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项技术要求CCAA/CTS 0016-2008CNCA/CTS 0016-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 for seasoning and fermented product

establishments

2008年9月11日发布 2008年9月11实施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

目 次

前 言...........................................................II 引 言.........................................................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人力资源 (3)

4.1食品安全小组 (3)

4.2人员能力、意识和培训 (3)

4.3 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 (4)

5前提方案 (4)

5.1 基础设施与维护 (4)

5.2 其他前提方案 (8)

6 关键过程控制 (9)

6.1原辅材料 (9)

6.2 菌种培养和发酵工序 (10)

6.3 配制产品的要求 (11)

6.4 灭菌/干燥 (11)

7 检验 (12)

8 产品追溯与撤回 (12)

附录A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2)

前 言

本技术要求是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调味品、发酵制品行业的特点对GB/T22000相应要求的具体化。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归口。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北京大陆

航星质量认证中心、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中国质量

认证中心、广东中鉴认证有限责任公司、杭州万泰认证

有限公司、长城(天津)质量保证中心等。

本技术要求系首次发布。

引 言

为提高调味品、发酵制品产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我国食品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技术要求从我国调味品、发酵制品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结合调味品、发酵制品企业生产特点,针对企业卫生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关键过程控制、检验等,提出了建立我国调味品、发酵制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专项技术要求。

鉴于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方面的差异,为确保食品安全,除在高风险食品控制中所必须关注的一些通用要求外,本技术要求还特别提出了针对本类产品特点的“关键过程控制”要求。主要包括原辅料控制,强调组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危害控制;重点提出对菌种培养和发酵、灭菌/干燥的控制;突出关键过程监控及环境卫生控制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专项技术要求,包括人力资源、前提方案、关键过程控制、检验、产品追溯与撤回。

本标准配合GB/T 22000以适用于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与自我评价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适用于对此类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外部评价和认证。

本标准用于认证目的时,应与GB/T22000一起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上述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使用其最新版本。

GB1903 食品添加剂冰乙酸(冰醋酸)

GB 2715 粮食卫生标准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8953 酱油厂卫生规范

GB 8954 食醋厂卫生规范

GB/T 12729.1 香辛料和调味品名称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16869 鲜、冻禽产品

GB/T 22000-2006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SB10338 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本文件中未注释的术语和定义同GB/T 12729.1、GB/T 22000中相关术语。

3.1 调味品

在食品加工及烹调过程中广泛使用的,用以去腥、除膻、解腻、增香、调配滋味和气体的一类辅助食品。如酱油、食醋、味精、香辛料等。

3.2 酿造酱油

以大豆(饼粕)、小麦和(或)麸皮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3.3 配制酱油

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3.4 酿造食醋

以粮食、果实、酒类等含有淀粉、糖类、酒精的原料,经微生物酿造而成的一种酸性液体调味品。

3.5 配制食醋

以酿造食醋为主体,与食用冰乙酸、食品添加剂等混合配制而成的调味醋。

3.6 酱类

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各种调味酱,以及以调味酱为主体基质添加各种配料(如蔬菜、肉类、禽类等)加工而成的酱类产品,主要包括甜面酱、黄酱、豆瓣酱等。

3.7 鸡精调味料

以味精、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它辅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剂经混合、干燥加工而成,具有鸡的鲜味和香味的复合调味料。

3.8 发酵制品

以淀粉、大米、糖蜜等糖质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制品。

4人力资源

4.1食品安全小组

食品安全小组应由多专业的人员组成,包括从事卫生质量控制、生产加工、工艺制定、检验、设备维护、原辅料采购、仓储管理等工作的人员。

4.2人员能力、意识和培训

影响食品安全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技能。

4.2.1 食品安全小组应理解HACCP原理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

4.2.2应具有满足需要的熟悉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基本知识及加工工艺的人员。

4.2.3从事调味品、发酵制品工艺制定、卫生质量控制、实验室检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

4.2.4 生产人员熟悉人员卫生要求,遵守前提方案的相关规范要求。

4.3 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

4.3.1 从事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的人员应符合法律法规关于从事食品加工人员的卫生要求和健康检查的规定。每年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做临时健康检查,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

4.3.2直接从事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的人员,凡患有影响食品卫生疾病者,应调离本岗位。

4.3.3生产、检验和管理人员应保持个人清洁卫生,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车间;工作时不得戴首饰、手表,不得化妆;进入车间时应洗手、消毒并穿着工作服、帽、鞋,离开车间时换下工作服、帽、鞋;工作帽、服应集中管理,统一清洗、消毒,统一发放。不同卫生要求的区域或岗位的人员应穿戴不同颜色或标志的工作服、帽,以便区别。不同区域人员不应串岗。

5前提方案

从事调味品、发酵制品食品生产企业,在根据GB/T 22000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时,应满足GB 14881、GB 8953、GB 8954等标准的要求,出口调味品、发酵制品企业还应满足进口国的相关法规要求。

5.1 基础设施与维护

5.1.1 厂区

5.1.1.1企业应建在无有碍食品卫生的区域,厂区内不应兼营、生产、存放有碍食品卫生的其他产品和物品。厂区路面应平整、无积水、易于清洗;厂区应适当绿化,无泥土裸露地面。生产区域应与生活区域隔离。

5.1.1.2 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锅炉房、贮煤场等应当远离生产区域和主干道,并位于主风向的下风处。

5.1.1.3 废弃物、酱渣(醋渣)暂存场地应远离生产车间。应有防污染设施,定期清洗消毒。废弃物应及时清运出厂,暂存过程中不应对厂区环境造成污染。

5.1.1.4 需要时,应设有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规定。

5.1.2 厂房应结构合理,牢固且维修良好,其面积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应有防止蚊、蝇、鼠、其他害虫以及烟、尘等环境污染物进入的设施。

5.1.3 生产车间

5.1.3.1 布局

车间面积应当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生产设施及设备布局合理,便于生产操作,应有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原辅材料、加工品、成品以及废弃物进出车间的通道应当分开。

5.1.3.2 基础设施

车间地面、墙壁、天花板的覆盖材料应使用浅色、无毒、耐用、平整、易清洗的材料。地面应有充足的坡度,不积水;墙角、地角、顶角应接缝良好,光滑易清洗;天花板应能防止结露和冷凝水滴落。

车间的门窗应用浅色、易清洗、不透水、耐腐蚀、表面光滑而且防吸附的坚固材料

制作,结构严密,必要部位应有防蚊虫设施;内窗台应当有倾斜度或采用无窗台结构。

应设置与车间相连的更衣室,卫生间应远离生产车间,其面积和设施能够满足需要。更衣室、卫生间、淋浴室应当保持清洁卫生,门窗不得直接开向车间,不得对生产车间的卫生构成污染。

卫生间内应当设有洗手、消毒设施;便池均应设置独立的冲水装置;应设置排气通风设施和防蚊蝇虫设施。

5.1.3.3 卫生设施

车间入口处和车间内的适当位置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洗手、消毒、漂洗以及干手设施,配备有清洁剂和消毒液。洗手水龙头应为非手动开关。

灌装/包装车间进口处应设置更衣室,内设衣柜/衣架、空气消毒装置(如:紫外灯)及消毒设施(如鞋靴消毒池、洗手消毒池等),酱油、食醋灌装车间入口处应设置鞋靴消毒池,进入其它产品的灌装/包装车间应换鞋或经鞋底消毒。

5.1.3.4 生产设施

车间内接触加工品的设备、工器具应使用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味、耐腐蚀、不生锈、易清洗消毒、表面光滑而且防吸附、坚固的材料制作。根据生产工艺需要,如果确需使用竹木器具(如:制曲),应有充足的依据,并制定防止产生危害的控制措施。车间内不同用途的容器应有明显的标识,不得混用。

盛装废弃物的容器应选用适合的材料制作,需加盖的应配置非手工开启的盖。

5.1.3.5 灯具及照明

车间内的照明设施应装有防护罩、照度满足操作要求,生产场所的照度在220 lx以

上,检验场所的照度在540 lx以上;

5.1.3.6 排水

车间内应有畅通的排水系统,水流应当从高清洁区域流向低清洁区域;排水沟底部为圆弧形,应有适当的坡度。

5.1.3.7 通风

车间应安装通风设备,车间内空气应由高清洁区向低清洁区流动,有大量蒸汽的加热工段,应装有足够能力的排风设备。

5.1.4 附属设施

应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符合卫生要求的原辅材料、化学物品、包装物料、成品的储存等辅助设施。

原材料贮藏期间应定期检查水分含量及温度变化情况,对局部发热、霉变的原材料必须及时进行筛选处理、弃用。

5.1.5 动力能源

应确保充足的电力和热能供应。

5.1.6 维护保养

应制定设备、设施维修保养计划,保证其正常运转和使用。

5.1.7原材料、成品库必须通风,干燥,定期清洗、消毒;并有防蝇、防鼠、防虫和防尘设施,不得贮存其他物品。包装材料应存放有通风、干燥、无尘、无污染源的仓库内,内包装材料库宜专库专用。

5.1.8运输成品必须使用专车,不得与其他物品混装混运。运输车辆必须有防雨、防污染

措施。经常保持清洁,定期清扫(洗)。

5.2 其他前提方案

其他前提方案包括但不限于:

5.2.1 接触食品(包括原料、半成品、成品)或与食品有接触的物品的水和冰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加工用水,由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每年检测一次;水的微生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每月检测一次,一年覆盖所有水龙头;自备水源的供水设施、应建立水源防护设施及其消毒程序;

5.2.2 接触食品的工器具、手套、工作服和内包装材料等应清洁、卫生、安全;大曲室和种曲室应定期消毒灭菌,防止种曲和大曲被杂菌污染;应定期对灌装/包装间的空气进行消毒;定期对工器具、空气等的消毒效果进行验证;内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的安全卫生要求。

5.2.3 确保食品免受交叉污染;人流、物流、水流、气流的流向应合理,水流和气流方向应从清洁度高的区域流向清洁度低的区域;非加工区域内相关人员不得进入加工区域;

5.2.4 保证操作人员手的清洗消毒,保持洗手间设施的清洁;应制定明确的洗手消毒程序及相应的方法、时间、频率。

5.2.5 防止润滑剂、燃料、清洗消毒用品、冷凝水及其它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污染物对食品造成安全危害。

5.2.6 正确标注、存放和使用各类化学品;有专门的场所、固定容器贮存化学品,并由专人进行管理;所使用的化学品有主管部门批准生产、销售和使用说明的证明,化学品

的使用说明包括主要成分、使用剂量等注意事项。

5.2.7 保证与食品接触的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卫生;每年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做临时健康检查,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业人员应保持个人清洁卫生,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操作间,加工人员工作时不得戴首饰、手表,不得化妆;加工人员操作时手部应保持清洁,操作前手部应洗净。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手部还应严格消毒。

5.2.8 清除和预防鼠害、虫害;消除蚊蝇、鼠类易孳生的条件,宜采用风幕、纱窗、暗道、粘鼠板或鼠夹、灭蝇灯、水封等措施,防止虫害进入加工场所。

5.2.9 包装、储运卫生控制,必要时应考虑温度。

6 关键过程控制

6.1原辅材料

企业应编制文件化的原辅材料控制程序,明确原料标准、采购与验收要求,并形成记录,定期复核。

6.1.1 要求

6.1.1.1 粮食类原料

粮食类原料必须干燥、无杂质、无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应符合GB 2715的规定。

6.1.1.2调味品原料

调味品原料必须纯净、无潮解、无杂质、无异杂味,并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

6.1.1.3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添加剂的品种和添加数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GB 2760的要求,出口产品应符合进口国要求。

6.1.1.4 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持清洁卫生。

6.1.2 采购控制

企业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方的准则,对原料、辅料、容器、包装材料的供方进行评价、选择。企业应建立合格供应方名录。

6.2 菌种培养和发酵工序

企业应编制文件化的监控程序,明确菌种培养和发酵工序监控项目及限值、监控频率、监控人员、纠正和预防措施等,并形成记录,定期由有资格的人员复核。

6.2.1菌种培养

使用的菌种要定期分纯,以保证菌株的性能,不同时期的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要掌握好;在制曲过程要控制曲层厚度、温度、相对湿度和制曲时间。

6.2.2酿造/发酵

酱油、食醋、酱类酿造过程应控制盐水的浓度、温度和拌曲水量;发酵制品控制发酵时的温度和通风量,防止杂菌污染。

6.2.3 纠正和纠正措施

监控发现所实施的过程未能满足规定的工艺规程的要求时,应及时实施预先制定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

必要时,对有问题的产品实施隔离,由有资格的人员进行评价、处理。

处理结果应经过食品安全小组的评估、确认。

6.3 配制产品的要求

6.3.1 配制酱油: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的比例(以全氮计)不得少于50%,不得使用非食用性原料生产的蛋白水解液和生产氮基酸的废液,所用的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必须符合SB10338标准要求。产品标签内容除符合GB7718要求外,还应注明配制酱油,氨基酸态氮含量。

6.3.2 配制醋:配制食醋中酿造食醋的比例(以乙酸计)不得少于50%,应使用食用级冰乙酸(符合GB1903),并具有合格证明。产品标签内容除GB7718要求外,还应注明配制食醋,总酸含量。

6.3.3鸡精调味料配料中应含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使用的原料鸡应符合GB16869《鲜、冻禽产品》的规定,并符合有关的检疫规定;使用的添加剂的品种和添加数量应符合国家标准GB 2760的要求。

6.4 灭菌/干燥

企业应编制文件化的程序,对灭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应明确监控项目、关键限值、监控频率、监控人员以及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形成记录。

6.4.1 灭菌

应制定灭菌工艺规程,控制灭菌的温度和时间。企业应提供制定灭菌工艺规程的依据。

6.4.2干燥

应制定干燥工艺规程,控制干燥的温度和时间。

6.4.3 监控发现所实施的灭菌/干燥过程未能满足工艺规程的要求时,应及时实施预先制

定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

必要时,对有问题的产品实施隔离,由有资格的人员进行评价、处理。

处理结果应经过食品安全小组的评估、确认。

7 检验

7.1 应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内设检验机构和具备相应资格的检验人员。

7.2 内设检验机构应具备检验工作所需要的标准资料、检验设施和仪器设备;检验仪器应按规定进行校准或检定。

7.3 委托社会实验室承担检测工作的,该实验室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7.4 生产过程中直接关系到安全卫生质量控制等时效性较强的检验项目,如感观、微生物等关系到对产品准确评价的检验项目,应由企业设置的实验室自行完成。

7.5实施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应按相关的生产许可证审核细则规定的检验项目进行检测。

8 产品追溯与撤回

8.1 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可追溯性系统,确保能够识别终产品所使用原料的直接供方及终产品初次分销的途径。

8.2 企业应建立产品撤回程序,规定撤回的方法、范围, 并进行演练。

8.3 对反映产品卫生质量情况的有关记录,应制定其标记、收集、编目、归档、存储、保管和处理的程序,并贯彻执行;所有质量记录应真实、准确、规范。记录保存期限应符合相关要求。

附录A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资料性附录)

GB1903 食品添加剂 冰乙酸(冰醋酸) GB 2715 粮食卫生标准

GB 2717 酱油卫生标准

GB 2718 酱卫生标准

GB 2719 食醋卫生标准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8953 酱油厂卫生规范

GB 8954 食醋厂卫生规范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16869 鲜、冻禽产品

GB 18186 酿造酱油

GB 18187 酿造食醋

GB/T 12729.1 香辛料和调味品 名称 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 SB 10336 配制酱油

SB 10337 配制食醋

SB10338 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SB/T10296 甜面酱

SB/T10309 黄豆酱

SB/T10371 鸡精调味料

调味品生产技术复习题 - 副本

《调味品生产技术》期未复习(一) 一、填空题 1、酱油酿造中要进行原料的蒸煮,其目的是使蛋白质水解,淀粉分解。 2、酱油酿造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有:曲霉菌,酵母菌,乳酸菌。在酱油生产中易受污染的有害细菌是乳酸菌。 3、酱油的色素是在酿造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产生的,形成的主要途径有两个: 美拉德反应,酶褐变反应。 4、酱品分为非发酵酱和发酵酱两大类,其中芝麻酱属于非发酵酱。 5、豆豉主要有米曲酶型、毛酶型和细菌型豆豉。米曲酶型和毛酶型豆豉可以自然培养制曲,也可以纯种接种制曲,一般米曲酶型豆豉制曲时会加入部分面粉,而毛酶型豆豉制曲不加,再经过不同的配料和发酵形成各种风味的豆豉。 6、酿造食醋除需用主料外,还需辅料其作用主要有,一部分用来提供生物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或增加食醋中的某种成分,以提高食醋的质量;某些辅料可改善发酵过程的物理结构状态,使发酵醅疏松,通气良好,并可调节发酵过程中的糖分和酒精浓度以及含水量。还有一部分主要是用于固态发酵或速酿过程,其本身的化学成分以纤维素为主,其主要作用是疏松醋醅,积存空气,增加醋醅的通气性常称为填充物。 7、液体曲是将曲霉菌培养在液体基质中,通入无菌空气,使它生长繁殖和产酶,这种含有曲霉菌体和酶的培养液称为液体曲。 11、从调味品的生产方法、用料及应用的不同可将调味品分为发酵调味品和酿造调味品两大类。 17、酿造食醋的生产主要经过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醋醅陈酿、淋醋四个环节。 18、腐乳酿造微生物中,毛霉菌占主要地位。 19、常见的发酵菜品有泡菜、豆腐乳和酸奶。 20、腐乳生产原料有:主要原料、辅助原料、蛋白质原料、凝固剂、食盐、水。 二、单项选择: 1、提供酱油中的鲜味成分的物质是(A ) A. 氨基酸 B. 有机酸 C. 糖 D.氯化钠 2、选育酱油生产菌株时,需要那种酶活最高(C ) A. 糖化酶 B. 纤维素酶 C. 蛋白酶 D. 果胶酶 3、以下哪种物质会在进入血液后,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缺氧的青紫症状(B ) A. 硝酸盐 B. 亚硝酸盐 C. 亚硝胺 D.亚硝酸 4、以下哪种物质对动物有致癌作用(C ) A. 硝酸盐 B. 亚硝酸盐 C. 亚硝胺 D.亚硝酸 5、涪陵榨菜属于(A ) A. 盐渍菜 B. 盐水渍菜 C. 酱渍菜 D. 酱油渍菜 6、萧山萝卜干属于(A) A. 盐渍菜 B. 盐水渍菜 C. 酱渍菜 D. 酱油渍菜 7、食醋中的香气主要来源于以下哪种酯类物质(C ) A. 己酸乙酯 B. 乳酸乙酯 C. 乙酸乙酯 D.丁酸乙酯 8、食醋酿造中,酒精浓度在多少以上,醋酸菌的生长繁殖就受到抑制(D )

调味品发酵工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味精 1.谷氨酸发酵机制: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大致是:葡萄糖经EMP途径或HMP途经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TCA,再通过乙醛酸循环、CO2固定作用,生成a-酮戊二酸,a-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件下生成谷氨酸。 在微生物的代谢中,谷氨酸比天冬氨酸优先合成。谷氨酸合成过量时,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合成,使代谢转向合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合成过量后,反馈抑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的活力,停止草酰乙酸的合成。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谷氨酸并不积累。 2.谷氨酸的大量积累: 代谢调节控制;细胞膜通透性的特异调节;发酵条件的适合 3.GA生物合成的内在因素 ①产生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α—KGA脱氢酶酶活性微弱或丧失(为什么α—KGA是谷氨酸发酵的限制性关键酶?这是菌体生成并积累α—KGA的关键,从上图可以看出,α—KGA是菌体进行TCA循环的中间性产物,很快在α—KGA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酸辅酶A,在正常的微生物体内他的浓度很低,也就是说,由α—KGA进行还原氨基化生成GA的可能性很少。只有当体内α—KGA脱氢酶活性很低时,TCA循环才能够停止,α—KGA才得以积累。); ②GA产生菌体内的NADPH的再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1、NADPH是α—KGA还原氨基化生成GA必须物质,而且该还原氨基化所需要的NADPH是与柠檬酸氧化脱羧相偶联的。2、由于NADPH的再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使得体内的NADPH有一定的积累,NADPH对于抑制α—KGA的脱羧氧化有一定的意义。); ③产生菌体内必须有乙醛酸循环(DCA)的关键酶——异柠檬酸裂解酶(该酶是一种调节酶,或称为别构酶,其活性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调节,通过该酶酶活性的调节来实现DCA循环的封闭,DCA 循环的封闭是实现GA 发酵的首要条件) ④菌体有强烈的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L—谷氨酸脱氢酶,实质上GA产生菌体内该酶的酶活性都很强,该反应的关键是与异柠檬酸脱羧氧化相偶联) 4.GA发酵的外在因素

发酵工艺流程

发酵工艺标准操作流程 (SOP) 一生产前准备 每次生产前按品种配方将所需原料称重准备齐全,并确认生产原料库存量,保证原料库存量足够下次生产所需、 二生产前检查 1检查蒸汽、压缩空气、冷却水进出的管路就是否畅通,所有阀门就是否良好,并关闭所有阀门、 2检查电路、控制柜、开关的状态,确保控制柜运行正常、 3检查空压机油表油表及轴承、三角带、气缸等就是否正常,确保空压机运行正常、 4检查发酵罐搅拌减速机的油量及密封轴降温水就是否正常、 三总过滤器灭菌 当蒸汽总管路上的压力为0、2-0、25MPa时,打开总过滤器进气阀输入蒸汽,同时打开出气阀的跑分阀、排气阀、排污阀,当三个阀均排出蒸汽时,调整进气阀、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0、15-0、2MPa,此时打开压力表下跑分,计时灭菌2-2、5小时、灭菌结束后启动空压机,当空气输入管道压力大于总过滤器压力时,关闭蒸汽阀,打开空气阀,将空气出入总过滤器,然后调整进气阀与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在0、15-0、2MPa,保持通气在15-20小时,当出气阀跑分与排污阀放出的空气为干燥空气时,完成灭菌、 四分过滤器灭菌 1当蒸汽管路压力为0、2-0、25MPa时,打开蒸汽过滤器的进气阀与排污阀,当蒸汽管路中无蒸汽凝结液后,再将蒸汽输入空气管路,然后打开分过滤器的进气阀、排污阀及出气阀上的跑分,当所有阀门均有蒸汽排出后,调整进气与排污阀,就是压力稳定在0、11-0、15MPa,计时灭菌30-35分钟、灭菌结束后,关闭蒸汽过滤器进出气阀、排污阀,并立即将空气输入预过滤器,使空气通过预过滤器进入到分过滤器,再调整分过滤器排污阀使压力稳定在0、11-0、15MPa,备用、

发酵调味品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市场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346878.html, 发酵调味品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市场前景 作者:高听明 来源:《现代食品·上》2017年第04期 摘要:从当前的发酵调味品的发展来看,调味品的品牌意识、复合型发展、食用安全和 调配技术等方面都对生产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的发展趋势与产业的市场前景紧密相连,集中在生产废料废渣的再利用、调味品的安全和高质量等方面。 关键词:发酵调味品;产业发展;市场前景 Abstract:From the current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fermented condiment, either compound seasoning development, brand awareness or condiment food safety, the deployment of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a new request to the production enterpri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y and market prospects are closely linked, focused on the production of waste recycling safe, high quality and condiment. Key words:Fermented condi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Market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TS264.2 从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来看,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准的提高,调味品的发酵产业进入了繁荣期,新产品层出不穷,也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复合调味品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发酵调味品包括了酱油、食醋、腐乳类和调味料等。调味品的主流就是以发酵调味品为代表,伴随着调味品的发展壮大、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和废物再利用等,逐渐被提上了日程,兼顾安全和卫生、营养和健康的发酵调味品成为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1 发酵调味品的发展 1.1 企业认可、消费者满意是企业产品永恒的主题 无论市场经济如何发展,品牌永远是企业发展的无穷动力。资源配置和企业品牌发展是企业发展中的无形资产,对产品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主要围绕着品牌来进行的,必须要不断简化消费者的选择,建立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才能保证品牌效应和企业利润,为产品的质量提升注入无穷动力。 如今,发酵调味品产业已进入集团化、品牌化的阶段,传统调味品行业的工艺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似,因此在风味上以及产品的形态上,差异性不强。因此无法突显出品牌效应。行业的

调味品系列生产技术汇编

调味品系列生产技术汇编 五香美味酱油 一、前言:致富路有很多条,但像制作酱油这一条路却不多见。因为这种产品四千家万户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产品好销,投资少,获利大。 我所为满足广大学员要求,针对当前许多单位转让的酱油技术不成熟,致使生产的产品达不卫生食用标准和用户的需求等多重原因下,组织研究组通过几年研究做出大量的试验,终于研创了这种用科学配方生产的五香美味酱油。现将它推荐给您助您早日搭上致富快车。 二、特点:本酱油采用科学的配方,色、香、味俱全,咸中带香,酱香浓郁,跟传统的方法相比有投资小,获利大,不用豆,不发酵等优点。家庭生产这种酱油,只需几十元,用于购买各地能买到的几种普通食用佐料,当日即出产品,味美畅销。传统的酱油只有变色、增咸的作用。由于五香酱油可加入智强公司独创的调味十三香,不仅具有变色作用,而且还可以象五香粉,胡椒粉等佐料一样可起到调味作用,是千家万户必不可少的调味佳品。 三、经济效益分析:利用本技术生产五香酱油,全部原材料:食盐、红糖、丁香、桂皮、八角等,每百斤成本约15元,市场零售价百斤70元左右(瓶装出售获利更高)。因为其独特的配方,制出的酱油比市场上销售的酱油味道要好得多,并且它还具有调味作用,其受欢迎的程度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投放市场,产品俏销,获利大,见效快,投资批量生产仅需几百元,年利最少几万元,有眼光者,谁先干谁先富。 四、生产工具:家用炊事用具即可 五、原料:食盐、红糖、食用酒精、桂皮、丁香、陈皮、八角、甘草提取液、味精、桂皮、八角:常用调味品; 丁香:一种调味料,有驱虫作用。 陈皮:即桔子皮,将桔子皮晒干即可,也可到中药材商店、调味品商店购买。 甘草:豆科草本植物甘草和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功效:补中益气,青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饴糖:又称糖稀和米谷稀。主要成份是麦芽糖、葡萄糖和糊精。 糖焦:即焦糖色素。 六、配方:食盐10公斤、饴糖2公斤、糖焦3公斤、食用酒精0.5公斤、桂皮、丁香、陈皮、甘草提取液、八角、味精各50克、水51公斤。 七、加工方法: A、制取五香酱油的前提准备工作:

发酵工艺流程

发酵工艺标准操作流程(SOP) 生产前准备 每次生产前按品种配方将所需原料称重准备齐全,并确认生产原料库存量,保证原料库存量 足够下次生产所需. 二生产前检查 1检查蒸汽、压缩空气、冷却水进出的管路是否畅通, 所有阀门是否良好,并关闭所有阀门2检查电路、控制柜、开关的状态, 确保控制柜运行正常. 3检查空压机油表油表及轴承、三角带、气缸等是否正常,确保空压机运行正常. 4检查发酵罐搅拌减速机的油量及密封轴降温水是否正常. 三总过滤器灭菌 当蒸汽总管路上的压力为0.2-0.25MPa 时,打开总过滤器进气阀输入蒸汽,同时打开出气阀的跑分阀、排气阀、排污阀,当三个阀均排出蒸汽时,调整进气阀、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0.15-0.2MPa,此时打开压力表下跑分,计时灭菌2-2.5小时?灭菌结束后启动空压机,当空气输入管道压力大于总过滤器压力时,关闭蒸汽阀,打开空气阀,将空气出入总过滤器,然后调整进气阀与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在0.15-0.2MPa, 保持通气在15-20 小时,当出气阀跑分和排污阀放出的空气为干燥空气时,完成灭菌. 四分过滤器灭菌 1 当蒸汽管路压力为0.2-0.25MPa 时,打开蒸汽过滤器的进气阀和排污阀,当蒸汽管路中无蒸汽凝结液后,再将蒸汽输入空气管路,然后打开分过滤器的进气阀、排污阀及出气阀上的跑分,当所有阀门均有蒸汽排出后,调整进气与排污阀,是压力稳定在0.11-0.15MPa, 计时灭菌30-35 分钟.灭菌结束后,关闭蒸汽过滤器进出气阀、排污阀,并立即将空气输入预过滤器,使空气通过预过滤器进入到分过滤器,再调整分过滤器排污阀使压力稳定在0.11-0.15MPa,备用.

调味品工艺学

贵州大学 《酿造工艺学》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班级:生工092 学号:0908110366 姓名:韦俊志 指导教师:王修俊 2011年11月18日

标题:我国酱油酿造及发展 【摘要】:介绍酱油的发展,分析了国内外酱油市场的现状,认为发展和宣传中国的本酿造酱油势在必行。与国外,尤其与日本酿造酱油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在酱油风味上存在的差异;我国的本酿造酱油还应有更高的要求。指出发展我国的本酿造酱油需要将执行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需要规范行业管理和市场管理,需要发展酿造技术水平,分析了中日两国在酱油风味上存在的差异; 提供了个人对发扬传统酱油酿造工艺的看法。 【关键词】:酱油酱油历史酱油种类酿造工艺酱油酿造 酱油,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名词。甚至和我们的生活还日益相关,在生活中我们常将酱油当做调味品应用在我们食品上,一般人都能食用。 关于酱油我们就从他的发展来说说:从世界范围说,我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在周朝时期就有村用肉类、鱼类为原料,生产多种多样的酱,统称为”醢。以大豆为原料制成的酱油、正式出现”酱油“名称是在我国十二世纪的宋朝。 纵观我国几千年来酱油生产发展的演变历史,我国酱油生产经历了从天然发酵,到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过程,从一般意义上说,我国的酱油生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基本上是天然发酵的产物。其特点是以手工操作、作坊生产为主。.三十年代开始逐步对旧式酿造方法进行改进,引进一些新方法,比如用纯种曲霉代替天然制曲,这样不仅能解决天然制曲的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而且保证了酱醪的成熟速度。五十年代酱油酿造微生物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菌种,在酱油生产上起到良好的作用;随后,上海市酿造科学研究所在六十年代又培育了更高性能的优良菌种(沪酿3。042米曲霉),很快在全国推广。 酱油生产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许多演变。发酵工艺从天然晒露法到无盐固态发酵再发展为低盐固态发酵、高盐稀态发酵和固稀发酵多种工艺并举。生产设备应用了高短法原料处理、圆盘制曲和移动式发酵罐、酱油压渣机;近年来全国酱油产量逐年增加;酱油产品经历结构调整、品种开发,全国酱油生产呈现空前繁荣。 酱油酿造传统工艺技术的继承发扬, 已是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学者和同行们注意和探索的一个课题。要发扬就要总结, 要取其优点、特点用现代技术手段、达到提高、发扬的目的 酱油之所以有如此快的发展和如此的大规模生产主要原因可归结于酱油的一些用途: 1.赋味增香作用,烹调食品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

微生物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

微生物技术在发酵乳制品工业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发酵乳制品中应用广泛的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应用。简述了这些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及食用医用价值。同时,介绍了乳酸的代谢产物研究与应用、双歧杆菌共同发酵法和共生发酵法生产工艺,最后讨论了酵母菌如何影响乳制品感官品质的问题。 关键词:发酵乳制品;生产菌种; 生产工艺; 前言:发酵乳制品是指良好的原料乳经过杀菌作用接种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具有特殊风味的食品,称为发酵乳制品[ 1] [2]。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风味、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并深受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常用发酵乳制品有酸奶、奶酪、酸奶油、马奶酒等。发酵乳制品主要包括酸奶和奶酪两大类,生产菌种主要是乳酸菌。近年来,随着对双歧杆菌在营养保健方面作用的认识,人们便将其引入酸奶制造,使传统的单株发酵,变为双株或三株共生发酵。由于双歧杆菌的引入,使酸奶在原有的助消化、促进肠胃功能作用基础上,又具备了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 1.乳酸菌[6] [7] [8] 乳酸菌(Lactobacillus)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不形成芽抱,不运动,过氧化酶阳性,对葡萄糖发酵能产生50%以上乳酸的细菌的总称‘u。在乳品工业中常用的乳酸菌分属于乳酸杆菌属、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明串珠菌属、和片球菌属[ 1]。目前,乳酸菌已广泛应用于发酵酸乳、乳酸菌饮料、干酪、发酵豆乳等许多方面。孚L酸菌不仅可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食品风味,提高食品保藏性和附加值,而且,近年来乳酸菌的特殊生理活性和保健功能,正日益引起各国学者和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大量研究表明,乳酸菌具有调节人体胃肠道正常菌群、预防便秘和细菌性腹泻、提高食物消化率和生物价,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最近,欧美及日本一些学者发现乳酸菌可抑制肿瘤的发生。[2] 1.1乳酸菌胞外多糖[7] 1.1.1乳酸菌胞外多糖的产生 胞外多糖是乳酸菌在生长代谢等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的粘液或荚膜多糖。自40年代成功开发出由肠膜明串珠菌发酵生产右旋糖醉以来,世界范围内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开发已成为工业微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乳酸菌胞外多糖对乳制品的质构和风味产生重要影响。按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的生化及形态分类法,乳酸菌分为18个属,目前对其中几个属包括乳杆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乳球菌属等乳酸菌的胞外多糖研究较多。由肠膜明串珠菌生产的右旋糖配是最早被开发利用的乳酸菌胞外多糖,也是FAD批准的第一种可用于食品的微生物胞外多糖。常见的乳品工业生产菌,如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瑞士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嗜热链球菌、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乳酸乳球菌、肠膜明串珠菌等均能产胞外多糖。此外,乳酸菌中的片球菌属也可产胞外多糖。 目前,对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理作用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胞外多糖具有保护作用,如形成亲水表面,防止细胞干裂,赘合重金属离子防止其毒害,使嗜菌体不敏感从而防止其侵害,防止抗菌素破坏,提供高氧张力等。胞外多糖还参与

双歧杆菌发酵乳制品

双歧杆菌发酵乳制品 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典型的有益细菌,它的生长繁殖贯穿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双歧杆菌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大量乳酸,降低系统PH值而迅速使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抑制和条死肠道病原菌,使菌群保持正常平衡。 食用双歧杆菌发酵制品,双歧杆菌进入肠道迅速发挥作用,减少因肠道紊乱引起的消化系统病症,尤其是对肠胃功能失调的婴幼儿和一些长期口服抗菌素而引起肠胃功能失调的病患者非常重要。 双歧杆菌能分解N-亚硝胺,产生具抗肿瘤特性的胞外多糖,还能分泌双歧杆菌素和类溶菌物质,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人体免疫抗病力。另外,双歧杆菌能在肠道内自然合成多种维生素。 正因如此,双歧杆菌发酵乳制品将成为21世纪新一代的发酵乳制品。目前,国外市场上已有一些双歧杆菌发酵乳制品,如双歧杆菌酸奶(德国)、AB-酸奶(丹麦)、Biokys(捷克斯洛伐克)和Miru-Miru(日本)等。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属初步,市场上较少有这类产品,还有待于社会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 一、耐氧菌株的选育 双歧杆菌是一类专性厌氧乳酸菌,对厌氧环境及营养万分要求较高,这给工业化生产双歧杆菌发酵乳制品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进行发酵培养过程中,双歧杆菌产酸能力低,凝乳时间长,且属于异型发酵产生醋酸和乳酸(3:2),使产品风味欠佳,这些又给上述种种困难,选育耐氧型菌株是首当其冲的任务,造反最佳的生产工艺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 应用于发酵乳生产的双歧杆菌有五种,目前最常用的发酵菌是两歧双歧杆菌。双歧杆菌是专性厌氧菌,但它对氧的敏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严格厌氧到不十分敏感。从婴儿粪便中刚分离出的两歧双歧杆菌是厌氧的,但在乳中几次继代移接进行耐氧驯化后,它们就表现出的一定的耐氧性。多次百代驯化可筛选出理想的生产用双歧杆菌菌株,能在并不特别厌氧的条件下生长繁殖。 若将实验室中厌氧培养筛选的菌株用于发酵生产,生产过程中不可能有严格的厌氧环境,可能会造成发酵增减失败和生产原料浪费,所以选育菌种时在不太影响菌株活力前提下尽量设计不严格的厌氧增减条件下,以便选出的菌种能尽快适应新的生长环境。 以脱脂乳作为菌种继代培养基,添加一些生产促进物以利于双歧杆菌在乳中的生长和产酸,这些物质有酵母浸膏及其自溶物,胰腺浸膏、牛肉浸高、蛋白胨、胰蛋白酶、番茄汁、麦芽汁、胡萝卜汁和葡萄糖等等,还可添加一些低氧化还原电势物质如维生素C、胱氨酸成半胱氨酸等。最常用的生长促进物是酵母自溶物,一般添加0.2%-0.5%,并加入2-5%的葡萄糖和0.05%的半胱氨酸,可以大大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繁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项技术要求CCAA/CTS 0016-2008CNCA/CTS 0016-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 for seasoning and fermented product establishments 2008年9月11日发布 2008年9月11实施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

目 次 前 言...........................................................II 引 言.........................................................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人力资源 (3) 4.1食品安全小组 (3) 4.2人员能力、意识和培训 (3) 4.3 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 (4) 5前提方案 (4) 5.1 基础设施与维护 (4) 5.2 其他前提方案 (8) 6 关键过程控制 (9) 6.1原辅材料 (9) 6.2 菌种培养和发酵工序 (10) 6.3 配制产品的要求 (11) 6.4 灭菌/干燥 (11) 7 检验 (12) 8 产品追溯与撤回 (12) 附录A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2)

前 言 本技术要求是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调味品、发酵制品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调味品、发酵制品行业的特点对GB/T22000相应要求的具体化。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归口。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北京大陆 航星质量认证中心、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中国质量 认证中心、广东中鉴认证有限责任公司、杭州万泰认证 有限公司、长城(天津)质量保证中心等。 本技术要求系首次发布。

《酿造调味品加工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酿造调味品加工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号: 2.课程属性:必修 3.实验属性:非独立授课 4.学时学分:实验学时 20不单独计学分 5.实验应开学期:第七学期与理论课同步 6.先修课程: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食品微生物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验课程是为了酿造调味品这一门课程专门开设的,主要性质是通过对酿造调味品工艺学的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由于酿造调味品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又是集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酶学、食品分析、食品工程与设备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通过此门课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够了解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特别是调味品方面的优势、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问题,结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生产出营养、美味、卫生、安全的发酵调味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努力。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此次实验,不仅要求同学们能够了解酿造调味品的种类、生产工艺、产品特点、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要求同学通过实验理解理论性的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三、实验考核方式与办法 根据实验报告及实验课场点名、表现技能综合评定。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酿造调味品加工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 1酱油(酱)的制造综合性必做发酵方向 4 2腐乳的制造综合性必做发酵方向 4 3腊八豆的制造综合性必做发酵方向4 4食醋的制造综合性必做发酵方向4 5 发酵香肠的制作综合性必做发酵方向 4 五、实验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酱油(酱)的酿造 (共4个学时,分3次完成) 1.目的与要求 通过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了解酱油制作的基本原理和工艺。

发酵工艺学原理作业

调味品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 一、行业简介 1.行业的历史 (1)调味品定义 调味品(flavouring、condiment、seasoning)是指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用于调和滋味和气味并具有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产品。 (2)调味品历史沿革 ①第一代——单味调味品 例如:酱油、食醋、酱、腐乳及辣椒、八角等天然香辛料,其盛行时间最长,跨度数千年。 ②第二代——高浓度及高效调味 例如:超鲜味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甜叶菊和木糖等,还有酵母抽提物、HVP、HAP、食用香精、香料等。此类高效调味品从70年代流行至今。 ③第三代——复合调味品 例如:火锅底料、烧肠香料、午餐肉香料、酱猪头香料、五香扒鸡料。现代化复合调味品起步较晚,进入90年代才开始迅速发展。目前,上述三代调味品共存,但后两者逐年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营销份额。 ④第四代——纯天然调味品 纯天然调味品以纯提前技术为前提,更以营养健康为重。目前,在益意追求健康为主的呼吁下,纯天然调味品所占领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3)酱油的历史 酱油及酱类酿造调味品生产最早发明于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制酱的方法最早出现在《齐民要术》中〔公元532-549年)。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制作酱油的原料因国家、地区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出名的是泰国的鱼露(使用鲜鱼)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 2.产品的分类和用途 (1)调味品按照性质分类 ①酿造类调味品 以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淀粉等成分的粮食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后进行发酵,即借有关微生物酶的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其转变为各种复杂的有机物。此类调味品主要包括:酱油、食醋、酱、豆豉、豆腐乳等。 ②腌菜类调味品 将蔬菜加盐腌制,通过有关微生物及鲜菜细胞内的酶的作用,将蔬菜体内的蛋白质及部分碳水化合物等转变成氨基酸、

发酵工艺流程

发酵工艺标准操作流程 (SOP) 一生产前准备 每次生产前按品种配方将所需原料称重准备齐全,并确认生产原料库存量,保证原料库存量足够下次生产所需. 二生产前检查 1检查蒸汽、压缩空气、冷却水进出的管路是否畅通,所有阀门是否良好,并关闭所有阀门. 2检查电路、控制柜、开关的状态,确保控制柜运行正常. 3检查空压机油表油表及轴承、三角带、气缸等是否正常,确保空压机运行正常. 4检查发酵罐搅拌减速机的油量及密封轴降温水是否正常. 三总过滤器灭菌 当蒸汽总管路上的压力为0.2-0.25MPa时,打开总过滤器进气阀输入蒸汽,同时打开出气阀的跑分阀、排气阀、排污阀,当三个阀均排出蒸汽时,调整进气阀、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0.15-0.2MPa,此时打开压力表下跑分,计时灭菌2-2.5小时.灭菌结束后启动空压机,当空气输入管道压力大于总过滤器压力时,关闭蒸汽阀,打开空气阀,将空气出入总过滤器,然后调整进气阀与排污阀,稳定总过滤器压力在0.15-0.2MPa,保持通气在15-20小时,当出气阀跑分和排污阀放出的空气为干燥空气时,完成灭菌. 四分过滤器灭菌 1当蒸汽管路压力为0.2-0.25MPa时,打开蒸汽过滤器的进气阀和排污阀,当蒸汽管路中无蒸汽凝结液后,再将蒸汽输入空气管路,然后打开分过滤器的进气阀、排污阀及出气阀上的跑 分,当所有阀门均有蒸汽排出后,调整进气与排污阀,是压力稳定在0.11-0.15MPa,计时灭菌30-35分钟.灭菌结束后,关闭蒸汽过滤器进出气阀、排污阀,并立即将空气输入预过滤器,使空气通过预过滤器进入到分过滤器,再调整分过滤器排污阀使压力稳定在0.11-0.15MPa,备用.

方便面调料的生产工艺及配方

方便面调料的生产工艺及配方 1、原辅料 制作方便面调料的主要原辅材料有肉类、水产品、蔬菜、填充剂、调味料(风味料)、油脂等。 (1)主要原料 主要原料有肉类、水产品和蔬菜等,它们向调料提供风味和营养物质。生产调料所使用的肉品和水产品要求新鲜,各项指标均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蔬菜应新鲜,无腐烂、变质现象。 (2)填充料 调料中所使用的填充剂主要是淀粉,能够改变调料的物理性状,同时淀粉还以缓解蛋白质的吸湿问题。在生产中,使用淀粉作填充剂,在用开水冲调时,会产生少许沉淀,则用糊精代替淀粉。 (3)调味料 调味料主要有甜味料、鲜味料、咸味料、香辛料等 咸味料:食盐,要求应为精盐,NaCl含量为95%以上 鲜味料:味精(L-谷氨酸钠)、酵母抽提物,肉类抽提物等 甜味料:蔗糖、葡萄糖 香辛料:辣椒、生姜、胡椒、大蒜、大葱、小豆蔻、茴香、芜荽等 (4)调味油脂 调味油脂有猪油、花生油、牛油、菜油等 (5)其他食品添加剂,包括香精、色素等 香精能增细调料的主体香气,产品有粉状的,也有液状的,如鸡肉香精、牛肉香精、鲜虾香精、香菇香精等 色素在调料中一般不使用,极个别的调料,由于色泽较浅,酌情添加少许焦糖粉,增加焦糖色泽 2、生产配方

(1)日本方便面调味汤料配方 鸡肉汤料 原料含量(%)原料含量(%) 味精(MSG)9.7大蒜粉末0.8 WP(I+G)0.5黑胡椒粉末2.4 食盐6.17干燥葱片2.9 粉末状酱油6.6葱汁粉末2.4 洋葱粉末6.6瑚珀酸钠0.4 姜粉末1.6焦糖2.6 胡萝卜粉末0.8鸡肉香精1.0 牛肉汤料 原料含量(%)原料含量(%) 精制盐59.20黑胡椒0.15 牛肉精4.50豆芽粉末2.00 核酸系列调味料0.20韭菜0.10 味精9.00葱头粉末0.10 瑚珀酸钠0.50蒜粉末0.05 柠檬酸0.30姜粉末0.05 粉末焦糖1.70葡萄糖11.25 粉末酱油5.50"牧洋牌"精美牛油(粉末)4.5 (2)中国方便面调味汤料配方 鸡肉汤料(单位:克)

酱油的生产新技术

酱油生产新技术与发展方向 酱油是发酵调味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也是各种复合调味品的基础原料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酱油的品种在不断地增加,用途也在不断地扩展,它早已不是单纯地服务于家庭烹饪,它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生产各种复台调料,参与生产各种加工.食品,当它换了一种新的面孔或方式又重新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时,酱油已经不是单一产品了,已经成了复合调味品的组成部分,并会对该复合调料的显味产生重要影响。 酱油是利用微生物的酶及其代谢所产生的发酵产物。在对原料的处理、制曲、发酵和熟醪、压榨、加热等一系列工艺过程中,原料受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等酶的分解,再被酵母,乳酸菌利用和代谢之后,已经产生了许多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不仅生成了各种糖(如各种单糖和双糖类),氨基酸类和肽,还生成了各种复杂的香气成分。再经过加热,由迈拉德反应又生成了许多褐变成分,这些也是酱油香气的重要来源。 当前国内外对酱油的研究应该说主要集中在对酱油各类显味成分以及香气成分的认识,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如细胞融合、DNA检查等)加深对曲菌、酵母菌等酿造微生物的认识,同时对这些酿造微生物加以改造等方面。其次是研究酱油对人体具有哪些功能等。 由于近年来分析装备有了长足进展,许多过去不被认识的酱油显味和香气成分被检测出来了,而且初步搞清了不少成分的生成途径。本文拟围绕显味和香气成分的主题谈一些有特点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酱油在烹调和各种复合调料中的主要功能等。 1酱油的一般性成分 日本酱油分为浓口、淡口、溜、再发酵以及白酱油等,这些不同品种的酱油分别受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JAS标准的控制,产品一般分为特级、上级和标准3种,它们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如表1所示)。浓口酱油是最有代表性酱油

酿造调味品期末综合复习资料

华南农业大学《酿造调味品》课程期末考综合复习资料 典型味道类型:酸(刺激进食),甜,苦(植物进化的保护物质),辣(痛觉),咸(百味之首),鲜(谷氨酸,甘氨酸) 香味意味愉悦、美味! 臭味意味腐败、有毒! 发酵调味品,又称酿造调味品, 是利用动植物原料经过微生物或酶的作用经过特殊的工艺过程制造而成的调味品。发酵调味品是东方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主要发酵调味品:酱类、酱菜类、酱油、虾酱、发酵辣酱、腐乳、豆豉、食醋、料酒、鱼露、地方特色发酵调味品 作用:烹饪食品加工佐餐 ——————————酿造酱油———————————酱油是以大豆或豆粕等为主要蛋白质原料,辅以面粉或小麦等淀粉质原料,经过制曲和发酵 等主要工序制作而成一种风味独特的调味品 酱油的分类:北派—南派 配制酱油 酱油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酿造酱油生抽:味为先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老抽:色为先 酿造酱油 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麦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配制酱油 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水解植物蛋白(HVP)、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作用:酱油主要提供鲜味,也提供咸味和酱油特有的香味,同时也为食品提供棕褐(红)色色泽。 酱油在东方饮食中是烹饪和佐餐必需的调味品,发酵调味品之首 酱油中呈味物质及色素来源:鲜味物质:主要是氨基酸(盐)和核苷酸(肌苷酸IMP和鸟苷酸GMP) 氨基酸的来源:蛋白质—水解—肽—水解—氨基酸 IMP、GMP的来源:核酸水解和直接添加 类黑素:使酱油产生棕红色和褐色 来源:美拉德反应,非酶促反应糖和氨基在高温下产生的一类物质。

黑色素:由酪氨酸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氧化产生。是需氧反应。 酿制酱油的微生物需具备: 水解蛋白质成肽和氨基酸能力; 水解淀粉等多糖成双糖或单糖能力; 产生酱油特征的风味物质能力; 不产毒素以及有害风味的物质; 易培养、性状稳定 例:米曲霉,酱油曲霉 菌种的管理: 菌种的来源 菌种的保藏 菌种的筛选 菌种的复壮与优化 新菌种的使用 透明圈法筛选高产蛋白酶菌种 酱油生产的原料蛋白质原料:酱油酿制的主要原料:花生饼、粕;葵花子饼、粕;蚕豆;豌豆 豆类原料:大豆、豆粕、豆饼等,大多使用大豆作为原料。 大豆有黄豆、青豆和黑豆等。 淀粉原料:小麦;麸皮;米糠;玉米;甘薯;高粱 增色剂:焦糖色 红曲米,助鲜剂(味精——谷氨酸单钠盐 核苷酸——肌苷酸和鸟苷酸盐 有机酸——琥珀酸) 防腐剂——苯甲酸和苯甲酸盐;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制作酱油流程:大豆——筛选除杂——清洗浸泡——蒸煮——接种制曲——加盐水发酵——成熟(1-3个月)——抽油——沉淀——粗虑——消毒灭菌——精滤——包装 蒸煮要求:一熟、二软、三疏松、四不粘手、五无夹生、六有正常的色泽和香气液体曲:糖化曲 曲 固体曲:大曲、小曲、麸曲、麦曲、棉曲、豆曲等 种曲:用于生产过程中接种用的曲,包括菌种扩大培养过程中的三角瓶培养的曲以及后期的散曲(麸曲) 成曲:直接在生产原料上培养微生物所获得的培养物直接用于产品(酱油)的生产 (盐水浓度用波美度表示) 抑制杂菌污染、防腐;

调味料的配方及生产工艺

五香粉 五种固体调味料的配方及生产工艺 五香粉是一种复合香味型的粉状调味料。因配料不同,有多种不同的口味和名称,如麻辣粉、鲜辣粉等,是家庭烹饪佐餐不可缺少的调味料。 1. 主要设备 粉碎机、筛网、粉料包装机。 2. 原料配方 配方1:砂仁60 g 、豆蔻12g 、山奈7 g 、丁香12 g 、肉桂7 g ; 配方2:大料20 g 、小茴香8 g 、陈皮6 g 、干姜5 g 、桂皮43 g 、花椒18 g ; 配方3:大料52 g 、山奈10 g 、砂仁4g 、甘草7 g 、桂皮7 g 、白胡椒3 g 、干姜17 g 。 3. 工艺流程 原料辛香料→粉碎→过筛→混合→计量包装→成品。 4. 操作要点 ① 原料粉碎,将各种原料、辛香料分别用粉碎机粉碎,过60目筛网。 ② 混合包装,按配方准确称量并混合拌匀。50 g 为1 袋,采用塑料袋包装,用封口机封口,谨防吸

湿。 5,注意事项 ① 各种原料必须事先检验,无霉变且符合该原料的卫生指标。 ② 如发现产品水分超过标准,必须干燥后再分袋,若原料本身含水量超标,也可先将原料烘干后再粉碎。产品的水分含量要控制在5%以下。 ③ 生产时也可将原料先按配方称量准确后混合,再进行粉碎、过筛、包装。但不论是按哪一种工艺生产,都必须准确称量、复核,使产品风味一致。 ④ 如产品卫生指标不合格,应采用微波杀菌干燥后再包装。 酱粉 酱粉以各种酱(如黄酱、面酱、蚕豆酱)为原料,配以保型剂、增稠剂、调味料等,经喷雾干燥而成。 1.主要设备 调配罐、胶体磨、喷雾干燥机组。 2.原料配方 酱80%、糖6%、麦精粉10%、羧甲基淀粉钠1%~2%、β一环状糊精1%一2%、水适量。 3.工艺流程 增稠剂→溶化→调配→过胶体磨→喷雾干燥→包装→成品。 4.操作要点 ① 糖酱融合,用适量水先将环状糊精溶化后加人酱中,边搅拌边加入,搅拌0.5h,使其反应充分。 ② 搅拌,向酱中加入溶化好的羧甲基淀粉钠等增稠剂和糖液,搅拌均匀,通过胶体磨微细化。 ③ 喷雾干燥,将酱料通过泵送人喷雾干燥塔,要求塔的进风温度为135℃~140 ℃,出口温度为80℃~85℃,掌握好进料量。

发酵车间工艺流程

发酵车间工艺文字流程 葡萄糖酸钠既是一种优良的食品添加剂,又是良好的水质稳定剂,还是改善建筑质量的缓凝剂和泵送剂。我公司采用食品级玉米淀粉为原料,经葡萄糖酸钠专用菌种,经一系列生化反应转化成葡萄糖酸钠。发酵车间包括制糖工段和发酵工段。 一、制糖工段 在制糖工段,玉米淀粉在调浆工序制成玉米浆,调节好各个指标,加入耐高温淀粉酶,经高压蒸汽喷射液化,经各层流罐保温,在高温酶的作用下,大分子淀粉颗粒转化成小分子糊精、低聚糖后,调节好各指标,加入复合糖化酶,进入糖化罐保温,在糖化酶的作用下,将液化液中的小分子片段分解转化成单分子的葡萄糖。当糖化各指标合格,糖化液经压滤系统过滤得到纯净的葡萄糖液,送发酵工段。 二、发酵工段 发酵工段采用使用菌种的三级发酵法和双酶发酵法。 (一)三级发酵法:一级种子扩培、二级种子扩培、发酵 1、一级种子扩培:从制糖工段来的葡萄糖液以适当的碳氮比加入一级种子罐,加以合适的微量元素,经中温中压蒸汽灭菌后,合适条件下接入菌种,保证通风溶氧温度等条件适宜,培养的菌种以合适的种龄,菌丝健壮无杂菌,各指标正常条件下在无菌条件下转入二级种子培养。这里的种子是菌种室对原始菌种进行一系列的高渗等培育筛选出的适合生产的优良菌株,在经过一系列扩培后达到的足够数量接种一级罐的菌种。 2、二级种子扩培:从制糖工段来的葡萄糖液以适当的碳氮比加以合适的微量元素,经中温中压蒸汽灭菌后,进入二级种子罐,在合适的条件下转入一级

扩培的种子。进入二级种子培养的菌丝在充足的溶氧条件下,经过短暂的调整期后会在这个新环境里迅速进入另一个对数生长期。当各项指标合格,菌丝健壮无杂菌,无菌条件下转入到发酵罐。 3、发酵罐:从制糖工段来的葡萄糖液以适当的碳氮比加以合适的微量元素,经中温中压蒸汽灭菌后,进入发酵罐。当温度溶氧等条件适宜时,转入二级种子培养物。在发酵罐中,种子经由短暂的调整期后,迅速生长,很快进入稳定期。在这个时期里,菌种代谢旺盛,在各种酶系的作用下,将葡萄糖转化成葡萄糖酸。这时加入高纯度的离子膜碱,一方面中和葡萄糖酸生成我们的目的产物葡萄糖酸钠,另一方面保证菌种代谢旺盛的最佳PH值范围。当发酵罐中的葡萄糖被转化完后,得到葡萄糖酸钠发酵液,送提取车间提纯得到合格的产品。 (二)双酶法发酵 双酶法发酵是我公司经过多次试验成功的一种新式发酵法。是和普通发酵法不同的一种发酵方法。省去菌种的扩培过程,直接利用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转化葡萄糖成葡萄糖酸,在中和生成葡萄糖酸钠。具体操作为:从制糖工段来的葡萄糖液,经中温中压蒸汽灭菌后,进入发酵罐,在适宜条件下加入适量的双酶,保证溶氧温度等条件下,双酶迅速作用,将葡萄糖转化成葡萄糖酸,加高浓度离子膜碱中和成葡萄糖酸钠。 双酶法较发酵法发酵周期短,设备利用率高,在国内同行业数先进水平。

发酵乳制品

纲要: 前言: 发酵乳制品是指良好的原料乳经过杀菌作用接种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具有特殊风味的食品,称为发酵乳制品。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风味、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并深受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常用发酵乳制品有酸奶、奶酪、酸奶油、马奶酒等。发酵乳制品主要包括酸奶和奶酪两大类,生产菌种主要是乳酸菌。近年来,随着对双歧杆菌在营养保健方面作用的认识,人们便将其引入酸奶制造,使传统的单株发酵,变为双株或三株共生发酵。由于双歧杆菌的引入,使酸奶在原有的助消化、促进肠胃功能作用基础上,又具备了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 正文: 历史:对发酵乳的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 1910年,俄国著名科学家梅契尼可夫指出:酸牛乳中的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在人体肠道内可抑制腐败菌的繁殖。在世界范围掀起了第一轮消费发酵乳的热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专用纯菌种开始使用并能利用现代化装置进行工业化生产,使得酸乳制品生产实现了现代化、规模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他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等菌群在人体肠道的存在及其特殊性功能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从而引发了发酵乳制品的第三次革命。 微生物种类: (1)酸性发酵乳:酸奶(保加利亚);发酵酪乳(美国);嗜酸菌乳(德国);双歧杆菌乳(德国);保加利亚乳(保加利亚);冰岛酸乳(冰岛)。 (2)醇性发酵乳:牛乳酒(Kefir)—高加索;马乳酒(Koumiss)—中亚;蒙古乳酒—蒙古 (3)酸性奶油:格拉德菲尔—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4)浓缩发酵乳:乐口托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发酵机制:乳酸发酵机制 同型乳酸发酵:进行乳酸发酵的主要是细菌。它们利用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还原产生乳酸。发酵产物中主要为乳酸的称为同型乳酸发酵,如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cs)、乳酪链球菌(Streptococcus cremori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保加利亚乳杆菌(Lac. bulgaricus)等。同型乳酸发酵的特点:1mol的G产生2mol乳酸,理论转化率是100%。另外有很少量的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等。 制作工艺: (1)凝固型酸奶的生产工艺 原料配合→过滤与净化→预热→(60~70 ℃)→均质(16~18MPa)→杀菌(95 ℃15min)→冷却(43~45 ℃)→添加香料→接种→装瓶→发酵→冷却→贮藏 ((1)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新鲜乳、脱脂乳或再制乳为原料。患乳房炎的原料乳以及残留有效氯等杀菌剂的乳不能用于酸乳生产。) (2)搅拌型酸奶的生产工艺 搅拌型酸乳是指加工工艺上具有以下特点的产品,即:经过处理的原料乳接种发酵剂以后,先在发酵罐中发酵至凝乳,再降温搅拌破乳、冷却、分装到销售用小容器中,即为成品。另外,根据在加工过程中是否添加了果蔬料或果酱,搅拌型酸乳可分为天然搅拌型酸乳和加料搅拌型酸乳。搅拌型酸乳还可进一步加工制成冷冻酸乳、浓缩干燥酸乳等。 保健功能: 改善肠内菌群发酵乳中的乳酸菌能够在肠道中定植,从而影响肠道菌群组成 发酵乳的成分很多,是肠道菌群中乳酸菌的增殖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