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_乔海燕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_乔海燕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_乔海燕

27

V ol. 8 No.1Feb. 2014

第8卷 第1期2014年2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10-08

[作者简介]乔海燕(1981-),女,陕西户县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休闲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1]。近年来,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旅游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无论是安吉模式还是德清模式,都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同时这些地方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全省其他地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并为浙江省乡村旅游在新一轮发展中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乡村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对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一、美丽乡村建设理论回顾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2012年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由此可见,建设美丽乡村既是大力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又是贯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一大举措。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发展途径之一: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发展方式不仅保护了乡村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同时又对乡村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并起到了真正的富民性。因此,乡村旅游只有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这就迫切需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

(一)它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以尊重和维护环境为宗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而乡村旅游特有的污染少、自然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2]。在发展过程中,对提高乡村居民的文明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而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人均收入,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成为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二)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

十八大之后,“美丽乡村”建设已被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上重要议程。一方面,浙江是国内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另一方面,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自然资源匮乏,这也就决定了其发展方式更应该追求绿色、循环、低碳,而乡村旅游恰恰和这三者紧紧结合。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促进农村地脉的延续、人脉的保留、文脉的传承、业脉的创造、财脉的增加[3]。

(三)它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而乡村旅游根植于广袤的农村,服务于来自都市的游客,是沟通城乡社会经济的桥梁和纽带,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乔海燕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 浙江 314036)

[摘 要]乡村旅游只有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这就迫切需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并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浙江省乡村旅游升级存在本土文化挖掘不深、缺乏品牌文化,产品雷同、开发程度不深,乡村旅游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浙江省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应该做到:突出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做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立足乡土,打造精品活动项目;拓宽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模式;升级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14)01-0027-04

DOI:10.14067/https://www.360docs.net/doc/c011981258.html,ki.1673-9272.2014.01.037

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的良性互动。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依托乡村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乡村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主要是以乡村文化为核心,如何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这不仅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浙江省乡村旅游的实证分析

(一)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浙江省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升级,乡村旅游应运兴起。目前,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从最初的乡村农户创办农家餐厅,仅为城市旅游者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的基础服务起步,已逐步过渡到利用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具有较强观赏性和体验性,例如采摘、游乐、垂钓、度假等休闲活动拓展。目前已经形成类型较为多样和丰富的城市近郊“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古镇、具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古村落及农业新村等。比较典型的三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大产业格局的遂昌模式、高起点打造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安吉模式、新思路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的德清模式[4];这三种模式依托地方的特色、文化和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绩效。

(二)浙江省乡村旅游升级所遇到的问题

1.本土文化挖掘不深,缺乏品牌文化

浙江省是全国非遗项目最多的省份之一,乡村本土文化很多尚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在开发的过程中,又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在经营规模上普遍偏小,经营者的品牌意识非常淡薄。例如,浙江省内有很多地方都经营有漂流的乡村旅游项目,笔者根据切身的经历发现,这些乡村漂流项目都是利用天然的河流开展,并没有开发挖掘当地的文化习俗进行包装,所以漂流项目大同小异,去过湖州漂流的,浙西大峡谷的漂流项目不一定具有吸引力了。

除此之外,乡村特有的一些非物质文化由于后继无人,没有得到合理、科学的认识和保护,处在濒临消亡的境地,如一些传统的工艺、民间的戏曲、演艺等等都存在着年青艺人青黄不接的现象,而这些频临灭迹的文化遗产如果能和乡村旅游项目相结合,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2.产品雷同,开发程度不深,缺乏体验性

浙江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有着多元化、全方位的特色。但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我省乡村旅游目前大多数还是以初级的农家餐饮和农家旅馆为主,开发档次不高,产品挖掘的深度和创新力还不够,而真正吸引旅游者体验性强的项目缺乏,个性不足,远没有达到“一村一品”的效果。

3.乡村旅游营销方式落后

旅游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时效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营销方式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这种时效性则显得更加薄弱[5]。目前,浙江省乡村旅游在营销方面存在渠道单一、方式单一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是农户自主经营,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营销渠道体系,同时,农户自我销售的意识不够强烈,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没有与当地或周边城市的旅行社、旅游企业等建立密切的联系。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经营户存在舍不得宣传的概念,认为“等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政府会拿钱来宣传促销”,这些落后的观念导致乡村旅游在营销方面做的还不够。尽管有极少一部分地方的乡村旅游营销方式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通过网站、手机短信、微博等方式进行宣传,但由于宣传的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功能简单、缺乏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等原因,还无法取得较为显著的营销效应。

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对策

(一)突出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

浙江省乡村旅游在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首先要重点发展的是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例如成都的农家乐,北京的民俗村等,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这些典型乡村旅游的成功之处与其整体的品牌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整体品牌形象的确立,有利于加强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印象,也可以使乡村旅游在经营上形成较为大的规模,为其增加知名度奠定了基础。因此,浙江省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身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通过形象扩大其辐射范围。例如曾有学者提出树立“环杭州湾运河-水乡-古镇乡村旅游带”、“浙东沿海海岛-沙滩-渔情乡村旅游带”、“西南山区秀山-民俗-丽水乡村旅游带”,这个就很好,能够起到品牌形象、打口号的效果。

(二)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做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

浙江的乡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为乡村旅游的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浙江省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中首先要突出的就是做好文化功课,使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更好的融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乡村风情的文化体验活动。搜集当地的风俗节庆活动,对其进行编排和包装,既不失乡村原有的风情风貌,又能满足现代消费群体的

28

青睐。例如浙江舟山沈家门渔港,依托本地的海洋文化和港口文化开展海鲜美食节和海港民间文化;兰溪市兰花村在地方传统的兰花上大做文章,较为成功的项目有野兰驯养基地和兰花物种园,这些不仅已经成为文化气息很强的城市主题公园,而且可以作为青少年的科普学习基地,甚至可以作为重要的兰花科研基地;兰溪的诸葛八卦村也是深入挖掘当地文化,依托现保存完好的200多座明清古建筑,打造“江南传统古村落、古居民典范”,且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保护最好,群体最大,型制最齐,文化内涵很深厚的一个古村落。除此之外,杭州龙门古镇乡村旅游、杭州山沟沟乡村旅游、奉化滕头乡村旅游等,都是在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立足乡土,打造精品活动项目

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的提供与国内其他地方一样,雷同化较为严重,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有情况来看,目前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渔家乐、民俗村落、采摘、垂钓、观光农业等为主体。全省大部分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基本都离不开上述的几条,精品项目缺失,参与体验型精品活动缺少,这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浙江省的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程度都较高,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深入挖掘乡村特有的农业资源,开发乡土特色浓郁、游客体验完美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可考虑与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浇灌、施肥、收割、养殖等活动,将这些原始的生产活动经过包装编排,开发成有趣的、参与性高的旅游产品;乡村有很多民间艺人,将于民间艺术有关的陶艺、木雕、草编、皮影、剪纸等传统手工艺经过挖掘加工,可以开发出游客DIY,或者体验性高的旅游项目(亲子项目)。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农业、林业、养殖业等资源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除此之外,康体养生型,例如温泉疗养、氧疗、水疗、膳食、药枕、针灸等;乡村度假型,例如乡村主题俱乐部、乡村主题公园、乡村会所等;运动娱乐型,例如马术、登山、滑草、乡村高尔夫等;以及专项体验型旅游产品,例如写生、摄影、野营等项目都可以进行开发。这些丰富多彩的乡村体验性活动,不仅可以满足游客寓求知于娱乐,又可以延长游客活动时间,同时对产品品牌的打造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客观上对餐饮、住宿业的经营都有益。

(四)拓宽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模式

对于乡村旅游的保护绝大程度上是指对于乡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浙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有着多元化和全方位的特色。这些都离不开浙江传统的乡土民俗文化。浙江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保留着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不但物态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仅现存的传统手工技能、传统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等也非常丰富,而这些文化遗产恰恰是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最有力的筹码。然而在早期的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重视,得不得很好的保护,虚假、失真、粗制滥造代替了本应有的地方特色。因此在新一轮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模式也将进一步升级:首先,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坚持生产和扩大经营保护传统的手工技能。政府主导,鼓励民间参与,使这些手工技能保持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对于频临消亡的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可通过多渠道进行,例如形成博物馆、鉴定为文物重点保护、数字化保护等。再次,对于传统的民间活动应该予以支持,维护各个村落的民俗特色,鼓励村民参与,通过举办节庆活动等方式加强保护和传承。

(五)升级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在这个信息化发达的时代,消费者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新闻网络媒体等资源,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的宣传。要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消费者市场,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行为等特征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的营销。目前乡村旅游的宣传与其迅猛发展的势头极不匹配。网络公共信息服务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乡村旅游者。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乡村旅游的营销模式进行升级。从短期和长期两种营销模式入手。短期内,可以通过手机平台,例如短息、微信、微博等方式及传统媒介进行宣传;长期可以通过建设完善乡村旅游的网站,加快乡村旅游信息的更新速度,对一些知名度已经非常高的乡村旅游品牌项目应该逐步丰富其网络信息的内容,通过开展多国语言频道、在线预订、在线服务等内容来扩大影响面。

五、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一个新的领域在浙江省全省范围内已经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在新一轮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浙江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外在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变和完善,更加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的内在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保护意识增强,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再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公共服务更加标准化;最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富民”逐步体现。

29

30

[参考文献]

[1]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8-10.

[2] 王立国,胡明文,钟海燕,等.基于乡村旅游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400-12401+12404.[3]

李应军.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生态文明战略[J].吉林工商学院学

报,2008,24(5):62-64.

[4]

黄 璜.浙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 20(11): 187-189.

[5]

吴必虎,伍 佳.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2007,21(3):11-13.

[本文编校:徐保风]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of rural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QIAO Hai-yan

(Jiax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Jiaxing 314036,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Rural tourism is only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can be truly beautiful countryside, rural tourism is an urgent need to upgrad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upgrade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provides the experience as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blems exist in poor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ce of local culture, lack of brand culture, product similarity, minor degree of development, rural tourism marketing and other issues behind the upgrade of rural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 To upgrade and develop rural tourism industry, Zhejiang province should highlight the rural tourism brand image, dig rural culture deeply, develop locally characterized rural tourism, build quality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rural areas, broaden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protected mode, and upgrade the rural tourism marketing.Key words: rural tourism; upgrad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ell-doing Tourism: A Good Practice of Fores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ZOU Fang-fang 1, HU Min-jie 2, ZOU Shuang-quan 3

(1. Institute of An Xi tea,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350002, Fujian, China; 2.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Fujian, China; 3. The Strait Incubation Center,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350002, Fujian, China)

Abstract: Well-doing tourism is a new kind of consumption culture which is deserved to promote,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idea and act 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well-doing” of stakeholders and tourism resources and activity, it is helpful to drive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forest eco-tourism. The paper takes Fuzhou National Park for exampl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it ? 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like lacking of tourism culture connotation, inconvenient traffic, low science function, lacking of tourism culture connot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essure and so on. At last, the paper makes the eco-tourism strategy selection of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from views of making idea and practicing idea, including shaping of culture environment, protecting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practice of well-doing tourism. The study proves that good tourism is a good practice of fores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ll-doing tourism; forest eco-tourism; tourism resources and activities;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8] 吴楚材,等. 生态旅游定义辨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9(5):1-6.

[9]

姜素红,程 真.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47-50,54.

[10] 邹芳芳,甘萌雨. 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气候舒适度评价与应用

[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1,7(2):118-123.

[11] 王 琦,黄义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容量评估及其管理策略

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170-175.

[本文编校:徐保风]

(上接第9页)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起草组 2014年12月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一、背景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标准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和创新驱动力。2010年国标委首次将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列为第七批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创新地将标准化的应用从农业、工业逐渐转向为美丽乡村、社会治理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整合与创新—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探析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5, 5, 13-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1981258.html,/journal/sd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1981258.html,/10.12677/sd.2015.51003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Rugang Wang, Shan Jiang, Jingying Zhang, Xiang Qiu Zhijiang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Email: wrg19741230@https://www.360docs.net/doc/c011981258.html, Received: Jan. 7th, 2015; accepted: Jan. 16th, 2015; published: Jan. 2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198125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developing trend, the article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s “upgrade” of the new rural planning; its work is with a comprehensive, local and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two questions on the operational level including the technical basis miss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ail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it proposes the two measures of planning integration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Key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Zhejiang Province 整合与创新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探析 汪如钢,蒋山,张静莹,邱翔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 Email: wrg19741230@https://www.360docs.net/doc/c011981258.html, 收稿日期:2015年1月7日;录用日期:2015年1月16日;发布日期:2015年1月21日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XX村位于XX乡东部,是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6社326户1461人,有耕地3786.7亩,人均2.6亩,20xx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35元。去年以来,XX村按照“管理民主、村风文明、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总体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农民幸福美好家园,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整合资源,村庄建设明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XX乡村两级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县、乡、村组和农户整体联动,制定了X X 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施功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是有效整合项目资源。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各类项目的聚合效应,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有效整合道路通畅、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乡镇幼儿园建设、体育惠民工程、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资金917.9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138万元,为X X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充足

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实施危旧房改造50户,硬化村内道路7.05公里,修建排洪渠4公里,整修梯田2500亩,修建田间生产道路3条4公里,修建太阳能光伏电站1处,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XX村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全村自来水入户率、村内主次干道铺油硬化率、通电率、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覆盖率、电话、网络、广播电视“三网”通户率均达到了100%。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新建村部1处,配套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和农家书屋;投资450万元,新建占地6亩的幼儿园1座,建成功能齐全的三层教学楼一幢,配齐配全了教育教学设施;以乡村舞台建设为契机,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硬化场地3500平方米,布置篮球场地2个,羽毛球场地2个,安装室外乒乓球台4张,建成健身长廊一处,安装健身器材20台件,XX村公共服务条件大幅度改善,建成了服务功能完善、渠系道路配套、娱乐设施齐全、绿化亮化同步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二、优化结构,富民产业明显提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核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物质基础保障。XX乡村两级结合村情实际,依托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2011年02月10日07:44:0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美好家园王子庭摄 浙江日报2月10日讯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这里,城乡开始融合发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全省农林牧副渔业总值达到217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3.1%,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五年年均增长8.4%。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秀丽的土地。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生产出的是生态食品,发展的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农业。一眼望去,村庄整洁、道路平坦宽畅、撒落在平原、山区、海岛间的一个个美丽乡村,如颗颗明珠般熠熠生辉。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幸福的土地。在这里,人们生活幸福有保障。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公共服务不断延伸,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报销医疗费用211.4亿元,受益1.82亿人次,2010年全省8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约70%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45%左右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60%多的行政村环境得到较好整治……2010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满意度达到77.92%。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就,生动地勾画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那么,是什么推动浙江的新农村变得如此富饶、秀丽、幸福?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办公室负责人给出了答案,“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有关‘三农’工作精神,按照‘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从‘全面破除城乡分割’向‘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转变,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花团锦簇、生机勃勃,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高效生态农业 2010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119万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98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87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289个。 农业结构深入调整,十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80%。现代农业主体快速成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301家,比2005年增长40.9%;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万家,比2005年增长超过6倍;各类种养业大户达到20.5万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达到707.5万亩,占承包耕地的36.1%,66个县(市、区)、1006个乡镇、1.2万个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考察报告 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乡村休闲旅游理论: 城市人都在做着“返乡”的梦。 都市人,都很向往乡村自然的慢生活,向往乡野趣味,休闲式旅游市场是将来的关注重点。 以乡村元素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生活、生产”体验,让一大批周边城市的都市上班族流连忘返。 现代城市人对休闲乡村的渴望,包括田园绿色景观、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有机健康食品、朴实的民风、适当参与体力劳动等。 “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休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休闲资源70%集中在乡村。 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全域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以景点的要求来建设农村。美丽乡村的公共配套服务程度和城市是一样的。农民和居民的基本生活没差别,而农村却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居所。 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经过对浙江省桐庐县县城及4个村庄的考察,总结桐庐县美

丽乡村建设在规划上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供辽宁学习参考。 (一)结合旅游的全域乡村布局 中国已经从观光旅游时代,进入到休闲旅游时代。而桐庐正是经过休闲乡村游成功实现美丽乡村梦。 结合全县城乡统筹发展,将县域内183个美丽乡村统筹规划,特别是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路线组织上,将美丽村庄贯穿在旅游线路中,如慢行绿道线路等。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来到农村,品味其美丽乡村,感受慢调生活。 (二)整洁舒适的优美乡村环境 1、基础设施 经过基础设施打造清洁村庄,污水处理是关键,而卫生厕所是农村污水收集的源头。经过生态污水处理方式将村庄原有水体恢复洁净,是村庄生态环境的基础。 安全饮用水。普及了自来水。 垃圾收集。实现了密集的定点收集和初步分类。 村庄道路及附属设施。主要交通道路采用黑色路面,并施划白色道路标线。所有道路上的架空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有完整的步行系统,路面采用当地乡土材料。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

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参观心得体会

美丽乡村建设参观心得体会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以下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参观心得体会三篇,仅供参考。 范文一 此次参加市委党校春季主体班赴杭州开展的教学活动,感到组织有序、安排紧凑、学习内容丰富多样,让学员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增进了友谊,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杭州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连续11年被评为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优胜单位,桐庐县、临安市、淳安县和富阳市先后获得“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称号。学习了杭州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留日学者周旭霞的《智慧经济与杭州发展新思维》和杭州市城乡统筹办常务副主任娄火明《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型业态培育问题》等课程以及参观杭州转塘街道和谐社区建设后,感慨万千,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道路和新型业态培育等有了更高、更新的认识,感到城乡互融、产城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梦想,不是传说而是现实,并将会在更加广阔的大地上实现。 一、美丽乡村建设要汇集各方力量,确保整体推进 杭州市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体系全面完善,工作措施得力有效,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形成了完善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体系。 1、健全组织机构

先后建立由市领导挂帅的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领导小组、市中心村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市“风情小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12年,根据《关于对市级非常设机构及其负责人进行调整的通知》精神,将上述领导小镇整合成杭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同时履行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协调小组职责。 2、完善政策体系 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杭州市“风情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中心村培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意见和资金管理办法,具有丰富的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全面、目标明确、举措有力、要求具体,使全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体系。 3、保障财政投入 目前市级财政每年扶持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接近10亿元,其中,中心村建设4亿元、精品村建设3亿元、“三江两岸” 整治2亿元,“百千”工程和风情小镇资金5700万元。按照区县市1:1配套的资金扶持政策,每个中心村扶持资金超过2500万元、每个风情小镇超过1000万元、每个精品村超过800万元。这个标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桐庐县的“普惠制”对创建村三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临安市对经考核验收达到创建标准的行政村,根据村人口规模实行以奖代补。精品村、特色村和整治村分别按照人均1500元、800元和30万元/村的标准补助。所在镇(街道)给予创建村30%、20%、10%的配套资金补助。余杭区财政对美丽乡村精品村、重点村、一般村分别给予700万元、500万元、350万元的奖励,街道按区财政奖励资金50%配套。 4、合力整体推进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

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进。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她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讲课教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坚持以县为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省、市各级加强支持和指导。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1.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大力培育建设中心村,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村庄整理、经济补偿、异地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实施“农村建设节地”工程,鼓励建设多层公寓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2.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山塘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到2015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范文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

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进。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她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学习考察浙江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感想体会

学习考察浙江省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感想体会 石文兵 今年7月,我随全县党政考察团到浙江省湖州市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观摩探访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使我深受触动和启发。带给人的第一感受,不单单是整洁的村庄环境,健全的公共服务,更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和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他们的建设理念,还是对特色乡村文化的挖掘和提升,以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那种责任和激情,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了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规划管理及产业发展情况,并与当地相关负责人交流想法。在人们的印象中,康县山大沟深,是个穷地方,可如今,走进这个昔日的贫困县,苍翠的山峦间,一个个青瓦白墙、绿树掩映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像山水画一样,美得让人陶醉。在岸门口镇严家坝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户户门前花草点缀、核桃树遮荫,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王坝乡大水沟村是康县核桃“双十”综合管理示范村,这里随处可见冠大叶茂的核桃树,走近后会发现,每棵树不仅涂了白、编了号,在树枝上还悬挂了黄色的粘虫板。行走在康县境内,一面面精美的文化墙,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路人不时驻足观看。在平洛古镇,一排排新建房屋的围墙上,画满了色彩鲜艳的民俗画、儿童画,这些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感恩教育、普法宣传、农业科技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墙,已成为康县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乡风的主阵地,成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风向标。 我们利用两个半天看了8个村庄,这些村庄的建设管理都有其共同点。一是因地制宜,注重挖掘村庄古文化内涵,围绕路、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出符合乡土文化的农村景观。二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注重建管并举,合理规划布局,强化环境治理,开展“六争六评”、“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对农户环境卫生进行月检查、季通报,建立了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四是精神风貌好,与时俱进精神无处不在,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办法多。 以上是我学习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下面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体会与感想。 一、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 (一)科学规划布局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多模式、多形式建设,不搞“一刀切”,是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亮点。立足“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着力塑造村庄特色品牌。编制示范村建设规划,注重与村、线、片等各级规划的衔接,房屋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装饰风格、外观、色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做到“不大拆大建、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挪一颗石”,尽可能在原有

XX美丽乡村调查报告

XX美丽乡村调查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进一步提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5月底,市委农工委组织部分基层干部赴苏州市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专题学习调研。现将苏州市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以期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起到启发思路、推陈出新之作用。 XX年,苏州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并全面通过省级考核验收。为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提升村庄建设水平,更好地彰显农村特色、培育致富产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苏州市委、市政府于XX年7月全面部署开展美丽镇村建设,努力打造生态优美、设施配套、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的美丽村庄。当前,苏州市美丽村庄建设工作正在快速、稳步、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以下特点: 1、目标明确,推进有序。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点面兼顾,层次清楚。主要分为美丽村庄示范点创建、星级康居乡村提升和生活污水治理三个层面。XX年,以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全市选择了71个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村开展美丽村庄建设试点。20XX年,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就是三年内力争创建100个有产业特色的美丽村庄示范点,提升1000个基础设施配套的星级康

居乡村。XX年,为切实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标准不高的问题,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意见》,以每年不少于1000个村庄10万农户的速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重点村、特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到XX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2、规划科学,分类指导。苏州市在村庄布点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一方面从尊重村庄既有现状,保护山水田园风光出发,将上一轮1268个保留村目标扩展为5000个左右。一方面坚持按不同村庄类型和资源禀赋进行分类指导。划定的一般村,必须按三整治、一保障标准搞好村庄整治,不搞重复建设;划定的重点村,必须按六整治、六提升标准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康居乡村划定的特色村,探索挖掘历史文化、培育特色产业、完善旅游设施,创建美丽村庄示范点。尤其是重点村和特色村,必须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生产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规划和三星级康居乡村整治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公厕、绿化、停车场、小游园、社区服务分中心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 3、突出重点,加大投入。苏州市积极探索国家、集体、农户和社会共同参与村庄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建立财政

浙江“美丽乡村”考察线路

浙江“美丽乡村”考察线路 一、莫干山三九坞 莫干山,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德清县境内,美丽富饶的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莫干山以竹、云、泉“三胜”和清、静、凉、幽“四优”驰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度假休闲旅游及避暑胜地,以“清凉世界”著称于世。 环莫干山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休闲项目不断丰富,建成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具有莫干文化内涵的精品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目前已建成或在建的项目主要有:南非人利用农家旧房改造的三九坞老家;南非人融入环保生态理念,推出崇尚自然奢华的驿站;杭州美术家协会所在的具有苏式古朴怀旧风格的莫干书院;法国人集中日韩风格一体的庄园式山里茶园会所;上海单车俱乐部利用农民泥房改造的骑迹山庄;采用租赁式的城仙居;具有浓郁江南庭院风格的铜官庄养生居;利用民国旧居改造的名家画廊等。 三九坞老家项目介绍 三九坞——是莫干山脚下一个安静偏远的小村庄,有18户人家,以前村里只有几个留守的老人,年轻人大多外出经商、或进城打工,很多老式的泥坯房、西洋楼一直空着没人住。几年前,南非人高天成骑车来到了莫干山游玩时无意

间发现了三九坞这一“世外桃园”。满眼皆绿的自然环境和原汁原味的泥坯土房深深地吸引了他,了解到这些泥坯房大多闲置着,高天成和朋友们毫不犹豫地租下了六套陈旧的土房,一租就是15年。本来是打算自己和朋友们度假的,后来发现,如果按照农家乐的形式来经营非常有市场,因为这里的自然风光、清新空气以及远离尘嚣对于上海大都市的老外和高级白领们极具吸引力。 “三九坞”之四大特色:一是设计融入“低碳”理念。租用当地的农房,在不破坏原有房屋框架结构的前提下,根据房子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围绕低碳环保主题,利用旧原料,融进新的设计元素,很多细节体现自然和现代感。二是营造无景点另类健康出游方式。洋家乐的设置远离城市的喧嚣,更是回归自然,与心灵对话,爬山、散步、骑车、钓鱼,或者闭上眼睛,静听四周鸟鸣声、流水声、竹海摇曳声。三是网络营销成为营销主要手段。利用网络宣传、预定和“口传口”的方式进行营销,有固定的客源市场,主要吸引在沪国外友人和白领前来度假休闲。四是注重当地民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在房屋内部进行古朴装修,配上现代化的设施,游客既可以体验本地民俗风情又可以享受西方的文化生活理念,做到中西文化完美的结合,确保客人入住舒适度。 “三九坞”之主要做法: ——以环保生态理念改造农房。通过精心改造装修,农

优秀典型经验材料-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优秀典型经验材料-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和启示 按: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后发赶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探索培育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新路,打造出了水头寨、长官司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先进示范典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形成了一些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先进经验。 ****立足各村寨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抓手,制定了“一年出亮点,二年塑精品,三年见成效,四年全覆盖,五年大提升,六年基本建成”的建设思路,以“六美乡村”(即:生态文明和谐美,低碳绿色产业美、宜居宜游村寨美、民风朴实文化美、创业致富生活美,人民安乐幸福美)为建设内涵,实施“六大工程”(即:生态文明、产业提升、宜居宜游、文化繁荣、创业致富、民生建设),建设“六个家园”(即:和谐家园、富裕家园、生态家园、文明家园、小康家园、幸福家园”),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出了不同类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23个,建成了“十里画廊”农旅一体产品型“美丽乡村”示范带,南江乡龙广村、禾丰乡马头村成为国家农业部创建试点。 主要做法 (一)在编制建设规划上注重生态融合。根据**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资源条件、区位条件、文化积淀和发展水平,按照“试点先行、重点培育、全面统筹、有序推进”的要求,大力推动“六美乡村”建设,确保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科学有序推进。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在充分考虑点线面的结合及兼顾现实基础的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年出亮点、二年塑精品、三年建成效、四年全覆盖、五年大提升、六年基本建成”的六年工作计划(2013年—2018年),逐步推进“十里画廊”美丽乡村示范带、农业示范园区及小城镇周边示范带建设,并力争到2018年,推动全**935个村(寨)基本建成“美丽乡村”。二是注重生态保护。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画好山水画、打好生态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切实保护好山、水、田、林、园、塘、河流等自然资源,彰显依山傍水、因势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让“美丽乡村”保持“天蓝、水清、山绿、花香、气新”的“原色”,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三是突出文化内涵。突出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以文化为根、农业为基、村民为本,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及农业文明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好乡村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乡愁”,彰显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多元化的乡村风格。 (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项目整合。按照“渠道不改、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项目整合机制,大力整合各类涉农惠农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政策和资金,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集中向“美丽乡村”示范点上倾斜配置。一是改造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小城镇打造有机融合,积极抢抓龙岗、南江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契机,整合“六项行动计划”、农村村庄改造、生活用水、

【每日范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今年,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元年,☆镇☆村被县统筹办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为此,我镇积极响应,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县统筹办及有关部门,按照“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生活文明幸福”的美丽乡村建设总要求,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得到新提高,乡风民俗展示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的目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浪潮中去。经过近半年的实施,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变化,老百姓对这一惠民举措赞不绝口,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下面,我就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些经验与看法和各位领导进行交流探讨、互相学习,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强领导,重机制,突出“活”字营造建设氛围 我镇☆村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部署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并由我亲自担任组长,镇包片领导担任副组长,片长、包村干部及各村负责人为成员,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网络构架,确保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起初,由于工作刚铺开,群众对此项工作还有顾虑,总担心政府是在搞面子工程,对村子起不到什么实质效果。但通过镇领导先后几次到村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党员群众代表会,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广大党员群众讲清了有关政策,讲明了工作思路,描绘了今年将打造出的效果后,村民的思想才

真正得到统一。同时,我们还大力向村内走出去的党员干部、能人富人宣传政策,打消群众的疑虑。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思想高度统一,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建设的氛围十分浓厚。 二、广动员,明责任,围绕“干”字开展环卫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是关键。长期以来,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村民的卫生意识十分淡薄。一些民居,院落坍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村子周边,规划无序,乱搭乱建,杂序无章。为此,我镇专门指派一名副镇长、一名包村干部驻村指导,我和镇党委书记每两天轮流检查一次工作卫生清理情况。同时,我们将镇环卫所的推土机、挖沟机、垃圾车全部派到村中进行垃圾清运。群众看到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度,村内男女老少、外出务工的群众争先投工投劳,纷纷加入到清洁家园的大会战中,共同清理沟渠杂物,互相帮忙铺院垒墙。集中利用了一个月时间将村内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无人问津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下一步,我们将着手探索制定村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一方面聘请环卫保洁工人,实行合同制,一年一签,工资按时兑现,具体交由所在村管理,政府和村内老党员、离退休在家人员实施监督;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比制度,包村干部不定期的对卫生环境进行督查,镇领导每个月到村考核一次,确保卫生状况不反弹、常态化。 三、筹资金,配设施,强化“新”字提升标准建设 在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时,我们认真征求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研究梳理,并多次向县委温书记做了汇报。最后,

浙江美丽乡村考察体会

浙江省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考察体会 蓝省长: 6月7至8日,在您的率领下,实地考察了杭州富阳区东梓关村,桐庐县深奥村、戴家山村,安吉县灵峰街道蔓塘里、目莲坞村、天荒坪镇余村以及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莫干山镇燎原村等,并与浙江省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通过考察交流,我们深深感受到浙江省多年来坚持生态特色发展,通过强化上下联动、突出制度创新、注重整体推进,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少方面值得学习借鉴。遵您要求,现将有关体会和思考汇报如下。 一、浙江乡村建设的特点优势 结合考察交流,我们体会到浙江省在乡村建设方面有以下六个特点优势。 1、山多水清,生态优势明显,建筑多依山就势,空间景观丰富。相较而言,江苏地形平坦,视景丰富度不够,水质改善还需长期努力。 2、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浙江已有401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而我省仅有28个。依托为数众多的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打底,文化和乡愁记忆易表达,乡村旅游易找到切入点,建筑风貌也较易把握和塑造。 3、乡村建设基础较好,浙江从2003年起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历经15年,形成了全省整体推进美丽乡村

建设的格局,2013年起

又着力开展村级文化礼堂建设,至今已经建成1000家以上的乡村文化礼堂,有8500个垃圾分类试点村,90%的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庄绿化覆盖率也得到大幅提升。 4、通过自2013年以来的近5年“三改一拆”,浙江乡村空关房、空置棚舍和违章搭建得到有效治理,村庄面貌整洁清爽,还腾出了空间用来增建村集体持有物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地。 5、浙江民间力量较强,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力量跟进、参与乡村建设较为活跃。农民相对富裕,农房质量普遍比江苏好。相应的,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环境、生活品质和社会治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从而推动了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6、作为习总书记“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环境优势的影响力得到持续放大,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要素的进一步流入乡村。 二、江苏乡村建设潜在提升可能 比较分析浙江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觉得通过扬长避短,江苏在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上亦有六方面的潜在提升可能。 1、在思路上,更加注重探索多类型的乡村发展路径。目前浙江主要依托优越的山水、丰富的传统村落和活跃的民间力量,结合政府主导的“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两路两侧”整治、村级文化礼堂建设等,大力发展以民宿、观光旅游为主要产业类型的美丽乡村。去年桐庐接待游客1321万,旅游总收入135亿;德清接待游客1730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