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

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
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

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概述

小儿推拿疗法,古名“按摩”,源远而流长,在远古时代,它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和疾病作斗争的一种武器,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专以手法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凭借医者双手,用不同于成人的手法在小儿体表一定部位或特定穴位上施加一定的手法,通过手法刺激小儿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达到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治病的目的。小儿推拿疗法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无痛苦、适应症广、疗效确切,患儿易于接受。因此,中医临床应用相当普遍。小儿推拿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手法和穴位,专著不断出现。流传于世的为数不多的推拿著作,几乎都是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广泛,可涉及小儿内、外、五官、神经等科的有关病症,如腹泻、呕吐、厌食、消化不良、便秘、咳嗽、哮喘、感冒、发热、小儿痹症、近视、鼻炎、斜颈等等。

二、推拿简史

由于小儿推拿是推拿疗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它的发展实际上是顺应着推拿疗法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秦汉以前

推拿疗法古称“按摩”、“按跷”、“折枝” 等,它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殷代。当时甲骨文中记载的推拿内容,要比针灸、药物和酒类治病的记载,更为详细而确切。按摩是殷商时期人门主要的治病和保健手段。可以说,殷商时期是手法治疗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蹻石桥引,案杌毒熨……”。《孟子》梁惠王篇赵注“为长者折枝”即按摩手节之意。《周礼注疏》载:“扁鹊治赵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饮汤,子仪脉神,子游按摩”。《韩诗外传》也载:“扁鹊砭针砺石,子游按摩”,另外,《庄子》、《老子》、《荀子》、《墨子》等也有关于按摩的记载。

(二)秦汉时期

在秦、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发展了导引按摩的方法,创造了“五禽戏”。《华佗别传》记载:“有人苦头眩,头不得举,……佗使濡布拭身体……以膏摩立愈”。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若人能养慎……即导引吐纳针灸按摩……”,《说文》解释:“按者两手相切摩也”。成书于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较完整地阐述了中医推拿的理论体系,为按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文献学角度标志着按摩学术理论体系初步形成。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皇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反映了这一时期按摩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及保健。

(三)魏晋时期

这一时期,宗教和养生方面经常把导引按摩作为健身寿世的主要方法之一。葛洪所

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用手指掐虎口治嗓子痛、推拿治疗突然昏厥病人使之苏醒的记载。另外,鉴于旧的按、摩、推、拿手法过简,不敷应用,增加了搓、抖、缠、捻等方法。

(四)隋唐时期

隋唐年代是按摩疗法兴旺发展的时代,据隋《百官志》记载:“太医院有主药二人……按摩博士二人”。隋太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里,其它治法不录,唯每卷之末,详记导引按摩的方法。这一时期,不仅设有按摩博士的职位,唐代按摩术更为发展,并成为独立的一科,设于“太医署”内,为四科之一,足见当时对按摩术的重视。《唐六典》中,记载按摩可除“八疾”,即风、寒、暑、湿、饥、饱、劳、逸。按摩的同时配合自我导引,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对膏摩法治疗小儿疾病做了较系统的论述。另外,还记载了“老子按摩法”和“天竺国按摩法”。按摩疗法从唐代开始和国外有交流,这一时期的文献,还记录了大量的保健按摩的方法,丰富了保健学的内容。

(五)宋金元时期

按摩术发展到宋金元时期,以远不及隋唐时期兴盛,太医局中未设专科,但该医术仍然被广泛应用,有关的论述并不少见。《圣济总录》卷四“治法门”中,对按摩做了具体论述,如谓:“可按可摩,适所用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分析了按摩手法的作用,对按摩治疗疾病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在其所著的《儒门事亲》中,把按摩法纳入汗、吐、下三法中汗法一类,认为按摩具有解表疏散外邪的作用,这时对按摩作用的认识已由温通闭塞发展到按摩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这一时期还非常重视自我按摩,如《寿亲养老新书》记述了“擦涌泉穴法”、“擦肾俞穴法”、“摩腹法”等自我按摩法,在《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尚载有很多膏摩方。(六)明清时期

明代按摩术重新得到了重视,在“太医院”中列十三科之一,再度独立设科。明代也是小儿推拿发展历史中的兴旺发达时期,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出现了不少小儿推拿著作,如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著作四明陈氏所编的《小儿按摩经》于1601年问世,并被收集在杨继洲所编的《针炙大成》之内,陈氏提出了小儿病多在肝脾两脏的观点,认为“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再肝经,则在脾经;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要诀也”。认为按摩治疗小儿疾病是“以手代针之神术也,亦分补泻”,对后世小儿按摩学术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后明太医龚云林撰写了《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并单行成册,该书崇钱乙思想,不仅论述了小儿推拿理论及具体操作,并载有儿科方脉,是一部儿科推拿专著,曹炳章先生曾把此书誉为“推拿最善之本”,正是该书使按摩又有推拿之称。同时期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把前人的手法成就结合作者的经验编写而成,广为后世引用。

清代推拿虽未独立设科,但推拿学的发展仍然比较兴盛,小儿推拿临床应用更为广泛,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熊应雄所著的《小儿推拿广义》,骆如龙所著的《幼科推拿秘书》,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钱攘村所著的《小儿推拿直录》,周松龄的《小儿推拿辑要》,陈复正编撰的《幼幼集成》,夏禹铸的《幼科铁镜》,其它著作如《推拿易知》、《推拿决微》、《增图考释推拿法》等大多是以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为蓝本编写而成,流传较广。

总之,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不仅在整个推拿疗法文献中占据主要地位,在当时的儿科著作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小儿推拿的兴盛时期。

(七)近代及现代发展概况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的荒谬论断,中医学遭受到严重的摧残,推拿更是频于湮没。但是,由于推拿确实是行之有效,可以说是效、验、廉聚于一身的治疗方法,因此,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如: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滚法推拿流派;在练功和武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平推法推拿或称内功推拿流派。这一时期的推拿文献非常少,现在能检索到的只有不足十篇文章,多数是论述按摩术的来源,著作也寥寥无几。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中医推拿也得到了发展,1956年在上海开设推拿训练班,1958年成立推拿专科门诊部,同年又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这段时间,有少数学者对推拿的历史和文献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其代表人物是江静波,对宋代以后的按摩资料及明代有关小儿的推拿文献进行了整理。文革期间,许多省市的推拿科门诊被撤销,并关闭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推拿学校。由于客观上的需要,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针、推、伤专业。

1985年10月,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在北京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医推拿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小儿推拿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越来越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认可。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各大中医院校相继开设了针灸、推拿系。自九十年代,出版了大量推拿著作及论文。经检索近50余年来出版的推拿按摩著作600余部,其中小儿推拿按摩专著40余部。经清华同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1994~2004近10年来有关小儿推拿按摩方面的文章,其中,小儿推拿方面的文章共700余篇,小儿按摩方面的文章近200篇,合计约900余篇。

三、小儿推拿古代文献研究

(一)甲骨文有关文献研究殷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当时甲骨文中记载手法的代称和基本的手法名为“拊”。甲骨卜辞中还有应用按摩治疗腹疾和骨痛的记载。另外,甲骨卜辞中,有关于按摩者的记述,如“甲申卜:争贞:尹氏(氐)付(拊)子”,这里的“尹”字本为官名,亦可做医人解,《说文》谓:“尹,治也”,本意是为人治病,后引申为治理,复转为治理者。这句话的意思是:甲申日,名叫“争”的贞人卜问:是否让尹给子按摩?彭坚认为甲骨文中有几段文字,记录了三个专职按摩师的名字,并认为汉代史籍中反复出现的一位古代名医俞拊,很有可能就是卜辞中记载的武

丁时期的宫廷按摩医生——拊。

(二)简帛中的有关文献记载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大批帛书和竹木简,其中包括大批医药帛书,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杂病方》、《天下至道谈》等,记载了不少按摩、导引、吐纳等内容,说明我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按摩法就颇为盛行和普及,并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五十二病方》中涉及的按摩手法,有安(按)、靡(摩)、摹、蚤挈、中指蚤、括(刮)、捏、操、揗(循)、捚等十余种,使用的按摩器具有木椎、铁椎、钱匕、羽毛等。其中,以钱匕抚摩法治疗小儿瘛(惊风),这可以说是按摩治疗小儿疾病的最早记载。《五十二病方》反映了我国西汉以前按摩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实践中的有效案例已经注意开始总结记录,但尚未形成一定的理论,这方面的工作直至《黄帝内经》时才开始进行。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推拿疗法的萌芽时期。

(三)《黄帝内经》奠定了推拿学的基础《黄帝内经》中共有29篇,40余条涉及到推拿。

1.按摩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共有三处出现,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论》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灵枢·九针》曰:“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是谓形”。《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复得”。

2.说明按摩的发源地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说明了推拿疗法的发源地。

3.说明推拿治病的机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血虚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等,说明推拿治病的机理。4.记述了推拿的手法、适应症、禁忌症。对推拿手法的介绍,《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素问·病论》篇云:“所谓得而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等等。介绍适应症的有,《灵枢·刺节真邪》篇云:“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至如前,热去得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有所结……以手按之揉”。《内经》认为推拿也有禁忌,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认为冬季最好不进行按摩等扰动阳气的活动,以免变生他证。《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灵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素问·调经论》中也说:“风雨之伤人也……血

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这些说明古人对推拿宜忌的认识,对后世推拿临床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5.记载了按摩工具

《内经》中还描述了有关按摩工具,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描述的九针,有员针和鍉针“……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泻其气。”从员针和鍉针的形状和用途看,应属于按摩工具。“员针”后人称为“圆头针”,该针长1寸6分,针身圆柱形,针尖呈卵圆,用于按摩穴位,治疗筋肉痹痛。《灵枢·热病》中论述其适应症:“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鍉针头如黍粟形,近人称之为“推针”,该针长3寸5分,针体粗大,头如黍粟,圆而微尖。按压经脉,不能深入,为按压穴位用具,也是按摩工具之一。《灵枢·热病》论述其适应症:“热气……颞颥,目挈脉痛,善衄,厥热病者……”。按摩工具的运用,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

6.指出针推应配合应用

《内经》中提出推拿与针刺结合应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综合治疗方法。如《素问·针解篇》中说:“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手法与针刺并用,祛邪扶正,相得益彰。再如《灵枢·终始篇》也说:“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穴,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穴,无使邪气得入”,介绍了手法与针刺结合的补泻之法。现在临床治疗中针推结合应用依然非常广泛。7.提出了对手法的具体检测方法《内经》对从事按摩的人员有其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如《灵枢·官能》提出:“爪苦手毒,为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测试的方法是:“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的按具上,五十日的死矣;手甘者,复过如故也。”可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按摩医师,没有深厚的功底和长期的训练是很难达到的。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奠定了推拿学的基础,对推拿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中医学乃至推拿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汉以后及明清以前主要推拿文献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新的推拿手法,用于治疗小儿疾病及预防保健,如捏脊疗法、膏摩法等等。治疗的范围也所扩大,如用手法治疗小儿急腹症等。丰富了小儿推拿疗法的治疗手段、治病范围。可见,这一阶段是小儿推拿理论体系形成的前期阶段。

1、《肘后备急方》对按摩疗法的贡献

《肘后备急方》(以下简称《肘后方》)是晋·葛洪所撰,经梁·陶弘景及金·杨用道增补的古医方书,书中记载了许多用于急症治疗的按摩法,为我国推拿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介绍了多种按摩疗法

《肘后方》记载的按摩法较前更为丰富,它包括抓法、拍法、抄举法、抓腹法、掷背法、掐法、点法、捣法等。《肘后方·救卒中恶死方》云:“令爪其病人中,取醒”。在救“卒死尸蹶”、“卒中五尸”等昏迷不醒的病人时,葛洪都使用了这种掐人中的方

法,有的还配合“爪其心下一寸”。

又如《肘后方·治卒心痛方》云:“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肘后方·治卒腹痛方》云:“令卧,枕高一尺许,拄膝,使腹皮踧,气入胸,令人抓其脐上三寸便愈”。《肘后方》卷六载有:“……软帛拭之,以白蜜涂面,以手拍,使蜜尽,手指不粘为尽。”这是用于颜面保健的手法。《肘后备急方》首次介绍了治疗小儿肠扭转的手法:“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这种治疗卒腹痛的方法,与现在治疗小儿肠扭转的颠簸方法极为相似。这种方法,既丰富了推拿方法,也为临床治疗小儿肠扭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手法。

(2)最早记述捏脊疗法

《肘后方·治卒腹痛方》中云:“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葛洪发明的这种捏脊疗法,对后世临床治疗小儿和成人各种杂症以及保健防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方法。

(3)首次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法

葛洪在《肘后方》中,介绍了下颌关节脱位复位的方法:“令人两手牵其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颞颌关节脱位口腔内复位手法,目前仍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4)详细记载膏摩法葛洪十分重视膏摩的运用,是第一位系统论述膏摩,使膏摩证、法、方、药齐备的医家。《肘后方·卷八》记载了葛洪治百病常备的丸、散、膏方和药物,其中膏摩药方共有8首,用于治疗临床多种病证,为后世膏摩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千金要方》中有关按摩的文献记载

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应用药物制成膏剂与手法相结合的膏摩法,运用膏摩法治疗小儿“中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乳食”等疾病十几种,扩大了膏摩治疗疾病的范围,对膏摩治疗小儿疾病有了较系统的论述。该书还记载:“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这是首次将膏摩用于小儿保健推拿的医学文献记载。

3、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与兴盛时期

小儿推拿疗法发展到明代,不仅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临床经验也不断完善和丰富,推拿手法、治病范围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及著作,如儿科世医万全所著的《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即有以手法治疗儿科疾病的记载,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以及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等。可见明代是小儿推拿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清代小儿推拿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出版了著名的《小儿推拿广义》、《厘正按摩要术》等小儿推拿专著,清代小儿推拿的理、法、方、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小儿推拿的丰富和发展阶段。(1)《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

“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见于《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第十卷,明·徐用宣撰,庄应琪、祝大年补要,成书年代江静波认为是1405年,并且提出该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其内容反映了元以前小儿推拿的成就,并首次论述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定位、操作和主治;记载的“大手法”有“龙入虎口”、“苍龙摆尾”两种。主治的病证以小儿惊风为主,采用的手法主要是擦法、掐、揉等几种。卢亚丽认为“看惊掐筋”可能是小儿推拿的早期称谓。

(2)《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

转载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的《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在推拿学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学术地位。但是,《小儿按摩经》的书名、作者和成书年代等问题至今仍有颇多分歧。目前,依旧沿用《针灸大成》所载的四明陈氏,四明陈氏为何人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至于该书的成书年代,有的沿用《针灸大成》的梓行时间,即1601年,有学者认为成书年代应在1405~1601之间。该书的学术思想源于《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在此书的基础上增加了精宁、威灵、二扇门、二人上马等特定穴,并将复式手法由2种增加到28种,治疗病种由21种增加到36种,书中对小儿疾病的诊断、穴位、手法、预后等基本采用歌诀的形式,这种编写体例多为后世医家所采纳。该书还指出了小儿推拿治病当视“病之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3)《小儿推拿秘旨》为“推拿最善之本”。

明代龚廷贤所著,刊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该书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小儿推拿方脉全书》,是明代重要的小儿推拿专书。该书内容除一部分取材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大多为作者个人的经验总结。全书分两卷,卷一包括总论、蒸变论、惊风论、诸疳论等,以推拿治法为主。卷二主要为药物疗法,论述小儿常见病的药物治疗。书中常以歌诀的形式叙述穴位功效及推拿治法,易懂易记,便于掌握。书中讲述了“十二手法诀”,介绍了十二大手法的名称、操作、功效、适应症等。曹炳章先生曾赞该书为“推拿最善之本”。

(4)《小儿推拿秘诀》

明代周于蕃著,该书初刻于万历乙巳年(1605年)是专门论述小儿推拿的专著。该书又名《推拿仙书》,是明代第二部推拿学著作。介绍了手上推法九则的名称、功用与操作。特点是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身中十二拿法”的穴位与功效。

(5)《小儿推拿广义》清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疗法专著。

清·熊应雄编,刊刻于1676年,骆竞洪认为该书可能是清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疗法专著。该书分为三两卷,上卷总论推拿的作用,小儿疾病的诊断,推拿的穴位及手法;中卷记述了小儿常见疾病及杂症的推拿法、坏症的诊断等;下卷记录了十六大类治疗小儿疾病的药方。该书所论的大手法与它书略有不同,如黄蜂入洞的推拿位置在前臂屈侧等等。

(6)幼科推拿秘书

清?骆如龙著,卷一赋歌论诀秘旨,为小儿病证诊察。卷二穴象手法,其中穴道十则,

图像十四,分论手法特征及作用,推拿敷料的选择等。卷三推拿手法(单式42种,复式13种)。卷四为病证分类。卷五为药方。本书推拿体系最完整,以分阴阳法为“起式”,而终以复式手法为“总收法”。

(7)幼科推拿

清?夏禹铸撰,凡例以推拿代药为主旨,“使人晓得用推拿便是用药味。药味既不可误投,推拿又何可乱用?”书中删汰效果不佳之手法,简要实用。

(8)针灸逢源

清?李学川撰,以指代针为本书推拿法特色,部分内容与《幼科铁镜》相似,而多有发挥,如“取印堂治一切惊风不语,颊车治牙关紧”。

(9)保赤推拿法

清?夏云集撰,开篇有头面、手足部穴道总图,次述单、复式推拿法86种,每一法下注明操作、功用、适应症。简便实用。

(10)《厘正按摩要术》

清?张振鋆著,在《小儿推拿秘诀》一书的基础上增补了新的内容,全书共分四卷,卷一辨证;卷二立法;卷三取穴;卷四列证。书中介绍了小儿按摩八法、儿科推拿的取穴手法图,还介绍了胸腹按诊法,这是其他医书所少见的。该书论述全面,兼有发挥,流传甚广。

另外,有关小儿推拿的著作还有:《推拿辑要》、《幼科推摩》、《孩儿药》、《妇婴至宝》、《推拿玄秘》、《保婴要术》、《鬻婴提要说》等,内容多与它书相似或无发挥,故略。

5、小儿推拿主要学术观点的传承

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大多是以龚廷贤所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和周于蕃所著的《小儿推拿秘诀》为蓝本编写而成的。其中以龚氏所著为蓝本扩充而成的主要有:《小儿推拿广义》、《幼科推拿秘书》、《推拿辑要》、《推拿易知》等;以周氏所著为蓝本扩充的著作主要是:《秘传推拿秘诀》、《厘正按摩要诀》等。

四、存在问题

临床应用这一疗法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

(一)小儿推拿特定穴

对于特定穴的产生、作用、一穴多位、或一穴多名、定位意见不同一等问题缺乏详细研究。

(二)小儿推拿的手法

尤其是复合手法存在着操作手法及名称繁多、运用不规范等问题。

(三)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

儿科俗称“哑科”,儿科疾病诊断,望诊最为重要,而小儿推拿临床,望指纹是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古籍中非常重视小儿的指纹诊断,但现代小儿推拿临床该诊断方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小儿推拿穴位的配伍、推拿手法的补泻等问题缺乏系统研究。

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雨水节气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惊蛰节气 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

小儿推拿三字经

小儿推拿三字经

————————————————————————————————作者:————————————————————————————————日期:

原文地址:小儿推拿三字经摘自《幼科推拿》赵鉴秋编著作者:阿瑞 《推拿三字经》为光绪年间(1877年)徐谦光所著,尚未见刊本。青岛市中医院于1958年根据李德修老师收藏多年的抄本,油印了数十册,作为学习李老小推拿经验的资料。因李老已谢世多年,作者曾向其后人寻求原手抄本而不得。现仅以青岛市中医院1958年的油印本为依据,作以浅释。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推拿三字经》所记载的推拿技法,多为治疗当时民间流行的某些成人及小儿疾病时所用,尤其对痢疾、腹泻、脱肛、霍乱、瘟疫、痨瘵、痰喘、疮肿、惊风,癫狂、牙痛、腹痛等病的症状、诊断、取穴、预后、疗效等方面,叙述较详。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认识和提法,显然不适合于当代。为尊重原著,全面反映推拿三字经派的特色,作者一并作以浅释,而不只拘于小儿。仅供参考。 清代民间无钟表,推拿计时靠计数,故《推拿三字经》中有“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等词句,均指推拿次数而言。推拿次数的多少,时间的长短,是根据病人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灵活掌握,临床治病不必拘泥此数。 徐谦光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奉萱堂侍奉母亲治病。 药无缘母亲服药即吐,无法治疗。 推拿恙用推拿治疗母病,不药而愈。 自推手从此开始用推拿为人治病。 辨诸恙辨明证候,确定推拿治法。 定真穴找出治病的有效穴位。 画图彰画图明示各穴的部位,以备后人学习。 上疗亲对上治疗双亲或长辈之疾。 下救郎对下解救百姓孺婴之患。 推求速推拿应速度快,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速度快可加强气血进行,消除病邪,推大人从应快且重,推小儿应快而轻。 惟重良推拿注重良方,辨证取穴、手法轻重适当,即可见效。 独穴治独穴是指只取一个穴位治病,久推,以取效为度。 大三万16岁以上为大人,推按3万次,约相当150分钟,成人皮坚、感觉较钝,推拿次数宜多,时间宜长,临床不必拘泥定数。 小三千5岁至15岁为小,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发育成熟,推拿次数宜少。 婴三百4岁以下为婴,婴儿气血脆弱、皮肤较嫩,感觉灵敏,推拿次数更要减少。 加减良推拿次数,应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运用。 分岁数区分病人年龄大小。 轻重当看明病的轻重,选用适当手法进行治疗。 从吾学自从我学习、动用推拿治病以来。 立验方不断总结经验,创立用独穴治病的有效良方。 宜熟读对已有的良法,应熟读牢记。 勿心慌临床施治认真仔细,切勿粗心大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讲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一、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 1、穴位形态多样性:点状、线状、面状 2、操作形式多样性 3、穴位定位模糊 4、归经较难 5、百脉皆汇于两掌 一、头面部穴位: 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太阳: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作用:清热消肿,止痛疏络。 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迎香: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鼻唇沟中。 作用:通利鼻窍,疏散风邪。 鼻通:攒竹穴沿鼻翼两旁至迎香穴,线状穴。 作用:通利鼻窍 二、上肢部穴位: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拇指偏锋桡侧缘成一直线)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清心泻火。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肾益脑,温养下元。 胃经: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助运化。 肾顶:小指顶端。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大肠: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际处凹陷中。 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圆心至中指根距离2/3为半径之圆周 作用:顺气化痰,平衡阴阳。 膊阳池: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作用: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四横纹: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退热除烦,散瘀结,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三、胸腹部穴位: 天突: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国内小儿推拿现状简介

小儿推拿流派是指小儿推拿学科因不同的师 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流别。据资料显示,最早研究小儿推拿流派的文章 , 有的研究“小儿推拿流派”,有的研究 “ 齐鲁小儿推拿流派”。其他地方也有人对各地区的流派进行研究,如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地 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地区的开运儿科推拿流 派,研究者也较多。目前国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流派,主要有的三字经小儿推拿 流派、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和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的小儿捏脊流派、的海派儿科推拿和 的开运儿科推拿流派。其他的流派,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囿于狭小的区域,还有的缺少理论总结和著述,大都逐渐萎缩或湮没了。现将这六个流派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流派创始人研究 关于创始人的研究,的三字经小儿推拿流 派 、 汉臣小儿拿流派及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研究 文献较多;的开运儿科推拿流派和的小 儿捏脊流派,文献较少;的海派儿科推拿,没有

流派创始人的文献。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创始人是徐谦光,代表人 物是德修。如湄菲等 [1] 述,徐谦光自1877 年完 成了《推拿三字经》,创建了三字经流派推拿,其著作虽未出版 , 但在民间流行,其后未有传人。真正将三 字经流派推拿发扬光大的是市中医医院德修 先生。德修,又名慎之(1893~1972 年),威海 市北竹岛村人。遇威海清泉学校校长戚经含,怜其 疾苦,遂赠清代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一书,并悉心指教,经8 年学习,方独立应诊。1920 年到,在 鸿祥钱庄设诊所,颇具声望。1929 年自设诊所,求治者盈门。1955 年应聘到市中医院工作,任小儿 科负责人 [2] 。 自此 , 德修将三字经流派推拿专用于 治疗小儿病症 。 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的创始人是汉臣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24节脊椎的对应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24节脊椎的对应关系 二十四在天应二十四节气,在地应二十四山向,在日应二十四小时,在人身应二十四节脊椎、二十四肋骨和二十四经脉。人体的每一块脊椎骨都对应着一个节气。冬至一阳生,数据从这里开始。因此,宇宙就有法则了。二十四节气、方向、音律、脊椎、穴位对应图: (颈椎七节) 第一颈椎——大雪 头、耳、鼻、喉、脸、头痛、失眠、眼疾、记忆减退、眩晕 第二颈椎——小雪 喉、舌、声带、口、昏眩、耳鸣、扁桃腺炎、腮腺炎、直肠炎 第三颈椎——立冬 咽、颊、肩、咽喉炎、颈、肩酸痛、呼吸困难、痤疮、湿疹 第四颈椎——霜降 颈部肌肉、臂、肩酸痛、牙痛、甲状腺 第五颈椎——寒露 手肘、食道、气管、气管炎、咽喉炎、手臂酸痛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 第六颈椎——秋分 甲状腺、手腕肌、大拇指、上臂或手腕痛、甲状炎、五十肩、大姆指酸麻痛 第七颈椎——白露 甲状腺、中指、肱肌、甲状炎、手臂外侧、中指、肱、无名指酸麻痛 (胸椎十二节)

第一胸椎——处暑 心脏、气管、食道、前臂、心脏病、气管炎、气喘、手腕痛、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 第二胸椎——立秋 心脏、气管、食道、背肌、食道炎、胸痛、手臂内侧酸麻痛、血压、心跳不规律第三胸椎——大暑 肺、支气管、食道、胸腔、支气管炎、肺炎、食道炎、肋膜炎 第四胸椎——小暑 肺、食道、乳房、乳房炎、慢性胃症 第五胸椎——夏至 肝、胆、胃、脾、肝炎、胆囊炎、低血压、胃炎、面疱 第六胸椎——芒种 胰、胃、胆、肝炎、胃炎、胆囊炎、胃胀、食欲不振 第七胸椎——小满 肾、胰、十二指肠、胃溃疡、糖尿病、十二指肠炎、扁桃腺炎 第八胸椎——立夏 肝、胃、胰、肾、小肠、小肠炎、头痛、便秘、风湿 第九胸椎——谷雨 小肠、肾上腺、肾上炎、过敏、频尿、湿疹、膀胱炎、排尿困难、不孕、下腹痛第十胸椎——清明 肾、盲肠、大肠、肾炎、水肿、痛风、不孕、输尿管炎、带状疱疹、静脉曲张第十一胸椎——春分 肾、大肠、输尿管、肾炎、输尿管炎、大肠炎、性无能、痤疮、痢疾、水肿、牛皮癣 第十二胸椎——惊蛰 肾、大肠、淋巴、输尿管、膀胱、膀胱炎、不孕、生殖器疾病、风湿关节炎、输尿管炎 (腰椎五节) 第一腰椎——雨水 大肠、输尿管、股四头肌、大腿前侧、大腿痛、便秘、尿床、疝气 第二腰椎——立春 第二腰椎卵巢、输卵管、肾、膀胱、外阴、大腿内侧、月经不调、子宫卵巢炎、小产、大腿中段酸麻痛、便秘 第三腰椎——大寒 第三腰椎生殖器、下腰、坐骨神经、月经不调、生殖器疾病、水肿、坐骨神经痛、血压不正常 第四腰椎——小寒 前列腺、下腰、坐骨神经、下腰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障碍 第五腰椎——冬至 子宫、膀胱、直肠、足、膀胱障碍、小腿至足踝酸麻痛、痔疮、尿酸 (荐椎与骶椎) 荐椎——直肠、肛门、大腿后侧、前列腺、脊椎弯曲、髋骨关节炎、臀部痛、前列腺炎、踝骨痛 骶椎——直肠、肛门、痔疮、搔痒症、肛门炎、直肠炎

国内小儿推拿现状简介

小儿推拿流派是指小儿推拿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 不同学术流别。据资料显示,最早研究小儿推拿流 派的文章 , 有的研究“山东小儿推拿流派”,有的研究 “ 齐鲁小儿推拿流派”。其他地方也有人对各地区的 流派进行研究,如北京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 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 派,研究者也较多。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 大的小儿推拿流派,主要有山东的三字经小儿推拿 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和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 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其他的流派,有的昙花一 现,有的囿于狭小的区域,还有的缺少理论总结和著 述,大都逐渐萎缩或湮没了。现将这六个流派的研 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流派创始人研究 关于创始人的研究,山东的三字经小儿推拿流 派 、

张汉臣小儿拿流派及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研究 文献较多;湖南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和北京的小 儿捏脊流派,文献较少;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没有 流派创始人的文献。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创始人是徐谦光,代表人 物是李德修。如葛湄菲等 [1] 述,徐谦光自 1877 年完 成了《推拿三字经》,创建了三字经流派推拿,其著作虽未出版 , 但在民间流行,其后未有传人。真正将三 字经流派推拿发扬光大的是青岛市中医医院李德修 先生。李德修,又名慎之(1893~1972 年),山东威海市北竹岛村人。遇威海清泉学校校长戚经含,怜其 疾苦,遂赠清代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一书,并悉心指教,经 8 年学习,方独立应诊。 1920 年到青岛,在鸿祥钱庄设诊所,颇具声望。 1929 年自设诊所,求治者盈门。 1955 年应聘到青岛市中医院工作,任小儿 科负责人 [2] 。

二十四节气与练功保健其法其理

二十四节气与练功保健---其法其理 (2009-10-18 10:55:22) 转载 标签: 分类:自然疗法 道家文化 缙云山 二十四节气 修行 小舟博客 黄帝内经 易经 文化 二十四节气与练功保健---其法其理 碧水青山一小舟/文 中秋节期间,小舟依常岗师兄指教在节气前后三天与博友相约修炼子时功。博友留言中看出都感觉到了与平日的不同。但小舟始终疑惑:为何节气时令日练功比平日有效?其中有何妙机? 带着这个问题,小舟经过详细的做功课,才明白此乃“天人合一”之效,其中妙理很深呢!现将小舟学习成果与博友分享,愿有缘人都能“明其理,得其法,受其用。”。 一、二十四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分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现代医学认为,脊柱是人体最大的能量传输中心,通过神经系统的传递,可与人体五脏六腑相通。人体的脊柱由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椎体组成,恰与一年24个节气相吻合。据《黄帝内经》所载,人体每一个器官的能量,都是由特定的脊椎位置所控制,与大自然24个节气所对应。这种巧合正是体现了人为小宇宙、天地为大宇宙之观点。常人的脊柱内的炁机,冬至从第5节腰椎开始,每个节气上移一个椎体,一年内完成一次脊柱整体炁机变化,这正符合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轨迹的炁机变化原理。 二十四节气的那一时刻,就是天地交泰的一瞬间,此时宇宙中可发生多种奇妙变化。宇宙中的生物、植物及万物,它们各自的慧光能量流都发生了由低能向高能的转变,以及各自磁场方向的改变,而后逐渐消失,回到原来状态。这当中,人自然不例外。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观点之一,也是传统道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体与宇宙天体的运行互相感应,信息相通,与大自然的万千变化紧密联系,妙机无限。见附图: 三、节气时令交替时练功作用机理 当节令交替时,人体能量会大量流失,使身体免疫功能降低,久而久之,导致慢性病和机体老化。所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在节令交替时段调理相对应的椎体(穴位),可以获得良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道教《翠虚》篇曰:“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节令交替的一瞬间虽然时间很短,但足可以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造成深远的影响。所以,巧妙地利用这一时段练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节气时令交替时练功与保健方法 节气时令交替时,不但可以通过练功增强练功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其他养生保健的方法增强体质,祛病强身。 具体操作方法是: 1、在每个节气来前15分钟开始静坐,意念集中于脊柱上所对应的椎体(穴位),时间共半小时左右;节气的前后三天静坐,意念亦集中于脊柱上所对应的椎体(穴位),时间一个小时以上。 2、每个节气交替之时,在对应脊椎(穴位)上香熏10~20分钟;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小儿推拿常用穴

目录 概述 (1) 1.头面颈项部穴位 (2) 天门、坎宫 (3) 太阳穴 (4) 风池穴、百会穴 (5) 迎香穴 (6) 高骨、人中 (7) 印堂 (8) 2.胸腹部穴位 (9) 膻中 (10) 乳旁、乳根 (11) 腹、脐 (12) 天枢、肚角 (13) 中脘 (14) 3.腰背部穴位 (15)

龟尾、大椎 (16) 肺俞 (17) 脾俞 (18) 肾俞、推脊 (19) 捏脊、七骨节 (20) 肩井 (21) 4.上肢部穴位 (22) 总筋、阴阳 (23) 脾经 (24) 肝经 (25) 心经 (26) 肺经 (27) 肾经 (28) 五经配伍及推治 (29) 大肠、小肠 (32) 胃经 (33)

小天心、内劳宫 (34) 板门 (35) 十宣 (36) 四横纹、四缝穴 (37) 老龙 (38) 外劳宫、二扇门 (39) 合谷 (40) 一窝风 (41) 阳池、三关 (42) 六腑 (43) 天河水 (44) 水底捞月 (46) 五指节 (47) 5.下肢部穴位 (48) 涌泉 (49) 足三里、三阴交 (50)

太冲 (51) 6.穴位的功能归类 (52)

小儿推拿穴位概述: ◆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 的刺激点。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 小儿推拿操作程序: 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 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 第三步:下肢部 第四步:胸腹部 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处方(自己整理)

1、感冒 平肝清肺10 天河水15 掐五指节3遍 发热重:+推六腑15 提捏大椎10次 鼻塞重:+揉阳池10 呕吐:+清胃10(运八卦) 咳、痰:+运八卦10 痰盛+清补脾10 伴惊风:平肝30 清肺15推天河水30 惊觉角弓反张目上翻+下捣小天心2分钟斜视相反方向捣 夹滞:+运八卦15 清脾(胃)10 便有食:+清大肠10 2、寒热往来 分阴阳10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5 3、急性支气管炎 运八卦15 平肝清肺10 清胃10 天河水10 发热超38.5+推六腑10 喘重改为逆八卦 喘重湿罗音+小横纹10 喘重干罗音+大四横纹10 慢性支气管炎 按急性操作两次后改用补法 揉二马10 补脾10 平肝清肺10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方法一:逆运八卦10 揉二马10推大四横纹10清胃5推六腑15 方法二:揉二马10 补脾10 清肺10天河水10 4、肺炎 逆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 高热惊厥+捣小天心2 头痛鼻塞+揉阳池10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改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推大四横纹10天河水10 5、顿咳(百日咳) 逆运八卦15揉小横纹15清胃10天河水或推六腑10 +-痉挛期,咳嗽痰稠,咳吐不利。改用逆运八卦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捣小天心5 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肺养阴。改用揉二马10清补脾10 揉小横纹10天河水10 6、厌食 运八卦10清胃10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脾胃虚弱去清胃改用清补脾10+捏脊5-7遍 7、鼻炎 寒症:平肝清肺10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5 热症:天河水10平肝清肺10揉阳池10 8、鼻窦炎 平肝清肺20推六腑15揉阳池10 9、扁桃体炎 平肝清肺10清胃10天河水20 热重+推六腑20-30 10、口腔炎 发热者:清胃10天河水20推六腑10 不发热:去推六腑 11、口疮 选择一:清胃15天河水15推大四横纹10 选择二:清脾15清胃15天河水10 发热+推六腑20 流口水+揉小横纹10 烦躁惊悸+捣小天心2分钟 外用西瓜霜、冰硼散 12、哮喘 寒性:逆运八卦15揉外劳宫10推大四横纹10清肺5 热性:逆运八卦15推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缓解期:揉二马15清补脾15运八卦10 热重:+推六腑15 13、脘腹痛 气郁腹痛:平肝15运八卦15推大四横纹10揉板门10 食积腹痛:平肝10清胃10清脾10运八卦15揉板门15清大肠15 寒性腹痛: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运八卦 15推天河水10 如有形寒积+清补大肠10 热性腹痛:平肝10清胃10推天河水10揉板门15 肠套叠腹痛:揉外劳宫(手法加重)20清脾10清胃10 清大肠15推大四横纹15 肠套叠开后用清补脾善后10 蛔虫腹痛:第一次揉外劳宫15平肝15第二次15清胃 10清大肠10 淤血腹痛: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天河水 10 虚寒腹痛:揉外劳宫15清补脾10揉板门15推大四横纹 10 14、呕吐 伤食呕吐:揉板门15运八卦15清胃10清补脾10 胃热呕吐:清胃15平肝10推天河水10运八卦15 腹痛+揉板门15 便秘+清大肠10 阴虚呕吐:揉二人上马10揉板门15清胃10运八卦15 清补脾15 夹惊呕吐: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揉板门15天河水 10揉外劳宫10 胃寒呕吐:揉外劳宫15揉板门15平肝10清胃10运八 卦15 外中寒邪兼腹痛+揉一窝风15 有形寒积+清大肠15 寒伤脾胃+清补脾10兼冷泻亦同 15、呃逆 实证有热者:运八卦10清胃10推六腑15 虚证有寒者:运八卦10揉外劳宫10清补脾15 16、疳积 揉二马15补脾15平肝5 腹胀重+推大四横纹10 有痰者+运八卦10 腹痛明显者改用揉外劳宫15补脾15平肝5 以上疗法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有特效 17、自汗盗汗 自汗:揉二马15清补脾10运八卦10清肺5 盗汗:运八卦10揉二马10天河水10平肝5 18、遗尿 揉二马20清补脾10揉外劳宫10 注:尿频小便频数多属虚证或气虚或阴虚治疗可参考遗 尿 小便少色黄、急躁、手足心热去揉外劳宫加平肝5、推 天河水10 19、脱肛 补脾15揉外劳宫10清补大肠10 大便干+运水入土10 脾肾不足便溏+揉二马10 20、便秘 选择一:清补脾10清大肠15运水入土10平肝5 选择二:独揉神阙15 略带热像:运水入土10清大肠15平肝清肺10天河水5 腹胀+推大四横纹10 21、腹泻 伤食泻 重症(十余次,有脱水现象) 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利小便10 +-腹痛重者+揉外劳宫10-15 轻症(5-6次) 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 日久邪实兼体虚者,消化不良、便黄、脉滑无力者。 运八卦10揉二马10清胃10推六腑10 脾虚泻 轻症:揉外劳宫10清补脾10平肝5 +-有热者+天河水15 重症:揉二马10清补脾10清补大肠15 寒泻 揉外劳宫20清胃10天河水10 热泻 选择一:推六腑15清大肠15清脾胃10下推七节骨2 分 选择二:运八卦10清胃10推六腑15 +-推1-2次减轻,可酌情改用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 15平肝5 22、痢疾 慢性痢疾 选择一:揉外劳宫15清补大肠15揉二马10平肝5 选择二:清补大肠,独穴推40效佳 急性痢疾 白痢:揉外劳宫10清补大肠15清补脾10 +-有热者+推天河水20平肝5 体虚者+揉二马10 23、赤痢 选择一:推六腑15清脾10清胃10清大肠15利小便5 下推七节骨2分 选择二:推六腑15运八卦10清大肠15平肝5下推七节 骨2分 高温退后 选择一:清大肠,独推40 选择二:清补大肠15运水入土10利小便10 急惊风 抽风缓解后,推六腑20平肝清肺10推天河水10捣小天 心5 +-胸闷+运八卦10 头痛或角弓反张+揉阳池10掐精灵、威灵,掐五指 节(每节5次) 急救或缓解痉挛:拿列缺,掐人中 24、慢惊风 揉阳池10揉二马15补脾10捣小天心5平肝5 +-痰盛+运八卦10揉小横纹10 腹痛+揉外劳宫10 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改用揉外劳宫15补脾10清补大 肠10平肝(或捣小天心)5 推拿结束后均掐五指节,掐精灵、威灵。抽风缓解后禁 睡 25、惊风变证 惊风前仆:上捣小天心,李老当时以100下为一次;揉 二马、阳池, 各100下;掐左右合谷,各100下。以上为一次治疗程 序。但上捣小 天心不能过用,如过用,症状反成后仰。 胎风:治法一平肝15揉阳池15清肺10天河水 15掐五指节2分 治法二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 揉板门15天河水10揉外劳宫10 洗浴受惊 平肝15揉阳池15掐五指节2-5分钟 26、惊风后遗症 目睛不正: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2-5。左斜右捣,右斜左 捣,上斜下捣, 下斜上捣,斗睛由中心向两侧分 捣,中病即止。 余风未尽:平肝15揉阳池10 余热不清:平肝15清肺15天河水15 耳聋:平肝15补肾15 痰多:运八卦15推大四横纹10捣小天心10 下肢失灵:揉二马15清补脾(多推取效)20 喑哑:天河水15清肺10,最后加清补脾15, 以助肺金 四肢拘挛:(病因复杂,须依次治疗) 治法一风热尚盛,平肝15清肺10天河水10 治法二醒镇清窍,揉阳池15下捣小天心10 治法三舒筋,益脾肾,平肝10清补脾10 治法四补肾,调和气血,推大四横纹10,掐五指节2-5 治法五最后揉二马10补益肾中水火收工 余邪成痫:轻平肝15清补脾10揉二马10捣小天心10 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重平肝15清补脾15推六腑15 捣小天心10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27、癫痫(羊癫疯) 重平肝15清补脾15推六腑15捣小天心10 轻平肝15清补脾10揉二马10捣小天心10 两种方法最后都要掐一遍五指节 28、水痘 清肺10清胃10天河水20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30 头痛+揉阳池10 呕吐+揉板门10 29、痄腮(腮腺炎) 推六腑20清胃10每日1次,3-4次可消 +-男孩并发睾丸炎,睾丸红肿疼痛下坠。治法改用: 选择一:揉二马15补脾10利小便10 选择二:揉二马15平肝10清胃10天河水10 30、麻疹 一般疹子 发热不高(39℃以下):平肝清肺10天河水10清胃10 高烧(39.5℃以上,麻疹不透并发肺炎):推六腑20平 肝清肺10清胃10 +-咳喘重+运八卦15 黑疹子 揉外劳宫20推六腑30平肝清肺10清胃10 +-喘重+推大四横纹10 惊悸抽风+捣小天心1-2分钟 白疹子 揉外劳宫15平肝清肺10揉二马15推天河水30 +-体温不升,体质虚弱者,去二马、天河水,+推三关10 再服香菜水,一般可出 麻疹后腹泻 清胃5清补大肠10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临表消失, 用清补脾15揉二马10善后 麻疹后咳喘 平肝清肺10天河水10运八卦10,症状消失后用清补脾 15揉二马10 麻疹逆证 逆证阴证:平肝清肺15天河水30 +-兼泻+利小便穴10(即膀胱穴和小肠穴),清补大肠穴 15 兼喑哑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清肺15(手 法力量加重), 加清胃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唇干口渴过甚,加清胃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咳嗽较重,仍用清肺15(加重),加运八卦20 兼咽喉红肿,仍用天河水30(加重),加清胃5-10 兼目赤太甚,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 服食热性发物,发疹上多下稀,加清胃5-10(不可 过用) 发痒发喘+运八卦15 误食酸凉,体温渐减,加揉二人上马15 伤热,适当+清胃5,重者+推六腑20 伤凉,+揉二马10,也可加揉外劳宫10 如麻疹仍不畅透,+揉二马15 逆证阳证: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仍不畅透,加揉二 马15 邪毒入血:推六腑20揉二马10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 +-体温陡降,未见疹色变黑,先强心助阳,如体温渐复, 为有转机,在议他治,穴 用推三关15揉二马15,或揉外劳宫15。如体温陡降, 汗出如珠或疹色已黑者不救。 邪闭不出:拿列缺2,回生之后如能得汗,为有转机, 然后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 并加揉二马10助之。 麻疹变证 麻疹倒回:拿列缺2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揉二马10 +-如见寒象+推三关10 腹痛+揉外劳宫10 如见透出,仍用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 麻疹肺炎: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运八卦20 +-热盛+推六腑20 如见其他兼证+穴与肺炎相同,唯清胃不宜过重,恐 碍麻疹透发。 31、夜啼症 1、面部现青色者,平肝10(为主)天河水15揉外劳宫 15 2、消化不良者,上法加清补脾10 32、夜惊症 病程短者,取平肝10清补脾10天河水15运八卦15 迁延日久者,取平肝10清补脾10天河水15运八卦15 揉二马15 33、新生儿黄疸 1、湿热型:平肝5推六腑10利小便5 2、寒湿型:揉外劳宫10平肝5清补脾10 +-热像不重者,推六腑改用天河水10。以上均可间断用 揉二马5-10,以免过于寒凉。 34、新生儿吐乳 1、热者:运八卦10清胃5天河水10揉板门5 2、寒者:揉外劳宫10清补脾10揉板门5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10 腹胀者+推大四横纹10 35、囟门闭合晚 选择一揉二马15揉阳池10推三关10补脾15平肝5推 大四横纹10;以上二马、补脾为主穴, 其他可轮流加用1-2穴 选择二独用揉二马30-60 36、脑发育不全 平肝10揉二马15揉阳池10捣小天心1-2分钟 37、疝气 平肝10揉二马15补脾10揉外劳宫10;或独用揉二马 30以上 38、鞘膜积液 平肝10揉二马15清补脾10清补大肠10 保健 益气健脾 主穴:清补脾15运八卦10揉外劳宫10 配穴:揉二马10推大四横纹10平肝5 益气健脾温中散寒消积 用法:2-3天一次或一周1-2次。推拿时主穴一般全用, 配穴则可选用1-2个。 益气补肺 主穴:平肝清肺10 清补脾15 推大四横纹10 配穴:天河水10揉二马10揉外劳宫10 益气固表培土生金 用法:如上 益气补肾 主穴:揉二马15补脾15揉外劳宫10 配穴:平肝5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固元气壮水火 用法:如上 安神益智 主穴:揉二马20揉阳池10 配穴:平肝5-10天河水10捣小天心1-2 安神益智补肾填精 用法:如上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金职伟业职业培训学校由中国母婴健康服务领域发起人之一彭英女士率领一批母婴职业教育精英共同创办于2013年,总部位于湖南长沙。金职伟业恪守“让千万妇幼老实现实现健康幸福生活”的使命,立志打造中国高端母婴服务技能人才培训领先品牌,帮助中国女性、婴幼儿及老年人实现更健康幸福的人生。 长沙市金职伟业职业培训学校集产、学、研于一体,拥有教学、办公和实训场地2000平方米,24人的专职师资,6人的专家级兼职师资团队。学校依托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女子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委员会等机构专家研发新职业,同时面向全国培训、输出高技能服务人员(母婴保健师、母乳喂养指导师、小儿推拿保健师、产后康复师、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养老健康管理师、失智老人护理师等)、管理人员(家政门店店长、家政培训师、家政职业经理人、养老职业经理人等)。 经过4年的发展,金职伟业职业培训学校在广西、广东、江西、山东、山西、青海、甘肃、宁夏、湖南娄底等多个省市开设分校。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金职伟业现已牵头成立湖南健康养老学会,并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及中国妇幼保健院等机构专家委员会的支持下,筹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康复指导分会。金职伟业将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研发、管理、就业实力,为职业教育和服务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金职伟业小儿推拿保健师课程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经过长期的发展,小儿推拿已经形成多种派别,金职伟业小儿推拿课程理论体系以湘西小儿推拿为基础。 金职伟业小儿推拿课程包括中医理论、手法学习和真人实操、实习四大版块,学习期间老师将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法的教学,带领0基础或者由一定基础的学员进入小儿推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篇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在于: 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 第一步: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 第三步: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

给外国人。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中国 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 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 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小儿推拿三字经原文.

徐谦光奉萱堂药无缘推拿恙自推手辨诸恙定真穴画图彰上疗亲下救郎推求速惟重良独穴治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分岁数从吾学立验方宜熟读勿心慌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治缓症各穴量虚冷补热清当大察脉理宜详浮沉者表里恙迟数者冷热伤辨内外推无恙虚与实仔细详字廿七脉诀讲明四字治诸恙小婴儿看印堂五色纹细心详色红者心肺恙俱热症清则良清何处心肺当退六腑即去恙色青者肝风张清补宜自无恙平肝木补肾脏色黑者风肾寒揉二马清补良列缺穴亦相当色白者肺有疾揉二马合阴阳天河水立愈恙色黄者脾胃伤若泻肚推大肠一穴愈来往忙言五色兼脾良曲大指补脾方内推补外泻详外泻良泻大肠 立去恙兼补肾愈无恙若腹痛窝风良数在万立无恙流清涕风寒伤蜂入洞鼻孔强若洗皂 鼻两旁向下推和五脏女不用八卦良若泻痢推大肠食指侧上节上来回推数万良牙痛者骨髓伤揉二马补肾水推二穴数万良治伤寒拿列缺出大汗立无恙受惊吓拿此良不醒事亦此方或感冒急慢恙非此穴不能良凡出汗忌风扬霍乱病暑秋伤若上吐清胃良大指根 震艮连黄白皮真穴详俱此方向外推立愈恙倘泻肚仍大肠吐并泻板门良揉数万进饮食亦称良瘟疫者肿脖项上午重六腑当下午重二马良兼六腑立消亡分男女左右手男六腑女三关此二穴俱属凉男女逆左右详脱肛者肺虚恙补脾土二马良补肾水推大肠来回推久去恙或疹痘肿脖项仍照上午后恙诸疮肿照此详虚喘嗽二马良兼清肺兼脾良小便闭 清膀胱补肾水清小肠食指侧推大肠尤来回轻重当倘生疮辨阴阳阴者补阳清当紫陷阴 红高阳虚歉者先补强诸疮症兼清良疮初起揉患上左右揉立消亡胸膈闷八卦详男女逆运八卦离宫轻痰壅喘横纹上左右揉久去恙治歉证并痨症歉弱者气血伤辨此症在衣裳人著褡伊著棉亦咳嗽名七伤补要多清少良人穿褡他穿单名五痨肾水伤分何脏清补良在学者细心详眼翻者上下僵揉二马捣天心翻上者捣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中医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作者:刘茂森(中医法王房寅第37代传承人) 中医小儿推拿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医儿科和推拿学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中医推拿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黄帝内经》时代,以《黄帝岐伯按摩》为主要标志。而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宋代,以儿科圣祖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主要标志。中医小儿推拿学是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发展到相当的水平,相互结合才产生的新型儿科医学。从历史的角度看,小儿推拿经历了明朝以前的史料积累,明朝末年的产生和近现代的发展等三大阶段。 中医推拿学在古代称之为按摩,是以手法操作为特点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实践。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出现了具有按摩和儿科疾病含义的文字了。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广泛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后人尊为“医祖”。《史记》中还记载有“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书中记载有用匕周刮痧治疗小儿惊风,这是最早记载中医小儿推拿的文献了。 秦汉时期,我国按摩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黄帝内经》中有按摩的产生、适应症、具体方法、治疗机制、按摩人才的选用标准以及按摩工具的记载等等;其中与中医小儿推拿有关的记载有《灵枢·卫气失常》,“十八以下为少,六岁以上为小”。《灵枢·刺节真邪》:“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双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这是现代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椎桥弓的雏形。《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用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虫症的方法。 两晋南北朝时,按摩手法日渐丰富,手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膏摩法得到系统总结,养生手法形成套路。大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了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抄腹法”和中医小儿推拿中的“捏脊法”,前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急性腹痛,后者在小儿推拿中用于小儿食少、疳积和增强体质;此两法在中医小儿推拿中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两法流传至今。 隋唐时期出现官办太医署,按摩成为医学教育四大科目之一,儿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修课。《唐六典》中记载,隋代太医署按摩科设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不同级别;唐代完善了太医署制度,将按摩博士和按摩师的官衔确定为“从九品下”,规定了按摩的治疗范围为“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等八大类。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的主要贡献在于总结了膏摩法,其记载膏摩的适应症有小儿客忤、小儿夜啼、小儿热病、小儿鼻塞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一年,并在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一带,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天。由于每月天数不一,有29天多一点,有30天多一点的,或是少几小时的,所以经过长期的总结,用“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办法,来调整这一年不足之时日。即如月中有节而无气则该月为闰月。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如热带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明显,也就不适用,即使与我们同一个纬度的也有区别,在此仅作简要介绍。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阳历(即公历)和阴历(即农历)。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一年。阴历也叫阴阳合历,是以月球的圆缺周期29.5306天为阴历的依据,同时又照顾了寒暑变化实际。阴历一年12个月,计354天,比阳历一年少11天。长此下去,月份和时令之间势必难以相符。就会出现如:三伏天过春节,寒冬腊月赛龙舟。为使阴历与阳历在时令上能够合拍,阴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规定每隔2 年或3年来一个闰月。有闰月的这一年,阴历是13个月。那么该“闰”那一个月呢?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把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同排列。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可是阴历的一个月只有29天半(29.5306天)。这样,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势必要往后拖延一天或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下一个中气则又在隔一个月的月初,结果中间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阴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闰月。那么,我们人体又是如何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有十二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人体二十四经脉不但在一年里与节气相应,而且在一天也与十二个时辰相应而有旺时和衰时。 十二经络十二脏腑二十四节气 足厥阴肝经肝脏惊蛰春分 足少阳胆经胆腑清明谷雨 手厥阴心包络立夏小满 手少阴心经心脏芒种夏至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腑小暑大暑 足太阴脾经脾脏立秋处暑 足阳明胃经胃腑白露秋分 手太阴肺经肺脏寒露霜降 手阳明大肠经肠腑立冬小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