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时代不同,文化也不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唐宋时期的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两个朝代在时间上比较接近,文化因此也有比较好的传承,但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关键词]差异;唐文化;宋文化;唐诗宋词;饮食生活;艺术文化

一、唐文化、宋文化的概念

1.唐文化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在世界文化上,也是独具特色的瑰宝。唐代文化不仅在当时受到各国,尤其是日本、新罗等亚洲诸国的热爱,而且在一千余载后的今天,仍然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遍及天涯海角的“唐人街”,就是明证。唐文化一直从不同类型文化中吸取精华,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唐文化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较好的传承了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和胡汉文化。这样的传承导致了唐文化成为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胡汉文化的大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促进了文化大交流。唐朝时期,统治者在政治上采用三省六部制,文化上通过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安定有序。在此时期,经济繁荣,出现了盛世景象,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很好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文化出现了新的繁荣现象。国内文化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文化与技术也大量向周边国家输出,在输出的同时也引进了回来,因为与周边国家的频繁交流,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盛行,给各个民族提供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不但是文化技术的输出时期,更重要的是此时也是对外族文明吸取时期。这样就给当时唐朝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从总的特质来说,唐文化豪迈、兼容并蓄、自信、雄壮。唐文化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唐文化内容体系庞大完整,结构完整,发展程度高。唐文化体系庞大,包罗万象,包括宗教、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当时世界上合个方面的社会科学基本都有着详细的记载,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二是唐型文化有很强的开放性。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对他的穆斯林民众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1]许多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唐文化引进自己的国家为已用。从总体上来说,可以从唐文化的内在特质和政府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表现出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唐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由于唐文化是继承了几千年来汉族文化的特质,唐文化在当时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比较成熟的。这个时期的唐文化有着有着兼容并蓄其他类文化的特点和属于自己的特性。天竺佛教文化最终也被唐文化融合而中国化。三是唐型文化不僵守古制。唐初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很繁荣,统治者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实行一种开明政策。[1]唐政府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并且留居的外国居民的文化也受到了相应的尊重。唐政府还特意建立了管理对外文化的机构。

2.宋文化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可谓是收获颇丰,闻名于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2]宋代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拓宽视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宋文化。南宋朱熹曾说过一句话,“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近代学者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足见

宋型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得到许多人承认的。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单单有着属于这一个时代的单一的形象特征,而且是一个具有全新的文化特性的文化典范。以寻求内在、思想上的充实为导向的宋学,组成了宋文化的基本中心思想的重要方面。宋朝的统治者在建立思想制度方面除了中央集权制,还有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文化的发展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宋代城市应运而生,当时的宋朝城市空前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点可以通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贩夫走卒进行的经济活动场面,体现出来当时城市经济的活跃。而宋文化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发展起来的。

宋型文化有着其反映本质特征与民族精神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兼容并蓄的精神成为宋代士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宋学各派能够“学统四起”,兼容并蓄。虽然主张不一,甚至剑拔弩张,但是最终都是在同一个政治文化范围内。二是开放批判的文化特点。宋代文化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纯粹是封闭保守的,而是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化类型。这种创新意识在宋代文化各个领域几乎都有出色的表现。三是宋文化的平等观念。唐朝的科举制度、阶级结构和生产关系上的变革,表现出的平等观念影响着宋朝士人的思想,这些士人对平等思想的宣扬加之人口的流动,很快就使平等的观念在全国传播,平等观念更深入人心,宋朝的文化倾向也随着平等的方向发展。

二、唐宋文化的区别

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唐宋两朝在时间上非常接近。虽然如此,两代却依然有很多的差别,朝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也各自不同,各有各的属性。文化作为精神财富,在不同的时代特征中,有着其不同的特质。

1.唐诗宋词、文人特质的不同

诗与词是中国古代诗歌两种最主要的形式,唐诗与宋词则是这两种题材的典范,均为历代文学之胜。在《诗经》以来诗歌创作基础上兴盛起来的唐诗,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而词萌芽于于隋唐之际、兴盛于晚唐五代,发展到了宋代也臻于兴盛。在我国抒情为主的诗歌传统中,唐诗与宋词互相辉映,各有千秋,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各以其巨大而独特的魅力,千余年来一直得到各个时代不同读者的喜爱,历久弥新。唐诗磅礴的气势与宋词的细腻温婉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差异的。

(1)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性包括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唐诗的句式整齐划一,古诗可长可短,比较随意。宋词的句式参差不齐,有长有短;其次,唐诗宋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唐诗的句法相对比较固定。但是宋词的句法却不是固定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再次,唐诗宋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唐诗是用平声押韵,从开始的押韵到结束都是押韵,隔一句都是押韵,第一句可以用押韵也可以不采用押韵。而词可以用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唐诗宋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唐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两联必须要对仗,而词的对仗却没这么多规则,没有统一的要求。

(2)题材内容的差异

在唐朝更多的是以诗歌为士人的特长,而宋朝士人作词较为擅长,各有千秋。清朝曾有人比喻过,“词之为体为美人,而诗则壮士也”, [3]可见诗这种体裁阳刚,高亢,明朗,而词则阴柔,舒缓,精致。从诗词内容上说,诗在类型上较偏重政治社会生活,歌颂国家的大好河山,国家的强盛。这些诗人手法夸张,想象丰富,豪迈奔放。与宋朝的词相比,宋词在题材内容上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更为狭窄的一方面,描写男女之情、离愁别思,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细腻、温婉、内敛的内心情感。虽然在两宋时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但仍以李清照、秦观、周邦彦、柳永等的婉约词占主导地位,故婉约派为宋朝文化主流。

(3)文人特质的差异

一代文化必然影响着这一时代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风格和创作倾向。因此唐宋时代的作家也受到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影响,涌现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唐代是胡汉一体的大一统王朝,因此唐朝士人普遍具有一股强劲豪侠之气,“大有胡气”,尚武豪放,“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他们突破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积极创造文化,积极探索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人参军,希望借此可以实现生平抱负。以诗歌为例,“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4]在文学创作中也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直抒胸怀。另外,由于唐代文化的管理宽松,管理的宽松也造就了唐代士人的狂妄气质。以诗歌为例,明显体现出士人那种远大理想、“公侯皆我辈”的从政热情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高度自信以及天下为己任的高扬精神,使其诗歌具有典型的唐代特色。由于宋代是经过了混乱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建立的,统治者比较注重的是国家的稳定,因此对文化的管理制度也比较严格,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4]因此宋朝文人作家文人意识更为自觉,他们为文化创造的活动也更具有强烈的文人气息。在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教育,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局面。科举制度也随之完善,再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广大的文人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权,文人地位得到了提高,“重文轻武”成为社会现象。宋代士人的理想追求信念也因此发生变化,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现象。全国上下,都有一种轻视武人的态度,这种文化氛围下,宋代的理学、诗词、文、赋、书、画等都呈现出一种浓郁的精致、高雅、内敛、含蓄的审美趋势。

1.唐宋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

(1)唐朝饮食的“胡化”与宋朝饮食的“汉化”

唐代时,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大有胡气”的全面开放状态。具体在饮食生活领域的胡食之风表现更强烈,当时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之说。唐代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里都可见到胡食文化的影响。首先在主食上,“胡食者,即烧饼、胡饼、搭纳”已成为唐代北方家庭最为普通的饮食;[5]其次在副食上,唐代的菜肴制作方法也深受胡法烹饪的影响。用胡法烹饪的菜肴以羊肉、奶酪为主料,然后再用烤炙的方法加工而成。用韦巨源《烧尾宴食单》所记的58种肴馔为例,其中用羊肉制成的菜肴就有11种,占其总数的18.97%;用奶酪制成的食品有5种,占其总数的8.6%。[5]胡食的比例非常高,这就充分反映了唐代饮食胡化的倾向;再者在饮料方面,西域的葡萄酒受到了唐人的普遍欢迎。游牧民族常食用的各种乳制品也受到了唐人的广泛欢迎。再加上皇族本身就有部分突厥语族的背景,这些食物也就势必占有很大的空间。据记载这似乎是奶制品消费在中国所达到的顶峰;在市场上的表现为胡人饼肆、胡姬酒肆数量众多,生意兴隆;最后在饮食习俗上,“胡”坐围食对唐代会食制的形成也不无关系,各种胡曲、胡舞经常出现在唐人的酒宴上,而胡人形象的“酒胡子”则成了唐人劝酒的酒令用具。唐代饮食文化这种强烈的“胡化”色彩,反映了大唐文明开放、进步与发达的时代风貌。与唐代饮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大大减弱了。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宋代对胡食文化的吸收大大减少。宋代时,西域、河西走廊的丧失导致了中西陆路交通受阻,国势的衰落也导致了对外族吸引力的下降,外族的威胁也导致了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和对异族文化的排斥情绪,所以这一切造成了宋代对胡食文化的吸收大大减少;二是宋代对前代吸收的各种胡食文化进行了甄别改造,吸取精华,祛其糟粕,慢慢的逐渐实现了“汉化”。但是由于中原汉族对胡食文化的吸收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宋人因此在生活中仍大量接触各种胡食、胡瓜、胡饼、胡椒、羊肉、葡萄酒等,并仍视之为汉族饮食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传统胡食、胡饮的“汉化”,使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大为减弱。但是在后人看来,胡食文化对宋代的影响日趋衰微。法国著名学者谢和耐教授认为:“外国人的饮食习惯看来好像在宋代并未对中国的烹调术产生丝毫影响。”[5] (2唐朝饮食的粗狂与宋朝饮食的精致

深受胡食之风影响的唐代饮食文化显得尤为豪迈粗犷。就主食饼类而言,唐代普遍崇尚粗大,比如唐代的饼餤以直径阔大著称,苏鹗《同昌公主传》载,唐懿宗咸通年间,同昌公主去世,“上赐酒一百斛,饼餤三十骆驼,各径阔二尺,饲役夫也”。 [5]还有一种巨胡饼“古楼子”,仅中间的羊肉就有一斤之多,其饼之大可以想象。平民百姓日常食用的胡饼也是非常大的,据高启安先生的研究,一枚胡饼要用面0.5升,大胡饼用面0.6升,小胡饼用面0.25升。[5]做体力劳动的工匠们往往一顿只吃两枚胡饼即可饱腹,可想而知其饼是相当大的。唐代在菜肴烹饪方面也尽显豪迈之色,肉食多大块整体烹制,经常都是整羊烹制。在食风上,唐人多不拘小节,抽雪刃割肉的豪爽饮食场面不乏记载。唐代的官私宴饮规模宏大,动辄数百、上千人参加。如唐太宗贞观四年回纥第二次朝贡,朝廷设宴款待,参加这次宴饮的仅回纥人就达数千可见其规模之大。[5]酒宴之上,唐人更是豪放粗狂。每逢酒酣尽情之时,宾主往往都要即兴表演歌舞。唐人饮茶也并不像后世那样文雅,进行慢斟细品,而是趁热猛灌。这一切,都显示出唐代饮食文化的豪迈粗犷来。与唐代的豪迈粗犷相比,宋代的饮食文化则显得细腻精致。具体表现在食物烹饪上,宋代要比唐代精细得多。无论是主食面点、还是副食菜肴,品类细化,且花色品种众多。饼类食品普遍要比唐代小巧,各种精巧的节日面点,其风格更是与唐代豪迈粗旷的食风迥异。唐代的大块整体烹制肉食的方法在宋代也渐渐衰落,精切细割的炒法烹饪更趋流行。宋人的酒文化也减少了豪迈成分,多了几分文雅。酒宴之上,宾主们也不再像唐人那样尽情地表演歌舞,而是儒雅地坐在座位上欣赏专业表演,很少能激起唐代酒宴上那种豪爽热烈的气氛来。宋代的茶文化也开始追精求细,比如宋代的饼茶形制小巧,装饰精美。宋代的点茶技艺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分茶和插花、焚香、抚琴一道成为人们公认的雅事之一。[5]宋代的饮食店肆普遍重视内外装璜,店内多悬挂名人字画,文化味十足。这些都尽显宋代饮食文化的细腻精致。

3.唐宋艺术文化上的差异

(1)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唐人喜爱花,尤其是是牡丹,更欣赏的是牡丹色彩的绚丽、富丽堂皇与王者的气概。“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就是出自唐朝的诗人。而宋人最喜爱梅花,对梅花的赞美也从不吝啬。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陆游《卜算子?咏梅》等[6],这些在宋朝出现的诗句就是证明。在宋人看来,梅花香气淡雅、性傲,形瘦、清雅。爱梅体现了宋代文人自我陶醉、自命清高、独立于世的人格特征。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在深层次角度上体现了唐宋文化的内在差异。

(2)书法领域的差异

在书法领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唐代的书法不拘一格,唐代的张旭在写字时候,有时到了兴奋的时候,弃笔用头发蘸墨写。唐代的书法形态多样,轻盈华美,充分展现出文人对生活的热情。唐代的书法也是比较随意豪放的,在怀素的代表作《自叙帖》,前半部分介绍自己学习书法的过程,作品中一开始还比较舒缓,后来写到别人的赞誉,就笔走龙蛇,豪放毕露,尤其是在最后二十行狂到极点,使得整篇作品就像一张泼墨写意的绘画;而宋代标志性的书法是瘦金体,这种书法就比较死板、缺乏生气、老气横秋,在统治者的管理下,它更加注重规矩和适度。

(3)舞蹈方面的差异

在舞蹈方面,唐代舞蹈的种类非常多,主要可以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是快节奏的,动作刚劲有力;而软舞则婉转妩媚,著名的有《折枝舞》,女舞者跳到最后甚至会裸露上半身,这说明了唐人思想开放,生活浪漫;更特别的是在军队里还有字舞,舞者排成汉字的形状,最出名的是《秦王破阵舞》。而宋代主流舞蹈的风格可以用晏几道《鹧鸪天》为例:“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6]舞女载歌载舞,但还要用桃花扇来遮面,声音从扇底传出,显得十分温婉。

从唐宋文化在各个领域的表现来说,唐代文化丰盛、热烈、光彩照人,宋代文化则清瘦、典雅、精气内敛。唐人是浪漫的诗人,宋人是典雅的智者。

三、唐宋文化差异的原因

唐宋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是什么原因造就的,我认为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1.政治因素

唐朝的强盛与繁荣是建立在隋朝的大一统基础之上的,当时的政治比较稳定,国内环境安定,虽然当时也面临着吐番、匈奴等少数民族这些外敌,但是这些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权组织,没有多少可怕的危害,唐王朝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而当时的宋朝却并没有这么稳定的国内环境,宋朝继承的后周只不过是比较大一点的割据政权而已,在中原天下大乱已久的环境中,宋朝当时的政权并不稳固。更深层的问题是,此时宋朝面临的外敌已不再是土蕃、匈奴,而是契丹、党项这些已被儒化的民族。加之宋朝国内的积贫积弱的局面,产生了悲观的文化效应,这种消极的情绪渗透在宋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制定政策方面,唐朝亲眼见到隋朝的灭亡和农民起义的威力,从中认识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尤水也,君尤舟也”的真理,因此在制定国家政策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而宋朝则是吸收了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这两百年间的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来制定国家政策的,如皇帝统兵权、二府制等。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文化采取华夷如一,兼容并包的政策,而宋朝的统治者采取的是守内虚外的对策,并一直奉为“祖宗之法”。因此唐人有着广大的胸怀、气度、抱负和进取精神,这种普遍的昂扬奋发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使唐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热烈的时代气质。而宋朝的内忧外患使整个社会心理的不平衡日益加剧,自信心不断减弱,人生理想从建功立业转为内在充实,整个时代的文化呈现出封闭内倾性。

2.经济因素

唐自建立之后,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统治者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兴修水利,众所周知的大运河开凿,给农业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了两税法,附在农民身上的国家控制也相对减弱,对经济的发展又是一种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唐文化的发展。宋代时期,国家土地所有制已经不在土地所有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国家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小农自耕经济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主要部分,国家的税赋来源也是主要依靠小农自耕经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式比较活跃,社会各行业得到了充足的劳动力与资金,在城市方面,宋代的城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变化,使商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随之兴起,从而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这样宋朝的精致细腻的文化特征也就随之形成。

3.文化氛围

唐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唐皇是鲜卑族的后裔,继承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质,是南北文化、胡汉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共同融合,唐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采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政策,此政策在唐初确立,之后由于三教并用导致冲突,儒家的权威逐渐动摇。[7]此外,唐统治者也采用融合百家思想的政策,儒家思想中的纲常伦理对人们的思想约束减弱,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另外唐朝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面对外来的文化,始终保持接纳的状态,作为东方最大的国家,国家的强盛使得对外通道的畅通,而国家内部,对外来文化虚心接受的态度使得唐文化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

而宋的统治者是汉民族的后裔,继承的儒文化居多,以理学为主。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部分精华,佛、道文化只占据小部分,相对较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在思想上主张“道统”。两宋理学不仅将伦理纲常确定为万事万物之所以当然和所以然,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

“天理”的自觉认识,存天理,灭人欲。且宋朝始终处于外敌威胁的夹缝中,没有办法做到同世界的交往,民族文化日益强固,排斥外来文化。宋代文化弥漫着浓厚的复古思潮和本土文化的思想因此宋时期的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敛的性格。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唐宋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两个朝代的文化都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唐文化与宋文化各有千秋,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的特征。总的来说唐文化热烈开放,豪迈雄壮、兼容性强;宋文化内敛含蓄、清瘦典雅,具有封闭性。

参考文献:

[1]张春阳,张波.唐王朝时期儒家文化的特质及其向周边国家的传播[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报(社

会科学报),2007.

[2]刘方.宋型文化:概念、分期与类型特征[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中,2005,(3).

[3]许陆生.词之特质浅探[N].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4]王永平.唐宋时期文化面貌的局部更新[J].史学月刊,2005,(5).

[5]刘朴兵.略论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J].殷都学刊,2008,(3).

[6]高峰.唐宋文化的审美差异[N].南京日报.2001.

[7]王宏武.略论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N].甘肃高师学报.2011,(6).第16卷.

[8]张再林.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0]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1]陈来.宋明理学[M].台湾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99.

[12]慧琳.一切经音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李昉等.太平广记[Z].中华书局,1961.

[14]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

[15]刘尊明.唐宋词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6]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M].台北:国立编译馆馆刊,1972.

[17]吴国宗.唐代科举制度的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唐宋文化差异

唐宋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就唐宋诗词方 面 中国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两个时期:唐朝与宋朝,更值得我们研究。这两个朝代在时间上上下承接,在文化上肯定有一些相同与相异之处。那这相同与相异之处到底就是什么呢?又为何会有这些相同相依之处产生呢?我认为不同文化产生必然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必然由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接下来我将以唐宋时期诗歌的异同之处来阐述唐宋文化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想谈一下唐代诗歌的文化特征。唐代就是中华民族相当繁荣鼎盛的时代,就是四海皆平的时代。纵观唐代诗歌,我们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诗歌流派:边塞诗。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就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吞并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她们都在做着这样悲壮之梦,她们的意志就是坚决的。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甫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北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邱。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誓以奉吾

君。”的壮阔诗篇。这也表明了唐代诗歌就是以大气磅薄,雄宏壮阔的豪迈气概为主。 而宋代的诗歌却以词的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众所周知,宋代的词可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或许许多人由于的辛稼轩,陆放翁,苏东坡所写的豪放派诗歌的磅礴大气所吸引,但不得不说的就是在早期宋代引领潮流的却就是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派词曲。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就是代表了这种瞧法。那么婉约派的词有什么特点呢?其特点主要就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也就就是说宋代文学的特征便就是一种柔美的特点。 瞧完唐代诗歌与宋代词曲的特点,我们对唐宋诗词的文化异同就有了一些结论。首先无论就是唐代诗歌还就是宋代的词曲都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在文学上的价值极高。而且在诗词的创作中,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学底蕴。无论就是运用典故,还就是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同时诗词还对平仄都要有要求。这也就是唐宋文学所继承的相同的地方。 但同时这两种文学创作方式都有不同的地方。而在情感与基调上也完全不同。就文学风格,题材唐文学大气磅礴,诗

唐宋文化的比较Word版

在唐宋诗词中对比唐宋文化 审美的方式 两条审美的脉络:一、以肥硕、端庄、雍容为美:杨贵妃——北方型的大家闺秀式的美、二、以苗条、清瘦为美:梅妃——南方型的小家碧玉式的美 唐宋文化的比较:唐:丰盛、热烈、光彩照人、宋:清瘦、典雅、略带病态 造型艺术:唐:唐三彩:色彩绚丽,富丽堂皇。宋:瓷器:宋代典雅文人淡泊宁志的情怀,纯净的心田。 绘画:唐:李思训、李道昭金碧山水画雍容华贵、绚丽辉煌;吴道子佛像绘画“衣带当风”;韩干画马雄健肥硕—热烈奔放的气质和精神、宋:米芾、米友仁父子水墨写意山水画含蓄缥缈、空淡朦胧;马远(一角)《寒江独钓图》,夏圭(半边)《松溪泛月图》—有无相生的哲学辩证法;一角山河的安逸,残山剩水的凄凉;—国破家亡的痛苦 书法:唐:轻盈华美,潇洒婀娜张旭、怀素狂草奔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庄肥厚,充满浩然正气、宋:瘦金体书法枯茎瘦骨,老气横秋。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更加注重规矩、法度张旭狂草 舞蹈音乐:唐人:舞剑,公孙大娘《剑器舞》气势磅礴,刚劲有力、宋人吹箫,姜夔。“剑气”(阳刚)与“箫心”(阴柔)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大风格趋向 生活方式:唐人:喝酒—热烈奔放、令人陶醉的感性世界 茶:宋人:茗茶——理性的享受、人生的感悟-唐人是浪漫的诗人,宋人是典雅的智者 喜爱花卉:唐人:喜欢牡丹花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杨贵妃——牡丹花,雍容华贵、宋人:喜爱梅花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 唐宋文化差异原因 唐人的生活:自由开放少数民族、汉、南、北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 宋人的生活:严肃、拘谨宋朝的社会背景和理学兴起,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 唐宋词的艺术特质 表达心绪的文学唐诗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宋词则更多地把视角收缩到闺房之内、青楼之上,擅长于抒写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 具体比较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粉红色的回忆,淡淡的怅惘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初次人生展望时的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始终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唐人的悲伤:甜蜜的忧愁 李泽厚《美的历程》:“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人:表面不愁,心里更愁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唐人:心胸开阔 宋人:感情有节制的含蓄表露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从服饰看唐宋文化的异同

从服饰看唐宋文化的异同 服饰一经产生,便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和完善。服饰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方面,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为服装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不但使人们在遮羞御寒之后能有更多的发展。但从唐宋朝的服饰对比来看,宋朝时,社会生产力超过了唐朝,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甚于唐朝,丝织业也较唐朝发达,但宋朝的服饰文化反而不如唐朝丰富和开放。 唐宋服饰的相同点因为都属于古代中国的服饰较为容易总结,它们都有着相同的结构:上衣下裳,交领右衽。这是几千年的发展也泯灭不掉的服饰特点。在朝堂之上,历代皇帝举行重大的祭祀仪式,会穿印有十二章纹的玄端来祭拜祖先,而在平常的日子里,皇帝与百官均着方心曲领的冕服。在市井中,男性穿着深衣或者短打,方便农作;女性多穿着色彩鲜艳的襦裙。 下面讲唐宋服饰的异。 唐朝服饰的鲜明特点:唐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国泰民安,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有夜不闭户的优良生活环境,它的服饰造型雍容华贵,装饰富丽堂皇(特别是女装)。特别之处在于:披帛袒领袖襦裙装,女着男装,穿胡服。唐朝以丰腴为美的时代审美特征为主,以政通人和,万国来朝的自信心为辅,它展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宋朝是更加集权的封建王朝。它的通知思想衣孔孟之道为核心,强调封建礼制的三纲五常,朱熹的理学盛行一时,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下,宋朝服饰不同于唐朝服饰华丽多变的风格,宋朝服饰把唐

朝富贵繁华的风格锐减为清冷消瘦的宋朝文人风格。崇尚简朴整洁,在服饰上,有襦,袄衫,背子,半臂等(其中背子最为经典)。而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一改唐朝袒裸之风,趋于拘谨保守,色彩变幻幅度不大但是由于宋朝的手工业急速发展,商业与纺织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经济愈加繁荣兴旺,是宋朝服饰也有了丰富的韵味。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了解唐宋服饰文化的异同: 笼统来讲,唐宋朝服饰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民族融合的程度,学术思想的开放程度,统治者意识的影响。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

作业:论析唐宋文化的区别与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唐宋时期的古代中国无可争议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这两个朝代,中国与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有着密切的交流。唐宋文化都是一次大繁荣的时代产物,但是由于其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较大差异,因而唐宋文化又是界限明显的。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被称作“大文化”。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通过对唐宋文化资料的收集,我觉得在论析唐宋文化的区别方面,三层次说是最好的分析方法。 (一)物质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它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唐宋文化在物质上的最大区别表现在衣、食方面上。 1·从衣着方面来说,唐代服装总体呈现出艳丽奢华,奔放豪迈的特点。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服饰图案改变了“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采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对于异国的衣冠服饰,唐代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所有这些在某中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兼容并包的大国心态。 宋朝的服饰简洁质朴。宋朝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相比唐代都收敛了许多。两宋时期,服装分类更加细化,不同行业有服不同装。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因此和唐代相比,虽然宋朝的服装色彩种类并未减少,但在整体上仍显得单调。 2·在饮食上,唐代时,饮食文化呈现出一种“大有胡气”的全面开放状态。当时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之说。深受胡食之风影响的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就主食饼类而言,唐代普遍崇尚粗大,如唐代的饼餤以直径阔大著称,平民百姓日常食用的胡饼也是相当大的。唐代的菜肴烹饪尽显豪迈之色,肉食多大块整体烹制,如韦世源《烧尾宴食单》中的“红羊枝杖”。在食风上,唐人多不拘小节,蘸蒜齑食饼,抽雪刃割肉的豪爽饮食场面不乏记载。唐代的官私宴饮规模宏大,动辄数百、上千人参加。酒宴之上,唐人更是豪情万丈。酒酣尽情之时,宾主往往要即兴表演歌舞。各种助饮的酒令在唐代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人们行令时强调胜负,显得气氛十分热烈。唐人饮茶也并不像后世那样文雅,进行慢斟细品,而是趁热猛灌。 与唐代饮食文化相比,宋朝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大大减弱了,显得细腻精致。品类细化,花色品种众多。精切细割的炒法烹饪更趋流行。宋人的酒文化多了几分轻言细语的文雅。酒宴之上,宾主们儒雅地坐在座位上欣赏歌曲和舞女的专业表演。助饮的酒令也渐渐演变为各种文字游戏了。在饮茶上,宋人从茶叶的制作即开始追精求细,宋代的饼茶形制小巧,装饰精美,非唐代所能比。 (二)制度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唐宋文化变革

政治上 (1)唐初及唐以前,是明显的贵族政治; (2)唐中叶开始,读书人为官开始普遍,牛僧孺党人就是代表; (3)宋代以来,“士大夫”阶层形成,占据了主导。 经济上 (1)农业 A所有制的发展 a汉唐之代,占田分等级,以均田制为基础;b宋以来,贵族所有制被地主所有制所取代,“田制不立”,私有制有了充分的发展;c宋开始确立的私有制,初步确立了土地产权制度,以地契为凭据,并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所承认。 B劳动者地位的变化 a唐中叶以前,依附关系占据统治地位;b唐中叶之后,尤其是宋代以后,依附关系发展为契约关系,主客户之别不再明显;c另一个表现是不能所以虐待杀戮奴隶方面;d租佃制也在唐宋之际发端,这一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土地经营管理方式。 (2)手工业:从官营手工业的绝对地位,发展到了民营管理,具有雇佣性质。 (3)商业:宋代的商业发展,突破了唐代及唐以前市、坊的局限。 (4)货币流通:唐代为“钱帛并用”,宋代开始纸币和铜钱并用。 军事上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形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二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取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特点: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宋型文化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 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声名远播,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两宋积贫积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勃兴,民族政权对峙,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总之,唐宋文化的差异是由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强弱来决定 隋唐文化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当时,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国内各族人民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天文学方面,僧一行从实测中得到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测量子午线的第一次。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使这一时期教育空前发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文学方面,李白的诗作豪迈奔放、寄托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情厚意,这是唐朝最繁盛时期的写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作则更多地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及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凋敝。由于唐代城市经济繁荣,因此出现适应市民需要的传奇小说。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加上宋元社会相对安定,对外交往活跃。因而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利用,这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天文学方面。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东京的繁华。两宋之交的社会变乱,在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中、都打上下深深的烙印。 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

唐宋文化之比较

唐宋文化比较与分析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到公元960年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经历了唐宋的王朝更迭,仅仅近60年,中国文化也从所谓的“唐型文化”逐步向“宋型文化”变革,这种变革为什么会变革的如此彻底,一改“唐型文化”的雍容华贵,如此彻底?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次提出“唐宋变革论”,率先对唐宋时期思想文化巨大差异性进行了深刻的解释与剖析。近百年来,随着对这一话题的深入分析,史学界普遍对唐宋文化思想显著差异性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无论是“诗仙”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着奔腾着昂扬着的生命活力;无论是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的、神采飞扬的“昭陵八骏”,还是气势磅礴的古长安城,无不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与之相比的,“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阐释出宋文化的细腻丰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揭示了宋文化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形象的说:如果“唐型文化”存在于沙场之上、朝堂之上,那么,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宋型文化”更多的存在于市井之间、闺房之内、青楼之上。 唐人爱花,尤爱牡丹,牡丹,富贵之花,为花中之王,唐人喜爱牡丹,更喜欢牡丹的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与王者之气;宋人爱梅,梅,花中君子,凌寒独自开,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在宋人看来,梅,淡妆素雅,清瘦典型,品质高洁,是君子的象征,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念在深层次的角度上体现出了唐宋文化内在的差异性。 而作为两个时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代表,唐诗与宋词则能更清楚地展现两者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从诗词内容上看,唐诗更多地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正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

唐宋文化之比较

唐宋文化比较与分析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到公元960年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经历了唐宋的王朝更迭,仅仅近60年,中国文化也从所谓的“唐型文化”逐步向“宋型文化”变革,这种变革为什么会变革的如此彻底,一改“唐型文化”的雍容华贵,如此彻底?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次提出“唐宋变革论”,率先对唐宋时期思想文化巨大差异性进行了深刻的解释与剖析。近百年来,随着对这一话题的深入分析,史学界普遍对唐宋文化思想显著差异性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无论是“诗仙”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着奔腾着昂扬着的生命活力;无论是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的、神采飞扬的“昭陵八骏”,还是气势磅礴的古长安城,无不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与之相比的,“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阐释出宋文化的细腻丰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揭示了宋文化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形象的说:如果“唐型文化”存在于沙场之上、朝堂之上,那么,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宋型文化”更多的存在于市井之间、闺房之内、青楼之上。 唐人爱花,尤爱牡丹,牡丹,富贵之花,为花中之王,唐人喜爱牡丹,更喜欢牡丹的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与王者之气;宋人爱梅,梅,花中君子,凌寒独自开,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在宋人看来,梅,淡妆素雅,清瘦典型,品质高洁,是君子的象征,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念在深层次的角度上体现出了唐宋文化内在的差异性。 而作为两个时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代表,唐诗与宋词则能更清楚地展现两者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从诗词内容上看,唐诗更多地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正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些内容无不直接向人们展示了帝王将相乃至布衣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这是一种自由、开放、大气的心态,毫无小女儿家的忸怩作态。相比之下,宋词则更多的将视角收缩到狭窄的闺房之中,低吟男女的爱恨情仇,抒发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一个“愁”更添几分撩人的心思。两宋时期,虽有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风,但“婉约”词风始终占据宋朝文化主流。从诗词的形式上看,从大的方面来说,唐诗更加倾向于感性抒发。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恢弘大气的想象描绘山岳的壮美之色,满天诸仙众佛皆在诗人胸怀聚拢,如此波澜壮阔的场面皆在诗人脑海孕育,天下万物,唯我独尊,这是何等的大气。与之不同的是,宋词则更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苏轼的《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世人阐释作者心目中关于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关系。“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见,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更多的阐释理性与思辨,这与唐代时期单纯刻画外在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

唐宋诗的比较

答:我认为,唐诗宋诗各有千秋。 从时代背景看。唐代是我国最为辉煌的时期,与之相适应,唐朝初期、中期的诗歌雍容大气,气势磅礴,例如李白就有过大量赞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名篇;到了唐朝的晚期,民不聊生,战火纷繁,则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句......宋代的经济文化生活非常发达,集市夜市兴盛,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人民物质文化得以满足的同时,涌现出大量优秀文人,例如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辛弃疾,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等等。记得原来在新浪网上看过这样一篇帖子,其中作者对唐诗和宋诗特点的概括让我难以忘怀---- 唐诗:主情、蕴蓄,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词评论方面诗论少。 宋诗:主理、发露,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词评论方面诗论精。 唐诗为宋诗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题材。描写边塞、叹息闺怨,表达亲情,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表达人生悲欢的,还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在形式

上有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唐代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美丽,唐诗的最大特点是生机盎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就是唐代的生气。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鸟语花香,清芳扑鼻。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字里行间充满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闪灼着自由和欢乐。唐诗有着生龙活虎的节奏,即使是感叹人生孤独、描写边关征战的诗歌也是流畅、优美、轻快。唐代诗歌的创作顶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融二为一,奏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强音,被称为盛唐之音,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的极峰。 唐诗代表了诗歌艺术的最高峰,而宋诗则以它的工整和旨趣在诗馀流行的年代里占有了一片天地。 下面我摘录了一些有关唐诗与宋诗区别的鉴赏: 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诗馀(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宋诗有以下特色: 1.从艺术旨趣和风格看,宋诗主要向理想、显露和精细方面发展,这是宋诗较精之处。 2.宋诗倾向议论化、散文化。 3.派别多。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时代不同,文化也不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唐宋时期的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两个朝代在时间上比较接近,文化因此也有比较好的传承,但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关键词]差异;唐文化;宋文化;唐诗宋词;饮食生活;艺术文化 一、唐文化、宋文化的概念 1.唐文化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在世界文化上,也是独具特色的瑰宝。唐代文化不仅在当时受到各国,尤其是日本、新罗等亚洲诸国的热爱,而且在一千余载后的今天,仍然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遍及天涯海角的“唐人街”,就是明证。唐文化一直从不同类型文化中吸取精华,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唐文化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较好的传承了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和胡汉文化。这样的传承导致了唐文化成为南方文明、北方文明、国外文化、胡汉文化的大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促进了文化大交流。唐朝时期,统治者在政治上采用三省六部制,文化上通过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安定有序。在此时期,经济繁荣,出现了盛世景象,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很好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文化出现了新的繁荣现象。国文化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文化与技术也大量向周边国家输出,在输出的同时也引进了回来,因为与周边国家的频繁交流,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盛行,给各个民族提供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不但是文化技术的输出时期,更重要的是此时也是对外族文明吸取时期。这样就给当时唐朝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从总的特质来说,唐文化豪迈、兼容并蓄、自信、雄壮。唐文化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唐文化容体系庞大完整,结构完整,发展程度高。唐文化体系庞大,包罗万象,包括、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当时世界上合个方面的社会科学基本都有着详细的记载,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二是唐型文化有很强的开放性。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对他的穆斯林民众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1]许多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唐文化引进自己的国家为已用。从总体上来说,可以从唐文化的在特质和政府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表现出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唐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由于唐文化是继承了几千年来汉族文化的特质,唐文化在当时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比较成熟的。这个时期的唐文化有着有着兼容并蓄其他类文化的特点和属于自己的特性。天竺佛教文化最终也被唐文化融合而中国化。三是唐型文化不僵守古制。唐初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很繁荣,统治者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实行一种开明政策。[1]唐政府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并且留居的外国居民的文化也受到了相应的尊重。唐政府还特意建立了管理对外文化的机构。 2.宋文化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可谓是收获颇丰,闻名于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人宋濂谓“自以下,文莫盛于宋。”[2]宋代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拓宽视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宋文化。南宋朱熹曾说过一句话,“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近代学者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2]足见宋型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得到许多人承认的。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单单有着属于这一个时代的单一的形象特征,而且是一个具有全新的文化特性的文化典。以寻求在、思想上的充实为导向的宋学,组成了宋文化的基本中心思想的重要方面。宋朝的统治者在建立思想制度方面除了中央集权制,还有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文化的发展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宋代城市应运而生,当时的宋朝城

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什么不同

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什么不同,唐宋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 原因 全面总结陈寅恪的学术论题及其价值取向,不是本文能力所及。由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文集影响广泛,所论问题也相对集中,以下主要以此次新辑的《书信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四种以及作了较大增补校订的《读书札记一集》为重点,就其所涉及的中国中古史的相关学术问题予以简要疏理和介绍。必须声明的是,我们对陈寅恪所涉及学问中的众多领域并无专门研究,仅就对以上诸书的阅读略谈体会并对其内容稍作介绍。 最能够体现新版《陈寅恪集》在辑佚和增补方面的工夫的,是《书信集》。它收录了作者致数十位亲朋、学者及机构的二百余通书信,对于了解陈寅恪从事学术探索的环境和心态,了解他的性情与为人,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将《书信集》与陈寅恪的其它论学文字(包括大量的序跋和论文中的按语)结合起来研读,一个陈寅恪自己眼中的陈寅恪将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对于了解其学术历程至关重要。实际上这是新版《陈寅恪集》提供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有待研究陈寅恪及近代学术史的专家进一步探究。该集的初步评介可参看钱文忠的书评。[5]至于其中一些信函年代可考而未考的问题,包括个别时间误植的问题等,则都已经有人指出,兹不赘。 从三集《读书札记》与《讲义及杂稿》中,可以看出陈寅恪后来成文的许多问题都已或多或少在读书过程中提出,或者说他的主要论文都是读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由于许多在读书和授课过程中经过认真构思的专题没有整理成文刊行,所以其《读书札记》与《讲义及杂稿》,对于我们了解陈寅恪的学术就显得更加重要。此外,《读书札记》所录读史眉批按语,更直接地表现了其观察视角。陈寅恪的思维方式并非从干嘉学派继承来,不是细密考证的归纳方法,而是带有强烈的西方逻辑推理色彩的演绎方法。 《读书札记一集》是作者读两《唐书》的札记,反映出陈寅恪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注重宋人对汉唐故实的研究,如在《旧唐书》卷首空页处注《石林燕语》关于宋代经筵进讲汉唐故事的记载;另一方面重视新史料的运用,包括敦煌文献和石刻材料,如在高祖本纪之批注中引用敦煌写本《唐忌辰表》和《金石萃编》所收大海寺唐高祖造像记等)。至于他所关注的内容,则涉及面非常广泛。陈美延在《编者说明》中指出,“作者一贯重视之民生、财政、胡族等问题,诸如霜俭、米价、汴路或追踪黄头军、银刀军、沙陀、回纥阿布思来龙去脉等等均一一标出”。除此之外,比较集中关注的问题依次还有李武韦杨婚姻集团、武则天与佛教、宪宗暴崩与顺宗实录、李德裕抑退浮薄与奖拔孤寒及山东旧门之好尚、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两唐书所载与元白诗相关者、枢密使、宋人对三省制的议论、府兵制及其破坏、翰林学士、唐代开国背景及其与突厥之关系、山东豪杰、常何碑反映的玄武门事变真相、河北藩镇及五代将帅的胡化与蓄养义子、饮茶之普及、武则天的革命及其社会意义等。大量的批语还标出了与唐代各种制度相关的名词和概念。 《读书札记二集》涉及的史籍文献有《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后汉纪》、《资治通鉴考异》、《唐律疏议》等十九部,是作者研读两

唐宋文化差异

唐宋文化差异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唐宋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就唐宋诗词方面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两个时期:唐朝与宋朝,更值得我们研究。这两个朝代在时间上上下承接,在文化上肯定有一些相同与相异之处。那这相同与相异之处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何会有这些相同相依之处产生呢?我认为不同文化产生必然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必然由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接下来我将以唐宋时期诗歌的异同之处来阐述唐宋文化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想谈一下唐代诗歌的文化特征。唐代是中华民族相当繁荣鼎盛的时代,是四海皆平的时代。纵观唐代诗歌,我们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诗歌流派:边塞诗。唐朝的着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吞并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他们都在做着这样悲壮之梦,他们的意志是坚决的。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甫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北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邱。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誓以奉吾君。”的壮阔诗篇。这也表明了唐代诗歌是以大气磅薄,雄宏壮阔的豪迈气概为主。 而宋代的诗歌却以词的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众所周知,宋代的词可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或许许多人由于的辛

稼轩,陆放翁,苏东坡所写的豪放派诗歌的磅礴大气所吸引,但不得不说的是在早期宋代引领潮流的却是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派词曲。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是代表了这种看法。那么婉约派的词有什么特点呢?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也就是说宋代文学的特征便是一种柔美的特点。 看完唐代诗歌与宋代词曲的特点,我们对唐宋诗词的文化异同就有了一些结论。首先无论是唐代诗歌还是宋代的词曲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在文学上的价值极高。而且在诗词的创作中,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学底蕴。无论是运用典故,还是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同时诗词还对平仄都要有要求。这也是唐宋文学所继承的相同的地方。 但同时这两种文学创作方式都有不同的地方。而在情感与基调上也完全不同。就文学风格,题材唐文学大气磅礴,诗歌丰盛、热烈、光彩照人。在意境方面和宋代词曲清瘦、典雅、略带病态有很大不同。就某中方向而言,唐代的文学为宋代的文学起到了一个非常正面的影响,而宋代的文学则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世明清文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那么是什么造成在文学上这样大的不同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社会背景不同。唐朝建国是在唐太宗戎马一生,在马背上建立的,建立后唐朝统治者依然与外敌不断斗争。正是由于统治者的强势

唐宋文化转型

唐宋文化有何不同?论述唐宋文化转型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唐朝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朝代,文化可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空前繁荣来描述。那时佛、道、儒等等都能很好的发展,所以那时的文化应该是古代的巅峰,大家频出,尤以“诗歌”为盛。到后期“词”的发展也比较快。同时“传奇”之类的文学也得到发展。而宋朝因为推行理学,人们的思想得到禁锢,相对来说不够活跃。所以讲究严格格律的“词”得到发展,但是受社会风气影响,词的题材也相对较窄。当时的“平话”得到较快发展。 那么,唐宋文化是如何转型的呢?是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导致了唐宋文化的转型? 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均田制的瓦解 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唐朝均田制在唐朝中期遭到破坏而废止, 究其原因, 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封建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2)官僚队伍的恶性膨胀, 人口的自然增加; (3)寺院经济的发达; (4)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 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和户籍的混乱。 至唐中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无地授田。同时,唐政府对原来授田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不堪忍受,庶族地主和自耕农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2.世俗地主取代门阀地主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的等级意识逐渐淡化,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独立意识较以往更为强烈; 自宋代开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租佃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封建政权的进一步极端专权提供了便利; 3. 世俗地主的普遍化促使宋代教育呈现出平民化和普及化的趋向; (1)势家子弟在科举考试中的很多特权被取消; (2)对出身贫寒的考生,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便其顺利应考; (3)扩大取士名额; (4)在学校制度方面,放宽中央一级学校的入学品级等次,扩大学生名额; (5)儿童启蒙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大量的儿童启蒙读本问世 4.国势的蜕变对士大夫心灵带来的巨大阴影; (1)经世者积极重新反省宇宙社会秩序——理学建构的直接动因;

唐宋文化差异教案资料

唐宋文化差异

唐宋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 就唐宋诗词方面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 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两个时期:唐朝与宋朝,更值得我们研究。这两个朝代在时间上上下承接,在文化上肯定有一些相同与相异之处。那这相同与相异之处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何会有这些相同相依之处产生呢?我认为不同文化产生必然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必然由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接下来我将以唐宋时期诗歌的异同之处来阐述唐宋文化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想谈一下唐代诗歌的文化特征。唐代是中华民族 相当繁荣鼎盛的时代,是四海皆平的时代。纵观唐代诗歌,我们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诗歌流派:边塞诗。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唐朝的边塞诗作,就其美学上来说,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吞并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他们都在做着这样悲壮之梦,他们的意志是坚决的。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甫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北当圭寸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邱。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誓以奉吾君。”的壮阔诗

篇。这也表明了唐代诗歌是以大气磅薄,雄宏壮阔的豪迈气概为主。 而宋代的诗歌却以词的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众所周知,宋代的词可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或许许多人由于的辛稼轩,陆放翁,苏东坡所写的豪放派诗歌的磅礴大气所吸引,但不得不说的是在早期宋代引领潮流的却是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派词曲。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是代表了这种看法那么婉约派的词有什么特点呢?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也就是说宋代文学的特征便是一种柔美的特点。 看完唐代诗歌与宋代词曲的特点,我们对唐宋诗词的文化异同就有了一些结论。首先无论是唐代诗歌还是宋代的词曲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在文学上的价值极高。而且在诗词的创作中,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学底蕴。无论是运用典故,还是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同时诗词还对平仄都要有要求。这也是唐宋文学所继承的相同的地方。 但同时这两种文学创作方式都有不同的地方。而在情感与基调上也完全不同。就文学风格,题材唐文学大气磅礴,诗歌丰盛、热烈、光彩照人。在意境方面和宋代词曲清瘦、典雅、略带病态有很大不同。就某中方向而言,唐代的文学为宋代的

唐宋文化的差异

1 唐宋文化比较与分析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无论是“诗仙”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着奔腾着昂扬着的生命活力;无论是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的、神采飞扬的“昭陵八骏”,还是气势磅礴的古长安城,无不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与之相比的,“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阐释出宋文化的细腻丰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揭示了宋文化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形象的说:如果“唐型文化”存在于沙场之上、朝堂之上,那么,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宋型文化”更多的存在于市井之间、闺房之内、青楼之上。 唐人爱花,尤爱牡丹,牡丹,富贵之花,为花中之王,唐人喜爱牡丹,更喜欢牡丹的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与王者之气;宋人爱梅,梅,花中君子,凌寒独自开,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在宋人看来,梅,淡妆素雅,清瘦典型,品质高洁,是君子的象征,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念在深层次的角度上体现出了唐宋文化内在的差异性。 而作为两个时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代表,唐诗与宋词则能更清楚地展现两者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从诗词内容上看,唐诗更多地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正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些内容无不直接向人们展示了帝王将相乃至布衣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这是一种自由、开放、大气的心态,毫无小女儿家的忸怩作态。相比之下,宋词则更多的将视角收缩到狭窄的闺房之中,低吟男女的爱恨情仇,抒发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一个“愁”更添几分撩人的心思。两宋时期,虽有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风,但“婉约”词风始终占据宋朝文化主流。从诗词的形式上看,从大的方面来说,唐诗更加倾向于感性抒发。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恢弘大气的想象描绘山岳的壮美之色,满天诸仙众佛皆在诗人胸怀聚拢,如此波澜壮阔的场面皆在诗人脑海孕育,天下万物,唯我独尊,这是何等的大气。与之不同的是,宋词则更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苏轼的《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世人阐释作者心目中关于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关系。“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见,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更多的阐释理性与思辨,这与唐代时期单纯刻画外在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 那么,两个只相差近60年两个朝代,为何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性?接下来,我们将从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政治环境:国家的强弱兴衰与国民的心态精神唐宋文化是由人来创造出来的,而人的精神状态也势必会对整个文化氛围产生影响。从大体上看,唐朝昌盛,宋朝积弱,这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这两个时代的人来说,当国家统一强盛,四方来朝,国泰民安,自然会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而在整体上自然气势雍容豪迈,而当国家从一开始就处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环境下,无论君臣百姓自然会产生一种悲观失望,哀伤自怜的情绪。 唐朝的强盛是建立在隋朝大一统的基础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开皇之治”,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为唐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当时唐朝面临的外敌主要是吐蕃、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而从严格意义上来看,这些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政权组织,只不过是势力较大的松散的部落联盟。他们居无定所,行踪飘忽不定,唐王朝只需寻其主力,打赢几场战役,便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唐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外部环境相当的安定,国家富强,这是一个真正的盛世时代。反观宋朝,宋朝继承的后周只不过是当时最大的割据政权而已,它建立国家的过程不是像唐朝那样接受了一个大帝国的遗产,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势力经营已久,已形成了互不统属的独立国家实体。而且宋朝的面临的敌人不再是吐蕃、匈奴,而是契丹、党项这些已被儒化的民族。拿辽来说,宋国建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

唐宋文化比较与唐宋文化转型 -----浅析唐宋文化之异同及其转型【摘要】唐宋文化的发展多得益于两个朝代发达的经济与和其他文化的沟通交流融合,在唐宋文化中我们最为了解的莫过于各自极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唐诗宋词。两个朝代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着相同之处的,所不同的是其相异的社会环境带来的深入文化内部的时代特点。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唐宋文化也在发生着转变,唐宋文化的转型是时代转变社会变迁的必然,社会原因就在于其初始主流文化在不断地文化融合中转变成了另外的主流文化,无论是南北朝的融合还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在不断冲突中的融合都加速着这一过程。 【关键词】唐宋文化,诗词繁荣,文化转型,文化转型与社会发展。 唐宋时期的古代中国无可争议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这两个朝代,中国与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有着密切的交流。文化,经济的大繁荣使得唐宋成为中国人感到最为骄傲的朝代。从妇孺皆知的唐诗宋词到遍及全球的唐人街,这一时期的文化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唐宋文化都是一次大繁荣的时代产物,但是由于其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较大差异,因而唐宋文化又是界限明显的。 一>繁荣的唐宋文化 唐宋两代作为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在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时期与其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繁荣之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唐诗宋词了。诗词在唐宋两代不仅仅作为一种作为文学现象而存在。诗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侑酒的歌妓制度,以及文人同乐工歌妓交往中的特殊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诗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不妨说,诗词是在综合上述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 李唐王朝虽为灭隋而生但隋自立至亡仅历两帝,因而事实上唐王朝的文化主要承自南北朝。陈寅恪先生将唐朝历史分为两段: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陈寅恪《论韩愈》)具有鲜卑血统的李唐王朝自然就在南北统一之后, 两种文化合流之时, 凭着政治上的优势, 使得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尤其是鲜卑贵族的文化逐渐占据了上风。汉族生活中勤勉朴素、温文尔雅、礼仪中节等等儒家确立的人伦标准却被异族生活中所崇尚的豪放不羁、奢靡腐化、自然随意取代, 而且被相当多的贵族与士人私下仿效。但就某一方面而言正是这种融合的文化以及统治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视促使唐朝诗歌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唐朝无数诗篇为世传颂至今,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李白洒脱飘逸,杜甫忧国忧民,白居易平易近人,王昌龄边塞风景独好,王维山水田园的闲适。无论是前期的社会大盛世还是后期的战乱不断社会动荡,诗人们的创作从未脱离现实。于是乎,我们总能发现唐朝的盛世是如此的吸引人,唐诗的魅力是如此之大。诗文所能传达的思想无论何时都能迸发出其超越文字的活力,构成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束了纷乱的五代十国的赵宋王朝虽然在经济上达到了中国在世界上所占比重的顶峰,但是自始至终宋王朝都没像唐朝那样边境稳定的时期,统治者的反复妥协反战致使宋朝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并不断向其屈服。正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