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

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
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

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的问世冲破了旧时报纸的局限,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形成了一份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申报》蒸蒸日上,提到《申报》无人不晓,以致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把一切报纸都叫作“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发展

(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3、繁荣

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我国报刊业走向繁荣。

小结: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诞生: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世纪末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不久传入了我国。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如果学生要求可简单介绍剧情。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如《渔光曲》、《风云儿女》等。1935年3月,《渔光曲》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3)走向辉煌

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广播事业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近代中国早期的报刊由外国人办一样,最早的广播电台也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在1905年由袁世凯(清)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同时购买了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京,天津,保定及北洋水师的军舰上。

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办电台。1924年8月交通部(中华民国)颁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成为中国第一部无线电法规,其中规定老百姓可以使用广播收音机,并且准备成立中国自己的无线电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无线电专家刘瀚。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

台(1927年5月1日)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10月1日),1928年1月1日奉政府

成立了沈阳广播电台。这是中国最早的四家无线电广播电台,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中国早期的文学家,翻译家)强烈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比照日本叫“放送”,同时与许多文人商讨,对比“Broadcasting”应该称为【广播】——这也是广播一词的历史典故。在北洋政府时期有

10多座电台,但规模都很小,还没有中央规模的电台。在抗日战争期间,广播电台成为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工具。

纵观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长期以来,我国广播业的宣传特征十分明显,产业化运作和市场经验相对薄弱,这和发达国家的广播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我们当前最显著的形势和最大的任务,就是建立市场机制和国际接轨。

3、电视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摘要】文学作品的传播需求使得文学与传媒建立了一种关系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传媒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 从而寻找文学在传媒的作用下应该如何建构自身的成长。 【关键词】媒介文学影响 文学的发展面临几个绕不过的问题: 纯文学能否依然延续辉煌? 俗文学真的占据并控制了文学的主导话语权? 文学多元格局的建立除了自身的因素外, 外部的影响来自哪里? 文学自身的审美品格还能坚持多久? 在对问题的追问与研究中, 传媒作为不可忽视也无法忽视的因素, 对文学的发展起着无形与有形的影响。那么传媒到底是抹煞了文学的纯洁性、消解了文学的严肃性, 还是在影响文学自身的同时使得文学重构自身的成长? 一、印刷媒介促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媒体是文学的载体或物质基础。文学的发展要求媒体做出相应的变化与之适应,同时,一种新的媒体的产生也往往催生出新的文学样式。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学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叙事文学特别是通俗性叙述文学获得长足发展,与当时造纸术和印刷技术巨大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大众传媒在文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印刷媒介——现代报刊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性登场直接促使了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演变。现代报刊促成了白话文的广泛应用, 形成了新文风。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一历史性变革中,白话报刊是其鼓吹者和实绩的承载者。从20世纪初来说,现代报刊作为传输思想的工具,具有刊登“白话”的基础,两端连接的创作者与接受者都有运用易懂语言的工具需求,白话文的运用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的工具。从19世纪末裘廷梁倡导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梁启超发起“三思革命”到20世纪初陈独秀、胡适等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不仅作为文学变革的工具,而且作为新文学、新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最终取代了文言文统治中国文坛几千年的地位。据统计,仅1900年至1919年的长篇通俗小说就有500余部,白话短篇小说更多,而代表其成就的四大谴责小说全是白话小说。 二、影视传媒的发展使得影视文学产生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走入人们的生活,影视这一新的媒介,相比报刊业,拥有更加广泛的观众。影视传媒促成了文学的视觉化转向,促成了影视文学的产生,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它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不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均给人一种逼真的感受,既有“读”的优势,又有“看”的优势,观众可以直接看直接听的视觉化了的文学。影视文学加盟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个新的门类,迅速繁荣。在20世纪30、40年代,就有很多的电影名片,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地位为电视所代替,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电影和电视对文学的另一贡献是对名著的改编,不少现当代作家和名著是通过电影和电视为民众了解和熟悉的,所以电影和电视为文学的大众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随着电视的发展进步,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相继出现,成为文学与其它技术结合的新的形式,使文学家、评论家和诗人也可以离读者这么近,读者不仅可以和从前一样通过其作品了解他们,而且可以从电视上观其人、听其言,了解他们的生活。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1895年,严复在(B)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 B、《直报》 C、《吕言报》 D、《强学报》 2、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D)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 B、“打倒桐城妖孽” C、《定庵集》 D、“崇白话而废文言” 3、冯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B)一文。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园文录外编》 4、梁启超于(B)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 B、1902 C、1900 D、1903 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D)。 A、《狂人日记》 B、《呐喊》 C、《仿徨》 D、《怀旧》 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A)。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D)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 B、1912 C、1910 D、1911 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C)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 B、新文化 C、洋务 D、资本主义民族民主革命 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A)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 B、男女平权 C、阶级斗争 D、民主论 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C)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 B、《清议报》 C、《新青年》 D、《瀛寰志略》 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A)。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章太炎

现代传媒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传媒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当今社会,现代媒体已成为传播体育信息最重要的手段,现代传媒具有独特的宣传效果,传播了体育文化,优化了体育资源,同时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现代媒体与体育产业的走向是相辅相成的,体育产业既为现代传媒提供了新的挑战又为现代传媒迎来了新机遇,现代媒体在“新闻策划”理论的指导下,将更好地推动体育产业化的完善与发展。本文就现代媒体对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消极影响及关联效应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关键词: 现代传媒体育产业影响 Modern med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he modern media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ports information, modern media has a unique advertising effects, spread th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resources to optimize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rapi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odern media and the sports industry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sports industry is provided for the modern media and new challenges for the modern media ushered in the new opportunity, the modern media in the news plan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y, will impel the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modern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associated effect of negative impact on integrated systems research. Keywords: Modern media Sports industry influence 前言: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完善,体育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体育产业日益被融合到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关系之中成为全球新的消费热点,而且也成为一个国家整体产业经济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现代传媒具有独特的体育宣传效果,使体育无形资产不断增值。在现代传媒与体育产业的结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体育比赛为中心、以现代营销为手段的产业链。萨马兰奇指出:“体育项目只有在适应传媒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发展”。 1 现代传媒与体育产业的涵义 现代传媒的涵义:指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传播媒介,即现代传播媒介。通常认为是大规模传递信息的载体:一是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二是图书出版;三是广告文化公司(包括市场性的广告和广告设计等);四是传媒产品制作公司(包括电影制作公司、娱乐节目制作公司)等。[1] 体育产业的涵义:体育产业是指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业务目前普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包括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服装鞋帽、体育食品饮料等;二是体育服务的提供,包括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传播、体育报刊、体育信息传递等。[2] 2 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被誉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成为近几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为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的不断拓宽提供了重要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体育社会化的拓展和体育人口的增加,体育产品开始成为消费热点,尤其是我国成功承办奥运会以来,体育消费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刺激了体育信息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体育产业领域也不断拓宽,使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在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社会体育消费需求迅速拓展,许多健身娱乐性体育项目很受大众欢迎,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促使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把投资的热点投向群众参与性高的市场上来。其次我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也不断拓宽,财政拨款比重逐年下降,非财政收入来源比重不断增加,这是体育事业大力推行社会化、产业化、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大众传媒分析案例

大众传媒分析案例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 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 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代群研究”:代群研究又成为同期群研究,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在不同时间点所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这些特定人群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信度”:在测量过程中,信度指的是采用同样的手段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产生相同结果的程度,它意味着测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效度”:在具体研究中,效度指的是一个经验测量是否反映了被测量概念的真实含义,即研究者是否得到了想要的测量结果。 “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沉默的螺旋”: “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 “施拉姆”: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 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注:转见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中曾经指出:“文本是文学现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在它身前身后,还围着一大群也佩戴‘文学’徽章的事物。它们有的面目清楚,比如出版机构,作家社团;有的却身无定形,飘飘忽忽,比如读者反应、文学规范。它们从各个方面围住文学文本,向它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注: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第一版)因此,他从一份杂志(《新青年》)和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即从文学出版物和文学组织机构是如何出现、发展并共同构成文学机制及文学规范着手,来重新评价那些对后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五四文学传统。这真应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小说几乎是与现代传播同时形成并相互促进与成长的。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产生,也不可能有现代文学的诞生。 阿英也在《晚清小说史》中指出了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第一便是“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注: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正是印刷这一传播技术导致了传播活动和传播文化的繁荣。晚清文学与其他时代的文学在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之一就是,以前大多是手抄或刻本(雕版或活字)的各种作品,而那时是作为报纸的副产品出现的。印刷技术的引进使得文化产品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自然传播的面也就更广。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他把小说称为“文学之最上乘”,又告诫为小说者,“名为小说,实则当以藏山之文,经世之笔行之”。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

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开始,它在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普及的同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宰地位的传统文化产生猛烈地冲击。随着具有高尚政治权力的帝王制度消失,传统文化权威也消失不见,这使得国内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浓郁的焦虑感。一些相对完整而系统的具有新价值体系如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等承载中国知识分子新信仰的文学思潮开始萌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因此开始崛起。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历程 1 开拓期 这一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此时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早已进入国民内心,许多抨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思想斗争不断出现。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编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成功,并且将刊物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随后在1917年,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倡应当为人生而艺术,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接着,以《新青年》刊物与这一时期主张自由思想的北大联合,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文言、提倡现代白话,转变传统文学方向,反对传统文学、鼓励新文学的新时期文学革命运动。从1918年1月开始,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开始采用白话文形式并运用标点符号。1918年5月,鲁迅将自己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新文学中彻底反封建的整体倾向,它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知识分子们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积极宣扬民主与文件,而这场运动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潮流与中国传统封建旧文化制度之间的斗争。在俄国

论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影响+耿莉

论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影响 【摘要】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大众传媒无处不在,人们能时刻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了解到海量的信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信息来源。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所以大众传媒直接并深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媒;政治活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改革 一、大众传媒的概况 大众传媒是传播媒介的特殊形式,一般是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传播工具。是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新闻、意见、知识、思想、文化、服务等社会生活各方面信息的社会过程。信息是社会的一种“黏合剂”,信息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方式,它使得文化得以传递、扩散、迁移和继传。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既是人类创造和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传播媒介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 美国学者罗伯特?默多克所言:“对于任何一个21世纪先进国家而言,一个强劲繁荣的传媒产业不仅仅是有利可图的,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的艺术和知识产品的价值,远远超过它们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它们是传播的原动力。一个国家的传播能力——分享它的历史遗产,表达它的智慧,以及在国内外交流特殊人才——才是保证这个国家能够进入连接着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媒体网络。书籍、报纸、电影、杂志和电视,这些都远不止是闲暇的消遣:它们是一个民族参与世界范围伟大思想交流的必经之路。”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优势与目的 1、发展优势: 1)、专业的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2)、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信息的可信性和确认性。 3)、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赵抗卫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0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 /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01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5一份杂志和 11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吸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的丰富营养,在中外文学的交融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大众化,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当代文学有以下特色: 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波折,无论文艺方向的提法有什么不同,也无论党对文艺方针怎样调整,其社会主义总方向的实质始终是鲜明的。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 中国当代文学向前发展,由一元走向多元格局。除了创作实践、理论探讨领域,当代文学思潮多元化体现得更为鲜明。当代文学观念、文学价值的嬗变,借鉴、探索迭起,风格、流派争妍,文坛空前的活跃,呈现多元、开放的格局。 三、探索与困惑并存 文学随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逐渐展示出来。当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提倡文学独立,更多地转移到如今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在市场体制下,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都无法离开出版运作和文化消费市场的选择。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因而,90年代以来在文学表现的内容中,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犹豫困惑、批判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形成了一个探索与困惑并存的重要特点。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

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 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在《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借“叙述人”之口倾诉了逃亡者的心曲“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忆的路途永远迷失。”这是枫杨树人的迷惘、惆怅在字里行间渐渐跳越,激荡;留给人不尽的遐思。我们可以说这些小说是逃亡者在城市异乡向故乡的一次次的眺望。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 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

“文化定位”大众传媒与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文化定位”大众传媒与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摘要: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甘肃,在大众文化和 大众传 播的发展上,始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这就决定了甘肃在文化 传播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和盲目的迷失状态。甘肃的大众传播发展至今,在发达地区的步步紧逼下,不但和发达地区有较 大的差距,而且已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基于此,在对受众的认 识和理解上,应该由“大众”概念向“分众”概念转变,由“全 面覆盖”向“文化定位”转变。因此,“文化定位”概念的提 出,对于改变这种大众传播的劣势状态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定位大众传媒分众文化观念文化霸权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一 般是指人类 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的总和。此外,我们还从人们主要社 会活动的基本形式出发,区分出政治、经济、文化的

不同形式, 这里的文化则主要是指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导形式。这里所涉及的文化观念的研究即是不同与政治体系或经济形式的一种精神或心理现象。所以,研究方向则主要集中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意识观念的层 面上,其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 ,如何过程中 对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观念形态发生影响和改变,反之,由于受

众的意识观念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新的需求又如何促进大 众媒介自身的改变和提高。 国要走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同样 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 ,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观念的现代化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归根结底 ,现代化的根本 在于人的现代化。 因此 ,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的大众传播与文化 观念的关系的研究 ,其核心在于大众传播如何促进人的观念 的现代化的问题。 以此为出发点 ,再系统地考察目前西部贫困 地区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中所起到的促进 作用 ,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就大众传媒和文化观念的发展的有关理论看 ,如英格尔 斯、 施拉姆、 罗杰斯等人 ,他们都从宏观上认识到了大众传播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但对于具体的实践操作性比较 社会的发展进步 ,首先是文化和认识观念的发展进步 匚=f ,西部

大众传媒的发展分析

资料分析 计划体制下的媒介和处于国家保护下垄断经营的媒介,在新兴信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冲击下,在不断虎视眈眈的外国媒体集团的竞争压力下,如何实现市场化、企业化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以实现媒体的长远发展,不断成长壮大? 大众传媒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指的是报纸等媒体在其生产过程中(采编、印、发、播等诸环节)所消耗的成本,应由其自身的经营来弥补。 1 大众传媒的经营重点:广告 一般说来,大众传播媒体的主要收入,依赖于媒体出售时间和空间获取的广告费。据1998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传播媒体的经营结构单一,过于偏重于广告收入。在媒体的经营收入来源构成中,广告收入占69%,发行或节目占21%,多元经营只占8%。但目前媒体的经营结构过于单一,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很低。不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兜售广告时间和空间上,不遗余力去拉广告。 广告对美国传媒: 广告收入占美国报纸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三,占杂志业总收入的一半,占广播电视业收入的全部。 媒体的多种经营: 根据社会分工的观点,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信息服务,普及文化知识(教育),提供消遣娱乐。大众传媒的集团化,可以使集团更有实力招揽广告业务,提供信息和娱乐服

务,从事多样化的经营。(改进设备)(树立品牌) 目前有些传播媒体热衷于多种经营,忙于开宾馆,办酒楼,搞出租等事情。应该注意与主业的经营领域相关,以利于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 传媒业务的扩展和传媒间的融合,也使跨越多个媒体的媒体集团的组建成为必然。 2大众传播媒体面临的新形势:(集团化的必要性) 飞速进步的信息技术使大众传播媒体采集、加工、传递包括新闻在内的信息质量大大提高,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的手段更为丰富,能力不断增强,传播新闻等信息更为快捷、及时、准确;传播过程的信息损耗进一步减少,新闻传播业的特殊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挥。 网络新闻的出现,数字信息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媒体,图文电视等形式的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得到延伸和额拓展,信息载体有原来的一元向多元发展。文字、图象、声音等信息符号互相融合,发送和接受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容量大为扩展。 同种媒体之间、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不可避免地要相互覆盖和渗透市场,争夺和分割生存空间。其竞争程度是非常激烈的。 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电视)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数字化采编、制作设备的替代,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只有大型的传媒集团才有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 网络媒体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优势,互联网新闻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参与性、大容量、个性化、相互性等特点,图文音,时效性强,基本可以实现实时传播,速度更快,可以滚动播出。网络新闻

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 传播生态的整合与文学空间的变迁”( B YZ )。作者简介:徐萍( — ),女,山东龙口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年第 期总第 期 齐鲁学刊QILU J OURNA L No. General No. 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徐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 摘 要: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在相应的现代传媒的现代性中萌发和生长的。现代传媒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而且还给予中国文学现代性以具体意义,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生产和流变活力,加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传媒;传媒生态;中国文学;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X ( ) 现代传媒的登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西方的文化、科技等新鲜事物。在一系列的启蒙和变革活动中,知识精英们所掌握和利用的最得力武器便是现代传媒,现代传媒参与并引领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转变的整个过程,并且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 一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媒介亦译作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媒介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印刷手段的报刊媒介、电子手段的广播、电视媒介,以及现在的因特网新媒介。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主要是依托第一媒介,即印刷媒介———报刊来完成的。 现代传媒在清朝末年从西方进入中国并参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传播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就与媒介的现代性进程紧密交织在一起了。现代传媒在技术层面上,有铅印的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在社会层面上,包含了一整套艺术机构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创新;在文化形式上,所展现的语言与意义结构与以往相比有了强烈的现代意义。现代传媒既是一 系列独特的叙述模式,也是一场表现方法的剧烈革命;对于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而言,现代传媒则是一种时髦的自我意识或生活方式。文学的现代性及更根本的文化现代性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及其技术的现代性变革。文学的现代性是在相应的现代传播媒介中萌发和生长的,也就是说,正是现代传媒取代古代传媒这一必然的历史进程,使文学现代性的生成成为可能。 中国虽然具有悠久的传播历史,并且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故乡,但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的历史却是短暂的。在 世纪与 世纪之交的晚清,新生的现代大众媒介及其先进的技术,使中国人首先从形式上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现代性新体验。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度以前,中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专靠卖文为生的职业作家,作家们的创作往往属于“业余”性质。写作者的创作目的不在大众传播,而主要靠手抄本在友人或同行中流传,或是藏之名山以待后世。作为手抄本的“书籍”是“旧媒体”,它不以大众传播作为前提。 现代大众传媒及其技术的引进,导致了文学传播形式上的重大变化。在中国,现代传媒是与鸦片战争以降大众媒介的引进和运用相伴随的。现代传媒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报刊与平装书成为主要的大 2 41

[现代文学,中国,思路]中国现代文学传媒发展思路

中国现代文学传媒发展思路 摘要:这些年以来,笔者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性研究,也将相关的文学现象开展了理论性的探索,通过当代传播媒体层面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不单单将报纸书籍当作研究载体,同时也将文学本体拿来探索。为此,此研究能够推动现代文学探究模式、现代文学理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构建一个新型的探究局面,以此能够增加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深度,基于文学史研究模式总结了现代“大文学”的探索思路,同时开展实践研究,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现代传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研究我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其探索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人们对社会学的“外在探索”产生了疲倦感,那么西方的一些结构主义、语义理论等“内在探索”也随之出现,文体探索也慢慢代替了那些以政治经济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文学探索。不过通过现代文学的探索历史能够看出,方法并非是全能且唯一的。各类探索方式介绍的系列作品,假如被整合到现代文学的整体框架中,那么就会产生新问题。也可以说,当现代传媒和中国现代文学探索的理论范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探索模式,以此会全面地论述我国历代文学的理论特征,以此可以增强对理论问题的理解程度。 一、现代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常规关系 (一)媒体即为载体 对于信现代传媒而言,它属于古代传媒与传媒模式的创新发展成果,能够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明确完善的传媒模式及媒体。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媒体即为载体,现代传媒也就是现代文学之载体。无论哪一个文学作品都需要物质载体,比如古时候的竹筒、纸扇、墙壁等,均通过特定物质形式得以展现。现代文学的出现即为现代传媒的出现,没有现代报纸媒体就没有现代文学,此为学术界已达到一致的认同。不过,传播媒体的变化也会带来现代文学的变化,如马拉印刷机时期的期刊与设备印刷机的报纸,它们的出版效率与质量等有明显的差距,文学创作可否随着印刷效率与质量的增强而发生对应的改变呢?不过,此两者并非是正比例关系,文学创作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成就的大小不会受到媒体改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媒体即为中介 现代传媒属于文字载体,也就是说,报纸期刊属于文学创作的传媒工具,相关作品是利用特点的媒体得以发展的,即,媒体也就是所谓的中介。现代传媒能够将作者与读者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同时也离不开对文学创作的引导及其创作文学的整体倾向。其实,读者也不是被动性地受影响或者被指引,如果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报刊或书籍的话,读者其实属于此“共同体”构成一部分,同时根据个人想法改变这个“共同体”。但是,由于作家力量及文学创作的不断增强,作家与报刊之间的影响力会减弱,个别报刊邀请有威望的学者撰稿并未是为了发行需要,大部分是为了能够点缀门面而已。反之,编辑部在明确选题、方针方面,也需要体现出高尚品格,通过获得大众称赞的方式得到有识人士的认同。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