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地理时空大数据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大全

绪论 简述GIS的理解(需具体说明)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解决方案 GIS的概念 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用户、空间数据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是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手段来解决复杂的规划、管理和地理相关问题,例如城市规划、商业选址、环境评估、资源管理、灾害监测、全球变化。 地理信息的定义 理解1: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 理解2: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理解3:一切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都叫做地理信息。它起源于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具有存储、分析与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 地理信息的特点 空间分布性:地理信息的定位特征多维性:单点多重属性信息动态性(时间性):随时间动态变化数据量大:具有空间特征、属性特征、时间特征 地理信息含义 “有地理参照的信息”(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Information)或者,“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GIS的定义、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具有采集、存储、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地理数据功能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地理坐标为骨干的信息系统。 GIS的组成 ①系统硬件 GIS主机:大型、中型、小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微型计算机 GIS外部设备:输入设备:数字化仪、扫描仪、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全站仪等;输出设备:绘图仪、打印机、图形显示终端等;数据存贮与传送设备:磁带机、光盘机、活动硬盘、U盘、MP3等 GIS网络设备:布线系统、网桥、路由器、交换机等 硬件的三种应用模式 单机模式: 由基本外设、处理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 适用于小型GIS建设 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不方便 局域网模式: 部门或单位内部GIS建设 专线连接 资源共享较方便 广域网模式: 用户分布地域广泛,不适合专线连接 公共通讯连接 资源共享方便 局部范围为局域网,通过若干通道与广域网连接 ②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主要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以及各种标准外设的驱动软件,目前流行的有DOS、Windows98/Nnt/2000/XP、UNIX 等。系统软件关系到GIS软件和开发语言使用的有效性,是GIS软硬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软件 数据库软件 流行数据库软件主要有Oracle、Sybase、Informix、DB2、SQL Server、Ingress等。 Oracle、Informix、Ingress等关系数据库管理软件都相继增加了空间数据类型。而ESRI公司的SDE(Spatial Database Engine)也是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 图形平台 某些GIS软件中图形处理平台。如AutoDesk公司开发的基于AutoCAD的AutoMap GIS软件、Intergraph公司的基于MicroStation的MGE GIS软件 ③空间数据是GIS的血液 GIS的操作对象为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特征:空间参考、属性、时间数据; 空间数据组织:矢量结构、栅格结构。 ④管理人员 GIS的开发是以人为本的系统工程。 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是GIS工程及应用成功的关键。 不但对GIS的技术和功能有足够的了解,而且要具备组织管理管理的能力。 技术培训、硬件维护与更新、系统升级、数据更新、文档管理、数据共享建设等。 GIS 功能:采集、处理、分析、查询、管理、显示、输出空间查询:位置查询、属性查询、拓扑查询 空间查询是最基本的分析功能,包括从空间位置检索空间物体和从属性条件检索空间物体 空间分析:地形分析、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几何量测、地图分析、叠置分析、统计分析、决策分析 缓冲区分析:解决近邻度问题 缓冲区分析就是对一组或一类地物按缓冲的距离条件,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然后将这个图层与需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网络分析:解决路径分析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GIS中的网络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线状要素组成的,是对城市网络的抽象。 叠加分析:解决设施的选址问题 把同一地区的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层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形运算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空间图形和属性的过程。 GIS的产生和发展(选择或判断) 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Tom linson创造了GIS系统 ①60年代起步阶段②70年代巩固阶段③80年代突破阶段④90年代产业化阶段⑤21世纪网络化阶段 简述GIS的建模过程:了解目的(实际问题);准备所需数据,建立所需空间数据库;建模;查询和分析;生成报表。 举例说明GIS可应用的行业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就是人们应用GIS对地球表层人文经济和自然资源及环境等多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掌握城乡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过程的演变规律,使它成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多目标开发的依据,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气象部门、环境评估、宏观决策、规划决策、A VHRR、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电信资源管理、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公安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医疗机构信息查询 GIS的地学基础 GIS中为什么要考虑地图投影 地理坐标为球面坐标,不方便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参数的量算与分析。 地球椭球体为不可展曲面 地图为平面,符合视觉心理,并易于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量算和各种空间分析 地球椭球体是不可展曲面,而地图是一个平面,当球面展开为平面时必然产生破裂或褶皱。“地图投影”就是要解决球面不可展的矛盾。 地图投影 由于球面上一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经度、纬度)表示,而平面上是用直角坐标(纵坐标、横坐标)或者极坐标(极径、极角)表示,所以要想将地球表面上的点转移到平面上,必须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确定地理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在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是保证地图精确度的重要的数学基础之一。 地图投影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长度变形 地图投影分类 投影面及球面的位置:圆锥投影、圆柱投影、方位投影

新一代时空大数据平台GMSS介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3474230.html, 新一代时空大数据平台GMSS介绍 作者:樊文有闫从文徐进宫巧 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31期 摘要: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GIS全面向网络化转型,处理海量数据,与云计算结合,迈向互联共享,“GIS+云+大数据+互联网”势不可挡。本文结合当前传统GIS处理时空大数据面临的问题,阐述了GIS与云计算结合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国内先进的云GIS平台GMSS及其应用。 关键词:GMSS GIS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a)-0031-02 当前,地理信息系统(GIS)无处不在,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GIS的数据管理和处理的体系结构、方法和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海量并发用户对海量数据的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阻碍了GIS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给信息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改变着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计算机运行模式,这孕育并促进了GIS行业的新发展[1,2]。 当前,在数据方面,GIS具有以下特点:(1)拥有海量空间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2)基础数据多,数据量庞大,更新频度低;(3)并发用户数大,但每次使用量较小。这些特点致使传统GIS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海量的并发用户对海量数据的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同时,现有的数据管理和处理的体系结构、方法和技术也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1 GIS与云计算、大数据 云计算是继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 如今我们已身处一个大数据时代,大约80%的数据都与空间位置有关。空间数据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多维性、空间关系复杂等特性。空间大数据没有改变GIS的基本特征,但是对传统GIS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架构层面,大数据体量大、速度快、模态多等特性带来的挑战终将引起GIS数据存储与管理的质变,GIS大数据相对于普通大数据空间维度,需要创新数据挖掘的策略和方法。 时空大数据给GIS带来了挑战,而云计算则给GIS带来了新发展契机。首先,在空间数据存储方面,云计算的高可靠、高吞吐和可伸缩的新型地理数据存储技术可为GIS提供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6];其次,在地理数据计算方面,云计算基于虚拟集群的可伸缩数据处理 技术,可满足海量地理数据高性能计算;最后,在地理信息服务方面,云计算具有松耦合,数

时空大数据平台设计

时空大数据平台设计 1.项目概况 智慧城市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集中应用与展示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升级的重要力量。2006年以来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开始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资源、应用示范建设资源等成果。2012年开始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工作,分别出台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技术指南》(2015版)、《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7版)、《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 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各行各业全面建设的重要基础性支撑平台,是智慧城市所有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建设内容的核心支撑,也是智慧城市中用于关联其他信息的时空信息支撑平台和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实现时间、空间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提供时空维度的分析与应用,协调和关联各个政府部门时空信息的产生、流向、管理、应用的技术体系和数据保障,将全面服务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方便广大公众享受更为智能、便捷的生活服务。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信息化建设,盘活地理信息资源,促进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充分利用,需要建设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 2.建设目标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将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下,充分利用基础地理信息已有的建设成果以及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建设资源,对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内容、功能和效能上进行补充建设,构建城市时空信息数据库和云平台,最终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接入感知信息,从而发展到准确定位、有机整合、深度利用;信息资源由现在的分布式存储、逻辑式集中,发展到用云计算、宿主资源;从现在的对接式服务共享,发展到知识引擎、按需服务。选择多个应用领域,开展智能专题示范建设。 通过丰富带有时间标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倾斜摄影测量三维等新型产品数据,整理历史和远景规划地理信息,集成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的典型数据资源,形成静态地理信息;同时,扩充物联网智能感知设备位置数据和实时感知的流式数据及其多层次摘要信息等,形成实时动态数据,构建时空信息大数据。建设按需提供服务能力,扩充感知定位、接入解译及模拟推演API接口、云服务系统、地名地址匹配引擎、业务流引擎、云端自主制图、按需定制服务系统,增强大数据时空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搭建时空信息云平台。 3.建设内容 按照总体建设目标,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分五大部分建设内容。 第一部分是标准规范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使用与维护管理办法,时空数据整合、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基本规定、数据规范、技术规范、服务规范、接口规范等。 第二部分是时空大数据建设。参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H/T 9005-2009)的定义,时空信息数据库应蕴含时空信息和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年版)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 一、背景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根据《自然资源部机关各司局职能配置、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组织数字中国时空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是自然资源部依法赋予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是数字中国时空信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测绘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支撑。开展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是切实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全面履行好自然资源部职责的切实行动,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自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国给予了广泛关注,并聚焦经济发展最活跃、信息化程度最高、人口居住最集中、社会管理难度最大的城市区域,先后启动了智慧城市相关计划。我国也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提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工作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经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深入应用,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极大提高了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自然资源部组建后,测绘工作成为自然资源统一监管工作的组成部分,其服务目标和对象更具针对性,工作重心更加突出,由原来面向全社会的普适性服务,转化为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履行这个中心,做好技术保障与支持的同时,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继续提供基础性、公益性测绘保障。 随着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发展,社会各界各部门对测绘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迫切,测绘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不断融合发展,无尺度地理要素数据(NSF)、空地一体测绘、网络信息抓取等测绘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测绘体系和新型基础测绘体系逐步形成。 因此,为切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署,面向国家智慧城市、大数据发展战略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需求以及当前测绘新技术发展要求,基于前期试点工作经验,修改完善2017版技术大纲,形成《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 二、任务、定位与作用 (一)任务 根据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确定的任务分工,自然资源部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各地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容涵盖: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指导开展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鼓励其在国土空间规划、市政建设与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公众服务中的智能化应用,促进城市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参与部际协调工作组开展的年度评价工作。 时空大数据平台是基础时空数据、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涉及专题信息的“最大公约数”(简称公共专题数据)、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抓取数据、根据本地特色扩展数据,及其获取、感知、存储、处理、共享、集成、挖掘分析、泛在服务的技术系统。连同云计算环境、政策、标准、机制等支撑环境,以及时空基准共同组成时空基础设施。

时空大大数据中心及信息云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市时空大数据中心及信息云平台 建 设 方 案

目录 1 项目概述 (1) 1.1 项目名称 (1) 1.2 项目期限 (1) 1.3 项目建设目标 (1) 1.4 项目建设容 (1) 2 项目单位概况 (4) 2.1 项目建设单位 (4) 2.2 项目实施单位 (4) 3 项目背景分析 (5) 3.1 建设背景 (5) 3.1.1 机构改革背景 (5) 3.1.2 信息化快速发展背景 (5) 3.1.3 政策背景 (6) 3.2 现状分析 (6) 3.2.1 国土与规划数据资源现状 (6) 3.2.2 数据管理现状分析 (7) 3.2.3 基础设施现状 (8) 3.3 项目建设意义 (9) 4 需求分析 (11) 4.1 目标分析 (11) 4.2 用户分析 (11) 4.3 业务需求分析 (13) 4.4 功能需求分析 (14) 4.5 数据需求分析 (15) 5 总体设计方案 (17) 5.1 建设思路 (17) 5.2 建设原则 (18) 5.3 建设依据 (19)

5.3.2 技术依据 (20) 5.4 总体设计 (22) 5.4.1 项目逻辑构架 (22) 5.4.2 项目技术架构 (23) 5.4.3 项目应用架构 (25) 5.4.4 项目部署架构 (26) 5.4.5 项目部关系 (28) 5.4.6 项目安全设计 (30) 6 项目建设方案 (31) 6.1 时空大数据中心建设 (31) 6.1.1 资源汇聚 (31) 6.1.2 空间处理 (34) 6.1.3 数据引擎 (39) 6.1.4 分布式管理系统开发 (42) 6.2 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47) 6.2.1 通用化平台 (48) 6.2.2 专业化平台 (65) 6.2.3 个性化平台 (76) 6.3 专题应用系统建设 (76) 6.3.1 智慧耕地管理 (77) 6.3.2 不动产权籍管理 (79) 6.3.3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83) 6.3.4 综合执法管理 (85) 6.4 支撑系统建设 (88) 6.4.1 总体框架 (88) 6.4.2 支撑系统建设原则 (90) 6.4.3 支撑系统云架构设计 (90) 7 项目组织管理与培训 (96)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综述

2019年2月 接上互联网,芯片的微型化是一个必然选择。纳米加工技术等的出现和应用,使得集成电路微型化生产成为可能。目前,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里面的集成电路已经在朝着高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继续发展进步, CPU、GPU等芯片面积会越来越小,但性能会越来越强大。 3.2通信技术多元化发展 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是实现物品有效连接的基础,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前提。通信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而无线通信技术又可以分为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中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出现了多种通信技术。例如,在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WiFi技术、ZigBee技术等在安全性、可扩展性、传输速率等方面不一样,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因此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可以预见,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通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有时要求高速率,有时需要着重考虑安全性,也有时需要实现更多的设备接入。为了满足不同的通信需求,物联网时代的通信技术将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 3.3电子设备更加智能化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芯片性能越来越强大,目前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个清晰的例子。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锁屏的打开方式已经告别了密码解锁,而是指纹识别、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如今的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打电话,还能当电视机遥控器、汽车车钥匙,能自动检测步数,能实现语音控制、人机交互等等功能。如今的智能手表,不仅仅是提供准确的时间,还能检测步数、监测心率等。未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将深入发展。在物联网时代,电子设备将变得更加智能。 4总结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改变人类生活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物联网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实现万物互相连接,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信息的分析处理,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进入物联网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会更加广泛,其重要性也会更加突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浅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特点与发展[J].电脑迷,2018(11): 143. [2]张秩惟,刘菁.物联网应用下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8,20(20):107. 收稿日期:2019-1-17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综述蒋雨欣(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学校,四川省内江市6411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互动和沟通需求的扩展,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络时代的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可视化方法,总结并展望了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互联网;展望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9)02-0033-02 1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CGIS)建立至今,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得到迅速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1]。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日益呈现网络化、社交化、泛在化特征,深刻地融入并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以网站编辑为特征,提供门户网站的Web1.0时代。以用户交互作用为特征,提供搜索/社交的Web2.0时代。以网络融化为特征,大互联为主导的Web3.0时代也。Web3.0时代也称泛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可以与任何领域、任何事物融合,由于互联网的加入,任何领域、任何事物也必将呈现全新的不同以往的存在状态。2互联网GIS的类型 2.1WebGIS 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是通过Internet技术,通过互联网络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发布,从而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地理空间信息应用[2]。GIS利用Web技术得以扩展,普通用户可以通过通用Web浏览器浏览WebGIS中的空间信息,进行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等。例如基于网页端的地图服务,例如气象局、地质局等国家政府部门也会基于WebGIS系统提供数据发布等服务。2.2MobileGIS MobileGIS是继WebGIS后的又一热点,强调了技术的移动性,是融合了GPS、移动通信网络等技术的系统。MobileGIS 的出现,GIS系统的实用性获得了极大的提高。MobileGIS体现了移动性和实时性,可以满足企业或个人对移动定位、移动办 公的需求。 3互联网GIS的应用 3.1地理信息与社交网 近几年来,随着社交网络软件的普及,地理信息也与社交网络应用结合日益紧密,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社交网,也称为社交网站,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关系的网站或网络软件,例如Blog、WIKI、Tag、SNS、RSS等知名社交网络服务平台(SNS)。社交网的主要作用是为网络用户创建网络社区,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网络通讯服务,如电子邮件、实时消息服务等。 随着定位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社交网络服务与基于位置服务的融合正成为社交网络发展的趋势之一。社交网络平台中,大量活跃用户的出现,使得大量的记录社会生活的数据持续不断产生,由于这些数据有着较强的实时性、位置性、社会性,可用于对城市信息进行分析,例如: 城市社会信息分析:例如,通过分析浪微博用户的位置、 通信设计与应用33

《地图管理条例》为“互联网+”提供地理信息支持

《地图管理条例》为“互联网+”提供地理 信息支持 2016年实施的《地图管理》为互联网+ 提供地理信息支持,下面是详细内容,欢迎有阅读。 一、为什么要加强互联网地图服务的监管 《地图管理条例》是我国地图管理的重要法规,对规范地图编制、确立地图审核、规范地图出版活动、强化对互联网地图服务的监管、加强对地图工作的监督管理提出了明确。 互联网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版图的重要表现形式,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地理信息应用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地图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于互联网具有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部分单位和个人随意通过互联网登载使用未依法送审且存在错绘、漏绘现象的问题地图,或上传标注敏感甚至涉密地理信息,严重损害国家

利益和民族尊严,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强化对互联网地图服务的监管,就是为了保证互联网地图制作、发布、使用过程中使用权威、准确的地理信息,避免因信息错漏给对公众造成误导、对国家主权完整和信息安全带来损害。 二、互联网地图服务监管的两个关键点 1、互联网地图服务单位准入机制 《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互联网地图服务单位向公众提供地理位置定位、地理信息上传标注和地图数据库开发等服务的,应依法取得相应的测绘资质证书。从事互联网地图出版活动的,应经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审核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对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实行测绘资质管理制度。向公众提供地理位置定位服务、

地理信息上传标注、地图数据库开发服务,都涉及到对空间位置的测定、相关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表述和提供,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规定的测绘活动,必须依法取得测绘资质。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国务院292号令)第五条规定: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互联网地图的出版,应依法进行审批。 2、互联网地图服务单位的地图数据服务器设在国内 《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应当将存放地图数据的服务器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并建立互联网地图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 地理空间信息能够为各类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人文信息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是国家大数据的空间关联基础。互联网地

中国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契机研究报告2016-2020年

中国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契机研究报告2016-2020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中国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内涵 1、“互联网+”的提出 2、“互联网+”的内涵 二、“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的内涵 三、本报告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中国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发展背景 一、中国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政策背景分析 1、行业管理体制分析 2、行业发展规划分析 3、行业政策动向分析 4、政策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二、中国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经济背景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3)宏观经济发展对行业的影响 2、关联产业发展背景 (1)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状况分析 (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3)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4)关联产业发展对行业的影响 三、中国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技术背景分析 1、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2、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3、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4、互联网相关技术对行业的影响总结 第二章中国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第一节中国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市场发展阶段分析 一、中研普华对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二、中国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细分阶段发展特点第二节互联网给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带来的冲击和变革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大环境变化分析 二、互联网给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带来的突破机遇分析 三、互联网给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带来的挑战分析 四、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融合创新机会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