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所在系教研室论证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所在系教研室论证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所在系教研室论证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所在系(教研室)论证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院(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意见

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说明

一、总体描述(简单描述培养方案的制订路线以及论证过程。)

二、调研报告

(一)用人单位调研(不少于3家企业)

包括调研形式、时间、参加人员、企业名称、企业(行业)参与人员。调研参考提纲:

1.用人单位今后对各学历层次人才可能的需求情况;

2.用人单位目前最急需的人才类型;

3.现阶段专业本科生最需加强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

4.现在及未来专业本科生最需加强的专业知识;

5.现阶段专业本科毕业生最需加强的能力;

6.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其它建议。

(二)毕业生调研

调研参考提纲:

1.目前从事工作的性质;

2.从事工作与专业培养的吻合度;

3.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最有帮助的知识类型;

4.最需要加强的专业基础知识;

5.最需要加强的专业知识及实习实践内容;

6.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7.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8.其它建议。

(三)在校生调研

调研参考提纲:

1.对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领域的认识;

2.毕业后最希望的工作领域以及最希望从事的工作类型;

3.专业应培养的人才类型;

4.最感兴趣的专业基础知识领域;

5.课程设置中,最需要加强的专业基础知识领域;

6.对今后工作最有影响的专业课程;

7.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8.对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的认识;

9.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对自身的影响;

10.其它建议。

(四)调研结果分析

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本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分析

3.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4.培养方向设置依据

5.课程体系调整说明(包括删除、整合、新设课程的理由等)

三、培养目标

主要内容:

1.对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

2.与研究型本科人才、高职类人才的区别;

3.与其他高校同专业相比所能体现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特长。

四、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一)基本理论

(二)基本技能

(三)职业技能

五、课程体系基本构架

(一)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的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占比等)

(二)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目的及相互关系)

(三)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手段等)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第一部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过程和依据 一、依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等文件精神,依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结合我校省级特色名校建设方案,秉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方向,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专业调研,依据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对接”。 二、基本过程 (一)专业调研 2014年4月至2014年6月,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先后到德州市科技局、新能源产业办公室、大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山东力诺太阳能电力集团、山东禹城汉能光伏有限公司、山东旭光太阳能光电有限公司、东营职业技术学院等企事业单位和兄弟院校深入调研,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听取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见及建议。 通过调研,确定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向: 太阳电池、光伏组件生产企业、LED产品生产企业、光伏发电系统工程建设企业、大中小型光伏发电运营企业的设备操作、现场工艺和技术管理、系统软件电路SCH、PCB 设计、单片机及PLC光伏发电系统软硬件应用、器件检测、系统调试、安装、使用等岗位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初始工作岗位: 生产设备运行(太阳电池、组件生产设备操作;光伏发电系统运行;电气元件检测;太阳电池及LED生产线质量检验等岗位)。 光伏发电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光伏发电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岗位)。 光伏发电系统设备检测与维修(太阳电池、蓄电池、LED、存储逆变控制器、电路、

11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议纪要

11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议纪要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会议纪要 时间:2011年9月24日 地点:雨花校区四楼会议室 主题: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参会人员:王小红(湖南塑料研究所副所长、科天公司总经理)、戴文利(湘潭大学教授)、曾宪章(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学副院长)、谭乐平(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长)、雷明智、王利民、杨中文、陈枝晴、谢圣英、刘西文等 会议纪要: 陈枝晴: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抽出周末的时间来参加本专业关于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此次我代表我们学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就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做一简单汇报,恳请大家提出批评和指正。2011级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是经过本教研室全体教师的讨论、再由我执笔撰写,希望通过此次论证,还请各位、尤其是2位行业专家能就初稿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 本次论证主要想讨论如下几个方面:①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方面的本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②初稿中本专业人才就业的岗位定位是否准确?培养目标是否合理?③课程的开设是否合理?有没有需要删减或增加的课程?课程教学中有何特别要求?④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是否合理?⑤教师的培训有何建议?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主要就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即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职业岗位面向和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做一简单汇报和说明……(略)。需要一提的时,刚才增院长提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是技术应用性人才,我认为这种说法更符合我们专业的目标,因此此后我会把它改过来。我的汇报完毕,接下来敬请各位提出批评和指正! 戴文利: 仔细看了方案,并就其中的一些地方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首先,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表

***技工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 尊敬的领导: 您好!为进一步明确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加强我校专业的内涵建设,必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方论证。特请您,在百忙之中能够对我院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为进一步完善方案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一、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能够与行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突出中职教育特色,就业面向准确,符合市场人才需求。 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否正确?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并提出了与人才培养规格相对应的综合素质要求,以及行业通用、职业特定、跨行业等各项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方向正确。 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 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方向课程、平台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三种类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一致,适应了旅游服务与管理岗位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四、本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是否适当?

专业核心能力表述准确,结构合理,适应了行业企业及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 五、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是否合理? 教学计划进度能够根据学情进行安排,总体上体现了知识、能力培养的规律,课时适中,次序合理。 六、本专业实训内容及安排是否规范? 实训内容体现旅游服务与管理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实训项目合理,时间安排恰当。 七、本专业方案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及改进的建议。 减少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适当增加实训内容。 论证人(签字):职务: 论证时间:年月日

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就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安排如下: 一、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会议记录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会议记录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会议记录 时间:2011年9月24日地点:雨花校区四楼会议室主题: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参会人员:王小红(湖南塑料研究所副所长、科天公司总经理)、戴文利(湘潭大学教授)、曾宪章(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学副院长)、谭乐平(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长)、雷明智、王利民、杨中文、陈枝晴、谢圣英、刘西文等会议纪要:陈枝晴: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抽出周末的时间来参加本专业关于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此次我代表我们学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就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做一简单汇报,恳请大家提出批评和指正。2011级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是经过本教研室全体教师的讨论、再由我执笔撰写,希望通过此次论证,还请各位、尤其是2位行业专家能就初稿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本次论证主要想讨论如下几个方面:①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方面的本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②初稿中本专业人才就业的岗位定位是否准确?培养目标是否合理?③课程的开设是否合理?有没有需要删减或增加的课程?课程教学中有何特别要求?④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是否合理?⑤教师的培训有何建议?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主要就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即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职业岗位面向和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做一简单汇报和说明……(略)。需要一提的时,刚才增院长提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是技术应用性人才,我认为这种说法更符合我们专业的目标,因此此后我会把它改过来。我的汇报完毕,接下来敬请各位提出批评和指正!戴文利:仔细看了方案,并就其中的一些地方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首先,人才培养方案像一个法律,制定好后要执行一段时间才作修订,因此修订工作一定要认真、严谨。①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宗旨还是很明确,即培养的不是一般的操作人员,而是班组长以上的一线技术人才,所以定位要注重的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此外,高职应该是连接本科与中专的一个纽带,中专强调操作,本科强调理论研究,高职则是技术应用,事实上,现在的本科、甚至是研究生也开始向技术应用型调整。②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专业核心能力要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报告 加入: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信息 经过论证,认为: 主要问题:1.格式 2.无专家签名 一、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任务书) “能力本位”是中专人才的重要特征。我们把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来培养:一是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包括建筑识图与绘图能力、施工测量能力、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能力、合理组织工程施工的能力、建筑工程造价的确定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的检验与事故的处理能力等;三是发展能力,如人际能力、创新能力、施工能力等等。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共同整合为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符合行业、企业、社会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任务书) 依照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优化调整由企业、行业、建筑专业协会和学校多方教育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通过市场调研、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现场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竣工验收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岗位引导、能力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以“建筑展示楼工区式”模拟的建筑施工现场实训基地为依托,校外真实建筑施工现场为后盾,培养学生具备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招投标等多元能力。新生入学进入建筑集团进行认知实习2周,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建筑集团、监理企业等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学习4周。最后一学期安排到¥###集团等8个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锻炼,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体系完整、清晰。(任务书)

通过校内外专家共同对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分析、改革目前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课程结构,结合现行规范、行业标准及能力模块实施课程整合,同时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等岗位职业资格能力融入课程中,生成建筑工程施工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与建筑施工过程岗位相适应的“建筑工程施工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建筑工程土石方、混凝土、砌筑等施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为模块的课程体系。新型的课程体系将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养、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按照建筑工程管理能力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能力形成分为三个大的模块:专业基本技能学习模块、专项技能学习模块、综合技能形成模块。 第一模块为专业基本技能学习模块: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仿真情景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环境。 第二模块为专项技能学习模块:根据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形成的规律,将建筑工程管理过程分为不同项目,构成不同的学习领域,形成连续的逐步提升的项目阶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 第三模块为综合技能形成模块:学生进入建筑企业,进行真实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形成真实的工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及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体系设计能体现培养目标,便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是否能得到保证,课程、学时、学分设置具有科学性,符合教育规律。 四、实践环节。 学校现已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和江苏省高水示范型实训基地,创设仿真的实训环境,基地建设具有先进性、配套齐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满足培训要求的教学场所。基地模拟、仿真或真实的培训设备要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 论证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报告 加入: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信息 经过论证,认为: 主要问题:1.格式 2.无专家签名 一、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任务书) “能力本位”是中专人才的重要特征。我们把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来培养:一是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包括建筑识图与绘图能力、施工测量能力、常见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能力、合理组织工程施工的能力、建筑工程造价的确定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的检验与事故的处理能力等;三是发展能力,如人际能力、创新能力、施工能力等等。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共同整合为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符合行业、企业、社会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任务书) 依照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优化调整由企业、行业、建筑专业协会和学校多方教育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经过市场调研、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现场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竣工验收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岗位引导、能力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以“建筑展示楼工区式”模拟的建筑施工现场实训基地为依托,校外真实建筑施工现场为后盾,培养

学生具备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招投标等多元能力。新生入学进入建筑集团进行认知实习2周,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建筑集团、监理企业等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学习4周。最后一学期安排到¥###集团等8个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锻炼,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体系完整、清晰。(任务书) 经过校内外专家共同对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分析、改革当前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课程结构,结合现行规范、行业标准及能力模块实施课程整合,同时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等岗位职业资格能力融入课程中,生成建筑工程施工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与建筑施工过程岗位相适应的“建筑工程施工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建筑工程土石方、混凝土、砌筑等施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为模块的课程体系。新型的课程体系将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养、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按照建筑工程管理能力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能力形成分为三个大的模块:专业基本技能学习模块、专项技能学习模块、综合技能形成模块。 第一模块为专业基本技能学习模块: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仿真情景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环境。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评价 一、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任务书)“能力本位”是中专人才的重要特征。我们把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来培养:一是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包括建筑识图与绘图能力、施工测量能力、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能力、合理组织工程施工的能力、建筑工程造价的确定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的检验与事故的处理能力等;三是发展能力,如人际能力、创新能力、施工能力等等。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共同整合为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符合行业、企业、社会人才需求。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任务书)依照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优化调整由企业、行业、建筑专业协会和学校多方教育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通过市场调研、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现场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竣工验收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岗位引导、能力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以“建筑展示楼工区式”模拟的建筑施工现场实训基地为依托,校外真实建筑施工现场为后盾,培养学生具备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招投标等多元能力。新生入学进入建筑集团进行认知实习2周,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建筑集团、监理企业等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学习4周。最后一学期安排到¥###集团等8个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锻炼,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三、课程体系完整、清晰。(任务书)通过校内外专家共同对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分析、改革目前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课程结构,结合现行规范、行业标准及能力模块实施课程整合,同时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等岗位职业资格能力融入课程中,生成建筑工程施工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与建筑施工过程岗位相适应的“建筑工程施工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建筑工程土石方、混凝土、砌筑等施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为模块的课程体系。新型的课程体系将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养、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按照建筑工程管理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及推进措施

人才培养方案及推进措施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符合岗位要求的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 二联合招生招工方式 1, 学校按照企业需求,根据自身办学资源,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并组织实施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 共同组织招生培训宣传、考试,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学生毕业时由企业安置就业,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三教学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过程安排标准和制度建设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我校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大胆尝试,收获了不是很成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一个方面: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我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 由学校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在重要专业方面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大校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我校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 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

高职结合最新文件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2016年9月)

XX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规定和意见 各教学单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人培方案”)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具体体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决定在认真研判我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最新形势、理念、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我校建校以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认真做好专业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升级,为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奠定基础。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提出以下规定和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2012年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关于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等文件精神,按照我校因材施教、顺势成才、夯实基本知识、夯实基本技能、夯实基本素养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二、基本原则 (一)“职业导向的原则”。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根本属性。针对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经历深刻调整、新技术革命带来全方位变革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深刻挑战的情况,既要主动适应区域发展、行业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也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要通过区域、行业、院校、毕业生等方面的调研,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4754-2002)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等,明确本专业适应的职业和职业岗位(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能力本位的原则”。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三者间的关系,基本能力(技术技能)的培养是中心,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要围绕基本能力(技术技能)展开。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把行业技术标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等同于纯粹操作技能,不仅让学生对某种技术具备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还要使他们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产品的工艺、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技术及活动过程。学生经过训练

人才培养方案情况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情况总结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艺术学院积极开展2017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修订的情况总结如下: 1、指导思想:全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我校的办学定位。 2、指导原则 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 ②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③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④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角度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3、前期调研 根据学院的安排,各专业负责人组织本专业专家组,前往相关高校、企业进行调研,共走访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院校考察调研,充分听取各高校专家意见,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参考意见,并且各专业还组织专家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如河北演艺集团、河北画报社等企业了解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情况,另外各专业对已有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之后觉得哪些地方欠缺等,作为2017

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 4、完成初稿 各专业在学校统一要求以及指导原则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完成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并在专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调整。 5、专家论证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调整完成后,学院组织校内为专家进行新版培养方案论证,通过专家论证进一步完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专家包括,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本专业相关行业人员、校内教务管理人员、以及学生代表等,最后专业负责人根据专家论证意见,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形成最终版本上交学校。 6总结 艺术学院2017版培养方案修订,从学院任务的下达以及安排到各专业调研工作、论证工作等都是合理有效的,经过长达一年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最终形成的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是适合未来5年艺术学院各专业教学的使用,同时各专业教师在教学工程中积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

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根据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根据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商学院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论证,进行了系统的修改。本培养方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产学相结合、专业内外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本培养方案的实施,毕业生能具有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可塑性、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等特点。 一、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及对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要求的物流管理专业框架性课程体系。 (1)根据课程设置的深浅程度,按照三个阶段设置课程。第一阶段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基本经济管理理念和思想,对管理学科的总体内容和基本思想有一认识,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物流学概论等;第二阶段围绕物流管理具体业务运作流程设置课程,主要包括采购与供应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等课程;第三阶段培养学生的物流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与系统规划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主要课程包括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模拟仿真软件、物流成本管理等。每个阶段针对主要课程的特点都设置了对应的实训和课程设计环节,加大了综合性实践内容和实践学时。 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置课程,将资格考试主要内容分布在专业课程中。进一步增强了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与权威认证机构和行业领域的要求相一致。同时为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的培养更具应用型特点,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3)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特点设置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侧重于物流企业,因此,专业必修课的开设紧紧围绕这一方向,侧重于采购、仓储、包装、配送、运输、规划等物流业务运作管理流程;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就业面,选修课根据不同的方向设定不同的模块,如国际货运代理、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业务与保险;集中性实践环节注重综合化,从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特点及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角度出发,开设综合性课程,如物流企业业务流程

11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议纪要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会议纪要 时间:2011年9月24日 地点:雨花校区四楼会议室 主题: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参会人员:王小红(湖南塑料研究所副所长、科天公司总经理)、戴文利(湘潭大学教授)、曾宪章(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学副院长)、谭乐平(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长)、雷明智、王利民、杨中文、陈枝晴、谢圣英、刘西文等 会议纪要: 陈枝晴: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抽出周末的时间来参加本专业关于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此次我代表我们学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就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做一简单汇报,恳请大家提出批评和指正。2011级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是经过本教研室全体教师的讨论、再由我执笔撰写,希望通过此次论证,还请各位、尤其是2位行业专家能就初稿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 本次论证主要想讨论如下几个方面:①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方面的本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②初稿中本专业人才就业的岗位定位是否准确?培养目标是否合理?③课程的开设是否合理?有没有需要删减或增加的课程?课程教学中有何特别要求?④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是否合理?⑤教师的培训有何建议?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主要就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即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职业岗位面向和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做一简单汇报和说明……(略)。需要一提的时,刚才增院长提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是技术应用性人才,我认为这种说法更符合我们专业的目标,因此此后我会把它改过来。我的汇报完毕,接下来敬请各位提出批评和指正! 戴文利: 仔细看了方案,并就其中的一些地方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首先,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一、调研目的、时间、对象、方式 1、调研目的:了解山东省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需求情况,定位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及其他职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情况。了解毕业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听取各类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人才培养的建议,以此作为我们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依据。 2、调研时间:2012年9月23~10月24日。 3、调研对象:行业内的国有、民营等企业,具体有:三菱重工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烟台富士康、LG等。 4、调研方式:参观企业、与企业领导交流座谈会等。 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1、机电一体化专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结构需求分析 (1)企业对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分析 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质量,就生产这一企业基础而重要的过程而言,现场加工、检测、钳工装配、电工装配、焊接工、在线管理、在线维护等人员的质量决定了生产的质量。在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企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或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如三菱重工企业主要设备为自动化生产线,这些设备由企业根据其自身的用途自已研发,所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线的维护人员不仅要对现有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还要进行设备改造,以适应新产品的生产需求。这些维护人员就必需具备机电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在这些场合,复合型的技能人才企业更需要。 (2)企业对员工社会能力需求的分析 今年,我们更明显地感到: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一方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但更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与别人交流、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而那些或外表(发型、服饰)时尚、或衣冠不整、或表情生硬的人在面试时往往不受机电企业的欢迎。 (3)中职机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表1:各工种人数比例: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议纪要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议纪要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议纪要 时间:2011年9月24日地点:雨花校区四楼会议室主题: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参会人员:王小红(湖南塑料研究所副所长、科天公司总经理)、戴文利(湘潭大学教授)、曾宪章(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学副院长)、谭乐平(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长)、雷明智、王利民、杨中文、陈枝晴、谢圣英、刘西文等会议纪要:陈枝晴: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抽出周末的时间来参加本专业关于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此次我代表我们学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就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做一简单汇报,恳请大家提出批评和指正。2011级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是经过本教研室全体教师的讨论、再由我执笔撰写,希望通过此次论证,还请各位、尤其是2位行业专家能就初稿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本次论证主要想讨论如下几个方面:①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方面的本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②初稿中本专业人才就业的岗位定位是否准确?培养目标是否合理?③课程的开设是否合理?有没有需要删减或增加的课程?课程教学中有何特别要求?④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是否合理?⑤教师的培训有何建议?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主要就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即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职业岗位面向和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做一简单汇报和说明……(略)。需要一提的时,刚才增院长提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是技术应用性人才,我认为这种说法更符合我们专业的目标,因此此后我会把它改过来。我的汇报完毕,接下来敬请各位提出批评和指正!戴文利:仔细看了方案,并就其中的一些地方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首先,人才培养方案像一个法律,制定好后要执行一段时间才作修订,因此修订工作一定要认真、严谨。①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宗旨还是很明确,即培养的不是一般的操作人员,而是班组长以上的一线技术人才,所以定位要注重的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此外,高职应该是连接本科与中专的一个纽带,中专强调操作,本科强调理论研究,高职则是技术应用,事实上,现在的本科、甚至是研究生也开始向技术应用型调整。②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专业核心能力要

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2015.8.10

齐鲁理工学院 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一、职业岗位分析 “世界需要助产士—现在比任何时候更迫切”,这是国际助产联盟2010年国际助产士节的主题。助产人员是从事临床助产和母婴保健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负责正常产妇接产,协助产科医师处理难产并负责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和妇婴卫生的宣教及技术指导。近年来开展的导乐陪产和助产一对一全程陪产中,助产的人性化服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围产期的保健、护理和诊疗等医疗服务日益重视,发展“助产”专业势在必行,同时也符合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一)岗位现状 目前我国助产专业人才奇缺,医护比例、床护比例、每千人护士比例都大大低于国际最低标准,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更为稀缺。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护士(含助产)122.3万人,于人口之比为0.97:1000;发达国家约为5.7:1000。中国各级医院中最低护士(含助产)编制不足,增加各层次护士(含助产)及培养更多合格护士就是本世纪中国护理发展首先要做到的,被国家规定为四大紧缺人才之一。 根据这次助产专业的调研资料分析,我省乃至西北地区大部分医

院现有的助产人才绝大部分都是中专以下层次的,他们承担了助产、母婴护理等的95%工作量,学历低、知识面浅,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67%的在职被调查人员认为助产士人才的学历应为大专,表明我省区助产行业助产人才质量的需求主要在专科层次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另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助产专业人员17.8万人,我国每年出生婴儿数为2700万,比例为1:153,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50,显而易见,我国助产队伍在数量上缺口很大。助产士数量决定护理病人的时数,决定助产护理的质量,决定病人的康复进程,助产士数量的短缺直接影响了助产护理工作的质量和病人的生命安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因此,不管从学历结构上看,还是从助产队伍数量上看,现阶段我省区各医疗单位助产士配备情况与我国日益发展的国民经济、社会需求和整体护理理念的需要极不相称。 (二)就业前景 根据现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属于护理类。助产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妇产科护理的特色专长,还要具备普通护士的基本条件。我国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前还可以参加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毕业时可获得毕业证、护士执业证和妇幼保健员或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等资格证书。此外,调研发现,大部分人认为助产士与普通护士工作性质有明显区别,特别是知识结构、服务态度、英语水平等。助产专业毕业生除掌握一般的护理知识外,还具有了妇产科、新生儿科的专业特长,不仅能胜任综合性医院普通内、外科护理的工作,更能胜任妇、产、儿科的护理工作,因此,比护理专业具有更广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 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报告 加入: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信息 经过论证,认为: 主要问题:1.格式 2.无专家签名 一、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任务书) “能力本位”是中专人才的重要特征。我们把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来培养:一是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包括建筑识图与绘图能力、施工测量能力、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能力、合理组织工程施工的能力、建筑工程造价的确定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的检验与事故的处理能力等;三是发展能力,如人际能力、创新能力、施工能力等等。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共同整合为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符合行业、企业、社会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任务书) 依照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优化调整由企业、行业、建筑专业协会和学校多方教育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通过市场调研、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现场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竣工验收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岗位引导、能力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以“建筑展示楼工区式”模拟的建筑施工现场实训基地为依托,校外真实建筑施工现场为后盾,培养学生具备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招投标等多元能力。新生入学进入建筑集团进行认知实习2周,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建筑集团、监理企业等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学习4周。最后一学期安排到¥###集团等8个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锻炼,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体系完整、清晰。(任务书) 通过校内外专家共同对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分析、改革目前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课程结构,结合现行规范、行业标准及能力模块实施课

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一、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依据 (一)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积极推动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需要,结合我校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对2017级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作出修订。根据我院的的办学定位,注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我校心理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心理学及其相关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在教育机构、工商企业、社区、社会调查机构、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调研、策划与营销、公共关系等)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研究生学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社会对于心理学的热切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具备心理学知识、有良好心理健康修养的各种专业人才即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现行心理学教育存在着学科知识结构陈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弱,与市场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脱节严重等问题,我们抓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个解决问题的核心进行研究和实践,构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接受心理科学思维和心理咨询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较强的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依据 在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指导下,心理学的核心课程结合学校《2017级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设置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基础课程由9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组成,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由8门心理学主干课程组成,专业课程中的选修课程由12门各具特色的应用实践型特点的课程组成。 二、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情况 课程设置中以学校《2017级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为标准,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每门专业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所在系教研室论证意见.doc

人才培养方案所在系(教研室)论证意见 专业名称:论证时间: 姓名学历学位职称签名 参 与 论 证 教 师 (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格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安排、方向设置等进行论证。可加页) 意 见 和 建 议

人才培养方案院(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意见 专业名称:论证时间: 专姓名职称 / 职务工作单位签名 业 建 设 指 导 委 员 会 成 员 论证意见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格要求、理论设置、实践教学环安排、专业方向设置等方面作出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目标是否明确?表达是否确切? 2.规格要求:是否体现了应用型特征?主要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和能力要素提论 炼是否精准?能否得到有效支撑? 证 3.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设置是否合理?能否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意 的办学定位? 见 4.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能否体现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是否准 确?特色课程是否彰显了校企合作特色? 5.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否成体系?是否体现了社会责任、创新创业能力等 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

6.教学进程:进程安排是否合理?周学时安排是否均衡? 7.制定过程:是否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是否体现了科学合理的设计?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签字: 2016年月日

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说明 一、总体描述(简单描述培养方案的制订路线以及论证过程。) 二、调研报告 (一)用人单位调研(不少于 3 家企业) 包括调研形式、时间、参加人员、企业名称、企业(行业)参与 人员。调研参考提纲: 1.用人单位今后对各学历层次人才可能的需求情况; 2.用人单位目前最急需的人才类型; 3.现阶段专业本科生最需加强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 4.现在及未来专业本科生最需加强的专业知识; 5.现阶段专业本科毕业生最需加强的能力; 6.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其它建议。 (二)毕业生调研 调研参考提纲: 1.目前从事工作的性质; 2.从事工作与专业培养的吻合度; 3.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最有帮助的知识类型; 4.最需要加强的专业基础知识; 5.最需要加强的专业知识及实习实践内容; 6.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7.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