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名解简答大集合~自己总结的材料

医学免疫学名解简答大集合~自己总结的材料
医学免疫学名解简答大集合~自己总结的材料

免疫细胞掌握T细胞的重要表面分子及其作用;掌握T细胞亚群的分

类方法及各亚群的特性;熟悉T、B细胞的功能;掌握B细胞的重要表面

分子及其作用;熟悉单核吞噬细胞及NK细胞的特性及生

物学功能;熟悉各类抗原提呈细胞的主要特性;

二细胞因子本章重点

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特性

2.熟悉细胞因子的分类和主要生物学活性

三抗 原

1.名词解释:抗原、半抗原、异嗜性抗原、交叉反应

2.TD抗原和TI抗原作用机制有何不同

3.简述超抗原的作用特点

4.简述佐剂的作用

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1.器官移植排斥的预防和治疗

2.MHC基因转染肿瘤细胞作为肿瘤疫苗治疗肿瘤

3.MHC分子治疗自身免疫病

4.TCR结合多肽的临床应用

5.抗HLA-DR人源化抗体治疗B细胞淋巴瘤

五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掌握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基本概念。

2.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相关因素。

3.熟悉自身免疫病免疫损伤机制及有那些典型疾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章:

固有免疫应答:是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

及其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被迅速活化,并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从

而将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杀伤清除的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 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

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

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亦起主导作用。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腔上

囊(禽类)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

免疫应答的部位。有淋巴结、脾及与黏膜有关的淋巴组织和皮下组织

等。

淋巴细胞归巢; 是淋巴细胞的定向游动,包括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如皮肤,肠道粘膜和关节滑膜等炎症部位)迁移.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称之为淋巴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相应的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又通过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经内皮小静脉返回到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循环过程。

二、问题

 1、免疫系统的功能?

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1免疫防御2免疫监视,3免疫调节,4免疫自身稳定.

 2、固有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参与的主要细胞?

固有免疫应答早期性,快速,无记忆性主要细胞 NK细胞 NK T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特意性,耐受性,记忆性主要细胞;T细胞,B细胞。

3-4章:

一、名词: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半抗原,是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故又称不完全抗原。超抗原,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2%~20%某些亚型T细胞克隆)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在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 T 细胞的辅助,所以称为 TD-Ag 。如细胞、病毒及各种蛋白质均为 TD 抗原。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 TI-Ag) 在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 T 细胞辅助,所以称为 TI-Ag 。

抗原表位(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 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互补决定区(CDR)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这些区域称为 HVR或 CDR。

免疫调理,指抗体如IgG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

包被宇靶抗原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单克隆抗体(mAb)单-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二、问题

1、抗原的免疫原性与抗原性。

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能力。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2、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异同点。

超抗原普通抗原

化学性质细胞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

白等普通蛋白质,多糖等

MHC结合部位非多肽区多肽去肽结合槽MHC限制性—+

应答特点直接刺激T细胞APC处理后T细胞识

反应细胞CD4+T细胞 T B细胞反应细胞CD4+T细

胞 T

T细胞反应频率

1/20

1/51/1000000-10000

3、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

Ig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经链间二硫键连接形成一Y字型结构。可分为可变区,恒定区,铰链区,有些类型的Ig还含有其他辅助成分,如丁链。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V区的主要功能。C区则通过激活补体,亲细胞性和穿过胎盘发挥作用。(一)激活补体(二)结合Fc段受体 1调理作用 2ADCC 3介导Ⅰ型超敏反应(三)穿过胎盘和黏膜。

4、免疫球蛋白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

(1)同种型存在于同种抗原分子的表面,是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为种属型标志,存在于Ig的C区

(2)同种异型存在同种但不同个体的免疫原性,为个体型标志,存在于C区(3)独特型即使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其免疫原性也不尽相同,是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型标志,存在V区。

5-6章:

一、名词: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膜攻击复合体,补体溶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效应复合体,为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体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均为跨膜分子,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组成。与细胞因子结合后启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的功能。

二、问题

1、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及各自的C3及C5转化酶的形成?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黏附(4)炎症介质作用

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多为小分子多肽(2)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3)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4)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5)具有多效性,重叠性和拮抗性或协同性。4、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2)Ⅰ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3) Ⅱ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5)趋化因子受体家族

7 8章一、名词

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魏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分化群(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MHC、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即存在于脊椎动物染色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接的基因群。

HLA指人类白细胞抗原。

问答1、粘附分子的功能?

(一)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作用。(二)炎症过程中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三)淋巴细胞归巢

2、HLA-Ⅰ类和Ⅱ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

HLA抗原类

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功能

Ⅰ类(A B C)a链45KD B2-m

12KD

所有有核细胞

表面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

抗原

与辅助受体CD8结

对CTL的识别器限

Ⅱ类(DR DQ DP)a链35KD B链

28KD

APC 活化的T细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

抗原

与CD4结合

对TH的识别起限制

3、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一)HLA与器官移植(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三)HLA 和疾病关联(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9-10章:

一、名词:

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CD79a/CD79b 异源二聚体组成。

TCR-CD3复合体TCR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和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体

ITIM是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的英文缩写,基本组成是:I(异

亮)/V(缬)XY(酪)XXL(亮),其酪氨酸被磷酸化后,可招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并使之活化,PTK参与的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即被截断.活化T细胞表达的CTLA-4,胞浆中有ITIM,当B7与CTLA-4结合时给予已活化T细胞抑制信号.

二、问题:

1、B细胞主要的表面分子有哪些?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二)B细胞受体(三)协同刺激分子(四)其他表面分子

2、T细胞主要的表面分子有哪些?

(一)TCR-CD3复合物(二)CD4分子和CD8分子(三)协同刺激分子(四)丝裂原结合分子及其他表面分子。

3、Th细胞及CTL的功能是什么?

Th1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在病理情况下,可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Th2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并在过敏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

CTL 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淋巴毒素及表达Fasl引起靶细胞的裂解和凋亡。

11-12章:

一、名词:

APC;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

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的受体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

MHC限制性;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

免疫突触T细胞与APC表面粘附分子之间通过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得以紧密接触,形成了一个瞬时性结构,该结构以TCR-MHC-抗原肽三元结构为簇状中心,周围环形分布着粘附分子,称之为免疫突触。

二、问题:

1、内、外抗原如何经 MHCI及MHCII分子加工提呈?

(一)①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转运;②MHCⅠ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③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多肽提呈。(二)①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②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③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多肽的提呈。

2、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及涉及的主要分子

T细胞的完全活化依靠于双信号,细胞因子的作用,第一信号来自其TCR 和pMHC的特异结合,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及一系列免疫分子。

3、CTL的形成及其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CD8+T在外周淋巴组织内增殖,分化为效应性CTL。

①.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②.通过Fasl介导靶细胞的凋亡。

13章

名词解释:

抗体亲和力成熟指机体正常存在的一种免疫功能状态。在体液免疫中,再次应答所产生抗体的平均亲和力高于初次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亲和力成熟。

Ig类别转换每个B细胞开始时表达IgM,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达IgG IgA IgE 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

问答题:

1. BCR对抗原的识别特点

①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②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的表位的空间构象;③识别的抗原无需经APC的加工和处理,也无MHC限制性,

2. Th细胞是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的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需要T细胞的辅助需要T 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B细胞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T细胞,另一方面活化的T细胞可以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的进一步分化。Th细胞生发中心暗区的形成,B细胞克隆性扩增和B细胞分化为生发中心,在抗体类别转换以及记忆性B细胞的生成中都起重要作用。

3. B细胞对TI-Ag和TD-Ag应答的区别书P132

TD抗原TI-I抗原TI-2抗原诱导婴儿抗体应答++—

T细胞辅助+——

多克隆B细胞激活—+—

无T细胞条件下的抗体应

—+—

对重复序列的需要——+

刺激物胸腺小鼠产生抗体++—

举例白喉毒素

PPD

病毒血凝细菌多

多聚蛋

肺炎球菌脂多

沙门菌多聚鞭

素白

LPS

4.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活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重要的体液免疫作用,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发的应答叫初次应答,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即再次应答。初次应答:抗原刺激后,在血清中能测到特异抗体前,有一个潜伏期。此期的长短由抗原的性质,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所用佐剂类型及受体情况所决定。此后是对数期,抗体呈幂次方增加,曲线坡度取决于抗原剂量和性质等因素。然后是平台期,血清中抗体浓度不变化。最后是下降期,抗体浓度慢慢下降。二次应答:与初次应答

不同之处为:潜伏期短,抗体浓度增加快,平台高且时间长,下降期持久,只需少量刺激即可发生,抗体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14章

名词解释:

PRR指单核/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一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PAMP 即PRR识别结构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分化,发育依赖于骨髓或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

问答题:

1.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特点不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但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寒PAMP地病原体和凋亡细胞。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与自然细胞毒性受体可识别表达于肿瘤表面的相应配体而激活,并发挥杀伤作用。

固有免疫细胞的应答特点无需经克隆扩增即可迅速产生免疫效应;寿命短物免疫记忆;不形成免疫耐受

2.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①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②固有免疫应答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③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物发挥免疫效应。

3.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

主要参与的细胞黏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 T

细胞,B-1细胞

aBT细胞

B-2细胞

主要参与的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蛋白酶类

物质

特异性抗体细胞因子

作用

时相

即刻~96小时96小时候后启动

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较少多样性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高度多

样性

识别特点直接识别病原体一些共有保

守的结构,具有多反应性

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

子复合物,具有高度特异性

作用特点未经克隆扩增和分化,迅速

产生免疫作用,没有免疫记

忆功能

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成为效应

细胞后,发挥免疫作用,有免

疫记忆功能。

维持

时间

持续时间较短持续时间较长

4.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①杀伤清除病原体;②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③杀伤靶细胞;④加工提呈抗原;⑤免疫调节

5.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

①穿孔素/颗粒酶途径;②Fas/FasL途径;③TNF-a/TNFR-1途径

15章

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和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免疫忽视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与相应组织特异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

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问答题:

1. 免疫耐受的特点及生物学作用

抗原特异性;诱导性;转移性;非遗传性

生物学作用: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2. 何谓高带耐受和低带耐受

抗原剂量过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导致低带耐受;剂量太高,Tr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特异性不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3. 中枢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

主要与克隆消除有关。克隆消除是T、B淋巴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通过阴性选择诱导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凋亡而被清除的方式。

4. 试述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生理性的免疫耐受对自身组织抗原不应答,不发生自身免疫病。病理性的免疫耐受,对感染的病原体或肿瘤细胞抗原不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能执行免疫防卫功能,则疾病发展和迁移。

16章

名词解释: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AICD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活化的T, B细胞同时被清除的一种自杀程序问答题:

1:AICD在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Fas- FasL结合引发死亡信号的传导,是CTL和NK细胞杀伤的机制之一,同时也可杀伤活化的T、B细胞,下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种负反馈效应具有明显的克隆依赖性,其目标是限制抗原特异淋巴细胞克隆的含量。

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胜利反映,即识别自己与非己的抗原性物质,对前者则耐受,对后者则排除之。

2.、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主要指针对外来抗原侵袭的免疫保护作用。

3、免疫自稳:机体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4、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

5、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乃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6、适应性免疫:亦称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

7、免疫系统: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基础。

8、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9、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扁桃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

10、抗原: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1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13、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14、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15、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阳性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故通过载体把特异的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成为载体效应。

14、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16、超抗原: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17、TD-Ag:T细胞依赖性抗原,其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有赖于T细胞辅助,由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TI-Ag: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刺激机体无需T细胞辅助,有多个重复B 细胞表位组成,可分为TI-1Ag和TI-2Ag。

18、异种抗原:指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又称同种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

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或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即处于自身耐受状态。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9、共同抗原:两种不同抗原间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20、交叉反应:抗体可与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

21、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

2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蛋白。

23、同种型:指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为种属标志。

24、同种异型: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为个体型标志。

25、独特型:指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又称独特位。

2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27、抗体异质性:指抗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差异的总和。

28、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29、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30、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31、补体固有成分: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

32、补体调节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经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

33、补体受体(CR):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34、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指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a)和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35:补体旁路激活途径: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乃微生物或外源性衣服直接激活C3,由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因子)参与,形成C3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36:MBL激活途径:又称凝集素激活途径,指由血浆中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而一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37、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38、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其多属跨膜糖蛋白,分为膜外区、跨膜区、胞质区。

39、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40、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41、CD分子:将不同来源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为CD。

42、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43、HLA复合体:位于人的第六染色体短臂,有224个基因座,分为HLA-I类和HLA-II类。

44、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是体内功能活跃的细胞群体,其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在B细胞针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辅

助作用。分为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

45、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成熟T细胞共有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46、Th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为两类,Th1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作用,Th2

细胞主要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47、CTL: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应答作用。他杀伤靶细胞的机制是通过穿孔素、颗粒酶、Fas/FasL,是靶细胞坏死或凋亡。

48、造血干细胞:其表面标志为CD34+,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持续赋予机体造血功能的细胞。

49、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内淋巴样前体细胞分化、发育而来。成熟B细胞主要定居于淋巴结皮质浅层淋巴小结和脾脏红髓及白髓淋巴小结内。

50、BCR:是B细胞表面的SmIg,是B细胞抗原受体,是B细胞特征性标记,与Iga和Igb组成复合物,BCR识别抗原的构象决定簇。

51、抗原提呈细胞(APC):抗原提呈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细胞,又称辅佐细胞

52、专职APC: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具有较强的抗原提成作用,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

53、非专职APC:非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抗原提呈能力弱,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

54、抗原提呈: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多台片段,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cell的过程。

55、外源性抗原:来源于APC外的抗原。

56、内源性抗原 :来源于APC内的抗原。

57、免疫应答:Ag刺激机体后,免疫细胞对其识别、增值、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58、适应性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值、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相应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59、初次免疫应答:抗原首次进入机体,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出现抗体,且产量低,维持时间短,产生抗体以IgM为主

60、再次免疫应答:在初次应答后的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予相同抗原,潜伏期明显缩短,且产量高,维持时间长,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

61、细胞免疫: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而清除异物的作用,包括NK、M 等介导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和由Tcell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

62、体液免疫:机体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抗原提呈物的过程。涉及APC、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

63、T细胞的克隆无应答状态:T细胞活化需要双重信号,即抗原肽MHC复合物结合TCR为第一信号,协同刺激信号为第二信号,如第二信号缺乏则T细胞不能完成活化和扩增

64、DTH:迟发型超敏反应,是一种以单个核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渗出性炎症反应

65、Fas&FasL:前者是死亡受体,后者是死亡配体。如Tc细胞高表达FasL,其与靶细胞表面Fas结合,可介导靶细胞凋亡

66、协同刺激信号: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重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由CD3传递的;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

66、穿孔素:是储存在致敏Tc细胞胞浆颗粒内的一种蛋白物质,又称C9相关蛋白。当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相互作用后,致敏Tc细胞可发生脱颗粒作用,释放穿孔素。穿孔素的作用是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

67、颗粒酶:是储存在致敏Tc细胞胞浆颗粒内的一种物质,脱颗粒时可随穿孔素一同释放。作用是通过激活内切酶系统,使靶细胞DNA断裂,导致细胞凋亡

68、MHC限制性: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识别Ag肽,还需识别自身MHC分子,成为MHC限制性。

69、免疫记忆性:指机体对特异性抗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化信息和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机体免疫系统;若该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则存留的活化和效应信息被迅速调动,触发比初次应答更为迅速、强烈、持久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70、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后所表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其其他抗原仍能产生免疫应答。

71、耐受原: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中枢耐受

72、细胞克隆排除学说:在胚胎期或新生期接触抗原,处于未成熟阶段的T细胞、B细胞克隆产生不应答,而是被清除或抑制,导致免疫耐受

73、低带耐受:过低剂量的TD抗原导致的T细胞产生耐受

74、高带耐受:过高剂量的TD或TI抗原引起的T细胞、B细胞耐受

75、中枢耐受:指在胚胎期及在T/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76、外周耐受:在外周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对内源性抗原或外源性抗原刺激产生的特异性不应答。

77、免疫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机体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贯穿于免疫应答的始终,涵盖免疫细胞发育、分化、识别、活化及其效应等。)

78、免疫干预:指对生理和病理性的人为介入。

79、免疫偏离:TH1/TH2细胞平衡是维持机体自稳状态的重要机制,任意亚群比例过高或活性过强,所导致的特定免疫应答及其效应呈优势。

80、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T细胞应答中,激活的体细胞表面高表达FasL,可通过与自身或旁临T细胞表面Fas结合,介导细胞凋完。

81、共抑制分子:T细胞/APC表面表达可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共刺激分子;同时也能表达提供协同性抑制信号的分子.

82、共信号分子: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统称共信号分子。

82、独特位:指存在于Ig、TCR、BCR分子中、与同一个体内其他Ig、TCR、BCR分子不同的表位。

83、独特型(Id):同一分子所有独特位的集合。

84、抗独特型抗体(AIdAb):针对独特型的抗体。

85、体内的抗原内影像:针对CDR区独特型的AId即Ab2B(B:Beta)

86、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网络调节。

87、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88、种间屏障:亦称种属免疫,即有遗传所决定的某些种属对特定感染因子的抵抗性。

89、抗菌肽:具有抗菌活性的短肽。

90、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的保守结构(固有免疫识别的主要对象)。

91、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P):受损细胞所释放的某些胞内成分。

92、模式识别受体(PRR):固有免疫识别PAMP的受体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93、超敏反应:指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

94、特应性个体:1型超敏反应患者对某些抗原易产生IgE抗体。

95、新生儿溶血症:主要由母子间Rh血型不合引起,为Rh-母亲针对Rh+的红细胞产生抗Rh抗原的IgG类抗体

96、Arthus反应:一种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再次注射马血清,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

97、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为生理性免疫应答的一部分。

98、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病理性免疫应答。

99、隐蔽抗原:指体内在解剖位置上的某些与免疫系统隔绝的成分,如眼组织、精子等。当外伤、手术和感染等情况下。释放并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可以引起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100、自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损伤的现象。其发生涉及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等多种机制。

101、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却是或功能不全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10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指由遗传性或先天性原因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103、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指由后天原因导致的免疫缺陷病。其原因复杂,包括感染、药物、手术、创伤、放疗、营养不良、肿瘤等,而且继发性免疫缺陷远较原发性常见。

104、移植:是将某一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植入另一个体,以维持和重建机体生理功能的过程。

105、同种异体移植:指在同一物种内遗传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移植,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移植类型。

106、移植抗原(组织抗原):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MHC抗原)和各种具有遗传多态性的抗原(如血清抗原)。

107、直接识别:同种异体移植时,受者的T细胞识别移植物细胞表

面上的完整MHC分子(包括MHC及其提成的抗原肽)。

108、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只移植物与受着血管接通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不可逆性排斥反应。超急性排斥反应常见于移植术前反复多次输血、多次妊娠、长期血液透析或再次移植的个体。

109、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在同种异体移植后1~3周德排斥反应,它主要由T细胞介导,是同种异体移植时最常见的排斥反应。

110、慢性排斥反应:亦称慢性移植物失功,多发生于移植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病程进展较缓慢,常呈隐匿性,病理特点是组织结构损伤、纤维增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移植器官功能进行性丧失。

111、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接受含大量免疫细胞的同种异体移植物是,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针对宿主细胞上的组织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导致宿主组织细胞损伤。GVHR见于骨髓、胸腺等免疫器官移植,甚至免疫缺陷患者输血后也可以发生。

112、组织配型:指选择与受体组织抗原型别一致的供体,即根据包括ABO血型、HLA型别、预存抗体的检测、交叉配型、MHC分型等指标来选择合适的供者,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供者与受者之间的同种异体免疫原性。

113、肿瘤抗原:指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和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114、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是肿瘤细胞特有的,或者是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这种抗原最初是在同系小鼠中通过移植排斥实验证实的,故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或肿瘤排斥抗原(TRA)。目前已用特异性CTL证实多种肿瘤存在于TSA。

115、肿瘤相关抗原(TAA):肿瘤细胞含量明显增高的抗原,但在正常细胞也存在。

116、(肿瘤的)胚胎抗原:当细胞癌变时,肿瘤细胞大量产生和释放胚胎组织产生的成分,例如,肝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甲胎蛋白。

117、肿瘤细胞的“漏逸”:由于肿瘤细胞增殖迅速,超越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对其的制衡,使宿主不能有效地清除肿瘤细胞。

118、肿瘤细胞的抗原调变:由于宿主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肿瘤细胞表面的靶抗原(表位)减少或不表达,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119、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上进行,用洗涤方法使固相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相中的游离抗原或抗体分开。该技术用于抗原或

抗体的定量检测。

120、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或抗体进行免疫学检测。RIA常用于微量抗原或抗体的定量检测。

121、免疫荧光技术:用荧光素与抗体连接成荧光抗体,再与待检标本中的抗原反应,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该技术用于抗原的定位检测。

122、凝集反应:颗粒型抗原(如细菌、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这类反应成为凝集反应。

123、直接凝集反应:将细菌或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直接反应,出现细菌或红细胞凝集的现象。

124、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包被(结合)在无关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抗体反应后出现载体颗粒凝集的现象。

125、对流免疫电泳:在琼脂糖电泳凝胶的正、负极端打孔,并分别加入抗体和抗原,在电场的作用下,抗体和抗原作定向扩散,其中抗体由于电渗作用,扩散方向为正极è负极,而抗原则由于电泳作用,扩散方向为:负极è正极,在二者比例合适的位置出现沉淀线。对流免疫电泳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126、免疫治疗:针对疾病发生的机制,人为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27、主动免疫治疗:给免疫功能“健全”的个体输入具有抗原性的疫苗或佐剂,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瘤苗、卡介苗等。

128、被动免疫治疗:又称过继免疫治疗,将对疾病有免疫力的供者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转移至患者体内,以发挥免疫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免疫效应物质包括抗体、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

129、疫苗:人工主动免疫使用的生物制剂,具有与病原微生物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性,输入机体之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常规疫苗包括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及类毒素。

死疫苗:亦称灭活疫苗,是用物理、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而制成的制剂。

减毒活疫苗:

130、瘤苗:根据肿瘤细胞的抗原性,采用各种手段制备具有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的制剂。

131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而制作的疫苗

132、基因工程疫苗:乃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疫苗,其可有效诱

导保护性免疫,且不含感染性物质。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简答题nokoslim 1.免疫功能得生理病理表现: (1)免疫防御:异常增高超敏反应,缺失免疫缺陷或病原体高度易感。 (2)免疫监视:失调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3)免疫自稳: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超敏反应。 2.TDAg与TIAg得区别: 3、为什么说动物得免疫血清对人来说既就是抗原又就是抗体? 其可作为抗体与相应得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具有防止疾病得作用;但其作为异种蛋白可能诱发机体产生超敏反应。 4、Ig各功能区得主要作用: (1)VH与VL中得HVR(CDR)就是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得区域; (2)CH与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 (3)IgG得CH2可介导其通过胎盘; (4)IgG得CH2与IgM得CH3具有C1q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经典途径得激活; (5)IgG得CH3与IgE得CH2/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得生物学效应。

(6)恒定区C:激活补体系统、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得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屏障与粘膜。 (7)超变区V:特异性结合抗原,中与外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5、简述5类Ig得特点: (1)IgG:血清与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机体抗感染得主力军;再次免疫应答得主要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得抗体。 (2)IgM:分子量最大,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得抗体,抗感染得先头部队;初次免疫应答最早产生得抗体;脐带IgM含量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3)IgA: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SIgA,边防军;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4)IgD:膜结合型IgD就是B细胞发育分化得标志。 (5)IgE:正常人血清含量最低得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得发生。 6、比较3条补体激活途径得差异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姓名:学号:记分: 一单选择题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填在括号内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B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 2.人类T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C ) A.E受体 B.IgG Fc受体 C.C3b受体 D.DHA受体 E.IL—2受体3.关于IgA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E ) A.二聚体IgA结合抗原的亲合力,高于单体IgA B.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C.sIgA是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 D.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E.以上均正确4.与类风湿因子有关的Ig是( C ) A.IgG B.IgA C.IgM D.IgD E. IgE 5.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A )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决定Ig的类和亚类的部位是( D ) A.VL十VH B.VL十CL C.铰链区 D.DH E.CL 7.体液补体抑制因子是( D ) A.C1qB.IgG1 C.IL-2 D.H因子 E.B因子 8.各种单体抗体分子都有的特性是( B ) A.分子量在10万以下 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H链与L链借非共价键相联 D.能结合补体 E.能促进吞噬9.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不包括( C ) A.肿瘤的诊断 B.肿瘤的治疗 C.血清Cl-含量测定 D.激素水平测定 E.细胞受体测定 10.关于细胞因子( E ) A.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 B.单一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C.细胞因子可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D.细胞因子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 E.以上均正确 11.既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又属于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是( D ) A.IL-6受体、IL-2受体 B.IL-2受体、IL-4受体 C.IFN-α受体、IFN-γ受体 D.IL-8受体 E.IL-1受体 12.宿主的天然抵抗力( A ) A.经遗传而获得 B.感染病原微生物而获得 C.接种菌苗或疫苗而获得 D.母体的抗体(IgG)通过胎盘给婴儿而获得 E.给宿主转输致敏巴细胞而获得 13.5种免疫球蛋白的划分是根据( D ) A.H链和L链均不同 B.V区不同 C.L链不同 D.H链不同 E.连接H链的二硫键位置和数目不同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名词解释(翻译并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M(cell adhesion molecules) 2、ADCC(antibody-deppendent-mediated cytotoxicity) 3、TD-Ag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4、Adjuvant 5、Epitope 二选择题:(每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30分) 1、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D、有利无害 E、有害无利 2、不成熟B细胞表达的mIg主要为() A、mIgA B、mIgM C、mIgD D、mIgG E、mIgE 3、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 子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黏膜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细胞、黏膜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4、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5、关于抗体,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抗体都是体外产生的 B、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黏膜表面及分泌液中 C、抗体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D、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E、抗体是指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A、CH区 B、VH区 C、VH与VL区 D、VL区 E、CL 区 7、在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是() A、IgG B、IgD C、IgE D、IgM E、IgA 8、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所需离子相同 B、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C、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 D、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 E、激活物质相同 9、与mIg共同组成BCR复合物的是() A、CD19和CD21 B、CD28和CD152 C、CD79a和CD79b D、CD80和 CD86 E、CD40和CD40L 10、下列物质中,属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的是() A、α-防御素 B、甘露糖受体 C、乳铁蛋白 D、C-反应蛋 白 E、Toll样受体 11、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 是() A.IgG2 B.IgG3 C.IgE D.SIgA E.IgM 12、胸腺是() A.外周免疫器官B.T 细胞与外来特异性抗原相遇的场所C.中枢免疫器官 D.B 细胞获得抗原特异性受体的场所E.巨噬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13、有多个重复B表位的抗原是:() A. Supper antigen B. TD-Ag C. TI-Ag D. 构象决定 基 E. 线性决定基 14、哪两类Ig 的H 链有4 个CH 功能区:() A.IgA 和IgG B.IgE 和IgM C.IgD 和IgG D.IgA 和 IgM E.IgD 和IgE 15、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医学免疫学 大题

免疫应答 概念: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类型: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理,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 意义: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是及时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三类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联系。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医学免疫学复习简答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复习 1、试述CD4+T细胞如何分化为CD4+Th1、Th2、Th17 和Tfh 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作用。 (2) 2、什么是免疫球蛋白转换,那些细胞因子诱导Ig类别转换为IgG、IgA、IgE。 (2) 3、比较三种补体激活途径 (2) 4、干扰素分类及其作用。 (3) 5、细胞因子概念和分类? (3) 6、细胞因子的产生特点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3) 7、比较IL-10 和TGF-β发挥免疫负调节作用的差异。 (4) 8、诱导Th1、Th2、Th17、Tfh分化的细胞因子分别是什么? (4) 9、试举一例已经商品化的细胞因子并说明其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理。 (4) 10、HLA复合体的分区及各区所含的基因座位。 (4) 11、比较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在结构和与递呈抗原肽方面的特点。 (4) 12、T细胞的成熟过程 (5) 13、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定义及其生物学意义。 (5) 14、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 (5) 16. 简述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及其主要功能。 (6) 17. 简述调节性T细胞亚群及其负向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7) 18. 简述B细胞与CD4+Th2/Tf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7) 19. 试述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过程。 (8) 20、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8) 21、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9) 22、抗体的效应阶段 (10) 23、细胞因子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0) 24、细胞因子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10) 25、总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和其作用,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共同特点和其意义。 11 26、简述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引发的超敏反应及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11) 27、简述抗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主要功能。 (12) 28、以肿瘤细胞为例,叙述肿瘤抗原呈递过程,以及对T细胞的激活。 (12) 29. 简述免疫耐受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13) 30. 举例说明研究免疫耐受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重要意义。 (13) 31、试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 (13) 32、简述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和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及其作用机制。 (14) 33、简述ABO血型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及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14) 34、举例说明抗体刺激性超敏反应和抗体阻抑型超敏反应及其发生机制。 (15) 35、以Arthus反应或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为例,简述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5) 36、以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为例,简述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5) 37、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后,会出现Ⅲ型超敏反应。 (15) 38、举例说明固有免疫细胞对适应性应答的调节作用。 (16) 39、简述三种专职APC作用的T细胞及其介导产生的主要生物学效应。 (16) 40、简述新生儿Rh型溶血症的发生机制、预防措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 (17) 1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试题及答案

简答题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如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答:1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源性;2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向性;3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4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分泌性糖蛋白;5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6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高效性;7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重叠性;8细胞因子作用具有多效性;9细胞因子作用具有网络性。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 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细胞组成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NK1.1*T细胞、B1-B细胞 作用时相即刻-96小时内96小时后 作用特点非特异作用,抗原识别谱较广;不经克隆特异性作用,抗原识别专一;经细胞, 扩增和分化,即可发挥免疫效应克隆扩增发挥免疫效应 和分化成为效应 作用时间间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3.自身物质。 (二)理化特性:1.大分子;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 6、简述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答:(1)Th1细胞为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有分泌IL-2 (白细胞介素2)、IFN-γ(γ干扰素)和TNF-β(β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Th2细胞也是CD4阳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IL-4、6、10等细胞因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20X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 英国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C 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D.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 ?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 Th2产生的: A. IL-2 B 」FN- 丫 C. TNF- a D. IL-4 E.IL — 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不能与MHC 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与MHC 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 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 的单阳性细胞 E.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 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强直性脊柱炎 D.肾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 受体 B.C3b 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 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 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 变细胞的功能 10. NK 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1. 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D.白喉类毒素 E.白喉抗毒素 12. 发病机制属于川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 Arthus 反应 E.类风湿性关节炎 13. 关于W 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 .移植排斥反应 B.反复感染C.肿瘤D.超敏反应E.自身免疫病 15..I 型超敏反应中,下列哪一个是肥大细胞新合成的介质? A. 组胺B.白三烯C. ECF D.激肽原酶E. FceRI D 美国 E 印度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C ?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作用机制: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阳性选择】前T细胞在胸腺提供的特殊环境中,TCR基因重排使仅受自身

医学免疫学试题库

医学免疫学试题库.txt9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医学免疫学试题库 二、填空题部分 1. 免疫系统由、、、组成。 2.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 3. 人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4. 胸腺是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5. 人的外周免疫器官包括、、等。 6. T细胞按功能可以分为。 7. 调节T细胞又可以分为。 8. 超敏反应按发作时间、机制不同可分为。 9. 若先天性免疫缺陷发生在B细胞的祖细胞阶段,致使B细胞不能发育为不能产生称为。 10. 淋巴细胞通过和运行并分布于全身。 11. 胸腺由和组成。 12.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 13. 淋巴循环汇集于再入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14. 免疫学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在、、和的不同层次来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 15. 免疫学发展的一个特色是与的紧密结合。 16. T-B细胞协同的原因是:T及B细胞分别对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应答,细胞向细胞提供辅助后,细胞才能产生。 17. 对人类细胞生成研究最为清楚的一类是。 18. Ig的基本结构是由条多肽链,中间以连接而成的。

19. 五类Ig分别是、、和、、;其重链分别是、、、和、链。 20. Ig的轻链有两个功能区,分别是、。 21.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可得到个Fab段和个Fc段。 22. Ig的铰链区位于与之间的区域,无铰链区的Ig是。 23. 五类Ig中在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是,具有J链与分泌片的是,分子量最大的是,能通过胎盘的是,能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是。 24. 根据Ig 的免疫原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五类;又根据Ig 免疫原性的不同,而将其分为两型。 25. 在VL区内有个超变区,VH内有个超变区。 26. 根据Ig肽链上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是否多变,可把Ig分为与两个区。 27. 能介导ADCC的Ig有、和。 28. 人类Ig的血清型有型、型、和型。 29.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后可得到能与抗原结合的片段和无活性的段。 30. 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是和。 31. 补体的激活过程有、和三条途径。 32. 补体系统由、和三大部分组成。 33. 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活性片段有、和。 34. 被称为过敏毒素的补体活性片段有、和。 35. 能够抑制 MAC 形成的两种补体调节因子是和。 36. 能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的因子有、、、和。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4章补体系统 1、补体(complement, C)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也称为补体系统。 2、补体系统的组成 ①固有成分 经典途径:C1(C1q,C1r,C1s)、C2、C4 旁路途径:B因子、D因子、P因子 MBL途径:MBL、MASP 共同成分:C3、C5-9 ②调节分子 ③受体成分CR 3、补体的理化性质 ①多数组分为糖蛋白 ②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 ③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④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0~10℃保持3~4天。补体需要-20℃保存。 4、补体活化的途径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凝集素途径/MBL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1) ?激活物:主要指与抗原结合的IgG或IgM IgG的CH2、IgM的CH3:补体结合部位 ?参与的补体成份:C1~C9 ?C2 的活化是限速步骤 经典激活途径(2) Ag-Ab 复合物→C1q 活化→C1r 活化→C1s 活化 * C1q必须同时与至少两个IgG分子结合才能被活化 ?一个IgM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即可激活C1q ?IgG分子至少需要两个紧密相邻的抗体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才能激活C1q 经典激活途径(3) C2b 旁路激活途径(1)

旁路途径是生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补体激活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1.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2.参与成分:B因子、D因子、P因子、C3、C5~C9。 旁路激活途径(2) 5、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 C5转化酶裂解C5→C5b67复合物形成→C5b678嵌入细胞膜→膜攻击复合物形成→跨膜孔道 ?膜攻击复合体 MAC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C5b6789n,C5b-9n ?MAC的作用:MAC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形成“渗漏斑”,大量水分进入 细胞导致细胞崩解。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简答题-nokoslim 1.免疫功能的生理病理表现: (1)免疫防御:异常增高-超敏反应,缺失-免疫缺陷或病原体高度易感。 (2)免疫监视:失调-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3)免疫自稳: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超敏反应。 2.TD-Ag和TI-Ag的区别: 3.为什么说动物的免疫血清对人来说既是抗原又是抗体? 其可作为抗体与相应的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具有防止疾病的作用;但其作为异种蛋白可能诱发机体产生超敏反应。 4.Ig各功能区的主要作用: (1)VH和VL中的HVR(CDR)是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区域; (2)CH和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 (3)IgG的CH2可介导其通过胎盘; (4)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C1q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 (5)IgG的CH3和IgE的CH2/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6)恒定区C:激活补体系统、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屏障和粘膜。 (7)超变区V:特异性结合抗原,中和外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5.简述5类Ig的特点: (1)IgG: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2)IgM:分子量最大,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初次免疫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脐带IgM含量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3)IgA: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SIgA,边防军;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4)IgD:膜结合型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的标志。 (5)IgE:正常人血清含量最低的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6.比较3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差异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