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型元青花瓷呈色特征的解读及鉴别

至正型元青花瓷呈色特征的解读及鉴别
至正型元青花瓷呈色特征的解读及鉴别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2582568.html,

至正型元青花瓷呈色特征的解读及鉴别

作者:祖恩

来源:《收藏界》2014年第10期

编者按

元青花鬼谷下山拍出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已是将近十年前的事了,但收藏圈内关注元青花的热度依然有增无降。湖北祖恩先生无疑也是一个关注元青花的人,此篇文章从科技角度入手,解读元青花中至正型青花瓷的呈色特征及鉴别,且听一下他的见解。

“瓷器鉴定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是研究与揭示历史文物的特征,掌握其发展规律,达到正确断代目的的科学,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能进行科学的总结,缺乏理论化,使它停留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性阶段。理论来源于实践,在过去大量鉴定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归纳,使其成为正确断代的…鉴证?,把它提高到理论研究上,不断提高鉴定工作的水平,这应当是鉴定家们今后为之奋斗的目标。”

以上引自李辉柄、耿宝昌著《青花瓷鉴定》一书的开篇(2010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

版)

笔者将之引来作为本文的开场白,一是对这段文字所持的观点由衷的赞赏,二是本文正是在专家们过去大量鉴定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归纳,并加以科学的解读,提出从事物的内因着手寻求“鉴证”,抓住主要矛盾,去繁就简,去伪(可仿)存真(不可仿)的一种简便有效的鉴别方法,算是对引文的响应及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自从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英国拍出2.3亿元人民币,一时之间形成了一股元青

花的热潮。专家们估计,全世界现存的至正型元青花仅300件左右。2005年以后,据有关资

料介绍,民间收藏家就清点出元青花瓷器近万件,市面上也悄然出现成百上千的元青花。在这种形势下,收藏投资者如何防范赝品,民间收藏家如何鉴别自己的藏品,都需要真正地了解什么是元青花,他们有哪些明显的特征?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

元青花的类型较多,胎骨有含麻仓土(贡土)及高岭土两种,青料有进口青料、国产青料及混合青料三种。胎骨及青料二者的组合至少有六种不同类型的元青花,目前收藏界最希望收藏到的是至正型元青花,而至正型元青花瓷是特指一种用麻仓土及瓷石二元配方为胎骨,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做青料,用柴窑还原焰烧制而成的靓丽幽蓝的青花瓷器。

根据百度网站汇集整理众多专家、学者对各大博物馆藏传承有序的相关存世器物观察研究心得认为,苏麻离青的呈色有如下特征:

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的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元青花鉴定从胎土入手

元青花鉴定从胎土入手 骨董时光讲堂2017-10-25 在当今收藏火爆的情景下,谁都想一剑封喉似地找出识别元青花真伪的密匙,从已经枯竭的原料入手似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麻仓土作为典型元青花瓷胎的主要原料,有无留下非她莫属的特征?本文试图从挖掘含麻仓土瓷胎的感官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原料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在淘洗和烧造过程中的变化,去科学解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从而寻找出因麻仓土而带来的独一无二的感官特征。然而,在扑朔迷离的探索过程中,作者没有找到可“封喉”的“一剑”,却发现了一整套综合成因的“剑法”。1-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2-认识麻仓土3-了解瓷石 4-麻仓土和瓷石的混合烧造,带来了什么?5-原料的配比对瓷胎外观表现的影响6-淘洗工艺对瓷胎外观表现的影响7- 瓷胎的感官评价与理化指标的关系8-结论关键词麻仓土元 青花高岭土瓷石淘洗瓷土化学组成矿物组成陶瓷前 言在元青花真与伪的纷扰之争中,麻仓土与苏麻离青的代表特征,成了人们寻找元青花鉴别之秘方的宝贵线索。众所周知,典型元青花的胎土是由瓷石与麻仓土混合而成,这是元代景德镇陶工的发明创造。硕大的器型,是西亚地区使用习俗的要求,二元配方的工艺创新,使得这一需求得以满足。【图一土耳其拓扑卡比宫元青花大盘】因原料的枯竭,人

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只要抓住麻仓土在瓷器烧成后所表现出来的外观特征,便掌握了识别元青花真伪的密匙。思路似乎不错,于是我很自然地顺应着这样的想法儿,不厌其烦地收集、比较了众多元、明、清及现代不同时期的瓷胎,试图寻找与总结出元青花瓷胎的代表特征,并从科学上去解释某些独一无二的特征。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典型元青花的瓷胎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滑腻感元青花的底足露胎部分,用手去触摸,有一种滑腻感,如婴儿的臀部,极为舒服。这种滑腻的舒适感,往往伴随着戳破视觉印象后的惊喜。因为不少元代器物的底足,给人一种粗糙和松软的视觉印象,然而一旦伸手与之亲密接触,那种完全不同于视觉印象的滑腻感,带给你的是一种随之而来的惊喜。【图二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壶底】2-糯软感与滑腻感不同的是,元青花胎土的糯软感,很好地协同了视觉与触觉的感受,那种比粘土块要致密、比石头要糯软、比软木塞要坚硬,不致密又不太疏松、似粉状的又不干涩,似粗糙的又滑腻的感官印象,像极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图三】3-内部有细长缝隙如果用放大镜把你的视觉延伸到元青花瓷胎的内 部微观结构中,会发现那些瓷胎的断面,常有细小的缝隙,有点像用手将软木塞挤扁后、随之把木塞材料的空隙也挤扁了的感觉。【图五】经过大量的图片比对和器物的观摩,在捕捉因麻仓土的加入而带来的典型元青花的瓷胎特征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雷从云 元代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元青花用料、配料,技术、工艺、绘画和审美等方面的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且为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美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现代人对元青花瓷的认识时间很短。这些年来,它引发出的种种问题,还把学术界、科技界的部分专家、学者,以至一部分收藏家和主管部门,搞到了一筹莫展的地步,一些问题也弄得难分难解,并且至今进展不大。自2005年以来.,本人曾多次谈及并著文《给元青花瓷以更多关注》、《希望对元青花的鉴定与研究有一个新突破》、《元青花瓷鉴定与研究的路数》和《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等,从诸多方面谈过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本文拟再就元青花瓷的认识与研究问题,谈一点看法,与同好切磋。

一 近些年来,对元青花瓷的研究成为陶瓷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中国先后举行了六七次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一些地方还举办过元青花瓷的专题研讨会,元青花瓷特别展览,各地先后成立了多个以元青花为主题的研究机构等,即是证明。不过,迄今在国内外仍不乏专家、学者,认为全世界现存元青花瓷不超过二三百件的。这无疑是一个误区。原因何在?因为“二三百件元青花”概念是“专指”,不是“泛指”,更不可能是元青花的“全部”。之所以长时间停留在“二三百件”的争论上,我以为有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有识别、鉴定和研究上的难度,也还有体制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科技检测、藏家、媒体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在对待元青花的认识与观念上的问题,首先是不要过早地把元青花瓷的数量局限在多少多少件上。原因很简单。从年头说,元朝历史从公元1271到1368年,长达近百年,况且直接有纪年的元青花瓷考古资料,即有前至正十三年(1276年)、延佑元年(1314年)、延佑四年(1317年)、延佑六年(1319年)、延佑七年(1320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等年款的元青花瓷,几乎含盖了元朝的各个时期。已经发现了这么多纪年款元青花,还有没有未发现的纪年款元青花呢?从地点上说,元青

明成化青花瓷学习与鉴定规范企业标准2020版

Q/LB TG321.24—2019 明成化青花瓷学习与鉴定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明成化青花瓷胎釉、青料、造型、纹饰和款识。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丽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胎釉 2.1成化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有的近似于脱胎。 2.2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2.3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瓶、罐、壶等立器接口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等足较直而且较高。 2.4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2.5民窑瓷胎体单薄,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好,胎体较明初民窑明显减薄。釉面光润肥厚。罐等琢器讲究修胎,接口不明显,多砂底,釉底较少。 2.6碗的足跟细圆,足径变小,足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 3青料 3.1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3.2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 3.2.1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 3.2.2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3.2.3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 3.2.4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3.3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渲染之分浓淡两色,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4造型 4.1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表里如一,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4.2器物品种主要有瓶类、罐类、杯类、炉类、碗碟类、盘类、壶类和一些文房用具。 1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

xx1,2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07;2.安徽三联学院艺术系,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元代的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篇章,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 它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以及草原游牧民俗与中原汉民族传统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样,加之数量的稀少,仅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使之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与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本文通过阐述元代青花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其纹样特征,试图翻开这一特殊时期的瓷器不一样的一面。 关键词: 元代青花瓷;历史背景;伊斯兰文化;纹样特征 中图分类号: TQ1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3)07-0242-02 一、青花瓷概况 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是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青花瓷”这一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成书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他记载了作者从1330年至1339年间数度到南洋诸国所看到的情况,其中在有关当时中国对外交易记述中就有多处列有“青白花碗”、“青白花器”、“青白花瓷器”等名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色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荀子·劝学》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色(蓝色)也是其他民族普遍喜欢的颜色,如青色(蓝色)在蒙古族象征着兴旺、永恒、坚贞和忠诚,是最高贵、最神圣的颜色,蒙古人的地名、人名都喜欢用“青”(呼和)字,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就是“青城”的意思。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成熟青花瓷具有众多的优点,如色彩素雅大方、幽静明快、纹饰丰富、易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等。清代龚轼《景德镇陶格》中赞誉青花瓷的诗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被人们广为传诵。 据专家考证,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此时河南巩县窑附近地区已有原始青花制作,遗存的青花瓷器及考古发现残片可以佐证。宋代青花瓷虽有生产,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传世器物很少。元代的青花瓷制作工艺趋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镇生产最为精致。本文主要是通过阐述元代青花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纹样特色,来翻开这一特殊时期的瓷器不一样的一面。 二、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 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发展史上的特殊时代,瓷器生产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特色。虽然元代以前,在唐代和宋代,已发现有青花瓷器的生产,但是,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到了元代才真正达到了烧制的成熟期。据记载,青花瓷并非为元朝皇室所使用。在明清两朝的皇宫收藏中没有元青花,在传统的瓷器收藏记录中也没有元青花,在早期的中国陶瓷艺术研究领域更没有元青花的位置。 元代青花瓷是在l4世纪中及稍后输往西亚、南非、欧洲和东南亚等地。这些地区的元青花现有传世藏品和出土物两类,其中传世藏品主要集中于西亚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珀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都是体形巨大,青花发色鲜艳、绘制精美的大型至正型青花。土耳其托普卡珀博物馆,位于首都伊斯坦布尔,作为欧、亚、非三州的交汇点,是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千百年来,土耳其王国的宫殿中收藏了数量惊人的中国瓷器,其中有数十件是大型元青花,是世界上收藏元青花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博物馆。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是一个元青花的宝库。早在l7世纪初,阿巴斯王将l600多件中国瓷奉献给神庙,这些盖上印章的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说明

阿元: 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 1278(忽必烈)在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 一、枢府瓷特征: 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的霍窑和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 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 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 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

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 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 青花瓷: 一、定义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中国瓷器的发展: 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 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 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 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 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 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 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 纹饰 王惠民 (王惠民艺术工作室江西景德镇,333000) 图案纹饰是塑造传统陶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中国的陶瓷艺术、造型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巧妙运用中,元代青花装饰证实了图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原则,客观与主观意识相结合形式美法则的价值,而图案也成就了元代青花装饰的历史辉煌。 一、元代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陶瓷青花装饰据史料记载主要是在波斯用钴的影响下产生,借鉴中国固有的建筑、刺绣、织锦等图案,以及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图案装饰上而产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在元代,杂居故事图、麒麟、海马、狮子、游鱼、松竹梅、番莲、葡萄、竹石芭蕉、杂宝等均可入画,并经过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一定的时代烙印和美感。 特别是,杂剧故事图人物形神兼备。 在构图方式上,元青花主要以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1 王惠民,男1965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40 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认识苏麻离青料;玩转元青花。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认识苏麻离青料;玩转元青 花。 展开全文 元青花苏麻离青进口料高清拍摄、揭开苏麻离青的迷雾、苏麻离青元青花的不可复制的标志 苏麻离青~到底是啥玩意。元代时期一克苏麻离青等于三克黄金。~它就是元青花的标志和身份证。~准确识别苏麻离青灰常重要……

真正到代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特征:流淌状铁斑、晕散铁斑自然无规律可寻;苏麻离青研磨不精细的地方出现炸花、胎釉下陷胎骨内陷!青花的深沉感、下沉感~可以感受的到。 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代景德镇与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明成化以后,渐被回青等代替。 真正到代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特征:流淌状铁斑、晕散铁斑自然无规律可寻;苏麻离青研磨不精细的地方出现炸花、胎釉下陷胎骨内陷!青花的深沉感、下沉感~可以感受的到。 凡是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都有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侧光看器物釉面青料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凡是早期青花瓷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或深或浅都有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这一自然特点仿品在技术上是做不到的。用国产青料绘画的图案没有凹陷下沉,用手抚摸或侧光看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而且具有往釉

上飘浮的特点。 真正到代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特征:流淌状铁斑、晕散铁斑自然无规律可寻;苏麻离青研磨不精细的地方出现炸花、胎釉下陷胎骨内陷!青花的深沉感、下沉感~可以感受的到。 “苏麻离青”来自伊拉克 中国早期青花瓷器使用的釉下青料通称“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其主要呈色剂——钴蓝料是从哪里来的?百年来,中国陶瓷专家一直在孜孜不懈地寻找答案。 元代早期缠枝牡丹纹兽耳大罐 苏麻离青流淌状铁斑、晕散毛刺状;青花发色深沉、沉入胎骨;局部出现大面积铁斑。 苏麻离青微观观察:铁斑100倍放大 微观老化拍摄:色釉开始结晶、出现豆花状、云朵状老化… 胎骨老化拍摄:胎骨经历了近700年的老化、开始出现烂坑、

罕见文物大图细节教你收藏元青花|元青花瓷器鉴定真知堂

罕见文物大图细节教你收藏元青花|元青花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收藏必懂鉴定,特别是普通收藏爱好者!因为你如果不懂鉴定,真的到你面前你不敢拿,假的贪便宜拿到手里,等你回过神找行家看了已经晚了!古玩行没有退货的规矩!

瓷器鉴定,有个最简单的秘诀-见真才能识假!只有见真的见得多了,才能识别真伪,才能看出赝品。有的行家是学院派,馆藏接触得多,有的行家是实战派,没别的地摊上练出来的眼力!但前提也还是需要见过真货。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可惜懂的人太少。就好像你一个乡下人,没见过刘德华什么样,我随便找个人冒充他,你就会相信。但你如果是70后80后,我估计除非偏远山区的,找个人冒充刘德华,骗得过去还是比较难。没别的,刘德华曝光率太高,大家耳熟能详,熟了就不好模仿了。

本文这些图片,也不是冒死偷拍的,这是业内学者考察句容县博物馆,进入库房后真实拍照的东西,没有修图,没有p图。都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你要再说这是假货,我也无语,只能说请你打住,不要往下看了,省得浪费你宝贵的流量。

行家看瓷器,其实不用解说,认真读图,就能看懂元青花鉴定,起码是一个类型的元青花瓷器鉴定。其他我也不多说,说几个要点:第一,你可以看到罐子内底的坼裂,可见元青花大罐的底是后加上去的。 第二,你可以看到元青花瓷积釉的地方那种虾青色,这是由于釉里含铁量比较高,淘洗不精,在窑里气氛不好

形成的,一般新仿瓷没有这种特点。 第三,你可以看到元青花用的苏勃泥青也是发色蓝灰的,过于鲜艳蓝中带紫的反而不是真正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也不是都有晕散,铁锈斑也不是都很明显。苏勃泥青发色从黑灰直到明蓝,也可以调得很稀来画辅助纹饰,参看本罐的莲瓣纹,就是调稀了的苏青,比较清淡发蓝灰色,和典型苏勃泥青发色不一样,并不就是仿品。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1·xx(1368—1402年) (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xx、xx(1403—1435年) (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绘画多实笔。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xx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釉发青,肥润。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盘有圆口、花口瓜棱腹两种。 大罐有胎接痕,常因烧结不好而掉底。露胎处见窑红,盘、碗常见芝麻酱釉,俗称檀香口。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 (1)典型器。由于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时局不安定,民窑生产受到影响而减势,但没有象官窑那样大起大落。这段时间民窑生产可以分为两期,前期继承宣德风格,后期开成化先河,是承上启下的一期。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县正统二年朱盘烒墓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高 20、口径 8.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觉寺正统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缠枝花卉纹瓜棱盖罐,青花开光杂宝纹瓜棱盖罐。景德镇市郊景泰四年严处土墓和景泰七年袁氏墓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山西省博物馆藏“天顺三年大同马氏造”款青花回纹炉。这是民窑中第一件写帝王年号款的器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阿拉伯纹三足炉,底有“天顺年”楷款。香港艺术馆藏天顺五年许愿文铭青花缠枝牡丹纹盘螭龙纹瓶。另外,南京玉带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镇窑里、湖田等窑址中发现的这一期瓷片,都证明了此期生产的持续。景德镇昌江沿岸的十八渡为烧制此期青花的主要窑址。 (2)青料。多数为国产料。前期青料呈色兰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青花品种有白地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外祭蓝内青花等。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史爱平) 近些年元青花瓷仿品不少,低仿、高仿、精仿等等,但效果并非像宣传,总做不到位,让越来越清楚元青花瓷是如何一回事的收藏者们洞悉入骨。一再地证明了元青花瓷的不可仿。这得益于以下诸方面: 一、出现的突然性。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说,元青花瓷一出现即是大树一棵,前世不明,后世无续。这种文化存灭形成的突然性反差使后世无法消化模仿。

我们知道,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简单的青花瓷,所用颜料色泽比较晦暗,为当时某种国产颜料,不如元代后使用过的石子青。更无法企及元代中后期从元大国西部进入内地的苏勃尼青料或回青料(按现今情况称为进口料)。元青花瓷其颜料完全是自成一派,很难看到承袭之痕迹。因此单从颜料上看,唐宋时期的青花即使对后来有些影响也是有限的(仅局限在蓝颜色的启发上)。谈到消失,元青花瓷的工艺特征只坚持到明早期,明宣德后便无踪影了。 由于民族性格的殊异、原材料的绝版、画风的变异取舍,特别是朝代更替的政治态度,导致元青花瓷这一绝品在历史上嘎然而止,在明清两代连仿造都未出现,即明清两代是没有元青花瓷仿品的,形成一个极为特殊的近600年的历史空白区。这个空白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晚期。也就是说,中国乃至世界到1985年时,还很少有人知道元青花瓷,更别说大量仿制了。1952年后,美国人波普博士确定了元青花瓷的存在,才导致国内上海进行了这方面的微弱宣传,到七十年代才有上海极少量人的论文发表。至八十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开始仿制元青花大盘,后又陆续仿制其它不同造型器物。当时仿制的大盘看起来似乎不错,而且被认为能乱真。但时至今日,当人们逐渐摸清元青花瓷的本质特征时,才发现元青花

于西蔓的四季色彩理论 看看你是哪个季节的

于西蔓的四季色彩理论看看你是哪个季节的 每个人所属的色系都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职业、所处的环境会有变化,但他(她)的色系基调不会改变,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颜色。 “四季色彩理论”是当今国际时尚界十分热门的话题,它由色彩第一夫人美国的卡洛尔·杰克逊女士发明,并迅速风靡欧美,后由佐藤泰子女士引入日本,后研制成适合亚洲人的颜色体系。1998年,该体系由色彩顾问于西蔓女士引入中国,并针对中国人色特征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四季色彩理论”给世界各国女性的着装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各行各业在色彩应用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 “四季色彩理论”的重要内容就是把生活中的常用色按照基调的不同,进行冷暖划分和明度、纯度划分,进而形成四大组和谐关系的色彩群。由于每一组色群的颜色刚好与大自然的四季的色彩特征相吻合,因此,就把这四组色群分别命名为“春”、“秋”(暖色系),和“夏”、“冬”(冷色系)。 A、春季型----暖色系----明亮 肤色特征:浅象牙色,暖米色,细腻而有透明感,脸颊呈珊瑚粉色或桃粉色。她们往往拥有明亮的眼睛,给人年轻的感觉。 眼睛特征:象玻璃球一样奕奕发光,眼珠为亮茶色,黄玉色。 发色特征:明亮如绢的茶色,柔和的棕黄色、栗色。发质柔软。 妆面特征:清凉、活泼、明艳。 粉底:暖色系,带黄调的颜色,如象牙、淡黄、杏色 腮红:珊瑚粉、桔红系列 眼影:金黄、浅金棕、干净浅淡的黄绿色 口红:珊瑚、橘红、桃红、浅棕红色 春季型人的色彩搭配原则——基调属于暖色系中的明亮鲜艳色调。 驼色、亮黄绿色、杏色、浅暖水蓝色、浅金色都可以作为主色穿在身上,是大衣、套装、鞋和包的常用色。选红色的话要选橙红和橘红色。如果要穿白色,最好选择泛黄色调的象牙白。在选择灰色时,可以选择浅暖灰和中暖灰等带有光泽和明亮感的灰色,与桃粉、浅水蓝色、奶黄色搭配起来会非常漂亮。在色彩搭配上应遵循鲜明对比的原则来突出朝气与俏丽。特别提示: 对春季型人来说,黑色是最不适合的颜色,过深过重的颜色会与春季型人白色的肌肤、飘逸的黄发出现不和谐音,会使春季型人看上去显得暗淡。春季型人的特点是明亮、鲜艳。属于春季型的人用明亮、鲜艳的颜色打扮自己,会让自己感觉精力充沛、激情四射。 家居色彩搭配心得:令人心旷神怡的浅色调乡村田园风格能给家带来焕然一新的“春”的感觉。明亮的空间是让空气清新的重要因素,高明度的原木黄色或略含灰度的蓝绿色在色彩感觉上比较对味。 B、夏季型------冷色系------淡雅 肤色特征:粉白,乳白色皮肤,带蓝色调的褐色皮肤,小麦色皮肤。 眼睛特征:目光柔和,整体感觉温柔,眼珠呈焦茶色,深棕色。 发色特征:轻柔的黑色、灰黑色,柔和的棕色或深棕色。

真假元青花对比鉴定技巧(有图有真相)

真假元青花对比鉴定技巧(有图有真相)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 景德镇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 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 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下文介绍几种实际的元青花新老特征对比供大家参考。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 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 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 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 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 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 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 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

元青花龙牡丹卷草纹双耳罐 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 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 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 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 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 单修整。

现代仿元青花 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 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 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 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 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 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 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 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王惠民1 (王惠民艺术工作室江西景德镇,333000) 图案纹饰是塑造传统陶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中国的陶瓷艺术、造型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巧妙运用中,元代青花装饰证实了图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原则,客观与主观意识相结合形式美法则的价值,而图案也成就了元代青花装饰的历史辉煌。 一、元代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陶瓷青花装饰据史料记载主要是在波斯用钴的影响下产生,借鉴中国固有的建筑、刺绣、织锦等图案,以及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图案装饰上而产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在元代,杂居故事图、麒麟、海马、狮子、游鱼、松竹梅、番莲、葡萄、竹石芭蕉、杂宝等均可入画,并经过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一定的时代烙印和美感。特别是,杂剧故事图人物形神兼备。 在构图方式上,元青花主要以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 1王惠民,男1965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四季色彩理论

四季色彩理论 “四季色彩理论”是当今国际时尚界十分热门的话题,它由“色彩第一夫人”美国的卡洛尔?杰克逊女士发明,并迅速风靡欧美,后由佐藤泰子女士引入日本,并研制成适合亚洲人的颜色体系。1998年,该体系由华裔日本色彩顾问于西蔓女士引入中国,并针对中国人的色特征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四季色彩理论”给世界各国人的着装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各行各业在色彩应用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 “四季色彩理论”的重要内容就是把生活中的常用色按基调的不同进行冷暖划分和明度纯度的划分,进而形成四大组自成和谐关系的色彩群。由于每一组色群的颜色刚好与大自然四季的色彩特征吻合,因此,便把这四组色群分别命名“春”、“秋”(暖色系)和“夏”、“冬”(冷色系)。 这个理论体系对于人的肤色、发色和眼珠色等“色彩属性”(色相)同样进行了科学分析,总结出冷、暖色系的人的身体色特征,并按明暗(明度)和强弱(纯度)程序把人区分为四大类型(每大类里还要细分),为人们分别找到和谐对应的“春、夏、秋、冬”四组妆扮色彩(有一种类型的人,也有混合类型的人)。 “四季色彩理论”之春季 春 明亮鲜艳的颜色群 万物复苏,百花待放。柳芽的新绿,挑花、杏花的粉嫩……,一组明

亮、鲜艳的俏丽颜色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春意和愉悦,构成了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您是春季型吗? 春季型的人与大自然的春天色彩有着完美和谐的统一感。他们往往有着玻璃珠般明亮的眼眸与纤细、透明的皮肤,神情充满朝气,给人以年轻、活泼、娇美、鲜嫩的感觉。春季型的人用鲜艳、明亮的颜色打扮自己,会给实际年轻显得年轻。 诊断技巧 肤色特征:浅象牙色、暖米色,细腻而有透明感 眼睛特征:象玻璃球一样奕奕闪光,眼珠为亮茶色、黄玉色,眼白感觉有湖蓝色 发色特征:明亮如绢的茶色,柔和的棕黄色、栗色,发质柔软 春季型人使用范围最广的颜色是黄色,可以多多使用,但要感觉明亮才算成功。 选择红色时,以橙色、桔红为主。 春季型人选择自己最适合颜色的要点是:颜色不能太旧,太暗。——用黄基调扮出明亮可爱的形象 春季型人有着明亮的眼睛,桃花般的肤色。春季型人穿上杏黄色或亮黄绿的上装,走在朵朵桃红、片片油菜花中,娇容月貌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春季型人的服饰基调属于暖色系中的明亮色调,如同初春的田野,微微泛黄。服饰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春季色彩群中最鲜艳亮丽的颜色,

探究民窑元青花瓷器的特点

探究民窑元青花瓷器的特点 来源:亚洲陶瓷商城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2582568.html, 从胎体上看,由于元青花采用二元配方制胎,即瓷石与麻仓土按比例配方混合制胎,这就决定了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胎色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层次不一的灰白色或灰黄色或土黄色的;由于粉碎瓷石、淘洗瓷土等工艺的局限性,烧成后的胎体比后世景德镇瓷器仍然粗糙,颗粒状态突出,有偏狭形缝隙,气孔较多,远说不上细腻洁白。但小型器物尤其是民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其胎与元青花官窑瓷器差别并不大。 从成型工艺上看:民用元青花瓷器与元青花官窑瓷器的制作方法一样。如采用内模外刮削制坯、外膜内刮削制坯,再以泥浆做粘合剂合模或多层重叠成型。故大件器物的内壁、内底、腹部、口部等处胎体接痕现象明显。 从挖足、修口工艺上看,与同时代其他知名窑口(如龙泉窑、钧窑等)有一致的风格: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底厚重、圈足厚宽,圈足既向内斜削,又向外斜削,从圈足正面看,呈八字形;圈足内底普遍有螺旋状旋坯痕、跳刀痕和乳钉状突出点,圈足上往往能发现修坯不连贯的刀痕;器口向外下方斜削形成的器口极具时代感。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小瓶、小罐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小型器物(小罐、小瓶、小壶和碗、盘等)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的元代突出特点。

元代民窑青花盘碗普遍采用重叠垫烧方式,盘碗的圈足无釉,盘碗内底有宽窄不一的涩圈,圈内釉被刮去,露出胎体,这种重叠垫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叠垫烧的瓷器发生粘连,既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成品率,也有利于节省窑炉空间,多装烧瓷器,节省成本,扩大产量。笔者发现:元代青花瓷小型罐和瓷壶有的瓶口也无釉,显然是被工匠有意刮去的,刮削痕迹也很明显。转于陶瓷商务信息网。这说明元代民窑青花罐、壶类瓷器也有重叠垫烧的。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的垫烧工艺也具有多样性,有一匣多器重叠装烧的,有直接在细沙上焙烧的,也有匣钵单件仰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大件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小件器则不一定,或者底部露胎,或者底部有施釉;采用铺砂直接焙烧方法的,器物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现火石红斑痕,但小瓶、小罐和碗、盘等小件器物则也有不见明显火石红,或者不见火石红的。有的元青花民用瓷器与官用元青花瓷器一样,在底部被工匠有意甩洒釉斑点。这种现象是元青花瓷器的独特特点,是鉴定元青花瓷器的一个要点。 从元青花的釉面及青花发色上看:既有玻璃釉、青白釉,也有卵白釉(枢府釉),或偏白,或偏青,或偏青黄,或偏青白,或莹润透亮,或哑光、乳浊感强;透明感强的玻璃釉普遍开细小纹片。但总体上不及宋瓷洁白,普遍偏青,民用青花瓷的透光度比官用青花瓷差。青花发色不稳定,色泽晕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深入胎骨,俗称“黑疵”。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因此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

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2.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关键词:青花瓷古瓷陶瓷鉴别 图:元青花实物图 瓷库中国讯: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 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

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官窑瓷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

元青花的底足特征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比喻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包括原料信息、泥料加工制备信息、器物成型信息、修坯整形信息、施釉信息、窑具使用信息、装烧信息、窑室火焰信息、出窑脱匣信息、后期修整信息……等等),还传递了瓷器的时间信息、流传信息(出土或传世)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故对元青花底足的观察和领悟大多也是得自图象资料,再就是亲自在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国家级著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1、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2、挖足之深浅: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3、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墙。

元青花瓷器鉴定之元青花龙纹大罐|瓷器鉴定真知堂

原创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真知堂:

再来说说元代瓷器了。 元代的瓷器,在晚清民国时的古玩行,是附属于宋代的,因为元代时间短,很多东西民间也不认识。所以元瓷,要不被归为宋瓷,要不被归到明代。 说到元瓷,原本籍籍无名的一个时代,因为鬼谷子下山大罐的石破天惊般的拍卖成交价格,一下子就成为我国民众的网红瓷。五大名窑几百年的声名赫赫,抵不上当代网络的十年传播。2个多亿啊,还是十几年前的价格,那时候咱们中国还不富裕呢。 又要说元青花了。只要一说国内外传世元青花瓷器馆藏和私人收藏一共300多件,下面肯定一片骂声,说什么难听话的都有。民间肯定有收藏,但民间收藏的不属于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传世品,也不是科学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自己玩玩可以,想出手变现,起码现在难度比较大。 再者,据笔者研究,虽然这些年铁公基挖开了不少地方的土,但是中国古代一直就有盗墓的传统。十墓九空很常见。湖北钟祥地区一共有300多座明代王室家族墓,最后只有一座没有被盗,还是没有被盗成功,前后九个盗洞。其实最大的浩劫在于十年动乱时期,很多都被破四旧,砸的砸了,烧的烧了。 不说闲话了,至正型元青花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元代官窑器。这种元青花都有共同特征,极为精致,采用苏勃泥青彩绘,器型大,发色美,底足处理精湛。民间收藏的元青花,估计仿制者都牢牢记住了书本上说元代底部没有铁刀修坯,极其粗糙的错误结论,只看怎么做得粗糙。其实真品至正型元青花器,底部非常细腻光洁,粘有釉斑几块而已,很多都没有火石红,显示瓷胎淘洗极为精细,铁分子都被洗出来了。 元青花也存在非官窑器,这些瓷器底部旋纹明显,火石红也比较明显。露胎处有明显的空洞或者鼓泡现象。这是麻仓土陈腐时间不够长,踩压不够充分,造成瓷胎里气泡没有完全析出的原因。这种现象并不是麻仓土的典型鉴别特征,但目前不少资料传播把这些现象作为鉴别麻仓土的真伪标准。长次以讹传讹,也不是坏事,起码仿制者也造着做,并不能理解麻仓御土的真正含义,给元青花瓷器鉴定留下了一线玄机。 这些非官窑器,笔者研究认为来自两类。一是浮梁瓷局供御以外自己私造的东西,当时元廷应该并不怎么使用瓷器,而是以金银器为主,所以对瓷器都是有命则供,否则止。这批私货就是浮梁主管官员的商品瓷了。著名的大维德基金会藏的张文进款元青花象耳瓶就是私货。二是至正十一年后,陈友谅占据浮梁接近10年时间,在此期间景德镇烧制的大量瓷器,被用来贸易以供军费。这批东西应该存在量不少,沈万三和这批瓷器有可能扯上关系。这批纯粹为了换钱的瓷器也可以算元青花瓷。 其实还有第三种,就是景德镇俗称的灰可器,也就是为了填充柴窑空隙而制造的小器如高足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