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

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
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

1、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

肾亏损。

2、气滞血瘀型痛经:常会伴有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色紫黯

夹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伴胸胁、乳房胀痛,痛甚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舌质紫暗,有瘀点瘀班,苔薄白,脉弦或弦滑等症状。

寒湿凝滞经前或经行中小腹疼痛,疼痛较剧,经量初少后逐渐增多,色黯红带有血块,血块排出疼痛缓解,怕冷喜暖,得热则舒,腰脊疼痛,便溏,舌态白腻,脉沉紧。1、姜艾煮鸡蛋:

[组方]艾叶9克,生姜15克。

[制法]将艾叶、生姜洗净,艾叶切段,生姜用刀面拍碎,与鸡蛋2个一起放入锅中,加水300毫升同煮,待鸡蛋熟后去壳,复入原汁中烧煮5分钟。趁热饮汤吃蛋。

[用法]每日一剂,5剂为一疗程。行经前3天服用。

2、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方]当归90克,生姜150克,羊肉500克。

[制法]将当归、生姜洗几个切片,羊肉剔去膜,放入沸水锅内洗去血水后,捞出晾凉,切成小长条状。砂锅内加入适量水,将羊肉条、生姜、当归放入锅内。置武火上烧沸后,打去浮沫,后用文火炖1小时,至羊肉熟烂,略加调味即成。

[用法]每次食用一碗,一日一次。经前3天食用。

3、姜枣花椒汤:

[组方]干姜、大枣各30克,花椒9克。

[制法]将姜、枣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核,加水400毫升,煮沸,然后放入花椒9克,改用文火煎汤,5分钟后倒出。

[用法]日一料,分两次温服。5剂为一疗程。临经前3天服用。

痛经的诊疗方案

痛经的诊疗方案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据有关调查表明,痛经的发病率为33.19%。 诊断 如果仅有月腹部绞痛而没有其他,则不需要其他检查,根据经验可以。症性高危妇女,需要做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培养。如果不满意,则需要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来除外盆腔器质变。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两种痛经的原因不同。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从有月/经开始就发生的腹痛,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经/血中带有大片的子/宫/内膜,后一种情况叫做膜样痛经。有时经/血中含有血块,也能引起小肚子痛。 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是指行经数年或十几年才出现的经/期腹痛。继发性痛经的原因,多数是疾病造成的,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近年来发现,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时,也能引起痛经。 痛经的危害 1痛经是不/孕不/育的危险信号 现代医学临床验证,痛经与不/孕的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临床观察,不/孕患者中约有半数以上伴有轻重程度不同的痛经。 2痛经是夫妻生活不和谐的早期预兆 权威医学专家多年临床经验证实:痛经是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的早期预兆。因为,痛经是子/宫异常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子宫异常还会使阴/道内表层细胞数和分泌液逐渐减少,引起阴/道萎/缩、干燥不适,进而影响到夫妻生活的不和谐、不悦感。据不完全统计,60%的痛经女性,婚后容易出现性/欲低下、性能力差、性/生/活后盆/腔酸胀感、子/宫炎等症状,这直接导致夫妻生活不和谐。 3痛经是胎儿的“温床”杀手之一 痛经,多是血瘀惹的祸,痛经容易导致子/宫问题。“子/宫”,顾名思义是孩子的第一宫殿!胎/盘附着在子/宫壁上,通过脐带和胎儿相连。子/宫出了问题,胎/盘还会好吗?胎儿还会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 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痛经西医诊断: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1.中医诊断标准: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 )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 天,行经第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或/ 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1)子宫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 )发现异症病灶,血清CA125 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 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 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 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超)、 血清CA125 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 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 / 10 分。 (三)证候诊断 1 .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 .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 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人脉、子宫也相关。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现代人缺乏运动,多为不通之症: ①血虚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②肾虚型: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③血寒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④气郁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小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⑤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⑥实热型: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伴心烦,口干,面红,尿黄,便干症。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效果在于对病症的标本兼治为中医较好的方法,需要患者根据病情选择使用,不可因为误用西药而耽误就医。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疏肝法需掌握郁结之主症。 一、月经病辩证 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症状的疾病。月经病主要是根据期、量、色、质来辩寒热、虚实。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word参考模板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 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 (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 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 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 2 天,行经第l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

声、盆腔CT 及MRI )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 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 超)、血清CA125 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

概述痛经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7), 837-843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09281878.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09281878.html,/10.12677/acm.2019.97129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and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Shiyu Cheng, Yelin Zhu, Weihong Shi, Zhaoxia Xu* Basic Medical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Received: Jun. 28th, 2019; accepted: Jul. 11th, 2019; published: Jul. 18th, 2019 Abstract Dysmenorrhea, also named menstrual pain, is a common symptom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s, which has first seen in the Medical Records of Clinical Guidelines: “Dysmenorrhea and depression, stagnation of Qi and blood”. This article mainly take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object of ob-servation and primary dysmenorrhea as the object of study. Common primary dysmenorrhea in-cludes five types: Qi and blood stasis, cold and dampness stagnation, liver depression, dampness and heat,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and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In term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current analysis includes bad habits during menstruation, dietary factors, sleep factors, genetic factors, endocrine factors, mental and neuro-logical factors and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menarche age, living conditions,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so on. Multiple factors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dysmenorrhea, and the treatment of subse-quent dysmenorrhea will be very different. Keywords Dysmenorrhe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Risk Factors, Review 概述痛经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危险因素 研究进展 程诗雨,朱烨琳,石炜弘,许朝霞*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6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1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18日 *通讯作者。

中医对于痛经的认识和调养方式

第一型:常常觉得胸闷、小腹闷痛,月经来时胸部胀痛明显,这种症状是属于中医的“肝气郁结”,可以使用旋覆花、香附、当归、川芎、丹参、甘草来治疗。 第二型:平时容易口干、心烦、口苦、胸闷、月经来时量较多,这是属于中医的血热型,可以用丹皮、地骨皮、生地、柴胡、当归等中药来矫正。 第三型:容易头晕、贫血、疲倦、胃口差、发育迟缓、大便不成形、月经颜色较淡,这是属于血虚型的症状,可以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来治疗。 第四型:平时喜欢吃冰冷食物、四肢容易冰冷、痛经、经来有血块,可以使用当归、白芍、桂枝、川芎、党参、甘草等中药来治疗。 痛经是女性经常会有的现象,很多时候都不能被称之为疾病,痛经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对痛经的预防和调养。 饮食调养 平时应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猪肝、猪血、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虾仁、红糖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的同时,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 中药调养 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党参、黄芪、何首乌、枸杞子、山药、阿胶、丹参、玫瑰花等天然中药,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内分泌、养血效果。 运动养生 运动也是调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平时可练习瑜伽、太极拳、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另外,传统中医学认为“久视伤血”,所以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职业女性,应该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经络疗法 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并坚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治疗各种痛经的中药方

女性朋友深知痛经发作时痛苦不堪的滋味,其实中医有很多秘方,可以彻底解决痛经。治疗痛经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1、经行胁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两胁作痛,甚至胁内有块,疼痛不已,经血紫暗,当理气活血化瘀。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5g,元胡5g,沉香10g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5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2、经行关节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周身骨节疼痛。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乌药、川芎、白芷、陈皮、枳壳各10g,干姜、甘草各7g,僵虫、麻黄各6g,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服6剂。 3、经前腹痛痛经情况是经前腹痛多系寒凝血滞,常表现为少腹冷痛异常,宜服温里活血化瘀方剂。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当归尾、川芎、赤芍、丹皮、制香附各12g,元胡5g ,生地10g,红花、桃仁各4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7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4、经后腹痛痛经情况是行经之后腹痛多是血虚夹滞所致,宜补虚通滞。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党参、白术、醋香附、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12g,炙甘草8g,木香3g,青皮10g,生姜2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博粹堂中医辩证三期治月经不调 一、经前调气:气顺血和、症状自消很多女性在行经之前,自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这是气行不畅,肝郁气滞的典型症状。情志不舒,肝气不顺,经欲行而瘀滞,则乳房胀痛。故以调气为先,在月经来之前的一周以中药汤剂配“经灵散”调理,气血顺和,症状则缓解。 二、经期调血:调和脾胃:引血归经治血先治脾。脾主生化,脾胃一旦虚弱了,生化之源匮乏,血液来源不足,就会血海空虚,引起月经不调。一般来讲,月经期间不服药。但是痛经、血滞、有崩漏症的必须遵循“急者治标、缓者治本”原则。脾气虚则血不固,就会出现月经淋漓不断、逾期不净、崩漏等。故补气健脾,引血归经。 三、经后调补:滋养肝肾,补气养血调经肝为先。经后失血,气血较虚,要适时而补。肝藏血,女以血为本,肾藏精,是孕育之根。因此,治疗月经不调,要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为本。月经调理正常了,可根据体质调配一些养生膏方,如十全十美膏、暖宫调经膏等,健脾固本,补气养血,促进健康。

中医辨证治痛经

中医辨证治痛经 摘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于痛经病首先要分辨是经前痛、经后痛或经期痛,其次要弄清月经量的多与少、经色、舌苔脉像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疼痛时间、部位、性质、经色等可作为鉴别痛经的证型方法。通过辩证论治,中医中药在调理妇科疾病中疗效确切,患者满意。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 月经是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一般14岁左右开始来月经,医学上称之为月经初潮,月经初潮时不应该发生疼痛,即使腹部不适也只有轻微胀痛,这属于正常现象不算是痛经。 但是有的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腹部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并伴有腰酸、乳房胀痛、精神怠倦、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全身症状,称为痛经。 1 病因病理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病因有许多论述,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张景岳《妇人规》一书中记载:“凡妇女但迂经期则必作痛或食则吐,身体困倦或发寒热者是禀气不足”,指出痛经是由于气血亏虚。《付青主女科》一书说:“妇人少有腹痛,于经后者,人以气血之虚也,谁之是肾气这涸乎。盖肾水一虚则不能涵木。肝木亢盛则气必逆故而作痛”,指出痛经是由于肾虚肝郁。《丹溪心法》记载:“临行时腰疼痛乃是气滞有血淤。”说明由于气郁或淤血可引起痛经,又云:“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巢氏病源》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内伤气血以致体虚,风冷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滑伯仁说:“经前脐痛绞痛如刺,寒热发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急此由下焦寒湿之邪博于冲任”。 总的来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月经而产生疼痛。 痛经又分虚实两类。 1.1 虚症 久病体虚弱,气血受损造成气血虚弱胞脉失养,而致痛经。 1.2 实证 (1)气滞血淤:情志失调、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气不引血、血不流通,以致冲任二脉不利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痛经宁(省中医院经验方)加减。制香附、当归、白芍、三七粉、川芎、黄、乌药、延胡索、郁金、红花、五灵脂、莪术、徐长卿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等。 中成药:花红片(胶囊)、妇科千金片(胶囊)等。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目前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的生育年龄妇女。以继发性与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不孕等为主要症状,西医目前的治疗方法是子宫全切或用激素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虽然恶变几率很小,却给无数的妇女带来了痛苦和困扰。西医认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积数多年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加祖传配方,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的研究,指出传统中医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归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 本着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当由此入手。唯有“阴平阳秘”,气血经络循行畅达,

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本病症之发生,源于气滞、肾虚、寒凝、血瘀、痰湿、手术等因素,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气机不畅。而血液留经,瘀血留聚,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发为痛经;瘀滞日久,积而成癥;影响胞宫脉络,冲任失调,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本病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气滞型- 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或两胁脘腹胀疼,拒按。经前或经行少腹胀痛,舌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多因素性抑郁,情志不遂,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不利,血行不畅,阻滞经络。- 治法以疏肝行气,祛瘀止痛,软坚散结。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寒凝型- 症见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喜温而拒按。经血量少有块,块下痛减,手足不温,舌质紫黯,苔白,脉弦紧。此因素体稟赋不足,或贪凉纳冷,或经期淋雨涉水,寒客于胞,血凝于经,阻滞于络。- 治法以温经散寒,通阳行滞,化瘀散结。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痰湿型-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 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 天,行经第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 小时,以行经第1 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 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 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 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有哪些,很多女性非常关注这类问题,因为痛经问题,不是存在于个别女性的身上,而是有很大一部分年轻女性被痛经所困扰。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临床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气滞血瘀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寒湿凝滞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则为温经化瘀、散寒利湿,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克,延胡索、川芎、苍术各9克,没药、赤芍、蒲黄、五灵脂、乌药、吴茱萸各12克,当归、茯苓各15克。 气血虚弱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肝肾亏损经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胀,经色暗淡而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或潮热,脉细弱,舌苔薄白或薄黄。以益肾养肝止痛为治则,调肝汤加味,当归、山茱萸、阿胶(烊化)、山药、香附各12克,白芍、巴戟天、熟地各15克,甘草6克,枸杞子30克,丹皮9克。 以上各型应根据兼证不同加减用药。 中医治疗痛经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磁疗、膏药、食疗等法,一些中成药也可以治疗痛经。 1、针灸治疗:痛经发作时,针(或灸)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 证型: 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 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 证型: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 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 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 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 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 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 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虚热《两地汤》生地、元参、白芍药、麦冬、地骨皮、阿胶加女贞子、旱莲草,湿热黄芩、白芍、黄柏、仙鹤草、鱼腥草、香附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加《失笑散》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 6、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证:阴道流血色鲜红,尿黄,舌红,脉细数《两地汤》加《二至丸》生地、元

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

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安徽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姜、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痛经宁(安徽省中医院经验方)加减。制香附、当归、白芍、三七粉、川芎、姜黄、乌药、延胡索、郁金、红花、五灵脂、莪术、徐长卿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痛经诊疗方案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痛经诊疗方案 一、概述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也称为:“经行腹痛”。本病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所谓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月经初潮就有痛经症状,并随月经周期发作,常见于未婚或未生育的青年妇女。继发性痛经,我属于后天性,开始无痛经现象,以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这种情况多见于已婚的中年妇女,在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等疾病时常可出现痛经。本协定方主要用于功能痛经。中医病名:痛经;西医病名:痛经。 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痉挛性疼痛常在阴道流血发生前数小时出现,在行经第一天疼痛达高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从数小时至2-3天。疼痛程度也多变异,可表现为轻微痉挛性疼痛,严重时甚至患者不能耐受。疼痛一般位于下腹部,也可放射至背部及大腿上部。有的患者可同时出现头晕、低血压、面色苍白及出冷汗等。妇科检查无特殊异常发现。 【中医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型: 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剧烈胀痛,经血紫暗夹血块,经血量少排出不畅,胸胁或乳房发胀,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 2.寒凝胞中型: (1)阳虚内寒: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痠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 (2)寒湿凝滞:症见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苔白腻,脉沉紧。 3.湿热下注型: 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4.气血虚弱型: 症见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5、肝肾虚损型: 症见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痠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或有潮热,或耳鸣,脉细弱,苔薄白或薄黄。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原则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型 治疗: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药:自拟调经定痛汤:当归、川芎、赤芍、元胡、蒲黄、五灵脂、枳壳、乌药、必甲。 (2)寒凝胞中型 ①阳虚内寒 治疗:温经暖宫止痛方药:温经汤: 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生姜、麦冬、

2013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诊疗方 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痛经 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1.中医诊断标准: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

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 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 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