案:凝结降水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填空题]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能量来源是:和。 参考答案:太阳能地球内能 [填空题]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组成是:、、和。 参考答案: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和生物圈。 [填空题]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即:、、、。 参考答案: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 [填空题]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 参考答案:大气环流、大洋洋流,季风。 [填空题]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包 括:、、、、、六大要素。 参考答案: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岩石 [填空题]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效应是,地球内能的作用效应是。 参考答案:夷平化崎岖化

[填空题]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 参考答案:相限区地方 [填空题]水分循环通常由、、和四个环节组成。 参考答案: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 [填空题]地质循环的全过程实际蕴含着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一系列转化及其相应的四种作用过程,即、、、。 参考答案: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 [填空题]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 是、、、。 参考答案:物理风化阶段、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阶段。 [填空题]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叫,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叫。参考答案:省性带段性 [填空题]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 参考答案: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 [填空题]按照空间范围和规模的大小,大气环流可分为:、、。 参考答案: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填空题]根据地洼学说,地壳构造的演化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地槽区地台区地洼区 [填空题]《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一书把中国境内划分为三个大区:、、。参考答案: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 第二次作业 [单选题]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 A:《管子?地员篇》 B:《汉书?地理志》 C:《宇宙》 D:《地学通论》 参考答案:A [多选题]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 A:热力分带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 代表人物:瓦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 洪堡(A.vonHumboldt)18C 道库恰耶夫 主要观点:瓦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洪堡—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 道库恰耶夫—预言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代表人物:索恰瓦1963年 主要观点: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化学元素组成 气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二氧化碳(CO2 0.03%) 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干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余元素不足1% (二)圈层组成 大气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气体混合物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岩石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 水圈:主要由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分组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存在及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 (三)要素组成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气候: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种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土壤:是指覆盖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由风化壳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 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 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B.Fe++ C.Ca++ 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 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A.植被B.土壤C.气候 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 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 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 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 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 C.Ca++ 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 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 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 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 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和Al+++C.Ca++ 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C.《21世纪议程》 23.协调论的思想是由提出的。A.罗士培B.维达尔·白吕纳C.拉采尔 24.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25.按照广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D.A、B、C 26、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A.简单B.复杂C.不变 27.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 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 28.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学者是。A.拉采尔B.罗士培C.维达尔·白吕纳 2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30.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 二.填空题 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中,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2017秋17春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有明显界限限定的自然综合体是() A. 相 B. 地方 C. 限区 D. 自然区 正确答案: 2. 单独地划分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然后将两类不完全的区划单位进行交叉,可获得()。 A. 自然区域 B. 综合单位 C. 单列系统 D. 双列系统 正确答案: 3. 下列关于大洋表层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大洋表层是大洋表面以下100m深的范围 B. 海洋绿色植物的集中带 C. 大洋的基本生长部分 D. 海洋动物最集中的水层 正确答案: 4. 自然地理系统起连接作用的组成部分是() A. 水分 B. 大气 C. 岩石地形复合体 D. 土壤 正确答案: 5. ()是生态系统各要素中对干扰反映最敏感的因子,也是人类与自然合作水平是否融洽的标志。 A. 气候 B. 植被类型 C. 径流量 D. 土壤 正确答案: 6. 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是() A. 水分

B. 大气 C. 有机界 D. 土壤 正确答案: 7.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是人为干扰,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是变动后自我调节,逐步恢复原状态,我们称之为地理环境的() A. 整体性 B. 发展性 C. 稳定性 D. 有序性 正确答案: 8. 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表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 地表的水平衡被破坏 B. 改变了生物界的平衡 C. 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 D. 加速了化学元素的迁移 正确答案: 9. 平地上开垦的耕地与林带的组合属于哪种典型的自然地理结构() A. 棋盘式结构 B. 水平式结构 C. 交错式结构 D. 镶嵌式结构 正确答案: 10. 下列解释中,关于自然区划单位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是异质的合并 B. 是同质的归纳 C. 是不同等级异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分布区 D. 自然地理区划单位内部结构是不同的 正确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地球内部水平联系方式有() A. 机械迁移 B. 物理过程 C. 化学过程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二)

综合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______________ 的科学。 2.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 3._______ 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_________ 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4.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到级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 。 5.北美洲可分为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等四个大区。 6.地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组成陆地地形的地形要素可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三类。 8.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_____ 、_____ 、____ 、____ 四个层次。 9.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_____________- 。 10.从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是由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组成。 11.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 12.自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将近400年时间内,法国哲学家_____ 、____ ,德国地理学家____ ,美国地理学家____ 等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3.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地区: 3.景观: 4.土地质量指标: 5.土地利用: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 2.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3.简述山地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 4.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 5.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2.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体系是核心竞争力,拥有一套优良的教学体系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重要部分,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太单一,不够绚烂,像总部有这么好的条件设施,我觉得客户在报课的时候可以不止是高尔夫课程, 可以加体能,或者其他的课程,可以有多项选择性,让想学好的客户更有信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如何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 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自然地理环境由4大圈层组成:气体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沉积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受重力作用影响,4大圈层在垂直方向上成层分布,由上到 下依次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沉积岩石圈;各圈层又具有自己的结构和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在太阳辐射、地 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相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3)区域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同时由于长期的发展演化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不同部分的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分异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归纳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各级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就是地域分异的结果。 3.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A.研究对象不同,综合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部门自然地理以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为研究对象;B.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础。 ,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哪些阶段?(了解)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四个阶段:A.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B.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C.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D.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了解) 答: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从远古到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另一是”宇宙派”。 3.洪堡、李特尔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哪些?(了解) 答:洪堡的主要学术贡献有:A.创立了一门科学的自然地理学;B.创作了<<宇宙>>一书,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C.创立了多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研究方法;D.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E.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 李特尔对科学的积极贡献有:A.他把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强调变化中的“人和自然统一”;B.他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住宅的系统化需要一个漫长个过程。系统化就是程序化,咱们现在的系统是一个教练一个系统,每个人的教学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很难形成一个系统,咱们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 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5、不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不能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在环境中留下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6、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18、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19、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0、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21、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省性规律):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着南北方向延伸,按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2、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海拔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3、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4、垂直地带谱:基带以上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称为垂直带谱,或垂直结构。 25、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即山地地形中山麓(就是山脚)所在地方的最下面的自然带类型 26、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二次作业

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分异的概念:(P40) 2.景观要素的相互共轭性:(P45) 3.自然区划:(P93) 二、填空 1.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非地带性因素是指由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比关系、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等。 2.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带。 3.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4.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自然区划的方法有:古地理方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和主导标志法。 5.地带性区划单位:带 - 地带 - 亚地带- 次亚地带(P106) 6.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大区—地区—亚地区—州(P113) 三、简答 1.简述地域分异因素。(P40) 2.简述道库恰耶夫自然地带学说的要点:P52 答:(1)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2)由某些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各纬度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的动力学原因;(3)带和地带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的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更替;(4)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还存在另一种规律。 道库恰耶夫的地带和带,实质上是纬度地带和纬度带。 3.简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P88 答: ①地带性规律(自然区划)是指导农业、交通和工程建设的重要规律。 ②研究地带性分异规律对于山区的土地利用也有积极意义。 ③排水良好的残积处境和排水不好的水上处境交替出现的区域,旱涝年份农业收成的互补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④集约化农业更需考虑土地类型的组合状况。 ⑤在牧业地区,处境的镶嵌结合有利于倒场放牧。 ⑥三北防护林建设,同样存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做到因地制宜的问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2004年。 参考书: [1]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2004。 [2] 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90; [3] 传康,伍光各,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33。 [4] 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88。 [5] 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2000。 [6] 黄秉维,度,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大学,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