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

古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
古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

古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全国中语会会长刘国正先生也说过:“古诗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可见,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与爱好,乃是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反观当前的初中古诗文教学,却发现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趣;一些古诗文的内容遥远、陌生、晦涩,学生难以理解。那么,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尝试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学法,从而激发与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1. 勾画批注,自主学习。勾画批注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在勾画批注中品读美文,筛选捕捉重要信息,分析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体会文章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等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勾画批注学法的运用,中学生虽有一定的意识,但仍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会勾画批注,并在勾画批注中大胆设疑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自觉主动地学习。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将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把阅读过程还给学生,把阅读的自由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勾画批注中变知识传递为情感激发和性情陶冶,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大胆“涂鸦”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如《黄生借书说》中学生在勾画出的名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旁批注为“失去的才觉得宝贵。”在《曹刽论战》中勾画出的名句“公将战,曹刽请见”旁批注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难看出,在批注中学生已动笔写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与感受,已变被动接受为依据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 2. 配画学文,感悟情感。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配画学文,感悟情感”就是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借助绘画表现手法来分析古诗文,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情感,激发学习动机,实现古诗文的有效教学。如学习(新教材九上)《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以“秋晚行旅图”为题,以“枯藤、老树、瘦马、昏鸦等”意象为基础展开联想,画一幅简笔画并配图写文。因为有了前期深入的学习,多数学生在绘画中均能勾勒出萧条、衰败、冷落的悲凉情调,在文字中都能再现出游子异乡漂泊孤寂之愁苦。在此基础上,对学习上仍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又采用“小老师”的方法,让绘画学生解说绘画意图,最后在生生互动的课堂高潮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 借典激趣,理解主旨。兴趣,按照心理学解释,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探究某种事物,或者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习一旦引起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习的内容渴望理解、掌握、运用、实践的心理倾向性,因而就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学习,学习就会富有成效。要将课堂学习和课堂外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在引导学生解读古诗文时,针对中学生仍然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我借用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以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如教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讲述陶渊明生平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感知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的品质。典故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习动机。 4. 联类比照,提升感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联类比照就是指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类比迁移、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从而获取新知,提升自我感悟的一种文本解读策略。它易于

引导学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在教《小石潭记》,可以引用同样作于永州期间的《江雪》来帮助学生理解《小石潭记》的内涵,来感悟柳宗元身上孤独的实质。通过联类比照,学生最终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柳宗元身上的孤独是一种精神的孤独。他的孤独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过,这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孤独,在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有过;在杜甫叹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也有过,这些都是智者的孤独,贤者的孤独。可见,通过联类比照是帮助学生准确破译作者的情感世界,达到自主感悟“不同诗文一样情”的方法之一。总之,教师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多种学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愉悦心理,让他们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根据自身的天赋找到兴奋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力,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一剂“良药”。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国文化史》课程感想

我上<<中国文化史>>课程有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该课程带我畅游其中,了解中国文化,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自己是从古代一路走来,走到今天,终于我懂得了好多好多的,原来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的。这一课堂,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丰富了我的灵魂,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一次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前过节假日时,都不是很清楚它们的由来,只是从老一辈人的口中了解到一点知识。如今,我已大抵了解了,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它的故事,流传至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中华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形成了汉民族所共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这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如中秋节,我们有嫦娥奔月的传说;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人们才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这一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1]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展现的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带有强烈民俗文化色彩、包涵伦理道德和精神内涵、具有独特歌舞形式、曲艺音乐特点的传统文化精华。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里不仅拥有共同的民间庆典习俗,同时还拥有是充分张扬地方个性、思想内容真挚纯洁、表现形式浪漫开放,形象鲜明的图腾和神仙崇拜等极其丰富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另外,从节日文化的角度看休闲文化,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祥和安逸;在传统节日中无一例外地张显出汉族文化的厚重,那就是天人和一、喜庆团圆、和谐共荣,因而形成了传统节日的共同习俗。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视角看休闲文化,还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山水文化,寄情于山水是汉民族旅游休闲的开始,千百年来,著名的山水名胜区从来都是人们真心向往的好地方,在许多名山大川中都留有历代文人、雅士、高道、圣僧的碑刻、居室、观堂、寺院,成为人们观光览胜、谈古论今、缅怀先贤的好场所。再有,不同地域的名山、古镇、村落拥有不同的宗教(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民俗和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娱乐节目,就是祈福、平安。这是人们渴望得到的和欣赏的,因此,人们在休闲的时刻深深地沉浸在了这种浓浓的情谊中。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休闲文化的母体,其文化的基因是一脉相传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要把它们永远地流传下来。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以下几方面:1.1 崇尚伦理道德;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1.2 注重人文理性;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1):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李学勤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书店。 秦汉史[专著] / 田昌五, 安作璋主编.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专著] / 黄留珠著. -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2 秦汉魏晋史探微 / 田余庆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11 秦汉法制史研究 / (日)大庭修著; 林剑鸣等译.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3 秦汉史 / 林剑鸣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10 秦汉官制史稿[专著]·上册 / 安作璋, 熊铁基著. - 济南: 齐鲁书社, 1984年1月 三国史研究 / 张大可著.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9 三国两晋南北朝简史 / 钱念文编著.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1 三国史话[专著] / 吕思勉著.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113页; 19cm. - (新世纪万有文库; 第5辑·近世文化书系)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专著] / 高敏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年1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 白钢主编; 黄惠贤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两晋南北朝史[专著] / 吕思勉著.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8月 东晋门阀政治[专著] / 田余庆著.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1月 隋唐帝国与东亚[专著] / (日)堀敏一著; 韩昇编; 韩昇,刘建英译.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17,163页; 21cm. - (欧亚历史文化名著译丛) 唐代的外来文明[专著] / (美)谢弗著; 吴玉贵译.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唐代财政史新编 / 陈明光著.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1.9 唐朝文化史[专著] / 徐连达著.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专著] / 程存洁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中国经济通史[专著]·宋代经济卷 / 漆侠著. -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宋代经济史[专著]·上卷 / 漆侠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2月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专著] / 杨树藩著. -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77年0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六卷, 宋代 / 白钢主编; 朱瑞熙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宋代海外贸易[专著] / 黄纯艳著.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 中华书局. 2000.

文化学概论课件

文化学概论 主讲教师:彭厚文 第一章文化释义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 ?“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教化。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culture。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1952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文献目录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9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 3.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 4.钱穆:《中国文化导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顾颉刚:《中国史入门》,北京出版社,2002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7.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8.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9.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 1979 10.林甘泉、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1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赵朴初:《中国佛教常识问答》,北京出版社,2002 1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1987 16.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7.[法]艾田浦著.许钧等译:《中国之欧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武斌:《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19.王力:《汉语史稿》,《王力文集》第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0.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1.王宁主编:《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3.程千帆:《唐诗的历程》,《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4.何其芳:《论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5.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上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中国文化史选择题

、文化结构,基本可用四个层面来概括,即: A、物质文化层面、心态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 B、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风俗习惯层面 C、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风俗习惯层面、思想与价值层面 D、物质文化层面、社会关系层面、精神文化层面、艺术语言符号层面。 2、下列是对物质文化层的一种解释,哪个选择是正确的? ①物质文化层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 ②物质文化层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物质文化层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④物质文化层面,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期新产品的总和,中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下列哪些内容是东亚文化圈的主要特色? ①“汉字” ②“儒学” ③ “华夏礼仪” ④佛教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包括它的 及独特的价值取向等。 ①广泛性 ②连续性 ③平和性 ④坚韧性 A、①②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 《易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这里提出了高度关注和积极倡导的思想。 A、万物和谐 B、刚强不息 C、以人为本 D、天人合一 6 、 《正蒙·太和篇》提出: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揭示了“太和”之道包含多 样性,启示人们要 A、胸怀宽阔,广纳百川,在和谐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心态下奋发进取。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 1、游牧文化 2、农耕文化 3、商业文化(海滨) 其中,1和3属于一类。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 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 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 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 (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2、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比较: 欧洲文化起源于希腊,但希腊虽有共同文化,却没有共同的政治组织。因此后来希腊被罗马取代,而中国是内部政治交替,文化改进。 希腊、罗马、基督教会是近代西方文化三大主源。 西方人看历史,是变动;中国人看历史,是转化、绵延。西方人看历史,是空间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国人看历史,是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绵延。西方人的看法是我与非我,中国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 (一)文化和文明 1、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 “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 “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 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 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 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 文化多义兼容说 ”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2、文化与文明 文化、文明同义说 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 文明大于文化说 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 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 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 文化大于文明说 汪澍白“濬哲文明”——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赋予文明以观照和传播人类所创造的整个

中国文学史试题2前三篇

中国文学史试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 ①《吕氏春秋》②《吴越春秋》③《礼记》④《淮南子》 2、《女娲补天》原载于() 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 3、最早提出删诗说的是() ①《左传》②《史记》③《汉书》④《礼记》 4、《诗经》分风、雅、颂是依据() ①乐调不同②作者不同③产生地域不同④产生时代不同 5、《毛诗传笺》的作者是() ①郑玄②朱熹③王逸④孔颖达 6、风、雅、颂的"雅"意为() ①雅观②文雅③典雅④读音同夏 7、琼瑶的《在水一方》歌词的内容、意境完全脱胎于() ①《静女》②《蒹葭》③《汉广》④《泽陂》 8、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弃妇诗是() ①《汉广》②《氓》③《将仲子》④《狡童》 9、被王夫之誉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诗篇是() ①《东山》②《采薇》③《黍离》④《蒹葭》 10、控诉秦穆公以人殉葬暴行的诗篇是() ①《黄鸟》②《正月》③《小弁》④《雨无正》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语出自() ①《离骚》②《远游》③《涉江》④《哀郢》 12、《东君》祭祀的是() ①天之尊神②云神③太阳神④主宰寿命之神 13、屈原的第二个长篇诗作是() ①《九歌》②《九章》③《天问》④《招魂》 14、清人刘熙载《艺概o赋概》说:"情人绵邈,莫如宋玉'悲秋'。"宋玉的"悲秋"之作是() ①《九辩》②《高唐赋》③《神女赋》④《风赋》 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一语出自()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6、代表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7、善用比喻寓言进行说理的先秦历史散文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 ①《论语》②《孟子》③《战国策》④《墨子》 19、鲁迅誉之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著作是()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推荐阅读》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 推荐阅读 ——“阅读传统经典”系列话题之一 (西元2008年4月) 观子史,尊孔孟,味易老,友庄禅,美风骚。 一、推荐阅读之依据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可观者,也是最富价值的东西,一是伦理精神,二是艺术精神。诚如北大楼宇烈先生所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视作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体现。” 除了传承和弘扬伦理精神及艺术精神外,还应该养成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信心。这三个方面,就构成我今天推荐阅读的主要依据。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这部分我要说的是: 第一,传统伦理精神在我们今天社会还有留存多少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还需要这些精神么?第二,传统伦理精神纠竟有多少真正融进了我们的人生修养实践之中呢?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要自觉地以自己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不断地省察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首先,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近代以来的失落。 文革期间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落。 其次,我们需要重建这种伦理精神,特别是力行这种伦理精神。 我曾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过五点要求——学习传统语文,阅读传统经典,力行传统道德,弘扬传统精神,复兴传统文化。 我想,它也适合于一般知识青年吧。 《论语学而》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儒家在修养论上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不行不足以为知。 《易传》说:修辞立其诚。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引金岳霖先生语:中国哲学家“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哲学的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化而养成,这种礼乐教化一方面讲的是礼仪,是一种伦理教育,体现出一种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乐,是一种艺术教育,体现出一种艺术精神。(这个“乐”的概念是广义的。)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阅读书目 短篇小说: 《正月》孙犁、《登记》赵树理、《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玛拉沁夫、《晌午》秦兆阳、《粮秣主任》丁玲、《老水牛爷爷》峻青、《堰河边》沙丁、《喜鹊登枝》浩然、《雨》艾芜、《改选》李国文、《达吉和他的父亲》高樱、《来访者》方纪、《我的第一个上级》马峰、《英雄的乐章》刘真、《静静的产院》茹志娟、《惠嫂》王宗元、《乡下奇人》欧阳山、《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长长的流水》刘真、《小仆人》叶君健、《路考》张天明、《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弦上的梦》宗璞、《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满月儿》贾平凹、《最宝贵的》王蒙、《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娟、《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悠悠寸草心》王蒙、《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话说陶然亭》邓友梅、《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雕花烟斗》冯骥才、《我是谁》宗璞、《夏》张抗抗、《丹凤眼》陈建功、《小贩世家》陆文夫、《两望茅草地》韩少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灵与肉》张贤亮、《月食》李国文、《西线轶事》徐怀中、《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大淖记事》汪曾祺、《头像》林斤澜、《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寻访“画儿韩”》邓友梅、《女大学生宿舍》喻杉、《三角梅》王中才、《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老霜的苦闷》矫健、《围墙》陆文夫、《阵痛》邓刚、《沙灶遗风》李杭育、《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最后一个渔佬儿》李杭育、《危楼记事》李国文、《白色鸟》何立伟、《找乐》陈建功、《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塔铺》刘震云、《十八岁出远门》余华、《迷舟》格非、《红粉》苏童、《花季》林丹、《树杈见的月亮》韩东、《饥饿的口袋》陈染、《赵一曼女士》阿成、《离爱远点》徐坤、《是谁在深夜说话》毕飞宇、《老屋小记》史铁生、《雾月牛栏》迟子建、《镇长之死》陈世旭、《心比身先死》池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徐怀中 中篇小说: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黄金海岸》秦牧、《铁木前传》孙犁、《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辛俊地》管桦、《沙桂英》唐克新、《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蒲柳人家》刘绍棠、《在同一地平线上》张辛欣、《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射天狼》朱苏进、《黑骏马》张承志、《今夜有暴风雨》梁晓声、《迷人的海》邓刚、《美食家》陆文夫、《祖母绿》张洁、《燕赵悲歌》蒋子龙、《绿化树》张贤亮、《小鲍庄》王安忆、《爸爸爸》韩少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灵旗》乔良、《烦恼人生》池莉、《追月偻》叶兆言、《风景》方方、《子弹穿过苹果》林白、《一地鸡毛》刘震云、《绝非偶然》张欣、《过把瘾就死》王塑、《活着》余华、《享福》陆文夫、《向上的台阶》周大新、《父亲是个兵》邓一光、《分享艰难》刘醒龙、《大厂》谈歌、《工作人》张抗抗、《褐色鸟群》格非、《年月日》阎连科、《永远有多远》铁凝、《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恒 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三里湾》赵树理、《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上海的早晨》周而复、《青春之歌》杨沫、《烈火金刚》刘流、《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三家巷》欧阳山、《创业史》柳青、《红岩》罗文斌&杨益言、《欧阳海之歌》金敬迈、《艳阳天》浩然、《金光大道》浩然、《李自成》姚雪垠、《东方》巍巍、《青春万岁》王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将军吟》莫应丰、《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芙蓉镇》古华、《黄河东流去》李准、《沉重的翅膀》张洁、《钟鼓楼》刘心武、《白门楼》刘斯奋、《平凡的世界》路遥、《少年天子》凌力、《第二个太阳》刘白羽、《浮躁》贾平凹、《穆斯林的葬礼》霍达、《浴血罗宵》肖克、《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活动变人形》王蒙、《上下都很平坦》马原、《洗澡》杨绛、《玫瑰门》铁凝、《敌人》格非、《泥日》陆天明、

中国文化史 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1) 1、文化的概念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上古期: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园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 近代期: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 现代期: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3、北方文化区特征: 这一地带是区系类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点试点。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和河曲地区也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如两种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曾交错存在。这一地区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4、“五礼”的所指及内容 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见《周礼大伯宗》章) 五礼分述如下: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七)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七)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 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 二、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 ,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 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 、 、 “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 著的 ,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 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 6. 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 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四、论述 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

第二章 《水浒传》 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 二、填空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 2、宋元之际画家 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 回、 回、 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 三、简答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 四、论述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 3、台阁体 4、茶陵派 5、八股文 二、填空 1、“吴中四杰”是指 、 、 和 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中国文化史题目集

第一章史前文化 1、_______开天辟地,_______抟土造人。 2、不论那种说法,_______、_______一定会占去三皇的两个名额。 3、《史记·五帝本纪》中,五帝是? 4、_______不是禅让? A、尧与舜; B、舜与禹; C、禹与启; D、汉献帝与曹丕; E、宋徽宗与宋钦宗; 5、三江之名,出自_______。 6、顾颉刚是那个学派的领军人物? 7、谁不相信尧舜禅让是历史事实?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8、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 9、由“文化”而“文明”的衡量标准: 10、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能是_______ A、夏代王都; B、周代王都; C、黄帝陵; D、外星人的弹坑 11、汤因比对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看法。 12、里安·艾斯勒的著作:_______ 第二章殷商文化 1、殷是一位英明的商王,所以商代也称殷代。 2、商代女性与军事绝缘。 3、商代人普遍对鬼神已十分不迷信。 4、唐宋学者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对商代历史的了解已达相当的水平。 5、祭祀的过程,体现了商代王族已有贵民厚失的思想。 6、解释:伊霍之事 7、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其中的书特指__________ 8、甲骨文字中,贞字最常用的意思是:__________ 9、解释六书:

第三章西周文化 1、西周初年,制礼作乐者是_____________。 2、根据时代特点,选出同类的一个: A、成康 B、文景 C、桓灵 D、康雍乾 3、我国的历史明确纪年,从周召共和元年,即___________开始。 4、传统上,封建一词是“封疆土,建诸侯”的意思。这个意义上,___________即已标志着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正式结束。 A、周公平管蔡之乱 B、秦始皇统一天下 C、汉武帝推恩令 D、辛亥革命 5、请举出三个与周天子同姓的国家: 6、“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盗以黜夏,汤不得而废;旧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不得而易,询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也。”柳宗元的这段论述,是说封建制度仍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一种_____________。 7、判断:王子是指天子的嫡长子。 8、不是任何时代的家族都必然具备的特点: A、大家族 B、父系 C、族权强势 D、与封建制度相结合 9、大宗有什么样的特权? 10、五服: 11、《周礼》中的六官: 12、五等爵: 13、三《礼》: 14、五礼: 15、新获得天命推翻原来统治者,这个过程传统上称之为:_________ 16、以下哪种礼仪是天子的特权: A、封禅 B、祭祀祖先 C、乡射礼 D、士家礼 1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是指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实际上是说____________ 18、待字闺中:

中国文化史导论

学校代码:10052 学生学号:S110426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期论文《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 姓名:马楠 年级: 2011级研究生 院系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 课程名称:西北民族志专题研究 任课教师:张亚辉 完成日期:2012.1.25

学生姓名马楠专业民族学研究方向 论文题目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 成 绩 评 语 任课教师:年月日

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 摘要:《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撰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之一。本文不拟对钱先生这部著作作全面评述,仅就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按照书中的思路和逻辑的顺序,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融合,家国同构的政治观等问题作一些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中西方文化家国同构 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撰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之一。《中国文化史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最早是1948年由上海正中书局出版的,但书中的内容却是1940年上半期写成的,即写于抗日战争时期。那时家离国破,河山沦丧。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险。他希望通过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振奋民族精神,唤醒国人爱国热忱。所以《导论》不仅在字里行间透露着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感情,而且也蕴含着深切的现实关怀。此书是钱穆对中国文化研究的纲领性和奠基性的著作,他在序中称:“迄今四十六年来,余对中国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1可见此书在钱穆整个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书中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之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独特的中国文化性格、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古代中国的国家民族宗教等观念、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等等重大问题。在论述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钱穆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对中西文化予以了系统的比较,在对比中捕捉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价值,并主张偏重于人文科学的中国文化应该积极向偏重于自然科学的西方文化学习,以应对在西方文化浪潮冲击下日益严重的文化危机。本文不拟对钱先生这部著作作全面评述,仅就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按照书中的思路和逻辑的顺序,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融合,家国同构的政治观等问题作一些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一、文化观 钱穆对中国文化的阐释,集中表现为他的中国文化观。关于文化的本质,“五四”以来,学者们意见不一。胡适区分文化与文明,认为先有文明,然后才有文化。他指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2。”他反驳了西洋文明为唯物的、东方文明为精神的这种“东方民族夸大狂的病态心理”,认为凡文明都是人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精神的或单是物质的。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3”梁漱溟指 1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P1. 2胡适.我们州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J].现代评论(4卷).1926(7). 3桨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

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