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北国中学数学旋转几何综合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江阴市北国中学数学旋转几何综合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江阴市北国中学数学旋转几何综合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江阴市北国中学数学旋转几何综合单元测试卷 (word 版,含解

析)

一、初三数学 旋转易错题压轴题(难)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为坐标原点,抛物线2

y ax bx c =++的顶点是A(1,3),将OA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OB ,点B 恰好在抛物线上,OB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C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P 是线段AC 上一动点,且不与点A ,C 重合,过点P 作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与

OAB ?的边分别交于M ,N 两点,将AMN ?以直线MN 为对称轴翻折,得到A MN '?. 设点P 的纵坐标为m .

①当A MN '?在OAB ?内部时,求m 的取值范围;

②是否存在点P ,使'

5

6

A MN OA

B S S ?'?=,若存在,求出满足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

由.

【答案】()2

1y x 22x =-++;(2)①433

m <<;②存在,满足m 的值为619-或

639

-. 【解析】 【分析】

(1)作AD ⊥y 轴于点D ,作BE ⊥x 轴于点E ,然后证明△AOD ≌△BOE ,则AD=BE ,OD=OE ,即可得到点B 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解析式;

(2)①由点P 为线段AC 上的动点,则讨论动点的位置是解题的突破口,有点P 与点A 重合时;点P 与点C 重合时,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②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当点M 在线段OA 上,点N 在AB 上时;当点M 在线段OB 上,点N 在AB 上时;先求出直线OA 和直线AB 的解析式,然后利用m 的式子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m 的值. 【详解】

解:(1)如图:作AD ⊥y 轴于点D ,作BE ⊥x 轴于点E ,

∴∠ADO=∠BEO=90°,

∵将OA 绕点O 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OB , ∴OA=OB ,∠AOB=90°,

∴∠AOD+∠AOE=∠BOE+∠AOE=90°, ∴∠AOD=∠BOE , ∴△AOD ≌△BOE , ∴AD=BE ,OD=OE , ∵顶点A 为(1,3), ∴AD=BE=1,OD=OE=3, ∴点B 的坐标为(3,1-),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

(1)3=-+y a x , 把点B 代入,得

2(31)31a -+=-,

∴1a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

(1)3y x =--+, 即222y x x =-++;

(2)①∵P 是线段AC 上一动点, ∴3m <,

∵当A MN '?在OAB ?内部时, 当点'A 恰好与点C 重合时,如图:

∵点B 为(3,1-), ∴直线OB 的解析式为1

3

y x =-, 令1x =,则13

y =-

, ∴点C 的坐标为(1,13

-),

∴AC=1103()3

3

--=, ∵P 为AC 的中点,

∴AP=1105

233

?

=, ∴54333

m =-

=, ∴m 的取值范围是

4

33

m <<; ②当点M 在线段OA 上,点N 在AB 上时,如图:

∵点P 在线段AC 上,则点P 为(1,m ),

∵点'A 与点A 关于MN 对称,则点'A 的坐标为(1,2m -3), ∴'3A P m =-,18'(23)233

A C m m =-+

=-, 设直接OA 为y ax =,直线AB 为y kx b =+, 分别把点A ,点B 代入计算,得

直接OA 为3y x =;直线AB 为25y x =-+, 令y m =, 则点M 的横坐标为3m

,点N 的横坐标为52

m --, ∴555

2326

m m MN m -=

-=--; ∵2'11555515'()(3)22261224

A MN S MN A P m m m m ?=

?=?-?-=-+; '138

'3(2)34223

OA B S A C m m ?=

??=?-=-; 又∵'5

6A MN OA B

S S ?'?=, ∴

255155

(34)12246

m m m -+=?-, 解得:619m =-或619m =+(舍去); 当点M 在边OB 上,点N 在边AB 上时,如图:

把y m =代入1

3

y x =-,则3x m ,

∴5553222m MN m m -=

+=+-,18

'(23)233A C m m =---=-, ∴2'11555515'()(3)2222424

A MN S MN A P m m m m ?=

?=?+?-=-++, '138

'3(2)43223OA B S A C m m ?=

??=?-=-, ∵'5

6

A MN OA

B S S ?'?=

∴255155

(43)4246

m m m -

++=?-, 解得:6393m -=

或639

3

m +=(舍去); 综合上述,m 的值为:619m =-或639

3

m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综合运用,涉及到一次函数、图形的旋转、解一元二次方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所学的性质,正确得到点P 的位置.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解题.

2.已知如图1,在ABC 中,90ABC ∠=?,BC AB =,点D 在AC 上,DF AC ⊥交BC 于F ,点E 是AF 的中点.

(1)写出线段ED 与线段EB 的关系并证明;

(2)如图2,将CDF 绕点C 逆时针旋转(

)

090a α?

<

(3)将CDF 绕点C 逆时针旋转一周,如果6BC =,32CF =,直接写出线段CE 的范围.

【答案】(1)ED EB =,DE BE ⊥,证明见解析;(2)结论不变,理由见解析;(3)最大值22= 最小值32

2

=. 【解析】 【分析】

(1)在Rt △ADF 中,可得DE=AE=EF ,在Rt △ABF 中,可得BE=EF=EA ,得证ED=EB ;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四边形ADFB 的内角和为180°,可推导得出∠DEB=90°; (2)如下图,先证四边形MFBA 是平行四边形,再证△DCB ≌△DFM ,从而推导出△DM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后得出结论;

(3)如下图,当点F在AC上时,CE有最大值;当点F在AC延长线上时,CE有最小值.【详解】

(1)∵DF⊥AC,点E是AF的中点

∴DE=AE=EF,∠EDF=∠DFE

∵∠ABC=90°,点E是AF的中点

∴BE=AE=EF,∠EFB=∠EBF

∴DE=EB

∵AB=BC,

∴∠DAB=45°

∴在四边形ABFD中,∠DFB=360°-90°-45°-90°=135°

∠DEB=∠DEF+∠FEB=180°-2∠EFD+180°-2∠EFB=360°-2(∠EFD+∠EFB)

=360°-2×135°=90°

∴DE⊥EB

(2)如下图,延长BE至点M处,使得ME=EB,连接MA、ME、MF、MD、FB、DB,延长MF交CB于点H

∵ME=EB,点E是AF的中点

∴四边形MFBA是平行四边形

∴MF∥AB,MF=AB

∴∠MHB=180°-∠ABC=90°

∵∠DCA=∠FCB=a

∴∠DCB=45°+a,∠CFH=90°-a

∵∠DCF=45°,∠CDF=90°

∴∠DFC=45°,△DC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FM=180°-∠DFC-∠CFH=45°+a

∴∠DCB=∠DFM

∵△ABC和△CD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C=DF,BC=AB=MF

∴△DCB≌△DFM(SAS)

∴∠MDF=∠BDC,DB=DM

∴∠MDF+∠FDB=∠BDC+∠FDB=90°

∴△DM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E是MB的中点

∴DE=EB,DE⊥EB

(3)当点F在AC上时,CF有最大值,图形如下:

∵BC=6,∴在等腰直角△ABC中,AC=62

∵CF=32,∴AF=32

∴CE=CF+FE=CF+1

2AF92

=

当点F在AC延长线上时,CE有最小值,图形如下:

同理,CE=EF-CF

32 =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的旋转变换,用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构造并证明△BD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综合与探究:

如图1,Rt AOB 的直角顶点O 在坐标原点,点A 在y 轴正半轴上,点B 在x 轴正半轴上,4OA =,2OB =,将线段A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C ,过点C 作

CD x ⊥轴于点D ,抛物线23y ax x c =++经过点C ,与y 轴交于点(0,2)E ,直线AC 与x 轴交于点H .

(1)求点C 的坐标及抛物线的表达式;

(2)如图2,已知点G 是线段AH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G 作AH 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F (点F 在第一象限),设点G 的横坐标为m . ①点G 的纵坐标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为________;

②如图3,当直线FG 经过点B 时,求点F 的坐标,判断四边形ABCF 的形状并证明结论;

③在②的前提下,连接FH ,点N 是坐标平面内的点,若以F ,H ,N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FHC 全等,请直接写出点N 的坐标.

【答案】(1)点C 的坐标为(6,2),21322y x x =-

++;(2)①1

43

m -+;②点F 的坐标为(4,6),四边形ABCF 为正方形,证明见解析;③点N 的坐标为(10,4)或

4226,55?? ???或384,55?? ???

.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与旋转的性质证明ABO BC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点C 的坐标,结合点E 的坐标,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表达式;

(2)①设直线AC 的表达式为y kx b =+,由点A 、C 的坐标求出直线AC 的表达式,进而得解;

②过点G 作GM x ⊥轴于点M ,过点F 作FP y ⊥轴,垂足为点P ,PF 的延长线与

DC 的延长线交于点Q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AG CG =,结合①由平行线分线

段成比例得出点G 的坐标,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BG 的表达式,结合抛物线的表达式

求出点F ;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 BC CF FA ===,结合90ABC ?∠=可得出结论; ③根据直线AC 的表达式求出点H 的坐标,设点N 坐标为(,)s t ,根据勾股定理分别求出

2FC ,2CH ,2FN ,2NH ,然后分两种情况考虑:若△FHC ≌△FHN ,则FN =FC ,NH

=CH ,若△FHC ≌△HFN ,则FN =CH ,NH =FC ,分别列式求解即可. 【详解】 解:(1)

4=OA ,2OB =,

∴点A 的坐标为(0,4),点B 的坐标为(2,0),

线段A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C , AB BC ∴=,90ABC ?∠=,

90ABO DBC ?∴∠+∠=,

在Rt AOB 中,90ABO OAB ?∴∠+∠=,

=OAB DBC ∴∠∠,

CD x ⊥轴于点D ,

90BDC ?∴∠=, 90AOB BDC ?∴∠=∠=.

AB BC =,

ABO BCD ∴△≌△,

2CD OB ∴==,4BD OA ==, 6OB BD ∴+=,

∴点C 的坐标为(6,2),

∵抛物线2

3y ax x c =++的图象经过点C ,与y 轴交于点(0,2)E ,

236182c a c =?∴?++=?

, 解得,122

a c ?

=-???=?,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2

1322

y x x =-

++; (2)①设直线AC 的表达式为y kx b =+, ∵直线AC 经过点()6,2C ,(0,4)A ,

∴624k b b +=??=?

解得,134k b ?

=-

???=?

,即143y x =-+,

∴点G 的纵坐标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为:143

m -+,

故答案为:143

m -+.

②过点G 作GM x ⊥轴于点M ,

OM m ∴=,143

GM m =-+,

AB BC =,BG AC ⊥,

AG CG ∴=,

90AOB GMH CDH ?∠=∠=∠=,

OA GM CD ∴,

1OM AG

MD GC

==, 1

32OM MD OD ∴===,

3m ∴=,1433

m -+=,

∴点G 为(3,3),

设直线BG 的表达式为y kx b =+,将(3,3)G 和(2,0)B 代入表达式得,20

33k b k b +=??+=?,

3

6k b =?∴?=-?

,即表达式为36y x =-, 点F 为直线BG 和抛物线的交点,

∴得2

132362

x x x -

++=-, 14x ∴=,24x =-(舍去), ∴点F 的坐标为(4,6),

过点F 作FP y ⊥轴,垂足为点P ,PF 的延长线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Q ,

4PF ∴=,2AP =,2FQ =,4CQ =,

在Rt AFP △中和Rt FCQ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F FC ==

同理可得AB BC ==,

AB BC CF FA ∴===, ∴四边形ABCF 为菱形,

90ABC ?∠=, ∴菱形ABCF 为正方形;

③∵直线AC :1

43

y x =-

+与x 轴交于点H , ∴1

403

x -

+=, 解得,x =12, ∴(12,0)H ,

∴2

2

2

(64)(26)20FC =-+-=,2

2

2

(126)(02)40CH =-+-=, 设点N 坐标为(,)s t ,

∴2

2

2

(4)(6)FN s t =-+-,2

2

2

(12)(0)NH s t =-+-, 第一种情况:若△FHC ≌△FHN ,则FN =FC ,NH =CH ,

∴2222

(4)(6)20(12)40s t s t ?-+-=?-+=?

, 解得,11425265s t ?

=????=??

,226

2s t =??=?(即点C ),

∴4226,55N ??

??

?; 第二种情况:若△FHC ≌△HFN ,则FN =CH ,NH =FC ,

∴2222

(4)(6)40(12)20s t s t ?-+-=?-+=?

, 解得,11385

45s t ?

=????=??

,22104s t =??=?,

∴384,55N ??

??

?或(10,4)N , 综上所述,以F ,H ,N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FHC 全等时,点N 坐标为(10,4)或4226,55??

???

或384,55??

??

?. 【点睛】

本题是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表达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与正方形的判定,旋转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其中对全等三角形存在性的分析,因有一条公共边,可对另外两边进行分类讨论,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是中考压轴题.

4.我们定义:如图1,在△ABC看,把AB点绕点A顺时针旋转α(0°<α<180°)得到AB',把AC绕点A逆时针旋转β得到AC',连接B'C'.当α+β=180°时,我们称△A'B'C'是△ABC的“旋补三角形”,△AB'C'边B'C'上的中线AD叫做△ABC的“旋补中线”,点A叫做“旋补中心”.

特例感知:

(1)在图2,图3中,△AB'C'是△ABC的“旋补三角形”,AD是△ABC的“旋补中线”.

①如图2,当△ABC为等边三角形时,AD与BC的数量关系为AD= BC;

②如图3,当∠BAC=90°,BC=8时,则AD长为.

猜想论证:

(2)在图1中,当△ABC为任意三角形时,猜想AD与BC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拓展应用

(3)如图4,在四边形ABCD,∠C=90°,∠D=150°,BC=12,CD=23,DA=6.在四边形内部是否存在点P,使△PDC是△PAB的“旋补三角形”?若存在,给予证明,并求△PAB的“旋补中线”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①1

2

;②4;(2)AD=

1

2

BC,证明见解析;(3)存在,证明见解析,

39.【解析】【分析】

(1)①首先证明△ADB′是含有30°是直角三角形,可得AD=1

2

AB′即可解决问题;

②首先证明△BAC≌△B′AC′,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即可解决问题;

(2)结论:AD=1

2

BC.如图1中,延长AD到M,使得AD=DM,连接E′M,C′M,首先证

明四边形AC′MB′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BAC≌△AB′M,即可解决问题;

(3)存在.如图4中,延长AD交BC的延长线于M,作BE⊥AD于E,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交BE于P,交BC于F,连接PA、PD、PC,作△PCD的中线PN.连接DF交PC于O.想办法证明PA=PD,PB=PC,再证明∠APD+∠BPC=180°,即可;

【详解】

解:(1)①如图2中,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B=AB′=AC′,

∵DB′=DC′,

∴AD⊥B′C′,

∵∠BAC=60°,∠BAC+∠B′AC′=180°,∴∠B′AC′=120°,

∴∠B′=∠C′=30°,

∴AD=1

2AB′=

1

2

BC,

故答案为1

2

②如图3中,

∵∠BAC=90°,∠BAC+∠B′AC′=180°,∴∠B′AC′=∠BAC=90°,

∵AB=AB′,AC=AC′,

∴△BAC≌△B′AC′,

∴BC=B′C′,

∵B′D=DC′,

∴AD=1

2B′C′=

1

2

BC=4,

故答案为4.

(2)结论:AD=1

2 BC.

理由:如图1中,延长AD到M,使得AD=DM,连接E′M,C′M

∵B′D=DC′,AD=DM,

∴四边形AC′MB′是平行四边形,

∴AC′=B′M=AC,

∵∠BAC+∠B′AC′=180°,∠B′AC′+∠AB′M=180°,

∴∠BAC=∠MB′A,∵AB=AB′,

∴△BAC≌△AB′M,

∴BC=AM,

∴AD=1

BC.

2

(3)存在.

理由:如图4中,延长AD交BC的延长线于M,作BE⊥AD于E,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交BE于P,交BC于F,连接PA、PD、PC,作△PCD的中线PN.

连接DF交PC于O.

∵∠ADC=150°,

∴∠MDC=30°,

在Rt△DCM中,∵3,∠DCM=90°,∠MDC=30°,

∴CM=2,DM=4,∠M=60°,

在Rt△BEM中,∵∠BEM=90°,BM=14,∠MBE=30°,

∴EM=1

BM=7,

2

∴DE=EM﹣DM=3,

∵AD=6,

∴AE=DE,∵BE⊥AD,

∴PA=PD,PB=PC,

在Rt△CDF中,∵3CF=6,

∴tan∠3

∴∠CDF=60°=∠CPF,

易证△FCP≌△CFD,

∴CD=PF,∵CD∥PF,

∴四边形CDPF是矩形,

∴∠CDP=90°,

∴∠ADP=∠ADC﹣∠CDP=60°,

∴△ADP是等边三角形,

∴∠ADP=60°,∵∠BPF=∠CPF=60°,

∴∠BPC=120°,

∴∠APD+∠BPC=180°,

∴△PDC是△PAB的“旋补三角形”,

在Rt△PDN中,∵∠PDN=90°,PD=AD=6,DN=3,

∴PN=2222

DN PD

++=39.

=(3)6

【点睛】

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

5.阅读下面材料:

小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

∠EAF=45°,连结EF,则EF=BE+DF,试说明理由.

小炎是这样思考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想办法将这些分散的线段相对集中.她先后尝试了翻折、旋转、平移的方法,最后发现线段AB,AD是共点并且相等的,于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她的方法是将△ABE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G,再利用全等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图2).

参考小炎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AD,∠BAD=90°点E,F分别在边BC,CD上,

∠EAF=45°.若∠B,∠D都不是直角,则当∠B与∠D满足_ 关系时,仍有EF=BE+DF;(2)如图4,在△ABC中,∠BAC=90°,AB=AC,点D、E均在边BC上,且∠DAE=45°,若BD=1, EC=2,求DE的长.

【答案】(1)∠B+∠D=180°(或互补);(2)∴

【解析】

试题分析:(1)如图,△ABE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G,利用全等的知识可知,要使EF=BE+DF,即EF=DG+DF,即要F、D、G三点共线,即∠ADG+∠ADF=180°,即

∠B+∠D=180°.

(2) 把△ABD绕A点逆时针旋转90°至△ACG,可使AB与AC重合,通过证明△AEG≌△AED 得到DE=EG,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得DE的长.

(1)∠B+∠D=180°(或互补).

(2)∵ AB=AC,

∴把△ABD绕A点逆时针旋转90°至△ACG,可使AB与AC重合.

则∠B=∠ACG,BD=CG,AD=AG.

∵在△ABC中,∠BAC=90°,

∴∠ACB+∠ACG=∠ACB+∠B=90°于,即∠ECG=90°.

∴ EC2+CG2=EG2.

在△AEG与△AED中,

∠EAG=∠EAC+∠CAG=∠EAC+∠BAD=90°-∠EAD=45°=∠EAD.

又∵AD=AG,AE=AE,

∴△AEG≌△AED .

∴DE=EG.

又∵CG=BD,

∴ BD2+EC2=DE2.

∴.

考点:1.面动旋转问题;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3.勾股定理.

6.(特例发现)如图1,在△ABC中,AG⊥BC于点G,以A为直角顶点,分别以AB,AC 为直角边,向△ABC外作等腰Rt△ABE和等腰Rt△ACF,过点E、F作射线G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Q.求证:EP=FQ.

(延伸拓展)如图2,在△ABC中,AG⊥BC于点G,以A为直角顶点,分别以AB,AC为直角边,向△ABC外作Rt△ABE和Rt△ACF,射线GA交EF于点H.若AB=kAE,AC=kAF,请思考HE与H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深入探究)如图3,在△ABC中,G是BC边上任意一点,以A为顶点,向△ABC外作任意△ABE和△ACF,射线GA交EF于点H.若∠EAB=∠AGB,∠FAC=∠AGC,AB=kAE,

AC=kAF,上一问的结论还成立吗?并证明你的结论.

(应用推广)在上一问的条件下,设大小恒定的角∠IHJ分别与△AEF的两边AE、AF分别交于点M、N,若△ABC为腰长等于4的等腰三角形,其中∠BAC=120°,且

∠IHJ=∠AGB=θ=60°,k=2;

求证:当∠IHJ在旋转过程中,△EMH、△HMN和△FNH均相似,并直接写出线段MN的最小值(请在答题卡的备用图中补全作图).

【答案】(1)证明参见解析;(2)HE=HF;(3)成立,证明参见解析;(4)证明参见解析,MN最小值为1.

【解析】

试题分析:(1)特例发现:易证△AEP≌△BAG,△AFQ≌△CAG,即可求得EP=AG,

FQ=AG,即可解题;(2)延伸拓展:过点E、F作射线G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Q.易证△ABG∽△EAP,△ACG∽△FAQ,得到PE=AG,FQ=AG,∴PE=FQ,然后证明

△EPH≌△FQH,即可得出HE=HF;(3)深入探究:判断△PEA∽△GAB,得到PE=AG,

△AQF∽△CGA,FQ=,得到FQ=AG,再判断△EPH≌△FQH,即可得出HE=HF;(4)应用推

广:由前一个结论得到△AEF为正三角形,再依次判断△MHN∽△HFN∽△MEH,即可得出结论.

试题解析:(1)特例发现,如图:

∵∠PEA+∠PAE=90°,∠GAB+∠PAE=90°,∴∠PEA=∠GAB,

∵∠EPA=∠AGB,AE=AB,∴△PEA≌△GAB,∴PE=AG,同理,△QFA≌△GAC,

∴FQ=AG,∴PE=FQ;

(2)延伸拓展,如图:

∵∠PEA+∠PAE=90°,∠GAB+∠PAE=90°,∴∠PEA=∠GAB,∴∠EPA=∠AGB,

∴△PEA∽△GAB,∴,∵AB=kAE,∴,∴PE=AG,同理,

△QFA∽△GAC,∴,∵AC=kAF,∴FQ=AG,∴PE=FQ,∵EP∥FQ,

∴∠EPH=∠FQH,∵∠PHE=∠QHF,∴△EPH≌△FQH,∴HE=HF;

(3)深入探究,如图2,

在直线AG上取一点P,使得∠EPA═∠AGB,作FQ∥PE,∵∠EAP+∠BAG=180°﹣∠AGB,∠ABG+∠BAG=180°﹣∠AGB,∴∠EAP=∠ABG,∵∠EPA=∠AGB,∴△APE∽△BGA,

∴,∵AB=kAE,∴PE=AG,由于∠FQA=∠FAC=∠AGC=180°﹣∠AGB,同理可得,

△AQF∽△CGA,∴,∵AC=kAF,∴FQ=AG,∴EP=FQ,∵EP∥FQ,

∴∠EPH=∠FQH,∵∠PHE=∠QHF,∴△EPH≌△FQH,∴HE=HF;

(4)应用推广,如图3,

在前面条件及结论,得到,点H是EF中点,∴AE=AF,∵∠EAB=∠AGB,

∠FAC=∠AGC∴∠EAB+∠FAC=180°∴∠EAF=360°﹣(∠EAB+∠FAC)﹣∠BAC=60°,∴△AEF 为正三角形.又H为EF中点,∴∠EHM+∠IHJ=120°,∠IHJ+∠FHN=120°,

∴∠EHM=∠FHN.∵∠AEF=∠AFE,∴△HEM∽△HFN,∴,∵EH=FH,

∴,且∠MHN=∠HFN=60°,∴△MHN∽△HFN,∴△MHN∽△HFN∽△MEH,在△HMN中,∠MHN=60°,根据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要MN最小,只有△HMN是等边三角形,∴∠AMN=60°,∵∠AEF=60°,MN∴MN∥EF,∵△AEF为等边三角形,∴MN为

△AEF的中位线,∴MN min=EF=×2=1.

考点:1.几何变换综合题;2.三角形全等及相似的判定性质.

7.(1)如图①,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过点O作直线EF⊥BD,交AD于点E,交BC于点F,连接BE、DF,且BE平分∠ABD.

①求证:四边形BFDE是菱形;

②直接写出∠EBF的度数;

(2)把(1)中菱形BFDE进行分离研究,如图②,点G、I分别在BF、BE边上,且BG=BI,连接GD,H为GD的中点,连接FH并延长,交ED于点J,连接IJ、IH、IF、IG.试探究线段IH

与FH之间满足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把(1)中矩形ABCD进行特殊化探究,如图③,当矩形ABCD满足AB=AD时,点E是对角线AC上一点,连接DE、EF、DF,使△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F交AC于点G.请直接写出线段AG、GE、EC三者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

【答案】(1)①详见解析;②60°.(2)IH3;(3)EG2=AG2+CE2.

【解析】

【分析】

(1)①由△DOE≌△BOF,推出EO=OF,∵OB=OD,推出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EB=ED即可.

②先证明∠ABD=2∠ADB,推出∠ADB=30°,延长即可解决问题.

(2)IH=3FH.只要证明△IJF是等边三角形即可.

(3)结论:EG2=AG2+CE2.如图3中,将△ADG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DCM,先证明△DEG≌△DEM,再证明△ECM是直角三角形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①证明:如图1中,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OB=OD,

∴∠EDO=∠FBO,

在△DOE和△BOF中,

EDO FBO

OD OB

EOD BOF

∠∠

?

?

?

?∠∠

?

∴△DOE≌△BOF,

∴EO=OF,∵OB=OD,

∴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

∵EF⊥BD,OB=OD,

∴EB=ED,

∴四边形EBFD是菱形.

②∵BE平分∠ABD,

∴∠ABE=∠EBD,

∵EB=ED,

∴∠EBD=∠EDB,

∴∠ABD=2∠ADB,

∵∠ABD+∠ADB=90°,

∴∠ADB=30°,∠ABD=60°,

∴∠ABE=∠EBO=∠OBF=30°,

∴∠EBF=60°.

(2)结论:IH3.

理由:如图2中,延长BE到M,使得EM=EJ,连接MJ.

中学数学核心期刊名录

中学教学核心期刊名录数学中学数学月刊 数学中学数学教与学 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数学中等数学 数学通讯 数学教学 数学中学理科(数学) 数学数理天地(数学) E-mail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月刊)主办: 陕西师范大学 地址: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 邮编:710062 电话: 主编: 石生民 网址: http: E-mail:

《数学教学》(双月刊)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 地址: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编辑部 邮编:200062 主编: 张奠宙 E-mail: 《中等数学》(月刊)主办: 天津师范大学 地址: 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师范大学甘肃路校区《中等数学》杂志编辑部邮篇:300020 主编: 庞宗显 数学竞赛核心期刊 《数学通讯》主办: 华中师范大学等 地址: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数学通讯》编辑部 邮编:430079

电话: 主编: 邓引斌 《中学数学》(月刊)主办: 湖北大学等 地址: 湖北大学《中学数学》编辑部 邮编:430062 主编: 汪江松 E-mail: 《中学教研》,主办: 浙江师范大学 地址: 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社邮编:321004 主编: 张维忠 《中学数学月刊》主办: 苏州大学等 地址:

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编辑部 邮编:215006 主编: 唐忠明 《中学数学研究》,主办: 华南师范大学 地址: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学数学研究》编辑部邮编:510631 主编: 曹汝成 《数学教学通讯》主办: 西南师范大学 地址: 西南师范大学《数学教学通讯》编辑部 邮编:400715 电话: 主编: 陈贵云 《中学数学教学》,安徽教育学院等 地址:

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题

o' x' C A 《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 B 、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 C 、圆柱、圆锥、圆台都有两个底面; D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底面圆半径。 2、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高为3,则圆锥的表面积为( ) A 、π B 、π2 C 、π3 D 、π4 3、关于斜二侧画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图形中平行于x 轴的线段,其对应线段平行于x ’ 轴,长度不变; B 、原图形中平行于y 轴的线段,其对应线段平行于y ’ 轴,长度变为原来的 2 1; C 、在画与直角坐标系xoy 对应的x ‘o ’y ’时, x ’o ’y ’必须是?45 D 、在画直观图时由于选轴的不同,所得的直观图可能不同。 4、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是一个底角为?45,腰和上底长均为1的 等腰梯形,则该平面图形的面积等于( ) A 、2221+ B 、2 2 1+ C 、21 + D 、22+ 5、如图,甲、乙、丙是三个立方体图形的三视图,甲、乙、丙对应的标号正确的是( ). ①长方体 ②圆锥 ③三棱锥 ④圆柱 A .④③② B . ②①③ C . ①②③ D . ③②④ 6、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8:27,那么这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 A 、8:27 B 、2:3 C 、4:9 D 、2:9 7如图是长宽高分别为3、2、1在A 处, C '处有一小虫被蜘蛛网粘住,则蜘蛛沿正 方体表面从A 点爬到点 C '的最短距离为( ) A 、31+ B 、102+ C 、23 D 、32

解析几何考试试卷与答案_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2012级 一、填空题(共7题,2分/空,共20分) 1.四点(0,0,0)O ,(1,0,0)A ,(0,1,1)B ,(0,0,1)C 组成的四面体的体积是___1 6___. 2.已知向量(1,1,1)a → =,)3,2,1(=→b ,(0,0,1)c →=,则→ →→??c b a )(=__(-2,-1,0)____. 3.点)1,0,1(到直线???=-=03z x y x 的距离是 4.点)2,0,1(到平面321x y z ++=的距离是 5.曲线C:220 1 x y z z x ?+-=?=+?对xoy 坐标面的射影柱面是___2210x x y -+-=____, 对yoz 坐标面的射影柱面是__22(1)0z y z -+-=_________,对xoz 坐标面的射影柱面是____10z x --=__________. 6.曲线C:220 x y z ?=?=?绕x 轴旋转后产生的曲面方程是__4224()x y z =+_____,曲线 C 绕y 轴旋转后产生的曲面方程是___222x z y +=_______________. 7.椭球面125 492 22=++z y x 的体积是_____40π____________. 二、计算题(共4题,第1题10分,第2题15分,第3题20分, 第4题10分,共55分) 1. 过点(,,)P a b c 作3个坐标平面的射影点,求过这3个射影点的平面方程.这里 ,,a b c 是3个非零实数. 解: 设点(,,)P a b c 在平面0z =上的射影点为1(,,0)M a b ,在平面0x =上的射影点为2(0,,)M a b ,在平面0y =上的射影点为3(,0,)M a c ,则12(,0,)M M a c =-, 13(0,,)M M b c =-

必修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M D' D C B A 立体几何单元测验题 一、选择题:把每小题的正确答案填在第二页的答题卡中,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一个圆锥的底面圆半径为3,高为4,则这个圆锥的侧面积为 A . 152 π B .10π C .15π D .20π 2.C B A ,,表示不同的点,l a ,表示不同的直线,βα,表示不同的平面,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A .ααα??∈∈∈∈l B l B A l A ,,, B .,,,AB l l AB l αβαβαβ=⊥?⊥?⊥I C .,l A l A αα?∈?? D .βαβα与不共线,,且?∈∈C B A C B A C B A ,,,,,,重合 3.直线c b a ,,相交于一点,经过这3条直线的平面有 A .0个 B .1个 C .3个 D .0个或1个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平面α和平面β只有一个公共点 B .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共面 C .不共面的四点中,任何三点不共线 D .有三个公共点的两平面必重合 5. 直线b a 与是一对异面直线,a B A 是直线,上的两点,b D C 是直线,上的两点,N M ,分别是BD AC 和的中点,则a MN 和的位置关系为 A .异面直线 B .平行直线 C .相交直线 D .平行直线或异面直线 6.已知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BC AC ?将折起,设AD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为α,当α最大时,二面角D AC B --等于( ) A .090 B .060 C .045 D .030 7.已知异面直线b a ,分别在平面βα,内,且βαI c =,直线c A .同时与b a ,相交 B .至少与b a ,中的一条相交 C .至多与b a ,中的一条相交 D .只能与b a ,中的一条相交 8.一个平面多边形的斜二侧图形的面积是S ,则这个多边形的面积是 A 2S B .2S C .22S D .4S 9.直线l 在平面α外,则 A .α//l B .α与l 相交 C .α与l 至少有一个公共点 D .α与l 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10.如图,BD AB BD M AC M AB BD AC AB ,,平面,平面,⊥⊥?===1与平面M 成030角,则 D C 、间的距离为( ) A .1 B .2 C .2 D .3 11.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分别有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几何体测试题及答案.doc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班别座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图(1)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A B C D 2、过圆锥的高的三等分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它们把圆锥侧面分成的三部分 的面积之比为() A.1:2:3 B.1:3:5 C.1:2:4 D1:3:9 3、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A. 3 B. 23 C. 33 D. 43 4、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V2= A. 1:3 B. 1:1 C. 2:1 D. 3:1 5、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8:27,那么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 A.8:27 B. 2:3 C.4:9 D. 2:9 6 A.24πcm2,12πcm3 B.15πcm2,12πcm3 C.24πcm2,36πcm3 D.以上都不正确 7、一个球的外切正方体的全面积等于6 cm2,则此球的体积为() A.3 3 4 cm π B. 3 8 6 cm π C. 3 6 1 cm π D. 3 6 6 cm π 8、一个体积为3 8cm的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则球的表面积是 A.2 8cm π B.2 12cm π C.2 16cm π D.2 20cm π 9、一个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此球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之比是() A. 3 π B. 4 π C. 2 π D. π 10、如右图为一个几何体的 三视图,其中府视图为 正三角形,A1B1=2, AA1=4,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A)6+3 (B)24+3 (C)24+23 (D)32 A B 1 C 正视图侧视图府视图

平面几何问题的复数解法.许兴华

平面几何问题的复数解法.许兴华 复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根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将其转化为复数问题,那么这类数学问题往往可以得到复巧解妙证. 用复数方法解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运用复数表示复平面上的点,然后利用复数的模和幅角的有关性质,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复数相等的条件,化几何问题为复数问题来处理. 1.用于证三角形为正三角形 典型1.求证:若三角形重心与其外心重合,则该三角形必 为正三角形. 证明思路分析 以三角形的相重合的外心(重心),为原点O 建立起复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设321,,Z Z Z 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其对应的复 数是.,,321z z z 因O 为外心,故,||||||321r z z z ===又O 为重心,故,033 21=++z z z 即,0321=++z z z 于是由,321z z z -=+得2 2123||||z z z +=)()(2121z z z z ++= ,||||21212221z z z z z z +++=即,22121r z z z z -=+ 22123|||| z z z -=∴)()(2121z z z z --=),(||||21212221z z z z z z +-+=.3|z -z | 21r =∴ 同理可得:.3|z -z | |z -z | 1323r ==∴ 故321,,z z z 在复平面上是正三角形.

2.用于证明几何中的角度相等 典型2.已知正方形OBCD 中(如图),E 是CD 的中点,F 是CE 的中点,求证:FOB DOC ∠=∠2 1. 证明思路分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复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设 ,1||=OD 则,1=OD ,,4 31,211i OB i OF i OE =+=+= DOE ∠=α是 OD 与OE 的夹角,有 ),43arg(i)21arg(12 ),211arg(2i i +=+=+=αα又 )],43(2516arg[431arg i i i FOB +=+=∠=β ,2βα=∴即FOB DOC ∠=∠21. 3.用于证明几何中的不等式 典型3.在凸四边形ABCD 中,求证:BD AC BC AD CD AB ?≥?+?. 证明思路分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复平面上的 直角坐标系,设C,D,A 对应的复数分别是 .,,321z z z 则|, ||||,||||,||||,|||213312z z CD z AB z z CA z DB -==-==|,|||32z z AD -= ||||||||||||||||132213z z z z z z BC AD CD AB ?-+-?=?+? ||||31213231z z z z z z z z -+-=.|||||)(|312BD AC z z z ?=-=

中学数学研究

试卷代号:109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本题共20分,每个空2分) 1.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2.说课的内容包括---------、--------、---------、---------。 3.评价教育实验样本的要点为-----------、---------------、---------------- 二、简述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2分) 1.简述数学形象思维的功能。 2.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3.如何理解数学的严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严谨性和量力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4.什么是归纳推理,说明它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5.简述计算机对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三、综合题(本题20分) 什么是数学能力?数学能力由哪些主要成分组成?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试卷代号:109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题(本题共20分,每个空2分) 1.党的教育总目标及普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数学的特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 2.说内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3.随机性代表性样本的容量 二、简述题(本题共60分,每小题12分) 1.答:数学形象思维有如下的功能: 第一,数学形象思维以形象的形式反映数学规律,从而提供数学问题生动而形象的整体显示。因此,易于把握整体。(4分) 第二,数学创造性往往从对形象的思维受到启发,以形象思维为先导。从古到今,形象思维给数学猜想、数学方法的提出以及数学创造都带来了活力。(4分) 第三,数学形象思维可以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抽象思维是一种概念的运动,在认识真理方面具有无可怀疑的可感力与优越性。但由于在运动和发展中完全脱离具体的可感的材料,如果再加以绝对化,那也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4分) 2.答:奥苏伯尔把学习从两个维度上进行划分: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成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3分)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认为好的讲授教学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唯一有效方法。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等在学校里不应经常使用。即奥苏伯尔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3分) 奥苏伯尔认为要产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习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必须把学习任务和适当的目的联系起来。如果学生企图理解学习材料,有把新学习的和以前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愿望,那么该生就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新内容。如果学习者不想把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么

立体几何第一章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题(含详细标准答案解析)

第一章综合素能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菏泽市高一检测)以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将该正方形旋转一周所得圆柱的侧面积等于错误!() A.2π? B.π C.2?D.1 [答案] A [解析]所得旋转体是底面半径为1,高为1的圆柱,其侧面积S侧=2πRh=2π×1×1=2π. 2.(2016·全国卷Ⅲ,文)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多面体的表面积为\x(导学号)() A.18+36\r(5) B.54+18错误! C.90 D.81 [答案] B [解析]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一个斜四棱柱,所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S=2×3×6+2×3×3+2×3×35=54+18错误!,故选B. 3.已知一个底面是菱形、侧面是矩形的四棱柱,侧棱长为5,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分别是9和15,则这个棱柱的侧面积是导学号() A.3034 B.60\r(34) C.30错误!+135?D.135 [答案] A

[解析]由菱形的对角线长分别是9和15,得菱形的边长为错误!=错误!错误!,则这个菱柱的侧面积为4×错误!错误!×5=30错误!. 4.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V2=错误!() A.1:3?B.1:1 C.2:1?D.3:1 [答案]D [解析]V1:V2=(Sh):(错误!Sh)=3:1. 5.(2016·寿光现代中学高一月考)若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1:4,则这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导学号( ) A.1:2?B.1:4 C.1:8 D.1:16 [答案]C [解析]设两个球的半径分别为r1、r2, ∴S1=4πr2,1,S2=4πr错误!. ∴\f(S1,S2)=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3=错误!. 6.如图,△O′A′B′是水平放置的△OAB的直观图,则△OAB的面积为错误!() A.6?B.3 2 C.6\r(2) D.12 [答案] D [解析]△OAB是直角三角形,OA=6,OB=4,∠AOB=90°,∴S△OAB=\f(1,2)×6×4=12. 7.(2015·北京文)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棱锥最长棱的棱长为导学号( )

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卷答案

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5分, 共30分) 1. D 2. B 3. C 4. B 5. C 6. C 、 填空题 (每小题5分, 共 20 分) 7. 球 8. R 9. . 2 10. 50cm 2 三、 解答题 (共3小题,共 50分) 11. 解:(1)设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 a ,高为h , 由题意 2a 2 + h 2= 81 ① ............................................................................ 2 分 2a 2 + 4ah = 144 即 a 2 + 2ah = 72 ② ........................ 4 分 ①X 8 —②X 9 得 7a 2— 18ah + 8h 2= 0 即(7a — 4h ) ( a -2h )= 0, ......... 6 分 因此7a — 4h = 0或a = 2h ,由此可见由①②构成方程组有两组满足条件的解,故 满足这些条件的正四棱柱有 2个. .................................. 8分 (2)由(1)得,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 a 和高h 满足7a = 4h 或a = 2h , 当7a = 4h 时,代入①可求得 a = 4, h=7;此时正四棱柱的体积为 V=a 2h=42X 7=112(cm 3). 当a = 2h 时,同理可得 r 30 360 … 八 当x = cm 时,S 取到最大值 cm 2. ............................................... 16分 7 7 2 3 1 13.解:(1)依题意,可得—r - 108 ① ................................ 3分 3 6 且-r 3 r 2h 108 ② ................... 6分 3 3 r 27 ,.?? r 3 (cm);代入②可求得 h 10 (cm).…9分 (2)若将试管垂直放置,并注水至水面离管口 4cm 处,此时水的体积为 2 3 2 2 2 12分 a = 6, h=3;此时正四棱柱的体积为 V=a 2h=62X 3=108(cm 3). 12.解:如图SAB 是圆锥的轴截面,其中 SO = 12, OB = 5. 设圆 锥内接圆柱底面半径为 0Q = 乂,由厶SO 1CSOB , SO 1 _ SO O 1C OB ,SO 1 = SO OB OO 1 = SO — SO 1= 12—玛, 5 则圆柱的表面积 19分 S = S 侧+ 2S 底=2 n x + 2 n x 2 = 2 n 7 2 12x — X 5 由①得 16分

必修 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题

人教A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班别座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图(1)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A B C D 2、过圆锥的高的三等分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它们把圆锥侧面分成的三部分 的面积之比为() A.1:2:3 B.1:3:5 C.1:2:4 D1:3:9 3、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A. 3 B. 23 C. 33 D. 43 4、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V2= A. 1:3 B. 1:1 C. 2:1 D. 3:1 5、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8:27,那么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 A.8:27 B. 2:3 C.4:9 D. 2:9 6、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下(单位cm),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为: A.24πcm2,12πcm3 B.15πcm2,12πcm3 C.24πcm2,36πcm3 D.以上都不正确 7、一个球的外切正方体的全面积等于6 cm2,则此球的体积为() A.3 3 4 cm π B. 3 8 6 cm π C. 3 6 1 cm π D. 3 6 6 cm π 8、一个体积为3 8cm的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则球的表面积是 A.2 8cm π B.2 12cm π C.2 16cm π D.2 20cm π 9、一个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此球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之比是() A. 3 π B. 4 π C. 2 π D. 10、如右图为一个几何体的 三视图,其中府视图为 正三角形,A1B1=2, AA1=4,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A)6+3 (B)24+3 (C)24+23 (D)32 选择题答题表 A B 1 正视图侧视图府视图

中学数学研究(代数部分)考试试题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贵州师范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学数学研究》课程期终考试试卷 (A 卷;闭卷) (代数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2分) ⑴(8分)请给出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2不是有理数? ⑵(4分)数学发展历史上是如何发现无理数的?这一发现在数系扩展中有何价值? 解: ⑴证法1(奇偶数判别,导致矛盾) 设2是一个有理数x ,即22 =x ,且x 可表示为既约分数 1),(,=n m n m ,于是 22 2=n m ,即 22 2n m =,因此2 m 是偶数,由于奇数的平方不能等于偶数,故m 是偶数。所以设k m 2=,则 2 2 2 2 4)2(2k k m n ===,故2 22k n =,从而n 也是偶数,这与()1,=n m 矛盾,这说明2不是 有理数。 证法2 若22=x ,且x 表示为既约分数 b a 。将 b a ,分解为素因数之积,由于222b a =,则2a 的素因 子必定成对出现,而22b 的素因子中2出现奇数次,矛盾。 证法3 若22 =x ,且x 表示为既约分数b a 。因为222 b a =,故b 可整除2 a ,但()1,= b a ,故1=b , 所以22 =a ,由此得221<<,由于1和4之间没有完全平方项,矛盾。 上述证法,每做对一种,给4分。但总分不超过8分 ⑵略 4分 二、(13分) ⑴(6分)为什么说初等数学中三角函数的定义是用几何方法建立起来的?请按中学数学教材体系给出正弦、余弦在初中和高中的定义。 ⑵(5分)数学分析教程中,可将三角函数展开成幂级数,请给出解析正弦和解析余弦的定义。为什么通过证明又说三角式的概念并不依赖于几何解释? ⑶(2分)上述问题的探析对你有何启示? 解:

高中数学-《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题

高中数学 -《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题 参考公式: 球的体积公式34 ,3 V R π= 球,其中R 是球半径. 锥体的体积公式V 锥体 1 3Sh =,其中S 是锥体的底面积,h 是锥体的高. 台体的体积公式V 台体1 ()3 h S SS S ''=++,其中,S S '分别是台体上、下底面的面积,h 是 台体的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对于一个底边在x 轴上的三角形,采用斜二测画法作出其直观图,其直观图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 ) (A )2倍 (B ) 1 2 倍 (C )2倍 (D )2倍 2.下面哪一个不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 (A ) (B ) (C ) (D ) 3.已知棱台的体积是76cm 3,高是6cm ,一个底面面积是18cm 2,则这个棱台的另一个底面面积为( ) (A )8cm 2 (B )7cm 2 (C )6cm 2 (D )5cm 2 4.将正三棱柱截去三个角(如图1所示A B C ,,分别是GHI △三边的中点)得到几何体如图2,则该几何体按图2所示方向的侧视图(或称左视图)为( ) 5.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上,分别用过共顶点的三条棱中点的平面截该正方体,则截去8个三棱锥后剩下的几何体的体积是( ) (A ) 67 (B )56 (C )45 (D )2 3 6.一个圆锥与一个球的体积相等,圆锥的底面半径是球的半径的2倍,圆锥的高与底面半径 之比为( ) (A )4:3 (B )1:1 (C )2:1 (D )1:2 7.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ABCD,母线为AD ,对角线AC=8cm ,AB 与AC 成角为30o ,则圆柱的表面积为( ) E F D I A H G B C E F D A B C 侧视 图1 图2 B E A . B E B . B E C . B E D .

2015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数学真题分类解析之7、解析几何

专题之7、解析几何 一、选择题。 1.(2009年复旦大学)设△ABC三条边之比AB∶BC∶CA=3∶2∶4,已知顶点A的坐标是(0,0),B的坐标是(a,b),则C的坐标一定是 2.(2009年复旦大学)平面上三条直线x?2y+2=0,x?2=0,x+ky=0,如果这三条直线将平面划分成六个部分,则k可能的取值情况是 A.只有唯一值 B.可取二个不同 值 C.可取三个不同 值 D.可取无穷多个 值 3.(2010年复旦大学)已知常数k1,k2满足0

A.y=x?1 B.y=?x+3 C.2y=3x?4 D.3y=?x+5 7.(2011年复旦大学)设有直线族和椭圆族分别为x=t,y=mt+b(m,b为实数,t为参数)和(a是非零实数),若对于所有的m,直线都与椭圆相交,则a,b应满足 A.a2(1?b2)≥1 B.a2(1?b2)>1 C.a2(1?b2)<1 D.a2(1?b2)≤1 8.(2011年复旦大学)极坐标表示的下列曲线中不是圆的是 A.ρ2+2ρ(cos θ+sin θ)=5 B.ρ2?6ρcos θ?4ρsin θ=0 C.ρ2?ρcos θ=1 D.ρ2cos 2θ+2ρ(cos θ+sin θ)=1 9. 10.(2012年复旦大学) B.抛物线或双曲 C.双曲线或椭圆 D.抛物线或椭圆 A.圆或直线 线 11.(2011年同济大学等九校联考)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ABC的三个顶点都在抛物线上,且△ABC的重心为抛物线的焦点,若BC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4x+y?20=0,则抛物线方程为 A.y2=16x B.y2=8x C.y2=?16x D.y2=?8x A.2 B.2 C.4 D.4 13.(2011年清华大学等七校联考)AB为过抛物线y2=4x焦点F的弦,O为坐标原点,且∠OFA=135°,C为抛物线准线与x轴的交点,则∠ACB的正切值为 14.(2012年清华大学等七校联考)椭圆长轴长为4,左顶点在圆(x?4)2+(y?1)2=4上,左准线为y 轴,则此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空间几何体测试题及答案

) C A B D ) ( ) 5 6 1 C B D 6 ) A i C B D 4 2 3: 9 A. 4 () .6 6 A.— 3 班别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座号 姓名 成绩 2、过圆锥的高的三等分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它们把圆锥侧面分成的三部分 3、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A. 1 : 3 B. 1 : 1 C. 2 : 1 D. 3 : 1 A.8:27 B. 2:3 C.4:9 D. 2:9 选择题 1、图(1) (本大题共10小题, 每小题5分, 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的面积之比为( A. 、3 B. 2 、3 C. 3 .3 D. 4 3 4、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 V 和 V 2,贝U V 1: V 2= 5、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 8:27,那么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6、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下(单位 cm ),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为: 共 50 A.1 : 2: 3 B.1 : 3: 52: 4 D1 10、如右图为一个几何体的 府视图 8、 一个体积为8cm 3 的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则球的表面积是 A . 8 cm 2 B . 12 cm 2 C . 16 cm 2 D . 20 cm 2 9、 一个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此球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之比是( C 1 B A C B 正视图 侧视图 .3 (D)32 2 3 n cm , 12 n cm D.以上都不正确 6 cm 2 ,则此球的体积为 三视图,其中府视图为 正三角形,A 1B 1=2, AA 1=4,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A)6+ , 3 (B)24+ , 3 (C)24+2 7、一个球的外切正方体的全面积等于 3 cm 丄cm 3 3 cm 3 cm B.15 2 A.24 n cm, 3 12 n cm 2 C.24 n cm, 3 36 n cm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试题(附解析)-中国科技大学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2005—2006学年第2学期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 线性代数 得分: 学生所在系: 姓名: 学号: 一、判断题(30分,每小题6分)。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1. 三维空间向量c b,a,共面的充要条件是0det =??? ? ? ???????????c c b c a c c b b b a b c a b a a a 。 2. 设A 为n 阶实正交方阵,I 为n 阶单位阵,则I A 2-为可逆方阵。 3. 设n m ?阶非零实矩阵A 和B 满足0='B A ,则A 的行向量线性相关, 并且B 的行向量也线性相关。 4. 设)(R M n 是n 阶实方阵全体按矩阵的加法与数乘运算构成的线性空间,则 满足0tr =A 的n 阶实方阵A 的全体构成)(R M n 的子空间。 5. 设B A ,为方阵,且???? ? ?B A 是实正定对称方阵,则B A ,也是实正定对称方阵。 二、计算题(62分)。 1. (15分)b a ,为何值时,下列线性方程组有解?当有解时,求出该方程组的通解。 ?????? ?=-+++=+++=-+++=++++b x x x x x x x x x a x x x x x x x x x x 5432154325 432154321334536223231 2. (15分)设n 阶实方阵?????? ? ??----=211211 2O O A n ,求n A det 和1 4 -A 。 3. (17分)设V 是由所有2阶实方阵构成的实线性空间。在定义内积Y X Y X '=tr ),(后, V 成为一个欧氏空间。现定义V 上的变换X X X '+ : A 。 (1)证明: A 是一个线性变换;(2)求 A 在基??? ??????? ?????? ?????? ?????? ? ?1000,0100,0010,0001下的表示矩阵; (3)求 A 的所有特征值与特征向量;(4)求V 的一组标准正交基,使得 A 在此基下的表示矩阵为对角阵。 4. (15分)通过正交变换化二次型222)()()(),,(x z z y y x z y x f -+-+-=为标准形;并判 断三维欧氏空间中的曲面3)()()(222=-+-+-x z z y y x 是哪一类曲面。 三、证明题(8分)。以下两小题任选一题。 1. 设n m R A ?∈,m n R B ?∈,I 是n 阶单位方阵。证明: (1))rank(0rank AB n B I A +=??? ? ? ?-。 (2)n B A AB -+≥)rank()rank()rank(。 2. 设实对称方阵A 满足3A A =,证明:A 正交相似于对角形???? ? ? ?-0s r I I 。

中学数学研究(几何部分)习题库

习题1.设梯形两底之和等于一腰,则此腰两邻角的平分线必通过另一腰的中点。 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 D ∥BC,AB=AD+BC,E 是 DC 中点 求证:∠DAB 与∠ABC 的平分线必经过E 点。 证明(同一法): 设∠DAB 与∠ABC 的角平分线交于E ′点,只需证E ′点与E 点重合。 ∵A D ∥BC ∴∠DAB+∠ABC=180° ∵∠1=∠2, ∠3=∠4, ∴∠2+∠3=90° ∴∠A E ′B =90° 作Rt △ABE ′的斜边AB 上的中线 FE ′,则 FE ′=2 1AB=AF=BF ∴∠2=∠A E ′F , ∠3=∠B E ′F ∴∠1=∠2=∠A E ′F , ∴E ′F ∥A D ∥BC 连结EF,则EF 为梯形 ABCD 的中位线, E F ∥A D ∥BC ∴E ′F 与 E F 共线 ∵FE ′=2 1AB=2 1(AD+BC), FE =2 1(AD+BC) ∴E ′F = E F ∴E ′与 E 重合。 证 毕 。 习题2.A 是等腰三角形ABC 的顶点,将其腰AB 延长至D ,使BD=AB 。知CD=10厘米,求AB 边上中线的长。 解:过B 作BF ∥AC 交CD 于F , 则BF 是△DAC 的中位线。 ∴BF 2 1 AC ∴∠FBC=∠ACB 又∠ACB=∠ABC ,AB=AC ∴∠FBC=∠ABC ,BF=2 1 AB=BE ∴△EBC ≌△FBC (SAS ) ∴CE=CF=21CD=2 1 ×10=5cm 即△ABC 中边上的中线CE 的长为5厘米。 习题3.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任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差为常量。 已知: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 。D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过D 作DE ⊥ AB 于E ,作D F ⊥ AC 延长线于F 。 求证:D E -DF 为常量。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题#(精选.)

o' y' x' C' B' A' D' 高一数学《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题可能用到的公式: 1、 1 () 3 V S S S S h S S h ''' =++ 台体,其中、分别为上、下底面面积,为台体的高.2、() S r r l π' =+ 圆台侧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 B、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 C、圆柱、圆锥、圆台都有两个底面; D、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底面圆半径。 2、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高为3,则圆锥的表面积为() A、π B、π2 C、π3 D、π4 3、关于斜二侧画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其对应线段平行于x’轴,长度不变; B、原图形中平行于y轴的线段,其对应线段平行于y’轴,长度变为原来的 2 1 ; C、在画与直角坐标系xoy对应的''' x o y时,''' x o y ∠’必须是? 45 D、在画直观图时由于选轴的不同,所得的直观图可能不同。 4、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是一个底角为? 45,腰和上底长均为1的等腰梯形,则该平面图形的面积等于() A、 2 2 2 1 +B、 2 2 1+ C、2 1+D、2 2+ 5、如图,甲、乙、丙是三个立方体图形的三视图,甲、乙、丙对应的标号正确的是(). ①长方体②圆锥③三棱锥④圆柱 A.④③②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②④ 6、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8:27,那么这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A、8:27 B、2:3 C、4:9 D、 2:9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须知

中学数学研究投稿须知 周中祥 (山东省临清市第一中学252600) 投稿行文格式为:文章标题->作者单位邮政编码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联系方式。 投稿具体要求: (1) 标题:一般不超过 20 个汉字(副标题除外),要求贴切醒目不哗众取宠。 (2) 作者信息:按作者工作单位全称 ->单位所在街区邮政编码 ->作者姓名格式。 (3) 正文:要求结构严谨,表述简明,语义确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引用规范,数据准确。 (4) 内文标题:文内标题要求简洁明确,标题层次不宜过多过细。层次顺序依次为:一 ->(一) ->1 ->( 1 ) ->①。 (5)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标注于文后;标注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 [1] ﹑ [2] … . 每一个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 . ”结束。参考文献的不同类型用不同的大写字母标注。如专著:[M] ;期刊文章: [J] ;报纸文章: [N] ;论文集: [C] ;学位论文: [D] ;报告:[R] ;标准: [S] ;专刊 [P]. (6) 参考文献格式:期刊文章:作者,文章题目 [J] , 期刊名称,年份,(期号)。 例:张奠宙,建设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 [J], 数学通报, 2010 ,( 1 )。 书,专著:作者,专著名称 [M], 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 例:梅向明,高等几何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字体:标题用黑体小二号,姓名工作单位用仿宋体小五号,正文用宋体五号,其他用楷体五号。 (8) 附图,表格:附图,表格制作要求规范准确(附图要求用几何画板画) , 并加上序号,插入文章正文相应地方。 (9) 作者简介:文章最后请附上不多于 100 字的作者简介,并附上作者详细联系方式(含详细地址,邮政编码,移动电话号码,电子邮箱)以方便联系。 (10) 编辑格式:文章要求以 word 文档打印,正文中涉及的数学符号式子一律用公式器( mathtype 软件)打印。全文要求用 A4 纸编辑。文章以附件形式发回本刊编辑部。

初中数学研究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 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及其实践理论 我仔细的阅读了五篇与中学数学新课标及实践理论的文献。然后,通过对这五篇现有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从理论上分析形成我国初中数学基本技能训练的观念和种种现象的深层原因。研究显示,我国初中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训练深受我国悠久文化传统、已有的教学理论、现代社会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我国初中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训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尤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教育的要求。从数据上得出我国初中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训练实际情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指出我国初中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训练并未很好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良好数学态度的形成。针对我国数学基本技能的现实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我国初中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训练教学的改进,具体讨论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出一些切合我国数学教学实际的建议: 数学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数学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如何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确立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体现教师满堂课的问、讲、分析,教师期望通过个体多讲、多问、多分析,让学生迅速形成解题的经验,这样的话,教师只能通过灌输,把学生带人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中去。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体现了通过学生的亲身的实践,新课标高中数学课程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在讲解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我讲解的方式就是将早些准备好的道具(两个圆),让学生自己‘看操作”总结位置关系的分类。这样很清楚明白的就是知道,圆与圆有五种关系,可以从几何和代数的角度(即半径与圆心距之间、解的个数)。 最后,实践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过的经验更为丰富。而在《全口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领域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

大学生数学竞赛空间解析几何练习题

试题1:如果平面:0Ax By D π++=与曲面261z xy +=的交线是圆,求实数,A B 的比值。 解:不妨设0B ≠以平面π为新的''X Y 平面,以(0,/,0)D B -为原点,以 '223(,,0)/e A B A B =+,'22'''1231(,,0)/,(0,0,1)e B A A B e e e =-+=?=为基本向量 建立一个新的坐标系''''O X Y Z ,则坐标变换公式为 '' 2222 ''2222'/B A x x z A B A B A B y D B x z A B A B z y ?=+?++? ?=-- +?++? ?=?? 在新的坐标系中,平面的方程为:'0z =, 而曲线的方程为: '2'''' 22 22 2 2 2 2 6( )(/)1 B A A B y x z D B x z A B A B A B A B ++ -- + =+++ + 所以交线的方程为: '2' '''22 22 22 22 '6()(/)1 B A A B y x z D B x z A B A B A B A B z ?++--+ =?++++? ?=? 化简得: '2' '22 22 '6()(/)1 0B A y x D B x A B A B z ?+--=?++? ?=? 因为交线是圆,所以 226AB A B -=+ 解得 322A B =-.

试题2:求过点)0,1,0(P 并且和两条直线 ? ? ?=+=+++?? ?=+=++020 13:,0201:21y x z y x l y x y x l 均相交的直线的方程。 解:把直线的方程化为点向式方程为: ,1 11 2 :,1 20 1:21-+==-=+=-z y x l z y x l 设所求的直线为,l 记l 和i l 所确定的平面为,1,2i i π=,那么12l ππ=, 试题3:在二次曲面2222360x y z xy xz z +-++-=上,求过点(1,4,1)-的所有直线的方程. 解:设所求的直线的方程为:141x lt y mt z nt =+??=-+??=+? ,又因为所求的直线在二次曲 面上,所以对任意的,t 有 2222(1 )(4)(1) 3(1)( 4)(1)(1 )6(1) l t m t n t l t m t l t n t n t ++--+++-+++-+=, 化简得; 2222(23)(757)0t l m n ml nl l m n t +-++-++= 由于上式对任意的,t 都成了,所以 222230 (1)7570l m n ml nl l m n ?+-++=? ++=? 由于n m l ,,可相差一个公共的非零常数倍,所以可分两种情况讨论 (1):,0=l 代入方程组(1)得 220 (1)570 m n m n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