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题目与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参考题目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指一个具体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大小能够视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对其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

3、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量的分数是渴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可信的。

4、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的参加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使个体从自由人变成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5、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6、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7、态度

8、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9、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根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绝对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一样。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10、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而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11、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

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所以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12、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13、内隐社会认知: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些个体不能回忆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作用,是更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

14、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根据,称为刻板印象。

15、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16、自我: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意识,两者是同义语。在咱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

17、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主要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够处理不同情境问题的乐观信念。

18、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特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它是与具体事物和情景相关联的,是人们在特定对象上所进行的价值选择。19、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对方的真实看法和内心感受,并且基于这种理解来进行沟通,同时将自己的同理心传达给对方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20、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叫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21、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

22、去个性化:个体在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项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

23、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

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24、从众、依从和服从:从众, 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依从,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服从,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25、睡眠者效应:人们忘记信息源比忘记信息的内容更快。信息源是低可信性时,往往不能使人们在初始阶段恰当地估计信息的内容,但三个星期后,由于信息源本身的影响消失了,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评价有可能上升的现象。反之亦然。两种说服路线

26、登门槛效应与留面子效应:即得寸进尺,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等他人同意后,再向他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此时对方满足较大要求的可能性增加。留面子效应,即以退为进,先向他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后,紧跟着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合适的要求,这时后一个要求被同意的可能性增加。

27、搭便车效应: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

决定的。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

28、定势: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了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29、人际关系: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这种关系的调整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

30、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二、简答题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

2、分析与综合原则

3、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

4、伦理性原则

2、简述一下对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解。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观察认知即以心理表象或符号表征形式学习并存储在大脑中而非强化的结果。社会学习包括观察和模仿两个过程在学习中个体的自身信念、自我知觉和期望主观因素对社会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又称社会认知理论

3、简述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

4、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情景因素:旁观者在场,榜样存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匆忙与助人代价

2、受助者特点:性别,外部特征,相似性,人格特征

3、助人者特征:年龄与性别,认知特点,个性特点,心境

5、什么是侵犯行为?如何预防侵犯行为?

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通常减少侵犯行为的手段包括:宣泄、社会制约(惩罚)、避免去个性化、提高道德发展水平,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技巧等几方面。

6、什么是问卷法?试分析问卷法的优缺点。

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优点:

∙问卷法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这是为什么经常采用问卷法的原因∙问卷法调查结果容易量化。

∙由于问卷调查结果便于统计处理与分析。

∙现在的电子问卷克服了纸质问卷的一些缺点,方便实施与调整。∙问卷调查法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调查。

缺点:

∙面向设计的问题问卷调查比较难

∙调查问卷设计难

∙调查结果广而不深。

∙问卷调查经常采用由用户自己填答问卷的方式,所以其调查结果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

∙问卷调查的回收率难以保证。

7、社会知觉偏差的产生有哪些原因?

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

8、沟通的类型有哪些?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单向沟通、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9、你怎样理解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在多数情况下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

10、简述一下对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解。

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将强化理论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产生气愤。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11、态度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自我报告量表测量态度,虚假情报法,测量被试对态度目标的生理反应,即时正极电振幅,检测对态度目标的眨眼频率和潜伏期12、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哪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13、人际关系要遵循哪些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14、人际关系改善的途径有哪些?

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

正确使用身体语言

人际关系改善的综合性心理学技术

15、试运用大学生价值观结构分析自己的价值取向。

16、哪些因素会影响日常生活的从众行为?

1)群体方面:群体规模;群体的凝集力;群体意见的一致;群体的

权威性

2)情景方面:刺激的模糊性;反馈

的匿名性;承诺感

3)个人方面:性别年龄地位

三、论述题

1、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具体案例。

1、动机:一个人在需要、动机方面的特点对他的行为方式的选择与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威胁:威胁是对将要做出对对方不利的事情的一种言语表述,是迫使对方答应自己要求或进行合作的一种手段。

3、信息沟通:交往双方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双方的相互了解和认识,对于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会有促进作用。

4、个性特征:个人的个性特征,对于他对别人采取行为的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性格和能力的影响最为明显。

5、组织文化:组织气氛和文化是影响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因素。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该如何改善自己的沟通能力?

(1)开列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清单

(2)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

(3)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

(4)制订、执行沟通计划

(5)对计划进行监督

3、冲突的发生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据此提出你能想到的预防冲突的措施。

竞争,威胁,不公正感,知觉偏差。

多与对方接触,建立共同目标。

4、举例说明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具有的定向作用。

5、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偏见。

增加各阶层之间的接触,在不同阶层中建立共同目标,

改变主观观点,改变情感倾向

80、简答挫折与侵犯的关系。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侵犯)。而且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论述网络环境对于社会化的影响。

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论述网络环境对于社会化的影响。

网络以其特有的广泛性、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对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极大地拓展了原有的社会化空间。

信息应接不暇,集中注意时间太短。用看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减少了“想”的时间,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不平衡。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劝导的说服力”有关知识分析图片信息用到的原理。

本题参考答案:

重复会提高强有力信息的说服力,降低了无力信息的说服力。

信息的重复呈现以适中为宜,如果重复超出限度,会使人感到是对他们的智力或决断的侮辱或威胁,从而引起防御性的反抗。

99、A:吉姆走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旁边跟着两个伙伴,他们一路说笑,来到了一家商店,店里人比较多,他一边跟店员打招呼,等着店员收款,一边与碰到的一个熟人交谈起来。从店铺出来,迎面走来了一个昨天刚结识的女孩,他走上前去同她打了个招呼,交谈了一会,之后又跟伙伴一起向家的方向走去。

B:吉姆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尽管天不是很热,但他却始终走在树阴下,一路低着头,似乎在想着什么事情。他来到一家商店,店里人比较多,他也不打招呼,就在柜台旁边静静地等着。这时,店里来了两个他认识的人,他也没有同他们打招呼,直到店员发现了他,他才结帐买到了他要的饮品,端到了店里的一个角落一个人喝。从店铺出来,迎面走来了一个昨天刚结识的女孩,他一转身,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直到女孩走过去了,他才出来,向家的方向的走去。

实验过程: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人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果发现:

第一组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第二组中有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人数占95%;

第四组中只有3%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用首因效应分析上述材料。

本题参考答案:

第一组和第二组条件下,相同的内容,只因顺序不同,人们对吉姆的印象差别竟然如此之大。即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意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98、琼斯和哈里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大学生阅读赞同或反对卡斯特罗在古巴推行的有关政策的文章。结果发现,即使被试者知道有些言论是作者被命令写的,但他们仍然认为凡是写“赞同”文章的人都比写“反对”文章的人要更加支持卡斯特罗。试用社会心理学关于“归隐偏差”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本题参考答案:

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冒险转移指个人决策较之群体决策,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冒险性的方案

本题参考答案:

错误,个人独自进行决策时愿意冒的风险较小,而改由群体共同决策,则会做出比个人决策时有更大的冒险性的决定。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只是场合不一样,其他没有什么区别

本题参考答案:

错误。正式沟通是在正式社交情境中发生的沟通,在正式沟通过程中,对于语词性的、非语词性的信息都会高度注意,存在典型的“面具”效应,沟通的人们都有试图掩盖自己的不足的意图,行为举止上也更符合社会期望。而非正式沟通指在非正式社会情境中发生的信息交流。如小群体闲谈、夫妻居家生活等,人们会更为放松,行为举止也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95、群体的特征。

本题参考答案:

(1)共同目标:群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原因,是群体的重要特征。

(2)结构和规范:群体是有组织化的人群,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部占据一定的位置,执行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享有一定的权利。群体还会形成一定的准则,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开展的活动会受到这些群体规则的约束。

(3)归属感和交互作用:群体成员分享他们共同的信念、态度,接受该群体的共同准则,

视自己是一个与非群体成员不同的联合体。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会发生一定的交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态度。

94、如果你作为一个新建立的班级的班主任,用你所学的知识,说明你会怎样管理这个群体?

本题参考答案:

交往、共同活动和一致的目标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无论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首属群体还是次属群体,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得以形成群体(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93、结合实际论述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的区别

题参考答案:

反社会化: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

反向社会化: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比较反社会化和反响社会化的区别。

92、社会惰化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及减少策略

本题参考答案:

(1)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一起完成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越低,社会惰化越严重;(2). 社会惰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原因)是在群体中个人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责任意识下降,导致行为动力弱化。(3)减少惰化的方法是,将责任落实到人,并有检查量化的要求和评估标准;密切群体成员间的关系;用挑战性的工作和强有力的号召激发成员卷入;以群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让每个成员相信,其他成员也像自己一样的努力。

91、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是从可控与不可控的角度分析成败原因的。

本题参考答案:

错误。(文字教材157-158页)韦纳的成败的归因理论除了从可控与不可控的角度,将成败归因为可控的原因,如努力、注意、他人帮助等,与不可控的能力、运气等原因外,还通过成败是经常还是偶然的归纳,将其归为稳定的内在原因,如个人的素质和努力,与不稳定的外在原因,如运气等

90、试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本题参考答案:

社会化的内容重要包括(1)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社会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点的政治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它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2)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3)性别角色社会化。由于人们的性别差异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持有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89、产生偏见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题参考答案:

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现实社会中的各个群体、阶层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和地位上的不平等。冲突往往导致敌视,并进一步演化为对对方的否定性情感和心理,从而形成对敌视群体的偏见。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成长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过程,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吸收并内化作为文化传统一部分的偏见。

脑力激励的在教学中作用与操作要领

本题参考答案:

脑力激励方法是以群体讨论的形式,激发群体中每一个人的脑力潜能和创造性的方法。脑力激励法的具体步骤为:(1)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并鼓励每个成员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营造自由讨论,不加批评的宽松环境。(3)鼓励成员完善和补充提出的解决方

87、结合实际论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及其关系

本题参考答案:

(1)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形成近因效应。

(3)结合实际阐述首因效应就是强调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近因效应就是强调最近发生行为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86、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本题参考答案:

(1)高温:安德森,戴厄舍和德勒维等人的研究发现了侵犯的“热度效应”即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更多的侵犯念头。但科恩和诺顿的研究表明,温度和侵犯行为之间的相关为曲线关系而非直线关系。

(2)酒精和药物:许多研究证实酒精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侵犯行为。如斯姆特和泰勒的研究发现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研究者还发现,用于治疗亢奋的镇静剂具有与酒精相似的作用。

(3)唤醒水平:个人总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而且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性唤醒,也会改变人们的侵犯性。如齐尔曼研究了性唤醒状态对侵犯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观看能引起性唤醒影片的被试表现出最强的侵犯性(即他们实施的电击强度最强)。

85、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论述网络环境对于社会化的影响。

本题参考答案:

网络以其特有的广泛性、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对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极大地拓展了原有的社会化空间。

信息应接不暇,集中注意时间太短。用看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减少了“想”的时间,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不平衡。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84、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本题参考答案:

(1)社会心理学是界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2)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四大支柱。

(3)在以上四大学科构建的心理科学大树上,结出延伸到人类实践活动各方面的应用心理学。

菲斯廷格认识失调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在转变态度中的作用

本题参考答案:

菲斯廷格认识失调理论是从人的认知方面探讨态度改变原因与方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人都有从社会生活过程中获得的以消息和知识为主的许多认知因素。它们在人的意识中构成三种联系,一是相互一致和协调的关系(现代需要高素质和高学历的人,读研究生能提高素质和学历,)二是相互冲突和不协调的关系(读研究生能提高素质和学历,但研究生考试竞争激烈,三年学习在就业机会和经济上有不小的损失)也即认知失调。三种是无关系的(研究生考试竞争激烈,交通事故日益增加)。该理论认为,当人的认知处在一致和协调的状态时,态度稳固,不易改变;当人的认知处在失调状态时,态度的稳定性被打破,人们倾向于开放的接受外在的劝导,态度容易发生变化。

8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班杜拉提出,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儿童学会什么时候做出以及怎么样做出侵犯行为。因此,侵犯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

81、请简述社会心理学概念的意义。

本题参考答案:

(1)研究社会背景下的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

(2)研究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80、简答挫折与侵犯的关系。

本题参考答案: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侵犯)。而且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79、请简述侵犯行为转移和消除的几种主要方法。

(1)宣泄:是使人的侵犯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

(2)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

(3)置换: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群体极化

本题参考答案: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侵犯行为

本题参考答案:

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1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1.0分)P155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1.0分)P120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1.0分)P92 A、社会分层 B、本能和教育 C、遗传和环境 D、人性 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1.0分)P119 A、印象形成 B、第一印象 C、信息加工 D、印象管 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1.0分)P91 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1.0分)P90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1.0分)P123 A、控制点 B、稳定性 C、可控性 D、内外因 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1.0分)P170 A、迷恋爱 B、愚蠢爱 C、浪漫爱 D、空洞爱 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1.0分)P108 A、终身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早期社会化 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1.0分)P118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B)。(1.0分)P155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1.0分)P142 A、个体 B、环境 C、他人 D、另一对象 13、(B)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1.0分)P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14、(B)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1.0分)P96 A、F.H.奥尔波特 B、勒温 C、麦独孤 D、特里普力特 15、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C)模型。(1.0分)P137 A、P-O-X B、TIRO C、A-B-C D、B=f(P,E) 1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A)。(1.0分)P144 A、诱因的强 B、趋向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回避动机 17、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A),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1.0分)P135 A、主观体验 B、社会动机 C、社会态度 D、社会知觉 1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D)是易变性因素。(1.0分) A、人格 B、智力 C、能力 D、情绪 19、印象管理是一种(B)。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1.0分)P121 A、信息加工 B、社交技巧 C、情感过程 D、影响力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4、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 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环境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映系统。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绪和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研究者研究者应严格按照访谈问卷的顺序和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社会心理学习题与答案1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包括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 A.交往过程 B.群体过程 C.心理过程 D.行为过程 正确答案:B 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班杜拉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正确答案:A 3、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 B.奥尔波特 C.勒温 D.华生 正确答案:A 4、与麦独孤同属于社会心理学生物理论的人物有()。 A.班杜拉 B.阿德勒 C.巴甫洛夫 D.劳伦兹

5、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由()提出的。 A.马斯洛 B.荣格 C.华生 D.桑代克 正确答案:D 6、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是()。 A.勒温 B.华生 C.奥尔波特 D.班杜拉 正确答案:C 7、以下哪一位不属于行为主义学派? A.华生 B.斯金纳 C.罗杰斯 D.桑代克 正确答案:C 8、与麦独孤同属于社会心理学生物理论的人物有 A.班杜拉 B.阿德勒 C.劳伦兹 D.巴甫洛夫

9、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由()提出的。 A.桑代克 B.华生 C.马斯洛 D.荣格 正确答案:A 10、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 A.斯金纳 B.巴普洛夫 C.班杜拉 D.华生 正确答案:D 11、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们都不予以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 A.负强化 B.正强化 C.消退 D.惩罚 正确答案:C 12、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收集数据是重要的一步。新闻评论、日记、病历等属于什么方法? A.观察法 B.元分析方法 C.档案研究法

正确答案:C 13、在社会心理研究的实验设计中,用民族志、文献分析法来描述社会行为的方法叫做()。 A.元分析方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档案研究法 正确答案:B 14、我们想要了解历代皇帝和大臣人际互动的特点,一般选择什么研究方法? A.非参与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档案研究法 正确答案:D 15、坐在教室后面对学生课堂活动进行观察的方式是()。 A.有目的式观察 B.一般观察 C.情景式观察 D.参与式观察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1、学习社会心理学有助于()。 A.认识他人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A、态度的构成成分 ?B、心理状态 ?C、态度改变的过程 ?D、怎么样让人去改变态度 6.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的因素、认知对象的因素和()B ?A、认知环境的因素 ?B、认知条件 ?C、认知方式 ?D、认知内容 7.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8.广告对人的影响其实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9.社会认知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别人,认识人际关系规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1心理学研究通常是解释()之间的关系。D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变量 2相关的事件就()能够揭示因果B ?A、一定 ?B、不一定 ?C、有 ?D、没有 3我们搞心理测量,第一次测是得到这么一个结果,第二次找差不多同样的类型的人测,得到的结果大不相同。说明()C ?A、信度高 ?B、效度高 ?C、信度不够 ?D、效度不够 4研究某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规律最重要是要寻找它()A ?A、产生原因 ?B、表现形式 ?C、造成后果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解析

1.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们归因倾向属于( ) 。 A.内归因 B.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非稳定归因 【答案】 B 【解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的是外因在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外归因。 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 。 A.角色 B.印象 C.自我概念 D.图式 【答案】 D 【解析】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3.罗特控制点理论是关于个体( )的理论观点。 A.需要倾向 B.归因倾向 C.控制倾向 D.思维倾向 【答案】 B 【解析】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 20世纪50 、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4.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图式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 。 A.从上到下的信息加工 B.从下到上的信息加工 C.以材料为基础的信息加工 D.网络化的信息加工 【答案】 A 【解析】人的信息加工模式有自上而下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 和自下而上加工 (数据驱动加工) 两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指由外部信息引起和推动的加工。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属于自上而下的加工。 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 ) 。 A.图式形成 B.印象形成 C.归因 D.记忆的搜索 【答案】 C 6.当学生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 ) 。 A.能力归因 B.努力归因 C.运气归因 D.任务难度 【答案】 B 【解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比如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对于取得的成功,学生会认为是努力造成的,并为追求新的成功,继续付出努力。对于遭遇的失败,学生会认为是努力不够造成的,只要自己多付出努力,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从而更积极的接受新的挑战。 7.创立三维归因模式的心理学家是( ) 。 A.阿特金森 B.海德 C.韦纳 D.班杜拉 【答案】 C 【解析】韦纳从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划分归因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即归因的三维模式。 8.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被罗特称为( ) 。 A.外控者 B.内控者 C.外向者 D.内向者 【答案】 A 【解析】内控者和外控者是罗特根据控制点理论对人的划分,其中外控者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内外向是荣格的划分,后被艾森克引入其人格理论。 9.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 ) 。 A.理性 B.全面性 C.情境性 D.紧迫性 【答案】 C 【解析】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10.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认为,如果特异性信息程度很高,那么该行为主体会把行为做 ( )。 A.外在归因C.平衡归因B.内在归因D.控制源归因

社会心理学题目与答案

社会心理学 题目与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 。 A、社会哲学阶段 B、哲学思辨阶段 C、经验描述阶段 D、实证分析阶段 参考答案:C 2、社会行为公式B=f (P,E) 中,B指( ) 。 A、行为 B、个体所处的情境 C、个体 D、函数关系 参考答案:A 3、社会行为公式B=f (P,E) 中,P指( ) 。 A、行为 B、个体所处的情境 C、个体 D、函数关系 参考答案:C 4、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观察 B、实验 C、思辩 D、归纳 参考答案:A 5、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 ) 。 A、情绪状态 B、过去的经验 C、个性特征 D、所处的情境 参考答案:D 6、社会行为是由( ) 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 B、现实生活 C、周围环境 D、即时情境 参考答案:A 7、社会行为公式B=f (P,E) 中,E的含义是( ) 。 A、行为 B、函数关系 C、个体 D、个体所处的情境 参考答案:D

8、麦独孤(W.McDougall) 用( ) 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A、认知过程 B、学习 C、社会影响 D、本能 参考答案:D 9、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 ) 。 A、心理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理论 D、人本主义 参考答案:B 10、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是( ) 。 A、存在主义 B、自我实现 C、人的尊严 D、观察学习 参考答案:D 11、性别表示男女在( ) 。 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 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 参考答案:B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以下选项中,是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实验研究。 A.勒温关于从众问题的研究 B.霍夫兰关于服从问题的实验C.勒温关于群体动力问题的研究 D.拉特纳关于劝导与态度改变的研究【答案】C 2.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世纪末世纪初世纪初【答案】D 3.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 B.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C.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进行纠缠 D.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答案】C 4.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B.人与他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关系之研究 C.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D.有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的研究【答案】C 5.访谈也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A.面对面的 B.有结构的 C.有目的的 D.聊天式的【答案】A 6.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称为。 A.社会学习论 B.强化理论 C.社会交换论 D.社会认知论【答案】C 7.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B.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题目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参考题目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指一个具体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大小能够视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对其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 3、信度 :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量的分数是渴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可信的。 4、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的参加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使个体从自由人变成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5、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6、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7、态度 8、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9、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根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绝对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一样。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10、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而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11、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所以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12、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13、内隐社会认知: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些个体不能回忆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作用,是更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 14、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根据,称为刻板印象。 15、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16、自我: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叫做归因。 A外在表现B心理特征C行为原因D情绪来源 ()18.按照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努力属于 A不稳定的外在原因B稳定的外在原因C不稳定的内在原因D稳定的内在原因()19.不同的认知者对同一认知对象有不同的认知是因为 A认知者的需要、兴趣的不同B认知者的情绪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D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经历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根底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展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思辨 B、观察 C、归纳 D、实验 参考答案 B 2、个体与他人在()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A、触摸 B、目光接触 C、面部表情 D、身体运动 参考答案 A 3、阻碍个体到达目标的情境及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都是()。 A、焦虑 B、动机受阻 C、挫折 D、需要 参考答案 C 4、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态度 B、社会动机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参考答案 B 5在有限经历的根底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 A、 B、双向作用 C、定向作用 D、积极 参考答案 A 6、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 A、学派时代 B、实证分析阶段 C、经历描述阶段 D、哲学思辨阶段 参考答案 C 7、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现象,称为()。 A、人际吸引 B、印象管理 C、互动 D、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 D 8、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承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叫()。 A、模仿

B、感染 C、社会促进 D、暗示 参考答案 D 9、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光环效应 B、好恶评价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参考答案D 10、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指出,“个体对外乡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这被称为()。 A、结果律 B、先内后外律 C、几何级数律 D、下降率 参考答案 B 11、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 A、暗示 B、社会促进 C、感染 D、模仿 参考答案 D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全集 社会心理学试题1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1.0分)P155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1.0分)P120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1.0分) P92 A、社会分层 B、本能和教育 C、遗传和环境 D、人性 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1.0分) P119 A、印象形成 B、第一印象 C、信息加工 D、印象管 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1.0分) P91

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1.0分) P90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1.0分) P123 A、控制点 B、稳定性 C、可控性 D、内外因 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1.0分) P170 A、迷恋爱 B、愚蠢爱 C、浪漫爱 D、空洞爱 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1.0分)P108 A、终身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早期社会化 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1.0分) P118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A、态度的构成成分 •B、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