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临床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意义

前列腺癌临床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意义
前列腺癌临床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意义

前列腺癌临床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意义

发表时间:2016-09-20T14:42:18.933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3期作者:郭爱菊钱彪王勤章丁国富王燕李应龙倪钊[导读]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石河子832000)

【摘要】目的: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癌治疗方式有多种,但由于目前缺乏大规模的临床对照研究,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尚有很大争议,需寻找更多的循征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建立数据库,寻找影响前列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密切随访,指导患者定期复查,观察疗效并远期随访。结果:通过上述研究,旨在寻找前列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前列腺癌诊治体系,加深对前列腺癌的认识,提高我区前列腺癌的整体防治水平,为预防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论:此研究能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前列腺癌诊治体系,以加深对前列腺癌的认识,提高膀胱癌的整体防治水平。【关键词】前列腺癌;数据库;治疗方式

院级课题:HL2012-034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增高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前列腺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前列腺癌治疗方式有多种,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的临床对照研究,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尚有争议。因此,建立一个可供交流的规范化的前列腺癌资源库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1 数据库的建立

1.1 患者来源:收集石河子地区2011年1月-2015年12月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随访情况,建立Epidata数据库,病人一般情况包括病人姓名、性别、民族、职业、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居住地址、联系电话、家族史、合并疾病等。

1.2 病人病案资料(包括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

1.2.1 治疗前情况:包括确诊前列腺癌时间及医疗机构、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诊断途径、简要病史,确诊时症状,确诊时体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影象学检查(B超、CI'、MRI、X线等),既往手术史、物理诊断、手术时间及有无合并疾病史等。

1.2.2 治疗情况:包括治疗方式、手术方式,术中情况,术后情况。

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去势、睾丸去势)、微波消融等保守治疗方式,以及放弃治疗等。

1.3 术后随访:对所有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观察疗效并远期随访。

1.4 最新研究进展:通过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料库查询膀胱肿瘤的最新研究,并下载、分类整理保存,定期检索更新。

2 数据库的应用

每一例患者都有统一的编号,分别标记患者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病理诊断、临床诊断,并利用Excel连同标本原始的临床病历资料、影像资料一起汇总成随访资料库,便于查询和使用。

将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学资料综合分析,重点分析临床、影像学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特征间的相关性,寻找前列腺癌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与治疗方式具体操作相关联的内在规律,从而确定膀胱肿瘤的治疗方式,并以此制定包括手术指征(包括年龄、身体指数、患者期望值、慢性基础病、肿瘤部位、肿瘤影像学特征、与集合系统关系、可能的病理学类型等)、操作流程、手术切除范围及并发症防治规范等的技术操作体系。

3 数据库的维护与完善

我们收集了近5年的前列腺癌临床资料,并建立了Epidata数据库,由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明显上升,且临床症状、伴随症状及合并疾病已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的数据库也将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补充,以有利于对前列腺癌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合进行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的跟踪研究。

4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前列腺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上海等大城市,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位居男性生殖系统肿瘤首位[1],同期中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华人的发病率分别增加了4.8倍和8.5倍,已经跨入前列腺癌发病的中危地区[2]。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也是第二位致死性的肿瘤[3],现已开展许多关于前列腺癌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中国由于每年新发病例少且缺乏系统的监测资料,对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以医院为基础的个体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目前的文献大多报道上海、北京和兰州等地区的前列腺癌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的研究。在我国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均已建立比较完善的前列腺癌检测体系,并开展系统的监测和调查,而我们新疆地区亦为前列腺癌的高发地区,但目前尚缺少大规模的前列腺癌流行病学调查。

前列腺发病率升高同筛查密度及人群暴露因素变化有关。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升高和死亡率降低的变化已经明确证实了是普及前列腺孕杂粤筛查的结果。美国每年进行约2500-3500次PSA检测,其中约有120-160万男性因PSA异常需前列腺穿刺活检,约22万人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在我国,因为PSA筛查尚未普及,患者往往因为下尿路症状而就诊,首次就诊的患者晚期病例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这也直接导致了治疗方式和预后的显著差异。

通过此数据库的建立,对前列腺癌患者建立长期的健康档案,以数据库的形式对每位前列腺癌患者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管理,以利于改变治疗方案及实施教育效果评价、临床科研中病例的选择,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前列腺癌诊治体系,以加深对前列腺癌的认识,提高膀胱癌的整体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台湾地区癌症年龄标准化发生率之长期趋势,1997-2000,台湾癌症登纪工作小组,Web site:https://www.360docs.net/doc/c11510916.html,.tw/crs_c/年龄标准化长期趋势.Xls.台湾,2004.

2. Jemal A,Siegel R,Xu J,et al.Cancer statistics,2010.CA Cancer J Clin,2010, 60:277-300.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就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 疾病分类 95%以上的前列腺癌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组织的腺癌,其发展通常遵循一定的顺序:局限于前列腺内—>侵犯前列腺包膜—>突破前列腺包膜— >侵犯精囊腺—>转移至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至骨骼和其他脏器。另一种重要的前列腺癌类型是神经内分泌癌或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可能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而非前列腺腺体。这种类型前列腺癌一般较早出现转移和播散,但并不分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且常规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对其作用不明显,反而对化疗较为敏感。此外,前列腺还可发生一些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恶性间质瘤,以及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前列腺。这些少见肿瘤患者的血清psa值一般无明显增高,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往往产生局部邻近脏器受压迫,大多数患者以排尿和(或)排便困难就诊。 发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的改变相关。如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的改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具有brca1基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是无brca1基因男性的3倍;而p53基因的异常与高级别、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密切相关。基因的改变也可能与饮食等环境因素相关。基因改变越多,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越大。在少数情况下,前列腺癌可能具有遗传性。 目前总结出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 1.绝对危险因素: (1) 年龄:年龄是前列腺癌主要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在小于45岁的男性中非常少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大于65 岁。基本上,在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就几乎加倍,50~5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陡增至70%。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症状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症状 前列腺癌除发生于前列腺被膜之内造成局部症状外,最重要的是转移到全身其它部位,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淋巴结、骨骼及内脏,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 癌细胞有很强大的转移能力,其中前列腺癌骨转移就比较常见。而且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还是比较明显的,只要我们了解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晚期时的表现是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 任何骨骼均可被侵犯,常见的转移部位是盆骨、腰椎、股骨,其次是肋骨、胸椎及颅骨等。 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骨痛,静卧时更明显,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或截瘫。内脏转移可出现肝脏肿大、呼吸困难、咳血;脑转移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其他有皮下转移性结节,髂窝淋巴结肿大压迫髂静脉出现下胶水肿,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压迫输尿管或局部病变浸润输尿管口,引起一侧或两侧输尿管梗阻,出现腰痛,甚至肾功能受损、少尿、无尿。 晚期患者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全身情况恶化,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出现恶液质。 骨骼转移依次为骨盆、腰椎、骶骨、胸椎、肋骨。胸腰椎转移时,可引起脊髓压迫。癌分化愈差,骨骼转移愈多。骨转移灶多表现为成骨性改变,但也有溶骨性或混合型改变者。 内脏转移主要是肺、肝和肾上腺,以肺转移多见,但临床上一般无症状。 由此可见,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表现是很明显的,并不难发现,关键还是我们有没有留心。 确诊癌症要尽早治疗,癌症治疗上也是中西医结合比较好,中成药人参皂苷rh2效果是不错的,1983年,北川勋首次从红参中分离出20(S)-人参皂苷-Rh2。现在已经证实人参皂苷Rh2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分化及调控细胞周期的抗癌活性,通过增强人体的自然免疫能力,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

疑难病例讨论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1) 时间:2007-7-10 地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马新建吴菊花叶坤杜豹赵毅方永刚刘斌柏磊患者姓名:张和勋性别:男年龄84岁住院号20070508 临床诊断:左肾盂癌术后膀胱癌管床医生:叶坤主持人:马新建记录人:叶坤 内容: 1、病史简介:无痛性血尿3年,3次在外院住院检查无果。 年前在南京某医院以左肾盂癌术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 除。出院3月血尿复发。入院BUS、CT和膀胱镜检查,近左输尿管口1cm处菜花状肿物,肿块3×2cm,基底 广,病理报告膀胱移行细胞癌Ⅰ~Ⅱ级。未见肌层浸润,但左输尿管口及膀胱壁组织较硬,CT密度增高。 2、讨论目的:诊断与治疗。 3、讨论分析: [诊断]:膀胱癌诊断明确。左肾盂癌术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在外院未做膀胱镜检查,仅评CT片诊为“左肾盂癌”,而忽视了膀胱癌的诊断,手术时又未做输尿管全切和膀胱部分切除,故输尿管开口处及膀胱壁可能有肿瘤,应在术中探查。 4、[治疗]:CT未见淋巴转移,仍属早期(T1期)。但左输 尿管口 及膀胱壁组织较硬,CT密度增高,除考虑肿瘤外,炎症疤痕也有可能,故不宜TURbt,宜部分切除术。将肿瘤、左输尿管口及膀胱壁组织一并切除。术后再病检。

患者前列腺Ⅱ度增生,为防止癌细胞种植,不宜同时摘除前列腺,可行无水酒精消融。可免于再次切除前列腺的痛苦。 术中术后注意:①MMC的应用,防止肿瘤种植。②术后BCG膀胱灌注,预防复发。③定期复查膀胱镜,早期检测复发。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2) 时间:2007-12-04 地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马新建吴菊花叶坤杜豹赵毅方永刚刘斌柏磊患者姓名:王仲钦性别:男年龄66岁住院号42532临床诊断: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管床医生:方永刚主持人:马新建记录人:方永刚 内容: 1、病史简介:进行排尿困难7年,有腰椎损伤史20年。 现夜尿达6-8次,B超检查DRE均支持BPH诊断, PVR180ml膀胱测压为高顺应性膀胱,补充诊断:前列 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其他检查无手术 禁忌。 2、讨论目的:诊断与治疗。 3、讨论分析: [诊断]: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确诊 依据充分,因我们尚无尿流率测定仪,不能做最大尿流 率测定。 [治疗]:手术指征明确,解除梗阻、保护膀胱和肾功能,改善 患者生活质量。 术式采用TURP,术中彻底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膀胱颈口切成喇叭口状,在60分钟结束,注意止血、防止水肿毒。术后放置F20导尿管,术后为防止膀胱痉挛,留置镇痛泵。 术后保持膀胱冲洗通畅,早用缓泻剂,为防止膀胱痉挛,撤除镇痛泵后可用托特罗定+盐酸坦洛新。该患者膀胱稳定性好,估计不会出现膀胱痉挛。托特罗定+盐酸坦洛新根据

EAU2020】诊断与临床分期 前列腺癌指南(四)

EAU2020】诊断与临床分期| 前列腺癌指南(四) 5.3 诊断与临床分期 PCa的严重程度由DRE和PSA评估,可辅以mpMRI、骨扫描和CT。 5.3.1 T分期 风险表中使用的临床T分期仅指DRE结果。到目前为止,局部分期的影像学和活检结果还不属于危险分层的一部分。 5.3.1.1 TRUS 经直肠超声在预测器官局限性疾病方面并不比DRE更准确,部分单中心报道了用3d和多普勒超声在局部分期上的优势,但缺乏大样本验证。 5.3.1.2 mpMRI T2加权成像仍是mpMRI局部分期最有效的方法。在1.5T时,mpMRI 对T3分期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综合分析EPE、SVI和整个T3期的数据显示,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57(95%CI:0.49-0.64)和0.91(95%CI:0.88-0.93)、0.58(95%CI:0.47-0.68)和0.96(95%CI:0.95-0.97)和0.61(95%CI:0.54-0.67)和0.88(95%CI:0.85-0.91)。多参数磁共振成像不能检测到微观EPE。其敏感性随前列腺周围脂肪扩张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在一项研究中,当侵犯范围从<1mm增加到>3mm时,EPE检测率从14%增加到100%。在另一项研究中,mpMRI检测pT3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40%、95%和76%,对于局灶性(即显微镜下)EPE 为62%。

除了T2加权成像外,使用高场强(3T)或功能成像可提高EPE或SVI 检测的灵敏度,但是读片者的经验仍然是最重要的,读片者之间的共识也很重要,kappa值从0.41到0.68不等。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虽然不适合于局部分期,但结合临床资料对病理分期有帮助。其他由MRI测量的参数,如肿瘤体积或肿瘤与包膜的周径长度或通过MRI TBx获得的ISUP分级,可以进一步改善局部分期。 鉴于mpMRI对局灶性(显微镜下)EPE的敏感性较低,不推荐用于低风险患者的局部分期。然而,mpMRI对于制定治疗计划有帮助。 5.3.2 N-分期 5.3.2.1 CT和MRI 腹部CT和T1-T2加权MRI通过淋巴结直径和形态间接评估淋巴结侵犯。然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大小变化很大,可能与会重叠覆盖淋巴结转移。通常,骨盆内最短径>8毫米,骨盆外最短径>10毫米的淋巴结被认为是恶性可能。降低这些阈值可以提高灵敏度,但会降低特异性。因此,理想的尺寸阈值仍然不清楚。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的灵敏度低于40%。在4264例患者中,654例(15.3%)在淋巴结清扫时有淋巴结阳性,只有105例(2.5%)CT阳性。在1091例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多中心数据库中,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98%。ISUP分级<4 、PSA<20ng/mL或局限性病变患者CT对微小淋巴结浸润的检出率<1%。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检测到正常大小的淋巴结转移,但负弥散加权成像不能排除淋巴结转移的存在 5.3.2.2 胆碱PET/CT

前列腺癌NCCN解读

《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张骞周利群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 2010-05-13 2010版《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内容与2009版相比有一定修改,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有新的推荐意见。本文将按照原文的结构就修订内容进行叙述总结,希望能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诊断、分级和复发危险分层(PROS-1) 在2009版《指南》中,对于影像学检查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可采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得到淋巴结组织,以求证是否存在肿瘤转移,而2010版《指南》则推荐以活组织切片检查替代FNA,从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避免细针抽吸时取不到肿瘤细胞的情况。 新版《指南》扩充了一项前列腺癌的复发危险等级,即极低危前列腺癌(见表)。极低危是从2009版低危前列腺癌中划分出来的,这使得复发危险等级的划分更加细化。 初始治疗及辅助治疗 极低危和低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2) 在2010版《指南》中,极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预期寿命一般<20年。对此类患者,初始治疗推荐仅定期积极监测(2B类),目的是早期发现病变的进展。积极监测包括每半年1次血清PSA检测及每年1次直肠指检(DRE)。 对于预期寿命≥10年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初始治疗,2010版《指南》主要有两项修订。

一项是对定期积极监测方法的调整。对于接受定期积极监测的患者,检测方法在原有血清PSA和DRE的基础上增加了每年1次的前列腺活组织切片检查,这可早期发现前2种检查方法无法发现的病变,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另一项是对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指征进行了调整。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盆腔淋巴结的清扫取决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可能性。依据这个标准,2010版《指南》推荐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门槛有所降低,由原来预测可能性的7%降至2%。另外,《指南》还增加了“异常病理特点”这一概念,其定义从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的单纯切缘阳性扩展到精囊受累、腺体外蔓延或腺体外组织可检测到PSA等,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可选择放疗或继续观察。 中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3) 对于接受放疗的中危前列腺癌患者,2009版《指南》明确了可采用的各种高精度放射治疗方法,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应用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但并未强调IGRT应用的时间。 2010版《指南》重点强调了IGRT需配合3D-CRT或IMRT每天应用,无论患者预期寿命的长短,都须照此方案执行。 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和辅助治疗(PROS-4) 对于接受放疗+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的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患者,2010版《指南》推荐ADT的治疗时间由相对较短的4~6个月延长至2~3年,虽然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按照原方案与放疗联合应用。 补救检查方法(PROS-7) 对于放疗后PSA水平继续上升或DRE阳性的患者,除了2009版《指南》提到的进行活组织穿刺、腹部CT等检查外,2010版《指南》又新增了直肠内磁共振成像(MRI)及PSA倍增时间(PSADT)的检查指标,这些方法的增加有助于对病变的监测,相互弥补不足之处。 对于此类患者,如活组织穿刺结果为阴性且无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低温手术治疗和近距离放射治疗;如检查结果示有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单纯观察和ADT两种方式;如考虑患者为局部复发,新版《指南》推荐采用有创性检查方法,如活组织病理切片、直肠内MRI等进行检查。 系统治疗及系统补救治疗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版)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和中国发病趋势 3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8 (一)、前列腺癌症状8 (二)、前列腺癌诊断8 (三)、前列腺癌分期14三、前列腺癌治疗18(一)、观察等待治疗18 (二)、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 19 (三)、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 22 (四)、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 26 (五)、试验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 30 (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33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40 (一)、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的随访40(二)、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随访43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45(一)、根治术后复发的诊治46 (二)、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49 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 53 (一)、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概念 53 (二)、疗效评估方法53 (三)、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治疗 54 七、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6 (一)、骨转移的诊断 56 (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57 (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7 (四)、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的随访 58

一、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和中国的发病趋势 2002年全球有679,000例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占所有肿瘤新发病例的11.7%,位列常见肿瘤的第5位和男性肿瘤的第2位。但是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占肿瘤新发病例的19%,而在发展中国家仅占5.3%[1]。中国是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2002年的标化发病率为1.6/10万,远低于美国的124.8/10万[2]。然而近年来国内部分发达地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上海1997-1999年的发病率较1985-1987年增加了3.5倍[3]。 1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1.1 发病率和死亡率 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北美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部分亚洲国家都是低发病率地区。1993-1997年美国黑人的标化发病率达到了185.7/10万,是同期上海市民的60倍[4](见图1)。虽然绝对数差别很大,但是近30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大部分国家都有明显的升高。1978年至1997年美国黑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了92.8%,同期新加坡华人的发病率增加了88.4%[4]。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增高明显受到了PSA筛查的影响:1986年随着PSA检查技术的广泛使用,发现了许多无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使得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在1992年达到高峰,随后由于早期筛查的缘故发病率出现下降,1995年以来保持缓慢增长[5]。同期上海、台湾和新加坡三个亚洲发达地区的肿瘤发病率资料显示:近20年时间,三个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分别增加了3.3倍、8.5倍和4.8倍[3, 6, 7](见图2)。目前新加坡和台湾的前列腺癌发病率都在15/10万以上,位列男性常见肿瘤的前6位。 虽然美国和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差异显著(高达78倍),但是前列腺癌死亡率的差别要小得多(16倍)。由于PSA筛查和治疗手段的进步,1998-2002年美国的前列腺癌死亡率为30.3/10万,并且仍处在下降趋势中。而亚洲地区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和发病率变化相接近,1978年至1997年新加坡华人的前列腺癌死亡率增加了173.7%。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是反映肿瘤致死性的指标,虽然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但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低于亚洲国家且逐渐降低。 1.2 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1%的患者病变局限。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1988-1995年上海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6.5%[9]。 2 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 2.1 年龄和种族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与年龄密切相关,美国70%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大于65岁[10]。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39岁以下的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几率为0.01%,40-59岁的几率为 2.58%(1/39),60-79岁的几率达14.76%(1/7)[10]。国内也呈现高年龄组发病率高的分布,1997-1999年上海75岁以上前列腺癌患者占总数的51.2%[11]。 除了年龄,不同种族的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差异也很大。美国黑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最高,达到

前列腺癌科普文章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前列腺的位置示意图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目前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在欧洲,前列腺癌占全部男性癌症人数的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9%[11]。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美国,50岁以下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是大于5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显著增长,在我国,城乡发病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在大多数病例中,前列腺癌在年龄较大的男性中发展缓慢,并不会导致死亡。

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已经被确认的包括;年龄,种族和遗传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此外其他可能的高发因素有:高动物脂肪饮食等。雄激素在前列腺的发育和前列腺癌的进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前列腺癌发病的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 前列腺癌的病理类型 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前列腺癌约75%起源于外周带,20%起源于移行带,5%起源于中央带 前列腺癌的常见症状 在前列腺癌的早期,由于肿瘤局限大多数前列腺癌病人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也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发现。

解析前列腺癌相关知识

英文名称carcinoma of prostate 常见病因遗传因素 就诊科室肿瘤科 多发群体70~80岁 前列腺癌简介 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2004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 前列腺癌发展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年龄、种族、家族遗传背景、地理位置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前列腺癌的发生,比如:前列腺癌多发于老年男性、黑色人种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白色及黄色人种、前列腺癌家族史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在如此高病发率的状况下,前列腺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了解。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差别很大,最高如加勒比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达150/10万,而最低的东亚地区为1/10万,相差百倍。在美国,2009年新确诊前列腺癌约19.23万例,死亡2.74万例,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位居男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于第二位。在欧洲,每年新确诊前列腺癌病例约26万。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2012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为9.92/10万,列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发病年龄在5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55岁后逐渐升高,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高峰年龄是70~80岁。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稍早,年龄≤55岁的患者占43%。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随着人民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明显西方化、筛查及诊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年呈逐年升高,已位列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3位。1993我国年前列腺癌发病率约为1.71/10万,到1997年升高至2.0/10万。我们再来看一下部分代表性地区的统计学数据:1985~1987年北京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41/10万和1.91/10万、1995年升高为4.55/10万和2.36/10万、2002年进一步升高至7.9/10万和3.0/10万,可见从1985至2002年,北京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升高2~3倍;2002年上海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1.5/10万,死亡率为4.9/10万,是上海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虽然我国不同地区人口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如发病率最高的北京、上海地区为7.9/10万,而发病率最低的地区为0.2/10万),但总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标准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前列腺癌诊疗规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最常用的方法有白细胞计数板法、试管法和

性激素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性分析

性激素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07T14:13:15.4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作者:黄琳 [导读]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各项性激素水平与疾病病理分级以及临床分期无相关关系。 (成都市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目的:探究性激素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各4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来我院体检的健康男性40例作为对照组,对患者病理分级与临床分期等进行观察。结果:三组研究对象在T、FSH、LH进行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增生组患者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患者与其他两组进行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T、FSH、LH等各项指标与G leason评分均无相关性;前列腺癌患者T、FSH、LH、E2、P、PRL与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结论: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各项性激素水平与疾病病理分级以及临床分期无相关关系,但是性激素水平能够辅助临床鉴别前列腺良性与恶性疾病。 【关键词】性激素;前列腺癌;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171-02 前列腺癌多发生在中老年男性群体中,是威胁老年男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我国卫生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几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需要对此予以关注[1]。为探究性激素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各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与40例健康人员进行对比调查,现将具体报告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各4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参与体检的健康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80例患者中: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5.26±10.27)岁。40例健康人员中: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 (65.51±10.34)岁。三组研究对象在年龄上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样本收集方法所有患者与对照组人员均空腹>12h,在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在4℃、3000r/min、离心时间20min环境下进行分离血清处理,当日检测或置入-20℃冷藏保存。 1.2.2性激素测定对T、E2、P、FSH、LH、PRL的检测根据e 601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2]。 1.2.3病理分级所有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后利用伊红染色法进行染色。结合染色切片肿瘤组织学形态,根据G leason分级与评分标准进行病理分级[3]。 1.2.4临床分期将手术所见与病理学检查作为参考,综合多种检查结果进行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研究对象性激素水平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三组研究对象在T、FSH、LH进行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增生组患者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患者与其他两组进行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前列腺癌组性激素与G leason评分相关性 将所有前列腺癌患者的各项指标分别与G leason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出,前列腺癌患者T、FSH、LH等各项指标与G leason评分均无相关性。 2.3 前列腺癌组性激素与临床分期相关性 将所有前列腺癌患者T、FSH、LH、E2、P、PRL与临床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出,前列腺癌患者T、FSH、LH、E2、P、PRL与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 3.讨论 据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的发展与发生与患者体内激素具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具体病因没有明确,病理过程也相对较为复杂,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处于晚期,治疗难度较大。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征极为复杂,且临床病症也缺乏特异性,不易于早期发现,严重威胁着老年男性患者的健康。 性激素能够控制前列腺癌的发展,甚至是能够逆转患者的病情,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前列腺癌患者的低雄激素水平是临床预后效果不佳的显示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出,三组研究对象在T、FSH、LH进行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患者与其他两组进行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T、FSH、LH等各项指标与G leason评分以及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 综上所述,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各项性激素水平与疾病病理分级以及临床分期无相关关系,但是性激素水平能够辅助诊断前列腺良性与恶性疾病。

早期发现前列腺癌不一定需要接受手术

早期发现前列腺癌不一定需要接受手术*导读: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也有多种选择,主要分为 前列腺根治术、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化学治疗,根据肿瘤分期选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第一位。以往该项病高发于发达国家,我国曾被认为是低发病率国家。然而近年来,国内部分发达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从预防角度,尽管医学界做了很多研究,尚未明确发现有效预防前列腺癌发生的方法。所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关键。 *如何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相比前列腺增生可以等到出现症状时再就诊,前列腺癌则恰好相反。遗憾的是,前列腺癌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等到有症状时才发现就基本失去了治愈的机会。 在美国,50岁以上男性会去做前列腺癌的筛选,主要是包 括一个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如果说有患了前列腺癌的话,早期的时候,往往也会出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升高,也就是PSA出现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91%的 前列腺癌患者为可以根治的早期前列腺癌。 专家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每年需要测一下前列腺特异 性抗原PSA,抽血就可完成,一般每次80元。对于直肠指诊或

前列腺B超发现有结节的患者,也建议做PSA检查。这样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及时治疗。 *前列腺癌不等于一定接受切除手术 患者不要过于担心患上前列腺癌就肯定要接受外科手术。 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也有多种选择,主要分为前列腺根治术、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化学治疗,根据肿瘤分期选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特别是内分泌治疗,是前列腺癌的柔性杀手,能明显延长病人肿瘤的无进展期,存活期及总生存期。如果病情发现得早,可以抑制得比较好。其中,内分泌治疗包含了去势治疗,过去常用的是通过手术把睾丸切除,这是不可逆的,病人就没有办法过性生活了。 在欧美,药物去势比例在去势治疗中可达到90%,然而在中国,药物去势比例仅为55%。其实,药物去势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前列腺癌分期和Gleason评分

前列腺癌分期和Gleason评分 在2017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甘华磊教授为我们讲解了AJCC第8版前列腺癌TNM分期以及最新Gleason评分标准的更新要点。 第8版AJCC分期4大更新点 从1977年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制定第1版癌症分期系统至今,AJCC分期已经成为全球肿瘤研究与临床诊治必须遵循的标准化语言。2016年10月6日,AJCC癌症分期系统第8版出版发行,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在全球应用。 与第7版相比,第8版AJCC分期主要有如下变化: 修改pT2分期:第7版中pT2按照累及程度或单双侧性分为3个亚类,但是亚分期并不传达预后信息,且临床T分期与病理T分期的关联性较差,大的单侧性肿瘤可能归为低的pT分期,而双侧性小的肿瘤可能归为高的pT分期。因此,第8版将病理学上器官局限性前列腺癌均归属于pT2。 添加了2014年Gleason评分标准及分级分组系统。 在II期分组中,根据Gleason评分及分级分组标准将II期进行了重新划分 III期除了T3之外还包括了T1和T2,亚分期根据PSA水平及Gleason分级分组进行划分 表1:AJCC第8版分期

2 Gleason评分新增分级分组系统,指导预后 Gleason分级最早是由病理学家Gleason教授于1974年提出的。根据前列腺癌的腺体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1-5级,并将区域最大这一级别的癌腺泡定为最常见生长型,其次为次常见生长型,二者分值相加即为Gleason评分。 近10年来,Gleason评分最重要的一次修订是2005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提出的Gleason 分级共识决定,在临床上得以迅速而广泛的接受和应用。但是,这一分级带来了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 例如,目前起评分基本上都是6分,但是Gleason分级系统的评分范围为2-10分,容易给患者造成6分肿瘤属于中度恶性的印象,但实际上6分预后非常好。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1 / 21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前列腺癌的分期

前列腺癌的分期 我们都知道,前列腺癌是男性疾病中非常可怕的一种癌症,患上了前列腺癌,全家担忧,严重的可导致家庭破碎,所以,对于前列腺癌的一些知识,我们一定要知道,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前列腺癌分期是什么。 前列腺癌是现今社会的高发病种,同时也是恶性癌症之一,前列腺癌分期主要指前列腺癌在前列腺内、前列腺周围邻近组织以及远处脏器的发展程度。前列腺癌的分期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判断预后及拟定治疗方案。前列腺癌分为四期,具体介绍如下: A期:肿瘤病灶临床上不易查出,只能由前列腺增生摘除标本或穿刺活检的病理检查作出诊断。病灶完全局限在前列腺内,癌细胞分化良好,直肠指检不能触及结节,临床无转移病变。如过前列腺癌呈局灶性、分化良好、细胞类型单纯,可随访观察,不必手术。如果细胞生物学活性级别高,年轻病人倾向作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A1期:老年人可不作处理。发生远处转移的机会为8%,2%在5-10 年内死于癌。 A2期:30%发生远处转移,20%在5-10年内死于癌。 B期:表现为直肠指诊时的前列腺单个结节,没有远处转移的征象,直肠指诊发现的局部病灶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必须通过组织学检查确诊。此期40%病人有尿路症状。转变为B期之后,应争取尽快行前列腺根治术,因为手术的治愈率比非手术治疗高两倍。 B1期:30%在5年内,发生转移,20%死于前列腺癌。 B2期:80%在5-10年内发生转移,70%死于前列腺癌。 C期:病变超出前列腺包膜,侵及精囊等邻近组织和器官,但无远处转移证据。无转移证据,超出前列腺包膜的C期病变,特别是分化较好的肿瘤,应争取手术去除原发病灶。手术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局部复发的并发症。倘若肿瘤已侵犯膜部尿道,或超过精囊与附近组织粘连,则禁忌手术。C期:50%在5年内远处转移,75%在10年内死于癌。 D期:病变超出前列腺,并有远处转移灶。原则上禁忌手术。若因为发展到此期基本上只能靠化疗来遏制癌细胞的扩散,减轻痛苦和延长生命是在四期唯一能做的。个别例外是的,肿瘤级别比较低的话,局部病灶可切除的病人,可斟酌决定手术。D1期:85%在5年内远处转移,绝大多数在3年内死于癌。 D2期:50%在3年内死于前列腺癌,80%在5年内死于癌,90%在10年内死于癌。 前列腺癌分期的作用是确定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案,一定要先做详细的诊疗,详细的观察,确定好处于前列腺癌哪一期,前列腺癌的发展过程差异很大,各期前列腺癌的发展并不一定按第一期(A)至第四期(D)顺序进行,前列腺癌的预后与分期有明显的关系。 如果有患者不清楚现在处于前列腺癌的哪一期,需要马上的咨询专家,权威的专家才能给您的病情做详细的诊疗,确定治疗方案,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大的康复。

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

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动物自发倾向极为罕见。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可以预见,前列腺癌发病率将进一步增高,有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前列腺癌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前列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每年应进行直肠指检和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每年1次的相关检查以监测前列腺癌。专家建议前列腺癌症状早知道,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一般可以分为四期。而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也就是骨转移。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的主要表现,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病灶可见于髂骨、椎体、肋骨、颅骨和长骨近端等,大多发生在骨骼中轴线血运丰富的部位。 目前临床上普遍接受的有效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方法是直肠指诊检查加血清PSA浓度测定。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癌的硬结区,认真仔细的直肠指诊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意义。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怎么回事?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的主要表现,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 骨转移病灶可见于髂骨、椎体、肋骨、颅骨和长骨近端等,大多发生在骨骼中轴线血运丰富的部位。最常见的也是最早的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表现是骨骼的疼痛。持续的钝痛,常常影响患者的食欲及日常的生活节奏,以致病人日渐消瘦,痛苦不堪。其次,由于骨头一点一点地被肿瘤细胞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

(2)前列腺偶发癌:临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要症状,在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组织学检查发现前列腺癌。其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腺癌,以管状腺癌和筛网状腺癌为主,少数为低分化腺癌,在国外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10%~30%。国内发病率有报道为5%左右。 (3)前列腺隐匿癌:患者无前列腺疾病的症状体征,但在淋巴结活检或骨穿的标本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并可再经过前列腺穿刺活检得到进一步证实。这类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水平增高。活检组织做PSA和(或)PAP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 (4)前列腺临床癌:临床检查(指诊、超声、CT或磁共振等)诊断为前列腺癌,并可经过活检证实。也可通过患者血清PSA和PAP增高来协助诊断。多数患者肛门指诊可摸到前列腺结节,超声检查提示前列腺结节外形不规整,回声不均匀且回声偏低。 前列腺癌临床表现 差别很大,与肿瘤分型有关。潜伏型、隐匿型皆无局部症状。临床型局部症状与前列腺增生症相类似。 早期无症状。当癌肿引起膀肮颈及后尿道梗阻时可出现症状,血尿较少,部分病人以转移症状就诊,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故对男性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应排除前列腺癌。 侵及膀肮颈后尿道,有尿道狭窄炎性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和排尿困难。 患者有慢性消耗症状,消瘦、无力、贫血。 在早期阶段,病人并没有一点特征。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可能会注意到以下情况: 1、尿频、尿急 2、尿潴留 3、排尿时有辛辣的感觉 4、难以形成尿流 5、血尿 6、排尿疼痛 7、骨头疼痛 已到前列腺癌晚期的病人可能还带有以下复杂情形: 1、骨髓压抑症 2、骨瘤转移 3、副肿瘤综合症 4、含钙量高 5、疼痛 6、高尿酸 7、胸膜渗漏 8、腿部肿胀

前列腺癌系列

前列腺癌 现病史:进行性排尿困难一年余,发现PSA异常增高一月余。 患者一年余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尿频尿急,夜尿不明显,无尿痛和血尿,无发热,未重视,症状持续无缓解;一月余来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尿线细,尿淋漓不尽。一月前患者在当地医院彩超检查示:前列腺增生42*28*29,中叶向膀胱腔内突出;T-PSA:6.58ug/ l,f-PSA:0.933ug/ l,F/T:0.15;泌尿系核磁共振(2015-04-06):提示前列腺增大伴中央腺异常信号影。15-4-16进一步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3+3=6。门诊以“前列腺癌”收入院。拟行前列腺癌根治术。 实验室器械检查 腹部彩超(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5-02-10):右肾皮质区偏高回声结节,直径14mm. 肿瘤标记物(常熟市医学检验所 2015-02-10):未见明显异常。 肝肾功能(常熟市医学检验所 2015-02-10):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CT(常熟市医学检验所 2015-02-10):右肾低密度占位病变直径17毫米,有明显强化,考虑MT。SPECT-CT示(仁济医院 2015-02-16):双肾GFR正常。 双肾核磁共振(仁济医院 2015-02-14):AML可能,但不能除外RCC。 尿常规: 尿培养: 治疗措施:1.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行择期、限期手术治疗。 2.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 注意事项:术前详细交代病情、手术风险,告知肿瘤复发、转移可能,根据术后病检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尿量、引流量等。 术后六小时病程:患者现无头晕黑曚、胸闷胸痛、恶心呕吐、腰酸腰痛,无腹痛、腹胀等不适主诉。查体:神清,气平,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保留导尿通畅,尿色清,尿量正常。右侧负压引流引出淡血性液体少量。处理:继续抗炎补液对症支持治疗,密观各项生命 体征变化和引流量、尿量情况。 术后1天 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查体:神清,气平,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敷料少量渗出;负压引流畅,色淡红,处理:伤口换药;对症支持治疗,密切关注 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尿量变化 术后2天 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查体:神清,气平,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敷料少量渗出;负压引流畅,色淡红,处理:伤口换药;对症支持治疗,密切关注 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尿量变化 术后3天 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查体:神清,气平,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昨日尿量可,色清;敷料少量渗出。处理:拔导尿管;对症支持治疗,密切关注患 者生命体征变化 鉴别诊断: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伴下尿路症状的鉴别诊断:1.前列腺癌:前列腺增大,可出现与增生相似的症状。但直肠指检前列腺部位有质地坚硬、无弹性的结节;血清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PSA 可增高;前列腺活检可以发现癌细胞;B型超声检查示前列腺增大,包膜反射不连续,界限不清,可发现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