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

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
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

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

. 前些日子,笔者发现有的坛友对车辆受的牵引力、摩擦力、阻力等一些概念不是十分清楚,这本不是中学物理要研究的问题(教科书中回避这类问题),但某些习题中又打擦边球地出现了,因此有的老师提出来讨论。看来有必要澄清一下。

这里从网上一位教师博客里转来一篇论文《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供坛友学习研讨。(建议中学生及非物理老师不必阅读,免得耽误时间)

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常遇到有关牵引力问题.对"汽车牵引力问题",中学物理教科书中未做任何阐述,几种大型词典或未将"汽车牵引力"列为词条,或对"牵引力" 词条的解释也不尽一致.于是,各种刊物时有文章谈论"汽车牵引力问题",有对汽车牵引力概念的研究,有关于牵引力做功与否的争论.有的文章看后很受启发,但也有的文章不能自圆其说.本文探讨了汽车牵引力的本质,并讨论和解释了有关牵引力的几种现象,最后对词典中"牵引力"词条释义提出了修改建议.

1 研究模型的设定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先讨论后轮为驱动轮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向前运动并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

由于汽车左右两边的力学对称性,前后分别用一个轮子表示.设汽车质量为m,质心O到地面的距为h,总重按距离反比律分解在前、后轮轴心上方距离地面为h处(即分重心O1、O2)的力大小分别为G1(= m1g)和G2(=m2g),前、后两轮受到的支持力分别是N1和N2,显然,N1 = G1、N2=G2,N1+N2=G1+G2=G.

设前后两轮半径均为R,由于车轮和地面都不是刚体,受压时都发生形变,今忽略地面的形变,并设前、后两轮胎的形变角(形变部分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均为2θ,不考虑前后轮因充气量差异和汽车运动中加速度变化导致N1、N2变化而引起的形变角变化.

汽车静止时,汽车静止时,N1与G1,N2与G2分别作用在同一竖直直线上,这时前、后轮均不受摩擦力.汽车向前运动时,N1、N2作用点分别前移到P、Q点(如图),这时前轮受到一个向后的静摩擦力f1作用,后轮受到一个向前的摩擦力f2的作用.将汽车分成前、后两部分研究,前一部分受到后部分对它(相当于作用O1点)向前的推力F1,后部分则受到前部分对它(相当于作用O2)的反推力F2的作用.各个力的方向均与图示方向为正方向.

2 汽车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按照以上设定,如果汽车的加速为a,对汽车前部分,考虑到物体的转动,以P为支点,m1的转动惯量为I1= m1h2,分质心O1的瞬时角加速度为β=a/h,由ΣM1=I1β1,得:

F1h-m1gR sinθ=m1ah(1)

考虑这部分的平动,由ΣF1=m1a得

F1-f1=m1a(2)

比较(1)、(2)式,可得:

对汽车后部分,设发动对后轮产生的驱动力矩为M,以Q为支点,仿上面,由ΣM2=I2β2和ΣF2=m2a得:

M-F2h-m2gR sinθ=m2ah(4)

f2-F2=m2a(5)

比较(4)、(5),得:

(6)如果将汽车整体研究,分别由(1)+(4)和(2)+(5)得:

M-mgR sinθ=mah (7)

f2-f1=ma(8)

以上(7)、(8)两式即为汽车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从(7)式看出,发动机产生的驱动力矩M对汽车的运动起动力作用,而由于汽车前、后轮的形变,车身对前后两轮转轴的向下的压力产生的力矩mgR sinθ,对汽车的运动起阻碍作用,这两个力矩共同作用,使车轮加速转动.而(8)式则反映了外力f1、f2对汽车的平动的"贡献",f2阻止了驱动轮的滑动,使汽车在驱动力矩作用下向前运动的,f1使导向轮产生滚动,f1虽然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但对汽车的运动还是起阻碍作用,f1与f2共同作用使汽车产生平动加速度.

3 汽车牵引力概念

我们能否从方程(8)断言汽车运动的牵引力就是驱动轮受到的摩擦力f2呢?

实际上,对无滑滚动的车轮来说,f2是静摩擦力,我们知道,静摩擦力不是主动产生的,只有在车轮对地面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才会发生. 从(6)

式可以看出,在m2、R、θ、h 一定时,f2的大小与方向由M确定:M>m2gR sinθ时,f2向前;当M<m2gR sinθ时,f2向后;当M=m2gR sinθ时,f2=0,这时,汽车发动机使车轮向前滚动,汽车也受到阻力作用,但驱动轮不受摩擦力.可见使汽车运动的真正动力是发动机的动力矩,而不是静摩擦力.对(7)式稍加变形,得:

上式中,是由发动机传来的力矩决定的,相当于作用于质心O一个向前的力;是由于前、后轮形变产生的,相当于作用在O点一个向后的

阻力.令F k=、f阻=,则有:

Fk-f阻=ma (9)

Fk就是"汽车理论"中所说的牵引力,也就是说汽车牵引力像"惯性力"一样,不属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牵引力应定义为:由汽车发动机通过传动系统作用

于驱动轮的力矩产生的使汽车运动的力,其量值为Fk=,其中M为作用于驱动轮的力矩,h为汽车质心到地面的距离.

4 牵引力做功问题

既然牵引力是由于发动机作用驱动轮的力矩产生的使汽车运动的力,而不是驱动轮受到的静摩擦力.那么牵引力做功就无疑了,牵引力做功的实质是力矩做功.下面研究牵引力做功与能量的转化.

如果汽车在水平路面匀速运动,a=0,F k= f阻,则W牵=W阻,牵引力做的功跟阻力做的功相等,这时汽车动能增量△E k=0.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那么,这一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呢?牵引力做功,将发动的部分动能传给车轮,使车轮动能增大,牵引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传给车轮;与此同时,车轮要克服由于车胎的形变产生的阻力做功,使车轮动能减小,在W牵=W阻的情况下,车轮匀速转动,汽车动能不变,机械能不变.那么阻力做功又将机械能传到何处呢?由于f1、f2均为静摩擦力,汽车运动中它们都不做功,机械能不会因克服摩擦力做功而转化为内能.实际上,车身压迫车轮不断发生形变的过程中对轮胎做了功,将部分机械能转化成车胎的内能,W阻量度了转化成内能的值.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胎发热的现象有力地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如果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加速运动, W牵>W阻,汽车的动能增量为△E k=W 牵-W阻,这时,牵引力做功将传动系统传来的有用机械能的一部分用来克服轮胎回复阻力做功转化为轮胎的内能,一部分用来增加汽车的动能.

5 牵引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前面谈到汽车牵引力由驱动力矩M和质心到地面的距离h 决定,M又与什么有关,决定牵引力大小的真正因素又是什么呢?既然牵引力做功实质是驱动力矩做功,牵引力必然与汽车功率有关.

由得,,于是可导出:

(10)

式中,P为驱动轮得到有用功率,ω为驱动轮转动的角速度,P由发动机的输出功率P总和传动系统的效率η决定,P=ηP总;ω发动机曲轴转速ω0和传

动比i决定:.可以证明,对气缸数为k,做功冲程平均压强为p,缸径为d,活塞行程为l 的四冲程汽油机输出率为:

从而可推出牵引力大小决定公式为:

从(12)式看出:在传动比一定(即汽车档位一定)时,"加油门"増加单位时间的耗油量,从而增大燃气的平均压强,使发动机功率变大,则汽车产生的牵引力变大;在发动机功率一定时,换低速档使传动比变大,也可使牵引力变大.实际操作中,档位转换和油门控制两种操作是协调进行的,汽车在一定的档位上行驶有一定的牵引力、角速度和输出功率值,三者关系满足(10)式,

即.此外,(10)式中ωh是汽车质心平动速度v,也就是说.这与中学物理中讨论的P=Fv相一致.

6 牵引力与摩擦力、阻力关系的补充说明

上文(3)式中,f1是前轮受到的静摩擦力,车轮一旦滚动,其量值不变;是由于前轮的形变压力滞后于支持力产生起阻碍作用的力矩偶矩

m1gR sinθ决定的,相当于作用于O1的水平阻力,记为f阻1,则(3)式可改写成:

f1=f阻1 (13)

(6)式中,利用牵引力定义式和令,则(6)式改写成:

f2=Fk-f阻2 (14)

从上述f阻1、f阻2定义式可以看出(9)式中的f阻=f阻1+f阻2.这样就知道:F k≠f2,f阻≠f1,从(8)、(9)两式比较可以得到:

f2-f1= Fk-f阻(15)

这正是有人将驱动轮受到的静摩擦力f2误认为是牵引力F k的原因.

必须看到,f2与Fk确有割不断的关系.(14)式描述了f2与Fk变化的关系,发动机产生的牵引力Fk越大,静摩擦力f2就越大,这一规律适用于车轮做无滑滚动时的情况.因为f2的增大是有限的,如果增大到f2=μm2g,M再增大,车轮就会发生打滑现象,也就是说汽车有效牵引力的最大值为:

即:

利用(16)式可以成功地解释汽车轮胎为什么要选用摩擦系数较大的橡胶并制成凸凹不平的花纹.还可解释手扶拖拉机(机头牵引力产生机理跟汽车相同)打滑时可以用在驱动轮上加压的措施増大有用牵引力.

此外,从f阻=知,θ越小,f阻越小,只要用不大的力,就能使车辆做匀速运动,这也是铁路运输中,列车轮用金属箍而不用充气轮胎的原因之一.对于刚体,θ=0,f阻=0,不大的力就能使车辆加速运动.然而汽车轮胎不是刚体,形变是不可避免的,故汽车匀速运动不是惯性运动,必须有牵引力与阻力相平衡.且在m、R、h 一定时,θ越大,f阻越大,所需的牵引力F k也越大.由此可解释"自行车轮胎的气未打足时,为什么蹬起来比较费力"的问题.

7 对"牵引力"词条的修订

在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研究中,笔者查阅了几种词典,上面对"牵引力"

的释义均不相同,有的说"牵引力是机车、拖拉机、船只等发动机所产生的拖动能力",有的说:"铁路机车在其挽钩(牵引杆)处所产生的拉力"、"运动物体在表面上运动时所遇到的牵引摩擦力",有的说"是拖拉机挂钩能够用来牵引做功的力",这些释义均未对汽车牵引力做出解释.实际上各种机动车辆(包括列车、拖拉机头、汽车、摩托车等)和人力车(包括自行车、三轮车等)产生牵引力的机理是相同的,应对牵引力给出统一的解释.另外,机动车辆机头对挂车(车厢)产生的拉力也叫牵引力.

顺便指出,本文以后轮为驱动轮、在水平路面上向前运动的汽车为研究对象,且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研究了牵引力的问题.这一结论,对于汽车挂倒档或上下坡,以及考虑空气阻力时仍然适用,甚至汽车带挂车时也能涵盖,不过这时牵引力有两个意义,一是发动机作用于驱动轮的力矩产生的、相当于作用于质心的牵引力(总牵引力),二是机车对挂钩产生的拉力(输出牵引力).

鉴于以上研究与讨论,笔者建议有关词典对"牵引力"词条释义作如下修订:

牵引力:①机动车辆由发动机通过传动系统作用于驱动轮的力矩产生的

使车辆运动的力.其大小为F k=,其中M为作用于驱动轮的动力矩,由发动机功率、传动系统的效率及传动比决定,h为质心到地面的距离.②机动车辆的

机头对挂车(车厢)产生的拉力也称为牵引力.

参考文献:

1 周荣秋.汽车牵引力问题.物理教学(丛刊),1980,(第2辑):17.

2 梁昆淼.汽车牵引力的功. 物理教学(双月刊),1980,(2):18.

3 王斯仁.自行车轮胎的气未打足时,为什么蹬起来比较费力.物理教学1983,(5):封三.

4 陈厚基.关于自行车动力问题的探讨.物理教学,1988,(7):10.

5 李洪政.功率公式P=Fv与汽车的运行.中学物理教学参

考,1987,(6):21.

6 王溢然、戴连福.拖拉机(或汽车)在坡道上的稳定问题.物理教

师,1990,(7-8):68.

7 喀兴林.关于汽车上下坡问题.物理教学,1991,(2):15.

8 叶其武.自行车是怎样加速运动和刹车的.物理教学,1996,(4):封三.

9 马德波.汽车牵引力做功吗.物理教学1997,(5):40.

10 赵久平.对汽车所受牵引力与摩擦力的分析.中学物理(初中

版),1999,(9):17.

11 浦宇星.也谈行进中汽车的地面摩擦.中学物理(初中版),2000,(6):17.

12 现代科学技术词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1941.

13 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43.

14 现代汉语词典. 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100.

(本文刊载于《物理教师》2004年11期13-15页)

浅谈汽车档位、牵引力、行驶速度和发动机转速

浅谈汽车档位、牵引力、行驶速度和发动机转速 各类高中物理练习册在《机械能》一章中都要涉及到有关汽车功率、牵引力、行驶速度的问题,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并向汽车驾驶员请教后,就下列几个问题谈一些肤浅认识,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汽车发动机发动机是一般汽车总体构造四大部分(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的核心部分。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其作用是将所供入的燃料燃烧,使热能转变为机械能而发出动力,并通过汽车的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行驶。发动机的技术指标主要有动力性指标(有效扭矩、有效功率、转速等)、经济性指标(燃油消耗率)以及运转性能指标(冷起动性能、噪声和排气品质等)。下面谈谈与本文有关的技术指标。 (1)有效扭矩发动机通过飞轮对外输出的扭矩称为有效扭矩,用Me表示,单位为N·m.发动机的扭矩是由于燃烧气体作用在活塞上的力通过连杆椎动曲柄而产生的。 (2)有效功率发动机通过飞轮对外输出的功率称为有效功率,用Pe表示,单位为kW。它是发动机克服了各部分摩擦阻力和驱动各种辅助装置(如水泵、机油泵等)所消耗的功率后所得到的净功率。有效功率的计算公式为 (3)转速发动机的转速影响其结构形式与性能,提高发动机的转速可以使功率提高,但转速的提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 (4)燃油消耗率(比油耗)发动机要发出1KW有效功率,在1小时内所消耗的燃油质量(g),称燃油消耗率,用g e表示,单位为g/kW·h。g e越小,经济性越好。 发动机的速度特性是指发动机的功率、扭矩和燃油消耗率随曲轴转速变化的规律。当油门开到最大时,所得到的速度特性称为发动机外特性,如图1所示。发动机外特性代表了发动机在使用中允许达到的最高性能,因此最为重要。一般发动机的铭牌上标明的功率Pe,扭矩Me及其相应的转速n,最低燃油消耗率g e等都是以外特性为依据的。发动机功率的大小,均标明产生该功率时曲轴的相应转速。如解放CA-10B型载重汽车,最大功率/转速为70千瓦/2800转/分,东风EQ-240型越野汽车最大功率/转速为99千瓦/3000转/分。一般习题中所说的汽车额定功率就是指的最大有效功率。由图1可知,在n1~n2范围内,因Me和n都是逐渐增加的,故Pe是随n的增加而增加的。在n2~n3范围内,n虽然继续增加,但Me却逐渐降低,故Pe是缓慢地增加,到n3时Pe达最大值。转速超过n3时,虽然n是增加的,但由于Me下降很快,故Pe也逐渐下降。发动机最小燃油消耗率的相应转速为n5,它的数值一般介于n2和n3之间。因此,一般发动机工作时所使用的范围应尽可能

详解汽车档位.牵引力.行驶速度和发动机转速

浅谈汽车档位.牵引力.行驶速度和发动机转速 各类高中物理练习册在《机械能》一章中都要涉及到有关汽车功率、牵引力、行驶速度的问题,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并向汽车驾驶员请教后,就下列几个问题谈一些肤浅认识,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汽车发动机发动机是一般汽车总体构造四大部分(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的核心部分。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其作用是将所供入的燃料燃烧,使热能转变为机械能而发出动力,并通过汽车的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行驶。发动机的技术指标主要有动力性指标(有效扭矩、有效功率、转速等)、经济性指标(燃油消耗率)以及运转性能指标(冷起动性能、噪声和排气品质等)。下面谈谈与本文有关的技术指标。 (1)有效扭矩发动机通过飞轮对外输出的扭矩称为有效扭矩,用Me表示,单位为N?m.发动机的扭矩是由于燃烧气体作用在活塞上的力通过连杆椎动曲柄而产生的。 (2)有效功率发动机通过飞轮对外输出的功率称为有效功率,用Pe表示,单位为kW。它是发动机克服了各部分摩擦阻力和驱动各种辅助装置(如水泵、机油泵等)所消耗的功率后所得到的净功率。有效功率的计算公式为: (3)转速发动机的转速影响其结构形式与性能,提高发动机的转速可以使功率提高,但转速的提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 (4)燃油消耗率(比油耗)发动机要发出1KW有效功率,在1小时内所消耗的燃油质量(g),称燃油消耗率,用ge表示,单位为g/kW?h。ge越小,经济性越好。 发动机的速度特性是指发动机的功率、扭矩和燃油消耗率随曲轴转速变化的规律。当油门开到最大时,所得到的速度特性称为发动机外特性,如图1所示。发

动机外特性代表了发动机在使用中允许达到的最高性能,因此最为重要。一般发动机的铭牌上标明的功率Pe,扭矩Me及其相应的转速n,最低燃油消耗率ge 等都是以外特性为依据的。发动机功率的大小,均标明产生该功率时曲轴的相应转速。如解放CA-10B型载重汽车,最大功率/转速为70千瓦/2800转/分,东风EQ-240型越野汽车最大功率/转速为99千瓦/3000转/分。一般习题中所说的汽车额定功率就是指的最大有效功率。由图1可知,在n1~n2范围内,因Me和n 都是逐渐增加的,故Pe是随n的增加而增加的。在n2~n3范围内,n虽然继续增加,但Me却逐渐降低,故Pe是缓慢地增加,到n3时Pe达最大值。转速超过n3时,虽然n是增加的,但由于Me下降很快,故Pe也逐渐下降。发动机最小燃油消耗率的相应转速为n5,它的数值一般介于n2和n3之间。因此,一般发动机工作时所使用的范围应尽可能在最大功率转速与最大扭矩转速之间,即提倡所谓的中速行车”,这样方可保证发动机在最佳动力性与经济性情况下工作。车速过高和过低,都将增加燃油的消耗。 二、变速器变速器是实现变速、传递和改变扭力的大小、改变汽车进退方向及使驱动车轮脱离发动机影响的传动装置。变速器一般由变速传动机构和变速操纵机构组成。变速传动机构的作用是改变转速及扭矩的数值和方向;操纵机构的作用是实现变速器传动比的变换——换档。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是离合器,离合器保证发动机的动力与传动机构可靠接合和彻底分离。 变速器传动速度改变的大小,用传动速比i来表示。传动速比等于主动齿轮的转速n主与从动齿轮的转速n从之比;也等于从动轮的齿数Z从与主动轮的齿数Z主之比,即 i=n主/n从=Z从/Z主(2) 变速器扭矩的改变:在略去变速器传动摩擦损失的情况下,输入功率P入应

汽车牵引力控制技术

汽车牵引力控制技术(TCS)的工作原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车辆的性能越来越高,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车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制动防抱死装置(ABS)、车辆防侧滑系统等。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rol System, 简记为TCS)又称为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nti-Slip Regulation, 简记为ASR),它是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基本思想在驱动领域的发展和推广。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的新型实用汽车安全技术,这项技术的采用主要解决了汽车在起步、转向、加速、在雪地和潮湿的路面行驶等过程中车轮滑转的问题。它的功能一是提高牵引力;二是保持汽车的行驶稳定。行驶在易滑的路面上,没有ASR的汽车加速时驱动轮容易打滑;如是后驱动的车辆容易甩尾,如是前驱动的车辆容易方向失控。有ASR时,汽车在加速时就不会有或能够减轻这种现象。在转弯时,如果发生驱动轮打滑会导致整个车辆向一侧偏移,当有ASR时就会使车辆沿着正确的路线转向。 一、汽车牵引力控制技术(TCS)的工作原理 ASR 系统和ABS系统采用相同的原理工作:即根据车辆车轮转速传感器所测得的车轮转速信号由电控单元进行分析、计算、处理后输送给执行机构用来控制车辆的滑移现象,使车辆的滑移率控制在10%~20%之间,从而增大了车轮和地面之间的附着力,有效地防止了车轮的滑转。 滑移率由实际车速和车轮的线速度控制,其计算公式为:滑移率=(实际车速—车轮线速度)/ 实际车速×100% 轮速可由轮速传感器准确检测得到。而车速的准确检测者比较困难,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非接触式车速传感器 如多普勒测速雷达,但这种方式成本较高、技术复杂,应用较少。 2、采用加速传感器 这种方法由于受坡道的影响,误差较大,控制精度差,应用也较少。 3、根据车轮速度计算汽车速度 由于车速和轮速的变化趋势相同,当.实际车轮减速度达到某一特定值时以该瞬间的轮速为初始值,根据轮速按固定斜率变化的规律近似计算出汽车速度(称为车身参考速度)。 二、汽车牵引力控制技术(TCS)的控制方式 1、采用电控悬架实现驱动车轮载荷调配 在各驱动车轮的附着条件不一致时,可以通过电控悬架的主动调整使载荷较多地分配在附着条件较好的驱动车轮上,使各驱动车轮附着力的总和有所增大,从而有利于增大汽车的牵引力,提高汽车的起步加速性能;也可以通过悬架的主动调整使载荷较多地分配在附着条件较差的驱动车轮上,使各驱动车轮的附着力差异减小,从而有利于各驱动车轮之间牵引力的平衡,提高汽车的行驶方向稳定性。目前在ASR 领域中电控悬架参与控制技术还处在理论探索阶段,而且这项技术较为复杂,成本也较高,所以在ASR 系统中一般很少采用。 2、调节发动机的输出转矩控制驱动力矩发动机输出力矩调节是最早应用的驱动防滑控制方式。在附着系数较小的冰雪路面上或

汽车驱动力的计算方式

汽车驱动力的计算方式 将扭矩除以车轮半径,也可以从发动机马力与扭力输出曲线图中发现,在每不同转速下都有一个相对的扭矩数值,这些数值要如何转换成实际推动汽车的力量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除以一个长度,便可获得“力” 的数据。举例说一下,一台1.6升的发动机大约可发挥15.0kg-m的最大 扭力,此时若直接连上185/60R14尺寸的轮胎,半径约为41厘米,则经 车轮所发挥的推进力量为36.6公斤(事实上公斤并不是力量的单位,而 是重量的单位,须乘以重力加速度9.8m/sec2才是力的标准单位“牛 顿”)。 但36公斤的力量怎么能推动一吨多的汽车呢?而且动辄数千转的发动机转速更不可能恰好成为轮胎转速,幸好聪明的人类发明了“齿轮”,利用不同大小的齿轮相连搭配,可以将旋转的速度降低,同时将扭矩放大。 由于齿轮的圆周比就是半径比,因此从小齿轮传递动力至大齿轮时,转动的速度、降低的比率、以及扭矩放大的倍数,都恰好等于两齿轮的齿数比例,这个比例就是所谓的“齿轮比”。 举例说明--以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假设小齿轮的齿数为15齿,大齿轮的齿数为45齿。当小齿轮以3000rpm的转速旋转,而扭矩为20kg-m 时,传递至大齿轮的转速便降低了1/3,变成1000rpm;但是扭矩却放大 了三倍,成为60kg-m。这就是发动机扭矩经过变速箱可降低转速并放大 扭矩的基本原理。 在汽车上,发动机将动力输出至轮胎共经过两次扭矩放大的过程,第一次是由变速箱的档位作用而产生,第二次则取决于最终齿轮比(或称最终传动比,也可称为尾牙)。扭矩的总放大倍率就是变速箱齿比与最终齿轮比的相乘倍数。举例来说,一辆手动档的思域,一档齿轮比为3.250,最终齿轮比为4.058,而引擎的最大扭矩为14.6kgm/5500rpm,于是我们 可以算出第一档的最大扭矩经过放大后为 14.6×3.250×4.058=192.55kgm,比原引擎放大了13倍。此时再除以轮 胎半径约0.41m,即可获得推力约为470公斤。然而上述的数值并不是实际的推力,毕竟机械传输的过程中必定有磨耗损失,因此必须将机械效率的因素考虑在内。 论及机械效率,每经过一个齿轮传输,都会产生一次动力损耗,手动变速箱的机械效率约在95%左右,自动变速箱较惨,约剩88%左右,而传 动轴的万向接头效率约为98%,各位可以自己计算一下就知道实际的推力还剩多少。整体而言,汽车的驱动力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扭矩×变速箱齿比×最终齿轮比×机械效率 驱动力= ———————————————————— 轮胎半径(单位为公尺)

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

TCS:英文全称是Traction Control System,即牵引力控制系统,又称循迹控制系统。汽车在光滑路面制动时,车轮会打滑,甚至使方向失控。同样,汽车在起步或急加速时,驱动轮也有可能打滑,在冰雪等光滑路面上还会使方向失控而出危险,TCS就是针对此问题而设计的。TCS依靠电子传感器探测到从动轮速度低于驱动轮时(这是打滑的特征),就会发出一个信号,调节点火时间、减小气门开度、减小油门、降挡或制动车轮,从而使车轮不再打滑。TCS可以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提高加速性,提高爬坡能力。TCS如果和ABS相互配合使用,将进一步增强汽车的安全性能。TCS和ABS可共用车轴上的轮速传感器,并与行车电脑连接,不断监视各轮转速,当在低速发现打滑时,TCS会立刻通知ABS动作来减低此车轮的打滑。若在高速发现打滑时,TCS立即向行车电脑发出指令,指挥发动机降速或变速器降挡,使打滑车轮不再打滑,防止车辆失控甩尾。 TCS与ABS的区别在于,ABS是利用传感器来检测轮胎何时要被抱死,再减少制动器制动压力以防被抱死,它会快速的改变制动压力,以保持该轮在即将被抱死的边缘,而TCS主要是使用发动机点火的时间、变速器挡位和供油系统来控制驱动轮打滑。 TCS对汽车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帮助,当汽车行驶在易滑的路面上时,没有TCS的汽车,在加速时驱动轮容易打滑,如果是后轮,将会造成甩尾,如果是前轮,车子方向就容易失控,导致车子向一侧偏移,而有了TCS,汽车在加速时就能够避免或减轻这种现象,保持车子沿正确方向行驶。在TCS应用时,可以在仪表板显视出地面是否有打滑的现象发生,它有一个控制旋扭,如果想要享受一下自己控制的快感,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将系统关掉,车子重新启动时TCS就会自动放开。ASR:ASR驱动防滑系统也叫牵引力控制系统,即Acceleration Slip Regulation的缩写。功能与TCS相同,同样是为了防止车辆在起步、再加速时驱动轮打滑,维持车辆行驶方向稳定性的系统,叫法不同,通常多在大众等德系车型上看到这个缩写。 TRC:TRC功能与TCS相同,此种叫法多出现于丰田、雷克萨斯等日系车型上。 ATC:功能与TCS相同,Automatic Traction Control的缩写,自动牵引力控制,又称为牵引力控制。

汽车牵引力估算

激情过后的冷静速度与激情5重点车解析 2011年05月29日02:00 来源:汽车之家类型:原创编辑:朱黎 ●道奇Charger 1970年版的道奇Charger依然是多米尼克的座驾,这台标准的肌肉车在之前第一和第四部中都有露面。无疑,力气巨大而肌肉丰富的车才配得上它的体格,操控想都不要想,托雷多的伸手也同样不够敏捷,多么完美的组合。

《速度与激情5》中最后那次规模盛大的世纪大追逐是围绕着两台经过改装的道奇Charger SRT8拖着一个装满钱的金库一路狂飙而展开的。 这里我们来简单估算一下拖动一个十吨重的金库(还没算钱的重量)所需要的牵引力(还没算拖得多快)。假设钢与柏油路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系数在0.3左右(遍寻不着钢与柏油路面的准确摩擦力系数,现以钢和各种工业材质中最大的一个摩擦力系数作参考,简单说明一下问题)。如果u=0.3的话,那么要使这10000kg重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以这个加速度从静止加速到100km/h需要27.8秒),所需的牵引力是0.3×10000×9.8+(10000+1877×2)1=43154N。我们先不看这两台道奇是否真的能提供那么多牵引力,我们来算需要获得那么多牵引力,这两台道奇究竟需要发出多少扭矩。加速度牵引力29400N+1×10000+车重17640N×2=扭矩×主减速比2.87×一挡齿速比2.19×机械效率估0.9/轮胎半径0.364m,所以扭矩就是43154/2.87/2.19/0.9×0.364=2777N·m(以上主减速比、齿速比、轮胎半径均为

Charger SRT8的实际参数)。也就是说每台车理论上需要1388.5N·m的最大输出扭矩才能拉动金库。这是起步加速阶段。 进入匀速行驶阶段,车辆克服金库与地面摩擦力所需的扭矩就会减少到 29400/2.87/2.19/0.9×0.364=1892N·m,每台车946N·m。 不过现实中道奇Charger SRT8的最大扭矩值为569N·m,所以如果要实现电影场景里的画面,要不是把车的扭矩改大至少两倍,要不是就派四台车来拉,可能物理逻辑上就会更加准确一些。

汽车自动控制系统

汽车自动控制系统 ESP电子车身稳定装置 ESP系统实际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与其他牵引力控制系统比较,ESP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控制从动轮。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多情况,此时后轮失控而甩尾,ESP便会刹慢外侧的前轮来稳定车子;在转向过少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会刹慢内后轮,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ESP系统包含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及ASR(防侧滑系统),是这两种系统功能上的延伸。因此,ESP称得上是当前汽车防滑装置的最高级形式。ESP系统由控制单元及转向传感器(监测方向盘的转向角度)、车轮传感器(监测各个车轮的速度转动)、侧滑传感器(监测车体绕垂直轴线转动的状态)、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监测汽车转弯时的离心力)等组成。控制单元通过这些传感器的信号对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进而发出控制指令。有ESP与只有A BS及ASR的汽车,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ABS及ASR只能被动地作出反应,而ESP则能够探测和分析车况并纠正驾驶的错误,防患于未然。ESP对过度转向或不足转向特别敏感,例如汽车在路滑时左拐过度转向(转弯太急)时会产生向右侧甩尾,传感器感觉到滑动就会迅速制动右前轮使其恢复附着力,产生一种相反的转矩而使汽车保持在原来的车道上。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范围,如果驾车者盲目开快车,现在的任何安全装置都难以保全。 ASR加速防滑控制系统 ASR-Acceleration Skid control system 加速防滑控制系统, 或 Acceleration Stabilit y Retainer加速稳定保持系统,顾名思义就是防止驱动轮加速打滑的控制系统, 其目的就 是要防止车辆尤其是大马力的车子, 在起步、再加速驱动轮打滑的现象, 以维持车辆行驶方向的稳定性, 保持好的操控性及最适当的驱动力, 达到有好的行车安全。但是您可能并不清楚为什么轮胎打滑会造成车辆行驶方向的不稳定呢!其原因与煞车时ABS会避免轮胎锁死的道理是相同的, 主要是轮胎能产生的力量在同一负载是有一定的, 一般轮胎除了要产生使车辆前进的驱动力外, 也要产生使车辆转弯的转向力, 或者是使车辆停止的煞车力, 因此不论是单纯产生驱动力、转向力、煞车力, 或同时产生驱动力及转向力、煞车力及转向力, 其轮胎产生的总合的力量在某一负载条件下是一定的, 也就是说当前进急起动造成轮胎打滑时, 而此打滑的现象系指轮胎所有的抓地力全部用在驱动力上, 因此此时能控制车子转弯的转向力, 由於力量全部被驱动力使用掉, 因此将会失去使车辆转弯或保持车行方向的转向力, 因而会造成车行方向不稳定的现象。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第五章 电控驱动防滑/牵引力控制系统(ASR/TRC)

一、填空 (1)ABS控制的是汽车制动时车轮的“拖滑”,主要是用来提高制动效果和确保制动安全。 (2)ASR是控制车轮的“滑转”,用于提高汽车起步、加速及在滑溜路面行驶时的牵引力和确保行驶稳定性。 (3)ASR的传感器主要是车轮车速传感器和节气门开度传感器。 (4)ASR制动压力源是蓄压器,通过电磁阀调节驱动车轮制动压力的大小。 二、判断 (1)ABS控制的是汽车制动时车轮的“拖滑”,主要是用来提高制动效果和确保制动安全。(√) (1)ASR控制的是汽车加速时车轮的“拖滑”,主要是用来提高制动效果和确保制动安全。(×) (2)ASR是控制车轮的“滑转”,用于提高汽车起步、加速及在滑溜路面行驶时的牵引力和确保行驶稳定性。(√) (2)ABS是控制车轮的“滑转”,用于提高汽车起步、加速及在滑溜路面行驶时的牵引力和确保行驶稳定性。(×) (3)ASR只对驱动车轮实施制动控制。(√) (3)ASR可以对驱动车轮和从动车轮同时实施制动控制。(×) (4)当车速很低(小于8km/h)时,ABS系统不起作用。(√) (4)当车速很低(小于40km/h)时,ABS系统不起作用。(×) (5)将ASR选择开关关闭,ASR就不起作用。(√) (5)即使将ASR选择开关关闭,ASR也能起作用。(×) (6)单独方式是ASR制动压力调节器和ABS制动压力调节器在结构上各自分开。(√) 三、简答题 1、汽车打“滑”的分类 汽车打“滑”有两种情况,一是汽车制动时车轮的滑移,二是汽车驱动时车轮的滑转。 2、ASR的主要传感器 ASR的传感器主要是车轮车速传感器和节气门开度传感器。 四、问答题 1、ASR的基本功能 ASR的基本功能是防止汽车在加速过程中打滑,特别是防止汽车在非对称路面或在转弯时驱动轮的空转,以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稳定性,操纵性和维持汽车的最佳驱动力以及提高汽车的平顺性。 2、ASR的工作原理 车轮车速传感器将行驶汽车驱动车轮转速及非驱动车轮转速转变为电信号,输送给电子控制单元(ECU)。ECU根据车轮车速传感器的信号计算驱动车轮滑转率,如果滑转率超出了目标范围,控制器再综合参考节气门开度信号、发动机转速信号、转向信号(有的车无)等因素确定控制方式,输出控制信号,使相应的执行器动作,将驱动车轮的滑转率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 3、防滑差速器的作用

电动车辆牵引力浅析

电动车辆牵引力 1. 牵引力分类 2. 电动牵引车牵引力定义 3. 电动牵引车牵引力测量方法 4. 牵引力的影响因素 5. 牵引力与车辆性能的关系 6. 叉车当作牵引车使用时要考虑的问题 7. 车辆自身运动的驱动力

一、牵引力分类 1. 车辆牵引力(驱动轮轮周牵引力) 2. 挂钩牵引力 二、电动牵引车牵引力定义(JB/T 10751-2007蓄电池牵引车) 1.最大挂钩牵引力:牵引车在平坦、干燥和水平混凝土路面上以 牵引栓的固定高度水平牵引负荷车行驶,当牵引电动机达5min 工作制最大允许电流或调速器过流保护、牵引电机堵转、驱动轮滑转时,作用在固定高度挂钩上的水平拉力。 2.额定挂钩牵引力:牵引车在平坦、干燥和水平混凝土路面上以 牵引栓的固定高度水平牵引负荷车行驶,当牵引电动机达1h工作制额定电流时,作用在固定高度挂钩上的水平拉力。 三、电动牵引车牵引力测量方法(JB/T 10751-2007蓄电池牵引车) 1.最大挂钩牵引力测量:在牵引车和负荷车之间安装拉力传感器, 负荷车挂钩中心离地高度与牵引车挂钩中心离地高度一致,牵引车牵引负荷车行驶,当达到最大稳定车速后用负荷车加载,使牵引车车速平稳下降,直至牵引电动机5min工作制最大允许电流或调速器过流保护、牵引电机堵转、驱动轮滑转,采样该时牵引车挂钩牵引力即为最大挂钩牵引力。 2.额定挂钩牵引力测量:在牵引车和负荷车之间安装拉力传感器, 负荷车挂钩中心离地高度与牵引车挂钩中心离地高度一致,牵引车牵引负荷车行驶,当达到最大稳定车速后用负荷车加载,

使牵引车车速平稳下降,直至牵引电动机工作电流稳定到1h额定工作电流时进行采样。在测试采样过程中,车速应稳定20S 或20m(取两者中时间较长者)。该时牵引车挂钩牵引力即为额定挂钩牵引力。 四、牵引力的影响因素 1.电动机输出扭矩转换到驱动轮轮周上的牵引力 F轮=M*i*η/R 式中:M――牵引电机的输出扭矩 <当M为牵引电机的5min扭矩时,得到电动车辆的最大轮周牵引力;当M为牵引电机的60min扭矩时,得到电动车辆的额定轮周牵引力> i――车辆传动系统总传动比 η――传动效率 R――驱动轮静力半径 2.车辆的粘着力 F粘=Ф*F轮 F粘――车辆的粘着力 Ф――粘着系数 F轮――驱动轮负荷 注:车辆的牵引力为上述两个力(车辆的轮周牵引力和车辆的粘着力)中较小的那个力。

牵引力探讨

[转]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 . 前些日子,笔者发现有的坛友对车辆受的牵引力、摩擦力、阻力等一些概念不是十分清楚,这本不是中学物理要研究的问题(教科书中回避这类问题),但某些习题中又打擦边球地出现了,因此有的老师提出来讨论。看来有必要澄清一下。 这里从网上一位教师博客里转来一篇论文《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供坛友学习研讨。(建议中学生及非物理老师不 必阅读,免得耽误时间) 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常遇到有关牵引力问题.对"汽车牵引力问题",中学物理教科书中未做任何阐述,几种大型词典或未将"汽车牵引力"列为词条,或对"牵引力"词条的解释也不尽一致.于是,各种刊物时有文章谈论"汽车牵引力问题",有对汽车牵引力概念的研究,有关于牵引力做功与否的争论.有的文章看后很受启发,但也有的文章不能自圆其说.本文探讨了汽车牵引力的本质,并讨论和解释了有关牵引力的几种现象,最后对词典中"牵引力"词条释义提出了修改建议. 1 研究模型的设定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先讨论后轮为驱动轮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向前运动并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 由于汽车左右两边的力学对称性,前后分别用一个轮子表示.设汽车质量为m,质心O到地面的距为h,总重按距离反比律分解在前、后轮轴心上方距离地面为h处(即分重心O1、O2)的力大小分别为G1(= m1g)和G2(=m2g),前、后两轮受到的支持力分别是N1和N2,显然,N1 = G1、N2=G2,N1+N2=G1+G2=G. 设前后两轮半径均为R,由于车轮和地面都不是刚体,受压时都发生形变,今忽略地面的形变,并设前、后两轮胎的形变角(形变部分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均为2θ,不考虑前后轮因充气量差异和汽车运动中加速度变化导致N1、N2变化而引起的形变角变化. 汽车静止时,汽车静止时,N1与G1,N2与G2分别作用在同一竖直直线上,这时前、后轮均不受摩擦力.汽车向前运动时,N1、N2作用点分别前移到P、Q点(如图),这时前轮受到一个向后的静摩擦力f1作用,后轮受到一个向前的摩擦力f2的作用.将汽车分成前、后两部分研究,前一部分受到后部分对它(相当于作用O1点)向前的推力 F1,后部分则受到前部分对它(相当于作用O2)的反推力F2的作用.各个力的方向均与

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

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 . 前些日子,笔者发现有的坛友对车辆受的牵引力、摩擦力、阻力等一些概念不是十分清楚,这本不是中学物理要研究的问题(教科书中回避这类问题),但某些习题中又打擦边球地出现了,因此有的老师提出来讨论。看来有必要澄清一下。 这里从网上一位教师博客里转来一篇论文《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供坛友学习研讨。(建议中学生及非物理老师不必阅读,免得耽误时间) 对汽车牵引力问题的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常遇到有关牵引力问题.对"汽车牵引力问题",中学物理教科书中未做任何阐述,几种大型词典或未将"汽车牵引力"列为词条,或对"牵引力" 词条的解释也不尽一致.于是,各种刊物时有文章谈论"汽车牵引力问题",有对汽车牵引力概念的研究,有关于牵引力做功与否的争论.有的文章看后很受启发,但也有的文章不能自圆其说.本文探讨了汽车牵引力的本质,并讨论和解释了有关牵引力的几种现象,最后对词典中"牵引力"词条释义提出了修改建议. 1 研究模型的设定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先讨论后轮为驱动轮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向前运动并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 由于汽车左右两边的力学对称性,前后分别用一个轮子表示.设汽车质量为m,质心O到地面的距为h,总重按距离反比律分解在前、后轮轴心上方距离地面为h处(即分重心O1、O2)的力大小分别为G1(= m1g)和G2(=m2g),前、后两轮受到的支持力分别是N1和N2,显然,N1 = G1、N2=G2,N1+N2=G1+G2=G. 设前后两轮半径均为R,由于车轮和地面都不是刚体,受压时都发生形变,今忽略地面的形变,并设前、后两轮胎的形变角(形变部分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均为2θ,不考虑前后轮因充气量差异和汽车运动中加速度变化导致N1、N2变化而引起的形变角变化. 汽车静止时,汽车静止时,N1与G1,N2与G2分别作用在同一竖直直线上,这时前、后轮均不受摩擦力.汽车向前运动时,N1、N2作用点分别前移到P、Q点(如图),这时前轮受到一个向后的静摩擦力f1作用,后轮受到一个向前的摩擦力f2的作用.将汽车分成前、后两部分研究,前一部分受到后部分对它(相当于作用O1点)向前的推力F1,后部分则受到前部分对它(相当于作用O2)的反推力F2的作用.各个力的方向均与图示方向为正方向. 2 汽车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技术的应用

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采用牵引力控制系统的汽车越来越多。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rol System,简称TCS。作用是使汽车在各种行驶状况下都能获得最佳的牵引力。汽车在行驶时,加速需要驱动力,转弯需要侧向力。这两个力都来源于轮胎对地面的摩擦力,但轮胎对地面的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在摩擦系数很小的光滑路面上,汽车的驱动力和侧向力都很小。 当制动时车轮抱死,汽车不仅仅失去转向操纵性能。如果在起步时猛加速,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作为ABS系统的补充,电控牵引力控制已经开启成功。这种控制系统防止起步或行驶中急加速时出现的车轮滑转。这样,可使在滑转的单个车轮受到强行制动。假如两个或所有车轮滑转,通过控制发动机的发动机的方式来减小驱动力距。牵引控制被称为ASR或TRC。 1、什么是汽车牵引力控制 丰田公司把ASR称作牵引力或驱动力控制系统,常用TRC—Traction Control System表示,其他公司一般简称TCS)TCS又称循迹控制系统。汽车在光滑路面制动时,车轮会打滑,甚至使方向失控。同样,汽车在起步或急加速时,驱动轮也有可能打滑,在冰雪等光滑路面上还会使方向失控而出危险。TCS就是针对此问题而设计的。 牵引控制主要功能如下:(1)保持操纵稳定性(2)减轻横摆力距的影响。(3)所有转速下提供最佳驱动力。(4)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5)良好的牵引控制系统的主要优点如下:(6)改善牵引力(7)在附着系数小的路面上,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8)减小了驾驶员的负担。(9)增加了轮胎的使用寿命。(10)在转弯和绕过墙角时,无车轮滑转现象。 在许多情况下,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比驾驶员更快更精准地进行干预。这样,在驾驶员不能适应情况变化时,使车辆稳定性得到保持。 2、汽车牵引力控制的作用 牵引力控制系统的作用是:在汽车加速时自动地控制驱动力,以便使轮胎的滑动量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保持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这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作用大同小异,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作用是防止轮胎抱死,提高汽车制动时的行驶稳定性。牵引力控制系统的控制装置是一台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检测4个车轮的速度和转向盘转向角,当汽车加速时,如果检测到驱动轮和非驱动轮转速差过大,计算机立即判断驱动力过大,发出指令信号减少发动机的供油量,降低驱动力,从而减小驱动轮轮胎的滑转率。计算机通过转向盘转角传感器掌握司机的转向意图,然后利用左右车轮速度传感器检测左右车轮速度差;从而判断汽车转向程度是否和司机的转向意图一样。如果检测出汽车转向不足(或过度转向),计算机立即判断驱动轮的驱动力过大,发出指令降低驱动力,以便实现司机的转向意图。

TCS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牵引力控制系统 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其英文全称是Traction Control System,即循迹控制系统,是根据驱动轮的转数及传动轮的转数来判定驱动轮是否发生打滑现象,当前者大于后者时,进而抑制驱动轮转速的一种防滑控制系统。汽车在光滑路面制动时,车轮会打滑,甚至使方向失控。同样,汽车在起步或急加速时,驱动轮也有可能打滑,在冰雪等光滑路面上还会使方向失控而出危险。 TCS就是针对此问题而设计的。TCS依靠电子传感器探测到从动轮速度低于驱动轮时(这是打滑的特征),就会发出一个信号,调节点火时间、减小气门开度、减小油门、降挡或制动车轮,从而使车轮不再打滑。 TCS不但可以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而且能够提高加速性,提高爬坡能力。原采只是豪华轿车上才安装TCS,现在许多普通轿车上也有。TCS如果和ABS相互配合使用,将进一步增强汽车的安全性能。TCS和ABS可共用车轴上的轮速传感器,并与行车电脑连接,不断监视各轮转速,当在低速发现打滑时,TCS会立刻通知ABS动作来减低此车轮的打滑。若在高速发现打滑时,TCS立即向行车电脑发出指令,指挥发动机降速或变速器降挡,使打滑车轮不再打滑,防止车辆失控甩尾。 TCS与ABS作用模式十分相似,两者都使用感测器及刹车调节器。当TCS感应到车轮打滑的时候,首先会经过引擎控制电脑改变引擎点火的时间,减低引擎扭力输出或是在该轮上施加刹车以防该轮打滑,如果在打滑很严重的情况下,就再控制引擎供油系统。TCS 在运用的时候,变速箱会维持较高的挡位,在油门加重的时候,会避免突然下挡以免打滑的更厉害。TCS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现有ABS系统的电脑、输速感知器和控制引擎与变速箱电脑,即使换上了备胎,TCS也可以准确的应用。 最近采用牵引力控制系统的汽车越来越多。TCS的作用是使汽车在各种行驶状况下都能获得最佳的牵引力。汽车在行驶时,加速需要驱动力,转弯需要侧向力。这两个力都来源于轮胎对地面的摩擦力,但轮胎对地面的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在摩擦系数很小的光滑路面上,汽车的驱动力和侧向力都很小。如果为了获得较大的驱动力,一个劲儿地踏紧油门踏板,使驱动力超过了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最大摩擦力即附着力,这样不但不能获得所期望的驱动力,反而影响了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汽车在转弯时,如果节气阀开度过大,将使驱动轮打滑。那么这时汽车的转向性会出现什么变化呢?前轮驱动汽车的前轮如果打滑,汽车将出现转向不足的现象,即汽车偏离了转向圆弧,跑到转向圆弧之外去了。后轮驱动汽车的后轮如果打滑,汽车将出现过度转向现象,即汽车偏离了转向圆弧,跑到转向圆弧之内去了,严重时汽车会产生旋转。所以在冰雪路面上,为了防止汽车驱动轮打滑,必须小心翼翼地控制油门。牵引力控制系统的作用是,在汽车加速时自动地控制驱动力,以便使轮胎的滑动量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保持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这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作用大同小异,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作用是防止轮胎抱死,提高汽车制动时的行驶稳定性。 牵引力控制系统的控制装置是一台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检测4个车轮的速度和转向盘转向角,当汽车加速时,如果检测到驱动轮和非驱动轮转速差过大,计算机立即判断驱动力过大,发出指令信号减少发动机的供油量,降低驱动力,从而减小驱动轮轮胎的滑转率。计算机通过转向盘转角传感器掌握司机的转向意图,然后利用左右车轮速度传感器检测左右车轮速度差;从而判断汽车转向程度是否和司机的转向意图一样。如果检测出汽车转向不足(或过度转向),计算机立即判断驱动轮的驱动力过大,发出指令降低驱动力,以便实现司机的

汽车控制系统英文简写

A AFS:自适应照明系统主动前轮转向系统 AYC:主动偏航控制系统主动横摆控制系统 ASC:主动式稳定控制系统自动稳定和牵引力控制车轮打滑控制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ASR:防滑系统 ASL:音量自动调节系统排档自动锁定装置 AUX:音频输入端口 ADS:自适应减振系统 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车距感应式定速巡航控制系统AWD:全时四轮驱动系统 ACD:主动中央差速器 AMT:电子自动变速箱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 All-Speed TCS:全速段牵引力控制系统 ACIS:电子控制进气流程系统丰田可变进气歧管系统 ABD:自动制动差速系统 AGF: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 AUTO:自动切换四驱 ASC+T:自动稳定和牵引力控制系统 ABC:主动车身控制 AXCR:亚洲越野拉力赛 ARP:主动防侧翻保护

AFM:动态燃油管理系统 APEAL:新车满意度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调研AT:自动变速器 Asian festival of speed:亚洲赛车节 AOD:电子控制按需传动装置 AACN:全自动撞车通报系统 ARTS:智能安全气囊系统 AWS:后撞头颈保护系统 AIAC:奥迪国际广告大赛 AVS:适应式可变悬架系统 Audi AAA:奥迪认证轿车 ATA:防盗警报系统 ALS:自动车身平衡系统 ARS:防滑系统 ASPS:防潜滑保护系统 ASS:自适应座椅系统 AQS:空气质量系统 AVCS:主动气门控制系统 ASF:奥迪全铝车身框架结构 A-TRC:主动牵引力控制系统 AHC:油压式自动车高调整 AMG:快速换档自动变速箱

AHS2:“双模”完全混合动力系统 AI:人工智能换档控制 APRC: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 ARTS:自适应限制保护技术系统 ACU:安全气囊系统控制单元 AP:恒时全轮驱动 AZ:接通式全轮驱动 ASM:动态稳定系统 AS:转向臂 APC:预喷量控制 Active Light Function:主动灯光功能 ACE:高级兼容性设计 Audi Space Frame:奥迪全铝车身技术 AWC:全轮控制系统 ASTC:主动式稳定性和牵引力控制系统 B BA:紧急制动辅助系统 BEST:欧盟生物乙醇推广项目 Brake Energy Regeneration:制动能量回收系统BLIS:盲区信息系统 BAS:制动助力辅助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