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显丰_广义相对论的诞生

贺显丰_广义相对论的诞生
贺显丰_广义相对论的诞生

广义相对论的诞生

物理学贺显丰14344007

摘要

广义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杰作,是纯粹理性思维的胜利。通往广义相对论之路展现了物理学史上一幅最激动人心最恢弘壮阔的图景。本文回顾了广义相对论诞生的历程,介绍了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的伟大贡献,探讨了广义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关键词

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弯曲时空;科学史

1 引言

2015年是广义相对论创建100周年,也是狭义相对论诞生110周年。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继狭义相对论后,对物理学作出的又一巨大贡献,

也是他一生科学成就的巅峰。

1915年11月25日,36岁的爱因斯坦在普鲁士科学院报告了“基于广

义相对论对水星近日点运动的解释”,而后在1916年第7期的物理年鉴上

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基础”一文,对广义相对论作了系统的阐释,这标志着

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广义相对论以其深刻的物理思想、抽象的数学工具以

及精确的实验验证,成为物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本文介绍了爱因斯坦创建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爱因

斯坦经历的多次物理思想上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一般科学研究的方

法,这对现实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还在最后简要探讨了广义相

对论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2 广义相对论的诞生

2.1 狭义相对论的困难

狭义相对论发表之后,受到了学术界的赞扬,但是也有一些反对的意

见,不过爱因斯坦很清楚这些反对的人是因为没有理解相对论。可是很快,

爱因斯坦便认识到自己的狭义相对论确实存在问题,而且是很严重的问

题,但并非是反对者所谓的问题。他的理论面临着两个严重的困难:一个

是“惯性系无法定义”;另一个是“万有引力定律不能写成洛伦兹协变的形

式”。

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惯性系的基础上的,然而现在惯性系却无法定义

了,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牛顿理论中,惯性系被定义为相对于绝对空

间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但是狭义相对论抛弃了绝对空间,因

此上述定义不再有效。爱因斯坦曾尝试利用牛顿第一定律来重新定义惯性

系,即一个不受外力的物体在其中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参考系

为惯性系,但是“不受外力”意味着一个物体能在惯性系中保持静止或匀速

直线运动的状态。很明显这种定义造成了逻辑上的循环。可见,惯性系的

定义问题是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基本困难。

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困难是万有引力不能纳入相对论的框架。当时只知道两种力,一种是电磁力,另一种便是万有引力,狭义相对论把电磁定律写成了洛伦兹协变的形式,即四维时空的张量方程,但是爱因斯坦做了许多尝试,都不能将万有引力写成洛伦兹协变的形式。已知的两种基本作用力中有一个就和相对论不相容,这显然是严重的问题。

2.2 广义相对性原理

在重新定义惯性系的多次努力失败后,爱因斯坦产生了思想上的突破:既然惯性系无法定义,不如取消它在相对论中的特殊地位。在物理学中,定义惯性系是为了体现相对性原理,但是爱因斯坦认为惯性系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表述物理规律普遍性的相对性原理。于是,他将相对性原理推广到任意参考系,成为广义相对性原理:一切参考系都是平权的,物理定律在任何坐标系下形式都不变,即具有广义协变性。

做这样的推广虽然避开了定义惯性系的困难,但却遇到了新的问题,即如何处理惯性力,惯性力在惯性系中是没有的,但是在非惯性系中却是普遍存在的,惯性力也与普通的力不同,它不起源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因而没有反作用力,同时它还与物质的质量成正比。惯性力的后一个特点使人想到万有引力,引力也是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的,这种相似性以及下面将要介绍的马赫原理,促使爱因斯坦猜想惯性力与引力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本质,因而提出了等效原理。

2.3 惯性力的起源与马赫原理

惯性力不起源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那起源于什么呢?这使得爱因斯坦想到了牛顿的水桶实验。在这一理想实验中,牛顿论证了绝对空间的存在,同时还论证了惯性力起源于物体相对于绝对空间的加速。牛顿认为,所有的匀速直线运动都是相对的,我们不可能通过速度来感知绝对空间的存在。但是,牛顿断言,转动是绝对的,或者说加速运动是绝对的。

通过水桶实验,牛顿指出惯性离心力产生于水对绝对空间的转动。牛顿认为,转动是绝对的,只有相对于绝对空间的转动才是真转动,才会产生惯性离心力。推而广之,加速运动是绝对的,只有相对于绝对空间的加速才是真加速,才会受到惯性力。牛顿以此论证了绝对空间的存在。

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坚持运动的相对性,他反对绝对空间的存在,并对水桶实验给出了自己的阐释。他认为惯性力起源于物体间的相对加速,起源于做相对加速运动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他指出,加速物体受到惯性力,是由于它相对全宇宙所有物质加速,这相当于全宇宙的物质相对它做反向加速,从而对该物体施加一个作用。爱因斯坦赞同马赫的观点,认为不存在绝对空间,所有的运动都是相对的,惯性力起源于受力物体相对于全宇宙物质的加速,起源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思想后来被爱因斯坦总结为马赫原理。

马赫原理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惯性力和万有引力类似,都起源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促使他猜想惯性力和引力可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物理根源,二者可能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2.4 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

爱因斯坦注意到引力和惯性力还有一点相似,就是二者都与质量成正比。在牛顿力学中,质量有两种定义,一种是用引力效应定义的,另一种是用惯性效应定义的。牛顿认为质量是物质的量,它反映物体产生和接受引力的能力,这样义的质量称为引力质量g m 。牛顿又认为质量与物体的惯性成正比,即质量可视为物体惯性的量度,这样定义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I m 。牛顿指出没有理由相信这两种质量是同一个东西。他曾用单摆实验证明了在千分之一的精度范围内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牛顿之后,相继有一些实验在更高的精度范围内证明了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严格相等。

爱因斯坦注意到,实验表明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精确相等,这意味着惯性力和万有引力可能正如马赫原理所指出的那样,是有着相似的物理根源的。最终,爱因斯坦认识到,狭义相对论所面临的两个困难很可能是同一个困难,应该放在一起解决。

2.5 等效原理

爱因斯坦在反复思考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以及万有引力和惯性力的相似后,再一次产生了思想上的飞跃,这便是爱因斯坦关于升降机的思想实验。这一思想实验把他引向了等效原理,进而引向了广义相对论的构思。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认为,引力场和惯性场局域等效,或者说在无穷小的时空范围内,引力和惯性力是不可区分的。

应当指出,等效原理是一个局域性的原理。引力场和惯性场的等效只在无穷小的时空范围内成立。等效原理可以分为弱等效原理和强等效原理:

弱等效原理:无法用任何力学实验在无穷小时空范围内区分引力场和惯性场。 强等效原理:无法用任何物理实验在无穷小时空范围内区分引力场和惯性场。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广义相对论基础的强等效原理,而不只是弱等效原理。弱等效原理等价于“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二者可以相互推出,I g m m 有很强的实验基础。强等效原理没有严格的实验检验,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广义相对论的任何成功,都可以看作是对强等效原理的支持。

等效原理告诉我们,引力场中一个自由下落的、无自转的、无穷小参考系可以看作惯性系,这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于是我们看到了明确定义的、在理论上存在的严格惯性系。

2.6 引力是时空的弯曲效应

等效原理意味着引力效应和惯性效应存在着本质联系,进一步讲,当只有引力场或惯性场存在时,任何质点,不论质量大小,都将在时空中描绘出同样的曲线,自由落体实验已经表明了这一点。这就是说,物体在纯引力和惯性力作用下运动,和它的质量和成分无关。爱因斯坦意识到万有引力不是一般的力,当他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时,他再一次做出了物理思想上的飞跃,他猜测引力可能是一种几何效应,几何效应是与物体的质量、成分无关的,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想。

由此,爱因斯坦认识到万有引力是时空弯曲的表现,由于引力起源于质量,他认为时空弯曲可能起源于物质的存在和运动。这种猜测和黎曼等数学家曾得出的推测是一致的:真实的空间可能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而且真实的空间可能不是三维的,而是四维的,或者是更高维的。

物理学家福克曾说“伟大的以及不仅是伟大的发现都不是按照逻辑的法则得来的,而是由猜测得来,换句话说,大都是凭着创造性的直觉得来的。”逻辑推理推出的只会是已有结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所有真正的科学发现都是猜出来的,然后用实验去验证。

2.7 黎曼几何

爱因斯坦开始思考如何把时空几何和物质运动联系起来,但是困于数学工具的寻找,于是,他求助于他的老友,也是他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那时格罗斯曼已经是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数学教授,应爱因斯坦之求,格罗斯曼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始帮助爱因斯坦。在查阅了一批文献后,得知当时一些意大利数学家正在研究和发展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这或许对爱因斯坦有用,他建议并帮助爱因斯坦钻研黎曼几何的相关知识。

2.8 走向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推测物质的存在会造成四维时空的弯曲,万有引力正是时空弯曲的表现,由于万有引力只是时空弯曲的几何效应,所以不应把引力看作是真正的力。在纯引力作用下运动的质点都应看作是不受外力作用的自由质点,即质点做惯性运动,应沿着时空中的“直线”行进。弯曲空间中的“直线”即所谓的短程线或测地线,因此,弯曲时空中,自由质点应沿测地线运动。

爱因斯坦认为建立新理论的关键是寻找两个方程,一个是物质如何决定时空弯曲的方程,称其场方程,另一个是描述不受外力的自由质点在弯曲时空中做惯性运动的方程,称其为运动方程。爱因斯坦在格罗斯曼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黎曼几何,并投入到寻找场方程的努力中,这一尝试耗费了爱因斯坦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他设想方程的一端为描述时空几何的项,而另一端是描述物质存在状态的项,

曲率项的猜想并不容易,爱因斯坦尝试了很久,但是一直没能得到场方程的正确形式。爱因斯坦到德国后,又与希尔伯特探讨,希尔伯特不愧是一位数学大师,爱因斯坦和他作了短时间的讨论,几个月后爱因斯坦就给出了场方程的正确形式,从而建立起广义相对论。

3 广义相对论的影响

100年来,广义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现代宇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利用广义相对论去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关于宇宙演化、黑洞、暗能量和时空理论等也因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广义相对论还广泛地被应用于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学等学科。可以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让人们对宇宙图景有了全新的认识。广义相对论还促进了几何学的发展,如整体微分几何、流形理论以及黎曼几何等。同时还催生了统一理论,虽然最终的大统一理论尚未成功,但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已取得长足的发展。由于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引力量子化方案,引力相互作用与其他三种相互作用的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赵峥. 爱因斯坦与广义相对论的诞生——纪念广义相对论发表100周年[J].

大学物理, 2015, 34(11): 1-5.

[2] 曹则贤. 广义相对论——纯粹理性思维的巅峰之作[J]. 物理, 2005, 44(10): 657-664.

[3] 梁灿彬, 周彬. 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第2版[Μ].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4] 郭奕玲, 沈慧君. 物理学史第2版[Μ]..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 赵峥.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Μ].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大学期间应该读的60本书

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涉及大学生各方面,尤其是如何准备好应对社会的挑战,作者亲身经历及感悟,值得一看) 卡耐基_<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优点> (让你认清自己,引导我们的人生观,强化我们的心理素质) 卡耐基<<口才艺术>> (打造良好人际关系导师) 丁远峙《方与圆》 《一分钟经理》(管理人才必看,还有一些相关方面专著,建议好好利用学校图书馆) 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系列(强烈推荐!) 《一生的忠告》-外交官爸爸写给儿子的100封信 《前途》作者:戴佩良(值得你在大学四年的时光中和初入职场的最初几年,反复阅读) 以下随意选看吧: 处世与修养 《曾国藩家书》作者:(清)曾国藩 《中国人》作者:林语堂 《菜根谭》作者:洪应明 《人与永恒》作者:周国平 《论人生》作者:(英)培根 《蒙田随笔》作者:(法)蒙田 《道德箴言录》作者:(法)拉罗·什夫科 《我生活的故事》作者:(美)海伦·凯勒 《富兰克林自传》作者:(美)富兰克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性的弱点》作者:(美)卡耐基 《语言的突破》作者:(美)卡耐基 中国文学 《诗经》 《楚辞》作者:屈原等 《唐诗三百首》作者:孙洙选编 《宋词选》作者:胡云翼选编 《古文观止》作者:吴楚才,吴调侯 《三国演义》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水浒传》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 《西游记》作者:(明)吴承恩 《聊斋志异》作者:(清)蒲松龄 《红楼梦》作者:(清)曹雪芹,高鹗 《儒林外史》作者:(清)吴敬梓

《鲁迅选集》作者:鲁迅 《家》作者:巴金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子夜》作者:茅盾 《雷雨》作者:曹禺 《围城》作者:钱钟书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 《雍正皇帝》作者:二月河 《胡雪岩全传》作者:高阳 《毛泽东诗词选》作者:毛泽东 《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 外国文学 《荷马史诗》作者:(古希腊)荷马 《一千零一夜》 《神曲》作者:(意大利)但丁 《堂吉诃德》作者:(西班牙)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戏剧集》作者:(英)莎士比亚 《鲁滨逊飘流记》作者:(英)迪福 《傲慢与偏见》作者:(英)简·奥斯汀 《大卫·科波菲尔》作者:(英)狄更斯 《简·爱》作者:(英)夏洛蒂·勃朗特 《城堡》作者:(奥地利)弗卡夫卡 《呼啸山庄》作者:(英)艾米莉·勃朗特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者:(德)歌德 《红与黑》作者:(法)司汤达 《悲惨世界》作者:(法)雨果 《欧也妮·葛朗台》作者:(法)巴尔扎克 《茶花女》作者:(法)小仲马 《追忆似水年华》作者:(法)马塞尔·布鲁斯特《安娜卡·列尼娜》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静静的顿河》作者:(前苏联)肖洛霍夫 《永别了,武器》作者:(美)海明威 《战争与和平》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喧哗与骚动》作者:(美)福克纳 《第二十二条军规》作者:(美)约瑟夫·海勒《飘》作者:(美)马格丽特·米切尔 《百年孤独》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中国历史 《史记》作者:(汉)司马迁 《资治通鉴》作者:(宋)司马光 《"文化大革命"简史》作者:席宣,金春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者:何理 世界历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1)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2)人的地位的提高 (3)民主政治的发展 2、“智者学派”的概念 (1)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2)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 (3)智者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注意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注意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是和他们本身出现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4、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5、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 (1)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

广义相对论简介

广义相对论简介 引子 由牛顿力学到狭义相对论,基本观念的发展是,其一:由一切惯性系对力学规律平权到一切惯性系对所有物理规律平权;其二:由绝对时空到时空与运动有关。 爱因斯坦进一步的思考:非惯性系与惯性系会不平权吗?物质与运动密不可分,那么时空与物质有什么关系?关于惯性和引力的思考,是开启这一迷宫大门的钥匙,最终导致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1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一、等效原理 1.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实验事实:引力场中同一处,任何自由物体有相同的加速度。 根据上述事实及力学定律,可得任一物体的惯性质量 与引力质量 满足 常量,与运动物体性质无关,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令 = = , 即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从而,在引力场中自由飞行的物体,其加速度必等于 当地的引力强度 。 2. 惯性力与引力 已知在非惯性系中引入惯性力后,可应用力学规律,而惯性力。在 此基础上,讨论下述假想实验。 1) 自由空间中的加速电梯(如图1) 以 为参考系,无法区分ma 是惯性力还是引力。因此,也可以认为是在引力场中 匀速运动的电梯。 2) 引力场中自由下落的电梯S*(如图2) 以S*为参考系,无法区分是二力平衡 还是无引力。因此,也可认为S*是 自由空间中匀速运动的电梯。 以上二例表明,由 = , 可导出惯性力与引力的力学效应不可区分, 或者说,一加速参考系与引力场等效。当然,由于真实引力场大范围空间内不均匀, 图 图1 图 2

因此,这种等效只在较小范围空间内才成立,我们称之为局域等效。 3. 等效原理 弱等效原理:局域内加速参考系与引力场的一切力学效应等效。 强等效原理:局域内加速参考系与引力场的一切物理效应等效。 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是指强等效原理。 4.对惯性系的再认识——局域惯性系 按牛顿力学的定义,惯性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叫惯性系。恒星参考系是很好的惯性 系,不存在严格符合此定义的真正的惯性系。惯性系之间无相对加速度。 按爱因斯坦的定义,狭义相对论成立的参考系,或(总)引力为零的参考系叫惯 性系。因此,以引力场中自由降落的物体为参考的局域参考系是严格的惯性系,简 称为局惯系。引力场中任一时空点的邻域内均可建立局惯系,在此参考系内运用狭 义相对论。同一时空点的各局惯系间无相对加速度,不同时空点的各局惯系间有相 对加速度。 二、广义相对性原理 原理叙述为:一切参考系对物理规律平权,即物理规律在一切参考系中的表述形 式相同。 为了在广义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广义相对论理论,爱因斯坦所做的进一步工 作是使引力几何化,即把引力场化作时空几何结构加以表述。对广义相对论普遍理 论的研究数学上涉及黎曼几何、张量分析等,超出本简介范围,下面只作浅显的说 明。 §2 引力场的时空弯曲 一、弯曲空间的概念 从高维平直空间可观测低维平直空间与弯曲空间的差异。 平面——二维平直空间内:测地线(即两点间距离的极值线)为直线,三角形内 角和=,圆周长=。 球面——二维弯曲空间:测地线为弧线,如图。三角形(PMN)的内角和>, 圆周长<。 故通过测量可判定空间弯曲。(如图3) Array二、引力场的空间弯曲 讨论爱因斯坦转盘(如图4) 相对惯性系S以角速度均匀 转动的参考系。由S系可推知 系中的测量结果(狭义相对论) 图 3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民主政治的发展。 (3)人的地位的提高 2出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出现了智者学派。 3 主张:(1)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2)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 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4)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 (2)主张: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3)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人文精神的起源在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思想中的体现。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主张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2)评价: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主张 (1)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2)评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四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同 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 异对道德 的认识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 万物的尺度,而各种知识是提高人 的能力的基础 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 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 为基础 民主政 治 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 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 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 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 期的激进民主政治表示强烈反 对 文艺复兴 1.背景:(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4、15世纪,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 手工工场主,商人,金融资本家 2.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成就 (1)文学: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被称为是“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达·芬奇的绘画一扫中世纪拘谨的宗教气息。难点突破莎士比亚比薄伽丘人文精神体现的 5进步性: (1)薄伽丘对教会和封建贵族进行讽刺和批判,并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但他讴歌的人性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 (2)莎士比亚更注重人的理性,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从薄伽丘到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体现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地质学原理

地质学原理 英莱伊尔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读完本书的每一个字,我心中充满了钦佩之感……《地质学原理》的伟大功绩完全改变了我的精神状态,结果使我感到,击实我看到莱伊尔没有看到的事实,也总是部分地通过莱伊尔的眼睛看到的。 ——【英】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地质学原理》与《物种起源》被后世并称为进化论思想的两座高峰。 ——《科学时报》弁言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震撼心灵的著作,它向统治西方思想千余年的地心说发出了挑战,动摇了“正统宗教”学说的天文学基础。伽利略《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以确凿的证据进一步论证了哥白尼学说,更直接的动摇了教会所庇护的托勒密学说。哈维的《心血运动论》以对人类躯体和心灵的双重关怀,满怀真挚的宗教情感,阐述了血液循环理论,推翻了同样统治西方思想千余年、被“正统宗教”所庇护的盖伦学说。笛卡尔的《几何》不仅创立了为后来诞生的微积分提供了工具的解析几何,而且折射出影响万世的思想方法论。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标志着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分别以惠更斯的《光论》与牛顿的《光学》为代表的波动说和微粒说之间展开了长达200余年的论战。拉瓦锡的《化学基础论》中详细论述了氧化理论,推翻了统治化学百余年之久的燃素理论,这一智举被公认为历史上最自觉的科学革命。道尔顿的《化学哲学新体系》奠定了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开创了科学中的新时代,使19世纪的化学家们有计划地向未知领域前进。傅立叶的《热的解析理论》以其对热传导问题的精湛处理,突破了牛顿《原理》所规定的理论力学范围,开创了数学物理学的崭新领域。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进化论思想不仅在生物学发展到分子水平的今天仍然是科学家们阐释的对象,而且100多年来几乎在科学、社会和人文的所有领域都在施展它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基因论》揭示了孟德尔式遗传性状传递机理的物质基础,把生命科学推进到基因水平。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和薛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13天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6—2017学年广东佛山高二上学期质检)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 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 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 【参考答案】D 【解题必备】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3)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 2.研究领域: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主要观点 (1)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2)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3)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二、“美德即知识” 1.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当时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目的: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3.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4)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历史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关注焦点:人类社会。 (2)代表作:《理想国》。 (3)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 (4)评价:柏拉图的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 (1)地位: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2)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测控电路的起源和发展

测控电路的起源和发展 门捷列夫说过,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自从电子电工学诞生那天起,它就成为测量与控制方面应用的主要领域。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测控技术更上一层楼。回顾测控电路的发展和预测其未来是一件让所有从事测控工作和学习测控技术的人们都异常兴奋的事情。 1.测控电路的起源 1.1晶体管的诞生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从而开创了人类的硅文明时代。晶体管诞生之后,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1953年,首批电池式的晶体管收音机一投放市场,就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人们争相购买这种收音机。 由于硅晶体管适合高温工作,可以抵抗大气影响,在电子工业领域是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人们用硅晶体管制造红外探测器。晶体管这种小型简便的半导体元件还为缝纫机、电钻和荧光灯开拓了电子控制的途径。从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间,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用于研究、开发与生产晶体管和半导体器件。真正引起半导体工业的变革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明的互补MOS(CMOS)器件。CMOS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迅速占领了数字市场,紧接着CMOS技术又应用于模拟电路的设计中。较低的制造成本和在同一芯片上同时包含模拟和数字电路,以改善整体性能和降低封装成本使得CMOS技术极具吸引力。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新兴的晶体管工业以不可战胜的雄心和年轻人那样无所顾忌的气势,迅速取代了电子管工业通过多年奋斗才取得的地位,一跃成为电子技术领域的排头兵。 1.2运算放大器 在模拟测控电路技术中,运放的应用举足轻重,是IC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元件。1960年代晚期,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推出了第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型号为μA709,设计者则是鲍伯·韦勒(Bob Widlar)。但是709很快地被随后而来的新产品μA741取代,741有着更好的性能,更为稳定,也更容易使用。741运算放大器成了微电子工业发展历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象征,历经了数十年的演进仍然没有被取代,很多集成电路的制造商至今仍然在生产741。直到今天μA741我们上测控电路课仍然学习μA741。 集成运放的发展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上是按分立元件电路的设计思想制造的,但在改善输入电阻、开环增益、失调电压及温漂等项指标方面都有所提高);第二阶段的产品特点主要是普遍采用了有源负载,而且与第一阶段产品相比,其产品的开环增益有所提高,又由于电路比较简单、性能指标比较符合要求,这一类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F007、BG305);第三阶段的产品主要特点是采用了超口管作为输入级,并在版图设计中考虑热效应的影响,所以其失调电压、失调电流、开环增益、共模抑制比和温漂等方面都有所改善(如AD508);第四阶段

相对论的发展

第八章 相对论的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狭义相对论的内容及建立过程。爱因斯坦是如何得到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情况。熟悉:绝对时空观的困难;爱因斯坦的生平。 教学重点,难点:狭义相对论的内容及建立过程。爱因斯坦是如何得到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情况。 教学内容: §1.相对论先驱者的思想 一 洛仑兹的收缩假说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在最初人们并没有因此否定静止以太的存在,反而认为是实验可能失败了。或力图对实验结果作出种种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假说是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的收缩假说。 1.洛仑兹(H.A.Lorenzt) 1853年7月生于荷兰。1870年考入莱顿大学,主攻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1875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1877年被乌得勒支大学聘为数学教授,同年莱顿大学授予他荷兰唯一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席位(24岁)。1912年洛仑兹辞去莱顿大学教授职务,去政府部门任高等教育部部长。他创立了电子论,首次把以太和普通物质分开,1895年提出著名的洛仑兹力公式。他将经典电磁场理论发展到了最后的高度,为相对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他因其电子论对塞曼效应进行了定量解释,与塞曼分享了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长度收缩假说的提出 1892年11月洛仑兹发表了《论地球对以太的相对运动》,用长度收缩假说解释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他认为运动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的收缩,抵消了地球在以太中运行所造成的光程差,所以观察不到预期的条纹移动。他写到:“我终于想出唯一的方法来调和它与菲涅耳的理论:连接一个固体上的两点连线,如果开始平行于地球运动的方向,当它转过90℃后就不能保持原来的长度。如果令后一个位置的长度为L ,则前一个位置的长度为L(1-α)。”其中α=v2/2c2 。1895年洛仑兹给出了更精确的长度收缩系数为 22 1c v ? 洛仑兹一直认为这种收缩是真实的,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这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有本质区别。 3. 一级近似的解释及地方时 洛仑兹的上述收缩假说只涉及到v 2/c 2的这种二级近似。1895年,洛仑兹发表了《运动物体中电磁现象和光现象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地方时概念,他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施加了一种变换。其中时间t 变为“当地时间” t′=t–(v/c2)x ,电场E 变换为E′=E+v×B/c ,磁场B 变换为B′=B-v×E/c ,结果发现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的形式不变。由此证明其收缩假说可以准确到v/c 一阶范围。这样就解释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当地时间”t’=t–(v/c 2)x ,指在物体上的测得的时间,它与坐标系的平移速度有关。它表明,好象在运动坐标系上的时钟走慢了。洛仑兹认为地方时只不过是一个数学假设,不具有真实的物理意义,而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间才是唯一真实的时间。与此相反,爱因斯坦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绝对时间,地方时才是唯一真实的时间。 4.实验验证的失败 ①按照洛仑兹的长度收缩假说,物体的密度在不同的方向上会有所不同,这样光通过它

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爱因斯坦 .

第一部分狭义相对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几何命题的物理意义 4 2.坐标系 5 3.经典力学中的空间和时间7 4.伽利略坐标系8 5.相对性原理(狭义)8 6.经典力学中所用的速度相加定理10 7.光的传播定律与相对性原理的表面抵触10 8.物理学的时间观12 9.同时性的相对性14 10.距离概念的相对性15 11.洛伦兹变换16 12.量杆和钟在运动时的行为19 13.速度相加定理斐索实验20 14.相对论的启发作用22 15.狭义相对论的普遍性结果22 16.经验和狭义相对论25 17.闵可夫斯基四维空间27 第二部分广义相对论29 18.狭义和广义相对性原理29 19.引力场31 20.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是广义相对性公设的一个论据32 21.经典力学的基础和狭义相对论的基础在哪些方面不能令人满意34 22.广义相对性原理的几个推论35 23.在转动的参考物体上的钟和量杆的行为37 25.高斯坐标41 26.狭义相对论的空时连续区可以当作欧几里得连续区43 27.广义相对论的空时连续区不是欧几里得连续区44 28.广义相对性原理的严格表述45 29.在广义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解引力问题47 第三部分关于整个宇宙的一些考虑49 30.牛顿理论在宇宙论方面的困难49 31.一个“有限”而又“无界”的宇宙的可能性50 32.以广义相对论为依据的空间结构53 附录54 一、洛伦兹变换的简单推导54 二、闵可夫斯基四维空间(“世界”)57 三、广义相对论的实验证实58 (1)水星近日点的运动59 (2)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60 (3)光谱线的红向移动62 四、以广义相对论为依为依据的空间结构64 五、相对论与空间问题65

《时间与空间》小论文

《时间与空间》小论文 10级严济慈班蔡一鸣一,“火车过隧道”问题的修改与讨论 1,问题的提出与简化 课本中曾经提到过“火车过隧道”问题,原本看似矛盾的结果最终由“同时的相对性”得以解释:在与隧道相对静止的参考系看来,车与隧道中点重合时前后门同时关上,将因尺缩效应收缩的火车关在隧道内,故火车会与前门相撞;而在与火车相对静止的参考系看来,隧道前门先关上,然后才有车与隧道中点重合,最后后门关上,因而也会有火车与前门相撞。尽管在火车参考系看来,火车并未完整地被隧道关在里面,但火车的撞毁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回避。类似地,注意到在“坦克过壕沟”问题中,同样也是由于坦克前端向下的偏移使火车撞毁,从而回避了火车在壕沟参考系看来是完整地落入,而在火车看来则是“粉碎”地落入的区别。 我不禁想,如果对“火车过隧道”问题加以修改,使火车没有撞毁或者用因果关系的制约,强迫后门的动作在时间上在前门动作之前,会呈现出什么情形呢? 于是,我对原问题加以改造:火车与隧道中点重合时,同时关上隧道的前门与后门,并由后门向前门发射一束光信号,当前门接收到信号时打开前门。 由于此时问题的关键点已与中点无关,同时为了简化下面的讨论与计算,故将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当隧道后门与火车尾端重合时,同时关闭前后门并由后门向发射信号。 考虑到既然后门向前门发射信号是以“有限”而非“无限大”的光速来讨论的,那么就不应该再认为可以在某点重合的“同时”关上前后门,因为“关门”这个命令的传播也是需要时间的。故将问题修改为:初始状态为后门打开,前门关闭,当火车运行到尾端与隧道后门重合时,由后门发射一束光信号至隧道前门,当前门接收到信号时打开前门。 2,表面上可能存在的矛盾 在与隧道相对静止的参考系(记作K系)看来:火车尾端重合后,由于光信号的速度比火车快,故信号可能比火车前端先到达前门,则前门先打开,故火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摘要:意境源自中国,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崎。本文旨在简单的梳理意境理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展示意境理论发展的独特脉络。 关键词:;意境起源发展 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发源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同时贯穿于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直至唐代美学家提出“境”这个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真正诞生。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有所继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意境理论做了发展,剖析。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总结,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论的成熟、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及其终结等几个阶段。在此,我首先探讨的是意境学说的萌芽到意境论的成熟这个历史阶段,即从先秦到唐代《二十四诗品》以前的意境理论。 意境学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庄子美学。老子美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发端,其主要思想是“道—气—象”三个互相连接的范畴。在老子的眼中,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气”。如果脱离“道”、“气”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变得毫无生气了。[1]庄子继续并发展了这个思想,庄子的“言不尽意”说以及

“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等可以看作是意境学说萌芽的标志。并提出“象罔”,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象罔是有形和无形,境相与罔幻的完美结合。[2]这些片断式的言说从“意”与“象”、“言”与“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关系以及创造手法问题,为意境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入文艺研究领域。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了“意象”这个词,并且对审美意象做了很重要的分析。《文心雕龙》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意充沛,然后才能为诗。诗美飞扬或沉潜,必有情、意之驱动,无“情”焉得为诗?可是“情”与“物”一样,在佛学观念那里是被彻底否定的。他还首先提出了“隐秀”这一组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这样解释道:“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二是用于说明审美意象的多义性。“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义为工”。而“秀”则说明审美意象应该鲜明生动,直接可感。它们既对立又统一,“隐处即秀处”,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情感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 意境说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意境说真正的诞生是在唐代。唐代美学家又在“意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3]

八、 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8、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科学从科学发展前的思想中将空间、时间和物质客体(其中重要的特例是‘固体’)的概念接收过来,加以修正,使之更加确切。人们曾设想,不依赖于主观认识的‘物理实在’是由空时(为一方)以及与空时作相对运动的永远存在的质点(为另一方)所构成(至少在原则上是这样)。这个关于空时独立存在的观点,可以用这种断然的说法来表达:如果物质消失了,空时本身(作为表演物理事件的一种舞台)仍将依然存在”(爱因斯坦)。目前物理思想的特点,和整个自然科学思想的特点一样,是在原则上力求完全用‘类空’概念来说明问题,力求借助于这些概念来表述一切具有定律形式的关系……完全用‘类空’概念来理解一切关系在原则上是可能的(因为‘物质’已失去了作为基本概念的地位)”——“‘物质’已失去了作为基本概念的地位。事实上,广义相对论在主流物理学界中也是有争议的。尤其是广义相对性原理,说一切加速坐标系都等效,就使得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与地球是世界中心的本轮均轮学说没有区别了。福克-周培源与Einstein-因菲尔德关于是否要引入谐和坐标系的争论就是对广义相对性原理的质疑。 一般认为,以太论已被相对论否定了。其实这是一种偏见。Einstein本人对以太论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他既意识到以太的存在,又搞不清它的真面目。1920年,他在专题演讲“以太和相对论”中曾指出:“依照广义相对论,一个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

在这样一种空间里,不但光不能传播,而且量杆和时钟也不可能存在,因此,也就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时间间隔。但是,又不可认为,这种以太会具有那些为重媒质所特有的性质,也不可认为,它是那些能够随时间追踪下去的粒子所组成的,而且也不可把运动概念用于以太。”在这里,Einstein既指出以太的存在性,又对以太的性质提出了看法:1、以太是光的传播媒介。2、长度和时间的标准由以太决定。 3、以太不同于一般的有质量的实物(重媒质)。 4、以太不能用相对论时空观进行描述——他实际上是把以太(物理真空)描述成了四维时空连续体,而用相对论的时空观去描述相对论的四维时空连续体,好比一个人抓住自己的头发,要把自己提起来一样,不可能。由于这种不可能,Einstein对以太只能回避。在1938年,他与英费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中有一段话:“我们力图发现以太的性质,但一切努力都引起了困难和矛盾。经过这么多的失败以后,现在应该是完全丢开以太的时候了,以后也不要提起它的名字了。我们说,空间有传播电磁波的性质。”在这字里行间,流露了他内心的无奈。为了应对这一无奈,他搬出了“场”的观念。在“相对论和空间问题”一文中,他说“当笛卡尔相信他必须排除空虚空间的存在时,他离开真理并不怎么远……为了揭示笛卡尔观念的真正的内核,就要求把场的观念作为实在的代表,并同广义相对性原理结合在一起;…没有场?的空间是不存在的。”(《Einstein文集》第1卷,558页。)Einstein所谓的“场”是弯曲时空的“曲率场”,这有点类似于古希腊的笔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数(包括几何形状)才是万物的本原。但这颠倒了数和物的关

拓展的起源与发展

拓展的起源与发展 “拓展培训”,英文为“Outward Bound”(简称“OB”),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投向未知的旅程。拓展培训主要以体验式学习的形式进行。所谓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来源于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的“从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列文( Kurt Lewin)的“体验学习圈”( experientialearning cycle)和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从英文字面上讲,Outward Bound”有“摆脱束缚、突破边缘”等和“外张”有关的意思。国人引进“Outward Bound”,将其翻译为“拓展培训/培训”(本文使用“拓展培训”一译),且不论翻译的“信、达、雅”问题,如今这个已成惯例的译文,其翻译之初不仅有时局因素,更受到中文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关于“Outward Bound的翻译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将在后节中阐述。本节讨论的是“Outward Bound”的起源及其在欧美主要国家的发展情况。 一、起源 公认地,拓展培训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期间,除了大规模的陆地战以外,海战及海上运输成为“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欧洲和美国之间的最大贸易线路是大西洋,“二战”时,这条线路成为物资补给、军队运输的主航线。然而,盟军在大西洋的物资供应线屡遭德国潜艇的袭击,生命和物资都受到了巨创。当时的英国首相丘

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二战”中最让他感到痛心的莫过于德国潜艇对盟军所造成的伤害,在1941年的某一个月内,英国的海上物资损失就达60万吨,更不用提那些失去的生命了。在战火和大自然恶劣环境的夹击下,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极少数的人得以生还。后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幸运者往往不是年轻力壮的人,而是那些年纪较大的人。这一现象,引起了著名教育学家库尔特汉恩( Kurt Hahn)的注意。 汉恩是德国人,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对上述现象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结论:生存下来的人,都是意志力特别坚强、求生欲望特别热切的人。当然,这些人也必定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生存经验。那么,他们这些坚定的意志来自哪里呢?他们除了对个人的家庭具有极高的责任感之外(为了家人,他们必须活下来),还对身边的朋友抱有最大的信任。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对家人的感情坚定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念,而对朋友的信任和彼此间的鼓励与配合,则是实际帮助他们生还的必要条件。 在20世纪初的德国,课堂教育是绝大多数人信奉的最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教学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交流的增加,正受到前所未有挑战。结合对“二战”海难生还者的分析研究,汉恩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教育更丰富?他觉得,这和学游泳、学脚踏车等学习一样,因为学习的过程通过个体的亲身体验,因此这项技能一旦掌握后,就会终身不忘。汉恩希望建立一所学校,以“做中学”的方式来实践他的教育思想。1934年,汉恩和其他人创办了戈登斯图学校( Gordonstoun School),培训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这些课程明显提高了海员的生还率。可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