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纺织城发展规划

西安纺织城发展规划

一、引言

西安纺织城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批发市场,对于促进本地区纺织

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西安纺织城的发展水平,本文将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促进纺织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分析

1. 当前纺织市场状况

通过对纺织市场的调研发现,西安纺织城目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

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纺织品的品质和款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也给传统纺织市场带来了冲击。

2. 市场发展趋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未来几年纺织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

- 消费者对环保纺织品的需求将增加;

- 个性化定征服装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

- 电子商务将成为纺织市场的重要销售渠道。

三、发展目标

基于市场分析,制定以下发展目标:

1. 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纺织城内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纺织品的需求。

2. 优化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纺织城内各类产品的比例,增加环

保纺织品和个性化定征服装的供应。

3. 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线上销售平台,与线下实体店形成互补,提升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

四、发展策略

1. 技术升级:引进先进的纺织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 产品创新:加大对环保纺织品和个性化定征服装的研发和生产力度,满足市场需求。

3. 品牌建设:加强纺织城的品牌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

4. 电子商务拓展:建立线上销售平台,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额。

5. 产业链拓展:与相关产业链企业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互利共赢。

五、实施计划

1. 技术升级计划:投资一定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培训员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计划时间为2022年至2023年。

2. 产品创新计划:成立研发团队,加大对环保纺织品和个性化定征服装的研发力度,估计2022年下半年推出新产品。

3. 品牌建设计划:加大品牌宣传投入,通过广告、媒体报导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计划时间为2022年至2024年。

4. 电子商务拓展计划:建立线上销售平台,与线下实体店形成互补,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计划时间为2023年至2024年。

5. 产业链拓展计划:与纺织原材料供应商、物流公司等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延

伸和互利共赢。计划时间为2022年至2023年。

六、风险与挑战

1.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纺织市场的发展,竞争对手可能会增加,需要不断提升

自身竞争力。

2. 技术更新速度快:纺织技术更新换代较快,需要及时跟进新技术,以保持市

场竞争力。

3. 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线上销售平台存在信息安全风险,需要加强安全保障措施。

七、总结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西安纺织城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升

产品质量和供应链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纺织城还需关注市场风险和挑战,及时调整策略,以保持竞争优势。

《西安市区县商圈发展规划》

西安市区县商圈发展规划 日前,《西安市区县商圈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按照规划,到2020年,西安十三个区县将升级改造和新建85个各类商圈,最终形成“时尚购物在中心、休闲消费在二环、增强辐射在三环”的商业服务布局。 西安市商贸局规划处处长姚涌表示,此次编制完成的《西安市 区县商圈发展规划》将成为各区县未来十年商业布局的总要求。 规划各类商业圈85个 据了解,从今年2月起,西安市商贸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区域商业中心建设思路调研工作。“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一个是中心城区原有的一些商业区需要充实提高;二是随着城市骨架拉大,一些新建区需要发展新的商业区;第三,随着市场容量扩大,原有的商业布局需要优化调整。”西安市商贸局规划处处长姚涌介绍,根据商圈的区位、功能、性质、客流量、服务对象等因素,这次规划将商圈划分为三种级别,即:超广域商圈、广域商圈、区域商圈,其中,超广域商圈主要的消费能力和服务对象以区域外的消费为主,广域商圈吸引的消费能力、服务对象为区域内外的消费者。“其中区域商圈主要以吸引当地消费者为主,和居民的生活最密切,在规划里数量也最多。”据了解,目前,全市各区县共规划和整理出各类商圈85个,其中超广域商圈24个,广域商圈27个,区域商圈34个。 形成三级商业服务网 按照规划,到2020年,西安将有计划地改造和完善“三级商业服务网络”。其中,一级商业服务网为中心城区商业区,二级商业网点规划涉及区域商业中心、二环商业带、三环商业带、卫星城商业圈等四部分,三级商业服务网为社区和农村商业网点。 据了解,规划中商业网点布局体现“时尚购物在中心、休闲消费在二环、增强辐射在三环”的调控导向。在中心商业区内,将鼓励开设经营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专卖店、专业店、特色餐饮网点、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具有西部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大力引进老字号名店进入,同时结合中心城区传统商业网点改造,改造现有百货商店,按照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在合适的地段整体开发建设若干家百货店或市区购物中心。 在二级商业服务网范围,将鼓励设置中型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文化娱乐设施,在三环商业带鼓励设置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另外,还将适度设置专业店、大型超市、家居建材商店、城郊购物中心、集贸市场等,在六个城市副中心可适度设置社区购物中心。 目前,市商贸局已下发文件,各区县在未来商业发展中,将依据规划中商圈的定位、功能等选择和引进项目,2020年前,完成规划商圈建设内容。 新城区4个超广域商圈:解放路商圈、长乐路商圈、太华路建材商圈和北石桥物流商圈;2个广域商圈:胡家庙商圈和东二环商圈;3个区域商圈:幸福路商圈、自强路商圈和长缨路商圈。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分区规划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分区规划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分区规划 第一章综述 一、现状概况 纺织城地处西安市主城区东侧,灞桥区西部,浐灞生态区核心区以南,白鹿塬坡底。是灞桥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纺织城核心区面积约5.3km2,拥有陕西唐华一印有限责任公司和唐华三、四、五、六厂等六家纺织企业以及红旗水泥厂和延河水泥机械厂等企业,区内现有人口16万,其中规划内村民约3.2万;纺织企业职工人数约为5万(在职职工2.8万人,现在岗1.8万人)。目前除四棉,五环两家企业正常经营外,其他企业均面临政策性破产局面。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分区规划范围:西侧咸宁路以北区域以东三环为界,南侧以浐河为界,东至西康铁路,北依华清路,南抵绕城高速浐河桥,规划总用地面积32.3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1.91平方公里)

核心区范围:以纺北路、半坡路、咸宁路东延伸路、纺织城东侧建成区界限围合的范围,总用地面积约5.3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本次分区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为2008年-2020年,其中近期2008年-2012年,远期为2013年-2020年。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4、《西安市灞桥区分区规划2000-2010年》 5、《西安市浐灞生态区总体规划》 6、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7、灞桥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四、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实现纺织城全面振兴。 2、强化区域融合发展,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优化空间结构及用地功能,打造新区景观形象,增强发展活力。 3、完善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品质。 4、挖掘纺织城特色文化,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相结合。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构川塬水系绿色格局。 五、规划目标 ---------------------------------------------------------精品文档---------------------------------------------------------------------

西安地铁规划样本

地铁五号线分一、二两期建设。 五号线一期西起西郊和平工业园, 东至纺织城火车站。最新发布的规划显示, 这条线路全长25.2km, 共设21座车站, 其中高架线1.1km, 高架站1座。五号线一期底将全面开工, 计划2020年建成运营。届时, 乘客在五号线上将可一览雁鸣湖、浐河的风景。 五号线二期将向西延伸至渭河畔的交大创新港, 线路全长20.1km, 其中地下线为3.2km, 其余均为高架线, 共设车站13座, 其中11座高架站。 6 和五号线一样, 地铁六号线也分一、二期建设。 六号线一期自南客站至劳动南路站, 线路全长19.9公里, 均为地下线, 设车站15座, 车辆段1处, 总投资118.37亿元。计划上半年开工建设, 2020年底建成通车。

今年6月, 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六号线二期工程沿东、西大街避 绕钟楼方案, 这标志着西安未来将形成以钟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两 条地铁换乘线路, 届时将大大缓解钟楼附近的交通压力。 六号线二期自劳动南路站至一号线起点纺织城站, 全长19.7公里, 均为地下线, 设车站16座, 计划明年8月份开工建设, 争取2020年底 与一期工程同步开通试运营。 地铁六号线站名( 暂定名) 一览 六号线一期: 南客站、侧坡、纬二十八路、纬十八路、 西部大道、锦业二路、锦业路、丈八六路、丈八四路、 丈八一路、省游泳馆、木塔寺、科技路、劳动南路 六号线二期: 丰庆路、西关正街、贡院门、广济街、钟 楼、大差市、东关正街、兴庆路、咸宁路、万寿南路、 东胜北路、田家湾、纺南路、纺五路、纺三路、纺织 城 8 西安地铁规划最新修编方案已将地铁八号线调整为环线, 北沿凤 城二路, 东沿幸福路、万寿路, 南走丈八东路一线, 向北沿沣惠南路、唐延路一线, 至大兴东路转向东, 沿朱宏路向北止于凤城二路。地铁环 线可将城市各片区紧密地连在一起, 快速分散客流, 缓解换乘压力。八 号线周长近50公里, 比二环还要大一圈, 与北京地铁十号线相近。这 条环线将于”十三五”时期开工建设。

西安纺织城

西安纺织城工业区位分析及发展浅析 摘要:本文是基于地理区位和工业区位分析的角度对纺织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从而解答其发展中兴起以及衰落原因,并通过以前的分析对纺织城将来发展的方向做出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纬度风向原料供应交通运输条件销售范围生产模式管理体制运营模式市场竞争力 纺织城区位特点 纺织城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作为国内重要的纺织工业发展基地之一,当时的西安东郊灞桥区一带地面宽广、村落较少、水源丰富、水质适宜。不仅如此,该地区还西通市区,北邻发电厂,距陇海铁路仅3公里, 纺织城区位优势: 由于西安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一年多东北风和西南风而纺织城地处西安市东边,这使得在大体上不会使得火电厂的废气排放影响到市区居民的生活稳定,电厂的设置提供了地理上基本的保证。 第2/6页

厂区临近灞河浐河,使得污水的排放有了便利的渠道,并且厂址的选择是在河道的中下游地区,不会影响到西安市区的取水以及当时西安主要的取水地点并不在浐灞两条河流,在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建厂的基本需求。厂区附近就有大量的棉花供应,并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特点,国家计划在关中尤其是以西安为主的周边各县种植有大量的棉花以满足纺 织厂的需求,并将山东,新疆等地区优质的的棉花运送到纺织城,这些都为建设棉纺织厂提供了原材料,也是建厂的必要条件。该地区西邻 市区,临近国道高速公路,并且政府建立了相当完备(在当时看来)的道路基础设施,这些无不使得纺织城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蓬勃发展。纺织城区位劣势: 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的问题,由于是计划经济,所以原料(棉花)有保证,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开放,山东、新疆地区的棉花供给变得不再稳定,而关中平原由于水热条件跟山东、新疆地区的差异,并不适合棉花的生长,再加上棉花市场价格比较底,相比于粮食蔬菜种植收入较低,慢慢退出了关中的种植业,本地原料的缺少,更是使得纺织城的境况雪上加霜,最终走下衰落。 近年来,尤其是2000年之后的这十年里,由于社会大众对于环境保护 的要求不断攀升,工厂的排污成为了重要问题,不但面对着需要建设对污水的处理措施,而且排放指标的体质建立也相应的限制了工厂的产量,原本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却由于排污量的限制使得成为了区位的劣势。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五年规划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五年规划 一、公园简介 1、公园范围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二期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 2、公园性质 工程通过对灞河的综合治理及湿地景观的重建,彻底改变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确保灞河百年安澜。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弘扬,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二、绿化保洁

1、公园绿化 灞桥湿地公园内植被丰茂,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避免外来种。本地植物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 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灞河水量,因地制宜,种植适宜植物,既要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要满足审美的需要。灞河泥沙较多,可以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搭配。在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松等进行种植,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在湿地公园,应尽量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植物一般是指低矮的植物群体,铺设于空旷场地或适于阴湿林下和林间隙地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紧密的灌木等。地被植物的应用极为广泛,除用以覆盖地面、

纺织城规划

西安纺织城改造启动 32个项目总投资达186亿

西安市纺织城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繁荣被人称作“小香港”。当时光进入九十年代伴随着国有企业和纺织行业的衰退,纺织城似乎也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昨日下午,上千只和平鸽、上千个气球飞上了纺织城老城区的天空,推土机、挖掘机的轰鸣彻底打破了老城的宁静,备受关注的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改造项目,在人们的期盼中正式启动。 32项目186亿打造纺织城 据了解,纺织城的复兴共策划包装了32个项目,总投资达186亿元。前期已开工项目五个,总投资25.35亿元。此次开工的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承接工业园标准厂房小区、灞桥滨河生态公园、西安公路枢纽纺织城客运站、纺织城教育资源整合三棉学校等11个项目,总投资57.7亿元。涵盖基础设施、工业、生态、地产、商贸物流、民生等方面,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有八个。 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实施,将在浐灞河沿岸、东三环、堡子村、新寺十字、白鹿塬、洪庆等地区形成几个新的产业发展板块,在西安的东部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圈,从而实现西安城市东扩,推动西安东部新城的迅速崛起。 产业转型“多业并举” 纺织城的复兴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来促进纺织城地区的产

业转型,实现纺织城地区的综合改造、综合发展。纺织城地区的复兴,这是一项综合工程,最终达到促进纺织城地区职工的充分就业。 纺织城曾以纺织行业的鼎盛而闻名,而今后的纺织城地区将改造成高新技术、物流、商贸、地产、旅游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如正在建设的洪庆高科技工业园,就是纺织城企业外迁承接工业园,将以纺织服装、航天科技、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为主导;东三环、堡子村、新寺十字商贸运输圈;浐灞河沿岸的亲水型高尚住宅景观区;浐灞两河绿水游、灞桥环线游、白鹿塬都市观光生活体验游等都市假日旅游项目等。 随着广运潭、世界园艺博览会、欧亚论坛永久性会址等项目的建成,西安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站、地铁一号线、火车东客站、纺织城客运站等项目的实施,灞桥区的区位、空间、交通等后发优势日益显现,成为引人瞩目的发展区域。水韵灞桥,紫气东来,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忆往昔 记忆中被称为“小香港”的纺织城 ■记者谢涛 从1952年调研、1953年国棉三厂筹建到1961年西北第一印染厂以及国棉六厂建成,近十年时间在西安市东郊、白鹿塬东北角,纺织城扎入了西安。几十年来,纺织城像一个“小社会”,这里的人时尚却又守旧、勤奋却又悠闲。很多年前这里曾经被称作“小香港”,如今满目陈旧的厂房、老式的建筑。 堡子村转盘可以算是纺织城的大门,在转盘东边路口的交通指示牌上大大地标志着一个路口朝向西蓝高速,一个路口朝向纺织城,一个路口朝向西安。家住纺织城的小张时常向朋友这样介绍纺织城:“打开西安市地图,少向东画10厘米,地图上就没有纺织城了。”纺织城的命名来源于建设在坡面上由北向南一字排开的一座印染厂和四座纺织厂,上世纪50年代苏式建筑在这里随处可见。 1965年,18岁的胡丽芬进入国棉三厂成为了一名让人羡慕的纺织女工。“以前纺织厂效益好,一直到80年代初工资都是60多元,其他厂的工人才能拿40多元。七八十年代没个体户,整个纺织城的工人算是比较富裕的了。许多人都叫纺织城‘小香港’”。 如今走在纺织城最主要的道路纺正街上,如果不是周围穿着时尚的人群,偶尔驶过的车辆,你甚至会觉得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看看西安其他地方,十多年的改变你早已不能回忆从前的模样”。生活在纺织城30多年的老孙对纺织城的

西安地铁远景规划图

西安地铁远景规划图 西安地铁,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199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中,首次正式提出兴建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73.17公里。这项规划于1999年获得国务院的批复。2004年2月,在重新编制的《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市政府将轨道交通线网的远期规划,增加到6条线路,总长251.8公里。 一号线:线路西起西安市西大门后卫寨站,经三桥站,沿枣园路一路东行,经皂河、汉城路、枣园站后,沿大庆路经开远门、劳动路至玉祥门站。线路穿越古城墙后沿莲湖路、西五路、东五路经洒金桥、北大街、五路口至朝阳门站,穿越古城墙后,沿长乐路经康复路、通化门、万寿路、长乐坡站,西行下穿浐河后经浐河、半坡站后沿纺北路至终点纺织城站。线路全长23.9千米,设车站19座。

二号线:线路北起北客站站,是亚洲最大铁路枢纽站——西安火车北站,向南经运动公园站,沿未央路经行政中心、凤城五路、市图书馆、龙首原至安远门站,线路穿越古城墙后,沿北大街经北大街站后设钟楼站,绕西安钟楼后沿南大街至永宁门站,穿越古城墙后,沿长安路经南稍门、体育场、小寨、纬一街至会展中心站。二号线线路全长26.4千米,二期建成后设车站21座。 三号线:线路北起灞桥新筑镇,向南延伸至香湖湾后折向西南,跨灞河后南行经浮沱寨、辛家庙,沿东二环经长缨路、长乐路、互助路、咸宁路、建工路至西影路后折向西,沿西影路经三兆路、大雁塔、小寨、吉祥村继续西行,经太白南路、唐延路、丈八北路至周家寨后折向南,经东焦村、袁旗寨、邓店新村至终点长安侧坡村。线路全长44.3千米,共设车站30座。 四号线:线路北起西安北郊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跨规划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北三环、尚稷路后沿朱宏路南行,至凤城七路折向东,经张家堡至太华路,沿太华路南行至马旗寨,在含元殿西南方向下穿既有西安火车站后,沿解放路南行,经大差市、和平门、李家村至后村,绕大雁塔,沿雁南路前行至水厂路后折向东南,直达韦曲科技产业园。线路全长35.2千米,共设车站23座。 五号线:线路东起西康铁路纺织城火车站,西南前行跨浐河、长鸣路后,绕曲江新区,经长延堡至明德门后折向北,经吉祥村、过南二环、至黄雁村后折向西,沿友谊西路,经劳动南路西北前行至昆明路,沿昆明路西行至西窑头,然后折向北跨西余铁路、规划西三环至一号线三桥车站后,继续沿建章路北行至终点六村堡尤西路;五号线支线从西窑头继续西行经阿房宫、和平村、西围墙至纪阳寨后折向北至终点纪阳车站。线路全长44.89千米,共设车站31座。 六号线:六号线东起一号线纺织城车站,西南向前行至纺西街,经纺一路、纺四路至纺南路后,西行跨浐河,经纬什街,沿咸宁路至兴庆宫后,沿兴庆路北行,至互助路折向西,经东门、大差市、钟楼、西门至西稍门后折向南,沿劳动路、高新路,经木塔寺继续南行,至长安科技产业园大学城后折向西,经茅坡、邓店新村至终点长安科技产业园站。线路全长41.08千米,共设车站26座。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河,总面积9983平 方公里,陕西省省会。 西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又是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古都,中国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西安曾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以 汉长安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唐以后,西安虽失去了京城地位,但仍作为西北重镇历经苍桑。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八大城市之一。 1979年-1982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城要,1992年-1995年初完成了第三次总 体规划,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的宏伟目标。 一、城市性质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0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65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28.5万左右,农业人口37.5万左右),暂住人口从60万增加到90万左右; 2005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86.8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49.5万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发展滞后问题探讨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发展滞后问题探讨 【摘要】 在城市发展与产业革新的影响下,以旧工业厂区改造为文化产业园的开发策略为研究基础,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众多角度来分析改造开发的途径。文章以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的纺织城艺术区为例,对纺织城艺术区的有关实践思路和方法、经验与教训进行剖析和总结,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旧工业遗产改造模式文化产业发展 我国对旧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缺少“因地制宜”理论分析,尚未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开发体系。尤其是在对旧工业废弃厂房等改造为文化产业园的空间改造再利用实践中,对国外旧工业厂区改造模式一味的生搬硬套的“照猫画虎”,盲目跟从,磨灭了自己特有的个性和特色。 一、项目概况 西安市纺织城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作为当时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纺织业发展核心基地,这里的经济繁华和人口稠密,曾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西北的小上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世纪90您带起,西安纺织城纺织工业也开始慢慢没落。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是由位于西安市东郊纺织城原唐华一印厂旧址改建而成。2007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艺术界多名艺术家的自发带动下西安纺织城艺术区正式成立。从此,一大批艺术家和文化产业开始入驻园区,他们带着梦想和热情来到这里,梦想给纺织城一个华丽的变身,梦想着把纺织城打造成像“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50号”…… 二、现状分析 2012年初当笔者走进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当初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的景象已不再有,映入眼帘的是物是人非、凄凉没落、奄奄一息的纺织城艺术区。园区内原有的工业建筑拆建严重,很多建筑上圆圈白灰写着拆字。人去楼空,艺术群体或艺术家已寥寥无几,交通组织混乱,基础服务设施欠缺,厂区绿化不成体系,整体环境脏乱差,一眼望去死气沉沉。如果不是看到入口建筑上的名称标识,谁又能想到这就是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呢? 这样的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之前它的开始是正确的吗?作为西北重镇它能像北京、上海发达的一线城市那样红红火火发展他们的城市旧厂区改造后的文化产业园吗?为何它的生命没有发展就面临凋零。 发展分析

西安纺织城发展规划

西安纺织城发展规划 一、引言 西安纺织城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批发市场,对于促进本地区纺织 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西安纺织城的发展水平,本文将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促进纺织城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分析 1. 当前纺织市场状况 通过对纺织市场的调研发现,西安纺织城目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 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纺织品的品质和款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也给传统纺织市场带来了冲击。 2. 市场发展趋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未来几年纺织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 - 消费者对环保纺织品的需求将增加; - 个性化定征服装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 - 电子商务将成为纺织市场的重要销售渠道。 三、发展目标 基于市场分析,制定以下发展目标: 1. 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纺织城内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纺织品的需求。 2. 优化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纺织城内各类产品的比例,增加环 保纺织品和个性化定征服装的供应。

3. 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线上销售平台,与线下实体店形成互补,提升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 四、发展策略 1. 技术升级:引进先进的纺织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 产品创新:加大对环保纺织品和个性化定征服装的研发和生产力度,满足市场需求。 3. 品牌建设:加强纺织城的品牌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 4. 电子商务拓展:建立线上销售平台,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额。 5. 产业链拓展:与相关产业链企业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互利共赢。 五、实施计划 1. 技术升级计划:投资一定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培训员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计划时间为2022年至2023年。 2. 产品创新计划:成立研发团队,加大对环保纺织品和个性化定征服装的研发力度,估计2022年下半年推出新产品。 3. 品牌建设计划:加大品牌宣传投入,通过广告、媒体报导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计划时间为2022年至2024年。 4. 电子商务拓展计划:建立线上销售平台,与线下实体店形成互补,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计划时间为2023年至2024年。

西安市物流发展规划为例

西安市物流发展规划为例 物流园区的物流组织管理功能一般包括:货物运输、分拣包装、储存保管、集疏中转、市场信息、货物配载、业务受理等,而且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不同节点将这些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和集成而表达的,从而在园区内形成一个社会化的高效物流效劳系统。 经济开发功能。现代物流在我国尚处于开展初期,物流管理技术的落后和现代物流根底设施的缺乏,均是阻碍物流快速开展的因素,加快物流园区大量、大规模根底设施的建设,将对改善物流开展环境及根底条件,培育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物流园区将因带动物流业开展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开发出新的经济开展领域。 二、中心城市构建物流园区的理论分析〔一〕增长极理论增长极〔GrowthPole〕的概念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最先提出,根据佩鲁的思想:增长极是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凭借其具有的规模经济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间关联的乘数扩张效应,推动了其它产业的增长。后来由另一位经济学家布德维尔继承研究了佩鲁的理论,并扩展具有空间地理概念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主导推动型产业的空间聚集体,这些产业聚集在一起形成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高创新能力、高增长率,并能促进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区位。 根据"增长极"概念,物流产业可以看作是一种"推进型产业"〔PropuliveIndutry〕,它作为一种优势的经济单元,在城市集聚形成物流园区,通过自身的开展与创新诱导其他经济单元的成长,从而可以使该地区具有优先增长的优势,进而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开展。

〔二〕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涓滴效应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 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开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都会要求优 先开展根底较好的地区,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同时不可防止的 导致不均衡,但当这种不均衡所产生的增长极到达经济高度开展阶段时, 就会产生"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Effect〕,生产力的分布就会趋于 分散和均衡化,导致区际间的经济成长差距逐渐缩小,到达相对平衡开展。 将物流园区布局在经济根底好、交通条件便利的城市边缘,更有较大 的辐射半径。这些物流园区作为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以其根底设施先进、技术和资金力量雄厚、交通信息兴旺等区位优势,与周边地区存在着 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吸引和拉动着周边地区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向物流园 区城市聚集,从而形成城市经济累积性集中成长,形成城市经济"增长极"。从长远看,物流园区的经济效应会向周边地区辐射,从而达成其所在城市 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均衡化,这就是物流园区发挥的"涓滴效应"。 三、西安地区构建物流园区的实证分析〔一〕西安市物流环境和物流 现状分析1、根底条件目前,西安市公路总里程2801公里,有5条 国道和12条省道经过市区,是连接省内及西北、中南、西南的重要枢纽。贯穿西安的陇海铁路与京沪、京广、焦枝、宝成等国内南北干线衔接,并 与西安市到侯马、延安、铜川等支线相连,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铁路运输网络。西安站每天都有通达各大城市的列车,年平均发送货物2800万吨。 西安航空港咸阳机场是国内四大机场之一,年飞行量可达24万架次,年 货物周转量达4800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达26亿人公里。目前有71条 航线直通国内大中城市,并与香港、日本、新加坡等直接通航。 据悉,在未来十年间,中国将在西部地区规划建设公路15万公里, 争取将公路通到所有具备条件的西部乡村。在2022年前,中国将根本建

西安纺织产业现状及升级发展思路初探

西安纺织产业现状及升级发展思路初探 西安正在对传统纺织产业搬迁改造并且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然而西安纺织产业在技术、结构、规模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完善产业链是核心,抓好产业集群建设是关键,“产业和产业化是一个由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多重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和过程……必须考虑到各种产业的类型和特征”。纺织产业具有市场广阔、技术阻碍小、投资量不大、收益成效速度快、积累资金多等特征,同时它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为此,西安市政府在升级改造纺织产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需求、供给、对外贸易、经济制度、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努力发挥好引领作用。企业主体要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引用高端科学技术助推产业升级,通过转型升级使纺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一、西安纺织产业存在的问题 1、缺少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完善的产业链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不同产业结构包含不同的产业链,各个产业之间以及不同产业的产业链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完整协调的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产业链的基础上。纺织产业属于第二产业,隶属轻工业。上世纪90年代以前,纺织城依靠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织”出了西安纺织工业的

西安半坡遗址保护利用与纺织城片区发展浅析

西安半坡遗址保护利用与纺织城片区发 展浅析 2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 3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 摘要:本文对西安半坡遗址的保护利用现状、纺织城片区区域发展现状及半 坡遗址与所在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城市蔓延之下,遗址保护 与地方经济相互抑制,通过博弈论、弹性规划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建 设半坡文化遗址公园并与周边区域特色经济协同发展策略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半坡遗址;纺织城;区域发展;保护利用 1研究背景 西安半坡是西安市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产,于 1953年被发现。由于其规模巨大,保存也较为完整,能 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仰韶文化时期聚落文化的发展历程,具 有重要的价值,1961年时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名录。半坡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7年设立的专门机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我国在考 古遗址基础上设立的博物馆。半坡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数历史遗存得以保存、初步建立了相关的保护制度、积累 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取得了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遗产也成为西安城市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但是,与半个世纪前相比,当前对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认识更加全面与 深刻,原有的保护工作已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 市化进程的加快,半坡遗产保护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

的挑战和机遇,对遗产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造成潜在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半坡遗产的保护利用进行探索,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 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区域发展协同方向提出一定的策略。 2半坡遗址与周边环境现状 2.1保护现状 半坡遗址经考古发掘的房址、窖穴、环壕、哨所建筑、陶窑、墓葬等均为原 址原物,已原状展示的土遗址和出土的大量可移动文物成为原址实物的佐证;遗 址真实性较好。自开展考古工作至今,半坡博物馆范围内的遗址都进行了较好的 保护,遗址延续性基本得到体现。但现有博物馆范围之外的遗址,并未进行有效 保护,导致部分遗址已被大规模城市化建设所破坏,遗址延续性遭到破坏。 2.2利用现状 半坡遗址发掘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现在展示的面积为3000平方米, 1958年在已发掘的半坡遗址的基础上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目前半 坡博物馆内设置有一个出土文物陈列厅、两个辅助展示厅和一个半坡遗址保护陈 列大厅,博物馆区南部有1处游客体验区。目前现有展示方式为遗址保护大厅和 陶窑保护厅的原状展示;陈列厅的陈列展示和场景模拟;在中部的史前工厂,以 文化体验和宣传教育展示为主;南侧未设展示方式,管理较为混乱。 2.3周边建筑环境 上世纪60年代起,周围居民就以半坡博物馆为依托,陆续建起民房,已形 成城中村——五星村(原名“半坡村”),现有五星村建筑多为2-3层砖混建筑。周边地区大量的商品房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30层以上的高大体量高层建筑,其 中一些建筑的高度远远超过了半坡遗址保护大厅的高度,如北侧的半坡国际广场,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环境风貌。 博物馆周边主要以居住建筑为主,东、南、北侧有西北第一印染厂、西北国 棉三、四、五、六厂、西安电力机械厂、西安浐河化工厂、灞桥热电厂等十数个

西安纺织城发展规划

西安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规划 分享到: 1 备受关注的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项目的实施,是西安继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建设之后的又一力作,它不仅涉及到西安东部的发展和兴盛,更关系到西安经济整体推进的步伐,关系到数万纺 织城人的福祉;目前,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项目伴随着“灞桥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时代序曲,在阳春三月,盛装启航; 规划范围 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区包括5.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旧城区和周边辐射区,位于白鹿原畔,浐灞之滨,共约32.39平方公里;其四至范围为:北至华清路,南至绕城高速浐河桥,西侧咸宁路以北区域以东三环为界,以南区域以浐河为界,东至西康铁路; 规划布局 根据地区产业调整发展思路,结合空间布局现状,规划提出“一核、两带、三轴、六区”的规划布局结构;“一核”指商贸核心区;“两带”指浐、灞河生态景观带;“三轴”指沿东三环、纺西街及纺北路形成的功能景观轴;“六区”指南部、中部、北部三个居住片区、工业改造区和东部生态住区及工业区等六个功能片区; 实施步骤 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分近期和远期进行实施;近期计划为5年2008年—2012年,分三期实施; 第一期2008年—2009年:完成企业破产改制;启动纺织城地区节点改造和部分道路建设,启动外迁承接地、商业街区、商贸物流园、文化创意园建设和生活区内部土地整理,启动部分城中村改造,启动安置房和商品房建设,启动浐灞河中游综合治理,尽快与浐灞生态区协调同步建设; 第二期2010年—2011年:完成承接地建设、企业搬迁和技术升级改造、企业旧厂区土地统一回购出让;初步建成文化创意园、纺织工业遗迹博物馆;完成拆迁户安置工作,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 第三期2011年—2012年:完成旧城改造,基本形成“一核、两带、三轴、六区”的建设格局,初步建成商贸新都、宜居新地、生态新城的雏形; 远期计划为8年2013年—2020年:全面落实产业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建成产业聚集、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生态优美、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的纺织新城; 近期工作思路

灞桥区规划1

灞桥区规划1

西安纺织城综合发展区 西安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是西安市委、市政府为了全面加快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步伐,按照“区办融合、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原则,继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之后在灞桥区核心区域比照开发区模式规划的又一个自主开发建设区,其北至西临快速干道,东至西康铁路,南至西绕城高速,西至浐河和东三环,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2013年,市政府批准洪庆工业组团并入综合发展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规划面积扩大到58.59平方公里,是西安主城区内可供连片、大面积开发的最大区域,拥有土地储备、规划审批等11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并以建设生态、文化、产业、宜居的“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综合示范区”和“西安城乡统筹发展先进区”为目标,通过实施旧城改造,优化投资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强势推进纺织城地区经济社会全面振兴。

渭河南岸战略发展预留区 渭河南岸战略发展预留区:渭河南岸板块规划面积约29平方公里,包含渭河综合治理区和发展预留区,重点发展滨水房产、休闲娱乐、亲水旅游等业态,并为全区后续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渭河综合治理区: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以滨水房产、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导,建设体现原生态特色的大型游乐项目,在渭河南岸形成高品质亲水旅游产业聚集区。

发展预留区: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渭河综合治理区以外区域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延长产业链,为产业功能区提供完善配套;明确招商重点,提前策划,立足高远,为区域后续发展提供规划和空间支持。 北部产业功能区 北部产业功能区:北部板块规划面积约59平方公里,主要建设现代物流工业园,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业态,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形成与港务区融合一体、与渭北工业区相互呼应的产业聚集区。

西安咸阳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方案规划纲要

实施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战略,是基于两市历史发展渊源和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决策,是落实我省“一线两带”建设的重大举措, 也是促进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手段,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对于增强两市国内外市场竞争实力,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在关中地区乃至全省和西北地区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精神,按照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书,提出本规划纲要. 一、战略意义和基础 一战略意义 1、西咸经济一体化体现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促成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流动和配置.发展中的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几个大的地区经济圈,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西安、咸阳同属内陆城市,两市的空间距离和联合发展的基础是国内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具有经济一体化建设的绝对优势.所以提前谋划,以行政推动的手段,通过规划协调一致,实现互惠互利发展,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 2、西咸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两市做大做强 城市发展需要空间拓展和内涵提高的相互作用.西咸经济一体化是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集约发展的现实选择. 对西安来讲,西咸经济一体化会迅速拉大城市骨架,将以西安为轴心

的300平方公里纳入市区范围,形成西接咸阳、东连临潼、北跨渭河、南拓长安的格局,从而在关中形成一个以西安为中心的密度大、网络全、渗透力强的城市群,为西安的集约发展提供外围基础. 对咸阳来讲,西咸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接受西安城市外溢效应,分散西安的部分城市功能,充分利用西安的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科技、文化、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优势,扩大咸阳城市规模,加快咸阳城市化进程,增强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实力,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吸引力,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使咸阳城市化水平在较短时间进入西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平台. 3、西咸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 实施西咸经济一体化是实施“一线两带”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载体,其实质是形成西安咸阳大经济圈.通过西咸经济圈,辐射宝鸡、铜川、渭南及周边县市和小城镇,带动整个关中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西安带动咸阳、咸阳壮大西安、西咸辐射关中、关中带动全省的战略目标. 西安、咸阳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和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咸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促进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形成,将提高西安咸阳、关中经济区乃至全省在更高层次上接纳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沟通东西、辐射南北,发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建设的先导和龙头作用. 二战略基础 1、历史渊源悠长.西安咸阳两市曾是我国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的都城或京畿重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同是驰名中外的历史

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doc 15页)

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doc 15页)

1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概况 1.1规划背景 西安市2005年3月编制完成《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该线网规划确定了6条主线和1条支线组成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总长251.8km。其中1、2、3号线为轨道交通线网骨干线,4、5、6号线为辅助线。该线网规划于2005年4月1日通过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复(市政发﹝2005﹞35号),且已纳入《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2008.5获国务院批复)。该线网规划环评报告于2009年5月以环审〔2009〕217号文通过环境保护部技术审查。 依据《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于2005年3月编制完成了《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5-2015年》,确定了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为1、2号线,建设规模50.3km。该建设规划于2006年9月12日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发改投资﹝2006﹞1904号)。该建设规划环评报告于2009年5月以环审〔2009〕217号文通过环境保护部技术审查。 2009年在《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基础上,《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6-2016年)》编制完成。增加建设2条新线路,三号线一期工程(鱼化寨~港务区),建设规模36.3km;一号线二期工程(森林公园~后卫寨)建设规模6.3km。2010年1月,建设规划调整通过国务院批准。 为了进一步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2011年5月西安市又编制了新一轮的建设规划,即《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7年)》。 1.2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概况 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7年)由3条线组成,规划线路总长116.2km,共设车站84座,换乘站15座,车辆段3座,停车场4座、主变电站6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