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护理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医院护理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温或加热,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通过疏通气机、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肩、颈、腰腿痛,膝关节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二、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局部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湿热敷时间20~30分钟。

2.如皮肤感觉不适,过热、瘙痒等,及时告知护士。

3.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敷料、水温计、镊子2把、纱布,必要时备中单、屏风等。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取合理体位,暴露湿热敷部位。

3.测试温度,将敷料浸于38~43℃药液中,将敷料拧至不滴水即可,敷于患处。

4.及时更换敷料或频淋药液于敷料上,以保持湿度及温度,观察患者皮肤反应,询问患者的感受。

5.操作完毕,清洁皮肤,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

1.外伤后患处有伤口、皮肤急性传染病等忌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湿敷液应现配现用,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

4.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并保暖。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 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 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 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中药湿敷疗法

中药湿敷法 山东枣庄中医院王燕鸣 摘要: 湿敷疗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酒精浸泡5-7天,即可使用。使用时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敷在患处,l-2小时换药1次,或3-5小时换药1次。有些疾病(如痈肿)可先熏洗,后湿敷,这样可增强疗效。..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8.湿敷法 一、何为湿敷法和文献记载 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二、操作方法和标准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三、操作流程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8.1 评估 8.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8.1.2 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8.1.3 心理状况。 8.2 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8.3 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8.4 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8.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8.6 操作程序 8.6.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8.6.2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巧用中药湿热敷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9089819.html, 巧用中药湿热敷法 作者:胡顺强 来源:《保健与生活》2006年第05期 湿热敷法最常用的有药包热敷法和药液热敷法两种。药包热敷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药物在锅内煮热,用30厘米x30厘米的棉布或纱布2~4块,将药包好;再让病人取适宜的舒适体位,暴露患病部位,将药包趁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药液湿热敷法:先取已配好的中药加水煎40分钟左右,去渣存汁;再取2—4块纱布,浸泡于药液内,待纱布充分浸透药液后,捞出,挤出多余的药液,热敷患处。注意将纱布分成两部分,轮流持续热敷,一般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 湿热敷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现选介如下: 肠胀气将松节油与豆油或花生油配制成1:3的混合液,涂于腹部脐周围,上面覆盖一层纱布,然后置一热水袋于纱布上热敷。松节油加热后可促进肠蠕动,故可减轻因肠胀气而引起的腹痛。 关节痛体虚感冒之四肢关节疼痛,可用晚蚕砂120克,黄酒(或用低度酒)100毫升,两者和匀,用药包热敷疗法敷四肢关节疼痛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风湿性关节炎者,药用稀莶草20克、当归15克、海风藤30克、天南星10克、白芷10克、生大黄10克、川乌12克、生半夏10克、独活12克、羌活12克、麻黄12克、狗骨30克,共煎汁,用药液湿热敷法治之。 丹毒药用乳香末6克、没药末6克、淀粉60克、醋250毫升。将米醋放沙锅内煮沸,先下乳香、没药搅匀,再入淀粉制成糊状。将药糊摊于牛皮纸上约1.5厘米厚,面积大于患部,趁热外敷,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冻疮取陈醋250毫升,将醋煮热,用纱布蘸取醋液,热敷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或用大白萝卜1个,中间挖一凹陷,倒人麻油,放火上烤至油沸,趁热用一层纱布蘸油,敷患处,每日2次。 乳腺炎药用蒲公英120~180克;或蒲公英30克、忍受藤60克,水煎作药液湿热敷法,每日2~4次。 月经不调药用当归30克,川芎15克,白芍、五灵脂、醋元胡、肉苁蓉、苍术、白术、乌药、小茴香、陈皮、半夏、白芷各9克,柴胡6克,黄连、吴茱萸各3克。月经先期加黄芩、丹参、地骨皮各6克;后期加肉桂、干姜、艾叶各6克;干血痨加桃仁、红花、大黄、生姜、大枣各6克。上药烘干,研为细末,备用。治疗时取药粉适量,用醋或酒调成膏,布包敷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湿敷法

湿敷法 一、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评估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既往史、过敏史、外伤史。 (2)评估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皮肤感知情况。 (3)评估年龄、心理状况、文化程度及配合程度。 2、操作要点。 (1)双向核查患者信息。 (2)协助患者取体位,暴露湿敷部位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3)用无菌换药镊夹住纱布的两端拧至不滴液为度,敷于患处。 (4)操作中询问患者感觉,观察湿敷部位皮肤情况及敷料的湿度。 (5)取无菌纱布擦干皮肤上药液。 3、指导患者。 (1)介绍操作目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治疗前须排空二便。 (2)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新发皮疹或原有皮疹面积增大、颜色加深等症状,或出现红、痒、刺痛等不适症状,勿自行处理,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禁辛辣、油、腻、煎炸之品;注意休息,防寒保暖,以免影响疗效。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充分暴露湿敷部位的皮肤,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3、保持敷料潮湿,敷料的湿度以不滴液为宜。 4、湿敷时间一般为每次15-20min,1-2次/d,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或受凉。 5、保持创面清洁,湿敷前先清洗创面上的脓液或渗液。面部湿敷时,用棉球塞住外耳道,防止药液进入耳道引起中耳炎。 6、操作中严密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及时询问患者感受,以免发生冻伤或烫伤。若湿敷部位出现红斑、苍白、水泡、瘙痒或破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7、婴幼儿、老年人,感觉障碍,昏迷、意识不清,表皮剥脱,疮疡肿胀迅速扩散期,大疱性皮肤病等患者,不宜用湿敷。 四、操作程序 1、准备。 (1)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举止端庄。 (2)双人核对医嘱,转抄执行单。 (3)评估: 1)环境:清洁、安静、明亮,30min内无扬尘操作。 2)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过敏史、湿敷部位皮肤情况及有无知觉障碍、心理状况、二便情况。 3)洗手,戴口罩。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湿敷是一种应用于中医治疗中的辅助手段,通过将药物煎煮后,利用其热量和药性,以湿敷的形式施加在患处,达到渗透、促进血液循环、散结止痛等治疗目的。中药湿敷技术是中医理疗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适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下面将介绍中药湿敷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一、操作流程 1. 确定治疗部位:首先医生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和所需治疗的部位,确定需要进行中药湿敷的具体区域。 2. 准备药材和器具:医生需要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器具,包括中药材、煎药锅、纱布或棉布等。 3. 煎药:将所需的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药处理。在煎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掌握好火候,控制好煎药的时间和温度,确保煎出的药液有效成分充分释放。 4. 敷药:待药液煎煮完成后,将药液倒入适当容器中,稍微冷却一会以适宜贴敷温度,然后将纱布或棉布完全浸透于药液中捞出,敷贴在患处,保持温度。需要注意的是敷贴药物的浸渍均匀与保证敷贴过程中不滴漏药液。 5. 观察疗效:敷贴药物后观察病人的情况,包括患处的温度变化、颜色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调整,增减敷贴时间。 6. 清洁收拾:等治疗完成后,及时清洁患处,整理好医疗器械,保持医疗环境的整洁和消毒。 以上就是中药湿敷的操作流程,需要医生们掌握这些步骤,随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评分标准 1. 药物煎制的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需治疗的部位,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并掌握好药物煎制的时间和温度,确保药液有效成分充分释放,这是中药湿敷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2. 敷贴的均匀性:医生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确保药物敷贴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局部过热或过冷的情况,保证药物的渗透效果。

皮肤科中药湿敷技术

皮肤科中药湿敷技术 【目的】 疏通媵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 【适应证】 丹毒、皮肤溃疡、手足癣等外科疮疡、脓肿及湿疹、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 【禁忌证】 外用中药过敏者禁用;皮肤急性传染病禁用。 【操作前准备】 ①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和合作程度。 ②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治 1评估患者并解释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2.患者准备了解中药湿敷技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掌握放松和配合的方法,嘱患者排尿。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用物准备治疗盘、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液、保温杯、温度计、敷料罐、镶子2把、换药碗、弯盘、纱布、治疗巾、毛巾、屏风等,必要时备生理盐水500m1。 5.环境准备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 【操作要点】

1素质要求着装整洁,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柔和恰当,态度和蔼可亲。 2.操作前准备备齐用物,放置合理;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环境准备良好。 3.操作过程遵医嘱将中药汤剂或药液原液或稀释液加热至40〜42(,放于保温杯中,携至病床旁。将药液倒入换药碗中,把4〜8层纱布浸于药液中,将纱布拧至不滴水即可,敷于患处;频淋药液于纱布上,以保持湿度、温度,湿敷时间为15〜20分钟。湿敷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灼热、刺痛、瘙痒加重等不适主诉。 4.操作后清洁皮肤,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衣着,及时记录,项目齐全;清理用物,按要求处理各类物品。 【护理】 (1)中药湿敷前,需评估患者主要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及湿敷部位皮肤情况。 (2)中药湿敷时,注意药液温湿度、浓度适宜,防止烫伤、药物过敏。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主诉,并告知患者如果感觉局部刺痛、灼热、瘙痒加剧,请立即告知护士,可能为药物过敏,将予立即停止操作。 (3)中药湿敷后,再次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嘱患者不可立即用水清洗局部皮肤或疮面,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中医护理之中药湿敷法应用详述

中医护理之中药湿敷法应用详述 湿敷法(古称溻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尽头,敷于局部,通过药液的渗透及冷、热原理,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解以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的一种外治方法。 历史源流 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代孙思邈所着《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作用机理: 热湿敷法通过热气和湿气作用于皮肤,扩张血管和汗孔,增加血液向皮肤的流量,有利于清除尘垢、分泌物和死亡的皮肤肌细胞;冷湿敷则对皮肤有滋补作用,通过冷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缩小汗孔,减少皮肤油脂和汗的分泌,还可抑制末梢神经活动,减少局部不适感,起到消炎、消肿、止疼、减少渗出的作用;若冷、热交替湿敷,可使肌肉和血管通过收缩、扩张的交替作用而增加弹性,排泄尘垢,提高皮肤的张力,从而使局部皮肤光洁,润泽。 湿敷方法: 湿敷法分为热湿敷和冷湿敷两种方法。二者均可将6~8层无菌纱布折叠为长条形状,一般湿热敷药液温度未50~60℃,冷湿敷药液温度为4~15℃,每次15~20分钟,将无菌纱布放在热、冷药液中完全浸泡,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的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或所需施术部位,每3~5分钟更换一次纱布(必要时频频将药液淋于敷布上或用塑料薄膜包裹,以保持温、湿度)。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操作前准备: 1、仔细检查患者,根据当前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以确定适应症,了解有无禁 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评估患者体质、湿敷部位皮肤及心理状况; 3、检查应用的药品、物品是否齐备,并依次有序摆好;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方法及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项,以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 信心; 携用物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关闭门窗,嘱患者取合适体位,使患者舒适,铺一次性中单,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治疗碗中,测量药液温度,达到合适温度后将无菌纱布在药液中充分浸湿,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再次核对无误后,敷于患处,询问患者湿敷部位感觉,是否过热或有其他不适,并向患者讲明在湿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定时更换一次纱布或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合适的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实例应用: 急性肠梗阻: 葛根皂角汤(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1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胁痛: 麻菜汤(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中医院中医药敷技术操作(冷、热、湿)

中医院中医药敷技术操作(冷、热、湿)中医药敷疗法是将药物或其他物体炒热热熨、冷敷、湿敷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使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也是藏药特色疗法,可分为冷敷法、热熨法、湿敷法,本法通过药性和温度作用,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散热(或散寒)止痛,法风除湿,达到治疗效果。 冷敷法 星水(星夜取的水)喷激或灌于牛羊胃中冷敷患处,治疗扩散伤热、波动热、热性刺痛等疾病。星水浇淋,治瘟热、波动热热邪播散和陈旧热等。目被利器创伤发肿,以星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肉类中毒引起喉闭发热,以白草乌研末,雪水调和,装入羊胃中冷敷,并挤出药汁滴入喉部。痢疾,用白草乌、山矾叶研末,调以星水或雪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腹部,血胆疾病、热性腹绞痛、木布急腹痛(胃溃疡)等,用水底冷石子敷患处。热性刺痛、血胆症,用水底冷石和旧犁铁冷敷。热性刺痛,用生长于雪山岩石边的紫堇研末,黄牛酪汁调拌,冷敷于患处。鼻衄不止,用星水和水潭底的黑泥浆,在前额发际与脑后枕骨,处冷敷。血热引起的齿痛,因风齿龈红肿,用水潭底黑泥浆冷敷。痛风引起的足灼痛,用木藤寥与水调和进行冷敷,或用湿牛屎冷敷。 热熨法 此法用于寒性疾病,但有时对热性疾病也有疗效。用炒热的盐巴,布包裹热熨,治消化不良、宿食不化。急腹痛等。外伤炎肿与瘀血凝结者,用水中石子烤热后热敷,消肿止痛。肝血瘀结,急痛者,用垣衣烘热与炒青稞交替热熨。肾冷疼痛和尿清不利者,用于酒糟烘热,布包裹热熨。产后小腹、肾腰及骶骨等疼痛者,用东向的旱獭洞口土,酒喷后烘热敷于患处。木布病寒热相搏引起的急腹痛,用扁叶珊瑚盘、亚大黄叶、山矾叶加水浸泡煮热后,布包裹热敷,还可治各种中毒症、陈血、外伤出血落于胃中的疾病。不消化引起的寒性痞瘤,用鸽粪烘热,布包裹热熨。胃、肾、腰部的寒性疾病,用砖块或陶片置火中烧热熨敷。虫病引起的急腹痛,用独活根叶、烘热后熨敷。肛门蛲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 在进行中药湿热敷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操作流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1.仪表 在操作前,需要保持端庄,并佩戴表。 2.核对 在操作开始前,需要核对医嘱以确保准确性。例如,对于XXX女士,30岁,住院号为,诊断为湿疹(湿热内蕴型),医嘱为三黄洗剂中药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核对无误后,可以开始操作。 3.评估

在进入病室前,需要敲门并口述身份。在进入病房后,需要核对床头卡,并询问患者的身份信息和症状。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开始进行中药湿热敷操作。在操作前,需要检查患者的皮肤情况,并保护患者的隐私。 4.告知 在操作前,需要告知患者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流程和目的。中药湿热敷是将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利湿的目的。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觉到温热感,操作时间为20-30分钟。 5.用物准备 在操作前,需要检查手消毒液和其他操作用品,确保其在有效期内并符合要求。需要准备的物品包括:医嘱执行单、治疗盘、记录单、手消毒液、中药液、湿敷垫(6-8层纱布)、 剪刀、水温计、治疗巾、治疗碗、镊子、弯盘、纱布。同时,需要准备好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和回收桶。

6.环境与患者准备 在操作前,需要评估病室环境,确保其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并遮挡必要的部分。同时,需要为患者取舒适体位,并暴露操作部位。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暖和保护患者隐私。 7.操作过程 在操作开始前,需要再次核对医嘱。药液需要测量温度,并浸湿纱布,拧至不滴水为宜。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询问患者的感觉,并使用镊子将纱布放入回收桶。操作时间为30分钟,需要定时过来淋药。 六)我倒入药液并测量了温度,口述温度为40度。 七)我将弯盘放在患者手臂下方,药碗放在旁边。然后我告诉XXX我要为她淋药,询问她是否有任何不适。在淋药的 过程中,我观察了局部皮肤,并询问她是否感觉痒痛。因为使用的是中药,可能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着,但这会在数日内自行消退,她不需要担心。

中药湿热敷疗法简介

中药湿热敷疗法 热疗法是一种采用温热(de)方式来改善局部经络气血(de)运行,消除风寒湿邪、气血郁滞、痰湿凝滞等病邪,达到邪去正安目(de)(de)治疗方法,古代称为熨法.厘正按摩要术.熨法曰:“每遇病者食积痰滞,结于胃脘,宜辛开苦降以治之.设误服攻下大剂,正气已伤,积滞未去,此时邪实正虚,无论攻下不可,即消导破耗之剂,并不敢施,惟有用熨法外治.”热敷可以分为湿热敷与干热敷.中药湿热敷疗法,有温热肌肤、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解表散寒、祛瘀止痛、调和脏腑等功效.中药热敷疗法具有较好(de)中医特色治疗特色手段之一,它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并末梢神经病变、中风、颈腰椎骨关节病、软织损伤疾病及各种痛证(de)治疗中占有重要(de)位置. 一、中药湿热敷(de)原理及其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法是利用药物及纱布(或者热敷导子)中药热敷透过皮肤,通过经络血脉信息传递,并利用不同药物(de)性味作用,由经脉入脏腑,输布全身,直达病所,并利用适宜温度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药物(de)强度,改善周围组织(de)营养,从而起到行活血化瘀、运行气血、清营凉血、消肿止痛、促进血管新生(de)功效.中药湿热敷疗法适合于各种闭合性损伤、肢体经络病、各种痛症. 二、中药湿热敷方法 操作时可直接将草药放入热敷装置容器内煎煮,也可以将药物包入口袋内再放入盆中煎煮,煮好后,可配合先用热蒸汽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下降适中时,取出热敷装置容器内(de)热敷导子(袋)敷于患处,或直接将装药(de)口袋敷于患处,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2次. 三、中药湿热敷(de)注意事项 中药湿热敷疗法在应用中首先应注意温度(de)掌握,以免烫伤.其次热敷所用中药,一般用量大,药物毒性大,千万叮嘱病人不得误服,以免药物中毒,务必遵医嘱使用.还应注意中药热敷疗法虽然使用广泛,疗效卓着,但也有不宜中药热敷(de)疾病,如皮肤破损、开放性损伤等疾病不适宜采用热敷疗法.重点询问有无糖尿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重点注意有无糖尿病史,因为正常湿敷(de)温度为50-60°,糖尿病病人皮肤耐受性差,要适当降低湿敷温.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乙醇浸泡5~7天,然后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适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 一、基本操作技术 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干净软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湿敷,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在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特别提示:中药湿敷技术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二、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治疗 (一)唇风(慢性唇炎) 以唇粘膜肿胀,色暗红,干燥,有广泛灰白色秕糠状鳞屑,或有皲裂,局部发痒、发干、灼痛、肿胀、液体渗出、结痴为常见症状。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或因风火毒邪搏结于唇;或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熏灼唇部;或因皮经血燥生风所致。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组方】白鲜皮15g,蛇床子10g、川槿皮10g,地肤子30g、苦参30g。 【操作步骤】将中药置砂锅内煎煮,煮沸约10分钟,离火之后,去除药渣待温后,将药液倒出,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每次30~60分钟。每日3次。5天左右为一疗程。 (二)漆疮(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粘膜由于接触外界物质,其临床特点为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疙甚至大疤,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

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热熨敷技术

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是将中药加热后,热熨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使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法通过药性和温度作用,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散热(或散寒)止痛,祛风除湿,达到治疗效果。主要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疼痛及各种关节炎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热熨必须在伤后2天后方可使用,情况严重者至少在5天后方可使用。 热熨法技术的常用方法有“干、湿”两种: 1.干热熨法。这是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将60~70℃的热水灌满热水袋容量的2/3,排出气体,旋紧袋口(注意不要漏水)。将热水袋装入布套或用布包好敷于患部,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日3~4次。如无热水袋,亦可用金属水壶(注意用毛巾包好),或用炒热的食盐或米或沙子装入布袋来代替。 2.湿热熨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方剂,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放入锅中加热煮沸或蒸20余分钟。把两块小毛巾、纱布趁热浸在药液内,轮流取出并拧半干,用自己的手腕掌侧测试其温度是否适当(必须不烫时才能敷于患

部),上面再盖以棉垫,以免热气散失,大约每5分钟更换一次,总计20~30分钟。每日可敷3~4次。亦可将药袋从锅中取出,滤水片刻,然后将药袋放在治疗的部位上。 二、常见疾病的中药热熨敷治疗技术 (一)骨折后关节活动不利 骨折是骨科常见病,由于骨折的固定,造成部分关节的活动受限。采用本法,可舒筋活络,滑利关节,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治则治法】舒筋活络,滑利关节。 【熨敷验方】 1.顽荆散方 组成:顽荆90g、蔓荆子60g、白芷60g、细辛60g、防风60g、桂心60g、川芎60g、丁香皮60g、羌活60g。 制法:上药研末,和匀备用。 用法:每次取药末90g,加葱白7根,煎水去渣。用毛巾浸泡药液熨敷痛处,冷即再换。 2.桂附散方 组成:桂心30g、生附子30g、细辛30g、白芷30g、五加皮60g、桑叶60g、白矾60g。 制法:上药研末,和匀备用。 用法:每次取药末90g,加葱白10根,煎水去渣。用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