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女性发展

大众传媒与女性发展
大众传媒与女性发展

大众传媒与女性发展

刘景慧

摘 要: 大众传媒对现代女性发展存在双重影响:一方面传媒

通过建立开放的对话平台还女性以言说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女性的权益,消弱性别差异导致的鸿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媒介的高技术化和工具化有可能导致女性新一轮的边缘化,并使其重新沦为“男性中心意识”欲望化的载体。

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从实质上说,人的行为也就是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活动。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规模十分有限的传统社会里,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把握建立在“第一手信息”的基础上,其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里人们还能够凭借“第一手信

息”来认识环境,那么现代社会的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的范围,人们必须通过一种新的大型媒介系统才能去把握它。这种新的大型媒介系统,就是伴随着人类交往革命所诞生的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以传达信息、提高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由于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叫信息环境。这样,在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形成的

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和现实环境产生影响。日本学者藤

竹晓在李普曼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他指出,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成社会流行现象,成为随处可现的社会现实。

一、学术界关于传媒对人类社会

影响的两种不同观点

关于大众传媒将对人类和社会带来什么性质的影响,西方早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早期的乐观主义观点以美国政治家丁?布莱士为代表,他在1889年出版的《美利坚民主国》一书中,围绕报刊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问题,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的进程的关系。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现实的舆论是一个由分散的、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或观点,经过传播而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舆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报刊作为核心的传播媒介起着重要的作用。法国学者G ?塔尔德同样注意到了报刊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他在1901年出版的《舆论与群集》一书中指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由“有理性、有知识、有教养”的

《船山学刊》2004年第3期

150 

个人组成,他们各自坐在自己家中,阅读着同一份报纸,关注着同一个公共事件,并能够公正,冷静地进行思考。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然而,进入20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事业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得大众传媒不但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二战中德、意、日侵略势力利用传媒煽动民族仇恨,进行全民法西斯战争动员的触目惊心的事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大众传播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光明,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种破坏性的,可怕的力量,因而人们对传媒的态度逐渐转向否定和怀疑。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能化,进一步招致了不少学者对大众传媒的激烈批评。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大众传媒一方面作为“营利企业”,另一方面作为“宣传机构”将广大受众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中,使他们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众传播对现代人来说类似于“心理暴力”。

二、大众传媒对我国女性发展的双重影响

辩证地看,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发展无异于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大众传媒因其商业特质和大众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上还女性以言说的权利,从而对男权控制话语场,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形成颠覆和重构的力量,使女性经由传媒影响主流成为可能,或者说,传媒为女性由边缘状态进入中心状态打通了一条遂道。而这条遂道对于尚在幽暗的山路中探险的女性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前路依然坎坷,但总算有天光经由洞穴渗漏进来。网络传媒的发达更意味着传主与受众平等相处时代的来临,在网上人与人的对话已成为数字式的点对点的交流,性别、身份均变得不再重要。但另一方面,受收视率、发行率等经济目标的制约,大众传媒追逐利益最大化,制造刻板印象,而这一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以男权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现代社会的性别对立已不直接表现为压迫与反抗,而是表现为渗透、吸附和同化,现实生活中一种由男性话语霸权筑构的“场”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对女性构成吸附和挤压,在这种吸附和挤压下,女性不由自主地把男性的需要和标准内化为自我的需要,从而放弃独立的自我人格,成为“他”所要者。这就意味首,传媒一方面作为女性谋求自由、独立的工具,对其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它受制于传统文化的商业机制,对女性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关于女性发展与传媒发展的互动关系可以描述为:一方面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女性自我意识的高涨带来的性别鸿沟有逐渐消弭的趋势;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合谋下媒介使性别鸿沟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概括而言,在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积极影响表现在:

(一)赋权与维权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受众的基本权利包括:1.传播权。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验、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制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2.知晓权。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它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3.传媒接近权。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赋权,其赋权的程度范围受制于国家机器和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大众传媒具有更多的社会公共和公益事业的特征,国家通过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向公民传达信息和国家意志,并进行多项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从而使受众尤其是女性受众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这一点对于农村尤为重要。在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生产力尚不十分发达的中国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远远小于男性。改革开放近20多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在农村的广泛普及大大提高了农村女性的传媒知晓权和受教育权。

据1995年中国女性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课题组的调查统计,中国女性在新闻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为:在报业,女性占全部记者、编辑的27.5%;在广播电视业,女性占37.3%;在通讯社,女性为29.2%。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80%以上具有大学或大专学历,其中有新闻专业职称的占总数的33%。此外,中国还有

大众传媒与女性发展

151 

为数不多的妇女媒介。截止1996年,中国有42种女性期刊,3种妇女报纸,1996年3月,中国妇女报社与首都女记协联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女性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中国女性的代言人,为消除性别歧视,争取和维护妇女权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开放与对话

中国传统女性长期以来恪守“男子居外,女子居内”。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使这一男权禁锢的神话遭遇解体。女性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媒体意味着她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越来越多的对话和交流的机会,极大地开掘了女性认识世界的能力,激化了她们的创造性和叛逆性。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任何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层次如何,只要他接触大众传媒的信息,便是受众的一员。无论书刊、报纸、电影、电视还是互联网,都旨在建立一种大众的对话平台来争取大众的支持,仅仅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传媒的制做者也不会忽视占大众人口近1/2的女性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女性经由这一开放的平台取得了向现实世界的突围。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消极影响表现在:

(一)传媒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和媒介高技术导致的数字化鸿沟致使女性新一轮的边缘化。

媒介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不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从世界大多数国家来看,与男性相比,更多的女性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我国80%的文盲为妇女。生活在底层的事实决定了她们接受教育不是首先学习使用现代化的新兴传媒如互联网,而是首先利用传统媒介。此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技术常常被看作是男人的事情,女性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由此而产生数字化的鸿沟。

在计算机时代,高新技术几乎完全改变了全人类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意味着获取和发表信息的权力。它对妇女发展既是挑战也是一种机会。如果她们忽略这种机会,那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不但不会获得应有的地位,反而会被进一步边缘化。

(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传播机制使女性重新沦为欲望化的载体。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传媒组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传媒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广告收入,二是信息产品的销售收入(即通常意义上的发行量和收视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社会的世俗化和文化产品的商品化使众多的私有传媒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竭尽所能制造“卖点”、“看点”,这一“卖点”与“看点”的社会基础便是大众认同,此处的“大众”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而是社会中占强势的男权文化,他们左右着大众的趣味和爱好。学者金一虹指出,从20世纪80—90年代,女性意识正在女性杂志商业化的过程中退化,其表现为:(1)又结“美人心结”。这历来是男性中心文化所强调的主题,即女性对这个世界的最大贡献是成为美的载体,男人眼中的一道风景线。(2)强化女性传统的家庭角色。当代女性除了传统的家政外,还要学会科学育儿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温柔和性魅力,宣传女人为家庭、为男人而活。(3)培养女性的消费人格,强调物质及女性商品化。

遍布传媒的广告以女性作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几乎所有的女性消费品广告都以突出女性的生理性特征为要旨,强调其被“看”的第二性特征。一则关于丰乳的广告词是这样设计的:“突出”的女人最幸福,我知道,他的目光就在这里停留。这一广告词中,不仅使用了“突出”这种意向并把它作为女人幸福的标志,而且非常明确地指证了女性的幸福与男性的关注之间的关系。一句“我知道,他的目光就在这里停留”,非常直接地点明资本与“男性中心主义”之间的共谋。正如女性主义批评者劳拉?穆尔维所说的:在这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女性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承担者”,“看的性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起决定作用的男人的眼光把他的幻想透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性形体上。”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双重影响并非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均衡使力,事实上不同国家、地区、种族乃至个人,其发生作用的机制均不相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一影响的程度及发展的态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清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使传媒的发展始终朝着有利于妇女和全人类发展的方向发展。

(作者为怀化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船山学刊》2004年第3期152 

女性与大众传媒

xxxx大学 《女性与大众传媒》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 摘要;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传媒女性众问题已引与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本文拟从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商业广告及网络等当今主要的大众传媒入手。分析目前大众媒介在刻画女性形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获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女性形象大众传媒问题研究 正文:在西方,“女性与传播”研究的兴起跟上世纪60年代女性运动和女性运动和女性主义发展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强调观点和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95世纪妇会以来,性别意识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引入中国,引起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大众传媒运动的繁盛使之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女性与传媒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作为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强大影响力量,传媒具有促进性别平等的作用。下面我们一一探究。 (一)报刊杂志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期刊杂志作为发展比较早的的女性媒体之一,最能代表女性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关于女性的报道在数量上明显少于关于男性的报道对女性的报道大多数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符号,忽略了女性自身存在的意义。通史,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之下,关于女性的报道往往以噱头的形式而出现,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二)影视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电视产业按照社会习俗,把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一个不够完全的人物。在家庭中她是为其他家庭成员服务的创造人员常会习惯于将女性当做电视剧的爱情戏元素加以运用,她们不需要事业,不在乎成败,可以只为爱情而活。但是电视剧中的男性角色却要丰富的多,他们有事业,有爱情,有跌宕起伏的命运,当然也有很多事业成功的女性形象,然而在电视剧中,这些成功女性的行为跟一个成功男性没有多大区别;并且电视剧中成功的额女性,家庭生活总是不够健全。 在肥皂剧中,女性形象存在类型化的问题。不是被塑造为有落后性别意识的温良恭俭让的不懂反抗的旧时女性,就是在美容,逛商场,买首饰的所谓时尚另类女性。影视中大肆渲染婚外情,美丽可爱,善解人意,有修养有层次的女性往往都是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而原配夫人要么琐碎唠叨。蛮不讲理,俗不可耐,要不忍气吞声,降低人格,缺乏品味,里外都是女人的错,剧中的男性理直气壮,不被谴责。实际上,这些电视剧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叙事完成的额,也就是说,电视剧的女性形象总是通过男人的眼镜看出来并用男人的话语说出来的。 (三)广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是艺术的永恒内容,现有的中国电视广告更倾向于是用女性形象,这是由于采用女性形象的广告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为: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

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文献综述

媒介对年青女性形象塑造的研究 ——以女大学生失联案件报道为例 文献综述 1.1研究缘起 2014年8月17日,《重庆晚报》在头版要闻里刊登了一篇《坐错车失联八天,五万元急寻女生》的报道,报道了女大学生高渝因坐错车而失联的事件,当天,网易新闻、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网站纷纷进行转载,并将“女大学生”字眼加入标题。同时,央视新闻、人民网、京华时报等微博也转载呼吁,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舆情开始发酵。8月26日,《苏州日报》关于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踪的报道再次引发网友关注。同日,新京报网《济南女大学生搭黑车遭52岁男子囚禁性虐》的报道让本来火爆的话题再次升级,诸多媒体的微博和网站信息被网友大量转发。 8月29日,随着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遇害,湖北女孩凡莎莎命丧合肥的消息传来,有关女大学失联遇害的话题声量再次暴涨。半个月女生遇害事件直接把该话题舆情推向高潮,而后不断有媒体爆出女大学生失联案件,被媒体爆出的女大学生失联案件多达20多例,据乐思舆情中心“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专题的监测数据显示,从8月17日至29日短短12天时间里,女学生失联遇害事件的舆情声量达54903条,话题舆情关注度长时间保持在高位,舆情高潮迭起,“女大学生失联”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而公众也因此对女大学生产生“天真”、“轻率”、“不懂防范”甚至“蠢”、“笨”的看法。而此话题也引起媒体热议,讨论女大学生失联案例频发的原因,然而这背后因媒体的种种报道不当而造成的人们对于女大学生形象的误读却鲜有人关注,而本文则想从这一案例入手,研究媒介对于年轻女性的形象建构。 1.2研究概述 媒介与女性的研究最早发端于西方,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等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标志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从那时起,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显学。而中国的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则相对较晚。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才促进了媒介与女性在中国研究的逐渐兴起并不断取得发展。而近年来,我国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播内容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论文

影视音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影视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消费文化,现代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走向趋势越来越显著,体现出"快餐式"、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偶像崇拜、娱乐化的特点,它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特征,偏离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值得我们警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影视从一本正经到影视音乐观众,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全国上下一片风风火火的“影视音乐节目”掀起了影视浪潮。随着娱乐风的越刮越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引起了政府更多的关注和利用。影视音乐节目进行了认识,从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娱乐节目,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然而,有些人却为此投机取巧,把影视音乐变成纯媚俗取悦大众的工具,其发展方向仅仅考虑的是生钱效应。 当前的影视音乐正逐渐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音乐与影视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但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对传统的背离与叛逆。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方法替代真实的需要和解决办法。虚假的需要是物质的需求,无限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表面上是让我们投其所好,实际上是在束缚着我们的创造力和辨别力!使我们并没有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相反,他们并不想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替代主流文化,而只是试图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流文化的不满,进而改造之。随着社会个性化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影视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单项的、传统的传播形式,更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影视音乐节目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运用多元化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法在精彩纷呈的影视节目中逐步占据重要位置。 如今,影视音乐已经成为影视和音乐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著名作曲家凭借《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的《英雄》,《夜宴》等一系列电影音乐也都在社会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影视音乐是在中国音乐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继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形成了丰厚的社会底蕴,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和“立像尽意”的崇高境界,中国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近现代的音乐电视发展是以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为起点的,经过多年的磨合,电视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融会贯通,实现了一种完美的统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演进是一个继承传统,再攀新高的创造过程,创造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影视音乐文化,是中国影视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此,些许可以这么说,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欣赏者和爱好者的钟爱。 与此同时,商业制度是这个时代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最大制度,影视音乐的矛头所指的就是它。正是由于商业制度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故所以才有影视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均受制于它。市场借助由音乐家(生产)、影片(流通)、公众(消费)构成的商业体制施加它对影视音乐的影响,即“影视音乐这种现象的广泛传播,完全凭借经济手段”。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风格传播与个性传播的社会,对于那些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影视音乐家的创作及导演和摄影师的制作,在牵动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正因为这样,影视音乐不可能对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复习)

一、何谓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它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传、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力。因此,作为“第四权力”,媒介通过选择和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从而对人类的发展与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何谓生理性别 人类基于生理差异形成了性别,这只是生物学上的区分,也就是生理性别. 一)性别的鉴定: 1、出生时,生理发育要符合医学鉴定,顺利取得出生证明上明确的性别归属,这个性别证明一般通过第一性特征来确定。 2、在成长过程中完成第二性征的完全发育。 3、染色体来分辨: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 三、什么是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则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因素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性别特征与差异,主要基于社会文化的建构。社会性别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被逐渐培养成的,它可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改变。因此,社会性别和性别不一定是一致的,社会性别与性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任何人都是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合一。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源于社会建构,社会性别规范人的行为,决定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而这一理论渊源来自于波伏瓦在《第二性》中的著名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社会性别具有以下几点含义:1、社会性别与性别是互相嵌入的关系。 2、社会性别研究的出发点是揭示两性不平等的状况。 3、社会性别研究的内容是分析性别不平等和再生产的原因。 四、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都关注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互相作用的关系,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特征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和判断,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传媒批评类别——女性主义传媒批评。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大众传媒以下三个方面的检视和批评。1、制作领域2、文本领域3、对受众的影响 1、制作领域。对于媒体制作领域的研究主要检视媒体制作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A制度层面:针对那些已经是成规的媒体理论,经过多年的实践的约定俗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则,研究它对女性的影响B组织层面:制作机构内部的惯例和实际操作。组织价值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隐性压力与女性形象塑造的关系C个体层面:女性在媒体从业的数量和所处的职位 2、文本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女性的媒体形象问题。文本领域的研究在美国已经有40年,一直是学者考证的重点。媒介形象研究源于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 3、对受众的影响。媒体对女性影响的研究,注重于分析对于女性潜在的教育功能,包括探讨媒体对于女性观念的影响和媒体对于女性行为的影响。 媒体对社会性别影响和建构的两个方面: 1、促进女性的发展 媒体的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和引导对于女性自强自立及自我意识的增强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利用媒体这把双刃剑。只是从目前来看,媒体中的女性声音非常微弱。

大众传媒分析案例

大众传媒分析案例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 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 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代群研究”:代群研究又成为同期群研究,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在不同时间点所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这些特定人群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信度”:在测量过程中,信度指的是采用同样的手段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产生相同结果的程度,它意味着测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效度”:在具体研究中,效度指的是一个经验测量是否反映了被测量概念的真实含义,即研究者是否得到了想要的测量结果。 “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沉默的螺旋”: “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 “施拉姆”: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_刘伯红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刘伯红 卜 卫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报告以全国10个城市电视台的1197个广告为样本,从社会性别 观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发现:约1/3的电视广告有性别 歧视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角色定型和以女性作招徕。这类性别歧视广告的实质是对 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八十年代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又催生了中国广告业的复苏。1979年,中国的商品广告在销声匿迹10年之后重又出现,并迅速发展。从1983到1993年10余年间,全国广告营业额从2.34亿元增加到134亿元,人均广告费从0.23元增加到11.3元。而电视广告又以其形象逼真、接受感强、直接刺激消费等特点,倍受商家青睐,电视广告的营业额1993年已占全国广告营业额的22.0%[1]。 至1992年,中国女新闻工作者发现,在日益崛起的广告业中,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地被利用。广告=商品+女人,女性成为广告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于是,《中国妇女报》率先发起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讨论[2]。讨论发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种两极分明的定式:一极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讨论提醒人们关注广告中的妇女形象,督促人们重新思考大众媒介与当今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系。但这场讨论的声音,很快被强大的商业文化的力量淹没了。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高度重视媒体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推进妇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妇女与媒体”列为“战略目标和行动”的12个关切领域之一。《行动纲领》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信息技术的进展促进了超越国界的全球传播网,对公共政策、个人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年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但是,“媒体继续显示负面和有辱人格的妇女形象”,“大多数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介没有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3]。因此,国际妇女运动呼吁大众传媒树立性别意识,从而发挥媒体在世界各地的潜力,为提高公众的性别觉悟,为提高妇女

大众传媒论文

从《非诚勿扰》看大众传媒 在这个学期的《大众媒体与大众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所以说是收获丰富,在老师精彩的讲解下,作为学生的我可谓受益匪浅,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我懂得了很多的有关当今媒体的一些现状,同时也了解了我们现在身边接触的各种各样的新闻传播途径的特点。这次的论文,我就以现在的三大媒体——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对当下内地火红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报道态度,节目定位等方面,分析三大媒体的不同之处。 首先,《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新节目的互动形式将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 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 而这样的一档相亲节目,因为马诺、马伊咪、赵贤伟等嘉宾大胆、出位的言谈,成为了内地最火红的娱乐节目,也在中国各媒体的宣传下,激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节目带出了很多当今社会的敏感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状。 一、平面媒体 我们先由传统的平面媒体说起,平面媒体,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维度传递信息,相对于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传递信息,而称作平面媒体,电视、网络等称作立体媒体。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没有严格的定义,只是从信息传递、传播的维度和方式上区分的。而平面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主要受众为一些思想比较保守,年龄介乎于35岁以上的年龄层,以及一些对国家时政比较关心的人士。 而对于《非诚勿扰》,平面媒体更多是有一种以两种观点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评述,以一方认可《非诚勿扰》对现今社会价值,另一方批评《非诚勿扰》对现今社会价值观的歪曲的两种不同说法结合,相对折衷地阐述《非诚勿扰》对社会的影响,其报导的手法相对其余两种媒体来得更为客观,而且言辞相对比较保守,尽量务求以中肯的方式面对读者。这正好反映了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平面媒体,在处理潮流话题的严谨性和作为一个以文字为主的媒体的保守。 综上所述平面媒体的特点: 优点 1. 可随时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不会如电视或电台节目般错过指定时间报导的讯息; 2. 互相传阅,读者人数可以是印刷数的几倍; 3. 即使阅读或理解能力较低的人,亦可相应多耗时间,吸收报章的讯息; 4. 因特网崛起,网上版报纸的传阅力较传统印刷品报章强。 缺点 1. 受截稿及出版因素影响,不能提供最新资讯以及即时更正讯息; 2. 纸张过多带来携带及传阅的不便; 3. 图片和文字在电视和电台的影音片段的比较下震撼力和感染力比较低。 二、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作为《非诚勿扰》这类相亲型节目的始作俑者,对于相亲节目强大的炒作能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

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

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分析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实不对等,片面的反映社会现实。但是以新浪新闻为例的新闻媒体,在没有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里生存,一方面要传到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还不能脱离大众全体,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女性形象出现在新闻中的频率愈发的高。新闻对于女性事件报道的时,不仅兼顾主流意识和大众群体,还要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只能反映主流意识下的女性形象,与实际的女性形象不相符。 关键字:新闻媒体主流意识女性形象 我们从字面上了解的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①当今的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偏离“事实”的概念了,即便如此新闻媒体的确构建了一个社会现实,传达着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意识。在这个媒体构建的社会现实中,媒体没有均衡女性对于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而是以一种弱势群体提现出来,表现为传统女性形象、家庭暴力、色情行为等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权社会的通俗文化是一面歪曲的镜子,所反映的是主流意识形态想让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女性的刻板形象(性对象和家庭主妇等),而绝不会反映真实的社会状况,比如女性的真正状况与多元形象。女性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呢?下面通过五月份的几则新闻来分析一下主流价值观下,新闻媒体定位的

大众传媒论文

论教育与网络合一的趋势与意义 摘要:信息化时代与大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教育创新是每个时代必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围绕教育与大众媒体结合的新模式进行分析,将详细讲诉教网合一这一趋势的例子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网合一大众媒体创新传统教育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及其信息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渗入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在教育的教学领域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以其灵活、开放、便捷等不可比拟的优势,迅速成为新一代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传统教育模式与教网合一的新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以大多以班级为单位,老师系统地教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系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系统地按照老师传授的方式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方法注重不够,致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而现在所提倡的教育与网络结合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之所以提倡教育与网络结合,是因为传统教学有它的局限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板书教学与投影教学相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存在不少的弊端,首先,板书信息量有限,课堂上写板书虽然直观上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但因为书写的地方有限,往往不能全面直观的表达出老师想要传达的信息,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有限的。第二,上课书写板书花费时间多,40分钟的课堂时间不能够充分的得到利用,同时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板书会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三,板书没有保存

性,一般上完一节课之后就要把板书擦掉了,这样,老师的资料便得不到保存,而且同学们上课记笔记也可能不够时间、记不全。不仅如此,有些老师板书潦草,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看得懂,而且坐的方位不同,或者视力稍差的同学会看不清楚。以上列举的板书教学问题都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至于投影教学,虽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板书教学的不足,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投影的工作原理是一台主机连接投影仪,通过投影的方式将主机的内容播放出来,由于很多学校的主机没有连接到互联网,所以老师必须在讲课之前就先把资料拷贝好在主机上,而且受主机系统和操作软件的制约,可能只能播放一定的资料内容。网络资料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的,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在校园主机上读出,更有些处于知识产权的考虑,有些资料或视频只能够在线观看。这些弊端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新模式 而现在,一个基于网络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教学模式。网络为教育提供了集合声、像、动画等功能的多媒体工具,具有多媒体化、信息化和互动性的优势,带来了传统教育从行为到观念的改变。 网络与教育结合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首先,网络上存在的信息是海量的,可以找到各种各样你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课堂上不应该只局限于老师讲什么,学生吸收什么,因为老师的智慧也是有限的。这时候我们便需要借助互联网,寻找发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便捷与趣味。试想一下,当你在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在讲芬兰极光,无论老师讲得有多逼真或者书上图片有多漂亮,都不如网上一段视频讲解来得更直观和更震撼。以上是体验信息量的巨大,而存储量大则体现在与老师能将所有资料放在邮箱上共享,画质感比板书好看,而且资料齐全,保存时间也相对比较久。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更会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无论是对于一些数据的统计还是一些匿名投票,运用网络都会比较方便快捷。由此可见,网络给教育方式带来了多样化,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班级式、集体化的教育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无法满足人的个性需要。网络下的教育方式是集体化和个人化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参与各个类型的讨论,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相互争论,形成思想上的碰撞。网络技术应

论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影响+耿莉

论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影响 【摘要】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大众传媒无处不在,人们能时刻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了解到海量的信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信息来源。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所以大众传媒直接并深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媒;政治活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改革 一、大众传媒的概况 大众传媒是传播媒介的特殊形式,一般是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传播工具。是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新闻、意见、知识、思想、文化、服务等社会生活各方面信息的社会过程。信息是社会的一种“黏合剂”,信息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方式,它使得文化得以传递、扩散、迁移和继传。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既是人类创造和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传播媒介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 美国学者罗伯特?默多克所言:“对于任何一个21世纪先进国家而言,一个强劲繁荣的传媒产业不仅仅是有利可图的,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的艺术和知识产品的价值,远远超过它们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它们是传播的原动力。一个国家的传播能力——分享它的历史遗产,表达它的智慧,以及在国内外交流特殊人才——才是保证这个国家能够进入连接着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媒体网络。书籍、报纸、电影、杂志和电视,这些都远不止是闲暇的消遣:它们是一个民族参与世界范围伟大思想交流的必经之路。”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优势与目的 1、发展优势: 1)、专业的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2)、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信息的可信性和确认性。 3)、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浅谈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

选择第二题 浅谈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在网络世界发达的现代,大众传媒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工具来了解这个世界,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然而,在这个如此现代化的世界,仍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如何正确引导大众传媒,正确利用大众传媒来消除性别歧视,改变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弘扬女性特色,维护女性权利,提高女性地位,推进女性运动的发展成了重要的话题。 在大众传媒运作的过程中,由于商业化的本质,为了迎合大众心理而达到盈利的目的,常常会表现出一些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性别歧视。女性的形象被塑造成了商业模型。如材料三中的“金龙鱼色拉油”广告中,妻子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丈夫及儿子却在休闲的看报、打游戏。这一小片段无疑在无意识中将女性在劳动性别分工中定位成了烧饭做菜,而男性却是“成功人士”,暗示着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和“男强女弱”的观点。这在为潜意识中给新一代的人类重新灌输社会性别的歧视。这种性别视角的再现,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两性的社会劳动分工和形象行为模式,反而通过大众传媒内化成为两性评价自己和异性的标准。这非常不利于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提高女性的地位。 从性别的视角来看,大众传媒内化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观。我国的大众传媒对女性的一些报道中将女性当做被男性欣赏,用来取悦男性的一种附属物品,传递着女性依存于男人而活的潜在信息。而生活在被大众传媒“氧化”社会中的女性却以此将自己定位。如材料一中的“粉刺一搓净”广告中,衣冠楚楚的男子拿着放大镜对自己的“物品”认真仔细的审视。女子“自信”地说:女人的幸福就是被男人的喜欢。再如材料二中的男性用把女人比作荔枝,望着洁白晶莹的果肉说:现在的你就像这个,又大又滑,怎么看都不够。女孩做无比幸福状。把男人的物品比喻当做赞赏,并由此感到幸福。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内化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观,女性内心深处的对性别社会分工的认知结构也被传媒中的性别意识左右,自觉的认同甚至以男性的话语为依存,扭曲了女性的特质,使得女性自身的主动性和真实感受未能真正的体现出来随之被社会“潜规则”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未能正确的为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定位,以男性的赞赏为其价值所在,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男性的肯定。 除提供的三则材料之外,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例子,如周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的展示的TCL电脑广告词“想她,等她,拥有她”和佳能相机广告词“生活必不可少的配件”广告中却用大篇幅的女性脸部为广告海报。更有用女性的裸体吸引大众的眼球等等。但男性在传媒中的形象却是截然相反的,都是属于领导者,运动者等角色。这些都表明,大众传媒不断的给女性形象给予商品化,无疑在向现代人们传递着女人是客体,是物品、附属品。男人可以像拥有商品一样拥有女人,男人在高高上,女人卑微的观点。这些都不利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提倡男女平等和提高女性的地位。 随着大众传媒对生活的渗透,我们女性应该先要学会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和建立好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对大众传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利用大众传媒开拓自己视野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被大众传媒所潜化。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大众传媒中存在着传播陈规定型和贬损的妇女形象,以谋求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有很大的潜力来促进妇女的地位和男女平等,它可以打破陈规的多样均衡的方式勾画妇女与男子的形象”。即大众传媒对女性地位存在着诸多歧视与挑战,这是由于大众传媒没有受到规范专业的性别教育,缺乏性别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所拥有的强大力量和影响力,所以在这传媒的世界里,我们要将其正确引导,加以利用,更好的去弘扬男女平等,以提高女性地位。 构建绿色健康的传媒文化。首先,女性也要承担起社会角色,从事更多的与社会接轨的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当然,这也需要从传媒人做起,提高传媒人的性别意识是关键,可以提倡建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探析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探析 关键字:大众传媒社会女性传统权利大众传媒妇女发展 辩证地看,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发展无异于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大众传媒因其商业特质和大众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上还女性以言说的权利,从而对男权控制话语场、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形成颠覆和重构的力量,使女性经由传媒影响主流社会成为可能。 网络传媒的发达更意味着传者与受众平等相处时代的来临,在网上人与人的对话已成为数字式的点对点的交流,性别、身份均变得不再重要。另一方面,受收视率、发行量等经济目标的制约,大众传媒追逐利益最大化,制造刻板印象;而这一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以男权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现代社会的性别对立已不直接表现为压迫与反抗,而是表现为渗透、吸附和同化,现实生活中一种由男性话语霸权构筑的“场”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对女性构成吸附和挤压。在这种吸附和挤压下,女性不由自主地把男性的需要和标准内化为自我的需要,从而放弃独立的自我人格,成为“他”所要者。 关于女性发展与传媒发展的互动关系可以描述为:一方面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女性自我意识的高涨带来的性别鸿沟逐渐消弥的趋势;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合谋下媒介使性别鸿沟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一、赋权与维权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受众的基本权利包括: 1.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验、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制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2.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它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3.传媒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赋权,其赋权的程度范围受制于国家机器和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大众传媒具有更多的社会公共和公益事业的特征,国家通过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向公民传达信息和国家意志,并进行多项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从而使受众尤其是女性受众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这一点对于农村女性尤为重要。 据1995年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课题组的调查统计,中国女性在新闻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为:在报业,女性占全部记者、编辑的27.5%;在广播电视业,女性占37.3%;在通讯社,女性占29.2%。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80%以上具有大学或大专学历,其中有新闻专业职称的占总数的33%。①此外,中国还有为数不多的妇女媒介。截止1996年,中国有42种女性期刊,3种妇女报纸,1996年3月,中国妇女报社与首都女记协联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妇女传媒监测网络。② 女性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中国女性的代言人,为消除性别歧视,争取和维护妇女权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发言权的获得是女性干预现实、争取发展的关键性的一步。 对于我国女性而言,一大批高学历、高职称的女性进入新闻工作者队伍,将大大加快女性赋权的历史进程。 二、开放与对话 中国传统女性活动的范围限于一家一户,其发言的内容限于柴米油盐,其交流的对象限于同

“文化定位”大众传媒与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文化定位”大众传媒与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摘要: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甘肃,在大众文化和 大众传 播的发展上,始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这就决定了甘肃在文化 传播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和盲目的迷失状态。甘肃的大众传播发展至今,在发达地区的步步紧逼下,不但和发达地区有较 大的差距,而且已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基于此,在对受众的认 识和理解上,应该由“大众”概念向“分众”概念转变,由“全 面覆盖”向“文化定位”转变。因此,“文化定位”概念的提 出,对于改变这种大众传播的劣势状态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定位大众传媒分众文化观念文化霸权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一 般是指人类 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的总和。此外,我们还从人们主要社 会活动的基本形式出发,区分出政治、经济、文化的

不同形式, 这里的文化则主要是指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导形式。这里所涉及的文化观念的研究即是不同与政治体系或经济形式的一种精神或心理现象。所以,研究方向则主要集中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意识观念的层 面上,其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 ,如何过程中 对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观念形态发生影响和改变,反之,由于受

众的意识观念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新的需求又如何促进大 众媒介自身的改变和提高。 国要走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同样 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 ,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观念的现代化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归根结底 ,现代化的根本 在于人的现代化。 因此 ,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的大众传播与文化 观念的关系的研究 ,其核心在于大众传播如何促进人的观念 的现代化的问题。 以此为出发点 ,再系统地考察目前西部贫困 地区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中所起到的促进 作用 ,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就大众传媒和文化观念的发展的有关理论看 ,如英格尔 斯、 施拉姆、 罗杰斯等人 ,他们都从宏观上认识到了大众传播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但对于具体的实践操作性比较 社会的发展进步 ,首先是文化和认识观念的发展进步 匚=f ,西部

大众传媒的发展分析

资料分析 计划体制下的媒介和处于国家保护下垄断经营的媒介,在新兴信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冲击下,在不断虎视眈眈的外国媒体集团的竞争压力下,如何实现市场化、企业化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以实现媒体的长远发展,不断成长壮大? 大众传媒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指的是报纸等媒体在其生产过程中(采编、印、发、播等诸环节)所消耗的成本,应由其自身的经营来弥补。 1 大众传媒的经营重点:广告 一般说来,大众传播媒体的主要收入,依赖于媒体出售时间和空间获取的广告费。据1998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传播媒体的经营结构单一,过于偏重于广告收入。在媒体的经营收入来源构成中,广告收入占69%,发行或节目占21%,多元经营只占8%。但目前媒体的经营结构过于单一,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很低。不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兜售广告时间和空间上,不遗余力去拉广告。 广告对美国传媒: 广告收入占美国报纸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三,占杂志业总收入的一半,占广播电视业收入的全部。 媒体的多种经营: 根据社会分工的观点,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信息服务,普及文化知识(教育),提供消遣娱乐。大众传媒的集团化,可以使集团更有实力招揽广告业务,提供信息和娱乐服

务,从事多样化的经营。(改进设备)(树立品牌) 目前有些传播媒体热衷于多种经营,忙于开宾馆,办酒楼,搞出租等事情。应该注意与主业的经营领域相关,以利于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 传媒业务的扩展和传媒间的融合,也使跨越多个媒体的媒体集团的组建成为必然。 2大众传播媒体面临的新形势:(集团化的必要性) 飞速进步的信息技术使大众传播媒体采集、加工、传递包括新闻在内的信息质量大大提高,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的手段更为丰富,能力不断增强,传播新闻等信息更为快捷、及时、准确;传播过程的信息损耗进一步减少,新闻传播业的特殊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挥。 网络新闻的出现,数字信息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媒体,图文电视等形式的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得到延伸和额拓展,信息载体有原来的一元向多元发展。文字、图象、声音等信息符号互相融合,发送和接受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容量大为扩展。 同种媒体之间、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不可避免地要相互覆盖和渗透市场,争夺和分割生存空间。其竞争程度是非常激烈的。 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电视)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数字化采编、制作设备的替代,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只有大型的传媒集团才有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 网络媒体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优势,互联网新闻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参与性、大容量、个性化、相互性等特点,图文音,时效性强,基本可以实现实时传播,速度更快,可以滚动播出。网络新闻

大众媒体中的女性形象

试析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人有性别之分,生理是的区别带来了社会上的地位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到今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下的地位平等。从母系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在不断的被削弱当中。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仅是依附于男性的存在而存在,皇宫后院嫔妃三千,男人妻妾成群,足以说明在封建社会里,男女的地位是天差地别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没有地位而言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得以回升,人们开始讲求女权,讲求男女平等的思想。现代社会中,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性别歧视,可总体上说女性的地位已经被社会认可,被社会需要,在大众传媒中女性也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形象。 1.影视作品 从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或是第一部故事片《阎瑞生》,到20年代的《海誓》,30 年代的左翼电影,40年代的战后电影……乃至今天影视中的“新”女性,这一传统的、剧作家爱写、观众爱看的女性形象系列到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20年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追求西方生活方式、沉迷于享乐的浮华奢靡的氛围。这时候的女性形象都有欧化的倾向。在《海誓》中,完全没有自觉的女性自我意识,一派洋味,女性形象妖娆妩媚。到了30、40年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部分是描绘被侮辱,被压迫,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在《女性的呐喊》中,叶莲和她的姐妹,从农村到城市,从事过各自职业,包身工,丫头,小老婆......命运坎坷,没有生活的主动权。或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时期的女性没有自强不息,敢于与悲惨命运做斗争的形象。其实是有的,但是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电影《女人》,梁玉芳,在上学的时候向往自由生活,追求自主,之后嫁给了一个有钱人,但是丈夫喜新厌旧,被抛弃,之后她走向社会,希望靠自己来改变命运,在一家公司当秘书,但结果是险遭侮辱。最终,她家失火,孩子被烧死,她在绝望中服毒身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是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改变悲惨的命运,这是社会的问题,当时的社会使得女性成为社会的变相商品,成为压迫,剥削的牺牲品。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健壮朴实的女性革命形象受到了青睐。《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李双双》中的“李双双”......在革命的时代的要求下,她们富有朝气,热情,敢于与命运做斗争。这个时期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本该应有的美丽色彩,还展现了女性顽强与不甘示弱的美好形象。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中国社会开放多元,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找回了性别和社会的“自我”,获得了个性的解放,影片往往更多地凸现女性的境遇、心态、情感、欲望,以现代生活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为叙事契机,以弘扬女性意识为中心, 试图触动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95年后,由于一批有实力的女作家加盟影视圈(如铁凝、王安忆、池莉等),电影似乎更加关注性、婚外恋、飘忽感、现代生活中的家庭与婚姻问题,特别是对当下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与探索,通过家庭与婚姻问题来解释现代女性的困惑与迷茫,自始至终贯穿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在当代,女性都有了觉醒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下,有了两种极端的发展,强的更强,弱的更弱,独立的更加独立,依附的更加依附.......为了一位成功的男士,她们愿意放弃一切,回家做家庭妇女,或者甘愿去做第三者,二奶。即使在女性地位已有了根本改观的今天,尽管当代中国女性以“半边天”的称谓和姿态活跃在人生的舞台,“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并且在电影中不时的浮现。一般说来,中国电影中的女主角,或者是等待白马王子的营救,或者反过来给受伤的男人以慰藉,这都是男人眼中理想的女性。女性意识一定要是女性的自我要求、自我认识、自我独立,这个女主角应该是主动的,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一个社会里,女性地位的提高,除了国家倡导男女平等以外,更重要的是,逐渐成熟起来的女性,一定要有自我意识,她的内心要有变化,内心要有独立生存的愿望。女性只有真正拥有了这种意识,才是一个独立的人。 2.广告 在商业化规范的今天,女性形象在广告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有的中国电视广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