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艺术的关系

心理学与艺术的关系
心理学与艺术的关系

心理学与艺术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有着同样晦涩游移的毛病。许多文字是很有趣的。他很注重习惯的势力,称之为“第二天性”,就是自他开始的;联想律,虽不详备,也有了规定的方式。但是哲学心理上的两个根本的问题――意志自由与灵魂不灭――却没有掉在疑雾里。亚里士多德的话有时听起来像一个决定论者,――“我们是怎样,就得怎样,要直接换过一个样子是不可能的”。但是再说下去,他又反对决定论了,“我们将来怎样是可以选择的,只消失在选择形成将来的那种环境好了。所以我们可以借朋友、书籍、职业、娱乐等的选择来形成自己的人格,在这个上意义上讲起来,那我们是自由的”。他不曾料到决定论者的回答就在嘴边,这些形成将来的各种选择,它们自身就是我们已有的人格决定的。他坚持认为,我们惯用的衡量标准牢不可破,便先假定下道德责任与自由意志。他并未想到,决定论者从同样的前提可以达到恰巧相反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出发于一条有趣的定义;灵魂就是一个有机体全部的活素,就是它种种能力和作用的总量。在植物,灵魂仅仅是一种营养和生殖的能力;在动物,灵魂是一种感觉和行动的能力;在人,灵魂是理性和思想的能力。灵魂即为身体中各种能力的总量,没有身体便不能存在!二者好比表记与火漆。在思想上虽可分开,在实际上是一有机的整体。灵魂并不是从外面放进身体里去的,如把水银注入维纳斯的肖像,使之直立一般。一个个人的特殊的灵魂只能存在于他自己的身体里。虽然如此,灵魂不是物质的,如德谟克里特所说的那样,并且也不会全部死灭。人类灵魂的理性能力,一部分是被动的,这部分与记忆相维系,也随着记忆所附着的身驱而死灭,然而“主动的理性”,即纯粹的思想力,是全不凭藉于记忆,永远不坏的。主动的理性乃人之普遍的原素,与个别的原素有别;继续生存的并不是人格及其暂时的爱情欲望,乃是心之最抽象的最非人格的形式。概括地说,亚里士多德毁坏了灵魂去叫灵魂不灭;不灭的灵魂就是“纯粹思想”,不染着实在,就像亚里士多德的神是纯粹能动,不染着动作。人们有时很诧异,这样玄之又玄地把一块糕咬了几口再把它保存起来,是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明哲保身之道,以防“反马其顿派”也请他服毒呢?

在心理学较安稳的区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也更加别出心裁,鞭辟入里,差不多创始了美学――美与艺术的理论。亚里士多德说:艺术的创造从造成形式的冲动和感情表现的热望中跃起来。艺术的形式正是摹仿实在,它在向大自然擎着一面镜子。人在模仿中有一种愉快,显然低等动物没有,不过艺术之目的并非要表示事物外面的现象,而是要表示事物内部的意义,因为这一点才是他们的实在,表面的模样与琐屑不是它们的实在。

最高的艺术非但诉于感情,并且诉于理知(如一种和乐,其诉于我们非但借其谐调与联续,并且借其结构与开展),而这个理知的愉快乃是人所能达到的快乐的最高境界。因此,一件艺术作品,其目的应在形式,尤应在统一。这是结构的栋梁,形式的焦点。譬如,一出戏剧应该有情节的统一。庞杂的枝节,旁涉的插话,不该放在里面。然而顶要紧的是,艺术之作用在“净化”(catharsis)。有几种情感在压力束缚下蕴结于我们社会内部,势必会从反社会的破坏性的行为中骤然爆发出来,这一类的情感应在戏剧里通过无害的方式予以消逝。所以悲剧“借怜悯与恐怖,适当地将这些情感一泻而清了”。亚里士多德遗漏了悲剧的某几种特色(例如主义间人格间的冲突)。但是这个净化说,对于艺术几乎神秘的力

量之了解,给了人们受用不尽的提示。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点 课程代码:00456 第1篇德育心理 第一章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我国的传统德育心理思想 1.关于道德认识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其的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是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论述。如王守仁也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调理其性情”。 3.关于道德行为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我国不少思想家强调行的重要,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如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4.关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求说与外铄说。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现今品德心理研究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2.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价值取向 3.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观)。 4.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作用。 5.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节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品德发展? 2.什么是品德教育? 3.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四节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1.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最早由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应用的间接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法主要是把道德矛盾投射在道德情境故事中,进而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章道德认识的发展 1.什么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什么是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1.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2)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4)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 1.如何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理解)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5)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 年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他律水平逐渐过渡到自律水平;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2.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第三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01年10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称为( 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问卷法 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布伦塔诺 B.弗洛伊德 C.亚里斯多得 D.冯特 3.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 ) A.华生 B.瓦龙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4.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 A.霍尔 B.孟德尔 C.高尔顿 D.彪勒 5.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 )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6.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 C )恐惧。 A.本能 B.怕生 C.预测 D.经验 7.婴儿说出的句子像发电报式的电报句的年龄阶段处于( A) 8.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 )

A.家庭教育方式 B.家庭收入情况 C.家庭居住环境 D.家庭文化背景 9.在下列时间单位中,小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 A ) A.一小时 B.一周 C.一天 D.一个月 10.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期是小学( B )A.三年级 B.四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11.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B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12.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 )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13.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C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14.在历史上规模较大,时间最长的一项关于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是由( C )率领的研究小组完成的。 A.吉尔福特 B.韦克斯勒 C.特曼 D.比纳 15.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荣格 D.斯普兰格 16.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D ) A.运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艺术心理学 第一章

《艺术心理学》导言 艺术心理学产生于心理学与艺术学的结合。这两门学科的联姻,并非始于今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经历了一个悠久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这一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艺术现象产生之时。 比较而言,西方艺术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过程要早于中国。虽然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与先进的艺术心理学思想,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中国艺术心理学,是在吸取与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由于世界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是在东西方两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研究特点,并影响至今。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是由人的心理和行为支撑的。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如人的感觉是怎么工作的?(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人如何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人那么有“个性”是怎么回事?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都可归因为“性”。)人只要有意识存在,就有心理学问题的存在。有人总结,世界有三大谜:物质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意识起源之谜。 二、近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科学心理学1879年产生于德国,到20世纪中叶,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 我国近代的心理学研究起步不算晚,1900年在京师大学堂就已开设了《心理学概论》的课程。 三、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关键词: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的目标:描述发生中的事;解释发生中的事(为什么会,动机);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以预测的结果来决定接下来的行为);控制发生的事(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心的目标) 四、心理学与艺术 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活动决定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有他独特的个性,而个性就是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历史上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莫奈,雷诺阿,凡高,高更。 第一章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 西方艺术心理学与哲学、美学、艺术学同源。古希腊、古罗马关于文艺学、美学的观点产生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是艺术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第一节艺术心理学的萌芽 一、古希腊 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末、以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

艺术心理学 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 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 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 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 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四、认知派艺术心理

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 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 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 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 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 二、艺术的心理功能 1、文本功能 2、体认功能 3、仪式功能 4、“图像仓库”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 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第四讲艺术家的人格与创作 一、人格概述 1 、概念内涵 2 、特点 3 、构成系统 二、艺术家的人格结构 1 、动力结构 2 、特征结构 3 、调节结构 三、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要求: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艺术心理学 7第七章 人格和人格从测量

第七章人格和人格测量 1、“人心不同,个如其面”。这里的“心”和人格具有相同的含义。 2、人格和能力的差别: (1)、能力方面的差异现象较为具体,可用成就或性向之类的统一标准鉴别个体能力的高低,做成常态分配。人格方面的差异,虽然目前存在,但却不能在统一标准下,鉴别高低。(2)从心理学研究法的观点而言,人格方面的研究,较之能力方面的研究更为困难;但从理论和实际的观点看,对人格的理解比对能力的鉴别更为重要。 第一节人格及人格的形成 人格的界定 一、人格:三种解释:1、人品,与品格同义,社会上的一般解释;2、指权利和义务主体的 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指个性,与性格同义。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其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个体的性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构成。具有相当的统合性和持久性。 二、性格和心理特征 1、性格:这一词较为符合心理学的语义,指的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 2、性格和心理特征的关系: (1)性格是由个人多种心理特征所构成 心理特征:个人的性格绝非只有一个,而是由多个特征所构成,为了表示其在 心理学上的意义,统称为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相对。在人格这个主体下的心 理特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和自我观念等。 (2)个人的性格表现在对人对己对环境的适应 (3)个人的性格表现具有统合性和持久性,突然改变性格而且长期不再复原,就有可能心理异常。 三、人格的形成 1、先天,凡是基本的而又和身体或生理有关的人格同志,受遗传影响较大,动机和情 绪等; 2、后天,属于较复杂的人格特征,诸如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形成则受环境较大 的影响 第二节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论和人本论 看幻灯:从木子美到芙蓉姐姐的网络现象,看佛罗伊德理论的一些部分。 人格理论:指的是心理学家对人格这一概念所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解释。 一、精神分析论及其演变 此处所指的精神分析论,既包括佛氏理论,也把开佛罗伊德学派分化出来的其它理论。 (一)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1、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佛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 的人格的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的观念,解释人格结构中3 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我(id):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之日已经存在,构成本我的充分是人类 的基本需求(饥、渴、性),佛氏称为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佛氏称为艾洛斯,(Eros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促使个体求生活动的内在力量,即称为欲力(libido)。 本我中的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包括攻击和破坏两种原始性的冲动,佛氏称为 死神散那拓斯(Thanatos)。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即本文我出生需求,个体要 求立即满足。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精心整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1.为什么将普莱尔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A在时间上,《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版,1884年又再版,是儿童心理学着作 B C. D. 2. A. C. D.艾里克森提出了人一生心理发展的观点。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A.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a.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C.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伦理性原则 5. A. B. C. D. E. 6. A. B. 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 7.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A.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B.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C.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D.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E.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F.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G.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 H.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8. A.7岁)C. 9. 10.心理发展的原因: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艺术心理学 第五章 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

第五章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 第一节对于变态心理的一般理解 变态心理是与常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而变态心理,原是精神病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其意是指由于心理失调而导致的幻觉、妄想、人格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等“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诊断症状。 变态心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虚实不分、真假不辨、混淆现实与想象或幻想的界限,把想象或幻想当成真实,把心理的东西当成物理的。他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建立了一个“现实世界”,亦即幻象世界。他生活在自己心造的这个世界里,人们所理解的现实的共同因素对他来说却是不真实的。他根据自己的感知觉来解释一切事物,而不顾也不了解真实的实际情况。 这种现象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也会发生。例如,一个孤独寂苦的人可以视动物为知音,可以把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一切有生之物和无生之物作为抒情对象,对月伤情,临风流泪。从实质上说,变态与常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世界上没有绝对常态的人,也没有绝对变态的人。任何常态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都会表现为几分变态,而任何变态的人也都有几分常态。这是因为: 1.心理内容来说,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是没有绝对区别的,变态并没有特殊的不同于常态的心理内容。 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常理的表现和非常理的表现;大众化的表现和非大众化的表现) 2.同样的心理现象,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而有不同的含义。 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由于人们的思想基础不同,社会观念及进步程度不同,也会对常态与变态做出不同的评价。(如对行为艺术的看法) 第二节艺术创作中的变态心理 因为心理变态的典型标志在于抹去了现实与幻景的界限,全神贯注,心驰神往地投身于想象中的世界,物我两忘,如醉如狂。这也正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心态。正是借助这样一种心态,艺术家的感知中才会出现花鸟知春,草木赋愁,高山起舞,大海歌唱,万物皆有灵性的“真情实感”。艺术家的笔下也才会出现子虚乌有却又令人陶醉的风光、栩栩如生的动物、呼之欲出的人物等。具体说,艺术创作中的变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错觉和幻觉。每个人都能感知错觉;在一些不寻常的情况下,个体的意识会发生歪曲,也就是看到或听到实际并不存在的事物。幻觉是在并没有物理刺激(刺激物的存在)的情况下出现的活灵活现的知觉,他们是个体改变现实的一种心理构建。与错觉形成对照,幻觉是个体体验,并不与情景中的其他个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发展理论】 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二、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1、是体型外貌的变化; 2、是脏器机能的健全; 3、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三、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大概在12岁左右)。 四、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 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以一句“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闻名于世。 六、行为主义学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心理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也有一句充满自信的经典论断:“P16” 七、维果斯基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二是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八、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在一般家长的信条中,孩子的发展有一些“黄金时期”,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言的“关键期”。 九、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②、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但总体上来说发展是选择、优化、补偿这三者的协调。 十、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 十一、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他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 十二、华生的论调完全否认了遗传作用,并且鼓吹教育万能论; 十三、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十四、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章认知发展】 一、一个人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都属于认知活动; 二、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三、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 现出突发性的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 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常用例子“爬楼梯”,即认知的阶段性发展如同人爬楼梯; 四、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 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五、领域一般性:持有领域一般性观点的认知理论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领域一般性的观点; 六、领域特殊性: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彼此独立的。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为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

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 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①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极其规律 这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获得知识的影响因素,如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评价、课堂管理及学习策略) (2)学科性质不同 普通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3)侧重点不同 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人,教育心理学侧重特殊的学生群体。 联系: 最大的联系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规律,教育心理学侧重教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发展心理学按年龄阶段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年龄特征; 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对象研究。 联系:都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是相互交错,互为补充的。 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学校管理过程中员工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及领导心理等。这里的对象包括领导者、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是学校系统中的所有人。而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前者对象广,后者对象窄。管理心理学强调行为效率,而教育心理学强调学业效率。

联系:研究过程的某些内容是交叉的,如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课堂教学管理,这是保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落实的第一步。 代表性著作和著名的心理学家, 1879年冯特,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 年〈教育心理学〉,1868年,俄罗斯乌伸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和理解 记忆、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社会性、社会性认知、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人格、认知方式 关于如何解答案例题举例。 例如:请你利用所学过的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做法。 李小辉怎么了? 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 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艺术心理学

一、填空 ⑴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审美体验 ⑵认为文艺是人的性意识升华产物的是弗洛伊德 ⑶贝里尼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美学和心理生理学》 ⑷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⑸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是:阿德勒 ⑹荣格提出“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⑺实验心理学派的代表: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泽基 ⑻批评家的心理特征有:攻击型气质、概念想象力、强化和简化、知觉敏锐、批评格局二、名词解释 ⑴需要层次: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发生. ⑵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中重要的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快乐至极的感觉。高峰体验是自我完善过程中的自我奖赏,特点是瞬间发生、转眼即逝。 ⑶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关键是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⑷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按照他认为别人希望她那样做的方式去行事,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所戴的面具,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识,是精神的外部形象。 ⑸原型:是指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体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他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⑹自我实现: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自我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发展或发现真实自我,发展现有或潜在的能力。 三、简答 ⑴你如何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美学关系来看,二者不可分离。通过形式对题材的征服和题材吁求形式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对立原理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情感指向不同,二者对抗并战而胜之,从而转出一个属于艺术的新的情感世界从内容和形式辩证矛盾的的心理内涵来看,形式情感控制题材情感,形式征服题材情感二者在心理内涵是辩证矛盾的。 ⑵艺术接受中差异是如何形成: ⑶结合具体母题,谈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特定民族文学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它以审美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与把握方式。如中国文学中死亡母题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儒家开创形成于屈原“美人迟暮”的母题,对人生有无限性的焦虑;二是道家开创“物我同一”模式,超越死亡的方式是融入自然达到死亡焦虑的遗忘。三是杨朱的享乐主义,追求及时行乐。母题展示三种不同价值取向核对死亡考虑的超越方式。 ⑷文学语言的组织法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语言组织的法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特征,有助于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性②音乐性:是文学语言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有助于建造一个比现实世界会更美的心理世界。③陌生化: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状态中惊醒。④本色化指文学语言组织与人本来面目相符的特性。有助于准确揭示人物的本来面目,唤起读者的本色体验。 ⑸为什么说艺术家得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癫狂:①根本不同是艺术家能从变态中返回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P25.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得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得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得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都就是在认识过程得基础上产生得,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得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就是人得统一得心理活动过程得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得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得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就是作为一种特殊得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得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得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得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同一般得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得。但它所把握得就是一个特殊得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得众多因素得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就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就是按照某种情感得需要而组织起来得。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得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得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得整体把握.?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就是静态得,一就是动态得.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得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得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得材料.包含一定情感与情绪得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得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有机体得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得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以表情动作为核心得动态因素依据一定得方式组合起来,就就是动态得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就是一个历时得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就是十分典型得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得艺术.但它表现得不就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就是一个动作得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得“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得也就是这么一个“黄金点” 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整体.?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得静态唤情结构与动态唤情结构。前者就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得,即人们通常所谓得“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 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就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 2.艺术知觉得 1.艺术知觉得选择性? 整体。?二、知觉对唤情结构得捕捉? 造型 三、艺术知觉中得情感变形?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得那一瞬间,该事物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 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年代80世纪以来)2.领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术语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演变过程:1.在中国的发展:(1)古代:第一,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第二,年龄阶段上孔子提出“吾十有五,而志在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 逾矩。”第三,在学习问题上孔子 提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 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等观点。第四,在 教学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中 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等观点。第五,在 作为教师问题上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等观点。(2)近现代:1924年廖 世承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 书,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63年潘 菽主编《教育心理学》,1978年 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发展心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84年建 立了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 国外的发展:(见识记2、3)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任务综合应用:发展与教育心 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 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一)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 据。(二)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 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二、 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 素质:第一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 习的心理规律。第二探索学生学 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三、探 索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1.识记:客观性原则:在研究的 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 地反应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 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变化的 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 涉及的问题。教育性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 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 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 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 教育实践。1、研究的课题应是我 国当前学生教育、卫生保健和心 理健康等领域中所提出的重大问 题。2、在研究设计和进行过程中, 既要紧密联系当前学生的实际, 又要有理论指导。伦理性原则: 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 则。横断研究设计:在同一评价 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 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 观察获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 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 化的依据。纵向研究设计:对同 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 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 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 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的发展变 化依据。聚合式交叉设计:将横 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 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观 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 范文一: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 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 摘 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 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 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 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 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 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 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 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 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 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 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 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提出者 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 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通感一词最早是在对唐诗的创作特征分析时出现的,现已成为唐诗语言艺术六种表达 方式之一散中见整、互文见义、指代关系、灵活倒文、通感、平字见奇。由于艺术有着共 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所以通感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也同样存 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下面就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形 成的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运用。 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 1、审美需要 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媒介作用的过程,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但占 主导地位的是主体的人。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追求物质满足外还要不断追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谁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A. 荣格 B. 霍尔 C. 普莱尔 D. 桑代克 关于测验法的实施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研究人员没有必要背诵测验指导语 B. 测验的实施过程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C. 测验结果的解释要参照常模 D. 测验的评分标准因人而异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A. 来自外部环境 B. 来源于遗传 C. 来源于后天的成熟 D.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朱智贤关于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的观点是: A. 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B. 发展要走在教育的前面 C. 教育决定了儿童的心理发展 D. 教育延缓了心理的发展 主张用统计的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A. 霍尔 B. 高尔顿 C. 格塞尔 D. 华生 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 A. 需要 B. 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C. 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D. 个体实践 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A. 大脑的神经细胞的增多 B.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 D. 神经系统的抑制性减弱 关于幼儿的记忆发展,下列说正确的是: A. 以无意识记忆为主 B. 以抽象记忆为主 C. 以有意识记忆为主 D. 以意义记忆为主 婴儿从什么时候开始怕生 A. 3个月左右 B. 6个月左右 C. 9个月左右

性别认同阶段是在: A. 2-3岁 B. 4-5岁 C. 6-7岁 D. 8-9岁 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 A. 游戏 B. 劳动 C. 生活 D. 学习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者关键期是: A. 小学三年级 B. 小学四年级 C. 小学五年级 D. 小学六年级 8-10岁的儿童处于角色采择发展的哪个阶段? A. 自我反省角色采择 B. 相互型角色采择 C.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 D. 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 A. 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B. 抽象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C. 形象思维的发展进入到关键期 D. 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完善 关于初中生的社会发展任务,下列说发正确的是: A. 学习劳动 B. 认识社会 C. 谋求独立 D. 发展情感 高中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 A. 低谷期 B. 最佳时期 C. 平稳期 D. 最佳发展区的前端 大多数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的什么阶段 A. 观察阶段 B. 探索阶段 C. 确立阶段 D. 确定阶段 性向说是谁提出来的: A. 荣格 B. 培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